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点拔(共8篇)(共8篇)
1.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点拔 篇一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明确文体
通过以上阅读,确定所给现代文属于哪种类型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其特点也不同,要求回答的问题也不同,从而可以为后面的仔细研读确定阅读方向。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5.如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四.抓语词、定重点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位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五.多联想,定答案
从文章中找到出题人让你回答的内容并做了具体的分析后,就要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写给出题人,写给阅卷老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①要所写即所问。即题干中问什么,就要直接答什么,且不可回答问题拖泥带水,甚至于驴唇不对马嘴。
②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即语言要少而精,既不可写得黑乎乎一片,而实际内容了了,让老师去找;也不可两三个字词了事,语焉不详。
③注意答题要点的次序。答题要注意前后的条理,因为老师阅卷是从前往后阅,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放到最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下面我们就按照上面的方法,结合几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做一些细致的讲解。
以法解题--分类阅读--文体不同,阅读侧重点不同
文艺类文体,是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重在表达情感的文体。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有一种越来越强化文学性的趋势,因此,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时,就有必要强化文学作品的复习。文学作品的语句常常带有含蓄性、多义性和情感化的特点,常常有夸张、修饰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就必须注意语句的多义性,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原文说什么就是什么,而要从阅读原文中联想生发开去。而散文,由于其在行文、表达、修辞等方面的特点,更是成为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形式。
散文形散神不散,这“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或景物组成。由此鉴赏散文时准确把握散文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要辨明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时间、空间、思想感情、某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物、某个人某个动作细节还是一句格言或一句诗等。尽管近几年没有直接考查文章思路的整理,却有不少题目,只要理清了文章线索问题就迎刃而解,间接地考查了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综观近几年来所考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出考查的散文主要是这样的三类:融情于景的写景散文,移物就情的抒情散文,借物说理的哲理散文。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这三种类型的散文的解题特点。
六.解题示例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主旨:景之特点与人之情感相通处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一一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自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入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解析]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1.(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____。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需要找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
B.抓语词,定特点。读句子“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这是一个判断句,抓住其中“便是”这个词,答案显然就在其后面。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注意字数问题,确定答案为:明朗。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不超过20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原文,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句中有一个重要的指示代词--“这一个”,这说明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应从前面的段落中去寻找。
B.抓语词,定特点。①原句所在的第五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末尾有“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句子,这其中的“悠闲”很显然是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的关键词,画出来。
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后面都是描写性的话,直到“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显然都是在解说“悠闲”的,没有重点词。而接下来的一句“若再要点景致进去……”中有“再”.则说明后面的“景致”也是“境界”的一部分,将“景致”画出。是什么景致呢,从后文看,地方--乡村;时间--傍晚。则这种景致可总结为“乡村晚景”。
③“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句中还有一个重点连词“又是”,说明关于“境界”,前面应还有内容。到上一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境界”有关的一些语词,分别画出来,它们是“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以上按文序画出的重点语词有: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悠闲、乡村晚景(乡村的傍晚景致)。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将上面画出的词连词成句,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注意字数问题,则得出答案: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1)这是采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不超过8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从题干中可知,作者描写北国的冬天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且问的是写作手法方面的。这就给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应从“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的关系着手找答案。
B.抓语词,定特点。读原文可知,写北国在前,写江南在后.且全文写的是江南的冬景,“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不是平等关系,江南为主,北国为副。江南温暖,北国寒冷。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联想前面关于文章表现手法的内容,可知这里采用的是衬托手法,且是衬托手法中的反衬。得出答案:衬托(反衬)。
(2)这样安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基本同上一题。这一题实际上问的就是文章使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B.抓语词,定特点。同上一题。
C.多相联,定答案。根据前面的分析,联想上面的衬托手法的表达作用是: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结合问“作用目的”时的答题方式: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具体的表达效果。得出答案为:运用反衬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机,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3.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很显然答案就在这一句的前后的段落中。字数的限制是40,这说明要找的内容较多,可能有多个方面。
B.抓语词。定特点。在区位中,找有关的内容,并画出来。依次可以画出这样的一些句子:①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②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③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另外,前面第二自然段中也有重要的两句,即:①寒风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②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分析,注意字数的限制,得出答案:江南之冬,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太阳出来,鸟雀吱叫,生机遍地。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三项是()
A.作者在赞美江南冬景的同时,仍旧留念北方的最惠季节--秋。
B.江南的冬季冷不过一两日,太阳一出来,就温暖如春。
C.描写江南日暮雪景的四句引诗,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江南雪景的美丽。
D.江南的冬天微风和煦,枝头总挂着花朵,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
E.江南的冬天空气湿度大,微雨中的小酒店让人感到悠闲。
F.最后一段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面概括了江南冬夜的特点。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题干中说是对文章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从文章主旨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从而确定思考方向。题干中让找“正确的三项”,则根据选项中的内容,找出错误的.再排除。
B.抓语词,定特点。分别分析六个选项,注意其中的判断句和一些重要的词(或表感情,或表范围)。A项中说“仍旧留念北方的最惠季节--秋”,这是一个判断句,站在文章主旨的高度,全文写的是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其情不在“北方”,更不是秋季,故本项错误。D项中说“枝头总挂着花朵,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结合原文,站在文章主旨的高度,文章描写的江南的冬景是“无肃杀的”“含蓄有生气的”,并不是“充满生机的”,这两者并不是一个意思。故D错误。E项中说“微雨中的小酒店让人感到悠闲”,文章中确定说到了“悠闲”这个词,也说到了“小酒店”,但细读原文,可知作者“悠闲”说的是江南的冬景,并不是“小酒店”,故E错误。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再检查其余的三项,可确定答案为:BCF。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
2.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点拔 篇二
矛盾化解型诗歌鉴赏题在设问方式上往往选用诗歌中看似矛盾的诗句或词语, 要求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揭开诗歌表层的矛盾假象, 把握诗歌连贯自然的思想情感脉络, 从而领略作者有意矛盾形成的特殊表达效果。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1) 陈与义 (2) 门外子规啼未休, 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 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1) 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2) 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 河南洛阳人。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析读:本题要求考生读出表象背后含蓄的意蕴, 进而正确、深入地理解诗意。故园没有战火, 归时理应不“愁”, 可作者却要说即便故园没有战火归时犹有“愁”。我们如果认定“愁”在此种情况下是成立的, 即可推知作者“愁”的绝非故园战火, 而是另有其事或其因。由此, 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作者所愁之事是“国土沦丧, 南北分裂”。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 在诗人看来, 即便故园没有战火, 但由于国土沦丧、南北分裂, 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 心中自然就生出了忧国之愁。
二、观点评价型
观点评价型诗歌鉴赏题一般是先引用他人对诗歌主题、思想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的看法, 然后要求考生对这些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答题时, 考生可以或同意他人的看法, 或反对他人的看法, 但必须从诗歌中寻找依据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佐证。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全国卷Ⅰ)
次石湖书扇韵 (1) 姜夔 (2)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1)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 (1126-1193)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 (在今江苏苏州) , 自号石湖居士。 (2) 姜夔 (1155-1221) :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 (今江西鄱阳) 人, 浪迹江湖, 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 (1187) 夏, 曾去拜见范成大,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有人说, 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 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析读:关于题中的观点, 我们可以持肯定态度。因为, 这首诗描绘了石湖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景色, 传达的是对村阁主人人生选择的赞许, 表现的是自己与之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感情, 范成大去职归隐, 姜夔终生不仕, 姜夔造访这里, 那类“不到”这里的“人”当然是暗指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 所以“人”是泛指, 即作者重点是在突出无人烦扰。
参考答案: (1) 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了石湖美景, 也包含了诗人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诗中的“人”指势利小人, 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 范氏却不以为意, 反而享受田园之乐, 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非常契合。 (2) 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 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 “人”是泛指, 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 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三、引发思维型
引发思维型诗歌鉴赏题通常是出题者确定一定的思考范围后, 提供一些简要的背景资料, 极力营造一个开放的思维环境,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阅读或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时, 要求考生或谈看法, 或谈理由, 总之是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全国卷Ⅱ)
梦中作 (1) 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 (2) , 酒阑 (3) 无奈客思家。
【注】 (1) 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 (1049) , 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2) 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 见两童子在下棋, 于是置斧旁观, 等一盘棋结束, 斧已烂掉, 回家后才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3) 酒阑:酒尽。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析读:要答好此题, 必须先从整体到局部细细品读诗歌, 然后从中提炼出特点。通过品读, 我们可以发现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一句一个场景, 四个场景有机组合在一起;选用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等意象组合, 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 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参考答案:一句一个场景;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3.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点拔 篇三
1.散文仍是这部分试题考查的主要对象,2006年全国17套试卷的选文都是散文,符合近几年以散文为主的选材特点。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春季高考的选文是小说《雁阵》、2004年辽宁卷的选文是纪伯伦的小说《认识自我》,选文体裁已开始有所拓展。2006年的选文虽说都是散文,但有些选文的文体确实难以界定。
2.选文大多是现、当代作家发表的年代较早的作品,当代作家的作品逐渐增多,2005年全国16套试卷有12套的选文是当代作家的作品,2006年仍有大量当代的作品。同时开始出现少量的外国作家的作品,例如2006年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和浙江卷法国作家的《平面的生活》。
3.选文注重了对学生文化性的熏陶,新课标注重人文性的特点得以彰显。例如2006年山东卷的选文《文赤壁》就从赤壁写到了苏东坡,并且第19题考到了“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对学生文化修养的考查十分明显。此外,安徽卷选文的主题是对屈原的解读,上海卷选文主题是世纪老人——冰心。以上试题既出自课外又联系课内,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4.选文命题具有规范的特点,中心明确、结构严谨,相应文体的要素清晰,紧贴教学内容,考查点分布广,题干简洁、明了,注重以文解文,题目设置的顺序与考生阅读的顺序保持一致性,并遵循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理解到鉴赏的考查特点。选文阅读量集中在1000—1600字,分值集中在18分到22分,题量集中在4——6题,客观题的数量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数量大幅度增加。
5.选文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生命意识为主题,着重感悟生命的美好,弘扬生命的力量。例如2006年全国卷一《阳光的味道》表达的是对阳光下农夫自然生命意识的赞颂和向往之情。(2)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对学生自我精神世界关照的加深。例如2006年辽宁卷《杨柳》赞颂的是杨柳“贱”而有用、真而能下的人格特质。(3)关注社会生活、自然天地及学校和家庭生活,让学生从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体验生命的美好。例如2006年四川卷《乡村的瓦》叙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4)关注“和谐社会”培养学生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品格。例如2006年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所表达的是人与动物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话题,在各地的高考试题中更是热点中的热点。
6.地方卷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前一年高考全国卷的特色。2005年的全国卷这一部分放弃了客观题的考查并且分值增至22分,2006年全国17套试卷中只有四川、浙江两省仍保留客观题其余十五套皆采用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并且14套分值在21、22分。主观题增加,加大了对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主观题测试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考查,高考注重这方面内容的考查,无疑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7.加强了对学生综合信息能力的考查,2006年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最大的变化是答案很难在原文中找到,在文中“抄”答案的现象越来越少,考生只有瞻前顾后综合解读,才能顺利作答,摄取跨度明显加大,思维深度和强度明显加强。
思路出新的另一个体现在于加大了对阅读能力E层级的考查,对文学作品鉴赏和评价的考查分值越来越大,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最高的,高考明显加大了对这方面的考查力度。
命题倾向趋向综合化,文章内容的理解、文学作品形象的鉴赏、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以及情感态度的体悟呈现出一定的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例如2006年辽宁卷第21题“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既考查了文章主旨,又检测了行文的特点。
8.开放性试题增多,符合“个性化阅读”的课程理念,越来越多的试题在人称使用语上由“作者……”方式转变为“你认为”“请简要赏析”“你怎样理解”等从读者、考生角度出发的命题。例如2006年山东卷第19题“联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100字左右”,2006年重庆卷的第19题“……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新课标认为阅读是读者、作者、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以往忽视读者体验的现象正在努力改变。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文学作品阅读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但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选文体例的单一化、命题阅读占统治地位、答案设置唯一性等都是需要突破的“瓶颈”。高考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终极评价,它不仅是语文内部的事情,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从课程制定、实施和评价的关系来看,课程的制定、实施决定课程的评价,课程评价制约课程的制定和实施,如果评价机制过分滞后,会影响新课程的改革。高考如何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推动课改的进程,需要语文教育界进一步探索。
4.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 篇四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概念)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关键性语句理解思路。对于此类题,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2、信息筛选性试题思路
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归纳主旨性试题思路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清理文思的题型解题思路。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审美鉴赏性试题思路。这一类题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8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对景的分析:抓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侧面的景物的不同特点。
对修辞的理解:抓住修辞本身的特点,再结合语境来解释用这种修辞的妙处。
4、综合探究题要结合文章本身作答
总体建议:
①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②如果有选择题,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③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推断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而且往往是第一题,一分不能丢。
④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5.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点拔 篇五
1.分析综合(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点精析】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备考园地】
一、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答题步骤为: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
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
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间,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间,抽象出相同点。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运用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舍本逐末,或不够全面。由此可见,掌握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练、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
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
③ 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
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份),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是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的。
(三)“表达作用题”类
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夸张 拟人 对偶 排比 反复 反问 设问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表达感情更强烈 表达亲切,有情趣 整齐,有节奏感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表达方式 工笔细描
主要作用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准确传神鲜明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间接抒情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过渡段 结尾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上启下(或启下)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扬抑 对比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二、高考小说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小说是文学样式中的一种重要体式,它包含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等。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宽泛的,长篇小说的节选.短篇小说的节选或者整篇小小说都可被选用作阅读材料,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考查重点。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分析三把握”: 1.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的主体。尽管,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断也是在一个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但矛盾的前因后果,由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过程
都可以不作总体性显示。可见,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
高考中涉及的小说或片断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局部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
当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境与情节就成为赏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三、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原因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小说阅读题型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
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6.公务员点拔 篇六
纵观历年各地申论试卷,不管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多省公务员联合考试、省公务员考试、还是难易程度相当的招警、法检、军转干等考试类型,概括原因题目是最常见的题型之一,因此需要各位考生予以特别重视。
概括原因题目虽然比较简单,较容易得分,所以很多考生会掉以轻心,存在概括不全,不准,导致失分现象也较为惨重。为了把握好,发挥好,解答好此种类型的题目,现在必须弄明白概括原因题目的答题方法和套路。针对概括原因题目,在公务员申论的试卷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类型,分别为某一主题问题的原因概括和某一特定问题的原因概括。
一、某一主题问题的原因概括:关于某一主题问题。主题问题是整篇材料反映的最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一般是较为宏观的、抽象的,一般出现在全篇材料中,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公考生逐一分析每段材料,找到与主题问题相关的消极的、否定性语气的表述,比较主题问题和勾画的信息是否有因果关系,构成因果关系的就逐一勾画,标注,方便归纳总结。
二、某一特定问题的原因概括:关于某一特定问题。特定问题相比整篇材料反映的主题问题是相对微观的、具体的,是主题问题的一个方面。一般出现在比较集中的材料中,与此对应的原因也就出现在问题的周围,也是相对集中,一般很好确认出原因来。
总之要做好概括原因题,必须在题干中找到问题,而且问题要界定准确,没有抓住问题,想找到原因就显得非常迷茫和困惑。
针对以上两种不同概括原因题型,公考生可以把握好以下几个答题步骤,方能突破。
首先,分析题干,界定题干中所要求概括原因的问题是某一主题问题还是特定问题。不管是何种问题,都可以在题干中寻求答案。因为题干是让你概括原因,必定提到与此相对应的问题,然后把问题默记在心,带到阅读中去,逐一寻找原因的出处。还是那句话,没有问题,哪来原因。带着问题找原因,阅读也就有了方向和目的。
其次,寻求段落,搜寻和定位与题干中某一特定问题有关的段落,勾画原因。一般而言,这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若干个相邻的段落中,需要圈定出段落来,勾画出原因来。至于原因的表述上,这里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原因的语句都是些表述上显得消极的、否定的的语气,如:“缺乏有效机制,监管不严,法规不健全,投入不足,认识上存在误区等”,但有时也要进行归纳和概括,阅读的时候在一旁做好总结标注。
最后,归纳原因,按照不同的角度有条理性地进行概括归纳。至于勾画和标注的原因是很多的,这就需要进行按角度分析,比如宏观分析法中,可以按照整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生态等角度来划分;微观分析法中,可以按照人员的角度、制度的角度、投入的角度、管理的角度等;另外还有主体分析法中,可以根据材料中体现出来的原因,按照不同的主体来组织答案,如政府方面、企业方面、社会方面、群众方面等等。按照不同的方法组织出来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逻辑和条理会更加清楚,得分会更高。
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点拨:怎样合理分配时间
公务员申论考试对于考生,往往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前期备考比较充分的考生,因为对公务员考试比较重视,于是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这种压力而带来了紧张和焦虑的情形,自己在考前又没能很好地调整好心态,将这种心情带入了考场之中。于是,对于申论试卷的解答便失去了分寸感和时间感,无法规划和掌握好自己的答题进度。另一方面,有些考生可能平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并没有做过足够的练习,甚至都没有掐着时间做过模拟考试的练习,有的考生甚至对于申论考试的大致情况仍然是懵懵懂懂,事先没有一个有关如何答题的整体规划,一切跟着感觉走。
这两种情况对于考生答题都是不可以的。首先,如果考生在步入考场之前出现了比较紧张和焦虑的情况,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的方式来调整心态,或者通过自我暗示的方式来平抑比较紧张和焦虑的心情。其次,为了增加自己的时间感和对答题进程的掌控情况,华图教育建议考生一定要带一块手表或者携带一个小钟进入考场,这是因为,按照考场规则,在考试过程中手机是需要关机的。因此,带块手表进入考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控答题进程和答题时间。
那么,如何把握好申论的答题时间呢?
第一,对于申论考试来说,时间限定是150分钟。我们认为,过早地答完试卷或者答不完卷,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最佳状态。如果考生在考试结束之前5分钟左右回答完全部试题、填涂完答题卡,我们认为这种时间掌控是最佳的。既不会因为答不完试卷而影响分数,也不会因为过早回答完试题、比较毛躁而有信息遗漏,错失采分点或者文章论述不充分。
第二,对于申论的阅读材料、勾画有效信息和回答问题环节,我们建议大家用大约40分钟左右的时间去阅读申论材料、勾画有效信息,用大约110分钟左右的时间去答题(包括写申论文章)。当然,各位考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有的考生可能阅读材料和勾画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强,在35分钟之内就可以把这部分工作做完,有的同学阅读材料和勾画有效信息的能力稍弱,需要运用45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做完此项工作,我们说这都是可以的。只要大致在40分钟左右的时间将阅读申论材料和勾画有效信息环节的工作做完就可以了。这是因为,如果阅读和勾画有效信息的时间再短的话,就有可能会有信息遗漏,如果时间再长些的话,就必然会影响后面的答题情况。
第三,当考生拿到申论试卷之后,我们建议考生首先阅读一下申论要求,具体辨识清楚本次考试一共有多少道题目(包括大题中的小问),然后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先对各道题目的答题时间有个大概的计划,万万不可一切跟着感觉走,按照感觉来答题。这是因为,对于考生来说,通常会有一种心理暗示,即第一道题我一定要答得非常完美,第二道题目要答得比较完美……于是,往往就可能在前两道题目上花费了过长的时间,最终没能给文章写作留下充足的时间。因此,我们建议大家首先要依据申论题目对自己的答题时间做一个大致的分配,然后按照自己的计划去答题,从而避免在不同题目之间时间分配不均衡而影响答题效果的情况出现。
最后,祝考生一切顺利,金榜题名
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点拨:培养公务员申论思维
“申论思维”和“社会热点(即“申论热点”)”对于接触过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来说,已不是一个个陌生的词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些联系?华图在解构公务员考试“申论思维”的基础上说明了如何从“社会热点”切入,培养申论思维。
一、解构公务员考试“申论思维”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规定:“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由此可以发现申论主要测查应试者模拟行政机关工作思路、观点、立场、态度的能力的考试行为,即重点测查模拟行政机关工作的思维。
因此,申论思维主要是行政机关工作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结合材料就是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现象的“表现、原因、对策”。
那么,在公务员考试备考过程中如何培训申论思维?
二、如何从“社会热点”切入,培养申论思维
分析社会热点是我们培养申论思维极为有效且快捷的途径。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即,华图从以下4方面说明了如何从“社会热点”切入,培养申论思维。
1、关注时事热点。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报,浏览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新闻类节目,还可以阅读《半月谈》、《凤凰周刊》、《瞭望》等杂志。华图建议大家重点关注中观层面的问题,既不要太大太泛(如国家总体区域规划等),也不要过于过小过细(“泔水油”中黄曲霉素的毒性)。同时,有些热点不必重点关注:一是与外交、国防相关的时政热点,如钓鱼岛问题、美韩联合军演等;二是过度专业化的热点,如金融改革、大连油污事件中的化工清除举措等;三是敏感话题及存在较大争议的时政热点,如法学领域讨论的是否废除死刑的话题等。
2、按套路进行阅读分析。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带着总结“表现、原因、对策”的意识进行阅读。在此,推荐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七个怎么看》(即《2010年理论热点面对面》),此书对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七个热点问题,以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回答,对每个问题的阐述基本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原因、对策”的套路。例如该书关于“看病难”问题的展开提纲如下:
表现:
到大医院看病难;挂专家号更难;医药费用负担重;农村居民看病最难。
原因:
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公立医院趋利化;医保保障水平低;药品价格虚高;卫生服务成本增长快。
对策:
如何让群众看病更快捷
加快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快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加快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力度;总之,建立一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医院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协调有序的运转机制。
如何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一是通过医疗保障建设“减负”;二是通过基本药物制度“减负”;三是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减负”;四是通过强化监督监管“减负”。
可以看出,该书比较好的体现了申论思路,这也印证了申论是模拟机关行政工作思路的观点。考生在阅读材料时应该有意识的按这样的思路进行分析。
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点拨:从试题命题思路上得解题技巧
怎样与命题人思路保持一致?好好读材料
这样的思路跟出题人想让你有的思路大相近庭,所以你的答案就会有麻烦。说到这里,我们来看个例子,就明白了。假如:出题人就是你的领导,他安排了一个思路让你贯彻执行,你要做的就是按照领导的思路去好好干,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但是,有一天你居然要突发奇想,非要找一条完全与领导不同的思路来处理问题完成任务,或者将领导的思路简化偷点小懒,或者把领导的思路复杂化把工作边复杂。反正,你跟领导的思路背道而驰,那么,你将来在单位的前途会如何呢?
申论考试也是一样。所以,为什么申论很难考呢?因为我们对待申论考试的思维出了问题。那么,申论出题人的思路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让你好好的看材料,然后再写点东西。从哪可以看出呢?基本每年的注意事项都给了你参考的答题时限,其中给你的参考时限是阅读材料的时间为40分钟左右,这就提醒了你,你要好好花时间来读材料。其实,出题人心也挺好的,只是没有把话给你说透。他的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告诉你,材料当中有你要的一切。所以,我们的思路首先就是好好读材料,我们最重要的思路也是好好读材料。
杜绝使用秒杀心态做申论申论试题;巧借写作模板,综合运用材料知识
华图提示:我们不能以秒杀申论题目的心态来做申论题,不要那么功利,因为这会让你的领导不高兴,而且像这种超级选拔性的考试,抱着一种严重投机取巧的态度来做题也是不对的。大家要考就好好考,踏踏实实的考,不要抱有什么投机的态度,你们要相信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当然,我们也不是死读书的傻子,也不要陷入命题人的陷阱当中,也就是不要陷入到浩瀚的材料当中,未来让你工作也是让你巧干而不是蛮干,所以,不要被材料本身困住了手脚。因为,任何考试都是有方法的,我们最后的成文书写也是有一定模板可以借鉴的。但是,总的来说,写作答题的模板是不能完全替代你对材料的掌握,因为,我已经说过了这不是命题人想要的结果,你不遵守江湖规矩,那必将被各大门派逐出江湖
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点拨:如何训练分析能力
如何训练分析能力呢?
第一,就是要多读。要多读的是基本的分析方法论的书籍。目前,国内的方法论训练的书籍很多,关于逻辑学的、社会学分析方法的书都非常多,随便买来一两本多读读多看看一定是非常好重要的;
第二,是多看。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社会热点你可以不会,但是,你可以学习,而学习要学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要经历学会、模仿、熟练、创新的各个阶段。而往往考生很少关注时政,甚至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关注时政,有一本书叫七个怎么看,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政知识读本,有必要认认真真的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放下功利心,去体会作者写作中的闪光点,这非常重要;
第三,就是多练习。申论的分析题目非常多,也非常不错,所以就考生本身而言,认认真真的练习,仔细认真的分析材料是非常重要的。考生一做题就像老师要答案,答案是没有任何用途的,分析的训练在于分析清楚材料,材料懂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端正学习态度
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点拨:阅读材料 感性把握
当我们考生拿到一份申论试卷的时候,首先需要阅读注意事项。尤其需要关注注意事项中的细节信息有良好把握。这对于考生答题是极具参考意义的。比如,2009年北京市公务员社会招聘考试申论试卷中对时间有这样的说明:“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对于此条信息并未能够引起足够
7.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点拔 篇七
必须明确的是, 文学作品阅读题任何一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要以文本为依据。认真完整地阅读文本, 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含义, 深入细致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尊重文本的客观性, 是阅读能力考查设题的基本原则。总览全篇永远是正确解答阅读能力考查题目的基础。任何企图仅凭所谓的方法技巧而绕开文本直接进入问题获取答案的做法是舍本逐末、得不到好成绩的, 甚至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
分析高考文学作品的命题, 所有问题概括起来涉及四个方面。一是问作品的某一处是什么含义。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对文章词句段以及篇的理解。二是问作品的某一处是怎么写的, 考查对写作方法的体会。三是问作品的某一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考查对写作目的的认识。四是问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或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考查对写作效果的鉴赏评价。
高考用问答的方式检测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及鉴赏。不同层面的问题, 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处理文本。同一个层面的问题, 有大致相同的答题思路。有了这样的认识, 就可以在纷繁的问题中保持清醒, 迅速找到答题的路径。
一、“是什么”———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这类题目是任何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必考的, 题量之大有时占到总量的四分之三。问题往往从词、句、段等不同角度切入, 考查对句、段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内某种逻辑关系的把握。
(一) 就词、句的“含义”设问, 如近三年全国卷中“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的题目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个大前提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类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就词句设问, 但考查的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时一定要还原到句子或者段落原本的位置, 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二) 就全文主旨设问, 如“联系全文, 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这类题直接要求概括主旨, 使用概括文章主旨常用的格式“通过……表达了……”就可以作答。其中“通过……”是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 “表达了……”则是通过具体内容对抽象情感的认识把握。
(三) 就某个范围的内容文意问“有哪些”, 如“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
问“有哪些”, 说明答案不止一点, 要求考生筛选、分层、概括。分层时当合则合, 不当合则分。根据赋分分点作答。
(四) 就句段间因果关系设问“为什么”
解答这类题目要把握好文章中的因果关系。如, “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 就全身心荡漾着近乎重逢的喜悦?”这类问题有的换了一种问法, 如“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 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实际上就是“作者为什么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这类问题问的是原因, 一定要从句段间的因果关系入手寻求正确答案。行文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有的有“因为”“所以”做标志, 容易把握;有的则没有, 这是答题的难点, 要正确分析, 准确把握。
二、“怎么写”———就文章的某种写法以及行文思路设问
“文章是如何‘说’开去的?”“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这类问题主要问写法, 有的涉及文章思路。作答时需要从对内容的理解入手, 联系所涉及的文学作品的一般知识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人称使用、结构知识等的使用来作答。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为什么”———对写作目的、用意、好处的考查
“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里的生活?”这种题目, 一般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作答。从内容上说, 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思;从结构上说, 或者是为了铺垫照应, 推动行文发展, 或者前后呼应, 承上启下;从艺术效果上说, 是为了强调突出, 富于表现力。某种艺术技巧的作用大都由该技巧共性的作用和具体文意两部分组成。答案的来源就是以上三个方面, 在答题时,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四、“怎么样”———就某些词语、某个句子、某种表达效果鉴赏评价
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审美活动, 涉及面很广, 但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中的鉴赏, 一般停留在“用了什么手法, 效果怎样”的层面。答题的思路是: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技巧, 结合具体内容, 赏析表达效果。另外, 鉴赏的题目往往涉及首尾段的作用、独特的构思角度、文章的脉络线索以及语言风格等, 这就需要考生具备鉴赏文学作品的一般知识。
要全面把握文章含义, 准确解答问题, 除了迅速抓住问题实质, 有意识地运用一般答题思路作答外, 还必须具备解读文学作品的一般知识, 既要从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出发, 恰当使用鉴赏术语, 又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 使答案要点齐全, 规范严谨, 切中得分点。
高中生应该掌握的文学作品的一般知识大体有以下内容:
一是关于文学作品的结构。结构指文章的行文思路、布局谋篇。
二是关于文学作品的技巧。表达技巧的内涵非常宽泛, 高中阶段主要指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及其特点, 表达技巧 (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举例或列举、白描、抑扬、渲染等) 及其鉴赏。
三是关于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双关等) 。修辞手法的鉴赏一直是一个受命题者青睐的设题角度。对这类问题的解答, 首先要认准不同的修辞手法, 其次明确各自的作用。
四是关于文学作品的人称。每种人称有它的文学作用, 如运用第一人称, 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 适于心理描写。运用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 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如果对方是被谴责批判的, 运用第二人称能形成与对方面对面质疑、责问、批判的语言环境, 使作者感情的表达更为强烈, 态度更加鲜明。运用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 便于叙事和议论。
8.高考文学阅读中的人文情怀 篇八
从近几年高考中文学类阅读的选材来看,高考也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到现实生活中,选材中体现人文情怀的占有很大的比例。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反映的是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其实就是人的心理过程。在这里,笔者拟从心理学的角度,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高考文学类阅读材料中的人文情怀。
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其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的人格”。他将“多层次的需要”分为五个阶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斯洛是从心理的层面、科学的层面揭示了人的本质情怀,而文学则是以艺术的形式、用活生生的事例、丰富的语言表达人的情怀。科学和文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一.生理和安全的需要。这两种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人们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如果这两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烦躁、焦虑、不安以及恐惧等情绪。在文学作品中,反映这种心理的主题大多是对创造财富的讴歌,对为摆脱贫困而艰苦奋斗精神的赞美。还有一种比较隐含的主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恋情,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愿。人类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始终只是自然的一份子,为此,人类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依恋之情。人类对美好的自然给予由衷的赞美,对自然遭受破坏有深深的忧虑。这些情感应该说出自人的与生俱来的安全意识,脱离了自然,人类就会产生不安全感。
2006年全国卷《阳光的香味》,很细腻的描绘了阳光特有的香味,表现了对阳光的迷恋,这其实就是人的自然恋情。还有2006年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通过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的由衷赞美,表达了对森林可能变成荒漠的深深忧虑或者恐惧。
2007年江苏卷《麦天》,描写了火热的劳动场景,丰收的喜悦;2008年江苏卷小说《侯银匠》,写了父女俩的勤劳和精细。这两部作品都写到了劳动,是劳动为我们奠定了生活的物质基础,所以劳动带给了人安全感,才让我们倍觉生活的充实可爱、亲情的可贵。
2007年北京卷《湿湿的想念》,回忆了爷爷执着地用自然美、人性美、古代文明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的人生经历。那“湿湿的思念”不正是对古朴自然的依恋吗?再让我们看看2007年安徽卷的《乡村的风》,那风为我们描画炊烟,助树成长,催生四季,促人感悟。对风的赞美,其实就是对永恒自然的赞美,正是因为自然,乡村才显古朴,人情才显淳厚。
2008年福建卷《吟风》,从季风的四时之变,赞美其“风骨”不变,深刻揭示了自然才是“季风万年不衰的永久风源”——人何尝不是这样。
二.归属与爱的需要。这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需要。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他必须处在某一社会关系之中,归属于一个家庭、某一个社团、一个国家等等,这种归属的需要既是基于安全的需要,也是爱与被爱的需要。所以文学中以爱为主题的作品永远是占大多数的,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乡情、民族之情、爱国之情、普世之情。这里要特别指出来的是,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是对童年的回忆、对故乡的怀念,这其实也是一种由归属感产生的爱的情感。童年的经历、故乡的环境,在人类出生之后给了人类第一印象,产生了铭刻效应。人不自觉地将自己归属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如家乡、民族、国家等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将这称之为对根文化的依恋。人们既会为根文化的改变而高兴,也会为根文化的改变而悲伤,因为根文化的改变,使人失去了归属感。
无论是2006年重庆卷的《说村落》,还是四川卷的《乡村的瓦》,都写到了现代人的迷失,这种迷失与其说是物质文明造成的,不如说是因为根文化的迷失。童年记忆中美好的乡村,如今正在变成一个抽象的符号。人类对乡村的背弃,其实就是对自己根文化的背弃。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渐渐失去了归属感。于是,人类产生对童年的回忆、对古老民风民俗的留恋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看看2008年四川卷《我爱水》,作者由眼前的水回忆起故都的水,表达了对故都什刹海的喜爱。其实什刹海的水并没有什么特别,特别的只是它是故乡的水,勾起的是浓浓的乡愁。作客他乡的人,只要一想到故乡,马上就会安定下来,有一种超脱世俗回归本源的感觉。再看看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借用“落叶归根”这个意象,同样表述了现代人在征服外界的同时,越来越失去了自我,迫切需要回归本源的心理。
让人产生归属感的还有爱和被爱。2007年山东卷《灯火的温情》,描写了现代人“荒野无灯”的恐惧,呼唤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这盏灯就是能给我们温暖安宁的爱心之灯。2007年湖北卷小说《日月行色》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表现的是纯朴的爱情之美。
2008年浙江卷小说《乌米》,在我们深深为乌米命运担忧的同时,我们也深深地为她那种深沉、永不放弃的亲情而感动万分,为人性中至纯至美的爱而感动万分。人世间因为有爱,所以我们不管处境多么艰难,都会走得那么决绝,那么义无反顾——这是我们的归属。
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强烈的征服欲和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意识使人产生了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文学作品中,很多人物为了获得尊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甚至于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完成的是“自我实现”,即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自己所期望的人。尽管人们的理想期望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有高低之分,但只要实现了,对每个个体而言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2008年安徽卷,史铁生《我与地坛》,以其隽永的笔触,描写了自己一段生命历程中的深沉思索。作者将自己的痛苦乃至绝望放进了大自然这个炼狱,最终涅槃出一轮喷薄而出的生命朝阳:生命就好像是太阳,“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巅峰数烈烈朝晖之时”。生命是如此生生不息充满活力。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尊重。
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描写了“我”的父亲最终离开了家,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故事。无论是河水泛滥,还是疾病衰老,都阻止不了父亲的漂流。父亲为什么要这样?从题目可以看出,他是在寻找第三条岸。河有没有第三条岸?其实河就是人生,第三条岸就是人生的理想,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它可能永远不会在人的视野里出现,但只要它在,人生就永不乏前进的动力——这就是人类为追求自我实现而爆发出的巨大能量。
2007年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赞美了冰天雪地中默默生长的小花小草,托物言志,宣示的是人自强不息的生命力,隐含的是人类对自我实现的强烈渴望。2008年天津卷《敦煌》,描绘了敦煌艺术的灵动和鲜美,揭示了创造这些美的原因:是无数无名艺人用专注的手,终其一生,铸就了敦煌艺术的伟大。在一尊尊神像的后面,我们看到了艺人们生命价值的实现,“就是他们,让生命在面前的洞壁上飞扬起来,让自己的精神顶天立地站在那里”。
以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高考文学类阅读中的人文情怀。目的在于想借助心理这门科学为分析文学主题中的人文情怀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尝试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尝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点拔】推荐阅读:
高考古代文学常识汇总09-15
高考文学文化常识复习自编题试卷带答案11-06
高考医学类及文学类专业就业方向06-21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07-30
文学评论阅读08-19
英语文学阅读教育心得06-20
外国文学阅读书目09-14
大学文学阅读课心得10-26
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