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见面礼仪

2024-08-12

中国传统见面礼仪(共16篇)(共16篇)

1.中国传统见面礼仪 篇一

。满族传统的礼仪表现在衣、食、起、居、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十分讲究,单是见面打招呼的礼节,就可见一斑。

按辈份、性别不同,满族的见面礼分做跪叩礼、抱腰礼、擦肩礼、握手礼、抚鬓礼等等。跪叩礼为青年男女向长辈人所行的大礼。老人坐在炕上,年轻人一跪三叩首。男子叩头时,手须扶地;女子叩首称行“万福”礼,用手按腿三叩首后,手抚鬓角后起身,后以平辈人抚鬓点头行礼称之为抚鬓礼。抱腰礼也是满族大礼,至亲相见或贵宾来临时行此礼。行礼者右腿抢上一步,两手张开,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如受礼者年长,则左腿半跪;受礼者以抚下拜者后背做为还礼,

擦肩礼,俗称“碰肩膀头”,即平辈男子相见时相互拱手致意后,互碰双肩,以示亲近。此外,男女青年相见时,多以握手或拉手致意,不必更多拘礼,俗称握手礼或拉手礼。

在名目繁多的见面礼中,最为常见的要算是打千礼和蹲安礼。“打千”是辽金时代的古礼、沿续到清代仍在使用。其动作是,先掸箭袖使袖头放下,然后左膝前屈,右腿后弯,头与上身向前俯倾,左手贴身,右手下垂,口称“给XX大人请安”。受礼者弯腰、两手前伸、掌心向上表示还礼。“蹲安”则是清代女子的行礼方式。行礼时双腿平行站立,两手相握放于左腰间,膝略屈成半蹲状,口称“给XX大人请安”。已婚妇女在早晚向婆婆问好及见过客人时,均行此礼。

2.中国传统见面礼仪 篇二

一、出家

出家, 指的是为解脱尘世的苦难, 舍弃人世间的贪爱而出家修道。这一制度其实并非出自佛教, 在印度古已有之且非常风行。在形式上, 作为出家人的基本标志便是剃除头发。其用意在于舍弃装饰, 甘于朴素清苦的生活。在中国, 僧人的僧装, 素食, 独身制度自古延续至今。一般来说成年的男性还要剃除胡须, 但也有例外, 一些有名望的人如弘一大师出家后依然蓄须。

“和尚”一词是对出家人中师长的尊称, 有德有才, 堪为人师者才有资格接受。一般来说, 一座寺庙中唯有住持一人可被称作“和尚”。在寺院里见到的普通僧人可用“法师”来称呼, “法师”是指精通佛法可以为人讲说的出家人, 用在此处既得体又可表示尊敬。其实按僧人精通经藏的差异还有不同的称呼, 但在现在“法师”已作为对一般出家人的通称了。现代人在这类称呼上面还常有误会, 可以此作为参考。

出家制度在世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在南传佛教区, 如我国云南傣族地区, 泰国等, 基本实行人人皆须出家一次的规定。这并非佛教规定的制度, 在修行上这种临时性的出家也与长期出家的僧人有所不同。日本的佛教出家制度的特殊之处在于僧人可以娶妻食肉。这也是社会发展导致的佛教变革。

二、戒律

释迦牟尼自三十岁成道, 即开展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弘法传教活动。随着这个过程中门徒的增多, 为了团体内部的规范, 便渐渐地有了戒律的体系。而在中国, 据劳政武论, 禅宗之后千多年来的基本组织结构与生活规范, 在道信时初创, 在弘忍 (公元601-674) 时确立;正式把禅宗的规范法制化、条文化的人是百丈怀海 (720-814) 。百丈怀海根据禅宗的特性, 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融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法礼制, 折衷了佛教大小乘戒律的精神, 制定了著名的《禅门清规》。禅宗后又分出几大派系, 现存的“清规”典籍尚有《百丈清规证义》、《幻住清规》等, 日本还有《莹山清规》、《大鉴清规》等。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法令来对佛教进行规范, 实际上与之同时, 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的法制也有所影响。佛教的“中国化”是与中国固有法制紧密相关的。其中儒家的“仁”“礼”的思想与佛教的相关性最大, 产生的影响也最大。政府出于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对佛教进行规范, 导致了佛教的一些变化, 变得更加“中国化”。较为典型的如唐代, 《唐会要》中有记载:“开元十二年举行僧尼考试, 不合格者还俗。”以和科举考试类似的形式来进行僧尼的选拔和考核, 充分融合了当时的中国的特色。行政干预僧道事务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一个算是积极的方面。到现代, 我国也制定有专门的宗教规范制度, 在尊重宗教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慈悲思想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之一。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慈”与“悲”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 慈是给予众生乐, 悲是拔除众生苦。基于这样的慈悲思想, 佛教有不杀生的根本之戒。在慈悲思想的指引下, 佛教逐渐形成“断屠月”和“十斋日”的传统。从南北朝到唐代, 这样的传统渐渐深入到政府的行刑制度当中。中国自古而有的“秋冬行刑”的传统与此不无关系。在社会影响上, 佛教的戒律鼓励民众修行向善, 以其道德性和教育性客观上对一般性的犯罪起到了一定预防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我国现行的宗教管理制度也提倡宗教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共同发展。

因鼓励向善而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只是佛教戒律对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事实上, 随着多年以来佛教在中国的普及, 佛教的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 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是非判断, 价值判断, 乃至处世态度。

关于犯戒的处罚, 《四分律》规定了比丘二百五十戒, 列出处罚名与罪章名若干。经研究发现, 除了“除名”性质的处罚, 许多的犯戒行为必经“忏悔”即可“出罪”, 属于非常纯粹的道德性制裁。原因在于佛教所重视的“果报”, 让其对于犯戒行为更为强调的是长劫性的果报。劳政武提出犯戒处罚的本质问题即“忏悔”。忏悔的性质与种类复杂, 据释圣严研究, 忏悔法共有两类三种, 两类分理忏和事忏, 理忏下有无生忏, 事忏下分取相忏和作法忏。这是按照罪名的层次来划分的, 在此不多做分析。这些忏悔的种类包括的各种行为层次和精神层次, 由此观之, 在佛教中, 广义的“忏悔”其实效用极为广泛, 个人修持、禅坐、念咒, 包括为众祈福等佛事都囊括在内。

戒律所依据的因果报应论, 在历史中逐步渗入世俗社会, 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佛教的社会观中, 社会共同体无不基于众生的“造业”, 那么众生无一能回避对社会的共同责任。佛教认为在社会交往中, 利他教化是核心内容。交往的发生, 本身就是佛法教化的大缘之所在。佛教对“慈悲”的信仰与儒家的“仁爱”思想十分相近, 二者融会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佛教思想已经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就现代人而言, 不论是否真正信仰佛教都会受其浸染, 因为佛教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礼仪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充分认可并继续发掘其积极的方面, 如“诚信”这一问题自古以来就受佛教教义的规范, 到了现代, 在推进诚信建设的过程中, 更多的是着眼于诚实守信的社会化行为规范和市场的规则意识, 而非信仰建设和信仰教育, 本人认为这是值得再研究的。

戒律当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佛家的素食制度。素食制度为汉地佛教所独有, 已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南传佛教国家和中国的西藏内蒙地区均无禁止食肉的规定。原本佛教里说要禁的“荤”是指的荤辛, 即味道重的几种蔬菜, 并非通常概念上的肉食。戒律中规定出家人可食“三净肉”, 即“不见”“不闻”“不疑”。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当中, 中国的大乘佛教秉行慈悲戒杀, 而素食是与之相吻合的。素食制度的形成, 除了教义经典, 还有外力因素。梁武帝对此做了大力的推行, 僧人们激烈争论后达成共识, 后此戒律一直持续至今。

三、仪式法会

(一) 课诵

课诵是中国的佛教寺院最基本的日常行事之一, 于获功德准则之中, 也被称为功课。由于课诵一般是早、晚各举行一次, 因此佛门里也称“早晚功课”“朝暮课诵”等。论其来源, 最初是由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译家们传来的。而中国的念诵仪制始创于东晋道安, 后佛乐取得长足进展并广为传播。这也是佛教在艺术上会合当地文化的一大例证, 尤其在南北朝的梁代, 梁武帝对念诵梵呗大力提倡且亲自参与制出佛乐中的名篇, 将其宫廷化。清代的《禅堂规约》规定“行坐、课诵、受食、山坡等不随众者罚”, 成为被普遍遵循的基本制度。从修行的角度来看, 课诵本就可以发扬大乘教义, 陶冶个人修养, 有这样的礼制规范, 方能真正深入人心。现代的课诵与古制并无大异, 并且成为普通民众了解佛教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二) 水陆法会

佛教的法事众多, 这里介绍一下规模最大, 最隆重的一个——水陆法会。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 流传至今。这是一种超度仪式, 宋代最为流行, 特别在战争以后由朝野举行。该项仪式经过多年流传与演变, 现行的会场的布置、念诵经典及人数、牌轴的规定、进行的程序和法事所用的时间等项内容是依据《鸡园水陆通论》。坛场分内坛和外坛, 法事以内坛为主。内坛布置有严格轨制, 力求庄严。而外坛佛事七日, 共设大小六个坛场。从进程上来看, 法事的完成一般在七昼夜内。水陆法会的圆满是由最终的僧众皆参与的“放焰口”来完成的。放焰口的来源本是为饿鬼道众生超度, 到了现代则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追荐。其布施过程仍与食物有关。

四、小结

佛教的文化深厚, 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佛教文化的最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便是礼仪。中国佛教的一大特点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从古至今皆是如此。佛教礼仪的传统与现代, 反映了文化思想的演变, 以及其与世俗社会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接受行政上的管理, 同时因其教义的广泛传播在客观上也影响着政治尤其是法制。佛教既吸收俗世的文化也在以本身的理念影响改变着俗世。大众对于佛教的接受度一直颇高, 礼仪成为普通人了解佛教的直接方式之一, 这也是佛教仪制不断变革的一大动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客观上是极为广泛的, 影响也是深远的, 其演变也都是为了与社会相适应。在现代中国, 佛教的影响力仍然巨大, 在礼仪方面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为适应社会所做的革新。学术界对其仪轨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壮大, 这也是佛教进一步继续中国化的表现。将一些基本的与普通信众息息相关的佛门礼仪进行普及, 也可有助于规范众人在寺庙等佛教场所的举止, 同时由内及外地对佛教礼仪进行研究也是协助规范, 共促社会和谐的推动力, 这些是研究佛教礼仪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 中国佛教礼仪的传统与现代, 都体现了佛教教义中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现实, 对这方面的研究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赖永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陈永革.佛行人间——佛教社会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3]夏金华.中国佛教的制度与仪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4]冯修齐.晨钟暮鼓——佛教礼仪[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5]劳政武.佛教戒律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6]关剑平.《敕修百丈清规》与佛教茶礼[A].禅茶:历史与现实, 2009.

[7]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古人的见面礼仪 篇三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历史剧《屈原》)。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4.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篇四

一、前言

在古代,礼仪就是指礼节和仪式的总称。而现在,礼仪就是指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作为曾经经历过多年封建历史洗礼的社会,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扬弃 ,让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外在行为展现。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展现。所以礼仪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仪从中周旋的力量。同时讲究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

1. 用膳礼仪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是人们讲究礼仪的原因之一。尊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很明显地体现在传统的用膳礼仪上。对此,开始用餐时是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用膳礼仪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里面有很多的礼貌上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益处。让我一一道来。吃饭时,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咀嚼饭菜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也是讲究卫生的要求;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现在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这是不良的习惯,既不卫生,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为此,传承中国传统的用膳礼仪的精华,对我们有益无害。

2. 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有礼。这就体现在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在古代,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 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这样看来, 现代的相亲跟古代有一定的渊源。在古代看亲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对现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样也有利于彼此了解对方。古代迎娶的礼仪如戴戒指 、改称呼、回礼、订婚宴、送客、礼车、拜天地、进洞房这些都是精华。婚礼仪式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面小小镜子。现在,西式婚礼等在我们国家很盛行,但日韩却大多继承者传统的华夏婚礼,我们对于传统的婚礼礼仪复兴,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连 “形”常常都敷衍了事。文化这东西,在无形中传承,也在无形中失传。这丢失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礼仪和文化,更多的是我们的传统和底蕴。所以,在西式婚礼的冲击下,我们更要继承我们传统的婚俗礼仪精华,保持一片净土,还原我们的特色。

3. 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 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是古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在现代很多场合下都有其缩影存在。握手礼、鞠躬礼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其中握手礼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不盛行。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用语经常用到。谈话姿势、站姿、坐姿、起姿等礼仪可以使我们在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交流展现出个人独特魅力,更在公共场合里表现出个人良好的修养和风度。古人有特定的礼貌用语,有特定的称谓,有特定的社交用语,如对自己、对方的称呼,交友称谓,各种活动常用的敬词,年龄代称,其它谦、敬辞等等。这些,有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4. 饮食礼仪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生日宴会、婚宴会上、生意应酬等场合无不在无时无刻地讲究礼仪。在出席这些宴会,若不懂得礼仪,不会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认为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即使你再怎么觉得“冤枉”,也无法“讨回公道”。要想了解餐桌礼仪,就从古代的饮食礼仪说起。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阶层暂且不谈,但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也在沿用。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中国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谈成的。这与古代饮食礼仪有很大的渊源,也是我们现在的一大特色。

5.社交礼仪

当今社会,社交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古代的礼貌待人、容仪有整、仪尚适宜在现代有很大的价值意义。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对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等活动有借鉴作用。古代的与人为善与人相处、礼尚往来的形体语言可以让人们有效地进行交流。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在现代也是一种标准。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糟粕

1. 愚孝愚忠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愚孝愚忠是不提倡的。在古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二十四孝图》里的《郭巨埋儿》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打算埋掉儿子,供养母亲。看似孝心,实则残忍。这也是一个生命,这样做违背了人性。从汉代实行“举孝廉”以后,有人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误导后人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孝子”。 如周木问安、献章求嗣这两个典故正是讽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对父母愚孝的人。本这种行为已是误导性行为,但有些人却以此为荣,不断效仿,就真成了愚孝。到了宋代,朱熹的“三纲五常”更是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因此,孝敬父母不需要拿什么来衡量,也不用整天挂在嘴边,孝敬父母要从心里发出来。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忠孝。

2. 跪拜礼

近年来,有广东东莞几位家长带着就读幼儿园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学者钱文忠向恩师季羡林三叩九拜;有35位徒弟对师傅赵本山行跪拜大礼那么当下,学生究竟该不该向老师下跪呢?是否要以这种方式来感恩呢?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行跪礼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个封建糟粕的代名词。它的本质,是让人丢掉尊严、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种表示贵贱等级的礼仪。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釆用跪拜礼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礼绝对没有民主、平等的理念,从来都是尊卑有序,官贵民贱,以下拜上,卑躬屈节。在封建社会,跪拜礼被推而广之,诸如师生间、长幼之间。但其本质,依然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是学生和小辈对师长的一种屈从。 跪拜礼是一种充满奴性的封建礼仪,是一种不平等的礼仪,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礼仪,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糟粕。生活在平等民主社会的我们,应该丢掉这种陋习。

3. 旧婚俗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

旧婚俗中也有不少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比如:父权、夫权、族权,三从四德。比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是封建社会套在广大妇女身上的枷锁。丈夫外出,妻子也要老老实实守在家里理家务、养孩子。比如中国古代用于休妻的“七去”(又称作“七弃”): 一是不顺父母,二是无子,三是淫,四是妒,五是有恶疾,六是口多言,七是窃盗。七出内容与之类似,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因此可说是对于妇女的一种压迫。特别是其中的“无子”和“恶疾”两条,丝毫无关妇女的品质问题,反映出人道主义在旧时的普遍缺失,无民主平等可言。

4. 祭祀礼仪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阴间的鬼魂手中。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倍觉人生短暂,朝不保夕,灾难重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并由此引发对未来世界的神秘感,促使人们到精神世界那幻想的偶像中去寻求心灵的寄托与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讲,鬼魂祭祀也便成了一种对人生的精神补偿。祭祀鬼魂,总会得到鬼魂的关照,如此,精神上稍得安慰。如此祭祀礼仪就产生了。但死亡祭祀对于生者是一种无休止的折磨,它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社会财富的浪费。首先,丧葬祭祀是对生老者肉体的直接折磨。丧葬祭奠诸事,礼俗繁杂冗长,有吊唁、设祭、出殡等几十项礼节,折腾人力,损人精神,一场丧事下来往往搞得人筋疲力尽。其次,丧葬祭祀造成巨大的浪费。除钱财外,土地的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的国家,一年如此,十年百年之后怎么办?如果继续让鬼居扩展下去,总有一天我们就会被挤出地球生活圈的。另外丧葬祭祀使生者成为死者的奴隶。办丧事珲奢,在历代都有人反对,然而始终行不通。多数丧家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四、小结

5.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篇五

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纳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

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

铺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花轿

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合酒

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闹房

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

6.中国传统饮食礼仪起源 篇六

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

《老子》曰:“治大国烹小鲜”。

意思就是说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

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为“肉食者”,平民为“蔬食者”、“藿食者”。

勤学——从政——肉食这样的社会思想和教育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饮食因为所处地位的高下而有很大的不同,贵族们的钟鼎而食与庶民的食不果腹这样的差异,

7.中国传统见面礼仪 篇七

“幸福家庭, 多彩开始”2015中国建筑装饰未来趋势研讨会是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建筑装饰研究会主办, 多乐士设计师俱乐部独家支持的一场以“色彩”为主题的设计师交流活动, 中国建筑装饰研究会执行会长张玉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 这是一个系列活动, 除“色彩”主题外, 主办方还定期举办“灯光”、“软装”等其他系列活动。主办方也希望通过设计师能够更好地把色彩元素利用好, 为大家创造更加舒适、祥和的家庭氛围。而如何更好地引领装饰未来趋势的有序发展, 张玉峰秘书长首先强调了媒体传播的重要性, 同时他更加强调的是媒体传播的内容, 为确保传播内容的科学和严谨, 协会将联合行业知名设计师及行业领导品牌一起领航装饰未来趋势, 他更希望能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把现代的装饰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是中国建筑装饰研究会未来研究的方向。

色彩是装饰设计的元素之一, 也是本次活动的主题, 香港知名设计师梁景华在谈及装饰设计未来趋势的时候提到, 现在行业的设计师群体是很散的, 他也只是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设计的未来是百花齐放的,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设计也会更加生活化, 与生活更加紧密接轨, 而不是表面化的。单从色彩来讲, 色彩是装饰搭配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 但从目前大部分设计师用色来看, 中国设计师对用色还不是很大胆, 对颜色的运用不是很强, 有些观念还是比较封闭的。而色彩的运用可以很丰富, 不同的色彩搭配起来的效果也不一样, 同样的色彩在阳光下和在封闭的室内的感觉也不一样, 所以色彩也是一门很难的学问。

8.中国传统见面礼仪 篇八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传统文化礼仪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需要对学生的基本人格、伦理道德进行正确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学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高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礼仪运用到英语教学中,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礼仪的作用,也真正让英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教育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要特别强调学生的真情实感、真实体验和真实的思想收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并注意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等方法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而民俗教育则是较理想的切入点: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比如在每年我国传统节日的教育:NewYear's Day, Teachers Day,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National Day…,国庆节虽然大家都知道,但对其所弘扬的中国建国的艰苦历程学生却并不了解。通过课堂上的英语介绍,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背景及意义,也懂得了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甚至于生命。因此我们在让学生欢庆祖国的同时,也应培养他们从小爱国的良好品质。除此之外还应结合国外的节日让学生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如Thanksgiving Day, Mothers Day,Fathers Day...,感恩教育是中华文明的一大亮点,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是有必要的。通过感恩节的教育,让孩子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并加以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办有关英语感恩的小报、用英语写一段感恩箴言,唱热爱父母的英语歌等等),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孩子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通过节日的讲解以及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把教学中涉及的我国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拓展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在英语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明礼仪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文明礼仪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Excuse me!”“Please!”“Thank you !”“Sorry.” “Welcome to…”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初步语句。只要在教学及日常交往中反复使用,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学生自然就学会了礼貌用语的运用。例如:“Good morning!” “How are you?”“Hello!” 这些常用的问候用语,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见到老师、同学及家长主动打招呼、问好。当你请别人帮助时,要说:“Please!”有新同学、新家长到校时,要说:“Welcome to my school.”进老师办公室或到同学家时,要说:“May I come in?” 在教学中出现“Thank you !”句型时应给学生例举真实的情景教学:如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美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也要说“Thank 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师长,也别忘了说“Thank you”。同样也应教育学生在别人对你说“Thank you”时,你应主动回答“You are welcome!”告诉学生此句在口语中多用来应答对方致谢时的客套语,意为“不用谢;别客气”,以此来表示礼貌。此外还可以教低段的孩子学习礼貌用语的歌曲,例如:Hello,hello,how are you?Im fine ,Im fine ,and hello to you. Good bye,good bye,good bye to you.英语教学中还有很多文明礼仪的教育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是必需的,英语并非只与某一种特定文化相连而疏远其他国家文化的语言,只有意识到文化的世界性,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才能将传统文化礼仪传承和发扬。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优秀风采和灿烂的文化礼仪,让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传统精神闪耀发光!

9.见面礼仪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了解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掌握社会交往中日常见面礼仪。

教学重点:掌握社会交往中日常握手见面礼仪。

教学难点:日常的社会实践中自觉运用握手见面礼仪规范的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

具:多媒体 课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智慧之光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朱熹

非礼勿祝,非礼勿听,非礼勿百,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二、讲授新课

(一)、握手礼仪

握手除了传统的表示友好外,还可以表示感谢、欢迎、慰问、致歉、祝贺等多种含义。它是人们互相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沟通思想的有效方式。如今握手礼仪已是世界上最为通行的礼

仪,也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礼仪,但礼节方式也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1、握手的要求

通常,与人初次见面或熟人久别重逢、告辞、送行都可握手致意。在有些特殊场合,比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力交谈出现共鸣时.双方原先的矛盾有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也以握手为礼。

握手时,应距对方约一步远,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双方虎口相交,拇指下滑。戴着手套握手是失礼行为。男士在握手前虚先摘下手套,摘下帽子,女士可以例外。肖然在严寒的宦外也可以不脱,不过一般应先说声“对不起”。握手时双方应互相注视、微笑,问候.致意,不要看第三者或显得心不在焉。

除了关系亲近的人可以长久地把手握在一起外,一般握两三下即可。握手一般不可太用力,但漫不经心地用手指尖“蜻蜒点水”式地点一下也是无礼的。握手的时间一般要控制在三到五秒钟。如果要表示白已的真诚和热情,握手的时间也可稍长,并可上下摇晃几下。

长辈和晚辈之问,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接握;男女之间,女方伸手后,男方才能伸手相握,当然,如果男由为长者,则应遵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握手礼仪。在接待来涛者时,这一问题会变得比较特殊 当客人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出手来与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辞时,就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欢迎”,后者是表示“再见”。如果这一次序颠倒,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应当强调的是,上述握手时的先后次序不必处处苛求于人。如果自己是尊者、长者或上级,而位卑者、年轻者或下级抢先伸手时,最得体的就是立即伸出自己的手,进行配合,而不要置之不理.使对方当场出丑。

如果和多人握手,要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后晚辈,先上级后下级,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如果人数较多,可只跟相近儿人握手,而只向其他人点头示意或微微鞠躬即可。为避免尴尬,在主动和人握手之前,应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对方欢迎,如果已察觉对方没有握手的意思,便只需点头致意或微微鞠躬。

1、握手的禁忌

(1)不要抢先伸手,要讲究先后顺序,先伸手并不能表达自己的热情,反而让对方感觉不够被尊重。

(2)不要用自己的左手去回应对方的握手,用左手握手是极为不礼貌的,代表着对他人的不尊重。

(3)不要戴着手套与别人握手,与别人握手时应将帽子、手套和墨镜摘掉。(4)一般不要交叉握手,交叉捏手显得特别小正式.也不礼貌,特别是与国际友人握手时应特别注意,在一些西方国家非常忌讳这种握手方式。

(5)不要将另一只手插在衣袋中或拿着东西,就算用一只手和别人握手,另一只革也要垂直自然放下,而不能有其他姿势。

(6)不要与他人握手时面无表情,不置一词,让对方感觉你只是为了应付而与他握手。

(7)不要与人握手后,立即擦拭自己的手,这会让对方感觉受到侮辱。

电梯间的握手

毕业后,宋杰为了找工作,在面试礼仪上狠下了一番工夫。

有一次,面试还算顺利,回答完毕后,宋杰起身告辞,谁 知准上司坚持要送她到电梯间,于是问题就来了。刚才进入考场,准上司坐在办公桌后,只要向他颔首微笑就算打过招呼了。可现在两人对面站着,电梯马上就到了,似乎应该客套几句再握手告别才对。网上搜集来的“面试礼仪宝典”告诉宋杰:“在需要握手时,下级或晚辈应该等上级或长辈先伸出手后再行握手礼; 男士应该等士士首先伸出手后再行握手礼。”可宋杰突然意识到一个矛盾:对方是上级,但是男士;她是下级,但是女士。“宝典”里完全没提这种情况,怎么办?她内心一边挣扎一边观察准上司的表情,但他始终毫无表示,却一直在介绍企业文化与历史业绩,宋杰指头一会儿伸直一会儿又蜷起,始终没有勇气伸出右 手。好容易熬到电梯来了,慌乱中她转身一把抓住一男士的手摇了一摇,说了声“再见,请留步”,就仓皇逃入电梯而去。

一周后,宋杰收到上司的E-man,通知她已被录取,并尽快到人事部门报到。邮件最后附了一句足以让她羞愧终生的话:“可否告诉我,面试那天你为何与电梯间的那住陌生男子握手?”

想一想:礼仪的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在实际运用中,如果用不好,反而会惹出笑话.那么怎样表现不会出笑话呢?(二)、其他见面礼仪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交往时,往往不只行一种见面礼,常常是多种礼仪掺杂着一起使用。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些常用的其他礼仪。下面介绍五种其他常用见面札仪:

1、问候礼

问候札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礼节,一句短短的问候可以让对方感到温暖,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问候的顺序一般为地位低者先问候,比如年轻者先问候年长者,下级先问候上级,男士先问候女士等。问候时的表情应当和蔼可亲,而带微笑,姿态要自然大方;注意行问候礼时不宜过于哕嗦,问候一埘句即可,话语过多反而让对方质疑并反感;对于对方的问候,都应礼貌地给予回答,而不应当毫无表示,一般地应说声“谢谢”。

2、拥抱礼

拥抱礼是欧美国家常用的礼节形式.在亚洲国家不经常用,在我国一般只用于亲人之间。

行拥抱礼的一般姿势为:两人相对而立.大约距离20厘米,各自举起有臂并将右手搭在对片左肩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右腰后侧,彼此将胸部各向左倾而紧紧拥抱,并头部棚贴近,然后向右倾拥抱,再向左倾拥抱,一共拥抱:次才算礼毕。但在非正式场合下,姿势和次数要求不是太严格,和熟人之间的拥抱也没有必要要求那么多,简单地拥抱一下即可。

3、鞠躬礼

鞠躬礼是人们在生活中对别人表示尊尊和敬佩的一种礼节,在我国不管是庄严肃穆的场合还是喜庆欢乐的仪式都经常能用到鞠躬礼,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表演者对观众等都可行鞠躬礼。

行鞠躬礼时,须脱帽、呈立正姿势,日视受礼者,与受礼者大约保持两米左右的距离,若是喜庆场合应面带微笑,若是庄严场合应保持严肃。一般姿势为男士双手自然下垂,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视线要随身体自然下移,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然后上身前倾弯腰,下弯的幅度可根据施礼对象和场合决定,下弯的幅度越大表示对对方的敬重程度越大。

4、致意礼

致意礼在现今社会中也比较常见,常发生在相识的人距离比较远或者不适台太多谈论的场合下。致意礼是以无声的动作语言向对方表示友好。一般情况下行致意礼的顺序为“卑者先行”,如晚辈先向长辈致意;下级先向上级致意;学生先向老师致意;男士先向女士致意。

行致意礼的方式通常有:点头致意、举手致意、微笑致意、脱帽致意。

5、注目礼

注目礼一般适用于严肃的场合下,以注视的方式表示敬重。比如在升国旗,奏国歌时,部队接受检阅时,上课铃声响后教师走向讲台时。行注目礼要注意:上身挺直,呈立正姿势,不得倚靠他物;面部表情也要严肃,不得笑场,不能露出不屑一顾的表情;视线跟随对象移动,目光要保持专注,不可游离,更不能左顾右盼,手应该自然下垂放置,不可以插在口袋里。

三、课堂小结

在各种场合,正确使用握手礼仪:和不同身份、职业的人,正确行握手礼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握手时注意姿势、力度、时间等。

四、作业

活动主题:练习见面礼仪。活动场地:室内。人员要求:不限。材料准备:无。

活动目标:掌握见面的礼仪规范。活动流程:

营造一个社交情景,进行见面礼仪的练习,以下情景可供参考:(1)两个久别重逢的好友,热情地拥抱。(2)两位国家领导人,郑重的握手。(3)两位跆拳道选手,施鞠躬礼。

10.见面社交礼仪 篇十

1.东方礼节

(1)作揖礼.作揖礼,即拱手礼,是华人中最流行的见面礼.行礼方式是起身站立,上身挺立,两臂前伸,双手在胸前高举抱拳,自上而下,或者自内而外,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

作揖礼主要适用于过年时举行团拜活动,向和辈祝寿,向友人恭吉喜结婚、生子、晋升、乔迁,向亲朋好友表示无比感谢,以及与海外华人初次见面时表示久仰之意.

(2)鞠躬礼.行鞠躬礼悍,应脱帽立正,双目凝视受礼者,然后上身弯腰前倾.男士双手应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则应下垂搭放在腹前.下弯的幅度越大,所表示的敬理程度就越大.

鞠躬[礼目前在国内主要适用于向长者表示敬重、向他人表示感谢、领奖或讲演之后、演员谢幕、举行婚礼或参加追悼会等活动.

鞠躬的次数,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惟有追悼活动才用三鞠躬,胡在喜庆的场合,鞠躬次数不可为三.

(3)合十礼.合十礼,亦称合掌礼,即双手十指相合为礼.具体做法是双掌十指在胸前相对合,五手掌并拢向上,掌尖与鼻尖基本持平,手掌向外侧倾斜,双腿立直站立,中身微欠,低头.可以口颂祝词或问候对方,亦可面含水量微笑.但不能在行礼是手舞足蹈,点头不止.

行止礼时,合十的双手举得越高,越体理了对对方的尊重,但原则上不可高于额头.

2.西方礼节

(1)拥抱礼.拥抱礼的动作要点是,两人面对面站立,各自举起右臂,将右手搭在对方左肩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右腰后侧.首先各向对方左侧拥抱,然后各自向对方右侧拥抱,最后再一次向各对方左拥抱,一共拥抱3次.在普通场合行此礼,不必如此讲究,次数也不必要求如此严格.

在西方,特别是欧美国家,拥抱礼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在人们表示慰问、祝贺、欣喜、时,这种礼仪也十分常用.

(2)亲吻礼.亲吻礼,是一种西方国家常用的会面礼.有时,它会与拥抱同时采用,即双方会面时既拥抱,又亲吻.

在行礼悍,双方关系不同,亲吻的部位也会有所不同.长辈吻晚辈,应当吻额头;晚辈吻长辈,应当吻下颌或吻面颊;同辈之间,同性应该贴面颊,异性应当吻面颊.接吻仅限于夫妻与恋人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行亲吻时,非常忌讳发出亲吻的声音.如果将唾液弄到对方脸上,是非常尴尬的事情.

(3)吻手礼.正确的吻手礼是:男士行至已婚女士面前,首先垂首立正致意,然后以右手或双手捧起女士的右手,俯首用自己微闭的嘴唇,去象征性地轻吻一下其指背.

这种礼节,主要流行于欧美国家.其特点,决定了它宜在室内进行.吻手礼的受礼者,只能是女士,而且应是已婚女士.手腕及其能上能下部位,是行礼时的禁区.

3.东西方通用礼节

(1)点头礼.点头礼,也就是颌首礼.点头礼的做法是头部向下轻轻一点,同时面带笑容.注意不要反复点头不止,点头的幅度不宜过大.

点头礼适用的范围很广,如路遇熟人或与熟人、朋友在会场、剧院、歌厅、舞厅等不宜交谈之处见面,以及遇上多人而又无法一一问候之时,都可以点头致意.行点头礼时,最好搞下帽子,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2)举手礼.行举手礼的场合,与点头礼的场合大致相似,客观存在最适合向距离较远的熟人打招呼.行举手礼的正确做法是右臂各前方伸直,右手掌心向着对方,其他四指并齐、拇指叉开,轻轻向左右摆动一下.不要将手上下摆动,也不要在手部摆动时用用背朝向对方.

(3)脱帽礼.戴着帽子的人,在进入他人居所,路遇熟人,与人交谈、握手,进入娱乐场所时或在升国旗、奏国歌的`场合是,应自觉摘下帽子,并置于适当之处.女士在一般社交场合可以不脱帽子,不会被人认为是失礼行为.

11.中国传统见面礼仪 篇十一

数码转型初步完成

2003年,柯达勇敢宣布重大战略转型——“全力进军数码领域”,以影像产品和服务为根基,发展成为一家更平稳的多元化全球公司,成为数码影像市场上的领导者,并明确了发展战略:“通过材料科学和数码影像科学交叉领域的优势创造可持续的增长”。柯达数码业务的成长非常迅速,格林先生介绍说,“目前数码业务在柯达大概占到70%的营业额。五六年前数码业务在柯达的整个营业额中只占到20%~30%。同时,数字业务在亚洲增长非常快。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如今,柯达已经年轻化,并成功地数码化,转型的初步阶段已经完成。

柯达转型的关键一步是通过全球并购成立图文影像集团。商业印刷领域是转型的起点,可以充分发挥柯达在影像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数码成像的专利储备特长。柯达两年间斥资25亿美元,收购了5家公司组成柯达图文影像集团(Graphic CommunicationGroup),整合后的柯达,成为数码印刷领域唯一可以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从印前数码制版,到数码印刷,到流程管理,再到印后的数码扫描和印后服务,在数码印刷的每一个环节,柯达都牢牢地将所有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已经全面具备了提供数码印刷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可以满足客户对于流程化、效率化和服务扩展化的一体化需求。

柯达厦门——柯达转型的缩影

当前,亚太地区在柯达全球的营业额所占的比例大约是17~18%,而这一比例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新柯达目前最热销的产品中就包括柯达厦门工厂生产的大型印刷机所采用的数码印刷板材。五六年之前,这一产品并不在柯达的产品类别当中。柯达选择了在中国厦门生产这一产品,正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印刷市场之一。要占据这一市场,柯达要把自己供应链和产品带到离客户最近的地方。

柯达在厦门的CTP(数码板材)工厂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目前,柯达厦门CTPI厂具备世界级的设备,是柯达全球版图中技术最先进的工厂。

在彭博先生看来,柯达厦门厂区是柯达转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厦门工厂原来是柯达的一个生产传统产品的工厂,但是随着柯达的转型它也成功地进行了转型。

12.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篇十二

少数民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13.澳大利亚见面礼仪 篇十三

澳大利亚是一个欢迎外来者的社会,而其国民亦来自多种不同的文化。约四份一的澳大利亚人口是在海外出生的,他们有200 多个族裔的血统。虽然英语是国家语言,但澳大利亚说200 多种语言。个人大可保留分享他们的文化和习俗。他们亦要以澳大利亚法律为原则,尊重其他人的权利。

在澳大利亚定居,必须要知道一些常见的习俗。

跟别人见面与沟通

在澳大利亚当您跟某人首次见面时,通常是用右手跟对方的右手握手。如果不认识对方,在见面时不会接吻或拥抱。

许多澳大利亚人在跟别人交谈时,会望着对方的眼睛,这是尊重对方及正在听着对方说话的表示。然而,某些人也许会对此感到不自在或尴尬。

跟人初次见面时,许多澳大利亚人不愿被问及年龄、婚姻状况、孩子或金钱问题。

您被介绍给某人时,除非被告知的是其名字或此人说喜欢您称呼其名字,否则宜以称号和姓氏(例如: 黄先生、史密夫女士、布朗太太,李博士等) 相称。在工作场所及跟朋友聚会时,澳大利亚人通常会直呼对方的名字。

礼貌

澳大利亚人在要求某件事情或服务时,通常会说”please”(请…);当获得某人帮助或获得一些东西时,会说”thank you”(多谢)。如果不说”please”及”thank you”,会被视作没礼貌。

澳大利亚人通常会说”excuse me”(劳驾),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意外地碰撞到别人时则说”sorry”(对不起)。澳大利亚人在公众场所或别人家中打嗝时亦会说”excuse me” 或Pardon me”(请原谅)。

在与人见面及赴约时,您应该尽可能守时。如果您知道将会迟到,便要尝试联络对方, 让他们知道。如果您跟专业人士预约,一旦迟到或您在没有预先通知情况下失约,您将会被收取费用。一个经常迟到的人会被视作不可靠。

如果您收到印有’RSVP’及一个日期的邀请函。这意味着邀请者希望您能通知他们您是否接受邀请。在这情况,您应该按社交礼仪在所印日期前回复。

大部分澳大利亚人在擤鼻涕时会用手帕或纸巾,而非擤在地上。吐痰亦是一样。许多人在您打喷嚏时会说,”bless you”( 求神赐福给您) ─ ─此习语并无宗教意图。

您必须知道某些行为不但是没礼貌,而且是违法的。这些例子包括在公众场所用粗言秽语大骂、插队。

衣着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这里的人穿着多种不同的衣服,正好反映出这多样化特性。许多人为着舒适,或基于社交情况或天气,而穿着便服。许多人亦会选择穿着他们的传统衣服,它可能带宗教或习俗色彩。这可能包括僧侣长袍和穆斯林及锡克教徒戴的头巾。许多新移民亦会选择不穿着传统衣服。

澳大利亚没有甚么衣着规定,虽然在某些工作场所及某些地方,您须穿着某种衣服。例如,在建筑工地,基于安全理由,必须穿着安全靴及戴头盔,而警察、军人及某些行业的工作人员则要穿着制服。

会所、电影院及其他地方可能要求顾客穿着整齐衣服及合适的鞋(不是平底人字拖鞋)。

礼仪习俗

澳大利亚信奉--教的人占总人口的82%

在社交场合,遵从女士优先的原则,忌讳打哈欠、伸懒腰等小动作。

澳大利亚人喜欢和陌生人交谈,特别是在酒吧,总会有人过来主动和你聊天。互相介绍后或在一起喝杯酒后,陌生人就成了朋友。

澳大利亚人时间观念很强,约好的事情最好准时赴约,很多生意是在酒吧中做成的,如果你提议喝一杯,通常由你付账,不可以各自付账,除非事先说好。

如果应邀到澳大利亚人家里做客,可以给主人带瓶葡萄酒。最好给女主人带上一束鲜花。

澳大利人不喜欢听“外国”或“外国人”这类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抹杀个性,是哪个国家的人,理当具体而论,过于笼统的称呼是失敬的做法。

爱好娱乐的澳大利亚人往往有邀请友人一同外出游玩的习惯,他们认为这是发展友情的捷径之一,如果拒绝,会被理解为不尊重他们。

澳大利亚人对公共场合的噪声及其厌恶,他们最看不起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者和在门外高声喊人的人。

澳大利亚的--教徒有“周日做礼拜”的习惯,这一习惯雷打不动,想在这天与他们进行约会,往往难于上青天。

14.礼仪之传统与现代 篇十四

关键词:传统礼仪;三从四德;变化

作者简介:余琼(1993-),女,汉族,云南省昭通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饮誉四海,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礼仪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礼仪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人与人交往中逐步形成且不断完善的种种礼仪,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古人讲,礼仪是尊敬人的一种方式,是在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上的一种高尚的行为准则。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由历史,风俗,宗教等综合因素形成,形成被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处世艺术,目的是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园,是人们人际交往行为规范的总和。礼仪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饮食、服饰、语言等内容。对于女性而言,无疑谈论最多的是三从四德,三从,简言之,就是从父,从夫,从子;而四德,指妇德,妇容,妇言,妇工。分别出自古代的《仪礼》和《周礼》。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影响人们最多的是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在过去,女性的角色是相夫教子,不需要工作。而在新时代,提倡女性工作,提倡女性独立。总的来说是时代转换女性的角色。

一、古代的“三从四德”

“三从”出自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说到妇人有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指,女孩子在出家以前要听从父母的教诲,由于长辈们的社会经验丰富,具有指导性意义,所以不要随便反驳父母的训导。出家后要听从夫君,正如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结婚后,妇女要同丈夫一起持家立业、孝顺公婆、教育孩子。但若丈夫不幸去世,妇女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本分,不仅要努力抚养自己的孩子,还要继续孝顺公婆。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三从”里面的“从”并不是“从”的表面含义顺从或跟从。“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工。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品德,女性要品德高尚,在早些时,古人就著有《女儿经》,指的女性应当遵从的高尚品德。“妇言”指,女性应当有知识修养,说话要得体。“妇容”,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指,女性应当着装端庄,不可随便,显轻浮。最后一条值指的是“妇工”,指持家之道,生活方面要勤俭节约,在持家上要做到,相夫教子,孝顺公婆等。慢慢的“三从”与“四德”连起来,形成“三从四德”,成为了衡量女性行为规范的标准。

“三从”还得追溯到古代并仍还保留至今的“内外有别”,婚姻家庭制度习俗是男主,一般表现是男主外,女主内。在古代,男子要养家,有行军打仗、服兵役、经商或者打猎等。由于过去科技技术不发达,女性的任务就生儿育女,孝顺长辈。在古代社会,阶级性表现极为明显。从上层社会来说,“外”指男子参与朝政,军事,管理国家大事,女性不得干涉。回望中国历代帝王,也只有武则天一位女皇帝,足以证明中国历来就遵从“男尊女卑”的思想,并且一直持续至今,这种观念都还有存在。从下层社会来说,大概指的就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如男耕女织,正如《刘海砍樵》里面所唱的那样。这种男女分工的划分,逐步形成了在活动、交往、行为等日常生活中的内外分别,即“男主外,女主内”,影响着中国女性地位很多年。从男性的工作上看,他们的工作室开放的、无限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故有“男儿志在四方”的说法。从女性的工作分工看,与男性的工作空间相比,其表现的是有限的、封闭的且地位是低下的,故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不高。中国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就从此得以延续,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婚姻家庭和谐,女性就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否则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受社会舆论。所以自“三从四德”出现以来,女性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逐步在思想上乃至行为上都遵从女性应当承担的角色。

二、新时代的“三从四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三从四德”正悄悄变化。以前的女人,软弱和顺从,没有社会地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为家庭、孩子付出一辈子,到最后地位也仍然是最底下的。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在任何岗位不得歧视女性,否则视为违法。女性的角色在慢慢发生变化,她们希望自己独立、自信,对自己要求更高,在工作上,要做到和男性一样出色,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女性的工作能力甚至超过男性。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义务助理黄冰芬给“三从四德”赋予新的含义。三从指:从世界、从爱、从己。从世界:做事情,要从长远的角度看,观察事物发展的整个局势;从爱:处理家庭、工作、交往中的冲突,要用真诚的爱来化解。从己:女性要注重自己终身的学习,对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德”指,文德武德、言娴淑德、品学兼德、修身立德。文德武德: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励,女性虽说不像过去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至少要见多识广、学有所长。言娴淑德:指女性的言辞要得当,尽量表现女性应有的美。品学兼德:女性的品德要高尚,品位增添魅力;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自信。修身立德:发掘、善用女性细腻、温婉的特质,面对工作时表现自信、面对生活呈现优雅、面对家庭展现美德。从女性从事的工作上看,就可以知道,古代的女性的地位和现代的女性的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哪里,都透露出女性自立自强的信息。但当然,现代社会又有女性强势的表现,但总的来说,至少是女性地位的上升。现代女性应当遵从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升自己,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更为搞笑的是,网友们这样写到男性应当遵从的“三从四德”, 三从指老婆出门要跟从,老婆命令要服从,老婆讲错要盲从;四德,指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生气要忍得,老婆生日要记得。新“三从四德”也成为衡量好男人的标准。虽然是玩笑之谈,但不难看出,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的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古今“三从四德”对比分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认可的女性行为道德规范,在明清时期尤其得到空前的强调。三从与汉代倡导的“三纲”相对应——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推广到性别关系上就是“从父”、“从夫”,“夫死从子”即丈夫死后,女子需要“辅养”子女长大成人,是从夫的一种延续。其中“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主要是指妇女的个人修养。 妇容不是指容貌美丽,而是勤于洒扫,服饰整洁、按时沐浴、讲究卫生。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三从,已不再是新时代女性应遵守的标准,对“三从”的理解,贬义更多的取代了褒义,如“百依百顺”、“逆来顺受”成为古时候“三从四德”的代名词。旧社会妇女在“三从四德”的束缚下,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她们的聪明才智被窒息了。新时期,女性彻底翻了身,政治、经济上都有了地位,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很好地发挥,真正顶起了社会的“半边天”。无论现代女性是追求经济或精神的独立,都应当做最好的自己,从古至今,无论男女,都应当有道德;无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女性都要有一定的品行修养。旧社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规陋习和“女子智力低于男子”的观念,使得女子完全失去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梁启超作为近代史的启蒙者也曾专门提到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胡适先生也曾提到现代女性要独立,不要依靠别人。

四、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无处不在,规范着人们的生活。但无论是哪个礼仪规范,无一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随着经济、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这样一句话,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作为女性,面对新时期男女平等的社会,更应当把握好机会,不仅要做到经济独立,还要精神独立。对于传统的“三从四德”,应该知道,那只是挂在旧社会妇女脖子上的枷锁,现代社会只要“四德”,不要“三从”。女性应当追求更加独立和自信。

参考文献:

[1]吴茂长.女儿经.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3.

[2]唐艳香.唐艳香:从女子教育、妇女参政到婚姻自由.社会科学, 2008,6.

15.第三章 商务见面礼仪 篇十五

第一节 商务人员的称呼

一、称呼的种类

1、职务称呼

如主席、经理、部长、局长、主任

2、职称称呼

如工程师、教授

3、行业称呼

如老师、医生、会计

4、性别称呼

如先生、小姐、女士

5、姓名称呼

全姓名称呼

一般用于学校、军队

名称称呼

如大伟、建华

姓名加修饰辞

如老李、小王

6、您你称呼

二、敬称和谦称

1、敬称:表示称呼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之情而附加的称谓词语,主要表示对被称呼人尊敬的感情和态度。

如:令爱、令郎、令亲、令堂、令尊、阁下等。

2、谦称:对外人称呼自己的亲属。

如:小弟、小儿、小女、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

3、礼貌谦词的一些用法

久仰、久违、包涵、劳驾、打扰、留步、请斧正、失陪、奉还、奉陪

三、称呼的注意事项

(一)错误的称呼

如:将未婚女士称为“夫人”

(二)称呼外号 •

(三)使用庸俗的称呼 •

(四)使用过时的称呼

如:古代的“老爷”、“大人”等在现代使用

(五)使用不恰当的行业称呼

第二节、商务人员的问候

一、问候的规矩

基本规矩:一般男性应先向女性问候,年轻的应先向年老的问候,下级应先向上级问候。

二、问候的方式 1.语言问候 2.动作问候

--点头、微笑、握手、拥抱、吻礼、鞠躬等。

三、问候中的注意事项 1.习惯热烈的拥抱 2.坦然地接受亲吻 3.行鞠躬礼 4.行合十礼

鞠躬礼的注意事项 入乡随俗

行鞠躬礼的礼仪

—还以鞠躬礼

—地位较低的人要先鞠躬

—地位较低的人要鞠躬要相对深一些

—男子鞠躬时,手放身体两侧,手掌贴大腿外侧;女子鞠躬时,双手互握于体前。

第三节、商务握手礼仪 什么时候适合握手? 如何握手? 握手的次序

–长者优先、女士优先、职位高者优先

握手的姿势

–距离对方约一步左右,两足立正。右臂自然前伸60度角、手掌心微向上,拇指与掌分开,其余四指并拢并微向内屈。手的高度大致与对方腰部上方齐平。上身略微前倾,注视着对方,面带微笑。

–握手要坚定有力,但决非要捏断别人的手。

–握手 时间以3-5秒为好,如初次见面,以不超过3秒为宜。与女士握手的时间更不宜过长,握住女士的手不放,是很不礼貌的。

–握手时双方的目光应热情友好的注意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上下打量。

握手的禁忌 不要用左手;

不要戴着手套握手;

不要在握手时另外一手插在口袋里或拿着东西; 不要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或是上下左右抖动; 不要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 不要用很脏的手与他人相握。什么情况下不宜握手?

当对方(自己)双手拿满东西时

当你需要握手道别的人正与一群人在一起

当对方阶层比你高许多,而你又没什么话对他说

当对方的手有关节病或受伤不便握手时

国际握手习惯

(一)握手时一定用右手

非洲、亚洲、中东一些地区

(二)男子不与妇女握手:阿拉伯国家

(三)握手表示谈判成功

(四)和每一位握手

瑞典、俄罗斯、德国、法国、比利时

第四节

商务介绍礼仪

(一)为他人做介绍的基本原则

1、先后顺序原则

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将晚辈介绍给长辈;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将迟到者介绍给早到者;将未婚的介绍给已婚的;将客人介绍给主人

2、准确、清楚原则

3、恰当的恭维原则

4、熟悉者优先原则

5、积极的介绍原则

(二)为他人做介绍的方法

1、不冒昧引见,首先应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

2、介绍男女宾客相识时,介绍人应将男性先介绍给女性,不可把女性拉到男性面前介绍。

(三)应对介绍的技巧

被介绍人注意事项:

–起立 –表情愉快

–问候对方并复述他(她)的姓名 –礼貌结束短暂的介绍与交谈的过程

二、自我介绍 •

1、自我介绍适用的场合

——应聘求职时或应试求学时

——与不相识者相处时或打算介入陌生人组成的交际圈时 ——交往对象因为健忘而记不清自己时

——有求于人,而对方对自己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时

——拜访熟人遇到不相识者挡架,或是对方不在,需要请不相识者代为转告时 ——在出差、旅行途中,与他人不期而遇,且有必要与之建立临时关系时 ——前往陌生单位,进行业务联系时

——因业务需要,在公共场合进行业务推广时

2、自我介绍的内容

——姓名、单位、部门、职务或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是什么关系等内容(“自我介绍三要素”)

3、自我介绍

注意:

(1)要寻找适当的机会(2)必须镇定而充满信心

(3)根据不同的交往目的,注意介绍内容的繁简(4)自我评价要掌握分寸

(一)介绍出现失误要沉着应对

不知道对方姓名要暗示对方 忘记对方姓名坦白承认 自己被漏掉要主动介绍 名字被叫错要礼貌纠正

(二)记住受介绍者姓名 •

(三)等别人主动介绍

第五节、商务名片使用礼仪

•名片的规格:国际上是宽6厘米,长10厘米

名片的色彩: 一般以浅淡为好,宜用单色,浅白、浅黄、浅蓝等。控制在三种颜色内。

名片的基本内容:

—公司标志,商标或公司的徽记 —姓名 —职称职务 —学位

—公司单位名称/公司单位地址

—电话号码,包括办公电话,有时可加上手机号码。要标明区号。—邮政编码/传真号码 — 公司职员背面可印上经营范围、项目等 — 家庭电话号码可有可无

— 涉外交往中,一定要用两种语言印制名片

把握好出示名片的时机 当你与某人第一次见面时 展销会开始时

刚到办公室的来客一般也会向接待者出示名片,以便被介绍或引见给有关人员 在宾客较多的场合,一开始接受名片有助于你及早了解来客的身份 去拜访某人时,如果主人没有出示名片,客人可在道别前索要 用餐时不要出示名片,应等到用餐结束

交换名片的学问

1、把名片放在衣袋或公文包等伸手可及的地方,以便随时取出,方便交换。•

2、一般在会面握手作完自我介绍后交换名片,一般由来访一方先将名片递上。•

3、赠送名片既不要不加区别地乱发一通,也不要过于吝啬。•

4、在人数较多的场合或聚会上,交换名片应在私下进行。

5、质地精良的名片夹不仅可使名片保持整齐,而且能增添你的职业气派。

掌握交换名片礼貌语言

1、索要名片时:

“我可以向您要一张名片吗”

•如果您想跟对方交换名片时:

“我们可以交换名片吗?”

•如果你想送给对方一张名片时:

“这是我的名片,以后常联系”

2、拒绝别人时:

“对不起,我的名片都用光了” “我忘带了”

3、本人不能亲自前往时,可以用名片来代言,送上名片来“代表”你

掌握递送名片的方法

递、接名片时,如果是单方递、接,一般应用双手递,双手接;若双方同时交换名片,一般应用右手递,左右接。在涉外交往中,递送名片时要把印有当地语言的一面向上。在中东、东南亚和非洲要用右手递;收名片,在中国、新加坡、日本要用双手,以示尊敬。如何递交?

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合拢,夹着名片的右下部分使对方好接拿,以弧状的方式递交于对方的胸前。外行的表现

无意识地玩弄对方的名片。当场在对方名片上写备忘事情。先于上司向客人递交名片 养成一个基本的习惯:

会客前检查和确认是否有足够的名片 发名片的顺序

16.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篇十六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人客来访马上奉茶。

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

俗话说:酒满茶半。

奉茶时应注重: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上一篇:大学生兼职调查下一篇:最新中医病历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