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核查报告(精选9篇)
1.毕业生就业核查报告 篇一
【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给本来就就业困难的我们更添了一层霜,【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如今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我们更要清楚的认识其严重性,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应对它!因此我们开展了一次“毕业生就业调查”活动。调查情况如下:
一:调查方式及范围:
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针对各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
1:2009年毕业生就业环境:
据统计今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计2009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而08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07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调查报告《【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2009年就业现状:
1.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就业压力,渐渐地“不重学历重技术”,“不选本科选专科”。从目前很多高分考生开始选高职来看,说明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已经开始慢慢改变。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专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近期特别是今年以来人们更加不注重学历的,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了学技术,或是直接就业。
2.热门专业与需求形式:
从2006-2008年5月中旬毕业生行业就业情况来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大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制造业是目前吸纳毕业生最多的行业,本科学历各比例分别占到29.98%、29.10%和43.29%,专科学历各比例分别占至 41.33%、43.55%和56.37%。
2.毕业生就业核查报告 篇二
由福建师范大学杨建义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教育部重点课题“待就业毕业生跟踪与支持体系建设研究” (课题批准号:DIA080106) , 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 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内容架构
待就业毕业生是一个需要重视和关注的群体。文献数据分析显示, 这个群体在每年毕业生中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 但一方面具有累积效应, 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消解,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给跟踪统计带来新的难题。
1. 待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分析
统计群体是一种静态分析。通过对近年来全国大学生的就业数据、文献的综合, 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待就业群体的数量、规模、结构和分布状态。
2. 待就业毕业生群体心态扫描
心态扫描是一种现实动态分析。通过对大学生待就业群体的调查, 对待就业毕业生个体生活的追踪访谈等, 全面了解待就业毕业生的生活情境, 把握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整体特征, 从而为建立引导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3. 待就业毕业生跟踪体系建设
待就业毕业生处于流动状态之中, 其人数和规模是一个动态的变量, 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统计标准下都会得出不同的数据, 构建一个有效的、实时的跟踪统计体系,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4. 待就业毕业生支持体系建设
如果随处皆是“向下的青春”, 也就无从托起一个“向上的社会”。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建设、政策引导, 构筑一个公平、有效的支持体系, 让毕业生更容易利用自己的技能和机会, 更平等、顺畅地在职业梯级中向上流动。
(二)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文献法、统计法、社会调查等手段, 整理分析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就业数据, 深入待就业毕业生聚居地开展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 坚持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以理论研究来带动实际调查, 以实际调查来证实、校正和深化理论假设。
1. 质性研究方法
根据该课题组长时间对一些大学生待就业者的观察和日常接触, 对其现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等抱有粗浅看法, 由此形成了初步假设。然后, 选择个别熟识的待就业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 进一步了解其当下的思想状态, 并设计出调查问卷。
2. 田野调查法
研究期间, 课题组走访了福建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到福州地区、泉州地区和厦门地区的有关高校实地调研, 与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对待就业毕业生的数量、原因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3. 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在2009年、2010年组织了面向福建省高校待就业毕业生的专题问卷调查, 采用邮寄方式共发放问卷138份, 其中, 2010年毕业的125名、2009年毕业的13名, 回收有效135份, 回收率97.8%。
4. 深度访谈法
研究期间, 课题组通过面谈或电话访谈的方式, 对待就业毕业生的状况和想法进行了深度访谈, 准确了解毕业生待就业的原因与心态, 获得了较为准确的第一手描述性资料。
二、研究结论
(一) 待就业毕业生群体分析
1. 待就业毕业生数量统计
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 一方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存在, 待就业毕业生比例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近11年的平均比例为28.3%, 但与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程度呈负相关。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待就业毕业生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 占32%。随着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日趋重视和经济发展势头的好转, 2011年, 待就业毕业生比例下降到22.2%, 达到了近11年的最低值, 具体见表1-1。[1]另一方面, 待就业毕业生群体的存在是一个不断累积、又不断化解的过程, 必然有一个消化吸收或累积的时间跨度, 表现为一定时间的过渡性问题。但从目前简单的年度待就业率统计数据来看, 我们只能看到待就业毕业生增加的数量, 无法跟踪同一时间内消化的情况, 难以准确揭示待就业毕业生的完整状态和动态变化。这是在待就业毕业生统计上亟待改进的地方。
2. 待就业毕业生的心态扫描
从毕业生待就业的主观意愿来区分, 可以分为主动待就业和被动待就业。在接受调查的待就业学生中, 62.9%认为自己是主动待就业, 29.7%认为是被动的, 7.4%表示“兼而有之”。待就业的主动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态特点。访谈中, 主动待就业学生中的84.7%认为“自己的青春是向上的”, 认同“每个人的青春都是苦过来的”;而被动待就业学生中的72.5%感觉“说不清是向上还是向下”。可见, 待就业的主动态与被动态, 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待就业毕业生的思想基调。
待就业毕业生主要呈现以下正向心态: (1) 待就业是寻找工作的机会, 充满期待。这个观点得到大部分待就业毕业生的认同, 并形成明显的导向作用。 (2) 待就业是一个学习阶段, 心态平和。74.1%的受访者认为, “待就业是积累经验的一种途径, 待就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暂时过渡策略”。 (3) 待就业是对人才流动成本的一种预支, 较为理性。“把待就业作为避免主次市场中劳动力流动障碍的主动预支”。 (4) 待就业不是“啃老”, 相对自立。64.4%的待就业毕业生感觉到了“依赖家庭的压力”。“一般情况下, 只要自己能应付, 决不向家里伸手, 宁可向同学朋友求助。” (5) 待就业是平常的生活, 并不异类。从待就业期间的生活地域看, 50.3%的待就业毕业生在“求职”的地方租房生活, 20%在家乡生活, 29.7%在家乡与求职地之间奔波。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早出晚归, 如常人一般生活。“至少现在没有感觉自己另类。”[2]
但毕业生待就业中的负向心态需要重视和引导: (1) 社会支持感日渐流失。80%的受访者认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不少待就业毕业生感觉“政策的‘支持’和‘关照’似乎也在流失, 在一些时候感觉事情比就业集中期更难办”。 (2) 焦虑和挫折感。求职失败的经历导致部分毕业生感受到挫折和精神压力。这种挫折感如果在内心长期潜伏或加剧, 可能会滋生许多负面影响。 (3) 失落与回避。随着时间的推移, 因为没有初职作为起步的“踏板”, 待就业毕业生慢慢就会形成一种暂时的“掉队”现象, 从而在对比中产生失落心理, 更进而选择了“回避”。
尽管待就业毕业生呈现出良好的心态, 但这是一个需要关心和引导的群体, 必须通过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来解决。
(二) 毕业生待就业的原因解读
毕业生待就业原因具有群体的独特特征。大部分不是一种无业可就的刚性待业, 而是基于一种职业寻找过程中的主动选择性待业。究其原因: (1) 职业选择中后致性因素与体制性障碍的博弈。面对我国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 他们期待以自己拥有的文化资本优势衍生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实际支持, 期待用自身素质和能力赢得一个较高起点的初职, 宁愿选择在城市过“漂”的生活而不敢、不愿在低级劳动力市场谋求一份职业。 (2) 社会岗位供给与毕业生就业需求之间的的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待就业现象的出现, 即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结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进程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也离不开毕业生对职业的“挑剔”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从而交织成为错综复杂的结构性矛盾,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岗位落实。 (3) 社会流动成本过高与毕业生社会资本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面对经验、工作网络等社会资本不足时, 毕业生往往选择了“漂”的暂时性社会角色, 试图通过政策设计中的规则, 利用待就业期间的“个人的奋斗”, 用待业的成本换取流动的社会资本。 (4) 就业期待心理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之间的冲突。就业期待心理是影响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目前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比较零散, 渠道比较多元, 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在客观上助长了毕业生的期待心理, 直接造成一种观望的就业心态, 多数人保持着“明天会更好”的期待心理, 这个过程就造成了待就业现象的客观存在。 (5) 就业政策的相对灵活与整体配套措施改革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就业政策允许毕业生有更长的择业、就业期, 毕业生在两年内找到就业岗位的都可以给予办理就业手续, 于是毕业生选择游离于传统的就业体制以外, 选择以“待业”身份规避职业流动的繁琐与代价。 (6) 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供求之间的结构性、时间性相对过剩, 由此带来劳动力市场的摩擦性失业可能性增加, 这是待就业毕业生数量增加的现实原因。
三、对策
(一) 改进和健全待就业毕业生跟踪体系的对策
从目前来看, 待就业毕业生统计是用减法而得出的。即, 待就业毕业生比例= (1-毕业生就业率) ×100%。这种统计并非基于待就业毕业生群体的调研而来, 其准确性取决于与其相对的毕业生就业率。这种统计不仅在方法上难以令人信服, 而且也难以有效跟踪和反映待就业毕业生的消化进程。因此, 要建立以失业登记为基础、以其他社会机构为补充的待就业毕业生统计体系。
1. 改善以失业登记为基础的待就业毕业生统计跟踪体系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其失业率是我国官方正式公布并予以采信的唯一用来反映我国失业规模和失业水平的统计指标, 在我国城镇的基层管理机构中已普遍开展, 失业登记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络体系和运行机制, 且已经把待就业毕业生纳入其中。但从毕业生失业登记实际情况来看, 并没有达到设计的初衷。主要与运行机制有关, 这正是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一是要改革失业登记办法, 建立适合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制度。现有失业登记办法有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待就业毕业生并非都具有城镇户籍, 不可能覆盖所有待就业毕业生;二是毕业生往往并不具备就业经历, 他们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进行失业登记;或者以6个月的暂时性就业来获得常住地失业登记资格。建议: (1) 在毕业生离校后的次年1月, 组织待就业毕业生专项失业登记活动; (2) 改革按户籍所在地登记失业的做法, 尝试建立毕业生在常住地社区登记失业制度; (3) 严格落实毕业生失业登记注销制度, 保证待就业毕业生状况的真实性、客观性。
二是要规范和加大对登记失业毕业生的针对性扶持。 (1) 加大失业登记的毕业生岗位见习力度, 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积累工作经验; (2) 建立失业登记的困难毕业生生活援助制度, 让他们度过待就业期间的生活难关; (3) 建立失业登记毕业生公益岗位服务制度, 及时向失业登记毕业生提供适当的公益性就业岗位, 防止失业登记毕业生由暂时性失业演变成为长期性失业。
2. 建立多元主体、相互校正的待就业毕业生统计补充体系
建议: (1) 依托全国劳动力抽样调查体系, 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专业队伍, 完善调查、统计方法, 形成抽样调查、毕业生自主反馈平台、统计数据监测系统等多来源相互校正的待就业毕业生跟踪体系; (2) 充分发挥民间公益性就业服务和调研机构的作用, 形成教育部门 (政府) 、高校、民间组织之间相互配合、监督协调机制, 同时相互校对统计数据, 保障毕业生待就业统计资料的真实性。
3. 建立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与失业登记主管部门信息共享、工作衔接机制
在毕业生离校之后, 待就业毕业生自己带着待就业通知书走向社会, 散落在各处继续寻找心中的就业职位, 犹如“断线的风筝”, 没有人能掌握他们的去向和就业的进程——除了毕业生自己。建议: (1) 完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就业主管部门、失业登记主管部门工作衔接体系; (2) 完善就业主管部门与失业登记主管部门信息沟通机制, 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平台, 对毕业生就业服务实行信息化管理, 实现就业服务、失业保险、就业培训信息共享, 并逐步实现与劳动工资信息、社会保险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 建立健全待就业毕业生支持体系的对策
就业与待就业是一个就业市场的两面。待就业毕业生支持体系建设既要着眼于对这个群体具体情境和困难的有效帮助和促进, 更要着眼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整体政策设计和改革的深化。
1. 以完善社会流动机制为重点, 着力破解毕业生待就业因素中的流动恐慌
“社会选择、政府促进”是当前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重要特征。在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 要突出强化政府积极促进就业的职能, 形成政府为主体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 (1) 把构建社会流动机制纳入毕业生劳动就业制度体系。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构建良好社会流动机制的制度设计, 让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获得向上流动的制度保证; (2) 打破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实现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 实现城乡之间的公平和谐发展; (3) 着力改变行业之间、条块之间的割离状态, 形成纵横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 (4) 进一步消除政策落实中的相互掣肘, 解决执行的随意与政出多门的尴尬, 统一规划和整合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 提供就业服务集中、统一供给, 为毕业生创造一个高效、便捷的就业环境。
2. 以拓展基层事业发展空间为重点, 进一步消除毕业生待就业因素中的“仰望”心态
(1) 进一步拓展基层就业的事业空间。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 增加选拔到基层工作的优秀毕业生数量, 充实到乡镇、村和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加大对吸纳毕业生的基础单位的财政支持力度;在严格控制总体编制的前提下, 为招收毕业生的基层单位适当增加周转编制, 拓展毕业生的基层就业空间和事业发展平台。 (2) 进一步促进基层就业项目制度化。逐步推进基层就业从项目化向制度化转变, 使项目规范化、常态化, 成为毕业生就业到基层就业的有效途径;要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统筹协调各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相关待遇政策的衔接。 (3) 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人才、劳动力市场执法检查力度, 加强人事、劳动保障执法监察, 督促企事业单位依法为在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维护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3. 以建立和完善创业孵化机制为重点, 提升待就业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
谋求自主创业是当前待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也是毕业生心中追逐的梦想之一。面对徘徊在生存底线上的大学生创业, 必须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 (1) 做好创业项目的辅导与培育。集中建设一批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 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社会嵌入性、可行性和发展性辅导与评估, 使学生的创业点子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实践价值和成功可能的、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 (2) 加强创业项目的跟踪与支持。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学校、社会在内的大学生创业服务系统, 覆盖大学生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程指导、支持和保护等服务。 (3) 优化毕业生创业环境。着力解决客户网络狭窄、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全面的社会支持。 (4) 开展符合国情的创业教育。设置创业课程和项目, 并对市场经济理念和原则提供指导, 提高对商务活动和商务管理的教育水平, 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储备素质和能力。
4. 以家庭和社区为依托加强社会支持软体系建设, 提升待就业毕业生的社会归属感
待就业毕业生是我们身边一群正在前行的年轻人和奋斗者, 不仅需要他们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而且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1) 依托租住地社区做好思想教育。着力探讨以待就业毕业生租住地社区为主体, 按照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把待就业毕业生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中来, 通过社区走访等方式, 把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 (2) 重视构建家庭支持和关心机制。构建家庭适当、适度支持和关心机制, 是引导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待就业心态的应有举措。家长应主动关心毕业生的求职状况, 力所能及地为他们的求职提供信息和指导, 又要避免过分干预和过高期待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导致毕业生待就业心态环境的恶化。 (3) 完善待就业毕业生心理辅导机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等通过建立心理咨询诊所、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为待就业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充分依托互联网开展针对待就业毕业生的专项心理辅导, 引导毕业生掌握心理自我调适方法, 应对待就业过程中的挑战和考验, 挖掘自身的潜力。
5. 以强化义务与责任为重点, 进一步增强待就业毕业生就业行为的主动性
培育毕业生承担促进就业义务的有效机制, 是解决待就业毕业生问题的应有之意。 (1) 继续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毕业生义务对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励等手段, 大力引导毕业生树立自身的主体角色意识, 克服就业中的“等、靠、要”心理和旁观者心态, 主动为政府分忧、为社会解愁、为家庭添福、为自己立身。 (2) 完善政策议程, 确立毕业生承担义务的合理前提。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议程, 采取相融型政策议程的创建方式, 加大毕业生在就业议程设置中的话语分量, 增强毕业生义务承担的合理性和主动性, 降低政策过程中后续活动 (包括政策制定和执行) 的成本。 (3) 加强就业市场基础建设, 创造毕业生履行义务的必要条件。可以参考国外在促进就业立法方面的实践,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使目前实行的有期限的、短期的促进就业政策, 变成长期的、稳定的法律条文, 为毕业生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提供法律支持。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监管, 以落实各方在就业中的权利和义务为重点, 形成规则意识和规范运作, 为毕业生履行促进就业义务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4) 以履行就业义务为切入点, 养成毕业生承担义务的自觉性。重点从治理毕业生就业中随意毁约、频繁跳槽、简历造假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入手, 引导毕业生增强责任意识, 强化择业就业中的遵守规则意识, 从而形成对就业过程中责权利的自觉遵从和全面执行, 增强承担义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2001~2005年的数据来源于:张华.2005~2020:中国青年就业三大难题与突围之路[A].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 (2004) [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2006年数据来源于:李志杰, 胡锋.正确认识大学生失业现象及其体制原因[N].中国经济时报, 2007-03-02.2007年数据来源于:王立武.中国大学生“村官”在后顾之忧中艰难创业[N].中国教育报, 2009-04-18.
3.毕业生就业核查报告 篇三
近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政府积极承担促进就业的责任,为就业工作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扩大内需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为就业提供强劲的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就业政策效力进一步释放,就业和创业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广西城镇新增就业182.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均控制在4.5%以内。2010年以来,广西就业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提前4个月完成了全年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截至8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2.0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6.84%;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1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1.55%;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51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5.6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75.54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7.92%;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4%,低于年度控制数0.96个百分点。
虽然广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仍将长期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均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依然面临困难。
(一)毕业生充分就业与有限岗位之间的矛盾突出
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吸纳人员有限,同时,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与有限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用人单位用人环境差,毕业生能力素质不适应企业需求
一方面,广西大中型企业、高科技企业、中央企业为数不多,95%以上是城镇各类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中能为毕业生提供满意的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的不多,一些民营企业在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工休假等方面落实不到位,甚至有一些极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及拖欠工资等情况,因此难以吸引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综合能力不强,工作经验缺乏,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到基层就业大学生待遇偏低
目前,广西各地大学生社区就业岗位补贴为10000-12000元/年不等,“三支一扶”大学生生活补贴标准2009年提高到1300元/月,也仅相当于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0%左右,待遇水平低不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四)部分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由于种种原因落实进展情况不一,有的甚至尚未真正启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和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其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可以代偿的政策等,由于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难以落实。
(五)毕业生就业指导仍需加强
一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服务质量有待增强。二是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由于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多元化、现代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另外,有些重点企业与地方政府联系不够紧密,有些企业用人权还在总部,以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向重点企业推荐人才效果不明显,存在一头热的现象。
(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经费不足
各级政府投入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的经费太少,不少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除了每年得到财政支持的全市大中专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专项经费2万-3万元以外,从未得到其他就业服务经费,给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四、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推动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
当前广西面临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西部大开发、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多重发展机遇,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要加快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创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地方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以发展促就业。政府部门在落实中央扩大内需重大决策,安排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发挥好投资和重大项目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各级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创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区的各类企业要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就业岗位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
(二)优化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劳动力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达到规定比例在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扶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实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等政策;要为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落户、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便利服务。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特别是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为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系统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是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思想。二是要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教育,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的就业定位。三是要加强就业心理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四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形势报告、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就业服务。
(四)建立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调控和激励机制,切实改善基层工作人员待遇偏低、个人发展空间狭小、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问题,制定更加优惠并区别于发达地区的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进一步贯彻落实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国家代偿助学贷款、考录研究生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岗位补贴、人事代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继续组织实施“选调生”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服务基层专门项目,并逐年增加参加人数。鼓励全区农村中小学,县、乡农、林、水牧等单位和站、所,城镇街道、社区在正常增人计划内安排一定名额专门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适时启动广西“基层急需紧缺专业岗位服务计划”,力争用3 -5 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区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 名大学生的目标。
(五)继续探索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增强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强化创业能力培训。各级政府要督促检查现有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评估现有政策的社会效益,不断完善和改进政策体系。2010年10月2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4号),将享受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人员范围扩大到 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广西应尽快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方案,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建议设立公益性的“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和市场化运作的“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拓展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高校要创造条件建立校园创业基地,锻炼大学生创业实战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园区化孵化基地建设,提供集优惠政策、创业指导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平台,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
nlc202309030917
(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继续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力争在2012年前,在广西建立20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组织1.5 万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并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期满高校毕业生。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在部分专业实施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自治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提供专场或其他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鉴定补贴。
(七)建立健全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
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统计和服务工作。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及高等院校,建设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基础信息数据库、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困难家庭毕业生信息数据库、残疾毕业生信息数据库等4个基础数据库。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各地政府所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要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对困难家庭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对其实施重点帮扶,力争在毕业当年年底前使所有返回生源地未就业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免收困难家庭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要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他们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八)加强组织领导,改善就业服务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各政府职能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政府部门每年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项活动,结合每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制定出台积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等服务,组织好校企对接、民营企业专项招聘会、网络招聘等活动。各政府部门和各高校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出台落实有关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细则,切实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考核与督查制度,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机构要与高校密切配合,积极把公共服务向高校延伸,在发挥各自就业信息网络优势的同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尽快搭建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套取政策补贴等违法违规活动,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课题组成员:于祖毅 侯龙生 李鹏 吴仕瑛尹文钺 朱泓昊)
4.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篇四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自建院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20xx 年学院充分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院在就业工作中深化改革,秉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平台。将“毕业生全面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把就业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历年的就业工作中学院各部门通力合作,千方百计服务于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中有升的良好局面。
20xx 年学院坚持“一切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工作以人为本”的`工作宗旨,按照“入口旺、中间棒、出口畅”的原则,以“安全稳定是基础,人才培养是中心,教学质量是生命,科学管理是关键,改革创新是动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为理念,学院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国情、省情及学院实际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形成“全员抓就业、全面抓就业、全程抓就业”的“三全”就业工作格局。
5.大学毕业生就业事迹报告材料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在座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信息工程学院02级通信3班的学生黄××。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以一名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发言,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在即将离别大学母校之际,回顾大学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尽管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遗憾,但更多的是美好与充实。逝去的日子总是快乐的,四年来发生了许多事
情,从中我得到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很乐意与在座的同学们分享我四年来的一些经历和感悟,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今天我所要讲的主题是:脚踏实地,充实人生。
下面,我将主要结合自己的考研经历来阐明这一主题。我喜欢科幻,当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梦想着成为一名科学家,并立下了自己的最高理想:成为一名中科院院士。高中阶段,由于受《时间简史》等书的影响,我开始把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进一步细化,憧憬着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像伟大的爱因斯坦跟霍金那样,在头脑中探索宇宙最深层的奥秘。曾经数次,我被自己的憧憬感动得激动不已,仿佛藏有宇宙的终极定律仓库的大门就耸立在我的面前,等待着我去开启。于是,高考填报志愿时,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南京大学的物理系和天文系。当时,我甚至把探索宇宙奥秘提到了自身存在意义的高度,而没有分析这种盲目可能带来的危害,也根本没有听从旁人的劝告。结果,由于失败的发挥,我收到了广东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整整一个暑假的沉沦之后,我收拾心情,来到了美丽的龙洞校区。美丽的环境总能够让人从不快中迅速恢复过来,乐观是我的天性。这也是我没有选择复读的原因,因为我认为:与其再花一年时间重复地学习高三那无趣的课本,不如选择在大学里面好好学习,反正到时候考研考去理想中的学校也能起到同样效果。
在刚刚入学那年的学院新生集会上,院长向我们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其中有涉及到考研,我记得很清楚:当年整个学院只有十七个人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最终四个考上了本校,四个考上了华工,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但报考率的确是低了点,因此院长勉励大家考研。这就是我对学院考研情况最初的认识。
经过高考之后,我明白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人不能总在理想上过活。经过仔细反思,我发觉自己并不具备理论物理学家所必须的高度抽象思维,以前的想法的确过于天真。单纯的理论思索其实并不适合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给我带来更大兴趣。想通这点之后,我便不再为自己学的是通信工程而闷闷不乐了。现在回想起来,我甚至庆幸自己选择了这一专业。
一旦情绪稳定之后,其他的就没什么好想的了。大一一年我除了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剩下的时间就呆在宿舍看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在这里我插一句题外话,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是个好地方,大家应该好好的将其利用起来,多看些书总好过成天对着电脑玩游戏和上网聊天,大家不要本末倒置,把来上大学生的目的给颠倒了。否则,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我只是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按时上下课,按时交作业,上课听课,考试前看书,虽然平淡,但是我觉得很充实。大二伊始时进行综合测评,我发觉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事情竟然让我获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并获得了学业一等奖学金和优秀二等奖学金。这让我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兴奋之后,我开始寻找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那就是,一年来我光顾着看书,而根本没有承担过学生工作。在那时我就提醒自己说,光顾着学习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你还可以并且应该做更多的事情。
很感激辅导员梁老师给了我担任年级副级长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我大学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我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学生干部,也从此我的接触圈子发生了很大扩展。在担任学生干部的几年中,我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接触了许多优秀的人,大大提高了自己为人处事与人沟通的能力。这些转变,在以前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从小我就被视为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并且我也默认了别人的这种看法,长久以来一直担当着一个墨守陈规的角色。但大学是一个缤纷的大舞台,我们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以往观念的羁绊,勇敢地走出来,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不必太在意成败,也不必太在意旁人的看法,在没有尝试过做一件事情之前便怀疑自己做不成此事,可能会错过很多宝贵的东西。
6.毕业生就业核查报告 篇六
一、调查概述
1、调查的基本特点:
调查内容与项目统一设计, 调查面覆盖历届毕业生, 调查任务点面结合、分工落实。
2、调查内容:
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毕业生适应性调查和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个案调查三个部分, 满意度调查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称职状况和职业素质评价两项指标, 适应性调查包括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和学校诸要素的评价两方面, 在此基础上发现和进一步跟踪形成毕业生成功就业个案材料。
3、调查对象:
学校02—06年共有5届4707名高职学生毕业, 其中04—06届有3547名毕业生。02—03届毕业生以搜集成功就业个案材料为主, 04—06届毕业生以完成满意度和适应性调查为主。
4、调查的形式和渠道:
一是通过学校就业网站, 发布调查通知, 公布内容要求和调查表格, 公告性告知毕业生, 从网上下载调查表, 填写和盖章后传真或邮寄回学校。二是通过班主任直接邮寄或传真调查问卷, 然后回收。三是访问, 即组织老师直接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5、调查结果:
截止2007年4月底, 共回收04—06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问卷1031份, 其中有效问卷1008份;适应性调查问卷1125份, 其中有效问卷1103份, 调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
二、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回收后, 我处组织学生干部, 分两组进行统计, 后由教师进行复核。
三、调查分析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较好
统计显示, 04—06届1008名调查对象, 用人单位对其履职情况评价认为称职的 (不包括基本称职) 有937名, 占93%, 每届的称职率分别为90.6%、92.9%、94.4%;对职业素质的综合评价表示满意 (含比较满意、不含基本满意) 的有977名, 占97%, 每届的满意率依次为95.7%、96.2%、97.9%。称职率和满意率始终处于一个高平台且每年均有小幅度提升。我们在调查走访海正药业、标力集团等企业过程中,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 高职毕业生愿意留在一线技术岗位工作, 动手能力强, 适应性方面要比本科毕业生更强, 所以企业更乐意接受。这一统计数据, 与学校近几年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纷之沓来的状况是相呼应的。
在满意率的分项评价中, 三届毕业生职业素质的满意率分别为:95.4%、95.5%、98.1%, 工作能力与水平的满意率分别为:96.7%、93.3%和96.0%。从常理分析, 工作年限越长, 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越好, 同一时间调研, 得出数据应呈小幅递减, 现在得出的数据是:职业素质呈稳健上升、工作能力与水平有微弱起伏。职业素质评价稳健上升的背后, 可能与学校近几年大力倡导的“技文双馨”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推出的诸多措施有关, 效果开始显现。工作能力与水平数据的起伏, 找不出直接原因。
2、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评价基本满意
数据显示:毕业生对人际关系处理最有信心, 对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满意率较高, 对工资福利待遇还有期待, 但总体评价, 对用人单位又充满了好感。至少说明三个问题: (1) 毕业生“情商”有提高, 人际关系满意率三年呈小幅递减, 属工作年限所致, 应届毕业生的满意率也已进入理想状态。 (2) 工作环境与工资福利与民企老总心态特征相吻:厂房和办公设备是门面, 劳动力是成本。根据我处多年观察和比较, 其实台州民企给高校毕业生提供的薪酬水平, 在省内还是比较高的, 这里有心态和如何科学比较问题。 (3) 总体评价, 显现了毕业生对自身的岗位选择还是比较满意的。
四、工作对策与建议
1、要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毕业生是学校重要资源, 台州人才市场的特征和我校生源结构与就业流向特点, 决定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流动量和频率。以原班主任为核心的信息组织架构, 已不能满足跟踪调查的需要。要分系分专业建立毕业生信息中心, 开辟网上校友录, 通过校友会和校友沙龙等形式, 及时收集和掌握毕业生就业动向。我们在走访中国100强民营企业——新世纪集团时, 发现02届有位毕业生已进入公司高层, 有7、8位已成为集团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可以预见, 在未来三、五年内, 会有批量毕业生成为台州业界风云人物。他们对母校充满了感情, 是学校教学改革和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2、要坚持“技文双馨”培养模式不动摇
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质量基本上都是类近的, 或者说各有各的特色, 但人文素质缺失则是普遍现象, 是职场需求“脱节”和就业适应力障碍的主要成因, 正因为如此, 它才是架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制高点。学校“技文双馨”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此次调查, 发现已有明显成效。所以理念上要长期坚持, 毫不动摇, 做法上要把住三个要点:一是专业技术的动手能力必须过硬, 二是必须确立从生产一线做起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是“情商”将最终决定事业成败, 必须注意自身职业素质和学习力的提升。这三大要点, 是用人单位普遍诉求, 也是毕业生成功就业共同例证。
3、要加大产学合作广度和深度
在此次走访中, 企业提出了订单培养的要求, 比例之高, 始料不及。“杰克和金龙班”培养模式, 企业最感兴趣。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就业直通车和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与影响力的必由之举, 台州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加快整合内部资源, 出台并加大产学合作鼓励政策, 催发台州主导产业人才集群效应, 积极提升区域应用性人才禀赋要素, 为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台州职业技术学院02—06届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 系统调研了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适应性和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个案三个部分。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确实可靠的依据, 进一步推进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7.毕业生就业核查报告 篇七
一、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3份,回收75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收回率约80%,有效率100%。调查问卷覆盖到全区12个市的高校。调查对象为开展全日制教育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相关人员,参与调查的75人中,本科院校29人,高职高专院校36人,独立院校10人。调查对象的就业工作年限结构、职业结构情况分别见图1、图2。
二、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问卷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围绕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行,内容包括了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了解和态度以及高校毕业生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内容的需求等。
(一)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上,认为就业形势较好的7人,约占9.3%;认为就业形势正常的26人,约占34.7%;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的42人,约占56%。
(二)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所提供服务的认识和态度
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表示非常了解的13人,约占17.3%;表示部分了解的56人,约占74.7%;表示不了解的6人,约占8%。
所有调查对象均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持支持态度,其中表示非常支持的46人,约占61.3%;表示积极配合的29人,约占38.7%。
(三)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交流沟通情况
认为自己所在高校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沟通频繁的仅有1人,约占1.3%;认为沟通较多的36人,约占48%;认为偶尔沟通的36人,约占48%;认为没有沟通的2人,约占2.7%。
在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主动上门服务情况调查中,认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会经常主动上门服务的7人,约占9.3%;认为主动上门较多的21人,约占28%;认为偶尔上门的42人,约占56%;认为没有的5人,约占6.7%。
(四)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需求情况
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进校园服务类型方面,问卷针对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求职技巧培训等需求方式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见图3。对就业指导师资的选择情况见图4。
(五)对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的倾向意见
在双选会的倾向意见调查中,问卷针对双选会规模、企业类型、现场配套服务、企业规模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分别见图5、图6、图7、图8。
三、广西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现状分析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能大体了解到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中有降
受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大、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城镇就业容量有限、就业结构化矛盾加剧等因素影响,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局势保持稳定,但仍然面临较严峻的形势。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二)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角度,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普遍较支持。但高校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缺乏紧密的沟通和协作,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活动的了解不够深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有多样化需求
本次列入调查表的共有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求职技巧5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内容选项。所有调查对象都作出选择,其中:选择2项以上的69人,占92%。所列5个选项的选择均超过60%,其中选择就业政策解读和创业培训的均超过80%。同时还有调查对象提出:如何办理创业手续、加强校企对接、加强公招公考指导、人事代理及毕业生档案手续办理、劳动关系政策和法规解读等个性化需求。从就业指导师资选择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也有多样化需求。选择2类以上师资的72人,占96%,选择企业HR经理作为培训师资的超过80%。
(四)高校对双选会的质量需求较高
约70%的调查对象选择匹配程度高的中小型双选会,或针对性强的分学历专业双选会。所有调查对象均希望在双选会现场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咨询、职业规划及测评、人事代理服务咨询办理等配套服务,其中希望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咨询配套服务的超过74%,还有部分调查对象提出设立提高服务的意见受理平台和就业权益咨询的配套服务需求。大型国有控股或独资企业依然被认为是进入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的最佳选择,民营企业、外企也普遍被看好。调查中,超过70%的受调查对象认为国有控股或独资企业进入高校毕业生双选会招聘效果好,而认为民营企业、外企招聘效果较好的也均超过了40%。在企业规模方面,大中型企业受到青睐,而选择小微企业的不足4%。
四、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工作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广西就业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并存,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就业是当前就业矛盾的焦点。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作为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有效载体,承担着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体面就业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11〕79号)均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发挥职能优势,承担相应工作任务,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将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底数摸清、政策落实、服务做细,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同时推动高质量就业,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的科学决策体现到政策落实、服务质量和工作实效上来。
nlc202309021919
(二)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
离校前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也是最需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关键期。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能有效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创业政策,提升就业技能,提高初次就业率,也有利于缓解人社部门承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打破传统服务模式,加强服务离校前高校毕业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从毕业后提早到毕业前,从校外延伸至校内,积极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要结合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加强针对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创办微型企业、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政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登记、就业见习、基层就业项目等措施,以及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就业创业帮扶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引导高校毕业生主动接受人社部门的就业支持和服务。
(三)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质量
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主动加强与当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反馈机制,了解他们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需求,探索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新模式,提高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是结合当地高校特点,提供针对性服务。深入了解当地高校的教育层次、培养模式、专业类型、服务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方案,提供有效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二是结合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需求差异,提供分层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对于就业能力较强的人员,主要依托公共招聘网络,加强信息引导,促进其自主择业;对于就业能力一般的人员,重点发挥职业指导的积极作用,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规划职业生涯,参加职业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实现市场就业;对于就业能力较弱的人员,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援助,实施就业见习、基层就业项目、公益性岗位等托底安置措施。三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提供定制式服务。广泛收集当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企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提高市场信息的充分性和透明度,帮助企业和劳动者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加强企业招聘用工指导,帮助企业做好需求分析,形成信息对称、服务对接、供需平衡的服务机制,提高企业招聘行为的有效性。
(四)努力做好实名登记为基础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和政策落实工作
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难点。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是准确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人社部门理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将实名登记嵌入各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流程,建立健全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做好实名登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跟踪回访、就业帮扶工作,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
8.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八
作者:刘成,【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精英”如今成了“弱势群体”的评论铺天盖地。在201 2 毕业生 双选会之际,我们有必要去了解 我们 西科大的准毕业生们的现状。这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展开,集中进行了一周时间,顺利完成了 这次实践活动。在调查中我们 了解到西科大的毕业生 们 正以务实的精神,最饱满的热情 将投入到即将到来的岗前实习中。对他们提出的 求职 时遇到的问题 和对非毕业生的 的 建议 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以及学校方针的制定有着积极 而 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 西科大,毕业生,就业
一、前言:
为了了解我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以及对自身素质的评价,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我们展开了这次调查。不仅让我们自身参与调查的人得到了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而且也帮助了在校的大学生尽快的认识自我、了解就业形势,合理的制定职业规划。同时我们期望为学校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以更好的协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供需关系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本次我们主要以问卷和单独访谈的形式对还在校的2011届学生展开了调查,涉及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经管学院,文艺学院,生命学院,制造学院等院系,调查对象有250多人次,发出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50份。
二、问卷分析。
我们从第十四周开始展开这次调查活动,按照要求进行团队分工、问卷设计;然后,我们随机访问同学寝室进行问卷的调查,与高年级同学进行访谈分享。到第十五周末开设整理问卷,完成报告成形初稿。本次活动历时两周时间。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分析如下 :
(一)对自身工作的行业定位仍显模糊
虽然我校毕业生的双选会已几近尾声,大部分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签约单位,但是当问及“自己最想进入的行业”时,仍然有12.5%的同学表示没有清晰的定位。在其他“有明确想从事的行业”中,IT和通讯业最受青睐,其比例达到21.5%,其次是制造业12.5%,电力石化等能源业9.7%,政府机关事业单位9.7%,证券、金融、保险业10.4%,也有同学选择商贸、房地产、旅游、交通和民航业等。这些数据与我们学校的专业设置有很大关系。数据显示,男、女学生的理想行业有很大不同,男生更倾向于IT与通讯业和制造业,而女生更倾向于商贸,证券金融等领域以及机关单位。
(二)理性面对专业及工作对口问题
大学四年所学专业与自己工作难以对口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我校的毕业生们能较务实理性。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64.2%的同学选择了自己所从事工作可以与自身所学专业有一些关联性;22.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工作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来选择;而仅有4.2%的同学要求自己的工作要与专业完全对口;其余9.1%的同学表示“不确定”,先找一份工作后再考虑专业和兴趣等问题。
(三)企业类型
在问及“自己比较倾向的所在企业类型”时,37%的同学表示更倾慕于国有企业,25%的同学希望到外企就业,18.5%的同学表示进入私营企业对自己发展更有利,同时选择政府公务员的占12.5%,只有7%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
(四)成都成了绝大多数的工作首选城市
成都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了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枢纽,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大部分同学表示愿意选择到成都发展。其余一小部分表示要回家乡发展,而对于一定要“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就业的同学屈指可数。这个结果可能与我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川内地区有着重要的联系。
(五)理性判断,正确定位
面对第一份工作,社会上对当代大学生“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唏嘘声,我们西科大的学生理性地判断就业形势和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前提下,他们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没有把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个人的发展空间摆在了第一位,同时在选择能接受的最低薪资时,56%的同学选择在2000-3000元的范围,选择3000元以上的占了35%,而也有28%的同学选择薪资在2000元以下。
(六)没有工作经验依然成为应届毕业生的软肋
调查显示我们西科大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难题是没有工作经验,因为这个原因就被很多企业拒之门外。在综合素质方面大家都一直表示在求职过程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很多同学都是面试过数十家企业,其中也大部分工作条件达不到自己最初的期望值,也是学生拒绝企业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虽然迎来了经济复苏的春天,但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以及高职,中专的毕业生的涌入,让求职场上竞争并没有减少,很多同学表示竞争压力依然太大。
(七)专业知识以及学习能力是王道
在准毕业生们经过大量面试后,在问及用人单位最为关心的毕业生的素质仍然是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者自己即将从事的行业的专业性了解,以及学习能力也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尤为重要,其次是学生在面试场所表现出来的交际能力和个人品德。而调查显示,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也有莫大帮助,而企业对学校名气不是太关注度,这样的结果对我们这样的非“211”大学也是一个好的契机。
(八)大量积累经验——毕业生们蓄势待发
毕业生们进入企业后最想得到的是得到从业经验,其次是学习专业技术,了解企业管理模式,同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人脉,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技巧,而良好的薪酬福利,以及稳定的工作岗位等,同学们表示不太关注的态度。
(九)毕业后就创业是“下策”
在问卷结果显示,47.5%的同学表示工作难找会考虑自主创业,39.7%的同学表示即使难找也不会,37.7%的同学暂时没有考虑过是否创业。他们表示一毕业就创业就会遇到很多难题,首先是缺少启动资金,其次是缺少经验,需要在工作积累后再自己创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合适的项目,这些因素阻碍着大学生们,同时也增加了求职场的竞争压力。
(十)高考志愿填写需谨慎
当问到如果回到四年前,是否会重复四年前的选择时,28.2%表示仍然会选择现在的学校和专业,而有24.2%的大比例学生选择了自己不会在选择现在的学校和专业,其余
47.6%的表示不确定。选择不会的比例如此之大,我们是否应该反省当初我们的选择,以及反思现在的教育制度呢? 虽然我们可以非四年所学专业,但是四年的青春是不可以从来,因此在填志愿的时候就应该目光长远,考虑到四年后的就业形势,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走自己想走的路,这样可以让我们 的职场路,人生路少一些弯路。
三、对策与建议 :
虽然现在的就业相较于前一两年有所好转,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的大学生 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天之骄子,“蚁族”、“ 蜗居” 的大量涌现,大学生俨然成为了“弱势群体”,然而要改变这样的一个尴尬局势,需要我们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1.政府: 需加大力度为大学生 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 性。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可以指定出台一些帮扶政策。一是待业求职登记制度。准许待业毕业生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失业人员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二是临时救助制度。三是优先安排就业制度。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 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 零就业 家庭毕业生,采取政府安排岗位等多种方式实行保底就业。四是免费服务制度。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免收服务费用。五是就业见习制度。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3至6个月的见习培训,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2.社会: 观念要与时俱进、共同营造良好环境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需要落实到行动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 之缝谁 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
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 使毕业 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 需求之缝的 作用。而大学改革的先行者南方科技大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希望我们学校能够学习借鉴他们一些优良的并适合我校现状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理念。(3)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 视变化 为机遇,视困难 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 欠佳会 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 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在校的非毕业生应该尽早地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迎接毕业生时候的层层竞争,让自己在求职场上游刃有余。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5. 中学生: 志存高远,全面发展,理性报考,兴趣至上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当代中学生不应该只做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不能够仅仅把自己的目标理想仅仅定位于要考上某一所大学,并不对自己考上大学后应该走哪条路怎么走的问题 进行思考。我们应该在处理繁重的课业任务后应该多了解社会,多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所在。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兴趣,不能养成什么事情都浅尝辄止的习惯。在高中就要确定我们以后一定要在某一领域中能做出杰出成绩,当自己已经对自己要报考的专业已经有长期的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在高考后的填志愿中能够占有主动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填志愿的不谨慎导致我们在四年后还在后悔自己的路没有选好。我们尽早 地树立自己清晰的人生理想,把握自己的兴趣,才能拥有充实而精彩的大学生活。
四、活动总结 :
9.毕业生就业核查报告 篇九
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6年12月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毕业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加强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对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是浙江省目前唯一的以“影视”为特色、涵盖相应领域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学院是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浙江省“平安校园”。学院占地580余亩,下设表演艺术学院、影视制作学院、旅游与创意学院、文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共5个二级学院。学院立足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设有戏剧影视表演、音乐表演、表演艺术、人物形象设计、舞蹈表演、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技术、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影视编导、新闻采编与制作、会计、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媒体营销、导游、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共18个专业,其中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6年,学院严格落实党和国家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和要求,在浙江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统筹全校资源,不断开拓创新,圆满完成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一、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我院2016届毕业生共计1190人,涵盖如下专业:人物形象设计、影视表演、表演艺术、摄影摄像技术、编导、新闻采编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艺术设计、导游、旅游管理、会计、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电子商务共14个专业。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我院2016届毕业生总就业人数达到1169人,总就业率达到了98.24%,其中签约率为88.66%,另有9人升读本科。
1、就业行业流向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行业流向表
如上图所示:我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4.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5%)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他服务业(9.7%)。
2、就业单位流向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流向单位性质图
如上图所示:我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其他企业(85.3%),基本上的毕业生都到中微小型企业就职,符合浙江省民营经济特色,也反映出我院毕业生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具有较好的就业适应能力。
3、就业地域流向
如下图所示:我院2016届毕业生主要还是集中在浙江省内就业,省外就业比例较低;同时在省内就业也有较大差距,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省内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可见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职业发展机会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域的重要因素。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流向地区统计图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浙江省内流向地区统计图
学院加强了就业情况核查力度,严格就业审查程序,努力提升我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确保我院毕业生就业率真实可信,勇于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将我院的就业工作做全面、做仔细、做质量、做真实。在8月中旬我院开展了就业率自查工作,要求各二级学院彻查本院所有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如实上报。经全院调查后,基本上的学生就业情况均属实,有部分学生出现换岗现象,有个别学生因辞职、个人发展考虑等因素而暂时待业,学院总体就业情况基本稳定。
针对2016届毕业生及2017届实习生,我院举办了两次大型校园招聘会,参会单位共计222家,涉及包括:餐饮、酒店、服务、旅游、教育、影视传媒、商业、外贸、物流等行业企业。参会学生2379人次,实际招聘岗位为2070个,实际达成就业/实习意向学生数为792人。我院举办的校园招聘会得到了社会企业和学生的一致认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2016年开展的2013届、2015届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工作中,我院积极组织力量,广泛开展宣传,积极动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配合开展此项工作,经过学院工作人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所有调查参与率均超额完成目标。
在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中,我院学生丁铭亮的作品《基于“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的智能车位服务平台》荣获高职高专组创新创意类优胜奖。
二、我院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做法
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我院是新建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我们坚持需求驱动模式,充分考虑社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在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保证专业设置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按照社会需求和培养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要求,精心设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依照岗位标准设方案”的办学思路,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这个基础打牢了,就业工作的其它环节就迎刃而解了。
2、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和职业素质教育。就业心理辅导是针对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指导与服务。我院通过集体讲座、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种种误区,如功利心理、自卑心理、自大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增强自主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准确自我评价,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择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消除被动、依赖的就业心理,树立市场竞争意识,主动就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包括职业基本道德和法律基本常识。在就业指导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还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科学地把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
3、全面提高就业指导队伍整体素质和规范就业指导工作。一是近年来,学院通过组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集体培训,挑选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去进修深造,鼓励工作人员钻研业务,对发表的有关就业指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导的学术论文、教材进行奖励等措施,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学、管理学以及法律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二是对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做到了分工合理、人尽其责。并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如要求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活动,及时准确核对上报毕业生生源信息,按要求发放、管理《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进我校招聘毕业生有具体的管理方法,积极、客观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我校毕业生,做到了“优生优推”。毕业生档案管理认真规范,档案材料交接手续完备,不允许毕业生自带、自留档案等等。三是建立“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体制,整合各类资源,优化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网上网下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老师重点引导与学生自主服务相结合的就业管理与服务体系。还制定并严格实行就业工作评先量化考核制度,建立就业状况实时监测反馈体系等。这些措施的实施,较好地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确保学校整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4、适应毕业学生需要,为他们专升本创造条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提高学历层次,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是部分学生的强烈愿望。针对这样情况,我们在理论教学上,坚持“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压缩了理论教学必修课的总学时,形成了与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结构。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抓住了课堂精讲、辩论竞赛、理论征文竞赛、毕业论文指导等环节,使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既实现了理论知识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也适当兼顾了学生专升本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三、我院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
1、学院根据浙江省教育厅要求,成立了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创业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创业相关管理制度,从制度和管理上保证我院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院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设立了2门创业培训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场,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开展个人的就业创业征程,针对创业学生,我院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来安排专门的老师开展创业帮扶工作。
3、学院坚持以专业为导向引导学生以发挥专业特长为目标开展创业工作,通过专业教学中列举成功案例、邀请行业精英开办讲座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个人专业并激发创业激情,有效地将专业学习与创业工作结合一起并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我院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专业学习,已经成功运行了创业项目,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创立了产销柠檬及其衍生品的小叶柠檬品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创办了校园快递店,人物形象设计的学生创办了个性服装店,电子商务的学生创办了网络营销店,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还创立了横店影视学院学生演员公会组织和舞蹈培训班等等。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4、为了更好地帮扶学生创业工作,我院还通过和浙江移动合作获得就业创业专项经费赞助,为学生创业提供经费支持。
5、我院合理规划场所,为有需要的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和办公设备。
四、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就业创业工作质量的基本思路
1、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素质,要使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成为一个集中介、咨询、指导、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机构。真正成为学院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
2、进一步加强开发、维护就业基地,强化校企合作,努力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将就业工作前移,使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充分利用就业实习基地资源,探索实践学校专业与企业岗位紧密对接的教学模式,把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利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做到“校企联合、共同育人”。
3、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手段现代化建设。通过更新的就业信息网,毕业生可进行网上咨询、招聘信息查询、网上推荐,用人单位经审核可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查询我校毕业生信息等,充分利用网络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提供信息交换平台,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水平。
4、进一步提供更多的创业指导,鼓励学生支援基层建设。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积极为基层建设作贡献,主动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五、毕业生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毕业生就业的优劣是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一贯重视该指标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反馈和预警作用,建立了完善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
1、将各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数据,作为每年调整招生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设定的依据之一。
【毕业生就业核查报告】推荐阅读:
毕业生就业实习报告12-03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07-18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报告12-10
12年毕业生就业倾向调查报告08-09
毕业就业调查报告范文09-28
关于大四毕业生就业准备情况的调查报告12-18
毕业生就业网08-05
毕业生就业动员11-30
毕业生就业好难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