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性歌曲教学(精选8篇)
1.舞蹈性歌曲教学 篇一
一、民间舞蹈“风格性”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脱离实际
“风格性”是需要联系当地的实际,它是一种民间风俗习惯与舞蹈艺术融合的产物,目前,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生活是不断进步和改变的,如果舞蹈教学脱离了实际,那么舞蹈就会落后于实践,而这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学员的学习兴趣降低。
(二)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舞蹈的导师,如果没有情感,舞蹈就不是舞蹈了,目前舞蹈教学中存在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不到位,那么这在舞蹈表演时就会有部分学生存在对舞蹈的精髓把握不到位,情感表现不出来,或者情感表现错误,这就会导致人们对民间舞蹈丧失信心,同时就算是同一种风格,换首音乐或换个动作,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这就对学生的情感把握有了很高的要求,而现在的学生就缺乏对舞蹈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缺乏创新
在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想要表现“风格性”首先就要在音乐、舞蹈动作、情感等方面进行创新,而现在的舞蹈教学中在这些方面工作做得并不理想,在音乐上仍然以传统慢节奏音乐为主,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情感的融合上不能充分表达出来,而且劈叉等动作需要良好的柔韧性和舞蹈功底,这对那些没有舞蹈功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二、促进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深入民间生活实际
所谓“风格性”就是舞蹈要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需要结合民间文化与精神,所以深入民间生活实际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深入民间实际呢?首先,舞蹈教师要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民间去考察,民间风俗习惯形成于人民的实践,所以要了解人民的生活现状,以便选择适当的音乐和编排合适的动作。其次,要加强与人民的沟通,了解如今他们的精神面貌,了解舞蹈的起源,深刻理解舞蹈的内涵,以达到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情感的目的。
(二)发挥学生的自我想象力,在舞蹈动作中融入情感
“风格性”的另一表现就是情感,而为了自然的表达情感,发挥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因为民间舞蹈不一定都是描述现在的生活,所以在表演舞蹈的时候要身临其境,想象着自己就是民间的人民,如在表演庆祝丰收的舞蹈时,要想象着自己是农民,在看到自己一年来辛苦的成果得到回报时候的那种溢于言表的喜悦,可以与自己辛苦学习舞蹈到获得成功的历程相结合,那么这种喜悦之情通过想象与实际经历的联系表达的会更加自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引进现代化元素,创造符合时代的新型舞蹈,打造新风格
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另一表现就是创新,让民间舞蹈与时俱进,随着现代舞的兴起,民间舞蹈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有了交流与借鉴的机会,而在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中打造新风格,需要融合现代化元素,将现代化元素以传统民间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在选择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既快又慢的曲子,在民间舞蹈中插入适当的街舞,如春晚上小苹果与最炫民族风的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时代在发展,要求民间舞蹈进行创新。
三、小结
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需要联系实际生活,深入了解民间文化,体味民间艺术精髓,才能更好地展现当地的特色。同时,在音乐的选择、舞蹈动作的编排、情感的表达上面要进行适当的创新与融合,不仅要融合民间文化,还要融合现代舞,不仅要创新音乐与动作,还要创新情感的表达方式,赋予舞蹈活力,让舞蹈能够有足够的魅力去打动人心。同时民间舞蹈要招募新学生,消除舞蹈经历的歧视,为零基础的学生打造一个展现自己的舞蹈,发挥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让他们对民间舞蹈的理解以自己的形式进行表达,为民间舞蹈融入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将民间舞蹈文化以一种适应时代的新形式、新风格传承下去。
2.舞蹈性歌曲教学 篇二
1.能够产生优美的体态、动律
我国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不同的民族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同时也促使不同的民间舞蹈的形成。教师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 要想使民间舞蹈很好的生存下去, 就必须将其“风格性”完美的展现出来, 这主要是由于民间舞蹈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 同时还能促使其产生非常优美的体态和动律。
东北扭秧歌是我国比较著名的民间舞蹈之一, 具有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特色, 东北扭秧歌对体态的要求是, 上身一直保持着向前倾, 从而确保身体的重心在前方, 这样在扭秧歌过程中无论是出脚还是抬腿都显得非常有力度, 而且还会使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非常有规律, 所以东北扭秧歌对体态、动律的要求是跟当地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在东北扭秧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们一定要控制好体态和动律, 从而将扭秧歌的每一个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
2.“舞蹈意念”对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民间舞蹈教学非常重视学生们的感觉, 感觉对学生们学好民间舞蹈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们感觉的培养, 而感觉培养的关键就是对学生们“舞蹈意念”的培养。“舞蹈意念”能够非常准确的反映出舞者的思维、想法, 而这也是只能通过舞者自己才能感觉到、体会到, 由此可见, “舞蹈意念”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现象。很多情况下舞者在完成舞蹈动作时是通过舞者自己的“舞蹈意念”来完成的, 也就是说舞者能够通过“舞蹈意念”将舞蹈融入到自己的灵魂中去, 从而达到完美的舞蹈动作, 这在很大程度上跟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二、针对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方法的研究
1.加强对学生们“舞蹈意念”的培养
“舞蹈意念”是舞者完成一个完美舞蹈动作的必然条件。“舞蹈意念”主要是指舞者通过自己的想象, 在自己的内心最深处创造出一个具备优美动作的一种气质和情感。“舞蹈意念”能够将舞者的舞蹈动作跟灵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从而使舞者的舞蹈动作达到完美的程度。本文以蒙古族舞蹈为例来详细解释说明,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 热情奔放, 语汇新颖, 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 热情开朗的性格, 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 步伐轻捷洒脱, 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 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人民多次抗击外来民族的侵略, 善战、敢于同侵略者做斗争, 同时蒙古族人民也非好客, 性格直爽、热情奔放, 只有深入了解了蒙古族文化, 才能真正理解蒙古族舞蹈的意念, 进而跳出优美而又洒脱的蒙古族舞蹈。
2.加强对学生们情感的培养
民间舞蹈在所有舞蹈中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自娱性, 民间舞蹈大多是一群当地人聚在一起来跳的, 他们跳舞不是为了给专家、社会大众看, 只是处于自己喜欢才跳的, 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目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生们民间舞蹈过程中, 要将学生们的情感充分激发出来, 使学生们在跳民间舞蹈过程中充满活力, 而且学生们在学习民间舞蹈过程中, 还能够充分感受到我国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独特的民间真情, 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民间舞蹈的兴趣, 使学生们学习起来更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跟民间舞蹈所蕴含的特殊的民间文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促使学生们跳出更好的民间舞蹈。
3.提倡展现个性
风格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它是一直不变的, 但是人性却随着人的不同而不同。当前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变得非常方便和频繁, 人们也会非常容易的看到其它的民间舞蹈, 所以对于人们来说简单的进行模仿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当前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使民间舞蹈更进一步, 不断得到创新。单纯的从风格上来说, 当有一个新的个性加进去的时候, 就会使其产生新的光彩, 所以人们只有不断地经历、体验生活, 才能使自己成为不同个性的人, 舞者要想将民间舞蹈风格演绎的淋漓尽致就必须将自己的个性极致的发挥出来才能实现。所以教师在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们个性的培养, 并且还要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个性跟民间舞蹈的风格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从而将民间舞蹈风格完美的演绎出来。
结语
总之,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不同的民族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 展现出来不同的“风格性”, 民间舞蹈更多地是一种传承,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民间舞蹈的风格让学生们充分了解, 从而使学生们对学习民间舞蹈充满兴趣。
摘要: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将民族文化跟舞蹈完美结合在一起, 而民间舞蹈也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进行创新, 所以就从“风格性”为切入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在深入分析民间舞蹈“风格性”重要性的基础上, 详细分析了其教学方法。
关键词:舞蹈教学,民间舞蹈,风格性
参考文献
[1]李窦逗高校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的教学手法[期刊论文]-华章2014 (24)
3.舞蹈性歌曲教学 篇三
关键词:舞蹈教学;自信心;学生培养;益处
一、引言
自信心是指人们通过内在的自我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对自我能力、才智、力量做出充分估计的一种自我心理体验,是人们根据客观条件的分析对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恰当肯定,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自信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素质的重要方面。学习不仅是个体积累知识的阶段,也是自信心发展以至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舞蹈作为艺术的组成部分,在人格培养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是由舞蹈的本体特征所决定的。
二、舞蹈课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措施
1、真诚的赞扬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最能激起他的学习热情。舞蹈课教学活动可以发现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老师及时、适当地给予赞扬,如:你的舞姿真美,你感觉真好等等。尤其对于那些很少得到表扬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会让他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甚至会成为他的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中肯地分析
通过老师耐心细致又合理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么一个道理:也许别人在有些方面比你强,但你却在另一个方面要比他强。当学生在由于感觉不佳、节奏不准或其它原因而不敢起舞时,老师一般明确地告诉他,他在表演或模仿等方面能够超过别人,鼓励他用其它形式表现舞蹈,给学生增添勇气战胜自卑。
3、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在课堂上老师尽量为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
在舞蹈课堂上,老师会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增大成功的机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舞蹈组合、舞蹈小节的旋律模仿等,都能有效地鼓舞学生,从而更好地帮助克服自卑、产生自信。
5、随时巩固学生的自信心
当看到学生们因不断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时,老师需要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舞蹈课上,老师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经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出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舞蹈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不断地努力,舞蹈课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
三、舞蹈课教学过程与提高学生自信心具有一致性
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是智能的发掘,人格的塑造和人性的完善,舞蹈教学亦是如此。舞蹈的学习,始于模仿。学生直接从肢体的运作模仿入手,开始舞蹈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去看教师的示范动作;通过听觉去领会动作的要领;再通过大脑的思维去“悟”,去指挥肢体来完成动作。同时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克服弱点、毛病,以达到和谐完美的境地。这是一个由外到内,先模仿而后体验,先操作而后驾驭,直至达到心灵的自如表現的一个回环的反复过程。这一过程,既诉诸于人的感性,又诉诸于人的理性;既触及到人的感官,又触及到人的灵魂,充分体现出舞蹈是集头脑、心灵、身体为一体的 艺术 特征。由此看到,在舞蹈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仅是外在肢体的生理运动,而且对人的心理诸因素都是一个培养锻炼的过程。通过舞蹈教学,不仅能改变“端肩扣胸”、“低头驼背”、“动作失调”、“身体僵硬”等肢体行为的不良习惯,以塑造外在的健美形体,还可以改变“胆怯”、“害羞”、“反应迟钝”、“不自信”等内在性格上的弱点,弥补缺欠完善人格,培养高雅气质,达到“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和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目的。这种对人实施美育的舞蹈素质教育过程,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甚至一生。作为舞蹈教学的受益者,学生只有德、智方面的教育远远不能符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以及他们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们们更需要美育来完善自我。在学生调查反馈表中学生也纷纷表示:舞蹈让他们改正了形体动作的一些缺点,改善了动作的协调性,锻炼了他们的另外一种在专业之外的逻辑思维、思考方法 ;舞蹈不仅可以健美身体,开阔眼界,还可以在另一种境界内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这是一种全新的感受,是在其他 理论 课上感受不到的。这一切,说明了学生们经过自身的实践,对舞蹈选修课的美育价值有了深刻的体验。舞蹈教学中外在动感的训练,使身体灵活了,提升了他们自我的生理评价;舞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他们知识扩展了、丰富了,提升了自我的心理评价。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同时得到了提升,以致达到自信心的提升和增强。
四、结束语
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它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舞蹈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舞蹈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舞蹈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建立在参与和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动”起来、“舞”起来才会对音乐对舞蹈有真正的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舞蹈环节引导学生学跳了简单的各民族舞蹈,从学生们的笑脸和投人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们真正融人了舞蹈,充分感受和体验了舞蹈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这种乐趣来自于他们全方位的主动参与、来自于他们自信心的增强、来自于他们对舞蹈文化的理解。
收件地址: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商丘幼儿师范学校
收件人:刘套字
邮编:476400
电话:13937022943
4.歌曲《箫》教学反思 篇四
在教授歌曲《箫》一课中,有学生把“箫”看作是“笛子”,第一次试教时我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就直接引入下一个环节;经过调整后,我用实物展示和课件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箫有了直观的了解,很容易就能区别箫和笛子的不同了。在整节课上,都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播放音乐学生聆听,学生能学会其中的哪一句,哪句较难唱的,让学生提出来,请其他学生、老师帮助,这样的做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通过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培养学生独立的感受与见解,以鼓励式教学的恰当应用,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较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歌曲。
3、以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助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爱、团结,体现了集体合作精神。
5.歌曲《清晨》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愉悦的情绪,轻巧、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清晨》。
2、能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美妙的清晨,并通过聆听、演唱、表演等多种活动的参与更进一步激起心中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美妙的清晨.2、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进一步激起心中对生活的热爱.3、指导学生唱准歌曲《清晨》第四段中的大跳音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创设宁静的氛围,学生安静地进教室。(背景音乐:《清晨》)
2、出示两幅日出图片。
3、给学生聆听两段不同情绪的音乐,选择哪段音乐与画面更相配。
二、师生互动,体验情感
1、聆听清晨音乐
这首歌曲给你怎样的感觉?你觉得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为歌曲配入打击乐器。(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自由创编)
3、学唱清晨歌曲
(1)复听清晨音乐,跟老师做一些简单而又轻松的律动。(2)跟音乐用“绿”哼唱歌曲旋律。歌曲可以分几个部分?(3)学生用竖笛自学歌曲的第一部分16个小节的曲调,也可以通过自己视唱来自学。
(4)教师通过范唱和范奏的方法教学歌曲第二部分的曲调,重点指导好第一乐句的大跳音程的音准。
(5)省略第二段,直接将1、3、4段曲调连起来唱。(6)学唱歌词一、三两段。
三、歌曲处理、歌表演
6.《萧》歌曲教学设计 篇六
1、认识我国的民族乐器——箫。 2、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箫》。
3、分小组自由选择(舒缓、欢快、编动作,创编歌词)自由表演歌曲。
教材分析
歌曲《箫》是一首2/4拍的,抒情优美又不失愉快欢乐的汉族民歌。歌曲旋律悠扬,节奏较为宽松,以八分、四分音符节奏为主,偶尔在小节中出现附点四分音符,刻画出宝宝学会吹箫以后,得意洋洋、摇头晃脑的可爱神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箫》,感受歌曲所表达的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流畅舒展的旋律,体验歌曲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难点:能运用连贯的气息和舒展、流畅、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箫》,唱好一字多音,能按乐句进行呼吸。 教学准备
电子琴
箫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随《郊游》音乐做律动,开始音乐之旅。 二、歌曲《箫》导入:
1、出示乐器——箫,有一个小宝宝正在学吹箫呢,咱们去听一听,聆听《箫》
2、学生看课件,介绍箫。(箫,又名洞箫,吹奏乐器。这种单管竖吹的箫,
现代箫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上端边沿开吹口,管身中部开六个按音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后面下方开出音孔两个,用以调音,其下开助音孔两个,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拴系飘穗。 箫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善于表现乐句悠长、细腻、典雅的乐曲。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器乐合奏及越剧伴奏。
三、学习歌曲《箫》 :
1、聆听《箫》,感受情绪,请同学回答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轻快地,优美的)
2、复听歌曲《箫》,学生拍手拍腿感受歌曲速度。(中速) 3、教师用“LU”哼唱旋律,学生感受旋律的连贯,轻快。 4、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用“LU”哼唱旋律。 5、找一找自己唱不好的乐句,大家以来学。 6、解决难点,结束句的一字多音,教师指导唱,要求气息连贯,注意音准。
7、请同学当小老师,反复练习。
8、教师范唱歌词,学生思考:箫是什么做的?怎么吹?用象声词模仿箫的声音?
9、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10、听琴,学生轻声填唱歌词。
1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小宝宝学会吹箫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地
第一句他是“小宝宝吁嘀吁嘀学会了”,只是吹响,第二次“小宝宝吁嘀吁嘀学会了”就有难度了,他“了”里面就有内容了。 四、感受不同旋律
1、用舒缓的旋律弹奏,让学生发散思维看想到了什么。并把这种情绪带到歌中。
( 认真练习)
2、用欢快的旋律弹奏,让学生发散思维看想到了什么。并把这种情绪带到歌中。
(学会后快乐的情绪) 五、演唱比赛 1、生找区别,处理歌曲。 2、找好朋友唱一唱。 六、
拓展
1、欣赏视频箫吹奏的《绿野仙踪》 七、
小结下课
1、请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7.舞蹈性歌曲教学 篇七
1 中职幼儿舞蹈课堂教学现状
幼儿舞蹈的学习是幼儿舞蹈创编的铺垫。成功的中职学前幼儿舞蹈教学, 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幼儿舞蹈, 深化对幼儿舞蹈的知识理解, 创编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舞蹈作品, 同时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 让舞蹈课堂呈现出多样性和创造性, 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从目前中职幼儿舞蹈课堂的教学现状来看, 通常以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进行, 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学吸引力呈现递减效应。传统模式下, 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基础训练和民间舞蹈的学习之后, 模仿能力较强, 在相对简单的幼儿舞蹈学习上并不算很难, 能动性上由此出现了分化, 部分喜欢舞蹈的学生跳得很认真、很起劲, 而另一部分学生觉得幼儿舞蹈太简单、很幼稚, 思想消极, 学习很被动。二是课堂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不够。单线的教学模式没有给予学生一个知识整合与创造的机会, 学生对幼儿舞蹈的认识和理解上缺乏一个整体的思维体系, 只是体会到了幼儿舞蹈的夸张、简单, 不知道该怎样去发掘和联系整合, 这样不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 失去了幼儿舞蹈教学的意义。
2 中职幼儿舞蹈的课堂教学探索
陶行知先生说过,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幼儿舞蹈教学要突破教学的单一模式, 关注表现性目标, 突出互动生成性的教学方法, 做活“迷”和“悟”两篇文章, 让课堂活力迸发, [1]提高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 使教学得以完善、效果得以提升, 实现学生的技能和实践创新,
2.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中职生中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太好, 有的不能围绕着一个目标长期不懈努力, 但是他们的内心追求个性, 希望自己的意见能被重视, 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因此, 舞蹈教学可以遵循陶行知先生关于“迷”的理念, 根据学生不断的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 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 踏进未知之门。
“迷”是一个寻找的过程, 趣味性、能动性决定了寻找的结果, 幼儿舞蹈课堂要抓住“迷”与“尊重”两个关键词, 迷住学生, 使学生成为参与课堂的主体, 摸清学情, 尊重他们的想法,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1.1 铺设学情———立迷
幼儿舞蹈的特点之一就是:[2]歌、舞、话三者有机统一。幼儿以语言来补充和指导自己的动作, 来推动自己的思维。这和幼儿舞蹈动作的创编来源是不谋而合的, 舞蹈来源于生活, 幼儿舞蹈动作常常出自于对歌词、歌曲的字面理解, 课堂怎样能在教授舞蹈的同时灌输这一知识理念?首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
以《我有一头小毛驴》幼儿舞蹈教学为例, 首先教师提问:“《我有一头小毛驴》这首儿歌你们都熟悉吗?”在确定了学生对歌词的熟悉度后教师再抛出课堂的学习内容:学习幼儿舞蹈《我有一头小毛驴》。这样做能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这首歌的掌握情况, 指导幼儿舞蹈的动作主要是出处于歌词的, 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推动, 让学生有个基本的幼儿舞蹈思维。
2.1.2 任务实施———入迷
学生在明确课堂学习任务后, 教师依据教学的实施过程,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提问, 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从而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模式, 激发想象、形成舞蹈基本动作。
例如:在学生熟悉《我有一头小毛驴》歌词后, 教师立足于歌词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驴的耳朵是怎样的吗?我们通常是用什么动作来表现的呢?”等一系列围绕着驴的特征问题, 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形象, 顺着思路、教师加以指引得出舞蹈的动作要素:驴的耳朵很长, 它在甩尾巴时像牛一样甩向身体赶着苍蝇, 在跑动时像马一样有着“哒哒哒”的声音,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动。
在有了基本动作后, 教师结合幼儿舞蹈知识点, 对基本动作进行加工润色、动作教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在脑子里已经有了这些动作的运动概念和路线, 有利于动作的掌握, 然后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幼儿有什么运动特点吗?”“舞蹈可以从几个方向开场?”分层次得出:幼儿在舞蹈时喜欢指手画脚、摆头扭胯;舞蹈可以朝任何一面开场, 两者相结合有了第一段舞蹈开场动作:背对观众, 左手位于头顶、指尖微弯做驴耳朵;右手置于身后做驴尾巴;随着胯的摆动, 右手晃动甩尾“的格拉、的格拉”脚下做蹄状原地绕圈的动作。
学生方面, 因为学生参与到了舞蹈创作想象的过程中, 所以这组动作他们掌握的非常快并觉得很有意思, 同时由于他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参与者, 想法得到了呈现, 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表现方面, 这样的互动课堂反作用于学生, 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让他们脑中有了舞蹈动作的选择应该多样性的概念。
2.2 搭建平台、给予空间
陶行知先生指出, “悟”是根据孩子们的一般智力透过启发性地普通教育, 我们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悟”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需要去想、去琢磨, 而有效课堂则需要留白、需要相互交流, 给予学生一个消化、吸收、修正的时间和机会。教学的满堂灌对于中职学生并不适合, 会弱化他们的求知能动性, 同时也违背了舞蹈的教学意图。
2.2.1 在课堂新授后停顿———激发研究兴趣
课堂不在于教师讲的多, 而在于学生想的多;一个知识点的抛出不在于教师讲的多面面俱到, 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新授知识点后的停顿, 是起到课堂铺垫、蓄势的作用。
例如舞蹈教学《我有一头小毛驴》, 在开场动作学习完之后, 教师抛出了课堂的知识点:在结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同时, 幼儿舞蹈的创编通常是抓住一句歌词的其中一个词来摘选动作的, 如“我有一只小毛驴中的我, 从来也不骑的不”。学生根据这个知识点, 结合教师的指导, 对《我有一头小毛驴》开始逐句的思考、讨论和筛选、润色, 于是有了大拇指翘着的“我”;双手合抱着的“我”;摇头起脚跟的“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2.2.2 在关键、难点处停顿———激荡思绪飞扬
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给学生一个展示与相互学习的机会, 避开教师的反复讲解, 让学生自己来观察、比较、分析, 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 思维得到了扩展。
例如《我有一头小毛驴》中的歌词:“有一天我心血来潮”中的心血来潮, 大家始终想不到一个满意的动作, 这时一位男同学张开五指、膝盖外开、甩着头拼命原地跑, 说:“你们觉得这个动作怎么样?”大家哄堂大笑“太好了!”的确, 他准确抓住了孩子高兴时手舞足蹈的样子并加以夸张, 非常生动的呈现出幼儿突发奇想的一个 (下转第219页) (上接第205页) 状态, 问起男同学怎么会想到这个动作时, 他回答:“因为我们在幼儿园实践时, 发现小朋友们听到到户外玩大型玩具就是这个神情, 所以当时我就冒出了这个动作。”课堂的留白激起了学生的动作资源库, 给予了学生一个发掘、发现的机会, 同时促进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想象。
总之, 互动生成性的幼儿舞蹈教学课堂, 从原有的单线教学模式, 发展到关注教学过程、关注互动性的多线教学模式。通过半成品舞蹈结合书本知识,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顺势引导, 共同完成了属于学生自己的幼儿舞蹈, 整个过程充满了问题与争执、碰撞与保留, 但每位学生都深入其中, 每个班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实现了幼儿舞蹈学习的附加价值, 与后面的幼儿舞蹈创编教学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知识衔接, 效果良好。
生成性的幼儿舞蹈教学课堂, 让教师由原来课堂的实行者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 得以从“观众”的视角去发现、发掘学生们的激情兴趣, 这样的教学一方面, 督促教师本身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课堂教学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的课堂思维也反作用于教师本人, 起到了教学互长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丰富的, 需要教师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完善, 使教学内容富有深度与厚度;要积累课堂教学智慧, 善于设“迷”、让学生去“悟”, 从而实现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摘要:学前幼教专业的舞蹈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了解、掌握幼儿舞蹈, 学会创编幼儿舞蹈运用于课堂教学, 从而具备一定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由于在学习幼儿舞蹈这一环节中的部分动作较为简单可爱, 学生容易觉得过于“幼稚”、参与性并不高, 以致影响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舞蹈教学实践《我有一头小毛驴》为例, 以学生自主思考为主, 结合学生互评、教师指导的互动生成性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增长, 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教学现状,关注教学过程,附加价值,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6) :45-53.
[2]董立言.刘振远.舞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5) .
[3]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 2003 (5) :61-64.
8.高师舞蹈教育的师范性体现 篇八
【关键词】舞蹈教育 师范类 教案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4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4jyxm381;安徽省宿州学院校级一般科研项目《本土传统戏曲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思考与实践——以宿州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2yyb28。
【中图分类号】J70-4;G6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16-01
舞蹈课教案是舞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需要精细的设计和策划。
在舞蹈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案的设计和编写,合理安排教学课程的分配、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实施等。由于舞蹈课不同于体育课单纯的肢体运动,它还涉及艺术审美的感知,以及形体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掌握编写舞蹈课教案的基本方法,综合考虑舞蹈课教学的特殊性,十分重要。
一、舞蹈教案是舞蹈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阶段性体现
舞蹈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总结,仅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作概括性规划,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但往往缺乏实际的可实施性。只有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与之相适应的舞蹈教案,才能有效的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将教学计划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例如在芭蕾基训的形体课训练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芭蕾舞的基础训练手段,塑造学生的正确身形和优美体态,同时对芭蕾舞的基本动态特征、肢体语言表达方式、基础训练内容等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课程内容包括:地面热身训练、把杆上的训练、把杆下的训练以及表现力组合训练。在舞蹈教案中就可以将这些课程的训练细节作明确的书写和规划,如将地面热身训练分为具体的腿与脚的练习、上肢和上身的练习以及整体的配合练习等;将把杆上的练习分为基本脚位、擦地、蹲、小踢腿、划圈、小弹腿、单腿蹲、大踢腿的练习等等。
二、舞蹈教案是教师在掌握舞蹈理论知识、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之后,向课堂教学的过渡环节
舞蹈教案是舞蹈教师在掌握舞蹈理论知识后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实践中的必经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通常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这四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相互对立统一的整体,其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师只有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运用正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处理好“教”的环节。只有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身体素质状况、及学习舞蹈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等,才能处理好“学”的环节。再在舞蹈课堂实践中努力实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处理好“教”与“学”的这个主要矛盾。没有舞蹈教案的设计编写,再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无法在教学过程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如,在教授民族舞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及这种历史文化传统下形成的特殊的舞蹈语言,将这些“舞蹈理论”渗透到舞蹈教学中。像蒙族舞蹈中有很多的手臂和肩部动作,如常出现在蒙古族舞蹈中的抖肩、柔臂、碎肩的舞姿,是与蒙古族人民常年骑马游牧有关;藏族舞蹈则以松胯、弓腰、曲背、屈膝、“一边顺”为典型特征,是受制于其高海拔寒冷的气候和山地环境等多重影响;维族歌舞中以节奏明快的手鼓、忽旋忽跃的舞步、委婉辗转的散板形成独具特色的西域舞蹈,歌舞中反映乐天知命、欢快、喜庆的美好愿望,是与其沙漠干涸的居住环境,以及受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影响有关。舞蹈教案要能提出这些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了解动作背后更深更广的文化背景。
三、舞蹈教案体现教师的逻辑组织能力,提高教师的全面教学能力
舞蹈教师要进行教案写作,就必须搜索整理相关资料,包括采风观摩笔记等第一手资料及利用网络、舞蹈类书籍、报刊、舞蹈文献、摘要等第二手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归纳总结,对教案进行合理布局。对教学重点、难点作明确的设定并选择好解决方法。而课堂教学要以这些为基础,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案编写的好与坏,体现舞蹈教师的文案写作能力以及逻辑组织力,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能力以及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等。其中教学组织要求教师按照大纲的总体要求,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有序的组织,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科学的、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分理条目,选择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切资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求教师对选择正确的教学手段,并根据教学反馈进行适时调整。因为在课堂教授针对的是整个集体,教学方法一旦出现偏差,将会影响整个班级学习水平的提高。舞蹈教师要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制定教学方法,因此对于教案而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个性;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即在规定的时间和教学范围内对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步骤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这就需要教师对时间的安排进行灵活且准确的拿捏。从教案实施的效果来看,有充足准备的教师,即便在教学中有口齿之失,或是临场应变能力不足,却最终能够清晰地讲授整堂课的内容。仅凭经验授课的教师,看似能有一堂生动活泼的舞蹈课,但从整体上看,缺少了稳定性和持久性,终不能创造一流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由于舞蹈课的特殊性,它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既要传授舞蹈理论知识,又要体现舞蹈训练人体肢体功能的特性。因此写好舞蹈教案,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舞蹈教学的四个子系统,即:备课系统、教授系统、学习系统、自学系统。在课堂中实施教授行为,都是以教案为依托的,教案是备课子系统向教授子系统的过渡转化,没有教案这个中介,舞蹈教学活动就变得无章可寻。
参考文献:
[1]《舞蹈编导教程》.孙天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田培培.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
[3]《舞蹈文化与审美》.于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作者简介:
【舞蹈性歌曲教学】推荐阅读:
《萧》歌曲教学设计06-24
幼儿钢琴歌曲教学教案09-19
儿童歌曲好娃娃教学反思07-18
歌曲《摇船调》教案教学设计08-08
舞蹈教学实践论文06-11
游戏化舞蹈教学08-19
高校专业舞蹈教学09-05
幼儿舞蹈训练教学10-20
少儿舞蹈教学阶段11-05
优秀舞蹈教学设计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