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共13篇)
1.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 篇一
高效课堂背景下结合新课程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孙龙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嘴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摘要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向每一个学生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只有焕发出生命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堂。关键词]高效课堂新课程
本文结合新课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越性、整合的要点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以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重要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一)信息技术变“教案”为“导学案”
“导学案”使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学习的平台”,利用“几何画板”、“电子板“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导学案”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应用能力、锻炼思维。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一言堂”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实验”数学;过去被动接收“模式”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象“探索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
(二)“电子板”教育平台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电子板“教育平台教学进人课堂,“电子板”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利用“电子板“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性,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动态的教学手段。
二、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三、整合的要点
(一)腰把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学为导学
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能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工具。力求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学为导学。过去我们的教师费了很多时间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整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建立在学生乐学的原则下,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所开展的整合教学中,我们不能一节课一个课件放映到底、做成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
(二)力求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与数学的数学特点相结合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力求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与数学的数学特点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放电影”式的成果展览。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思维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必须信息技术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教师把各自组织的课件或教学资源存放到’大集体备课网‘上让全体数学共享。所以我们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三)要与传统教学形成互补
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形成互补。不要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电脑或“放电影”,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要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要讲究效果。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课堂高效,因此在我们进行的整合探索中,在开学初就要进行教学内容解析,形成行之有效的”导学案”。
四、整合中常运用的课型
针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常运用的课型有:教学型、互动型和资源型。
(一)教学型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针对信息技术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音、动态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以演示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探索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认知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互动型课
互动型课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上,通过“电子板”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电子板"教育平台变教学为导学,这种互动型课越来越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资源型课
资源型课随着课改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逐渐深入到教学领域,是把资源提供给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资源型课体现教师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教师运用网络课件和专题网站等资源进行资源共享,教学中利用资源的优势和网络的交互特性,并进行以课题驱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大大提升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2.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 篇二
一、着眼未来,明确方向
社会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不能再以单纯 的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教育为主,而要在这些基础课程上加强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随着新 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教育有了明显的转变。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 言,逐渐走出 了以知识 传授为主 的模式,开始走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宗旨的路线。应该说,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 发展,对学生的 终身发展 具有积极 意义。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依然被狭隘的传统思想所束缚,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中泥足不前。新课标 中明确指 出,高中信息 技术课要“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为此,教师不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构建信息技术知识的基 础上培养 应用能力,从而提升 信息素养。
二、立足学生,突出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学生自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论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还是学习方式的引导,一切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展开。在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并不局限于分数的提高,相反是要摒弃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狭隘观念,从而实现终身发展、全面发展。
新课改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营造良好的 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要摒弃以书本和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而要以课堂为中轴,整合家庭、社会等多种环境,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应用中的“网站设计与评价”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家庭或社区对各类网站进行调查,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网站而让学生掌握网站、网页、主页的概念,了解静态网页、动态网 页的含义及其区别,在实践中初步学习网站设计。同 时,新课改中还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如在“网络的连接策略”教学中,教师以电教室为基本环境,组织学生对电教室的传输介质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全面,关注差异
在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较为狭窄的概念。从全体学生角度而言,更多的是以参考率、及格率等来评定全面发展,由此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为保住升学率而对学 生实施“魔鬼 训练”。从学生个体角度而言,发展更多指向的是考试成绩,分数高就意味着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稍逊一筹,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显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中指出:“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这里需 要从两个 方面来理 解全面发 展。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实施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等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指的是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而全面发展 则是全体 学生的共 同的全面 性的发展。以“信息交换方式———数据交换技术”的教学为例,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技术及用途、理解IP电话的工作原理,而这可采用分层 教学方式 进行。其次,在全体学生掌握了数据交换的基本 方式后,教师以电话为例组织学生分析数据交换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在从传统教学走向新课程的 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升。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改革的春天,同时也存在形式化倾向。要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着眼未来、明确方向,立足学生、突出发展,强调全面、关注差异。
3.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 篇三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当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们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的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创设情境的过程当中教师会避免传统教学当中的缺点,有效培养起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更好地让学生们理解地理知识,让学生们在情境体验当中巩固已学知识。这样—来,教师在课堂当中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极大地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们通过真实的感官信息对课本当中的文本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课堂更具感染力。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和特征,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视频资料以及文献资料等客观认识。在地理情境当中可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人类古代文明以及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师在课堂当中使用多媒体可以将视频影像等集为一体,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并且达到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目标。再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展示日食、月食的图像以及地球运动的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太阳系并且了解地球运动规律。由于学生们对于奥妙无穷的宇宙世界很陌生,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当中为学生们播放星空之谜或宇宙世界等录像,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们探讨宇宙奥秘的求知欲,让学生们对于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们在深刻的情景中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又如在学习湘教版“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把长白山的视频资料引入到课堂当中来,为学生们展示关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的特点以及奇妙的景观,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二、拓展内容,扩展地理学习资源
相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教材中入选的内容较少,且内容覆盖有限,以至于课堂教授的内容比较少。由于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在传统的课堂当中教师仅凭说教的方式很难为学生们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板书难以简单高效的问题。通过在课堂当中可以使用电子白板技术,将需要重点讲解部分的内容更加便捷地进行解释说明,更加生动形象地为学生们展示出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地理学习资源。同时电子白板也可以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提高学生们地理知识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们在应对高考过程当中更具有竞争力。
比如在学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知识点时,教室可以使用电子白板技术当中的色彩为学生们展示水平状态地层由于地壳运动弯曲变形的过程,让学生们更加直观清楚地看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并且被侵蚀成谷地的过程以及向斜槽部受到挤压,没有被风雨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的画面。教师在为学生们展示的过程当中配合上详细的讲解,就可以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更加直观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再如,在学习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世界热带雨林的分布图,巴西的地形图以及人口分布图等等及时地板书给大家,并且也可以为学生们展示一些世界热带雨林破坏的情景,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如何的重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可以非常有力地扩展地理学习资源,丰富学生们的地理知识体系。地理教师在课堂当中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地理学习资源,并且教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将课堂当中低效的写字转化为高效率的电子白板,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同时能够让学生们对于地理知识加深理解,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联系文本,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高中地理课堂当中合理地结合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时代的客观发展趋势,这也对高中地理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样充分地体现新课标时代性特征,并且可以充分地让学生们了解现代地理学科信息以及学术前沿,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更加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已经成为学生们学习的需求,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应用地理信息教学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当中涉及大量的地理信息,比如地理景观、地理过程、地图图表视频动画等地理信息,这些信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进行展示,教师在课堂当中使用信息教学技术,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地理信息教学的魅力,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奥妙。但是目前的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也存在着—些不足,首先来说,地理教师在课堂当中使用的地理课件,很多时候不能满足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及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结合文本内容,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高中地理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使文本内容与课件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以及技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比如在学习“数字地球”的时候,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为学生们展示遥感技术,全球定位导航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等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些知识点的概念,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学习印象。
4.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四
信息技术已经进入课堂。传统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媒体虽然形象、直观,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以声、形、视听等手段,形象逼真地进行模拟,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以讲述为主,有些内容无法描述的情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化学教学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它是推动一个人主动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引导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这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固定的,而要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对九年级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学科,这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他们而言,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很多人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化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抓好“入门”教育,将这种兴趣及时加以深化和延伸,相信学生很快就会对化学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直观形象、声形具备、表现形式多样,从而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大多数农村初中这个实验是不能完成的,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动画模拟,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样的效果很不错。这时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就会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错误操作,既能避免实际操作带来的危害,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弥补实际操作带来的一些缺憾与不足。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留下伏笔。信息技术可以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特点设计制作课件,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保护水资源”时,课前精心设计一份课件,在这份课件上不仅有详细知识点,而且做了很多动画,同时又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最后还配了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事后证明这一节课的效果比教师单纯的讲述要好很多。
在制作复习课件时,要注意复习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应是深层次的扩展。可以把所有的化学仪器分成若干组,构成实验专题,用录像分别展示各仪器的操作方法及注意问题,然后精选不同层次的实验题组(最好是历年中考题)做成多媒体课件。首先在屏幕上显示出各种仪器,让学生按题目要求选择需要仪器,然后按步骤用鼠标拖拉进行组装拆卸,如果违反操作规程,计算机会及时提示。实验搭配好后,可选“开始实验”按钮,计算机会简单模拟出气体流向、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等。
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解决一个专题的复习,这在传统教学中至少需要半节课。在整个复习课中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由动手动脑到产生兴趣,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记忆深刻,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又如讲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蒸发时,该实验要求在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这个较多量是不太好把握的,如果提前停止加热,固体不会被全部蒸发出来。演示起初学生是有兴趣的,在搅拌的过程中,性情较为急躁的学生逐渐失去耐心,导致注意力分散;到停止加热时,到底滤液被蒸发到什么状态,有些学生已不再仔细观察,而且后排的学生也看不清此处的操作。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实验规范操作的学习,也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若把蒸发的演示实验做成课件,播放给学生,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调动学生主动性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甚至可以用上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的启迪。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模式。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通过动画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等等。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因为这样给出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空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只有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才能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整合,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和效率。
5.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 篇五
学习心得
鹤岗市第二十六中学
焦守君
《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学习心得
教学活动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以一定的媒体为中介的信息交流与互换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技术—— 多媒体,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了,它改变了体育课教学的传统模式,使体育教学面貌一新,其作用亦越来越显著。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体育的发展,只靠教师笼统的叙述是讲不清的,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图片,能让学生一目了然,记忆也深刻。大家都知道,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跳(腾空)、投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传统教学教师只能反复示范,重复讲解,结果学生对其了解不够,那样不但影响了教学进程,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而利用信息技术,以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优化了教学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成品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或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示范给学生看,这样就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对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体育知识的直观化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体育课件在体育课上运用起来更方便、更直观,体育课是以身体运动或身体使用器械运动为主和教师利用示范,讲解,口令提示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课程。它的内容决定了它的特殊性,而正因为它特殊性的特点恰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弥补,比如向学生示范排球扣球的技术动作,示范是为了更清楚地让学生了解动作,但通常教师示范只是一瞬间的过程,大多情况下,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各个部位的运作,整个过程就结束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很模糊,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动作,如果老师的示范动作能够慢动作完成,且可以反复的观看,甚至配上详细的讲解,效果比单纯的示范就要强多了。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先将标准的扣球动作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对动作的关键处配上解说和文字说明,在给学生讲解排球扣球要领时,可向学生重复展示,直到他们掌握要领。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 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出几组跨跃式跳高的模拟镜头,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跨跃式跳高的助跑、起跳、腾空、过竿落地等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出跨跃式跳高的动作技术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的时候,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滚翻时容易塌身,而教师在示范时也只能一气呵成,一放慢,动作就容易失误,所以,如果运用多媒体制作就简单多了,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利用“鱼跃前滚翻”的课件,把整个动作分成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四个连贯的动作,并在每一步中都加入了失败的动作动画,并加入了一些特别的音乐,一听就知道动作行不行。于是,当教学时先请学生们观看课件,并逐步演示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动作,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脑子中形成动作的概念。同时产生在实践中一试的欲望。当在实践时,教师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较之传统教学相对而言,便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学生对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快速的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有着显著的效果,对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起着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等。而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投掷项目中,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等这些动作,对学生来讲要想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多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等因素。如果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对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进行分解,甚至反复放,让学生去细细体会每一个动作要领,从而内化成自己的运动技能。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家都知道,一些难度较高的体育教材,在一瞬间要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体操中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老师过多的重复示范、讲解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地认识。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的建立起动作的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
6.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 篇六
李冬梅)必修模块与初中之衔接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设置的指导思想,是意图使学生在持续信息技术经历的基础上,更多关注课程的深层次内涵。该模块所依托的技术内容不宜过分提高,可以在初中经验的基础上注入一定的实用技巧,将课程重点转移到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对于具备了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可以顺利而充实地展开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建议教师通过补课等形式使其尽快跟上。
模块内容之间的衔接
•各选修模块带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取向色彩。与必修模块相比,各选修模块是沿技术分类纵向设置的,如程序设计取向,多媒体技术取向,网络技术取向,数据库取向,人工智能取向。而“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设计中,采用了一个维持技术水平(指不将课程焦点定位在提高建立在各类应用工具及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上面)而提高文化含量与水平的思路,由于在此之前初中课程已经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泛泛的基础,所以,“信息技术基础”事实上成为一个涉及上述多个分类的技术横向的课程。
因此,“信息技术基础”中就会有许多地方与选修课程的内容相接触。即使是各个相邻的必修模块,也同样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接触。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整体,其中各个部分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意图机械地将其切割开反而是不应发生的错误。同样,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科目之间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接触甚至交叠,比如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程在“算法”上的交叠。
所以,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具体采用了三种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方法在教材编写及课程实施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一种:
缩小两个不同课程或者不同模块之间交叠内容的量,减少交叠的课时数。这种办法在教材编写阶段使用比较有效。譬如,使交叠课时减少到2个课时以下,既能表现内容的有机连续,又使教师容易在教学中通过调整使教学稳定有序为原则。比如:在高一上学期,数学课程中已经安排了12个学时的算法内容。而到了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时,其中的算法就可以是复习,简单重提即可进入算法的程序设计实现内容,并借助算法的程序设计实现,使学生在学习使用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进一步领会算法思想的精要,体会并认识其应用价值。
第二种:
对于不同模块之间相关或产生重复的内容按照难度层次进行分解以减少或避免重复。因为标准中主要涉及基础部分与各选修模块的相关与接触,所以,分解工作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的,即相互接触的内容,在基础部分中只作简单的介绍或提及,在选修模块中则进行相对深入和系统的探讨。通过难度上的分解,有效“解决”了内容的相互交叠问题,同时,基础部分向学生提供的初浅提示有可能引发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兴趣,产生深入探究的渴望,这些又在无形之中为学生继续学习相关模块做好心理准备。浅、深分解法在以下几个位置的表现较有代表性。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与“人工智能初步”
“信息技术基础”的信息处理部分,沿着技术发展趋向自然会涉及到智能信息处理。在信息技术基础中,仅仅要求学生在使用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过程中进行初步体验,形成感性认识。如:“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而且,活动建议如:“使用双向翻译软件,先将一段英文短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将该中文内容再次翻译成英文,考察机器翻译的准确性,讨论机器翻译的优缺点”,及“访问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网站如:http://,用自然语言与其中的机器人对话,通过寻找其‘谈话’的破绽,讨论当前使用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的局限性”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浅层的要求,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基本不需要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基础。
“人工智能初步”中,则系统选择人工智能领域内容易为高中学生所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内容,知识及其表达、推理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单从语言的角度比较,基础部分只是建议使用自然语言进行对话,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而本模块则要求掌握人工智能语言这一基本工具的主要特征及简单应用方法,对语言的要求提高到简单开发层面。如:“了解一种人工智能语言的基本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掌握相关概念,知道人工智能语言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使用该语言设计程序求解简单问题,并能够上机调试、执行相应的程序”。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与“数据管理技术”
将“信息技术基础”中的“信息资源管理”部分与“数据管理技术”的内容标准进行对照,即可发现:在应用层面,基础部分要求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目的是为了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数据管理技术”要求学会使用专业数据库,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数据库处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同样着眼于应用,却是在更高、更深的层面。
在具体技术上,基础部分要求能够对简单数据库进行解剖分析,以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对数据库的分析和认识定位在浅层;选修模块中,从技术难度上提升,要求借助数据库系统软件设计数据库、建立数据库、管理数据库,更重要的是从技术思想深度挖掘,理解数据库的核心“关系”,抓住数据库的本质和核心。
第三种: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对信息获取思想与方法的强调,要求学生专门经历信息获取过程。这个信息获取是广泛意义上的信息获取而不仅仅是网络上的信息获取。但是,其中必然会将网络上的信息获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其方法及其价值。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同样有基于网络的信息获取,否则将不能构成完整的课程模块。这就导致两个模块关于这部分内容的必然重复。
解决的思路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中,使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一般使用者,着重介绍网络信息分布与存贮的特征,如何借助工具对其进行针对需求的有效收集,如:“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而在“网络技术应用”中,则从解析搜索引擎工作原理与工作方法的角度去呈现这个主题,从而使两个模块内容有效分解,如:“通过尝试与分析,了解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类型与特点;知道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又称集成搜索引擎)等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产生背景、工作原理与发展趋势;掌握常用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练使用检索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这种分解方法也符合作为必修课的“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意义的重视和作为技术取向的“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对“技术”的适度关注。
模块的选择与把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1、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部分即 “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它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又是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2、算法与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就是通过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步骤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算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因此,从信息素养同时也是科学素养培养的角度,学习程序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加科学严密和细致全面。程序设计以算法为思想基础,对于算法,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学习之后,具备一定的基础,可以在程序设计中进一步体验算法的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人的问题解决同计算机的问题解决一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思想,按照一系列的步骤进行。选择“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模块,就是希望学生借此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向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
3、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在人类走出工业文明、进入信息社会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称为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多媒体的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生活中到处可见多媒体的身影,因此,标准研制中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普及应用加入选修模块之列。
模块的名称定为“多媒体技术应用”,首先强调是“多媒体技术”而不是多媒体作品,着眼于技术的使用过程而不是使用结果,强调在过程中体验思想;其次,强调“技术应用”,不是局限于技术本身的范围,而是将多媒体技术看作是一种技术手段,重视对其的理解和具体应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表达的需求,交流的需求,创作的需求。
4、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管理就是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这三个发展阶段。数据库可以简单理解为数据的“仓库”,它包含大量的数据。由于数据库具有数据结构化、最低冗余度、较高的程序与数据独立性、易于扩充、易于编制应用程序等特点,现实社会中较大的信息系统都是建立在数据库设计之上。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从专用的应用程序发展成为通用的系统软件,促进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之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数据库在资源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数据共享可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身处信息的海洋,学生需要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这样,才能利用现有或根据需要设计建设合适的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辅助学习和生活,从中体验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而且,通过对数据管理的学习,通过对数据中潜在“关系”的发现,可以为知识管理和知识发现奠定技术思想基础。
5、人工智能初步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现实中,人工智能在能否实现人类智能及目前的进展是否可以看作“智能”等问题上受到较为普遍的质疑,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人们所不满。但是有一点,人工智能研究处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它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要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联系,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体现时代性特征。“人工智能初步”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就是因为它代表信息技术的高端,能够反映学科前沿,体现思想和应用。
作为选修模块,人工智能课程目标的基本点定位在了解和体验上,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体验若干典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感受人工智能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激发对信息技术未来的追求。人工智能对设备条件要求相对较高,所以,标准要求根据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模块内的内容选择与深度把握
1、算法与程序设计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思想
软件工程的内容不属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范围,但软件工程中强调了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就是要了解并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尤其是要理解问题解决过程中采用的思想和方法,这是学习本模块的关键,也是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内容,因此,对系统思想和方法的关注成为教学的必然。
标准中没有提及软件工程的思想,因为标准一旦明文出现,在不能正确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现实教学中内容难度的加深。对于这些必需的方法和思想,可以在教材编写和教学中酌情把握,在教学中进行体现,引发学生对系统方法和思想的思考,并在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中有效应用。
2、网络技术应用的分组交换
内容标准:
能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例
IP电话采用的是分组交换技术,传统电话采用的是电路交换技术。
信息交换是网络通信的基础,信息交换技术属于网络技术基础的有机组成,但从难度上来说,交换技术超出了高中学生能够掌握的范围,不适宜向学生传授。然而,如果不对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等技术内容加以讲解,就难以解释IP电话比传统电话省钱的原因。IP电话在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为学生熟知并常用,对其原因的了解是应当而且可能的。
传统电话与IP电话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所采用的信息交换技术不同。传统电话采用的是电路交换技术,也就是通过网络中的节点在两个站之间建立一个实际的物理连接,即形成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来实现数据传送。在通话过程中,双方会一直占用这条专用的线路,直到通话结束。IP电话则不然,它是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是将信息分割成较短的、按一定格式组成的分组进行交换和传输,多个分组可以在一条“线路”上进行传输,“线路”不是专用的。从技术实现的角度,传统电话是独占线路,而IP电话是共享线路,因此,IP电话的费用会比传统电话低的多。明确了传统电话与IP电话采用的技术原理,学生就能正确理解IP电话省钱的道理。
从课标中“列举并解释”的用词上,表明该部分内容不是对技术纵深的探讨,而是淡化技术,定位于对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等技术原理的了解和技术思想的关注。学生在对这些技术原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在传统电话与IP电话中的应用,借助自身使用经验,领悟原理,有助于学会使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以高中学生的水平,在不涉及过深技术的基础上,如果教学中对分组交换的原理加以形象的解释,学生应当是可以理解的。
3、网络技术应用的动态网页
内容标准:
理解动态网页的概念,能解释其工作过程。
能够根据表达任务的需求,使用常用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与发布动态网页。
纵观现在的各类网站,动态网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实现静态网页不能企及的一些功能。比如,利用动态网页可以实现信息的自动更新,方便网络的维护工作。又如,动态网页与用户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和选择而动态改变,随时响应。因此,学生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建设时,如果仅仅停留在静态网页层面上似乎有所欠缺。虽然动态网页的缺少在学生刚刚接触网站设计时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但从学生对网站设计与建设的整体认识出发,应当让学生在初步设计网站时就正确理解动态网页的作用,并在具体实现中加以体会。而且,学生对动态网页也有着天然的浓厚兴趣。基于以上考虑,标准中将动态网页的制作发布列为学生掌握的内容。
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实现动态网页的技术与方法,例如,利用层叠样式表(CSS)、JavaScript、通用网关接口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ASP(Active Server Pages)、JSP(Java Server Pages)、超文本预处理器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等。然而,高中生要掌握这些技术需要经历专门的学习,而且,这些技术相对较难,不太适合面向大众的普及教育,因此,不建议教学中介绍这些技术。而是要从更宽广的范围和意义上对动态网页进行重新理解,只看重其动态属性,而不关注实现技术。网络上有许多具有动态属性的网页组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下载这些组件,经过改造后加载至自己设计的网页中,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实现网页的动态,又避免了涉及过难的技术内容。
4、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
内容标准:
了解专家系统外壳的概念;学会使用一个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并能用它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
例
在专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采用“原型化”策略。
活动建议:针对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一个分类问题,利用简易专家系统外壳开发一个简单的专家系统。例如,用于识别校园中植物的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中的重要组成,也是其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是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经验,来解决现实社会特定领域中复杂问题的一类软件系统。一般而言,借助人工智能语言构筑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工作,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语言的掌握与运用达到较高的水平。然而,标准中关于人工智能语言的初步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但远远达不到构筑专家系统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因此,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技术水平去开发专家系统是不现实的,学习任务超出了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标准:
了解一种人工智能语言的基本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掌握相关概念,知道人工智能语言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使用该语言设计程序求解简单问题,并能够上机调试、执行相应的程序。
标准中的解决办法是,借助专用的专家系统的“外壳”或开发工具,让学生在构建小型知识库的层面上参与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实践,即从网上下载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利用其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强调学生对这种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5、数据管理技术中的SQL语言
内容标准:
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概念;掌握SQL的基本数据操作与数据查询语句(SELECT、INSERT、DELETE、UPDATE)的使用方法。
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数据库支持的数据语言来实现的,“数据管理技术”模块重点强调学生对关系数据库的掌握,而SQL代表着关系数据库的主流,因而,SQL理所当然的成为学习内容。
SQL语言是一个综合的、功能强大的语言,集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功能于一体。每个功能都需要相应的语句来实现,完成核心功能共需9个动词,即数据查询的SELECT,数据定义的CREATE、DROP、ALTER,数据操纵的INSERT、UPDATE、DELETE,数据控制的GRANT、REVOKE。如此丰富的功能,高中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学习。标准中只是让学生产生大概的认识,了解SQL概念,掌握部分功能的语句使用方法。
6、数据管理技术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工具的选择
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需要以具体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为载体,工具软件选择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标准中没有脱离实际对软件做统一的硬性规定,而是将选择权下放,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被选择用于教学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首先需要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符合目前软件界面的主流。图形界面具有共性,接近学生的软件使用经验,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操作,可以尽量减少用于熟练软件本身的时间,让学生贯注于数据库的学习和掌握上;其次,软件工具最好属于通用软件,便于数据在其它软件中的调用和共享;再次,在适应目前需要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软件的网络适应性,使数据库可以方便的连接至网络环境,为更大范围的资源利用提供可能。
只要图形用户界面时代还在继续,许多操作方法及文化规律大都是可以广泛迁移的,当学习者掌握了某种工具软件之后,由于软件的视窗风格和流行界面、通用工具图标、菜单操作等的一致性,可以很容易地触类旁通其他类似软件。
内容选择的其他问题
1、概念回避问题
在知识确认过程中,考虑到部分概念的具体情况,课程标准中采取了回避措施,即不对概念做出要求。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概念本身难以理解,不应纳入高中学习范围。比如,信息定义、信息特征。
另外,各选修模块的内容必然涉及一些新概念,概念的引入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对这些概念的处理要适度: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可以为学生所接受。具体说来,课程标准中选取的概念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没有列入选取范围的建议教学过程中不必提及。比如,数据库部分的学习强调对“关系”的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关系”本质,为以后的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奠定技术思想基础,但教学中仅限于技术思想层面的延伸和扩展,“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的概念则不宜向学生进行详尽的介绍。
2、不平衡问题
如果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会发现,课程标准中几乎所有条目,都可以有因设施、设备等条件地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科书编写者在编写的过程中将这种针对性具体落实,编写出适合不同地区和人群的教科书。
内容标准:
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比如,关于信息获取,信息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网络不是唯一的来源。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信息,如报纸、书籍、期刊、广播、电视等等。
又如,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工具依赖性,但具体工具可以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标准中没有指定具体的工具,希望能为不同地区提供足够的弹性空间。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适当调整。没有联入因特网的学校,可以考虑借助别的方式,如,虚拟网、局域网、校园网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网络应用。条件稍差一点的学校可以考虑使用386、486实现部分内容的教学,给学生以启蒙。
第二种情况是,概念本身适合高中学生认知,但对概念存在不同认识。标准作为国家文本具有权威性特征,如果在标准中有相应的要求,教师可能会寻求一种唯一的、标准的界定,这不符合标准的理念和思想。标准中的回避不等于教学中的回避,而是给教学更大的自主性空间,教材编写和教学中可以适当把握,提供某种恰当解释。多媒体定义、网络定义等属于此种类型。
关于多媒体,目前已达成共识,即一般情况下,多媒体就是指多媒体技术。分析关于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定义,可以发现,都强调了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三个基本特征,教材编写中只要抓住这几个本质属性,即可凭籍恰当表述予以展现,不需追求严格的字面上的一致。
(三)经历信息技术过程
经历信息技术过程是指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过程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基于表达、交流需求的实际问题。信息技术过程主要包括三大基本阶段,即规划、设计、制作。对不同的问题对象,过程的阶段可以更为具体的细化成某种工作模式。例如,创作多媒体作品以实现某种交流效果,实际过程可以细化为分析需求—规划内容—选择媒体—策划创意—设计信息呈现方式—制作作品—交流评价这一工作模式,建设网站的具体过程可以细化为分析——规划——设计——创作——发布——评价这样的工作过程。
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表达、交流等实际问题的特殊性、有效性,掌握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关规划、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进而体会到人、机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人、技术、社会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本课程标准中贯穿始终并着重强调的内容。
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这是基本的信息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达思想、意图,实现有效的交流是综合性的信息问题。目前,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解决这类综合性信息问题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人类基于需求的创意与技术有机融合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多媒体作品和网页、网站。按照技术特征,这种表现形式可分为:一般多媒体作品、虚拟现实作品、动态网页、主题网站等等。
课程标准的选修模块中,从目标到内容,都渗透了解决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基本方式和要求。概括的说,就是在做中学,在经历中体验,在感受中体会。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融于实际问题和具体工作的情境之中,不断感受技术思想与文化,体验技术在提升人类生活、工作的质量,帮助人类认识事物和实现创造等方面的特殊意义与作用,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并积累经验(已获得的个性化的知识、技能、方法),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能力。
根据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自身特征及其在应用于表达交流的特点,新课标在选修模块中设计了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有关内容。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中,设计了创作虚拟现实作品、多媒体作品等内容,“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针对性的选择了主题网站建设、网页设计等内容。
规划、设计、制作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三个基本过程。从系统观点出发,这是多媒体作品和网站开发的三个基本阶段。在信息技术课程的两个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中,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或分工、合作创作多媒体作品、开发主题网站的过程,渗透系统观点、思想与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用软件工程的方法研究问题,形成解决方案,最终通过具体技术方法和技术工具的运用解决问题。
引导和调动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
1、创作主题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建立贴近学生生活的创作主题,是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前提。教师不是将已经设计好的创作主题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以选择、确立创作主题为契机,启动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历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方法,激发思想火花,师生共同确定创作的主题。当然,教师应该事先深思熟虑几条线索,几个以技术运用范围和程度为依据的约束条件,以及几个为达成学习目标必须应该满足的条件,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其发表,以引导学生进行缜密的思考。当然,还可以将学生分组,以任务的形式让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创作主题,然后向全班发表并要求陈述理由,通过讨论最终确定一个或几个创作主题。
学生积极参与确定的创作主题,应是最贴近学生经验、最能反映学生生活的,因此,必定为学生有效经历信息技术过程奠定基础。
2、创作内容设计生动、具体
创作的内容设计得生动具体,也是保证学生有效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重要前提。如果是经过师生“头脑风暴”而确定的创作主题,那么,教师应该根据事先思考确定的约束条件和满足条件,做好围绕创作主题的创作内容设计,使创作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契合高中生的作品创作经验。
生动、具体的创作内容,可以减轻学生在规划、设计、制作阶段的迷茫与困惑,降低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历程中不必要的认知负荷。
3、信息情境描述详细、明确
信息情境是对创作主题、创作内容、工作线索、任务要求等问题的统称。通过信息情境,学生可以理解创作的主题,把握创作的内容,明确创作的需求,能够较好的确定工作步骤和目标。
描述详细、清晰的信息情境,有利于规划和设计阶段的工作,比如,便于工作任务的分解,便于小组分工合作创作方式的采用。
4、规划工作围绕四个为什么启动
规划是创作进程的开始,也是不被学生重视或容易被忽略的阶段。教师需要以某种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方式做好引导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规划阶段较好的学习、运用和体会系统思想、方法,体验其对规划工作的指导作用。比如,教师可以提供四个问题和一张表格,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里。如果是小组合作的创作活动,规划工作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四个问题是:我们要求做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需要如何做?指导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进行创作的规划,通过思考并明确回答四个问题,将学生带入规划工作之中。最后要求学生提供关于创作规划的“总体蓝图”,即关于“做什么”的具体说明和创作工作流程。教师也可以通过提供案例分析,说明如何在回答四个问题的过程中,使创作的总体规划逐渐清晰起来。
•围绕四个“为什么”启动规划工作,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线索,有利于学生在规划中抓住主要矛盾,使学生对规划工作不敷衍了事,为调动学生有效经历信息技术过程增添保障。
5、设计工作渗透软件工程方法
如果说,规划使“做什么”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么,设计则是解决作品如何实现的问题,即决定“如何做”是设计的主要任务。因此,设计是创作进程发展的高潮期,是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核心期,也是学习、体会软件工程方法的最佳期。要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更为有效的发展,必须让学生的设计工作在科学方法指导下进行。但是,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不能以理论讲授的形式搬上高中讲堂,而应该在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以指导的方式巧妙渗透。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设计事例,让学生明了设计是依据总体规划进行的,设计应采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软件工程方法,设计阶段要完成作品功能与性能要求的设计,完成作品系统结构的设计、媒体信息的设计、过程设计等,即要达到明确作品“怎么实现”的目的。
•坚持以巧妙的方式将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渗透在学生乐于的设计工作中,有助于学生对设计工作的意义、目标、任务的理解与把握,有助于学生体验到设计过程中的规划性与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圆满完成设计工作而获得成功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在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中做出更大的投入。
6、工作结果表格化
工作结果表格化是引导和调动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投入信息技术过程的一种办法,当然不是唯一的办法。要求学生将规划、设计阶段的工作结果表格化,可有几方面的好处:其一,将一些必要的引导线索(如解决问题的步骤、过程、甚至是方法等)和做事的具体要求隐含在表格的项目中,使得指导脱胎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其二,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表格项目,以及填写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做填表这个显性事情中不断建构隐含其中的意义;其三,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加投入信息技术过程的内驱力;其四,前一阶段的工作结果总是后续工作的依据,以表格表达工作结果清晰、明了、简介、便于阅读,有利于学生对以方法指导工作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
显然,教师设计出既能全面反映不同阶段工作结果,又便于学生填写的表格,是以工作结果表格化引导和调动学生有效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基本前提。
7、强调沟通与交流
交流、沟通是拥有创新的源泉。以创作多媒体作品、建设网站为载体创设的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环境,其中包含着许多创造、创新的需求。教师应在此过程中,把握时机,提出新颖的沟通、交流方式,使师生共享智慧成果,进而促进新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8、强调分工与合作
根据创作主题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应在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不同阶段(包括规划、设计、制作),引导学生依据任务分解情况,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分工、合作是否适当与任务分解有关,例如,如果不同子任务之间相对独立,就便于以任务为基础进行分工与合作。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明确的分工与和谐的合作,对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投入创作之中,保证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有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组织引导中特别关注这一环节,及时排除影响分工、合作效度的障碍。
9、提供支持创作的资源
创作多媒体作品、建设主题网站都需要丰富的资源。要使学生在经历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会由于资源的匮乏而使创意不能较好的实现,从而影响创作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应该围绕作品创作的主题,为学生准备支持创作的资源,包括提供资源来源线索,获取方法,一些难于获取的资源等。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收集、积累媒体素材,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分类齐全的、便于利用的多媒体素材包。
(四)强调技术过程与文化生活的一体化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这种描述表明:(1)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可以认为,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为最高境界。在信息获取的问题上,就是需要能够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引发后继的信息活动;(2)内容标准先后顺序的安排也表明,对信息获取不是单纯的从技术上要求掌握搜索策略和技巧,具体的技术操作只是技术过程的一个环节,技术的掌握应当服务于整个应用的需要。这种安排有利于明确:基础部分不是将目标锁定于技术训练,而是通过更多、更深的体验,将人们的视野引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价值,引向信息技术的灵魂——信息文化。表面上看是要使学生达到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实际上是要使信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
例 E-mail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但垃圾邮件又给人们带来困扰。
例 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容易诱发实际生活中的社交恐惧症。
•例 长时间凝视监视器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影响健康。
这些例子所指的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又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设,逐步形成对网络道德等方面的正确认识,指导自己的信息实践,保证健康的信息素养的养成。
“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该选修模块既要以技术训练和技术教育为基础,又要实现超越,上升至文化素养的教育,多媒体技术中所体现的文化生活,以技术为承载,需要在技术过程中得到体现。
具体地讲,以往人们受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技术培训以及各级各类院校中多媒体技术教育的影响,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狭隘地认为多媒体就是制作或者应用多媒体作品,并将这种观点带到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中,简单地将与多媒体技术相关部分的教学当成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或者开发训练。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应该站到更高的位置认识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在当前信息社会条件下,数字化的多媒体信息比比皆是,环绕在我们的四周,充斥着我们的视听,影响、支持甚至在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生活与学习中的信息处理是使用多媒体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使用多媒体手段,与同学、朋友、同事以及周围社会的交流使用多媒体手段,处处可见多媒体技术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课程标准中许多描述表达了这层思想,如:“通过评价与鉴赏他人的多媒体作品,体验其创作思想,明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与之相应,标准中强调让学生使用多媒体技术表达思想、实现交流与完成创作,认识多媒体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强调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提升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多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携带、支持和传达的具有更加广泛意义技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譬如,“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媒体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总结不同的媒体信息对表现主题、表达思想的作用;分析合理选择与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体,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就是这个意思。
而如“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的“国际性的因特网组织包括因特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 简称ISOC,网址http:///),它们都是非盈利的因特网管理与服务机构。”既是关于网络管理组织的介绍,又是关于国际范围网络文化话语权的介绍。
(五)技术思想与文化思想的挖掘
数据库技术思想与知识管理、知识发现
内容标准:
通过实例分析,初步掌握数据收集、数据分类和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实体—关系图描述关系数据模型。
•理解层次和网状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当前的数据库系统所支持的主要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其中关系模型是一类重要的也是最为根本的数据模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关系模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于数据库的学习,也是要求掌握层次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对于网状模型和层次模型的标准只是要求理解其基本概念。
掌握关系数据库中的库、表、字段、记录等概念,理解“关系”所表达的含义。
标准中强调要理解“关系”的含义,是基于以下考虑:对于数据库、数据表的认识,本质上就是要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然而,在过去甚至是现在的教材及教学中,只是沿袭学科专著上的描述,将数据表视为横向与纵向的二维表格,表中的数据之间的关系也简单为二维的,对关系的表达仅限于此,这种理解和解释远不到位,不够彻底。
从更深的层面去挖掘、探究关系的本质,就会发现,数据库中的任何一个字段经过索引、筛选、过滤等处理之后,都可以与其它字段的相应内容建立一种多维的关系,明确关系的这种多维特征,才能真正发现现有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种种联系,从而有可能进一步从中提取某些有益的信息。如此分析,可以从数据的有序与无序,从数据之间关系的发现,从思想和方法上将数据库技术中所学得的知识延伸至知识发现、知识管理等领域,使当前学习与学科前沿进展连结起来。
7.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 篇七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化归思想 指导作用
引言
数学知识的分析和探究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化归思维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归思想与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同时有助于推动高中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培养学生化归思想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并通过不断探究和实践,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法。因此,化归思想的应用对高中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化归思想概述
化归思想就是将要解决的问题,采用一定的手段将其进行相应转换,从而将原本复杂的问题转换得简单易懂,使学生理解和解答起来更容易,将原本比较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问题,降低解题难度。简单来讲,就是将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转换成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是化归思想,问题转化要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如果经过转换后的等式与原题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的相关条件出现无故变更的状况,那问题的转化就失去了实质意义,不仅难以实现简化的目标,而且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化归思想的实践应用
其一,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应用化归思想能够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也能够降低解答过程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到答案。比如:可以将三元一次方程式,先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再转化成一元一次。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应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钻研,并结合化归思想的讲解目标,将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化归过程整理出来,制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的化归整理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灵活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与解题方法,而且能够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方程之间的转化关系制作一个转化图表,利用图表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之间的本质特征,同时能够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并掌握方程转化过程,从而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运用化归思想分析、解决数学问题[1]。
其二,在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很多高中教师都认识到了化归思想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在引导学生利用化归思想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从整体来看,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2]。比如:在引导学生解析一元二次方程式时,很少有教师能够将不同类型方程的解题方法的具体化归过程详细整理出来,从而使得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很难发现和总结出不同类型方程式之间的关系,这为学生在利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时带来了一定阻碍,也影响了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显著提高。高中生在学习探究中常常无法准确把握学习目标和方法,而解方程教学又要强调学生要利用较简单的方法解决相对比较复杂的习题。因此,教师在利用化归思想开展教学活动时,应适当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找到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盲目地思考和解决。
三、高中数学教学应用化归思想的几点建议
其一,钻研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材知识是灵活运用化归思想的重要基础,就好似建一座高楼,如果没有打好基础,那么无论采用多么高超的施工工艺,都无法保障高楼的整体质量。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准确地区分和掌握基本公式,即使掌握了相应的题型转换的方法,也难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否科学地利用的化归思想解决数学问题,不仅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而且与教师的引导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挖掘数学教材知识,总结教学经验,真正实现化归思想的准确、灵活应用。
其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着探究兴趣和欲望的不断增强而不断提高,数学知识的分析和探究过程也是积累和总结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提高[3]。
其三,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中数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目的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出创新理念,摆脱以往的应试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不同教学阶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案和计划,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
结语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归思想和能力,不仅是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关键,而且是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学校和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充分重视化归思想的渗透,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化归思想,发现、观察、解决数学问题,并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段必超.浅谈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8):248-249.
[2]刘芳.谈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5):124-125.
8.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 篇八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有利于知识点的建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教师讲解、挂图、板书讲不清、道不明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快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
而地理教学不能依附于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确定不一定优于传统教学,试题中常见的是黑白地图,应思考如何把教学图片与试题地图有效结合,将多媒体教学与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有效结合。
课后小结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发布者:曹莉敏 发布时间: 2011-7-26 11:48:
9.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 篇九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使每位教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自觉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体育教师也不应置之度外,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已成为我们体育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谈一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仿佛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当学习一些技术动作时,以往的体育课教学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已经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单调、枯燥无味。我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了信息技术后,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学生在课上的积极性是以前的体育课所达不到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空前的。这样的体育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加深学生对动作过程的理解
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技能的重要基础,它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很难用言语来描述清楚,尤其是腾空之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讲解的难度很大,示范的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多媒体课件就能十分轻松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在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鱼跃前滚翻动作有一个腾空过程,而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完整联贯的技术动作,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看清楚了空中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示范在脑中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印象,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学生比较清晰的建立动作表象。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重点强调,一堂体育课中要重复多次。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解每一个动作细节。充分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这样就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技术细节,更快、更全面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缩短了泛化过程,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要领,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互动,学生能更主动的获取知识,对动作过程有更深的理解,更容易掌握。
三、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能推动人去探索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兴趣不是先天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的、发展起来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任何新鲜的出现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而多媒体的应用,会使教学更直观形象,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爱学、乐学。这样教师转变了主体角色,转变了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学习环境,那么学生有了民主的学习环境,对于一些问题允许学生间的讨论和帮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对不同的学生再根据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意识也会更强烈,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四、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
10.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 篇十
【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新课改 促进作用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是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位核心的信心技术能够予以重用。信息技术手段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工作之一,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更要与时俱进,迎接契机,将初中语文教学向新课程改革的思想靠近,一步一步的尽快实现新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手段就是提高学生的吸收效率,也要引导学生自主去使用一些信息手段去获取知识,当然前提是老师的正确引导以及信息获取的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所以说,通过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的共同协助和作用,借此初中语文新课改才可以真正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不断帮助语文教学的进步,能够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语文课堂教学,无论对语文教师的思想认识,还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这些又是决定初中生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拓宽教学方式和手段,而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一个非常自然的想法就是将传统的语文教学融入高科技手段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手段对初中语文教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上都有了一个很好的提升,使初中生可以提高其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帮助初中生积极主动的去开展学习,尤其是拓宽自己的视野,进行一些探索性学习,从而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方面帮助锻炼初中生的基本能力,为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从更高层次来讲,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会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更好的向新课改方向靠近。因此,在教师通过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的学科或是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着手,还要借助实际的问题,激发初中生对发达技术和信息水平的好奇心,进而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加深;另一方面就是要对语文的教学活动安排在实践中进行,在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语文教学也会有新的特点提供给老师来进行选择。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的手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于死板,比较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式和传授手段,过于依赖那种已形成的培训或者训练体系,只是简单的传授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日后发展和进步非常重要的思维习惯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要着重培养下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对初中生的语言学习和应用能力进行重视,积极引导初中生的自主思考、探究能力,学会探索性研究一些事物,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等。
2.1对课文的精读
在比较传统的教学中,会对教材课文的精度进行高度重视,在网络环境快速发展今日更是不应小觑,原因在于精读不仅能够培养初中生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吸取和消化,是目前公认的非常重要的方法。精读的核心在于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对内容和作者等相关内容的一个思考过程,语文老师也可以对此提出相关的资源供学生们参考,给出一个简单的思路,引导同学们沿着正确的思路继续阅读。同时,语文教师也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之中,这样就使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更侧重于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探讨和研究,既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也可以实时进行指导和点评。
2.2主题性的研究
这种新颖的学习、教学方式主要的思想就是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一些资源、资料以及话题,形成一个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大量搜集相关资料。一方面,阅读主题的选择是不受限制的,可以选择任何方面,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发学生的某方面能力,外延也很宽,传输的路径还具有辐射性。语文老师也可以对此提出整理好的相关资源供学生们参考,学生也可以通过上网搜集相关的资源,在论坛上进行交流心得。有的时候可以号召同学利用自习课或者班会时间自主组织话题的讨论,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用集体讨论的方式,使大家融合在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氛围之中。
2.3选择性的阅读
学习的主体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快速的阅读,并依据要求对最有用的段落和语句做下标记,然后对其细细琢磨,也要引导学生自主去使用一些信息手段去获取知识,当然前提是老师的正确引导以及信息获取的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这种手段的效果一般是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选择性的阅读非常符合现代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轨迹,还在具体的方式中使每个学生在每学期指定一本中外的名著进行阅读,借助互联网资源可以拓宽学生选择的范围,并要求学生按周次的逐一阅读,养成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老师也可以进行监督,定期组织一次交流探讨的课程。
3、结束语
我们要坚信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信息技术中,要对教师使用的现代化教育的技术意识及现代化教育的观念加以提高,还会对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初中生可以提升其在平时学习中的效果,帮助初中生积极主动的去开展学习,进行一些探索性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综合发展素质教育。所以,我们要继续坚持将信息技术手段和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促进新课改的全面完成。
【参考文献】
[1].牛春燕.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8).
[2].初传芳.反思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几个层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3].曹元坤.信息技术介入语文教学浅见.[J].学生只有(初中版),2010(03).
[4].吴昊宇.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0).
11.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英语教学实践;探究式学习
一、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原因
在学习上有句名言是“学习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和探索。”初中英语的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主动性,可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因此探究式学习越发被人们所认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成为当代课改的潮流。
我校在英语教学中所选用的仁爱版教程具备起点低、循序渐进、方便初学者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等特点,很明显是探究式学习模式生长的沃土。所以说顺应时代潮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建立,是有其必要性更有其可行性的。此外,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英语教学的意义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1.有利于顺应时代潮流,促进教学教育的改革
在中国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学生死记硬背的“被学习”模式,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与发展,变传统教学模式为探究式学习成为当下的流行模式。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初中英语教育中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性以及英语教学的质量。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新单词时,可将英语单词利用多媒体形象化的显示出来,并配以图片、对话或视频短片。这样学生在学习单词时更加的形象化、生动化,调动多个感官系统,使得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3.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常常令其苦恼不已,因此逐渐对英语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而英语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学习的深度,而是培养学生对英语这一门社会语言学科的兴趣。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英语教学生动化,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才能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4.有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与学习实践能力,而不是完成教育任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活动的空间,有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英语的探究性学习
1.课前预习,从培养学习计划入手
要求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就预习提出问题然后加以探讨,是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个良好开端。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讨实践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学生只有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与把握,才能保障课程顺利有效地开展。
2.情景教学,从激发学习热情入手
由于英语学习的单调性、重复性,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立情景,开展情景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形象性,更加符合小學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心理。这种方法的应用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声像结合形成影像资料营造教学情景模式的方式实现。例如,在“仁爱版”七年级上册中的听说训练部分采用了Look, ask and answer /Look, listen and say/Work along等环节,教师就可以此为主线,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在课件上展示对话示例,然后让学生现场模拟情景,练习对话。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还丰富了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英语。
3.突破抽象,从感性认识入手
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汇记忆、基础语法学习、英语阅读以及英语写作等,其主要教学内容决定了其教学特点在于基础性、趣味性、活动性以及生活性。因此,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具体实践中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更符合英语教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陈华林.浅谈“仁爱版”中学英语教材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J].百家争鸣,2013(02).
[2]陈丹丹.论“问题探索”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3(17).
12.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 篇十二
摘要:信息技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它越来越多运用在人类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中。同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激情和活力。信息技术不仅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产生了影响,重要的是为教育者的观念转变和思想的更新提供了科学的辅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起到了新常态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新课程改革
新常态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人生学习起始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一生的发展,终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将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而且解放了学生束缚式学习。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的主动和教师的主导。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直观又富有愉悦的学习和探索。
一、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趣味性和实效性
语文学科在各个学习阶段都不乏枯燥,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建立在自身、家庭和社会的迫使下进行。信息技术恰好辅助了小学语文课程中拼音、字词句在动画和象形中教学。不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且取得了可喜的实效。比如小学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通过信息技术中PPT展示幅画卷对一个古时候故事的讲解来启发学生。“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通过这样展示,孩子们既增强了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也取得了实效。
二、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直观性和真实性 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凸显抽象和苍白。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建立在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中实施,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完全明白其内含,而信息技术能辅助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和直观,把空洞转化为丰富。比如小学一年级《一去二三里》,通过一幅画展示了远近和一二三四的距离差,让学生产生了距离感,也明白了远近的意思。把数字、距离单位和来去的抽象问题具体化。
三、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激情和活力
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缺乏激情和活力,时而产生低落感。以往的语文课堂老师就是孔孟之道、儒家之风;学生就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彻底解脱了学生的束缚,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学习《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通过制作了一份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了电影《惊涛骇浪》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看到了洪水咆哮的宏大场面以及解放军抗洪抢险的英勇场景。咆哮的洪水,震撼的响声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点燃了学生的激情。
四、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形成了新常态 语文学科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中国教育第三次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的进行,而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国语—小学语文要首当其冲。这次新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辅助作为了改革的一大方面。同时极大地转换了教育者的观念和思想。以往的语文教育是简单的教具,逐渐到了印刷,再到了投影,现在的数字技术教学,未来的网络教学。这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和思想的演变都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结果。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了新常态。
13.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分类推进;分层教学;专业技能;文化知识;思想素质教育
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组建美术特长班是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尝试新的高中教育教学模式而建立的。高中美术特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适应性、现实性、超前性,还要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特色”促“全面”。教师不但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艺术素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教学方法。
一、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按照1999年教育部高等艺术院校专业目录调整,在入学考试中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的思路。在注重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相结合的前提下,结合美术专业的特点和招生入学考试方式的连贯性及相关要求,并总结近年来全国艺术院校美术专业招生入学试题的基本特点和总体要求,我们为美术高中特长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计划。
1.高一新生。从专业成绩及水平看,基础较差,基本功不够全面、扎实,因此需要从基础训练开始。面对一个绘画对象,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动手,首先,引导学生对所画对象进行全方位观察,找到最能突出对象特点的角度,或者自己认为最容易画的位置,再动手画。构图完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然后,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观察、分析,促进学生眼手脑高度协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阶段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技法问题,教师要适时进行集中辅导。可把作业排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大家一起讨论该如何画,让学生在讨论、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评析能力。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待和学生达成共识后,教师做示范讲解。尽量少改动学生的画面,保持学生个性发展。高一年级的课程安排以石膏几何体、素描静物、人物速写和简单的色彩训练为主,训练中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使学生感觉在快乐和玩耍中掌握技术和技能。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鼓励,使其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绘画的信心,能从容作画。
2.高二年级。通过高一一年的系统专业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并且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满足学生多种感官对知识的获取能力。首先,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名家和各大院校的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眼界,眼光高了,手上的技术才能跟上。同时让学生找到对应画风的院校,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练习,并适时穿插理论知识讲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中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并适时肯定赞赏学生,给学生成功的体验。专业教学中许多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提供了探索体验的机会。对于学生中出现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可采取分组式教学。让优生带差生,使优生成为教师专业辅导过程中的得力助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优生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时,自己会更深层的去思考,达到教学相长。对提高全班的整体水平具有很大作用。总之,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3.高三年级。马上就要面临高考,课程紧、压力大。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进交流,学会沟通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压力谁都有,关键是化压力为动力。从近几年的许多院校的考试内容看,考试形式越来越灵活,由原来的素描头像、水粉静物一统天下的局面换成了素描静物、场景、图形创意、诗文内容速写等,有好多考生在考试中“抓了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教师要不断强调学生要深入生活多画、多记、多观察,在头脑中积累素材。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指导学生创作练习,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学生。如在教学中开展一些比赛,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和成功的机会,消除课堂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艺术节,并勇于参展,让学生明白好的作品,必须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要能通过鉴赏家、美术爱好者们的欣赏、评判的考验。增强特长生参展的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艺术创作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打、磨练、失败的过程后,终究会画出优秀的作品,高考才会考出优秀的成绩。
二、关注文化课学习
特长生教学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要重视文化课的要求。文化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没有文化品味的艺术只能是工匠的技能。随着近几年高考分数线的不断提高,对文化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化和专业不平衡,知识结构不完善,会导致有的学生升学中因文化课成绩而落榜。所以,专业教师必须及时和班主任以及文化课教师交流,并保持长期联系,在做好专业课教学的同时,也要督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三、思想素质的培养
在特长生教学中,有的学生平时上课不努力,还经常出现旷课现象;有的生活不节俭,乱买东西乱花钱,不体恤父母……思想素质差,画得再好也是枉然。所以,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四、做好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和追踪记录
学生成长记录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包括学生对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或心得记录,还有教师、同学、父母对作品的评价等。主要目的是记录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某些方面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
当然,美术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重点培养学生的素质,在基本功、创造力和应变能力上下工夫。经常采用激励的原则,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扬其所长,攻己所短”,并指导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写出心得体会,通过交流与同学分享成果。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高中《课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作用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09-27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11-02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利用论文06-26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心得论文12-31
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12-07
高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教学反思10-28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整合12-3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录11-05
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10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