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作文评改方式的调查报告(10篇)
1.关于中小学生作文评改方式的调查报告 篇一
“初中作文评改方式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被誉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使命。作文评改,作为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但是长期以来,作文评改的主客体定位不清,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作文评改模式单一,缺乏开放、民主的作文评改氛围。广大教师作文评得辛苦,而学生却漠不关心。结果教师徒劳无功,苦不堪言;作文评改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本课题立足初中日常作文评改训练现状,试图优化初中日常作文评改,为作文评改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此,本研究针对长期以来作文评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在对学生日常作文情况进行有效调查的基础上,探索作文评改创新的途径。最后,着重阐述了初中日常作文评改和网络环境下初中作文评改的具体实施办法,并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为现行的初中作文评改创新方法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案。
【关键词】:作文评改 创新途径 自主合作 展示交流互动
2013年12月31日,山阳县元子街中学申报的微型课题研究《初中作文评改方式创新研究》被山阳县教学研究室批准立项,我们经过研究讨论,决定开题。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由来和背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才能教好作文,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下足了功夫,可为什么依然收效甚微。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现代作家赵树理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写好作文,离不开“修改”过程的严格锤炼。对于作文创作有了一定基础的中学生来说,下功夫于“修改”,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忽略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就谈到:“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事隔近40年,这种“徒劳无功”的现象依然在不断上演。其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导致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
那么,作文怎么评、怎么改才能提高效率,真正促使学生作文能力得到提高呢?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立足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的一项固有的和极重要的任务,因为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写作能力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会自己修改文章的人,不可能学会写文章。“初中作文评改方式创新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是为了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真正授之以渔,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并乐于评价、欣赏与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增强遣词造句、语言感知的能力,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课题的界定和说明
评改新模式。评改是写作的一个延伸。好的作文是评出来的,改出来的,评改更要舍得花时间。课题中提出的评改新模式与以往作文教学中的评改模式不一样,首先评改主体不同,由旧模式中教师为主体向新模式中学生为主体转变,由以往单一的教师的评、改到合作化、多元化的评、改,作文评改新模式的创建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改、小组合作互评、全班多向互动式评改交流等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自改能力,让学生由乐改到善改,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3.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外作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主体参与作文批改。他们认为初中作文指导最好包括的五个要素,其中有:1.让学生去解释、判断;2.让学生多写、多改;3.让学生早点接触优秀作品。这对本课题有较大的理论参考价值。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总结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探究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并试图从教学设计的层面研究学生参与习作讲评的课堂教学模式。
4.课题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以探究作文批改的新模式为研究方向,重新给作文评改的角色定位,“主角”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使作文评改臻于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范式。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如何处理好教师评改与学生评改的关系,作文评改的有效模式的探索等都是本课题关注和试图解决的问题。立足于实践,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这一研究过程本身就包容了理论知识与抽象知识的整合,包容了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本课题的研究必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独立与合作研究过程中构建知识,也必定能将教师从繁杂无功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5.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新课标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视是对本课题研究的有力支撑。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它人的协商、交流、合作以及本人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课题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学生作文修改中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并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作文评改新模式的探究,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修改作文方法,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学生鉴赏作文、修改作文的能力及自身的写作水平,使学生乐写乐改,并以改促写,进入到写作的良性循环。提高习作讲评课的效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习作评改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在中考中的作文成绩。
(三)研究的内容
1.如何在作文评改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作文及修改作文的兴趣。
2.在作文评改的研究中如何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作文修改方法,切实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作文水平及鉴赏能力。
3.在对作文评改新模式的探究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写乐改,并以改促写,使写作进入良性循环。
4.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习作讲评课模式。
(四)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课题研究的对象:山阳县元子街中学七至九年级学生。
(五)研究的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作文批改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充分吸取已有的宝贵经验,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实践,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个案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课堂实践中要及时总结发现切实有效的作文批改模式,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5.经验总结法:研究者要能够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提炼、概括出与研究目标、内容相契合的信息,形成富有理性的经验,并物化为经验、理论文章。
(六)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4.1--2014.2)
(1)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对相关的作文教学理论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当前作文批改和习作讲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2)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实施问卷调查,落实课题组成员分工。
2.实施阶段(2014.3--2014.5)
(1)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的操作方案与学校相关的作文教学常规进行实践,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及时地反馈与总结,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并作详细的记录。积累课题实施中的各种典型案例、教学设计。
(2)在2014年5月进行一次系统地阶段性总结,为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做好准备。
3.总结阶段(2014.6)
整理所收集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鉴定。
(七)研究的组织、分工及保障
1.课题组分工
课题负责人:周军红
成 员:郭丽萍 马朝春
2.课题研究保障
(1)经费保证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的研究工作,为研究经费提供了优越条件,并能够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协助课题组进行有效的管理,便于课题的开展与实施。
(2)人员保证
课题组各成员都是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态度认真,勤奋刻苦,乐于奉献,均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具有丰富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课题组老师多次发表教科研论文,在各级各类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论文评比中均有获奖。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论文集: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的教育教学论文汇编;
3.教学案例与设计集萃: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研究中优秀教学片断及教学设计集萃;
4.学生作文集: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课题研究中学生优秀作文及精彩点评汇编;
5.课题研究报告: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6.形成习作讲评课的常规教学模式;
2.小学作文评改方式的创新研究 篇二
关键词:作文批改;评改形式;欣赏式评改
一、创设多纬度的评改形式
作文评改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想改”、“乐改”、“会改”,进而培养学生新颖独到、具有个性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1.布置任务,点拨方法
教学任务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将其转化为学生具体的课堂目标。每一堂作文评改课,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侧重点确定相应的具体内容。如,同是评改记叙文,低年级和高年级要求不同;同是评改,对语言、思路、思想各有侧重;同是对语言的要求,有的侧重严密,有的注重生动等等。教师在实施作文评改时要根据教学目标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评改方法的点拨,在黑板上明示学生评改方向:(1)是否围绕中心选材⑵中心是否突出(3)段落是否清楚(4)过渡是否自然(5)语言是否流畅⑹结尾是否扣题⑺详略是否得当。使学生在评改中能切中要害,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评改质量。
2.自评自改
在指导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时,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刚写完的文章出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凭借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找出用得不准的词,修改不通顺的句子。第一遍朗读着重修改语句。第二遍朗读注重段落安排,看段落间过渡是否自然,结构是否严谨。若上下段间读起来觉得突兀、不连贯,则需适当增加过渡性语句,开头结尾安排照应性的段落,最终使文章达到“匠心独运,天衣无缝”。第三遍朗读进一步思考文章的主题,看主题是否明确、深刻,所选材料是否能准确地表现主题,否则就需要对材料进行补充或修改。修改后指导学生在作文后写出“写作收获或体会”,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作文,找出自己作文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3.学生互读互改
“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叶圣陶)”。因此我们让学生自改后再互相交流,评改的形式有:同桌互评改、大组车轮式互评改、好差一对一交换互补批改、好友交换互评改、小组合作(三人或四人)互评改,专家组成员评改。在互相合作中评改同学的习作,根据习作要求谈谈修改意见。在这个过程中,若有不同看法和意见,可进行辩论。原作者根据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方式,与评改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评改的策略主要有:交换习作,边默读或朗读边评改。可以和作者本人口头交流;也可以在小组内,一人朗读,一人执笔,组员共同倾听,评改或作者本人执笔听取意见修改;还可以请专家评审组成员提意见,作者修改。
4.家长评改
根据习作问题和内容,可以请家长参与,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孩子的习作,便于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学生习作的提高。在操作策略上我们选择家长比较熟悉的题材请家长参与。如 “一个熟悉的人”等,从研究情况来看,多数家长更注重于对孩子习作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评价。
二、艺术性批改,点燃习作热情
传统的习作批语往往就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条理是否清晰、语句是否通顺等作出逐一评判,大同小异,千篇一律,这样的习作批语仿佛全都是克隆出来的,让教师自己也觉得乏味,更不用說学生面对这样僵化的批语会有何等厌烦的情绪了。而好的作文批语,不仅能让学生在温馨的语言中明白自己作文存在的不足,还能让学生激起习作热情。如何让批语点燃学生习作的希望之火?
1.教师的批语应富含艺术性
学生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习作中出现一些错误也是正常的。教师的批语必须体现出足够的耐心和诚意,要让学生感受到批语是师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载体,是老师对学生真切关心的表现,因此批语要写得委婉,富有艺术性,尽量避免刺激性,既要有鼓励性,又要有建议性,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在愉悦中接受老师的修改建议。
2.教师的批语应强调针对性
写作文的批语要像中医把脉那样仔细甄别,针对其中的优缺点加以剖析,给学生开出一剂良方。如有位学生写《值得尊敬的一位老师》时,在记叙事件的过程中缺少自己的内心活动,我便在眉批上写道:“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你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老师的动作、神态,真棒!当时,你心里怎么想的呢?如果把你自己的心理活动添上去,效果一定会更佳!”这位同学一看到这样的批语,便迫不及待地写上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可见,有针对性的批语能切中要害,能开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三、欣赏式评改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本质就是渴望得到赏识。” “言为心声”,学生的作文大多凝聚着学生创作的心血,学生付出的心血当然渴望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赏。在实施评改研究过程中,教师运用自我欣赏、相互欣赏、集体欣赏的评改方式进行。采用符号和点评、综合评价、口头表扬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如先在习作中随时圈出满意的词句,打上“☆”或画个小笑脸,再给予点评赞美,说出好的原因;也可以在文末写上综合意见“我最满意的是——”;还可以在反馈时,口头说说“我觉得**同学的**句子用得特别生动,我要向他学习!”赏识式作文评改,饱含赞赏之情的只言片语便是一种情感的慰藉,从而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亲近作文,然后喜欢上习作。它将被化作无形的学习动力,乃至终生的影响。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作文评改在学生增强写作能力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仍要不断打破固有认识,勇于提出更多新的作文评改方式,并寻找到合适的途径应用于学生身上,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提升作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06、2007年有关期刊,山西教育报刊社.
[2]《新课程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王深根、毛建华编著.
[3]《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编柳斌.
3.关于中小学生作文评改方式的调查报告 篇三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现象。语文教师说到作文,几乎没有不皱眉、苦恼、叹气的。
一是批阅量大。以一名语文教师带两个班(每班50人)计,按人教版语文6个写作单元的要求,他一学期需批改600份作文。现在许多学校要求详批,一人5——8分钟是正常的,那600人次的作文就是3000——4800分钟,折合50——80小时。而每学期约有18周能正常教学,这18周里,这名语文教师一般每周约有14节正课,平均每天约有3节,加上约1.5节的备课时间,整个上午,他的工作时间已满。下午3节课计2小时,18周共有180小时,那他本学期把所有非上课、非备课时间的将近一半都用在批改作文上,其他语文练习、周记之类的批阅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由 于语文 老师的作业批阅量太大,因此,为了过学校检查这一关,不少教师批改作文只好择优生详批,剩下的就凭感觉批了。
二是学生不太领情。语 文 老师辛辛苦苦把学生的作文紧赶慢赶批出来,满以为学生会认真反省,扬长避短,下次把作文写得更好,谁曾想,许多学生只是翻翻而己,丝毫没有语 文 老师预想的积极思考状态,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莫大的伤心事。
那么,如何即让教师摆脱繁琐的批改,又让学生爱上作文提高水平呢?这个问题萦绕我的脑际多年。
(二)、问题思考。学 生为什么不大 关心 老师的批阅呢?是老师批阅过于程式化而令学生乏味,还是学生对作文再认识再创造缺少动力?那么,能不能用学生喜爱新奇、关注同学对自 己评价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互评作文呢?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相对减少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最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写作的热情,倘若真能这样,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这个思路值得一试。
二、问题的研究。
(一)、专业学习。
1、理论学习。
新课标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新课标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要重视对作文修改过程地评价,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叶圣陶 先生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不就主动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2、他山之石。
魏书生十多年不批阅学生的作文,让学生互批,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都得到了明显地提高。
(二)、教学实践。
1、设想。
第一步:师生回顾本次写作要求,明确评改要点后,学生习作“一对一”互评,小组内交流;
第二步;全班交流;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步:教师网上帮助修改——展示成果。
2、实践。
第一步,学生互评,小组交流。首 先,教师列出评改作文的标准及方式,加以指导。其次用随机分发的方式,让学生“一对一”评改作文,即每人评改一本非本人的作文,写出评语并签名。再次,在 “六人小组”内交流本组互评的作文,并对作文评语再评价。第四,推荐本组优秀作文及优秀评语,推荐本组优秀发言人,本组作文交发言人。在以上过程中,教师 巡回各组,有选择地参与各组讨论并指导评价,总体把握作文评改情况。
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先由各“六人小组”发言人在全班介绍本组作文评改的基本情况、优秀作文、优秀评语,这个发言要写成文字的东西,至少是详细提纲式。每人发言限4分钟左右。其次,教师对作文评改、讲评环节进行评价。评价以发现闪光点为主,对发言人尤其要鼓励,但同时也要提出希望。第三,上交老师审查。审查是粗级条的,发现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在下次作文课前指出。最后,被评人对同学的评语可再写评语,或找同学探讨。
第三步,教师网上修改,择优在班级博客发表。首先,教师全面阅读学生作文,从中选择优秀习作让学生发到班级邮箱。这里选择的优秀习作以学生推荐的优秀习作为主,同时教师也要把学生评改遗漏的优秀习作筛选出来。然后,教师在网上仔细修改,发在班级博客。上传班级博客的习作约占作文数的百分之十左右。
(三)、策略研究。
通过批改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这一点让人欣喜。在实践中,我不断总结完善策略,以下几条较为重要。
1、互评前的指导要准确到位。只在把握了这一点,学生的互评才会有的放矢,特别是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那一部分学生而言。
2、各互评小组要明确一名小组长负责。这样就能保证组内交流的有序性,也能对评改有困难的学生实现现场的帮助,也能帮助那些在发言上需要指导的学生,还能保证推荐优秀习作和发言人的质量,3、要求发言人写出发言的详细提纲。这样能促使发言更有深度,避免应付的情况出现。
4、要对评改过的作文再查阅。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出现不负责任的评语。
5、网上评改可吸收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参与。这样即可减轻老师的负担,更能促进这些作文高水平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6、网上选取的习作范围适当广一些。这样有利于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三、成效与反思。
(一)、研究效果。
1、学生方面。
以上作文评改三步法,到底效果如何呢?让学生来说话吧。
张梦淇在周记中说:“我们盼啊!盼啊!终于,这个星期的全班同学互改作文被我们等到了,我迫不及待地等着发给我的本子„„”作文之于学生,有了如此的引力,语 文 老师的心里,自是喜上心头。
陈雅倩在班级博客中留言说:“看她们的文章,真羡慕啊!我也会努力的!”陈伶俐留言说:“ 经过老师的修改,我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许多缺点,有时候一句话放在这一段会不太合适,可是如果调换位置,放到文章的另一个地方就会觉得很流畅.比如说„„”
当然,还有许多游客留言评论,交流,在这里延伸„„
用心 爱心 专心
2、教师方面。
这 样的作文评改,是不是老师就可以偷懒了呢?其实不然,指导学生改作文、挑选优秀作文且不说,单是在网上一呆几个小时的修改作文,常常累得眼睛发胀。可是,看着学生的文章从灰姑娘变得花枝招展,展示在网络上,内心的欣喜成就即无须明言。这里变单调的教师批改为师生互动的方式,不仅对于学生而言是新奇的,即便 是老师也能从中找到更多的成就感。苦耶?乐矣!
(二)、实践反思。
通过一学年的尝试,这一个评改套路基本成型,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水平有了明显地提高。但是,认真总结反思,我发现,还有不少地方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是老师的指导需要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也就是说,每一次的评改的要点在基本要求之下又是有所侧重的,这样由浅入深地在三年中全面地学习到作文评价修改的方法。从而避免被动地完成任务的弊端。
二是如何不断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新奇之后是平淡,如何进一步创新,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4.关于中小学生择校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四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现象
择校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的择校与我国规定的及社会上认为的义务教育相悖,与我国规定的免试就近入学相抵触。社会上的呼声大部分是批评和反对,而学者们的意见也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如今基础教育选择制度在各国教育领域大行其道,而在我国学校的选择尚未得到真正的倡导。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择校现象应运而生。关于学校的选择一直被认为是引发教育不平等的教育现象,我国也多以限制择校为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与市场竞争体制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学校选择和家长择校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的一种主要制度和措施,并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在我国择校的矛盾日益激化,是全盘否定还是大力推行,择校是否会使社会的不平等愈演愈厉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择校问题成为我国多数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关于择校问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是建立在研究人员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缺乏来自实践层面数据的检验,无法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择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家长选择学校,使得学校需要雇佣和保留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因而,择校可能会影响学校教学岗位的设置和对教师的付薪。人们也许以为择校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会很慢,但至少可以说这种观点不是完全正确。在择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对于择校的看法是怎样的?持肯定还否定的态度,择校是否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增加更多的工作负担,对于教育技能和管理技能上是否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原计划抽取60所学校,其中小学12所,初中18所和高中30所。每所小学共有2个年级和2个班级,每所初中共有2个年级和2个班级,每所高中共有1个年级和1个班级,合计共有班级90个。每个班级一名教师填写问卷,计划教师问卷发放90份。由于各区学校配合情况不同,择校又是相当敏感的问题,所以实际抽样学校只有48所。此外,教师的工作繁忙,教师问卷中一些问题与政策相关,所以回收率一般。我们回收了丰台区、海淀区、门头沟区、西城区、朝阳区、昌平区、宣武区7个区,共46名中小学教师问卷,其中小学教师共8人,初中教师25人,高中教师9人;男教师10人,女教师36人。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于择校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择校生对于教师的影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频数分析;对于教师认为“择校的原因”和对“择校的看法”进行了多选题的统计分析;对于教师的月收入和课时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对于择校前后的家访次数进行了配对T检验;在考察有择校生是否会对教师的收入带来显著影响时应用了方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参考和借鉴,得出相应结论,并在报告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由表1可知,教师的学历多集中在大学本科,虽然目前中、小学中有很多教师取得了硕士和教育硕士学历,但在教师整体队伍中所占比例很小。此外由表1可以看出,现在教师的学历已经普遍提高,而且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接受了师范教育。虽然近两年国家推出政策,只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就可以进入学校教书,引起了教育行业很大的争议,认为非师范类的毕业生会大量涌入教师的行列。但是,目前更多的还是接受过师范教育的毕业生从事教师行业,非师范教育的毕业生,并没有对教育行业产生很大的冲击.(二)教师对学生及家长择校原因的选择
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原因13128.2%
学校的老师素质好 原因23330.0%
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 原因32220.0%
交通便利 原因476.4%
有特色教育 原因51311.8%
有亲戚朋友在这里工作 原因643.6%
在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的原因中,共有42个有效案例数据,4个缺失值;其中42人共做了110次回答。有31人次选择“学校的教学质量高”,33人次选择了“学校的老师素质好”,还有22人次选择了“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42人做了110人次的选择,其中pct of Count Responses:选择原因1——“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占比例为31/110=28.2%;选择原因2——“学校的老师素质好”占比例为33/110=30.0%,选择原因3——“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占比例22/110=20.0%。综上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认为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更注重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而交通等其它原因,并不是主要的。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择校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结果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家长择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素质要好,教师也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出,特色教育也占据了选择原因的很大比重,所以中小学教育应朝着多元方向发展,重视特色教育,以满足学生及家长的特殊教育需求。
不同年级对于择校原因的分析
不难看出 选择“学校教学质量高”的小学教师占75%,初中教师占76.0%,高中教师占
66.7%。从整体上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高”要略高于高中教师对于这个原因的选择;高中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原因更看中“教师的素质好”,占88.9%,小学教师选择这个原因的相对比较低,占62.5%,而小学教师认为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这个方面在择校原因相对初中和高中老师要高,所占比例为62.5%,相应初中教师有48.0%的人选择这个原因。我们会发现到了高中,“交通便利”要比小学和初中重要很多。而小学则对于是否“有特色教育”非常看重,占62.5%;在高中,几乎没有选择“有特色教育”这个原因。发现“有亲戚朋友在这里工作”高中教师比初中和小学教师要认为重要的多。
在学生问卷中,高中学生的交通工具大部分是自行车,所以到了高中家长会把交通便利放入择校原因的主要方面,学生到了高中有了很高的独立性,绝大部分学生不再用父母接送。在小学的教育中教师认为特色教育会很大的吸引择校生。可以看出,现在儿童教育中家长更多看中孩子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则择校的时候会考虑到学生的特长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不容乐观的是高中对于特色教育的重视程度太低。高中生在择校时,几乎不再看中“特色”教育,而更多看中“教师的素质好”。由于我国的高考压力大,高考成为绝大部分高中生的必经之路,无形中高中学校在选择教师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中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有亲戚朋友在的学校,这样会便于有“大人”看管自己的孩子。高中教师普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所教的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的教师都会把孩子放在“身边”。其重要原因是:
1、便于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叛逆、懵懂、浮躁、又对成人世界充满好奇心,不仅是学习上的管理有一定困难,思想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早恋、吸烟、迷恋网络等,许多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都会给高中生很大的冲击。所以家长们很想把孩子放在能够“监视”到的范围内;
2、便于找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有熟人在,所以家长就可以很容易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弱点和成绩情况,便于和教师沟通,请教师多方面的关注孩子
3、便于找到辅导孩子的教师,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总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辅导老师,而且可以请老师多多知道和帮助。
四、主要结论
(一)小学重视特色教育,而高中则相反。小学对于是否有特色教育非常看重,这是很好的一面,但是高中对于特色教育却非常低,这似乎也体现我们的高中教育对应试教育格外关注。到了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到达了顶峰,为了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家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不惜用重金来选择重点学校就读。从教师的角度看出,到了高中阶段,家长择校不再重视特色教育,而更多地注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学生的特色教育到了高中似乎就停止了。这样发展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岂不是千篇一律,都成了考试的机器。
(二)家长择校时最为看重的因素是教师和办学质量。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时主要考虑的还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无论存在择校与否,这两方面都是管理学校中最主要加强的部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择校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次调查对教师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的影响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社会上对于学校的评价一方面是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就集中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
(三)教师认为择校费的收取应该视情况而定。教师从职业的特点还是倾向于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大部分教师认为“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或特长应该免收择校费”,而对于“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差应该根据家庭条件的情况”。教师对于这个问题更多不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提出了看法。有时,这种从单纯的教育资源利用角度上看待“择校费”是不合乎市场竞争的,但未尝不是一种合乎人道和教育公平的视角。
(四)择校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对其职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但其收入并没有明显上升。“择校”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技术和班级管理技能的要求,而且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工作时间。虽然并没有给教师带来巨大的负担,但是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接受择校生后教师家访的次数明显提高了,择校加大了教师课下的工作量。值得关注的是加大工作量的同时,择校对教师的收入却是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五)择校生的加入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班级成绩。由于择校生的加入,教师认为会对班级的成绩带来一定的影响,会降低班级的成绩,而对班级的学习氛围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择校生由于学习方法不理想往往成绩会低于其他同学,但是择校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好的。
五、建议
(一)规范择校行为,收费要“合理、公开、透明”。就近入学本身就是择校行为,只不过直接的实施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个人。从原来的转移户籍所在地改为今天的转移房产所在地,人们依然可以借助就近入学政策实现择校。变以户籍择校为以房产择校,在引发名校附近购房热的同时,其进步意义在于实现了从以权力择校为主到以金钱择校为主的转变。所以,从根本上取消择校是不符合现实的。当务之急,要完善并规范学校选择教育的行为。公民接受教育不仅一种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质的要求。因此,满足这种学生选择教育的方式不应是“督”,而应是“导”。收费要做到“合理、公开、透明”。学生选择教育所产生的收费
行为要公开,杜绝暗箱操作的方式。要引入社会评价和中介机构评价的制度。
(二)均衡各个学校之间的办学力量。由于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不同,致使“择校”现象加大。目前,国家对于“重点”校和“示范”校的投资力度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当然在教师的待遇方面也是不同的。所以很多教师会利用一切机会进入重点学校或者示范学校,在人力资源上也产生了很大的流动性。北京很多普通学校都成为了“中转站”,很多教师没有交上几年就离开寻找更好的学校。这样,好的学校更好,差的学校更差,产生了恶性循环。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是不足的,为了更多的学生得到好的教育,国家应该加大对于普通学校的扶植,而不能一味地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重点”学校和“示范”校。
(三)建立健全教师的按“业绩”获得报酬的机制。许多教师确实希望教师专业化,成为一个按业绩获得报酬的高生产力的人们的集聚地。但是,在教师领域很难,也很少体现这一点。从择校带给教师的问题看,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压力也提高,而且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技能要求和班级管理要求,但是教师普遍认为加入择校生后,工资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教师的工作量在工资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目前,有这样一种说法“教师就是一种良心活”。所以在拿着同样工资的同时,只能凭借教师的“良心”来把教学和教育工作提高,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评判方式。所以,应该建立、健全教师的是奖励和报酬机制,使教师的薪酬也能按“业绩”得到衡量,更好的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 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 是依法维护我国义务教育全民性、公平性原则的根本保证, 也是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矛盾的治本之策。对于工作不力, 学校管理不良的基础薄弱学校, 要从充实和调整领导班子人手, 注意选配德才兼备、事业心强、懂教育会管理的校长, 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六、结语
择校作为当前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的集中体现,对它的治理需要多种措施同时实施,而 每一种措施实施后,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治理方式。这一切都决定了解决择校的负面性,同时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效率,需要有长期的、完整的战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非完美的状态,但是,不管怎样,就择校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对于培育社会理性选择行为,奠定素质教育改革的群众基础,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一次次的教育改革的课程改革,目的无疑是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水平,而对当代的中国教育而言,实事求是地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朝着理想的教育目标迈进,但通往完美、理想的教育的这条路走得并不平稳,一路总有障碍崎岖,如教育乱收费、教育公平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困难重重等问题,都在磕绊着教育完善化进程的脚步,有些问题甚至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其中中,小学阶段激烈的“择校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最强烈的教育问题。
一、中小学阶段存在择校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产生“择校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择校问题”的产生根源是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也就是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择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何谓“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呢?在了解“不均衡”之前,先要明确“教育的均衡”。即指一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二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城镇、农村之间的均衡发展;三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四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就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样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必然结果,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即使是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历史、制度的原因,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性也很大,有些学校成为大家追逐的热门学校,有些学校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导致这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因素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地方重点学校的重视,对非重点学校的漠视,使得学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忽视这种差距,对重点学校越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越导致好的学校发展得越好,不好的学校越来越不好,使得家长不得不选择学校。
正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学校才有好有坏,进一步导致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的教育公平性出现不公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择校”的出现,导致教育的不公平。但家长们希望公平,如果现实是不公平,那么家长只有靠自己的方法去追求现实中仅有的公平了,那“择校”的产生便不言而喻,而“择校费”只是限制人们都追求最好的学校的一种手段罢了。这又进一步致使教育不公平,一步步地恶性循环下去,使教育公平只剩口号,存留下的只有越演越烈的择校现象。
(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划分导致的择校。
虽然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但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并没有将教育经费均匀地用于各个学校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而是出于快出人才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实行重点学校制度。至今这种现象并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在家长心目中,依然存在着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很显然,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谁不会让孩子重点校就读呢?这也是产生“择校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家长高期待值。
5.关于中小学生作文评改方式的调查报告 篇五
话题:教育学习
调查问卷
教学方法
综合素质评价
作业 底,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召开福建教育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教师代表反映,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指示福建教育学院就此问题开展专项调查。福建教育学院专门成立以研究室为主、各市县进修院校配合的专项调研小组,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等形式开展调研。问卷调查对象为9个设区市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共计发放问卷9087份,回收有效问卷8551份。具体情况为:根据调查分析,现将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分析(一)中小学生作息情况。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在校时间、学校课程表执行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1.中小学生睡眠情况。教育部 最新修订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对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用眼时间以及作业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强调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受访中小学生早上起床时间和晚上睡觉时间情况如下:从上表看出,超过一半的小学生早上起床的时间在6:30之后,88.4%的小学生晚上睡觉时间在22:00之前。中学生相对起得早、睡得晚,早上6:30之后起床的占25.1%,晚上22:00以前睡觉的占53.7%。2.中小学生在校时间情况。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小学校历和作息时间安排的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学生早上到校时间,小学一般不早于7:50,中学不早于7:30。冬、春季节还应适当推迟学生早上到校时间。学校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的活动总量,小学每天不超过6小时,中学每天不超过7小时。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受访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具体情况如下:从上表看出,上午80.5%的小学生、58.6%的中学生能按规定时间上学,99.2%的小学生、96.9%的中学生能按规定时间放学;下午94.8%的小学生、90.2%的中学生能按规定时间上学,98.3%的小学生、72.3%的中学生能按规定时间放学。3.中小学生课程表、作息表、学校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执行情况。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统计, 95.3%的小学生和78.1%的中学生认为每天在校活动时间安排与学校的课程表、作息表、学校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4.7%的小学生和21.9%的中学生则认为每天在校活动时间安排与学校的课程表、作息表、学校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基本不一致或完全不一致。个别访谈中,一些学生反映,每次临考前,音、体、美等副科,包括德育课会被语、数、英等主科挤占掉。(二)作业量及考试情况。中小学生作业量及考试情况,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1.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所需时间。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规定,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以上均按中等水平学生完成的时间计算)。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受访中小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具体情况如下:从上表看出,小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时间在1小时之内的占68.1%;中学生每天完成作业时间在1.5小时之内的比例相对较低,仅占18.8%。2.征订教学辅助资料情况。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选择教辅材料是学生和家长的个人行为,学校可根据学生需要,从审读公布的教辅材料品种中向学生推荐符合本校各学科教学实际的教辅材料,每学科只能使用一种教辅材料。学校和教师不得指定或强行统一组织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不得指定教辅材料的内容作为考试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学校订购、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购买、发行部门不得向学校征订或随教材搭售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受访中小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强行统一组织征订教学辅助资料,学生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购买教辅材料。具体情况如下:3.中小学生日常考试情况。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多次下文,要求严格控制考试的科目与次数,考试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着重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受访中小学生认为除了半期考、期末考之外,较多的是单元考,小学大部分不公布成绩排名,但中学公布成绩排名的比较普遍。具体情况如下: 从上表看,中小学生考试类型已经减少许多,基本上取消了季考。目前小学生的主要考试类型为单元考、半期考和期末考,少数小学生所在学校仍保留月考;中学生的主要考试类型为单元考、月考、半期考和期末考。82.3%小学生和23.8%的中学生反映学校不会公布成绩排名,但仍有17.7%的小学生和76.2%的中学生反映学校会公布成绩排名。公布成绩排名会导致师生都过份追求分数,更注重计总分排名次的课,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三)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或补习情况。省教育厅《关于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历和作息时间有关规定的通知》规定,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得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以及课外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统计,仍有不少中小学生在周末和晚上参加校外兴趣小组或补习班。具体的科目、次数、时间量、时间段情况如下:在调查中了解到,随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减负”力度的不断加强,中小学生作业量比以往相对减少许多。许多家长对“减负”后教育质量不放心,认为如果不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补习班,可能造成孩子课堂知识掌握不牢固、成绩退步、课余时间太多等不良后果。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其他的孩子都有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或补习班,如果不让自己的孩子上补习班,就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出于望子成龙的心态,即使有的孩子功课不错,家长也让孩子在课外休息时间上各种兴趣小组或补习班,加重了孩子的课业负担。(四)课余活动情况。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小学校历和作息时间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学校每天要安排一定的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受访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和课外玩耍时间情况如下:从上表看,有58.9%的小学生和27.5%的中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有58.9%的小学生和39.5%的中学生每天除体育锻炼外的玩耍时间超过1小时。在个别访谈中,有的小学生反映,每天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完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布置的课外作业和参加绘画、书法、英语等培训班,没有玩耍的时间;有的中学生反映,每天放学后要做功课、参加补习班,就比较少去体育锻炼和玩耍了。
二、师生及家长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看法与反映(一)学生对课业负担问题的看法与反映对学习的感受。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统计,92.4%的小学生、72.5%的中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或一般快乐,但也有一部分中小学生感到学习是苦恼的、不快乐,对学习很厌烦。具体情况如下:感到最有难度的科目。从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中看出,英语是中小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最有难度的科目,其他依次是数学、语文、物理、地理、生物学科。具体情况如下:对老师的感受。中小学生心灵较为敏感,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能更好地沟通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了解到中小学生对老师的关心、帮助感受情况,小学老师胜于中学老师。具体情况如下:课业负担主要来源。37.9%的小学生和54.3%的中学生认为课业负担主要来自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和练习,33.6%的小学生和9.1%的中学生认为是家长布置的作业和练习,22.1%的小学生和11.2%的中学生认为是自己布置的作业和练习,6.4%的小学生和25.4%的中学生认为是补习班老师布置的作业和练习。期望学校、老师、家庭三方都给予“减负”帮助。多数小学生认为目前的课业负担比较合理,多数中学生则认为目前课业负担较重。中小学生期望学校、老师、家庭三方都给予“减负”帮助:期望学校减少考试次数和考试难度,不公布成绩排名,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中午不要布置作业,能留给学生午休时间。期望不同学科教师应协调布置作业,减少作业总量和课外辅导材料总类,与学生耐心沟通,在学生成绩退步和犯错误时多给予鼓励和帮助,而不是简单地罚抄作业。期望按课程表正常上课,不要随意调课,不要拖课,准时下课放学。期望家长不要布置太多额外的家庭作业,不要给孩子报太多的兴趣班和补习班,不要对成绩分数要求太高,在成绩退步时,家长不要施压,而是给予鼓励。(二)教师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看法与反映关于学生负担问题。根据教师调查问卷统计,74.9%的小学教师和38.5%的中学教师认为学生课业负担不重,25.1%的小学教师和61.5%的中学教师认为学生课业负担重。多数教师认为学生负担重不是本学科造成的。75.5%的小学教师和78.4%的中学教师认为如果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和练习减少,一般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24.5%的小学教师和21.6%的中学教师认为减少作业和练习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关于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最大困难问题。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等未能很好把握,因此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的通过增加学生作业量和补课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这也成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一个原因。具体情况如下:关于学生课业负担能否减轻问题。根据教师调查问卷统计, 57.6%的小学教师和63.8%的中学教师认为学生课业负担可以减轻。教师认为,从学校层面上,从三个方面努力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通过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三是取消学生间、班级间的成绩排名,降低班生数,减轻教师的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新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42.4%的小学教师和36.2%的中学教师认为学生课业负担不可以减轻,主要理由:一是中小学生学习不够自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二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可能导致学生成绩下降,难以应付市、县教育局的质量抽考;三是中、高考指挥棒不变,升学压力不变,减负就不可能实现;四是学校、上级、家长仍以学生分数衡量教师的业绩,评价标准不变,学生负担就不可能减轻。(三)家长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看法与反映对学校教师安排课间或放学进行个别辅导或作业讲评的看法。根据家长调查问卷统计,31.3%的家长赞成教师安排课间或放学进行个别辅导或作业讲评,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教学任务已经很紧了,很难挤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作业讲评,利用课间或放学时间对学生个别辅导或作业讲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68.7%的家长则认为安排课间或放学进行个别辅导或作业讲评不合理,孩子也不容易专心听讲,课间或放学时间应让孩子休息、玩耍、放松,建议学校可以在早读课或专门安排几堂课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作业讲评。对限制作业量是否有利于减负的看法。根据家长调查问卷整理,一部分家长认为限制作业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可以保证孩子的充足休息时间、睡眠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上课、学习更有精力,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集体活动,扩充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向多元化方向健康、快乐成长。一部分家长则认为限制作业量不利于孩子课堂知识的巩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可能增添孩子的惰性。还有一部分家长对限制作业量持中立态度,认为限制作业量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而定,对于毕业班学生还要适当增加作业量,不然分数就不会上去;对接受能力强的孩子要布置稍有难度的少量作业,对于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孩子要多布置巩固基础知识的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有效的方法。根据家长调查问卷整理,家长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方面。应按照上级“减负”规定,强化教学管理,规范学校作息时间,按课程表正常上课,不要随意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不要拖课,不要推迟放学,要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推迟早上上学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睡眠时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能力、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减少班生数,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不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精力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2)教师方面。应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各科教师要平衡各科作业量,布置适量经过精选、优选过的家庭作业,杜绝繁、难、怪、偏的题目为家庭作业,避免机械式的简单重复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成绩落后的学生要耐心帮助、鼓励,不要恶言相向,不使用刺激性评语,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3)家长方面。应调整心态,理性看待考试,减轻考试分数对孩子的压力,避免厌学情绪;合理安排孩子的课外时间,不要盲目让孩子上各类培训班、兴趣班;多与孩子交流谈心,了解并理解孩子心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并与教师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4)教育管理部门方面。应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社会舆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对“减负”形成共识。
6.改进评改方式 提高作文质量 篇六
一、精心示范,巧妙引路
学生初当评委评改作文,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示范引导,教者可根据本次作文训练重点草拟精当的评分标准,每条标准赋予相应的分数(分数多少可按训练重点确定),在集体评改前教者对评分标准作以解析,让学生明确怎样运用评改符号,恰当评价别人的作文,什么情况符合标准,什么情况不符合标准,该怎样改,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的示范引导既可避免学生盲目评改,又能让其在评改中加以借鉴,从中吸取精华,学会作文。
评分标准的草拟可以由教师来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也可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其根据自己的作文经验、读书经验确定评分标准,此项训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还能让其知道怎样写出符合标准的好作文,这样的训练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分组评改,集思广益
一道理科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对于语文学科特别是作文来说,则不能等同视之,不同水平的人从不同角度评价一篇作文,自然各有千秋,为了评价的公正、客观,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选作文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小组成员针对一篇作文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与评价,研讨中明确其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恰当的修改建议,这样既评改了作文又借鉴了所评作文的优点。经过长时间的评改,学生的写、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赏评结合,取长补短
1. 集体交流,赏析佳作。学生分组评改后会发现很多优秀习作,适时让学生读出他们评出的优秀作文,既能帮助学生打开作文思路,又能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之形成对比,找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也就知道了该如何改。这比读作文书中的优秀作文收效更大,因为学生的作文贴近生活,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另外,评优秀作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自然会总结出许多作文技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然会有很多收获。
2. 重在查缺,修补疏漏。作文评改中,赏析优秀习作可以使学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但每一次作文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疏漏和共性不足,评改交流时如能选取典型习作,针对其不足细加评改,使学生在交流中知道该如何修正不足,并让大多数学生以此为鉴,自然同类失误与疏漏就不会再犯。另外,针对学生作文中时常出现的疏漏与不足,教者应在讨论修改的基础上让其总结经验,明确修补策略及努力方向。如,学生在作文中常犯的毛病是中心不突出,其主要原因就是写作目的不明确,导致其构思、选材时思路混乱,盲目拼凑。针对这样的病例,教师可选出一篇典型的习作共同研讨,究竟该怎样写才能使中心突出,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一番,自然能帮助有疏漏的同学打开思路,再以优秀作文或课文当范例,让其读写结合,看看优秀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如果让你写,该写些什么?这样学生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疏漏之处自然也就会修补了。
四、反复评改,重视实效
经过一番赏析交流,学生对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也有了清晰的认识,此时教者要趁热打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修改习作。教者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整理,看看自己的作文,看看评语,看看修改建议,再让学生动手修改,这样不但能改出好作文,也能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作文习惯。另外,改后的作文还要采用多种方式评鉴,如师生共赏、同桌互评、家长助评……总之,最后的笔头修改尤其不可忽视,如果此处草草收兵,那么前面花费的功夫与精力也都将付之东流。学生只有切实将经验、理论应用于写作实际,才能真正领悟作文之道。
五、深入其中,特别指导
让学生互评互改并不是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意味着教者可以冷眼旁观,悠闲处之。此时,教师更要深入学生的评改之中,因势利导,发挥其特殊的指导作用。对特别学生的作文尤其要特殊处理,因为学生在评改时必然受其年龄、阅历、写作水平的限制,会遇到令其难以定度评问题,这是就需要教者给予适当的帮助,使其顺利完成评改任务,积累写作经验、评改经验。另外,对于好学生的作文,教者也应予以特别关注,他们的优点、困惑可能是其他学生所不能发现的,所以为了使优等生的作文更加完美,向更高层次发展,教者应予以特别指导,让学生在评改交流中各得所需,共同进步。
总之,改进作文评改方式、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相信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钻研、潜心研究、大胆改革、反复实践、大胆创新,一定会开辟出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7.关于中小学生作文评改方式的调查报告 篇七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现在的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开展对中小学生现状进行 调查并搜集数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内容和答案,我们把它综合归纳为三个方面十六观。
(一)政治方面
1.爱国观。“作为中国人您感到”:“自豪”86.1%,“自豪感不多”10.2%,“没有什么自豪”3.5%,不表态0.2%;“当祖国受到外敌入侵时,你已达到服兵役年龄,对报名服役的态度”:“主动报名”61.2%,“万不得己才报名”12.4%,“不一定报名”9.8%,不表态16.6%。反映出,爱国感与卫国行两者存在一定差距,爱国感强于卫国行。
2.对上政治课。认为“在学校上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对提高道德水准”:“有很大帮助”65.3%,“有点帮助”19.5%,“没有什么帮助”9.4%,“说不清楚”4.2%,不表态1.6%。反映出,对学习政治课持不同程度的肯定与不同程度的否定之比是8.5:1.5,说明政治课的作用是大的。但如果把“有点帮助”即帮助不很大和“没有什么帮助”与“说不清有什么帮助”合计则约”三分之一,不可小视。
(二)思想方面
3.人生观。“您长大最想干什么”:“科技人员”15.8%,“医生”14.8%,“教师”12.7%,“公务员”11.3%,“私营企业主”11.1%,“军人”10.6%,“农民”2%,“工人”1.7%,其他20%,“服务员”和“新闻工作者”为零;“您崇拜的对象是”:“明星”26.7%,“父母”19%,“英雄模范”18.1%,“专家教授”11.1%,“政治领袖”10.2%,“老师”7%,不表态7.9%;“您的学习目的是”: “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46%,“将来有个好职业、高收入、过舒适生活”30%,“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困难处境”9%,“说不清楚”14.4%,不表态0.6%;“您的生活学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长”19.6%,“同学”和“朋友”17.9%,“教师”17.6%,“书籍”10.8%,“电影电视”10.1%,“互联网”8.3%,“明星”5.6%,“英模人物”2.9%,“共青团少先队”2.9%,其他2.1 %,不表态2.2.%;“您从老师那里除学到知识外还学到”:“做人处事方法”55.3%,“良好品德”18.6%,“学习方法”10.4%,“其他”14.1%,不表态1.6%。反映出,综合 1
多方面显示人生观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总趋势,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最基本的理想信念、事业极大少于其他;长大想干的职业基本上是以待遇高低而顺序;崇拜对象是分散而缺乏突出者;学习目的为个人利益等略超过为国家社会利益;生活学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基本分散而缺乏突出者,但团队影响力极低很值得深思,从老师除学到知识外还学到的东西是其做人处事方法略多于其他(包括其中之一良好品德)。总之,人生观价值取向虽还未基本定型,但存在的问题甚为严峻。
4.民主观。“在选举班、团、队干部时您赞成”:“全班推荐加投票”39.8%,“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28.4%,“全班轮流当干部”12.3%,“由老师指定”12%,不表态7.5%;“在有关自己的问题作决定时您认为”:“自己的问题由自己做主”63.1%,“由父母做主”18.7%,跟好朋友商量后定”17.7%,不表态0.5%。反映出,民主意识普遍增强,自我意识也普遍增强,但少数学生还习惯于由老师或家长做主。
5.劳动观。“学校组织社区服务或公益劳动您是”:“乐于参加”69.3%,“同学都去了只好参加”22.5%,“觉得厌烦”7.4%,不表态0.8%;“您在家里做家务劳动是”:“偶尔去做”45.8%,“经常去做”43.8%,“没有去做”9.7%,不表态0.7%;“您在家里做家务劳动的时间大约有”:“20分钟以下”38.5%,“30分钟左右”27.5%,“40分钟左右”12.6%,“一个小时左右”12.2%,“一个小时以上”7.2%,不表态2%。反映出,参加社区服务或公益劳动与勉强参加和厌烦而不参加之比是6.9:3.1;家务劳动经常做与偶尔做和不做之比是4.4:5.6,学生每天做家务劳动时间人均约30分钟。由此看出,参加社区劳动优于做家务劳动,但做家务劳动的各种状态与做家务劳动的人均时间有矛盾,这可能是对家务劳动所指内容理解有偏差,从实际看不大可能每天做家务劳动时间人均达30分钟。
8.关于中小学生作文评改方式的调查报告 篇八
组长:朱呈辉
组员:祝海坤 孙剑 李琢 朱俊宇 戚棋茗 龚瑶琪
目录
一、课题的提出及调查方法......................................................3
1.课题的提出..........................................................................3 2.研究样本基本信息..............................................................4
二、当前杭州市中小学生教育减负的主要问题及分析.......5
1.学生对“教育减负”的认知度不高,且存在片面。......5 2.学校对教育观念的错误把握,且其教育方法仍存在弊端。.............................................................................................6 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盲目给学生加重学习负担。.....................................................................................................8 4.综述.....................................................................................10
三、关于杭州市中小学生教育减负成效不佳的对策.........11 1.加强舆论宣传,优化“减负”环境..............................11 2.加强考评改革,优化教学手段......................................11 3.端正良好的育儿心态,掌握得当的教育方法............12
一、课题的提出及调查方法
1.课题的提出
“减负”,即教育减负,简而言之就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早已是数年来困惑中国教育的老旧话题。这些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重视教育减负问题,一再贯彻教育方针的强度强调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分别被写入十七大政治报告和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之中,甚至成为十七大以及全国两会的议题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后,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抓好三项工作,其中第一项工作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其实,教育减负问题,不仅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相当重视。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也一直在推进教育减负工作,相继发了不知多少道“减负令”,强调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相应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切实改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现象。但效果一直甚微。每发一次“减负令”,往往都是轰动一时,便迅速成为过眼去烟,一切江山依旧,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不仅没能得以切实解决,甚至呈加重趋势。几乎人人都知道减负的重要性,但几乎人人都不相信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据湖北日报报道,2007年11月底,武汉市教育局以红头文件发布了17道中小学生“减负令”。但仅一个月之久,记者走访调查多所中小学,发现推行一个月的“减负令”早已成了一纸空文,上学放学仍然早到晚归、作业依旧写到半夜、各种竞赛层出不穷。其实,这种状况并非武汉市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即全国各地都发生了类似的现象。
为此,在教育减负力行数年之后,我们仍能不时听到对学生负担过重的抱怨和批评声,不禁扪心自问:教育减负,敢问路在何方?因此,我们针对杭州市中小学生教育减负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并分析杭州教育减负工作的实际情况及取得的经验教训,并通过参看研究者的论述,加以整理探寻“减负令”久不成效的原因,并针对此症结,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
2.研究样本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杭州市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抽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474份,有效问卷率94.8%。最后运用EXCEL等办公软件完成数据整理与分析工作。
在调查对象中,小学生占32%,初中生占31%。高中生占37%,从调查数据显示三者人数都较为稳定,都在140人以上(占总调查人数的30%以上),选取这样的样本是有一定依据的,而考虑到学校性质及其所在区域可能会对调查结果有所影响,为了尽可能确保样本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因此本次调查也涉及了这几方面,先看学校性质有公办、民办之分,公办类占59%,民办占41%。另外,我们又对学校所在区域进行了调查归类,大致统计如下:上城区占14%,下城区占12%,西湖区占16%,拱墅区占8%,江干区占11%,半山区占9%,滨江区占11,%萧山区占9%,余杭区占10%。
学生的身份37%32%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31%
学校性质公办59%民办0%系列110%20%民办41%30%40%41%50%公办59%60%70%
学校所在区域18%16%14%12%10%8%6%4%2%0%16%14%12%8%11%9%11%9%10%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半山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1
二、当前杭州市中小学生教育减负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可从学生、学校、家长三个层面来分析目前杭州市中小学生教育减负中所表现出的以下主要问题:
1.学生对“教育减负”的认知度不高,且存在片面。
一般来说,“教育减负”的主体集中在广大中小学生身上,因此学生对此的认知度应该颇高。然而,从调查结果显示情况不尽然,仅仅只有41%的学生对“教育减负”了解,未超过半数。虽然听说一点儿,但不全面的占43%,但还存在16%的学生不知道。可见学生对“教育减负”的认知度不高,但在社会、学校等多方努力下仍存在提升的空间。您知道教育部曾经下达过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负意见》吗?听说一点儿,但不全面43%知道41%知道不知道听说一点儿,但不全面不知道16%
在看到如下结果时,我们发现广大中小学生对“教育减负”存在片面的认识。30%的学生觉得“教育减负”会令自己不能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22%的则认为会使自己将剩余时间都用来娱乐,仅18%的持不会有任何影响的态度,剩下的则深受教育选拔制度的影响,认为难以应对学校的考试的占14%,认为中高考就难获高分的占7%。在这样的数据下,我们不难看到其背后的种种各方因由,如学生对学习的错误价值观,社会对于应试教育的重视等等,而这些正需要我们进行教育减负治本的关键因素。
您认为“教育减负”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什么?中考、高考就难获高分不会有任何影响难以应对学校的考试不能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将剩余时间都用来娱乐了0%5%7%18%14%39%22%10%15%20%25%30%35%40%
2.学校对教育观念的错误把握,且其教育方法仍存在弊端。
在现今社会下,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制定各项升学指标,单纯以升学率来显示自身的办学质量,使其获得更多更优秀的生源。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教育观念。在学校之间加剧的竞争中,学生背负了双重压力,不仅来自于自身,还深受学校压力的影响。因此学生在课业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以下的统计数据可以窥见一二:小学生的课业时间主要集中在一到二小时,占11.39%,初中生则主要集中在二到三小时之间,占10.34%,高中生主要集中在三小时以上,占11.60%。由此可见,随着年龄阶段的不断上升,课业作业的所需时间也相应上升,尤其在高中阶段有现行高考制度的深重压力,课业之繁重可想而知。从中我们也得见教学的教学方法存在弊端,在作业质与量的关系上难调平衡,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您每天完成所有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大约是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00%不到一小时一到二小时二到三小时三小时以上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相应的睡眠时间也相应缩短,这反而不利学生的身体健康,也间接影响了他们的听课效率和学习质量,反而得不偿失。这也使我们深刻反思了现行教育改革的势在必行,也知道要想改变现行的应试教育其路漫漫。
读书期间,您每天的睡眠时间大概是多少?6小时7小时8小时9-10小时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减负的同时,学校也会选择安排补课,占53%,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由此可见,学校的减负在无形中无异于是在增负,使得减负令一直处于势弱地危的境况,也往往收不到显著的成效。
您所在的学校暑假期间给你们补课吗?47%53%补不补
在“如果学校暑假期间补课的话,大约历时多久?”这一问题上,我们也能看到学校补课主要集中在两到三周,各占27.27%,其次历时四周的占21.21%,一周、五周以上的分占15.15%、9.09%。
如果学校暑假期间补课的话,大约历时多久?30.00%20.00%10.00%0.00%系列115.15%9.09%系列127.27%27.27%21.21%一周15.15%两周27.27%三周27.27%四周五周以上21.21%9.09%
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盲目给学生加重学习负担。
长久以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值普遍存在。他们常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希望,他们不关心减负,关心的是如何以优异的成绩越过一道道的门槛。并且一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落伍,因此找家教、设法参加校内外的培训班,把孩子学习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家长安排的假期辅导课多的占18%,一般的占73%,没有则占最少数9%。
家长为你们安排的假期辅导课多不多?没有9%多18%多一般没有一般73%
而且从家长报辅导班的数量可见,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相当中,其中报1个或2个各占35.14%,3个也较多,占24.32%,4个或4个以上的各占2.70%。由此可见,学生在应对学校的课业和假期补课外,还需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奔赴辅导班,在学校和辅导班之间的平衡难以协调,恐怕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和丧失对成功的追求和信心,反而得不偿失。
暑假家长们一般会给你们报几个辅导班?40.00%30.00%20.00%10.00%0.00%35.14%35.14%24.32%系列12.70%2.70%S14个以上1个2个3个4个
在家长所挑选的辅导班的内容上,大致集中在学科领域上的补习,很少在体育运动、音乐、舞蹈、美术等拓展全面素质上投入心力。由下表可以看到,语文、英语、数学占据三大龙头地位,其次是物理和化学,这两文学科多说集中在初升小和高中阶段的学生。
暑期辅导班的内容有哪些?(多选)体育运动舞蹈音乐美术(画图)化学物理数学英语语文050100******122301327系列151
4.综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存的教育制度即应试教育是妨碍教育减负的根源之所在。不管是学生压力来源,学校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家长的过高期望值,这些都在隐隐指向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家也较为支持最大的阻碍在于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占36.49%,学校和老师对升学率的追求即占29.73%,受传统教育影响太深占21.62%,教师素质的提高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占12.16%,这些缘由都与现行的应试教育密不可分。
你认为“教育减负”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21.62%36.49%受传统教育影响太深教师素质的提高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学校和老师对升学率的追求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中考、高考)12.16%29.73%
三、关于杭州市中小学生教育减负成效不佳的对策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为学生“减负”,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长效机制,这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虽然道路曲折,但终究会是光明。
1.加强舆论宣传,优化“减负”环境
教育的发展在很多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要“减负”必须营造“减负”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营造环境,各学校可张贴标语,办墙报,开辟专栏,宣传“减负”的目的和意义,使“减负”意识深入忍心,这样形成良好的“减负”社会氛围,也对提高学生对“减负”的认知度有所助益。二是统一认识。“减负”需要在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的共同认识和配合下才能顺利且持久地进行下去,因此使学校、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减负”的必要性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不致对“减负”有空乏而又片面的认识,在实行相关措施上更有成效。
2.加强考评改革,优化教学手段
学生负担过重的一部分原因集中在考评方法的片面性。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的指挥棒就是中考和高考。虽然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使教育这全面发展,但事实上中国的学生能不能升学、升入怎样的学校、接受怎样等级的教育,皆是一张试卷定终生,一切都由分数说了算。考试是真功夫,分数是硬道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素质教育就势必显得苍白无力,“减负”更成为纸上谈兵。因此要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还要加快考试制度改革和评价改革的步伐。教育部在《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强调要积极推动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有学者认为,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总的目标要求应该是将招生考试服务于素质教育,并发挥着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杠杆作用。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真正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也才能促使减负取得实际效果。如果教育评价是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和教师的,那么作为学生为了追求分数就只能埋头死读书,作为教师和学校为了追求学科考试成绩或升学率就只能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这些都是别无选择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和教师,不得给学校,学校也不得给教学班和教师下达学生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的指标;不得以此排列学校、教师、班级的名次,也不得以此作为评价他们工作好坏、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只有按照这些要求改革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地推进教育减负,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中,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优化教学手段,课业和娱乐两把抓,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在作业设计上要有梯度,要让全体学生主动完成适量的作业,同时可将书面作业转为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素质,充分挖掘知识的趣味因素。
由此,我们也对“学生希望学校、老师应如何贯彻‘教育减负’这一决定”进行初步统计,结果如下。
您希望学校、老师应如何贯彻“教育减负”这一决定?(多选)不知道少布置点作业减少考试次数多培养学生的课余爱好少发些辅导资料减少课时***64100200300400系列1
3.端正良好的育儿心态,掌握得当的教育方法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无形中的压力,使孩子对学习过早的透支转而无心学习。过多的找家教、设法参加校内外的培训班等等这些把孩子学习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没有真心了解过自己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强加给孩子。因此我们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结果如下:“减负”后,多数学生都希望适当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或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籍,较少的学生才选择参加课外补习班、培训班或学习(复习、预习功课)。
“减负”后,您最想把课余时间用于(多选)25051190301适当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参加课外补习班或培训班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籍学习(复习、预习功课)0100200300400
9.创新作文评改方式之我见 篇九
我觉得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应创新作文的评改方式,以学生喜欢、愿意接受的方式去评改,这样学生才会关注自己的作文,也才能起到作文评改的实效。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学生自改
学生作文,教师应指导其审题、构思、打草稿。在学生成文后,我们也要教会学生自改。文章修改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总的看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思想内容的修改;(2)表达形式的修改。从思想内容来说,主要是看主题是否明确、集中,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材料是否真实、恰当、突出主题;从表达形式来说,主要是看结构层次是否严谨、清楚,语言是否通顺、连贯、得体,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书写格式是否规范、有无错别字等。学生自改作文,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学生自改作文,是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程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具有自改能力,他将终身受益。学生自改作文不仅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质量,也为教师减轻了负担。
二、学生互改
将学生分成几组,教师提出批改的具体要求后,学生互相批改。学生改完了作文后,应对其做出客观评价,为首批;第二个学生在批改时,对文章有何见解也要写在作文本上,为二批。如时间允许的话,一个学生可批改2~3篇作文。待老师讲评时,学生可对作文的优缺点畅所欲言。这样做,作文相对写得好的学生可以指导相对写得差的;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批改优秀作文时,则可从中学到对方的优点,从中汲取精华并为己所用,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自荐式评改
凡是正常人都有被别人赏识的需要,也有追求进步的需要,学生更是如此。具体做法是:学生作文写好后,让学生自我推荐,然后由师生共同评改。把自荐的作文事先抄在黑板上。这样,学生自荐要求评改的作文在全班亮相,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读者,对学生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态度将会明显改变。当然,教师也要鼓励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勇于自荐,以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抽签式评改
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的习作中,采用抽签的方式,当众从全班学生交来的习作中随意抽取,即兴评改。首先整体通读,然后自己先拟出几条修改意见。在评改时,如果抽到水平欠佳的作文时,也要善于把它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真正发挥评改促进发展的应有作用。如一位学生在《记一件难忘的事》中,全篇只有八句话,字迹也较潦草,作文中唯一较好的句子是“我知道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蠢事了。”教师从中发现了孩子的闪光点,并表扬了孩子的勇气。最后,这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在作文中补充了这件蠢事的过程、自己的心理活动及从中得到的启示。这种评改方式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评改作文的兴趣,也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的作文都有被评改的机会而设立的。
总之,作文评改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不管采用哪种评改方式,都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求实求活,不断总结。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陈毅希望学校)
10.关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查报告 篇十
关于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报告
为促进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关注教育热点、难
点问题,促进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
专题调研,调研采用问卷、访谈、文献等方法进行,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中小学
生,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学生负担情况说明
根据调查题目我设计了相关问卷,并对相关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进行了相
关的数据分析(见最后一页),问卷如下: 数据分析如下:
根据数据可知:大部分中小学生感觉自己负担稍重,并且中学负担重于小学,毕业年级重于其他年级。学生负担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校时间漫长。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初中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小时,高中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根据调查数据可知,目前,很少有学校能够严格做到这一点。调查数据可知绝大多数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在7到9个小时,大部分中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在9小时以上,绝大多数小学生每天放学后要写一个多小时的作业,大多数的中学生每天放学后要写高于一个小时的作业。这明显高于教育部相关规定。除此之外,我通过访谈等方式得知,少数学校还存在提前到校,推迟放学,周六、周日上课等现象,延长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2、父母期望过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父母期望过高。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习成绩、文凭与以后的求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许多父母花钱送孩子去更好的学校,上更好的班级,花钱请家教,不仅增加了学习时间,而且让许多学习难以跟上的孩子增加了许多苦恼和压力。还有就是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正当教育方式,对成绩好的孩子采取过多的奖励,对成绩不好的孩子采取惩罚,责备等。这样使成绩好的孩子变得高傲,使成绩差的孩子自尊心受挫。
3、重复练习繁多。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订购资料,但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还是组织了学生订购了其他资料,而且日常考试、测试情况较多,“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没能使学生把知识学活,对待问题生搬硬套,而且过多的测试,使学生承受太多的成绩压力,许多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真正面的重要考试时,学生反而不能以正常心态面对。
4、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跟不上。根据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占总时的10%到11%的比例,1到2年级体育课相当于每周4节课时,3到6年级体育课和7 到9年级体育课相当于每周3课时,而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大多数小学生每天锻炼只有半个小时,大多数初中生在体育课上锻炼,而体育课的课时也只有一到两节。这远远不符合教育部规定。
二、负担产生原因分析
1、家长教育太目的化。①家长总是将好成绩、好文凭与好职业联系在一起。家长
普遍认为只要现在取得好成绩,将来才能有好的学校,才能有好文凭,将来才有出息。从小家中就不停的为孩子请家教,周六、周日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占用了孩子休息、娱乐的时间,阻碍了孩子爱好、兴趣的发展,忽略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②家长不认可成绩差的孩子。家长认为成绩差的孩子将来没有出息,对孩子进行各种说教,严重上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压力增大。③家长不按章出牌。家长认为上好学校就有好成绩,不考虑自己孩子智力水平是否跟得上,花钱让孩子上好学校,上更好的班级,孩子在这样的班级中难以跟上别的同学的步伐,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感觉到自己的差距,自尊更受挫。
2、学校教育引导离位。①老师素质不够。大多数老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校教师在学生购买的资料的基础上,还组织学生购买许多的辅助资料,课堂上,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掌握相关题型,而老师本身则失去了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去钻研做题的新技巧,新方法,把解题技巧的掌握归于重复的练习。这种教育方式课堂效益低下,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老师对班上成绩差的同学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降级等手段,使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和优生平等的关注,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②学校受社会,家长乃至教育本身的不适当评价左右,在减负问题上态度暧昧,学校不按教育部规定采取减少体育课时、周六周日上课等手段增加上课课时,企图用延长课时来换得高上线率。
3、社会观念陈旧化。①许多大型企业将文凭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现在无论到什么地方应聘都有相关的文凭限制,而就像专科生有相应的技能但无相关文凭在竞争中处于劣势。②社会将学习成绩的好坏同学生的个人价值联系在一起,用成绩好坏来评估一个人的价值高低。
4、国家规范不到位。①教育部制定相关规定但实施不到位。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相关规定在实际中都很少落实到位,除此之外,教育部门在对学校对规范的执行的监督做得不到位,没有采取相关的惩罚措施,所以促使我国各大高校能明目张胆的采取各类措施加长上课时长,增加学生负担,增加学生压力。②教育部关于减负相关规定还有待完善。
三、思考与建议
(一)在学生负担问题上社会、家庭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①家长认为孩子负担过
重是学校造成的。②少部分家长认为不能减负,担心孩子在将来的升学,就业中吃亏。③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可以通过花钱让自己孩子上考不上的更好的学校等方法提上去。④孩子只有通过高考考上好学校才有出路,艺考之类的道路在以后都不会有出路。
(二)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着力培养社会各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评价观,调适社会心理。二是要加大关于素质教育常规的检查力度。三是要坚持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2、作为学校,一是要坚守教育法规,落实有关减负规定,在学生到校时间、作业等方面严格执行上级规定。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如家庭作业申报制,班主任协调家庭作业总量制,年级组统一布置家庭作业制等,加大对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检查力度,三是要组织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积极开展研究,大胆探索减负增效提质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加以推广。
3、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重要性,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讲精练,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研究,加强对典型题型的研究,精心设计、布置作业,注重作业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重复劳动,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避免枯燥无味的劳动,提高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力加强学法指导和作业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作业速度和作业质量,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
4、作为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孩子作业的督查与指导,不要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不要盲目地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
四、应该从哪些方面调适社会、家长心理
1、减负决不是减去必要负担。
要让家长知道:减负是以不影响教学质量为前提的,减去的只是一些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减去的是不讲方法的死记硬背呆练,减去的是过长的在校时间、过重的作业负担。
2、学习应有适度、合理负担。
要让家长知道: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知识经过识记后会遗忘,必须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对一种技能的掌握必须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因此学习应该有适度、合理的负担。认为只要课上听懂了,课后无需练习、复习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现在的考试题型变化多,考试形式活,综合性强,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深,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有平时多思考,多练习。因此,学习必须要有适度,合理的负担。
3、学习必须要有刻苦的精神。
【关于中小学生作文评改方式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06-21
关于中小学生快乐成长情况调查报告12-02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自查报告09-27
关于山西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1-28
关于开展中小学生应急避险安全教育的通知06-08
关于中小资金的请示09-06
山东省关于中小学学生转学手续的办理过程11-30
关于中小学生在家上网课的心得感悟600字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