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2024-08-25

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精选15篇)

1.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篇一

乡长在学习中国梦动员大会讲话

-同志们:

一、深刻认识主题教育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市委和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切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与推动我乡各项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高度的政治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主题教育中来。

第一,开展主题教育,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后,总书记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为全党全国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县委周新书记指出:作为全省、全市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板块,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坚定“中国梦”思想共识,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干事创业、竞相跨越的豪情,进一步形成同舟共济、克难奋进的动力,为谱写“中国梦”篇章贡献力量。

第二,开展主题教育,是奋力推进发展新跨越的迫切需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就是要抓住、用好这个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六大兴县行动”,追赶跨越、加速翻番,努力实现“四个三”奋斗目标。我们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全乡各级党员和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县之要的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和主动意识,紧紧围绕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献计献策,奋力推进发展新跨越。

第三,开展主题教育,是进一步凝聚正能量,维护全乡和谐稳定发展大局的迫切需要。去年以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稳定发展,已经初步成为全乡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但也还存在个别干部思想涣散、作风漂浮、不思进取的现象;个别领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亟待整治和改进。我们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凝聚各方力量,拉开架势、立说立行,不犹豫等待,不按部就班,不虎头蛇尾,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工作,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环境。

二、准确把握主题教育重点任务,全面落实主题学习任务。

这次主题教育,乡党委已经印发文件,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重点内容等作出了总体部署,希望各支部要认真抓好落实。

一要扎实开展“实现中国梦、坚决跟党走”教育。要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要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准确把握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深刻含义,增强“三个自信”,进一步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信念。要教育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勇于追求梦想,勇于担当责任,勇于争当典范,为谱写“中国梦”篇章贡献力量。

二要扎实开展“领先发展、率先跨越”教育。要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以来,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领先发展、率先跨越是当务之急,全乡上下要深刻认识我乡实际情况,紧跟县委“六大兴县行动”的脚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不犹豫、不争论、不等待,自我加压、击鼓奋进,主动融入发展大局,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以非常之策、非常之为、非常之力推动发展新跨越。

三要扎实开展“团结和谐、维护稳定”教育。要深入开展形势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和谐稳定对推进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性。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本文来自第一公文网http://gongwen.1kejian.com]育,引导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做到政府依法行政、干部依法履职、公民依法行事。要俯下身子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巩固提升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共同创造和维护实现跨越发展的和谐环境、大好局面。

四要扎实开展“凝心聚力、感恩奋进”教育。要充分展示近年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业绩、新成效,引导广大群众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自觉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要引导干部职工自觉树立和增强全局观念、大局意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同志们,实现“伟大中国梦”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是全乡人民的共同担当。我们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把主题教育组织好、开展好,坚定信心,团结奋进,为早日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2.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篇二

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口岸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指导,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联盟主办, 天津空港经济区管委会联合主办, 中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联盟、天津航空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本次会议还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快递协会、阿里巴巴集团、京东集团、苏宁云商集团、敦煌网、大龙网、中国物流策划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继刚、中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联盟副会长、上海健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裁陶钧主持了大会。

当前, 我国跨境电商呈爆发式增长, 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本次大会以“互联网+外贸+国际化物流服务”为主题, 旨在探讨跨境电商发展态势和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3.第三届中国特产品牌发展大会 篇三

中国特产采购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谌建章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特色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在以互联网为重要支点的品牌巨变时代,会议将就如何创新特产行业发展,实现特产品牌对经济振兴的成功牵引等系列问题深入研讨。

会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马林聪就《标准化在特产品牌战略中的作用与构建》、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毕文钢就《特产类协会在电商产业中的作用》、中国创新营销论坛主席李志起就《大农业战略的特产品牌与营销》、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昶就《百年祁红世界精品—天之红》、中国特产采购协会副会长兼生产力研究中心主任李皓就《实物+物联网:中国商业电子调试系统》进行了全面而独到的阐述。

大会对安化天宝仑茶叶有限公司、安徽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幸福淮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南正盛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内蒙古大牧场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绍兴楼记黄酒有限公司等近50家先进会员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授予他们特产文化奖、特产畅销奖、最具品牌价值奖和突出贡献奖。安化天宝仑黑茶顺天然品牌进行了黑茶文艺表演,让与会者感受了来自黑茶之乡的神奇魅力。

品牌精英圆桌汇是本届大会的突出亮点。圆桌汇由中国生产力创新品牌产业联盟副秘书长、《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常务副总编魏晓文主持,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陆庆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全宏、国家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员吴正铠、《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社长宋文芳、北京市餐饮协会会长汤庆顺、北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谢磊、中国品牌农业战略推进中心主任韩志辉、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超等专家学者,围绕新常态下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途径、区域品牌建设、特色民族品牌营销之道、互联网+时代的特产品牌发展渠道等话题,和企业家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圆桌汇上,内蒙古泰利达乳业、黑龙江京福龙、莱州清泉林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北京府兴鑫意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家一致认为,要大力实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以及国家品牌,力争早日实现中国品牌强国梦。

4.学习工业发展大会情况汇报 篇四

全省工业发展大会精神

县委办:

11月12日上午,县残联召开全体职工会议,认真传达学习全省工业发展大会精神,研究具体贯彻落实措施。会议由县残联党支部书记、理事长XXX同志主持,县残联各股室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与会同志认真学习XXX书记、XXX省长在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攻坚冲刺、“十二五”谋划布局关键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动员会、誓师会。XXX书记、XXX省长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论述精辟、高屋建瓴、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勾画了XXX加速发展的宏伟蓝图。两位领导的重要讲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既客观把握了XXX省情实际,又深刻指出了XXX发展与全国、西部省区的差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明确了我省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提出的“一个总体目标”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以及各项部署,符合XXX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长远要求,符合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对于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省加速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纲领。

在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的基础上,XXX同志就深入学习全省工业发展大会精神,结合残联职能抓好落实,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贯彻意见。

一、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上来,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奠定思想基础。残联各股室都要将工业发展大会精神作为当前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原原本本深入学习会议文件和领导讲话。通过学习,切实将思想统一到“一个总体目标”、“两大发展战略”和“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上来,充分认识我省发展缓慢、经济总量小的突出矛盾,深刻认识我省加速发展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民生保障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紧密结合残联工作实际,深入分析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精心研究制定残疾人事业加速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立足残联工作基本职责和基本职能,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要求,着力抓好制度建设、人才建设、能力建设,更好的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促进和谐。一是“建制度、促规范”。抓住改善残疾人状况和改善民生这一基本职能,为发展搞好服务,无论是两个体系建设还是残疾人康复各项工作都要按照“科学规范、公正有效、可持续”这个原则来抓紧健全完善,在“十二五”期间使各项制度体系基本完善,制度体系中的单项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保民生、促和谐”。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主基调,以会议精神为引领,以两个体系建设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边学边思考,全面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维权、残疾人事业宣传以及用品用具适配等各项工作,为X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搞好服务。

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落实“风气要正、干部要干”的要求,真抓实干,切实提高执行力。一是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学习好会议文件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提高思想水平、工作水平。二是要切实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残联各股室要结合实际、认真思考,创造性的贯彻落实。当前,特别是要围绕两大战略和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加强调研,认真提出贯彻实施意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落实,谋求实效。凡是有利于XXX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事,都要大力支持,敢于负责,敢于担待。三是严守工作纪律,提高办事效率。广大干部思想要高度紧张起来,要严格要求,着力解决一些干部对基层不了解,工作按部就班、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四、以学习贯彻全省工业发展大会精神为动力,奋力抓好今年后两个月的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并精心制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对今年以来的各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没有完成的,加大力度,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为明年的工作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对明年工作和“十二五”的规划,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工业发展大会精神,立即着手进行研究,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具体措施,确保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工作取得较大突破。

XXX县残疾人联合会

5.学习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心得体会 篇五

“斯文有传,学者有师”,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工,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所承担的重任不仅关系到“祖国花朵”的培养,更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传道授业解惑,从无知到认知,从幼稚到成熟,教师就像是茫茫大海里的一座灯塔,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陪伴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古语云:“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要“贵师而重傅”,只有尊师重教,整个社会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而要做到尊师重道,仅在教师节表达对老师的致敬和感谢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政策和资金投入更多的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让广大教师能够安心从教;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师遇到误解和困难时挺身而出,帮助他们分忧解难;更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学习、重教育”的文明风尚,让教师真正成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像总书记所提出的:“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敬的职业。”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新风尚,教育才能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6.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篇六

2018年9月

**

2018年6月,我校申请成为了创客教育实践基地,为更好的将基地落到实处,我6月30日前往深圳市参加了中国steam教育发展大会,进行为期三天的学习,这三天的学习里既包含了各个层面的官员、学者解读中国steam教育的支持政策,也有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创客教育做法,还有各大教育企业开发的课程与教具,使我受益匪浅。

1.注重跨学科融合课程,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造就一个完整的人,使其对生活能加以整体处理。教育的另一个任务在于制造新的价值。在这个认知下,山东二中顺应时代潮流,赋予教育新的使命,构建可以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创客课程。在这里,steam教育是以工程设计的原理来看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任务模糊而结果清晰的学习。其特征有:①系统性融合式学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②基于生活和实践的学习:项目、问题、挑战。③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学习:运用知识,学习新的知识。④自主创新性学习。在这里,steam教育下的教育即尊重、教育即环境、教育即创值,steam教育下的发展即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为达到这样的教育愿景,他们这样做:①创办了生物组织、机械工程、智能加工设计、航空航天实验室。②开发课程,有生物科学研究课题,使学生自主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有联合国、经济峰会、法庭、人代会、新闻大赛模拟课程。③基于美术课程的学科融合:空间构筑物、装置艺术设计、智能化产品设计;美术经典的哲学演绎、戏曲表演;陶笛与陶艺;艺术设计、校园文创、创意绘画。④整合大学资源,确立教师“贡献度”综合评价方案,打造创新指导团队,完成教师到导师的转变。以上的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因为一所好的学校不应当规定别人的发展道路,而应该是一个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实现梦想的地方,这些做法都在努力印证这句话。

2.常态化创新管理机制保证常态化创新教育

成都银小在大会上分享的创客教育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小学借鉴的,成都银小认为虽然自己是一个小学,但是任然认为学校担负着培养能适应未来生活与工作的各个行业的领军人才的重要责任,所以学校从建立之初就建立管理创新机制,实行项目负责制和课程孵化机制,使优秀的管理成为常态化。项目负责制是指由教师志愿者开展教师个性化发展项目、智慧课堂项目、STEM课程项目,从最开始的论证项目到项目试点到项目实施常态化本土化,进而形成银小经验。课程孵化机制则是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成立新课程,然后开设选修课,发展特长队,进而成为创新常态课。

而银小对于STEAM教育的态度是,STEAM教育应是一种常态,这不该是一种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教育,不是创客空间里几个孩子独享的学习,也不是高大上的VR实验室里几次体验,而是要融入我们的思想,成为一种教育的常态。为了达到这样一种常态,在没有专职教师的情况下,要做跨学科课程,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他们学校先以信息技术中心为种子教师,进而形成种子团队,最后辐射全体教师,也就是说不是把STEAM教育锁定在某几个教师身上,而是要全员卷入。人力资源解决之后,就着力解决课程资源,在硬件方面,他们在长时间的尝试后,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廉价开源,循环使用,废旧利用,降低成本,改造废品,加工散件,网购成品。为了扩大课程覆盖面,银小直接利用班级的力量,建设创新型特色班级,比如3d打印桃源班级,为学校的其他班级做3d打印印章服务,这样就成功解决了扩大创新课程覆盖面的问题。

3.真正全员卷入,做有深度有宽度的STEAM教育

STEAM教育怎么实施可以有深度,有宽度是所有探索STEAM教育的教育人关心的,上海国际外国语学校分享的做法有别于国内的所有学校,他们每个老师在每天都会发布一个STEAM项目,比如说怎么定点投送物资,怎么追踪太阳能等等,这些问题和项目都有一个具体的场景,有兴趣的同学就自动成为一个小组到实验间,进行探索,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出自己的成果,这样的实施方法确实解决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可是对于学生和老师以及硬件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所以可以将这种方式换一种形式实施,不可直接借鉴。

4.创新成果发布形式多样,让成果“活”起来

我们一直以来对于学生的成果发布都是以讲述式为主,但是看了这次发展大会上创新成果的演示,刷新了我的认识,原来发布自己的成果可以是情境表演式,可以是歌舞表演式,还可以是相声、快板等等,这些形式都比讲述式好太多了,这既生动又具体,可以将成果讲得非常清楚还吸人眼球,那时我便明白了为什么重庆市巴蜀强调成果展示时形式的多样性,因为不同的表现方式这确实更有表现力。

7.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篇七

1 为什么要推行执业兽医制度

2005年, 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5]15号) 中, 第一次提出“要逐步推行执业兽医制度”。随后, 在2008年实施的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中, 明确提出“国家实行执业兽医制度”, 以法律的形式把执业兽医制度确定下来。农业部高度重视执业兽医制度建设, 颁布实施了《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和《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 2009年在吉林、河南、广西、重庆、宁夏等5省 (区、市) 开展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工作, 2009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在全国成功举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总的来看, 我国执业兽医制度建设已起步, 执业兽医行业准入已开始实践。但与执业医师、律师、注册会计师等执业制度相比, 其社会影响面还很小,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执业兽医, 更谈不上知名度了。这两年考试期间很多人问, 这个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是不是一码事?甚至有的人以为:这和一般的培训班考试差不多吧?还有很多人对实行执业兽医制度不以为然, 认为不搞也没什么。

那究竟为何要推行执业兽医制度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 是保障我国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养殖业大国, 家畜、家禽、水产品的养殖量均居世界第一。目前, 我国每年家畜饲养量近20亿头 (只) , 家禽近160亿只, 水产品年产量3 622万吨。另外,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宠物饲养数量也急剧增加。如此大的养殖数量, 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可或缺。而做好动物疫病防控, 必须有一支专业队伍。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对政府兽医队伍建设强调得比较多, 从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和国外经验看, 在加强政府兽医队伍建设的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执业兽医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执业兽医在基层动物疾病诊疗和防疫中的作用。

第二, 是提升我国兽医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我国动物诊疗机构有1万多个, 兽药生产企业1 700多家, 其中生物制品企业近百家, 这些单位和企业, 都配备有相应的兽医人员。我国有各级兽医行政、执法、技术支撑等单位兽医工作人员约26.5万人, 承担着政府兽医服务职能;有64.5万名村级防疫员, 协助承担着一线防疫任务。这三部分总和超过100万人。虽然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 但从人员素质看, 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兽医服务提出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兽医人员数量与国外比存在差距。在国外, 20世纪80年代, 每10万人口中美国有兽医14人, 前苏联有33人, 日本有20人, 丹麦有40人, 而我国到20世纪末每10万人口中兽医还不到3人。二是基层兽医人员学历层次比较低。我国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6%;村级防疫员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为5.5%。三是兽医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据统计, 我国乡镇兽医站人员35岁以下的仅占29.02%, 村级防疫员35岁以下的仅占25.1%。四是执业行为不规范, 误诊、误判时有发生。

我国城市宠物养殖量不断增加, 动物诊疗机构发展非常迅速。我国动物诊疗机构, 特别是宠物诊疗机构, 各种层次的人员纷纷进入诊疗行业执业, 由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不断引发误诊、误治、乱诊、乱治、高收费等医患纠纷。

第三, 是提高兽医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的需要。在国外, 执业兽医是一个高门槛、高收入的职业, 执业条件和设施设备相对较好, 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而我国兽医人员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工作条件相对较差。近年来通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基层兽医人员总体上待遇有所提高, 国家财政对村级动物防疫员也给予一定补助, 但总体上看, 与兽医人员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相比, 兽医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社会认可度等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 必须加快推进执业兽医制度建设步伐, 提升兽医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提高其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着力打造一只素质良好、收入较高、行为规范、作用明显的执业兽医队伍。

2 我国执业兽医制度基本框架

具体来讲, 我国执业兽医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也就是什么样的人能参加考试, 需要具备何种专业知识。第二, 执业兽医注册管理制度。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的人员, 要从事兽医执业活动, 需要进行注册取得执业证照。第三, 执业兽医从业规范制度。主要通过行业自律, 执行规范和标准, 保持一定的专业水准。

第一, 关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是执业兽医制度建设的基础, 要想成为执业兽医, 第一步就是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合格, 取得执业兽医资格。

关于学历问题。2007年修订《动物防疫法》时, 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与国际接轨, 学历门槛不宜定得太低, 至少是本科;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尊重我国历史和现状, 学历门槛不宜定得太高, 只要中专就行。最后定在大专以上学历。在《执业兽医管理办法》中, 对长期在基层从事兽医工作的人员的学历条件做了一些调整, 就是不具备大专学历但在2009年1月1日前取得兽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 也可以申请参加考试。

关于专业问题。《动物防疫法》对报考执业兽医资格的专业规定是比较原则的, 也就是兽医相关专业。在《执业兽医管理办法》中进一步明确:“兽医相关专业”是指“兽医、畜牧兽医、中兽医 (民族兽医) 、水产养殖”。

关于考试组织问题。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由农业部组织, 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为做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 农业部成立了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 各省市成立了考区、考点办公室。

关于考试基本情况。2009年在5个省试点, 19 895人报名、16 958人参加考试, 1 086人取得了执业兽医师资格, 4 140人取得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2010年在全国统一考试中, 106 580人报名, 74 354人参加考试, 9 743人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 13 662人取得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2011年全国有58 425人报名, 其中兽医全科的55 732人, 水生动物的2 693人。与2010年相比, 报考总人数下降了45%, 但真正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工作的人员报考数量不断上升。报考人员和获得资格人员的构成更趋符合我国兽医从业现状。

第二, 关于执业兽医注册。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 需要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 需向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申请兽医执业注册。执业注册是一种行政许可行为。注册机关应该根据有关行政许可要求, 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申请材料审核。审核合格的, 发给兽医执业证书。关于兽医从业范围, 目前有关法律和规章对相应的从业人员做了一些强制性规定。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物防疫法》和《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规定, 从事动物诊疗和保健的, 需取得执业兽医资格证书并经注册;二是《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 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动物隔离场, 须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三是《家畜遗传材料生产许可办法》规定, 从事家畜遗传材料生产的单位, 需具有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执业兽医。

第三, 关于执业兽医从业管理。目前, 我们在兽医从业管理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要求:一是实行分类管理。一些国家或地区对执业兽医没有分类管理, 在这些国家, 兽医辅助人员或者兽医技师不属于执业兽医范畴, 而另一些国家则将这部分人纳入执业兽医进行管理。按照我国《执业兽医管理办法》规定, 执业兽医分为执业兽医师和助理执业兽医师。执业兽医师可以从事动物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开具处方、填写诊断书、出具有关证明文件等活动;执业助理兽医师在执业兽医师指导下协助开展兽医执业活动, 但不得开具处方、填写诊断书、出具有关证明文件。

二是执业兽医从业要求。《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对兽医从业要求做了具体的规定。比如要及时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动物防疫任务, 及时报告动物疫情;不得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动物诊疗机构执业, 但动物诊疗机构间的会诊、支援、应邀出诊、急救除外;要合理用药, 不得使用假劣兽药和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 及时报告与兽药使用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这些对执业兽医的从业要求, 各国做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3 推进执业兽医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执业兽医制度是在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执业兽医制度在我国作为一项新型兽医制度, 需要抓紧建章立制。

3.1 建立健全兽医执业准入制度

《动物防疫法》和农业部制定的有关配套规章对兽医执业准入做了规定, 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动物诊疗这方面, 适当考虑了养殖企业。但与我国养殖规模化发展趋势、动物防疫形势以及国外通行做法相比, 兽医执业准入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急需完善的地方。最近我们也做了专门研究, 将抓紧修订有关办法, 进一步强化畜禽水产养殖、处方药使用、饲料生产环节兽医执业准入管理。

首先, 要切实规范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行为。我们正在组织起草《兽药处方药管理办法》, 明确兽医处方药必须由注册的执业兽医师开具, 规定兽药生产经营企业营销人员凭执业兽医师开具的处方向养殖场 (户) 销售处方药, 鼓励兽药生产经营企业配备为其服务的执业兽医师。

其次, 要进一步强化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动物隔离场执业兽医管理。《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配备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需要明确哪些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配备执业兽医, 哪些可以配备乡村兽医并明确相应配备标准。

第三, 要规范水产养殖业中兽药使用行为。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大国, 目前水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特别是有的水产养殖场用药不规范, 药物残留已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为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 规范水产养殖用药, 需要明确水产苗种场配备执业兽医师, 并规定水生生物病害防治人员应当取得执业兽医资格。

第四, 要进一步加强药物饲料添加剂管理。药物饲料添加剂是饲料生产中的重要物质, 也是影响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按照国际通行做法, 对饲料添加剂中属于兽医处方药的, 应当根据执业兽医师开具的处方添加。因此, 需要明确在饲料中加入兽医处方药的饲料企业应当配备执业兽医人员。

3.2 提高兽医基础教育水平

执业兽医的基本训练来自兽医专业教育。兽医学历教育要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执业兽医的需要。一是关于兽医高等教育教学大纲设置问题。目前各院校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教学, 虽然设置有临床操作课程, 但所占比例不大, 加之近年高校扩招, 兽医本科学生真正的临床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在国外, 兽医专业的大学生临床操作学习相对较多。二是关于水生动物疾病诊疗训练问题。我国水产养殖量大, 水生动物疫病复杂, 但水生动物疫病教学和研究都不够。兽医院校专门开设水生动物疫病课程较少。一些水产专业院校开了水生动物病害防治课程, 但也只是水产养殖专业的辅助课程, 都不适应水生动物疫病防治需要。希望各类兽医院校要高度重视兽医教育的这块短板, 逐步把水生动物疫病纳入教学内容。三是关于兽医教育认证问题。兽医职业专业性较强, 其职业标准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这就要求我们各个院校培育出来的学生要达到一定的水准。目前我国兽医院校中毕业学生在国外、港澳台还不能互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工作, 争取能够达到互认。因此, 我们要抓紧学习研究国外的经验和做法, 探索规范兽医高等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为兽医教育临床医学学科认证创造条件。

3.3 加快建立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制度

继续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国外的执业兽医对继续教育有严格的要求。在美国, 绝大多数州对执业兽医的继续教育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 要求执业兽医每2~3年年检1次, 每年需要修满15~20个以上继续教育学分, 未完成学分要求的执业兽医不能参加执照年审。我国《律师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对律师、会计师等行业的继续教育做出了强制性规定。我国也应以法规形式对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做出规定。一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要明确执业兽医继续教育的目标、重点, 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二是形式要多样化, 要调动各方面资源投入到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工作中去;三是培训内容要实用, 能够满足执业兽医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能切实提高执业兽医的从业能力。

3.4 研究构建兽医执业诚信体系

培育广大兽医树立诚信理念, 构建依法执业、规范诊疗、优质服务、合理收费为主要内容的诚信体系, 是维护兽医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当前, 一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兽医执业诚信制度。研究制定兽医职业道德规范, 建立兽医行业人员记录查询系统。二是合理使用兽医执业信用信息。以兽医人员诚信记录为主要依据, 对执业兽医从业行为进行定期考核, 实现兽医行业自律, 提升兽医服务质量和良好的社会形象。

8.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篇八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的毛入学率快速增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30万,“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倍感压力,毕业即失业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即便是国内顶尖的大学,也难以达到100%的就业率。

为了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清晰的认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教育研究院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问卷的设计汇集了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专家的意见。问卷中不仅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家庭背景,还包括了高考成绩,大学期间的活动以及就业信息等。问卷详细询问了大学毕业生所获录用通知中最好工作的相关信息,这使得我们能够获得大学生毕业的就业数据,从而清晰地了解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本报告的分析主要基于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数据。本报告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展开:首先,本报告对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进行细致的描述,以此对中国大学生的毕业起薪给出客观评价。其次,根据就业地区、行业、部门,我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分解,以此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和起薪差异。第三,我们从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出发,考察大学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第四,围绕家庭背景对初始工资的影响展开分析。第五,大学质量对工资的影响,尤其关注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的起薪差异。最后,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起薪有多高?

研究发现:大学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为每月2153元,在整个社会的工资层级中处于较低水平。

截至2010年6月,在接受调查的6059位应届毕业生中,有4105人寻找过工作,求职率为68%。这其中有2965人收到过录用通知,求职成功率为72%。统计结果表明,201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月平均初始工资为2153元。大学生起薪的个体间差异明显。具体来看,69%的毕业生月起始工资在2000元以下,最低仅为每月500元。仅有3%的毕业生月工资在5000元以上,最高达40000元。

2010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67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企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3096元。本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月平均起薪2153元正好介于两者之间。虽然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工资高于农民工工资,但在整个社会的工资层级中,仅能达到中等偏下收入水平。

大学生曾经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詞,而现在大学生的光环正在褪去,大学生正从令人仰慕的“天之骄子”演变成“平民”。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工资,不考虑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但无疑这样的起薪水平不容乐观。大学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但数据显示大学教育回报率并不高。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得到劳动力市场的认可,能对社会有多大贡献,这是目前大学生薪酬结构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因此,反思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现存问题,转变人才培养机制,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就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水平高等教育体制,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差异有多大?

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倾向于在东部地区就业,且东部工资更高;不同专业的工资差异明显;外资企业收入最高,而自主创业比例较低。

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区域划分,我们分别考察工作地域的工资水平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工资水平较高。大学毕业生中有半数以上毕业生选择在东部地区求职,月平均工资为2262元。有25%的毕业生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求职并最终获得录用。这四个城市月平均工资为2529元,高出其他地区27%。西部地区月平均工资为2048元,高于中部和东北。这很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导致高端人才需求量增加,西部地区企业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优秀人才。然而,中部、东北发展相对滞后,人才需求增速相对缓慢,工资水平较低。

因为东部地区有着更好的就业环境,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许多毕业生执意选择在一线城市寻觅发展机遇,不愿到二三线城市就业,这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虽然西部地区也在近年采取人才引进措施,为引进优秀人才提高了待遇,但是效果仍然不是非常明显。因此,促进人才在地域间的流动就成为就业引导的重要环节,这对促进地区间经济平衡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发展教育的积极性都大有裨益。

不同行业的薪酬待遇有明显差别。在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业薪酬水平位居第一,月平均工资为3067元。IT业位列第二,为2588元。排名第三的是文化传媒及体育事业,为2416元。电力行业位居第四,为2377元。金融业和制造业持平,均为231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和医疗行业起薪较低,月平均工资不到2000元。

在强调应用性和技术性的行业中,工资水平较高,而在偏基础理论的行业中,工资水平较低。虽然这种行业间的薪酬差异极大地受到市场导向,与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有关系,但是这种薪酬结构必然会吸引学生蜂拥至高工资行业,容易造成部分行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并且导致基础学科领域的“边缘化”和人才“空心化”。

不同类型的单位工资也存在差别。统计结果表明,收入最高的是外资企业,月平均工资达到2741元。国有企业月平均工资为2238元,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工资略低,为每月2112元。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等其他类型企业的月平均工资都在2000元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仅有4%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并且他们的月平均收入只有1700元。

问卷询问了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类型,发现学生最理想的单位类型是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占到了总数的六成以上。而工资较高的外资企业却并不受学生的追捧,这可能与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的良好保障和福利有关。虽然仅有4%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但在求职意愿中有18%的毕业生愿意自主创业。另外,大学毕业生最不愿意去的是集体企业。

从实际情况来看,毕业生分布最多的却是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到了37%和36%。政府部门主要实行公务员录取限制,因而占比大大下降。进入外资企业的毕业生比重为10%。

从就业部门的分布来看,国企、政府机关已成为毕业生眼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国有部门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对毕业生非常有吸引力。具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却不被学生看好,许多未能进入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的学生才最终选择去民营企业。在这种追求职业“稳定”的趋势下,大学生往往就忽略了职业的“挑战性”。然而大学生是最富创造力的群体,这样的就业格局对整个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是不利的。虽然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很低。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要培养自主创业激情,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还有待落实。从调查样本来看,想要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虽不在少数,但是实际创业的比例却很低。自主创业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壁垒和艰辛,积极有力的政策扶持会大大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三、大学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对工资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英语成绩、社会交际能力对毕业生工资有正向作用,仅靠学分成绩难以获得高薪,实习经历对提高工资无益。

英语成绩对大学生工资水平有重要影响。在调查样本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排名前20%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516元,高出其他毕业生18%,由此可见英语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的重要性。

优秀的社会交际能力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带来正回报。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213元,高出其他毕业生约8%。这表明参加社团和学生活动不仅锻炼了个人社会交际能力,而且这种社会交际能力对未来求职很有帮助。另外,身为党员的大学毕业生比非党员毕业生工资高出5%。

然而,“尖子生”工资不如一般学生。根据学生个人对自己大学学分绩的评价,调查发现班级排名前20%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027元,低于其他学生10%。大学期间从事兼职或实习对提高工资没有帮助。数据显示,大学期间从事过勤工俭学、校外兼职或实习的学生,工资反而较低。未参加实习的大学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315元,高出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10%。这是因为大学生出去实习大多为了增加工作经历,为简历增光添彩,而实际上实习生难以接触核心业务,参与实习也仅仅从事一些简单劳动,因此对提高劳动技能实际上没有帮助,反而挤占了正常的学习时间。

高学分绩并不意味着好的就业待遇,英语能力与社交能力强的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培养学生如何获得更高的成绩,提供给学生各类实习机会。许多学生也一味追逐学分绩,对实习趋之若鹜。但事实表明,学生的英语能力、社交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处理信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而这些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

虽然大学期间学生积极为就业积累人力资本,但是积累人力资本的途径不同,会对大学毕业生工资产生不同影响。本报告的发现引起了我们对大学生素质培养机制的反思。何种类型的大学生会受到雇主的青睐,大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如何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平台,以促进其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好的表现,这些都对调整大学生培养机制,向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有重要参考意义。

四、家庭背景对工资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优越的家庭背景对工资有积极影响,好的家庭出身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

好的家庭背景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学生在就读大学前的户口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背景。调查发现,读大学前为城镇户口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250元,高出农村学生约8%。以家庭收入作为家庭背景的度量,同样发现,家庭人均收入排名前20%的学生,其毕业后月平均工资为2540元,高出其他家庭学生约25%。父母中至少一方具有行政级别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486元,高出其他学生约18%。

家庭背景对工资的作用可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一方面,好的家庭背景可能带来更好的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学生营养,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家庭背景可以利用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为子女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调查显示,有25%的毕业生在求职中有家庭或熟人帮忙,其中有73%的学生认为“关系”对求职有帮助。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无法改变,但这种家庭背景的优势会进一步加重教育资源分配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公平,给后天公平的实施带来许多困难。

一个好的社会应当保持合理的代际流动性,而教育是代际流动的关键途径之一。优越的家庭背景能够带来更高的工资,从而使得优质资源在家庭内部传递。当良好的家庭背景渗透到教育领域,就能够使子女有更高的平台,从而扩大教育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因此,加强社会资源的流动性,尤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投入,对缓解社会不平等意义深远。

五、大学质量对工资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名牌大学毕业生有着更高的回报,名牌大学工资溢价在女生和城镇学生中体现明显。

在教育资源局部密集却又整体匮乏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为了追逐良好的教育,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劳动力市场上,企業会把名校毕业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之一,部分企业甚至明确表示仅招聘某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对其他的毕业生则不予考虑。

就读名牌大学是否有更高的回报呢?这里我们将211院校(含985院校)定义为名牌大学。结果表明,名牌大学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427元,高出普通院校毕业生工资约28%,也就是说,名牌大学毕业生有着28%的工资溢价。

名校效应往往会随着学生的性别、户口类型等因素而变化。哪些学生从入读名牌大学获益更多?首先,女生就读名牌大学获益更多。入读名牌大学的女生起薪是每月2293元,而入读普通大学的女生起薪是每月1671元,前者高出了37%;对男生而言,该差距只有17%。尽管如此,整体而言,女生的平均工资仍然要低于男生。其次,来自城镇的学生就读名牌大学获益更多。城镇学生就读名牌大学比普通大学多获得了40%的工资,而农村学生就读名牌大学只多获得18%的工资。

就读名牌大学是每个高考学生的梦想,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经济回报也十分可观。因此,在中国入读名牌大学依然是回报率很高的教育投资。这为家长竭尽全力让孩子进入名牌大学提供了理由,也说明政府长期对名牌大学倾注的大量投资达到了成效。

六、对策建议

加强就业指导,调整培养理念,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大学、学生共同应对就业挑战。

201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为68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高考人数的连年下降,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趋于平缓,但国内外经济增长的放缓,依然给未来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政府、大学、学生共同应对就业挑战,尽早采取措施改进大学生就业状况。

学校要加强就业引导,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发挥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不应该是在毕业期间才开展的指导,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授人以鱼”提供一些招聘信息,需要长期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长期就业目标。同时,毕业生应当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和特点的工作,而不是盲目“扎堆”热门地区或行业。

政府要鼓励支持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大学毕业生正是最富有创新意识和朝气的群体,很多创业的想法之所以没有能够付诸行动,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支持。虽然各级政府积极呼吁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相关的配套措施仍待落实。同时,大学可以针对创业需求,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利用校友资源给予支持和指导,使学生对创业流程、必要条件有充分认识,使其能够在跨出校园甚至在读期间就能够顺利实现创业梦想。

大学生要从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积累人力资本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单一地强调学分绩的重要性,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兼备专业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雇主青睐。学校的教学设置和课程模式要注重培养多样化发展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也要培养能够应对挑战、积极创新的通识人才。

最后,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要加大对教育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虽然先天的家庭背景优势无法改变,但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给予农村地区学生、贫困学生扭转“出身”的机会,对促进社会资源的流动,缓解教育不平等、收入不平等意义重大。

大学毕业生正从“天之骄子”演变成“平民”,这是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面临着的考验和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就业价值观,特别是缓解大学生就业时对热门地区、行业的“扎堆”现象;调整教育理念和培养机制,專注于培养兼具过硬专业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促进教育公平,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家庭、学校、地区间的流动。这些都是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未来不只在于经济的增长,更在于教育的进步,人才的培养,“软实力”的增长。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为中国长久的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9.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篇九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共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中共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领导中国人民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中共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升了综合国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致力于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广泛改善民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领导和谋划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金融改革等多项改革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加强了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等多项事业全面发展,党建工作得到扎实推进。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等各种困难和风险,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中共十七大报告如实概括了过去的五年,是全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是中国人民深感自豪的五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五年。五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共十六大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的领导是卓有成效的。

同时,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地认识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中共十七大报告指明了今后相当长时期,特别是今后五年中共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总书记在报告中分列了十二个大问题,全面深入地分析今后一个时期中共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这些任务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包含内政、外交、国防、祖国统一、党建等领域。这些内容为我国人民夺取今后五年的新的伟大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国人民都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坚决贯彻执行。

中共十七大前瞻性地构想和设计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与路线图。十七大既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国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展望与构想。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正在开创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是中共关于发展理论的深化与完善。一九九二年中共十四大的执政纲领和政治共识是“发展就是硬道理”。在此基础上,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六大之后,发展的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十(七大会上,中央在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基础上,又提出“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需、社保是民生之盾”等新的发展理念,因此我们认为,中共对发展的理论更加丰富和更加完善了,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理论体系。

我们体会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一是现代化因素,中国要建立的社会就是要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改造,进而成为现代社会,所以要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二是社会主义因素,包括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因素。三是要不断挖掘和充分利用我国的优良传统,中国有足够的历史资源可供吸纳借鉴。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还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民生。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关注、解决十三亿人口的民生问题,“关注公平”、“关注民生”已普遍成为共识,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财经政策向民生倾斜已成为现实。二是更加注重利益均衡。中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将逐渐趋于稳定,除去分配政策、劳资法律,乃至引资政策的调整,可以预计,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将保持目前的均衡状态,今后注重利益均衡将集中表现在全力构建和谐的社会方面,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和平发展。三是更加国际化。我国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加入wto的重大机遇,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有效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使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今后我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切实贯彻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努力实现共赢。

最后,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根据我自己的工作实际和作为民主党派基层支部负责人,应该认真学习好中共十七大通过的一系列文件。按照学校统战部和民革重庆市委、永川区工委的部署,组织支部全体党员集体学习十七大报告和其他文件,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努力干好各自的本职工作。我自己要在学习活动中做好表率,把中共十七大精神落实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要做有思想的劳动者。

10.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篇十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对于这一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信息化和智能化是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的发展趋势,作为现代交通技术代表之一的智能交通系统,是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系统,志在建立实时、准确、高效、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作为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交通在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促进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进入智能交通全面发展阶段

中国的智能交通发展始于上世纪末,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我们率先制定了《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框架》,在。

交通相关的理论,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都得到了国家科技计划的重点支持,已经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基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交通状态的感知、交通大数据的分析、移动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一些应用与创新,也正在成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我国智能交通系统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们在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突出的成就,但发展的基础还相对薄弱,关键的支撑技术还缺乏,系统化技术的应用程度还比较差,产业化发展不足等,仍然是我国智能交通系统领域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特别是我国智能交通技术研究领域当中的跟踪比较多,原创比较多,基础理论研究和自主创新还亟待加强。系统建设的应用集成比较强,但核心技术比较弱,共性关键技术的体系性还需完善。

我们在发展中比较重视智能化的管理,然而,智能化的服务还相对滞后,在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领域中的研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综合交通智能化系统研发和其组织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发展。

三、未来我国智能交通发展重点

未来,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将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不断地提升交通感知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交通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首先要突破车路状态感知与交互等关键技术,重视众包模式等新型信息获取的模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的升级、发展和构建网络化的交通状态的感知体系。我们要推动地面公交、轨道交通、民航、铁路、交管、气象、消防等部门的信息共享,要推进政府交通信息资源,实现有序的开放,要建立公益服务与市场化的增值服务相结合的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第二,重视面向公众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来改善和提高公众出行的智能化的服务水平。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创新发展,交通信息服务和其他的服务整合起来,为移动用户端提供互联网应用的体验,将是交通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模式。所以,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大力推进个性化的移动服务的发展,要创造新型商业模式,要鼓励交通管理部门、载运工具制造部门、信息产业部门等多方组成联盟,以共同推进新一代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

要通过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广播电视、诱导屏等多种发布的途径,以实现对交通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和统一的发布,为公众能够提供路况、换乘、停车、定位、气象等各种出行信息,让老百姓随时随地地受到交通信息智能服务所带来的各种便利。

第三,大力推进和提升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和服务的能力,要重视综合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发展。首先要大力推广信号优先、快速公交、新型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的新技术和智能运营管理技术的应用。要提升公交智能化的服务水平,要加强城市物流车辆的智能管理,要开展车联网的试点工作,要进一步重视综合交通枢纽的智能化运营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综合交通的协同服务。

11.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篇十一

首先,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杨旭东处长致辞, 他指出:两化融合的核心是智能制造。接下来的技术前瞻环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强教授、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奕华、新松机器人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分别以《智能制造及智能数控技术》、《广东省智能制造现状与发展思考》、《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为题, 高屋建瓴, 共同阐述了智能制造将为高端装备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和上升空间, 以及把智能制造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内容, 将推动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 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的观点。

紧接着是技术方案交流环节, 华为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徐菲、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黄华、天泽信息工业互联事业部总经理杨美群、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事业群助理总裁赵子昂、机械工业信息中心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李頲, 分别对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研发、产品、装备、管理、物流、服务等领域的综合集成应用做了详尽的诠释。

最后的交流讨论环节, 与会代表踊跃提问, 专家耐心解答, 气氛非常热烈。

本次会议虽然时间仅为半天, 但内容十分丰富, 不管是“学院派”对国内外智能制造及其相关产业政策的横向解读, 还是企业演讲嘉宾对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应用的纵向剖析, 都令人印象深刻。会议圆满落幕。

12.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篇十二

在我局召开的各层次学习贯彻会议上,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玉凤围绕“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而奋斗”这一主题,要求全局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民政和全区民心工程实际,认真学习市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上下联动,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富民惠民,认真完成好2012年工作任务。

为贯彻落实好讲话精神,局领导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振奋精神,攻坚克难,继续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调整社会救助标准。二是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指导各街道搞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建立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四是扎实推进

双拥优抚安置工作,继续做好双拥工作,进一步巩固双拥成果,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奠定基础。认真执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全面落实各类优抚政策,优待抚恤待遇。落实新颁布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五是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婚姻登记机关管理标准化建设,努力争创5A级标准婚姻登记机关;大力推进回民公墓和殡仪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倡导绿色文明的殡仪理念。

13.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篇十三

“2018中国半导体材料及设备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2月2日,“2018中国半导体材料及设备产业发展大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邳州市政府协办,旨在通过梳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向、推介半导体材料及设备产业的创新理念,共同促进半导体产业生态环境的构建,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乌宝贵、江苏省邳州市委书记陈静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赵超等行业专家与企业嘉宾发表演讲。乌宝贵表示,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作为整个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半导体行业中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代器件、一代工艺、一代材料与设备”。特别是当整个行业进入纳米时代以后,微纳制造技术更多地依靠引入新材料和微观加工设备的加工能力来实现技术突破,更加注重通过材料和设备与工艺的全产业链深度合作来实现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就更加突显出了材料与设备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陈静在致辞中表示,邳州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聚力产业创新,聚焦生态富民,主攻高端的半导体、智慧的机器人、循环的产业链。邳州市坚持用高端产业“虹吸”高端人才、以高端人才助推高端产业,把发展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建成欧洲半导体海归人才创业园,成立中国光刻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半导体科技创新中心、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徐州研修院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全力打造光刻材料基地、生产测试设备基地、显示材料生产基地、晶圆制造和外延基地,加快推进中国电子智能小镇建设。于燮康以“中国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与创新平台建设”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半导体制造是所有制造业里最为复杂,最有科技含量的行业之一,其产业链非常长,流程十分复杂,正是由于半导体制造与传统制造不同:不可修复、流程复杂、制作周期长、机器精度高、持续投入强度高,营运成本高、运作系统非常复杂,因此要发展半导体产业非常强调整个团队的互动合作。赵超在本次大会上介绍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工信部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副所长林雨从四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集团首席专家柳滨介绍了“国内半导体设备发展驱动因素及选择”。邳州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书记王广军介绍了邳州市半导体产业发展新思路。

14.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篇十四

大会由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常务副会长龙少海主持, 由协会会长刘坚民致开幕辞。他说:“我代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对大家前来参加大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资源再生行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 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3年资源回收利用1.6亿吨, 有效地弥补了原生资源的不足。再生资源产值已经达到1万亿元, 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 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的成绩取得, 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 喜看再生行业的发展和规模, 我们对从事的行业感到自豪, 对我们的前景充满信心。再生行业作为朝阳产业, 一定能克服困难, 必将迎来美好明天。”

刘会长最后预祝大会顺利完成各项议程, 取得圆满成功, 对各级政府一贯支持、一贯重视协会工作的领导表示感谢。

大会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现任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执行会长赵家荣同志、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郭启民处长、工信部节能综合利用司黄建忠副司长、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张曙东副司长、尹红处长、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党委副书记余平、中国废钢铁协会王镇武会长、中国拆船协会谢德华会长、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朱军会长、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潘永刚副会长及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周继峰副总裁出席了会议。

受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委托, 龙少海常务副会长作了题为“当好桥梁与纽带, 为我国物资再生行业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回顾了协会5年来的工作, 通过10个小结对协会几年的工作做了阐述, 第二部分对协会下一步工作做了全面布置, 应依托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 做好两个服务, 发挥优势, 创建品牌协会, 积极开展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会上, 刘强副会长就协会财务收支情况和会费调整做了说明, 并提请大会进行审议。

此次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 选举产生了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第六届理事会。龙少海、刘强、高延莉、刘京分别当选为协会会长、专职副会长, 秘书长由高延莉兼任。大会决定聘请原国家物资部部长、经委主任、中顾委委员袁宝华同志, 原国家物资部副部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同志,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同志,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刘坚民同志为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会长。

会上, 新当选会长龙少海同志代表协会第六届领导班子做了简短发言。他表示, 感谢大家对协会多年来的信任和支持, 协会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各项工作, 做好服务, 使协会成为会员的温馨家园。

新当选的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延莉同志在会上宣读了第二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达标企业、示范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单位名单, 同时颁发了奖牌。

本次大会一致通过了2014年在全行业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的议案。同时成立协会信用评价工作部, 并在行业内成立了全国物资再生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委员会, 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物资再生行业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目前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将在8月份正式开展此项工作。

会议期间各参会代表纷纷参观洽谈, 签订了多项协议, 预计成交额上亿元。一些企业反映这次大会为企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参展商和购货企业较为满意。

15.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 篇十五

2010-10-27 10:24:14 来源: 人保部网站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10月22日上午,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人才工作实践领域的7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

一、宋丰景(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聚全球英才,建世界城市 在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建国六十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以后,在新的起点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世界城市是国际化大都市的高端形态,是具有影响力的决策控制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国际活动中心和人才的聚集中心。人才状况既是判断世界城市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建设世界城市的根本保证,因此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上,统筹谋划,积极推动。

世界城市的人才资源特征。人才资源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直接推动力,是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世界城市的发展对人才资源的推动,结构复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分析纽约、伦敦人才资源状况,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第一,高端人才聚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高端形态的世界城市,往往聚集了大批的高端人才和世界级的专家,人才层次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创新水平和活力,也决定了城市的世界影响力,世界级的大师本身就成为了他所在城市的标志性任务和世界名片,在过去的研究过程当中,我们往往过度重视世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在世界城市的影响作用,而比较少的关注标志性人物。标志性人物在世界城市影响力方面更占有根本性。第二,高素质的人口,是培养造就高端人才的人力资源基础,也是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环境。世界城市往往一般有高素质的城市人口,2000年纽约、东京、伦敦25以上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超过了12年。第三,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世界城市往往是全球的创新中心,创新能力是人才资源素质的根本体现,世界城市发展不仅需要高端的技术人才,更需要领导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创新型人才,2002年纽约、伦敦、东京,分别分布在企业当中的研发人员的比重分别达到了79.8,88.7,65.8,而北京在2008年仅仅为51.5,专利授权量是衡量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获得国际认可的专利申请两前五名城市,分别是东京,大阪、巴黎、伦敦、纽约。第四,国际化的人才队伍。符合世界城市的高端人才队伍,一定是一支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国际化的人才队伍要具有全球视野,全球眼光,能够及时了解跟踪本领域最新前沿动态,要熟悉和掌握国际规则、国际惯例,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价值标准下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跨国文化交流和创新领域。

建设世界城市打造适应世界城市要求的高端人才队伍,必须认真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使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第一实施以产业为导向的人才聚集战略,产业是人才的根本,有什么样的产业就会吸引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产业结构决定人才结构,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正处在一个调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北京的优势,综合考虑北京资源环境限制,打造世界级的高端人才就必须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使北京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中心,坚持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推动中低端产业,资源消耗性产业向周边转移扩散。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导的人发展战略,是人才成长规律的根本要求,人才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剂,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发现能量,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检验和激励,要不断完善适应世界城市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要建设符合首都产业特点的专业人才服务制度,既要建设覆盖北京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人才市场体系,也要建设瞄准世界高端人才的国际人才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是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人才发展体系的关键,人才流动不畅,人才部门作用,单位作用,区域作用,论资排辈等现象严重制约着人才的发挥。要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建立单位自主用人,人才有序流动的市场运行机制。当前由于企业的用人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不落实,用人责任不明确,导致人才配置效率不高。

通过政府主导,实施高端引领,实现人才跨越式发展,尽快建成世界城市,适应世界城市要求高端人才队伍的关键,政府调动各种资源,实施重大人才工作,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机制,迅速提高人才队伍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进一步带动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持续引进一批能通过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断提升首都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吸引政策,完善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跨国跨地区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各类人才的优势,国际竞争,加强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实行企业的合作,推动首都人才参与国际前沿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加强出国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其学成回国创业。

通过实施特殊政策,建立特殊机制,打破传统体制机制,为全国人才队伍建设,探索道路提供经验。体制机制创新是人才科学建设的关键,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促进事业单位改革,借鉴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改革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直接控制,在科研等事业单位,积极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流动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转变职能,将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的工作落到实处。创新科研管理,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改变经费投入方式。在人才特区探索建立独立运行的非政府的专业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克服考核当中的短期化,简单化。营造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良好氛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创业环境,建设全新的创业机制,建立从创业项目植入,到发展转化的全过程服务体系,对于传略性新兴领域的重点创业项目,进行保姆式的孵化,创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股权投资为核心,形成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可以用银行信贷专用机构,以及各类投资机构在人才特区的设立和发展。

建立高端人才的国际化流动机制,要根据国际人才的层次,为国际高端人才在京生活和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法律保障。

二、陈月明(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全力造就优秀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电力供应的使命。经营区域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供电服务的客户超过十亿人,拥有菲律宾国家输电网25年特许经营全,资产总额近两万亿元,管理员工125万人,2009年,完成售电量2.3万亿千瓦时,营业收入1.3万亿,名列全球财富五百强企业第八位,今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家电网公司认真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快速发展,借此机会简要汇报国家电网公司人才工作的情况。

(一)坚持规划引领,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国家电网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模大,技术高,专业链广,科学规划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坚持规划引领,用规划指导计划,既保证当前的人才需要,又着眼长远发展的人才储备,不断提高人才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十一五期间,我们组织实施了1551人才培养计划,等九个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产生八百个公司级优秀人才,为西部电力企业培养了1300多名管理技术骨干,培养技师,高级技师5.5万名,坚实的人才保障,保证了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按照中央要求,加速培养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预计电网建设投资达到1.2万亿元,售电量年均增长11.11%,劳动生产力年均增长14.1%,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是完成十一五发展任务的重要保证,我们贯彻中央要求,深入推进四好领导班子构建活动,着力提升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通过组织选拔,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等方式,积极探索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引进国际国内先进企业的考核方式,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评体系,我们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选用了六名二级企业的高管,实行金融企业80%以上中层领导干部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完成高管人员境内、境外培训,和GE,IBM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高管人员学习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后备青年干部党校培训制度,05年以来培训后备干部370名,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作风好,领导力强,执行力强的高级管理推对,为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家一流企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三)培养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国家电网公司建成投晕的特高压交流实验示范工程,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具备了从特高压实验研究,成套设计,设备研制,工程建设到运行管理的综合能力,占领了世界电网发展的制高点。特高压工程的成功不仅取得了技术上历史性突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专业领军人才,目前我们我们有十名具有国家影响力的专家,三百多名高端技术人才,六千多名实验检修运行等专门人才。特高压交流电压被推荐为国际标准。我们公司有三十多人进入了国际电工委员会,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制定标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开展国际业务,培养国际化人才,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成功获得了菲律宾国家电网的25年特许经营权以后,我们组织了一支由25名业务骨干,专业管理运营团体常驻菲律宾。公司国际业务的拓展,锻炼造就了一支适应国际化业务的管理和技术队伍,目前我们拥有160名国际化高端科技人才,200多名经验丰富的国际化管理人才,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持续开展全员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措施,我们根据各层级员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大规模开展全员培训,我们成立了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学院和技术学院,建立健全公司总部区域省公司,地市公司,三级培训体系,统一编制培训教材,统一设计培训内容,统一建设远程培训系统,加大一线技能人员和新进员工的培训力度,加强班组长培训和学习型班组长建设,05年以来,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31亿元,完成员工培训1120万人次。

(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建立了,以提升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以竞争择优为核心的选拔任用机制,以鼓励创新为核心的薪酬激励机制,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环境理念创新,用科学的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稳定关键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引进紧缺人才,拓展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十一五期间,我们共招聘了博士生893人,硕士10700人,新增了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三十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

回顾这几年的人才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使国家电网的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我们近几年来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制订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人才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刚才张德江副总理和尹蔚民部长做了重要讲话,我们将按照张德江副总理的讲话要求,在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等有关部委的指导下,继续深入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张喜武(神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实施十大人才工程,打造能源领域一流人才队伍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打造综合能源的一流队伍。大家都知道神华集团是以煤炭为基础,煤矿、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质油综合性能源企业,神华集团1995年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煤炭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经销商。目前全集团拥有20万职工,总资产5300亿元,2010年列入世界五百强356位,中国企业二百强第九位,盈利水平连续六年在中央企业名列前茅,神华拥有八个煤炭公司,拥有投入和在建的电厂4600万千瓦,拥有1100公里的铁路,1.2亿吨吞吐能力的自营港口和三百万载重的航运船队,建成投产了世界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神华煤示范工程,和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项目,神华包头示范工程。预计今年神华的煤炭产量将达到4.2亿吨,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发电1600亿千瓦时,营业收入将达到两千亿,全年预计利润将超过六百亿元,缴纳税费430亿。

汇报的第二方面,神华的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工程建设。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给我们企业带来的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和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努力把神华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能源企业,神华集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确立并大力地实施神华的人才战略和人才工程建设,神华人才工程的目标,就是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一支能够在能源领域,踢世界杯,捧世界杯的一流人才队伍。神华的人才观就是五湖四海纳人才,人人是人才,人尽其才,神华人才发展要坚持的四优先选择,就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优先开发,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效益,要优先投入,优先选用符合神华科学发展要求的人才,优先开发高端人才的原则。神华要建成十大人才工程,是神华人才战略的支撑和抓手,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总部员工素质登高工程,后备人才工程,教育培训工程,人才信息化工程等等。

三是以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平台,打造人才特区,创造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从08年开始,神华集团抓住中央实施千人计划的契机,投入了27亿元,在北京昌平,未来科技城建设了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神华研究院,神华管理学院,三维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同时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组建高水平的研发和顾问团队,使低碳所起步时就站在国际能源化工领域的高起点上,我们解放思想,给平台,给带动,以诚心,事业心和爱国心,打动人才,珍惜人才,我们先后七次组团赴美国、欧洲国家引进了长期在美国通用电器,陶瓷化学,美国国家能源实验室等知名的跨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九名科学家,其中八位已经进入了入选中央的千人计划,担任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的所长,是科洛斯,是原美国UP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曾获得国家石化行业的领袖奖,聘请了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罗道夫,担任研究所的顾问。还精心从海外引进了11位35岁以下,达到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标准要求的人才。

同志们、朋友们,我们以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平台,积极的探索适应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之路,加快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把低碳所打造成为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神华人才特区,这个特区一是实行高度的授权和管理体制,低碳所实行所长负责制,集团似管似不管,管所长,管战略管预算,管结果,不管资金支配,不管运行模式,学术技术委员会,在科研课题立项,评审验收,研究所运行情况评估等方面具有决定权。所长负责日常的运营,有充分的人才物质主权。二是特性特事特办的沟通协调机制,集团建立了低碳所联系会议和协调联系人制度,每月召开一次联系会议,由集团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主持,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对紧急问题开绿色通道专题研究,保证低碳所的大事要事急事都在第一时间解决,集团主要领导还不定期的到低碳所与专家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三是实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的信任,根据其研究的方向,放到重要和关键岗位上,让引进的人才,有职有权也有责,低碳所每年可根据专家实际的研究需要,选择三到五名,有潜力的年轻的科研人员送到国际科研结构培养,科研结果转化为产生的经验效益,成果的主要发明人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提成,研究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一经采纳,按照所提建议的价值实现重奖,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四是实行长效开放的科研管理机制,集团每年提供足额的科研经费,并逐年递增,低碳所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研究所,在集团确定的研究框架下,专家可以根据特长和兴趣,自主选题,自由开展科研,集团鼓励低碳所与国外研发机构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在这种体制机制下,近两年低碳所的科研经费和实验室投入了六个多亿,启动了九个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申请了4项专利,为战略高科技制高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在神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神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体会到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综合能源企业,要靠战略引领,科技助推,安全保障,管理提升,文化培育,但说到底要靠人才,靠全体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体会到加快实施神华的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工程建设,并纳入神华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我们体会到神华集团作为综合能源,行业参与竞争能力的国家队,要更好的承担起保证国家能源按照,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就必须大力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抢占人才科技的制高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开拓创新,顽强的拼搏,为建设人才强国,为建成国际一流的能源企业而努力奋斗。

四、李和风(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局长):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探讨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我们在人才这个工作实践当中,有了体会和认识,主要归结起来有这么四个方面。

第一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是遵循规律。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要认识和尊重规律,也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人才工作也是这样,我们以我们院里面630位最杰出的科技人才为样板,开展了杰出科技人才成长历程的研究,也得出了有关杰出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我们得到了一张有关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轨迹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年龄段,科技人才科研能力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比如说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在31到35岁之间,应该是科技人才的科研活跃期,在36到40岁之间,他们的成果产出逐渐达到高峰,到41到45岁就成为了科研的中坚力量。我们把科技人才成长的整个过程,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就是参与阶段,第二是独立阶段,第三是发展阶段,第四是跨越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他的特征联系,我们也可以用科技活动舞台,来对这几个阶段进行描述,那么在每一个活动舞台上,我们的科技人才,他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在每一个舞台,或者说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科技人才对于他的能力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参与阶段,我们可能更强调的是团队的合作精神,在跨越阶段,我们更强调需要有战略眼光,沟通和协调能力。那么在这里,我们给出了一张表,这个表里面列的是大家熟知的,对22位诺贝尔物理奖年龄的统计,大多是25到30岁之间,与我们的年龄阶层也是非常一致的,所以我们说科技创新主要的群体是中青年,我们院里现在3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已经占到科技人员总数的47.6%,将近一半。他们都是我们院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的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我们也开展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研究,在这里我有两张统计表,我们发了一些调查问卷收上来了两张表,左边这张是关于现有各项需求的调查,我们青年人才反映,比较满意的,或者在所有项里面他感觉最满意的是我们院里面的一个较好科研条件和环境,这是他最满意的,不满意的相对来讲就是住房,还有带薪休假的政策,那么在环境里面,各种因素来讲他们觉得很满意的,学术民主,自由,鼓励青年人员创新,还有就是科研团队中青年人员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讲不太满意的,有对青年人才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还有就是青年人才公平参与,科研经费,对青年人才培训和教育这几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通过研究,我们就可以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影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可以归为这四个方面,一个是学术环境,第二就是科研机构管理的体制,第三就是职业发展和流动机制,最后就是激励政策。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建立青年人才的培养体系,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们也在这个体系里面,我们青年人才的培养体系里面,我们对于不同阶段的青年人才都给予了相应的支持项目和计划。

第二个方面的体会和认识就是转变观念,第一就是要由追求花瓶效应,向发挥人才效应的转变,把引进人才作为政绩指标或形象工程,必然会导致国内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第二是由高薪引人,向事业发展吸引人才,第三由外来和尚好念经向土洋并重改变,海归和本土人才要一视同仁,更要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第四个就是由人才流动向鼓励流动,防止流失转变,人才流动是否会造成人才流失,美国的学者说过,不要把人才当成一座水库,应当作为一条河流来管理,不要期待他不流动,应该管理他的流速和方向,所以要树立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和保证人才有序流动的良好机制。第五就是由管人向服务观念转变,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调查研究,注重营造环境,科学环境决策。第六就是由大包大揽,不管不顾,向保障与关爱并重转变,人才生活保障,从一个计划经济的时期一包到底,和现在实际存在的基本自理走了两个阶段,要向关爱和保障并重,要引导他们适应国情,面对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压力。所以要树立适合本组织事业发展的人才观非常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就是人才优先,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要制度为要,环境为重。

第三个方面体会,就是环境建设的关键,完善体制机制。以用人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的使用机制,科学院是鼓励公平竞争,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在98年在全国率先使用了聘用合同制,01年又开始实行竞争上岗,岗位聘用制,后来我们全面实行了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制度,营造了一种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同时我们也注重突出合理使用,让人才各展所能。针对不同的人才类型,使用了不同的岗位聘用方式,比如说一些骨干人才我们使用的是岗位聘用制,这种形式就相对稳定,按照阶段性的科技需求,聘用博士后这样的人才,我们就实行了项目聘用,海外人才我们也使用了短时间聘用的方式,体现了不求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我们也推动有序流动不断优化人才配置,主要是从我们聘用的合同这方面来体现,我们签订的合同,既有长期聘用合同,又有以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对于企业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也是长期聘用合同,对于一般的工薪骨干,我们要适度的流动,青年人才要鼓励竞争,短期的聘用合同。

同时我们也坚持正确激励的导向,针对不同工作性质采用不同的结构比例,根据不同的学科,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比例,来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比如说我们对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希望他能够潜心做研究,相对要增加稳定薪酬这块的比例。我们也加强了分类指导,增强了人才激励的针对性,实行了法人的年薪制,对千人计划的特殊尖子人才实行了协议工资制等等。

最后一点就是人才工作的目标,还是要建设一流的队伍。科学院目前正在实施的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我们是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及不同的成长阶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人才成长。比如青年人才我们就要着眼未来,对于区域人才,我们研究所还有在各个区域的,西部的、东部的,有东北的等等,区域人才的强调的是区域系统,统筹发展,对于海外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创新的活动规律,加强各类人才规划的系统整合有机的衔接,主要分成四大计划,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造就科技领军人才为目标,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以青年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为基础,海外人才引进,国际交流人才培养计划,支撑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这些计划里面都包含着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一些项目。通过这些一些人才的举措,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我们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可以说科学院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已经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动态优化,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从一些具体的数字来看,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人才。举几个数据,到目前为止我们科学院千人计划,目前达到了780人,百人计划从94年开始实施,我们已经支持了1846个,这些人才目前都是我们科技创新一线的骨干,创新团队我们也组建了92支团队,另外海外知名学者,我们也引进了351名。队伍实现了动态的更新和优化,队伍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我们09年的数据和05年做了对比,我们发现我们队伍年龄的结构,学历的结构,学位的结构等等都有了很好的优化。第三个就是人才竞争力显著提高,在我们院里面工作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占全国的比例达到37.5%,在科学院系统工作的,院士占总比例达到39.6%,创新群体占到总数的36.6%,千万工程14.5%,而我们科技人才科学院的总产量占全国相应总的不到1%。

第三个我想汇报一下制定人才队伍发展战略规划,我们要做好未来五年,十二五的规划队伍发展规划,我们任务人才规划核心,必须与整体的科技布局,重点零距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科技事业发展,制定人才规划基础必须要了解各领域的人才资源情况,我们组织专业了两对中科院能源信息等14个重要领域的人员分布,研究所参与度人员结构,聚集度,人员规模适合度,组织方式适合度,配置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我这里给出了数据,这些数据,或许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大家知道一个研究所不能推动他的名字来判断这个研究所里的科技人员究竟是哪个领域的,实际上我们得到这样一些数据,要通过研究所来确认,他是属于哪一个领域。所以这些数据对我们做好规划的制定,下一步人力资源的配置都非常有意义,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按照科技布局到重点领域,到研究所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为我们建设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要长期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更要为人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本次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召开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人才问题,推动人才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衷心希望与社会各界的的合作,为实现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共同努力。

五、易军(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中国建筑人才战略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国有骨干重量企业,中国建筑在完全竞争的国内国际建筑市场中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人才强企之路。从2006年起,中国建筑连续五年进入世界五百强,且排名不断提升,2010年,排名位列187名,并连续两年,成为财富杂志中国地区最受赞赏的五家企业之一,在中国五百强排名中名列14位,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人,再次获得荣誉,制定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贯彻了全国人才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把人才强企作为人才强国的系统工程加以推进,为此中国建筑提出了要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将中国建筑,建设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地产企业集团。我们全面实践具有中建特色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战略,努力成为中国建筑及地产行业优秀人力资源的代表者。以建设复合型的领导队伍,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搏杀出来的,中国建筑既需要企业家,也具备了培育企业家的土壤,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既要符合现代企业领导人员的职业素质标准,也要符合党员领导人员的政治标准,因此在领导人员的培育和使用方面我们一直大力推进复合型人员建设。目前中国建筑具有复合经历的领导人员占29.4%,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以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意识,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领导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人员应对未来改革变革,引导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已经建立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分析关系体系下,以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为重点的培训力度,继续推进领导人员能力的培养。具有海外经历的领导人员,由目前的18.9%,提高到30%,在机关层面统一建立并调用的领导人员后备中,60后的成熟人员,70后的培养使用型人员,和80后的潜力人员,形成合理的梯子结构。

项目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中国建筑每年项目近7000个,遍布海内外。创造了深圳国贸大厦,帝王大厦,中央电台新大楼,这些项目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实施,得益于我们项目管理理论的创新和队伍的建设,在实践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项目化施工,打造了一支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项目经理队伍,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制度有限创新机制,全方位实现项目经理职业能力和资质等级评估认定计划,在国家职业资格基础上,设立企业项目经理职务序列。以中国建筑标准化管理手册为主要内容,开展项目经理职业培训升级工作,到2015年,要努力培养达到公司评估政策标准的项目经理拔尖七万名,使公司项目经理的职业数字和项目管理水平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引领行业进步。

建设富有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按照中央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要求,中国建筑将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此中国建筑每年将加大选定国家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作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平台的力度,计划到2015年,力争新增国家级专家25人,其中院士一至两名,巩固并不断提升中国建筑在行业中的国际领先地位,知识国际创新人才工程,重点在智能建筑设计与建造,绿色施工,项目节能减排等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准确把握行业科技发展主流趋势,和专业国际发展方向,推动企业国际进步的研发人才,同时大力培养中青年技术带头人,以各单位总工程师,大型项目,技术总工为核心,组建多个新技术创新及运用专业团队,到2015年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研发团队人数达到600人,具有使用技术创新与运用能力的骨干科技人才4000名以上,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人才队伍,中国建筑1978率先进入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自2009年底,在海外累计签订合同额696亿美元,实现了投资额219亿美元,完成营业收入540亿美元,创造利润46.6亿美元,建设投资了五千多个项目,其中一大批项目,已成为了当地标志性工程,中国建筑三十年海外经营的经验表明,能否培养和拥有一批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是能否成功实施跨国经营的关键。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国与国的竞争很大程度体现在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同样体现在今天的跨国竞争中,为此按照中国建筑,争做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表率的引导和跨国指数达到30%的战略目标,我们将大力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深化与国际接轨的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增强在全球范围内人力资源的能力,为了十二五期间实施大海外战略的整体部署,加强集团对海外人员选派培养,人岗配置的调控,把人文关怀和薪酬激励有机结合,建立国内外人才良性流动的循环机制,力争到2015年直接从事海外业务的各位骨干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由现在的4800人提高到7000人。同时还要加强集团总部工作的国际化水平,总部率先做到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建设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但中国建筑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顺应市场变化,实施管理层和劳动层两层分离,转型为管理和技术一级型企业,目前操作型人员只占集团的12%。十二五期间我们一方面要做好自有高技能人才培养,培养一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相对稳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将采取治理标准,输出管理,认证使用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关注新形势下,技能人才对价值取向和职业发展的诉求,到2015年要培养一支门类齐全,素质和技能良好的技师和高级技师队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按照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统一部署,加快实施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战略,创先争优,努力把中国建筑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使之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建筑企业。

六、孟凤朝(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提升人才队伍能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中国铁建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家急难险重工程的锤炼,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商。去年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排名133位,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建筑公司。目前中国铁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铁路设计和建设公司,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及机电设备制造等领域位于领先地位,中国的第一条地铁,中国的第一条高原铁路,第一条高速铁路,第一条磁悬浮铁道,第一条海隧道都凝聚了我们铁建人的辛勤的汗水。十一五以来我们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显著提高,结构明显改善,能力大幅提升,为中国铁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以着眼前沿技术,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中国铁建着眼前沿技术的研究应用,大力推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优先,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大力推选高层次人才参加国内外交流,到重大项目担任技术攻关负责人,使高层次人才的效能得到了充分显现,青藏铁路建设中,中国铁建更加承担了勘察设计任务,铁路建设中技术人员成功解决的高原缺氧,多年冻土世界性难题,取得了多项自主创新成果,数十项发明专利,同时青藏铁路工程,也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工程建设领域,首次获得国家级的科技进步特等奖。坚持高端引领,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集成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必须立足时代前沿,跻身行业高端,高速铁路是当代铁路建设的牵引和方向,中国铁建发挥后发优势,结合国情,研究创新,培养出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先行者,探索者,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的设计和修建技术,承载了具体部署设计和施工任务,成为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主导企业。坚持市场倾向,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二次创新能力,是国家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的需要,形成了提升高层次人才能力和研发产品双盈的新格局。

围绕重点项目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中国铁建承担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和承担的重大技术专项,技术难点多,科技产量高。在项目实践中培养人才,立足项目是中国高层次人才成长的重要特点。我们让高水平人才上桥头进隧道,目前全系统90%以上的专业技术骨干常驻现场,成为中国铁建建成发展的强大支撑,正是由于高水平技术人才面向一线,大量的技术难题解决在一线,使中国铁建在科技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一五以来,中国铁建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七项,国家勘察设计奖60项,土木工程大奖25项,中国工程建筑鲁班奖65项,国家级优质工程奖110项。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学习培训,建立相关专业的社会人才库和企业人才库,构建内外人才交流学习的联动机制,针对重点项目的技术难点,集中相应专业的院士和专家,组成咨询团队,在现场搭建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有效提升了企业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一批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南京隧道的锻炼,成为隧道工程建设的领军人物。十一五期间我们参加高校学习的人员,获得高级资质的人员,绝大部分来自项目一线,全系统各级领导基本上都有重点工程项目工作的经历。

面向企业发展,推进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中国铁建发展的基石,我们不断采取措施,大力推进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爱岗敬业,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严把住口,优化队伍进口,把大中专毕业生作为技能人才引进的主要渠道,把人才市场招聘作为技能人才补充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改善了队伍的结构,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奠定了基础,强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以传帮带方式,加速提高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通过职工院校,岗前培训,技术交流提升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有效促进了基层班组的生产力,十一五以来我们完成岗位培训22.7万人次,技能人才全部得到了培训。07年在全国钢筋工技能大赛中,中国铁建包揽了冠亚季军,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的迅速成长,对我们保证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了保证,多年来企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建设队伍的实践,告诉我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必须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在全球竞争和行业前沿技术上抢占先机,十二五及以后几个时期,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产业调整和生产节能目标,以高层次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认真抓好聚才,育才,选才,用才,留才五个方面的工作,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我国工程建设,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七、王耀辉(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人才是中国未来30年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今天我在这里很荣幸能够给大家介绍我最近的一些研究和体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人才是下一个三十年中国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都知道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谈到中国进一步加大经济转型的力度,不久前国家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了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为未来实施人才强国制订了系列的战略方针,这对于中国当前未来三十年,甚至更远将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人才规划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摆脱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体力劳动者和低端工作者的角色,由世界的制造中心,成为世界的创意中心,提高自身从国民到国家的整体素质。由区域大国变为世界大国,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政府面临经济转型,遭遇重大挑战,处于重要发展时机,中国要重新审视过去三十年国家发展战略,制定新的战略,这个战略和人才战略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服务知识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人才将不再的是能源资金而是人才,因此在未来中国众多发展过程中,发展的趋势中,如何培养和使用引进,发挥人才对转型的驱动作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我们通过这个人才纲要说得非常的清楚,而且是在整个三十个省市都做了现场转播,当时这个会议。这次人才发展的主要指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人才资源的总量,从2008年的1亿一千多万,发展到2020年的一亿八千万,这个数字大家可能都知道,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在受过教育占劳动人口的比例从9.2%发展到20%,这也是很大的提高,那么人才贡献力占国民GDP的总之也从18.9到2020年的35%,这都是非常大的提高。

下面我想重点讲一下,中国靠人才驱动的八大转型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过去三十年巨大的发展,这里面中国有两千多万的农民工,这是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中巨大的优势,沿海地区出现了劳动不足,今年还发生了工资低,都反映了中国靠低成本发展这种模式引起了新的挑战。更重要的就是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在加强,六十岁以上的人口,以后达到了1.68亿,占总人口的12.5%,按照联合国的预测,中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将从2020年的6.7,将爆炸增长了20.7,中国为富先老面临这样一个挑战。还有一块就是中国将需要从新的经济增长把这个转向人才,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六百万,到2020年中国大学生占劳动人口的达到20%,达到1亿九千五百万,过去三十年有两亿多的农民工,未来十年我们将有两亿多的大学生,如何提供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机会,使用这批人才又成了新的挑战,第二个趋势从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工厂,也是世界的出口国,但我们现在在世界上知名的品牌寥寥无几,缺乏创新整合能力,中国有很多科技成果都是追赶型,而非科技型创新型的科技成果。中国需要靠人才战略来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第三个趋势,就是从招商引资向招财引资的转型,2010年中国外资储备达到了2.6万亿元,中国有个最大的外贸顺差,严重的出口,我们在人才方面,教育方面有逆差,78年以来,中国向国际上派遣的学生,回国率不足30%。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型。第五个转型的趋势,就是从目前中国的投资拉动经济转向人才拉动经济。目前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增长还是靠投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45%,中国需要减少出口的依赖,鼓励国内的消费,需要加强支持服务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减少对制造业的依赖,中国需要发展服务型的经济,目前我们服务型经济占GDP的40%左右,我们要发展人才驱动性经济,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他国家目前在美国服务行业占GDP的比重是76.9%,法国是78.9%,日本达到了76.5%,印度第三产业也占了GDP54.9%,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服务业占到95%,中国现在是40%,这里面有大的空间,创造大的就业机会,满足我们未来将增长的一亿大学生就业,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个趋势就是从资源密集型到资源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国经济必须增长成重视素质规模到重视质量与效应。粗放的发展方式使我们的生长环境达到了极限。未来中国需要转型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提高技术和科技含量,关键的环节还是在人才。

第七个趋势是从只重视经济科技创新,到社会创新,并重发展的转型。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公共政策,制度发展,社会文化与理念创新这些方面的发展是关键,依赖于人的创新创意,拥有大批量高层次人才是关键。

第八个趋势,要从面向国内人才资源到面向国内国际两种部人才资源,目前我们这个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国际全球竞争的环境下,面临严峻的挑战,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年1月26号报道,美国政府有关研究最新数据,2002年在美国达到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五年以后到07年,仍然拘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目前是排在第一,92%。印度是81%,加拿大55%,德国50%,台湾地区43%,韩国41%,中国现在排的比例是最高的。博士生毕业留美居于首位。美国科学杂志在前两年也报道了,发现清华北大目前成为美国博士生来源最多的学校,第一名是来自于清华大学,第二名是来自于北京大学。我们都知道目前世界各国都是对高层次人才打开大门,很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吸引全世界各国的人才。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人才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产值,和45万的就业机会,我们要更大力度吸引全球人才。

目前中国在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很多城市也在提倡建设世界城市,但中国国际人口的比例不足5%,缺乏国际化的创新创意,对中国创新人才的吸引十分不利,国际化人口在很多国际化都市,包括纽约、巴黎、多伦多、悉尼、首尔都达到了30%,在香港工作的美国人达到了6万人之多,好莱坞是全球电影发达的地方,但是他一半的演员和导演来自世界各地,美国棒球队的队员30%来自国外,著名NBA篮球队员也是中国人。海外在中国的留学生只有23万,2009年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只有22万人,当然中国也在改善这方面,包括中国推出了千人计划。第三方面,我想谈一下相关的建议,我写了本书《国家战略》,第一个就是改革中国的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培养创新人才,第二从体制内培养干部,改为体制内体制外培养,从社会中吸收创新型人才,第三重视人文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并重。打造全球性中国国际人才网络与人才库。吸引海外高层人员来中国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就是我们创新型人才非常少,比如说我们现在回来一个李彦宏创造一个百度,就创造了一万个就业机会,这里面吸收的也是大学生,包括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差不多吸引了一百万人,里面很多是大学生,所以我们需要高端的创业人才来带动我们的就业,因为我们过去基础投资的就业可能带动的是蓝领的就业,未来我们面临如何更多创造大学生的就业。建立国际人才特区,在用人机制和国际接轨,创新用人方法。未来三十年我们靠人才特区的模式,来推动中国未来更大的发展。

最后,我们可还需要打造一个人才里中国发展的中国梦,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开放的国家,中国梦我认为是一个必然让全球人才到中国来发展、也愿意来中国安家的梦,认为能够在中国赚到钱、能留在中国的梦想,并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是留下物质精神财富的中国归属。

上一篇:全面小康知识测试题库下一篇:十八大心得体会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