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共17篇)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篇一
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摘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最高目标。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注重过程、实施探究;讲究方法、适时引导,让学生在思考发现、竞争创新的氛围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数学教学成功的法宝。
[关键词]:数学思想、先学后教、主体意识、教学观念、数学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基础的学科。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身体发育和性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要知道,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比让学生考试得满分更加重要,它需要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作出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社会培养各类合格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必须站在“为学生服务、为民族的振兴、为社会的发展”的高度,改变课堂教学观念,注入全新的教学理念,方可真正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重要目标。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观念和模式改革的实践和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确实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很多教师都是习惯于在课堂上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注重于教师讲课的知识性、逻辑性和精彩性,认为这些才是数学和数学课堂的精华所在。其结果是:教师的课堂掌声不断,教师讲过的例题会背会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一片茫然。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方法、行为上改变教学观念,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1、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同。例如: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学习,很不适应中学的“字母代数,几何图形”,对学习方法缺乏认识,教师首先要对数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特点等内容作以介绍,给学生一个换位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讲中学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条件,这是初一年级指导的中心;对于初二级和初三级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所以开展互教互学活动,同时定期召开各年级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毕业班学生由于进入总复习和升学考试阶段,学习紧张,心理压力大,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同时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转变。
2、强化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强化数学思想的教学,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学生学会了解方程的方法后,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应用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解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解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解题步骤:一审、二设、三找、四列、五解、六答。二是方程思想:应用题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方程的知识来解决。三是数学建模:用数学模型表达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数学能力的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加学生的独立活动,不仅课本让学生自己阅读,定义让学生概括,解题思路也启发学生独立探求,疑点难点,让学生讨论解决,总之,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亲自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中,通过整体把握和分层推进,让学生充分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并通过组织多层次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4、扎实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进入各个中学的课堂已经很久了,但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正确地使用它。因此,教师要及时学会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转化为直观,提高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我在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手段,在概念教学和几何教学中,一般都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地容量和效率。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概念教学过程中,运用FLASH动画的形式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钱表示出来,以体现垂直平分线和用平分线的特点;又比如,学生在理解三角函数值与角的关系时,把三角函数值和角的关系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设计成因果互动的形式;学生在理解圆中角的相互关系时,用动画的形式变换角的顶点、角的边与圆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去理解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这些角之间的相互联系。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形式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式,有利于体现数学的严密性,表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及时改变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先学后教思想,通过预习、复习、精讲、精练、讲评、强化、提高的教学程序,并把启发式、研究性学习方法贯穿于教学的过程。
(1)预习:重点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提纲进行自学预习,“了解本节课要讲那些知识,在引入新知识的过程中应用了那些旧的知识,你对旧知识是否熟悉,新概念是否理解、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以便在上课时让老师和同学们解答”。教师特别要注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要知道,培养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比教会学生解答数学题更加重要。更能有效地提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问:每节课要科学安排好对学生进行提问、探究、小测试,以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新知识的理解。‘提问’的问题一般来自学生的预习问题;‘探究’的问题是新课中的普遍问题,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过程;‘检测’的内容一般先告诉学生,这样大部分学生都会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3)精讲精练:所谓精讲,就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然后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精心设计各种训练题目,组织学生训练时采用多种方式,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些综合性题目一定要让优秀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启发学困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共同提高。
二、树立全面育人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智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个性得不到全面发展,在“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几乎被扼杀。新课标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和观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简单地说,就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中学生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对学习兴趣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了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真心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心理学表明:差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心理失蘅原因是多样的,对初中生来讲,主要是学生学习差,老师就不关心、疏远,长期以往,学习越来越差,所以关爱差生是转化差生的前提,要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不仅要关心和爱护差生,而且要信任和尊重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只有这样,差生才能全身心的去学习,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记得去年教初二时遇到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在初一学习时,数学一般能够考到七、八十分,但是初二学习几何时每次考试只有三、四十分,因此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特别是学习“证明”时,可以说是丝毫不感兴趣。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找他谈心,因势利导帮他制定学习计划,并且安排一个数学高手一帮一地辅导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思想有所变化,成绩也有提高。只要他有一点进步,我就及时地表扬;当他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我也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他能够感受到我对他的关爱。一个月下来,这个学生就完全适应了初二数学的学习,同时也对几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末考时竟然考到了九十多分,完成了我和他制定的学习目标。
2、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我并没有放松对优秀生的培养,我引导学生成立了一个由班级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组成的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小组的活动在课堂内容掌握好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在小组内建立了激励和竞争机制,对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同学以及对差生的帮助方面作出成绩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把数学学习成绩进步较快的学生及时吸收成为课外小组成员,并大力的表扬,这样,使优秀生的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做好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通过以上措施,使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加强,从而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科学教育手段,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促进学困生的转化,而转化学困生非智力因素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已被国内外的教改实验所证明,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的学习动机外,我在差生的转化与非智力因素中着重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毅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克服的态度和毅力是不同的,实践证明,在初中约有 1/5的学生随着知识拓宽和难度加深,而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教师除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外,还应经常组织相关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树立信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于优生,教师不要忘记挫折教育,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课,也是我们老师往往做不好的一环。要知道,这对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2、培养学生严谨扎实的学风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粗心大意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严要求每一个名学生,哪怕是一个错误的符号也不放过,对于经常出现粗心大意问题的学生,除了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外,还对他们给予具体的学习指导。有的学生为了得到高分,在考试时作弊,严重地影响了成绩的真实性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一定严肃考风考纪,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例如:有一个同学本来学习基础较好,但是因为粗心大意,学习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我便帮助他把每次作业和试卷中的问题及时改正,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抽出时间强化他的计算能力。通过努力,这个学生克服了自己粗心大意的毛病,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全班同学也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用科学合理的教法开展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带出一个好的班级,教出优秀的成绩,更能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每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新课标为蓝本,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可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登上新的高峰。
2.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篇二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个人或一个团队,为了一种共同的创业目标,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进行创业[1]。目前,自主创业的年龄不断被刷新,全球最年轻的从事网络行业的创业者年龄只有17岁,所有这些创业传奇有力冲击着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大学校园,但渐渐地我们发现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在慢慢消散,近年来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下降,2004年的比例为14%,2005年为9.8%,2006年仅为4.3%[2]。
(一)自主创业的动机
自主创业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是开辟和拓宽就业的一条新途径,但是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动机不是为了解决就业,而是成就一番事业,赚大钱。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有非常高的期望值,这可能与社会大力正面宣传“创业精英”有关,摆在学生面前的都是已经非常成功的创业人士,学生都把像比尔·盖茨、李嘉诚这样的著名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一开始就设置高不可攀的目标,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比较容易受到打击。南开大学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近九成的大学生因“失败率高”而恐惧创业,明确表示不会选择创业,在对不到11%(67个人)打算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动机调查中,创业动机是运用自己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居第二位的是自己当老板,赚更多的钱,占了38%;选择挑战自我的人占到了28%,居第三位;只有5个人(7.4%)的创业动机是为了解决就业。所以尽管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严峻,选择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仍是少数[3]。
(二)外部环境的制约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整个社会,包括走在时代思想前沿的高校,都未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美国是创新经济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引发了创业经济的浪潮,政府大力支持高校、小企业等自主创业,以知识、技术等自主创新带动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据美国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1999年的报告显示,在美国有91%的人认为创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而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希望开办自己的企业[4]。而在我国,自主创业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难以孕育创业人才层出不穷的社会氛围,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难免会困难重重。
(三)创业准备不足
创业知识欠缺、创业能力不足、创业心理不够成熟,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对于自主创业体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与信心,但是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一些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比较理想化,还未创业就想着做强做大,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量身设置目标,不能很好地结合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未来的困难和障碍预计不足。另外资金不足、手续难办、缺乏社会关系等问题也客观存在,但正是因为大学生对于创业准备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就束手无策,存在“等、要、靠”的思想,不能主动出击、知难而上,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的进行。
二、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定位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从此,创业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继毕业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被公认为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最早实践。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开始我国每年举办全国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这一活动促使创业教育的影响在全国高校进一步推广。2002年教育部确立了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9所高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我国开展创业教育近十年来,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各类创业活动,如“挑战杯”,在高校广泛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结合实践活动,部分高校开展了创业理论教育,开设了“创业教育课”、“创业风险投资”等课程;全国有近百家大学生企业,成立科研技术的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
但在取得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创业教育意识淡薄;热闹的创业报告和创业竞赛,与冷清的创业教学和创业实践构成鲜明对比,创业教育只是面对一小部分同学,有很强的精英化痕迹;创业教育未形成统一规划的体系,课程设置、教师配备、教学模式上都存在不足。
(二)创业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什么是创业教育?从教育内容看,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并能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和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5]。从哲学理论的角度,创业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开发人的潜质,成为具有开创个人事业的,使“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的教育[6]。
创新是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创业教育的灵魂、关键就是创新。自主创业从创业想法的出现、创业计划的实施、创业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应对都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深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创性品质。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目前,创业教育的一个误区是服务于各类实际的创业活动,受众面较小,而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出发点,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这种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7]创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特征,帮助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能够善于把握各种机遇进行创业。
(三)创业教育的目标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就是打破传统的就业模式,不能完全盯着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有限就业岗位,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具备领衔开拓或合作开拓事业的创业精神,为全社会创新文化建设发挥辐射作用。
我们不能单纯用大学生创业的现时绩效、经济绩效来给这项活动“打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大学生在校或一毕业就马上创业,学校的创业教育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社会提供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的人才,帮助学生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勇于开拓和创新,不因循守旧,有敏锐的眼光、开放性的思维和付诸实践的勇气。
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基地,作为创业主力军的大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高校担负着为国家、社会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开展创业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7年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拐点。所谓的“拐点”,即毕业人数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与社会增加的900万个就业岗位相比较,仅占到55%,标志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突显,成为全社会的问题[6]。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已经从“精英就业”进入到了“大众化就业”,就业的层次不断下移、扩大和分化。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负责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已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甚至是冒险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同学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建设创新型社会、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综合国力之间竞争体现在各种软实力的竞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以创新带动经济的发展。作为高校,要紧跟世界高等教育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改革发展的步伐,积极改变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业教育的体系,落实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四、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创业教育更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创业教育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契机,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引导。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的转型,就业形势的严峻,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平稳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弘扬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开拓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展现良好的综合素质,坚定“明天会更好”的信念。
通过创业教育,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充满坚定的信心,这也正是进行创业教育的要义所在。理想的实现在于不断追求,坚持不懈。通过成功示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引导学生把实现自我价值和贡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理想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愿望,坚定自己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展身手的信心。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发挥主动性
.创业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面对不确定的将来,能够独立开辟生活道路,独立地解决问题,创造人生价值。面对这样的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准确定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这些差异性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定位。为了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盲从,以及更好地获得个人发展,要引导学生了解自我,鼓励广泛实习和实践,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长。在日常工作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各项任务,少一些包办和细节性的引导,树立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允许学生尝试和犯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健全人格
自主创业是充满挑战与风险、竞争与合作的过程,是对创业者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全面考验。创业教育的定位不仅仅是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发和发展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境界的高远才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加强挫折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积极引导和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开创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创业活动具有风险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需要创业者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创业活动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团队力量和协作精神。大学生往往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团结合作意识却比较淡薄,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需要引导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完善自身的人格发展。
3.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新课程改革,阅读教学改革也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界广泛研究的一大热点,小学教育也开始关注阅读教学,进-步发展和完善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下面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鼓励质疑,发展智力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能笑其肤浅、简单而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那就是“水道渠成”了。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从而促进他们智力发展呢?①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掌握知识经验的重要前提。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组织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要教会他们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引起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多读多想,精读细想,逐步学会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促使学生眼到、心到、手到。“俯而读,仰而思”逐步养成用心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②教师的提问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有不少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经过明确写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教师应在课堂中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爱因思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③“学贵有疑“。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关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议问题,就是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提的问题越多、越深刻,争议越激烈,学生就越能在激越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始终处于“饥饿”的状态,不将课文中的问题细细节给学生,而是留有余地、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提出问题。同时还注意及时激励和引导,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不一手包办,而是通过小组讨论或让他们查字典、查资料解决,或通过认真读通课文来解决,或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解决。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打开智慧的大门。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张扬个性“差异”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
总之,语文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养,在教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善于质疑、敢于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巧敏.浅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5年30期.
4.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篇四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老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的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主体进取精神呢?当然有许多方面可以做,例如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方法的变化等都是体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面。但是在这些方法、手段之上,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念应先转变。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的。如何学,也只有教师可以控制和影响。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须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相信学生挖掘学习的潜力
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例:在教学“名数”这一节内容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看完书后,问学生:“从这一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合起书自由举手回答。有学生抢答:“单位名称。”马上就有人反驳他:“是名数。”我马上问:“谁知道它们间有什么关系?”又有学生举手:“名数是数带单位名称。”又有人说:“有一个,也有两个的,还有三个的。”接着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互相补充,我根据他们的说的加以选择板书,一个由学生自己找出的知识网络图就呈现在黑板上。这个概念教师一直没有讲,但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就掌握了它。而且由于是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总结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二、平等相待引导学生的辩论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才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也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但是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对他以后的学习造成制约。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世界原本是无序的”,孩子们在这无序中能了解世界,学会许多,是因为他的思维不受约束。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图,给学生简单扼要地讲了年月日的由来。我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得不详细,你没讲为什么一年平均365天多一点。”然后这位学生就竟直帮我说了。等他刚一
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这谁不知道,我也看过书的,现在又不是地理课。”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着听,这时才插言“有多少同学知道这个知识,请举手。”班上只有十几个人知道。我便说:“嗯,这位同学说的虽然多了点,但是我们毕竟知道了一些东西,还是很有收获。而且这位同学表达力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位学生听了后,那一段时间学习兴趣都非常浓,而其他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争相发言,还经常会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进行“是”、“不是”,“对”、“不对”来个拉锯战。这时教师就不能作旁观者任由他们发展下去,而应对他们进行引导、点拔。适时把他们拉回到主题上,导入关键处。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时要充分发挥起来。引导好了,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流于嬉闹。
三、认可预知激发求知的欲望
有一些学生,喜欢课前把当天要上的课先了解,然后上课时积极发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以传统教学观点看,这是一个让老师又喜又忧的事。喜的是课前学生预习,教学起来轻松些;忧的是有可能打破教师的教学计划。传统教学的习惯是:一个新授课,要一层一层地去剖析知识,直到最后水到渠成,自然地揭示出主题。这被认为是很成功的课。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一上课,有学生就一二三地全说出来了,精心的准备被打乱。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以新的眼光去看它。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正好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例,教学“加法交换律”,在学生独立解答完例题后,师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点,你能发现什么吗?”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知道,是加法交换律a+b=b+a。”我一愣,但马上转变计划,反问:“你说得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叫‘交换律’吗?a和b是什么?可不可以换成别的。”经过这一改,本来头痛的问题解决了,而且相比而言,改变计划后的教学更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对知识发生过程印象更深,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将机会留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小结上,也应改变策略,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而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式的机械小结。教师可以问:“谁来帮老师总结一下,我们这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吗?”可以让学生互相间补充,弥补不足。练习评判时,也可让学生互相间评述。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说出其所以然。在学生小结、评述中,师要时时起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这些锻炼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5.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篇五
安徽大学附属学校(230039)黄志敏
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拟结合笔者在一所徘徊在“薄弱学校”边缘的普通中学任教的经验谈谈教师如何真正帮助学生“减负”:
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结构包括八个方面,每个人天生的潜质不同,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在某
一、两方面特别突出的智能。
所以,我在教学期间,总是给学生以肯定、信任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才干,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制定适合他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只要给出合适的理由,经过老师的批准,学生可以少做甚至不交作业。这样,学生才学得有目标、有选择、有信心,才不被学习负担所累。
二是重视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在校学习的“主战场”是课堂,“向40分钟要效益”就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减负增效的现实需要。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努力学习、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课堂讨论法、启发法等。
此外,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我比较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辩证思考力。即使在一节常规课上,我也要求自己能做到娴熟地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相互融通,协调配合,并指导学生控制注意力以及提高记忆力的办法,始终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上,聚焦在教学内容上,在兴趣盎然之中轻松地听课与思考。
三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情绪变化;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强调: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而过去心理健康教育长期被关在学校的大门之外,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体状况不佳。在这种情况下,高负荷的学习压力就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降低学习的效率,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增负”。
课堂上,我总是精神饱满,给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榜样;教学中,我关注全体学生,对于他们的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看在眼里,说在嘴里”,及时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讲课时,我努力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清新流畅的讲演,让课堂充满喜悦甚至是惊奇。这样一来,学生变得爱学、乐学了,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走上了一条自我追求、自我奋斗与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旦提高了,他的自我约束力、坚持力、耐挫力以及情绪控制力就会增强,“抗压”能力与“负荷”就会增加,反过来就是“减负”了!
四是加强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开展有效的合作;
每一个孩子都是生活在“社会—家庭—学校”的三维空间里面,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不同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紧密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也才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教学生涯中,一直高度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每个学期,我都会通过家校联系卡、家长会、校讯通以及电话甚至网络等不同的方式和渠道与全班学生的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通过双向互动了解学生、帮助学生。除了在学生犯错后告知家长,更要在平时给家长提供孩子的全面信息,既要报忧更要报喜,既要提供信息,还要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尤其是要给家长提出家庭教育的建议,努力协助家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学生的方法指导,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减负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
总之,教师绝对没有理由向“片面关注分数,盲目增加负担”的不正之风妥协,更不能助纣为虐,成为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罪魁祸首!教师应该用自己丰富的专业学识与高超的教学智慧,认清学生负担重的本质,抓住减负的核心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才能以正视听,树立正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业进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6.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课程改革 篇六
当今的教育正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轨,按新课改理念,重新审视过去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我们不难认识到:广大教师必须就教育观念推陈出新,才有可能把课程改革工作落到实处,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现将笔者在教育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转换角色,规范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作为教师首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身份。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辅导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1.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结合现行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 依照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原则,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仅只有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学习方法、思辨能力、团结协作等多面的知识。引导时以启发学生为主,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不要立即告诉答案,而是要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引导还可以用一种激励的方式,当学生被困难吓倒时,教师不要拖着走,而是要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们不断战胜困难,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3.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个必须注重的环节,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即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较为广阔的空间。
4.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兴趣,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倾听学生心声,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的互动交流,才是认知的交流,有价值的交流,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真正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摒弃旧的学习观,树立新型学生观
旧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也只是把学生看成装知识的容器,将现成的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行了,这种教学观念严重妨碍了学生心智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7.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篇七
动手操作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教学有效方式之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倡导下, 各地都开展了动手操作学习。有效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能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促进知识的建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 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践操作能力, 须从培养三方面的习惯入手。
一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实践操作。很多数学知识都能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 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二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相结合的习惯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 这主要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筋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 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 使学生动手必动脑, 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 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时, 可组织学生运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动手操作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先将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 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 倒三次刚好可以将圆柱倒满。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V=sh) , 学生可以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V= sh) , 这样教师再组织学生归纳总结, 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合作操作活动, 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 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 把一个圆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 再剪开各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自己去剪拼, 把抽象的圆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变成形象的知识。
在培养学生以上三种习惯的同时, 对于大班额的班级, 首先, 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 操作时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 因此, 操作前教师应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 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 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其次,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一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 负责管理学具和带领大家来完成老师给出的问题, 并负责汇报操作得到的结论, 使各个小组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得出结论。这样就避免了有些教师在动手操作时“放出去”, 不知道怎样“收回来”的弊端, 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最后, 操作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 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 便急于让学生回答, 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操作, 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使学生不能从操作中总结知识。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动手动脑, 主动探索, 教师则起组织、引导和点拨、鼓励的作用。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是学生手、眼、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这样做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 记忆得更牢固,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要从学生的动手操作开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 在实践中创造,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有所创新,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8.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篇八
【关键词】 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 工作方法 活动方式 管理方法
要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组织成坚强的集体,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要把全班任课老师以及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统一起来,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各项教育计划,使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地更好地发展,要把全班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就需要有一位全面负责的老师,这位老师就是班主任。
在学校里,学生受到很多老师的关心和培养,其中与学生关系最密切,从学习、思想、生活、劳动、体育等各方面关心爱护最多的,也就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所担负的任务比一般老师更为艰巨和复杂。班主任对班集体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人都知道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30年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而小学生年龄小,心理还不成熟,对大量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还不能正确认识。现在的孩子,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所以,有许多小学生都养成了"自我"的性格。因此,班主任工作也要面临这些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改变传统的观点,重新认识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全面发展。
现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新事物、新观点不断出现,电视、网络等更是飞速发展,这一切也必然在幼小的小学生身上反映出来,对小学生更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班主任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正确的教育思想。
1、在指导思想方面,要从"一个片面"转变为"三个面向"
过去,学校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现在的教育,要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树立新型的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发展,将来成为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班主任要坚决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使21世纪的小学生,不仅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并且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得到全面发展,并且在个性特长各方面也能得到充分发展。
2、在培养目标方面,要从"知识型"转变为"创造型"
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总是把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听老师话的、上课不做小动作的学生,视为"好"学生。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生接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小学生又天生活泼好动,个性也越来越多。因此,要扭转那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把表现"听话"、"老实"当做思想品德好的片面看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21世纪的小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个性特长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应该看到,由于受现代生活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交游广泛,信息灵通,见多识广。如果再用"老实"、"听话"来衡量他们,用"分数"来拴住他们,已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了。班主任必须面向现实,放眼未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盲从、不盲动;善于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长大后为社会服务。
3、在工作方法上,要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
当今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效率、快节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使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小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作风,有了很大变化。
因此,班主任工作必须适应小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电视和网络,让学生了解新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他们提出问题,只能实事求是地民主讨论,加以引导,而不能強制与压服。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工作做得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4、在活动方式上,要从"单一型"转变为"多样化"
现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家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学生的双休日和寒暑假也都充分利用了起来,让学生上这样那样的学习班,学生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而小学生天性爱玩,学校的活动比较单一,所以,有些学生就常常在网络中寻找快乐,可是,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中。班主任应该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班主任要从以往那种局限于课内、校内的单一化作法中解脱出来,应该看到,现在社会上信息交流广泛,校外教育机构越来越多,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站、图书馆等等,为交流信息,传播知识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它们能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和从事实践的能力,并通过各种活动受到有益的教育。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校外活动;同时要依靠学校各部门,各科老师以及家长、社会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使各种优越条件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能够团结一致。
5、在管理方法上,要从"管教型"转变为"自主型"
学生围着班主任转,班主任的工作就是管教学生的做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的小学生思想活跃,要求民主管理,再用管、压、卡的办法,即使辛辛苦苦、苦口婆心,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而小学生,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还比较差,他们往往奉老师的言行都是正确的。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和言行,以及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有新意的"言教"还须导之以"身教"。所以,班主任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必须尊重、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运用自己的思考和集体的力量来开展班主任工作,并且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理的能力,来达到自强、自主的目的。班主任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放手发动和依靠全班同学,使其充分体现出自主精神。
总之,现今的社会在飞速发展,新事物、新现象大量涌现,小学生年龄小,单纯幼稚,活泼好动,接受力强,但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因此,班主任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认识新时代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育概论》 王非、赵镇海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9.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篇九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代教育更需要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在当今发展的社会,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的立教之本。
一方面,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这是因为:首先是来自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家之间的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切实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吸收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推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了时代的强音。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对每个教师来说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单向灌输知识的教育模式。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知识新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其次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由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总体现状所决定的。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如今尚有不少教师
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接受新的信息少,追求探索少,教学中墨守陈规、刻板守旧,这种状况急需改变。国家重点课题《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对中小学骨干教师状况进行的调查,也发现骨干教师在教育观念、教改意识、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也把教育观念转变的紧迫性凸现了出来,它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再次是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强烈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上广大家长对子女接受更高更好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有的家长痛惜自己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长宁可节衣缩食,千方百计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更多的年轻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陪着孩子学琴、画画、练书法等方面进行艺术的熏陶和智力的开发。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不但关心孩子的成绩,也同样关心孩子在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家长的期望越高,意味着对教育要求更多,教师的责任更重,更新教育观念的任务更紧迫。
另一方面,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还要求我们应努力做到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原因是未来社会中不仅需要获得知识和信息,还需要自如地运用它们,为此我们今天的教学要立足于教会学生正确思维、教会学生学习。具体要求有:一是指导学生掌
握基本的学习过程,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事物、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非智力个性心理因素的过程。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过程,即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会学。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也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方法是多层次、多种类、多样化的。二是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和学习方法,每一门学科知识,都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实践认识的结晶。由于各门学科研究的对象要求不同,各门学科在实践中承担的任务也不同,因而学科特征各不相同。即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科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要经过严格训练的,它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影响,受益终生。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创新意识,综合运用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觉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10.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篇十
[摘要]影响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包括教育传统、现代教育理念、个人经历和教育现实四个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实现真正转变,不仅仅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或对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与不断的反思,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提升,更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使自己学习、体悟到的理论知识下沉到教育实践中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 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可概括为六个字“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从而完全阻止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思维训练、个性培养等。这样的教 1
育难道不是在走退路吗?为此,我们要在教育中改革、创新,首先应从基本的做起,即必须把教师由传授者立即转变为指引者,学生一切知识的获得,应由其自己去亲身实践,去探索,放大学习空间,外延活动范围,形成自学自成自知其然。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要做到改革先行,实践探索,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方向。
教师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例如:我们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决定从研究性学习入手,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通过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把培养学科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激发出来的,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又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供宽松活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条件
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
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哪怕是最差的学生,由于受到成功的鼓励,他们也会很乐意做更难的问题,反之,经常受到失败的打击,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他们只体会到学习之苦,学习之无获与无颜面。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每一具体阶段上,又要让他们不断获得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满足和喜悦。这样,学生的“苦学”才能真正的转化为“乐学”。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形成积极互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活拨的、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每个学期我们组都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1)以作业的形式,学生写成实验报告,教师评价得分,分成A、B、C等几个等级(2)表达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同学汇报他们小组研究性课题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及得出的结论,各小组学生互相打分,也分为几个等级,学生在展示自己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对于得分较低的组,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找出其原因。(3)定期展出学生好的作品,我们组已经在学校举办了多次展览,极大地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4)学生好的作品学校收录出论文集,使学生有成就感。学生手工制作的好作品,实验室给予保存。(5)分阶段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讲评,评出优秀的个人和小组。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新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不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这一点,应从最基本的做起,即变“师问”为“生问”。过去的教育,总体上呈现一种固定停滞的状态:师问--生答--师小结。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阻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影响着学生的自身发展。要切实体现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我认为,“师问“应为“生问”。比如: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我们教师应只给出条件,让学生提问并自己完成解决。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各自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定额思维活动空间扩大了,创新的能力明确体现了出来,教育的目标得已有效实现。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搭建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与意志的作用,努力构建有利于激发主动积极学习的乐学场景,保证学生高质量、高速度的学习,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培养。
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而教师的学习反过来能更好地促进和指导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思维能力,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首先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创新的教育打好第一仗。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11.浅谈如何转变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篇十一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特有的文化根基、性格指向、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发明或发现能力。在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新途径。
一、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特点,以知识或经验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的。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反对以有知识的记忆。在这一观念支配下,教师只对课本和教案负责,并不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的这一固定的、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改变只注重继承,不注重创新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转变,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克服教师在整个过程的“一言堂”行为,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他们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好教、学的双边活动,通过引导、启发、质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读书使学生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然后,教师来问一个“你读懂了什么?”。教师不在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学生的思维马上会活跃起来,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项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形成了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新型的教学关系。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心理动机。过去总以为创造性仅仅存在于少数杰出的人身上,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教差的学生要使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采取多种手段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进取心,从而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的思维模式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发散性的特点,学生能根据题意沿着不同的方向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想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去剖析数量关系,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一次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引导学生尽量用简捷的方法解答。
三、改革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因此我们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时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每个学生的思路,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只要在他原有的水平上提问出了稍有见解的问题,教师就应给予表扬,从而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就能使全体学生都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通过各种手段,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时间,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维,使他们想得有理。同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有想象的一个拼图、一条辅助线、一个独特的解题思路……充分地给予肯定。然后把這些积累起来,根据课的不同内容展示给学生看,这样不但树立了部分学生成功的自信心,也增加了其他学生“赶”“超”的意识,积极思考,不断唤起孩子们的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像,迸发出再创造的火花。
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还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在不同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通过“想一想”、“拼一拼”、“说一说”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体现。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接触社会,启发思考,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
12.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篇十二
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制约性因素
自高校扩招以来, 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 高校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已经成为制约研究生管理工作上台阶, 影响研究生教育上水平的突出问题。[2]
1. 教育管理缺乏权威性。
管理的权威性, 是实现管理职能的前提, 但在实际工作中, 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常被看作是事务性、服务性工作, 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各种相关决定都是由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授权。在研究生成绩评定、毕业去向等关键环节上基本没有发言权, 影响了对研究生管理的制约力度。
2. 管理干部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干部对自己定位不准、要求不高, 管理育人的意识不强, 工作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艺术性, 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 同时也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管理干部队伍不稳定。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量大、琐碎、头绪多, 基层待遇相对微薄, 管理干部前途、出路、使用较为困难。这些都影响了研究生管理干部的岗位忠诚度, 造成人员流动量大, 有些院校管理干部岗位长期缺编, 工作难以开展。
研究生管理干部要走出误区, 提升境界
质量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 而高素质的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作为研究生管理干部, 必须努力增强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去确立自身地位、实现岗位价值。
1. 克服“妄自菲薄”的倾向, 强化奋发有为的使命意识。
学员教育培养始终是学校建设的中心工作, 尤其是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一线主战场的研究生管理岗位, 在学校建设中更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理应树立自信心, 增强责任感。作为研究生管理干部要克服没有地位、没有前途、甚至没有面子的思想, 走出“干了白干”、“最后一站”等妄自菲薄的思想误区, 首先自己要有一身正气、一技之长和一腔热情, 不要被繁杂的社会现象扭曲了价值判断, 始终要以事业为重, 坚定信念, 振奋精神, 敬业奉献。本着对学校、学生负责的精神, 积极主动作为, 倾心倾力服务, 全程全面培育, 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克服“因循守旧”的倾向, 强化开拓创新的探索意识。
我国领导人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已受到从政府到科学界、教育界的共同关注。[3]研究生是科技创新中极具活力的一个群体, 也要求研究生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过去有人认为, 研究生管理工作没有乐趣, 没有挑战, 也很难有建树。然而,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给研究生管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亟需以新的眼光去认识、以新的思路去研究、以新的手段去改进。要建立具有指导性、结构合理、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提高的管理机制和体制, 与学员产生共鸣, 引起了互动, 实现双赢。[4]
3. 克服“自我满足”的倾向, 强化提升素质的进取意识。
只有提高管理干部的自身素质能力, 才能保证言传身教的标杆不倾斜, 始终为研究生立身做人当表率。目前研究生大幅扩招, 管理干部却普遍缺编, 管理育人任务相当繁重。尤其是面对研究生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 研究生管理干部必须在精干队伍、强化素质、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上有新的加强。因此, 每名干部都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本领恐慌, 要深刻认识到作为对高层次人才实施管理教育的干部本身也必须是人才, 要有能力的危机感, 要有成才的紧迫感。增强进取心, 苦练内功, 提升本领, 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学校建设需要的合格管理人才。不仅要熟悉掌握学员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 不断给自己充电。从现在做起, 只争朝夕, 锲而不舍, 厚积薄发。把新知识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 科学的思维方式,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正确的人生追求和实际的工作措施。
开拓创新, 为研究生培养履职尽责
研究生管理人员要结合自身工作实践, 大胆创新, 探索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规律, 努力提升生管理育人水平, 为研究生成长成才铺路搭桥。
1.在否定中谋创新, 为研究生管理教育多辟一条路。
谁抓住了青年, 谁就赢得了未来。研究生管理教育既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又是神圣而崇高的使命。如何管好研究生, 应该是全体研究生管理干部必须殚精竭虑思谋的问题。是成年累月, 一成不变地带队、点名, 还是打破定势, 创新模式, 实现研究生管理教育的发展和跨越, 这体现了一名干部对学校的忠诚度和对学生的责任心。一定要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研究生的学习、成才这个中心任务上, 积极介入, 创新工作, 务求实效。审视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 的确存在管理制度僵化、管理形式老化、管理操作技术化等问题。需要大胆突破不合时宜的旧有管理教育模式的束缚, 寻找到符合精英人才建设实际的新思路, 结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管理创新, 提高管理效能。
2.在具体中求深入, 为研究生成长多尽一份心。
研究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 既具学生的角色又是科研工作中的中坚力量, 无论任何时候, 对研究生的培养, 都要将服务育人作为主要内容。[5]研究生管理干部要树立学员利益无小事观念, 让研究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解除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优越的条件, 营造良好的氛围。一要走到, 要深入教室、宿舍去了解学习生活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要问到, 要经常与学员谈心, 把握思想状况, 对学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时常关心;三要说到, 要常念紧箍咒, 落实经常性思想工作;四要查到, 要加强检查督促, 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近年来, 研究生社会联系广泛, 引发思想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夫妻两地分居, 带来家庭困难和矛盾的因素增多;大龄未婚青年中, 产生感情纠葛的因素增多, 校园心理健康步入“学位越高, 心病越重”的境地。研究生管理干部除了做好经常性和普遍性的管理教育之外, 还要善于从学员喜怒哀乐中发现问题, 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把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 帮助他们走出情感“沼泽地”。
3.在延伸中找突破, 为研究生成才多搭一座台。
研究生思想性格成熟化、学习研究多样化、生活情趣个性化等特点, 决定了在管理教育上, 一定要有别于本科生直线加方块、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 要把管理教育工作的重心由“八小时以内”向“八小时以外”延伸, 由“在队学员”向“下科学员”延伸, 由“制度层面”向“文化层面”延伸, 由“学校教育”向“社会实践培养”延伸, 不断拓展管理和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主动作为, 营造氛围, 为研究生成才搭建起飞平台。如开展英语长廊活动, 锻炼提高研究生的外语组织能力、听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举办学术报告会, 以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交流和讲座, 帮助学员启发研究思维、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鼓励研究创新, 举办“研究生成果报告会”、“优秀硕士”、“优秀博士”评选等活动, 积极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研究生走出校园, 深入厂矿社区开展主题教育;加强文化建设, 让研究生在充满科学、理性、温馨、和谐的大学人文环境里净化灵魂, 陶冶情操, 升华人格, 锻造为真正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杨, 王学江, 杨扬, 等.开拓创新, 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山西医科大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7, 9 (2) :220-222.
[2]袁芸, 杨小红.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 22 (1) :78-80.
[3]王健, 侯稳.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5) :2905-2906.
[4]阎威, 雷丽萍, 陈改清.创新管理, 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医学教育探索2007, 6 (9) :840-841.
13.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篇十三
赵伟士
魏书生认为:“就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点来说,教师的认识都是一致的,都认为这是正确的方针,愿意执行,愿意开展教学改革┄┄可是,社会上却不是这样。普遍做法是起早贪黑地补课,学生们整天抠书本,几乎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动员起来,在升学率这条羊肠小道上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愿意执行全面发展方针、愿意改革的老师,也不得不卷入到这个潮流中来”。魏书生的认识告诉我们:开展教学改革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否则既不可能提出传统教学的改革设想,更不可能有彻底的改革实践,不是“小打小闹”而无大的收获,就是半途而废,又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
当然,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过是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集中反映,不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全部。教育观念,即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根本看法,即对教育的本质、地位、功能与形式的根本看法。
魏书生正确教育观念的树立,主要表现为如下两方面。
1、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21世纪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人才。魏书生从当教师那天起,就把眼界放到了三尺讲台之外,想到当今教育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培养的新一代必须考虑如何适应未来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进行改革。正是基于这种观念,他立足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去设计语文教学改革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改革,而面对种种干扰和非议继续坚持改革,不断扩大改革成果。
2、坚持正确人才观和质量观。魏书生说:“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校、社会、家庭衡量学生好坏的尺子只剩下一把了,就是单看能不能升学。不能升学的,都被视之为笨蛋、无能、不堪造就之辈;能升学的,不论其多么刁钻奸滑、损人利已,都被恭为人才。”魏书生经常教育学生:“不能说只有升上大学的才是人才,而不能升大学的就不是人才。我们都将是四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照样可以做出优异的成绩,照样可以受到人民的尊敬!”正是基于这种人才观和质量观,魏书生以未来四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设计学科教学改革目标,注重人才素质培养,冲破升学教育,应试教学的羁绊,实行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不丢掉一个差生。
魏书生的教学改革实践启示我们: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它作为一种观念动力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发展。首先,教育观念制约并决定教学目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其次就教学改革实践而言,教育观念对改革实践不仅具有定向、导向作用,而且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同一个教师,既可因教育观念不十分端正而使改革满足于形式主义的改革或半途而废,也可因教育观念端正而脚踏实地改革并冲破重重干扰而使改革取得显著成果。
14.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篇十四
促进韩城全面发展
发展伪造科技,科技依赖教育,教育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础教育尤为重要,现阶段,韩城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不不足,我结合韩城教育现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韩城发展.一、建立科学全面的考评机制,加大奖惩力度
由教育局人事、教研、督导等部门共同参与,拟定出考评校长、教师和样本研究活动的工作方案,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材料汇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式,采取以市教育局对各中心校长进行评价为主,各中心校长对教师进行评价,结合专业化考证成绩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靠机制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创性开展工作,同时加大奖惩力度,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努力形成蓬勃向上、和谐平等的竞争氛围,使我市的教育进行良性运行的轨道。
二、狠抓学校市局调控,优化教育教学资源
我市农村中小学比例较高,许多村小,不足百人,教师知识老化,班级学生人数较少,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很大浪费,教研活动无法开展,我市应继续加大调整力度,整合教育资源,多建寄宿制学校。同时,各乡镇要集中精力办好中心小学和中学,建成寄宿制学校,把优质资源合理配置到这两所学校,抓好演奏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其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让学生幸福快乐健康成长。
三、加大师训教研经费调入,保障教师专业成长顺利进行 财政部门应千方百计加大对教育财政投稿比例,新增教育经费应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每年应拿出一定的公用经费用于师训和教研活动上。
四、加强教师的培养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就师资方面而言,可以借城乡教师交流这一模式,派教师去城市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与先进理念,再回来培训本学校的其他教师,也可以借声调的优秀教师来学校进行交流、研讨,同时,要积极主动与家长交流,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他们交流,宣传最新的办学理念,引导家长也能去读书、学习、去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从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
总之,我校一定要转变基础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促进韩城的全面发展。
霞云
2.4
万
15.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 篇十五
在实施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 我从日常课堂教学中总结了几点尝试, 与同行们交流, 以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转变教学观念
怎样转变观念?关键在“转”字上, 依据新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英语素质”应是通过英语教学, 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我认为, 作为一个教师, 同样有责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以明确学习目的, 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教书育人,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知识结构、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改变教学方法, 努力从教书型、教学型教师向学者型、教育家型教师转化。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实质, 明确各年级、各知识领域的具体要求, 使自己的教学理论系统化、规范化。特别注意学习各项先进的教学理念, 搜索、交流及反馈各种教育信息, 从宏观上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控、不断改进。
二、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表演、猜谜、对话, 按交际情况分组提问、回答, 学生很自然地被引到活动中去, 学得积极主动, 轻松愉快, 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活动量和个体化学习, 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学收获。
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英语环境, 把情感教育作为进行英语素质教育的前提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英语教学就应建立在一个具有生活感的轻松环境里, 这种环境可使学生减少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地积极参与英语学习, 这样能充分发挥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记忆效果。因此, “玩中学”原则是我的一贯方法, 寓教于乐, 有利于师生交流感情, 让学生扮演角色, 做游戏、猜谜语、唱英语歌曲等, 使学生在看似玩中获得知识, 达到预期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他们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也会使学生产生对英语的求知欲, 达到教学的目的。由此,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当然, 兴趣是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培养和训练才会产生的, 因此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 要用满腔热情去关心、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抓住学生学习英语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做好英语起始课的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 带着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欲望, 走进学习的兴趣里, 他们身上隐藏的智慧之门就会洞开, 教育也因此迈向了成功。
五、交际英语在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英语素质教育指的是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 而这些又集中表现在交际英语的运用上。坚持每天课前三分钟的值日报告, 形式多种多样, 除汇报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出勤情况等还可讲故事、诗歌朗诵、即兴表演、对话、介绍西方文化等, 为避免在值日生作值日报告时个别学生精力分散, 教师采用值日生报告针对全班及个别同学提问, 轮流值日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既培育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坚持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化。情景是进行语言活动交流的必要因素,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里的实物、挂图、卡片、简笔画、图表等创设情景进行直观教学, 还可利用动作表情来辅助教学, 让学生在自然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 学习和使用各种场合所需的恰当的语言, 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获得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坚持德育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英语学科的思想政治内容, 寓德育教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就必须要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 并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中逐步提高、完善, 所以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稍有疏忽, 学生就有可能被一些不良现象的负面牵引所俘虏, 达不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从实践中, 我认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实施基础外语素质教育的前提, 深化教学改革是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 强化思想教育是英语教学的方向。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还要不断开拓, 创设新的教育方法, 以进一步完善教育过程, 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最热门的教育话题之一。就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 阐述语言素质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提出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 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 除了强调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习爱好外, 还应充分利用媒体, 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学科整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交际策略, 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16.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行为 篇十六
近日来,我参加了各级部门组织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学习活动,有专家讲座、集中学习、小组研讨、个别交流还有自我学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具体有:
一、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教育
从事幼教工作16个年头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每天做的幼儿教育工作会有“小学化”倾向,认为那是民办幼儿园,农村学前班才会有的现象。但当看到如何防止“小学化”倾向和读《指南》的几个章节时,我对自己这十几年来所从事的幼儿教育有了深深的怀疑,其实日常工作中我们很多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存在很严格的“小学化”倾向,没有真正理解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没有真正体会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魅力。同时,“小学化”倾向远远不止我当初认为的在幼儿园学写字、背古诗、学计算那么简单,在“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中”的章节里有这么一段话:“小学化”倾向有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忽视幼儿的游戏、生活,忽视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与发展,特别是忽视幼儿社会与情感、学习兴趣、学习品质、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当然,“小学化”倾向的问题不只是某一方面或某教育领域存在的,其实在全社会都是存在的。目前,社会上对幼儿学习的误解主要表现在把幼儿的学习与中小学的学习混同,违反幼儿的学习规律,把幼儿的学习狭隘化、小学化、功利化。所以,实施《指南》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幼儿学习观,让每一位成人理解何谓幼儿的学习以及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指南》还指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也是区别其他教育的专业特征。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严重的“小学化”倾向的情况下,《指南》提示了有别于小学的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指南》中的目标告诉我们:幼儿阶段应该学什么。《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是什么。《指南》中的说明部分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指南》在说明部分还明确的指示了我们:游戏为什么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要注意的四个方面:一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二是“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三是“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四是“重视幼儿学习品质”,游戏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活动。
二、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
《指南》指出:“观察幼儿的行为”和“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是当前幼儿园一线教师的重要业务素质。幼儿园一线教师之所以认为组织“游戏”比“上课”还难,主要就难在看不懂幼儿的游戏行为,不会分析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水平,也就无从推进幼儿的发展了。其原因在于教师不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从哪个视角来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常说,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确立两个意识:发展意识和课程意识。然而,只有当一个教师非常清楚幼儿阶段应该学习什么,幼儿是怎么学习和发展的,他才会对幼儿的发展需要和行为水平,以及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十分了解。
在《如何利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幼儿》这一章节里有说到:《指南》为我们如何观察、了解幼兒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内涵。这里要求,为了有效地利用《指南》来观察、了解幼儿,首先老师要完整、深入的理解《指南》的结构及内涵,在头脑中形成幼儿全面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概念;其次,要重视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的表现;第三,现在《指南》所列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的行为表现,正是给了广大教师观察分析幼儿行为提供依据。最后,应当积极地看待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在这章节中,编者非常详细地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观察了解幼儿的方法,以及如何记录和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认真学习这些内容对我们一线老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三、《指南》精神与现实状况撞碰下的无奈
17.转变观念创新管理 篇十七
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共产党员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所有共产党员都要立足本职、联系实际,坚定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全面体现“三个代表”要求。
一、要与时俱进抓学习
学习可以提升素质、学习可以开启智慧,学习是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的需要,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是切实践行“三个代表”的需要。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理论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素养是党员干部素质的核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切实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掌握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要按照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坚持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另一方面要着眼实际。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企业发展这一中心,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抓紧自身素质更新,认真研究和解决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认真研究和解决现阶段企业安全生产面临的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新路子。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奔流、信息密集的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必将推动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过去那种“十年学习、终身受益”的观念、“学无所用”的观念、“不用不学”的观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想障碍,必须彻底清除。一是要树立“责任创新”观念。通过强化学习的大局意识、目的意识、责任意识,把个人的学习放到企业进步、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认识,以对党的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去支配、指导支部的学习。二是要树立“应用创新”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不唯本本、不唯教条,逐步把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科技知识转化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创新转化成实践创新。三是要树立“素质创新”观念。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经济贸易交往中,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使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只有不断地加强广大党员干部自身学习,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党纪国法、作风纪律等教育,才能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形势面前,把握时局,韬光养晦,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经受住“四个考验”。通过树立上述“三种创新”观念,形成“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的永久学习、终身学习观念。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员的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发挥表率作用,使终身学习真正成为“21世纪的生存观念”。二、要善于创新抓工作
要善于运用科学的运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的操作水平,以操作水平的提高来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实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一是要努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抓工作要知关节、得要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薄弱环节和各种优势,集中精力抓要事、攻难事、成大事;要善于统筹运作,把长远目标和短期安排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坚持开拓创新抓落实。善于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和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抓好落实,坚持做到谋划中有新思维、工作中有新思路,勇于出新招,善于出高招。三是要学会用辩证法来抓工作。用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而不能孤立地、抽象地、静态地看问题,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一是要分工负责抓落实。企业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生产的方方面面。要做到统筹协调发展,领导及各级各部门必须着眼大局,把握重点,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分头抓好工作的落实,这样才能够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才能发挥众长,体现企业的整体力量。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进度,形成工作机制,完善考核方法,促进工作落实。二是要突出重点抓落实。要突出重大项目、重要工作和关乎企业生产的关键环节,狠抓工作落实。根据我厂的发展实际,我们要善于在繁杂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正确处理“抓大事”与“抓小事”的关系,“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带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深入实际,抓典型,以点带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教师观念转变、教学水平提高情况10-02
教育转变政府职能12-16
转变作风求实效 教育工作亮点多10-26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06-25
王晓艳-转变教师观念10-07
与时俱进转变观念07-21
转变思想观念 优化营商环境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