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近十年宋江形象研究综述

2024-07-25

毕业论文近十年宋江形象研究综述(共4篇)

1.毕业论文近十年宋江形象研究综述 篇一

近十年抗美援朝研究综述

史秀勇

(鲁东大学 政法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在在党史研究领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近十年来,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相继问世。本文拟就从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政治动员、各地区抗美援朝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归纳综述。关键词:近十年;抗美援朝;研究综述

The Research about The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Abstract:The research about the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is an unfailing issue in Party’s history research field.In the recent ten years, the research on the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has come into a new period;many influential academic achievements come out in succession.This thesis sum up and summariz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decision making of the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resist movement and the research of Social Mentality of the Chinese Populac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During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the research of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of each region, the influence of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Key woreds: Nearly a decade;the 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research summary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也是中国人民面对世界头号强国的一次生死较量,最终逼迫美帝国主义以停战谈判而告结束。近二十年来,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相继涌现,本文拟就从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国内政治动员、各地区抗美援朝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等方面将现有学术成果加以归纳综述。

一、关于抗美援朝战略决策研究

关于抗美援朝战略决策研究一直是党史界非常重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关于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原因的研究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抗美援朝是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保障国内建设顺利进行。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敌视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升级。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讲,抗美援朝与保家卫国是统一的。建国之初,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炮火威胁的范围内,如果让美国军队和极端反共反华的李承晚政权打到鸭绿江边,中国东北就无法安定。抗美援朝是为新中国的国内建设争取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第二种观点认为,除了中美间对抗的不可避免之外,

[1]作者简介:

史秀勇(1986-),男,山东泰安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8级研究生。中国出兵主要是从国际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反对美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考虑。认为美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不仅是对着朝鲜,也是对着中国的。[2]第三种观点认为,新中国与美国不仅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更因为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以在对于国际关系一般规范的理解上存在着根本分歧,而两国之间又缺乏相互沟通的渠道和相

[3]互理解的语言,中美两国最终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而最终走向全面对抗。第四种观点认为,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避免被苏联指责走上铁托式道路,而使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处于被孤立地位;二是避免在中国境内与美国进行战争,从而引起中国局势的动荡;三是避免苏联借美国把战火引向中国之机,利用中苏同盟条约派兵进入中国东北。第五种观点认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是基于朝鲜人民共和国的请求,同时考虑到中朝是一衣带水、唇亡齿寒的关系,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作出参加抗美援朝的决策是基于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和预防。有效的防范与预警,是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中的首要环节。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对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这一突发事件而作出的应对决策。[6]

[5][4]

(二)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持主动参战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决策出兵朝鲜是事先就与斯大林和金日成达成了协议,是由毛泽东本人不惧任何挑战的性格和他“战略上藐视敌人,战略上重视视敌人”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姚旭在《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一文中也谈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新中国与美帝国主义之间一场不可避免的较量,是早就在我军作战计划之内的。关键就在于选择什么地方,当时有三种设想,一是在越南,二是在台湾海峡,三是在朝鲜。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我军选择了朝鲜作为与美军较量的场所,作者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打的是一场有准备之战。[7]

而持被动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不得已的举动,受形势所迫。[8]这种观点是基于新中国的国内经济亟待恢复,政权还未完全巩固,根本没有与美国直接对抗的意愿。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出兵朝鲜是受迫于苏联的压力,避免脱离社会主义阵营。[9]

二、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抗美援朝运动作为一个政治运动的个案必然会与民众社会心理存在一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已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

侯松涛在《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2期)一文中对中国民众在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做了细致的分析。当时民众社会心态主要有:

一是畏战求安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阶层民众欢欣鼓舞,对新的生活充满憧憬。广大民众害怕朝鲜战争会蔓延到国内,破坏和平安定的新生活,重新回到连年征战的硝烟战场,从而表现出畏战求安心态。

二是漠然无谓心态。在传统政治心理中,广大民众认为政治仅是当权者、当官者的事,抗不抗美,援不援朝与自己无关。再由于朝鲜战争不是直接针对中国和主要发生在中国领土 上的战争,没有对多数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造成直接的或强烈的刺激。因此,当时不少民众一开始对“抗美援朝”抱着漠然无谓、漠不关心的心态。

三是恐美、崇美和亲美心态。恐美心态是由于慑于中美力量悬殊,认为直接与美帝国主义对抗是自寻死路。崇美和亲美心态主要存在于民族资本家,留美归国的知识分子,基督教信徒和教会学校师生中的一部分人。

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政治动员研究

抗美援朝期间的政治动员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国内政治动员研究也应为党史界所重视,现阶段的研究主要体现于一下几个方面:

(一)抗美援朝期间政治动员内容研究

林伟京在《试析抗美援朝战争中政治动员的内容与方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一文中对抗美援朝期间的政治动员的内容作了比较细致的总结。一是宣传党的抗美援朝的方针、政策,加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教育。朝鲜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党中央和解放军各级政治机关发扬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向广大军民宣传党的抗美援朝的方针、政策,让广大军民明白抗美援朝的重要性。二是开展仇视、鄙视、蔑视美国的“三视”教育,树立胜利的信心。针对军民中存在的恐美心理和亲美思想,党中央在志愿军和人民群众中开展“三视”教育。三是动员志愿军战士努力克服困难、英勇杀敌,动员全国人民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有的学者提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政治动员内容以参战立场的正义与坚定为根基;坚持

[10]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注重出国作战的政策和纪律教育。也有的学者提出政治动员的内容主要有揭露美国侵略罪行,提高人民对侵略者本质的认识,增强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动员人民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宣传党的抗美援朝政策、方针和各地抗美援朝运动,激发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积极性;宣传志愿军英雄模范、先进人物,树立学习榜样,激励人民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11]

(二)抗美援朝期间政治动员途径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进行政治动员的方法一是通过各种组织机构进行政治动员。例如,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还有各地大大小小的抗美援朝总分会、分会的群众性组织;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组织和集会功能。二是通过报刊、广播电台、文学艺术作品等进行政治动员。三是通过集会、会议进行政治动员,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引导人民,鼓舞志愿军的斗志。[12]

魏代强在《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探要》(《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一文将政治动员的途径总结为:一是依托从中央到基层党的各级组织,统领全党全军迅速转入战备状态并始终保持高昂斗志;二是紧紧抓住民族统一战线这条渠道;三是紧紧抓住外交战线的渠道,进一步拓展统一战线外延,为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开展国际舆论宣传。

(三)抗美援朝期间政治动员经验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抗美援朝期间的政治动员经验主要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爱国主 义教育作为主题;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政治动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政治动员。[13]

有的学者认为,抗美援朝期间的政治动员经验一是知其义,就是要正确认识战争政治动员的行为目的和运用法则,并能在实践中加以正确运用;二是合其时,就是要正确把握政治动员发起时机;三是得其法,就是要运用正确的形式与方法,使政治动员的效果达到最大化。[14]

(四)抗美援朝期间政治动员的成效研究

有的学者将政治动员的成效总结为四大方面。其一,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鼓舞了志愿军指战员的斗志,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其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对人民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其四,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15]

有的学者将政治动员的成效总结为三大方面。一是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三是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国家意识。[16]

四、各地区抗美援朝研究

抗美援朝的个案研究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总结全国和各地抗美援朝的论文不断增多。如孙启泰的《抗美援朝运动简介》(《中共党史资料》1990年36期)一文,对全国运动开展过程作了简要叙述,指出运动不仅支援了战争,还支持了国内其他各项工作。其他如白俊山的《辽西抗美援朝运动》(《方志天地》1990年5期)、张国强的《广西抗美援朝运动》(《广西党史研究通讯》1990年6期)、杜西德的《略述河南人民开展的抗美援朝运动》(《河南党史研究》1990年6期)、车迎坤的《黑龙江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方针政策与实施》(《龙江党史》1990年5期)、李文芳的《天津的抗美援朝运动》(《天津党史》2000年第3期)、吕红的《浙江抗美援朝运动回顾》(《浙江档案》2000年10月)、韩瑜的《河东地区抗美援朝运动》(《天津党史》2000第4期)、杨清源的《陕西人民抗美援朝史话》(《陕西史志》2000年第3期)、张励的《抗美援朝运动中上海的群众动员》(《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年3月)、赵宝红的《抗美援朝时期安东人民在工农商业中的贡献》(《兰台世界》2008年第4期)、付小东及谢燕春的《抗美援朝在甘肃》(《陇原春秋》2009年第9期)等文章,都从不同方面对各地区的抗美援朝运动具体情况进行了梳理,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美援朝运动整体面貌的研究。

五、抗美援朝的影响研究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其影响是深远的。对抗美援朝战争影响的研究也被史学界所重视。

有的学者侧重于抗美援朝对于新中国影响的研究,并总结出抗美援朝对于新中国的三点影响。首先,抗美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国称霸全球的嚣张气焰,充分显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国际 4 环境;其次,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有了空前的提高,这不仅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直接胜利,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再次,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增强了我军作战能力和进行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使军队素质和武器装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从而推动了新中国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17]

有的学者是从抗美援朝的国际影响加以总结。一是抗美援朝战争,向世人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二是美援朝战争,打击美国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遏制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三是美援朝战争,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四是美援朝战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推进和平与发展世界主题的确立;五是美援朝战争,为世界各民族的反霸斗争树立一个自主命运、敢打必胜的典范。

[18]

还有的学者从抗美援朝与中国建设大后方国防战略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方面总结抗美援朝的影响。一是抗美援朝战争为建设大后方国防战略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二是根据抗美援朝战争经验,及抗美援朝战争后形成的军事战略态势,国家在开展大规模建设中,逐步确立了建设大后方的国防战略理论原则。[19]

侯松涛在《抗美援朝运动与一种运动动员模式的形成》(《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一文中,从抗美援朝与运动动员模式的形成这一方面分析了抗美援朝的影响;董志凯在《抗美援朝与新中国经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着重探讨了抗美援朝对新中国经济的影响。指出这场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担与激励,对经济体制迅速走向集中的作用。

上述研究成果主要是探讨抗美援朝的正面影响。周才方在《试析朝鲜战争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影响》(《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12月)一文中分析了抗美援朝运动的负面影响。一是失去了解放台湾,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良机;二是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巨大的经济代价,延缓了战后重建工作,加重了人民负担;三是失去了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机会,导致中美两国长期敌对,关系紧张,消极影响十分明显。参考文献:

[1]王国学,陈锡久.《中国抗美援朝战略决策探析》[J].《学术交流》.2001(6)[2]陈宇.《抗美援朝战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1(2)

[3]卞慕东.《论建国前后中美全面对抗的必然性》[J].《广西大学学报》.1996(6)[4]沈志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J].《党史研究资料》.1996(1)

[5]尹家民.《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出兵的台前幕后》[J].《党建》.2009年6月

[6]侯松涛.《朝鲜战争的爆发与新中国抗美援朝的决策—在突发事件的视角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6月

[7]、[8]、[9]徐文晶.曾艳《近二十年抗美援朝战争若干问题研究述略》[J].《北京党史》.2000(6)[10]魏代强.《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探要》[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

[11][12][13]林伟京.《<人民日报>与抗美援朝中的政治动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14]魏代强.《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探要》[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15]林伟京.《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J].《齐鲁学刊》.2007(1)[16]王树华,文育富.《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评析及启示》[J].战争史研究.2009(3)[17]王英.《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的影响》[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9(4)[18]邹玉杰,宋文官.《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影响》[J].《学术交流》.2001(6)

[19]杨贵华.《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建设大后方国防战略思想的形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6)

手机:*** 邮箱:shxyong888@163.com 通信地址: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8级研究生(史秀勇)邮编:264025

2.毕业论文近十年宋江形象研究综述 篇二

1近十年少儿武术科研论文现状

1.1近十年少儿武术研究的回顾

传统武术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沉淀并一直流传至今的一朵奇葩。传统武术不仅是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更是我国人民朴实劳作与智慧结晶的体现。现今,在全球化浪潮的趋势下,传统武术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挽救传统武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学者提出,随着现代社会进步和文化科技的发展,儿童武术教育将成为继承、发扬、传播我国传统武术的一种重要手段[3]。据统计,以“少儿武术”为关键词检索2005-2014年的文献资料共获得21篇文献,相对较少。 2005年,顾莉的《浅析竞技武术套路新规则下》[4]、2007年,李凤梅的 《解析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5]、2012年,韩益平,郭君在《少儿武术训练的理念和方法的研究》[6]以及2013年,赵启超的《从生理角度谈少儿武术套路的训练方法》[2]等文章都深入浅出地表达了青少年儿童在武术的教学与训练中的重要性,较为充分地阐述了青少年儿童在武术的训练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及青少年儿童在武术的教学与训练中应考虑到现阶段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发展状况,应采用哪些科学的武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总而言之,少儿武术研究渐进被重视起来,预示着少儿武术研究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研究热潮,促进与推动少儿武术的发展。

1.2近十年少儿武术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分析

做看今昔,有关少儿武术研究的成果却不尽人意。自2005-2014年,少儿武术科研论文共获的21篇 (见表1),在2005年之前少儿武术科研论文的研究数量尤为稀少,只是零星点点分布在个别的期刊中。2005—2006年,少儿武术的研究有新起色,2006年却是未发现一篇论文;2007—2008年,这两年少儿武术的研究数量较为平衡,与2004年相仿;2009年研究数量略有提 高 ;2010年与2006年一样尚 未发表一 篇论文 ; 2011-2013年少儿武术的研究有明显增长,特别是2012与2013年,这两年少儿武术研究数量增长尤为显著,共获文献11篇。但2014年,少儿武术研究文献数量下降尤为明显,仅只有1篇文献,与2012和2013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言蔽之,近十年少儿武术的科学研究总体数量偏低,虽然每年都有论文发表,但在文献数量和质量却不高。

1.3近十年少儿武术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的特点

近十年间少儿武术论文发表数量总体趋势是渐进递增(表1)。从横向上看,近十年年少儿武术科研论文共获得21篇,平均每年少儿武术科研论文发表约为2篇,属实屈指可数。从纵向上看,少儿武术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的起伏与波动较大,时高时低, 表现出不稳定与不平衡的状态。就少儿武术科研论文发表数量而言,少儿武术科研论文的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少儿武术科研论文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1)外来体育在国内的快速发挤兑了传统武术的发展空间,使传统武术的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势弱。(2)少儿武术研究领域狭隘,限制了少儿武术的发展。 (3)少儿武术的研究内容的深度较浅,研究方法过于单一,致使少儿武术研究不够深入与细致,不利于科学化的合理运用与借鉴。但对于武术其他研究领域而言更可以说明,一方面,相关的研究人员和专家以及广大的学者对少儿武术的关注度与重视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少儿武术的开展状况不佳,未能引起研究者的广泛注意。

1.4近十年少儿武术科研论文发表来源

通过2005—2014年少儿武术科研究论文来源分类可知(见表2),主要有四类“体育类核心期刊、非体育类期刊、普通期刊报以及硕士论文”。经统计:这十年内尚未发现一篇论文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而绝大部分都发表在非体育类期刊、普通期刊以及硕士论文。

从四类比较分析得出:非体育类期刊比重占据最大,占62.0%;但整体质量较低,影响较弱。体育类核心期刊尚未发现一篇论文,这说明少儿武术的重视程度不高并欠缺专业人员从事少儿武术方面研究,缺乏科学化,理论化和专业化,相对于非体育类期刊而言,少儿武术发表在普通期刊中的文献,占23.8%。经统计近十年与少儿武术有关的硕士论文有3篇,占14.2%;整体研究较为具体和深入。博士论文尚未有发现有针对性研究少儿武术。

从以上分析可知,少儿武术科研论文的质量状况也较为令人堪忧,不仅没有得到高水平的研究者,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重点关注,其论文发表的刊物的层次较低。

1.5近十年少儿武术科研论文研究领域分析

经整理与研究发现,近十年少儿武术研究的领域主要涉及教学、竞技、发展以及训练类四个方面(见表3)。其中,训练类论文比重占据最高,占47.6%,其他3类的都相对较少,属竞技类最少,仅占整体的4.8%。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目前大多数学者较为倾向于少儿武术的训练类研究,其次是少儿武术的教学类研究,而其他方面虽略有涉及,但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从近十年少儿武术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分析得出,少儿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和训练两个方面, 还有很多像文化、传播和传承等领域都尚未有涉猎。

2近十年少儿武术科研论文的研究内容

2.1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类研究现状

少儿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发育生长的重要阶段,因此,青少年儿童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赵启超在《从生理角度谈少儿武术套路的训练方法》一文中提到,少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为以后的武术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2]。张彩虹《少儿武术训练方法初探》一文中表明,训练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训练的原则外,还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7]。李凤梅在《解析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5]、梁燕飞,张军等人在《分解教学法在少儿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8]以及王林雨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应注意的问题》[9]等文章都对少儿在武术教学中该如何地遵循少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训练方法、生理特点等方面进行较为科学的理论详述,为此笔者认为,少儿在武术练习时除了要遵循一般原则之外,还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有效训练,不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助于青少年儿童的身体机能水平得到良性的改善。一言蔽之,近十年来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类方面的研究较为重视,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着显著的增强。

2.2少儿武术竞技与发展类研究现状

从近十年少儿武术研究领域不难看出(见表3),竞技类共发表1篇论文,占4.8%。发展类论文共2篇,占9.5% 。分别是刘金丽,陈振勇的《影响少儿武术套路集体基本功项目比赛的问题探讨》[10],何好的《少儿武术传承国粹》[11]、李攀美的《湖南省少儿武术产业开发与与推广研究》[12]以及苏华伟的《地市级少儿武术培训市场的开发与发展》[13];这几位学者,对少儿武术柔韧、灵敏、速度、裁判员的分工与套路编排以及少儿武术市场的培育、 武术产业城乡发展、消费意识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研究结果表明:(1)少儿在武术比赛中,少儿的速度、柔韧、灵敏以及套路编排等方面都影响少儿在武术比赛中的成绩;(2)作为传承千年的传统武术在现代体育的冲击下很少有人关注;(3) 学校的重视程度较低,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集中于文化课上,漠视学校体育教学,更谈不上重视和关心武术的教学与发展;(4)政府对传统武术的重视程度不高,更使武术的发展渐入低迷。

3近十年少儿武术研究存在的不足

3.1研究成果数量不足

从近十年少儿武术研究的文献资料中发现,少儿武术科研论文研究共21篇,相对较少,平均每年约2篇论文,充分地说明表明少儿武术研究的成果稀少。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想引发质变几乎成为人们幻想中的“空中阁楼”。为此,要加大力度对少儿武术研究,终有一天少儿武术研究在数量上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激发质变。如在中国知网,以“武术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查到5216条结果,而以“少儿武术”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却只检索到25条结果,这更加说明少儿武术研究缺乏专家以及学者的关注,是少儿武术研究的成果数量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3.2研究领域不够宽泛

近十年少儿武术研究的领域相对狭隘,仅涉及到教学、训练、发展、竞技和健身领域;诸如继承类、商业类、市场类、经济类以及传播类等领域都尚未涉猎;少儿武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极大的阻碍了少儿武术的科学发展。只把少儿武术局限在限有的领域当中,固步自封,这不仅不利于少儿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与传播,也不利于少儿武术在当下的发展。因此,要拓宽少儿武术研究视野,对少儿武术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3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深度较浅

从近十年的少儿武术研究的内容了解到,少儿武术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多以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为主,缺少实地调查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大多是经验般的主观臆断,缺乏实证研究,其研究的可信度较低,时效性效果不强。从少儿武术的研究内容方面分析,少儿武术的研究内容大多数集中于少儿生理心理方面,诸如少儿武术的武德教育、继承与发展、 人文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很少涉猎。表明少儿武术在研究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4发展少儿武术的优越性

4.1发展少儿身体素质,强健体魄

谚语有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通过武术的训练,对外可以发展青少年儿童的各项身体素质,对内可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使少儿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改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主张“以国术来培养健康的体魄”。[14]已有研究表明,习练武术能够促进青少年儿童身体的发育水平, 加快了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少儿的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通过习练武术对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具有较强的调节和改善作用,增强了青少年儿童的体魄;提高了少儿的氧的摄取能力,也加强了青少年儿童自身肌肉组织收缩的能力;增强青少年儿童免疫系统机能,这对疾病预防和抵抗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2弘扬武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黄亮宜在他的著作中表明,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群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该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定的文化,必然孕育出一定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从民族文化中升华出来的具有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5]。由此可见,武术文化孕育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反应着武术文化,两者相互促进,这对促进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使少儿的心灵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得到净化和升华。少儿是祖国未来发展与前进的根本动力,所以从小抓起,让少儿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对培养少儿爱国主义情怀、尊师重道、尊老爱幼、谦虚好学、团结互助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等都具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4.3教育人文,培养少儿的内在素质

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枝独秀,它烙印着历史文明时代的内涵,至今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影响依然深远,特别是武术中的武德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坚韧不拔,志强不息”,“吃苦耐劳,尊师重道”等人文精神理念成为青少年儿童自觉的理性追求,这样不仅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塑造了青少年儿童的高尚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它内在的文化内核与少儿的外在行为表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通过武术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思维模式来引导少儿的行为活动,使少儿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少儿的行为活动又体现着少儿内在的文化素养;所以,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就要从小抓起,从少儿抓起,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5结语

3.近十年高校历史教育研究综述 篇三

关键词:高校历史教育研究综述

历史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主要环节,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及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不应将历史教育作为历史专业的专长,应加强对所有专业学生历史教育的重视,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学科,对此,本文针对近十年来,高校历史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论述,旨在更为清晰、明了的展现研究成果,为未来高校历史教育提供相应参考经验[1]。

一、 高校历史教育现状

许多高校中,如政治、历史、中文等专业,因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较为淡薄,除相关专业外,已被必修课程所排除,高校对此类课程缺乏重视,甚至只有在选修课程中能够得到开设,如中华文明史等,但因选修课程的性质,面对的学生专业不同,且接受能力有一定差异,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授课效果不佳。历史课程的边缘化主要表现为其整体的课程结构设计缺乏统筹安排,除历史专业学生,以工科高校为主,将历史教育定位于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对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有消极的影响,从而学生对历史教育缺乏重视,无法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2]。

由历史专业层面上看,学生选择非热门的历史专业多由于自身兴趣,但进入高校学习后,历史教育处于被冷落的地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受到一定打击,从而弱化了历史专业的地位。对于非历史专业学生来说,获得历史教育的途径较为狭窄,且课程对历史背景、知识的涉及面不深,与现实的关联度较差,使得本对历史科目不够了解的非历史专业学习较为困难,缺乏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差,加速了其边缘化程度[2]。

二、 历史教育改革措施

随着历史教育边缘化的加剧,加强历史教育改革已成为高校学科改革必然趋势,加强民族认同感与历史知识认知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吁,高校应针对学校性质,将历史学科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将历史融入高校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以改革教学模式为基础,全面实施高校历史教育改革。

2.1改革教育模式

对历史教育的改革应从教育模式改革入手,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试制度等各教学环节进行全面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理论性较强,与其他学科缺乏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与现实缺乏关联性,且以往的考试模式较为死板,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运用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处于应试教育的现状[3]。因此,历史教育的改革需从课程模式的改革入手,首先,将“与时俱进”作为改革理念,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历史教育体系;其次,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其满足时代性与关联性的要求,更加符合学生思维锻炼及接受能力的需求;再次,积极改革历史教育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课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应创新历史学科考试模式,考试内容应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提升其发散思维能力,以提升学生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及现实的关联与迁移。

2.2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有学者认为历史价值应通过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如独立思考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等,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为对历史的思考过程,其中各项思维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与培养[3]。因此,历史教育的改革应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重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锻炼,促进学生推理能力、思考能力、实现能力的养成与落实,使历史教育得到更好的价值体现与发挥。

2.3融入人文精神

从人文教育的角度上来看,首先,历史教育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以人文本”做为基本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主体指向,发挥学科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其次,教学内容是传达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满足历史学科所承担的人文教育责任。

三、 高校历史教育的必要性

3.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历史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今高校学生的生长环境较为复杂,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历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高校学生,只有对历史有良好把握,才能更好的理解自身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与丰富的历史知识密不可分,拥有扎实的理论支撑,能够使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良好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提升分辨是非的能力,对民族意识的培养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是历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4]。

3.2提升综合素质

许多学者认为,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应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来体现,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道德素养、政治思想等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重中之重。历史教育是实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最为直接与基础的途径,人文素养教育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政治思想教育最为有效及长远的方式,同时,历史教育亦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5]。

四、小结

近十年以来,高校历史教育的边缘化程度加剧,逐渐受到了各界专家、学者的重视,并作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此类研究对历史教育改革的推进的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多数高校的历史教育均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教学地位的边缘化、教学内容落后、教學方式单一等;其次,相对其他历史学研究,历史教育研究缺乏一定的研究成果;再次,高校历史教育作为一个较大的领域,其中涉及较多的问题较多。尽管我管高校历史教育的研究未取得良好的成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历史教育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必然会逐渐突出,得到更多的重视,从而得出创新、科学的研究成果[5]。

参考文献:

[1]王灿,王佑江.历史教育研究:探寻高校历史教学过程的实效性[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20):117-119.

[2]郭利伟,陈泉.近十年我国高校历史教育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3(15):159-161.

[3]于金翠,乔仁洁.二十年来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15(17):177-178.

[4]关幼萌,杨可,任一明.近十年我国比较成人教育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8(15):101-103.

4.近十年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篇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市场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企业不再是以单纯的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本作为战略资源, 知识正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思想和模式, 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鉴于此,本文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2 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概况

2.1 论文数量分布

为了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利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分析,以“企业知识管理”为检索入口进行题名和关键词检索,得到的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在1997~2006年期间,收录了有关企业知识管理的论文一共475篇(剔除一稿多投、文摘,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06年的论文统计可能不全面),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因此,可将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发展和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a.初始阶段(1999年以前)。这段时间相关研究论文较少,仅有16篇,占3.26%,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初露端倪。b.稳定增长阶段(2000~2002年)。此阶段研究论文每年以约10篇的速度增长,说明学术界开始重视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c.激增阶段(2003~2006年)。相关研究论文激增,2003年比2002年多了35篇,这几年的论文数量占到了总数的72.09%。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正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并开始向其他领域渗透。

2.2 论文主题分布

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涉及: (1) 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2) 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环境; (3) 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 (4) 各类企业知识管理; (5)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6) 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创新、实施、评价、风险和机制; (7) 国外企业知识管理和综述等。

3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3.1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知识管理所指的对象是知识,是企业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知识和企业的各种知识活动。

(2) 企业知识活动以产出新知识为结果,知识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3) 企业知识管理是以知识活动为核心的管理,将知识活动作为重点考察对象,研究知识活动的规律并以此构建管理的原理及方法和体系,通过知识管理过程实现企业各种管理职能。

(4) 企业知识管理,从狭义来讲是针对知识产业和知识型企业而言的,但也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类企业。

(5) 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获取、储存、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的过程。

3.2 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环境

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其运作环境涉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合作网络等方面。从企业知识管理的范围来看,它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积累和生产的知识,还包括其它协作机构的外部知识。

3.3 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型框架

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划分为以下3种: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

(1) 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 (KBM)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知识的类型、形式及知识的流转机制,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组织知识的产生、转移、再造的“知识创新”模型 (SECI模型) 。

(2) 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大多是知识管理模型的延伸和扩展。

(3) 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将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相结合,以组织的财务目标和知识资本存量的变化来评价组织的知识管理。

3.4 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其运作环境涉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合作网络等方面。企业知识管理的有效运作,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知识管理活动相互适应。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实施企业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 (1)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 (2) 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 (3) 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 (4) 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转移的激励措施; (5) 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 (6) 建立知识管理评估系统。

3.5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在知识经济环境中,知识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知识管理因此也成为了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国内学者对知识管理战略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有学者从企业知识管理的时代内涵和目的出发,指出知识管理战略的组成内容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战略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系统是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的技术基础;客户关系管理是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的保证;组织结构调整是知识管理战略的组织保证;组织文化转变是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条件;知识管理评估系统是知识管理战略的量化体现。

4 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知识管理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企业也非常重视知识管理,但是对知识管理研究文献的回顾也让我们发现知识管理成为范式还需一个过程,需要解决若干问题。

首先,目前对知识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研究领域范围和内容。

其次,目前知识管理出现两种研究路径:一条路径强调个人的知识,研究对象是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其发展方向是人力资本理论;另一条路径强调知识本身,着重企业的知识基础。这两条路线的背后是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价值实现。

最后,个人所有的知识要转化为组织的知识需要解决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问题。目前知识管理研究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并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如何实现二者的互换始终是个难题。

摘要:本文统计分析了近十年来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 描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归纳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以便为今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2]、DavenpoTH, PmsakL.Working Knowledge:HowOrganizationsManageWhat TheyKnow[M].Boston:HarvardBusiness SchoolPress, 1998.

[3]、JohannessenJA, OlsenB.Aspectsof InnovationTheorybasedonKnowledge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J].1999, (19) .121-139.

[4]、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0.

[5]、陈通, 程国平.企业知识管理主体研究.科学管理研究[J].2001, (4) .31-39.

上一篇:代县长在县经济工作促进会讲话下一篇:旅行社前台销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