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有效课堂

2024-11-25

如何打造有效课堂(精选12篇)

1.如何打造有效课堂 篇一

课堂氛围不同于教学形式的营造,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如采用宽容能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完全按照自己内在的个体需求无拘束地发展思维能力;或施行控制手段,对学生的观点提出批评,制约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进行,又能让学生按照外在的某种需要发展。在各类比赛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因教师宽容有余而控制不足导致课堂氛围过分活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对自身成长有益的东西并不多;而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常规课堂中,则由于控制有余而宽容不足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沉闷,在压抑的心态下,学生真正能够从自身以外的资源中得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同样不多。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他主张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经验促进发展。这为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活动需要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并且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方能体现活动的价值。活动学生是喜欢的,但针对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怎样组织好课堂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讲究一定的技巧。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控制者、生成者和发展者,教师则是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应精心规划,并且要保证课堂活动最终有效实施。教师首先对课堂活动目标了如指掌,力求以活动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实现前提。其次,对活动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同时体现活动的连贯性和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活动设计得再好,要是脱离实际生活,不能付诸实施,也犹如“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只有针对教学主体现实状况,计为显示乐于接受,又易于课堂操作的活动才能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意志是鼓励克服困难的利剑”时,我设计了“扳手腕”的挑战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果断处世,不怕困难,体验坚持不懈的意义,养成善于自制的习惯。这一活动不管从内容还是时间安排,都做到恰到好处,既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学生乐于接受,又紧扣意志坚强的内容,深化了教学主题。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主体的差异,课堂活动的方式必然也是多样化的,既使是相同的活动方式用于同一教学主体,其教学效果也因时空变异而大相径庭。故教师只有不断实践,大胆创新,才能找到既适合学生又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活动方式。如人物竞猜,辩论,专题讲座,诗歌朗诵,模拟表演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参于和进取精神。比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四课“青春故事”中涉及到学生喜欢追逐流行事物的现象,为了强化认识,我组织学生开了一次辩论会,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紧追潮流是否是青少年的正当行为”,在事先准备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唇枪舌剑,自由辩论,激烈之处给予正确的引导,巧妙的点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一堂课便活起来,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切忌走过场,满足于表面的热闹,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怎样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首先要求大家谈谈改革开发以来我们身边发生哪些变化,学生有的说彩电、冰箱家家有,有的说电话村村有、户户连,还有的说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家家都要住高楼,买洋车„„是的,通过学生们的议论,使他们更加明白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充分坚信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它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再如:讲到“对外开放”时,学生最有兴趣的是讨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话题,对此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入世后,是否中国人每户都要买一辆轿车。”学生们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每户拥有一辆好,我们生活水平有权享受;另一种说法是假如真的变成现实不好。因为我们基础的设施,能源的消耗、环境的问题在现阶段还没有能力解决。这样通过大家的争论,一方面更加深刻地知道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更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团体优势,进行优化组合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如举行“小组”为单位的智力抢答竞赛,每组选2~3名学生为代表,答案代表们可以商议。这样的活动可以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有着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世界,他们总是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喜好观察、分析、思考、感悟客观事物。教师在组织设计课堂活动中应特别重视他们的个性特点,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引导他们开拓创新。如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讲的是:“地球的叹息”,涉及到我国的水资源,我让学生讨论“有什么节水小窍门”。同学们议论纷纷,说“洗衣服的水用来拖地”,“洗脸洗脚的水用来冲厕所”,“洗菜养鱼的水用来浇花”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方面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节约水资源,自觉养成节水、用水的习惯。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来不得半点浮躁。课堂教育教学的内涵和肩负的责任告诫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急功近利”现象是有害的、不能容忍的。

2.如何打造有效课堂 篇二

目前, 教育界普遍存在着“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痛苦”的畸形现象, 有效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那何谓“有效教学”呢?所谓“有效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有效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学习意向, 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法, 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 一定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回顾传统的地理教学, 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 关注的只是学生眼前的成绩。所以教师只一味地满堂灌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 漠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不向课堂要质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也很少关注新课所需要的只是衔接与铺垫,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教师上来就讲, 整堂课下来讲得多, 学生活动少, 教学活动中仍然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教师的讲解几乎占满一堂课, 老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 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如何, 不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2. 教师虽然设计一些学生活动, 但互动过程低效, 目标达成少, 教师设计的问题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与余地, 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泛度, 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活动过程中过于重视形式, 虽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但忽视活动的效益, 不管教学目标的达成, 更不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

3.教师固有着“为教而教”的传统模式, 而忽视“授之以渔”,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 是需要打磨的器物, 而忽视了学生是有个性、有特色的独立个体。作为教师不能囿于过去的传统, 应把观念转变为“教是为了不教”, 而“不教”的关键是向学生“授之以渔”。课堂上教师应努力激发学趣, 授之以法,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快乐地成长, 自由健全地发展。

既然地理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学科, 要想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否则实现有效课堂就是一纸空谈。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转变思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 在地理课堂上要想追求高效, 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作为地理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每一堂课都让学生了解明确学习目标, 这样学生才不会感觉盲目, 可以让学生“自觉去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为打造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2) 创设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问题的有效性体现在开放、深刻、有层次。 (3) 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地理教学中不乏向同学们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世界的风土人情,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及视频资料, 这样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能更好地欣赏和享受生活的快乐,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会提高。

2.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自然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 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参与其中是非常有效的提高课堂质量的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各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 让小组有共同完成的目标, 增强学习的紧迫感, 提高学习的效率。同学们自学研读教材和地图, 共同讨论问题及结果, 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由教师点拨、协助完成, 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课堂模式。

3. 加强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 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 惠其一时;授之以渔, 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还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巧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速度, 如歌诀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几何图形记忆法、联系记忆法、诗词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曲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有一位地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短时间记忆东南亚国家和城市时, 利用谐音编了一个小故事, 是这样的:一人越过一条河 (越南——河内) , 捡到一块金子 (柬埔寨——金边) , 遇到老万 (老挝——万象) , 老万走路太慢 (泰国——曼谷) , 像只小绵羊 (缅甸——仰光) 。简简单单几句话, 化难为易。

4. 适时进行课堂评价

适时进行课堂评价是打造有效课堂的保障, 学生在课堂上是一个学习并不断展示自我的过程, 是渴望被认可的过程, 适当、适时的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 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 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 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鼓舞和信任, 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 自然会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3.如何打造有效的英语课堂 篇三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课堂的最终调控者还是教师,教师的自身素质对课堂教学效果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的时间每分每秒都很珍贵,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组织教学,使孩子沉浸在一种自然的英语氛围中。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英语指示语应当简单明了,必要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或母语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3B unit11“A boy and a girl”时,学习一些身体特征:fat夸张地把手臂撑开,thin缩起来,tall把手举过头顶,short蹲下身子把手向下压,边做动作边说:“Fat, fat, I’m fat. Thin, thin, I’m thin.…”学生能根据这些动作对所学单词形成直观的印象。再如,有些课堂用语配合手势可帮助学生理解老师的指令,Come here!招招手;Work in pairs指同桌两名同学;把手放在嘴巴上做喇叭状,意思是让学生说话能大声点:Louder,please.当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的时候,教师竖起大拇指,意为Great……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知识学习过程中一种内心的体验,一种学习外语过程中带有愉悦情感的体验。我坚信:“亲其师,乐其学。”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 “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三、精心设计情境,追求灵动的课堂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语言需要情境的依托才会彰显魅力,英语教学离不开情境。情境是客观存在的,离开了情境,语言就失去了本质含义。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充分利用图片、模型和实物等直观教具,是极好的非条件刺激,而词汇的音形属于信号刺激,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两种刺激对学生进行协同作用,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英语单词,让学生眼看图片和词形,口读,耳听词音,就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9“Shopping”,课前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衣物:vest, trousers, cap, hat, socks等,上课通过这些实物的呈现,直接进行单词的新授,学生在这些直观的刺激下将单词跟实物自动联系起来,学习效果显著。

2.模拟实践,使学生如临其境

所谓模拟实践,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模拟创设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形成真实或模拟的语言运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使他们在轻松、兴奋、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准确地掌握知识,进而形成运用英语的技能。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3“Asking the way”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呈现了本市的地图,并让学生用所学句型去编对话,让学生用本课所学句型去操练问路及指路,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参与热情高涨。

四、引入竞争机制,享受成功乐趣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有比较才有进步”。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可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学习,让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培养他们积极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竞争心理,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然后在搞好师生关系的同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营造出一个生动、活泼、宽松、舒适、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通过恰当的竞争机制的运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越来越高涨,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4.如何打造有效课堂 篇四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抓住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就把握住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进程与质量。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学生如果对老师有不喜欢或敌对情绪,他就不会听你所说,甚至还会与你作对。因此,平时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熟悉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教师不要让学生感觉你高高在上,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交朋友,真诚的对待学生,使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让学生明白你的真诚,当学生把你当作朋友以后,那么你的教育观念,你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得到他的认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反应迅速,思维活跃,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联系学生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根据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拼图探索勾股定理,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把证明勾股定理作为教学的重点。

三、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境”,就是激发人们主动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的一种氛围。如何让学生易学、乐学,在单位时间和有限精力投入下获得较大限度的发展呢?知识只是简单的符号,如果离开了特定的背景,离开知识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只是个干巴巴的抽象的符号,那学习变得非常晦涩,是一个很艰难枯燥的过程,教学效率如何,可想而知。教学情境可再现现实生活赋予知识生动活泼的意义,使学习变得象说话、行走一样轻松自然,易于接受。“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1、借助问题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的关键,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活动创设情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

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就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

四、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主动驾驭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材的固定不变的做法,取而代之以能够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主动地去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例如“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一项工程,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若甲、乙两人先合做3天,剩下的工作由乙单独完成,问乙还需几天完成?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类应用题和小学学过的应用题有相同的基本数量关系,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关键在于这类应用题的工作总量要用单位“1”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出现,但学生如果能联系已学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就用不着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尝试。由上述的实例可以看出,对于教材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处理,让教材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被其束缚。因此,教师应该有新的教材观,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主旨出发,可以打破固有的授课思路,可以对教学内容予以裁剪,可以增添新的内容,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开发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地位。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优化教学过程,体现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

5.促进有效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篇五

备课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效备课是避免教师无效教学、学生无效学习的前提。但是,何为“有效备课”,判定的标准是什么?部分教师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备课当然要写教案,但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环节,不能等同于备课,更不能代替备课,这是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备课,如何有效地备课?我校在推进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项目工作中,以“促进有效备课、打造高效课堂”为抓手,收到了良好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学校研究为本,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理论和课程标准学习,整体优化,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标准培训学习,以自学和集中学习为主要形式。每周记录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并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学习,让教师队伍整体优化,提高每位教师的业务素质,为实施教学研究打基础。

2、坚持并充分发挥听、评课活动的实效

为了更好地发挥校本教研在指导教学中的作用,要求每学期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安排组内每人一节公开课,由教研组组织本学科教师深入课堂听课,然后组织参与听课的教

师进行集体评课。对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所在,研讨教法和学法的改进办法,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与探索。要求教师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20节。

3、“请进来”与“走出去”

学校结合我校的教改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来校示范教学或作专题讲座,不断开阔教师的眼界。2014年以来,我们邀请了来自槐芽中心小学、眉县第二实验小学、眉县实验小学等学校的5位优秀教师来校做课、与我校教师研讨,极大的解决了我校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的困惑。同时学校有重点、有层次地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听课研讨活动,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有成果汇报,或写学习心得,或上示范课,或作专题讲座,或报教改提案,切实提高学习的成效。通过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加强横向教学研究和交流,提高学校教师的知名度。

4、进行教育反思,针对教学实践及时反思教学设计和过程。

一个教师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根本区别就在于他是否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教育反思是教师的基本研究行为,包括写教育日记,教学点滴,教学案例、教学评析等。可以结合一个专题进行反思,也可以对整个教学进行反思。反思可以贯穿教学的全

过程,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始终,用批判性的分析眼光去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反思中要秉承新教育理念,形成反思参照点。我们在开展教育反思时,要求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抓住稍纵即逝的现象发现问题,联系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分析,构建个人化理论,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反思,每学期评出优秀教学反思装订成册,在全校范围内交流学习。把反思持续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5、不断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

学校通过教师论坛、专题学习、小组交流、教学观摩、典型剖析、经验汇报、学习考察等活动,增强教学研究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6、有效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

学校制订关于教学研究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和信心。对在教学研究方面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我们先后制定了《汤峪镇中心联合小学教师校本教研制度》、《汤峪镇中心联合小学校本教研奖励制度》、《汤峪镇中心联合小学教师教研工作奖惩制度》等制度,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工作和小本研修的积极性,取得了及哦啊好的效果。

二、学校教师集体备课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通研教材,提升教师整体备课水平。

要求教师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能够细读当前所教年级教材,研读单元教材和每篇文章和章节内容,吃透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教材的联系、知识纵向线索和横向结构、把握知识深度与广度、知识的内涵和教材以外的相关信息,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能够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细致作出对教材处理的构想,能够就一册书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分析,写出整册书和单元可行教学计划,为有效备课打牢基础。

通过此环节所有教师能够准确掌握新课标主旨,正确理解教材、合理使用教材,部分教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

2、加强学案设计,优化个人备课,为提高课堂效率作保障。

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了解环境、把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学案设计。落实学校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程序、备反馈的常规要求,做到规范备课。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性地开展有效备课,让每一节备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结构分明、内容精当、富有内涵,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学案设计,为构建高效课堂

奠定基础。

主要措施:要通过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讲评分析制度,建立集体备课机制(四个阶段:集体备课通研、资源共享、个人修改、课后反思,开展优秀学案设计展览和评比,开展备课案例评析研究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由于本校同课头教师最多只有两人,我们先后与槐芽中心小学等兄弟学校交流集体备课成果,取长补短,提高了我们备课的实效性。

3、备课中要重点设计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是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指导(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指导学生的课堂质疑和听课方法,指导学生课后的温故知新。二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技术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微观学习的问题。三是指导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各学科教师生本课堂授课方法和反馈方式,学会自主学习。

三、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完善“生本教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前置性作业:通过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做到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初步理解。

2、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等教学环节,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合作 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展示交流,点拔提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交流 展示,充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点拨,有效调 控,根据学生的展示状况,师生共同释疑解惑,适当进行拓 展或梳理,挖掘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知 识。同时要教师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方法,补充 知识规律,实现整合和升华,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

4、检测巩固:注重基础知识,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 梯度性训练,习题设计要有梯度,既要考察知识,又要检测 能力,并能分层次要求。及时反馈,当堂达标,实现“堂堂 清”。

四、集体备课的现状及反思

1、集体备课不能等同于分工备课 我通过参加部分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发现学科实行了分 工备课。整册教材有八个单元,每个人分了几个单元的备课 任务,每位教师把自己备好的单元的教案分发给其他几位教 师就可以了,其它的就不用管了。这样一来,把原先要备八 个单元的备课任务变成了现在只需备几个单元。反思:从以上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教师把集体备课理

解为分工备课,借集体备课之名,谋“分工备课”之实,都 把教材平均分给几个组员备,每位教师只备一部分内容,然 后把教案复印发给每个人。还有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并不自 己备课,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脑,直接 将网上的有关教案下载。这种不经过大脑的集体备课就等同 于一人提供教案,大家“拿来”使用。这样一来确实是减轻 了教师们备课的负担,也深得教师们的喜爱。但我们并不能 把集体备课理解为大家一起来平分备课内容,集体把教材备 完的分工备课。分工备课是一种偷懒行为,容易使教师产生 依赖思想,不愿去钻研教材,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一批备 课的“懒汉”,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分工备课尤其对年 轻教师不利,年轻教师教书的时间短,对教材不熟,如果每 个学期只备其中一部分内容,那要多少年才能吃透教材呀? 这种有名无实的集体备课,其效果比单人独备更差。这与集 体备课的初衷截然相反,应当坚决杜绝。

2、“集体讨论、交流”不能流于形式 我从参与教师们的集体备课和翻阅集体备课会议记录 中,发现集体备课活动中的“集体讨论、交流”环节流于形 式,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在讨论、交流时,先是由主备课人 照本宣科地念了一遍自己写的教案,接着就是其他组员作补 充发言,说的都是一些“我同意主备课人的发言”、“我赞同 主备课人的设计”等客套话,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整个交

流过程时间短,流于形式。教师们在讨论、交流时的发言都 是简简单单的两三句话,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反思:思想交流是集体备课的目标,应该抓“实”,不 能流于形式。在我参与的集体讨论环节中,经常看到一些人 不愿开口,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不行的。记得有一位名人 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之后每人还 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人交换之后 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集体备课并不需要教学模式的统一,需要的是教师思想的交流,教育智慧的碰撞,教学形式的创 新。也就是说,教育思想的确定,教学策略、方式的选择才 是集体备课的主要目标。有些学校要求统一教学过程,这完 全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和机械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 的集体备课反倒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是不可取 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抓好这一环节,要求每一个人在个人钻 研的基础上都要做好发言的充分准备,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 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言的内容一般包括学情分析、教材 处理、教法选择、媒体选

用、练习设计、师生活动等。主要 谈谈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转变师生课堂角色,真正达到生本教育的效果。

3、应重视“二次备课” 在平时的检查中,通过翻阅教师的教案,发现真正能根 据教师自己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修改和补充教案的

6.打造灵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 篇六

一、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合作是问题的延伸。

问题反映学生“在这里”,学习目标反映孩子应该“到哪里”,教学设计不应该是钻研教材的结果,而要根据“在这里”和“到哪里”的距离进行设计,不知道来自学生的问题,不知道学生要到哪里,只能是满堂灌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无效的教学。问题怎么来?问题从通过有效预习新知识中来,新知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学生看到懂得新知识和学生看起来起疑的新知识,看起来起疑得新知识就是问题。

合作是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有效自主学习时发现他们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启动合作交流了,合作要有意义,合作的内容要有探究的价值,主要包括重点难点内容,涉及知识联系的内容,有争议的内容,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内容,能够拓展的内容。面对有思维的挑战问题,我们要进行分组,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老师要适时地进行角色转换,老师退一步学生进一步,从教班变成教组,从个人教群体变成团队教团队,学生也从个学变群学。

二、建设、培训好学习小组就把握住了有效课堂的灵魂。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伙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积极主动、乐于表达、善于沟通的习惯和能力。我们怎样组建小组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每个学生发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上1、2、3、4、5、6的序号,请同学们按照相同的序号组成一组,学生很快的就组成了6个小组,随后就要确定小组长,取一个响当当的小组名字、小组口号、小组目标。

三、学生、老师面对面讲话,思维、思想在小结中闪光。

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梅川中学数学组总结了如下几种比较实用而且有效的课堂小结形式:

(一)点睛归纳式课堂小结。根据教学内容的区别,教师在小结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提问式归纳小结。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将当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结构。如:《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时,我是这样小结的: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②你学到了平移变换的哪些知识?③结尾时可以画龙点睛,将所学的知识用顺口溜的形式加以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掌握:平面内点的平移规律是“右横加,左横减;

上纵加,下纵减。”

2、列表式归纳小结。在教学《矩形》的判定时,我是通过填表进行课堂小结的。学生通过对表格的填写,一方面明确了当堂所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便于和前面所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性质还是判定定理,都是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来探究的,也是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前后呼应式课堂小结。为了体现一节课的整体美、形式美、和谐美,导入与小结要遥相呼应,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数学课堂导入时,我们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开始,以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但是在一节课结束时我们也不能将开始时设置的悬念抛在一边不管不问,使其悬而未决。因此,在结尾时,不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新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疑虑,解决悬念。这样的结尾方式,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首尾相应,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三)思维拓展式课堂小结。在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容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把课堂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我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对于勾股定理的探究,古今中外都有无数的数学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从我国西周初期的商高到公元3世纪的赵爽,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到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他们都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同学们回去以后不妨也可以查阅资料、自己悉心研究,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什么?

小结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昂首挺胸大声的跟老师面对面讲话,要求他们展示思维思考过程。我们还借鉴了优秀学校的好课堂展示歌: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里想,脱稿不用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来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四、细化复习课研究,让反馈灵动有效。

梅川中学组要求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上运用基本结构为6个环节模式的实施教学。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根据复习的内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需要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将复习的数学知识融入问题的情境中去。

2、激发欲望,回忆知识。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有些已被遗忘知识要让学生结合课本,通过回忆再现,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弄清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

3、合作交流,梳理知识。整理时要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简洁、清晰地把知识整理出来,整理中初步形成自己的脉络。

4、认识点面,完善脉络。对于蕴藏在知识之中的一些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学生自身难于发现和整理,教师应提炼出学习方法,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5、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是复习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形成熟练的技能与技巧。练习设计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针对知识弱点,如易错易混内容的练习,可采取填表、选择、判断等形式;

第二层次是综合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是创新运用,训练思维,即拓展提高性题目。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7.浅谈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七

一、抓住教材,立足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导思想。一节课的出发点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它决定着课堂的各个环节;它是一节课的最终归宿,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一节课成功与否,就要看课堂目标是否实现。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抓住教材的实质,领会教材的学科思想,然后围绕着教材制定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只有把握了教材和学生,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条理性要强,要体现知识、能力,要突出重点,要突破难点,行文要简洁,叙述要准确,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时一下子抓住教学的目标,能够快速地适应教师的教学,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所以,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确立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才是符合实际的,能够突出课堂效果的教学设计。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测量。例1”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确定了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体,比如,数学课本、文具盒、圆珠笔,让学生亲自测试它们的长度,并相互交流实际测量的结果。这样学生就认识了长度的单位毫米以及它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了毫米厘米的关系。在学生测量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使教学目标中的1和2能够初步实现。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也得以初步形成。然后,教师再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回到生活中去,让他们从身边的事物中再次测量,进一步的感知。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是数学。

二、寻找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完美的教学设计,这只能是教师的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这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经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只有课堂主体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去,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勃勃,才会有生命的活力,学生也才能对所学习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课堂才会高效,学习的效果才会显现。学生的参与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千克和克的认识”中,我知道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比较模糊,不像长度那么容易理解,于是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去买东西。我当堂出示了两包大小不一的,重量悬殊的东西,让学生初步感知千克和克的概念,产生学习千克和克的愿望。学习千克和克,我又选择了学生常见的东西,如,五百克的牛奶,一千克的苹果,两千克的橘子,让学生用弹簧秤称一称。学生既有自己过去的认识,又有自己亲自称一称的经历,明白了重量不能只靠眼睛观察,还要实际称一称,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是真实可信的。生活中的素材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身边的素材比比皆是,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与之联系,挖掘其中的乐趣,感觉这些活动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那么学生就会对数学感兴趣。我们的教材内容比较单一,虽然也贴近了生活,但仍然缺少生活的气息,生活的乐趣,远不如生活那样丰富多彩,抓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抓住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挖掘生活与数学中的乐趣,找到学习数学的捷径。

三、开展多元化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自豪,为自己成功的表现而骄傲,也会为自己的失败而懊恼。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的成功感,又要引导学生面对困难不懊恼,面对失败不灰心。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稳定,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8.如何打造初中数学的有效课堂 篇八

关鍵词:课堂教学 途径 有效性

课堂就是一个大舞台,课堂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是大舞台的生命“细胞”,每一个生命“细胞”的质量,关系着大舞台的“生命”,更彰显着大舞台的魅力……课程改革,更新了我们的观念,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一、钻研教材、师生和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好好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相互关系,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写意图,对这些,教师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胸有成竹,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做到不是教教材,而是怎样用教材教。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充分说明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学相长”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师应该先从自身着手,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来充实和丰富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然后培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数学教师可以和学生成为朋友,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对数学教师产生信赖感。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环节、注重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有效利用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状态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认真地记录教师所说的重、难点,死记硬背不动脑;还有一种是带着课前预习留下的疑问去听课,手脑并用。第一种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边听边讲边做笔记,精力有限,因此不能动脑思考,只是跟着教师走下去,长此以往就会忘记旧知识记不住新知识,失去对初中数学的兴趣。第二种学生有所不同,本身就是带着兴趣和问题去听课,目标明确,不会因为听不懂而浪费时间,把精力主要放在课前预习留下的问题上去思考和分析,这样学生主动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还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学生不一定会课前预习的方法,有的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只是浏览一遍教材,虽然做了课前预习但是没有取得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做好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先浏览一遍教材,看看这节课主要讲几个知识点,然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把重点和难点画出来,并在旁边进行批注,把自己的想法或者解题思路写上,把自己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也记录下来,以便在上课的时候找到解决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课前预习,取得课前预习的效果。

(二)有效利用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有效利用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提问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面向全体是学生,分层次循序渐行地进行,使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课堂提问过难会使学生放弃思考,提问过于简单又会使学生不用思考,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难度适中。课堂提问还要具有目的性、启发性、思考性、探究性,如果教师总是问“是不是、懂不懂”,会使学生对课堂提问失去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利用课堂评价

从教师方面来说,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注重学生的数学成绩,而是要更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对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从学生方面来说,每一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希望教师更关注自己和帮助自己。因此,在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多用积极的、客观的方式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使学生有信心学好数学。比如:可以对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样评价:“你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很有创新能力,如果你上课时不再那么害羞,能鼓起勇气积极发言,相信你会在学习数学方面做得更好。”可以对做数学题马虎的同学这样评价:“你的数学思维真的非常敏捷,老师在你这个年龄时都自叹不如,但是你有个小小的缺点,就是做题太容易马虎,希望你能改正这个缺点,不然当你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时可能会造成很大麻烦。”数学教师应该多用肯定的、赞美的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所以充分利用课堂评价,对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3、有效利用课堂小结

每节课的结束都是伴着教师或者学生对一节课的小结而结束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捋顺所学的知识脉络,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小结,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以巩固,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既检验了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又帮助学生巩固了新学到的知识,还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建立了系统知识脉络。

三、超越教材、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措施

我们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数学在生活中是有实际用处的,但是传统数学课堂都是讲例题---做练习题----讲解习题等步骤,到处充斥着枯燥的数字,让学生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看到数字就头疼。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数学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比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举出生活中周围的环境需要美化,正好有一个花坛是平行四边形的,想在里面种上四种不同颜色的花,请同学们帮忙设计一下,怎样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花坛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然后分别种植四种不同颜色的花。本题的意义不仅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之间的关系和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了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还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实事,并知道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适中围绕着生活来学习,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数学中发现生活、体验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而是生动有趣的。

总而言之,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数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有效的利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堂小结的理论联系实际来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教师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罗兵:《数学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初探》

陈福勇:《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初探》

9.彰显个性魅力打造有效课堂论文 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时,明确要求教师要“努力形成教学个性”,这一要求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出发,期待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来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健全心理品质的学生,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那么,怎样体现教学个性,怎样形成教学个性呢?在此谈谈本人的看法与同行交流。

一、不断充实自我,形成独特的个性魅力

语文教学的创新是教师个人素养和个性的外化。于谦有句诗说:“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要让学生扬帆远航,教师必须如东风细雨。正如人们常用的一个比喻,求学犹如打井,井越深,四处的水越聚于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基础、气质、爱好,结合教学工作需要,打一口深井,构建适合自己个性的知识结构,才能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教学的方方面面之中。

二、挖掘人文性和个性化构思,形成个体文学审美体验

打开新教材,无论是从课文的选择,还是从“导读”、“探究与练习”的编排来看,无不体现出教材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关怀。所选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情趣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而这些不同的特点显现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作家的个性总是隐含在作品中的,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善不善于挖掘。

三、创新教学设计,形成个性教学风格

面对那充满人文气息的新教材,由于思想认识、社会阅历、性格爱好诸方面的差异,人文素养高低的不同,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处理,也必然烙上强烈的个性印记。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思路,把握主旨,鉴赏意境的同时,也更应有其对教材个性化的处理,有所创造。这一行为最能体现教学过程的个性环节。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在教学遵循这一规律的前提下,教学个性可以百花齐放。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思路,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形成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

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和个性化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才能通过教学,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发展其个性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淡化了人文精神,压抑学生的潜能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能用既定的教案限制学生多样的心得,而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思想和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创造风格的形成。正如清代学者所说“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也像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解读文本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各自的鉴赏个性和鉴赏结果,鼓励学生对作品的再创造。在阅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了,个性思维逐渐形成了,教学的理想目标也就实现了。

10.有效的律动打造中学音乐卓越课堂 篇十

[摘 要]律动是目前音乐课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它的滥用,已经影响到音乐鉴赏本身。所以,理解律动的定义、原因和策略,进行适当、有效的律动才能为音乐课堂增色。

[关键词]阶梯式欣赏;教学手段;精律动;杂律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R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90-02

“律动”,一个对于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熟悉的名词,它几乎在音乐课堂上无处不在地展现着它的魅力。然而,正是它的无处不在,让我感受到它对音乐欣赏本身的影响。它真的时刻需要么?想在课堂上运用好“律动”,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律动”“为什么律动”,如果不能解答这些问题,就注定无法很好地利用这个教学手段。

一、律动的定义

有人认为律动就是跟着音乐站起来动一动。非也!律动是指随着音乐中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起伏、音乐情感,有规律地摇动、跳动、晃动,通过身体的方式来表达的舞动。它主要以身体为乐器,用身体的某一部分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同时体会欢乐、悲伤、兴奋、沉重等不同的音乐情绪。这种教学的新形式为音乐教师成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了最佳的体验方式。

创立“体态律动”的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类的情感才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都是由人的眼部、手部、头部、腰部、腿部等身体动作来完成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以及体会情感的能力,也就是说律动的作用是为了感受和体验音乐。音乐不是单一形式的单轨道的存在,不是单纯地去用嘴巴唱或者用耳朵听的艺术。它是一门可以一边唱一边动的综合性的艺术。如今单纯的歌曲演唱已经无法满足实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于是许多音乐教师开始重视律动,因为律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跟随教师去体验音乐。它能让学生同时置身于“学”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但是现状是随着这种律动形式的推广,我所听到的众多音乐课中,律动的过多加入已经明显影响到音乐鉴赏的本身。吴康宁先生曾经说过:“在国内,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学生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的学习状态下。”有教师认为这种现象应该不会在音乐课堂上出现。因为音乐课是轻松的,学生应该是在轻松而又愉悦的状态下接受音乐知识。然而,现状并非如此,有的教师会在一节课中加入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有一种“上音乐课比体育课还累”的感官体验。律动是学生充分理解音乐后,在教师的带动下自然而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并不是教师在自己的意愿下,在课堂进行的开始、中间、结尾随时随地都引入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律动的原因

在课堂上,采用律动这个教学手段时,教师就要想好:律动的目的是什么?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什么样的作用?律动的意义在哪里?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还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本学期我聆听了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市级公开课――《樱花》。这部作品本身并不难,执教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学会演唱作品,并体会日本音乐的简单美”。但是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还没有达到很好的唱会、唱准这首作品的教学目标下就开始了律动。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整齐地完成律动动作,她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最后律动很好地完成了,但是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会唱→唱准→背唱该作品却没有完成。实现这个目标其实并不十分困难,因为①篇幅上看该作品只有14小节;②歌曲一字一音,相对简单;③音准难点主要是歌曲的倒数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之间的衔接。但是执教教师却为了律动忘记了教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忽略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导致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这就本末倒置了。当专家询问时,该教师的反馈是:没有律动显得不热闹,课堂气氛不够好……难道律动的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诚然,律动可以活跃相对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简单的律动动作,但是这绝对不可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让学生有一种受到强迫的感觉。因为他们还没有唱会歌曲,还没有熟悉音乐,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动,更不知道究竟是听音乐还是学习教师的律动动作,他们是被教师带领着莫名其妙地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教师想让学生去感受它的情绪、线条,就应该先让学生去欣赏音乐、熟悉音乐、理解音乐,继而对音乐有一定的记忆以后,在一层一层的阶梯式欣赏中走向音乐的律动。这样的律动才是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有效教学手段,而不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开始的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课堂不能为了热闹而热闹,音乐课也不能为了律动而律动,不然就是“杂律动”。

三、有效律动的策略

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创立者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音乐,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自己”两个字。音乐的感受一定是学生自己去体验的,而不少教师上课时却直接让学生按规定好的律动动作开始“翩翩起舞”。

记得我在上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法国作曲家瓦尔德退费尔的作品《溜冰圆舞曲》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该作品的第一圆舞曲中的主题a是相对比较舒缓的,我便规定学生用一致的动作――双手一起慢慢向身体两侧滑动来感受旋律,甚至还规定了向左向右的顺序。这样的结果便是:学生的动作非常整齐,但是现场的气氛很严肃,学生的表情并不轻松。他们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在欣赏和感受音乐,而是在教师的指示下,在音乐的节奏中完成一套体操动作,更让我揪心的是,有的学生甚至在看到他的动作与其他同学不一致时,显得非常紧张。很明显,他们注意的并不是对音乐旋律的体验,而是动作的一致性。在这一刻,我立马就感觉到我开展的律动有问题。

在上第二个班级时,我改变了“策略”:在学生欣赏聆听完主题,心中对这段音乐的情绪和表现有所领悟后,引导他们这样律动:“同学们,你们可以自己创编动作来随着音乐律动。相同的旋律经过我们每个同学的理解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律动方式。你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最贴切这段音乐的方式来表现这段音乐。”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一部分比较活泼的学生开始动起来,我提醒道:“这种律动必须是跟随旋律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进行的!”我也提供给一部分不知如何律动的学生一些范本:“如果有部分同学想不出律动的方式,可以看老师。”我做了几个优美、舒展的律动动作:双手缓缓前推、左右推;双手轮流左右缓推;双手不动,身体轻轻摇晃;左右手缓缓画圈等。这样引导出来的律动效果出乎意料的精彩:好多学生在欣赏音乐时采用了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律动方式。尤其是在欣赏第二圆舞曲时,因为该主题轻松、跳跃,在我“一定要贴合三拍子节奏”的提示下,学生跟着音乐“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学生在律动时,还向其他同学展示、炫耀:“看我独特的律动方式。”更有几个学生叫嚷“老师,让我多听几遍,我还有几个动作没有加进去呢!”回到办公室,我不禁思考: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指示,机械地进行律动,学生会感觉很莫名其妙,这是为了律动而律动的“杂律动”,而让他们随着音乐,用自己觉得最自然、最舒服、最正确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这就是“精律动”!所以我们要提高律动的效率,就一定要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听在前,动在后!引导得当、教学得法,这样才能有高效率的律动、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律动,是一种教学手段,利用这个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但这并不是教学的必需内容。它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地去提升学生理解音乐程度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工具,但是不能让工具成了影响学生接受音乐熏陶的障碍!

11.如何打造小学英语有效课堂 篇十一

【关键词】有效课堂 小学英语 以人为本

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英语在人类社会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国际交流都离不开英语这个工具。在我国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当中,由于受到上世纪苏联的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较大,很多教师仍然坚持老旧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氛围死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有的老师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而没有提起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使得一些学生学习方法十分被动,无法成为新时代所需求的全面性人才。一堂课只有40分钟,如何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的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密切地关注学生

1.要求适度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知不觉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过于关注教学的设计感,力求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小学学生的自身情况较为特殊,教师要了解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每堂课开始之前教师都应当仔细备课,充分了解自己课堂上所要传授的知识,才能将知识快速高质量的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真正想要学习到的知识,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完整的吸收自己的所讲的东西,不要一味将过多的知识塞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做得好的,要及时的予以鼓励,让学生们再接再厉;学生在课堂上做的不好的,要及时的予以批评并纠正学生的做法,确保学生的思想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2.摆正教学的心态

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就是对老师最好的鼓励,没有老师不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越好,考试时得到的分数越高,教师就越开心。即便如此,教师也要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和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热情来分配教学方式,假如指根据自己单方面的想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量,最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这种过于功利的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已经不再适用。例如最基本的英语单词教学当中,一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节课讲的但此数量太多,导致学生记住的单词数量寥寥无几,教师盲目的扩充自己的教学内容,最后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下降。但是即便如此,教师也不应当过度的追求教学质量而安排给学生过于轻松的学习任务,浪费过多的教学资源。

3.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

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工作,就要理解学生心里的想法,从根源上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才能一步一步的推动教学的开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成型的时期,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往正确的道路上引导,确保学生成人又成才。每个学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对每个学生的期望值不应当完全相同,而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变更,才能确保学生顺利健康的成长。

二、以人为本,注意细节

1.提起学生的兴趣,注意顺利地引入新知识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将每一节课都当做一个独立的故事来看待,每节课与每节课之间也要做好衔接。学生是否能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是否能真正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起兴趣,都是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与教学来完成的目标。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应当尽可能的提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假如学生感到教师的课程十分有趣,就能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来。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切实的学习到自己想学习的知识。

2.做到学有所用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进度往往较慢,如何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是确保教学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一环。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产生足够的兴趣,同时也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自信心。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死板,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容易产生疲劳感,最终失去对教师教学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丰富多彩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建立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切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学生学习需要动力,教室课堂的趣味度是直接吸引学生参与的关键因素,教师要主动给学生机会来对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针对不同的知识来主动提出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到答案,不仅提升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同时提高了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

2.多种学习方式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鼓励,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掌握课堂教学评价艺术

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怀着较大的兴趣,一些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碰壁而放弃英语这门课程,一些学生的学习也缺乏持久力,新鲜感无法持续较长的时间,导致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英语这门课,也是提升英语成绩的最佳阶段。此阶段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快速地对老师的指示作出反应,教师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指导,就能快速的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们进入了瓶颈期,一些学生出现了厌学的抵触情绪,学习效果直线下降。一些优秀的学生对自身要求较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坚持,而不是简单的放弃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将求知欲较强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让这些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激励与探讨,彼此提高英语能力。对于那些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予以鼓励,多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潜力,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师生关系,这些对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

2.评价准确精炼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实在,不能因为其他原因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教师要严格保证自己对学生活动评价的公正性,控制好对学生评价的尺度,让整体评价具有指导作用,确保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并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予以改正。

因此,整个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重心就是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小学英语教学的有趣之处,营造一个和谐、有趣的教学环境,促进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刘妍,孙众.小学英语电子课本中的学习活动模式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01-106

[2] 李祖祥,王守林,徐巧娣等.新中国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38-41

12.如何打造有效课堂 篇十二

语文作为义务教育中最基础、最工具性的学科教育,承担着所有学科的基石功能,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正所谓“为人师之底蕴不足,则育人之大才无望”,因此,语文教学更要有一支出色的学科教师队伍,有了高素质的师资才会有高品位的课堂,有了高质量的课堂才会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专业素养,并打造出语文学科的有效课堂:

一、搭建一个学习型的人生发展舞台,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知识水平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要有扎实丰富的专业和综合知识。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博览群书、不耻下问,不但要善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不断加深知识的深度,而且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建立广泛的知识网络。

1. 立足教育教学岗位,用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为有效课堂提供充足的养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学科知识的主要源头,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塑造者,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知识。我们认为教师知识水平的提升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加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解读的深度。

课程改革走到了今天,很多教师接受完通识培训及普及的学科培训后,以为就只需改变课堂模式,注意教学方法,殊不知这其实是在穿新鞋走旧路,对课程改革的精髓根本就未能完全领会。我们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更鼓励教师把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教学需要建立联系;支持教学交流及研讨的开展,更支持各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教师通过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越丰富越扎实,对教材及课程标准的理解就会越透彻、越全面。

(2)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之适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

师范生之所以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就是因为这两个知识体系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指导依据。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均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掌握了学生实时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但许多教师实际上并不重视这两方面的知识运用,工作多年还停留在师范院校时所学习的一些理论知识水平,这阻碍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所有的教育规律或者发展规律都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学科教学、教学环境。教育对象都会有所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找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找准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方向。

2. 实践课改新理念,用生活来打造课堂上的教学智慧,为有效课堂锦上添花。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但其人文性也不容忽视,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就会走进死胡同。因此,用生活来打造精彩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吸取生活中源源不绝的知识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出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单靠教师个人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把外面精彩的世界引入课堂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教师首先要读得懂外面世界,并相信自己可以变废为宝,把生活中原以为是负面的事物转变成正面的教育。要做到这点,教师就必须掌握更多专业之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吸取其精华,并把它变成课堂上的教学智慧。如对网络语言的应对就是一个例子。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学生每天使用让很多语文教师头痛的语言———网络语言,并且非常热衷于使用这种语言,甚至相互之间进行攀比,个别学生还自行创作。我们对某校八年级的560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91%的学生经常在网上与他人沟通,87%的学生认为网络语言更有趣,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但一些教师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是学生作文水平越来越低的元凶,并想方设法去减少学生接触此类语言的机会,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我们认为对于这种日常生活中学生时刻都可接触的另类语言,与其硬性地“堵”,还不如巧妙地“疏”、“导”。我们作了一种新颖的尝试,就是把它引入作文教学。首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改编或创编一些优秀的网络语言文章,其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竞赛形式把他们认为创作得最精彩的网语文章译化成规范准确的书面表达,再进行小组之间的分享、交流和完善,最后把一些优秀的成果在公告栏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体味语言的神奇效果。这个活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他们认为这种一改以往作文枯燥乏味教学的活动,更能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潜能。当然,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要评委,因此必须精通语言之间的转化。这个教学实践实际就是对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进行引导,为学生的内部思想和正确的书面语言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经过多次实践,我们发现学生表达的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写作文时出现的口头语言和网络语言表达明显减少,作文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所以说,对于生活中我们认为不利教学的一些因素,疏导总会胜于堵截,善于使用教学智慧,巧妙处理,就能打造出各种形式的有效课堂。

生活处处有知识,教师只要善于学习,善于运用,建立广博的知识网络,就能为教学工作增添活力。

二、提升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思维,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师精良的教学技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工作中不断尝试、摸索并累积而来的。

1. 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巧用集体智慧,善于加工,善于反思。

教师的集体备课已成为一种教学常规,但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只把它当作一种形式,体会不到其实际意义。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集体备课还常常走进一种误区,就是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类似分责任田,各耕各的一亩三分田,然后资源共享,拼凑后就是集体备课的成果了,然后上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毫无个人艺术或风格可言,试问这样的课堂又怎能精彩得起来?

这样的集体备课实际上是避重就轻,本末倒置,既不利于名教师的培养,又不利于有效课堂的打造。备课责任到人仅仅是集体备课的一个开始,前期的个人备课只能作一个雏型。围绕这一雏型,老师应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取长补短,对其进行修缮、加固及美化,形成模型。教师在使用这一模型前还必须加上属于自己的各种元素对其加以调整,这样的集体备课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打个比喻,前期的个人备课相当于买了个毛坯房,团队协作过程相当于房子的基本装修,个人的风格布局及艺术摆设完成后房子才能成为房主真正的安乐窝。备课也一样,有好的集体备课就会让课堂成功一半。

除了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和完整性以外,集体备课的一项延伸活动也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学反思。很多学校和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可有可无,即使强行给任务也可随意应付,这也是一个误区。教学反思不仅关系到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影响着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因为教学反思是集体备课的一个重要补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找出解决办法,对教学效果好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和进一步完善,这种课后的反馈和检讨,能有效地保证接下来的集体备课质量。学会备课学会反思也是教师教学水平和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

因此,有效的课堂以高质量的集体备课为依托,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教师日臻完美的教学技能。

2. 学会取他人课堂之精华,借助外部条件,游刃于课堂。

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还包括擅于内化他人之教学精华,勇于探索和实践。这一点对年轻教师尤其重要。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擅于备课,擅于上课,还要擅于听课。语文课是大家都能听懂的课,它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有明显的专业性,但同时,语文课又是最难听出优劣的课,因为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语言学科,它更多地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和发散性。只有真正懂得听课的教师才能从中吸取养分,提升自我。教师学会了取人精华,有探索和实践的信心,知道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屈不挠,那么打造出颇具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为期不远了。如果能再掌握和熟练运用先进及有效的教学手段加以辅助,教师在课堂上就能真正游刃有余了。

3. 善于以写作来提炼师道。

杜甫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文字工作者。因此,经常写作、乐于写作、善于写作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一个喜欢写作的教师才能带出一群喜爱写作的学生。

一般来说,教师的写作包括撰写学科教学论文、教学札记及“下水”作文。

学科教学论文和教学札记是教师就日常教学工作对所遭遇问题的系统思考和分析,教师在撰写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思绪,使自己的头脑清晰。更重要的是,这样不断努力写作,就会逐渐让教师对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贴切,语意更清晰,更善于去捕捉和体会生活及工作中的问题与感受,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也是理所当然的,很多教师对此乐此不疲,是因为他们尝到一篇优秀的“下水”作文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带来的许多甜头。与其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介绍或教授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还不如教师直接写出一篇优秀的“下水”作文有实效。它能更具体、更形象和更简便地教学生如何写作,为学生提供一把作文的尺子,并给学生展示教师的思想和情怀。

三、培养为人师之幸福感

教师的教育情怀是专业素养提升的主要动力。教师只有拥有了一种为人师的幸福感,才能百教不厌,才能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潇洒自如地谱写人生,谱写爱生、爱教育的乐章。因此,教师培养美好的专业情感和职业情感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专业素养。一个对工作没有热情,没有激情,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又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又怎能开辟出精彩实效的课堂教学?

我们在一所初中作了一个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问卷调查,其中认为“教学工作是一件很快乐很幸福的事”的教师占37%,认为“教学只是一份赖以谋生的工作,谈不上热爱”的教师有51.5%,认为“教学工作很烦闷,没意思”的教师占11.5%。而在之后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学校里教学成绩突出、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都是选择了为“人师深感幸福”这一选项的,而认为工作“没意思”的教师大部分是工作散漫、无心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由此可知,培养为人师之幸福感既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组织部分,又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

教育是一项延续性很强的事业,同时教学工作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要使教育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内强素养,外拓技能,这样才能形成别树一帜的教学风格,打造出各类的有效课堂。

摘要:本文对“如何打造有效课堂”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打造学科有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也是重要保障。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论是专业知识、技能还是专业精神, 对教师都是一种新的挑战, 如果教师不进行相关的学习、培训、研究或尝试探讨, 是很难真正更新教育理念的, 因此,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更是课改的需要。文中作者从如何提高教师知识水平, 如何运用教学技巧和智慧, 以及培养职业情感等方面对语文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打造学科有效课堂进行了详细阐述,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教学质量,语文教学,教师,专业素养,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宗泌.教师素质与新课程改革.辽宁教育, 2003年12期.

[2]李敏.我国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其应对.当代教育论坛, 2003年12期.

[3]顾明远.现代教师读本.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4]卜延中.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活化自己的角色.中国教育报, 2003年.

上一篇:复习专题找规律学案下一篇:优秀基层党支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