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名句(共11篇)(共11篇)
1.楚辞名句 篇一
楚辞名言名句
1、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楚辞·九歌·湘夫人》
2、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楚辞·卜居》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辞·九歌·湘夫人》
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
6、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7、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
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九章·涉江》
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1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
16、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司命》
1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18、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1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20、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2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2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23、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九章·涉江》
2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2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2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27、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2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29、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九章·涉江》
30、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楚辞·九歌·湘夫人》
3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34、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35、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楚辞·九章·抽思》
36、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楚辞·九歌·湘夫人》
3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3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9、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辞·渔父》
40、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周南·关雎》
41、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4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44、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
45、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楚辞·九辩》
46、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心悲。魂兮归来,哀江南。——宋玉《楚辞·招魂》
4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楚辞·离骚》
48、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哀郢》
49、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九章·涉江》
50、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2.为《楚辞》的人生 篇二
《楚辞》之于《诗经》,犹大江之于九河,一则滂荡于北土,一则泛滥于南国。滂荡于北者为十五国之歌謡。泛滥于南者为十七卷之楚《骚》。江、河俱出于昆仑之墟,沛焉归之东海;《诗》《骚》同源乎商周之都,终然汇于华夏。是以研讨吾国文学与学术,溯其源而派其流,探其本而疏其末;则必逍遥乎江河之域,周章于南北之区;诵《诗》以探文章之因缘,哦《骚》而究诗赋之波澜。是以二千余载之文脉变迁,学术渊源,由此发轫而悬车,焉得回绕而轶逾乎哉!
…………
矻矻终日,穷老耽骚;孜孜历岁,考镜辨章。志同道合,汇辑楚辞文献于一集;沙披金简,综贯诸家注本于诸馆。第甲乙,发凡例,各献所藴之长;勘黄卷,溯源流,尽得相契之乐。
…………
洋洋千言,勾勒《楚辞》千古风流,诉说学人集腋艰辛。读罢,澎湃于心的,是先生的浩荡激情。
他要做一部百年之内无人再做的《楚辞文献丛刊》
黄灵庚又没有绷住,把《楚辞文献丛刊》的工作接了下来。
一年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殷梦霞向他提出这个选题时,他就在心里给这个选题打了分:这是一个极佳的选题。只是,当时的他刚做了大手术,元气大损,加之又强撑主持《重修金华丛书》这个大工程,何况与殷梦霞也就是一个约稿电话的缘分。于是,他婉言推脱了。
谁想,再次来京出差见到殷梦霞,选题还捂在她的手中,似乎执意非黄灵庚不与。“我真是被她的诚意和精神打动了,便正式接了过来,且协助她设计申报课题。”如今与殷梦霞已成忘年之交的黄灵庚如实道来。
此时,2009年,关于《楚辞》的丛书已有两部出版在先,但在《楚辞》文献中爬梳了近半个世纪的黄灵庚,心中有一片自己的天空。在他的视野中,两千余年的《楚辞》学术史,有一座分水岭,南宋以前,基本上以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为轴心,南宋以后至民国,基本上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为轴心,分成 “章句”“补注”“文选”“白文”“集注”“明清”等系列,体现注家承传、版本因袭的内在联系。而以往编纂者单纯以时代先后或者以类编次,就显出了内在的逻辑缺憾。
黄灵庚走自己的路,从专业角度来确定《楚辞》文献的书目、版本,突出重点,由此体现出《楚辞》文献流传的轨迹与文献史的面貌。对版本的选择,黄灵庚更为自己设定了“要好中求好、精益求精”的标高。他深知,《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等著作,明代以后版刻甚多。选用哪种刻本,需颇费斟酌。如《楚辞章句》,自明正德至民国间,海内外大约有30来种刻本,虽然其间有承传、因袭关系,但是必须花费时间逐本对勘,才能发现其彼此间的差异,而后断其优劣。
“书山甲子浑忘却,白髪满头岁月催”,“矻矻终日,穷老耽骚;孜孜历岁,考镜辨章”,《楚辞文献丛刊》付梓,黄灵庚如此自画。丛书汇辑了各个历史时期《楚辞》的注本、稿本、排印本、批注本等,其中不乏举世罕见善本、孤本及明清名人圈点的批校本,辑自日本国的17种古籍、辑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稿本,都是难得稀见的珍本。应该收录的书,基本上已齐备,全书凡207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楚辞》类的丛书,不仅是至今最齐全、规模最大的《楚辞》文献丛书,也是独一无二的。
邂逅《楚辞》
黄灵庚的《楚辞》研究之路,起点竟是从钞书开始。
童年教育几乎在牛背上度过的黄灵庚,大学又遭遇了“十年动乱”,先天不足。“逍遥”中的他,整天捧着一部残缺不全的《史记》销磨时日。一个个先贤名士在他的生命中掠过,但当他读完第八十四卷时,《屈原列传》的传主却停留了下来。黄灵庚承认他被震撼了,“第一次读着他的诗作的时候,不禁击缶高吟,连声称好,沉浸在‘伤怀永哀,汩徂南土’的苍凉悲忿的氛围中,似乎整个灵魂完全为其绚丽、奇倔、狂放的艺术魅力所俘虏。”他迷上了遥远而高古的《楚辞》,自得其乐,不能自拔。
一个偶然的机会,黄灵庚认识了郭在贻先生,并得知郭先生背着工宣队的监视,正偷偷地攻治《楚辞》。黄灵庚向郭先生请教入门的捷径。郭先生告诫他,读懂《楚辞》诚非易事,要看许多书。黄灵庚请先生为自己开个书目,郭先生推荐了姜亮夫先生《楚辞书目五种》,并圈定了其中必读的20余种注本。可这些书在当时是禁书,根本无处可借。
几经辗转,年近九旬的朱师辙先生杭州岳王路寓所就成了黄灵庚光顾的地方,那里藏有清代以前十余种《楚辞》注本。起初,书概不外借,只能在那看,后来破例允许黄灵庚每次可借一种,但是必须在十天内归还。
十天内要看懂《楚辞补注》对当时的黄灵庚尚是天方夜谭。无奈中,黄灵庚有了自救的办法。钞书!不管懂不懂,先把它原封不动地钞下来。钞书的日子黄灵庚至今难忘。日以继夜,十天之内把四册书全钞了下来。之后,明周拱辰的《离骚草木史》、李陈玉的《楚辞笺注》,清王夫之的《楚辞通释》、陈本礼的《屈辞精义》、朱骏声的《离骚补注》、于惺介的《文选集林》中《楚辞注》等七种典籍,都有了“黄灵庚钞本”,装订起来,也是蔚为大观了。
钞书带来的愉悦并没有维持多久,便因毕业后去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而中断。
一年多后,从农场出来的黄灵庚成了浙、苏、皖三省交界处一所煤矿职工子弟学校的教书先生。这时的他,除了一册语文教本以外,再不见有任何书可供阅读。无聊之际,黄灵庚翻出当日钞录的《楚辞》注本来打发空闲的日子。可是,许多地方还是看不懂,他以为这大约是读的注本还不够多的缘故,于是发誓要读完、钞完当今所能读到的全部《楚辞》注本。
黄灵庚重操旧业,继续钞书生涯。虽然生活拮据的他连一张书桌也没有,但尚有大量闲暇,于是,他将自己的生命定格于此。废寝忘食自不必说,冬天,两脚冻得发麻,仍然缀笔不止;夏天,为躲避蚊子叮咬,钻在蚊帐里钞写,憋出满身痱子。透支过度终于带来不堪后果,黄灵庚的身体垮了,几次被送进医院。可他躺在病床上吊着瓶子,脑子里依然跳动那些钞录下来的句子。似乎别的都可以放弃,就是这些书搁舍不下。“生活中的全部乐趣似乎都在读书和钞书上了,如果没这些书,心里便感到空荡荡的,变得无所适从。自那时开始,我对书的痴迷程度,用‘瘾’或者‘癖’来形容,不显得有何夸侈之处。然而这一切到底是为了追求什么?名耶?利乎?都不是。实在说不出任何功利目的,只是想把《楚辞》读懂,读通,仅此而已。”
这是怎样一个“仅此而已”?
1973年至1975年间,黄灵庚不仅钞写了《六臣文选〈楚辞〉注》《山带阁注楚辞》《楚辞集注》等20多种《楚辞》注本,而且还钞写《说文通训定声》《四声切韵表》《文心雕龙》……
光阴荏苒。至1976年,黄灵庚已钞录自东汉王逸以来历朝历代的各种《楚辞》注本达47种,连现代郭沫若的《屈原研究》《屈原赋今译》、文怀沙的《屈原〈离骚〉〈九章〉今绎》、闻一多的《楚辞校补》、游国恩的《楚辞概论》、陆侃如的《楚辞选》、姜亮夫的《屈原赋校注》、朱季海的《楚辞解诂》等也都一字不漏地钞了下来。这些钞本至今依然是黄灵庚经常翻阅的资料。
走近《楚辞》的路上,黄灵庚开始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下功夫。从1974年开始,他有计划地攻读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等,俞樾的《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章太炎的《国故论衡》《新方言》等,差不多翻遍了清代的训诂笔记著作,而且对每部读过的书都做了词条性质的索隐卡片。发奋自学的黄灵庚得到了郭在贻、上海复旦大学张世禄先生的悉心指教。
有了这样的“小学”根底,黄灵庚萌生了全面注释《楚辞》之志。
1981年始至1986年,《楚辞校诂》的第一卷《离骚校诂》完成。1992年,待78万字的《离骚校诂》送交中州古籍出版社时,已经十年过去,其间,“上穷碧落下黄泉”,黄灵庚几乎翻遍了唐、宋以前上千种、数万卷文献,十易其稿。
以后,又纂写、出版了《楚辞异文辩证》《楚辞章句疏证》等5部著作,并在海内外重要刊物上先后发表百余篇论文。
“我知足了”
与学术上的光鲜相伴的,是黄灵庚生活中的困顿不堪。
1987年春天,已经发表30多篇论文的黄灵庚获准离开那所煤矿职工子弟学校。此时的他天真地以为,从此可以自由地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
他兴冲冲地去谋职,结果碰了壁。后来,在郭在贻、张世禄先生的推荐下,1988年3月,黄灵庚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浙师大。“我来师大时,带着两个上中学的孩子。学校当时给我的住房,仅仅是一间八平米的平房,而且一住就是两年多。开头那三年,我基本被‘晾’在一边,硬是莫名其妙地被撵出了汉语组,不让我给本科生上专业课,经我反复请求后,直到第四年才给我‘落实政策’,生活才稳定下来。”
1998年,急性胰腺炎击倒了刚刚被评为教授的黄灵庚。生命垂危的他,被送进医院抢救。整整28天,高烧不退,滴水未进。在生命的边缘,他作了安排,万一不测,将《楚辞异文辩证》一书的校对托咐给好友蔡根林。
生命又是顽强的!走出医院的大门,虽然医生、亲友的劝告言犹在耳,可他满心想的已是“与其消极地等待生命结束,不如积极争取时间将应该做的事情做完”。
接下来的15年,黄灵庚的生命之火因顽强而灿烂,学术历程因坚忍而辉煌。他独力承担完成国家社科课题4项,教育部重大课题2项,省重点课题2项,跨境与香港大学合作课题1项,主编《吕祖谦全集》《重修金华丛书》。《楚辞章句疏证》200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9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等奖。《楚辞集注》200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2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一等奖,2012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楚辞与简帛文献》2010年被选入国家成果文库,201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一等奖。刚刚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楚辞文献丛刋》,甫一面世,好评纷至。“这四种著作,是对自己一生《楚辞》学术研究的总结。知我罪我,也全在乎此。我认为自己一生所写的著作,只有这四种书,差可传之后世。人生一世,我感到知足了。”
他哽咽了
在死神面前依旧从容的黄灵庚,此刻却哽咽得无法将发言继续下去。
本来,《楚辞文献丛刊》的出版座谈会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不能缺席的,因为他与黄灵庚有过约定。可现在,约定的双方竟已是天地相隔。
在黄灵庚的《楚辞文献丛刊》后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那天下午,我与石川先生一起复制了四种《楚辞》古籍。他脱了鞋子,站在桌子上,把相机固定在架子上,我蹲在地上翻页。拍完一页,他在上面喊一声‘嗨衣’,我在下面翻过一页。忙乎了五个多小时,直至关门才结束。”文字记述的是两位学者,黄灵庚与石川三佐男。
在黄灵庚写的《楚辞文献丛刊》后记中,关于石川的文字有长长的一段:
这部丛书辑录了17种日本国庋藏的《楚辞》文献,均属珍贵古籍,其中有海内外的孤本、稿本及名家批注本。可以说,现存于日本国的《楚辞》精品,皆已囊括在内。我们之所以能收集到这些著作,完全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楚辞》学专家、秋田大学教授石川三佐男先生的功劳,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石川先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最早访问中国的学者之一,一生频繁往返于中日两国之间,是中日人民友好的文化使者,在《楚辞》研究领域中作出了很大贡献。2010年7月,我特邀石川先生参与《楚辞》文献编纂,给其任务是收集、复制藏于日本国的《楚辞》著作。石川先生欣然接受了邀请,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征集数据工作,走遍了日本高校所有的图书馆及藏书室。同年11月,石川先生邀请我赴日本富山大学、东京大学讲学之机,带我专访大阪大学图书馆,日本著名的《楚辞》学家西村时彦先生生前珍藏的“读骚庐”百种《楚辞》,均藏于此馆。那天下午,我与石川先生一起复制了四种《楚辞》古籍。……没复制的书或阙漏的部分,后来石川先生自己专程从埼玉乘车去大阪补拍。之后,我又与石川先生合作,撰写从日本复制过来的《楚辞》著作的18篇“述要”。每篇都由我起草,然后寄石川先生审读。他看得极仔细、极认真,每条引文材料均作仔细核对,对于那些认为不甚恰当之处也作删改……孰料去年4月,石川先生身罹二竖,被诊断为‘脑癌’。旋即住院手术,竟从此一病不起,于今年2月7日在医院溘然长逝。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使我一方面为失去好友而伤心,另一方面又感到内疚,愧对石川先生。石川先生生前非常在意这部丛书,时常关心、垂询编纂的进度,并催促我尽快出版。后来,我发现在他的名片上加了一行“《楚辞文献丛刊》编委”,可见他以能参与编纂这部丛书感到自豪,自觉承担责任。石川先生还对我说,这部丛书出版后,一定要写评文向日本汉学界朋友介绍。遗憾的是,石川先生走得太匆促了,没能赶上这部丛书的正式出版……
这段文字,不仅让人们从中看到了日本学者石川对《楚辞》热爱,也读出了《楚辞文献丛刊》编撰的艰辛。
《楚辞文献丛刊》悬格如此,运作时的难度始料未及。正如黄灵庚所说,征集每一种注本、每一种刻本,都颇费周折,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清彭遹孙批校观妙斋刻《楚辞章句》本,藏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多方交涉,仍复制不得。最后在其上级部门支持下,库门才得以打开。藏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的清颜锡名钞本《屈子求志》,也是在几番交涉后藏方才答应复制,但开出了每拍200元的天价,锱铢必较,最后还价至120元,总算做成了这笔“交易”。
在《楚辞文献丛刊》六大文献系列中,“章句系列”无疑最为重要,是《楚辞》文献的基础。现存《楚辞》文献,以王逸《章句》为最早,探究《楚辞》文献的渊源离不开它。经反复比较、研究,编撰者在30余种现有的刻本中,精选了明正德以下11个重要的明、清刻本,并加以逐本、逐字、逐篇对勘。并在“述要”中列举大量事例,以说明其各本间异同,清理其间先后因袭的轨迹,使学者在引用某一刻本时,不至于执于一偏而忽略其间的差异,而不加区别一概误作是单行《章句》本。光是对勘这11个本子,就列出了近1200多条异文,其工作量也可想而知,其所花费精力、时间,也非常人所可想象的。
3.屈原与《楚辞》 篇三
屈原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毫无疑问,在所有知道或者听说过这个名字的人中,第一个反应是――诗人。更进一步则是龙舟竞渡,纪念屈原。可是若再问下去,这位诗人做了些什么诗?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或者有知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离骚》的人,而尽管《离骚》地位如此之高,但其中有哪些著名的诗句估计是真没有什么人知道了,至少不像“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之类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直到进入大学前,我对楚辞依旧是陌生的,记忆的名句无外乎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并将之作为座右铭以自励。在历史书上我能够了解到,屈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的产生与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即使如此,因未领略楚辞的原作,对其理解,也怕是肤浅的。
通过课堂中对屈原及《楚辞》的学习,现在我已对《楚辞》有了大体上的了解,并对其中的《离骚》《天问》《九歌》这三种屈原作品类型的代表有所认识。
相比于《诗经》较为克制、温和的情感表达,与《诗经》并称“风骚”的《楚辞》,其创作显示了作者情感的解放,同时也开创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在《楚辞》中,屈原借用了大量的神话材料,用瑰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表现出恢宏绚丽的特征。而在诗歌创作的形式上,《楚辞》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句式,创造出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句式,因此相较于《诗经》,我认为有着细腻情感与激烈感情的《楚辞》有着更强的可读性,更易于被现代的读者们所接受。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中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九歌》、《天问》中所采用的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也体现出了作者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4.楚辞读后感 篇四
(一)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楚辞读后感
(二)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
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楚辞读后感
(三)读楚辞,最想说的,是《九章》。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5.于诗经楚辞取名 篇五
5、怀瑾。《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如国学大师南怀瑾。
6、广志。《九章·怀沙》:“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7、嘉树。《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嘉树:美好的树木。譬如宋氏三姊妹的老爸宋嘉树。
8、秉德。《九章·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秉德:秉持道德。
9、淑离。《九章·橘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淑离:鲜明美好的样子。BUT谐音疏离。
6.楚辞《九章·抽思》原文 篇六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愿承闲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
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
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
何独乐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光。
望三王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
夫何极而不至兮,故远闻而难亏。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少歌曰:
与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
憍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辞而不听。
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惸茕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
道卓远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愿径逝而未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从容。
乱曰
长濑湍流,溯江潭兮。
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轸石崴嵬,蹇吾愿兮。
超回志度,行隐进兮。
低徊夷犹,宿北 姑兮。
烦冤瞀容,实沛徂兮。
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7.《楚辞·渔父》古诗原文 篇七
《楚辞·渔父》古诗原文
《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漁父避世隱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問之,遂相应答。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辞以相传焉。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
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8.楚辞读后读书心得 篇八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9.《楚辞》读后感 篇九
《楚辞》站在中国文化的源头不远,以它的深度刻画了它的时代,以它的高度眺望着此后的几千年。它展现了那个时代楚国的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横向剖面,更用无穷的营养滋养着后人。主要作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在流放、遭贬的过程中,目睹了楚国大厦将倾的危难和民生多艰的困苦,但思量自己却不能扶大厦于将倾,解民生于倒悬,遂带着满腔的愤懑和不甘自沉汨罗。纵观屈原的一生,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美政”理想和改革事业永远为后人惋惜;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屈子精神感人之处,还在于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为了理想,他“虽九死犹未悔”、“虽体解犹未变”。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沉故国之乡,也不出走他国,汨罗江畔纵身一跳定格成伟岸人格的永恒。屈子作品理想的特点,是他赋予自己理想以香草、美人的品格,寄托对理想的追求。这样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其现实意义,特别在我们这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
首先,中国的传统价值历经几千年传承,经过近代的淬火磨练,在灰烬中依然闪烁着钻石一般的光芒。我们一定要自信于我们优秀的文化和传统,这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当我们灰暗彷徨时,不妨读读那些先贤留下的华篇,仿佛站在历史的河边,聆听先贤的精神教诲。“帝高阳之苗裔兮……”所谓传承,不仅在于血脉,更深厚的在于精神。当然,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不是固步自封。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我们才能更自信更包容面对整个世界。
其次,知荣明辱,是屈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在那些“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者看来,屈原的是非分明、毫不妥协无疑是不谙世事、不识时务。但是正是这种在艰难世事下,知不可为而为之、舍我其谁的勇气支持了中华文化历经狂澜而不倒。在一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时代,这种精神越发显得耀眼夺目。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是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的。而这种价值重构的内在依据,一定需要从屈原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上去寻找,唯此才能不迷失本心。
10.楚辞经典诗句 篇十
1、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2、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楚辞九辩》
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
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7、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9、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心悲。魂兮归来,哀江南。——宋玉《楚辞招魂》
1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九章涉江》
11、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周南关雎》
1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1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楚辞离骚》
17、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司命》
1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19、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20、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21、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楚辞九歌湘夫人》
2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2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骚》
2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5、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楚辞九章抽思》
26、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2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29、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0、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31、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九章涉江》
3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辞渔父》
34、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36、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九章涉江》
3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九章涉江》
38、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辞九歌湘夫人》
3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1.楚辞取名 篇十一
2、曼安,南珍,妙芙,语柳,含莲,晓筠,夏山,尔容,念梦,傲南,
3、含灵,初阳,海秋,冰双,绿兰,盼易,思松,梦山,友灵,绿竹,
4、香菱,冬亦,问雁,海冬,秋灵,凝芙,念烟,白山,从灵,尔芙,
5、平安,孤晴,芷荷,曼冬,尔槐,以旋,绿蕊,初夏,依丝,怜南,
6、忆曼,新竹,绮露,觅儿,碧蓉,白竹,飞兰,曼雁,雁露,凝冬,
7、靖雁,从寒,觅波,静曼,凡旋,以亦,念露,芷蕾,千兰,新波,
8、翠柏,平凡,亦玉,孤兰,秋珊,新筠,半芹,夏瑶,念文,晓丝,
9、山柏,翠萱,问旋,白易,问筠,如霜,半芹,丹珍,冰彤,亦寒,
10、寄瑶,如曼,问柳,幻桃,又菡,醉蝶,亦绿,诗珊,听芹,新之,
11、寒松,寻雪,青烟,问蕊,灵阳,雪巧,丹萱,凡双,孤萍,紫菱,
12、友绿,冰萍,惜霜,凌香,芷蕾,雁卉,迎梦,元柏,代萱,紫真,
13、涵蕾,雁凡,谷兰,灵凡,凝云,曼云,丹彤,南霜,夜梦,从筠,
14、访蕊,芷蕊,凡蕾,凡柔,安蕾,天荷,含玉,书兰,雅琴,书瑶,
15、秋荷,代珊,初雪,雅柏,怜容,如风,南露,紫易,冰凡,海雪,
16、幻梅,如凡,语梦,易梦,千柔,向露,梦玉,傲霜,依霜,灵松,
17、含玉,书蕾,听白,灵雁,雪青,乐瑶,含烟,涵双,平蝶,雅蕊,
18、惜蕊,迎彤,沛白,雁山,易蓉,雪晴,诗珊,冰绿,半梅,笑容,
19、寄灵,书芹,幼蓉,以蓝,笑寒,忆寒,秋烟,芷巧,水香,映之,
20、问玉,寄松,丹蝶,元瑶,冰蝶,访曼,代灵,芷烟,白易,尔阳,
21、芷雪,以松,梦槐,寒梅,香岚,寄柔,映冬,孤容,晓蕾,安萱,
22、映安,依云,映冬,凡雁,梦秋,醉柳,梦凡,若云,元容,怀蕾,
23、寄琴,采波,元冬,思菱,平卉,笑柳,雪卉,谷梦,绿蝶,飞荷,
24、寒凡,晓绿,以菱,冬云,含玉,访枫,含卉,夜白,冷安,灵竹,
25、沛凝,念瑶,如冬,向真,从蓉,亦云,向雁,尔蝶,冬易,丹亦,
26、雁芙,语蝶,依波,晓旋,念之,盼芙,曼安,采珊,初柳,迎天,
27、访烟,绮晴,傲柔,寄容,以珊,紫雪,芷容,书琴,寻桃,涵阳,
28、醉波,幻莲,夜山,芷卉,向彤,小玉,幼南,凡梦,尔曼,念波,
29、香寒,新柔,语蓉,海安,夜蓉,涵柏,水桃,醉蓝,语琴,从彤,
30、白梅,雨旋,芷珊,山彤,尔柳,沛柔,灵萱,沛凝,白容,乐蓉,
31、映菡,初曼,听云,初夏,雅香,语雪,初珍,白安,冰薇,诗槐,
32、醉薇,元珊,幻波,盼夏,元瑶,迎曼,水云,访琴,谷波,笑白,
33、半莲,醉卉,天菱,青雪,雅旋,巧荷,飞丹,若灵,尔云,幻天,
34、丹云,问寒,易文,傲易,青旋,思真,妙之,半双,若翠,初兰,
35、绮彤,之玉,雨珍,幻丝,代梅,青亦,元菱,海瑶,飞槐,听露,
36、丹翠,安阳,雅寒,惜筠,尔安,雁易,飞瑶,夏兰,沛蓝,静丹,
37、幻枫,念柏,冰珍,思山,凝蕊,天玉,思萱,向梦,笑南,夏旋,
38、翠丝,觅翠,凡白,乐蓉,迎波,丹烟,梦旋,书双,念桃,夜天,
39、雅容,飞烟,雁荷,代芙,醉易,夏烟,依秋,依波,紫萱,涵易,
40、忆之,幻巧,水风,安寒,白亦,怜雪,听南,念蕾,梦竹,千凡,
【楚辞名句】推荐阅读:
楚辞研究方法10-05
诗经楚辞与取名09-26
楚辞离骚全文及译文09-15
诗经和楚辞并称为10-18
孩子取名攻略-女诗经男楚辞07-09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同步专项练习【67】(含答案考点及解析)08-19
简单名言名句06-17
英文名句07-20
屈原离骚 名句07-22
春天诗词名句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