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案例

2024-07-13

小学德育案例(精选8篇)

1.小学德育案例 篇一

小学德育案例——用心沟通心灵的桥梁

朱任俊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经常说谎,不做家庭作业,学习基础也非常差,接受能力也是非常慢的。他的优点是爱劳动,对待同学比较热情。在我刚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对这个孩子学习情况是非常不满意的。我始终认为朱任俊这个孩子是一个好孩子,可能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朱任俊家里是三代同堂,居住面积比较小,学习环境比较差;父亲是一名司机,脾气暴躁,经常出差,母亲是一名外地人,文化程度不高,经常上夜班,同时爷爷奶奶岁数比较大了,对朱任俊管教不了。这些问题 导致了朱任俊出现了不爱学习的问题。

通过家访的形式,我了解到了朱任俊家庭情况,这个孩子基础并不差,只是没有缺乏管教和疼爱。因此我通过了多种方式来提升朱任俊的学习成绩。

一、鼓励培养自信心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深知鼓励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厌学,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学习上的鼓励。针对朱任俊不爱学习的情况,我在数学课堂上常常设置一些简单问题,提问朱任俊,以此鼓励他好好学习,并在全班进行表扬。第一次我让朱任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涨红了小脸,半天没有说出答案,我慢慢引导他的思路,最终他说出了答案。“不错!”当我说出这句评语的时候,朱任俊是非常惊喜的,脸上的喜悦是难以掩盖的。

除了学习上的暂时落后之外,朱任俊生活上是一个好孩子。每次打扫班级卫生的时候,朱任俊总是积极主动打扫,帮助同学们收拾卫生。在学习班会上,我表扬了朱任俊的热爱劳动,号召大家积极向朱任俊学习。通过各种鼓励方式,朱任俊学习热情比以前更加积极了。二、六一小礼物暖人心

朱任俊是一个缺乏疼爱的孩子,因此要想实现孩子成长,必须要予以关爱。在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我针对班上一些家庭特殊的孩子,购买了一些小礼物,其中包括朱任俊。当我把朱任俊叫到办公室的时候,我亲手把自己购买的一套文具赠送给了他。起初他的表情是非常惊讶的,或许他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能获得老师喜爱。我拉着朱任俊的手,告诉他:“天底下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他眼泪在眼圈里直晃,最后“哇”地一声哭了出来,他抱着我边哭边说“老师,你真好,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在以后上课的过程中,我每次都能看到朱任俊这张认真的小脸。

新年时候,当我了解到朱任俊自己在家的时候,他父亲出差,母亲上夜班了,就主动把朱任俊接到了自己家里,一起过新年,并赠送了朱任俊新年礼物。

三、家访谈心建沟通

有一段时间看到朱任俊总是没精打采,我借着教学间隙询问原因,刚开始朱任俊始终不肯说原因,后来经过不断沟通,朱任俊说出了原因。原来是父亲经常无缘无故地责骂他,让他没有心情学习了。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我决定进行一次深入家访。碰巧我到朱任俊家里那天,他父母都在。朱任俊父亲同样关心孩子的学习,在他的眼里,朱任俊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差学生。首先我介绍了朱任俊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指出了朱任俊的学习优势。当我介绍完朱任俊学习情况之后,他的父亲显然是比较吃惊的,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喜悦起来。其次我讲述了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朱任俊父亲听到我这么说,显得非常局促,开始有些不好意思,脸也涨红了。同时我告诉朱任俊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是要循序渐进的,一味打骂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对于孩子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最后朱任俊父亲表态,一定好好教育孩子,不能耽误了孩子成长。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劝说,朱任俊父母都表示要抽出时间来好好陪伴孩子。

经过这次家访,我深入地了解了朱任俊父母情况,同时朱任俊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了深入了解。同时我和朱任俊家长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针对朱任俊学习情况和成长情况,及时进行沟通和协调,通过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来让孩子热爱学习,保持学习热情。

四、促膝长谈解矛盾

朱任俊爱说谎的坏习惯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改正。有一次朱任俊谎称自己家庭作业忘在家里了,以这个为借口不交作业。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我把朱任俊叫到了办公室里。我向朱任俊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放羊的孩子两次谎称狼来了,骗取山下的人们来帮助他;第三次狼真来的时候,任凭孩子喊破了喉咙,山下的人们也没有人来帮忙。说谎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在我的引导下,朱任俊了解到了说谎的危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朱任俊说谎坏习惯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党员结对一帮一

面对朱任俊特殊家庭情况,我开展党员结对一帮一活动。在学习上,安排一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他学习,在生活上,我从各个方面对他予以照顾,是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朱任俊原来是一个不爱沟通交流的人,通过党员一帮一的活动,朱任俊开始乐于和别人沟通,喜欢和别人交流,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发生了良性转变。

通过上述五个方式,我深入了解了朱任俊学习生活情况,并有针对性地从家庭、学习、生活多个方面入手,使他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动力,实现家长和教师有效沟通,实现孩子健康成长。

2.小学德育案例 篇二

【案例1】这个星期, 我给本班学生出了一个讨论话题———学校该不该进行半封闭办学。让学生们回家后在网上展开辩论, 学生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 现摘录几条:持否定意见的———半封闭办学实际上是把学生当成了囚徒, 不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校, 如果再进行半封闭办学, 我们到哪里去宣泄心中的重压。半封闭办学是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怪胎。社会是大学校, 如果与社会隔离, 无疑会走向死胡同。持肯定意见的———学生以学为主, 半封闭办学可使学生潜心学习。处在青春骚动期的少男少女们, 还是远离花花世界吧。实践已经证明, 校园的门开得太大, 只会给一些追求低级趣味的人提供方便。对于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学生来说, 开门与关门没有什么区别, 但可惜的是我们学校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多。因此, 目前我们的校门还是关紧一点好。

【评析】为什么学生在电脑面前思维如此流畅, 思想如此大胆, 语言如此尖锐?是因为网络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性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中, 青少年解除了传统德育下固有的防范、恐惧心理, 敢于“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 而这又为学校开展道德讨论和进行学生道德判断及选择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证。即时性特点可以保证道德讨论的及时呈现和即时反馈;公开性的特点, 正适合提供一个讨论的场景, 在线的所有学生都可以看到反馈的信息;匿名性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他们一般不愿意坦然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 除非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 这样, 讨论者就没有了传统德育课堂中的许多顾虑, 他们就乐于参与并畅所欲言;而群体参与的特点恰好沿袭了传统德育活动的形式。在网络中还可以拓展更多的交流途径, 为每个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 从而又使德育活动有了一种全面性。正因为如此, 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此同时, 网络管理员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随时监控, 及时把握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方向, 从而保证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案例2】今天, 我在班里搞了一个特殊的班团活动———通过虚拟情景进行德育体验。我事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名为“洗衣机里的猫”的游戏和电影《洗澡》中的一些片断。我在计算机教师的帮助下, 设计了一个动画故事《先救谁》和一组连环漫画, 在活动中播放并分别要求学生谈感想、作评论、进行选择、开展联想。以连环漫画的使用为例:我给学生提供了四幅漫画, 第一幅是在一间房子里, 一张桌子上摆着一个黑包, 两个人正在握手;第二幅是一个人拿着黑包在前面跑, 另一个人在后面追;第三幅是两个人相对而立, 其中一个人正在开包;第四幅是一个人拿着黑包在跑。再让学生对这四幅漫画进行重新排序, 并配上说明词。有的学生以4-2-3-1排序, 分别配以“有小偷”、“追”、“终于捉住了”、“多谢你挽回了我的损失”, 最后总结为见义勇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有的学生以1-4-2-3排序, 分别配以“朋友见面分外亲热”、“有人偷包”、“死死盯住”、“看你往哪儿跑”, 最后总结为: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还有学生以2-3-4-1排序, 分别配以“抓小偷”、“让我瞧瞧都有些什么”、“这个包归我了”、“见者有份”, 最后总结为:坐地分赃, 可耻!这次班团活动搞得特别成功, 学生们过后的评价是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感想丰富、记忆深刻。

3.班主任德育案例 篇三

【案例描述】

2009年4月28日,学校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我坐在班级堆里和七、八岁的孩子们聊天。天气有些热,有几个孩子掏出小型电风扇扇了起来,我便随口问班长赵真:“买它需要花多少钱?”“四元。”我很惊讶,据我对赵真家长的了解。他是不会给孩子这么多零花钱的,直觉告诉我这里面一定有文章,我便接着问赵真:“你买小风扇的钱哪来的?”他迟疑片刻说:“是买其它东西中奖得的。”“哦,是吗!可你的钱是哪里来的?”其他孩子忍不住了,七嘴八舌的说:“是杨雪娇给的。她平时身上总装着钱,老在学校门口买零食,还‘请客’呢。”这让我想起杨雪娇好几次“拾金不昧”的事,该不是怕我发现带零钱将被没收,才谎称是自己捡的吧?我听了很震惊,忙把杨雪娇叫到跟前询问:原来她的钱是她小姨给的,她曾主动给赵真和小组长魏子荣给过钱,原因是怕他们向我告密,会少得几颗星。先后给过七、八次,最少一元,最多五元。同时,捡钱交公的事也被我言中了。听后,我的脑子里“嗡”地一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虽然只是“几元钱”,但其性质跟社会上的“贿赂行为”有什么区别?在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几年里,还未见过此类事情,可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才二年级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复杂而又灰暗的心理?我又怎么才能把她从“灰暗的一角”拉出来?

【原因分析】

1. 学生本身的原因

杨雪娇是我们班“特别”的学生,平时话少,学习一般,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速度特别慢。总要人时时督促才行,爱买零食,爱表现自己;运动会上总能为班级争光,经常还有 “拾金不昧”的表现。从她的性格上看,她的动机是想少受批评,掩盖学习自律性差,尽可能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从而达到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自己也是好学生的心理。

2.学校的原因

我在教室内设计 “争星专栏”的意图是为了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超越别人。另外,考虑到卫生环境及不安全食品,所以杜绝孩子买零食,发现带钱者一律没收。回过头来想,我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过于追求“争星”的结果,而不注重其“争”的过程是否正常合理。

3.家庭的原因

人生之初如同一张白纸,家长将在上面留下最早的,也是最重的笔墨。杨雪娇从小一直是跟奶奶过的。隔代教育往往造成过分的溺爱而缺乏必要的品行教育。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失去父母关爱、重视的孩子,她的内心深处肯定有个自卑的“死结”。“自卑”和“虚荣”结合就很容易使其言语行为失常,使其心理发生畸变,导致其个性发展走入误区。

4.社会的原因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社会上诸如“走后门”“拉关系”“行贿受贿”等不正之风,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心理体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会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采取措施】

1. 关爱互助,满足她的心理需求

针对杨雪娇实际情况,我有意安排一名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与她同桌,时时帮助她,让她明白自己集中精力是可以加快写作业的速度。同时,我在学习上多鼓励她,当她取得并不是很大的成绩时也不要忽略它,而是及时抓住小进步做大文章,让她获得一点成就感,看到自己身上的智慧和力量,觉得凭自己的实力再加上努力就一定能有所作。

2.帮助孩子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

事后,我找孩子谈话,让他们明白这样的危害性。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分析了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家长在生活上多给予一些关爱的同时,也要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平时,我也经常找杨雪娇谈话,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深入她的心灵,在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中给以关怀和引导,从而使她走出自卑的阴暗的角落,使心境更明亮。

3.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社会现象良莠不齐,我们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学生对社会信息的接受,但如果对学生接受的信息加以正确引导,就能有效地消除其负面影响,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为了达到教育全体学生的目的,在班里特意举行了一次“我看、我听、我说、我做”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社会上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不良现象,并谈谈自己的观点、看法,联系实际写写自己今后的做法。平时,我也经常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启示】

1、作为班主任,平时应多留个心眼,要加强对学生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和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并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

2、班级竞争性活动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差别,重视学生成长过程的进度不一,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健康心理氛围的营造。

4.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篇四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刘子帅 性别:男 年龄:11岁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约束能力较差。经常借故逃学,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该同学今年11岁,体弱,又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娇惯,使他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不成,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又借故不上学,致使基础打得不牢,学习成绩差,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厌烦。

四、个案分析

1、鉴于其父母对他的溺爱骄纵,缺乏一种必要的约束力,凡事随心所欲,使他生活在很松弛的生活状态中,这样容易使其养成懒散无纪律性,做事随心所欲,不计后果。

2、在班级里,由于学习成绩一般,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害怕上学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他经常请假逃课,我让同学们主动和他玩、谈心,让他体会到班级的温暖和快乐,对于他的厌学,我从基础着手,采用帮学帮练,多鼓励,多表扬,使他对学习产生乐趣。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2、针对他身体弱,惰性强的缺点,多鼓励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到学期结束的时候,刘子帅同学有了一定的进步,身体强壮,学习成绩大有起色,学习态度有大的改善,但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七、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少年儿童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5.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案例 篇五

一、知识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么空有知识的人也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的渗透德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啰嗦大王改游记》是泰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上)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Word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窗口的组成,也学会了Word文档的新建和保存操作。本课的内容主要掌握删除、插入、移动、替换文字等编辑技术操作,用编辑技术修改文章的内容;掌握电子化编辑的高效,体验自动更正等技术对提高文章质量的作用。为Word排版知识做铺垫,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Word排版知识的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基础之一。根据课程整合的思想和原则,我把语文课中的相关知识融合到本课进行学习,加深了学科间的紧密联系,通过修改文档让学生充分体会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方便和快捷,从而对信息技术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节课,作为Word排版知识的起始课,在主要教学环节中,突出的德育渗透点是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感受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努力探究学习,积极实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尝试猜想、假设、推理、实践、验证、应用等科学探究方法,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接下来,我结合本课的教学过程,解读一下如何在《啰嗦大王改游记》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一)巧设开篇,导入新课时是渗透德育的极好时机。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开篇,虽然只有一两分钟甚至几句话,却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来。通过提问:“你们喜欢去动物园吗?”这个问题,引出能能和大强游动物园写游记的得分情况,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能迅速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好胜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中,这就是科学精神的无形渗透。

(二)在探求分析中,灵活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点:积极实践、锻炼能力、增强自信心)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来完成。

1.在“删除啰嗦语句”关卡中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首先让学生找到标记为红色的啰嗦语句,通过提问:“删除语句的方法有几种?”然后根据锦囊一自主探索删除语句的方法,同时要求小组中先完成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这一要求适用于所有关卡)。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实践,能促进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先完成的同学帮助没完成的同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这都是德育在教学中的潜移默化。回顾梳理知识点时,总结删除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剪切;二是“Backspace”键或是“Del”键,更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了“实践出真知”。

2.在“替换相同错别字”关卡中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在巡视过程中能发现,大部分孩子们可以较好的完成替换功能的自主探究。通过提问:“谁愿意为同学们讲解演示?”“这么多同学举手,让我们把机会让给暂时落后的小组吧!”这一连串的问题,鼓励不愿意表达的学生,到前面讲解演示。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语言表达会有不完整、不严谨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同时,可以多找几位同学补充表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品质。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这样一个一个关卡完成下来,学生也在无形中逐步掌握了“删除、插入、替换、移动”等编辑技术的操作。

3.在“合作应用,检验效果”的环节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在学生掌握“删除、插入、替换、移动”等编辑技术的基础上,我设立了这个检验环节。还是以小组合作为主,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有质疑、有实践,互帮互助。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学习正确的面对失败。文章修改完成后展示作品环节中又让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

这也是科学精神在教学中的体现。

(三)知识延伸中加强德育渗透(德育渗透点: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在检测完学生修改的文章后,我由知识点往外延伸到了让学生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同时播放一段视频加深印象。“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动物,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植物不但美化家园,植物还供给我们食物,供给我们呼吸的氧气……”,“爱护动植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学生们都有触动,也能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之结合起来。通过这种生生交流的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在这种热烈的交流氛围中,我提出了课后让学生用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做一篇“保护动植物的倡议书”,向更多的人宣传。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的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

(四)畅谈收获中巩固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点: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在小结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各抒己见,感受信息技术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快捷,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渗透了科学精神。然后,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过程,梳理知识脉络,提炼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能力。板书在设计上要呈现出“思维导图”的模式,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

节课的知识。

板书设计:

三、回顾全课

整节课知识点比较容易,学生掌握较好。在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中,我主要通过各种激励语言,例如“你的表达清晰流畅,真棒!”“咱班同学都是电脑操作的小高手,老师为你们点赞。”……和以小组为单位奖励小徽章,为了使本小组的徽章更多,学生都积极帮助本组同学,大胆发言,本节课共计给学生提供了20多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呈现了一种紧凑激烈的节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探究热情,也使孩子们始终处于快乐自信的学习氛围中。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此时,学生们就会期盼一节又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到来,合作意识也再次得到了升华。这正是学科德育中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

6.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 篇六

王雅芹

爱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灵丹妙药”。那年,我接了一个后进班,面对这些学习成绩差,又不守纪律的学生,当时我不知所措,也无从下手。当初,我采取的还是以前的老办法:对违纪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罚站、停课、叫家长到校等来压服学生。这些简单、粗暴的方法,虽然制服了一些学生,但班级工作总体转化效果不明显。经过多次反思,通过阅读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文章,虚心向他人请教,特别是经常学习《班主任之友》上的有关文章,使我大开眼界。从此,我决心改变以往的管理方法,以爱来感化教育学生。

有一次,一位教师在上课,我在教室外观察学生上课情况。班上一片吵闹声:有的敲桌子,有的哼小调,有的拿粉笔乱扔乱投,有的走下座位„„当时,我真想冲进教室把不守纪律的几个学生拉出来狠狠惩罚一顿,给他们一点厉害看看。但我没有这样做,我克制住自己的感情。

班会上,我把上午看到的课堂情况描述了一番。学生预感到:班主任马上要严厉教训那几个不守纪律的同学了。此时,我看着那几个上课不守纪律的学生,他们纷纷低下头,等待我的处罚。但是,我这次并没有教训那几个学生,而是心平气和地分析上课不守纪律给自己、同学和老师带来的危害。然后,我给同学们出了两篇作文题:《假如我是班主任》、《和班主任老师谈谈心里话》。

两天后,作文交上来了。作文里,大多数学生写的是真情实话。他们反映出自己的苦恼和要求。有的学生反映:“我的成绩不好,有的老师说我像驴一样笨,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我们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爱”。

有的学生说:“我在家里常遭父母的打骂,在学校又常挨老师的批评,我家里家外不是人,其实我也想好好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我多希望家庭多给一点温暖,老师多给一点关心啊!” 还有个学生这样写:“有一次,我因生病发烧而迟到,班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地说:‘你又去玩电子游戏机了!’并且严厉地批评我。我不服,老师伤害了我的自尊心。从此,我就破罐破摔,事事和班主任对着干,大不了我回家,不读书罢了。”

我对学生们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要求,逐个进行了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我分别召开了学生座谈会和学生家长座谈会,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找学生谈心,特别和那位被我误解的同学谈心。我还在班会上说,那次不应该不经调查而错怪了他。从此,那位同学逐渐改掉了不守纪律的毛病,成为文明守纪的标兵。

为了促进后进生转化,我从爱出发,从情入手,进行了多次家访,使家长们配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有一次,我班有个“调皮大王”生病了。晚上,我骑自行车去看望他。他看到我不辞辛苦来他家看望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家长也很感动。从此,这位学生改掉了很多毛病,成为班级守纪律和学习的楷模。

我还多次召开任课老师和学生座谈会,请任课老师和学生们交心。教师们根据我班的情况表示愿意从基础抓起,这样师生的思想得以沟通。老师的爱和情像春风一样,吹暖了每个同学的心灵。得到老师理解和关心的同学们,在愉快中学习,在充满温暖幸福的环境里茁壮成长。一年以后,班级的面貌彻底改变了,后进班级帽子被扔掉了。

德育案例点评: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象„„”

作为班主任,面对后进生,怎样把学生们带好呢?是批评不离口,压服学生,还是坚持表扬,以情和爱唤醒他们,促其转变呢?实践证明,后者是行之有效的。

要想使班主任工作获得成效,对孩子们的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会与学生达到感情相通,心理相容,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人际心理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班主任工作。

“爱”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法宝。教师对学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们温暖和耐心的疏导,以诚相待,并且付出心灵的关爱,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爱更是“灵丹妙药”。

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

边凤霞

用爱心营造阳光。一个调皮、不守纪律、不爱学习、让班主任头痛的学生,被安排坐在一个特殊的角落——前门靠墙的地方。后来来了位教数学的新老师,他仿佛特别喜爱这个坐在角落里的孩子,出去进来都会伸手摸摸孩子的头,孩子开始喜欢数学老师,每天都渴望他来上课,成绩一天天好起来了。许多年过去了,这孩子已是一位有成就的数学家。说起当年的老师依然泪光闪闪,饱含深情:“他是我的太阳,他让我的前方一片光亮。”

与这位数学家有同样经历的是李小瑞同学。这个李小瑞是人人皆知的“留学生”和“流学生”,即老留级的学生和放任自流的学生,是公认的一匹“害群之马”。

因为不服班主任老师管教,哪个老师也不肯要他。就在这个时候,他又闯了大祸。一天早上,他上学来晚了,叫门叫不开,就翻墙进来了。因此与后勤科长发生了口角,直至动了手。谁知这李小瑞学过武术,一下子把后勤科长的胳膊弄脱臼了。因此就更没有人愿意当他的班主任了。就连李小瑞自己也认为走投无路的时候,却被戴老师收留了。他浑沌的心也明白,全亏戴老师的宽容。

多少次下课的间隙,放学的路上,戴老师找他苦口婆心地谈话。她了解到李小瑞因父母不和,对他关心不够,失去了管教,以致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鬼混,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上课,他除了一枝笔,再没有一件学习用具,家里也不给钱买。戴老师给他买齐了笔盒、圆规、字典、本子。肯定他现在能上学就是个进步,下一步争取不迟到不早退,遵守纪律,认真听课。谈到武术,戴老师说:“从你学武术看,你有接受能力,反应快,把这优点用到学习上是可以进步的。”亲切的关怀加上入情入理的话,把李小瑞眼睛说得湿润了,个子高大的他低下了头。好久没有人这样关心他、对他说这样体己的话了,在别人的心目中,他是害群之马。

亲人面前,李小瑞诉说了心底的委屈:“我那次翻墙,是为了上学嘛,迟到总比不到好吧?有一次晚自习我在教室把灯关了,有人就说我„流‟,其实我不是„流‟,完全是为了好玩。”

戴老师认真听着,从中感知到了他所跳动的脉搏,然后温和地说:“由于印象问题,你可能有时受点委屈,但不能认为迟到就对,更不能违反校规。不„流‟就好,一切要看今后的行动。你说,对不对?”李小瑞点了点头。

一个时期,李小瑞放学回家,戴老师就不声不响地瞟着,看李小瑞是不是真的回家了,在路上干不干坏事。做完这个“地下工作”,戴老师很晚才能回家,连学校领导也为她的安全捏一把汗。

人们终于发现,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在戴老师的悉心教育下,开始听话学好了。

有一次,学校要开运动会,戴老师安排李小瑞参加团体操和赛跑,可他不参加训练。问他为什么不参加,他不吭气,最后才说出原因:“比赛要求都穿运动服,我没有。”戴老师心中有数了,明确告诉他:“你先训练再说。”他参加了训练。

运动会的前一天,戴老师把李小瑞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交给他一套新崭崭的运动服,雪白的衬衣、运动鞋,说:“这都是你的。”“我的?”李小瑞怎么也没想到不是父母的戴老师,把这一切都为自己无私地准备停当了。

冬天,见他衣服单薄,戴老师要为他买棉衣。叫他一起到商店比试大小,他怎么也不好意思去,戴老师把脸一沉,严肃地说:“这是保证学习的!”

李小瑞焕然一新了。孤寂的心田有了春风的吹拂,泛起了绿色的涟漪。他激动地对胞姐表示:“我真的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不然太对不住戴老师了。”

由于基础较差,学习一时跟不上,戴老师就给他开“小灶”,重点辅导他补习荒废的功课。短短的一年时间,他的学习成绩就追赶上来了。初三毕业前夕,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并考上了区重点高中。

寸草亦知报春晖。多少年过去了,李小瑞依然经常来看望他的恩师。1992年元旦,李小瑞来到戴老师家中,对戴老师感激地说:“这么多年了,我还是觉得在您教我的那一年最有意思,是您救了我,真正的一辈子忘不了!”

迟雅点评: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教师心中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有了爱心才会想学生所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爱心面对学生才会多赞扬,多激励,少训斥,无讥笑;有了爱心才会努力使学生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之中,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智力,提高觉悟,健全人格,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

案例中这两位播洒阳光的老师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有博大的爱的胸怀。

小 学 班 主 任 德 育 案 例

——“坏”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和宽容

李 静

2008年9月10日,一束手叠花摆在教室的讲桌上,花下压着一封信:文老师:您好,今天是教师节,祝您节日快乐!三年的时光匆匆流逝, 升入安源中学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更加怀念小学的老师,尤其是您,我让您费心了,请您保重身体我将努力学习,报答师恩。一封短信,诚挚的话语带着淳朴的心意,仿佛又把我带回到三年前。

那是一个细雨的上午,开学伊始,我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正值新生领书,教室里热闹异常,四十五个六年级的学生,惊喜的睁大了眼睛——我把一本本新书传发给孩子们,看着他们手抚着一本本新书真是爱不释手。“同学们好!新课本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工具,我们要珍惜它。回家以后,请你们包上书皮,好不好? ”“咣”一声,门外走进一个人来,同学们用诧异的目光盯着他,有的在小声议论着什么,我一看,一个留着小平头,敞胸露怀的同学站在门口。我忙问:“你也是我们班的同学吧, 快进来!”他瞟了我一眼,抬腿向座位上走去。这时我的目光被他走路的样子锁住了,呀,他的腿怎么一瘸一拐的!等他坐到位上我连忙把多出来的那套书给他送了过去,他用左手接过书。“回家把书皮包上好吗? ”“我从来没包过书皮”,他冷冷地说。第二天,他依旧衣冠不整,拉着一双拖鞋,我看到他的脚跛的挺厉害,不,不只是脚,他的右手也有毛病,难怪他用左手接书,难怪没包过书皮。这一连串的发现震撼了我,我急于弄清他的“底细”---谜底解开了,他叫李文磊,比班内同学大一到两岁,很讲义气,品性散漫,贪玩,爱打架,并和社会上无业青年交往。为什么他与同龄学生有这么大的差别,难道是自身残疾在作祟,果然不出我所料,经我了解,该生的残疾是因母亲未婚先孕,又害怕招致他人的口舌,紧紧勒腹造成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相形之下,他一天天的长大,但他幼小的心灵中却留下了一个自卑的烙印。按理说父母应抚恤他幼小的心灵。可是屋漏偏逢阴雨天, 他的父母不但没给人安慰反而因为他的残疾经常吵架,这对于他而言不亚于雪上加霜。自身的缺陷,家庭环境的影响,再加上社会上一些坏风气的耳濡目染,最终酿成他出口成脏,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同学们躲着他,一些胆小的不得不委屈自己,言听计从。了解了全部情况后,我深知要想转化他并非一朝一夕一言一行能做到,我须多给他更多的爱与宽容。

首先,动之以情,正面疏导。李文磊对我和同学们存有戒心,甚至怀有敌意。起先,他对我的关心(帮他包书皮,剪指甲)保持沉默,我想,只要多一些耐心,他会愿意亲近我的。于是我利用课上提问他最简单的问题,课间谈心,课后辅导等多种渠道亲近他。在学校他病了,我亲自给他倒水,拿药照顾他,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感到了我对他的爱护,我从他的眼睛读出了自信之火已被点燃。

7.让案例实施激发德育教育活力 篇七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育环境日益复杂,转型德育思路,转变德育工作路径,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之需。我校近几年德育工作,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以吴江区教育局提出的“三有三讲”内容为根基和内涵,以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成长为目标,积极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我们把德育案例的研究实施作为我校德育工作的抓手、一种创新性实践模式,有效实现了德育工作从“零碎繁琐”向“板块整合”的嬗变,使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更明,内容更实。

一、“目标引领”:为激发德育活力创设“路线图”

我校德育案例以“三有三讲”为核心,以“有感恩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为内容目标凝结而成的系列化“活动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为目的,激励学生思想进良道德提升、行为转变。

在案例设计过程中,我们把德育教育活力和收效作为第一要素。于是,我们更多的在思考:在目标引领下如何分解和实现德育目标主导下的任务,如何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通过哪些系列活动达到目标,使德育教育真正从“以说教为中心”向“以引导学生实践体验为中心”的转型升级。每次在设计方案时,我们都会紧紧抓住三个核心因素:一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二是学生特点,在设计活动时,我们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已有生活基础,注重生动性与丰富性,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三是社会需求,培育有德行的人既是社会需求,也是学生的内心渴望,通过教育目标、活动的精心设计,巧妙架构个人与社会成功对接的桥梁,让学生感知社会的呼唤和期盼,增添责任感和自信心。

无论是综合案例,还是专题案例,我们都“以目标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并串接起一个个目标的物化载体一活动。例如我校《人人争当小领袖——实现学生自治管理》的德育案例方案,我们设计的活动从低到高分别为初级阶段塑形,打造学生的外在形象;在完成塑形培训后,由外而内,进入塑“心”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塑造的基础上,进入高级阶段塑意志。这些活动的设计由低到高,形成学生思想提升的线路图。这些活动立足于学生实践,以学生体验、解决生活问题、培养能力素养为目标,具体包括案例实施前的活动、案例实施中的活动、案例实施后的活动三类活动形式。其中案例实施前的活动一般有实践调研、现实体验、交流探究等;案例实施中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现场模拟、合作探究等;案例实施后的活动侧重于学生思想和学习行为的巩固、情感的升华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有参观考察、社区服务、践行感悟等。若干活动相辅相成,由浅入深,抓住学生兴趣的联接点,找准学生思维的关键点,点燃学生向善的激情点,创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完成活动的实践体验中感悟,生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方法。这个“线路图”也许就是我们德育案例实施富有吸引力和魅力关键所在。我们的案例从班主任的研讨、德育处干部的研究、到邀请专家的指导,这一“线路图”,也体现了我们德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案例引导”:重组资源,以“例”激趣,为学生生活构筑“彩虹桥”

设计好“活动项目”后,主要的工作便是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德育案例的实施。打造活力德育,因遵循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我们要求德育活动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巧妙地整合生活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以此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例”与“理”融为一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生成则源于德育案例资源的遴选加工和活动情境的创设铺垫。几年的德育案例实施研究下来,我们觉得:在设计案例活动时,既要兼顾德育教育的特点和育人宗旨,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已有基础,注重针对性与生动性,将学校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这样做,德育案例就能成为最经济实用的“调味剂”,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德育教育的殿堂。

如我校在开展责任心教育专题案例时,我们选择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视频材料,其超强震撼力加上扎根于基层、在平凡岗位上作出的非凡业绩,让学生感到很亲切,很有信服力;在开展感恩心专题案例时,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妇产科,了解妈妈生我的过程、观察父母一天的工作,多渠道收集、展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付出的爱;在班内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德育案例实施意义,感受到父母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在开展讲文明专题案例中,结合目前中国人在外旅游的不文明行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时代主题,将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或图片资料引入课堂,既对学生加强了社会热点时政教育,又深化了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取得多重教育效果。

三、“活动延续”:锤炼能力,以“动”育人,为德育实践设置“作战区”

“明理笃行”是育人的最终价值取向。在“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下,我们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把德育原理、规范“内化”为坚定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外化”为自觉行为。让德育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入格完善的过程。

我们德育案例的实施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案例设计,即根据德育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案例设计;二是案例实施,根据案例的设计,开展围绕主题的系列活动;三是总结交流,总结活动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和体验;四是活动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反馈和检查、再实践,检验学生的知行统一。

在德育案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从实际出发——生活中体验——实践中反思——再到生活中体验”的活动原则,组织开展德育案例的实施。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目标,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学生的活动还进行评价。我们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有家长评、老师评、同学评;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个人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等。

近几年来,我们在区教育局的引导下,通过德育案例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以及德育工作方法的变革,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校园氛围好起来,让活动效果提高起来,让学生生活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尽情展现在学生实践活动的激情和希望里,既“育心”,又“育行”。这,无疑是莫大的欣慰和追求。同时,这也带领我们全体德育工作自觉走向了德育研究之路。我校的综合德育案例“六个礼”、“领袖学堂”等就是实施德育案例实施过程中的成果,这些案例契合了德育教育特点和我校学生实际,将德育工作改革聚焦在生活化德育、体验式教育上,落实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培养上,凸显了师生教育方式的转变,进发出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激情和魅力。

8.关于德育方法的案例分析 篇八

关键词:德育方法;案例分析;教育情境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1)10-0009-04

一、让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成为一种职业本能

案例一:《最后一名,同样精彩》①

我们班的梁X同学,刻苦,勤奋。而这样勤奋刻苦的女孩子,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差,位于班中倒数之列。

有一天,她委屈地问我:“老师,你听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吗?我觉得我是个例外,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是最后一个,我觉得自己很失败……”话没说完,她已泪如泉涌。

我递上纸巾,轻声问她:“你这么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

她说:“为了考大学。”

我紧接着问:“考上了大学以后呢?”

她说:“找一份好工作。”

我继续问她:“就这些吗?”

这时的她眼神一片茫然,沉寂片刻,她问我:“老师,那你认为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呢?”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学习的过程是磨砺意志、树立信心、增强责任心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在它们面前,我们是选择退缩还是面对,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以后的人生道路,同样会遇到很多问题,而那时,我们面对困难时所具有的勇气和信心,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方法,都孕育在我们今天的学习过程中。所以说,现在的学习,是为我们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精神基础。”

听了我的话,她若有所思,但接着又问:“可我的成绩总是很差,难道你不觉得我很失败吗?”

于是,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坦桑尼亚选手艾哈瓦里在参加马拉松比赛中受了伤,可他并没有因此退出比赛,而是拖着流血的伤腿继续比赛。当最后一名的他,几乎是一步一步挪进田径场时,数万名观众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人们向这位勇士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当被问及为什么不退出比赛时,艾哈瓦里说:“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这时,我看到她攥了攥拳头,便微笑地对她说:“只要你用心去学,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勇气、信心、责任和能力,哪怕你的分数是最后一名,老师也觉得你是最成功的、最精彩的一个!”

她终于露出了笑容,朝我用力点点头,说:“老师,我想我明白了,谢谢你!”

看着她快乐的背影,我思绪万千。其实,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结果的“输赢”,而在于帮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养成一种健康的人格。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对生活充满希望。即使跑在最后,也要成为精彩的“最后一名”。

案例分析:

1.关于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运用了哪些德育方法呢?

从传统的意义来看,这位班主任运用了指导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传统的德育方法;

从与国际接轨的意义来看,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德育过程中感觉到西方学者提出的关心体谅法、价值澄清法等德育方法与理论的意蕴。

在整个活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在运用“民主平等对话法”让学生敞开心扉;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在运用心理学的明示与暗示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用引而不发法等待学生的自我觉悟,用趁热打铁法来巩固学生的自我提升;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用反思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我们的德育工作进行思考和总结。

2.关于选择与运用德育方法的原则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在选择与运用德育方法时,体现了不同层面的原则要求。

从一般方法论的层面来看,要注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处理好某种方法与方法体系的关系、方法与效果的关系等原则要求,都体现在这位班主任的德育实践中。从一般教育原则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对主体性、互动性等原则的坚持。从德育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对教育与自我教育、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的自觉把握。

3.把方法与技巧升华为一种职业的本能反应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准确把握。她从学生的言谈中解读出一种“委屈”,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出“一片茫然”,从学生“攥了攥拳头”的细微动作中看到她的心灵激荡,看着学生“快乐的背影”而引起“思绪万千”。在这里,方法与技巧已经从一种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素质。对方法技巧的灵活运用,已经被这位班主任升华为一种职业的本能反应。

二、善用生活情景

案例二:《下雪了,您在哪里》②

那一场雪来得突然而迅猛,窗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我闷闷地坐在办公室里,想着昨天晚上小杰逃课去打台球的事情。这是一个刚刚转入我班的插班生,有很多坏习惯。当我责问他时,他竟无所谓地说,“就是想玩玩,在学校太闷了。”我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并不好,父母在外地务工,赚钱很不容易。可他用父母的血汗钱去打台球,竟不以为耻。对这个似乎麻木不仁的孩子,我该如何让他醒悟呢?

站在窗前,我朦胧地看见大街上冒着风雪依旧为生活而奔波的车辆和人群,不禁灵机一动,何不就地取材,让这一场大雪成为教育孩子们尤其是小杰这样的孩子的良好契机?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下雪了,您在哪里?学生们疑惑地看着我。我说:“同学们,在这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请想一想,当你们坐在温暖的教室时,你们的父母正在做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把你们的真情实感写下来吧。”

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学生们陷入了沉思,随后教室里响起了沙沙的写字声。

大约十分钟后,我让学生发言。小颖说:“爸爸,下雪了。此刻,您还在天津打工,已经两个多月没回来了。多盼望我们一家人能早日团聚啊!这么冷的天气,您一定要多穿些衣服,好好照顾自己。爸爸,我好想您……”说着,她哽咽了。

很多学生低下了头,有的在擦眼泪。

小勇说:“下雪了,爸爸,我知道此刻您一定还用您那双粗糙的手干活。记得去年冬天,也是一个下雪的日子,您的双手冻得通红,还要一箱一箱地搬货。那时我在心里说:脚下的雪呀,你快些融化吧!千万别让爸爸滑倒,因为他是我们这个家的顶梁柱呀!爸爸,我一定努力学习,来回报您对这个家的付出……”这个体育场上“勇猛善战”的大小伙子说着竟也潸然泪下。

小超说:“下雪了,爸爸,您一定又出车了吧!您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当天气恶劣时您都挺高兴,您说天气越恶劣,乘车的人越多。外面雪大路滑,爸爸,我真为您担心呀!还记得一次下雪,您出了车祸,在医院住了好多天,至今腿上还留着一块很大的伤疤。为了家,为了我,您如此辛苦……我没有理由不努力读书……”他的眼泪也流了下来。班上响起了一片抽泣声。

此刻,小杰深深地低下了头,从他涨红的脸上我发现了愧疚。

我说:“为了让你们能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好好学习,你们的父母付出了很多!哪怕在这样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他们都不能休息。我们又该用什么来回报父母呢?小杰,你也来谈谈吧!”

小杰红着眼圈站起来,说:“下雪了,爸爸,您在哪里?我们一个多月没见面了,我很想念您。为了让我生活得更好,您和妈妈拼命打工挣钱。在这么寒冷的日子里,你们依然要工作。可我竟然逃课去打台球,糟蹋了你们辛辛苦苦挣的钱。爸爸,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逃课了……”说着,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这个从不轻易承认错误的孩子,终于良心发现了。

外面的雪依旧飘着,大地已是一片银装素裹。感谢这场大雪,给了我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洗涤了一颗蒙尘的心灵。

案例分析:

1.营造一种群体教育氛围

在个别教育的德育活动情境中,教师主要运用谈话法,在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中产生个体性的互动影响。而这个案例的德育活动,则是教师以学生群体为单位,通过营造出一种群体互动的教育氛围来进行。之所以能够令一个“似乎麻木不仁的孩子”也“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其重要原因便是一种群体效应——一个女孩子的“哽咽”,令“很多学生低下了头,有的在擦眼泪”;而一个在体育场上“勇猛善战”的大小伙子“说着竟也潸然泪下”,引出了更多的眼泪,以致“班上响起了一片抽泣声”。正是这种群体氛围所具有的强烈感染作用,产生了深刻的教育影响,打动了班里每一个学生,也把那根“似乎麻木不仁”的神经激活了,打动了。

2.把生活情景转化为具有强烈煽情作用的教育情境

正当这位班主任为一个“似乎麻木不仁的孩子”苦思冥想着“该如何让他醒悟”时,看着“大街上冒着风雪依旧为生活而奔波的车辆和人群”的生活场景,不禁令他“灵机一动”,于是,“风雪交加”的现实生活实景被这位班主任引进到德育情境中,并以“下雪了,您在哪里?”为题,巧妙地创设了一种融情入境的意境,组织了一场以亲情唤醒良知的深刻教育。德育生活化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风雪交加”的严酷天气已足够令人神思遐想的了,一句遥望亲人“您在哪里”的深情询问,更拨动着学生们的心弦,让人产生阵阵心灵的颤动。一种具有强烈煽情功能的“典型环境”,被这位班主任创设出来了。

3.让学生在相互感染中产生深刻体验

这位班主任,不但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中让学生自行完成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成功利用了社会心理学的从众心理理论,让学生在诉说亲情中相互感染,让“哽咽”“抽泣”触动彼此的神经,让潸然而下的泪水去相互洗涤蒙尘的心灵。这里,不靠教育者的单向说教,重在教育对象之间的彼此感动;不靠道理的深刻,重在感情的浓烈。在这种具有强烈情感感染力的典型情境中,全体学生在心灵激荡中经受了一次以亲情唤醒良知的深切体验。

三、变被动为主动

案例三:《与学生一同遭遇“少儿不宜”》③

那段时间学习非常辛苦,应学生要求,我给他们放电影《阿甘正传》,以松弛一下紧张过度的神经。学生们认真地看着,我也在后排找了个位子。一时间,除了电影里的对话声,再听不到别的响动。

突然,一阵窃窃的笑声响起,原来是小阿甘和珍妮睡在一起的画面。见我没出声,学生们也没有骚乱,片刻之后,大家又投入到精彩的电影故事里面。

好景不长,新的考验又来了。电影里出现了男女主角亲热的镜头,而且不是一闪而过。顿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扑腾扑腾地跳着,怎么办?是赶紧关掉,还是说点什么?再看学生们,有捂嘴偷笑的,有趴在桌子上的,有把头望向窗外的,也有起哄的。显然,以静制动是控制不了局面了,关掉电脑又好像害怕什么似的。这样想着,我来到了电脑前,点击了暂停键。

“刚才咱们看到电影里情侣亲热的镜头,大家有什么想法?”我尽量以轻松的口吻问。“不好意思呗!”“尴尬!”“少儿不宜!”……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笑了笑,“是不是老师同学都不在,你一个人看就没关系了?”听了我的话,学生们哄堂大笑,气氛缓和了许多。

“老师,美国人就是开放。”“在美国,接吻就相当于中国的握手。”“有什么啊,长大了都会这样。”……学生们议论着。我示意他们坐好,说:“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动作是真情的流露,心中有真挚的爱,才有情感的表达,像我们爱妈妈会搂着她的脖子撒娇。不过我们刚才看到的不是亲情,而是爱情……”

我慢慢地说着,学生们静静地听着。“亲吻是成年异性之间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很正常,但你们还是未成年人,所以一定不要模仿哦!”又是一阵欢快的笑声。

影片继续播放,再遇到亲热的镜头,学生们已然没了太大的骚动。说实在的,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行为亲密的小情侣,电视、网络充斥着这类画面,挡也挡不住,就算我们想阻挡,总有措手不及的时候。与其粗暴地蒙上孩子们的眼睛,不如顺其自然,但是要给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只要我们冷静对待,坦诚和学生交流,遭遇“少儿不宜”并不可怕。

案例分析:

与案例二相比较,案例三又表现出同中有异。

1.把一种被动情境转化为一种主动情境

与案例二一样,这个案例同样反映出作者在营造一种教育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案例二的作者是主动把一种“风雪交加”的现实生活情景转换为一种极具煽情作用的教育情境;而案例三的作者,则是把突然遭遇的一种被动情境转换为一种主动的教育情境。

作者播放《阿甘正传》,本来是想用这部喜剧让学生“松弛一下紧张过度的神经”,然而,其中一些“少儿不宜”的画面和镜头,却引起“一阵窃窃的笑声”,学生中“有捂嘴偷笑的”,“也有起哄的”。作者突然遭遇到这种意料之外的局面,在经历了“大脑一片空白,心扑腾扑腾地跳”的短暂失控后,凭借自身的教育机智,将学生从“窃窃的笑声”中引出,有意制造出让学生“哄堂大笑”的效果,在学生“欢快的笑声”中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机会。三种不同的笑声,标志着学生逐渐从紧张走向了轻松,教育者逐渐从被动走向了主动。

2.坚持正确的原则,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化被动为主动

突然遭遇“少儿不宜”的被动情境,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有的可能会对学生“窃窃的笑声”和“起哄”产生反感,来上一顿批评,制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有的可能会在“大脑一片空白”中,本能地关掉影片以避免进一步失控,制造出一种“扫兴”的情绪。这些结局,不但违背了这次活动的初衷,还很有可能产生反教育效果,造成活动的失败,教育的失败。

作者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应对“措手不及”的突然遭遇,不是“粗暴地蒙上孩子们的眼睛”,而是在“坦诚和学生交流”的“顺其自然”中“给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当中,以及这个案例中表现出来的理解、谅解、和谐、合作等,不正是德育原则的具体体现吗?只有坚持正确的德育原则,我们才能找到适当的德育方法,才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

3.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不仅仅是靠一时的机智,更要有良好的素质基础

案例中,作者在处理突然遭遇时,开始是“以静制动”;而当局面再无法用“以静制动”的方法来控制时,也一时陷入了“大脑一片空白,心扑腾扑腾地跳”的被动状态;在还没作出“是赶紧关掉,还是说点什么?”的决定时就果断地“点击了暂停键”。如果还原到现场情景,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短暂的过程中,控制局面的“时效性”要求,不可能给人们留有更多的思考余地;一切决策都必须要在一种类似本能反应而不是深思熟慮中作出。

如果说,我们可以在这种类似本能反应的决策中领略到这位作者的教育机智,那么,我们更可以在案例末尾作者的理性思考中找到这种教育机智的素质基础——“只要我们冷静对待,坦诚和学生交流,遭遇‘少儿不宜’并不可怕”。平时的观察与思考,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便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教育机智,正是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的一种呈现方式,是一种内在素质的外显形式。

注释:

① 这个名为《最后一名,同样精彩》的案例,笔者失去了出处资料,引用时也进行了删节,特向作者致歉.

② 刘彦云.下雪了,您在哪里[J]. 班主任,2010,(2).

③ 王新佳. 与学生一同遭遇"少儿不宜"[J]. 班主任,2011,(6).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510631)

上一篇:新生入党教育总结下一篇:牛津大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