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我校新课改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2012学校的反思论文(精选3篇)
1.试探我校新课改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2012学校的反思论文 篇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高,参与兴趣
兴趣出勤奋, 勤奋出天才。兴趣的培养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了知者”。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就数学的特点来说, 它是一门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小学生年龄较小, 让其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道理, 单靠老师的硬灌, 会感到乏味。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巧导新课, 引入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理想的新课导入, 能起到承上启下、促进知识正迁移的作用, 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导入新课方法多样, , 有开门见山、学生操作、师生游戏、巧设悬念等。例如, 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 我就利用悬念来导入新课。我在小黑板上出了20/4、360/6、19/6三个计算题, 前两道同学们一下子就算出来了, 最后一道把他们难住了。这时, 个别同学喊起来:“老师, 题出错了。”“不会的, 你们继续往下除。”一会儿, 有的同学开始发问:“老师, 你叫我们除到什么时候才能除尽呀?后面的余数和商重复出现了。”“好, 同学们发现了商和余数重复出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循环小数的特征。”顿时, 同学们学习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
二、巧布悬念, 激发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 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 有其独特的魅力, 课堂上应该根据该节课的内容, 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 出示一根细绳, 绳子的一端系着一根粉笔, 把绳子的另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 系紧细绳, 旋转拿粉笔的手, 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圈。提问:粉笔转动时, 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去, 却能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曲线, 也就是圆呢?这就使学生有一种渴望揭开奥妙的心理状态, 激发学生求取新知识的强烈兴趣。
三、活动多样, 浓厚兴趣
现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好动, 对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倦。因此, 要调整好整节课的活动, 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如在教《分数的意义》一课时, 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纸和一些火柴棒, 指导学生用纸折出四分之一, 拿出6根小棒, 问它的二分之一是几根, 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 自己体会这些分数的意义。另外, 还可以设计一些抢答题活跃气氛, 如果谁做题做得好, 全班鼓掌三次给予鼓励。这样,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结尾拓宽, 增强兴趣
好的结尾能引发学生的深思, 给学生留下无穷的韵味。例如, 在教完梯形的面积后, 小结时, 可引导学生思考:当梯形的一个底延长直到与另一底相等时, 它又变成什么形?你能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导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请同学们课下画一画, 折一折就知道了。这样, 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 还向课外有机地延伸。
2.试探我校新课改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2012学校的反思论文 篇二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做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通过降低新知识难度,使其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适当的教學情景,是激发学生参与度的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眼看、耳听、手动、脑想,使他们用多种感官投入学习。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是课前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圆柱体,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圆柱体的拆、合、比等方式去探索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形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体底面的圆的周长、圆柱体的高的关系,从而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采用竞赛、板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直观、灵活、生动的电教手段,拓宽练习的面,丰富练习的形式,缩短练习与练习之间的时间差,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情景,让学生的感官都积极动起来。
(三)以游戏、动画故事、猜谜语、设置悬念、结合生活实际等引入新课。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引入。在故事的叙述的同时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组算式:“8÷2=4;16÷4=…;48÷12=…;480÷12=…”让学生计算、观察、讨论它们之间的规律。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四、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将其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五、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去质疑、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巧妙设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质疑、思考。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探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是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来计算的?怎样转化的?那我们今天要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又可以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来计算?如何转化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探究新知,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揭示,知识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规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法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设计一些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研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一定的点拨,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等。如:给学生创设观察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图表、演示、板书的观察去发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自己去探究其中的规律、关系;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多在小组内、班上与同学、老师一起互评互议,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登台讲解等,以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素质。
(三)因人而异,尽量让学生参与
由于学生的智力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客观上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将问题与学生对应,让学生去探究,发表意见,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3.试探我校新课改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2012学校的反思论文 篇三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讓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和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的特征。
3.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 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
【试探我校新课改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2012学校的反思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试探06-13
试探农村初中英语教学10-07
试探写作意蕴09-22
用钱试探男人经典语录10-18
我校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11-07
小学生我爱我校的发言稿07-21
《关于我校学生早餐问题的调查研究》11-03
浅谈我校高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09-30
关于我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问卷11-28
我校召开2012年秋期德育工作总结会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