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024-10-03

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精选16篇)

1.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慢慢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集中注意力,养成认真听课、会听课的习惯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首先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数学感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动脑想问题,质疑问难。因此教师讲课不能以多为胜,不能平铺直叙,以免让教学的主干淹没在细枝末节中;要把握住影响学生理解知识的障碍所在,对教材深入研究、有的放矢,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引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培养学生自学教材和整理听课笔记的能力。

二、要训练说的能力,养成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或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是新课程所主张的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的问题。为此要训练学生愿意说,要“说”就得先想,要“想”就得动脑思维。说的能力要分开层次,中差生不爱质疑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信心、缺乏勇气,害怕说不好同学们会耻笑、教师要批评,针对这种情况,应主动鼓励其说的勇气,给他们以示范和训练;有的自己想说,又没有把握说对,对此,教师就要教给他们怎样说,模仿教师和同学说法,也可以在课前教给他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对一点就鼓励一点,说不对或说不出来,就启发他们想好了再说。这是培养回答问题习惯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只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不仅能发扬每个学生的长处,而且能抓住个别学生的短处,有针对性地做细致工作。如对学习上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他回答问题要认真细致;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着重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逐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速度。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检查多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对思维能力较强,但学习不勤奋的学生,要多给予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他们勤于思考。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得以很好地落实。

三、要训练学生掌握探索知识结论的过程,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结论产生的思维过程。数学学习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听会、说会的,而是在独立思考的锻炼中养成的。数学教学就是要指导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的思维习惯,会运用数学语言的思维和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思维的习惯,并要引导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如在数学概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的真实含义。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从事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讲课时,要让学生力求从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引出概念,教师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以旧引新,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学生既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表达出来,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乐趣,并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指导学生看书,养成阅读教材的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课本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无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照本宣读,也不能只靠预习、自学获得知识。在讲完新知识后,对知识的结论和它的推导过程,必须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它是怎样叙述的。因为在课内指导阅读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阅读习惯所必需的。另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后复习阅读课本,让他们找到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做好圈划和批注,系统整理知识结构;练习作业中遇到困难,要指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路,会使用工具书。这些阅读教材的习惯是培养学习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培养学生审题、分析和自检的能力,养成学生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解题前的认真审题是保证正确解题的关键。对于一个问题的解答,首先要求学生审题分析,引导学生由问题的结论出发,去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方法,总结解题规律,切忌就题论题,并能随时检查出错误,知道错误的根源。持之以恒进行这样的训练,就能使学生形成潜心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判断能力。

课堂练习是教师指导训练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手段,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练习和作业要通过自我命题的表达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使学生养成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通过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开拓学生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引导学生把课本的例题、习题多层次变换,鼓励他们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17减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老师继续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

(2)17比8多多少?

(3)8比17少多少?

(4)8再添上几就是17?

(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

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二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不但能初步把握新课程内容,了解学生的重点,同时,也增加了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习效果就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内容之间联系紧密。因此,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是提高数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课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引起学生注意,例如,讲故事、比赛、游戏等,再加上教师饱满的精神,精炼而幽默的语言,定能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

另外,老师可每节课抽几分钟的时间来练学生专心倾听的能力。如,每天对学生进行50道左右的口算练习,由教师读题,学生写答案。还可以老师口述应用题,由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列式计算。这种听算的训练可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好方法。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乐于思考、勤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而且要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可先叫一些优秀生来回答,这样既可以为一些学困生打开思路,又避免了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要多关注那些稍差的弱势群体,并要及时地鼓励他们,让他们品尝到独立思考的成功,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勇气和信心继续努力。

另外,教师还要多表扬、多鼓励那些主动质疑的学生,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主动质疑,说明他在不断地思考,教师应树立这样的典型,带领学生主动质疑、独立思考。

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教师一点一滴地去培养。只要我们注意引导,方法得当,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定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结果!

3.浅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三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习惯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习惯。

比如在教“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看课题谈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仅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更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的一种求知欲望就极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为更好地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总是由教师讲,不利于学生动口、动手,实践机会就会减少,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让学生知道它们的面积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其他图形推导出来的。接着教师问学生“那么圆可不可以转化成其他图形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师生通过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可以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条件

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从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杂交水稻每公顷收7吨,普通水稻每公顷收5.6吨,杂交水稻每公顷比普通水稻多收百分之几?这道题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解法。解法一:通过具体的数字进行比较求出百分率。例如:(7-5.6)÷5.6。解法二:直接通过百分率进行比较。例如:7÷5.6-1。经常培养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四、培养学生学会自学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认知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的思想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我总结了对学生如下几个自学习惯的培养。

1.先预习后听课的习惯。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首要要求,没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不免就有生吞活剥的感觉。如果教师的讲课不幸又是注入式的,那么学生的脑子就像是一个图书馆,只是装知识而不理解知识。无论是接受知识的程度还是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效率都是很低的。

2.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做作业前钻研教材的方法,并养成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并熟记必须记忆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对数学问题尽量探索出一题多解,找出更好的解法,把命题尽可能地推广和引申。学生钻研课本、复习课本的习惯一旦形成,对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都大有帮助。

3.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例题、习题过程中,应做出认真审题的示范,并要求学生学习和养成这种习惯。而学生解题错误往往是由于不细心审题,没有弄清楚已知条件就急于解题而造成的。

4.养成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习惯。学以致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不能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今天,股票投资的收益,储蓄利率的计算,国民收入的增长比率等等经济方面的问题无不涉及数学知识。而这个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走出校园之后的帮助是最为明显的。

学习的习惯和任何习惯的培养一样,在培养过程中它都会自始至终地受到一些不良习惯势力的干扰。因此,教师需具备耐心和信心,练好“内功”,及时吸收多方面信息,努力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一条新路子。

4.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篇四

良好学习习惯

作者:段金德

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中心学校

通讯地址: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中心学校

联系电话:***

邮编:678200

678200邮编: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内容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习习惯,从那些方面

培养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

【关 键 词】学习习惯言传身教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是多么地重要。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同样有如出一辙的效果。古语曰:“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如果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那么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双赢”的效果。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言传身教,树立形象。

教师的示范,能起到虽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幼小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教科书、道德说教、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不让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学生身上。

比如:规定学生上课不迟到,特别是早上上学时候。我就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在早读铃声响之前到教室。要求学生读写姿势正确,自己首先姿势端正,以身示范。我有个不好的习惯——爱搭“二郎腿”写字。为了改掉这毛病,每次进教室前就在心里提醒自己:脚要放好,不能搭“二郎腿”!有时坐下来,一只脚就不自觉地搭上来了。这时,心里的声音就会猛然响起:放下!难道忘记和学生说的话了?于是立刻把脚放下来。

二、从小培养,越早越好。

学习习惯是学生个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变。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又不易纠正。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如:我班就有个男生,对自己学习用品管理很差。经常丢三落四,一找起什么东西来,就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全翻出来,学习用品摆得一桌子,一本本书揉得像“干腌菜”一样。今天这找不到,明天那落家里了。为他这事我可是伤透了脑筋,也用了不少方法,现在虽有了一点起色,但仍没能完全“根治”。归结原因,这是他的“老毛病”了。从开始上学一直到现在上四年级,这么长时间形成的习惯,已具有了稳定性,确实难以一时改掉。纠正起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我们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其中所强调的“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对我们的教书育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中的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严谨细致。在备课中注意细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时间、问题设计、板书设计„„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上课过程要注意细节,学生的一举一动、课堂反馈等都要仔细观察,适时调整教学过程,以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布置和批改作业也要注意细节。如:字迹是否清秀,是否有抄袭现象,知识点是否掌握等。作业要求上不能一味地贪多。要精批精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讲精练。作业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对策,及时解决。如:在批改数学作业的时候,我注意收集学生出错较多的题,在班内集体讲解、指导。并要求学生在课本该题目上做记号,以备以后复习时做重点训练。以次来训练、培养学生对重难点做标记的习惯。

人常说“集少成多”。在一个个小细节中,学生慢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具体情况等方面,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书写姿势端正、字迹工整,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习惯、合理利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

四、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学生自制力不强,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容易产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不能光提要求,要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在针对我班学生“认真书写”这一问题上,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向学生提出要求:字数不用多,只要好;笔画规范,一笔一画地写,字不要超出格子。然后,在学生写字时,我经常在教室内指导、督促。纠正握笔姿势、写字姿势,手把手地教学生书写,讲解给学生一些笔画较复杂字的各部分占位方法。最后,作业有布置,就要有检查,还要及时检查,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书写认真、书写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对态度不认真、书写零乱的学生给予批评,并在课后进行单独教育、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依靠班主任老师,还需要与各科教师、学生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提升教育效果。在工作之余,向各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了解学生课内外情况,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共同努力,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五、多方发展,全面提高。

除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外,学生还应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习惯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比如一个学生一旦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就为他良好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马虎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应该把它与其他良好习惯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

5.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五

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习惯,终身受用。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好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这时候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图画就是什么图画。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

那么,我们如何来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呢?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

只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1、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寻找教材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2、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中心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学校抓

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加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的学习和生活。

三、寓养成教育于各项活动中,把握实效性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除在课堂教学中抓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训练和加强。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归根结底教育就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学生只有懂得了这些道理,才会自觉地去遵守,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规范》第一条规定:“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行注目礼,少年队员敬队礼。”要求学生尊敬国旗,就必须帮助他们了解国旗的含义,懂得为什么要尊敬国旗,怎样尊敬国旗。可以通过晨会、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向他们讲解国旗的含义,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应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为国旗增添新的光彩,以此激励学生尊敬国旗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明白道理,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同时,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变成了自己内

在的需要,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开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监督,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六、考核评估,促进行为规范化。

评估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我们加强了学生干部的巡查、执勤,通过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学习”四大

评比,在评比中坚持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周评比以流动红旗鼓励促进,月总结不断提高深化。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竞争,使每位学生时时处处既能自觉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按照常规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从同学的批评中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

6.浅谈培养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习惯 篇六

2.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英语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自信心、策略和习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都要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这项工作体现在每堂课甚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生的兴趣来自于该任课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浓厚的兴趣加上有效的方法则如虎添翼,无疑会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高效。初步的成功感的价值不止是成功本身,而在于帮助学生产生了自信,而自信,则是成功的开端。至于策略,我们都知道,点金术比金子更重要。一旦好的学习方法(如不同单词的不同记忆方法,语法的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等)在学生的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形成好的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习惯和学习策略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就小学生中学习“潜力股”现存书写不规范,作业粗心马虎,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用汉语方式代替英语等问题都会影响其自身持续纵深的发展。到中学之后,大容量的课堂教学和繁重的课业压力往往致使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兴趣递减。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要求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即做到:听课聚精会神,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完成作业、找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读多用等习惯。

1)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第一步。预习一般是在接受新知识的头一天进行,包括预读新课课文,回答有关问题,熟悉生单词,找出难点并做上记号,听录音、模仿跟读等。教师应布置预习任务,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预习三步曲”即“浏览——标注——听读”。预习的方法很重要,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a.总体浏览课文 b.读课文,在过程中划出生词,通过查阅书后46页和50页的单词表把查到的音标写在单词的上面,汉语写在单词的下面,书上查不到的通过电子词典和英汉词典来标注生词。接着试读单词两遍,再把单词所在的句子试读两遍。c、听录音带模仿读。操纵录音机暂停键,分句跟读一遍,最后自己读两遍

预习对抗赛 普通同学只要标注出必会的底线单词即可,更深入的预习是由选出的男、女小先生来承担的。在新授课之前,这两名学生的预习内容要比其他同学更深入一些,除了基本的单词的意思、课文的朗读之外,还有本课的词组、重点的语音知识、主要的语法等拓展性的知识提前自学。上课时讲给大家听,进行男女生之间的对抗赛,每月结算成绩,给获胜的团队发小奖品,这激发了全体同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开始的时候每天要检查督促落实,对表现好的要及时的给以表扬,对不认真完成任务者要及时的进行批评教育,并要重点跟踪培养一段时间,直到这些学生基本能自觉的完成任务为止。持续一到二个月,慢慢的大多数同学们就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自觉的预习的习惯。

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课前自学应改变仍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记例句,自己用新词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句子进行诠解,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2)每节课前两分钟,学生做的Duty report能得到了同学们的欣赏的掌声。每节课学生按学号轮流做值日报告。值日生报告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当天的日期、天气情况,二是学生把通过课外阅读找到的小故事背给大家听,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请同学回答,下课之后把学生准备的资料收集起来张贴在黑板的一角,供给学生再细细品味,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收获成功的感受。

课本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因此,学生听课的效率成了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课时做到:紧跟各个教学环节,如复习、引入呈现、练习和巩固等;集中注意力听懂老师的讲解;并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回答问题、对话、角色扮演和复述等。

勤记笔记 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塞谬尔·约翰逊称做笔记为“必要的痛苦”。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因为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思想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四五六年级学生课堂上做完笔记之后,两人交换,按数量和准确度进行打分,评价课堂笔记的质量。

根据规则见词读音 英语学习,词汇为本。没有词汇,什么也不能表达。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阅读理解水平才有可能随之提高。教师对各个年级同学适当介绍拼读规则,六年级对小学阶段学过的单词按照读音规则进行分类,对于一些不认识的单词,不必急于知道意思,先按照拼读规则读出来,做到“见词读音、听音写词”;在能读会写的基础上,对单词进行中英文对照,这个过程同学们可能会感觉枯燥,不妨结合小对话或句子来学习;同时,应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短文背单词,一个单词有很多意思,要经常翻词典了解它所有的意义。

学习新单词 coconut一词时,给学生扩展了walnut, hazelnut, peanut等常见的坚果,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的部分和这些单词的构成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新单词和初步了解相似的词。扩展词汇时我通常对同类词进行归纳,如帮助学生梳理出名词中的文具类、衣帽类、交通工具等单词,帮助学生总结一词多义,旧词新意,同音异义的词,能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水平和阅读理解水平

新单词的学习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能从听和说上辨别一些易混淆的音素,特别是发音比较相近的词,如cup-cap, bag-bike, cat-kite等。重视字母、音标和读音规则的教学,在预习环节中就要求学生在单词上记音标,单词下记汉语意思,课堂教学中把字母——音标——单词同时教,利用各种卡片,使学生从字母的读音中识读音标,又借助音标去接受字母和单词,让每个学生懂得简单的读音规则和字母组合的发音,帮助学生总结ee, ea, er, ar, ay, air, ear, ch, sh, th, ow等字母组合的发音,使学生看见会读,听到会写。

熟练背诵脱口而出 背诵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连课文都背不熟的学生,英语水平肯定不高。我们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要坚持每天背点英语文章,根据

课堂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对话、短文,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天学到的课文要背诵,经常复习,增强熟练程度,以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

看图造句在Module 3 Unit 2的教学课件中出示了黄山、五指山和泰山的图片及它们所在的省份和本课重要内容This is a picture of…引导学生看图造句,造句是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练习形式之一。我在让学生造句时常常提供一个结合实际生活的情景,避免注重语言形式,忽视内容,脱离一定的情景与主题。用图片创设情景是很有效的,接下来,用课件出示了姚明、菲尔普斯、贝克汉姆等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人物图片和语言训练点a picture of,…from…同学们眼前一亮,纷纷举手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说的过程中为接下来的小练笔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先听说后练笔

在Module 3 Unit 2的巩固环节中,我设计了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thing.”的活动,我先给同学们作了个示范,出示一枚硬币向同学们介绍说“This is my favourite coin.It’s a picture of a mouse.Mouse is my birth sign.It’s from 1984.I love it very much.” 让学生模仿在组内交流,选出的代表在班级里交流汇报。

接着给学生们布置真实的任务——给好朋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最喜爱的物品。为了让学生们具有明确的写信动机,对写信有强烈的愿望,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而不是仅为练习格式而写信,安排的写信内容完全结合学生实际。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对写信的格式、语言风格、正式与非正式程度便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3)课后复习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反复练习在使用中学会的,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争取各种训练机会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在课堂上、在课后、在英语角、在各种英语俱乐部多多练习英语、使用英语,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

零打细敲保证时间 与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是一门比较耗时的具有学科特点的课程。语言学家经过测算提出,要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大致需要4000小时。如果每天坚持学习英语的时间不少于1-1.5小时,而且将时间化整为零,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能形式多样地接触英语(如听、说、读、写、译、背、诵等),效果会出奇地的好。

作业。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养成根据自己学习中的弱项自觉补充课外作业的习惯。

复习与总结。学过的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每天复习当日所学,每周、每月进行单元复习的习惯。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会总结、整理笔记,归纳重点和难点,通过归纳分析和对比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7.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七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 才能提高效率,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 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 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习惯.因为数学学习需要主动建构, 在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种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还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如, 在教有余数除法时,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有一天, 妈妈买来一些糖, 想分给到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 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么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 如果让你分, 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 (然后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 但各个小组的糖果数量均不相同.)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马上进入了状态, 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 三个学生当客人, 一个学生分糖果.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的结果看, 可以把结果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 余1颗的和余2颗的.然后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颗或者3颗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 够3颗, 又可分给1人了.”在这个分糖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 研究分得的结果, 于是自然地明白了“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的道理.

这样,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 都会将另一些学生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 出现一些新的视角, 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这样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培养学生肯于交流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中, 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而且在讨论中一定会出现争论.学生为了阐述自己的主张, 反驳或补充对方的意见, 必然要想方设法组织好语言.这样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也逐步培养了学生肯于交流的习惯.

例如, 我在教学“时、分、秒”时出示了4时55分这一钟面, 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5时55分, 有的认为是4时55分, 教室里一下子分成了“两派”, 争论不休.我让学生安静下来, 在四人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在小组中讲了自己的想法后, 再集体观察、讨论, 最终达成共识, 因为时针没有走到5时, 所以正确答案是4时55分, 说错的小朋友也在四人小组中知道了原因.这样, 通过交流使学生展现自我, 探索真理, 使得学生个体思考, 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

像这样在练习中练习学生容易出错的题时, 孩子们往往各有各的说法, 意见一时不能统一, 这时, 教师如果马上公布答案,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把问题放到四人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 一起探讨, 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使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 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 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 从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了善于交流的习惯.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 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 而是一味的举手, 不住地喊“教师, 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副“事不关已, 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倾听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进行有效交流的前提.

如, 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 我事先把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发一盒学具, 里面装着不同长短的小棒和一些接头, 要求小组合作拼出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 搭完以后, 再一起完成探究学习单.学生在组长的协调下, 组员们分工明确, 两三个合作搭长方体或正方体, 并共同完成了学习单.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 每组都派出了代表汇报经过他们小组讨论出来的结论.通过动手实践与思考, 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3组, 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或者其中的2组棱长度相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但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同时也在自主欢快的合作氛围中探索到了知识的规律.

在教学中, 教师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 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方法,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耐心倾听别人发言, 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 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在别人发言时, 要认真仔细听, 不随意打断或插嘴.同时, 在听的时候, 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 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听后要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高处理信息和反思评价能力.这种做法坚持下去, 能养成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 乐于陈述自己想法的良好习惯.

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在学习小组中, 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群体协作精神, 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 设计了这样的过程: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平江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然后我开始播放录象: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平江路上的各种车辆.录象播放后, 我提问:请学生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都说没有统计好.我用有点责怪的语气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 能不能再播放一遍.”我就又重新播放了这段录像.学生看完后, 我马上提问:“谁来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嚷嚷成一团, 吵着说:“还是没有完成.”哪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我面朝学生, 自言自语地说.这时我已经看见下面有些学生在小声商量:“要不4人小组合作, 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 这样就来得及了.”根据学生的提议, 接着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像.录像播放完毕, 我问: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自信地回答:“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13辆, 公共汽车是6辆, 三轮车是9辆, 卡车是14辆.为什么前面二次都没有记下来, 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呢?你们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学生就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来的, 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 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 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 还有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我顺势引导学生,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 很多时候都需要与人合作, 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里, 我没有刻意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 学生感到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 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 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合作学习可以让自己学得更快、更好, 从而逐步培养乐于合作的习惯.

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学源于思, 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通过对质疑问难的指导,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 课前, 我要学生准备了圆形物体、线、直尺等工具, 教学时, 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测量出圆的周长.

在交流时, 学生汇报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并让学生自己评价这些方法, 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对用“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质疑:“你怎么知道滚动了一周呢?”介绍该方法的小组回答:“先在圆上作一个记号, 将这一记号对准尺上的0刻度线滚动一周, 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这样的质疑释疑过程, 比较好地将过程和方法很好地介绍出来, 将“以曲化直”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直观的展示.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8.浅谈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八

一、一般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前预习的习惯。有效的预习,能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明确,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应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使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堂上没有条件和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让学生到商场去了解商品的价格,并尝试购物。

2.认真听“讲”的习惯。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课堂上,精力要集中,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们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3.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应从小就养成:(1)规范书写和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如作业的格式与数字、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2)良好的行为习惯。应独立思考并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习惯。(4)验算的习惯。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我在这一阶段,多以比赛、竞争、夺红旗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活动中,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及时提醒与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

二、特殊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一些特殊数学学习习惯,即创造性学习习惯,比多获得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在经历数学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和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提出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能力大大增强。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可从模仿开始。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等形式来获取新知。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即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领。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增强思维的多向性与灵活性。教师可通过激励性语言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与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4.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数学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并且注意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或出现“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当配角,后进生当观众”的局面。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与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

9.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九

学习习惯的尝试

靖边二中 张贵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转化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处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著名教育家曼思:“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陈鹤琴先生:“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是我们教育追求的主旋律。其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根本。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的实践,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摸准情况,因势利导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雷峰同志讲得好:“行动来源于思想”。要想让学生行动起来,必须给他们做好思想工作。为此,我在给每一届新生上思想品德课前,都要利用一段时间对班上的每个学生做一些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他(她)本人的打算以及对学习的看法等。在每次的调查后,基本上有这样一些情况,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上大学。因此,时常告诫孩子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孩子。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有出息不一定要表现在上多好的大学,而是会赚钱就行。所以,很少在学习的问题上督促孩子。还有的家长的意见是孩子自己发展,任凭自然。作为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兴趣和今后的打算来讲,大部分都说没有什么兴趣也没有什么打算,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想学习。争对这些情况,我一方面给大家讲述着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挤出时间作个别谈心、交流分析原因使之真正从心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前一段的工作,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说是激发起来了,个个蠢蠢欲动,可多数学生很茫然,苦于无从着手,这时我趁热打铁试图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如预习、听课、作业、阅读等的方法。

预习的方法

在上每堂课时拿10分钟给学生。首先,把这节课要上的内容先通读一遍。其次,我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在黑板上出示给学生。第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又在重看一遍刚才读过的内容,看否能解决或者理解这些问题,并标上记号。这样,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有了大致了解,明确了自己的重难点,听课就具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方式,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1)仔细地看。老师讲课时,学生要集中注意力,眼睛看老师,不低头纳闷,不左顾右盼;老师写时,眼睛看黑板,对知识要点、图形符号形成正确的第一印象;读题、读课文时,眼睛看课本,看清题干,看清文意。只有看清楚,看准确,才能有的放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2)认真地听。首先是认真听老师讲,听清楚老师讲的是什么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分析、解答什么,也就是说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学生要特别注意老师在课的开头点列出了怎样的教学主题,在课的结尾小结出了哪些知识要点。其次,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答问、讲演,听师生对答问者的评析,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3)好好地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先思考后解答,坚决克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听课弊病,努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老师没有做出答案之前,自己先做判断、下结论,然后再看与老师分析是否一致,仔细思考对错的原因,听老师解疑的步骤与方法。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中,其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方能交织在一起,这时教师略加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意开辞达,迸发出心灵智慧的火花。(4)及时地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培养学生及时、准确记写课堂学习笔记的好习惯。成功的课堂教学总是包含着基础知识的巩固、重点难点的突破、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体会等重要内容。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让学生写在各自专用的学科笔记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课外复习,又利于他们完善知识系统

做作业解题目的方法

格式要美,观书写工整干净,简答题、说理题要分点述说这样条理清晰世界教科文

组织给“文盲”下了一个全新的意义:“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当学生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时,教师不要采用“告诉”的方式,要鼓励他们采用探索的方法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的理解。当学生面临困难时,教师不能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中总结经验。当学生提出猜想时,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要帮助学生通过合作寻找猜想的证据,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或修正。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暴露自己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只要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的,不论正确与否,都要勇敢地讲出来,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评判;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让老师和同学们了解自己的疑问,听听老师和同学是怎样解答这个问题,绝对不能不懂装懂。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指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可见,只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10.浅谈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十

主要内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从认真听讲、阅读、语言表达和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要严以律己,严格要求,举一反三。

主题词:培养

孩子

良好

学习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从幼儿园到小学,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对外界各种反应都比较敏感,注意力缺乏长久性,要他们认真听几分钟还可以,可要他们认真听上十几分钟或半节课还真不容易。很多教一年级的老师都说刚开始上一节课真的很累,一直要维持课堂秩序。而且有不少的孩子在低年级学习成绩还名列前茅,可到了较高年级,成绩逐步下降,一般来说这与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习惯一般都比较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表现也比较差,所以说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校老师的事,其实不然。孩子在学校里是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但是一到家里他们就全身心地放松了,自然也就忘掉了学校的那些“规矩”,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家长要负的责任就大了。下面我就谈谈我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

1、培养孩子认真听讲的习惯。孩子听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比说更重要.女儿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要求她注意倾听别人话说,提醒她当别人跟你说话时,一定要用眼睛看着对方,用耳朵认真听。这不仅是把别人说的话听清楚了,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是有礼貌的表现。女儿刚上一年级一期时,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就经常提醒她上课一定要用心听讲,鼓励她上课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放学回家我会问问她,今天回答了什么问题?这样也可以检验她上课有没有认真听。有时候她没注意听老师布置的作业,回来后着急得又叫又跳,我就故意不让她马上问同学,有意识地让她受点“惩罚”,让她尝尝不认真听课的“苦果”——罚她做几道数学题或听写几个生字。为了培养她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我经常会给她读故事书,然后让她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给我听,她说得还可以时我就奖个贴贴纸鼓励她。有空时我也会给她读读少儿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增广贤文》,她也对里面的故事很感兴趣,这样慢慢地让她养成认真听的好习惯,也让她渐渐懂得讲文明讲礼貌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真是一举两得。

2、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现在多数孩子看电视时间都太长,这不仅对学习没好处,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和智力。因此,我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看书、读书的兴趣。首先要激发孩子对书的兴趣。美国教育家杰姆·特来里提倡父母每天为孩子朗读20分钟,所以女儿上幼儿园时,我就每天晚上抽一点时间为她讲故事、朗读儿歌。每次捧着书,我都告诉她,等你上小学了就能自己看书上的故事了。我的朗读讲述引发了女儿对书的热爱,女儿上幼儿园时就喜欢上看书了。其次,要为孩子准备适合的图书,我们为她购买了许多童话书籍和成语、勤学、神话、寓言等故事书,她爸还有个习惯每次出差都会给她买书,从看图版到注音本到全文字版全都有,并且订了《咪咪画报》、《幼儿画报》等月刊、杂志。我会尽量满足孩子读书的愿望,并且为她创造温馨的读书环境。每天等孩子写完作业,我也忙完了手头的家务。这时女儿会拿一本书先在桌前认真阅读,我也拿本书坐在沙发上看,不知不觉中女儿热爱阅读了,而且她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也为培养她用语言表达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3、培养孩子用语言表达的习惯。也就是说家长应重视孩子说话习惯的培养。在家里应为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达。千万不能阻拦、打断孩子说话,尤其是孩子想和你说话的时候,不管多忙、你都要分出神来认真听孩子说。我的女儿特别爱说话,每天吃完饭后休息时,都让她把想说的话说个痛快。如学校里的趣事,自己的快乐、苦恼,从同学那里听来的笑话、顺口溜等等,爸爸妈妈是她的忠实听众,认真地听并频频点头以示我们的兴趣,等她说完了我们才去干家务。还比如星期六星期天上街买东西的时候,问路、问价钱、坐公交车投币、请售货员过来、提要求等简单的事情,我都请她出面去办并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既培养了女儿的用语言表达的习惯,增强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她的胆量,同时促进了母女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这从微观看有利于家庭和睦,从宏观看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可见培养孩子用语言表达的习惯的重要性。

4、培养孩子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现在一年级学生作业都不多,很多孩子一放下书包就打开电视或者干脆在楼下玩不肯回家,要家长反复地催促才漫漫吞吞地去写作业,或者就是边写作业边看电视。更有不少孩子要家长陪读陪写。刚上一年级一期时我女儿也要陪着,其实这对培养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都是很不利的。因此,后来女儿一回家,我就规定她先做作业,才能看一会儿电视,晚上九点之前必须睡觉,只有星期

五、星期六晚上才可以多看一会儿电视。同时要求女儿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书写要工整,有时她也会写得很马虎,我会耐心告诉她这样不好,然后帮她擦干净,让她重写,写完还要她自己检查,等她检查完了以后,我再检查,从而养成她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

其实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长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时,作为家长,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以律己。小学年龄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起表率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家长自己整晚守着电视机,孩子要不就跟着一起看,要不就“身在曹营心在汉”,根本就没心思学习。所谓“谁家的孩子像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家长没养成好习惯孩子也不会养成好习惯。

2、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有赖于家长的严格要求。要求一经提出,就必须坚决实施,不可以有例外。还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贵在持之以恒,家长不能今天按要求,明天又可以不按要求,已定下的要求就要坚持到底,直到习惯成自然,到那时孩子将终身受益。

3、举一反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举一反三,反复练习不可。正如“水滴石穿非一时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孩子按照要求去做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比如我女儿做数学题,她做得全对时,给她评个一百分加上一个贴贴纸,她会很有成就感,下次做题会更仔细更认真。孩子有了兴趣和愉快的体验,良好学习习惯就容易形成。

11.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预习;复习;思考;动脑;动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有了良好的习惯,就能提高效率,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前提。“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习惯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综合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预习,熟悉教学内容,好比火力侦察,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在老师讲解时,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能很快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提高学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确立预习的规范,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并反馈。

二、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

我们知道,只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听,才能够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边听边想、开动脑筋,才能理解说话的意思。因为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课堂上要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倾听同学的发言。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精练、准确、生动、活泼,能激发起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不会差到哪里去。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多给学生创设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全神贯注地听讲,这个习惯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时时刻刻耐心培养。一旦养成了上课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那他们就学会学习了。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合作学习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深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各抒己见,应鼓励学生的想法,赞赏、欣赏他们独特的思维和创新的见解,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发扬师生、生生之间的民主,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没有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增加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小学是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在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多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长期坚持,“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快乐学习中逐步形成。在“动”中学数学,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就是尊重学生,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只有给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真正“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从而真正使學生能自主学习。只有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得来的,学生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习惯

复习时为了战胜遗忘,多复习、多思考,能加强记忆。复习可以分为:对于一节课的知识复习、一天的知识复习、一周的知识复习、一段时间的复习;也可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的规律,任何人都是如此。在课后,教师要要求学生复习,要求他们每天在做家庭作业之前先温习一下课本,看看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自己做的笔记,想想做题时要注意什么,然后再做作业。有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真正地完全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通过认真的复习,把每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做作业时,就会运用自如。

“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我,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目标。

(作者单位 陈小彬:重庆市开县临江镇中心小学

12.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二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 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对学生不仅要“教”, 而且要“导”, 不仅要教数学知识, 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如何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一、教学生会听课, 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 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听要入耳, 如果听而不闻, 等于没听。学生好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 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 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 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

会想:会想, 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 除了靠教师的启发性外, 还要靠“促”, 促使他动脑子。坚持这样做,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问后教师要及时评价, 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会说:听、看、想, 要通过“说”这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 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主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 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 想得出, 想的好, 就得认真听, 细心看。抓住会说, 就能促进其他三会。

二、教学生会思考,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会思考说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思考方法, 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出来。思考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会到思考的乐趣, 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 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使得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 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会学生会阅读, 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 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坚持课前阅读, 课内阅读, 课后阅读, 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课前阅读, 就是课前预习课本。就是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后要翻开课本, 看看第二天要学的内容。

课内阅读, 就是课内学习课本。课上在教师指导下有要求有检查地阅读数学课本, 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课后阅读, 就是课后复习课本。要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课本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前先看课本, 看老师当天讲的部分书上是怎么写的, 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 然后再做题。

四、教学生会审题, 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要提高作业正确率, 必须下工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 看清题目要求在解题的习惯。每教以新课题, 教师都要有计划, 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 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 养成审题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 数量要少, 质量要好, 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 学生不感到负担, 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 学生负担轻, 积极性高, 不仅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 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13.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篇十三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2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 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4.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四

大家好!

我和大家一样,为人父母,重任在肩,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我想每位家长肯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哪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家教的经验?)今天我就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这个问题和各位共同探讨、学习。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不仅我们教师,还有我们家长,都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形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和家长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与家长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与家长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而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如此,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和家长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和家长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有个孩子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要从小落实。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如: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在课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举止文明,不说脏话等等。教师要注重在这些细节上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地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内外相轨并行。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外,还需要与家长密切联

系,学生在家庭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中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是的,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为此,我们学校把责任感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追求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一、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义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是个人以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情境评价、移性共鸣和内在体验。一个人在认识到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

责任感以认知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同时,责任感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如果人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对人对事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反之如果—味只讲索取,那么他就会对事漠然置之。

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孝顺父母、热爱子女的人,对家庭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切情怀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之时,就会舍生取义、鞠躬尽瘁。但是一个对老人、子女冷漠,对祖国没有感情的人,绝不能指望他对家庭负责、为祖国奉献。

责任感靠意志维持。尽责尽心是一个艰苦的意志过程并反映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只有坚强意志的支撑,才能在履行责任过程中抵制各种诱惑,恪守职责。责任感通过责任行为反映并得到加强。有责任感的人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等出现的情况要作某种决定时,会将责任心化为符合伦理的行为,必要时甚至会牺牲个人的利益。

可以看出,青少年责任感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中,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发展系列中,各部分之间还存在着广泛联系并不断迁移。影响孩子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家庭、班级、学校、社区里,父母、师长、同学和友人的身教言传以及大众媒体所传播的观念上;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结构以及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范围。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诸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

二、责任感教育的策略探索

情感的形成机制与过程不同于知识的传授,不能用知识教育的方法代替责任感教

育。在知识的传授都在探索教育艺术的今天,对于责任感,这个孩子情感世界中最神圣的领域,更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各种成果,探索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策略。近年来,围绕责任感培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自我感受。有些家长曾感慨,为什么爱心愈给愈多,而孝心愈来愈少?其中一个原因是,父母的爱心没有在孩子内心产生深刻感受,离开感受,无从产生情感,即使反复叮咛、责怪也没有用处。我校六年级有个学生在过年时得了200元的压岁钱,家长让孩子把钱交给父母作学费用,但孩子认为这是自己的压岁钱,应该属于自己,不答应给家长。他根本不理解,收压岁钱的人情还得父母去敢。就在父母的强迫中200元交公了。但是他不服,后来找机会悄悄偷了妈妈的100元钱。在他把钱花去10多元时,被家长发现了,回家遭到一顿暴打,并让他“滚”。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放学后就故意不回家,到处玩。害得父母、亲朋好友到处寻找,直到深夜,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在哪里呢?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反思?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自我感受列为形成情感的主要渠道。这个观点使我们体会到责任感培养不能停留在学生单纯的看,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听,必须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学生感受能力,使学生对家庭、祖国的希望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关注周围的人的需求。

2.情境体验。艺术作品流芳百世,其重要原因是动人心弦。它们抨击黑暗、鞭挞邪恶、歌颂正义、弘扬道德,借用艺术力量震撼人心。为了实现教育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的目的,我们也完全可以从艺术规律中悟出责任感教育策略,这就是创设责任情境,让学生经历感情的加工、深化、扩展和升华的过程。

3.走出依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好所有的选择,这就使学生处于很少有责任可背负的情境。包办产生依赖,依赖导致推卸责任。培育学生责任感,必须使学生走出依赖,自尊自立。让学生走出依赖就是创设自己负责的情境。

4.工作设计。责任感培养靠惩罚、靠奖励,从情感激励机制来说是浅层次的。现代情感理论认为工作设计是形成高层次情感的激励机制,它是创设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情境。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作为工作设计的内容。我校是全县花园单位,校园保洁工作非常重要。学校坚持安排学生值日,打扫教室、校园的制度,每周一次全校卫生扫除的制度。劳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通过劳动为花园般的校园尽责,谁都会赞美我们的校园,每一个学生自己也体验到为校园洒过汗水的喜悦,会对破坏花草、乱拐废纸的现象产生厌恶感。不能说每一个学生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有关集体荣誉、学校形象的事自己都有责任。当他们走上社会,必将形成对环境的责任意识。在责任感培养方面我们向家长提出如下策略:

(l)要给孩子尽责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过程是创设责任环境,并促使孩子反复学习、反复实践负责行为的过程,也是其亲身体验、感受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的体验过程。我看到报上的一则小故事:年轻的妈妈手里拿着两个苹果,问五岁的孩子:“你吃哪个?”儿子毫不犹豫地说:“每个都咬一口。”妈妈愕然,又不甘心:“为什么?”儿子仰起苹果般的笑脸,说:“我要把甜一点的那个给妈妈呀!”孩子的行为开始使母亲不解,接着为之感动,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做出这种让人意外之举,不能排除家人平时行为的影响。所以,有句话说:“孩子是大人的镜子。”现在许多家长已意识到应将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供给孩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设计工作岗位,创造责任情境,激发责任愿望,促进责任行为的发生。使孩子一方面在行为和交往中学习和掌握

社会道德的评价尺度,另一方面使情感体验留在记忆之中,成为情感经验,并逐渐使孩子形成较稳定的情感经验和表象,在遇到新的责任情境时,唤起他的责任情感。

(2)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观察、模仿他人责任行为的一个学习过程。父母是孩子经常接触、观察、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深,父母的责任感会通过生活小事点点滴滴传送给学生。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一则广告:妈妈端来一盆水给奶奶洗脚,孩子也学着端来一盆水给妈妈洗脚。这则广告足也说明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现在许多家长开始体会到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与社会的接触中吸取有价值的、宝贵的营养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3)要注意激发孩子的责任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经验是可以记忆储存、加工整理、提取、迁移内化的。在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有部分家长已注意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家庭教育,他们开始积极利用亲子活动所激起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影响孩子在感情上对责任观念的认同,引发他处于情动感受状态,并使其在原来责任情境中积累的责任感经验迁移内化到新的情境中。

人的教育是一生的事,学校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视。我们的目标是在理论上努力攀登,实践上积极探索,为使学生在未来有高尚的情操,应该努力把功夫花在教育实效上,把今天学生形成的责任感,迁移到明天的报效祖国中去。

15.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五

在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习惯是教育教学力量的基础, 是教育活动的杠杆, 对教育者来说, 习惯是极为重要的本质现象之一;只有习惯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神经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 “习惯一旦养成后, 便用不着借助记忆, 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发生作用了”。

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在英语课堂上进行的。因此,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就要肩负起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重任,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就要使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明白:对于英语学习而言什么是好习惯, 什么是坏习惯。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且还能增强孩子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发挥主体能动的作用, 并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提出预习要求,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作为学习的起始阶段, 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预习, 学生可以了解即将要学习的重难点, 事先认识到自己的疑惑和困难, 从而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要让学生主动地预习新课内容, 那么教师就要有计划地布置预习作业, 提出具体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对新课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 课前预习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开始, 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 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预习效率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预习就必须做到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而预习重在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 因此小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好与不好, 与他们在课堂上是否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会尤其关注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听讲的习惯的养成。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我会要求学生努力做到:注意听, 努力想和大胆说。

注意听:听要入耳, 如果听而不闻, 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讲边听边记忆, 要抓住要点。努力想:当老师将问题提出的时候, 应该做到立即去想, 立即去思考, 准备回答, 即使问题回答不上来, 也应该大胆的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和考虑问题的思路。大胆说:听和想都要通过“说”这一关来进行检查。说想法就是让学生说出考虑问题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检查来找出学生的错误思维, 以便帮助学生得到进步。

三、运用记忆规律, 培养良好的复习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 根据遗忘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到, 识记后的两三天, 遗忘速度最快, 然后逐渐缓慢下来。 因此, 对刚学过的知识, 应及时进行复习巩固, 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 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 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 学过即习, 方为及时。

小学英语的课后复习任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口头复习任务。即朗读和背诵课文, 并要求能将课文中所学的句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大胆地和别人交流。这项任务可以培养小学生自觉地在课后坚持朗读、背诵课文的好习惯。 学生只有长期自觉地运用听读法模仿并跟读录音, 熟读课文, 坚持多听、多读、多背, 才能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书面复习任务。即抄写单词、句子或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这项任务可以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书写工整、字迹清楚的好习惯, 使学生能正确书写英语单词、句子、篇章, 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用英语的习惯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而要让学生主动的用英语进行交流, 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创设学英语、用英语的良好氛围。

由于小学生是初学英语, 容易产生胆怯害羞的心理, 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包容的育人氛围, 能使学生消除紧张、胆怯的心理, 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和班级空间这两个有效资源, 扩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空间, 发动学生自已动手, 用纸写出学过的日常交际用语或句型贴在班级的墙壁上, 形成英语墙等等。这样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不仅能促使学生有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渴望, 还能为平时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但是在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小学生们由于所学词汇量和句型有限, 难免会遇到交流上的困难, 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渠道学英语, 如阅读小学生英语报, 收看电视上少儿英语、英语动画片等,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养成坚持课外学英语的好习惯。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词汇量, 而且能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体会到英美文化的差异, 同时也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 也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更是学生获得技能的基础。但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也不能单枪匹马, 孤军作战, 不仅要与家庭, 任课教师, 学校等多方面结合起来, 还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 几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尤其是需要家长的长期支持与配合。因此, 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 提早开始、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家教世界》, 2014

[2]《新课程:教研版》, 2011

16.浅谈中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六

关键词:学习习惯;转变;教育理念;培养

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中经常的、稳定性的活动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形成的最稳定、最有效、最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比如,在上课时遵守纪律、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等,课后及时复习、按时预习等。

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起来。中职学校的教师一方面应经常与家长沟通,和家长携手把学生的生活习惯培养好:另一方面应该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就会有自觉性、积极性,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且还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学校与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管理思路、办学理念应有根本的转变

过去学校办学以成绩为重,衡量教师的成绩主要以学生分数为标准,至于分数是怎么来的则很少有人过问,这在应试教育阶段无可厚非。但教育发展到今天,这种教育模式与思维方式,早已被时代淘汰。目前,课改虽然已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教师也在理念、方法、模式上加大力度地改变着,但是由于新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还不完整,理念、政策、制度还不到位,应试教育的影子和惯性一直都存在,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比如,课堂非但没有形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气氛,反而教师训斥学生,给学生施加精神压力等现象时有发生。

究竟路在何方?其实路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脚下,那就是必须彻底改变旧的管理思路和旧的办学理念,用“教学改革”的手术刀做真正的“大手术”。学校可以把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要分数改成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要素质,也可以把办学思路定位到利用知识要素质、利用素质要成绩上。与其浪费学生比金子还贵重的时间狠抓分数与成绩,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考评机制、培养目标达标机制等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把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全部统一在学校科学办学的大目标下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工作中去。

二、课堂教学的思路要有根本的转变

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性格、习惯及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是学生通往未来的桥梁,同时课堂也是教师的希望,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利用自己的才华,通过课堂“塑造”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就是最好的培养素材。过去,教师只是把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生知识的载体,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这种短视行为使学校与教师一味地向学生要成绩,结果是教师累、学生烦,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成绩上去也很艰难。反思过去,我们要想从曾经挣扎过的泥潭中爬出来,使教师、学生、家长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单纯的学习知识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来。我们不仅要把培养目标渗透在教学内容里,而且要在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和拓展、外延以及所有的创新环节上都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在课堂教学中,从设问到回答、从启发到醒悟、从诱导到发现、从交流到理解等,都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首要任务来展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从写字姿势到课堂常规、从专心听讲到认真做作业、从积极思考到主动学习、从提前预习到总结复习、从动手动脑到创造性思维等,都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切实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上。教师下大力气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出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三、培养方法要有根本的转变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仅靠说教不行,缺少耐心、急于求成也不可取。方法上一定要有创新。宏观上,要有一个长远的、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实施细则。微观上,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并且要建立横向联接,随时或定期交流机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培养和指导。

每一个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除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培养方法和培养目标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跟踪观察。对于一些已经形成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由于“恶习”难改,行为表现上不稳定,就需要教师跟踪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影响学生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疏导。第二,加强交流。教师要经常在课后与学生交流,交流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语言,都要认真考虑,做到情真意切,切实消除师生的距离感,让学生敞开心扉,信赖教师。通过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来由、价值取向、习惯轨迹等,及时给学生提出意见,帮助学生自我完善。第三,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的不同,他们所形成的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确保靶向性和准确性。教师要把握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全过程,对“症”下“药”,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并帮助他们改正。总之,教师要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把心血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一项工作中。

四、学校要建立研究团队

学校要建立研究团队,在团队建立之后,要赋予研究人员随时进班听课的权利,通过听课调研,适时找学生、教师座谈调查。研究团队通过调研、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了解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写出调研报告,为学校决策层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思路,为教改的取向、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上一篇:人美版第十册美术教案全册下一篇:中心校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