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2024-06-13

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共15篇)(共15篇)

1.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篇一

摘要:文章从青白江区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其形成的6种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模式,并对下一阶段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思考与对策

在当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背景下,有效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必须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健全新型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及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作用,切实助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夯实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基础。

一、基本情况

成都市青白江区11个乡镇(街道)中现有111个行政村(含15个涉农社区),1498个村民小组,农户8.79万户,农业人口25.74万人。2010年全区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11个,资产总额9105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36万元;村级所有者权益总额653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18万元。总地说来,通过近几年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已经拥有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逐年略有提高。

二、发展模式

近年来,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有力地推动着青白江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革,部分村社通过积极探索实践,已形成了企业主导、股份经营、托管经营等多种发展模式,为青白江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借鉴蓝本。

第一,集体资产股份制经营模式。如红阳街道永红商贸公司,依托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厂房、铺面等经营性资产,结合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利益协调、分配公平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或公司,对集体资产进行经营,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从中获得可观的、稳定的收益。

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模式。如城厢万柳种植业合作社,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以股份制、合作制方式,组织成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合作社,或者以家庭农场、现代农庄等形式开展土地规模经营,以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和产品质量来提高组织成员的收益。

第三,企业主导经营模式。如龙王贡韭合作联社依托韭黄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与村社、农户联合组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等主导产业的具体目标,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四,农户联合经营模式。如福洪四季鲜水果专业合作社,按照自愿、自治和民主管理的基本特征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由农户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围绕农业、农村开展经营服务活动,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第五,托管经营模式。如清泉明妍果蔬专业合作社,发挥种养能手、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技术优势,成立托管式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对粮油、水果、蔬菜、畜禽、水产、林木等生产经营进行托管,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农村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

第六,劳资服务模式。如同湾农机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以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加快发展劳务合作社(公司)或农机合作社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劳务输出、物业管理、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服务。

三、对策建议

在当前加快发展的过程中,青白江区各乡镇(街道)应切实针对当前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和实际问题,通过不断完善自我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明晰产权主体、创新发展模式和规范经营管理入手,多轮驱动,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第一,建立健全经营体制。一是明确职能定位。按社企分离、职责分开的思路,重新定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明确其市场主体地位,加快推进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与村民自治职能的分离,进一步理顺其相互关系,恢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力。二是加快机制建立。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机制、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三是明晰产权主体。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原村社传统意义的集体经济组织自愿改制为公司或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做好确权颁证工作,明晰产权主体,改变由于所有权不明晰造成的效率低下、市场竞争能力弱等状况,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灵活运用发展模式。一是城郊村社加快过渡。随着统筹城乡步伐的推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部分行政村建制已逐步纳入城市管理,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依法参与城镇建设和发展商贸业、乡村旅游业等,继续深化股份合作制形式,加快发展过渡到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浅丘村社深化引导。对于毗河以南的祥福、姚渡、城厢等离中心城区较近的浅丘乡镇,要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产改成果的深化运用以及集体资产的不断壮大,通过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办生态农业和旅游园区、生态畜牧养殖小区等,深化引导传统的集体经济组织,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发展。三是纯农村社逐步推进。对于清泉、福洪、人和等山区纯农业乡镇,应在外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自觉运用市场经济规则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度,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建设特色果蔬、花卉、生猪等特色商品基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逐步推进农户联合、企业主导、托管等经营模式的运用。

第三,不断规范运行程序。一是加强三资管理。在产权明晰、股权清晰、股份量化的基础上,加大我区两股一改力度,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权、股份管理制度,有效激活农村集体三资经济,不断提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产保值增值水平。二是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收支审批,严格规范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办公经费开支,实行每月或每季度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社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预决算和财务公开制度,确保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时了解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情况。三是推进民主管理。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须经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其代表大会通过,以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主成立监事会,对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作及财务收支情况实施监督,完善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

第四,着力优化内生环境。一是加强资金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设立150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和50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奖励基金,对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兴办各类服务实体的各项规费予以减免。金融机构对村社集体经济组织以信用和相互担保进行融资的方式要积极支持,为农村资源资本化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坚持合理引导。积极鼓励、引导村社集体经济组织集成运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相关政策,统一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开发资源性资产,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符合总体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及其出让收益,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造血功能。三是支持项目建设。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力支持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强化项目包装,承担城乡一体化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和经营,发展配套服务产业,把配置用地的收益主要用于促进失地农民的集中居住、非农就业和持续增收。对村社集体经济组织能够胜任的本村社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管理等项目建设,应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以切 中国实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篇二

第一, 县域城镇化。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 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镇。从我国的实践看, 沿海发达县市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 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壮大县域经济应着力推进城镇化, 做大做强城镇经济, 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此, 要积极推进以首位城镇 (多数是县城) 为中心、中心镇和重点镇为纽带、新农村为依托的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城镇建设, 完善城镇功能, 提升城镇形象, 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 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坚持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稳步推进的原则, 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工业型、农产品加工贸易型、生态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树立经营城镇理念, 运用市场机制, 引导集体、个人、私营企业等投资主体, 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各类农产品市场向中心城镇集中连片发展, 形成聚集效应, 实现以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发展;取消限制农民到城镇居住的不合理规定和收费,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向城镇集中, 向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 经济特色化。县域经济与其区位条件、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因而一般具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 那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经济强县基本上都靠“特色”起家, 基本上形成了“一县一色”、“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县域资源的差异性、独特性也为县域经济选择“特色”道路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一方面, 县域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具备全方位、全门类发展经济的能力, 只能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另一方面, 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总能找到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 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人口密集而带来的市场潜力较大、企业存量资产较大、自然资源丰富等等。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 特色就是品牌, 特色就是潜力, 特色就是市场, 特色就是竞争力。因此, 壮大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 在全球、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旅游) , 打造自己的特色, 扩张自己的优势, 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 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第三, 企业民营化。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 民营企业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 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希望在民间, 活力在民营, 发展靠民力。因此, 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 放胆放手让个体、私营业主担当县域经济的主角, 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县域企业要实现民营化, 在市场准入、融资、税费负担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制度性障碍, 这就决定了我国县域企业民营化战略选择首先是环境创新, 其次是融资创新, 然后是企业创新等, 创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育成长的土壤, 催生壮大个体、私营经济群体, 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

第四, 产业集群化。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快产业集聚, 培育产业集群, 可以充分发挥集聚效益, 集约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 突破资源有限性的制约, 使有限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同时, 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 通过集中连片生产, 对污水等“三废”进行统一综合治理, 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因此, 要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搞好产业集群的战略研究和规划设计, 进一步确立产业集群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项目选择以及配套政策、保障措施等。特别是要加强基地和园区建设, 培育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 加强产业配套, 延长产业链条, 推进技术进步, 营造集群文化, 打造集群品牌, 积极推进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增强产业竞争能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也有集群, 也需要在全球或全国价值链中打造出自己的优势, 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抓龙头带农, 抓科技兴农, 抓基地扶农, 抓市场活农,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司加合作社 (协会) 加农户 (现代家庭农场) ”、“合作社加农户”等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 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和整体效益。

第五, 居民文明化。居民文明素质不仅关系“幸福民生”, 而且关系就业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当前不仅要提高县域城镇居民的综合素质, 更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和培训网络,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 造就新型农民。同时, 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一切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的限制, 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劳动力富余的县 (市) 还应建立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组织, 引导农民走出农业、走出农村, 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层次,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

第六, 政府能动化。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政府。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 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 县域政府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为不同, 往往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差异的重要原因。能力强的县域政府, 不仅能够对县域社会进行有效的治理, 相应地也能够有效地推动县域社会的发展;如果县域政府的能力衰弱或能力缺失, 它所治理的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是缓慢的或滞后的。县域政府应在制订适合本地特色或有利于本地优势发挥的发展理念和规划、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氛围、有效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培育各类行业协会及农民经济组织、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 要加快机构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特别是要“强县扩权”, 努力提升规划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决策执行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协调控制能力, 以新的能动化战略指导县域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1]曾松业.关键时期关键问题[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

3.壮大循环经济 创新发展方式 篇三

发挥示范作用

促进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分别于2005年、2007年分两批,选择192家单位开展同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了对循环经济工作的指导,这项工作得到了财政部、科技部、环保部、工程院等很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近期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我们多次邀请专家到甘肃、青海指导编制了甘肃省和青海省柴达木试验区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并与相关部门协调提出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近期将报国务院。4年来,我们以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为契机,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研发、强化宣传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部分领域和区域开展了试点,循环经济从理念逐步变为行动,逐步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资源产出率稳步提高,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明显降低,废物循环利用水平取得较大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形成了一批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和产业园区,为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我国能源产出率为8660元/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0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达62.8%,同比增长2.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144立方米,同比下降6.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62%,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钢产量近1/4来源于废钢,水泥原料的20%来自于固体废物,纸浆产量近1/3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

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循环经济试点经验,树立典型,扩大宣传,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开展“循环经济专家行”活动。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优势、知识优势,对试点单位循环经济实施情况进行调研,挖掘经验,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展技术诊评和咨询,帮助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完成重大技术改造,提高试点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为管理部门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循环经济应通过建设三个平台来推动。首先,要建设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平台,充分运用好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其次,要建设制度、法律、教育及道德的平台,以政府为主导,运用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第三,要建设既节约资源、能源,又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同时还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平台,运用好科技这只“点石成金之手”。三个平台缺一不可。

在这三个平台中,科学技术平台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当我们按照资源、能源、环境和经济效益“四赢”的标准去审视当前产业界正在使用的技术,会发现很多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因此,要加强生态工业、系统工程等相关科技的深入研究,设计创新的产业发展和组织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指导科技研发。

循环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实现形式。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现代化,他们所提的循环经济,主要是面向高附加价值制造业的清洁生产,以及社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立足于基本国情,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不仅要面向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更要注重生产源头减量化和产业技术升级,探索生产、流通与消费关键环节的生态转型,以真正实现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惠及民生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此,需要一系列包括决策支持技术、产业升级技术、系统链接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作为支撑,并逐步形成体系。同时,要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在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实现途径、基本方法等方面应有别于其他国家。

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体现。要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要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

作为科技界人士,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循环经济促进法》中专门规定,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这为推进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希望能够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贯彻落实。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一、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内涵与特征

再制造是指将机电产品运用高科技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使其恢复到像新品一样或优于新品的批量化制造过程。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与新品相比,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制造新品相比显著降低。欧美等国的再制造目前主要以尺寸修理法和换件修理法为主,如2005年美国再制造产业产值达800亿美元。我国的再制造是在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基于复合表面工程技术、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这些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是国外再制造时所不曾采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制造,为发展我国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增加了崭新的内容。

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第一家从事机电设备和武器装备再制造领域的国家级研究中心,拥有再制造寿命评估、再制造关键技术、再制造质量控制等1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二、我国再制造发展概况

2005年,国务院有关文件均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并“组织相关绿色再制造技术及其创新能力的研发”。同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其中再制造被列为四个重点领域之一。《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取得了积极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选择了14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适时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在技术、政策、标准、市

场规范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是对发展再制造产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再制造作为一个新的理念还没有被人们广泛认识,消费者没有真正认识到使用再制造产品的好处,制造企业对发展再制造产业积极性不高,没有看到再制造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是还没有形成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再制造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产业发展态度,致使各部门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没有考虑对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影响,有些政策和法规从各个方面对再制造的发展客观上设置了障碍。

三是亟待建立再制造物流体系。目前我国实行的废旧发动机禁止进口政策,颁布实施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报废汽车五大总成必须回炉冶炼,这些政策从根本上堵死了发动机等再制造旧件的来源,切断了再制造行业的原材料,是当前制约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瓶颈”。

日是再制造关键技术支撑还需进一步加强。再制造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存在许多不同,为了提高旧件利用率,发挥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优势,需要加强再制造技术创新,研发再制造领域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

四、推进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深化示范试点工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的汽车零部件和轮胎再制造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摸索总结一整套再制造行业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再制造试点的内容和范围至机床、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矿山机械、化工冶金等领域。

二是逐步建立和实施鼓励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一是适时调整对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限制政策。对报废产品的回收、拆解及再制造实行“变堵为疏”,建立再制造与制造、回收、拆解相衔接的制度,允许有资质的再制造企业回收废旧品并进行再制造;二是适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三是对再制造生产和流通实行严格监管。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再制造产业的生产和市场的监管。一是对再制造行业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再制造的企业实行资质管理;二是制定严格的再制造行业标准;三是采取切实有效的全方位控制措施加强监管,建立再制造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四是加大再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依托从事再制造研究的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结合有再制造基础的企业单位,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并发挥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大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攻关和示范推广,推进再制造工程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4.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篇四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加强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是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推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为此建议:

一要政府扶持。一方面对于资源相对贫乏,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基础较薄弱的村,区、镇两级政府不仅要提高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同时还要在税费的征收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另一方面,对于长期在相对欠发达地区工作的镇、村干部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从根本上调动广大干部为村集体创业致富的积极与能动性。

二要用好能人。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壮大,带头人很重要。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注意从文化程度高、经营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和

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不怕吃苦、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

三要加强培训。培训,是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素质的基本途径。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政治方面,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村干部的头脑,提高其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服务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政策法律方面,要让村干部全面正确及时地理解和领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要求,提高政策水平,增强法律意识,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政策法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经济方面,学习结构调整、市场经济、金融、城建等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管理方面,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使他们树立科学管理是第一位的理念。

四要挖掘优势。采取不同的模式,为增强集体经济拓宽发展渠道。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立足优势,立足资源、区位,选准路子,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成立服务组织,开发信息经济,建立村级信息网络,积极收集信息,开展有偿服务,寻找与本地种、养植特色相适应的公司或加工企业,形成利益联合体,村里提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围绕特色农产品兴办交易市场或流通公司,建成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开展产、购、销一条龙服务,在服务农民中赢利,增加集体收入。

5.发展特色产业 壮大山区经济 篇五

近年来,我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涵税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县域经济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重点税源企业,日益成为地方税源经济快速提升的重要源泉,为南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税源建设,是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XX地税在壮大产业发展,服务山区经济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突出“一个重点”,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

XX是全国XX县、全国XX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又是中国XX之乡、XX之乡、XX之乡,有XX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XX国家地质公园和XX国家森林公园三个“国”字品牌。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林产品资源、矿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为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省委“两个加快”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生产基地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XX万亩金银花核心示范片、XX5000亩马铃薯种薯基地、XX农产品高科技园区、XX产业园和以XX为主的林下养殖,因地制宜打造的特色农业,其增加值年均增长8.5%以上;以XX等骨干企业

为支撑的XX中小企业园区、XX产业园区和XX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增长30%;加快景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提升配套设施,精品景点构建了以XX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中心的山水休闲旅游产业,全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大幅增长。以此为契机,XX地税着眼于税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寻找组织收入与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认真履行税收财政职能、全面完成收入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财力保障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坚持把“依法治税营造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工作主线和根本任务,以“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为切入点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大力扶持发展含税特色产业,为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有力促进了经济税收的协调增长,同步扩大了税收规模。截止8月底,我局共组织入库地方各项收入XX万元,占省局计划数XX万元的XX,较上年全年入库增收XX万元,提前XX完成全年收入计划。

二、立足“三个坚持”,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一是坚持依法治税,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平、良好的税收环境,促进和保护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切实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认真执行XX县受损严重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把促产增收、培源税源的主要精力放在向企业广泛宣传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调控取向发展生产、-2-

开展经营上;另一方面,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严防“跑、冒、滴、漏”,特别强化对农产品初加工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及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应税行为的严格管控,确保发展环境的真正公平。

二是坚持跟踪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点对点”的与企业、项目开展结对联络,紧密围绕地税管理工作特性服务社会民生。在与XX乡结对帮扶工作中,我局主动跟踪服务XX马铃薯种薯基地项目的经营管理状况,充分运用行业管理的信息优势,加强与劳动部门和技术培训学校的衔接,协调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事宜;辅导合作社和农户依法进行财务核算,建立健全账簿凭证,以合法有效的凭证入帐;促进增强农户的农牧保险意识,协调保险机构与农户的联系。同时,针对农民反映临时占地青苗补偿的征税和开票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处理,维护了农户利益,划解了执法风险。确保项目建设推进到哪里,我们的协调服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是坚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工作信息灵通、联系面广、政策熟悉的优势,准确提供政策、信息服务,积极配合开展招商引资,为党政领导的科学决策当好参谋。自2009年以来,每逢项目引进,在正式洽谈前,由税务机关向县委、政府提供一份《税收分析预测报告》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报告所反映的对相关政策的归纳和解释,可能带动哪些行业的发展,税收收入规模的增减,-3-

具体税种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等信息,都直接、客观的为领导的决策和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对税收的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税收的直接影响,地税机关都有较大分量的话语权,不仅有利于涵养地方税源,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更能充分发挥地税机关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和空间。

三、落实“四项措施”,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宣传,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充分利用机构分布在基层,人员集中在一线的优势,积极开展“税法知识进农家”活动,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急需的书籍及惠民税收政策宣传资料册主动送上门,组织园区管理骨干和基地农民工到税务所进行税收政策集中讲座,努力为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民工创造创业条件,增强创业信心。

二是完善制度,推行优质服务方式。我们以落实“三个主动”--主动向纳税人打招呼、主动宣传税收政策、主动为纳税人排忧解难;叫响“三个声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保持“三种心态”--接待纳税人热心、解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的“三个三”活动开展为契机,努力为纳税人提供“零距离、全天候、超时空”的优质服务。充分利用“12366”纳税服务热线、电视(报刊)专题(栏),以及地税内外网,对各项税收政策、办税服务流程及要求、以及纳税人关心的税收热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拓展宣传空间和纳税人了解税收政策的渠道。

三是规范行为,统一执法服务流程。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把重点放到后续管理和对企业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和服务中。制定“咨询辅导-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后服务”紧密相连的纳税服务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严格实行“领导坐班制”,切实加强地税窗口建设。

四是公开政务,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坚持和完善公开办税制度,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制和“三问”责任制,对政策执行、税额核定、收费标准、违章处罚以及工作状态等事项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围绕服务大局,强化工作执行,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确保“三个必须”,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发展。

在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县委、政府是领导核心和主导力量,地税部门必须结合税收工作特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才能有力保证中心任务持续增长,税务事业持续发展。

一是必须做好规范执法的管理员。基层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只有依法治税,规范执法,把优质服务与严格执法相结合,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把纳税人最关心的问题及时宣传到户,营造和谐税收环境,才能为企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正确引导产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做好铺路搭桥的信息员。因管理性质所致,地税机

关的信息来源渠道广,税务人员政策接触面宽,在扶持企业发展工作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及时为纳税人传递沟通有价值的经济信息,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为企业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信息帮扶,增加企业效益。

6.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篇六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农村集体经济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强化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保证。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集体经济越发显现出不可忽视的作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加强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推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是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解决税费改革后农村收入减少的客观需要。村集体经济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壮大,广大农村基层基础不牢,不但会直接影响农村经济高效发展,会影响“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会影响干群关系的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基层政权的巩固。因此,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农村 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农民腰包真正鼓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也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会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铁东区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不断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村级集体经济出现了稳步发展的趋势。据统计,2012年,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有4个村(小塔子村、一面城村、立业村、房身村)。其中城东乡房身村围绕城市服务城市打造一个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即走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四位一体”生产经营方式并建立一个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四平市广发裕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两个规模养殖小区(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发裕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在2012年公司实现产值1200万元,销售收入1200万元,实现利润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9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3万元,全村实现产值4.3亿元。

我区农村集体经济虽然不断发展壮大,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村集体支出也逐步增加。目前,村集体支出一般包括以下几大项:人员费用、生产性开支、办公经费和基础 设施维修支出。从调查数据可看出,大部分农村集体收入承受上述支出已是勉为其难。因此。只要村集体开展公益事业建设,就要负债进行。近几年来,在强农惠农的大背景下,国家、省、市、区陆续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为了更好地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一般都要求村集体配套投入或群众自筹部分资金。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村集体为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惜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就导致因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村集体债务大增。

二、当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虽然比较快速,但是也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一些村债务较重,发展资金比较匮乏。由于兴办集体企业、兴办公益事业、拖欠干部报酬等历史原因,我区一些村负债情况还比较严重,加之银行信贷制度改革后对企业信用顾虑多,存在惜贷现象,贷款手续繁多,审查苛刻,导致一些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下降。过多的非正规渠道融资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融资风险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二是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由于用人机制不健全和经济条件等原因,造成我区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农村专业经纪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三是少数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比较薄弱。主要是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有待加强。党员素质 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1、发展意识不强,发展集体经济意识淡薄。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所以这些错误的思想认识使得部分村级组织没有把村级集体经济提上工作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就更无从谈起。

2、增收渠道不宽,增收后劲乏力。全区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直接经营收入比例过低,发包上交收入、上级补助收入过高,这使得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空间较小,缺乏后劲。

3、村级债务繁重,无偿还能力。由于多种原因,致使目前有村级负债的村普遍存在,沉重的债务包袱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4、发展极不平衡,村与村之间差距过大。就整体情况而言,有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遍地开花,而有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平衡,最终影响总体水平的提高。

5、干部素质不高,发展人才匮乏。村干部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发展意识不强,经营管理能力有限,因此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力

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建议

(一)强化发展意识,增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意识。必须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在工作上精心组织,坚持从实际出发,制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实施意见,并指导各乡镇、村理清发展思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依托资源优势,拓宽发展集体经济主渠道。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各村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各村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重点探索出“资源依托型、产业带动性、服务创收型、城市拉动型、招商引资型、乡村旅游型、互助合作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并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各村要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制定“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目标”,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村域内山、水、林、矿产、风景等自然资源,特别是荒山、荒水、荒地等资源的潜力,通过租赁承包、创办经济实体等方式,发展林业、果树种植、家禽养殖、矿产开采、休闲观光农业等。最好要鼓励缺乏发展自然资源的城中村发展“路边经济”通过投入资金和土地入股等形式,开发建设门面出租,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三)继续大打各部门帮扶的“组合拳”,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加大各部门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助推村 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合力。财政部门整合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建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专项扶持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和奖励的办法,重点支持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涉农部门要将项目资金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并吸引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农业发展项目的部门要发挥部门优势,将工作重点放在支持村级集体经济上,没有农业发展项目的部门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信息支持。

(四)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首先我们要加大在村农民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加大村干部、党员干部、村致富能手的培训,通过培训推广农村实用致富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争取使每个村有一科技明白人,有两三个致富能手,有一批在种植业、养殖业、农村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致富带头人。其次要加快发展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优势,采取农民自发兴办的“合作社+农户+基地”、龙头企业领办的“企业+协会+农户+基地”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服务,解决技术与销路问题,以有偿、微利的服务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五)大力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动力。招商引资是放大资源优势,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的最有效方式和措施。要创新资本运营手段,以现有土地、资金、资产入股或合资、合作兴办企业或参与企业发展。要研究制定鼓励村级招商引资的最新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吸引和扶持企业在农村立足发展,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全程跟踪服务,确保合同资金及时到位,实实在在地把企业引进来、办起来,让企业稳得住,发展好。

7.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篇七

几年来,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下, 养鱼协会的养殖规模逐年壮大, 经济效益也得到逐年提高。云南边疆解五难 (学科技难) 惠民工程的实施, 使协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科技推广、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科普宣传、科技培训和提高广大会员及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全县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具体做法是:

1、统一管理, 不断完善协会管理制度

江城县勐烈镇朵把村养鱼协会的前身是朵把村景东寨村民小组养鱼户联合体, 景东寨村民小组有几户养鱼专业户, 在养鱼方面具有带头致富作用, 是朵把村一带的致富典型, 加之朵把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 水质较好, 养殖出来的鱼在市场上备受消费者青睐, 当地的农家乐餐饮业也给产品的销售起到保障作用。解决边疆“学科技难”惠民工程项目启动实施以后, 养鱼协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2008年10月, 协会会员发展到335人, 分布在江城县勐烈镇朵把村委会和桥头村委会8个自然村, 仅会员鱼塘养殖面积达120多亩 (1亩=1/15ha) 。协会目前拥有固定资产25万元, 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有80m2培训室一间, 水产品试验示范养殖基地40亩, 蔬菜大棚试验示范样榜基地10亩。

协会成立后, 按照协会经营运作的相关要求, 制定了江城县勐烈镇朵把村养鱼协会章程、协会财务管理制度、会长及理事的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在经营管理中, 养鱼协会采取会员入股, 协会统一提供技术服务, 分户承包管理, 统一联系销售, 按户完成产量, 统一分配收益的办法。协会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为主, 养殖农户主要精力放在养殖管理上, 水产品的销售则由协会组织专人负责, 采取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 收益按农户年末提供的水产品量来兑现。

2、加强培训, 提高会员水产养殖科技含量

协会针对养殖户中存在的管理及技术问题, 在县科技局、农业局及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 积极开展水产养殖管理、饲料配方、鱼病防治等技术培训, 为全面提高会员的养殖技术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协会成立以来共举办培训班12期, 参训人员达1500多人次, 组织会员200人次参加了省农函大学习, 并组织会员到普洱、元江等地参观考察学习。通过培训和参观考察学习, 使养殖户的水产养殖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3、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

协会首先在40亩水产试验示范养殖基地和10亩蔬菜大棚试验示范样榜基地中, 积极引进水产品和蔬菜等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2005~2008年共引进吉诺玛、恒生、广特超罗非鱼新品种和建鲤 (F6) 进行试验示范养殖, 取得了成功后, 在养殖会员中全面推广;引进番茄新品种3个 (都市大粉、格瑞丝和日本佳宝) , 西胡芦3个 (法国巴拉玛、甜脆一号和二号) , 日本夏将军大白菜, 韩国辣王一号等蔬菜新品种, 也取得了成功, 并在全村及周边村组进行推广种植。

4、依托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品牌

8.壮大会展经济 助推产业发展 篇八

作用。

六大国家级林业重点展会分别是中国(赣州)第一届家具产业博览会、第三届中国(伊春)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第十一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专业展林产品及木制品展、第七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和第十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

5月28日~30日,中国(赣州)第一届家具产业博览会在江西省赣州市举办。展馆总面积120万平方米,其中主展馆6万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300个、特装展位5万平方米,预计有1000多家企业和10万余采购商参展。展会期间将举行家具产品集中展示、南康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展示、中国(赣州)家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中国(赣州)第一届家具产业博览会人才交流大会、重要展会城市座谈会等活动。

第三届中国(伊春)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将于8月26日~28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主題为“共享生态文明,创造健康生活”。展会共设置森林食品、工艺品、旅游产品、森林文化产品、木竹家具及日用品、苗木花卉、林业装备、港澳台及国外综合等8个展区,面积达3万平方米,预计有600多家企业、2000多名国内外客商参展参会。展品约100多类6000余种,主要辐射东北亚地区,面向俄、日、韩等国。

相约“9·19”,牵手林交会。9月19日~22日,第十一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在山东省菏泽市举办。本届林交会围绕“发展安全林产品,创造美好新生活”的主题,将设置家具、建材、工艺品、种苗花卉、森林食品和精品展区,展位总规模800个。展会期间将举办中国林产品交易会未来十年新启程、2014(秋季)中国菏泽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一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特别贡献奖评奖、第十一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参展产品评奖等活动。

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专业展林产品及木制品展将于9月27日~30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办。展会以“共享森林产品,共铸绿色东盟”为主题,展会包含8个展厅,展示面积达3万平方米,展览内容包括家具及木制品、木工机械、特色经济林产品、林业先进技术项目等中国与东盟林木业贸易投资合作最多的相关产品。同期将举办权威专业的会议论坛、务实的经贸对接活动及展会现场营销互动活动。

11月1日~4日,第七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在浙江省义乌市举办。展会主题为“和谐共生,持续发展”,设国际标准展位3000个。参展范围包括家具、木结构木建材、木竹工艺品、木竹日用品、森林食品、茶叶、花卉园艺和林业装备等八大类,预计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家企业参展,展位数将达600个左右,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外商前来采购。

第十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将于11月6日~9日在福建省三明市举办。展会将围绕“走进电商时代、助力现代林业”的主题,以福建三明林品汇实业有限公司、林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企业为主导,重点围绕林产品贸易、招商引资、新业态培育和现代林业金融等内容,举行开幕仪式、展示促销、林品汇网上商城招商推介、林业金融研讨会、项目招商等一系列

活动。

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副司长、全国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孙建介绍说,我国林业产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我国林业总产值达到4.46万亿元,林产品出口总额1250亿美元,林业产业惠及4.5亿农民,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2014年,国家林业局将进一步加强对林产品市场的规划指导,加强对林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加强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加强林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林产品品牌建设。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要抢占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林下经济产业,促进林业产业大发展,满足社会对林业产业的多样化需求。

2014年六大国家级林业重点展会,从林业会展经济的发展看呈现三个趋势:一是空间布局更加科学,今年首次在我国中部的江西省召开林业专业展会,改变了林业会展主要布局在东部的现状;二是时间安排更加合理,改变了林业展会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的时间安排,从5月下旬开始,林业展会将逐项展开;三是既有专业展会,又有综合展会,丰富了林业展会内容。从展会内容看,今年的展会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规模更大,国际标准展位7670个,展览规模近28万平方米;二是国际化更强,预计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家企业参展,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外商前来采购;三是展示的产品质量更好、品种更多;四是展会的产品区域特点更明显,系列配套活动更丰富。

9.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文件汇总 篇九

各村民委员会:

现将《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长潭河侗族乡委

2010年6月7日

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长潭河侗族乡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确保农村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特制定长潭河侗族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办法,因村制宜、发挥优势,完善政策、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多措并举,不断

10.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篇十

——海南州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培训班交流材料

(2013年11月)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是提高经济效益、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措施,是降低碳排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和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应对经济环境全球化、经贸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也是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牧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海南州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特色产业的优势

海南州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污染少,具有得天独厚的培育特色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一是地域优势独特,生态环境优良。海南州地处相对封闭的青藏高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是世界公认的“超净区”之一,土壤和水资源几乎没有受到污染,农牧业以草地畜牧业和传统农业为主,区域内具有独特的高原气候和明显的冷凉气候特征,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病虫害发作轻,农药使用规模小且频率低,这种良好的农牧业生态环境,是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的优良基地。二是绿色农牧业资源优势明显。藏羊和牦牛肉、油菜、青稞、蚕豆等农畜产品不仅是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产品,而且是青藏高原

藏区农牧民的传统主食,同时也逐步受到内地消费者的青睐。这些产品加上马铃薯、食用菌和中藏药材等特色农畜产品的开发利用也有了一定的建设规模,且光、热、风和生物等自然资源丰富,为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特色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三是政策优势加大。国务院出台的《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扶持高原特色加工业发展”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上强卫书记指出:“要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都把大力发展绿色产品作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措施来抓,为全州发展生态农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再加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对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的思路及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准优势,准确定位,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牧业发展中,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拓展农牧业发展领域,通过普及应用节约型农牧业新技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降低生产成本,防治农牧业面源污染,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有效解决农村牧区环境脏、乱、差问题,将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牧业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重点要组织实施好节约型农牧业技术推广、农牧业资源保护、农村沼气“一池三改”、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农牧业等项目,尤其要抓好全州5个示范点和51个启动点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走舍饲半舍饲和种草养畜之路,进一步规范运行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实现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积极做好已注册的兴海县河卡镇高原有机(天然)畜产品资源生产批发基地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同时,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探索以循环农牧业为基础,循环工业为主体,循环第三产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体系,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在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从而使循环经济真正成为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和拉动全州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编制总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将全州循环经济发展引入快车道。加强对全州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规划编制适合海南州农牧业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目标体系和保障体系,建立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社会大循环、示范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发展目标。

(三)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和建设好贵德、共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硬件、软件并重,设施、科技并举,切实有效地提升示范园区的科技

水平。在编制规划和建设中着重考虑:一要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使用、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使用的功能。二要着力促进园区内各类产业、企业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资源逐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三要鼓励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推广机构与园区联姻、与农牧民牵手,大力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到农家牧户、田间地头,充分有效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

(四)紧紧围绕特色产业,狠抓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一是突出高原特色,大力开发当家品种。明确以牦牛和藏系羊肉、青稞、油菜、蚕豆、果品、反季节蔬菜、中藏药材等为重点,建立一批具有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高标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在种植业基地建设上,要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多施有机肥和生物肥,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防治病虫草害;在养殖业基地建设上,要饲喂无污染饲料和生物添加剂,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畜禽接触污染源。二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按标准化组织农畜产品生产。从生产基地抓起,建立标准化示范体系,从龙头企业入手,建立农畜产品加工体系,加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力度。同时要提高绿色农畜产品营销水平和现代营销技术及包装技术。三是实施绿色产品名牌战略,突出生态农牧业特色。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精心培养一批如“可可西里”、“雪峰”等名牌绿色产品,努力扩大名牌比重,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应鼓励并支持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在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扩大主导品牌在市场上的容量。对已成为青海省

绿色名牌产品的,要想方设法提高档次,争创国内、国际名牌。四是加强实施以农村 “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大力推进“秸秆——沼气——有机肥--无公害作物”的农村新型能源产业链。五是太阳能的推广应用应因地制宜,重点推进,注重成效。在农牧区要紧密结合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紧普及太阳能户用电源的应用,全面解决尚未通电村户的用电问题;加速实现农民户户有塑料温棚、牧民户户有牲畜暖棚、农牧民家家有太阳灶的目标;积极引导,大力推进农牧民太阳能暖房和中小学太阳能校舍、卫生院和乡镇机关太阳能暖房建设,使太阳能的推广应用成为现代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成为改善民生、发展事业的重要措施。

(五)增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对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开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功能,采用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全州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安排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力争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废旧产品和物资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技术、高效生态农牧业发展及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在招商引资中要引入高科技含量、新技术装备、新工艺水平的项目。四是以项目为依托,推进技术装备的改进。通过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改进和管理进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

11.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刻不容缓 篇十一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重视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刻不容缓。各级政府当下的主要力量必须全力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

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的意义之一,就是把握中央关于“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必然选择。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壮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发展虚拟经济的物质基础条件,有利于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并降低金融风险,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社会和谐稳定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的意义之二,就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举措。只有把主要力量放在发展实体经济,夯实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才能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的意义之三,就是强调发展实体经济,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致富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首先要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基本经济形态,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支持。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就会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反之,就会起反作用,甚至造成经济波动和危机。

其次,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要制定财政优扶政策、税率调整政策、金融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政策等,切实减轻实体企业负担,吸引经济社会资源更多地投入实体经济。

第三,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不断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投资者、经营管理者搞实业有回报、有“钱”途。

再就是,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要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开放式的社会化创新体系。

12.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篇十二

一、资源开发型

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 (如窑厂、矿山、公墓、旅游、水资源等) , 通过合理开发和挖掘, 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经济活力。这类村大多地处边缘的山区或半山区, 虽然区位优势不明显, 但当地的资源优势相当突出。如鄞江镇东升村充分挖掘当地砖窑厂资源, 通过不断改善生产条件, 规范公开发包形式, 把砖窑厂年承包收入由原来的64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80万元;同时又利用当地低山缓坡的有利条件, 在原来基础上扩建公墓地, 年承包收入为210万元。仅此两项该村级收入就可达500万元, 成为鄞江镇村级经济实力的“大哥大”。又如章水镇李家坑村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拥有阳关三叠、激流勇进、冷龙潭、虎跳涧、飞流直下等9个景观的李家坑漂流全程2.6公里, 总体落差70余米, 因其惊险、刺激而誉满宁波, 堪称“四明第一漂”。从2007年开始试营业以来, 吸引了大量的旅客, 2008年仅门票收入就达200余万元, 初定村集体2008年可从旅游公司分得8万元。正式营业以后, 村社将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占有相当的股份。旅游业的兴起, 在为村级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 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更甚, 不仅为村民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也为当地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良机, 农民自产的土豆、笋干、水果等土特产再也不用因身陷深山而愁销路。

二、工业园区型

近几年来, 随着宁波市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 工业投资用地矛盾越来越突出, 许多村社就顺应形势, 抓住机遇, 想方设法盘活、建造厂房, 发展“房东经济”。特别是一些近效村社在发展工业经济, 增加工业投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走出了一条通过“筑巢引凤”, 积极招商引资, 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保值增值, 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路子。其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是:

(一) 合理整合资源, 拓展投资发展空间

通过积极整合闲置的存量资产, 有效利用村级留用地和通过合法征地的方法来解决工业投资用地, 提升土地资源价值, 将建造标准厂房与招商引资相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如古林镇陈横楼村地处宁波近郊, 2004年以每亩10万元的价格向国家买入工业用地52亩, 共建造标准厂房37000平方米, 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小城, 每年可收租赁费400万元。又如首南街道前周村利用村级发展留用地建造标准厂房3000多平方米, 同时对原来的一些老厂房进行翻修和改造, 新旧厂房每年共可收租金80万元。

(二) 有效运作集体资金, 增加村级经济“造血”功能

对一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村来说, 大量的货币资金闲置在银行, 收益率低下, 对外投资又有很大的风险, 通过投资工业, 建造厂房, 除了确保村级货币资金的保值增值外, 还可通过可持续发展, 实现村级经济的“滚动式”增长。

(三)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改善投资软环境

许多村社不仅按“八通一平”的高标准建造标准厂房和园区硬环境, 同时也不断强化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 从人员配备、服务水平、管理制度等多方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增强综合服务职能, 为企业创造安全、整洁、优美的生产经营软环境。如邱隘镇东华村为改善工业小区生产、生活环境, 村社专门辟出资金建造了好几座公共厕所和浴室, 还专门建造了农贸市场, 引进超市, 为企业职工生活尽可能提供方便。

三、物业经营型

土地是村级经济最重要的资源, 严格土地管理, 合理调整、利用集体土地资产, 使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 对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部分村社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 雄厚的经济实力, 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 做好土地综合开发文章, 不断推进商贸经济的发展。如下应街道袁家、团桥、王家、蔡家4个相邻村利用村级留用地, 搞合作开发、合作经营。在40亩共有的土地上投资3500万元, 建造了一座综合物业城, 包括11000平方米的厂房、40间店面、一幢商务楼和一个综合市场。其中厂房出租收入预计100万元;店面年出租收入预计170万元;商务楼出租收入预计80-100万元;综合市场的第一层为农贸市场, 年统一发包价100万元, 第二层出租给宁波好又多超市, 年可收租金50万元。整个综合城正式营运后, 预计年可收500万元, 5-7年就可回收投资成本。这种强强联合, 市场运作的先进经营模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成为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强后盾。又如下应街道殷家坑村, 地处宁波市最大的建材装潢市场附近, 村主要干部瞄准这一“商机”, 利用本村原有工业用地大力发展仓储业, 近几年来共投入2200万元, 建造仓房30000平方米, 成为宁波建材装潢市场主要的后备仓库之一, 年可收租金600万元。2000年, 该村又利用土地入股的方式, 以每平方2000元的低价购得宁波富豪房地产开发的5000平方米的店面房, 年可收租金80万元。优越的位置、雄厚的实力、先进的理念为村级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滚滚财富”。也有部分村对村属的闲置非农用地 (如晒场、广场、废弃地基和零散边角地等) 进行重新整理后出租给相关单位做堆场或零时仓库, 此举不仅有利于整洁村容, 而且还盘活了土地资源, 增加了村级收入。

四、政策扶持型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来鄞州区政府在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不仅补充发展了集体经济, 也为农民发展生产, 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2007年全区各村上级补助收入是2.81亿元, 比2003年的1.42亿元增长98%, 年平均增长率是14.6%。政府扶持的主要形式是:一是出台相关惠农政策如在如横溪镇金山村2007年村级总收入100万元, 其中自营收入仅10万元, 90%以上是来自上级各部门的补助收入。历年的收入除了建造农业基础设施和投入自来水改造工程外, 还投资100万余元建造了一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 把村集体所有的400亩茶场和加工厂以每年8万元的价格进行发包, 同时跟承包者约定好加工厂必须优先收购本村村民种植的茶叶, 使得农户家庭经营的600亩茶叶的“销路”也有了着落。此举不仅为村级经济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股份合作型

一些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的村将经济合作社改造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对土地政策上, 规定村集体土地征用时要按5-10%比例留给村集体发展二、三产业。该项政策近年来正逐步落到实处, 给村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福音”。二是深入实施“欠发达村奔小康工程”, 对一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村, 通过结对扶贫、开发项目、政策优惠的方式增强村级经济的“造血”功能。2008年全区确定欠发达村为82个, 这些村社主要分布在章水、龙观、横溪、横街、塘溪等镇的偏僻山区。由于地理位置不理想, 生产经营条件差, 集体经济底子薄, 村级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从2008年起, 区财政计划每年安排帮扶资金1600万元, 支持欠发达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村属全部资产的清理、评估、量化与分配, 使得过去模糊不清的集体资产的产权得到了明晰。将以前“人人拥有”, 但在一定意义上又“人人空有”的集体资产落实成实际股份, 成为农民实实在在可以拿到手的效益。这种方式不仅创新了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机制, 提高了资产的管理水平, 有效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 而且还创新了集体资产的运行机制, 使其更具有活力, 增值更快。目前鄞州区已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村社共有50个, 2007年实现股份分红9155万元, 人均分红收入1852元, 其中分红收入最高的是中河街道大河沿村, 人均达6000余元。股份分红收入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

摘要:村级集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坚持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 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互动的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创新, 实现集体经济总量增长、效益提高、实力增强, 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良好发展格局是现阶段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文章在对典型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归纳和总结了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增长的途径, 旨在揭示村级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 走多元化、多形式、多途径发展的路子。

1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调研题纲 篇十三

(一)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资产分布地区差异大。集体资产管理有所加强。大部分村集体经济依然非常薄弱,其经济增长的潜力不足。而且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好的村,集体资产逾百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数十万。经济薄弱村无资产、净负债,村里没钱办事。

(二)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 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够 ② 收入渠道趋于萎缩而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③ 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④ 集体经济管理主体的素质与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⑤ 村两委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不顺,“村企”没有真正分开 ⑥ 现行户籍制度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⑦ 村集体债务债权较多。

⑧ 村干部考评奖惩机制需要完善。

(三)如何科学有效地化解村级债务?如何避免形成新的村级债务?

如何化解:分类处理, 建立化解存, 债务的有效机制。对于旧债, 目前基本情况已经比较清楚, 责任也已经比较明确, 关键是今后如何采取措施的问题。从近期来看, 对于兴办企业所形成的债务可实行村企分开。如果企业仍然存续, 可将债务剥离给企业企业破产倒闭的, 债权债务按照现行法律规定, 妥善处理, 原则上以企业的债权资产还债。同时, 应当鼓励采取清收债权还债、对冲抵债、降息减息、核销债务等灵活多样且能为相关利益方接受的方式化解债务。对于近期实在无法化解的部分, 可以考虑停息挂账, 等待今后有利时机。

如何避免新增:要防止新债无序增加, 必须从体制着手。一是严格实施债务管理制度。当前, 要切实建立实行村级举债审批制度、偿债责任人制度、新债动态监测制度、新债定期报告制度、新债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地方领导干部离任、提拔债务审计制度。二是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要继续抓住经济增长较快、财力增强的有利时机, 加大对“ 三农” 的投人力度。对财力非常薄弱的地区应进一步降低配套投人要求, 避免增加乡村负债。三是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要严格规范村级组织的举债行为和举债程序, 村级对外举债, 无论是什么性质, 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未履行民主决策程序, 所借债务由决策者承担。对村级债务债权情况要专项单独公开, 不仅要公开债务债权总额, 还要公开债务债权的构成和

用途进人偿债阶段后, 要及时公开偿债方案、还款计划和资金来源等, 接受群众监督。与此同时, 要健全完善“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我们认为, 防止农民负担增加, 并不是要通过严格限定“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标准, 关键在于要严格按照程序执行, 确保大多数村民的同意。这样, 既充分发挥农民自己建设家园的潜力和积极性, 又保 持社会稳定和谐, 才能不产生新的负债。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14.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篇十四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孔村镇政府副镇长赵海涛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总体而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国家对农村的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也已开始起步。随着农村各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村级集体经济越发显现出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我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看,发展不平衡,村级收入增长不快,各个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一,加上先天性的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这就产生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相差悬殊的情况。

一、增加村财收入,壮大集体经济的客观要求

1、集体经济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开支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因而无固定的经费来源。村干部的补助,村里一些必要的建设,仅靠镇政府的拨款是不够的,只有发展村集体经济,村级组织才有属于自己自由运转的资金。

2、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村级组织统一支配的财力雄厚,就有能力为全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

3、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村党支部就会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党的形象和威信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困民穷,不但不能为村民谋利,而且还要为完成上面层层下达的各项指标不断伸手向农民要钱,增加农民负担,违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这样一来,影响了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14、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坚强支柱。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当前已达到小康标准,并向现代化迈进的村,基本上都是集体经济搞得好、富裕的村。

二、我镇的村级集体经济情况

通过调查和计算:我镇2008年村集体经济净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有7个,占总村个数的15%;收入在3万以上5万以下的村有10个村,占总村数的22%;收入在3万以下的有15个村,占总村数的33%;没有收入的有14个村,占总村数的30%。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镇的村级集体收入情况不容乐观。但是近两年来我镇形成的东菜西菌的格局逐渐发展成熟。合楼村的蔬菜大棚收入非常可观,现在已经为广大村民所接受。北毛峪、李沟等西部山区发展的食用菌富裕了村民,也是我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趋向。以上这些也许应该给我们发展村集体经济带来一些启示。

三、制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因素

村财集体经济薄弱原因主要是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此外,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主要是收入渠道狭窄,是制约村级增收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1、村级增收和村级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村财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是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投入不足,农民素质低下。绝大多数农民素质偏低,缺乏科学、法律常识,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观念守旧,没有开拓创新精神,过多强调客观困难,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发展经济的能力较低。二是农业发展深度和广度不够,村级收入增长缓慢。受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束缚,大部分生产经营活动还停留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小农业”圈子内,缺乏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加工滞后,缺乏精、深、细加工,产品基本上以“原”字号卖出,价格低,不能

赚到作为农产品大头的高附加值。三是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严重滞后。农业和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粗放低效运行,整体实力弱,导致农村经济不活跃。

2、农村税费改革后,给村级组织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村级收支矛盾突出,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由于集体公益事业的资金非常短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集体公益事业和村级组织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削弱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二是村级债务沉重,村级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村级债务问题本来与税收并无直接关系,但税改后切断了村里一些逐步消化债务的渠道,使得村级债务成为突出问题。三是“一事一议”给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新课题。目前多数农民议事决策水平不高,缺乏集体观念和长远观念,思想难统一,资金难筹集,使得这些公益事业“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给村级组织为民办事带来了不利影响。

3、政府鼓励支持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少。对村发展的总体规划、生产布局、资源优势、发展思路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政府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必要引导,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扶贫资金没有起到“造血”作用,无法引导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增加村级收入发展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持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在及时消化、吸收过去取得的基本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为契机,以农村社会稳定和村集体经济低风险、高效率运作为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创新思路的工作方针,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为增强集体经济提

供组织保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以人为本,必须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注意从文化程度高、经营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和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不怕吃苦、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结合素质升级,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素质的基本途径。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要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和培训。重点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全体农村基层干部的头脑,提高其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服务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二是要加强政策法律知识教育和培训。使村干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领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要求,提高政策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政策法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是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学习结构调整、市场经济、金融、城建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样的经济组织形式,科学管理都是第一位的,管理上不去,经济效益也上不去,多么优越的体制和经营机制也无济于事,只是空谈。

四是挖掘自身优势,采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为增强集体经济拓宽发展渠道。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群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

种形式,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引导村干部发展资源性和资产性集体经济。采用入股形式,成立服务组织,开发信息经济。

五是借助外力作用,设法争取政策性收入,切实提高政策利用效率,为增强集体经济寻求政策性支持。税费改革政策实施后,村财的收费项目逐渐被取消,要积极探索发展思路,提高政策利用效率,实施内力与外力相结合的办法,发展集体经济。要积极争取扶持政策,依据客观、真实和准确的理由积极争取国家给予资金扶持,争取项目支持。积极争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种植业无偿补助项目、以及土地、林业等有关国家或省的优惠政策,争取国家无偿资金。要寻求外力支持。

六是加强经济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为增强集体经济强化监督机制。要继续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节约各项经费支出,减轻集体经济负担,实现集体经济的资产积累。

15.积极创办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篇十五

积极发展内蒙古县域经济日益成为当前这一时期我区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而为全面建设自治区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物质经济基础, 也是县域经济在我区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应当担负的历史重任。要切实推动我区农村改革深化发展,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抓好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研究并且加以大力度实施;为我区县域经济的腾飞创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媒体宣传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只有把内蒙古的县域经济搞上去, 才有能力增加对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建设的投入, 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公共资源分配均等, 才能早日形成内蒙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的现状

(一) 有利因素

1.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根本性转变。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8.04亿元增至2007年的6091.12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11.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17元增至25393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10.91%;财政总收入从69046万元增至10183492万元, 年均增13.67%;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00元增至2007年的3953元, 30年增加了3853元;年均增加132元;递增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1元增至12378元, 年均增长13.67%。1978年到2007年,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3:38.9:41.8调整为13:51.2:35.8, 所有制结构由公有制经济占100%转变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比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行发展,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30年来全区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食自用的农业模式向发展现代商品农业不断转变。传统农业方面, 全区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8亿元增至2007年的1276亿元, 增长44倍;粮食总产量由499万吨增至1811.1万吨, 增长262.9倍。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正在萌发壮大起来, 较大规模的特色农业区域已经出现, 特色农业在全区农业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其产值也在增加, 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3.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基本确立。

改革开放30年来, 经过慢慢探索和近10多年来的艰苦努力, 自治区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跨越, 走过了“培育———发展———整合———壮大”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十五”以来, 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 依靠工业项目带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 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0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143.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无到有, 到2007年已发展到3364家, 总产值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1.4%。2008年更上升为3638户。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从无到有达到11户;培育了19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产品, 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和重化工业基地, 在发展自治区自身的同时为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区以冶炼、焦化、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乳制品及深加工等产品为重点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工业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动力。

4.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以来, 自治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我区县城规模达到118.3万平方公里, 功能也得到不断完善, 形成了“三纵三横”的整体格局, 城内所有道路全部实现硬化, 绿化面积发展迅速, 垃圾基本上实现了日产日清。全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断加强城乡道路建设, 绝大多数旗县内所有乡村实现了村村通三级公路, 乡镇之间通二级公路, 公路线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37535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38610公里, 发展成为全国路网密度较高的省区之一。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我区还十分重视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 坚持每年开展春、秋两季植树造林活动, 特别是近年来植树造林步伐大大加快, 2007年植树造林达到59.01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17.57%, 自然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5.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1992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目前全区旗县初中、小学全部免除了学杂费, 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得到很大提高, 全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85%, 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高中在校生人数达到561400人, 高等教育入学率达72%。建成旗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全区93%的行政村有了卫生室, 年内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旗县达到95个, 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434.4万人, 其中, 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1180万人, 比上年增长6.5%。全区11308个行政村, 其中农村占8941个, 牧区占2361个;村村通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 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1.44%, 有1296个村成立了文化室 (所) , 涌现出108个艺术表演团体, 自2003年起大部分有条件的村镇每年开展广场文化月活动, 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区社会稳定和谐, 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和活力。

(二) 不利因素

1.我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发展县域经济制约因素。

内蒙古农村缺乏专业技术实用人才的原因,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干部对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 对人才队伍建设缺乏深入研究和宏观规划, 没有很好地把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农村牧区人才的培养, 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三是机制不健全。农村牧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有其特殊的规律。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政策措施, 农村牧区人才的培养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种情况, 不仅影响了农村牧区人才作用的发挥, 而且也制约了我区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截至到2007年调查统计, 内蒙古农村人口为1435.65万人, 农村劳动力为785.52万人, 从受教育比例看: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高达87.00%, 高中文化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24%, 受过专业教育或培训的仅占27.8%, 明显呈现出总体素质不高的现实。

2.全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二元结构比较明显。

内蒙古由于地域辽阔, 加上固有经济发展基础不同, 造成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县之间差距受地理位置影响较大。资源丰富, 铁路沿线的乡村, 经济水平远远高于资源贫乏、偏远的地区。县域经济GDP最高的地区是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和煤矿资源丰富的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内蒙古多数地区以单一产业为主, 缺乏多种经营。区内有相当比例的旗县农业产业化程度极低, 龙头企业少, 带动力不强,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另一些旗县结构趋同, 资源配置不合理, 因此难以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3.传统农业比重偏大。

我区存在着相对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不利因素。很长一段时间里, 受自然条件制约, 很多盟市的农牧业生产至今一直维持种地够吃饭、养羊自己吃、不思田外事的传统农牧业思维。加之由于经营方式落后, 养种植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使得农牧民增收十分困难。一段时期内,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长期低迷。传统农业已经无力给农牧民带来更大的增收空间。在当代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 生产效率低下且越来越难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农业生产由于联结千家万户, 不解决好区域经济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 没有真正让农牧民得到甜头、实惠, 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就会遭遇重重困难。

4.县域经济范围内金融体制不完善。

当前, 我区县域金融资源的非均衡配置, 已经成为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近几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内蒙古县域经济范围内, 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组织机构上不断收缩, 加大了机构资源的整合力度, 撤销或合并了一些发展潜力不足、网点单产规模小、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质量差、安全性差的网点。但同时也带来了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和一些社会福利的损失。由于正规金融供给不足, 无法满足县域金融需求, 县域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造成了农村民间融资日趋活跃。

5.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一方面内蒙古县域经济增长普遍乏力, 财源不广;另一方面县域行政开支增幅普遍高于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决定了财政状况。由于上级政府往往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 按照收入比例、递增比例、两税返还和直属征收等多种方式集中财力, 造成县乡财政无财可取, 无税可分, 地方财政运行困难。

二、积极应对, 寻求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

(一) 大力培养农村牧区实用技术人才

内蒙古要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农业, 都离不开现代农牧业的主角———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素质, 培育新型专业技术实用人才是时代的主题和需要, 是把农村牧区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为内蒙古农村牧区专业技术实用人才源源不断提供后备力量, 也是加强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抓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适应农村牧区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要求, 大力培养农牧副产品深加工的人才, 不断增强农牧副产品就地消化和增值升值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造就一大批经营人才和运销人才, 通过培育发展农村牧区商品经济的生力军, 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变化万千的大市场联系起来, 提高农牧民进入商品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以此带动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牧区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 合理统筹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全区农村区域经济平衡

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和经济区域, 各旗县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及地理区位等情况均存在着差异。因此我区旗县要制定切合各自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具体来说就是解放思想, 取长补短。需要进一步突破全区境内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态势;各个盟市之间、同一个盟市长时间形成的分割的体制壁垒, 最大程度降低自治区农村二元经济结构模式, 当内蒙古经济体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阶段转换时, 区域空间结构就会发生相应的调整, 即逐步实现较为平衡的区域发展。地区间的不平衡将逐渐趋于消失, 各地区的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 空间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完全融合为有机的整体, 整合配置, 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同时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整体自治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 二元经济结构将逐渐向一体化的经济结构转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最终为我区县域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

(三) 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 向产业化、规模化升级

要加快我区推进特色经济产业化, 真正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必定要有符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的产业作支撑。我区应当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传统农业升级换代, 使内蒙古农业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基地带动, 四大产业焕发生机。全区对杂粮杂豆、食用菌、畜禽、林草等优势产业实施了基地化建设。二是协会发动, 农业实现社会化生产。以农民自愿为原则, 引导成立专业经济协会, 由协会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社会化生产和销售, 实现资金、技术、信息共享和规范化管理。三是工业联动, 农业搭上产业化快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和现代农业, 推动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四是调优品种, 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精品农业。五是调大规模, 走规模化、效益型发展之路。六是调壮“龙头”产业, 向产业化、规模化升级。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经营的思路, 积极发展饲草业、林果业、木材加工业、植桑养蚕业和生态旅游业, 开辟农民增加收入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引入并倡导资本置换和运营理念, 着力启动和盘活生态资本, 实现有效流动, 增值增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就促进农牧民增收, 自治区各级政府应当把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创建像伊利、蒙牛、鄂尔多斯、恒丰、兴发等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引导内蒙古农牧业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方向发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

(四) 改善农村金融有效性功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金融血液为其注入活力。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为自治区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这是基于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的针对性目标。具体措施有:1.发展各种微型金融服务, 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2.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即我区将继续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的作用, 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制定更为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实行更为灵活的利率政策, 增加主产区支农再贷款额度。

(五) 化解财政收支矛盾

上一篇:总经理助理个人简历 最新 最时尚 与众不同简历 精华版直接下载使用下一篇:幼儿园亲子主题活动“从小爱科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