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2024-08-03

浅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18篇)

1.浅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篇一

课改心得--浅谈对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认识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在研讨热潮中,一项对于我国普通音乐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最近已经启动。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这阶段学生就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这场讨论中得以获得科学共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中小学音乐课程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

首先应该从课程内容谈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观念,即是课程内容强调系统和规范,不成熟的内容是不能进入课程的。我们的课程强调的是打好学科的基础,强调学科基础中的原理部分。因此,我们是教所有人按同一种方法做同一种事情。老师讲,学生去操作,强调的是记忆、模仿,重现书本知识的间接经验,强调学生听讲与接受。几十年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记忆、接受、模仿的学习方式,教学宁可要若干个知识的结论,也不愿意要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一种“唯书、唯上”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影响了人的一生。这是目前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西方课程关注做人的基础、生活的基础。西方课程强调理解和创造,强调实践活动,强调直接经验,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强调合作学习;西方人也有原理,但他们强调的是从生活中理解原理.强调学科中应用的部分。他们学原理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原理,寻找原理。他们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获得知识。也许时间不够,也许最后没有形成共识,但过程的教育价值比结论的教育价值更为重要。二十世纪初教育追求的第一价值是知识拥有的多少;二十世纪中叶随着苏联卫星的上天导致国际教育和科学的变化,国际教育的改革运动引起人们的思考;二战后随着计算机的产生,知识的更新极为迅速,在学校时间内获得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因此,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应该有一种开放的姿态,使得课程内容随着时间的发展,能及时予以调整,强调应用和生活,这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我们要从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研究开始:正如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如果没有精心建立一个真正的儿童心理或心理社会学,就不可能产生新的方法,新方法的存在无疑必须从建立这样一门学科之日算起。”纵观本世纪重大的教育改革,无一不是建立在研究儿童心理基础上的。而音乐学科中音乐学习的心理研究可以说在我国还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土地。这种滞后直接影响了目前音乐教学的深层次改革,即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有碍于二十一世纪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前景。

课程内容只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部分,是根据教学目的来组织的,呈现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是供教师和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于教学内容。因此,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对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和改善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改善学习方式。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还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和实践过程,构成教学方式的思路为,不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参考建立当代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如目前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创设和开发的教学形式有:发现式、情境学习式、范例式、问题解决式、资科研习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式、辩论式、分层自学指导式、角色扮演式、群体调查研究式、掌握学习式等等。其中分层自主学习式是利用编制“人机交互”型的多媒体,由学生自己操纵计算机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从的设计、大量资料的“引入”、“帮助”等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形式。学生喜欢的是活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例如:1.配合教学以各种形式欣赏听音乐,2.配合教学搜集音乐资料;3.老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4.希望不是老师一人讲,学生也参与教学;5.教师参与活动,如角色扮演等;6.研究音乐材料,进行间题研究式学习等等。音乐课程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进音乐,领悟音乐和人生。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用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冲击陈旧的教学方法,加快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步伐,是我们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美国教育家弗雷塔科说过一句话:“只有教师拥有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愿此言作为共勉。

当然,当前这次大面积而迅速的课程改革实验对我们来讲还有些不太适应,课改的某些理论还不十分成熟(如,课程标准正在征求意见进行修订),对于教学中某些问题还显得模糊和茫然,在一些操作层面尚存在着和理论相脱节的现象,甚至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

1.课堂是越“活”越好吗?

2.表扬是越多越好吗?(程式化和庸俗化的现象)

3.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问题(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如必要的识谱教学的必要性和唱歌方法的习惯性培养等等)

4.学科综合的某些问题(顾彼失此的现象)

5.音乐课的音乐含量的问题(音乐课应以声响为载体,以音乐审美活动为核心)

6.如何看待主导与主体的问题

7.音乐教师自身对音乐的情感有多少的问题(只有在教学中授课者以自己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和表现才能与学生一起享受音乐的快乐和美的真谛。)

面向21世纪,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涉及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认真领会和贯彻音乐课程的新理念,不断探索、总结音乐课改实验的规律和经验,经过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2.浅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落实新课程思想应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还要引导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 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运用效率。在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例如, 生命体的构成是怎么样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遗传过程中涉及什么问题?等等。教师可通过这些较为笼统的问题, 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每章节的知识主线能够把整章节的内容穿在一起。例如, 在“生命的物质基础”一章中, 学生通过生命这条主线, 把与生命有关的物质联系在一起。当然章节与章节之间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更加系统化、立体化。

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本学科内知识间的联系, 还应注重生物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随着理综考试形式的实施, 学科之间的融合越发重要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插入生物与其他学科以及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 使学生在理综考试中有更好的发挥。

二、落实新课程思想应注重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改变过去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我们生物教师也应改变以往“课上讲一讲, 课下练一练”的教学模式, 应选用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的教学方式, 包括讨论式、引导式、导学案式等教学方法, 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例如, 我在教学“促胰液素的发现”时就运用了学案导学教学法。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学案上的内容, 通过阅读总结出人类第一次发现激素的过程, 并组织学生对学案中涉及的三个关于沃泰默实验的探究问题进行探究。在学生探究实验现象的过程中, 我时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以保证学生探究的有效性、正确性。学生探究一段时间后, 我组织学生共同总结实验。实验现象说明了稀盐酸刺激小肠所引起的胰腺分泌并不是神经调节在起作用, 也不是小肠对稀盐酸的吸收引起的, 肯定是另有原因。但当时由于沃泰默对神经调节的固有认识, 他没有继续研究下去。这也是一个引导学生要有创新思维、要敢于向学术权威挑战的好案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生物的乐趣, 更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欲望。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 许多教师都致力于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生物教师也要在教学之余加强学习, 不断给自己充电。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落实新课程思想应加强知识拓展

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新的问题生成, 尤其是在自主探究和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因此, 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知识拓展, 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教师还要注重激励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通过教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讲解, 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能否巩固下来并熟练运用, 也就是下课后的实际效果问题应高度重视。所以课堂的最后环节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联系实际, 准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以及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课后的知识拓展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落实新课程思想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生物教学也是这样, 教师教得再好, 也不如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在时间、空间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 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既能掌握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 又能够培养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新的验证性实验或者是探究性实验。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 观察、分析、总结以及报告结果、开展讨论等都培养了自己科学的思维方式, 提高了学习能力。

3.浅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篇三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贯彻课改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10个基本理念: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差异;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认为,《数学课程标准》充分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双基”认定为一个动态发展概念,在继承“双基”这一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摒弃了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加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算法内容,把统计与概率、微量、导数、数学处理、数学建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数学作为新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改进与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程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表明高中数学课程具有更全面的育人功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二、依据课标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具。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課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数学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改编。

2、应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联系,要把握教材的“度”,不应采取一步到位法,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接触,螺旋上升,实行分层教学。对于算法部分,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逐步了解算法原理,并能初步进行自己确定算法、编制简易程序。

三、革新教法,提高教学效益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还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当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2、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发展

认知发展,要经历多种水平,多种阶段。教师的教学要设计有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可接受性。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由具体运算进入了抽象运算阶段,但是他们对于每个新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仍然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教师需要在直观性的驾御上做些科学的合情创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设计合理的模型、动画,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为抽象思维合理铺垫。

要使数学课程真正具有启发性,需要克服两种偏向:第一,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余地。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甚至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愿望。第二,内容过于复杂、抽象。超过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学生将会由于不能理解它,产生畏惧心理,最后厌恶学习数学。教学内容、方法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在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主要依赖于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旧意义同化,从而形成更为高度同化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包括输入、同化、操作三个阶段。因此,作为数学课程内容要同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有密切联系。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不能过低或过高,要处于同级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使数学课程内容被学生理解,被他们接受,才能产生新旧知识有意义的同化作用,改造和分化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4.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 篇四

崇信县第三中学 马海军

摘要: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就是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是我们所研究的教育生命。高效不在是依靠传统的教师一言堂、高效在不是依靠题海战术,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我们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模式下,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教师、学生高效、课堂教学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偏重知识的传递,强调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以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主。而高中新课标则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在课堂中倡导以“创设问题、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交流与展示、教师点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学习方法,通过对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学生思考、交流、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并会灵活应用解决一类问题。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阵地,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那么,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现已成为数学老师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作了一些初步探寻。

一、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效探交流

高效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到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言论自由、和谐适宜的开放式课堂环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当学生交流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吸收采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精华,及时总结经验,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另外设计的教学的内容必须有讨论的实效性,能够值得探究,值得交流,绝对不能够出现交流的形式主义。

二、致力于课堂教学力求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实践中,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

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通过合作把小组解决的问题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展示结果的过程中培养大胆发言、培养自信,分享快乐。把问题分析留给学生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让学生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三、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动力

人们常说成天享用山珍海味,天长日久也会厌食。当然教学方法也一个道理,每节课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统一模式,一成不变,学生一定会感觉枯燥无味,认真程度和参与热情会逐渐消散。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的变换各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一直保持新鲜感和参与热情。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学习积极主动性,课堂的高效才能得以保证。

四、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知识点难于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貌似单调枯燥的书本知识,借助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先进技术,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创造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信息空间,极大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然,多媒体的应用一定要做到合理,不能将数学课变相成为幻灯片“播放”课,一节课洋洋洒洒几十张幻灯片,结果学生看的很热闹,教学效果很低下。

五、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是高效课堂的目的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一题多解,还要要求学生能够多题一解,即分析出问题的实质,找到某类题的通性,总结出通法。这样,可以将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5.浅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篇五

作者:冯蕾蕾单位:阜阳二中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各个学校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题型、导学案等几方面实施的教学技巧方法,从而更好地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健词:新课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技巧方法

正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也给所有的高中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模式。在摸索的过程中也折射出另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有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技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接受,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倡导应用导学案,但完全交给学生,学生自己挖掘问题的能力不够。所以,我认为应该两种模式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的余地,并及时给予提示和补充。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一根拉面在拉面师傅对折拉伸5次后,变成多少根,拉伸10次呢,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根数超过10000,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并计算出数值,远远大于10000根。通过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

活动中,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用讲授基础知识后,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讲,学生评,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让学生展示点评时,教师应就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质疑、补充扩展。以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掌握数学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如在讲解归纳与类比时,可以用最新的问题,禽流感h7n9的病毒研究时,可类比h1n1研究。这样既关注了时事又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从生活事例,发觉数学的奥妙美,体会数学思想。从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总结规律,挖掘出学生的数学潜质。

四、教学中加入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的整合,是解决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大大增加了课时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偷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三视图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几何体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五、利用启发性思维引导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

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已知x,y满足方程xy221。求y2的最值。x2

这道题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很难思考出来,这时数形结合思想就体现出来了,数学式子的几何意义给我们提供了解题的简便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使用了有效的教学技巧方法,就能激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技巧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智慧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减轻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顾虑,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值得每一位教师不断思考创新。

参考文献:

[1] 徐西林.提升成人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教学策略[J].成人高教学刊 , 2005,(03)

[2] 刘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3] 马延宏.高等职业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策略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03,(04)

6.高中数学新课改 篇六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学生主体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一跳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二、师生角色的转变

1.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三、情感互动的转变

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又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就能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学习上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学习的充满兴趣.

五、教学手段的转变

1.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具有发音、作图等功能,借助计算机进行比较抽象的概念、法则的教学,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函数的教学,计算机可以很快的描绘函数图像,反应函数的变化规律,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2.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时间,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3.现代信息技术将改变教师的传统地位,更多的扮演监督者与辅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极为有力.

4.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中得到启发,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

7.浅谈如何搞好高中数学新课改 篇七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们从“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 依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教学理念, 树立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具有个性差异的、有思想、有情感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观;“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质量观。新课程改革倡导数学教师要将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 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渗透到每堂课的教学之中。

二、数学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数学教师应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能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体验新知识, 进而掌握新知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 然后创设适合学生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在情境中的体验、观察, 自己总结出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教学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手段。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加强情境教学的运用, 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数学, 进而喜欢数学, 爱上数学。当然, 创设情境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三、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数学教学也应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以其声情并茂的特点对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较强的直观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多媒体不仅可以极大地扩充我们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解放我们教师的双手, 减轻我们教师板书的劳苦, 使教师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肢体语言, 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数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我们轻松地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板书量大的内容, 如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 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题, 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 填空题、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对于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 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等, 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从而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提高教学效率。

四、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在备课时,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展开教学设计。当然, 并不是说备课时选定的教学方法就是一成不变的。在授课时,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反应, 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最终目标。

当然, 在选择适合教学方法的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生方法。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听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 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因此, 教师要在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使他们摆脱简单的死记硬背、简单模仿。在数学教学中, 知识结论重要, 但思维方法策略更重要。思维方法策略是知识的更高层次, 有“点金”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思维方法策略不仅更容易理解记忆知识, 甚至可创新出更多新知识, 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中,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8.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探索体会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改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6

处于新课改环境中的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是幸运的,也是需要面对挑战的,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如何将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活动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实现高效转换与结合,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新课标理念的传播者与实践者,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作出一些怎样的变化呢?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新时代的形势之下,课程标准对于教改活动提出了方方面面的要求与策略,但如何将这些教学策略运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教改活动的最终目标,其根本的执行者还是在于教师本身。对于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讲,教师需要从传统意义的教师角色当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新型课堂教学中的新型角色当中。首先,教师要从传统意义的主宰型角色转变为指导型教师角色。传统意义的数学课堂,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讲解流程做了精心的准备与预设,而无视于学生的接受状态,还有课堂突发情况对于教学趋势的影响,无视于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把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知识划分为几个具体问题,提纲挈领地指导学生探究,然后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实施地给予帮助或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当中体悟到数学学科知识的巨大魅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其次,教师要实现由传授型的教师角色转化为合作型的教师角色。传统意义的数学课堂,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目标很容易指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对于社会发展无益,且会误导我们的教育走向与趋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他们一起分享探究的快乐,和他们一起承担着迷茫的折磨,这样一来,不但更有利于教学相长的目标实现,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高中教材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在知识的呈现、过程和联系上注重逻辑性,在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了突变,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函数定义及相关证明、逻辑关系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例如: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因此教学中,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结合新教材中设计的数学文化及数学史料,开展数学兴趣的教育,教材中设计的数学范例和古代数学家探究问题的精神,熏陶和鼓舞了许多学生,使高初中知识衔接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一方面教师要找准衔接点,做好“衔接点”教材的处理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图形,要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三、突破知识界限,加强课程综合性的开放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鉴于这个教改目标的达成与实现,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突破知识界限,实现综合性的开放式教学活动势在必行。教学中要充分地将数学教材中的封闭性内容开放化,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譬如在讲授集合部分的知识时,有这样一道题:若一个集合中的三个元素 是 的三条边,则此三角形一定不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角三角形。教学中,将此问题分解成这样几个问题:(1)初中学过的三条线段要构成三角形需要什么条件?(2)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性质?(3)三角形有什么样的性质?这样就可以将初中与高中数学联系起来,突破了知识的界限,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讲授直线方程时,首先提出问题:初中如何确定一条直线?一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吗?这样设计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方向与范围,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开放性与应用性,也为顺利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的铺垫,埋下了伏笔。

四、做好小结回味

教育心理学认为,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规律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经过自己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高中数学概括性较高,复杂多变的习题较多,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章节小结,让学生自行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帮助学生做好题后反思,并就新命题的正确与否加以论证,具体如下:①对本节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思想方法进行再组织,简明扼要地记下其内容。②充分回顾上课中不够明白或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如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懂之处应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并记好原因。③作业中哪些题不会做?在哪里受阻?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④记好自己的得失与思想火花,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解题后的反思可避免解题的错误,深化、掌握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发现更多的引申、推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理想境。长此以往,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创造性。

总之,我们只有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和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苏爱波.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体会[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0,(1):69-70.

[2].佘祖尧.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高中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2,(06):79-80.

9.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探究 篇九

一、函数学习应该把握的几个概念

1.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一个函数的给出总是以解析式的形式出现,一些函数通过简单的变换可以成为一个解析式,是一个函数的直接的表现方式;定义域是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规定。明确了解这两点对函数的学习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某高级中学打算建一个平面图形为矩形的游泳池,现有建筑材料长100米,求平面图形的面积S与矩形的长度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假如我们设矩形的长度为x米,那么矩形的宽度就为(50-x)米,那么可得函数的解析式为:S=x(50-x)。在这样的解析过程中直接看起来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在数学函数学习严谨思想的要求下可以发现缺乏对函数定义域的确定,即自变量x的范围并没有确定,具体的长度必须大于0,而且小于50,这样就可以写出正确的函数表达式为:S=x(50-x)(0<x<50)。因此,在写出函数的表达式时是不能忽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这是对函数本身的隐性限制,否则不能得到满分。

2.函数单调性与定义域

函数的单调性与定义域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一次函数不是单调递增就是单调递减,但是在多次与高次函数中却并不是如此。如,二次函数的图像有最高点或者最低点,这个最高(低)点就把函数的单调性根据定义划分为单调递减与单调递增的两个区间,高次函数则是根据函数图像中的拐点按照定义域划分为多个单调区间。还有常见的对(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它在定义域内是单调函数,但是值域是有限制的。

3.函数的奇偶性与不等式

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判断函数的奇偶性要优先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奇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为“奇同偶反”。如,y=x2就是标准的偶函数,y=x3就是标准的奇函数。

函数与不等式的结合紧密,如求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求函数的最值、极值等,都要用到不等式(组)的解法,而不等式本身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打好不等式的基础,这样才能为函数学习创造条件。

二、函数学习中的误区

1.数学情景的创设脱离实际

在情景的创设上应该从客观的实际出发,比如这样的一个函数问题:从我国辽东半岛普兰店附近的泥炭中发掘出的古莲子至今大部分还能发芽开花,这些古莲子是多少年以前的遗物呢?要测定古物的年代,可以用放射性碳法:在动植物的体内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14C。动植物死之后,停止了新陈代谢,14C不再产生,且原有的14C会自动衰变,经过5730年(14C的半衰期),它的残余量只有原始量的一半,经过科学测定,若14C的原始量为1,则经过x年后的残余量为y=ax。(这里a为常数,0

2.忽视学生的客观水平

在函数的教学中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的积累,才能在教学中开展好各种工作。但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客观数学水平,采取统一教学,而不是分层教学的模式,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对函数的学习产生畏惧,不能吸纳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而函数是数学应用中最广泛的工具。忽视分层教学就是对部分学生的放弃。

3.缺乏数学思想的教学

数学思想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想,才能全面掌握数学中函数的应用知识。但是在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中缺乏对数学思想的培养,包括数学的严谨性思维,提醒学生在函数的学习中必须时刻注意函数定义域的确定、函数是否有意义、函数的大致图象,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函数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在现在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这一思维的培养,而认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实践能够自主地形成,但是这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做到。

三、做好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的措施

现行教材和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蕴涵的思想方法极为丰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智力类型和能力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接受程度自然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别。这些差异伴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大。因此,高中数学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将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要在科学的教学方案与体系的指导下开展,在教学之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教学方案,通过教研组的讨论之后再开展,使这样的一个教学体系能够着实提高学生的函数学习能力并适当地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范广静。立足分段函数 直面高考类型[J]。中学教研:数学,2008.

10.再谈对生物新课改的认识 篇十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生物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探究 教学过程 认识误区

新课改早已深入,生物课堂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所不同,使生物课堂教学陷入了一些认识误区,给生物新课改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应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结合我16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其他生物教师教学过程的观摩,我觉得有必要大家再探讨一番。比如:

问题一:模糊不清的角色定位

现在的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尤其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此,一些教师产生了误解,觉得教师的主导性不重要了,所以课堂上宁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也不想大包大揽。最后反而找不到自己的位臵,其主导作用大大降低。主要表现为:第一是讲课时间少。一位教师在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课时,讲课仅用12分钟,其余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去理解。结果要讲的没讲,而学生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效果甚微。第二是没讲不透。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血液循环的过程”时,对心脏和血液的变化这两个关键提得少,致使部分学生对此的理解模糊不清。结果是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第三更多的练习。有些教师认为多多的练习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紧张讲完后就给出大量的习题,结果学生在对基本概念尚未理解透,习题做不对,或者不会做,效果差强人意。

其实,现在的新课改课堂教学并没削减教师的讲解,反而是重视教师的讲解,关键是怎麽讲,讲什麽。我们倡导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一些的要求,也就是熟悉教材,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突出,还要注意讲解的方式,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和练习相结合,做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互动等。由此可见教师的重要性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是更加强化了。

问题二:过多的探究形式

新课改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想从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是不少的教师对此产生了误解,好像是每课都要探究探究,结果事与愿违。如:一是形式化的探究活动。一位教师在进行“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时,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先看课本自己探究,然后由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作出假设,教师来举例,学生去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进行得非常热烈。这样的探究学习,其实有些过于形式化,并未能解决实质问题,学生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二是不合适的探究学习内容。如在对“神经调节”和“神经反射”等抽象概念的教学中,一开始就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当然是收效甚微,最后教师还得重新讲解。对这种在无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探究,实属浪费时间,并且还让学生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造成教师讲解时更加耗时费力。三是觉得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就是探究学习。如“消化”这一节的教学中,先提出问题:(1)根据结构模式图,消化系统有几部分组成?各有什麽功能?(2)比较肠和胃的形态结构。(3)小肠有什麽功能?然后根据问题去探究学习。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肯定是忙于在课本中寻找问题答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进行讲解,最后是把探究学习演变成了先学后教的结果。其实,探究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它与解答问题不同,教师在让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同时,体验到探究问题的过程。如果从提高学生能力上来说,探究的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第四是采取了完全放任式的探究,或者是只“放”不“收”。有些教师缺乏正确认识新课改中的探究学习,以为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很多的教学内容,甚至是重点和难点都交由学生去探究,认为这样即可减轻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填鸭式教学,又体现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另外,还有的教师在探究学习过程组织得力,但对探究的最终结果总结性不到位,没有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使探究功亏一篑。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求所有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也不是完全的放任自由,反而要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进行探究。也就是说,让学生探究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和意义有所降低,相反,对教师要求更高了。

问题三:过于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新课改实施后,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法,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过于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表面华而不实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提问上。比如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或者认为多提问就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于是一节课提问N次;还有就是提问时教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等等。所以觉得,这样的提问,不但无法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会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教学效率。二是过于重视小组讨论。有教师认为,多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就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不管有无必要都让学生讨论一番,以此显示所谓的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化。其是结果不但浪费了教学时间,更耽误了本次课重难点内容的讲解。第三是各种教法大杂烩。这是很多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通病,都想在一堂课上就把新课改精神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来。如“血液循环”教学中,其重点内容是“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但有的教师随意性大,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安排小组讨论:血液循环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血液是怎样形成的?等等;然后安排习题让学生练习;再接着进行主动探究:大胆猜想心脏的功能与血液循环之间的关系;然后多媒体课件投影:心脏的结构模式图、血液循环的过程…….这堂课的教学活动确实很丰富,但仔细分析后,就难免觉得其中有的不需要,有的跨度太大,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难度较大,甚至淡化了课堂重难点内容的教学,结果是不但教学任务完成不好,而且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所以说,新课程课堂教学不单单是活动形式的多元化,更关键是要重实效,有实效。

问题四: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

大多数的优质课、公开课评讲,无一例外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确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直观、形象地展现抽象难懂的知识内容;能丰富信息内容,扩展课堂容量,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但不当使用,则是恰得其反。比如用课件主导课堂教学,从始到终,几乎没有板书,其内容几乎都在课件上,教师只需按照课件程序播放,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犹如看了一场“电影”。这样一来,教学课件由辅助性质变为主宰,喧宾夺主。还有是了生物实验。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是必要的,但有些教师图省事,把一些实验操作也用课件取代。如“显微镜的使用”,实验的确“完成”得很好, 条理清晰,操作正确, 省时省力。但学生只看而没有接触实物,没通过实际操作的感受,实验能力无法提高。再者是课件代替了师生的互动,教师用课件代替了讲解,没有提问,没有讨论,缺乏启发和引导,现成的习题答案,无需交流反馈,教和学基本上由课件来替代。还有就是滥用视听效果。有些教师在课件中采用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音乐、影像,导致学生无法专心教学内容,根本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11.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要由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高中数学教中,学生要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数学归纳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中数学教材存在不足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注重学生对原理、例题、练习题的理解和掌握,应试性强,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学生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影响了全面发展。而新课改后的高中数学教材对原理知识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加了综合探究性问题,使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2.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数学学科一直以来都具有严谨性,而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直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学生学习被动,思维受到限制,加上数学学科本来就抽象、枯燥、无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教学资源使用和教学活动受到限制

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讲授中很少使用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受到限制,基本上都是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在黑板上讲重点,学生在下面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课堂中丧失了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成绩也得不到提高。

4.应试教育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改变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高考是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这就导致高中数学教学必须围绕着高考展开,教师以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实行题海战术,注重高考题型的练习、讲解,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教师忽视了知识讲授的方式和过程,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数学教学在新课改下的新探索

1.把握新课改方向,理解教材意图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材是实施教学最有效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理解好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意图,把握好教材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写出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做到正确把握教材内容。

2.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转变主导式讲授方式,只起引导、启发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表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多彩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进行问题探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对于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部分,适当运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4.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有所提高。除了提高专业能力外,教师还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行提升,在课余时间与其他优秀教师多交流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势必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熟练掌握教材,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创新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运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手段,合理应用现代多媒体辅助工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艳英.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与实践,2014,13(6):87-88.

[2]黄大春.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看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3,9(11):76-77.

12.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浅谈 篇十二

关键词:有效性,理念,教学,辅导,评价

数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 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 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一、教学理念有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 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因此, 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而数学课堂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数学知识中最普遍的形式是概念, 概念是数学内容的基本点, 是逻辑地导出定理、公式、法则的出发点, 是数学应用的着眼点和回归点, 所以数学概念的学习应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相应地, 数学的应用才是数学学习的归结点。

“强化概念, 突出应用”策略要求我们利用各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让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概念。概念教学必须做到:1.利用课外时间扩充概念教学的课时数;2.穿插概念的最初来源及其发展史;3.讲清概念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4.明确概念的几何意义、物理意义及经济意义;5.阐明所讲概念与其它概念的内在联系;6.实际生活中概念存在举例;7.指出概念的性质以及可能会涉及的运算和应用;8.把握概念中的难点并逐个突破。这样的概念教学才有效。

二、教学策略有效

1.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

2.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 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 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 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 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 增强学习信心。

3.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 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4.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 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呈螺旋形、往复递进、非封闭的上升结构, 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 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从已知到未知, 较难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 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 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 这样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三、教学辅导有效

(一) “点”的辅导──个别辅导

不仅在课堂上, 课后也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辅导训练。所以选题是关键, 搜集和编制了双基训练题, 中等解答题, 适当布置一些附加题 (变式题、加深题) 。针对班级情况确定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主要是课堂的关注, 练习的面批、订正等。

(二) “线”的辅导──小组辅导

主要是中等生。按照他们自的特点进行分组, 例如女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识别有障碍, 男生的学习习惯不好, 散漫、怕烦不愿意计算、不肯主动做练习。分组后来个组与组的比赛, 以此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

(三) “面”的辅导──班级整体辅导

采用先练后批再评讲的方法, 教师做好试卷分析工作, 针对题型进行发散, 举一反三解题, 通性通法, 各类题型的多种解法, 重点讲解学生易接受易想到的方法,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

(四) “体”的辅导──年级交流辅导

在年级内部进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辅导, 使得每个教师都能清楚的了解并掌握, 哪个知识点的是学生普遍的问题等等。这样可以在“点、线、面”辅导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把握辅导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上、下) [J], 《人民教育》, 2001.6.

13.学习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篇十三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质教育改革提了多年,但由于旧的一套教育体制根深蒂固,加之学校录取仍以高分来衡量,不少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仍较普遍地沿用“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将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了被动的、机械的知识“容器”,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性,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感,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探究的问题,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新课改学习,使我深入地了解了这次课改的内涵,确实感受到这次课改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学习到新课程应该是探寻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确立新观念、转化角色

更新观念、转化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学习探索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创新人才。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三、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表现欲望,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四、讲授力求新颖

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艺术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尽量让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吻合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我要学”愿望的驱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的预期效果才能达到。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员,大胆地参与生物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14.对高中生物新课改的体会 篇十四

随着新课改在我校的全面展开,生物课堂教学如何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全面提高学生成绩,是我们每一个生物教师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下功夫、花力气深入研究,共同探讨。

通过几次学校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一方面了解了其他学校开展新课改的基本情况,一方面对我们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下面就高中生物新课改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高考激烈的竞争使学生、教师甚至学校压力巨大,教学行为趋向保守,普遍存在因循守旧、多讲多练,题海战术,费时低效,单兵作战,缺乏沟通等现象。新课改将改善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之间的关系。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发挥集体智慧。同时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产生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体,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因此生物学的知识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体的健康保健、防病、治病、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保护等等无一不与生物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联系实际进行生物教学是生物教学一贯所遵循的教学原则,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脱节,表现出滞后性、教师不能及时的引导学生分析、解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的生物学现象和生物学成就。由于教师观念陈旧和自身水平的限制,对发生在身边的很多常见的、鲜活的生物学现象也很难联系和解释到位。学生所学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新课标提出的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课程观念,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生物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强化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意识,随时注意观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学新进展,并且要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由“重结果,轻过程”转变为“轻结果,重过程”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总对能得出正确结果的学生加以表扬,从而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不管是生物实验结论的得出,还是生物难题的解答,都往往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所以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观念,在实验完毕后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写出实验操作的过程或者口述试验过程,对于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学生特别留意,从而总结出一些常规性的错误。并在解答生物题目过程中,遇到学生问问题,不正面说出答案,而是反方向提问题,你认为那个结论是正确答案?你的做法是如何的?你知道你为什么做错了?而不是直接把课本的知识点统统罗列出来,然后得出答案。要真正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提醒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如何克服犯这样的错误,因而过程很重要。

四、创设探究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敢答”。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行为,敢于质疑,敢于释答,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冲破思想牢笼,做到不唯书是从,不唯教参是从,不唯师长是从。教师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有错允许提意见。教师在学生提问、作答时,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的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肤浅,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

2、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想答”。

心理学认为,内发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

3、传授方法,让学生“会问、寻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因此教师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提问。一般来说,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对此,教师要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运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如何正确分析、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

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例举大量事例: “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我国几例骨髓移植成功的例子或者一些反面的现象,“天花”病毒重新流行的可能等,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渴望依靠生物学知识来了解这些问题。因此自然会提出一些问题“绿色食品是什么?”“骨髓移植的机理是什么?”等,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并补充学习新知识,使学生所学知识学有所用,培养了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材偏向于灌输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脑和动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释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有利于情感体验,养成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尊重个性,鼓励创新

探究教学应分层次、把握度,面向全体学生。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班级人数多,难管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水平也有层次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探究学习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思维活跃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完成一般的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他们积极思维,开展有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把握好探究活动的梯度。

六、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所遵循的教育价值观。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为各类学生选择今后的学习方向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厌学为好学,除了教材内容的因素外,教师应提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观察中学、听中学、玩中学、思考中学、做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和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对学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样是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学习目标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这种注重激励和发展的学习评价,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七、评价激励,体验成功

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微小的进步,努力的方向,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放宽评价尺度,不必过于严格,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探究,去尝试了,就应该得到表扬和肯定,而不论答案正确与否。因为不管是成功或失败,学生都会在探究尝试中有所收获的。而评价的方式除了教师评,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互相评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找找别人的优点,让学生学会相互欣赏,欣赏别人的学习成果,为别人的成功由衷地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取得成功。

我坚信,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会给整个教学带来一个新的面貌观,让老师心情舒畅的备课、教学。让学生自由愉快的掌握新知识,自信的面对高考。快乐的体验生物课在生活中的用途。

15.浅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篇十五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关系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研究基础。因此, 不仅是在我国的高考甚至是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中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来看, 尽管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很高, 但却也存在大部分数学学科偏科的情况出现, 特别是在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过程中, 很多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 深刻挖掘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找到数学学科教学成效偏低的根源是数学教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将初、高中数学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 可以清晰的看出知识内容上的分层状态,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材对很多数学概念缺乏严格的定义或缺少严密的论证过程, 只通过简单的公理来硬性的规定而缺乏实质性的证明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流于表面。但在高中阶段的教材中, 特别是高一的教材内容,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知识点的跨越, 和抽象概念的大量增加, 这就给初中基础条件下的学生接受能力提出了挑战。学生们由原来的例题、习题讲解式学习方式, 一下跨越到抽象函数的证明和推理过程, 其中间的思维转变难度可想而知。由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学习也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在此之前的数学学习中, 或其他学科知识的涉及中都不曾涉及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与开发, 这中教材安排之间的梯度跨越, 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新教改提出之前, 很多教学工作主体定位缺失或存在定位偏离的情况, 并没有真正地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提到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来开展的高度。原有的教学方式与学习习惯的影响再加上迫于中考升学压力, 教师始终掌握着教学的中心地位, 甚至是教师来主宰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而仅仅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群体, 强调接受能力而不是学习能力。对于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数学工具的运用能力, 脱离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会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而仅将知识教条化, 注重成绩的高低和备考知识点的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学生, 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与自信, 极大程度的压缩了原有的数学知识面, 使高中阶段本应该广泛拓展的数学知识与相关的数学原理来源, 都变成应试考试的牺牲品。这当然与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出入较大, 效果也可想而知。

三、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注重搞好初高中之间的教学衔接

意识到初高中课程衔接上的问题, 就要通过教材内容的过渡结合高中数学教师的难易引导, 来帮助学生渡过这道难关。首先, 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教材的内容以及结构, 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 尽可能以初中原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 层层递进, 实行高中数学知识的软着陆, 起到一定的缓冲和铺垫作用。其次, 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要给予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假设, 对错误的思维方式或空间视角给予引导性纠正, 而不是坚决予以否认, 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此外, 从教材编写上进行适度的调整, 增加过渡性知识, 降低数学学科的初始难度, 反复针对教材的试点情况进行综合的调整, 从而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知识前后搭配式教学资源。

2.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对知识的反应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引导, 起到把握学习方向定位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面对难题, 勇于承担的勇气,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来对待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而不是“知难而退”。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教师开展教学之前, 对该部分内容做到初步的了解, 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兴趣。从学习的效果来看, 经过预习后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渴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普遍增强, 是解决思维培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结语

从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分析了产生的原因以及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和学习成绩下滑的种种后果。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希望可以借助新课改推行的时机, 全面整合现有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 从而提高高中数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数学运用中真正受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 高中教学工作也随之进行了大力整改。在贯彻和执行新课改的过程中, 发现了一些教学问题。与此同时, 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也成为了新课改执行期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小林.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障碍分析[J].科学教育, 2010, (1) .

[2]崔益芹.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 (教师版) , 2006, (5) .

[3]崔成子.高一数学成绩普遍下降的原因分析及补救措施[J].考试周刊, 2009, (42) .

16.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函数教学浅谈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数学 函数教学 新课改 创新 传统教学 探究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33-02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函数内容是整个数学教学系统的核心。一位著名数学家曾言,数学函数理念作为数学教育的灵魂,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数学的学习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就是因为函数学习的效果不理想,使得失去学习兴趣,更有甚者出现厌烦心理,周而复始,数学学习效果始终低迷。新课改实施背景下,对高中数学函数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将针对新课改实施标准对高中函数课堂教学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期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

一、新课改下的函数教学要求

新课改的推行,成为教育界史无前例的一次大改革,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警醒各位教育从业工作者要认真、仔细面对这次教育改革,从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累经验教训。下面将从两个层面揭示新课改实施背景下函数教学过程的转变:

1.教育理念层面

新课改实施前,由于面对巨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压得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喘不过气来,大量的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们点灯熬夜却没有获得明显的效果。新课改实施后,高考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数学知识的考察方法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出现了很多活灵活现的模式。所以说,新课改推行后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研究及反思的。高中数学教育培养的不再是让学生们机械化的记忆,而是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想,逐渐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思想的灵魂,函数思想的形成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独立的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建立。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合现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笔者认为数学教师要逐渐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认识基本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再进行实施教育。

2.习题安排层面

新课改实施指引下,对于习题安排层面做出了较大的改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就是题海战术,必须大量的进行做题才能对教学课堂内容加以巩固。但是,新课改的实施却对习题安排方面提出了新的模式,不必要对习题量做具体要求,只对习题所做的反馈效果加以重视。一般情况下,教师都采用五步走模式,即观察思考、练习、习题、探讨及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习题量有所减少,但效果却比较明显。很多学生通过习题做完之后的大量思考时间所总结的内容都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有所帮助,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以及目标意识。

二、函数教学常见误区

1.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高中生课业压力大,每一学科的教学任务都被时间仅仅的排满,繁重的学习负担使得教师和学生们都变得筋疲力尽,因而无法投入更多的新鲜感进去。久而久之,教师们只重视对教材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忽略对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再加上函数教学本身就存在抽象性、难理解、枯燥乏味等特点,所以教师就更加关注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理论教学上。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使得短暂的时间大半部分都用在了理论知识讲授上,自然给实践训练的实践就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习惯,使得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2.重教材、轻学生

数学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学,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并不是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个性化教育。对于这样普遍存在的想象而言,教师也无法避免教学方案存在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设计,比如教学情境的创设、实验选择等。同时,在函数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对学生数学思想模式的培养,使得学生们只是机械化的学习记忆。这其实与新课改实施高中数学教学的标准及要求严重背离,而出现重教材、轻学生的教学现象。教师应该着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指引着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及方式,帮助学生如何利用函数思想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新课改下的函数教学建议

1.适当创设情境,案例生动有趣

函数教学的抽象性、枯燥乏味等特点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让学生们觉得函数学习生动有趣是教师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适当的情境教学成为教师们广泛应用的教学手段,将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案例摆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在丰富教学内容基础上,也适当的缓解一下学生的压力。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细胞分裂作为一个很好的案例引入,细胞分裂从最初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这是一次分裂。在经过一次分裂之后会变成四个细胞,接下来四个细胞分裂变成八个细胞,以此类推下去,就问经过X次分裂最终得到多少个细胞?通过这样一个细胞分裂的生动案列作为教学导入,使得学生对指数函数有了一个生动化的了解,也说明了数学知识并离我们很遥远。

2 .围绕基础概念,做到深刻理解

这样的题不难, 通常学生都能写出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教师应用对函数基本概念的讲解更加重视,围绕基本概念开展教学内容讲解,消除学生因为容易混淆、抽象的函数定义理解不清楚而导致的教学问题。在教学概念上理解函数,可以从函数的定义、法则及值域上加以理解。很多高中生容易存在好高骛远的思想,觉得这三要素是基础性知识,很简单,不用特别加强学习。但是,往往容易产生错误的题目就是在基础知识部分。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关于某村打算圈一块菜地,现有篱笆长600 m, 求菜地矩形面积S与长度 l 之间的函数关系。这样比较基础性的题目并不难,只需要学生写出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S= l×(300-l)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容易将函数的定义域遗漏, 由题可知,长度为非负数,故 l > 0。且要求围成矩形,故 l < 300。所以应当为 S= l× (300-l),(0 < l < 300)。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函数部分相对其他内容来说是难点,也是重点。高中数学教师已经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就是新课改实施标准下对高中数学有了新一轮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为之做出一定的努力和探索,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函数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惠娟.有关高中数学函数的一些教学策略[J]. 新课程(中学), 2013(11) .

[2] 陈建朋.职业高中数学函数教学有效策略初探[J]. 时代教育,2013(24) .

17.浅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篇十七

新课程把高中的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包括5个模块,功10学时,是所有高中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其内容的确定本意是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教学需求;二是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教学准备。可以说必修课程教学的好与坏基本决定了整个高中的情况。在两年的必修教学中我对新课改的精神有了深入的理解,在具体教学有许多困惑和感受,在此提出和大家讨论。

一、五个模块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问题

我们知道,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性,不能随意更改和添置。先我们来看看5个模块的内容: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内容不仅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而且增加了算法、概率、统计等近代数学的内容,问题是这样呈现会易于学生接受吗?每个模块基本是独立的,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紧接着学习下一个,完全不明白它们有什么联系(其实老师们也不清楚),让很多学生苦恼,带来了很多弊端。举个例子,必修3里三个内容怎么去安排?它和前后的教学有什么联系吗?其实总体的安排依照螺旋式上升是可行的,但怎么做到每一个平台上能够承前启后,紧密相连,是须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情景的引入问题

加强数学应用已经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过分注重从实际情况的引入也会产生负面效应。首先如果不根据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绞尽脑汁地“创设实际背景”可能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教学行为。一方面,教师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寻找与该数学问题相温和的实际模型(并且实际模型涉及的知识面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虽然这样做可以拓宽教师知识面,但相应地牵涉了过多精力,牵制授课时间,使授课的重点发生偏移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实际问题的情景创设往往忽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不利于学生对 数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知识网络的构键。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生,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数学老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其研究的方法,这也是我们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的一种体现。因此,有必要将一些从数学到数学的引入方法穿插其中,顺畅地进行数学研究。综合起来,我们要做到:一要灵活选择从数学到数学和从生活到数学的引入方式;二是要注意这两种引入方式的有机结合。这种灵活的互补性引入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理念。

三、探索情景的创设问题

新课程特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与学生探索,少一些生硬的灌输。那么探索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激发学生和好奇心和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会科学的探索方法;三

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感悟数学创造的艰辛和乐趣。所以创设的情景要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能让学生只感受到是老师让自己做的,却不知道教师为什么要让自己去做这些探索。

例如正弦定理的引入,课本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出三角函数的定义,然后教师变形“发现”直角三角形满足正弦定理,接着师生一起证明一般三角形是否满足正弦定理。看上去很完美,但这里隐蔽地存在两个问题: abcba①由 sinA,B得出正弦定理 sinAsinBsinC是有一困难的,老师在 sin abc  时,如果能先利用这里的导向痕迹很明显。在这里得出 sinA sinBsinCababc 进行必要的按时,从对称的角度促使学生得出 sinAsinBsinAsinBsinC

在欣赏直角三角形美的时候,学生往往以为这是直角三角形的角、边特有的关仪,不太容易a

想到进行推广(如一般三角形能有 sinA吗?)教师抓住学生对美的追求心理后,肯定会提出一般三角形能否满足的问题。

②如此小的“样本”我们凭什么会“怀疑”其他三角形也会满足?此时教师就应该采取增加“样本”以增加信度的手段;找另外的特殊三角形进行验证。例如血色怀念感容易想到等边三角形,进而去引导学生验证等腰三角形是否也满足等。当学生发现自己所举的三角形都满足正弦定理时,教师才与学生探讨一般三角形是否也满足正弦定理。其实,如果教师采用上述方法通过活动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得出正弦定理后,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会“激活”:“直角三角形的边角还有很多关系,能否与刚才一样进行推广呢?”结果在边角关系中(最典型的是勾股定理)的“推广中”“发现”了余弦定理!

ccc

四、数学学习的态度问题

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数学是冷冰冰的不受人喜欢,这是大部分学生对高中数学的评价。对这个问题,我大概随机抽查了一些同学,代表性的有:

学数学,就是老师讲,我们学,老师举例子,我们找着做

数学很多东西生活中都不用不到,当时听明白了,但过一阵子就忘了

数学只能一步步的推导,逻辑性太强了,不像化学课,还有实验上,太机械了

就是做题啊,一张纸、一枝笔苦思冥想,一晚上都做不出一个题,书呆子才喜欢

很多时候数学做得对或错,做得好与坏,自己最搞不清楚了,总是迷迷糊糊。

这些诸多数学态度,都是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教法、别人的看法及自身的体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不好的数学态度只能带来恶性循环,导致数学的学习效率低下,那么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呢?

首先,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知道成绩不是最终的评价。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习的能力,像学生学习数学时的自信心、勤奋、刻苦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等意志品质更是要考察的评价内容。这就是新课改强调的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其次,加强教学中数学审美感的培养。我们可以做好教材分析工作,明确教学内容中哪些部分蕴含了美的因素,体会出这些美的因素,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准备.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示引导,让学生经历发现美的过程,去亲身体会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

以上的内容都是这两年来我在教学中的亲身感受,有些可能还很幼稚,但它确实代表了我的思考。我想: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通过不断的自我思考,自我调整,才能真正地发挥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

参考书籍: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2)《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

(3)《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4)《中学数学方法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8.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篇十八

作者:邓旭

新课程下数学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深入研究数学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年,有部分中学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的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数学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地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一、对理论、专业基础和日常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数学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运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数学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含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色彩.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答案是要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数学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知识呢?关键是多研读数学名著、数学学术论文、数学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还具有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3.对日常教学行为质疑和追问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数学教师可以依赖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等“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唯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革故鼎新.

二、教学基本策略的反思 1.数学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数学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及时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数学学科来说,其实平常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上一篇:工程勘察资质分级标准下一篇:合同法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