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2024-08-23

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共20篇)

1.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一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留心观察,自觉钻研;有了兴趣,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就会空前提高。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游戏的方法加以呈现,让学生自主参与,动一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势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从学生回忆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游开始,激趣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

探索退位减法之前,复习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减一位数甚至不够减的算式,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同时突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和难点。

三、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小结时强调:方法很多,也都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用不同的方法同时算一算,还能帮助自己进检验对错,打开你们的智慧之窗。但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选用最简洁最熟练的方法,才能保证计算又快又对。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

用数字魔术区分数字之间的差别,用退位和不退位的计算对比,使学生明白退位减法十位要减一个十,不退位减法的十位不变。用计算题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用改错题让学生知道哪些错误不能再犯,用思考题使学习形成梯度,做好扶优。这些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设计中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还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好数学从点滴积累,获取更大的收获。

融教学内容为一体,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启发学生思维的各项游戏。在这种环境下,将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的喜闻乐见在游戏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数学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学习热情。

2.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二

一、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首先对教材的外观做一比较, 实验教材是32开本的, 而审定教材则变成了16开本的。其封面左上角的标志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变成了“教育部审定2012”, 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 标志着实验工作告一段落。书变大了许多, 但审定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的页数并没有减少多少, 只比实验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少了1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 实验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的总字数为70000, 而审定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的总字数为145000, 整整多了一倍还多, 可以预想一下在具体内容方面的巨大改变。

二、教材“编者的话”与目录的变化

翻开课本, 首先看到的是“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有一个小小的改变, 审定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中增添了对数学王国小精灵的介绍。因为在整套实验教材中, 许许多多重要而关键的话都是借这两个小精灵的口说出来的, 小学生们常常会想它们是谁呀?怎么那么聪明? 现在都知道它们是数学王国的小精灵, 就不会再有疑问了, 而会想, 我也要像它们那样聪明!

再来浏览目录,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了一些变化, 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合并, 实验教材中的前两个单元“数一数”和“比一比”在审定教材中被改编为第一单元“准备课”;二是增减,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二单元“位置”, 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分类”, 实质上“增”只是一年级下册内容的前移, “减”也只是把它后移到了一年级下册中;三是强调, 把原来实验教材目录中未列出的“数学乐园”列在了目录中, 以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其他单元的名称虽然也有一些改变, 但变化都不太大。

三、各个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实验教材中的“数一数”与“比一比”两个单元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 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 这部分内容就显得有点重复, 但考虑到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也考虑“数一数”和“比一比”中的“比多少”两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数学课程后续学习的重要性, 审定教材把它们合编为第1单元“准备课”, 强调了“数一数”和“比多少”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 也显现出教材的弹性 , 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学中可直接考查学生“数一数”的能力, 也更应该重视“比多少”的教学, 因为“比多少”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这一点应该引起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注意。教材删去了“比高矮”和“比长短”两部分内容, 因为“比高矮”和“比长短”都比较具体, 易为学前的孩子所掌握, 这样做, 并没有削弱什么, 反而提升了“数一数”和“比多少”两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 因为过多的重复会使小学生失去新鲜感, 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而如何做好学生学前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则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教材同时删去了练习一中“比高矮”和“比长短”的习题, 练习一中的其他习题没有变化。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2单元“位置”, 主要是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建立上、下、前、后、左、右等概念, 虽然都是常识性的概念, 但它们也属于数学的空间形式的范畴。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各部分内容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比大小”变成了“比多少”, “几和几”变成了“分与合”, 使用过这一教材的教师们对这两个改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认为前者还是用“比大小”做标题较为合适, 虽然数的大小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于数所对应的物体多少的比较, 但“数的大小关系”是从“物体多少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抽象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而多数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后者的改变更为合理, “几和几”主要是从“和”的角度来体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是建立加法概念的基础, 而“分与合”也强调了数的分解, 也为建立减法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单元的另一个变化是第25页上半部分的图文的变化, 与实验教材第24页的图文相比较, 更能从序数与基数两个角度揭示数的加法的本质。这一单元的重大变化还要说是练习内容的调整, 审定教材中这一单元“练习”的个数比实验教材增加了两个, 变成了五个, “做一做”及各个“练习”的编排更为有序, 与教材内容更为贴切, 同时部分习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做了很好的铺垫,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练习四”的3、4题, 这两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数的分解能力, 巧妙地设问, 也渗透了“平均分”的概念, 为除法的学习做了铺垫, 尤其是第3题, 还渗透了抽屉原则的思想。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在内容较多的第三单元也增加了一项内容“整理与复习”, 这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 这是在学生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增多的情况下, 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与应用, 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4单元由实验教材的“认识物体与图形”改成了“认识图形”。因为认识物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智力正常的学生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中认识物体不会存在障碍, 所以我们更为关心认识图形及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 所以这一改非常贴切。另一方面, 与之对应的练习题的个数也由实验教材的5个增加到8个, 其中第4题“用四个相同的长方体, 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和第6题“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都较为抽象, 提升了一定的难度。而第8题则是用物品摆出的找规律问题, 为后续的数的找规律问题做了铺垫。

审定教材的第5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6单元内容相同, 都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都包括了“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几部分。“6和7”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主要体现在练习题和后半部分, 首先增加了用于巩固对“6和7认识”的“做一做”, 对应的练习九中, 去掉了实验教材中编写不太恰当的练习七第2题, 这是一个考查“9”的分解的问题。实验教材中关于6和7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忽略了0, 审定教材做了弥补。同时把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1题改编成了审定教材中的第2题, 原题中以平面图形为主的图形个数为7、7、5, 与6无关, 改编成一个与“6和7”相关的“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问题, 在考查对“6和7认识”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的第6题是新增的, 这是与6和7相关的减法运算问题, 以辐射型圆盘图表的形式呈现, 渗透了函数思想。另一个变化是将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3题改编、扩充成为审定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后半部分, 并配编了相应的练习十, 其中的第4题和第6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8和9”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与“6和7”部分极其相似。“10”部分、“连加连减”部分、“加减混合”部分教材的编写变动非常小。

审定教材的第6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7单元内容相同, 都是“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审定教材调整了情景图, 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 只是将实验教材中这一单元的第1、第2部分合并为第1部分, 新增了第6部分“间隔问题”, 同时增加了练习题的类型与个数, 使学生的练习更为全面而合理。

“数学乐园”的形式做了重大改变, 内容更加丰富, 趣味性更强了。第7单元“认识钟表”则保持了原有的风格。

审定教材的第8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9单元内容相同, 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包括了“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复习与整理”几部分, 实验教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在审定教材中得以保留, “做一做”与对应内容不匹配的情况得到了纠正, 同时对实验教材中较为模糊的“一题两解”予以了强调, 最后也为解决数学的应用问题做了铺垫。

3.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三

一、 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首先对教材的外观做一比较,实验教材是32开本的,而审定教材则变成了16开本的。其封面左上角的标志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变成了 “教育部审定2012”,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标志着实验工作告一段落。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多少,只比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少了1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总字数为70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总字数为145000,整整多了一倍还多,可以预想一下在具体内容方面的巨大改变。

二、 教材“编者的话”与目录的变化

翻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编者的话”,“编者的话”有一个小小的改变,审定教材(一年级上册)中增添了对数学王国小精灵的介绍。因为在整套实验教材中,许许多多重要而关键的话都是借这两个小精灵的口说出来的,小学生们常常会想它们是谁呀?怎么那么聪明?现在都知道它们是数学王国的小精灵,就不会再有疑问了,而会想,我也要像它们那样聪明!

再来浏览目录,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了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合并,实验教材中的前两个单元“数一数”和“比一比”在审定教材中被改编为第一单元“准备课”;二是增减,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二单元“位置”,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分类”,实质上“增”只是一年级下册内容的前移,“减”也只是把它后移到了一年级下册中;三是强调,把原来实验教材目录中未列出的“数学乐园”列在了目录中,以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其他单元的名称虽然也有一些改变,但变化都不太大。

三、 各个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实验教材中的“数一数”与“比一比”两个单元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内容就显得有点重复,但考虑到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考虑“数一数”和“比一比”中的“比多少”两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数学课程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审定教材把它们合编为第1单元“准备课”,强调了“数一数”和“比多少”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显现出教材的弹性 ,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学中可直接考查学生“数一数”的能力,也更应该重视“比多少”的教学,因为“比多少”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注意。教材删去了“比高矮”和“比长短”两部分内容,因为“比高矮”和“比长短”都比较具体,易为学前的孩子所掌握,这样做,并没有削弱什么,反而提升了“数一数”和“比多少”两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因为过多的重复会使小学生失去新鲜感,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而如何做好学生学前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则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教材同时删去了练习一中“比高矮”和“比长短”的习题,练习一中的其他习题没有变化。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2单元“位置”,主要是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建立上、下、前、后、左、右等概念,虽然都是常识性的概念,但它们也属于数学的空间形式的范畴。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各部分内容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大小”变成了“比多少”,“几和几”变成了“分与合”,使用过这一教材的教师们对这两个改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认为前者还是用“比大小”做标题较为合适,虽然数的大小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于数所对应的物体多少的比较,但“数的大小关系”是从“物体多少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而多数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后者的改变更为合理,“几和几”主要是从“和”的角度来体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加法概念的基础,而“分与合”也强调了数的分解,也为建立减法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单元的另一个变化是第25页上半部分的图文的变化,与实验教材第24页的图文相比较,更能从序数与基数两个角度揭示数的加法的本质。这一单元的重大变化还要说是练习内容的调整,审定教材中这一单元“练习”的个数比实验教材增加了两个,变成了五个,“做一做”及各个“练习”的编排更为有序,与教材内容更为贴切,同时部分习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做了很好的铺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练习四”的3、4题,这两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数的分解能力,巧妙地设问,也渗透了“平均分”的概念,为除法的学习做了铺垫,尤其是第3题,还渗透了抽屉原则的思想。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在内容较多的第三单元也增加了一项内容“整理与复习”,这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这是在学生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增多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与应用,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4单元由实验教材的“认识物体与图形”改成了“认识图形”。因为认识物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智力正常的学生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中认识物体不会存在障碍,所以我们更为关心认识图形及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所以这一改非常贴切。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练习题的个数也由实验教材的5个增加到8个,其中第4题“用四个相同的长方体,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和第6题“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都较为抽象,提升了一定的难度。而第8题则是用物品摆出的找规律问题,为后续的数的找规律问题做了铺垫。

审定教材的第5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6单元内容相同,都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都包括了“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几部分。“6和7”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主要体现在练习题和后半部分,首先增加了用于巩固对“6和7认识”的“做一做”,对应的练习九中,去掉了实验教材中编写不太恰当的练习七第2题,这是一个考查“9”的分解的问题。实验教材中关于6和7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忽略了0,审定教材做了弥补。同时把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1题改编成了审定教材中的第2题,原题中以平面图形为主的图形个数为7、7、5,与6无关,改编成一个与“6和7”相关的“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问题,在考查对“6和7认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的第6题是新增的,这是与6和7相关的减法运算问题,以辐射型圆盘图表的形式呈现,渗透了函数思想。另一个变化是将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3题改编、扩充成为审定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后半部分,并配编了相应的练习十,其中的第4题和第6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8和9”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与“6和7”部分极其相似。“10” 部分、“连加连减”部分、“加减混合”部分教材的编写变动非常小。

审定教材的第6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7单元内容相同,都是“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审定教材调整了情景图,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将实验教材中这一单元的第1、第2部分合并为第1部分,新增了第6部分“间隔问题”,同时增加了练习题的类型与个数,使学生的练习更为全面而合理。

“数学乐园”的形式做了重大改变,内容更加丰富,趣味性更强了。第7单元“认识钟表”则保持了原有的风格。

审定教材的第8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9单元内容相同,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包括了“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复习与整理”几部分,实验教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在审定教材中得以保留,“做一做”与对应内容不匹配的情况得到了纠正,同时对实验教材中较为模糊的“一题两解”予以了强调,最后也为解决数学的应用问题做了铺垫。

总之,细读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之后,感到内容的调整是比较大的。使用过审定教材的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修订,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一做”、练习题与对应内容的匹配程度提高了,层次更加分明,学生更易于学了,教师也更易于教了。

【责任编辑:陈国庆】

4.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四

在本节课中,我的提问过于琐碎,呈现一问一答的情形,虽然问题都是学生在回答,但实际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并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学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建立。

课堂上,应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动空间的问题,我的教学课件可以订正为:我演示摘果子的过程,边做边用手势提醒学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摘下了几个,还剩下几个,问“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再说一说。”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

5.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五

这节课不足之处及以待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1.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记忆,浮于表面的东西。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点,而没有深层次的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我应该再增加一个估点子数的环节,让学生估这是不是10个圆点。先画个两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少了很多,画20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多了很多,从这样的一个比较中,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10个圆点。

2.对“ 10” 的基数和序数的教学编排不够理想。这里的着眼点是让学生明白第10只有一个,10表示10个。我在出题的时候应该给出的数量不一,随时变化,让学生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的出示两道类似的珠子图和鸽子图。

6.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后反思 篇六

-----李明珠

期末考试结束了,我所带的两个班,学生考得不太理想,及格率为80%在全区排名第四。为此我认真分析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在读题时不够认真仔细,甚至有漏题现象,据平时月考监考老师反映,学生拿到试卷后,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做小动作,也不认真读题审题,做完后也不认真检查。所以说学生独立做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2、学生们理解能力不强;特别表现在应用题上。做题是一知半解,不够全面。

3、学生对成绩对知识的掌握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很多同学无所谓,当时讲能明白,过后没有巩固,过了几天又忘了。

4、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过关。有几个学生甚至连加、减的运算都不过关。就因为对所学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牢固,导致做起题来丢三落四的,错误百出。还有部分学生中存在着思维不够灵活,在运用所学知识方面不够灵活,题目稍微“转了个弯”,就解答不出来;另外,由于做题不够小心谨慎,也容易失分。而失分的原因多在于做题马虎,不细心,把数字看错或漏写。这里面也包括一些优等生。

原因分析:

1、对于学生来说,年龄小习惯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无法得到

父母的照顾和指导。这些学生在家学习上无人指导和监督,就变得自

由散慢,学习无自主性。

2、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平时作业也不认真,根本没有把

心思放在学习上。

二、教师方面

学生考出这样的成绩,作为老师,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挖掘教材不够深,知识的渗透度不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够牢

固;

2、对后进生的耐心辅导不够.3、对学生每节课所学知识点巩固的不够及时,主要是不能及时

检查家庭作业,不能及时批改作业。

4、与家长缺少沟通。主要是不能及时向家长反应学生在校的一

些不良学习习惯。

三:采取的措施

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能更好的完成下学期的教学任务,在以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教学。每一个知识

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过关,尽量帮学生批改书上的习题,及时发现

学生的不足。

2、狠抓后进生,采用多种方法帮辅,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

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 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

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学

困生,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差,差在什么地方,同时,找出他们身

上的闪光点,奋勇争先,力争赶上优秀生;优秀生,让他们平时不仅

要管好自己,使自己天天向上,还要经常帮助学困生。开展“一帮一”

教学的活动,让每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都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交朋友,互为小老师,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和提高。

3、教育学生计算细心,做题后及时检查、验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5、教学中注意题意的引导要全面深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识题能

力。

6、注意与生活实践多联系,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7、增加练习题量,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

得活,记得牢,能做到举一反三。

在下半学期里,我将根据上半学期所得的情况和制定的措施,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今后的教学

7.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七

《它是谁》是北京市21世纪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很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它是用儿童的语言来讲述小鸡、小鸭等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的。教学中, 我充分注意了让学生在童话世界中感悟知识, 感悟语言, 培养学生的情趣, 让一年级学生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 注重了学生学习的真正过程, 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文章, 刚一上课, 我的导入就将学生带入遐想的情境: (教师出示一幅有一个蛋的画) 这是什么? (生:鸡蛋) 还会是什么蛋呢?这里面有一个可爱的小东西, 它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很有趣的课文。 (教师板书课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没有丝毫的讲解, 没有烦琐的分析, 而是利用创设情境,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启发学生想象等方法, 用生动、亲切的语言引导学生读书, 并且读出语气, 读出味道。如:

师:小宝贝的家什么样子呀?

生:它的家太小太暗。

师:哦, 它的家太小太暗。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宝贝, 快, 把自己使劲缩成一团, 说说待在里面的感觉。

生:太不舒服了, 都快喘不上来气了。

师:小宝贝的外面还有一个硬硬的壳!它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快来读一读!

生:太黑了, 什么也看不到。一点儿也不好。

(生在读时皱起了眉头, 很显然, 刚才教师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什么是“太小太暗”起到了作用, 学生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太小太暗”这个词。)

师:小宝贝撑破蛋壳, 都看见了什么呢?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更好地理解“又大又亮”, 从而读出语气。)

生1:它看见了“又大又亮”的世界。

生2:它看见了自己的小伙伴。

生3:它看见了蓝蓝的天, 白白的云。

……

师:假如你就是这个可爱的小宝贝, 从又小又暗的蛋壳里钻了出来, 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1: 外面真大真亮啊, 比在蛋壳里好多了。

生2:外面真美呀!蓝蓝的天, 白白的云, 地上还有绿草和红花。

生3: 我能从蛋壳里出来真幸福呀!

……

师 : 我们站起来都来这样读一读吧!

读书是语文课重要的环节, 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创新也好, 实践也好, 都离不开把书读好。正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这堂课上, 我没有讲解词语的意思, 而是一直在引导学生感受情境, 利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帮助学生感悟词语, 感悟语言, 最终把句子读好, 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 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 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我想, 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应该从一年级开始。李伯棠教授在《语感的培养》一文中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 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 并逐步提高要求, 以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年级的孩子, 也有自己丰富的感情世界, 他们的想象空间更是广阔。充分利用孩子们的情感, 引导他们去读书, 去体验, 去感悟语文世界中更加丰富, 更加美好的东西,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同时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摘要:本文以一年级上册《它是谁》一课的教学案例说开去, 阐述了语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中的运用, 进一步强调了阅读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8.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八

1.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

2.

(1)一共有( )只动物,的右边有( )只。

(2)从左数, 排第( ),排第( )和第( )。

(3)从右数,在第8只动物下面画个△;把右边的3只动物圈在一起。

3.

4.

比少( )个,比( )( )个。

5.我今年( )岁,3年前我( )岁,2年后我( )岁。

6.我们班有( )个小组,从前往后数我坐第( )位。

二、细心算一算(12+8+8=28分)

1.看谁都算对。

2+4= 5Ha2= 5+2= 7Ha2Ha4=

3Ha3= 4+5= 10Ha6= 2+3+5=

5+3= 7Ha0= 0+8Ha3= 9Ha6+6=

2.

3.龟兔赛跑。

三、开心玩一玩(9+8+6+4=27分)

1.分水果。

2.小马过河。(按得数从大到小连上线。)

3.捉迷藏。(桃子后面藏着什么数?)

4.按要求画珠子。

(1)一共有7颗。

(2)再画7颗,一共有……

四、专心解一解(8+4+4+6=22分)

1.看图列式计算。

(1)

(2)

2.说一说图的意思,再解答。

飞走了( )只。 又飞来了( )只

3.

(1)原来有萝卜多少个?

(2)再拔掉3个萝卜,还剩多少个?

4.

(1)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9.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九

《前后》是位置与顺序中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课后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到学生们学会了本节教学内容,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他们认识并理解了前后的位置关系,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确定前后,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同时,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导入部分,我便充分利用教室这一现实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同时同桌合作说出你的前面、后面是谁?你们组最前面和最后面是谁,让学生从现实的情境的活动中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前后奠定基础。

在理解前后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通过看挂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意识。在这一环节中还通过赛车游戏,三人站成一行辨前后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正确确定前后,进一步加深对前后的`理解。

在体验相对时,确定前后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把观察、操作同口头表达相结合,掌握以什么标准来确定前后,让学生充分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

10.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十

《动物乐园》是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快乐午餐》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比较的.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运用“>”、“<”和“=”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动物聚会这一情境导入,学生比较积极,很快融入课堂。接着通过比较情境图中各种动物的数量的多和少引入这三个数学符号。最后在认识完这三个数学符号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之后,引导学生总结三个符号的记忆方法,并编成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对小数。”

不足之处:

1、 准备不充分,教具没有派上用场,直观性不够。

2、 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在没有教具的情况下可以拿身边的物品进行比较,比口头表达更形象具体。

3、 板书不够规范。

4、 教学语言不够贴切,师生互动较少,课堂练习也较少涉及。

11.一年级上册期末学习能力自测 篇十一

二、 我wǒ 能nénɡ 把bǎ 下xià 面miɑn 的de 字zì 和hé 拼pīn 音yīn 用yònɡ 线xiàn 连lián 起qi 来lɑi。

三、 仔zǎi 细xì 拼pīn 读dú, 我wǒ 能nénɡ 写xiě 出chu 正zhènɡ 确què 的de 笔bǐ 画huà。

四、 我wǒ 会huì 读dú 准zhǔn 拼pīn 音yīn, 还hái 能nénɡ 写xiě 出chu 正zhènɡ 确què 的de 汉hàn 字zì。

五、 想xiǎnɡ 一yi 想xiǎnɡ, 我wǒ 可kě 以yǐ 照zhào 样yànɡ 子zi 填tián 上shɑnɡ 合hé 适shì 的de 字zì。

六、 我wǒ 会huì 给ɡěi 下xià 面miɑn 的de 字zì 组zǔ 词cí。

12.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十二

1. 在趣味游戏过程中回顾并掌握汉字“象形”“会意”“偏旁表意”等构字特点, 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2. 针对平时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 区分音近、形近字。

【教学过程】

导语:2015年元旦快到了, 汉字王国将举办迎新聚会, 邀请小马虎和小朋友们一起参加 (课件出示学习伙伴小马虎跟大家打招呼的画面) 。活动过程中表现精彩的小朋友可以获得学习星, 活动结束得到五颗星及以上的小朋友将获得“汉字学习小能手”称号。

一、好玩的汉字名片 (复习“象形字”)

1. 认识象形字名片。聚会入口处, 有些汉字朋友拿出自己的名片, 上面是一幅幅图画。小马虎犯迷糊了, 你能帮他来认认这些汉字朋友都是谁吗?

2. 感知象形字特点。复习回顾课本第46页上的象形字:把生活中看到的事物画下来, 然后再慢慢把图画变成一个个汉字, 就是“象形字”。这是古人造字的一种方法。

3. 认读书写象形字。跟着图画认汉字, 你知道它们是谁吗?请把它们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田字格里, 并告诉小马虎。

(1) 学生独立书写, 教师巡视。

(2) 反馈:

随机聚焦前测易错字“:鸟”“瓜”。

关注平时常见笔画易错字“:雨” (四点的写法) 、“衣” (下面部分笔画的笔顺) , 联系“片、方、火、出、年”复习笔顺。

〖反馈评价〗同桌互评:12个汉字名片全部写对得一星, 书写特别漂亮再加一星, 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悄悄提醒。

二、有趣的汉字组合 (复习“会意字”)

1. 情境中感知会意字特点。

小马虎走着走着, 看到前面有个“明”字就热情地迎上去, 说“:日兄弟, 月兄弟, 你们好!”旁边的汉字朋友哈哈大笑说“:小马虎, 你搞错啦!”小朋友, 你知道他犯了什么错吗? (总结会意字特点:“两个或几个汉字组成一个新的汉字时就产生了新的意思。”)

2. 复习并学习相关会意字。

(1) 随机回顾课本第97~98页中出现的会意字。

(2) 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帮小马虎理解下面几个字的意思吗?

“苗”──田间长草, 植物幼苗。

“艳”──色彩丰富, 鲜艳美丽。

“出”──出去一看, 山外有山。

〖反馈评价〗自我评价:解释对一个或两个字意思的加上一颗学习星, 全部解释对的加上两颗学习星。

三、神奇的汉字偏旁 (复习“偏旁表意”构字规律)

这时, 小马虎知道汉字王国处处有学问, 遇到新问题开始向别人请教了。他想问问小朋友:怎么有那么多汉字的身体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呢?比如“打、拉、拔、拍、排、捉、找、报、把……”左边都是一样的,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引导得出“偏旁表意”——这些字的意思都跟手有关)

1. 你还知道哪些偏旁也是表示意义的? (指名说常见偏旁的意思, 如“足字旁”跟腿脚动作有关, “木字旁”“草字头”跟植物有关, “反犬旁”跟动物有关)

2. 本册语文书中就出现了很多的偏旁, 一起找一找都有谁。这些偏旁表示什么意思, 你知道吗?

3. 小试牛刀填一填。

1棵 2课 3颗

(1) 上 ( ) 了, 大家都走进了教室。

(2) 这 ( ) 小树已经长得很高了。

1他 2她 3它

(1) 妈妈今天很高兴, 我一进家门就看到 ( ) 在对我笑。

(2) 我养的小兔子很可爱, ( ) 的毛是白色的。

(3) 男孩女孩都笑了, ( ) 们都为小明的进步感到高兴。

〖反馈评价〗自我评价:做对一题给自己加上一颗学习星, 全部做对加两颗学习星。

四、找找汉字双胞胎 (复习“音近字”“形近字”)

现在出场的是汉字王国的重量级选手——四会生字朋友。它们中间有些样子长得很像, 有些名字听起来几乎一模一样。请大家一起找出这样的“汉字双胞胎”, 把它们请上台介绍一下。

1. 瞧, 小马虎已经找到一对双胞胎啦! (课件出示“:里——果”)

咱们听听他是怎么介绍这对双胞胎的:

里, 下面一个“土”, 泥土里面藏东西的“里”。

果, 下面一个“木”, 树木上面长果子的“果”。

2.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46页《四会生字表》, 找到双胞胎汉字朋友抄下来, 并试着介绍给大家认识。

3. 出示根据平时常见错误问题梳理的形近字、音近字, 组词运用。

形近:人——入毛——手子——了无——天

音近:巾——今目——木耳——儿生——升

〖反馈评价〗同桌互评:正确组词得一颗学习星, 书写端正漂亮再加一星。

结课:你获得了几颗学习星?你是汉字学习小能手吗?跟小马虎交流一下你今天的收获或者思考。

【教学反思】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 本课生字归类复习力图体现有趣、有法、有效的特点。

1. 复习有趣。创设“汉字王国元旦聚会”情境, 通过“小马虎”这个鲜活可爱的学习小伙伴串联每个学习单元内容, 设计“汉字名片”“汉字组合”“汉字偏旁”“汉字双胞胎”等儿童化游戏内容, 力争让学生在复习课上学得有趣。

2. 复习有法。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 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梳理“图画象形”“组合会意”“偏旁表意”等构字规律, 复习汉字学习的方法, 并尽量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迁移运用, 提升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

13.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十三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数学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设计得多么美丽,也不在于设计得多么新颖,关键是是否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在加减法

(一)5的加减法一课中,小鸡吃米的数学故事是这样设计的:5只小鸡吃米,有两个盘子都装有米,同学们猜猜看,小鸡吃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几和几”相比,无疑前者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教材的新思想靠拢,在上《前后》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装扮成不同的小动物,依次是小熊、乌龟、公鸡、兔子、大象、小狗。请他们说说大象现在排在第几?如果我想让大象排在第二,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当然学生们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实现了数学课的价值,进行了思维的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加强心算、允许估算,计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发现了5+8其实用8+5来想更好,把5拿来分成2和3;有的学生认为刚学了9+5=用它来推算出结果更简单;更有学生掰起手指头一手比8,一手比5,重叠的是3,那就是13。在我们看来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学生的应用中它们却很自如,原因源于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多样化的知识由此产生。

14.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反思 篇十四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在比两根绳的长短时,可以先说说自己打算怎样比,再看看教材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两人身高的时候,要观察研究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谁高。要看懂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思考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要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如: 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也不能画○。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15.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十五

出示幻灯片1:本校概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我请第一组同学拨第一个数, 第二组同学拨第二个数, 第三组同学拨第三个数。

老师检查并巡视一周。

师:同学们拨的都很正确, 说明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学得比较扎实, 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 也想请同学们用计数器拨出来。

出示幻灯片2: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用你手中计数器能拨出来吗?不能了吧, 因为这三个数都太大, 后面都带有万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整万数。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用计数器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

师:有同学想到了, 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

出示幻灯片3:两个合并在一起的计数器。

师:很显然, 合并起来的计数器, 计数单位肯定要发生变化了, 怎样变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1.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因为我们国家计数单位采用“满十进一”的方法, 从右向左, 个、十、百、千, 第五个应该是万, 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那10个一万就应该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动画分步显示计数变化过程。

师:在原来的计数单位上又新增了计数单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对照计数器并一起朗读。

师:新增了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人民币来感受一下。

出示幻灯片4: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增大, 从100到1000万。

师:计数单位增加了, 新增的计数单位也占有一定的数位, 那么以前的数位顺序表是不是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呢?

出示幻灯片5:数位顺序表。 (幻灯片略)

教师板书:2.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表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规则, 从右边起每4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为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为万级, 这就是数级。

板书:3.学习读写整万数。

师:有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我们就可以去认识更大的数了, 现在可以用你手中的计数器把刚才例题中大数拨出来吗?

用计数器拨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请同学们对着计数器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并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老师引导, 并进行评价。

师:如果不用计数器, 你会很快的读出整万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 得出读写数的方法:分级, 每4位为一级, 画虚线, 左边万级右边个级, 先读万级, 万级是多少, 就读多少万。写数:先写万级上的数后面加4个0。

师:现在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幻灯片6:巩固练习。 (幻灯片略)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其实整万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请同学们来阅读并悬赏几组图片。

出示幻灯片7~9:盐城本地的地方资料: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 (幻灯片略)

师:很好, 透过这些数据, 同学们不仅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盐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同学们有没有作为盐城人的自豪感?

学生回答。

师:美丽的盐城期待着同学们去建设、去奋斗,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多读书, 为把盐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的努力。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16.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培养习惯;设置情境;加法含义;体会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1-02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时,思维方式较为开放。在学生探讨“1+1=2”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课件,气球图,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1)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反方位的示范),请举起你的左手,教师带着示范两次,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2)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体会加法含义

(一)结合儿童生活,体会“1+1=2”的含义

1.师生共同演示。①伸出1只左手,伸出1只右手,合起来是几只手?(师生共同边说边做,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②引导学生说一遍,教师板书:1?摇1?摇2。③让学生独立说一遍,教师板书 + = 。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①学生起立,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轻踏一下),一只右脚(也轻踏一下),合起来是几只脚?(两脚并拢)②同桌互说一只左脚,一只右脚,合起来是几只脚,算式是什么。(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只要说出来,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创设情境,体会“1+2=3”“2+1=3”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3 2+1=3。(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教师应予以表扬,但不做要求)让学生读算式,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4.认识“加号”和“等号”(1)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加号怎样写呢?(教师示范,让学生先书空,后在桌上写。)(2)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板书:等于号。齐读)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体会加法含义

1.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让学生得出,“3+1=4 1+3=4”。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带领学生摆学具,左边摆2个圆形,右边摆2个圆形,合起来是几个圆形,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放轻音乐,做一做课间操,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并注上拼音)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说算式,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1)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2)男生拍1下,女生拍3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3)左边的同学拍2下,右边的同学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合起来是5下。)3.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说一道加法算式(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如灯管、黑板、门、窗等)【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摆小棒。2+1?摇1+1?摇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拍手游戏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再让学生写。(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17.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十七

经过几天的集体备课,今天终于将《物体的分类》的三度教学设计在本班进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借助数学本质追问活动过程的技能。

1、在分一分初步感知物体特征这个活动中,我改操作为直接思考,转学生的分实物为分序号,这样组织便于老师把握课堂,可是在学生分完之后,让 学生来汇报分法时,没有继续追问学生是按什么来分的;没有继续追问魔方另外分一类的本质原因;没有继续追问其他同学的分类情况如果在这里,我将追问进 行到底,那就可以让学生有深度地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本质联系和区别。

2、在我说你摸游戏巩固形成表象这个活动中,在老师说出了物 体的特征后,有的学生摸错了,我没有抓住物体的本质特征继续引导、追问学生摸的过程,让学生把摸的过程叙述一遍,并引导学生明了怎么摸才感觉是圆柱或长方 体之类。

如果给予追问,学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物体的认识将水到渠成。

3、在找一找解释应用这个活动中,学生说出黑板是长方体,我没有继续追问黑板的6个面在哪里,以致后面又出现了投影仪是正方体的现象。

通 过本次研讨,我明白了有效的`数学活动,要注意把握数学的本质,关注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不要凭感觉肯定或否定,而应在课堂上适当回放活动过程,特别是课堂中 的错误更需要围绕数学的本质,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有效的数学活动,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与学习习惯来进行,关注学生的基础和已有体验是否 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有效的数学活动还要注意活动的组织过程

18.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十八

一年数学的教学内容是加法的意义及“5”以内的加法,这些内容,因为学生原来已经接触得比较多,因此,教学之初,学生好像都已是轻车熟路,十分轻松,老师也感到没啥可学的了,但进一步探究下去,学生对于加法的内在意义十分模糊,从字义上给他讲解,都越弄越糊涂。

我感到,对于初涉数的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课堂上采取的教学原则,应该克服老师少“说教”,而大部时间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教师多做示范,结合学生能够接受的说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先有了感性的认识,再经过老师简要的通俗易懂的点拨,抓住要害的关键,设计恰当的活动,用上妥帖的精练的语言,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比以往花费更大的力气与机智。

而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通过这些简单的认识能够自觉地进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层的认识和规律,用初步的认识去发挥最深层次的思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适应终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创造性的个性发展。

19.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 篇十九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一次函数课程内容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4)理解正比例函数;(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1]

(二)本章教学目标分析。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展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在实际背景中感受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体会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2]

(三)本章学习目标分析。“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函数,从“数”“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并形成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意识,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一)主题图与章前文字。本章主题图选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健身跑、弹簧秤等图片,力图让学生认识到章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在直角坐标系中同时展现一次函数的表达图像两种表示方式,一方面体现了本章与上一章“位置与坐标”的密切联系,另方面也暗示了“数”和“形”是一次函数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研究其他有函数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2]

章前文字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切入,转而思考这些关系的刻画,自然过渡到本章的学习主题。而一连串的疑问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点明了本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本章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回顾。

(二)例题设计。以第四章第二节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为例,例1是在明晰了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之后出现的一个例子。考虑了三个方面的情况:是正比例函数(当然也是一次函数),不是一次函数(当然也就不是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但不是正比例函数,这暗含了某种逻辑关系。对此,不必告诉学生,但教师要心中有数。

例2的文字量较多,三个问题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带领学生读题,划去对解决问题无关的文字,明确已知与所求;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评讲。

(三)学生活动。本章教材里的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以第三节一次函数的图像为例。

做一做:

1、画出正比例函数y=-3x的图像;2、在所画的图像上任意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式y=-3x。[3]

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画图体验,同时也为后续归纳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共性提供材料。因此,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四)阅读材料。"读一读"是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实、现实中的数学应用介绍文章或趣味性小评文,本章的阅读材料是:中国古代漏刻。

漏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一次函数的一个创造性应用。介绍这一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对于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挖掘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应用实例,也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一些研究性活动,探寻各种计时方法。

(五)课后习题设置。本章课后习题设置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数学理解、问题解决这三大块。

1、知识技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数学理解:通过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3、问题解决: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回顾与思考。本章通过一定的探索活动抽象出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并进而研究一次函数的的有关性质和应用。"回顾与思考"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三、对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一)问题情境的选取要尽可能符合广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函数概念引入中,所引用的摩天轮对很多没有坐过摩天轮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陌生的生活情境。(二)北师版教材在综合性习题类型的编制方面应有所增加.如增加一次函数在几何中运用的习题,增加求函数自变量范围的问题,增加函数实际应用问题的类型,如运输问题的最优方案问题等。[4](三)北师版教材中例题的数量与题型的种类应有所增加,并且例题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课堂内容、习题相匹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0.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自测题 篇二十

1.0.8== =20∶()=12 )=()%

2.某同学计算一个数除以 时误看成了乘以 ,计算出的结算是,这道题正确的结果应是()。

3.如果a和b互为倒数,那么 =()。

4.小时=()秒35千克=( )吨

5.一面国旗长495厘米,宽330厘米,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6.将一根长80厘米的电线截去 米,还剩()米;如果再用去它剩下的 ,则剩下()米。

7.师徒二人合作5天完成一项工作,徒弟单独做要8天,师傅单独做要()天完成。

8.一间教室的周长是24米,长与宽的比为7∶5,这间教室的占地面积是()平方米。

9.据统计,中国现有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22%。而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5%,那么美国现有人口大约()亿。(得数保留整数)

10.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是它的对称轴,它有( )条对称轴。

11.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2.现有含盐5%的盐水400克,如果再加30克盐,则盐占盐水的( )。

二、明辨是非(6分)

2.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1∶25。()

3.把3千克种子平均分给4户农民,每户平均分得75%千克。( )

4.一种商品,先降价10%,过几个月后又提价10%,这时现价相当于最初定价的99%。( )

5.根据纳税种类的不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

6.将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则它的周长和面积都扩大了2倍。( )

三、择优录取(9分)

1.一条公路,已修的比没修的少 ,这时修了这条路的( )。

A. B. C.

2.一堆钢材重24吨,甲车单独运需8小时,乙车单独运需6小时,两车同时运需多少小时运完?正确算式是()

3.在三角形ABC中,AD∶DC=2∶3,AE=EB。甲、乙两个图形面积的的比是()。

A.2∶3 B.1∶4 C.1∶6

4.2006年,某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入清华大学理科的录取分数线为650分,比上年降低了15分,降低了百分之几?正确的算式是()。

5.有一个皮带传动装置,大轮半径是0.75米,小轮半径是0.25米。大轮转一周,小轮转( )周。

A.3 B.3.14C.30

6.两只小蚂蚁以同样的速度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寻找可口的食物。甲蚂蚁沿外圆路线走,乙蚂蚁沿内圆路线走,那么它们()。

A.甲先到 B.乙先到 C.同时到达

四、学当小小会计师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2.解方程。(4分)

x- x =2018-150%x=7.5

3.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12分)

五、想想算算显才干(4分)

如右图所示,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环形(阴影面积)是100.48平方厘米。小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六、生活中的数学我喜欢(30分)

1.我国首都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第二轮投票中,以56票名列第一,比位居第二的多伦多得票数的还多6票。多伦多共得了多少票?

2.小玲在银行存入1000元,定期三年,年利率是2.52%。到期时她共可取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3.一种新型合金材料,钢与锌的比是19∶2,为了使这种材料的品质更优,现加入8千克锌重新治炼,共得新合金176千克。原材料中铜和锌各有多少千克?

4.某市街心花园有一正方形空地。边长是45米,为了美化公园,在这块正方形空地中间建一个喷水池,四个角建4个完全相同的“L”型花坛。

(1)花坛共占地多少平方米?

(2)喷水池及四个花坛共占这块空地面积的百分之几?(保留一位小数)

5.小明家距学校2200米,他骑的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70厘米。如果平均每分钟转100圈,他上学大约需要几分钟?

6.学校食堂有一个长方体油桶,装了半桶食用油,把桶里的油倒出40%后,桶内还有油24升。已知油桶的高是 米,求油桶的底面积。

七、试试潜力有多大(8分)

阅读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文成县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约50万千瓦,可开发资源约为42万千瓦,居温州第一位,浙江省第五位,现已开发78.5%。其中飞云江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珊溪水利工程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就达2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55亿千瓦时。

(1)珊溪水利工程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约占文成县可开发水能资源的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2)文成县水能资源可开发的但未开发的约为多少万千瓦?

上一篇:合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下一篇:邯郸客舍歌,邯郸客舍歌岑参,邯郸客舍歌的意思,邯郸客舍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