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简介资料

2024-07-10

韩愈简介资料(精选10篇)

1.韩愈简介资料 篇一

谏诤之路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2.国学常识:韩愈简介 篇二

到七岁时,韩愈身上已经能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天赋,所谓“七岁属文,意语天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受到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的赏识。

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因在官场上受到牵连,被贬韶州刺史,韩愈也随韩会南迁。不幸的是,抵达韶州不久,韩会即因病去世。韩愈先随长嫂郑氏送葬于安阳,再一同避居江南,从处理丧事,到往返奔波、抚育子弟等一切重担,都被郑氏一人挑起,而其维持不易,自然可以想见。

经济的重负使得韩愈早早成熟起来,当他十九岁时,便独身前往长安,要在仕途上有所进取。但与他所预料截然相反的是,自己不仅未能“一战而霸”,且连续参加三届考试均无成果。长安米珠薪桂,大不易居,而考试的挫折与对长嫂的愧疚,更使得他“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然而他仍然勉力支撑,始终不肯效溜须拍马之辈四处活动。

随后,他打道回府,在宣州住了一年,贞元七年(792)再度入京考试。这一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陆贽,他是中唐时期有名的骈文家。陆贽以骈文名世,同时对古文也极为在行,并尝试将古文文法融入骈文。韩愈虽然为了考试违心的习学骈文,真正偏好的却是古文风貌,所写文章恰投考官之好,终于一举得中。

考中进士意味着韩愈获得了入仕资格,但要想真正得到官职,还要再经过一次吏部的考试。贞元八年(793)年,韩愈返回河阳老家与卢氏女完婚,并取得吏部博学宏词考试的资格,随即赴长安应试。

这段时间里,韩愈曾尝试与官员交游,写过《与凤翔邢尚书书》、《应科目时与人疏》等文字,他有名的“相须”、“相资”之说就是在此时提出的。他的干谒书函,始终围绕着一个议题展开,那就是健全国家发现人才、引用人才的制度。

在第一次博学宏词试中,韩愈在被中书省复审后驳下落选。这一则是因为他不肯效仿“浮嚣之徒”游于公卿之门,专事干谒的举动,二则是他的古文主张及文风依旧不能被接纳。随后的考试依然如第一次一样失败,韩愈生活的窘困也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马厌谷》、《苦寒歌》都是他在此时的作品。

长安十年,未得一官,韩愈在愤懑忧伤的心情中回到河阳,与卢氏相守。乡居生活诚然清苦,却给了他思考的时间。这段时间中,他的思想开始真正涉足一些深刻的问题。贞元十一年(796)九月,他去往洛阳官员云集之处,想要看看是否能在那里得到一些机遇。从贞元十一年到贞元十八年,韩愈的仕宦生涯不过是两入军幕,在官职上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但他一生学问道德的理论基础,却是在此阶段打下的。著名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及《师说》、《答李翊书》等文章,都是他这段时间的成果。

贞元十七年(801),韩愈再入京选官,得到祠部员外郎陆傪的引荐,授四门博士。四门博士是四门学的学官。这一职务,与韩愈“汲汲于富贵,以救世为事”的理想相去甚远,但他对工作也极为竭力尽心。当时,韩愈在京师已经有些名声,学校学生以外,慕名而来,求学问道者也往往有之。他有问必答,凡登门称弟子者,他一概不回避师徒名分,这又大悖于当时士子耻于求师的风气,因此招致许多非议。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的文名愈盛,由此升迁为监察御史。但当年即因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连州阳山。

阳山处岭南穷荒之地,韩愈在当地关心教育,兴办学校,有许多惠民之政,甚至在他离去时,当地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

贞元二十一年(805),韩愈得到命令,离开阳山,于郴州等待新的任令——即江陵府法曹参军。这一职务实则属于职掌猥杂的俗吏,因此韩愈对此愤愤不平,极为不满。

判司江陵未满七月,朝中的政局人事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韩愈感到有了回归长安的.指望。到元和元年(806),他领到朝中“国子博士”的任命,至元和三年(808),正式担任此职。元和四年,改官都官员外郎,但他在任上因祠部事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斗争,随后为息事宁人,被改官为河南令。

任河南令不足一年,韩愈在繁剧的政务中坚定地与不法军人斗争,兴教育,整顿风俗。元和六年(811),韩愈调任职方员外郎。自此时到元和十三年(818),韩愈一直在长安为官,达到他一生仕宦的顶峰。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预备奉迎法门寺佛骨,这是宪宗朝最隆重的一次礼佛活动。历来坚持反佛的韩愈感觉无法坐视倾城的崇佛狂潮,于是上表切谏,即后世极为有名的《论佛骨表》。言语辛辣,充满轻蔑嘲讽。这篇上书恰恰是在佛骨已迎入长安,长安士庶的佛事活动达到最高潮之际写的,文中更有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一类的话,宪宗见书而盛怒,韩愈则因此被贬八千里外的潮州。

被贬时,韩愈已在晚年,且体弱多病,又在荒僻之乡,境遇极苦。但他在任中勤于王事,终于职守,去害除弊,安定百姓,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历代潮州官员中,在职仅半年的韩愈不过是来去匆匆的一个,但他在潮州人文史上的影响却是最大的,也是最为潮州百姓爱戴的。

3.关于兵马俑资料简介重要资料 篇三

1974年3月,严重的干旱威胁着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村民的生存,为了解决紧迫的用水问题,村民们开始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 千米处打井。

3月29日,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就在这一天,村民杨志发、杨彦信在井下挖土,意外地发现了大量陶俑残片,以及成束的铜镞、铜弩机等兵器,还有大量地砖。消息很快传开,不久,一支考古发掘队进驻西杨村,开始了艰苦的发掘工作。

没有人能料到的是,这项起初并不太起眼的考古工作,在半年后竟以惊人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东西至少长203米,南北至少宽59米。不仅中国没有,就是在全世界,也没发现过这么大规模的陪葬坑!

发掘工作仍在继续,到了1976年,在此坑北侧20米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发现的时间,它们分别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另外,还发现一处未建成就废弃的空坑——四号坑。

4.公司设备资料简介 篇四

公司视产品质量为生命,原材料选用国家免检产品

——大冶有色生产的“大江”牌阴极铜作为品质保证,生产过程严格按照TS16949质量体系进行控制,并引进先进的全套铜线、漆包线检测设备,对出厂产品均按GB/T3952-2008和GB/T6109-2008进行严格检测。

5.隋唐历史简介资料 篇五

隋唐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战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末大乱严重分裂,经过九年的统一战争唐朝建立。所以史学家常把“隋唐”并称。在这三百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6.周国平简介资料 作家周国平简介 篇六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深入研究尼采及其哲学、美学理论,发表译著、专论多部,曾写若干哲理散文。

谈起对周国平老师的接触,其实是因为高中的时候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周国平老师的作品《人生因孤独而丰盛》,开始慢慢接触周国平,随着阅读,也被他的作品吸引了起来。

7.山钢集团资料简介 篇七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钢集团”)于2008年3月17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是由济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济钢”)、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莱钢”)和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单位的国有产权划转而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地为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

组织机构

总部机构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外事办公室)、规划部、财务部、资本运营部、企业管理部、安全环保部、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团委、机关党委、机关工会、机关纪委)、法律事务部、审计监察部、矿业部。直属机构

资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运行协调中心、信息化中心、钢铁研究院、驻北京办事处、驻非洲总代表处、《山东集团》报社、山钢集团东平彭集铁矿项目筹建处。成员企业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员企业有: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济钢集团有限公司、山钢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张店钢铁总厂、山东金岭铁矿、山东耐火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山东钢铁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山东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烟台钢铁企业集团公司、山东省新力冶金实业公司、山东鲁冶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山东冶金烟台宾馆等。

1、山钢股份

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山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2000年12月26日以鲁体改函字[2000]第40号《关于同意设立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函》批准,由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金岭铁矿和山东省耐火原材料有限公司等五家法人单位作为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行字[2004]80号文批准,本公司于2004年6月14日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22,000万股,并于2004年6月2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证券简称:山东钢铁,证券代码:600022[9]。公司名称由“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JINAN IRON AND STEEL COMPANY LTD”变更为“SHANDONG IRON AND STEEL COMPANY LTD”,自2012年2月27日起变更。

2、莱钢集团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70年1月,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具有年产1400万吨钢以上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2008年3月山东钢铁整合重组,莱钢隶属于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莱钢拥有总资产840亿元,职工3.9万人,其中钢铁主业2.8万人。控股莱钢股份、鲁银投资两个上市公司和齐鲁证券等14个子公司,参股辅业改制单位11个。钢铁产品主要有型钢、板带、优特钢、棒材四大系列。莱钢是全国规模最大、规格齐全的H型钢精品生产基地,全国产销量最大的齿轮钢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

2011年,莱钢集团累计生产钢1411.2万吨、生铁1448.8万吨、钢材1415.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8%、7.4%和13.4%。二是总体经营业绩良好。全集团实现销售收入726亿元、利税总额49.1亿元、利润总额25.26亿元。[10]

3、济钢集团

济钢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现有职工3.68万人,产品以中板、中厚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为主,为具有千万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山东省优秀循环经济企业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2011年生产钢834万吨、铁877万吨、钢材862万吨。[11]

4、张钢总厂

张店钢铁总厂地处山东省沿海开放城市淄博市,国家大型钢铁企业,全国地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之一,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全国钢铁工业先进集体。企业本部位于淄博市张店区金晶大道176号,占地面积1300余亩,新区位于淄博市桓台经济开发区石化路9号,占地面积近4000亩。截止目前为止,企业在册员工4600人,总资产80亿元,年销售收入近100亿元。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主要经营钢材(热轧圆钢、热轧带肋钢筋、高速线材)、钢坯、生铁、矿石、矿粉、石灰石、冶金炉料、矿渣微粉、冶金设备制造安装、发电及房地产开发等。[12]

5、金岭铁矿

山东金岭铁矿始建于1948年,是一个井下开采、选矿、炼铁联合的国有大型企业。现有员工3763人,占地面积259万平方米,铁矿石原矿年开采能力180万吨,选矿厂年处理原矿能力186万吨,年生产铁精矿100多万吨,年生产球团矿能力50万吨,烧结矿100万吨,生铁70万吨,电动铲运机50多台,销售收入20多亿元。主要生产铁精矿、铜精矿、钴精矿、生铁等产品,“铁鹰”牌铁精矿1981年曾荣获国家金质奖章,2000、2006年被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授予“质量、服务、信誉”AAA 级品牌,2008年被中国质量协会晋升为“国际质量信用AAAA等级企业”。旗下的山东金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支铁矿石资源类上市公司。[13]

6、山耐材料

山东耐火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是隶属于山东钢铁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由原山东耐火材料厂、山东第二耐火材料厂、青岛耐火材料厂、山东镁矿、王村铝土矿等国有企业,以及山东中齐公司、鲁耐窑业公司、恒欣镁业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成立的跨地区的大型耐材生产企业。公司现有资产净值14.05亿元,占地348.6万平方米,现有职工4954人,其中有专业技术人员559人,技术工人3642人。公司下设六个子、分公司,分布于山东淄博、青岛、烟台、菏泽等地,其生产历史始自于1904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7、山钢财务

山东钢铁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是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由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济钢集团有限公司、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财务公司于2011年4月12日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意批筹,注册资本16亿元人民币(含1000万美元)。公司营业场所在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14]

8、山钢研究院

山东钢铁集团钢铁研究院正逐步成为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的坚实平,所属主体单位先后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院士工作站,以及H型钢研究中心、宽厚板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等联合研究机构和产品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共获得国家专利565项。

附注:

表一:2012年济南钢铁股份

表二:济南钢铁集团子分公司(2012年)

2012年济钢年鉴链接:http://lib.cnki.net/cyfd/B023-N2013030073.html 2013年莱钢年鉴链接:http://lib.cnki.net/cyfd/N2014010055.html

8.梁实秋简介资料 篇八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 - 生平年表】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 - 散文创作】

梁实秋出生于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旧式官僚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曾入同文馆攻习英文。他以新月派文艺批评家著称。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写散文,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结集出版过《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实秋杂文》、《雅舍杂文》、《清华八年》等二十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记、回忆录、读书札记等文体。

梁实秋大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出发,说古道今,谈论人物,取材于平凡的日常人生,抒发人生的情趣,体现出一种清雅通脱的襟怀.在幽默诙谐中含蕴了几分讽刺,又在讽刺椰榆中透出了几分亲切和温厚。

梁实秋的散文个性鲜明,韵味浓郁。梁实秋自称他的散文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但其行文从容不迫,言简意赅,留有余味。梁实秋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他的散文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体现出一种由博返约的境界。此外,梁实秋的散文谈古说今,中外逢源,广征博引,文采斐然。说理融于形象的比喻,带有亦庄亦谐的情调,富于理趣。这种含笑谈玄、妙语解颐的文字,在《雅舍小品》里俯拾皆是,与内涵的闲情逸致一道造就了“雅舍体”温文容与、雅健老到的独特风格。这在40年代文坛独树一帜,延续和发展了闲适派散文的艺术精神。虽有绅士和名士气,却还是让人读来感到亲切,可品尝人生诸多况味,获得生活的真趣与愉悦。

【梁实秋 - 家庭】

元配夫人程季淑(1901 - 1974.4.30),祖籍安徽绩溪,1927年2月与梁实秋结婚。育有三女一子。1973年夫妇二人移居西雅图省亲,程夫人不幸因意外去世。梁实秋悲痛不已,写下《槐园梦忆》纪念。

长女 梁文茜

次女(夭折)

三子 梁文骐

四女 梁文蔷

续弦韩菁清(1931 - 1994),原籍湖北黄陂,20世纪40年代中期出道成为影星歌星。1974年与丧偶不久的梁实秋相识,并于翌年结婚,引发当时的社会议论。晚年热心于两岸交流事业。

【梁实秋 - 婚姻经历】

【美满的包办婚姻】

1921年冬,梁实秋与程季淑初次约会。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已深深为对方吸引,北平的一些优雅场所几乎都印下了两人的足迹。

程季淑是一个温柔、贤惠、识大体的女性,在他们一生相守的每一道坎上,她总能理智地掂出轻重缓急,总能在关键时刻帮梁实秋做出正确的选择。她的这种美好品质,使梁实秋终生受益,也是他始终对她敬爱有加的重要原因。当时她与梁实秋立下了三年后结婚的誓言。

1927年2月11日,学成回国的梁实秋与程季淑在北京南河沿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

1943年春天,程季淑的`母亲病故,当她和孩子们带着大堆行李站在梁实秋面前时,两人均泪流不止。程季淑时年43岁,眼角已见皱纹,耳旁已有白发。梁实秋既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热忱为国事奔走,又不忘著译耕耘,眉宇间也露沧桑。1974年,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幸福地安度晚年,谁知一件祸事猝然降临到他们头上。4月30日,梁实秋和妻子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不偏不倚正落在程季淑身上。她被送到医院急救,终因伤势过重,程季淑先走了。老伴的死,对梁实秋是个沉重打击,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台湾远东图书出版公司接到书稿后,立即发排,并邀梁实秋到台湾小住。

【古稀突发忘年恋】

韩菁清生于1931年10月,祖籍湖北,父亲是一位巨贾,后移居上海。一天,韩菁清的义父谢仁钊要写一封英文信,借她刚买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查几个英文名词。谢仁钊在餐桌上边吃饭边翻辞典,韩菁清便说:“谢伯伯,吃完饭再看吧,饭桌上有油,会弄脏辞典的。这是我用一千多元买来的!”“一本辞典有什么了不起的!”谢仁钊不以为然,“远东图书公司的老板,当年还是我送他出去留洋的呢。明天,我带你去远东,叫老板送你一本新的!” 第二天,谢仁钊果然带韩菁清去了“远东”。梁实秋也正好前来会友散心。交谈中,梁实秋与韩菁清一见如故。这一天,是1974年11月27日。

1975年3月29日,梁实秋提着一箱书信,飞过太平洋,去台湾缔结他们的“宿缘”。梁实秋和韩菁清一起走过了恩爱的12年。

【梁实秋 - 故居】

梁实秋故居位于鱼山路33号。30年代初,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出版了《文艺批评集》,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院内留有梁实秋当年栽植的树木。故居巷口有青岛市文物局立的铭牌。梁实秋认为在青岛的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还认为在中国从北疆到南粤,以青岛为最好。

【梁实秋 - 入选教材】

9.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篇九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10鄂东南农民起义;董必武领导。11确山农民起义;扬靖宇领导。12湘鄂边武装起义;贺龙,周逸群领导。13龙岩起义;邓子恢领导。14永定起义;张鼎丞领导。15琼崖起义;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等领导。全国各地先后有一百余次的武装起义,各地起义的农民,工人,革命士兵,一部分成为红军,至1933年第五次„围剿‟前,红军总兵力约计30万人。

三,关于红军四支部队的长征时间;第一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五个军团,教导师,中央机关8万6千人于1934年10月16日至21日,分别从长汀,宁化,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经过11个省区,行程2万5千里,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部队剩有6千余人。第二支,红二方面军二个军团2万余人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甘肃会宁。部队剩有9千余人。第三支,红四方面军10万余人,于1935年3月28日,从四川苍溪出发,1936年10月8日到达甘肃会宁,部队剩有1万3千余人。第四支,红25军于1934年11月16日数千人,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合编为红15军团,11月3日编入红一方面军。四,关于各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会师;各路红军在长征中有六次大的会师,按时间顺序,第一次是1935年5月1日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与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军第15军团。第二次是1935年6月15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组成左路军由张国焘指挥,右路军由毛泽东指挥,左路军因张国焘分裂,红四方面军所有部队(包括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和左路军中的红一方面军),没有按计划北上。第三次是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徐海东,程子华,刘子丹领导的红15军团在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会师。第四次是1936年6月22日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的红二军团,红六军团(7月2日红二,六军团,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第五次是1936年10月9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城会师。第六次是1936年10月22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以东的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县的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12月7日,统一的中央军委组成,毛泽东为主席。五,红军长征中的几次重要会议:1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2两河口会议(确定北上的战略方针);3沙窝会议(说服张国焘组建左右路军);4巴西会议(决定迅速脱离险区继续北上);5俄界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6班罗镇会议(决定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7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六,各路红军中的主要领导人和著名将领;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毛泽东(军委主席,三人指挥小组成员),周恩来(三人指挥小组成员,总政委),朱德(总司令),王稼祥(三人指挥小组成员总政治部主任)刘伯承(总参谋长)彭德怀(军团长)林彪(军团长)罗荣桓(军团政治部主任),陈云(军团政委)聂荣臻(军团政委),叶剑英(参谋长)张闻天(政治局常委,负总责),邓小平(总政治部秘书长)博古(政治局常委)杨尚昆(总政副主任)陈赓(干部团长)黄克诚(总政组织部长),肖劲光(军团政委)谭政(总政副主任)张云逸(先遣队司令员)罗瑞卿(先遣队参谋长)等。红二方面军:贺龙(总指挥)任弼时(政委)关向应(副政委)萧克(军团长)王震(军团政委)等。红四方面军:张国焘(中央代表,军政会主席)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王树声(副总指挥)李先念(军长)。红15军团:徐海东(军团长)刘志丹(副军团长)。留在根据地作战的著名红军将领:项英,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等。错误指挥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的人是:李德(德国人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军事顾问,三人小组成员,指挥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损失过半,遵义会议上被撤消军事指挥权)博古(三人小组成员,遵义会议上被撤消军事指挥权)张国焘(后受处分,被撤消部队领导权)。

七,红军长征中的著名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八,长征结束红军改编;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谈判合作,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以红一方面军和15军团为主,编成115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罗荣桓任政委。以红二方面军为主,编成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委关向应。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张浩(因病离职,1938年1月邓小平继任)。1937年10月2日,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任第1,2,3,4支队司令员。1939年新四军组建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组建5支队罗炳辉为司令员。6支队彭雪枫为司令员。鄂豫挺进支队,李先念为司令。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张云逸任副军长,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第1师长粟裕政委刘炎,第2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第3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第4师长兼政委彭雪枫,第5师长兼政委李先念,第6师长兼政委谭震林,第7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1946年10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首次使用“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通令〉正式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并把各大战略区部队编为野战军,下辖兵团,军,师,团,--。按区域,西北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龙任第一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中原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华东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任第一政委,宋任穷任第三副政委,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东北为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委,邓子恢任第二政委,肖劲光任第一副司令员,黄克诚任第二副.司令员,谭政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肖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建国后,各大军区,省军区,各军,兵种的相继建立,野战军的名称也随之改变。

摘录整理说明:本资料来源,1,<辞海》。2,《资料卡片杂志》。3,中共党史大事年表。

徐之伟2006年6月10日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九,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十,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10鄂东南农民起义;董必武领导。11确山农民起义;扬靖宇领导。12湘鄂边武装起义;贺龙,周逸群领导。13龙岩起义;邓子恢领导。14永定起义;张鼎丞领导。15琼崖起义;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等领导。全国各地先后有一百余次的武装起义,各地起义的农民,工人,革命士兵,一部分成为红军,至1933年第五次„围剿‟前,红军总兵力约计30万人。

十一,关于红军四支部队的长征时间;第一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五个军团,教导师,中央机关8万6千人于1934年10月16日至21日,分别从长汀,宁化,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经过11个省区,行程2万5千里,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部队剩有6千余人。第二支,红二方面军二个军团2万余人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甘肃会宁。部队剩有9千余人。第三支,红四方面军10万余人,于1935年3月28日,从四川苍溪出发,1936年10月8日到达甘肃会宁,部队剩有1万3千余人。第四支,红25军于1934年11月16日数千人,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合编为红15军团,11月3日编入红一方面军。

十二,关于各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会师;各路红军在长征中有六次大的会师,按时间顺序,第一次是1935年5月1日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与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军第15军团。第二次是1935年6月15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组成左路军由张国焘指挥,右路军由毛泽东指挥,左路军因张国焘分裂,红四方面军所有部队(包括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和左路军中的红一方面军),没有按计划北上。第三次是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徐海东,程子华,刘子丹领导的红15军团在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会师。第四次是1936年6月22日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的红二军团,红六军团(7月2日红二,六军团,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第五次是1936年10月9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城会师。第六次是1936年10月22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以东的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县的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12月7日,统一的中央军委组成,毛泽东为主席。十三,红军长征中的几次重要会议:1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2两河口会议(确定北上的战略方针);3沙窝会议(说服张国焘组建左右路军);4巴西会议(决定迅速脱离险区继续北上);5俄界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6班罗镇会议(决定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7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十四,各路红军中的主要领导人和著名将领;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毛泽东(军委主席,三人指挥小组成员),周恩来(三人指挥小组成员,总政委),朱德(总司令),王稼祥(三人指挥小组成员总政治部主任)刘伯承(总参谋长)彭德怀(军团长)林彪(军团长)罗荣桓(军团政治部主任),陈云(军团政委)聂荣臻(军团政委),叶剑英(参谋长)张闻天(政治局常委,负总责),邓小平(总政治部秘书长)博古(政治局常委)杨尚昆(总政副主任)陈赓(干部团长)黄克诚(总政组织部长),肖劲光(军团政委)谭政(总政副主任)张云逸(先遣队司令员)罗瑞卿(先遣队参谋长)等。红二方面军:贺龙(总指挥)任弼时(政委)关向应(副政委)萧克(军团长)王震(军团政委)等。红四方面军:张国焘(中央代表,军政会主席)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王树声(副总指挥)李先念(军长)。红15军团:徐海东(军团长)刘志丹(副军团长)。留在根据地作战的著名红军将领:项英,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等。错误指挥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的人是:李德(德国人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军事顾问,三人小组成员,指挥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损失过半,遵义会议上被撤消军事指挥权)博古(三人小组成员,遵义会议上被撤消军事指挥权)张国焘(后受处分,被撤消部队领导权)。

十五,红军长征中的著名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十六,长征结束红军改编;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谈判合作,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以红一方面军和15军团为主,编成115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罗荣桓任政委。以红二方面军为主,编成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委关向应。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张浩(因病离职,1938年1月邓小平继任)。1937年10月2日,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任第1,2,3,4支队司令员。1939年新四军组建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组建5支队罗炳辉为司令员。6支队彭雪枫为司令员。鄂豫挺进支队,李先念为司令。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张云逸任副军长,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第1师长粟裕政委刘炎,第2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第3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第4师长兼政委彭雪枫,第5师长兼政委李先念,第6师长兼政委谭震林,第7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1946年10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首次使用“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通令〉正式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并把各大战略区部队编为野战军,下辖兵团,军,师,团,--。按区域,西北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龙任第一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中原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华东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任第一政委,宋任穷任第三副政委,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东北为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委,邓子恢任第二政委,肖劲光任第一副司令员,黄克诚任第二副.司令员,谭政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肖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建国后,各大军区,省军区,各军,兵种的相继建立,野战军的名称也随之改变。

10.工农长征资料简介 篇十

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上一篇:资金管理业务流程下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