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总结

2024-08-13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总结(精选11篇)

1.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总结 篇一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农村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经济也飞速发展。但必须看到,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一样,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石化产品支撑的“石油农业”路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产品,对农业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此带来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面源污染、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问题日趋凸显。同时,农村的环保设施建设不齐全,污水随意排放、垃圾到处倾倒,导致河流淤塞、环境恶化。

本论文从滨州市沾化县下洼镇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入手,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最后,文中提出了4条关于解决湿地农村环保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对策污染。

(1)、调研背景: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约占山东省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北翼的主体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底,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当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开展的同时,深入黄河三角洲地区,感受农村生活环境,了解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情况、对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及对环保工作的评价,对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调查时间:20xx年07月6日—20xx年07月17日

(3)调查区域:xx市沾化县下洼镇河刘村、伏加河流域附近、秦口河附近、徒骇河附近

(4)人员组成:负责人xxx

(5)调查内容:黄河三角洲农村生态环境现状、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农民环保意识强弱、农村造成污染的不良生活习惯。

(6)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问卷一共18道非主观选择题,其中包含被调查人基本信息)共进行100份问卷,回收问卷98份,有效问卷95份。

2、走访调查,共走访十七户河刘村村民,与五十多口人交谈了解。

3、实地考察,去秦口河、徒骇河、伏加河流域等多个地方实地考察。

(7)调查结果:

1、村民家里的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丢弃,是导致河流淤塞、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2、垃圾站、公厕等环保设施严重缺乏。

3、农民环保意识薄弱,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正污染着身边的环境。

4、政府及相关部门关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一)、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在农村普遍存在的污染中,主要的污染源有三种:

一是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由于农村点多面广,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生活污水、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缺乏,包括集镇所在村庄在内的广大农村,环境卫生很差,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畜禽粪便、作物秸杆及其它废弃物在村中路旁随意堆放或倾倒的`现象十分普遍,“垃圾靠吹,污水靠晒”的现象还十分突出。这些污水和垃圾基本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周围的环境中,造成污染危害。部分村庄还存在着人畜混居的问题,畜禽圈舍与人居房屋混杂交错、卫生厕所覆盖率偏低,环境卫生条件差,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

二是粗放型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不科学使用和废弃农膜在生产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比较突出。

三是畜禽养殖粪便污染。农村规模化养殖场、重点养殖大户数量不多且较为分散,绝大部分的养殖为家庭初放型养殖,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不够,存在“重养殖、轻防治”的现象,环境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农户的畜禽粪草随意露天堆放,畜禽粪便的堆放场地大多没有经过防渗处理,有的直接排放到河流库塘水体中,对周围环境的水体、土壤、空气和农作物造成污染。

造成污染的种类统计如下:

农村生活垃圾分布及处理根据问卷调查及走访查看,我发现农村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和产业垃圾两大类。生活垃圾是指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指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包括燃料废渣煤渣、草木灰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等、高科技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等。在解放前以及解放后至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里生活垃圾是农村垃圾的主要来源。

产业垃圾是指工业、农林业、畜牧业、医疗卫生业等在生产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例如砖窑厂、木材加工厂、家具制造厂、村内私人诊所等产生的废弃物。其中的部分废弃物带有一定的毒性。在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产业垃圾迅速增加逐渐取代生活垃圾占据农村垃圾的主要地位。

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下洼镇农村生活垃圾的剩菜饭较少,而蔬菜废物和作物秸秆较多;废品含量较低,塑料制品、玻璃等较少,纸张含量较低,由于下洼镇农村大量使用树枝烧火取暖做饭,产生大量烟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村里没有农村生活垃圾的专门收运和处理处置系统,仅将生活垃圾直接露天堆放或填埋到田头、路旁或沟堑之中。随着降水的冲刷,部分垃圾不可避免地进入周边的河流,导致水体的污染。此外,垃圾渗滤液也是蚊蝇、细菌、病毒的滋生繁衍场所,会成为水体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污染源。随着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加,组分日趋复杂,农村这种露天堆放、分散式消纳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与管理问题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目前,全国大多数乡镇缺乏垃圾处理设施,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仅为32.31%,农村各种废弃物随意抛散,生活污水随意倾倒进河湖或沟渠。

生活垃圾污染已成公害。主要表现:

一是垃圾数量越来越多。据测算,随着农村乡镇的居民点不断增多,生活垃圾会成几何级增长。

二是垃圾成份呈多样化趋势。除了常见的生活垃圾外,塑料垃圾、建筑垃圾、电子垃圾等明显增加。

三是垃圾没有得到有效处置。农村普遍缺乏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处理设施,甚至连最基本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也没有,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柴堆、土堆、粪堆随处可见,家禽、家畜乱跑乱拉,环境“脏、乱、差”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损害农民健康。

在生活水平不太高的家庭,村民大多将垃圾倒在河边或家门前的池塘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越来越多原先的垃圾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垃圾处理的需要。当前情况下一些村民开始采用填埋、焚烧、沤肥等方式来处理农村垃圾特别是农村的产业垃圾。

村民在面对数量大、成分复杂的垃圾时开始采用焚烧、填埋、沤肥等看似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处理。但是与城市的焚烧、填埋、沤肥等垃圾处理方式相比农村的垃圾处理缺乏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和运作。

2.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总结 篇二

一、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内涵

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及社会组织通过自身的自我实践活动发现、创造社会或他人物质或精神的发展规律及内在矛盾的贡献。而生态文明城市是个人以城市为依托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因此, 生态文明城市的社会价值也是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城市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凝聚力强, 出行方便快捷, 公共服务质量良好, 公众的生态伦理意识普及, 生态化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第二, 城市里的市民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和谐幸福、居住舒适安全;第三, 市民的价值取向不再是单纯追求实现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 而是以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为目的。

二、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实质

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城市和谐等方面。

1. 人与人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也是城市生态文明社会价值的实质之一。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活力, 让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让城市得到发展。生态文明城市和谐要引导人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从根本上破除影响人们能力发挥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形成鼓励人人干事业、支持人人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2. 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具有社会性, 人通过社会联合的力量改造外在世界, 也改造人自身, 人类也具有天然地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 这就是人的潜能的普遍性和自由性。正因为人具有这些本质, 决定了人自身的内在资源是无限的, 这是人贵为万物之灵长的秘密所在, 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依据所在。罗马俱乐部的博特金等人在《学无止境》报告中指出, 面对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 人们应该看到人类依然拥有没有束缚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道德能力等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被动员来帮助人类摆脱困境[3]。所以,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面对生态危机, 人应该回到主体, 把解决问题的着力点落在人自身上, 通过开发人的潜在的、处在心灵深处的理解力、学习力、创造力, 用人自身的智慧使人与自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 人与城市和谐

生态文明城市社会, 要把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作为关键, 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作为城市的主体, 其主观意识、思想行为可以推进城市的发展, 也可以阻碍城市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使人与城市更好地相融, 城市宜人居住、宜人发展, 并通过城市内部人们各类活动与各类资源、环境的有机统一, 努力实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与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实现人类在城市这个特定的活动场所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公众关心的市容卫生、人居环境、出行条件等问题, 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核心, 将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便民、利民、亲民和为民上, 通过倾听民声、吸纳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需、为民谋福, 使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成果, 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条件, 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城市设施和环境的需求, 以良好的城市环境支撑城市发展, 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

三、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特性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坚持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价值观念的对话, 并强调多元性与开放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当今世界文明的典型特点, 它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 推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多样性, 共同促进人类的文明繁荣进步。要坚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 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通过相互学习, 吸收西方文明的经验, 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 坚持在交融中丰富发展自身的价值体系。

四、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理论意义

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对丰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1.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社会风气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当前, 社会上存在一些歪风邪气, 有的企业搞假冒伪劣、背信毁约, 不讲诚信, 办事要请客送礼等等, 这些风气不改变, 文明就无从谈起。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就是要坚决抓好落实, 净化社会空气, 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弘扬正气, 自觉维护社会公德, 自觉维护规矩和法制, 形成井然有序的社会风尚。

2. 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学习型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和方式, 使人们获得知识, 提高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各种能力。生态文明城市中, 人们的学习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且通过终身学习满足人的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实现自我发展,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命运, 并在学习和实践中认识人生意义。

3. 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生的自我价值所满足的是个人的内在需要, 人生的社会价值所满足的是社会需要, 即个体的外在需要[4]。人生价值取向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 只有在为社会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人们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物质或精神产品即做出贡献, 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社会对个人给予恰如其分的尊重与满足时, 人生价值才最终实现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发展动力, 以人的福利增加和价值实现为目标, 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社会对人的终极关怀,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不仅满足生存的需要, 还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仅满足物质生活需要, 还满足精神文化需要。

5. 实现人本文明

人本文明要求运用人性科技, 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并把它置于人性升华的导引和控制之下,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以满足人的需要, 为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与文明社会在本质、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上是一致的, 它对文明社会的追求, 构成和谐社会的理念导向, 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 又必然体现为社会文明和人本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良.生态文明城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0.

[2]张文斌, 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谈起[J].生态经济, 2013 (4) :184-188.

[3]詹姆斯·博特金.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3.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总结 篇三

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生态优化发展,全域统筹国土开发格局,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多维立体的全方位拓展之势。

规划生态功能板块,严格生态空间管制。总体谋划全区国土空间开发,顶层设计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划定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的生态边界,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实行集中开发和均衡布局。

划定生态红线,维护生态安全。江宁把建立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划定生态红线、生态控制区边界,作为制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审批建设项目的硬杠杠,给生态功能保护拉起“生命线”和“警戒线”。

坚守生态本底,构筑南京生态屏障。江宁人认识到,守护好山水田林自然生态本底,保障好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就是为南京构筑了一道生态屏障。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下游,“长江江苏第一洲”新济洲“封岛”涵养十多年,保护区内化工、铸造企业、码头、船厂全部搬迁;秦淮河之源江宁段及主要支流实施“河长制”,全面负责水质动态监控监管。为了确保秸秆禁烧无一火点,每年夏秋农收两季,全区严防死守、疏堵并举,做到白天不见烟、晚间不见火,不给机场、高铁、高速公路造成污染影响。

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到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增强创新创业的动力引擎之变。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结构高新化。着力发展以新兴产业为主导、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百分之二三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4年达63%。培育发展“2+2+2”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汽车、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壮大提升,加速智能电网、未来网络、生命科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规模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建设1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4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0%。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湖熟生态旅游农业园等六大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是涵养生态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

集聚创新创业要素,驱动产业形态升级。一是打造“磁场”,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环境,建设花园式科技研发园区,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资兴业。二是“筑巢引凤”,建成了300多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已有近500家企业入驻孵化。三是架起“金桥”,推动科教人才资源与创新创业载体高效融合,推进政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大学科技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全区年均实施高端产学研合作项目120个以上,80%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向节能减排要环境容量,倒逼落后产业淘汰转型。一方面,严格环境准入,提高产业层次。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区域环评、跟踪评价和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制度,坚持“十个不批”原则,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为生态空间腾出容量。坚决向污染宣战,坚持铁腕治污。2011年以来,关停整治“三高两低”、“两高一资”企业115家。

从打造生态乐居现代品质新城到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乡、人有机融合,彰显城乡一体的宜居宜业之美。

突出城镇功能提升,建设现代化生态品质新城。构建新型城镇体系,重点提升东山副城品质,加快汤山、麒麟等4大新城建设,培育建设淳化、秣陵等10个新市镇,推动“副城—新城—新市镇—新农村”协同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区。

突出打造“金花村”,留住“诗意江南”。“金花村”开发建设内涵上,以“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理念,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要求,做到生态保护与适度利用相统一、产业发展与富民强村相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开发经营模式上,或政府引导,或国资集团投入,或民资经营,或园街支持,或社会多方共建;开发建设途径上,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等工程相结合,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品牌运作上,以点带面、整体开发,建设了30多公里长的旅游廊道和绿道系统,把美丽乡村串联成珠,乡村旅游从孤立的“盆景”变成了“百花园”。

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环境整治向农村延伸。着重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全面开展农村生态创建,全区村庄环境整治率达100%,100%的街道建成国家生态街道,92%的村建成生态村,89%的社区建成绿色社区,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做到城乡公共交通“一元化对接”,城乡供水“一个龙头提供”,城乡污水管网“一齐覆盖”,城乡垃圾“一个炉子焚烧”。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5万吨,是2000年的10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0%以上。三是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社保、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区服务,让农民不出社区即可办理19大类151个民生社会事项。四是资金投入向农村延伸。每年按照1∶1.5比例足额落实区级配套资金,整合多部门涉农项目资金,每年财政投入十多亿元,保障美丽乡村建设。

从注重发展实绩到注重百姓感受,大力提供生态产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铺就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民生幸福之路。

以群众满意为导向,让百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江宁直面发展问题,强化问题导向,坚持群众满意的唯一标准,多策并举,多方联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增进社会和谐。区“12345”政府服务热线群众综合满意率排名全市前列。南京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民意调查显示,江宁的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85%以上。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让百姓成为环境改善的受益者。全面实施“蓝天、清水、家园宁静、绿色江宁”四大环保工程,加强城乡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城镇环境品质和整体形象。2012年以来,以举办亚青会、青奥会江宁分赛场为契机,集中开展动迁拆违、治乱整破专项行动,开展“大干一百天”、“再干二百天”环境大扫除,完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动迁,拆除了数万平米违建,进行了干道街巷出新、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黑臭河流治理、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等,城市更美更净更靓,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和支持。

凝聚生态创建合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江宁发展的新优势新品牌。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绿色细胞工程”,让生态创建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强化政绩考核引导,2014年建立“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考评机制,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工作实绩纳入街道、园区、各部门科学发展目标考评体系。强化环境经济政策,探索实施排污权交易,推广环境责任保险,引导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管理,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生态保护地区群众的发展权益。

(作者系南京市江宁区环保局副局长)

4.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总结 篇四

孟毅110750125

1113203船舶三班

这个假期,响应班级的号召,参加了这次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如下。

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七大标准表述)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

二:保护动植物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野人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现在我国的人参产地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人参了。我国许多中草药,一旦被证实对某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原料植物就会很快被采挖一空。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现在的物种不可能退化成过去的物种,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现据国际捕鲸协会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6万头鲸被杀(平均每小时3头),其中俄罗斯和日本的捕鲸数占总捕鲸数的95%。例如蓝鲸,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在半个世纪前还有30万头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约2000头;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动物之一,由于犀牛角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黄金还贵,捕杀犀牛的行为加剧,致使黑犀牛的数量已锐减了90%,处于灭绝的边缘。

据估计,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到2000年,地球物种的15%-20%将会消失,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来,已知有139种鸟类、110种哺乳动物绝灭了,其中近1/3的物种是在近几十年中消失的。现在还有600多种大型动物面临绝灭的危险。在我国,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依法取缔对野生动植物的收购、加工、销售等;三是坚决禁止采挖捕杀,有关部门要加大专项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滥捕乱采的不法行为;四是推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责任制,对工作不力,致使本行政区内发生乱采滥捕现象的,要从严追究当地行政领导的责任。

三:保护森林

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重要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广、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森林和环境经过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和适应,不但推动了自身的生长、繁衍,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

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

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m2,森林覆盖率为60%。目前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亿hm2,占陆地总面积的28.5%。开发较晚的大陆如北荚,当第一批殖民地到达时,美国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约有17亿hm2森林,目前只剩下0.1亿hm2。南美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开始,这片森林就被大规模砍伐。仅1966年-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hm2。这片森林大部分处于巴西境内,大肆毁坏亚马逊林区的后果,使巴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80%迅速减少至40%。如果大规模的毁林不加制止,在30年后,亚马逊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

解决措施:

一、制止乱砍滥伐,禁伐天然林;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大力加强商品林建设;

二、全面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企业;

三、合理配置护林点,充实加强护林员队伍;

四、完善森林防火措施,加强火灾扑救力量;

五、防治森林病虫害;

六、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强化林政管理秩序;

七、增加投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软硬件建设;

八、停止在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殊护林带以及封山育林区一切有害生态保护的生产性开发。四:草原退化

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草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草原却呈快速消失之势。

在我国近4亿公顷的天然草原中,目前约有90%的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面积扩张。在过去的5年内,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草地减少5.49万平方公里,其中覆盖度在5%~20%的地区明显减少,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形势堪忧。据内蒙古农牧业厅提供的资料,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首的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已达5.8亿亩,并且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扩展。

农业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的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主要草原分布区的产草量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7.6%,荒漠草原产草量降幅最大,在40%左右,典型草原的下降幅度也达20%。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和甘肃等传统牧区产草量下降幅度最大,牧草质量变劣,毒害草增多,不可食草和毒草逐渐取代优良牧草成为群落优势种。大面积的草地正失去利用价值,如云南、四川两省的一些草地近年来受不可食草紫荆泽兰的侵入,并逐步取代了原来的草地植被,使草地失去利用价值。

要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的势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首先,在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同时,应制订合理的休牧、放牧制度,保证牧草的返青和草原的休养生息;其次,在草原严重退化、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恢复植被,突出天然草原的生态功能;再次,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完善建立奖惩机制,切实做到草原使用权利和生态环境维护义务同时落实。

五:保护河流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据2000年五普资料统计)。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正在加重,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1万公顷,侵蚀程度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地区之一的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湿地萎缩、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中华水塔”本是对黄河源的一种美称,也是对青海省生态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是,目前这个大水塔却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0%以上,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现在每年12.4厘米的速度下降,不出百年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不复存在。

保护河流的措施:

一、加强对河流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动态评价,研究制定河流生态恢复的中长期规划;

二、植树造林,恢复流域生态,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加强对于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中小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等;

四、加强对河源和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

五、主要领导亲自抓,要落实责任、分解指标、细化任务,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一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六、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完善资金配套政策,解决治理资金紧张问题;

七、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明确责任义务和落实奖惩措施,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治理荒漠化

近年来,每到春天,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黄沙自甘肃河西走廊腾空而起,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这个历史上曾以“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西部金腰带”,如今,正在风沙的危胁下渐渐褪色,处处可见废弃的村庄,撂荒的耕地,成片成片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态失衡的“难民区”。生态专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后认为,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还是我国北方主要沙尘天气的策源地之一。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接吐哈盆地,南依祁连山,北偎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几十至上百公里。数千年来,河西走廊因它厚重的历史而闻名于世:不仅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战场,而且也是各民族往来、迁徙、交流、斗争、融合的见证。

然而,今天的河西走廊却因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因素,成了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了“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正在加快向南侵移的步伐;南北祁连山水源涵养带也因干旱加剧了雪线升高;中部绿洲地带则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大片大片的沙化,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态势。昔日民勤、金塔、武威等走廊上的“明珠”,如今成了有风就起尘的主要策源地。

河西走廊荒漠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干旱、缺水、多风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其次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应当停止对自然 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减少沙尘源地;实施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人口承载量、实现走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开展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环境。

综合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是一个与人口、资源紧密相连的问题。自2005年1月,中国大陆人口已突破13亿。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天然无法居住的地带占1/3,水土流失的面积又超过1/3,现在能生存的土地仅占总量1/3。我们现在的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45种主要矿产,按现有储量和开采速度计算,15年后将只剩下6种。石油已经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以后几乎70%以上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这种“高耗低能”的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沿海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5个。

5.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总结 篇五

我校以全校学生为对象,以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环保行为、普及低碳理念为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全校学生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盐城的行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活动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在全校深入推进了“双‘六个一’”活动。

1.开展了一次征文评比活动。以“我为美丽盐城献一策”为主题,围绕盐城应该如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盐城环保下一步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如何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等方面撰写文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团队会)。以“生态文明·美丽盐城”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上好一堂生态环保课,传授生态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和科普宣传。

3.举办了一次知识竞赛。以全市中小学“百万师生共学生态文明知识”竞赛为契机,举办校内竞赛活动,大力营造学习生态知识、树立生态理念、践行生态精神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4.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以“倡导生态文明、共创美丽盐城”为主题,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环保知识,培育引领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5.开展了一次创意设计比赛。体现了环保科技和生态文明的理念,作品通过效果图进行演示,注重作品内涵和宣传效果,环保科技性、创意(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观赏性。

6.举办了一次手工制作成果展。以锻炼动手能力、开展创新节能、变废为宝为目的,利用同学们身边的废旧材料和可利用资源开展了小创意、小制作活动。

在师生中开展了多植一棵树、节省一粒粮、少扔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度电、动员家长少开一次车“六个一”活动。积极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创建园林城市、绿色校园、绿色家庭等活动与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个人践行环保理念的行动自觉。

本次活动全体师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学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盘统筹,精心设计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与推动我校中心工作、深化教育教学发展相协调、互促进。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各年级、班级结合实际情况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知特点,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和师生的参与面,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广大师生参与了活动,努力使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成为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我校加强了宣传,并对活动进行了认真总结,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活动典型进行及时的宣传与推广。

6.生态文明乡村工作总结 篇六

一、切实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制,构建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一是成立一套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县长吴刚同志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从12个单位抽调23名骨干专门成立了创建活动办公室。二是开好一系列会议。先后四次召开全县大型会议,并多次召开了现场观摩会、工作调度会和创建办成员会议,不断总结经验,督促各方面力量做好工作。三是下发一系列文件。先后印发了《淮滨县创建生态村工作指导意见》、《淮滨县生态创建规划》、《生态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创建生态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关于乡镇和

包村县直单位考评办法》等10个钢性文件,有力的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开展。四是组织一批县级干部深入基层推动创建工作。全县19名县级干部全部深入乡镇,并分包一个创建村。目前已为创建村协调资金36.5万元,促成建设项目49个。五是建立健全一套工作机制。实行了工作提示制、检查通报制、定期调度制、任务督办制、动态跟踪制等各项制度。全年共下发工作提示3期,编发通报(简报)26期。尤其是实行动态跟踪制以来,县创建办把各乡镇、各创建村、包村各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排队,并将情况通报全县,调动了各创建单位和帮扶单位的积极性。

2、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从15个县直单位抽调18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作为包村工作队队长,并从各乡镇抽调17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28名同志作为包村工作队干部。同时,制定了包村单位及工作队的工作职责、工作纪律以及检查验收考核办法。县科技局、县文体局、县总工会、县卫生局、县工商局、县商业总公司等8个单位的一把手还亲自“挂帅”,主动包村开展工作。据统计,各包村单位共筹措资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65.37万元,帮助所包村办实事286件。

3、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实行创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二是将生态创建工作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和县直包村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根据《乡镇和包村县直单位考评办法》的规定,如果年底检查验收不合格,单位领导班子不得评为“实绩突出”。三是县财政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生态创建。今年,县财政已拨付45万元资金。在资金的使用上,注重发挥奖补资

金的最大效益,采取以奖代补补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各创建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摸索创建模式,正确把握创建工作的基本原则。 针对全县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和历史习俗,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在创建标准和模式上,充分考虑各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群众的承受能力,制定了生态村基本标准、示范型标准和特色标准。着力探索并推广了五种模式,要求各创建村适合哪种模式就选择哪种模式。

三、加强宣传教育,大力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在创建过程中,坚持突出主体地位,工作中注重宣传群众、依靠群众。

1、坚持三个突出,深入宣传群众。一是在宣传对象上突出层次性。确定了三个层面,即龙头层(农村干部)、骨干层(农村广大党员)、普及层(农民群众),层层推进,全面开花。二是在宣传形式上突出多样性。通过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等形式集中宣讲,包村工作队入户宣讲,运用广播、电视、板报、标语、宣传车、明白纸等阵地和手段反复宣讲。三是在宣传效果上突出典型性。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县乡创建办公室及时总结各个方面的典型,及时通报全县,并及时向市新闻媒体反馈。县电视台开办了题为《构筑生态文明、共建美好家园》的专栏。县电视台制作“构筑生态文明,共建美好家园”专栏25期,播出稿件108条。全县共召开各种会议112场次,广播1841次,书写永久性标语855条,发放宣传资料14.5万份,组织外出参观260人次,受教育面达5万人次。

2、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一是在方案制定上,广泛集中群众智慧。各创建村在制定方案时,都通过召开会议、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组织群众开展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二是在资金筹集上,注重依靠群众力量。各创建村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引导、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县农民自愿捐资30.57万元,出义务工16918个。三是在硬件建设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各创建村坚持“群众盼什么,就先干什么”的原则,从群众关注的、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重点解决群众饮水难、行路难、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等生产生活的问题,既推进了生态创建进程,又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广泛赞誉。

3、坚持建用互动,着力教育群众。在工作中借助各种文体活动场所,发挥各种群众组织的作用,把改造环境和改造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小康建设先锋党员评选等活动,把群众的思想引导到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来,把主要精力引导到小康建设上来。 四、突出抓好“三化”建设,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创建工作中,我县把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作为切入点,把改善脏乱差的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对全县所有村进行重点建设,并落实了“一建三改”规划;加强了文化广场、“两室一栏”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的“五乱”现象进行了有效治理。

1、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1200万元用于“

三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道路硬化任务基本完成。91个创建村共硬化村内水泥、柏油路面188.09公里,修建主街道排水沟5.03万延长米,安装路灯1063盏。二是村庄绿化取得初步进展。共完成村内植树14.12万株,建绿化带和草坪6062.4亩。三是街院净化收效明显。共拆除违章建筑191处,清理垃圾、土石方18.63万立方米,新建垃圾点428个,公厕67个,专业卫生保洁队伍达339人。此外,各村还结合“三化”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和各种卫生、文体场所建设。共新建沼气池1458个,新建、修缮“两室”151间、卫生室114个、图书室85个、各类文体活动场所49个。

2、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创建村坚持沼气池与规模养殖同步建设,实现畜牧生产和生态改善的有机统一。

3、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各村普遍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文艺宣传队和各种.种养殖协会等群众组织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文明意识逐步提高。随着各种文体场所、设施的完善和各种群众组织的建立,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的文明新风逐步兴起。

4、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各乡镇、各创建村从农民关注的“三化”建设问题入手,涉及村街规划、修路计划、资金使用、招投标方案等重大事项交给村民讨论,把创建活动的过程变成了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的过程,变成了群众自觉参与、自觉行动的过程,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我县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少数干部特别是有的单位“一把手”对创建生态村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对创建工作的内涵把握得不够全面,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表现得责任感不够强、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得还不够。二是资金筹集比较困难。目前,县乡两级投入有限,各村集体经济又普遍薄弱,在群众认识不高的情况下,搞群众捐资依然很困难。建立一个运行顺畅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是我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三是长效机制建设跟进不够。主要是重建轻管,创建成果的巩固、提高跟不上。有的村道路硬化了,养护措施没到位;路灯安上了,管理使用费用落实没到位;村街净化了,日常保洁没到位;树木栽上了,管护责任落实没到位等等。

7.永煤公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篇七

1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1.1资源保障

煤炭资源量相对有限, 经过一段时间的超强开采, 矿井服务年限普遍下降, 难以长期支撑永煤公司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后备煤炭资源中, 许多需要进一步勘探, 勘探任务繁重, 并且需要大量勘探资金;许多矿井地处村镇密集区域, 人口众多, 随着城镇及农村建设规模的不断发展, “三下”压煤量逐年加大, 补偿费用和煤炭开采成本逐年增加, 影响永煤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

1.2生态环境

煤层地下开采后造成的地表塌陷, 使矿区土地资源逐渐减少, 个别塌陷地面积水, 造成生态系统结构改变, 农业耕作面积逐年减少, 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采煤引起的大量沉陷区土地复垦, 需要稳定的资金保障及人力、设备、技术投入, 任务十分艰巨, 如不进行治理, 将会严重影响矿区的生态系统;煤炭洗选加工及发电产生的大量废弃物, 对矿区的水、大气、土壤造成污染。如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将会严重破坏矿区的生态环境。

1.3资源综合利用

一些优质的煤炭资源, 主要作为燃料被简单利用, 利用的程度、效益低;每年新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综合利用总体水平不高, 部分热值较高的煤矸石没有得以充分利用;矿井水大部分外排, 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 造成资源浪费。如不发展综合利用产业和循环经济, 不仅造成废弃资源的浪费, 还会污染环境。

2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2.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永煤公司秉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宗旨, 以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 坚持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为总抓手, 坚持以煤为基础、以高端化工为发展方向, 提高煤炭转化效率, 优化升级化工产业, 形成高端化、集约化化工产业链, 对甲醇等初级化工产品进行二次深加工, 形成二甲醚、乙二醇、聚甲醛等高端化工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向“材料”转换, 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永煤公司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 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注重发展与环境的协调, 管理中突出环境保护地位。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建立了由集团公司、权属企业、基层单位三级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制订了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实行环境保护工作“一把手”负责制、“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建立了环境保护考核奖罚制度、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使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趋于完善, 充分调动环保工作积极性。

2.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永煤公司把煤炭产业和煤化工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点区域, 优化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特征的传统产业, 培育以“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综合利用产业, 积极构建内部企业之间循环经济链条, 完善矿区物质能量优化利用体系、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不断改善资源能源流向, 促进能源、水和原材料的有序使用、回收利用、循环再生,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升企业整体生态化水平;以河南煤化集团研究院、永煤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依托, 以技术创新为手段, 大力推动清洁生产、绿色开采、绿色生产, 通过项目优化组合及实施, 构建系统的物流和能流框架, 形成闭合式循环经济系统。

通过建设循环经济项目, 力求做到固体废弃物产用平衡、矿井水处理利用平衡、采煤塌陷地治用平衡、循环经济发展动态平衡,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优化配置人才、信息、资金、技术及各类资源, 完善和延伸矿区产业链, 形成更加完善的、具有永煤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建成结构协调合理、系统优化完善、发展与环保同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的新型现代化生态型矿区。

2.3持续深化节能减排

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研发2种手段实施节能减排项目, 推广先进的减排、治污和综合利用技术, 减少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 开展清洁生产。2012年, 共安排实施节能减排项目65个, 总投资3.8亿元, 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1.21 t标煤, 完成节能量2.67万t标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根据集团节能减排项目管理规定, 编制项目书, 明确项目负责人, 绘制网络图, 制订进度表, 定期考核, 保证各项目按计划节点顺利推进。

在废水治理方面, 引进高端废水治理技术, 对现有废水处理站扩能改造, 保障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100%处理、100%达标排放。推广中水回用、废水循环利用和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

在废气治理方面, 大力实施脱硫脱硝除尘工艺、设备改造, 主要采用双碱法脱硫、SCR工艺脱硝和布袋除尘, 实现废气100%处理、100%达标排放。

2.4注重矿区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规定和标准, 主动积极开展塌陷区村庄搬迁补偿和土地治理工作, 并根据永夏矿区地处平原地带特点, 把“以耕地恢复为主兼顾搬迁用地+水产养殖”作为沉陷区综合治理的主导模式, 综合运用“挖深垫浅”、“梳排法”和“矸石充填塌陷区”复垦技术, 保证了土地复垦的质量, 交付当年即可种植农作物。

3实施效果

3.1碳转化率大幅提升

永煤公司率先引进“壳”牌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炉”、“五环炉”等洁净煤气化设备, 碳转化率达到96%, 较传统技术提高30%以上, 大幅度减少了碳排放量。

3.2循环经济取得初步成效

永煤公司建设了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煤矸石砖厂、矿井水处理站、矿井水深度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站、粉煤灰水泥粉末站、煤化工等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 初步构建了煤—电—建材、煤—化工—建材、煤矸石、煤泥—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基本实现煤炭开采伴生资源的产用平衡。2012年, 综合利用矿井水4 478万m3、煤矸石544万t、粉煤灰44万t、瓦斯3 293万m3;综合利用电厂发电6.3亿kW·h, 生产矸石砖1.9亿标块, 粉煤灰水泥70万t, 瓦斯发电4 259万kW·h。

3.3节能减排深入人心

通过近几年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永煤公司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节能减排工作已深度融入到日常生产经营中, 深入到每位职工的心中, 形成了时时处处讲节能减排的浓郁氛围。“十一五”以来,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34.9%, 减排COD为860 t, 减排二氧化硫7 250 t。

3.4矿区生态建设跃上新台阶

截至2012年底, 永煤公司共投入沉陷区治理资金13亿余元, 完成复垦土地9.33 km2, 目前, 沉陷稳沉区全部得到治理, 基本实现沉陷与治理的动态平衡。近几年, 通过把沉陷区搬迁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着力改善沉陷区群众生活环境, 切实履行企业责任, 先后投资6亿余元打造民生花苑、六路环岛、天齐等小区, 安置居民5 000余户。同时, 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回报社会, 着力强化沉陷区公益设施建设, 修缮道路70条, 出资780万元建立了城厢中学、张大庄小学、冯寨小学等6所标准化中小学, 投资300万元建设乡镇敬老院5所, 投入资金3 500万元建设沱滨公园。

4生态文明建设建议

建设生态文明,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1坚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建设生态文明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资源和环境, 现实中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靠耗费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企业发展难以持久。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需要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资源节约增效、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在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煤为基础、以高端化工和新材料为方向, 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 推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建设生态文明的水平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只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企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4.2坚持不懈做好节能环保工作

煤炭企业发展目标应该是高碳资源、低碳利用, 绿色开采、充分利用资源, 企业不排不达标的废水, 不排不达标的废气, 不排有害的废渣, 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持续深入推进节能环保工作:①领导重视, 要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 要有监督和考核, 要与行业先进对标, 要持续提升工作水平;②加大投入, 不能只算经济效益账, 更要算好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账, 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③转变思路, 要从源头控制, 以最小的代价保护环境, 不能就节能议节能, 就环保论环保, 就污染谈污染, 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④加强创新, 研发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先进技术和装备, 解决如尾矿、赤泥等利用难题。

4.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三者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煤炭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就是要以煤为基础, 依托矿区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采煤塌陷地复垦的土地等资源, 通过建立煤矸石发电、制砖、水泥生产等循环利用型工业和发展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 使废料和余能综合利用、物质合理循环、价值逐级增加, 各生态链之间互为资源、协同发展。

摘要:我国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着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的严重形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此, 结合永煤公司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分析了煤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主要做法及效果, 并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开展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8.思想政治课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探索 篇八

健全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准确的生态科学知识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的统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课程资源,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唤醒学生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自觉,并最终落实到生态环保行动中。

一、整合教材内容,沟通生态理念与社会生活

思想政治教材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将生态文明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问题融入生活主题和教材内容之中。教师要整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正确的发现、发掘和选择,协调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

例如,教师可结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帮助学生增强节约节俭意识,避免铺张浪费;结合“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帮助学生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和加强生态环保的重要性;结合“政府的职能”,帮助学生明确政府要维护群众的生态权益,建设美丽中国;结合“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结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帮助学生体会生态文明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的重要意义,等等。此外,教材中诸多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图片图表、经典案例等,也是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人类只有具备相应的生态环境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目前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具体成因和解决措施,并付诸行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教学素材,沟通教材文本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掌握生态知识,践行生态理念。

在学习《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时,笔者引用了如下素材:今年1月,我国京冀鲁豫鄂赣等地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北京出现了最严重的雾霾天。政府也提醒市民,“亲们,尽量宅着吧,出门记得戴口罩。”德国《时代》周刊报道说:“北京人已经习惯了恶劣的空气,但没人记得以前曾经出现过这么严重的雾霾天气。一些人担心‘呼吸致死’。”而直接推高北京最严重雾霾成因的PM2.5中,北京市机动车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大约占到22.2%,燃煤大约占到16.7%,扬尘占到16.3%,工业占到15.7%。因而在具体的治理上,除了“改造生产方式”,更应该从根本上“改造生活方式”。设问:(1)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在治理雾霾问题上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发挥好自身职能。(2)请你设计一个促使人们“改造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治理雾霾的行动方案,并说明其经济生活依据。

这样的素材处理方式便于学生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探究,沟通了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学生从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从日常经济生活中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等角度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从而在问题探究中树立了生态文明理念,并转化为行动。

二、挖掘乡土资源,增强生态理念认同教育

无锡作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已经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在太湖保护、水源治理、生态重建等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涵盖了经济体系、环境体系、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乡土资源。

笔者在教学中引入本地生态环保典型事例,帮助学生在身边可触可感的生态案例中形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增强对生态理念的认同。

例如,在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时,笔者列述了如下材料:太湖岸边,生态景观林带宽阔悠长;古运河畔,十里风光带建设如火如荼。马山脚下,自然村落粉墙黛瓦;吴博园里,农耕湿地尽显田园情怀……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将大力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倾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魅力无锡”,确保到2017年全市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花园城市、美丽乡村。设问:(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建设“美丽无锡”应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2)政府有关部门准备开展“美丽无锡”主题创建活动,请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谈谈自己可以怎样做。

学生对于无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等有一定的认知,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等角度探讨了如何提高文化自信。例如,作为无锡公民,可以积极参与民主决策,为主题活动建言献策;或参与民主管理,投身生态社区建设;或参与民主监督,保证创建活动造福于人民。此外,还可以结合无锡蠡湖科学治理,学习“围绕主题,抓好主线”;结合无锡生态旅游发展,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结合无锡“美丽乡村”评选,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等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态文明典型事例,增强了学生对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和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

三、融入社会实践,引领生态文明践行

思想政治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主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围绕主题,抓住主线”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探究活动:中国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造成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三大压力:人口压力、工业化压力、就业压力。请结合我们身边的生态建设事例,分析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活动中,学生进行了分组学习。有的小组系统查阅了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寻找事件原因和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并从政府的治理措施、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等角度,分析科学发展之策;有的小组根据“PM2.5监测网”中的监测点数据,绘制了无锡全市和市北高中监测点的空气质量指数(AQI)阶段变化情况,并探寻空气质量问题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有的小组实地走访了清名桥、惠山古镇、荣巷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无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并对科学发展提出了具体对策,等等。如此,将理论观点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潜能,通过自主实践与探究引导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成长需要,与时俱进地充实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对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仍需教师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 毛伟娜

9.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篇九

简答1:(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现实需要。(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历史选择。(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简答2:(1)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2))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3))生态文明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4))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

简答3:(1)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2)完善政策法律,健全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体制机制。(3)加强污染防治,促进自然生态修复。(4)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论述题: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开发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2、我国的环境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10.创建生态文明学校工作总结 篇十

根据《庄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17生态文明工作计划的通知》(庄教发〔2017〕48号)精神及素质教育要求,我校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想纵深发展,打造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弘扬绿色文化生态文化文明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良性持续发展。

一、建立机制、多层管理

强化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政教、班主任、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文明校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对创建生态文明校园工作定出远期和近期工作目标,提出创建生态文明的工作要求,在学生中宣传生态文明校园的意义及作用,直到学生掌握“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知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规范学生环保行为及文明行为,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建设生态文明校园”水平。

二、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打造绿色校园文化 为更好地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学校增加了相关礼仪、文明教育的内容,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态文明校园氛围。

学校美化教学楼楼道、大厅、食堂、教室、洗手池的布置。楼道整洁美观,有宣传内容,食堂内外布置了教育学生从小勤俭节约、文明用餐的生态文明宣传标语和图片。洗手间里布置了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的标语。

精心打造绿色校园文化。学校走廊、教室由室内盆花装点。学校操场及周边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使师生置身于四季有绿色的工作学习环境中。

三、整合学科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课堂教学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思想上牢固地树立环保意识,才能在日常的行为中保护大自然,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学校不但要求在国家课程里渗透生态文明环保教育,还在地方课程里开设了文明礼仪、环保、节约用水、巧手制作变废为宝等教育,更开展“爱我石城”环保实践活动。了通过教育,自觉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中,学会关注,学会关心,关心物种,关心大自然。

四、开展生态文明行动,根植生态文明理念

1、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通过校宣传栏、黑板报等,营造绿色环保氛围,提高环保意识。活动中坚持学生自主教育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小主人翁作用。召开“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节纸总动员”、“水——生命之源”等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讨论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强化学生对环保的了解和认识。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地球日等纪念日,创造性地开展植树护绿活动。

2、开展美化、优化校园环境的日常活动。

在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中,把环境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将校园划分为各个班的卫生区,落实每班卫生岗位责任制,并将卫生清扫和积极保持环境整洁等规定作为定期检查、评比的内容。同时,为维护校园内公共场地的卫生,设立环保卫生监督岗,开展“弯腰”行动。

3、开展“绿色班级”创建活动。在创建中,首先要求做到“三净”。即学生语言净、教室静、卫生净。其次美化班级环境。每个班级都养花种草,以达到教室的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绿色文明环境,打造优雅的校园文化。

庄河市石城学校

11.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S718.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6-0028-05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过程,将在未来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对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创新[2]。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次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文明形态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目标的完善、是文化观念的提升、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类社会看成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从而把城市发展过程所涉及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有机结合,这正是我国现阶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但如何运用生态理论知识和实践,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并自觉自愿地参加与环保行动,对话生态文明,以实现建设美丽中国之美好愿景,这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

1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1.1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生态系统最显著特点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因此,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缺一不可。相对与人类社会而言,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多级复合系统。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受自然作用力和社会作用力的驱动尽管各子系统发展变化分别受不同的规律制约,但子系统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依存、协同共生,并以各类正、负反馈的形式协调着各子系统在质和量上的关系。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人类复合生态系统除了生物、环境外还包括社会经济属性和人类的文化。系统的调控方式除了自然规律的调节外,还存在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调节[5]。

从上可以发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正式这种人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1.2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同时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6]。它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湖北林业科技第43卷第6期胡承辉 等:生态系统理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探究1.3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的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关系,人和自然如何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只有把人与自然如实看成一个生存整体。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第二,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所需衣、食、住、行及水、空气皆来源于生态系统;第三、人是生态系统中最具积极能动的因素。人类的一切生产实践活动及生活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第四、生态系统必须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实现生态平衡,维持稳定。因此,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本质在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保证自然环境良好的基础上,使得自然资源不断注入、流入人的生产活动之中而发展[7]。

2我国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物质文明不断提高,人口、资源、环境与各种自然灾害已逐渐成为人类不得不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复兴民族工业,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由于工业多数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的经营发展模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1)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 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 %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 3.6 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3]。

(2)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 个城市中,70 %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大中型城市空气污染是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严重造成环境空气污染面积广泛,治理难度加大。

(3)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超过484.74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1.1%,涉及近千个县,每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为45.2亿t,占全球总量的1/5[8]。

(4)土壤污染加速: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9]。环保部周生贤部长2011年10月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国环境污染情况时提到,我国现有受污染耕地约有0.1亿hm2。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土壤污染远未得到有效遏制,大量被污染的耕地仍然继续种植着与食品有关的农作物。

(5)耕地面积大量缩减:中国每年人口大量增加,受生态环境影响,耕地不断减少。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增加至16亿,由于耕地减少,粮食不够吃,必然到国际市场去抢购粮食,引起粮价上涨,造成粮食恐慌,引起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粮食种植面积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需要多进口500万t,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或减少5个百分点,国际商品粮市场的价格就上涨或下跌30%左右,从而影响到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

同时,还包括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生态问题的恶化,不仅事关中国自身,也事关世界安全,更事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3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究

要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必须针对目前生态现状,正源清流,找准发力点和着力点。就目前而言,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系统,人为干扰破坏较少,相对比较稳定;而人工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生态系统,人口高度密集,生产要素高度集中,人的活动十分明显,对自然依赖和破坏作用较大,同时也是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根据生态系统理论重点就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探究如下:

3.1加大生态系统知识宣传普及力度,竖立全民生态哲学观从分类、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在许多人眼里,将其等同为植树种草,纯属以偏概全。因此,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必须加大生态系统知识宣传普及力度,竖立全民生态哲学观。生态哲学观是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它的主要特点是从人统治自然发展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结构,超越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引向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宇宙观,形成对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原则的正确认识:我们是自然界的-部分,而不是在自然之上。生态世界观决定了生态城市是在人与自然系统整体协调、和谐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人、自然的局部价值都不能大于人与自然统一体的整体价值。只有将生态哲学观深入人心,提升整个民族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大有希望。

3.2编织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加大各生态系统复合力度,强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绿色植物作为城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载体,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它生产着人类需要的O2,消费着人类呼吸出的CO2,同时对减尘、降噪、吸收、分解有害气体和物质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相对于城市高度密集的人口、建筑物、工厂,同有限的城市生态系统自身绿地面积及植物数量而言,不过杯水车薪,需要其它生态系统进行补充。根据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物种数量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理论。有效建立各生态系统有效衔接和复合网络,强化其自我调节能力。

比如,南京市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建筑线”与“绿化线”双线同划、推进同步,加强城乡绿化建设,优化城乡绿化布局,推进城乡绿化统筹发展,编织出了一条圈层式、放射状,以主城区绿化为心,以绕越高速绿化带、绕城公路绿化带、明城墙绿化带3个环城森林圈为环,以农田林网和江、河、湖、路防护林为网,以郊县连片规模造林为片,以森林镇村和郊野公园为点的“心、环、网、片、点”相交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通过生态系统之间的联接、复合,充分发挥城郊及农田林网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余,而消费者不足的优势,让城市生态系统和郊县生态系统优劣互补,起得了良好效果。

3.3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构成,实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生态系统主要组成有: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要素,四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它们来达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缺一不可。而城市生态系统,其主要构成是消费者,其赖以生存的由生产者生产的粮食、疏菜、水果等主要来源于其它生态系统,分解者缺失,或严重不足,因此,目前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健全,不平衡的生态系统,必须完善、修复。

(1)加强城乡生态要素互补,建立和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平衡体系

我国实行取消农业税,以工业反哺农业,进一步加强城乡在经济领域交流与互补,有效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在生态上,城市和乡村,一个以消费者为主,一个以生产者为主,物质分解互不流通,循环的链条被切断。比如,农民生产稻谷,不断的消耗地力,因缺乏循环渠道,无法实现土壤要素平衡,尽管使用工业化肥作补充,但其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微量元素补充不全或不足,破坏土壤结构,致使土壤板结,导致地力下降,这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最主要的成因,严重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必须建立二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通过生态廊道建设,让能量流动畅达的同时,物质循环得以实现。

(2)划定生态承载红线,控制城市规模,均衡布局城市,保持生态系统局部动态平衡

城市规模的设置,除考虑城市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外,还应考虑其自身及其周围环境承载能力。在不断扩张的城市,不是建几个广场、修几个公园、栽几株树,就是宜居,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绿色生态不足,是城市生态永恒的话题。不能以小面积的生态来替代大范围的城市生态。而应站在生态平衡的高度,科学统筹城市规模和生态要素的流动和平衡的关系,根据城市自身及周边生态最大可承载能力,来限定城市规模。城市越大,生态要素的流动就会越困难,局部生态环境调节和改善就会越难。鼓励大城市,通过发展高速交通,合理布局、发展卫星城镇或通过城市圈等方式,来达到城市规模和工业生产扩张的目的,让大城小镇,都有各自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流动、交换和平衡的便利通道和空间。从而实现自身的动态平衡。

武汉“1+8”城市圈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为组成单位,通过统筹产业布局,避免生产要素过渡集中,城市规模过渡扩张,在各城市,通过自身生态保护、建设,来强化生态系统,起得了一定成效。让各自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生态得到保护。

(3)统筹科学安排经济带、城市圈布局,让经济和生态发展同步协调

国家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设立了诸如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长江经济带等经济发展区域,各地方也相应建立如武汉城市圈等一系列加强经济建设重大举措,建议在划定经济带、城市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平衡体系的论证。一般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生态条件较差。统过经济发展和生态统筹,让其协调发展,形成生态圈和经济圈一体和谐格局。

3.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和完善

在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因素气候因子中,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因素,这些因素一方面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特别是城市生态系统,如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热岛效应等,对非生物环境因素产生较大影响。如排放的废气中SO2得不到有效分解和被吸收,就会产生酸雨,危害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灰尘得不到固定,就会产生雾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热岛效应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就会导致自然气候异常,引发自然灾害。

因此,从生态理论出发,着眼我国当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严重过剩的现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科技兴国的发展道路,将工业生产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在城市分解者严重不足和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倒逼机制,强化人工分解废水、废气等工业生产和生活剩余物,变废为宝。从而减轻超负荷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让其自身得以修复完善,不断造福和服务人类社会。

3.5多措并举,创新生态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建设,除传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等理念外,更加注重生态在“五位一体”中自身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建设。牢固树立和谐整体、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建立和发挥生态示范县、市、区域引领和市范作用;实施生态富民、生态补偿、生态廊道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加强生态要素流动平衡体系的研究和规律的把握;制订谁污染、谁补偿,谁生态、谁受益的机制;广纳社会资金,广集天下智慧,调动生态建设和维护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绿满九州,展现美丽中国,造福后代子孙。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着眼当前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应是:以巩固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强化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为纽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理念为着力点,普及生态理论知识、树立全民生态哲学观,以满足人们向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能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安全食品等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只要认真惯彻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重大决择,落实好生态文化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经济观,随着“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就是生产资料,就是生产力”,“绿色决定生死”等一系列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相信美丽中国,和谐地球一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亚力,吴云超.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城市化现象透视[J].宏观经济,2014,5:34-36.

[2]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

[3]于晓霞,孙伟平.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40-44.

[4]郝云龙,王林和,张国盛.生态系统概念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353-356.

[5]陈剑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31(1):3-5

[6]闫丽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与生态文明建设[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112-115.

[7]苗启明.论人境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9-13.

[8]李智广.中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J].中国水利,2009,(7):8-11.

上一篇:09旅游车辆交通安全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十大企业培训机构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