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

2024-09-27

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17篇)

1.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 篇一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遥感和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卫星遥感平台、传感器技术、信息获取、遥感数据处理、多传感器数据匹配和融合、图像自动解译技术和虚拟仿真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在城市规划、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军事、地质、测绘、环境、海洋等各类遥感领域从事遥感电子设备与系统研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以及有关空间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高级专门人才。

A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宽知识面,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与学科前沿,有创新意识,并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

B培养要求:

该专业主要学习遥感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系统与遥感信息工程集成理论和方法,并能组织和实施各类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要包括:

掌握数学、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遥感机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信息工程及应用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其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最新发展动态;

掌握相关学科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系统、测绘工程等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等能力。

C 培养对象: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

D 主干学科: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地理学

E主要课程:电磁场理论、通讯原理、电路信号与系统、微波技术、遥感原理与方法、微波遥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GPS原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基础、遥感应用模型、激光成像、雷达干涉测量、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F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习、集中实习和毕业设计,共16学分,分别在3―8学期的32周执行。

G主要专业实践:遥感原理与方法实习、微波遥感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数字图像处理实习、数字信号处理实习、电路信号与系统实习、遥感图像解译实习。

1、遥感机理与方法

重点围绕反演理论与方法、遥感产品优化等开展研究工作,已形成丰富的成果和数据积累。主要标志性成果包括:

(1)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建设,完成3万余条数据的收集和采集;

(2)提出了基于USM-IM(不确定性与敏感性矩阵)的信息流控制方法,实现反演过程中分阶段的定量化;并选择集合卡曼滤波,遗传算法等数学方法应用于多阶段反演。 (3)研制了机载多角度遥感成像系统(AMTIS)实验样机用于获取可见、近红外和热红外3个波段9个角度的机载多角度多光谱图像,在地表反照率、叶面积指数、组分温度的反演和农田旱情监测方面具有优势;

(4)数据同化系统正在建设中。

2、微波遥感

主要开展地物微波辐射特征以及土壤水分、雪水当量、冻融过程和植被叶片含水量等参数的微波遥感反演算法研究。拟结合近几年微波遥感器的快速发展,通过发展模型和地面试验系统,促进参数反演算法的开发和提高大尺度被动微波遥感反演的可信度。主要标志性成果包括:

(1)基于星载辐射计的土壤水分被动微波遥感估测算法改进,以及裸露随机粗糙地表辐射参数化模型的发展;

(2)考虑多次散射的积雪参数化模型的发展;

(3)冻土介电常数模型和开发及实验测试系统的研制;

(4)地基4波段8通道微波辐射计试验系统的联合开发,并成功运行,取得了可靠数据。

3、水文气象遥感

重点研究水文气象参数的遥感反演算法,以及遥感数据在水文气象模式中的应用方法。近期拟以蒸发散为重点,结合陆面过程模式和地面试验,研究地面站点观测数据的面尺度拓展理论和方法。

(1)首次成功应用了大孔径闪烁仪、涡度相关仪与波文比-能量平衡装置等组成的通量观测系统,结合足迹模型获取了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像元尺度的通量实测值;

(2)在北京市密云和大兴、河北省馆陶县建立了以大孔径闪烁仪、涡度相关仪与自动气象站为主要观测手段的遥感地面验证站;

(3)结合多源的卫星遥感信息,建立了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和互补相关原理的区域水热通量的遥感估算模型。

4、环境遥感

面向陆地表层过程、人类生存环境监测需求,以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为主要应用目标,注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开展遥感应用研究。主要标志性成果包括:

(1)建立基于遥感数据和光能利用率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模型,并估算了全国NPP;

(2)利用遥感数据计算了黄河流域地表蒸散并分析了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与气候要素间的关系;

(3)定量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就业方向

在城市规划、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军事、地质、测绘、环境、海洋等各类遥感领域从事遥感电子设备与系统研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等工作

2.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 篇二

一、GIS软件应用实习目标

《GIS原理》是一门基础课, 不但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技术性, 而且理论教学的内容也比较多和抽象, 对于其中的内容, 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对于理论教学的不足, 需要实习来进行弥补, 既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的好方法。实习应用GIS软件的目标:

其一, 对《GIS原理》课程进行实验, 通常来说, 根据章节的内容上机练习, 实习的内容、数据以及操作, 都比较繁琐杂乱, 很难成体系。所以, 将GIS软件集中实习的应用进行开展, 将遥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根据技术专业, 以及遥感技术的特点, 进行编辑处理, 将输出分析作为主要的目标, 让学生运用GIS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 以及将输出的过程进行显示[2]。对理解和认识GIS的理论进行深入, 使实践操作的能力得以有效地提升。

其二, 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 将学生细致而严谨的学习态度进行培养, 逻辑思维进行增强, 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的知识, 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GIS软件实习应用的内容

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 首先要从学生对专业理论技术的把握入手, 根据发展专业学科, 在实践的教学中, 需要将科学研究中得到的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其中, 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实际问题。所以, 设计实验的内容, 可谓是GIS软件实习应用的主要枢纽。

对于遥感专业来说, GIS软件应用实习的教学形式, 基本上都需要上机操作, 内容:空间数据录入和编辑, 软件的基础知识, 空间数据的显示, 空间数据的分析, 以及地图编制等, 多数分模块采用不同数据源进行, 内容比较简单且孤立, 缺少连贯性, 很难成体系。

1、实验软件与数据源

实验的软件:Arc GIS 10.0, 数据源如下:

其一, GLC2000, 是2000年的全球地覆盖的数据产品, 是欧盟联合的研究中心的空间, 用技术的研究而开发出来的。中国的部分, 由中国科学院遥感进行承担。

其二, IGBPDIS, 由IGBP-DIS支持的基于AVHRR遥感数据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中国子集。

其三, MODIS, 土地覆盖数据产品中国子集。

其四, UMD, 由马里兰大学生产的基于AVHRR数据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中国子集。

其五, WESTDC, 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的中国2000年1:10万土地覆盖数据, 对其进行合并、矢栅转换 (面积最大法) , 最后得到全国幅1千米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

从当前来看, 我国这些土地利用数据最高的产品, 在生态及水文资源的研究方面已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实验内容

实习以土地利用/覆被遥感监测为主, 将以下的实习内容进行设计。

其一, 系统转换分类。因为以上的五种土地数据集利用的土地分类系统是不同的, 不能直接地进行剖析和相比, 因此, 学生需要把全部的数据转移到一个分类体系内。学生能够从这项实习的内容内, 将认识土地利用/覆被遥感的监测数据的的能力得以有效地提升, 对处理栅格数据的方法得以把握。

其二, 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统计。把原始土地的利用数据向矢量的格式进行转换, 再将不同土地的利用类型面积进行统计[3]。

其三, 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覆被数据, 以2000年的W ESTD C作为本底的数据基础, 指导学生将新的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进行下载, 运用目视解译将2个时段土地发生变化的图斑进行提取, 将土地利用动态的数据获得, 对最新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进行更新处理。

其四, 专题地图编制。土地利用数据更新以后, 作为数据源, 将土地利用分布图进行编制, 将专题地图编制的方法进行有效地掌握。

3、实习组织

全体学生自由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8~10个人, 选一个组长, 负责考勤和实习分工、协调以及组织等, 各小组研究区的范围不同。实习的阶段, 学生需要将每日的实习日志进行记录, 无论是每日实习内容和完成进度, 还是实习中个人遇到的问题, 都需要总结一下。分组制的实习模式, 不但使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 还将学生团队的协作精神培养了。

实习完毕以后, 每个学生都应该将写一份实习报告, 整理好后将给教师, 内容主要实习的过程、对问题的研究以及心得体会。

三、总结

综上所述, 遥感技是一种先进的对地观测的技术, 不但具有宏观和综合的特点, 还有动态和快速等特点。根据遥感技术的专业特点, 对于遥感专业的GIS软件应用实习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教学的效果比较良好, 但是, 学生对于应用GIS对问题解决的能力还需要培养, 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地扩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晓亮.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6, 09:16-18.

[2]戴晓爱, 杨武年, 邵怀勇, 简季.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索[J/OL].测绘科学, 2014 (08) .

[3]李浩明.基于Arc GISServer的林业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3.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分析 篇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因其运用范围广、作用大而走上了逐渐发展的道路,并且对国民经济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摄影技术与遥感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各个方面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摄影测量;遥感技术;发展;应用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被划分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范畴内,它在获取地球表面、环境等信息时是通过非接触成像传感器来实现的,并对其进行分析、记录、表达以及测量的科学与技术。3S技术的应用、运用遥感技术以及数字摄影测量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在多个领域内都可以运用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比如:自然灾害、勘查土木工程、监测环境以及国土资源调查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运用到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的领域也在逐渐的增多。

在人类认识宇宙方面,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方式与方法,也为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以及和谐共处提供了新的方向。遥感技术和摄影测量可以提供比例不同的地形图以服务于各种工作,并且还能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与地图制图、大地测量、工程测量以及卫星定位等构成了一整套技术系统,是测绘行业的支柱。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

从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来看,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近30年的时间里已经涉及到城市建设、水利、测绘、海洋、农业、气象、林业等各个领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摄影测量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模拟摄影中分离出来,并逐渐步入数字摄影阶段,摄影测量正在逐渐的转变为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有利于推动测绘技术的进步

我国的摄影测量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经历一个系统的转变。在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以及解析摄影测量阶段之后,摄影测量终于步入了数字摄影测量的阶段,这也成为我国传统测绘体系解体,测绘技术新体系兴起的标志。

首先,从数字影像的类型来看,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数字栅格图、数字高程模型以及数字正射影像,土地利用与地名数据库也随之建立起来,摄影测量与数据库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为生产运用提供了可能,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测绘技术的发展。

其次,由于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也逐渐被国家所重视,并利用这两项技术来完成了各种地理比例尺地形图的绘制。此外,还推动了诸多具有全国界别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比如:比例尺级别为1:50000,1:1000000等的国家级地理信息数据库;除开国家级的,还有省级、县级等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等。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有利于提升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我国获取空间数据的能力在经过五十年的发展,有了较大的提升。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遥感数据平台进行了研发,从而推动了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地面处理系统的建立,并在摄影测量方面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我国独立处理信息、获取观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从获取数据的能力方面来看,传感器在国家863以及973计划的支持上成功被研制出来,成功发射了对地观测的包括通信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以及资源卫星等五十多颗卫星,并推动了资源、风云、环境减灾以及海洋四大民用对地观测卫星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从太阳和地球同步轨道对地球多传感器、多平台的观测以及对地球表面分辨率不同的雷达和光学图像的获取,并将这些获取的数据用于对海洋现象、大气成分、自然灾害以及水循环等各个方面的监测。

其次,从数据储备方面来看,数据积累已经成功的覆盖了全国海域、陆地以及我国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包括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数据。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项领域中的运用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运用

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为了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灾情的具体分布,获取高分辨率灾区遥感影像,可以采用低空无人遥感、航天、航空遥感等方式,对灾区原有的地理信息以及尺度进行整合,推动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将多尺度影像地图制作出来,及时、有效的提供地理信息以及地图数据支持,为及时制定出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提供了依据。比如在汶川地震时,在灾区道路交通与通信严重受损的情况下,通过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第一时间获取了灾区的详细信息与资料,并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和无人机连续、动态的实现对灾区的监测,并对道路交通以及房屋倒塌等情况进行分析,建立起灾区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将灾区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比如水系、居民地以及交通等,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门作出正确的决策以及救援人员的搜救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灾情信息。在灾区的救援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攝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气象中的运用

在气象方面中,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主要运用在对各种气象灾害的预报和监测两方面。

在热带天气系统的监测方面,气象卫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台风的预报和监测。在我国的春、夏季中,雷雨、暴雨等作为多发性的灾害性天气,在监测和分析方面,如果运用常规的气象观测资料是非常困难的。利用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密度特点的卫星云图以及卫星产品,可以对对流系统的演变、发生、移动以及发展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从而为对流天气的分析和提前预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三、结语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阶段。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将各行各业的发展与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相结合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景雄.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08—114

[2]张剑清.潘励.王树根.摄影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89—93

[3]李德仁.王树根.周月琴.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8:131—137

[4]乔瑞亭.孙和利.李欣.摄影与空中摄影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78—182

[5]窦超.李兆钧.浅谈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应用[M].青海国土经略,2011(06):29—31

4.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 篇四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习教学环节改革

遥感是地球系统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门科学与技术,各个部门对遥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对于培养遥感人才的高校面临着如何高质量的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遥感人才考验.遥感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重点对目前存在实践教学内容比较松散,缺乏系统性;软件应用不够熟练;不能够灵活跟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结合来使用等问题进行改革研究设想.

作 者:白淑英 沈润平王莉 史建桥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南京,21004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26)分类号:P237关键词:遥感 实践教学 综合实习

5.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 篇五

3.1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的地质灾害调查, 可达到及时、详细、准确且经济的目的。在不同地质地貌背景下能监测出地质灾害隐患区段, 还能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实时或准实时的灾情调查、动态监测和损失评估。为此,我国设立了专门的“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 经过近20年的实践,已摸索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在“5.12”汶川大地震的后续救援工作中,遥感技术就发挥了突出作用,第一时间提供了地质地貌变化情况,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

3.2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成为了人类世界所面临的发展瓶颈。遥感技术应用于宏观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具有视野广阔、获取的信息量多、效率高、适应性强、可用于动态监测等众多优点,同时其技术方法成熟。为此,采用卫星遥感这一面向全球的先进技术,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面积、全天时、全天候的环境监测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我们提供常规环境监测手段难以获得的全球性的环境遥感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我们进行环境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

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上既可宏观观测空气、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也可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其从空中对地表环境进行大面积同步连续监测,突破了以往从地面研究环境的局限性。

如赤潮遥感监测。1995年至1997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开展了“海洋水产养殖区赤潮监测及其短期预报试验研究” ,该项目成功地监测和预报了1997年11月发生在广东沿海和1997年7月发生在浙江的赤潮。开创了国内赤潮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和预测的先河。

3.3 遥感技术在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应用

6.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 篇六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学生“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培养具备植物育种、种子加工贮藏、种子质量检测、种子营销及其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种子科学与工程相关待业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要求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农业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接受种子生产、贮藏加工、种子检验、经营管理、成本会计、国际商法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能胜任生产与经营、植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种子市场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开发工作。

知识技能

1.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种子科学、特别是种子培养的技能和知识;

4.掌握作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技术与能力;

5.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种子科学与工程的科学前沿和趋势;

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植物育种原理、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专题、种子生理学、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种子贮藏加工与种子经营、成本会计、公共关系学、农业推广学、国际贸易原理、市场营销等。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作物栽培学、种子生物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种质资源学、种子经营与管理学、应用概率统计(生物统计)、普通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植物育种原理、遗传学等。

实践教学

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7.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篇七

1 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 已被广泛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国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实践, 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如今, 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等卫星与航空遥感数据, 已成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手段。

随着遥感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新型的高空间、高光谱、高动态遥感卫星可以对地球进行多尺度、多层次、多角度地连续观测, 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数据源, 大大地扩展了可供利用的信息源。然而, 当前常规的遥感处理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遵循了数理统计分析的理论模式, 所能处理的数据量十分有限, 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 已不能满足处理海量遥感影像数据的需求。如何快速有效地自动提取和解译地物目标信息已成为遥感科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需要结合测绘、遥感、计算机、地理以及电子等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研究。

2 遥感技术发展趋势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遥感信息智能化信息提取与解译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提高信息提取精度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 尽管当前的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面向专业目标的实际应用 (如粮食估产系统) 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但对于大部分遥感应用来说, 由于受限于当前人工智能的水平, 遥感智能解译方法离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对地观测遥感信息处理发展的另一趋势是集成了强大的星上影像处理功能, 增强星载、机载信息处理能力可使地面接收站设备简化, 操作简单。同时, 可降低对星载、机载传输信道容量的苛刻要求。当前, 一些卫星系统如美军的NEMO卫星、欧洲空间局PROBA卫星, 都具有一定的星上图像处理功能。

面对获取的多时相、多分辨率、多视觉、多波段和异质的海量卫星遥感数据, 如何综合利用好这些信息, 提高遥感应用的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和稳健性是遥感领域的前沿课题, 遥感影像融合不仅仅是对多传感器数据进行简单组合, 它是一种将来自多传感器的遥感数据进行重组、合并, 并提取有用信息的技术。遥感影像融合实现多源数据优势互补, 能够提高信息提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为适应遥感应用环境、应用模式、处理方式的可变性和灵活性, 遥感信息一体化快速综合处理应同时支持单机独立作业和多机联合作业等环境。为适应应用需求 (如灾害监测、应急响应、军事行动等) 对遥感影像处理时效性的要求, 在综合处理技术中必须考虑软硬件一体化的集成问题。目前在国内外, 软硬件一体化的专项技术如影像的读取、显示、压缩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 但对多星遥感影像产品生成的硬件加速方法考虑较少, 需要考虑如何集成到一体化遥感影像处理平台中。同时, 该平台应具有明显的可伸缩、可动态配置的特点, 结合未来遥感信息处理的网络化趋势, 兼容过去遥感信息处理的成果, 可以采用多种加速和优化方法, 形成对集中部署和分布部署均兼容的开放式体系结构。

3 结语

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在扩展, 各类遥感信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农作物估产、森林资源普查、基础测绘、城市规划、重大灾害与环境事件评估等众多领域, 并在政府科学决策与管理、全球与重点地区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应用方面,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 使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关键词:遥感技术,信息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爱容.GIS支持下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科技资讯, 2007 (7) :145-146.

[2]刘志强, 陈纪玲.中国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趋势分析[J].环境保护, 2007 (5) :46-47.

8.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 篇八

关键词:土地变更调查;遥感监测;技术解读

土地变更调查是指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前一时段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遥感影像数据,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及行政区划变化通过外业实地调查,获取变化地类图斑、土地权属(宗地)、行政区划变化数据,从而生成增量数据包以及统计报表,实时对土地现状利用数据库更新和上报的过程[1]。

一、遥感监测

(一)2014年遥感监测总体情况

根据全国各地土地利用管理需要、变化情况,以及遥感资料的保障能力,将全国划分为四类监测区。其中,一类地区采用优于1米的卫星遥感数据。二类地区采用2米级多光谱卫星数据。三类地区采用2 米级5米级彩色或全色卫星遥感数据。四类地区采用多光谱或5米级全色卫星数据[1]。

国家下发各地图斑类型包括1A、1B、1C、1D、1E、 2 、3A、 3B 、3C、 3D、 3E、7A、 7B 、7C 、7D 、9A、9B、11等6个一级类,16个二级类。

(二)主要变化

(1)数据源方面:2014年高分一号,实践九号等国产新数据得以广泛应用,往年的YG2数据大幅减少[2]。

(2)图斑类型方面:由6大类,18个二级类变为9大类,24个二级类。

(3)追踪前几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土地变更调查等国土资源管理相关图斑情况。

监测往年临时用地情况。依据最新的遥感影像,检查往年临时用地图斑的变化情况,如果影像表现为未拆除复耕,恢复原貌的图斑,将提取本年度图斑[2]。

监测2013年度卫片执法检查、拆除图斑和土地变更调查变化情况。依据本年度遥感影像,检查上年度需拆除图斑是否已拆除。對影像表现为未拆除恢复原貌,仍然具有明显建设特征的,将提取本年度图斑。(6A)

二、现状调查

(一)开展遥感监测图斑核实及建设用地变更调查

利用外业底图,对照实地土地利用现状,对国家下发的遥感监测图斑及属性信息进行逐图斑、逐地块核实,调绘实地建设范围和地类,确认遥感监测图斑变化情况,如实填写相关表格,做好外业调绘记录[1]。

(1)对遥感影像未反映的新增建设用地图斑,除了已经取得合法手续,并且已经在部监管平台备案的,其他一律不允许纳入本年度变更。

(2)对实地已发生动工建设的,应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分门别类的按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分别变更,或按临时用地等地类相应上图[3]。

(3)对新增道路图斑,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道路地类认定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3﹞581号)要求进行变更。

(4)对上年度部卫片执法检查中查处的地块,应如实纳入本年度土地变更调查。

(5)对于监测图斑为推填土类型,未变更为第一类情况的,地方需提供现场没有发生建设的实地照片。对实地已建设的,应按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变更或按临时用地等地类相应上图[4]。

(6)对于卫星拍摄后建设的地块,在部监管平台备案范围内的,可以按新增建设用地变更,如果超出报备范围上报,按虚报建设用地算。

(7)对上年土地调查数据库中P图斑,2014年如果已实地建设,则应把实际建设部分在数据库中标注为PJ。

(8)对新增光伏用地,配套办公场所,附属设施应按建设用地进行变更上图。

(9)拆除图斑的处理

对于已拆除的遥感监测图斑,由县级国土资源局提供举证材料,填写《拆除图斑核实记录表》,并由地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验收证明,自治区国土资源执法部门审查。逐级审查负责。

(10)P图斑的变更。对于年度批准实地未建设的地块,现状调查过程中不变更,待部综合监管平台套合标注后,由国家在另一个图层上直接生成。

(11)设施农用地的变更。各地应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和《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要求,开展设施农用地调查。设施农用地或按临时用地,须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耕保部门和建设用地部门审查通过后,填写相应记录表格。未通过审核的图斑,应按建设用地上报[5]。

(二)开展地类信息专项调查标注。

(1)可视为补充耕地的新增园地:本年度内,将闲置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成园地,并经土地和农业等相关部门共同认定能调整成耕地的,作为“可视为补充耕地的新增园地”。

(2)可调整地类:对于因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变更为林地、园地、坑塘水面以及草地等农用地,且未破坏耕作层的,可以认定为可调整地类。包括:可调整其他园地、可调整果园、可调整其他林地、可调整茶园、可调整有林地、可调整坑塘水面、可调整人工牧草地[6]。

(3)新增耕地坡度:将利用DEM制作的坡度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确定新增耕地坡度分级级别。对坡度级别大于2°的耕地,区分坡地和梯田,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相对应表格。

(三)开展其他现状变化调查

对于建设用地和耕地之外的现状变化,也要按照土地变更调查的要求开展实地调查工作。除因突发性自然灾害、重大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等原因外,原则上不得将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也不得随意改变耕地内部各地类[1]。

三、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提高,年度变更调查的科技含量势必越来越高,所产生的成果也将更具现势性、准确性和可靠性[7]。今后,各地在做年度年度变更调查时,不仅是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规划,更为重要的还是做好前期工作,为现状调查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1]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14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64号。

[2] 次瑞森.土地变更调查要跟上新形势[J].中国土地,2006(10):37-38

[3]童英良.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现状与变革及关键环节分析 [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04):133-136

[4] 白晓东.警惕数据库成为“弃库”-关于建立土地变更调查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土地,2009(12):49-50

[5]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

作者简介:石瑞年,1984年2月,女,汉族,甘肃武威,研究生学历,中级职称,测绘工程,从事的工作,国土资源管理,地籍管理

9.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 篇九

说明:

1.点击院系名称可查询专业目录、参考书目、院系办公地点、联系方式等内容。

2.参考书目列在专业目录后面,我校不指定全国统考科目的参考书目。部分院系所(专业)也不指定参考书目。

3.研招办不提供往年试题,不出售参考书,也不办理代购业务。我校硕博考研书店集中采购了80%以上的参考书,考生可以直接到书店(位于北京师范大学南大门对面)购买,也可登陆书店网站邮购(www.bsdky.com/)。

4.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本年不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10.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 篇十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

卫星作为一个重要的空基平台,不仅要提供承载传感器的物理支持,还要提供电源供应、数据收发等辅助功能,这是内容将在卫星技术里面介绍。卫星轨道的选择取决于遥感数据的要求,将在介绍卫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介绍几种常用的卫星轨道。

2.1 卫星轨道

1卫星运动规律

卫星作为一个人造天体,服从天体运动规律。请参考理论力学、普通天文学等课程深入了解该部分内容

A 卫星轨道是一条圆锥曲线

卫星受到地心的万有引力作用绕地球运转其轨道在过地心的一个平面内。r  c a O 在极坐标下运动方程为:

2GMrrr

2hr2定义e=c/a是偏心率,a是半长轴,c是焦距,P=a(1-e2)是半通径,是矢径与半长轴之间的夹角,此时轨道方程可以:

P1e2ra

1ecos1ecos偏心率e决定了卫星轨道的形状。至于用于对地遥感目的的卫星,其轨道是椭圆轨道(e<1)。

近地点,=0°,ra=a(1-e)远地点,=180°,为:rp=a(1+e)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教案-2004/09 B 卫星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 在极坐标下面积时间变化率dA/dt为:

dA121rhdt22

hrr显然,卫星高度越高,角速度越小,卫星运动速度越慢!

卫星在轨道上的能量

W1GMmGMmmv22r2a

21v2GM()ra此即卫星活力公式,以此可以推导远地点和近地点卫星运动速度!

C卫星轨道周期的平方与半长轴立方成正比

a3GM 22T4显然卫星周期只取决于半长轴,与其它参数无关!

天体运动规律只解决了卫星在轨上的运动状态。卫星由地面发射进入轨道则是由运载火箭来完成的,卫星在轨道上面的运行速度取决于入轨状态,因此对应于不同的运行轨道发射火箭的推力需求也不同,或者卫星入轨速度和姿态决定了卫星轨道形状!卫星轨道描述

在卫星对地遥感中,卫星空间位置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参数。一个没有轨道信息的卫星遥感资料是毫无价值的!

对卫星轨道的描述依赖具体的坐标系。在天文学以及天体物理学中,通常采用天球坐标系,这也是刻画卫星作为天体的运行轨道状态的最直观的描述体系,它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在地面资料处理、卫星定位时通常使用地理坐标,它直接描述卫星相对地面的具体位置。

A 天球坐标系

以地心为中心,地球赤道平面所在平面为天赤道平面,地球两极与天球两极一致,这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教案-2004/09 样一个假想球为天球,它不随地球自转。天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用赤经和赤纬表示。赤经以春分点为起点,反时针度量,以0-360°表示。赤纬由天赤道向南北两边至极地为90°。在天球坐标系下,描述卫星轨道需要以下几个参数:

图 天球坐标系

卫星轨道的空间取向参数:

倾角 赤道平面与卫星轨道平面的夹角。

升交点赤经:卫星由南半球飞北半球南段轨道称为轨道升段。轨道升段与赤道平面交点称为升交点。升交点位置用赤经表示,它表示轨道平面相对太阳的取向(赤纬是多少?)。太阳升交点赤经是多少?

卫星轨道形状参数

偏心率 确定卫星轨道形状 轨道半长轴:卫星运行周期

近地点角:轨道平面内升交点和近地点之间张角,它描述轨道半长轴空间取向

卫星在轨道上位置参数

平均近点角M:卫星通过近地点时刻为tp,则任意时刻t的平均近点角定义为:M=(t-tp),=2/T。它描述任意时刻卫星在轨道上面的位置

卫星真近点角和偏近点角E 此时有开普勒方程将该参数联系起来:M=E-esinE 3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教案-2004/09

图 卫星真近点角和偏近点角E

B 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系以地球上面的经纬度表示轨道空间位置,它随着地球一起转动。在各种卫星定位中通常使用该坐标系。

星下点:卫星与地球中心连线在地球表面的交点。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卫星绕地球的旋转,星下点在地面上形成一条连续的运动轨迹-星下点迹。

升交点与降交点:定义同天球坐标系,只是用地球坐标系来表示。由于地球自转,每圈轨道的升交点与降交点可能都是不同的。

截距:卫星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不同的自西向东旋转,所以当卫星绕地球一周后地球相对卫星转过的角度称为截距。截距等于两个升交点之间的经度之差。由于卫星轨道相对地球每小时向西偏移15°,故截距与轨道周期和升交点经度之间的关系为:n+1-n =L=T×15°/小时(西经取+)

轨道数:从卫星入轨到第一个升交点为0轨道,以后每过一个升交点,轨道数目增加1。它描述了卫星在空间的飞行时间。

C 人造卫星经纬度随时间变化近似公式

在轨道定位中,有时候需要确切知道任意时刻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摘自: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教案-2004/09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教案-2004/09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教案-2004/09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教案-2004/09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教案-2004/09 3常用卫星轨道简介

A 卫星轨道分为许多类,按照卫星轨道参数划分为前进轨道(倾角小于90°)、后退轨道、赤道轨道以及极地轨道。

前进轨道卫星顺地球自转方向运动,反之,后退轨道逆地球自转方向运动。赤道轨道卫星倾角为0°或者180°,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

极地轨道卫星倾角90°,卫星通过南北两极。由于地球自转,这一轨道可以实现全球覆盖。

按照卫星高度划分为低高度短寿命轨道,主要适合在军事卫星

中高度长寿命轨道,高度350-1500km,寿命在1年以上。既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又有较长的寿命,目前大多数民用遥感卫星都采用这类轨道。

高高度长寿命静止卫星

运行高度35800km,卫星寿命在几年以上,主要用于气象、广播、通讯领域。

按照卫星轨道形状又可划分为园轨道和椭圆轨道。圆轨道对于卫星轨道预告和资料定位十分方便。

B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太阳始终保持固定的取向,轨道倾角接近90°,有时又简称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或者极地轨道。卫星几乎以同一地方时经过世界各地。考虑到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因素,必须使卫星轨道平面每天自西向东旋转1°。利用地球扁率引起的卫星轨道摄动来实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高度越高,实现太阳同步轨道的倾角也越大。对于TIROS-N系列,卫星高度870km,轨道倾角98.899°。

太阳同步轨道的有点:利用地球自转可以实现全球观测,尤其能够观测极区 在观测时有合适的照明,可以得到稳定的太阳能,保障卫星正常工作。

但该轨道时间分辨率低,对某个地区的观测时间间隔长,一颗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每天只能对同一地区观测两次,不能监视生命史短、变化快的过程。而且相邻两条轨道的观测资料不是同一时刻的,需要进行同化。

C 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轨道倾角为0°,卫星在赤道上面运行。卫星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由静止卫星周期T=23h56m04s,可以计算卫星高度 H=35860km,,卫星在轨道运行速度V=3.07km/s 优点:

卫星高度高、视野广,一颗静止卫星可以观测地球南北纬度70°东西经度140°约占地球表面1/3的面积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教案-2004/09 可以对某个地区进行连续观测,时间分辨率高

但是,不能观测两极,而且由于卫星高度高,对传感器灵敏度以及分辨率能力要求高,对卫星定位要求高: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另外,由于静止卫星只能位于赤道上空,其上能够容纳的卫星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在设计静止卫星时,必须考虑富余设计,在卫星工作生命到期时用推力火箭将卫星推向更高高度成为宇宙垃圾,腾空原来卫星轨道!

D 轨道选择原则

从理论上来说,遥感卫星的空间轨道可以是任意的。具体到遥感应用的具体任务需求,却要求选择最有利的空间轨道。有时候,轨道选择对实现遥感任务是具体来说,选择卫星轨道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减小地球大气磨擦,H>200km 全球覆盖性的地球观测-极轨或者近极轨 保持恒定光照-太阳同步轨道 连续观测-静止轨道 地面高分辨率-低轨道

尽量选用圆轨道,方便轨道预报和卫星定位。

关于前苏联在1965年4月23日发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闪电1A成功进入一个绕地的独特轨道。其高度变化在600km-39650km之间。西方专家认为苏联原计划发射同步卫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达到预定轨道。事实上,这个轨道是有意选择的,对于处于高纬度地区的苏联来说它是最适合的轨道。苏联人机智地应用了第二运动定律(越高越慢),把卫星发射在与赤道成65°倾角的椭圆轨道上,这样既能照顾到苏联北部又能顾及南部。当卫星在赤道以北时,远离地球,这样,在卫星绕地一周12小时内有8小时在苏联上空,这真是一个聪明的解决办法。

2.2 卫星技术

卫星遥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卫星作为遥感传感器的空间承载平台,与地面平台截然不同,需要一些专门的技术以保障正常的观测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卫星姿态控制

问题:在太空中,如何保持姿态稳定?

引:宇航员在太空中如何把一个香蕉传给同伴?儿童常玩的陀螺

卫星对地观测,通常要求传感器保持某种固定的对地姿态。比如,一般来说要求正对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教案-2004/09 地面观测,但有些特殊的卫星观测项目,比如临边、掩星观测则要求某些特殊的取向。因此卫星遥感中姿态控制是最基本的卫星技术。比如,我国早期的风云卫星在上天10多天后姿态控制就出了问题,卫星发生翻滚,导致整个卫星报废!在太空中,卫星姿态稳定采用陀螺原理。早期采用自旋稳定,卫星绕自身旋转,自旋轴在轨道平面内平动,仪器装在卫星底部,则在一个卫星周期内只有部分时间能够进行观测,后来采用滚轮式自旋稳定,自旋轴与卫星轨道平面垂直,仪器装在卫星侧面,当仪器转向朝向地面时进行观测,这样在整个周期内都能观测。现在的卫星大都采用三轴稳定:

俯仰轴,与轨道平面垂直,控制卫星上下摆动

横滚轴,平行轨道平面且与轨道方向一致,控制卫星左右摆动 偏航轴,指向地心,控制卫星沿轨道方向运行。

在卫星绕地一圈中,偏航轴与横滚轴改变360°才能保持姿态稳定。卫星电源

卫星需要庞大的电能为通讯系统、伺服系统以及传感器提供电力供应。卫星的供电能力是限制卫星载荷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一般采用化学电池,容量有限,适合返回卫星。目前大都采用太阳能帆板电池。但是在通讯卫星上,考虑可能出现的卫星蚀,卫星上面必须配备蓄电池。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教案-2004/09 210-1-***TIME

调制过程 通讯

卫星一旦进入轨道,通讯系统是地面与卫星之间进行联系的唯一途径。

卫星接收各种控制指令和发送各种状态,实时传输型遥感卫星,传感器获得的资料也必须借助通讯系统发回地面。通讯系统负责对卫星源数据进行调制,生成调制波,地面接收调制波,再经解调还原数据。通讯系统能力是制约卫星遥感的一大因素,特别是目前越来越突出。在有些卫星上面,特别是极轨卫星,当卫星不再地面接收区之外时还需要另外的资料暂存系统保存数据,在卫星再次飞临地面站上空时发送。卫星结构

由于受到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限制,卫星设计要求采用高强度、轻重量的材料,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减轻自身重要,以便尽可能多增加负载容量。另外,卫星在太空保持姿态稳定的需要,通常都设计成某种对称结构,现代卫星都有一对长长的太阳能帆板,以及固定指向的通讯天线。除此之外,现代卫星对空间电磁环境,空间热辐射的严格要求,也是卫星结构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

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向阳面温度高,背阴面温度低,卫星的这种温差可以达到200℃。另外,用电功耗大的仪器会发热,需要将热量散发出去,处于低温环境的设备需要保温或加温,这些都要靠热控措施来解决。卫星的热控措施有被动热控和主动热控之分。被动热控就是为被控设备选择合适的表面涂层或隔热保温材料进行保温,或用散热好的材料散热。而主动热控则是以电控方法采用加热或通风的办法达到升温或降温的目的,以保证星上设备具有正常的温度环境。

卫星轨道与卫星技术-教案-2004/09 5轨道摄动与轨道维护

除了地球引力外,高空稀薄大气阻力,日月及其它天体引力,太阳光压,电磁力等因素都会导致卫星偏离预定开普勒轨道。在卫星业务运行的整个阶段,必须时刻监测卫星的轨道运行状态。

另外,在卫星业务运行过程中,出于某种目的需要变更卫星轨道-比如改变观测计划(TRMM升轨),报废静止卫星轨道转移等。卫星技术发展趋势

材料科学和电子科学的飞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卫星技术的进步。纳米级的电子元器件、微米以至纳米级的微机电装置、星上信息处理技术、星间激光信技术、超轻型材料和充气式结构、高效太阳能空间电源系统和电推进系统等 ,将推动卫星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高强度轻型材料的发展,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结构重量,大大提高有效载荷重量; 电路的高度集成化和微处理器执行指令速度的大大提高 ,电子系统的体积、重量和能耗都会大大下降,性能指标则大大提高。

高效太阳能空间电源系统有望使得能源供应容量成倍提高,为荷载更多传感器提供便利。

风云一号D星外观

作业:

11.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 篇十一

【摘 要】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教学实习中,结果表明:在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前提下,该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 教学实习

一、前言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实质就是在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下为完成某个具体工作任务所进行的职业活动。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

《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该课程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项目教学法恰好适合于这种情况的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实习中去。

二、项目教学法在《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教学实习中的实施过程

(一)确定项目任务

所确定的项目任务既要涵盖全部或绝大部分课程内容,又要有利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在全面把握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本教学实习项目任务是:分发给每组两幅TM影像,要求每组完成给定年份昌黎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遥感计算机自动分类调查,要求分类精度不低于50%,且最终分类结果转换成矢量结构,用ArcView进行专题图的制作和输出、结果的统计。

(二)制定工作计划

将授课班级按每组5~6人事先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结合已学过课程内容,针对项目任务的要求,通过讨论制定出每组详细的工作计划,确定具体工作步骤和程序,要求工作计划中还应包括各组所需的物质准备和小组内成员的分工等。

(三)组织实施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兼顾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组织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又将项目进行了细化,根据项目任务最终确定了9个子项目,分别是(1)几何精校正;(2)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3)图像的镶嵌与裁剪;(4)遥感图像计算机自动分类;(5)掩膜处理;(6)分类结果精度检验;(7)数据结构类型的转换;(8)專题图的制作与输出;(9)结果统计分析。所设置的9个子项目,涵盖了该课程的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且这9个子项目表面看似独立,其实内部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在个别环节增加了学生讨论总结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总结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完成遥感图像几何精校正工作后,让同学们讨论总结在操作过程中哪些原因会引起误差。

(四)成果展示

项目任务完成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完成成果进行全班展示,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 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项目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教学从三个方面进行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分别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在进行评价时,引导学生就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鼓励小组之间进行评价,通过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反思。之后教师对学生实习中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人数过多的问题

每届学生实习人数都在40~60人之间,这么多学生挤在一个机房,指导老师不容易控制,从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应该控制班级人数,一个班的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超过30人时应该分班在不同的机房进行教学,指导老师分工指导。

(二)场地和设备的影响

实习场地是以固定电脑、桌椅的教室为主,这种环境不便于讨论交流的进行。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改造实习场地,使得在满足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有利于开展讨论总结和成果展示。

(三)学生对项目教学法不适应

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需要一个过程,或者有的学生从心理上就抵触这种教学模式,就等着老师讲每一步应该怎么做。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转变观念,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四)所用数据太陈旧

实习所用的地形图参考数据时间太久,与遥感数据年份相差太多,学生寻找地面控制点需用花费很多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更新地形图数据。

四、结束语

总之,项目教学法在《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教学实习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不但完成了教学实习任务,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忠艳,乔付,周波,等.项目教学法在数字图像处理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15(02):75-77.

12.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展望 篇十二

关键词: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高分辨率影像,无人机,3S技术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迅速, 尤其在近半个世纪, 已经成为了测绘产业当中最主要的力量。摄影测量分为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 经典的摄影测量基本理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遥感技术近些年发展迅速, 在各个行业当中应用广泛, 在这里就以后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做以分析。

1 多线阵、多角度传感器的应用日益广泛

以往摄影测量技术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各种数字测绘产品, 主要是4D数据的生产, 而遥感技术则主要以研究地物的非几何信息为主, 摄影测量技术及遥感技术虽然理论技术方法基本一致, 但侧重点不同, 但是随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 摄影测量用的摄影机及遥感传感器的融合, 现代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目前的ADS数字航空摄影机为例, 即具有获取全色普通数字影像的功能, 同时能获取多光谱影像用于定性分析。。

相对于传统模拟航空摄影的产品单一性而言, ADS40数字航空摄影系统由于自身的多线阵、多角度的设计原理, 每一条线阵的CCD可以获取一个波段的影像。因此一次飞行可以获取更多的产品, 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其强大的几何及光谱特性, 具有同时获取几何及属性信息的能力, 必将代替传统的航空摄影传感器, 广泛的应用于摄影测量领域。

2 无人机低空遥感测绘技术日趋成熟

无人机低空遥感测绘技术集成传统摄影测量技术、无人驾驶飞行器技术、遥感传感器技术、GPS差分定位技术、通讯技术等, 以无人机为承载平台, 以遥感传感器为基础获取地表的多光谱影像。无人机遥感技术发展快, 相对于传统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最大的优势是反应速度快、效率高、操作简单、场地要求灵活、环境要求不是很苛刻等, 已广泛的应用于测绘生产当中, 尤其是的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工作中, 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架典型的无人机由飞行器、控制站、起飞发射、回收装置及检测系统等组成, 无人机与航空模型的区别在于无人机通常具备自动驾驶功能, 其要按设定好的航线进行飞行, 有专门的飞控装置。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无人机测绘的发展, 近几年, 很多测绘单位都已经掌握了无人机的生产技术, 可以自行生产无人机, 这样大大的减少了生产成本, 而且无人机控制技术也日趋成熟。以天水三和数码测绘院为例, 近5年内, 充分掌握了无人机的生产技术、控制技术, 成立飞行大队, 不用再依靠去委托其他单位去拍摄航空影像, 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航空摄影的效率, 减少了生产成本。目前很多测绘单位都看到了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优势, 未来几年, 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无疑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 普及到各个测绘单位。

3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的应用

就生产成本而言, 通过传统的数字化测图方法生产测绘数据成本肯定是最高的, 效率也是最低的, 采用摄影测量的方法, 是现在测绘行业中生产数字化测绘产品的首选方法。然而遥感传感器也具备和数字摄影机一样的功能, 也可以获取地面的数字影像, 甚至立体影像、多光谱影像。那么遥感影像也可以用于生产数字测绘产品, 关键问题在于遥感影像的分辨率问题, 遥感影像分辨率能否满足测图要求。对于中小比例尺的地形图, 使用遥感影像测图完全能满足测图要求, 以快鸟卫星为例, 能提供亚米级分辨率的商业卫星。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可以划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类用途, 而且二者都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军用遥感卫星和民用遥感卫星在原理上并无二致, 主要区别体现在卫星所使用的谱段和对地面分辨率要求上的差异。军用遥感卫星主要在可见光或近红外谱段成像, 分辨率优于1m。军用遥感卫星大部分都属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 只有少数用于普查的军用遥感卫星为了提高时间分辨率, 而选择较高的运行轨道, 从而使得卫星的空间分辨率有所减弱。与之相比, 民用遥感卫星则主要在多光谱成像, 以便识别地面各种特征, 其分辨率高低差异参差不齐, 但其总体水平普遍在军用卫星之下。在军用高分辨率光学成像遥感卫星领域, 美国锁眼12号卫星最为突出。它采用了大面阵探测器、大型反射望远镜系统、数字成像系统、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实时图像传输技术等, 镜头口径3m, 焦距27m, 分辨率达0.1m。可见厘米级精度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已经不再是技术问题, 能否商业化应用只是时间问题。

4 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和GIS及GPS的结合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属于是服务于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的主要技术工具, 如何更好的与GIS及GPS技术结合, 发挥好各自的优势, 是GIS发展要考虑的问题, 也是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要考虑的问题。就三者的结合来说, 很早就提出了3S技术GPS、GIS、RS, 虽然三者相互结合, 但是就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来说, 尤其对于摄影测量本身来说, 其和GPS、GIS的一体化发展还是最近些年才付诸于实际, 例如GPS/IMU配合数字摄影机进行摄影测量工作, 可以大大的提高外业航摄的效率和精确度。目前的GIS软件及摄影测量软件业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结合, 已经有部分GIS软件开始在其模块中加入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处理的功能, 直接用于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满足GIS系统数据跟新的要求, 不再像以前一样, 通过摄影测量与遥感系统获取数据, 然后数据转换, 再到GIS系统里录入编辑数据。简化了这个繁琐的过程, 方便与用户使用系统。

总之,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作为测绘与地理信息产业的主要技术工具, 其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基于以上分析可知,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 主要是传感器的发展、承载平台的发展及其与3S技术的结合。影像是空间信息的主要承载,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必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展望[J].武汉大学学报, 2008 (12) .

[2]刘先林.航空摄影科技发展成就与未来的展望[J].前沿科学, 2007 (3) .

[3]万幼川, 刘良明, 张永军.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发展探讨[J].测绘通报, 2007.

13.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育部排名 篇十三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8所,本次有6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11所。注:以下得分相同的高校按学校代码顺序排列。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排名得分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96 10295 江南大学 94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78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10610 四川大学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77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70 10152 大连工业大学 10486 武汉大学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68 10622 四川理工学院 64

14.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 篇十四

1.1 煤田资源遥感地质调查的层次

依据研究范围和深度, 以遥感为先导的综合找煤模式大致可分为4个层次:

其一, 在广泛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 确定含煤远景区。

其二, 对主要含煤远景区开展1:100 000~1:250 000的遥感地质调查, 初步了解调查区地质背景和煤系发育特征, 确定重点调查区。

其三, 对重点调查区开展1:50 000~1:100 000的遥感地质填图, 调查了解含煤盆地和聚煤规律、含煤地层分布、构造演化与控煤构造, 确定有利含煤区。

其四, 选取有利含煤区开展1:50 000煤田地质填图、布置二定量的电法和地震等物探工程, 以及槽探等山地工程, 调查了解煤系和煤层赋存特征, 对资源潜力较大、赋存有利的区段布置适量的钻探工程验证。

最后综合分析各种技术手段所获取的资料, 对煤炭资源潜力做出总体评价, 确定有利勘查区, 为进入勘查阶段 (预查或普查) 提供依据。

1.2 煤田资源地质调查流程

在每个层次的煤炭田源遥感地质调查工作流程又可以划分成以下步骤:准备工作、图像数据处理、初步地质解译、野外踏勘与地面地质工作、详细地质解译、野外调绘、综合分析等 (图1) 。

2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流程

2.1 收集资料

应收集的资料包括:填图区已有的矿产、灾害地质、煤田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比例尺不小于填图比例尺的填图区最新地形图资料;相应分辨率的遥感图像。

2.2 遥感影像图制作

目前, 用于1:50 000比例尺填图的卫星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应该达到或优于2.5m (如国产天绘一号、资源一号02C、资源三号等卫星遥感图像) , 1:5 000比例尺填图的遥感影像分辨率应该达到或优于0.6m。影像圈应达到下列要求:层次丰富、影像清晰;色调 (色彩) 一致、均匀、反差适中;遥感图像控制点和地形图对应点误差≤0.4mm;遥感图像与地形图所对应的经纬度网平面位置中误差≤0.3mm影像图图廓实际尺寸与理论尺寸误差:边长误差在±0.2mm之内, 对角线长误差在±0.3mm之内;影像图图幅应与地形图图幅相一致。

2.3 初步解译

在分析以往地质工作和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地物的形状、色调、色彩以及不同的图案纹形、地貌、水系等影像标志组合, 进行概略地质解译, 编制概略地质解译图, 划分填图区内不同类别可解译程度的区段。

2.4 踏勘

初步了解地质体影像特征及影像与目标物的相关性;初步确定实测地层剖面位置及山地工程位置, 预计施工工程量;修测概略地质解译图;初步建立填图区地质体影像解译标志。

2.5 地质填图

2.5.1 实测地层剖面

填图区内全层实测地层剖面应不少于1~2条:全层实测地层剖面时, 应对区内地层进行详细分层描述。实测地层剖面时应采集岩石、矿石、化石标本, 进行室内鉴定。重点层段实测地层剖面的所测层位从含煤地层基底开始, 到含煤地层之上500~700m的上覆地层为止, 以能控制煤系的发育特征及其岩性和厚度在空间上的变化为原则, 同时应重点了解各剖面间影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剖面间距参照表1)

实测地层剖面分层厚度为2m。岩性标志层、重要化石层、主要煤层以及解译标志层不管厚度大小, 都要单独分层。编录中对重要地段的煤层, 应量测厚度。1:50 000~1:250 000比例尺填图的实测地层剖面比例尺为1:5 000;1:10 000~1:5 000比例尺填图的实测地层剖面比例尺为1:2 000。实测地层剖面必须按照行业标准编录。

通过实测剖面, 建立工作区内岩性、地层、构造及其他地质体的解译标志。在实测过程中, 为了有效地揭示地层、构造的特征, 在条件许可时, 需要开展一定数量的探槽。

2.5.2 详细解译

详细解译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 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单因子到多因子地质信息提取, 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解译到定量解译的过程。

2.5.3 野外验证和调绘

野外验证和调绘的方法:图像解译为主, 验证调绘为辅, 适用于可解译程度Ⅰ类和部分Ⅱ类区段。验证调绘为主, 图像解译为辅, 适用于可解译程度Ⅲ类和部分Ⅱ类区段。全野外调绘, 适用于可解译程度Ⅳ类和部分Ⅲ类区段。

参考文献

[1]谭克龙.基于遥感技术的煤炭勘查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 2012, (05) :18-19.

[2]吴玉章.矿井地质勘查的特点及技术手段[J].科技与生活, 2012, (08) :63-64.

15.科学教育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篇十五

科学教育专业

排 名 高校名称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华中师范大学 38
2 浙江师范大学 38
3 广西师范大学 38
4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38
5 宁波大学 38
6 华南师范大学 38
7 长春师范大学 38
8 重庆师范大学 38
9 郑州师范学院 38
10 杭州师范大学 38
11 岭南师范学院 38
12 绍兴文理学院 38
13 上海师范大学 38
14 长沙师范学院 38
15 湖州师范学院 38
16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38
17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38
18 浙江外国语学院 38
19 台州学院 38

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

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

2.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具有从事教育专业教学和其它一两门中小学学科教学工作的能力;

4.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教育科学的理论前沿、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

科学教育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生命科学及实验、现代科技概论、工程制图、手工工艺技术、应用力学、机械技术、电子电工技术、技术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基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科技创新教育概论。

特色课程:科技创新教育概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技术设计与制作、社区科普实践、科学传播学、科普学。

教学实践

教育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教育调查等,一般安排时间总数不少于20周。

相近专业

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华文教育

就业方向

科学教育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教育专业教学和其它一两门中小学学科教学工作的能力;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教育科学的理论前沿、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一般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和技术教师,尤其是专业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于技术教师;专业化的科技场馆人员;专业化的(科技教育基地)科普工作者;报社、广电等大众媒体科普栏目的科技传播者;社区、农村、企业等科技站工作者;科普管理者(科协、社区、科技站等)的人员;信息网络大众科普产品制作的人才;⑧科普产业自由人等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专业化人员。

发展前景

科学教育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教育学类中的教育学类,其中教育学类共10个专业,科学教育专业在教育学类专业中排名第4,在整个教育学大类中排名第5位。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够担当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中的科技教师;高中技术课程师资;从事科协、科技教育场、馆、所、科技教育基地、社区科普站、新闻媒体等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工作。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咨询师、酒店店经理、初中科学教师、课程顾问、销售经理、英语教师、初中英语教师、财务总监、初中数学教师、少儿英语教师、初中科学老师、小学科学教师等。针对科学教育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68%;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42%;不限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42%。科学教育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沧州。

16.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 篇十六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核心能力

1.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电工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法律、环境保护等人文社科知识;

3.掌握水力学、工程力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分析化学、泵与泵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掌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程施工和水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

5.了解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前沿、工程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具有较熟练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规划、设计、运营和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进行本专业相关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6.了解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熟悉工程规划、工程设计的相关程序和有关文件要求;

7.了解应对水危机与水污染突发事件的知识;

8.了解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获取信息和适应本专业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9.具有立足于本专业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10.具有一定的组织、沟通、协调和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团队精神、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17.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 篇十七

1 利用ERDAS IMAGINE软件进行几何精校正的步骤

ERDAS IMAGINE是美国ERDAS公司开发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它的特点是在视窗系统上进行显示和操作处理速度快功能强大, 使用方便。几何校正是它的基本功能之一。

ERDAS IMAGINE进行校正的基本步骤是打开文件和几何纠正工具、设置投影方式、选择几何纠正方法、选取地面控制点、构筑转换矩阵、对影像进行重采样、检验纠正精度。

2 纠正的准备工作

2.1 地形图的准备

比例尺的选取是所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应大于遥感影像成图的比例尺。对5m及5m以上的影像制图, 应采用1∶5万的地形图纠正;对5m以下的影像制图, 采用1∶1万的地形图纠正。对于扫描获得的地形图, 先要对其进行高精度的分块多项式纠正。

2.2 校正图像的准备

对待纠正的影像进行必要的增强、合成或融合处理, 以有利于控制点的选取。

3 几何精纠正流程

流程如图1所示。

4 控制点的选择

几何精校正是利用地面控制点 (Ground Control Point, 以下简称GCP) 进行的。它通过GCP数据对原始遥感影像的几何畸变过程进行数学模拟, 建立原始影像与大地平面之间的对应关系, 然后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把原始影像中的全部像元重排, 实现几何精校正。

4.1 GCP的选择

GCP的选择是几何精校正的最重要问题。其选择依据是要均匀分布在整个校正区域、特征要固定而明显、数量要足够。GCP应是在原始影像中均匀分布并能正确识别和定位、在地形图上可精确定位的特征点、特征线 (取其中点) 。如固定的地形地物交叉点、河流拐弯处或交叉处、小岛、塔、桥梁、机场跑道、铁路、水坝和交叉路口等。其具体数量应根据纠正方法的要求而定。对于卫星影像的纠正, 每景应在20~30个。

4.2 GCP的定位

GCP的大地坐标可以从大比例尺地形图中直接量测出来。GCP在原始影像中的坐标就是像元行号和像元列号。为了提高GCP的选择速度, 可以对原始影像进行图像增强等预处理。

5 控制点对几何精校正的影响

GCP对于几何精校正精度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GCP的数量。分布和其定位精度、校正方法 (包括数学模型、确定亮度值的方法) 不同, 影响也不同。

(1) GCP数量的增加可以提高校正精度, 但也使得寻找GCP的难度加大。GCP的数量也不宜过多, 因为过多不会显著提高校正精度, 却使计算量大大增加。几何精校正要求GCP均匀分布。若GCP分布不均匀, 则在GCP密集的区域影像校正较好, 而在GCP分布稀疏的区域则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GCP的位置精度越高, 校正效果越好。 (3) 校正后的图面中误差一般不大于0.5 mm, 最大不大于1 m m。

6 几何精校正

ERDAS IMAGINE 10.0提供了Affine (仿射变换) 。Polynomial (多项式纠正) 。Rubber Sheeting (橡皮拉伸) 、Camera、Landsat、SPOT、IKONOS等七种纠正模型。后四种是相应的传感器模型纠正方式。工作中多选用二阶的多项式纠正。

对于地形起伏较大, 或卫星侧视角较大的影像, 可利用DEM (数字高程模型) 进行数字微分纠正。通过对影像上像点位移的逐点改正得到高精度的正射影像。在这个过程中, 图像坐标应尽可能读到子像素;加入的DEM应能满足高程精度要求。

7 重采样

重采样是计算被校正图像的文件值, 并生成新文件的处理。有三种重采样方法。最近邻点法:最近的像元值赋给输出像元。其运算速度快、数据文件完整, 但有数据丢失, 输出值的线状特征可能出现锯齿状或断开, 若图像要求细节, 会有很多问题。双线性插值:将一个2×2窗口中4个像元的数据文件值用一个双线性函数计算输出值。输出影像特征过渡平滑, 但会丢失一些微小特征。三次卷积:将一个4×4窗口中16个像元的数据文件值用一个三次函数计算输出值。使用三次卷积, 线状特征细而连续, 虽然数据值发生变化, 但发生的变化通常最小。三次卷积使数据值发生的变化大于其他任何一种方法, 用于计算输出像元值的重采样因子会降低空间分辨率。但仍是最常用的重采样方法。

8 纠正精度分析

在校正影像上选择若干点进行误差量测, 以确定校正精度。对两明显地物间的距离进行量测, 以检验长度误差, 即像点间平面误差;量算公里网中心点到不同方位明显地位点间的距离以检验位移误差, 即点位间的定点误差。通过对西宁市TM影像进行纠正, 像点间的平面误差和点位间的定点误差在一个像元内。计算可知, 用ERDAS IMAGINE软件进行几何精校正的精度, 是比较高的, 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9 结语

用ERDAS IMAGINE进行几何精校正方便快捷, 可获得高精度的可供定量分析的数字图像, 为地形图修测、土地利用调查、森林资源调查等服务。

摘要:几何精校正是利用地面控制点 (GCP) 对遥感影像进行的几何校正。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遥感影像处理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基于ERDAS IMAGINE软件进行几何精校正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其实施流程及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几何精校正,GCP,ERDAS,IMAGINE

参考文献

[1]党安荣, 王晓栋, 等.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方法[J].北京: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2002.

上一篇:蜜蜂养殖基地建设方案下一篇:小学班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