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适应问题

2024-11-08

大一新生适应问题(11篇)

1.大一新生适应问题 篇一

1.筑就“心理”长城

“进入大学想学些什么?怎样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而充实?大学毕业后做什么?……”每年接新生,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邵强都会提醒新生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大学以前,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高考,进入大学后目标突然没有了,于是开始迷茫,导致心理落差,这是新生入学后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匆忙应对而压力过大或过分放松的表现同样普遍。邵强说,接受自我、超越自我、迎接挑战,筑就心理“安全长城”,是大一新生要过的第一关。

“走进大学这个人才聚集地,大一新生若依旧沉醉在过去的光环中不能自拔,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每年都有部分高考成绩很好的同学,到大学后成绩一落千丈,逐渐自暴自弃,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河南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潘子彦老师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源于他们对新环境、新人际关系、新学习模式和新生活方式不适应,导致心态失衡、萎靡不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行为较孤僻。”此外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感情变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引发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

从高中“小天地”进入大学“大家庭”,大学生活无疑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各人的发展方向不一样,新生进入大学后扬长避短,找准前进方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攀登成为一种人生姿态,在和谐、快乐、奋发中度过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显得尤为重要。

2.克服“学习”难关

“大一时,仓促加懵懵懂懂;大二时,磨打锤炼充满幻想;大三时,时光匆匆彷徨不安;大四时,游离徘徊如梦方醒。”这段在大学校园里广泛流传的话,基本概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

大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完全不同于中学,一些学生无法融入大学这个“小社会”而产生种种“心结”,所以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学习信息量大、速度快,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因此,大学新生要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和动机,学会调整心态、运筹时间。

“大一新生要善于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实现从充满幻想到脚踏实地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收获成功。”河南理工大学资环学院辅导员苗珊珊说,“大学阶段,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自己安排时间,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大学学习并非局限于上课和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听学术讲座、参加社会实践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善于充分利用资源,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消化、整合。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面对自己不熟悉甚至不喜欢的领域,如何学习?一些高年级学生的经验是,除非你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一般情况下,不要转专业。大学的自我管理体制决定了学习以兴趣为主导,但兴趣也是靠培养的。

“学长是很好的老师。”了解学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最好途径就是多向学长请教。许多高年级学生都说,一定要留下入学时负责接待你的那个学长的联系方式,不懂的问题随时咨询,定会受益匪浅。

“听课功夫在课外。”大学课多,所学东西也多,有的大课几百人一起上,师生互动少,因此一定要提前预习,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学习关键靠自觉,不能仅靠上课听讲,下课后应认真整理笔记,再好好吸收,老师布置的书目、论文,课下一定要认真读。

希望大一新生早日适应新的生活。

看过“大一新生开学怎样适应新生活 ”的还看了:

2.大一新生适应问题 篇二

关键词:大一新生,适应性,高等教育

适应性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 是针对个体的社会性特点, 指在环境发生改变时, 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否能够适应新的他人和社会, 是否符合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社会适应性强的人, 能够在环境变化时通过自我调节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适应新生活。而适应性不良的人则容易在新环境中出现心理行为障碍, 甚至出现常人所不能接受和理解的行为活动。对于每一位大一新生来说, 大学是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个体如何尽快适应环境, 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是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起航。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 一些学生无法应对新环境, 出现了适应性障碍, 心理行为受到影响, 甚至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 探索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表现, 找出成因, 并提出教育建议和对策, 是大学教育的起点也是关键点。

一、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表现

当个体出现适应性问题障碍时, 心理上会表现出情绪低落、自卑、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特征, 从而影响其行为表现。通过对大一新生表现出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 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表现方面。

(一) 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大一新生人际关系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因自卑、胆怯等带来的交往倦怠和交往障碍。与高中截然不同的是, 学习、高考不再是生活的全部, 宿舍同学、同班同学、社团等各种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加。有的大一新生无法立即转换人际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 由于自我意识的偏差, 不敢暴露自我于全新的人际生活圈, 从而出现交往障碍;有的大一新生性格内向、胆怯, 不善于人际交往, 在面临大学自由、开放的人际交往圈时, 感觉到无所适从、惊慌失措;有的大一新生受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 怯于与不同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的学生交往, 导致性格孤僻, 交往不良。总之, 大一新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就不能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获得良好的情感和人际支持, 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容易沮丧、低落, 长此以往, 不但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甚至可能造成心理障碍或心理应激事件的发生。

(二) 个人生活适应障碍。

个人生活适应障碍是指大一新生在离开父母的管教和呵护的新的大学生活圈里, 因缺乏基本的独立的生活能力而带来的各种适应性障碍。有的大一新生远离家乡和父母, 来到全新的环境、陌生的城市求学, 以往依赖家庭和父母的自我生活习惯容易与新环境中必须靠自己、任何事由自己承担和解决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矛盾, 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容易出现心理矛盾偏差;有的大一新生入校后发现大学并非他们高中时所向往的绝对自由和美好, 容易出现心理落差, 不满现实, 从而出现适应性障碍。

(三) 学习适应问题。

学习适应问题是大一新生适应性障碍的一个主要方面, 大多数大一新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会受到学习问题的困恼, 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学生, 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进入大学学习状态;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学生, 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出现各种学习问题, 影响学业的完成。大一新生学习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习惯了高中以高考为目标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而对大学全新的相对自由的教学方式不适应, 出现学习目标模糊和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有的学生习惯了高中学习上的被监督, 而在需要自我约束的大学学习环境中, 不能合理调控自我, 导致中学时的成绩佼佼者出现了学习困难, 心理落差大;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不足或者有误, 学习动力减退;有的学生经过了高中的集中学习阶段, 进入大学后学习放松, 出现了学习倦怠等。

(四) 情感适应困惑。

经过了青春期的发展和高中阶段的情感压抑期, 大学生开始有了情感的基本需要。而由于自我认识、社会认知等的偏差, 有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出现了情感的不适应, 这在大一女生身上表现更为明显。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方面想注重个人学业的进步和发展, 另一方面心理上又有情感的需求, 却又害怕影响学习, 从而出现了恋爱需求与学业发展相矛盾的恋爱认识偏差;有的学生情感需求强烈, 在进入大学以后还缺乏对自我和对方的理性认识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始尝试谈恋爱, 最后容易出现问题, 影响学业、生活和心理。有的大一新生本身恋爱价值取向与目标存在问题, 对情感缺乏深刻认识, 不考虑尊重和满足, 容易造成各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障碍。

二、成因分析

造成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因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顾名思义, 内因主要是指大一新生自我的某些特性;而外因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变化、背景因素等。

(一) 内因方面。

造成大一新生出现适应性问题的内因主要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大一新生所处的年龄段正好是个性心理尚未成熟正走向完善的高速阶段。由于受高中应试教育以及各方面家庭、社会等的影响, 他们大多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健全, 存在自我认识的偏差。有的学生不能良好地自我接纳, 不能较好地认识和适应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有的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疏导能力较差, 在面临压力、困难和挫折时, 往往会有负性情绪体验;有的学生缺乏应有的人际交往技能, 难以找到情感诉求和情感支持对象。而这些问题的存在, 是导致大一新生出现适应性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 外因方面。

外因方面主要来自于学生长期所处的家庭背景、地域文化、社会教化以及人际关系网等环境与大学环境的差异和矛盾。大一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 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 也有不同的人际交往圈, 突然来到全新的大学校园环境, 也许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际交往圈发生了绝对改变, 难免对原有的认知和适应都形成了冲击, 造成适应性问题障碍。但是, 这只是外部原因。一个自我心理发展良好、人格健全的个体在面对任何环境的变化时都能够实时调整自我认知和情绪, 尽快适应环境, 而不会出现适应性障碍。

三、教育对策

从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原因分析可见, 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 而环境只是造成问题的外在推动因素。因此, 针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教育对策, 除了做好入学教育工作以外, 重点要把握住问题的根本原因, 要多途径培养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 提高心理素质。

(一)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 帮助他们迅速了解和适应环境。

学校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把握住大一新生入校的前两周黄金时期, 带领新生迅速、全面了解学校、了解学院、了解专业等。在这一教育环节中, 大部分新生通过它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 遵守校规校纪、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从而为以后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因此, 在新生入校前, 学校要结合实际, 认真细致地进行详细的入学教育计划, 开展丰富多样的入学教育活动, 帮助和引导大一新生明确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方向和目标, 尽快地融入新集体、新环境。

(二) 多途径培养大一新生健康自我意识, 提高心理素质。

自我意识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 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的个体, 能够进行客观理性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能够不断地调整自我, 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和社会。大一新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是导致他们出现适应性问题障碍的根本原因。因此, 高校应通过多途径培养大一新生健康自我意识,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从而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具体的自我意识教育和培养途径上, 高校可以从心理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着手。在心理教育方面,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社会心理学课程、团体心理辅导等途径, 帮助大一新生掌握诸如情绪释放和疏导、人际关系处理、理性自我认识、有效自我调试的能力和方法, 引导他们直面自我和他人、自我与社会, 接纳自我、努力自我完善, 适应环境, 主动人际交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遭遇困难和压力时懂得沟通和倾述, 懂得寻求社会支持, 也能够进行理性的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在实践教育方面, 学校要通过社团、学生会等各种组织为大一新生努力搭建丰富的实践平台, 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思考自我, 从而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获得良好的与人沟通和与社会互动的自我体验, 从而提高面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晓华.大一新生适应障碍现象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2:259~260

3.大一新生入学适应性状况调查 篇三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应对策略

一、导言

大一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既是成长道路上的新起点,又是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就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性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我们以教育学院2011级大一的藏族新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了31道选择题和2道问答题,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对教育学院2011级新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自填法,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经核实后当场回收。实际发放问卷110份,回收99份,有效问卷99份。后经整理、统计、分析、讨论,结合文献法、比较法、访谈法和个案调查法,总结出新生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主要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适应性分析。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正确地对待学习,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效等综合的学习行为过程。

调查显示,关于“不知道如何学习,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问题,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8.2%的学生认为完全符合,37.4%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34.3%的学生认为部分符合;关于“大学开设的课程难易程度”的问题,有56.6%的学生对认为开设的课程难。这说明被调查者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和学习方法不适应的问题。

(二)生活适应性分析。生活适应性是指学生能够处理好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较好融入学校集体环境,具备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进入大学,一般都是远离家乡和亲人,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使得新生在短期内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调查显示,在饮食方面,9.1%的学生认为食堂的饭菜价格很贵,52.5%的学生认为食堂的饭菜价格贵。总体认为贵的有61.6%的学生。这说明我们的集体食堂在饭菜的价格、质量等方面,不能满足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的生活需要。关于学生业余时间的调查显示,64%的新生选择上网,20%的新生选择在宿舍,4%的新生选择逛街,12%的新生参加社团活动。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大学生业余生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上网、聊天、逛街这三项占了88%。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把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参加一些对自己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

(三)人际关系适应性分析。人际关系适应性是指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维护人际网络的稳定。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他们远离自己的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与同学、老师处理好关系。

调查显示,在入学后,有30.3%的学生在与同学相处时存在着问题,出现不太适应的问题。这是因为新生从各地走进同一所学校,特别是与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不同、性格各有差异的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新生很容易产生交往障碍。调查发现,“在学校经常感到孤独”的问题中,62.6%的学生都感到孤独,37.4%的学生没有感到孤独。这表明学生经常感到孤独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根据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从学校和新生自身两个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一)学校教育角度。(1)引导新生做好人生规划,明确高等教育的目标。针对新生入学后的困惑心理,学校要重视做好新生的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明确高等教育的目标,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加强新生入学教育,要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尽快为自己找到新的人生目标,才能找到生活的方向和动力,生活才充实而有意义。(2)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要组织开展面向新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和手段对新生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时搞好心理健康测查工作,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心理的困惑、烦恼。

(二)学生自身角度。(1)制定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尽快实现角色转变。个人的前途如何,关键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所以尽快弄清“我是谁”,“我该怎样做”是最重要的。克服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在个人的坐标上找准位置,重新制定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并迅速投入到角色中去,使自己在短时期内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主动学习与探索,积极参与课余活动,培养非智力品质,才能达到高等教育的目标。(2)改变人际交往理念。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合理地参加学校的一些社团活动,更好地培养与拓宽人际关系,在社团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建立交往的信心。学会赞美、交谈与倾听,善于宽容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等。学会交往,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就能改变人际关系失调的困扰,从而使自己拥有自信来面对生活、学习和未来。

经过这次调查,我们对新生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希望这次调查对學校更好地开展新生工作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大学生与现代社会[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张 娜(1987.2-),女,陕西咸阳人,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王 令(1986.1-),女,陕西咸阳人,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4.大一新生要适应的“六个转变” 篇四

大一新生要适应的“六个转变”

------------------

从中学到大学,大一新生要适应的“六个转变”

每年金秋时节,都有大批学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意气风发地走进大学校门。常言说得好,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就有了成功的一半。大学新生要适应大学的新环境,把握成才的主动权,争取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就应该努力去适应并实现六个转变。

从中学到大学:适应社会角色转变

在中学时,不少人是在校内和班级内担任一定职务,有一定知名度的学习尖子,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不再担任职务的普通学生。大学新生必须适应这种由出人头地到默默无闻,由高才生到一般学生的转变,克服失落感和自卑感,对成才要充满信心。从社会角度看,大、中学生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一般说来,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仍不够成熟,职业方向仍不确定,他们是潜人才;而大学生作为“准人才”,职业方向基本确定,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比中学生高得多。因此,要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就要处处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又要学会做事,做一个高素质的受社会欢迎的大学生。

从考试到深造:适应奋斗目标转变

经历紧张高考后,一些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顿时失去奋斗的目标,无所适从,感到很迷茫,学习和成才也缺乏动力和激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失去了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其实,大学只是人生成才的一个新起点,进入高校后,大学新生要端正心态,从高考成功的自豪和陶醉中清醒过来,以崭新的姿态和振奋的精神,站到新的起跑线上,在入学之初就要一切从零开始,以务实的态度制定出个人在学业、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动手能力等方面的长期的奋斗目标和短期的、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搞好人生职业生涯设计,以激励和鞭策自己为创造大学阶段的人生辉煌而不懈努力。

从感性到理性:适应思维方式转变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学习任务繁重,面临独立解决的问题多。面对这些变化,大学新生的思维方式要由“非成人化”向“成人化”转变,由感性向理性转变。在思考处理问题尤其是个人重大问题时,要有远见卓识而不要目光短浅,要三思而后行,不要随心所欲;要克服依赖思想,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生重大问题的选择,要理性、理智,不要盲目和感情用事;要加强道德和法制观念,做事要有责任心,要考虑到行

为的后果,不做鲁莽草率之事。

从监督到自觉:适应学习方式转变

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是每一个现代人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以学习为“职业”的大学生说来,学习是硬道理,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相对中学而言,大学的学习氛围较为宽松,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多,学习的自主性强,学习环境由“硬”变“软”,这对自制力和自律性强的学生是十分有利的,而对自制力差的学生无疑是严峻的考验。为了掌握大学的学习之道,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自主和能动意识,变中学时代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激发成就欲望。其次,要实现由应付升学考试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转变。在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要重视实践,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注意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第三,要注意学习时间的科学运筹,实现由拼挤时间向讲求效率转变。在学习中要讲究用脑的艺术,遵循学习的规律,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开发自己的智力潜能。第四,要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大学新生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自己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要有计划性,要雷厉风行,不要拖拉;要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好,生活要有规律,克服随意性;要注意掌握学习的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要专心致志,还要处理好学习与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的关系,尽量少去或者不去网吧,避免上网成瘾,荒废学业,影响身心健康。

从依赖到独立:适应生活方式转变

在中学时,有些生活琐事由父母、亲友帮助料理,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都由自己安排处理。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特征。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是一个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一生偿还不完的债务。大学新生应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从点滴事入手,严格要求自己,控制生活的节奏,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分寸,把握一个度,处理好学习与娱乐休闲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敢对自己的不良习惯说“不”。

从旧友到新朋:适应交往方式转变

5.大一新生适应问题 篇五

告别了高中,踏进了新的大学生活,一切都是如此新鲜奇妙,很多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感到憧憬和兴奋,但同时也意味着自己要离开父母的保护,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那么,是否大一的新生都能习惯这新的生活呢?就此,我们对大一新生做了一次访谈调查,了解大学新生适应性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的环境。

总体上来说,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在逐渐增强,但也存在些许问题。在谈论到“来到大学的第一感觉是什么”问题上男生普遍认为新鲜高兴,女生大部分认为新鲜高兴,少部分感觉有点失落,没有自己所想的好。大部分新生还是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少部分新生持消极态度。但在时间的影响下,少部分原先觉得有点失落的同学转变了态度,现在认为还行,还算过得去。大部分同学态度无变化。

在关于环境适应这个问题上,多数男女新生表示,在作息时间上和食物上的不适应。少数认为气候上不适应,极少数认为没有不适应的地方。可以看出,大部分新生对环境的不适应主要在食物、作息时间和气候上。但在时间影响下,多数新生也慢慢适应了这三种因素。

在大学的人际生活关系方面,大多数男女新生与班上和宿舍同学能融洽相处,但也有极少数男性新生认为完全无法与班级宿舍同学相处,且这名男同学结交朋友的主要方式是没有,不会主动结交朋友,面对大学日常事务不知如何应对时,不会向别人求助,会不知所措,可看出个性内向、与人交往能力较弱。大多数男女新生通过班级活动和社团活动来结交朋友,在面对大学日常事务不知应对时会选择问师兄师姐。经过时间的影响,这名男性新生的人际交往没有任何变化,还是无法与班级宿舍同学相处。

总体上,大部分新生的大学生活平稳舒心,极少数新生的大学生活的人际关系上还需努力。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我们要学会适应它,来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础。

附;关于“大一新生适应性调查”的访谈提纲

一、访谈目的

了解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程度

二、访谈方式 1.面对面的访谈

2.通过移动互联网通讯工具进行线上交流

三、访谈对象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教育系 2017年级学生

四、提问提纲

(一)访谈开场语:

(寒暄几句)你好,我是16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现在做一个关于大一新生适应性的一个专题调查,最多耽误你10分钟宝贵的时间完成这个访谈。本次访谈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形式进行,访谈内容将严格保密!为保证访谈的有效性,请真实地回答每个问题,如果没有疑问的话,我们就开始吧!

(二)访谈问卷: 性别: 是否独生子女: 1.来到大学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有无感到水土不服,如果有,是哪些原因 让你感到生理上的水土不服(如气候、食物、作息等)

3.最开始面对大学日常事务不知如何处理时,你会怎么应对,会询问哪些人

4.在校内你结交的朋友的主要方式(如社团、网络等)

5.你和班上以及宿舍的同学相处如何(三)访谈结束语:(表示感谢)感谢你的配合,祝你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五、访谈步骤(1)选取对象(2)确定好访谈地点(3)开始访谈记录

(4)根据记录写访谈的结果分析

六、可能碰到的问题

(1)被访者拒绝填写访谈问卷(2)访谈地点受干扰性大(3)访谈过程中被访者不耐烦(4)被访谈者敷衍回答

七、设想解决的办法

(1)选取适当的访问对象,选取容易接近的,明确告知目的,如遇拒绝,马上更换对象

(2)选取适当的访谈时机和地点(3)尽量速战速决,珍惜宝贵时间

(4)如果对象敷衍回答,应尽早结束访谈,并将此访谈作废。

八、访谈前要携带的器材备注

6.大一新生适应问题 篇六

调查时间:2011/2/6

地点:在问卷星网站发放问卷

对象:主要为10级入学的新生。随即选取来自各个地区的同学共36名,半数为大学10级新生,此次调查男女各占50%。

调查方法:1制作调查问卷,每份问卷15道题目,主要涉及大学学业,生活,社团工作灯方面问题。

2问卷在问卷星网站发布,邀请身边同学回答 共计24份。

3统计每道题的答案,汇总整理

4分析问卷结果,形成调研报告

新生适应性状况分析

新生入学已经半年,他们或怀揣着对大学美好的向往,或是稍带着对高考失利的遗憾步入大学。在一段新的生活的开始,他们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丝的青涩,一丝的迷茫。在受访的35名同学中,80%的同学表示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同时他们也表示存在对专业课程兴趣不佳,自己的生活安排的还不够妥当,社交方面不够成熟等方面的问题,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大一新生在开学阶段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 气候,饮食,生活习惯方面

在新生当中,有60%左右的同学考取的的是他省的大学。因而在最初开学阶段,他们必须先适应当地的气候,饮食习惯等方面。在调查中27%的同学表示的确存在着在气候,饮食,语言,社会文化差异性等方面的不适应。但在不适应的受访者中有73%的同学在半个学期的生活中逐步调整适应了。

二 专业课程学习方面

大家刚刚经过高考一轮的激烈奋战,告别了那段紧张的学习生活。所以一下过度到轻松的学习状态里,不免产生许多的不适应。70%的同学表示每天用于专

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少于一小时,甚至更少。这其中折射出他们对学业的重视性降低,同时在一些新的学习方法上也有所忽略。在一个学期的学习结束后,只有30%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的专业更加有兴趣,有15%的同学表达了自己后悔选择自己专业的想法。造成对所学专业不干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半来自自己对所学作业的不了解,自身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少数来自最初专业的选择是来自父母,因而一直存在抵触的情绪。

三 生活方面

受访者基本都为90后一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没有过寄宿生活的经历,因此,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必须独立照顾自己的生活。这对自理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调查发现有20%左右的同学在生活自理及寝室生活适应上有过困难。在生活支出方面,有86%的同学表示没有明确列出过支出计划。大多数同学的生活费在800到1000时间,在开学后的一两个月生活费就基本稳定下来了。

在调查生活中的烦恼焦虑主要来自哪方面时,有47.3%的同学填写了毕业后的去向。虽然大家才接触专业学习半年,但对将来就业的前景已经过早的出现担忧。这点出乎笔者的意料,也十分值得分析注意。其余的烦恼则来自情感,生活与学习。只有4.8%的人表示没什么担忧与焦虑。另一方面,有85.7%的同学表示向高中同学及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61%同学选择还会向大学同学说说心里话。父母占到28.%,辅导员则只有4.8%。这体现出辅导员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的确存在着明显不足,这方面也是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

四 社团工作方面及社交方面

参与大学里的社团工作对新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与挑战。这不仅是工作能力的考验,社交能力的体现,同时还需要协调和学习之间的时间分配。有23.8%的同学表示开始在社团工作中无法很好发掘自己的能力,但绝大部分同学能协调好工作于学习之间的关系。另外在社交方面,来自各个地方的大学生重新组成了一个新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活的模式不再是原来简单是朋友圈子,要结实各个不同群体里的朋友,所以这对社交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有42.9%的同学在开学阶段社交领域存在一定的障碍,接着有61.9%的同学表示在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之后他们在社交能力上有了极大的改变,同时57.1%的同学认为这还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因

此,社交作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极为深刻的影响了同学们的生活及认知。

五 给学校及新生的建议

学校在开学要积极组织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的学校及未来就业前景与方向。同时加强新生的心里健康教育,开展班级活动,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开讲座,介绍大学生活的模式。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尽快融入到新生的群体里去,帮助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新同学要让自己尽快接受新的集体,怀着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在寝室中多一分宽容,对室友多一分关心。应给自己有一分详细的计划,调查中只有一半的人有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有明确目标的大学生活可以减少很多的不必要的迷茫与彷徨。最后不要忽略学习的重要性,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才可以给自己的未来加分。

总结

7.大一新生适应期教育工作研究 篇七

从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来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接受了本科层次的教育。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肩负着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然而受当今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身上或多或少会烙上市场经济带来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其中一些已变得比较功利和实用,这给高校大一新生适应期工作的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从家庭结构背景看,近几年入学的大一新生多数是90后出生,在家里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在学校一切依赖老师,使得他们生活中自理能力差,学习上不愿意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帮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所有难题。

从大一新生本身的发展规律看,从高考压力和迷茫中走出来的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渴望和期待。但是大一新生的人生观念、思维方式还不够成熟,很容易迷失方向,这就需要学校科学地制定大一新生适应期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的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与高中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学里的生活丰富多彩,学习的内容较深、较全面,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高校的新生教育工作应积极研究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把这种适应期缩得最短,取得理想的适应效果。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能抓住大一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就会使今后的工作顺利地开展,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二、大一新生适应期教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与其自身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性问题。2007年,湖南商学院辅导员教师吕芳文对500名大一新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上大学的动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主要以求学、提升自身修养、服务社会为主,仅占31.7%;其中27.1%的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以后找工作增加筹码,是为了“渡金”的。剩下的同学则表示目的不明确;学习是大学生最根本的任务,大一新生中有9.5%的学生关注专业知识的内容;13.3%的同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

成都电子机械高专严明老师的一项调查表明:大一新生从“陷入迷茫仿徨”到“走出困境”的这段时间,46%的学生需要3个月左右,43%的学生则高达1年左右,还有11%的学生所需时间更长。在这些适应中,如何学习成为了大一新生最难适应的问题。

调查显示,2010年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对2899名2011级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仅有40%的新生表示满意,六成大学新生对自己新生生活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并不满意。

2012年,成都商报记者随机对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5所高校的20名大学生进行了网络和电话采访。其中有4人表示很适应大学生活,2人表示一般,14人表示不太满意目前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由此可见,大学学习生活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生第一年的经历。

以上数据表明大一新生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与之相关的大一新生适应期教育工作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它考验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更需要学生身边的老师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来顺利地度过不适应期。

三、实现大一新生适应期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将适应期教育与引导融为一体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多元化的日益深化,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观念,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为此高校应结合新生入学特点和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立足学生现实,着眼学生发展,重点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规章制度学习、生活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工作,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管理模式、生活模式和学习模式,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开始新的学习征程。

积极开展教育内涵丰富、主题活动鲜明的活动让新生尽快适应学习氛围。通过举办新生入学庆典、参观校园、了解校史及学校荣誉等来引导学生提高理想抱负。针对大一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介绍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以及本专业学生取得的成绩和毕业生的典型事迹,帮助新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发展目标,规范新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大一新生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

(二)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形式单一、手段落后、方式陈旧是各高校大一新生适应期工作的主要瓶颈。随着社会整体形势的改变,教育对象素质不断变化,对大一新生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对大一新生适应期进行教育,通过建立博客、开通QQ群、建立论坛互动平台等,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了解学生的喜闻了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适时教育,引导学生尽快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建立以寝室为单位的生活和学习小组,尝试让寝室长为组长,对生活中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心理上变得敏感、自卑的同学,可以聘请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邀请高年级的学生,发挥各方桥梁作用,给予大一新生更多的关爱,帮助大一新生早日完成适应期的过度。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大一新生进校后,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个别咨询、开展团体咨询等途径,帮助其认识在新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的主要方法与途径,减少学生的忧虑情绪。

除了针对性地开展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大学生活等方面的指导,更要在学习方面予以帮助和引导,比如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认知,以及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利用学习资源、自我调控、自我监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行为指导方面加强培养,激发学生发展的主体需要和内部动机。

(四)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评价自我。通过自我观察发现入学后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方面的变化,面对现实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接纳自我并以平常的心态步入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可以弥补不足和发展自己的优势,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有效的自我评价机制,能逐步培养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逐步树立自立、自律、自主和自理的精神。

(五)联合老师、学校和家长

刚入学新生对高校老师的印象是一片茫然,大一新生教育者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情况,真诚地关心特殊学生的成长,全面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情绪动态,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大一新生的思想教育并不只是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更是学校的责任。学校要为大一新生配置经验丰富、积极乐观的辅导员老师;安排一些有关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开设一系列心理问题讲座、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以班级为主体、以参与性为原则的学习文化活动,让新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增强了解,提高适应能力。

大一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家长的鼓励和帮助是做好大一新生适应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家长要定期向老师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配合老师教育学生,而老师也要建立家长联络网,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因材施教地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一新生适应期工作是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探求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

[2]王圆圆.浅析大一新生的转折期教育[J].青年文学家,2009(21)

8.大一新生适应问题 篇八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大一新生适应性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原有的硬件环境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办学需要,同时考虑到办学成本,纷纷在城市郊区开办新的校区。多校区办学虽然解决了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新校区多在郊区,加上交通、住宿等原因,原有习惯在市区上课的老师,势必对新校区的学生精力投放上有所减少,也减少了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其次多校区办学下,低年级学生一般被安排在新的校区,这十分不利于他们对外交流、与高年级同学交流,缺少一种引导与沟通,以至于使他们的适应周期会有所加长,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因此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大一新生乃至大二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成才,是摆在每个辅导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上海某高校商学院大一新生为分析对象(该学院2007级学生有653人),采用跟踪调研的方式,通过长期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发放600份,回收583份,有效回收率为97.13%)等方式、方法,同时与单一校区办学下的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查找出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大一新生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分析,挖掘出深层原因,并提出实践对策。

1 多校区办学下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现状分析

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呈现两大方面的特征:一是相较于传统单校区模式下办学,多校区办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二是刚刚脱离高中生活,进入大学学习,在适应过程中所呈现的一些问题。

1.1多校区办学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与分析

1.1.1多校区办学导致师生交流减少

传统的单一校区办学优势在于:学校位于市区内、交通便利,便于学生对外交流;师资力量集中,便于资源交互共享,学生与老师交流方便;高年级(本文特指大三、大四学生及研究生,以下简称“高年级”)同学可以更好地把经验传导给大一新生,加速大一新生的适应性。但是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以上优势便不复存在,根据问卷调研情况如下:

图1.1大一新生与任课老师交流情况分析

由上图1.1可以看出,多校区办学下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尤其是交通、住宿的影响,使任课老师不能长时间地待在新校区,致使他们只能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于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进度的问题。同时,多校区办学下把高年级与低年级同学分开,也减少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图1.2),造成高年级无法把自己在适应大学生活的经验与大一新生分享。

图1.2大一新生与高年级同学交流情况分析

1.1.2 多校区办学导致班导师的作用发挥有限

班导师,往往是院系里优秀教师,对同学们的大学生活规划有着积极的、重要的影响;但多校区办学对大一新生与班导师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使班导师的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出来,根据调研如下图:

图1.3大一新生与班导师交流情况分析

由图1.3可以看出,原本在单一校区班导师对学生们的指导和交流是非常多的;但是,在多校区的情况下,由于受交通、住宿、授课、科研等方面的影响,班导师与同学们的交流大大减少,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1.2 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与分析

较之高中的生活,步入大学后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呈现出多样性变化,这都需要他们做出心理调适。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和心理方面。

1.2.1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根据我们的调研,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学习强度认知存在差异。通过图1.4可以看出,在经过高中高强度的学习磨砺后,大学学习与他们的心理预期有所背离,由高中的被动学习还没有转变到大学的主动学习。在他们入学两个月后,还有超过35%的同学没有习惯大学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图1.4大一新生对学习强度认知情况分析

第二,专业认知不足、发展目标不明确。由于是在新校区,大一新生与上课老师缺少交流机会,造成大一新生对专业认知度普遍不高,甚至有些同学进来之后就有转专业的念头或对专业前景有着悲观的看法。

图1.5大一新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情况分析

由图1.5可以看出,较多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专业认识不清,往往会导致目标缺失,失去学习动力。这个数据提醒我们,要加强大一新生的专业认同感教育。

第三,不适应大学授课方式、听课理解有所偏差。大学学习与高中是不一样的,每节课信息量很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根据我们调研,对于那些文科性的课程,同学们了解、吸收较快,但是对于高数或逻辑运算要求很高的课程,同学们理解程度表现不一(表1.1)。

表1.1大一新生对听课理解程度情况分析

1.2.2人际交往方面

交际能力是大学生需要很好培养的一种能力,是培养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方面。

第一,缺少主动交流和换位思考。在被问及熟悉周围的人所用的时间时,42%的同学表示在一周以内,32%的同学表示在一到两周,24%的同学表示在两到三周,2%的同学表示在一个月以上。一般情况下熟悉身边的人应该在一周到两周。

在涉及与寝室同学相处方面,只有73%的同学表示相处融洽,剩余的同学或多或少的都与寝室同学有些摩擦,甚至有的还比较严重。

第二,团队意识不强。在有关团队意识的调研中,也不容乐观。只有64%的同学积极参加班级或集体活动,27%的同学表示偶尔参加,9%的同学表示从不参加。不少同学认为班级活动那么多人,少我一个又无所谓,或者对于这群还未熟悉的同学不屑一顾,或者孤僻而不参加、专注于自己的小世界等,这些想法都是不成熟或存在误区的。

1.2.3心理适应方面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从心理上适应大学的环境恰是大学适应性关键部分,如果处理不好,不能很好调节,势必影响大学四年学习,影响将来自己的人生发展。

第一,自信心不足。对于自信心方面,我们通过调研他们自我认为在同学们中的欢迎程度来显示的。

图1.6大一新生自信心现情况分析

从图1.6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新生刚刚进入大学生活后,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定位,在与他人比较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自信心不是很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老师关注的问题。

第二,自我期望较高、情感依赖较强。在面对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当问及学习压力主要来自哪里时,70%多的学生回答是“自己的期望”,20%左右的同学选择“家庭期望”,不到10%的认为是“环境所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期望普遍增高。此外,由于他们还没有真正的独立,对家庭、朋友的情感依赖性仍然很大,面对“心理断奶”还是不太适应。

2 多校区办学下的大一新生适应性对策及实践路径

根据我们的一年的跟踪调研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多校区办学下给大一新生的适应性带来很多变数,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只要应对得当,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1学习适应对策

在学习适应方面要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班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任课老师、班导师多到新校区与学生沟通。

2.1.1加强任课老师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大一新生还不太习惯大学寻求知识过程的自主性、广泛性和学术性,因此任课老师应该多传授一点学习方法和技巧。

此外,针对不同的课程,尤其是同学们普遍反应理解难度不同的课程,讲课的时候应尽量有所区别。鼓励任课老师到新校区进行答疑,这样学生有困难可以及时解决,不至于赶不上进度。如果交通不便,鼓励任课老师通过网络与同学们交流,及时进行指导。

2.1.2加强班导师与新生交流,帮助他们尽快确立新目标,加深对专业的信心

成为班导师的一般都是院系里的优秀老师,他们的指导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班导师可以很快让同学们了解自己专业的现状与发展、社会的需求等信息,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据我们的一年来的跟踪调研,我们(下转第87页)(上接第80页)发现班导师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次数的多少,与同学们的学习有着正相关关系(表1.2)。

表1.2班导师对大一新生产生的影响

由表1.2可以看出,班导师与同学们面对面指导情况,对同学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各个学院要拿出积极措施,鼓励班导师到新的校区与大一新生多多面对面的交流。

2.1.3发挥学生督导员作用,用老生帮带新生

可以在大二学生中挑选出学习优秀、思想觉悟较高、为人活泼开朗的同学做大一新生的督导。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一年来的生活体验心得与新生们分享交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节奏。

2.2人际关系适应对策

在人际关系适应方面,除了校方提供平台外,学生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双方共同努力,尽快消除人际关系不适应带来的负面情绪。

首先,学校多组织一些新生活动,扩大新生参与面,消除他们对大学环境和大学生活的陌生感。依托校团委和各学院分团委,组织一些文艺、体育等各方面的活动,比如:新生卡拉OK大赛、书画大赛、文艺汇演、篮球、足球、排球等方面的比赛,给新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校园环境。其次,同学们自己也要主动结交别人。大一新生要主动和同学交流,主动去帮助同学们,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注意方式方法,学会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放宽心态,那样心理适应就会大大加强。

2.3心理适应对策

当前的大一新生基本为90后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因长期在父母的庇护下,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因此到了大学独立生活时,一些心理不适应就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定位自己、处理问题时的技巧有待改进、自信心不足等方面。

第一,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大一新生准确定位自己。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班导师、辅导员作用,对大一新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让他们认清形势,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树立正确目标,妥善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坎坷与挫折。任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多向同学们灌输一些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让同学们掌握更多资讯;班导师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时,多向大一新生讲述一下专业情况、专业前景、就业状况,增加他们的信息;辅导员可以多下寝室,与同学们面对面、单个的交流,排除他们心理不适应感;与老师、同学们接触多了,咨询掌握多了,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第二,教会大一新生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大一新生进校后,首先要培养他们责任意识、独立意识、安全意识、规则意识和学习意识;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小技巧和基本处理问题方法,使他们能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大学的学习特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正确处理恋爱、社会工作、学习、友谊等问题;让他们学会放宽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第三,给新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和机会。学校有很多社团、学生会工作、班委工作以及勤工助学等工作,这些社会工作都能给大一新生带来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3 结论

9.大一新生适应问题 篇九

—大一新生学习上的心理问题

对于新生心里学习方面的现象及原因解析

1.人生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常表现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大一新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与

学习无关的事情上,过分热衷于社会性工作及文体活动;学习的注意力分散,课堂上不专心听课,或看小说、杂志,或戴着耳机听音乐,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课后沉迷于电子游戏或打扑克之中。2.学习适应困难。具体表现为:听课困难:这类学生缺乏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又不能适应大学里边

听、边记、边思考的课堂学习,常常是感到进度太快抓不注重点。大学教师一般都是上课来下课走,与教师对话少,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十几个课时下来便无法听懂授课内容而产生苦恼。

3.学习疲劳。在观察了解大一新生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在长时间的紧张学习之后,本来能解决的学习问题,由于疲劳而无法解决这主要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对而造成的。中学时代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已不能跟上大学学习的需要,学习上的压力感挫折感带来焦虑、失望,而导致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学生中常出现的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头晕、瞌睡、失眠、乏力、手足发冷、动作失调、感觉失调等症状。

采取方式

1.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

要素构成。

2.自信心缺乏而灰心丧气、一厥不振,甚至于产生厌学情绪。作为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的自信心不是一

下子就形成的,它形成之后又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培养。3.把学习辅导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组织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学术、科技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确立

长远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学术、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确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对学习功力不足的学生是行之有效的。组织浅显易懂的前沿科学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10.关于高一新生适应期的若干问题 篇十

讲话稿(2011.9.6)

各位同学下午好:

今天下午是我们举行的第一次高一年级学生会,首先我对顺利度过适应期的同学们表示祝贺,祝贺你们已经适应了高中学习和生活!从军训以来我们这一届学生都表现出了优秀的品质和坚毅的精神,军训期间我们吃苦耐劳,冒酷暑,迎细雨,刻苦训练,尤其是男女两个表演方队认真训练每一个动作,在22号的全市高一新生军训汇报表演中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续写了外中的辉煌。上课以来,大家在我们十位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的带领下,跑操质量越来越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们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跑出了班集体的模样。这无不展现了我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你们是好样的!这种优异的品质坚持下去,三年后的高考我们一定能取得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

然而有的同学在这段时间也表现出了不是很好的一面,下面我谈几个问题。

首先,是心理问题:

1.放松心理

在高一,有一种比较“经典”的理论:“告别初三,进入高一,终于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气了”。初三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考上好的高中,在升学的压力下,他们让高负荷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目标完成了,考大学是三年后的事。也有的同学认为,在初中初一初二是玩过来的,到初三一年努力就能考个不错的高中,高一高二时玩一玩,高三努力也不迟,这样就大错特错了!根据我这几年带的毕业生的经验,谁在高一高二时,抓住机会夯实基础,谁在最后的高考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反之将会遗憾终生。再说我们这学期期末考试之后还要进行文理分科,重新分班,所以现在不管你是在哪个班级,都应该好好努力,抓住下一次机会,为自己三年高中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眼前我们放松不得!

2.自卑心理

有一些学生进入高中后,看到别人优秀的表现,就自惭形秽了,常常对自己多有不满,总觉得矮人一等,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做事不顺心,周围充满暗淡、沉闷的气氛。上课也不主动回答问题,生怕答错了让同学和老师笑话,也不敢找老师问题,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了。

3.盲目心理

有一些学生进入高中时,也立下了一番雄心壮志,一定要在高中开辟出自己的天地。只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如何计划,如何掌握学习技巧,懵懵懂懂,不知不觉中,时间流逝了,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

其次,个别同学学习方法不当。比如早读很多同学可能还停留在初中认识上,早上不愿意放开声音大声朗读,有时候只是拿着课本在看,很容易瞌睡。还有的同学不会利用自习课,尤其是晚自习,高中课业负担猛然增重,需要我们自习课上去消化,而有的同学可能乘老师不在会放松学习,在自习课上无所事事。自习课是培养我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大家 一定要利用好。

针对上述问题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习上的建议:我主要谈关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主要介绍:一种能力、一种品质和两类技巧的内容。

1、一种能力即自学能力

自学,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学校的王桂贤主任曾经说过:自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那么,在我们具体的高中学习过程中,应当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学呢?

第一、学会预习争主动。预习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对新知识的预习,具体操作步骤是:① 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② 自学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就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③ 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④ 做好自学笔记。

第二、学会听课保效率。听课时间是同学们学习的主要时间。听课效率高,当堂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就多,同学们就有可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做练习时往往能够得到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欲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可是部分同学听课时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一是自以为弄懂了、分神;二是一遇到难点,听不懂,情绪紧张、烦躁不安;三是不注意听老师的分析,和老师一起思考,只顾埋头记笔记。这些都应改正。同学们应做到上课保持集中注意力,与老师一同思考,注意和老师交流,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适当地对一些重点内容作些简要笔记,课后再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首先要注重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有的同学听课时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错误的,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前面内容的复习和全堂讲课的纲。只要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

其次,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因为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都是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重要的或者同学们易犯错的地方,因此必须加以关注。再次,要从教师的事例中去体味知识。有的同学对教师讲的事例很感兴趣,往往忽略了教师讲这个事例的前因后果,忽略了如何从材料中来归纳知识的方法。这往往影响了同学们回答材料分析题的质量,而这些题目的分值在文科考试中却占有很大比例。

最后,做好课堂笔记。俗语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须记笔记。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可以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怎么记才好呢?知识要点固然要记,但同学们更应该记一些教师反复强调和补充的的部分,这对我们理解知识和提高考试成绩是非常有帮助的。

听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带着问题听课;

2、听课要抬头,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专心致志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3、养成边听讲、边思考、边总结、边记忆的习惯,力争当堂消化、巩固知识;

4、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

5、踊跃回答老师提问。

6、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最好是一边听一边记,当听与记发生矛盾时,要以听为主,下课后再补上笔记。记笔记要有重点,要把老师板书的知识提纲、补充的课外知识、典型题目的解题步骤和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记下来,供课后复习时参考。

第三.学会复习保巩固。复习是巩固知识的良好途径。部分同学的学习往往停留在课堂听讲,课后做练习的简单模式上,没有讲求科学的复习方法。复习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整理课堂笔记,阅读教材,背诵重要内容,做练习,与老师、同学相互讨论某些问题,归纳知识体系,重点突破某个知识点等都是复习的形式。每个同学都可结合自己的实际组织科学系统的复习。对复习来说,主要就是要提高做题的速度。无论现在的人如何批评“题海战术”,但是我觉得对数理化这些科目来说,做题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具体操作结合的过程,所以在数理化的学习上做题是必须的。但做题并不意味着要见一道做一道,我认为做题“贵精不甚多”,做一道题要学会“举一反三”,用心揣摩这一类题目的特点,这是提高做题速度的很好的方法。同时要注意每做一道题,要有一道题的收获,不能做上十道题毫无收获,还是就会做这一道题,这个收获从哪儿来呢?就是总结归类。寻找不同的题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联系,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2、一种品质即良好的意志

如今,学生之间存在的竞争,是效率的竞争,方法的竞争,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品行都会影响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最佳的方法是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一个人的意志品质。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是懒,意志力不强,四周如果有人说话,就可能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其实,对症才好下药,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已找到了自己的缺点,这也是进步的表现。要改变“懒”和“爱说话”的习性,关键在于意志,学生已已明确它们的不利之处,这是改正的前提;以后,要时时提醒自己,如果不改正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同时,确立一个自己学习的榜样;另外需要把学习计划安排的紧凑一点,让自己时刻有正事可做,减少犯错误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只要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必然会有较大的改观。人生最关键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告诉学生,一个好习惯的形成只需要24天,当时有一个学生,是班级的“说话大王”,他不相信这句话,我就和他打了一个赌,当时我心里也没有底,但我每天都监督他,鼓励他,让他周围的同学也帮我共同监督、鼓励,24天后,他有了极大的变化,上课说话次数减少了很多,我就又对他说,习惯已经形成,还要24天去巩固它,我和你一起努力。最后,这个学生有了自我控制能力,学习上也有了极大进步。

同学们还可以用自我激励法。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一想父母的辛劳、老师的期待、朋友的关怀,他们给了你那么多关爱、帮助、和期待,你如果放弃又对得起谁呢?你又如何面对他们真诚的眼睛呢?你还可以试一下自我暗示法,在你能随时看到的地方写上一句短小但可以激励你自己的话,比如在桌子上或卧室里的墙壁上。当你不经意地发现它时,就会想起你应担负起的责任和你想拥有的美好的未来,为了这些你也会将一时的脆弱克服,小不忍则乱大谋呀。另外,如果你认为自己监督自己很困难,那你也可以请父母或好朋友来监督你,及时的提醒和制止你。

3、两类技巧即学习技巧和应试技巧

首先,介绍提高学习技巧的问题,学习技巧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进行提高!①培养各学科学习兴趣

a.积极期望。积极期望就是从改善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入手,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充满信心,相信该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会对这门学科产生信心。想像中的“兴趣”会推动我们认真学习该学科,从而导致对此学科真正感兴趣。

b.从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开始。在学习之初,确定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不断的进步会提高学习的信心。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将成绩提高上去,有的同学往往努力学习一两周,结果发现成绩提高不大,就失去信心,从而厌恶学习。持之以恒地努力,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大目标的开始。

c.培养自我成功感,以培养直接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个小的成功,就进行自我奖赏,达到甚么目标,就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有小进步,实现小目标则小奖赏,如让自己去玩一次自己想玩的东西;有中进步、实现中目标则中奖励,如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画或乐器等;有大进步、实现大目标则大奖励,如周末旅游等。这样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自己的行为,有助于产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觉就会建立起直接兴趣。

d.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立稳定的兴趣。用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能巩固知识,而是能修证知识,三是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这

种喜悦情绪正式建立稳定持久的兴趣所必需的。

e.保持兴趣的最容易的方法是不断地提问题。当你为回答或解答一个问题而去读书时,你的学习就带有目的性,就有了兴趣。准备一些问题是很容易的,仅仅把每节的标题成问题就是了。例如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你可问: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是什麽?它是怎样发现的?怎样证明它的结论是对的?它的公式是什么?使用它应注意甚麽问题?我能否用其他的办法推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一开始你强迫自己详细看下去,但是,一旦你真正的往下看,你就会被吸引住。

②学会审题、解题

我经常同我的学生讲,解决问题正如搏击一样,你势必判断出对方要攻击你的部位,你才有可能及时运用你已扎实掌握的“降龙十八掌”来应对,才能够把对方扳倒。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家务必高度重视审题的环节,反复推敲问题的考查目的,这样子才能够有的放矢,然后运用我们的大脑引擎进行搜索,搜索问题解决所必需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那么,再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③学会提问

记得有一个案例,一位母亲要求她的六岁儿子去搬一块孩子根本无法搬动的石头,结果这个小男孩只是在那里蛮用力,而石头纹丝不动。这时,小男孩的父亲严厉地批评的他,你怎么不会请求爸爸我的帮忙呢、我的力量资源的支持呢?

是的!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也会有绊绊磕磕的,我们应该正面对待,争取利用教师、同学等有效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学习要进步,好问是必要的,那么又如何达到此目的呢?我想应掌握好问问题的技巧,问问题不能是每道题不懂就马上询问,这会失去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最好问一些解题思路、技巧效果会更佳。同时要注意时间,如果是在晚自修时应该尽量采用笔头提问法,这样也可以让被问的同学留有充分思考的时空。

④注重总结,建立错题集

我们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也!”,“失败乃成败之母!”说到底,失败是值得尊敬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错题过于分散,不便全面分析错误原因,给复习补救工作带来困难。建立错题集,把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课堂练习、作业中的典型错题、单元检测、期中和期末考试中的错题、考试中知识空白点的错题进行整理,并按知识类型进行归类。每道错题整理时分四部分:原理、错解、原因、对解。这样子,不仅能够能查缺补漏,准确找到疏漏的知识点,便于及时弥补,避免题海大战;能由果索因,找到错误的原因,便于对症下药,避免重复犯错;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便于今后更好的学习。⑤注重各学科知识的阶段整合归纳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知识归纳能力的培养,借此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并进行学科知识的高级迁移,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我常常对学生说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什么?很多时候不断强化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就可以在脑子里形成一张认知地图。当你头脑中有一张去目的地的地图时,就可以通过最近的路线直接抵达,学习也如此。一段时间后,要对课本知识进行回顾,加深对知识的重新组合、浓缩,形成一个简单、明了的适宜自己运用的知识框架,可以用提纲、图表等形式列出章、节重点,使知识连贯,融会贯通。

这里还向你介绍“四先四后两小结”的学习方法,“四先四后两小结”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经过规程化以后,其本身就成了习惯。“四先四后”就是指:①先预习后听课;②先复习后作业;③先分析后解题;④先理解后记忆;“两小结”是指:每周利用双休日对一周所学内容进行清理、每学完一个单元作一次书面整理小结,做到堂堂清、课课清、段段清。我觉得这是一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帮助你减少学习中的无效劳动,提高听课效率,提高课后学习效率,提高作业质量,其突出表现是:每个学生对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自我培养,这种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学习的被动局面就改变。如果你能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必将有效地促进学习。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用如下此歌谣来概括:课前要预习,听课易人脑。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扼要做笔记,动脑多思考。课后须复习,回忆第一条。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其次,在注重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还应当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考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重视考后分析。拿到老师批阅的试卷后,不仅要看成绩,而且要对试题进行逐一分析。首先要把错题改正过来,把错处鲜明地标示出来,引起自己的注意,以便复习时查对。然后分析丢分的原因,并进行分类统计。看看因审题、运算、表达、原理、思路、马虎等因素各扣了多少分;经过分析统计,找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对做对了的题目也要进行分析,检查自己对题目的表达是否严密,解题方法是否简便等。

11.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对策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

1.生活上的不适应

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是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群体,入学之后反映最多的就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入学前在生活上对父母有不同程度的依赖,自理能力不足,当面对和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陌生的环境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扰,出现孤独、厌倦、抵触等不良情绪。

2.学习上的不适应

从高中的应试教育到大学自主学习的转变,是大学新生最难跨越的坎。很多新生面对大学课堂上巨大的信息量往往无所适从,课后也缺少有效的自习,特别是有些新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无心向学、逃课、作弊等现象,以致荒废学业。

3.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

大学既是象牙塔,也是社会的缩影,既为新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际平台,也要求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包容与忍让。新生的交际问题主要体现为宿舍矛盾。新生来自五湖四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教育背景存在差异,在交往中难免产生摩擦与不愉快,而且部分新生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行为偏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二、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成因

1.独立人格尚未形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绝大部分新生已年满18周岁,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很多新生心智尚未成熟,对家庭依赖性较强,而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能力较弱,同时缺乏控制情绪、调整心态的能力,这是造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主因。

2.自我认识存在偏差

大学新生自我認识偏差主要表现为自负、自卑两方面。自负的学生优越感强烈,高估自己,对他人要求苛刻、求全责备,听不进他人意见。相反,自卑的学生表现出对自我没有认同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新生融入大学生活。

3.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

新生入学前对大学抱有美好的憧憬,但往往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中的环境与期待不一致时,不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去接纳,因此产生厌恶甚至对抗的心理。有的学生因学校不理想而心生排斥,有的学生则因对生活环境不满意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人际交往、学业等各方面的不适应。

三、解决大学生适应问题的对策

1.查阅新生档案,全面了解新生情况

全面了解新生情况是对新生进行适应指导的前提。在学生还未报到之前,通过查阅和整理学生档案资料来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高中阶段的表现,而且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环境等有关情况,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做到尽早了解、提前制订方案,以便学生到校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及时开展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依托心理咨询中心等专业机构对心理普查结果进行分类分析,建立个人心理档案,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爱,对有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并长期跟踪;举办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讲座,介绍心理调适的技巧和方法,使新生能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保护;通过团体训练、个别咨询和辅导等途径,加强大学新生的心理自助辅导;对有心理问题的高危学生采取必要的干预防范措施。

3.组织新生参观、熟悉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新生在高校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包括校园硬环境和校园软环境两大方面。对于校园硬环境可通过组织参观的方式进行。让新生尽早熟悉与其学习、生活有关的校园地理环境,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饭堂、医院、运动场所、银行、商店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校园软环境包括校风、校史、办学理念等反映一所高校内在品质的要素。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大学校风和传统精神的体现,通过举办校史校风展示会,专业介绍会等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校情、教学科研实力、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前景等,帮助新生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开展各种入学教育,促使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的学习生活模式跟高中有巨大差异,新生之所以产生多种不适应,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重视培养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使他们及时了解在大学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通过开展校规校纪教育,使新生了解大学生行为准则、学籍管理规定、学习纪律、违纪处分条例、考试纪律、学生奖惩制度等,认识大学生应承担和履行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和义务,从而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树立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5.引导新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管理,融入大学生活

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摸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加强其对学分制管理相关规定的理解和认识,使新生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新角色适应新起点、新生活。对于新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问题,可以安排高年级学生作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引路人,通过朋辈互助,同龄人间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形成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减少学习生活中的不适应。

作者简介:

游彦,男,生于1984年8月,广东省汕头市(籍贯),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科学出版社.

[2]赵明.浅析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1(6).

[3]王芳,孙绪柱.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J].科技信息,2011(25).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总复习图形与位置下一篇:企业财务部工作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