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下化学课的结尾艺术

2024-07-05

谈新课程下化学课的结尾艺术(精选4篇)

1.谈新课程下化学课的结尾艺术 篇一

谈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摘 要】本文从初高中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学生个体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每位老师都应该深入教学研究,认真做好初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衔接,提高初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一直是初中升入高中后高一学习阶段重要的一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重要性更加突出。结合初高中的教学经验和一线化学教师的反馈,高中化学难教,感觉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学习,化学用语书写很不规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初中基础没打好……学生也觉得高中化学难学,学习化学的信心受到打击。那么,高中老师如何处理好初高中知识的断层和衔接,如何做好化学有效教学的衔接呢?

一、教师要通览初高中教材和标准,做好内容上的衔接

初中化学教材知识面比较宽广,贴近生活实际,强调定性分析,知识层面只要求学生知其然,记住现象或结论,知识的深度不够,系统性比较差,不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而高中新教材的化学知识趋向于系统性,理论性的教学,强调定性和定量分析,知识体系既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知识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高中化学重点内容过于集中在必修1,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既多又重要难学,等于给刚进入新高一学生一个大大的门槛。

因此,高一年级时老师需要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教学大纲,初高中化学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高一年级时需对初中阶段加深完善的知识点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简单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从本质上来介绍氧-还反应。(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氧化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4)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5)酸的5条、碱的4条、盐的4条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二、教师要读懂学生个体,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学习知识的习惯;而且刚上高一的学生总认为在初中时学习较轻松感觉不到什么困难更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仅在初三后阶段稍作努力即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顺利地考入了高中。因此他们把这种学习方法也带入到了高中的学习中,结果导致成绩下滑长期下去最终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这就要求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课前预习,做好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独立完成作业,通过做题总结梳理加深理解知识点,必须让新高一的学生知道,初中和高中的差异很大,应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在听和练的有效结合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法。

三、教师要注重教学效益,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关键。初中化学教学以实验的直观教学为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多,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少。为了能顺利开展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高中教师应在通览教材,把握课标的同时深入研究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主为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其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初中化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循序渐进,合理衔接。穿插复习旧知识时,应视新知识的灵活性处理。总之,不要让学生感到知识的跳跃和割裂,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以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用新知识来补充旧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其三,初中化学对计算要求比较简单,只要求质量,质量分数,微粒个数比值等最基本的计算方法,而高中化学练习中则出现有关差量法、过量法、多步反应一次计算法、混和物计算等计算技巧,此时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专题讲授,在掌握化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计算能力。

四、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切勿各自为战

(1)初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受限于中考A率

由于初中课程标准要求低和学习时间短,又处在初三毕业的关键时刻,教师往往对中考不作要求的一些化学思维、分析方法以及选学内容就很少讲解,甚至不讲,导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再加之初中化学课时多,内容少,因此教师可以对所教内容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上基本完成,考试效果也比较好,而对学生理解、思考、运用的程度自然就缺少了相应的研究。

(2)高中教师的教学往往过度延伸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只从高一到高三循环教学,不教初三,对初三教材内容的改变并不太了解,也未必去认真研究初三教材,往往没有处理好初、高中知识衔接,就把教材过度延伸、深化,将化学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使得课堂上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高中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没有过多时间在课堂上对重难点知识反复训练,因此学生的学习除了要注重预习和课堂40分钟的效率外,还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整理和做练习,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由此可见,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不但是知识的衔接,更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衔接,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其内在联系,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要,使之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文继兰.《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0

[2]王延芳.《浅谈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延边教育学院高中教育.2010

[3]朱含冰《新课改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考试周刊》.2009年第35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

2.谈新课程下化学课的结尾艺术 篇二

安世兰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交流等,都以语言作为凭证,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除了要具有较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启发引导有方等诸多因素外,教学语言的精炼、生动、形象、幽默和富有趣味性——讲究教学语言艺术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数学教师沈元,在教数学时,就用诗歌般的语言,教育学生,启迪学生幼小的心灵:“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番精雕细刻般的纯真语言,在少年陈景润的心里就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埋下了崇高理想的种子,从而激发他下决心去摘取举世瞩目的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语言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思想觉悟的提高,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也都十分重视教师表达能力的提高。《学记》中曾指出:教师语言要“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这就是说,要善于运用精简扼要的讲述与适当中肯的比喻,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呢?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是一门语言精辟、逻辑严谨的学科。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要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正确的,教师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对概念、定义的讲解和运用都应当力求准确,不能用似是而非、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讲述数学知识,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你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不到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准确,流利的普通话来组织教学,开展数学活动。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言简意骇、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不重复罗嗦,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

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比如“对不对是不是 ”等这些话在一节课中可以用上几十遍,这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有的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有的都是语言重复,拖泥带水,既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又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总之,要使教学语言准确、简练,必须要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所教内容的来龙去脉,才能有把握地讲述清楚。

二、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富有美感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要求,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应尽量采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使讲述富于趣味。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之感,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第一,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是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比喻、儿歌和顺口溜等等,如一位教师在教退位减法时,她将自己比作退位点:我叫退位点,我在谁的头上,谁就少1。又如“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对着大数哈哈笑。”

第二,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如一位教师在讲:

蓝气球有8只,红气球„„一题时,在启发学生审题后,教师说:“请小朋友猜一猜,红气球有几只?”这里的一个“猜”字,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又如在讲加法简算时,教师说:“见到6我们马上就想到它的朋友是4,那么4在哪呢?我们把它找出来。”这里一个“找”字,用得多么巧妙,把数学课和学生的课余生活联系起来,浅显易懂。

第三,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体现出数学教学过程的美。力求做到导入语扣人心弦,过渡语衔接自然,讲解语有条有理,设问语启发思维,组织语简捷明快,互动语亲切自然,小结语画龙点睛,表扬语真诚得体,批评语衷肯中的。教师这样的语言不仅能体现出数学课堂的美,而且还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和向往,使学生感到上数学课,就是进行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既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一种教学风格,它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消除学生的疲劳和紧张,振奋学习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和开朗的个性。正因为这样,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都带有这种幽默的风格。如: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无精打采,恹恹欲睡,老师发现后并未板着面孔去批评,而是讲了个故事。他说,英国著名前首相丘吉尔,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就寝,并说:“我的觉有一半是在汽车上睡的。”老师说:“我看,有的同学的觉可能有一半会在教室里睡。”又说:“丘吉尔被人称为‘一只勇猛的狮子’。我看,现在想在课堂上睡觉的同学,今后也可能成为‘一只勇猛的狮子’。”这位老师幽默的语言,说得想打瞌睡的那位同学笑了,其他同学的精神也为之一震。教师语言的幽默,应使学生在微笑中振奋精神并领悟教师语言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应适度,忌哗众取宠,流于低俗。

再如一堂教学“相遇问题”的课,上课了,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有几位老师来听课,我们怎么办?”“欢迎!”接着响起“哗哗”的掌声,顿时教室里气氛活跃了。老师说:“刚才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你们知道鼓掌也有学问吗?”这一下把学生给问住了,交头接耳,好像在说:“鼓掌还有学问?”老师抬起双手,稍比肩高,掌心相对,手掌缓缓相向运动,猛烈撞击,发出响声。问:“大家看清楚了吗?开始手掌在两地,然后同时相对运动,在一定的时间里两掌相遇了,碰击后才发出响声!”教师边说边演示,随即板书:“两地、相距、同时、相向、相遇。”接着问:“大家想知道这里边的学问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问题。”说完板书课题“相遇问题”。这位教师恰如其分的比拟,别开生面的“开导“,既不失科学性,又能引发联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集知识、兴趣于一体,为新知识的教学作好了必要的心理铺垫,使在场的教师大开眼界,无不称赞:太生动了!

四、肢体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和谐、适度、得体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教学语言艺术要将体态、手势、表情、眼神融于教学之中,不仅可补充、强化有声语言,调控教学过程,亦可沟通、交流情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那么语言艺术的肢体语言应注意那些方面呢?我认为:要情绪饱满、心神合一;和蔼可亲、真情流露;眼睛传神、富于变化;肢体协调、动作适度;风度得体、姿势优雅;注意时机、掌握距离。如一位教师在乘法教学导入时就运用了丰富的肢体语言。老师说:“有个同学叫李明,和你们一样,也上三年级(面带微笑,目光祥和)。他过生日那天,爸爸带他去吃拉面。大师傅一次拉一碗面条。师傅把一根又粗又长的面(边说双手边比划)对折了一下拉长,又对折又拉长(双手做拉面的动作),反复这么拉了10次,李明和爸爸看的津津有味(双目炯炯有神)。后来一碗面条端上来了(做端面条的动作)。爸爸问李明:“你知道这碗面条有多少根吗?”(质询的目光)李明在桌上写写画画,一口报出:“这碗面条有1024根。”(自豪而肯定的目光和语气)。爸爸笑着点点头(面呈赞许的笑容并轻轻地点头)。这李明真神了(面呈夸张的表情),他是怎么知道有1024根的?”(目光投向全体同学,右手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段声情并茂的导语,伴随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将同学们带入了探索的场景。

3.谈新课程下化学课的结尾艺术 篇三

作为新课程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条件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一个充满理智和情感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应通过设计问题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有具体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进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一种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场景。创设问题情景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相互交流,亲自体验,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新性及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做法,就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设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最关键的环节是设疑,设疑的一般方法是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有计划、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知识基础之上,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疑问、问题或悬念,从而把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活动凝聚在一起,点燃起思维的火花。在化学新问题面前,学生通常习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推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对于新事物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如“燃烧的条件”:

情景创设: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传递最具特色的是,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家邓肯手持经过特殊化学处理的火炬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底完成了3分钟的水下火炬接力。可见水火并不一定不相容。

提出问题:你见过什么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吗?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对照实验

实验一:白磷在冷水中,通入氧气,并不燃烧;实验二:白磷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也不燃烧;实验三:白磷在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一和二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从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上述情景的设计,利用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

二、亲身参与,再现真实情境。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亲身经历、感受过并获得深刻体验的东西往往令人终生不忘。因此,建构主义主张“亲临现场的教学”---让学生亲临现场,到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强调通过“亲临现场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化知识,以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当然,初中化学教学搬到田间、地头、工厂等,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创设让学生有“亲临现场”感受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并积极思考、解决“真实情境”。

如 CO2实验室制法:情景创设:在CO2实验室制法中,书上只写到实验室制CO2可用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提出问题:此实验采用的石灰石能否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代替;稀盐酸能否用稀硫酸代替。在问题的引发下,组织学生实验:取几支试管,分别放入少许等量的如下药品:块状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同时分别滴入稀盐酸,看到与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反应速率快且无法控制。在盛有等量的石灰石固体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同学们观察到滴加盐酸的试管中气泡匀速放出,滴加硫酸的试管内,一开始有气泡放出,片刻反应物的表面生成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中止。学生们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一个反应中止,一个反应顺利进行呢?通过一个个实验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励他们寻求、探索其中的奥秘,使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顿时,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尔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及时将好奇心转移到教学任务和控制目标上来。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又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沏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沏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四、光影变换,营造直观情境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储存的信息除了语言、语意之外,还有大量的直观表象(事物的具体现象),并且直观表象比语言、语意更容易接受,初中化学的概念比较抽象,若离开直观的表象,则很难使学生体会到概念和规律获得的过程,也很难使知识信息的学习成为实质上的“意义学习”。正因为如此,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和规律,有必要通过直观现象的情境将其再现出来。将抽象概念规律转化为直观表象的手段,除了化学教学挂图和活动挂图、模型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集图、文、声、光、影于一身的计算机多媒体。如:当我们对抽象知识难以讲解或学生难以理解时,我们往往采用挂图、投影或实物模型等直观媒体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微观知识(如分子、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等),就很难通过一般媒体来达到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时,借助于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的不同感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求中来。

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易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2.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3.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

设的探讨

武 生 柱

4.谈新课程下化学课的结尾艺术 篇四

实施新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其实,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提升了班主任的素质。

具体地说,新课程下的班主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选择不断学习选择智慧

选择不断学习,它是荒漠中的朋友,寂寞中的伴侣;当你没有朋友时,它就陪伴你左右,引领你走向幸福、走向成功;并陪伴你走过不幸,是你终身的友中之友。探索和研究能令你着迷,是启开你智慧之门的第一把钥匙;能使你在一颗沙粒中去发现一个世界,在一朵野花上去发现一片天空;能将无穷之大放进你的手心里,能将永恒之久放进一个小时内,能将永恒之久放进你闪亮的回眸中,能将永恒之久凝为刹那。呼唤名师,实际是呼唤一种精神,一种敬业的、深爱自己的事业、视其为一生归宿的精神。

危机化为机遇

危机化为机遇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思维和新的启迪,同时带来新的创意。

1.换个角度试试

变罚为奖,简单地改变了管理方法,但转换了思维角度,巧妙地改动了管理的支点。生活中,有些事运用垂直单一思维,可能会很难解决,但换个角度,采取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思考,事情往往就会变得简单,就能迎刃而解。

2.原来很简单

优秀的班主任只是多走了一步,早走了一步,细了一点,精了一点,多努力了一点点……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吃点亏就可以了;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从一数到十不要跳过就可以了;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常常更换灯泡就可以了。

3.性格决定命运

心理变,态度亦变;态度变,行为亦变;行为变,习惯亦变;习惯变,人格亦变;人格变,命运亦变。无欲者,无为。大智者大愚也。所以,我们可以将人和社会比作是鱼和一缸水,如果我们是一条热带鱼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要降低自己的体温而不是指望着水来升温。生存是在有了一定的素质后,来适应社会的。做人要有个性,但所谓个性就是不能屈服于某种道理,现在让你低头你低不了,这就是一种个性,可是你低不了,你就过不去。所以,一个有目标的人在坚持内心准则的情况下,还要学会忍耐。

4.弯弯腰,人生可以从此改变

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弯腰,这是一个连小孩子都会做的简单动作,但在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不会。他们或是懒惰,或是孤傲,或是只顾抬头看天上的风景,而干脆忘记了。于是,他们就失去了许多难得的机会。

其实,一生中会有很多教你弯腰的人。孩提时,父母是教你弯腰的人,他们说:如果你总把事情拖到明天,那么你终将一事无成。上学后,老师便成了教你弯腰的人,他们会对你说:请每天提着篮子出门,将一个个汉字、一个个单词、一个个方程式都捡进去,这些都是珍宝。步入社会,领导又成了教你“弯腰”的人,他们的忠告是:无论山有多高,也只在攀登者的脚下;无论路有多远,也总会走到终点。

然而更多的时候,你自己才是真正教你“弯腰”的人,只有自己才可以时时提醒自己:我该怎样做?人生中我捡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虽然你可能会失去现在,但绝对不会失去自我。只须弯一弯腰,也许你的人生就从此改变。

明确班级管理中的哲理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相互竞争,而又相互合作。竞争,让团队的每一分子都有压迫感和危机感;沟通,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将会使你的班级管理如鱼得水,能够及时纠正管理中的错误,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制度;(班主任工作反思)发挥,为学生画好蓝图,留下空间,发挥他们的智慧,他们会画得更好;鞭策,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够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重新激发新的学习斗志,适当适时的鞭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1.管理的黄金原则

我希望我的学生如何对待我,那么你就去怎样对待你的学生。每一件事都是如此,黄金管理原则是造就人成功最便捷的方法。管理的失误就在于,要么都不管,要么都来管。

2.管理中的哲理

细节影响成功,态度决定一切,防止出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将人的短处变成长处。

据记载,清朝有一位将军叫唐时斋,他认为军营中每个人如果使用得当都是可用之人。例如:聋子,可以安排在左右当侍者,这样就能够避免泄露重要军事机密;哑巴,可以派他传递密信,如果被敌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也问不出更多的机密;瘸子,可以命令他去守护炮台,这样就能够使他坚守阵地,很难弃阵而逃;瞎子,由于听觉特别好,可以命令他战前伏在阵地前听敌军的动静,担负侦察的任务。显然,唐时斋的观点有夸张之嫌,但又确实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倘若将人的短处用在最适合的地方,其短处就会变成长处。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善于将人的短处用在适合的地方的领导者比比皆是。据报载,有的工厂厂长让爱吹毛求疵的下属去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下属去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喜欢斤斤计较的下属参加财务管理;让爱道听途说的人去当信息员……这位领导的“用人观”很值得我们学校领导者借鉴。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教师都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教师的长处虽然值得发扬,但从教师的短处中挖掘长处,即把教师的短处用在最适合的地方,其短处就会变成长处——这可以说是用人艺术的精妙之所在。

从校园生活中总结经验

1.剪辑鲜活的生活场景

学校德育离不开实际生活。有效的德育应当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学校德育离不开实际生活,有效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如何为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榜样?在学校中,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现代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技术,让学生从多视角、多侧面理解和掌握德育的内容,并通过再现情景、创设环境氛围等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体验和思考,锤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个性”,使其个性品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宽容

善意的谎言对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是一种帮助。善意的“惩罚”,保护了学生的自尊,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一种批评方式。

应对“顶牛”的策略

班主任处理学生违纪事件或化解同学间矛盾时,批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同样是批评教育,结果往往截然不同:有的学生虚心接受,积极改正;有的却发生与班主任“顶牛”的现象,而且后一种现象颇为常见。

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的胸怀宽广。”

1.事件发生后,宜静不宜动

处理“顶牛”事件的态度,宜真不宜假,“真诚是人们交流的基础,也是人们友好关系的前提”。

处理“顶牛”事件的尺度,宜宽不宜严。用自己的宽容之心唤起学生的知耻心和上进心,用宽容的力量促进孩子们自觉向善。

2.追求德育的“太极”境界

德育,是一门艺术,是感化,是领悟;要学习运用太极拳“外柔内刚”、“深藏不露”的功夫。

德育要在转化思想、内化素质上下功夫。这就是要学太极拳的“外柔内刚”、“深藏不露”、“欲擒故纵”。

成功的德育不是只靠强制和高压,而是以情动人、深层感化、外柔内刚、严格要求。德育工作者不应该扮演“警察”、“法官”的角色,而应当做心灵的“医生”。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总要遭遇到学生各种“反批评”的抵抗,这让很多问题处理起来变得棘手。其实,如果懂点“太极”的顺势而为、暗藏不露,问题就简单多了。

成功的德育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觉悟,如何使学生自我觉悟这就要看教师循循善诱、“欲擒故纵”的功夫了。

发挥班级文化的多方面功能

发挥班级文化陶冶人的功能。让班级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无声地传达美的信息和知识的信息。使这些地方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情感的家园和成长的乐园。人人被激起学习求知的欲望;处处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张扬个性、成长发展的平台,潜移默化地滋生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

发挥班级文化教育的功能。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和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

发挥班级文化的控制功能。教师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在人生舞台上,只有没有出息的人,并无没有价值的工作;只有没有贡献的庸人,没有不出英杰的地方。各种行业,各个不同的学校和工作岗位,都有自己的新大陆,都有可供破译的“哥德巴赫猜想”,都可提供有志者,有心人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都有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空间。

上一篇:政府信息资源目录表下一篇:安全投入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