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精选12篇)
1.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篇一
关于北安市技工学校申办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报告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按照黑人社函[2012]399号《关于认定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通知》精神,我们对该校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感到该校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条件完备,学校管理规范,办学效益显著,在黑河市职业培训领域具有示范作用,达到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标准,申办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现将该校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北安市技工学校成立于1980年,1997年晋升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2011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晋升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工学校已与农高、职高、电大、农机校、农广校等其它5所学校合并,成为以技工教育为主体,融技工教育、职高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为一体的跨行业、多功能、综合性职业学校。全校占地面积3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92平方米,教职工106人,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机电应用技术、计算机、电焊、汽修、幼师、服装等8个专业,在校学生2149人。
北安市技工学校是农村劳动力省级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扶贫开发“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黑河市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每年开办各种短期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城乡劳动力4000多人次。
二、成立高技能培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发展地方经济的迫切需要
黑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重点打造以黑河边境贸易为核心的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以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为根本出发点,以推进全市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产业发育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项目和人才建设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三新”产业、贸易为重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发展地方经济急需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技能型实用人才。而普通高中考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到外地发展,落地型人才主要依靠本市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校来培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仅有初级和中级技能人才已满足不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但黑河市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较少,因此,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发展地方经济的迫切需要。
(二)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满足当地经济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北安市每年应届初高中毕业生7000人左右(含农垦、森工系统),可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不足3000人,仍有4000人需要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全市6所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每年培养中级技能人才近1000人,能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足200人,升学率仅为3.5%左右,还有许多学生渴望通过进一步的培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接受高级职业技能教育。全市城乡劳
动力26万人,高技工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为2.3万人,不足劳动力总数的10%。有数万名中级技能人才需要接受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高品质场所,给中级职业技能人才继续学习深造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成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技工教育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黑河市现有6所技工学校,其中;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所,省重点技工学校3所,普通技工学校1所,民办普通技工学校一所,主要培养中、初级职业技能人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57号《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地级以上城市都要建成1所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而我市目前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没有。因此,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市域经济内各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推荐北安市技工学校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符合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的精神,为北安市全力打造现代化新兴城市奠定人才基础。
三、具备的条件
北安市技工学校位于黑河市南部名城——北安市,是由北安市政府主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校占地面积384000平方米,实习示范基地和乡镇技工分校共14500平方米。全校教职工106人,聘请社会兼职教师27人。建校34年来,为社会输送中初级职业技能人才近5万名,培训高技能人才500多名,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的摇篮、能力提升的加油站”。
学校立足本市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特点,谋划办学思
路。采取“强队伍、精管理、优质量、重技能、创特色、铸品牌”六项措施,创新办学机制,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确立了“突出一个重点——强化招生工作扩大办学规模;加强两项建设——基础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三个模式——《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分段式教学、学分制管理》教学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四个服务——为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服务、为城乡劳动者创业致富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多年来,投资450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建培训实训楼5000余平方米,维修实习基地7200平方米,建立了电焊、机加、电工、电子、机电编程实习室和实习车间。办学条件步入全省技工院校先进行列。
实施“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办学模式。采取“学校开专业、专业办产业、公司加农户、企业带乡村”的方式,依托专业开办相应的经济实体。先后成立了电工装配车间、编织厂、服装厂、机械加工有限公司(包括办公设备厂、农机修造厂)、变实习基地为生产车间,变消耗性实习为创收性实习。
开展为农服务,为农民创业致富铺路架桥。学校树立品牌特色,充分发挥省“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基地的政策优势和学校培训教师是省级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学校带头创业、扶持典型创业、引领全民创业。向学员推荐了大豆新品种、规模种植、特色玉米种植与加工、杞柳种植与柳编、玫瑰花种植、食用菌栽培,拓宽了学员的创业思路。学员通过培训走上了成功之路。
学校被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先进实验院校、黑龙江省技工教育先进单位、职业
教育先进单位、省金牌服务单位、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先进学校。
四、所在单位支持措施
学校依托计算机、汽车驾驶与维修、电焊技术3个重点专业申办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培训计算机操作、汽车驾驶与维修、电焊技术等高级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完善“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深度参与”的办学机制,聘请行业企业领导和专业技能人员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合力建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二是2012年投资200万元,用于计算机、汽车驾驶与维修、电焊专业实验室建设,新建4个专业实验室和15个实训基地。
三是扩大招生规模。计算机、服装制作、汽车驾驶与维修、电焊技术专业年培训高技工和技师500人。招生范围面向黑河市所属各市、县、区和国营农场、劳改劳教农场、森工局,招生面扩大到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劳动力。
四是提高师资水平。招录应往届大学生充实教师队伍,招聘社会各行业能工巧匠到校任教;选送本校教师到高校进修学习,到企业或农村挂职锻炼;聘请国营农场、驻军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
五是实施“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办学模式,按照产业类别,组建农牧工产业有限公司,扩大机械加工有限公司。
六是加大为农服务力度,依托乡镇技工分校,扶持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和带动农民创业致富,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五、主要目标和工作计划
总体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实施“产工教结合、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创新办学机制,提高办学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
工作计划:
1、到2013年末,学校在校学生达到3000人,培训高技工和技师500人。
2、新建学生宿舍楼、图书馆、餐厅、报告厅,建筑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
3、扩大校内实训基地规模,成立电子装配车间、农产品加工厂、组建农牧产业有限公司;成立计算机动漫创作中心、成立汽车修配厂,完善机械加工有限公司。
5、建立乡镇技工分校10所,扶持10个村建立农民创业示范园区,年培训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和致富带头人500人,培训现代农业生产人员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2000人。
2.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篇二
1 调研目的与对象
1.1 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 充分了解市场相关专业、岗位设置情况及变化趋势和市场现有高技能人才状况, 进一步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教学建议, 以便使中职院校的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专业建设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课程教学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加快中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
1.2 调研对象———中国联合装备集团安阳机械有限公司
该公司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 始建于1968年, 是原轻工部定点生产制浆造纸装备的直属国有独资企业。2005年与中国建材集团重组。2006年, 根据集团公司构建“产业、科技、成套装备及物流贸易”四大业务板块的基本思想, 整合内部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资源, 投资3.5亿元人民币, 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相当规模的制浆造纸装备、建材装备和压力容器的新型机械装备制造基地。2010年企业成功完成搬迁改造改制工作, 正式进入中国联合装备集团公司。
公司占地面积286亩, 拥有60 000平方米厂房区和800余台生产设备, 其中30%为大型设备。最大卷板厚度100mm, 最大加工件直径10米, 最大加工件长度22米, 最大起重能力200吨。具有一、二、三类压力容器、真空、常压容器及其它非标设备的设计资格和制造资格, 具有复合板、双相钢、钛材等有色金属的焊接制作能力。公司年产量可达20 000吨, 年产值近5亿元。
2 调研方法
2.1 考察与交流
在公司领导荀晓晋副总经理的陪同下, 我们参观考察了该公司的生产车间, 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通过考察交流, 了解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及企业对人才的技能水平和个人品质方面的要求。
2.2 座谈与研讨
调研中我们与该公司的领导和部分技术人员进行了座谈, 各位领导与技术人员就本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培养方向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与建议。大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共同点是:人才应该是全方位的, 即人才不但应具备过硬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而且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沟通能力等基本素质。
3 调研情况与分析
3.1 该公司技能人才基本情况
(1) 人员构成:该公司现有职工366余人, 其中高级技师4人, 技师15人, 高级工60人, 中级工150人, 初级工40人。
(2) 学历构成:本科65人, 专科60人, 高中 (中专中职) 180人, 初中61人。
(3) 该公司提升员工职业技能的方式为一对一带徒, 高技能人才的来源主要是校企合作培养, 培训内容为岗位培训, 主要是通过劳动部门、技工学校和企业自身培养;该公司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激励政策是实行岗位加津贴制度, 并认为技能培训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 该公司对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本要求是:现场培训, 结合企业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重视实践水平提升方式的职业培训教育。
3.2 对调研情况的分析
(1) 该公司为老牌国资委企业, 虽然经过改制, 但人员仍显偏多, 技术研发队伍不足;高技能人才跳槽现象相对带有普遍性, 企业不愿意占用工作时间进行员工提升培训。
(2)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 该企业虽说年产值较为可观, 但考虑到机械行业利润率仅占8%的情况, 企业经营压力仍然很大。
(3) 该公司对员工的思想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员工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吃苦耐劳的精神,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良好的团队意识等。
3.3 企业需求
中国装备集团安阳机械有限公司希望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培训出一些素质全面、品质高尚的优秀高技能人才。
(1) 对学习内容和课程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和迫切需求如我公司主要焊接工作量大, 需在这方面加大培训力度;课程上多以实际操作培训为主, 理论培训为辅。
(2) 对培养方式的要求和建议。希望采取短期集中培养, 专项攻关等形式。
(3) 对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从提高就业者素质入手, 缩短培养周期;政策扶持, 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某企业的员工, 更是全社会的财富, 可以给予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资金或税收方面的优惠等;发挥专业机构如技校等机构的职能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中国装备集团安阳机械有限公司技能人才的基本情况分析和公司在技能人才培训方面的需求调研, 就中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4.1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首先, 必须尽快由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实际的应用操作技能为中心转变。对书本知识应该精简和筛选, 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应用技能的操作和训练。其次, 必须尽快由以理论知识为重心向操作技能和应用性知识为重心转变。必须尽快由以学校教学为中心向实际的社会需求为中心转变。教师对于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讲授与辅导, 不应老是局限在课堂上, 而是应该尽可能到实际企业中去, 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 教师则在旁边予以必要的提示和辅导。最后, 必须尽快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必须由市场需求来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 配置教师资源。市场的需求, 就是教师开展专业技能教学的努力方向, 决不能以具有什么样的师资来决定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和上什么样的课程。与此同时, 还必须在培育学生的专业特长、实行学校和社会合作办学、建立新型师资队伍和新型考试考核机制、以及建设新型的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 大胆突破, 探索新路。
4.2 加强与企业沟通, 明确培养目标
要加强同企业联系, 一是走出去, 到单位考察, 掌握企业情况, 为市场培养需要的人才;二是请进来, 即邀请用工单位到校介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最喜欢什么样的员工。这样走出去和请进来, 既可以使学校充分了解市场需求, 也加深了同企业的联络沟通, 为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企业招聘员工时, 首先看重综合能力, 包括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等, 而在这些能力中, 更看重适应能力。对于企业招聘来说, 可以不看你是否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但是你必须能够马上适应企业的管理、适应岗位的要求。只有这样, 你才能够尽快地投入到你所在的工作岗位中, 并发挥自己的潜能, 做出相应的成绩。除此之外, 还必须具备敢于在工作岗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定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综合能力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也是他们在招聘时希望吸纳的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 他们除了考虑综合能力之外, 还更加看重员工是否有潜力可以挖掘, 是否有发展前景。所以, 我们要重视学生潜力的培养。我们理解为, 培养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善于思考的头脑, 善于创新的精神。
企业对员工敬业奉献精神、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等品质的要求, 是他们在对员工综合能力和潜力之后的又一着重考虑的因素。我们要努力培养具备良好品质、良好职业道德能够真正“爱岗敬业”、有团队意识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海渔.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探讨[J].职业圈, 2007, 11.
[2]许晓芸, 朱玲君.高职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林区教学, 2010, 7.
3.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篇三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实训基地 原则 建设
笔者所在的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笔者参加了北京市委组织部立项的“电控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实践”课题,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对大型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了探索,本文是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市国资委授权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旗下拥有京东方、七星电子、电子城3家上市公司,27家二级企事业单位。主营产业分布在液晶显示、集成电路与光伏设备、广电发射设备、自助服务设备、特种电子元器件及精密仪器仪表等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
面向“十二五”,北京电控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创新驱动强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电子高科技产业为主业、以园区地产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的“1+2”产业格局;发展数字电视、电子装备、节能及新能源、特种及专用电子产业;形成数字电视、新能源、LED三大产业链;打造特种电子装备、电子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四个产业集群;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确保集团的各项产业健康发展,必须要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到战略层面,切实重视起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仅仅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比较理想的实训基地做配套,则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需要将实训基地的建设放到重中之重,以确保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为确保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经过探索,电控公司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遵循了如下原则:
1.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
对于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大企业集团来说,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要有全局观念。目前电控人数共计80564人,其中技能人才占48%;下属的二级、三级企业多达169家,其中各类技能型人才占从业人员的将近一半。各个企业的技能人才的岗位各有重叠,如果没有统一规划和建设,各个企业各自为政,会造成资金浪费,也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不能集中资金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基地,后期的使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会造成后期的维护成本很高。基于这样的考虑,发挥大企业集团的优势,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的原则。
2.“企校所”合作联合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北京市政府电子工业办公室,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成立了电控公司,所以目前下属的企事业单位有学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各类企业、研究所等。和高技能人才直接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主要有: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市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001鉴定站、51鉴定所、各类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开哪一家也不行,因企业是用人的主体,鉴定站(所)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完成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的鉴定;学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战场之一,但学校并不是每个职业资格都有完整的培训设施,鉴定所(站)也不是每个职业资格都有完善的鉴定场所和设施。针对不同的职业资格,企业有用人的岗位,这个岗位有相应的设施和设备,这为我们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鉴定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保障。所以要发挥电控集团的优势,企业、学校、鉴定所(站)联动起来,各负其责,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共同建设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鉴定的实训基地。
3.开放共享,独立核算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实训基地的建设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和规律,必须发挥市场的作用,允许每个实训基地去开创市场,扩大培训范围,增加收入来源,并且在每个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必须独立核算,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实训基地完全对外开放共享。由于实训基地是依托集团内部的企业在统一规划下建设的,部分基地电控集团有资金的投入,为了最大化发挥培训资源的优势,对于使用基地进行集团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培训费用执行电控集团的培训指导价,对于集团外的培训完全放开,由各个培训基地自主决定。
4.组织保障,适当补助,行政推动
为确保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工作确实能够有效推进,电控公司董事会决定成立以一位副总裁任组长的实训基地建设使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电控人力资源部领导、下属企业的党政主要领导。由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和落实这项工作,这样在组织层面上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实训基地建设时,主要依托下属企业和学校。对于学校,由于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目前中央财政和北京市财政针对职业教育都有专项拨款,对于建设在学校的实训基地,主要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对建设哪种类型的基地,电控根据规划主要进行技术和业务指导,对于由下属企业主要出资建设的实训基地,电控集团根据规划,通过自主申报审批通过后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但以二级企业自筹为主,如京东方液晶实训基地;再有通过电控公司统筹规划,鼓励和指导下属的学校、企业和技能鉴定所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发挥各自优势,采取股份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行政推动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年度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对实训基地进行项目管理,按要求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
5.多元投資,争取政策资助和政府补助
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到实训基地的建设当中,所以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筹措方面采取了多元投资的策略,并且明确谁投资谁负责谁受益,将责权利落到实处。再有电控公司作为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必须要承接政府的任务,并且电控公司的前身为北京市电子工业办公室,其本身就承担着政府的管理职能,现在职能转变了,但承接政府的任务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主要包括利用我们的实训基地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利用我们的现有资源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对再就业人员和技能需要提高的人员进行培训。再有积极为政府分忧,为社会提供服务,也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为政府分忧的过程中积极争取各种政策资助和政府补助。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
对于实训基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在这里我们主要依据电控产业发展、人才战略和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将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专强型”实训基地
第一类由于专业性极强,高技能人才只有该企业需要的,我们支持和鼓励下属的这类企业独立建设实训基地,将这种类型称为“专强型”实训基地。如京东方TFT-LCD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北广科技广播发射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就属于这种类型。
2.“通用型”实训基地
第二类,社会需求广泛,运行资源需求较低,适合学校建设运行,同时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属学校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建设的各类校内实训基地,将这种类型称为“通用型”实训基地。如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实训基地、通信技术实训基地、图文信息技术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软件开发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信息安全技术实训基地、电子商务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实训基地。
3.“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
第三类,这种实训基地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电控系统的企业大量需要,系统外的企业也大量需要,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这样的实训基地。但是企业独立建设成本太高,资金利用效率不足,实训基地发挥不了最大的效益;学校独立建设由于缺乏运行资源,实训基地不能很好地运转,发挥不了最大的效益;技能鉴定所(站)要组织技能鉴定也需要鉴定场所,独立建设根本不现实,也没那个财力。鉴于以上情况,由于企业、学校和技能鉴定所都有需求,电控公司统一调配资源、协调各方,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用运营、共同受益,将这种类型称为“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这类基地有北信数字传媒中心、北信-北广科技电子产品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北信-兆维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基地、北信-吉乐LED实训基地、北信-七星新能源实训基地、北信-牡丹数字电视双国标检测实训基地、北信软件园。
4.“公共型”实训基地
第四类,依据政府部门根据北京市整个劳动力资源的状况,依托电控公司建立的公共实训基地。这类实训基地的运行有北京市财政经费的支持,为社会提供大量公益性培训,将这种类型称为“公共型”实训基地,如建立在798艺术区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校的北京市公共实训基地。
三、总结
依据电控产业发展、人才战略和实训基地建设原则,以完成北京市委组织部立项的“电控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实践”课题为契机,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开展了广泛地研究和实践。已经建成的实训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将基于以上原则继续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各种渠道将实训基地建立了起来,但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还需要全面地长期地探索,确保实训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切实发挥重要作用。
以上是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和建设的实训基地类型,肯定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如果对其他企业集团在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时有所借鉴,我们将倍感欣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北京市中长期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电控“十二五”发展规划.
[4]电控“十二五”人才开发规划.
[5]中国CDIO网站:http://www.chinacdio.cn.
[6]毛颖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多元投资与创新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7(01).
4.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篇四
四川首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出炉
每个培训基地将获得300万元一次性财政资金补贴 四川日报网消息(记者 刘云飞)9月6日,省人社厅公布了内江市技工校等6个首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名单。今年,我省将重点支持这6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能力建设,每个培训基地将获得30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资金补贴,用于购置高技能人才培训设备,改善高技能人才培训条件,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 [培训能力] 两年后每年培训不少于1000名高技能人才 (小) 首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将主要面向社会各类职职工及其他有职业技能提升愿望的劳动者开展技能研修培训,培养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同时承担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展示等任务。 根据规划,首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将在7月底前完成。基地建设实施两年后,高技能人才年培训能力不少于1000人。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将对项目进展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督导检查,并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实施单位,将予以通报批评;对出现挤占、挪用等违规使用省财政补助资金的项目实施单位,一经查实将追回项目补助资金,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选拔条件] 与5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小) 据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分国家、省和市(州、行业)三个层次。经过各市(州)申报、专家评审、向社会公示等严格的认定程序,首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市(州、行业)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遴选产生。 这6个培训基地为何能脱颖而出?记者采访获悉,目前6个培训基地在培训能力、管理能力、师资队伍、校企业合作方面都达到了一定水准:每个基地满足年培训5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主要实训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技能人才年培训规模不少于1500人。建立了规范的培训、财务、资产、风险管理等制度;有满足培训需要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至少与5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师资建设、研发课题和培训实习方案,并与合作企业共建了培训实习基地,聘请技师、高级技师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担任指导教师。 [发展目标] 建成3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小)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技能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省人社厅相关人士介绍,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正是我省2011―间构建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的重点项目之一。 根据规划,我省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围绕“7+3”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依托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技能人才密集的大型骨干企业,选择一批规模大、水平高、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特色鲜明,以预备技师、高级技工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职业院校,在大中城市和重点行业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0底前,建成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0个。20,全省建成1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基本形成覆盖重点产业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5.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篇五
我校被确定为冷水江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郭环芳
近期,根据冷水江市人民政府批复,我校被确定为冷水江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基地承担的主要职能是: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学员实训提供平台;为职业培训机构实训提供平台;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职业和创业培训、职业鉴定提供平台;为复转军人技能培训提供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岗前实训提供平台;为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共实训师资培训提供平台。
6.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篇六
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根据学校现状,积极探索,努力发掘现有的培训项目、培训场地,扬长避短,寻求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拓职业技能培训新方向。做好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为加快培养一支适应浙杭州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出力。
一、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条件
(一)组织保障
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是1979年由浙江省总工会创办,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成人高等专科学校,是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学校坚持把工会干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柱。学校工作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稳固学历教育,大力拓展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有10名专职管理人员,来完成技能培训招生、管理工作。他们熟悉技能培训管理和教学,具有开拓技能培训与开展技能培训的能力。
(二)硬件设施
学校建筑面积7600㎡,其中办公用房20间,上课教室36个,可同时容纳1500人上课。维修电工实验室3个,计算机房2个,中式(西式)烹调实训室2个。保证了技能培训的理论教学、操作实训、考核鉴定的实施。
(三)办学经费
学校属杭州市财政拔款的事业单位,2016年杭州市财政拨入事业经费800多万元,学校办学收入300余万元。财务管理、财务制度健全,帐目清楚,每年接受杭州市总工会财务审计和考核,考核结果良好。为开展、开拓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四)取得荣誉
从1987年起,开始举办技能培训,获得多项荣誉。200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和“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的荣誉;2010年,被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六家单位联合授予“杭州市校企合作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和“杭州市职工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的荣誉;在2012年至2015年的杭州市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考核中,连续四年喜获A级技能定点培训机构的好成绩;2013年,2016年,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两度授予我校“杭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机构”荣誉称号,并奖励专项经费16万元。2016年1月,浙江省总工会授予我校“优秀浙江省工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的荣誉称号,并奖励专项经费18万元。这是一支会做事的队伍,能够完成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
二、通过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加强软硬件投入,提升维修电工培训教学水平
开展技能培训是学校“十三五”规划中,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并得到浙江省总工会、杭州市总工会和各级业务主管单位的大力支持。学校安排专项设备经费,用于技能培训的设备购置,培训设施逐步完善。我校目前建设有电工上岗证实训室、中级维修电工实训室、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维修电工实训室、技能鉴定无纸化考场2间、中式西式烹调实训室2间。建立宋涵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后,学校有更多的培训经费投入,来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展、开拓。
学校目前有“双师型”专职教师20余名,有一支来自杭州市总工会讲师团的技师与高级技师和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人数超过50余名的兼职教师队伍。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加大培养技能培训教师力度,依托在杭高校和
-2-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培训基地。鼓励技能培训教师到企业中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业务水平。引进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技师、高级技师,来担任技能培训的授课教师,参与技能培训教学工作,提高培训师资的教学水平。
三、以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为抓手,规范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对技能培训的要求,培训管理人员下功夫、想办法,将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作为技能培训的工作目标,促进我校的技能培训向前发展。
坚持抓培训基础工作,提升培训管理质量。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制订培训工作计划、月度工作计划,做好工作总结。设立培训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内容、要求。由专人负责培训档案的管理,培训台帐的登记与整理。加强对享受政府培训补贴工种的管理,在学校网站、对外平面媒体等宣传过程中,明确政府培训补贴的工种,享受培训补贴的条件与要求,对前来报名参加享受政府补贴的学员逐个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加强技能培训过程监督,提高培训效果。
坚持抓培训教学质量,提升培训服务水平。我校技能培训始终坚持“抓教学求质量,以质量求声誉,以声誉求发展”的培训理念。不断更新培训教育内容,准确定位适合培训学员的教学计划;根据培训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培训工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培训师资队伍,保证技能培训教学的质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缓解工学矛盾,提供远程网络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配备专职班主任,加强对技能班学员的管理与服务,提升技能培训的教学
-3-质量和培训学员的满意度。培训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对我校技能培训内容、时间安排、培训教材、培训教师和培训效果满意率达90%以上。
四、以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为契机,坚持校企合作,扩大培训办学规模
2015年,在杭州市总工会开展面向企业的“蓝领素质提升工程”中,作为杭州市总工会直属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参与和承担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是我校的一项工作任务。通过产业工会牵头,企业工会组织落实培训学员来我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我校已与中国烟草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国药大药房有限公司、杭州重型汽车发动机厂、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杭州市江干区总工会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培训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上门、就地施教等多种方式,实施培训。利用在杭中、高职院校办学资质的优势,我校与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机械技工学校等院校签订合作培训协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合作,拓宽了我校职业技能培训的招生途经、培训规模。2015年,我校技能培训人数达3305人,培训高技能人才412人,其中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280多名,为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打好基础。2016年,我校中标“2016年杭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补助计划”的维修电工技师培训项目,以及杭州市总工会“关于做好2016杭州市职工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奖励工作的通知”,为我校实施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提供机遇;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00余名的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为建设好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我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近30年,依托学校成人教育优势,技能培训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近五年来,我校共培训了13000多人,其中培养高技能
7.论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篇七
1.1 人才的定义
人才, 一般是指在各种社会实践中, 具有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 并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劳动, 对认识, 改造自然和社会, 对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们。
1.2 高技能人才定义
企业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岗位的一线从业者中, 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 在关键环节中发挥作用, 工作中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例如: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 这些都属于高技能人才。
1.3 高技能人才对于企业的作用
企业高技能人才虽然不属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但对于企业却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 高技能人才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高技能人才通常工作在企业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的第一线, 他们对于提高技术、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改善生产组织与改进管理等各个方面, 有着其他人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 高技能人才使得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向现实生产力。
组织要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的应用, 要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这些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工作在第一线, 最了解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向生产力, 从而使得科技成果产业化。
2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2.1 企业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与落后的工作思路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没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 或者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则和测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标准, 这些都可能使得高技能人才不再适应社会发展, 也使得高技能人才严重流失。
2.2 对高技能人才存在偏见
长期以来, 很多企业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 也把学历结构作为很重要的一项指标, 却没有意识到技能人才也是人才, 是可以将企业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直接人才。但是, 很多企业仍然对于员工的身份存在界限, “干部”和“工人”之间的身份差别使得高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低下, 严重影响了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2.3 对高技能人才缺乏激励措施
目前, 很多企业实行工资改革, 工资的标准依岗位而定, 而岗位工资制对于高技能人才过低, 因此没有给予高技能人才激励, 造成企业高技能人员积极性不高。
2.4 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有限
造成高技能人才数量有限的原因有很多。其一, 高技能人才因为缺乏激励, 使得技能较低的人员无动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其二, 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不完善, 使得普通技能人才无法得到学习机会;其三, 由于多数企业的“重学历, 轻技能”现象的存在, 使得青年人不愿意学习技能, 也不愿意从事技能劳动。
3 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议
(1) 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而言,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很宝贵的人力资源, 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应该成为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 也应该在人力资源规划中作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
(2) 改变观念, 提升高技能人才地位。
“干部”和“工人”之间的身份差别, 以及重学历, 轻技能的现象使得高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因此, 给予高技能人才一定的高级职位, 例如:某工作带头人、企业首席操作师、首席技师等, 这些都是给予高技能人才的精神奖励, 由此提升他们受重视感, 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3) 建立完善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措施。
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奖励, 给予高级职位及人才表彰等;另一个是物质奖励, 例如:设立政府专项基金, 用于发放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津贴和获得政府部门组织的技能大奖、技术能手称号的职工的一次性奖励。再者可以采用“示范效应”推广高技能优秀人才的技能方法。
(4) 建立完善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
推动企业建立培训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 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5) 加强企业相关法规的实施, 保障企业投资回报率。
完善企业内的相关法规, 保障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应得利益, 保障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正当回报, 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不正当“跳槽”行为和“挖墙脚”行为给予严重惩戒, 由此保障高技能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综上所述, 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高技能人才开发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使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内的全体成员行动起来, 把高技能人才的选人、育人、留人工作做好,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技能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高技能员工的潜能, 使企业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毕结礼.高技能人才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5.
[2]刘庆唐.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重庆工业学院学报, 2005.
8.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探析 篇八
一、尊重实际,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1.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要适应我国新的经济振兴时期的需要;还要从长远的角度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要有前瞻性;要尽可能使学科专业之间实现配套,把人才培养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专业设置具有市场性。
2.课程设置要为学生将来适应岗位内涵变化打好基础
课程中除了设置专业理论课外,还应增加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内容。在设置课程时,要十分注意专业理论课的比重,这是学生将来适应岗位内涵变化的基础。在课程改革和教学中,可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中,应把理论课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加大实训课的比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精讲多练。对学生今后实践中所必需的知识加以巩固,对实践中应用不多的内容要不讲或少讲,去除或精简公式的推导过程,只要求学生会应用即可。
(2)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项目教学法,教师与企业联系,将企业最新的项目内容应用于教学,让学生从项目教学中了解到企业运行的全过程。又如“模拟岗位”法,让学生进行顶岗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3)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要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加强引导,建立新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从事传统的单一工种或简单工种教学的专业教师还很多;不少学校重视提高师资的学历水平,而忽视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更不要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了。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依托企业,通过校企共建来完成。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创新实训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指导能力,即能理论上讲述其道理,又能动手实干。“双师型”教师应满足以下条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和综合实践能力;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能力;有一定的生产现场管理能力;善于和学生沟通,有合作共事、协调工作的艺术。“双师型”教师的条件要求很高,必须通过实践逐步培养、锻炼。
师资队伍建设可采取以下一些具体措施。安排教师参加培训,主要是“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要做好计划,根据条件逐步实施,缺什么补什么;对于新进的教师,要让其和老教师加强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师群体;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地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使各类教师相互促进,适应专业变化要求;鼓励教师跟踪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特别要到现代企业去,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的熏陶,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加强校企间教师的互访工作,以便于寻找差距,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使学科发展具有前瞻性;安排教师参加各类高新技术培训,并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取得相应的高级技术等级证书等。
三、校企结合,建设高质量的实训基地
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就需要有先进的实习训练基地。有些职业学校经过多年积累,实习训练设备充足,实训材料充足,基础条件比较好。但还有一些建立时间不长的职业学校,由于办学经费不足,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实训问题。所以,应该积极“走出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也就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共建办学,与企业联合,建立起较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平台。
目前,校企资源共享、共建办学的模式和途径有很多种。如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这样做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资金,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的空间。学校和企业通过这种培养方法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机会和舞台,同时还可为学生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四、开展综合培训,培养复合型高技能
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之一就是综合职业素质的发展,就是在学好一门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掌握几门相关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在用人要求上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因此,更应让学生多掌握几门技能,为学生打好未来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不仅如此,职业资格鉴定也应由单一工种逐步向复合工种转变,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化。通过综合培训、多技能鉴定,将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这样他们就业时选择的范围就会更大了,路子就会更广。
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突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紧密结合;注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的密切关系;使传统技能技巧与推广先进技术应用紧密结合;注意研究主岗位技能和相关岗位技能的联系和区别;努力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能力。要实现以上五个方面的要求,必须在教学教法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五、协调发展,创新产教研一体化机制
要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必须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参与生产或技术改造活动,让学生在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受到职业、行业的熏陶。产教研相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三者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职业院校应坚持依托企业需求,积极开展应用型生产技术的研究,以此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产教结合最典型的做法是根据市场需要设置科研课题,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相比,侧重于技能技巧。技能的形成来自于实践,来自于见多识广,来自于学习、思考、动手和积累。积极开展适合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产教研三结合课题研究,是职业院校坚持办学特色、保持办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实现产教研结合的关键在于有一支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师资队伍。
总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彻底转变办学理念,全员参与,通过不断探索,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获得发展。
9.论文高技能人才短缺 篇九
摘要:
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充分理解何谓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现状与需求,对于职校教师增强使命感、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及运用社会形势引导学生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现状、成因、改进、完善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高技能人才泛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自中世纪工厂制度出现以来,高技能人才概念逐步趋向专业化和职业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部门将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称为高技能人才。
如今,部分发达国家已逐渐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而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向其靠近。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猛烈冲击着传统产业,它迫使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以知识经济社会又是个学习型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经济发达的美国有人提出了“知识工人”的概念,认为在各自岗位上具有快速获得信息和加速处理信息的技能和能力,从而保证企业高效运转的工人就是“知识工人”,就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高技能人才。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现状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正不断加快,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1、从数字看人才需求状况
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全国11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2006年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信息来看,119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344.1万人,求人倍率约为0.96。表现出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特征:从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的要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49.4%。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其求人倍率分别为2.33、2.21、1.93。(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
2、从工作实际看人才需求状况
我校毕业生已连续三年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许多著名企业提前半年就到学校预订毕业生,今年的供求比例更是达到1:3,从这些情况可以反映出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渴求。
(1)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
从我市高技能人才总体上看,35岁以下占到65%,35——45岁占到25%,45岁上以占10%,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大,多数已接近退休。
(2)高技能人才的文化结构
高技能人才在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分别占0.13%、5.2%、24.4%、69%,文化程度以中等学历为主。
(3)技术等级结构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所占比例分别为88.2%、11.7%、9%,仍然表现出高级人才稀缺的特点。
(4)技术素质评价
基本一人只熟悉一种技能,掌握两种以上技术的寥寥无几,严重缺少复合型人才。
三、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成因
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沉旧。
中国长期的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恶劣影响根深蒂固,劳心者和劳力者之间始终存在一条社会鸿沟,劳心者是人才、劳力者非人才,重仕途轻工匠、重书本轻实践,这种封建意识至今还影响着育人、识人、用人制度。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轨阶段,一段时间来在舆论导向上忽视了对技术工人应有地位和作用的宣传,过分地、不恰当地渲染了脑体倒挂现象,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划分,致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造成大多数人认为学历越高越是人才,因而拼命追求高学历,不愿当工人,认为当工人地位低没有前途,从而导致了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
2、工资待遇偏低。
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管理体制改革上仍然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减员增效,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往往被作为减员的主要对象,如按年龄一刀切等;在收入分配上,经常把学历相对不高但长期在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术工人划在了人才之外,出现技术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干活多,而他们的福利待遇甚至
比普通干部的福利待遇还要差的现象。特别是工人考技师条件的苛刻使考技师成了许多工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顶峰。这种对技术工人切身利益长期忽视的现象使许多技术工人找不到职业荣誉感,严重挫伤了他们钻研技术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3、培养机制不健全。
一些企业领导无长远打算,没有认识到技工在制造高质量产品中的关键作用,为降低成本首先压缩培训经费,使得正常的职工培训无法顺利地进行,严重影响了技术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已超过2万所,年培训能力近1000万人次,但真正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仅300余所。
四、改进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
1.创新培养体制和培养方式。大力实施“三年三千新技师培养计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推动,实行企业与院校相结合,加快技师培养。推进”金蓝领”培训工程,不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用3-5年时间,重点建设机电、焊接、维修等4-5个设施齐全的高技能人才社会化实训基地,切实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2005年内争取建成一处。加快职业培训教育机构改革,鼓励支持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改革办学方式,引导开设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的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科技含量。要采取有别于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技能培养。2005年内要通过“金蓝领”培训工程和高职、技工学校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培养高级工1500人以上、技师800人左右。
2、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储备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保证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制定实施提高职工技能的”梯级培训计划”,创立学习型组织,构建终身培训体系。企业应普遍建立定期技能鉴定考核制度,每年培训考核鉴定人数不少于职工总数的20%,形成职工正常的技能成长渠道。要大力开展岗位培训,鼓励企业建立“名师带徒”制度,对带徒名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项目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其费用可列入项目预算。要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任期目标,加强监督考核。到2007年,市属重点企业高级技工比例要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高级技工比例要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
3、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市及各市区要逐年增加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财政部门对”金蓝领”培训项目中新达到高级技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每人至少补助500元。各级要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各类职业学校的发展。政府办的技工学校经费纳入各级财
政预算,并增加专项投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学费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财政确保全额返还,不能冲抵财政拨款。市级财政每年从人才专项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其中50%以上用于技术工人培训。
五.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流动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1、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技能人才。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三大基地”、”五大产业群”建设,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重点行业急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引进,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能,带一批高徒,创一批名牌,推广一批先进操作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面向全社会进行招聘。招聘企业可参照经营者或高级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设立特殊岗位津贴或实行年薪制。对引进高技能人才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奖励。
2、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打破技能人才引进的身份、地域限制和企业所有制限制,对从外地引进的具有高级职业资格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与高级专业人才同等待遇,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解决好户口和就业问题,及时办理社会保险转移等手续。也可采取柔性流动办法,鼓励兼职服务。
3、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信息库,完善信息平台,掌握我市高级技工以上的人才状况,定期发布供求信息。各市区职业介绍机构要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服务窗口,实行职业介绍、劳动合同鉴证、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代存档案等“一条龙”服务。同时对自愿来我市工作的外地高技能人才及时向用人单位推介。
4、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企业要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参与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给予经费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对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依据贡献大小,参照科技人员办法予以分配。鼓励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企业职工代表中高技能人才要占有一定比例,重大决策应充分听取技术工人的意见。
5.、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企业分配制度要体现技能水平价值,要根据职工技能水平和贡献大小,合理调整工资分配和福利制度,在岗位测评和确定岗位薪级时,要充分考虑技能水平。也可采取年薪制、合同工资等分配形式,按规定建立和实行技能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参照经营者收入确定其收入水平,也可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建立特殊津贴。在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时,对高技能人才应给予倾斜。
6、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十五”末,凡是国家和省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必须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上岗。对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各类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不得介绍就业,用人单位不得录用。劳动保障、工商管理部门依法监督监察,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严肃处罚。
7.、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统筹组织和指导,行业、企业及群众团体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财政安排部分资金,对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给予奖励,并可破格晋升技术等级。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的统筹考虑。解决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中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一项丝毫马虎不得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是一项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来完成的宏伟事业,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0.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方案 篇十
为加快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办发〔2006〕2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按照“需求定向、企业主导、条块结合、政府支持”的原则,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缓解高技能人才紧缺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等高技能人才,建立科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基本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新格局。
等方式,培养专业型人才。
4.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政府指导或组织,企业主办,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理论讲授和操作指导,实现技术指导上的一步到位;每年选送一批技术好、责任心强、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员到高等院校或发达地区学习培训,学习先进技术。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活动。依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人才交流机构或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行业组织、职业院校,或通过科技协会、技师协会、职工技术协会、职业教育培训协会以及高技能人才工作机构等,举办各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主题活动,为高技能人才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同业技术交流以及与科技人才交流、绝招绝技和技能成果展示等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国家、省际和国际间职业技能交流活动。
(二)加大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力度。
严格贯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每年组织2次技师考评活动,对全市各类培训机构每年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进行鉴定,经培训高级工鉴定合格率要达到90%。对于鉴定合格者,颁发相应级别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到“就业必须先培训、上岗必须先持证”。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活动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认定。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每年要开展2个工种以上的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比武活动,参赛规模要达到200人,对竞赛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
(三)建立高技能人才库。
在市职介中心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库,面向社会收集高技能人才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拔尖创新人才情况和企业需求,定期发布供求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区域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成立市技师协会,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中的突出作用,做好高技能人才资源的储备和综合开发。各县区职介机构都要开设高技能人才服务窗口,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交流搭设服务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建立以劳动保障局为第一责任部门,财政、教育、经贸等部门为责任部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负责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劳动保障部门要进行统筹协调,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各县区和市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11.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科学;有效
近年来,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级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各大高职院校在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做出教育改革调整,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己任。我校正是响应这一号召,积极推行教育革新,努力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第一线的全面发展型高技能人才。
一、提高师资水平,建设实验培训基地
教师是教育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主导因素,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想要传承下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都需要老师从中协调。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程度的好坏。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普通教育是以学习课本知识为
主,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而职业教育则是以教授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技术,以后就业工作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这些特殊性就要求职教的老师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技术和扎实的实际理论基础。对现有教师,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定期进行师资培训和能力考核。
二、推动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必须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建
立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要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制度,实现所学专业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密切注意合作企业在技术要求上的调整与变动,清楚哪些技术人才是企业现在所急需的,以此来有针对性地配以学生,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在以后的就业发展中增强职业的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教师要明确知道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培养目的,清楚专业理论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的备课任务,对于重点知识环节要进行反复强调,对于不同学科上的内容要有讲解上的侧重点,掌握好实际操作培训和职业技能培养,如,对于建筑专业的就要侧重让学生去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倡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育模式
多组织职业技术交流比赛,如,交流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用比赛的方式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全方位人
才,更好地总结我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积累的经验,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素养。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开阔自己的视野,与其他的选手进行技术交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历练,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是一份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职业技能比赛,学校学风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这些都是学生在以后就业工作中很宝贵的一笔实力财富。
五、树立高技能人才典型,创新学校管理
创新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教学中管理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实践课加文化课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的不断壮大和教学分类上增多,这种老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理念要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体系。对我校的所有课程实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改革,要从原有的纯理论教学转变为实践与理论相搭配,多采用案例分析教学,规划方案教学等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有利于学校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社会上对于高级技能人才的评定是指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并能熟练操作现代科技设备,具有高素质的,全方位技术型人才。通过对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教企制度改革,壮大师资队伍,使职业教育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形成零对接。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王鐵军,汪政.超越与创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与动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建设部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文件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李金初.一个校长的教育创新思考:北京十一学校改革发展20年:1987-2007.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2.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 篇十二
1.1 岗位需求状况分析
通过调查计算机网络专业在企、事业单位的应用情况,总结出适合技工院校办学层次,就业率高的网络专业职业岗位群,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的依据。网络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基本可确定为网络工程和网站建设两大类。网络工程重在网络构建、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工程设计与施工等。网站建设重在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数据库、网络编程等。
1.2 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对企业网络应用的深入调研,综合分析各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如对网络工程岗位(群)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分解,以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
2 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通过分析,网络专业就业不应是单一岗位,而是一个岗位群。就目前专业情况和社会的需求看,技工院校网络专业定位要准确,以培养具备网络及相关行业基本从业素质、较强动手能力,适应综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即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级网络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师。
3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开发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开发要研究职业特色和工作过程,以现场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重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网络课程体系开发的程序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企业、专业调研→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计划拟定→课程大纲编写→专家论证→修订→组织教学资料。
3.1 以分阶段培训和考核为特征的整体培养方案
以中职/高中毕业生为起点的网络管理师的培养,共4年,分高级工和预备技师两个阶段。高级工要完成的课程模块: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取证:高级网络管理员、初级维修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安装、维修电工》。预备技师要完成的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拓展能力;取证:高级网络管理预备技师、企业认证CCNA。
3.2 高级工阶段课程结构
高级工阶段,以培养高技能网络人才为目标,主要依靠学校重点实施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考虑到各方面资源的充分利用,课程仍然沿用原有的学科体系进行,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要求达到的能力目标:具有电工技能,能完成一般网络项目实施中的强弱电设备、通信线路的安装维护;具有制图技能,能使用Visio和Auto CAD软件绘制系统图及施工图;具备网络设备的安装与维护,服务器系统的安装与配置,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网页设计等能力。
3.3 预备技师阶段课程结构
预备技师阶段,以培养高技能复合型网络人才为目标。力求达到的能力目标:能熟练调试网络设备组建企业网络,具备一定的网络工程设计、现场管理能力;能熟练安装管理Windows和Linux平台及各种应用服务;能独立完成企业网络的日常运行维护及网络安全防范;能快速排除网络运行的一般性故障;能规范地完成日常各种专业文档的编写,具备网络软件的阅读和初步开发能力;具备岗位必备的基本职业素质,能进行工艺指导和技能指导。
首先根据不同的岗位层次逐步开发达到相应岗位的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能力来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分解细化职业功能模块,确定课程。然后把课程分解成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教学项目,再把教学项目分解成为若干任务,同时要求在教学项目实施的每一教学环节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4 教学后续支撑
4.1 加强教材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安排专业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编写教学讲义和教材,包括任务驱动式的系列教学步骤及素材文件,从而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灵活的模块化、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职业能力模块要求教师全部具备双师型资格,采用一体化教学。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以下企业积累工程经验为主,了解企业实际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流程,掌握更多实际技能。能按照企业网络工作的相关环节来设计课堂教学,使课程内容能与网络相关工作的实际流程紧密结合。
4.3 建立过程化考核评价机制
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将教学项目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任务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即在完成每个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同步进行评价,以评定职业技能的高低。为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学生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还应该包含学生实习中的同行、顾客。
4.4 建设贴近企业的网络专业实训平台
培养合格的网络高技能人才,微机组装与维护、综合布线、网络工程、网络安全实训室必不可少。要让学生在一个条件完善的工作环境下和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能力训练,不仅掌握网络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训练。
4.5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结合
技工院校要因地制宜多元化合作,加大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力度,拓展更多的合作企业,学生通过到企业工作岗位实践提升岗位技能。保证学生在毕业前都到过企业从事网络相关工作:
(1)学期中定期去企业参观学习;
(2)假期工作的工学交替是关键,可以到系统集成、智能化公司参与项目实施与测试,也可到IT制造企业一线当操作员;
(3)最后一学期去企业顶岗实习;
(4)以承接项目的方式参与中小软件企业的网站或软件开发;
(5)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参与学校校园网、机房的建设和维护,与校外实习形成互补。
5 结束语
技工院校和职业教育者要结合社会需求,探讨网络专业必要的知识、所需的技术、具备的素质和定位清晰,培养出更多能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高技能人才。
摘要:本文对技工院校网络专业的开设实践进行了分析,探索新技师《网络管理预备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网络,技能人才培养,岗位群,能力,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朱胜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技师培养过程的思考[J].济南:职业,2007(8):91.
[2]徐济惠.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初探[J].北京:教育与职业,2008(9):56-58
【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荐阅读:
高技能人才调查报告10-17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报12-03
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09-26
高技能人才培训说明(2013年度)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