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果报告

2024-08-02

团队成果报告(精选8篇)

1.团队成果报告 篇一

信息系寒假社会实践团队成果总结报告

寒假转瞬即至,为了响应院团委的号召,信息系开展了“激扬青春志 奋斗在泉州——走近文都”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和指导实践活动过程中,我系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学科的优势,拓展专业实践活动,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毕业生,为日后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补充,是高等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服务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于1月19日开始,至1月30日圆满结束。活动围绕 “发现魅力泉州”这一主题,从泉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视角,发现和品味东亚文化之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魅力。我系实践队在系领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走访泉州市区多个著名景点和街区,用相机和DV记录下点点滴滴,从而发现和品味魅力泉州。

一、实践前期准备

寒假社会实践队由9名成员组成。他们是专业能力强,是有着团队精神、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优秀大学生。考虑到泉州市区著名景点和街区较多且分散,实践队决定分两个小组进行拍摄。第一组负责拍摄开元寺、西街、钟楼、中山路街区,第二组负责拍摄西湖公园、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等著名景点。在前期安排分组中,成员之间曾产生了一些分歧,但经过系办老师的协调后,终于明确了各成员的分组,同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确定每个分组的负责人。系办公室也变成临时办公室。系办老师还建立了QQ交流和资料分享群,主要用于主题材料和活动情况的交流以及具体事件的讨论和通知。

二、实践过程

期末考试结束后,实践队伍便开始搜集与本次实践相关的人文资料和景区资料,了解泉州市区各景点的具体位置和公交路线,并对可能拍摄的角度和拍摄线路进行梳理,同时对实践过程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恶劣天气、景区关闭等)提前做好统筹安排以确保本次社会实践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

考虑到本次实践的主题是“发现魅力泉州”,实践队将拍摄的重点定在历史文化与泉州风土人情较为浓厚的几个景点。每到一个地方,队员们都感触良多、受益匪浅。通过现场拍摄,队员们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和品味泉州的魅力,从而对

东亚文化之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闽台缘博物馆是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其主体建筑方案采用“天圆地方”设计理念,整座建筑浑然天成,较好地体现人文精神和闽台特色,成为泉州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通过对闽台缘博物馆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工、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七个展区的拍摄,学生深切感受到了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泉州市博物馆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是泉州古港文明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再现,馆内设有“泉州历史文化”、“泉州南音,戏曲艺术”等基本陈列以及“泉州古代书法”、“泉州民间收藏”等展览,队员们在拍摄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古代泉州的魅力;西湖公园,园内碧波浩淼、绿树成荫,景点建筑极具闽南地方特色,尤其是核心景区的刺桐阁,更是以其典雅古朴造型、恢宏博大体量统领全园,成为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西街,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泉州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地处泉州西街的钟楼,高13.8米,具有欧洲风格,距今已有81年的悠久历史,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泉州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这些人文景景点和街区,无一不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泉州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对泉州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泉州的文化力量。

实践团队用DV和相机对泉州的秀丽风景进行拍摄的同时,也十分注意拍摄内素材中泉州魅力的展示。在此次活动中,团队成员对摄像器材的使用熟练,在实际拍摄中将课堂上学习的摄影摄像技巧运用其中。在拍摄完成后对拍摄的素材进行汇总和整理、筛选和加工,从对录像、图片剪辑的方法到片头、片尾、字幕的制作和视频配音,队员讨论的结果比较一致,视频短片制作起来相对比较顺利。经过了2周的时间,成员将所拍摄的录像和图片制作成为一个视频短片,作为我们此次社会实践的成果。

三、实践心得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从前期策划、组织人员、布置场地,再到后期统筹协

调活动开展,全部由实践队队员自主完成,充分展示了经贸学子勤于实践、敢于实践、善于实践的良好精神风貌。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业奉献的工作精神,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实践成长。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也虚心向系部老师请教及征求老师的建议,努力找到理论、实践、实用的最佳结合点。

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近距离欣赏到了泉州文化,感受到文都泉州的魅力。实践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系团总支 2015年2月8日

2.团队成果报告 篇二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着诸多制约, 经费不足、需求率低、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都是导致科研成果的客观事实, 而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1 高校的科研或项目侧重于学术性和理论性, 学术价值大于使用价值或商业价值

相对企业而言, 这种成果很难转化为直接利益, 因此, 企业对这样的成果缺乏转化意象也是在所难免, 而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和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与物力而产生的成果却最终流向档案室。国家每年对各个高校的科研工作所投入的大量经费, 渐渐的即消失于无形。而高校教师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甚至倒贴经费所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最终被企业视为废纸, 而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压力及对科研成果的渴求又会压迫国家投入更多的科研经费, 因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国家每年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依旧无法使企业凝结有效生产力, 高校科研团队花费资金精力却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优化与更新并依赖国家的投入而继续生存, 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最终折戟沉沙, 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家每年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相当于投入两笔经费而企业却依然生存艰难, 而高校的科研成果最终只存在于桌面上或档案室中。所以, 提高科研转化率, 节约国家资金、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生存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1.2 高校的科研为学术而研究, 成果远离市场需求

由于科研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创造性、成熟度、可操作性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根本。而部分高校的科研人员申请科研立项、发表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工作量, 满足于评奖、评职称、提待遇等要求而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认识。长期以来受经济办学模式和研究模式的惯性影响, 一部分科研人员在研究选题时, 只注重文献的检索, 专为学术而研究, 成果远离市场需求, 他们的研究方法是闭门造车式的坐在书房里用书本和电脑进行逻辑推演, 以概念推演概念, 从理论走向理论的思考研究。科研成果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接受检验, 才能精确化、科学化, 而高校科研成果本身存在着脱离社会市场的需求, 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发展下去, 高校的科研工作必将会走进一个死胡同。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高校的科研工作必须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成长, 才能真正的将胡锦涛同志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高校的科研工作人员如果长期脱离实际、脱离市场, 不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不了解市场行情, 一味地钻到“象牙塔”中, 是不可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

1.3 高校科研团队未能承担起科研成果转化的重担, 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科研团队应该承担起科研成果转化的重担, 这与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高校科研的目标和理念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 高校应具备与此相适应的观念、思路、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前段时间的新闻联播中曾报道:“西安某企业产品更新换代, 向政府部门申请了一笔经费, 在审批过程中发现此项目在二十年前便由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研究并完成, 最终企业向学校支付了一笔费用后将此成果买下, 并使其迅速的完成了更新, 凝聚了更强的生产力与市场竞争力。”此事不仅为企业节约了时间与资金, 高校也得到了实惠, 是一个典型的双赢局面。因此, 高校的科研团队为其所属的科研成果所做的宣传与推广工作也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重要环节。而将科研成果进行商品式的设计与包装进行宣传推广在目前看来并不被高校所接受, 在大部分高校领导的眼里, 高校是一片神圣的净土, 高校存在的意义是教化育人, 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水平, 教好书、办好学才是科研工作的目的, 把科研成果当做商品, 让高校中弥漫着市侩的铜臭气是绝对不允许的。然而, 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内找寻一名精通市场运作, 熟悉商品化包装设计, 全面了解宣传推广环节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员亦是难上加难, 毕竟一个人精力有限, 在完成本身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对上述工作有深层次的掌握确实是比较困难。

2 提高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对策

2.1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正确引导经济型成果、学术型成果、实用型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上述几点中可以看出, 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最主要的内因还是人自身观念的根深蒂固所导致。因此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国家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在国民支出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受益却不容乐观, 对国内的各个高校而言依然是僧多粥少, 而有部分高校拥有自己的产业, 甚至有自己的科研产业园, 这样的高校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着较高的排名。因为这些高校往往都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内部消化形成产业, 实现经济效能, 产生经济利益。学校通过产业回笼的资金既可以提高自身的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 又可以加大在科研工作方面的投入, 使自身的产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学校为其企业提高技术支撑, 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这样的模式对其余普通高校而言确实不符合其现实, 但是通过科研成果商品化方式来实现, 这也是与大型高校的模式殊途同归的。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设立一个科研成果转化的推广机构或者在科研管理部门下设一个成果推广科等。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中介机构可以为高校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的服务, 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包装与推广并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服务费, 这也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一种手段, 可以让科研管理部门与之联系并协商, 完成本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并且可以定期组织科研成果展览, 邀请企业走进校园, 挑选适合其企业的成果, 其实这样的构想是可以实现的,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是在校园内进行招聘, 这时候高校也可以推行些这类活动, 既可以提高学习知名度, 又可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目标。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高校可以将目前的科研成果进行三种分类, 即为经济型成果、学术型成果、实用型成果。经济型是指可以形成生产力, 为企业与高校带来经济收益的成果, 这样的成果可以与企业签约, 其所有权归高校, 使用权归企业, 企业或以一次性支付或以每年给予高校每年由此成果所带来效益的一定比例、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支持等手段作为高校的回报。实用型是指可以为政府解决问题的研究, 比如城市规划与发展、公共设施建设、人力资源优化等社会问题提供决策或帮助, 而政府部门则通过奖励的形式使得高校获得经济收益。学术型是指可以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研究, 这类成果是直接作用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是高校的软件质量的保证, 其价值是难以估算的。这三种类型的成果也是引导科研项目与工作的三个方向, 三种类型的比例也应该由高校自身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经济型项目研究应该由企业来制定,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展开研究工作, 并且应该由企业提供研究所需经费和与项目研究相关的后勤保障。而高校也应该承担该项目的后续更新优化等工作。政府决策研究的这类项目也应参照上述原则, 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来调动或提供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术类项目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学术与教学需求来进行研究和调节, 应该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来提高自身的科研工作水平与质量。如果用这三种类型来引导科研工作与项目研究, 不仅能为高校带来直接效益, 亦可使高校教师等科研人员所付出的工作能得到实际显现, 还能明确研究的目的性, 为目前存在的一些各类型交叉的研究理清方向。我们同样认为, 将高校科研工作分此三类, 亦是未来高校科研工作的主旋律。

2.2 构建科研创新团队,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随着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科学研究不再是手工作坊式的个体研究, 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体性研究;科研人员的工作也不再是分散、封闭的形式, 而是强调协作、开放的形式;科学创造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式, 而更多的是团队智慧的结晶。我国的科研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高校已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因此, 在市场经济激励竞争的今天, 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十分重要。

(1) 强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 在科研团队建设的工作中发挥更大能效

高校是我国科研工作主力。它既有学科优势, 更有人才优势。近年来, 为适应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高校的科研团队不断涌现。而整合高校的科研力量, 增强高校的科研实力, 是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更应该在高校的科研团队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应具有牵线搭桥, 促进团队组建;积极引导、促进团队精神形成;强化激励、提高团队整体绩效等重要作用。

首先, 科研管理部门应作为学校科研工作对内、外联系、沟通的桥梁。科研管理部门不仅熟悉本校科研人员的情况, 并且能获悉校外的一些科研信息和科研人员信息。因此, 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为学校科研团队的组建牵线搭桥。首先应该的及时为有关人员提供科研信息。科研信息是组建科研团队的依据。研究领域与项目的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等科研的直接信息, 一般都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所掌握。但一些相关信息, 如政府的招标项目, 企业寻求的攻关项目等, 则可能先被科研管理部门获悉。因此, 科研管理部门一旦获悉这些信息, 应及时传递给相关的科研人员, 使他们能根据科研项目的要求, 尽快组建团队, 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再是协助组建团队。组建团队, 是科研攻关的第一步。对于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攻关, 科研人员之间一般比较了解和熟悉, 其团队的组建较容易。但对于跨学科、跨校际的攻关, 科研人员之间的了解则相对少些, 需要科研管理部门予以协助。对跨学科的攻关, 科研管理部门要为课题负责人推介相关人员, 使团队尽快建成。最后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科研管理部门有责任积极协调各种关系, 排除各种障碍, 保证科研团队的顺利组建。

其次, 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导, 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 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 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一个团队有了这种精神, 其成员就具有与团队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归属感与使命感, 可以尽心尽力地投人团队的工作, 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增强。但团队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 它既需要团队内部成员为了团队的整体绩效而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的同时, 也需要良好的外部坏境, 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为高校科研团队精神的形成和发扬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的氛围。

现代科技的发展, 使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 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数不胜数, 并形成了一个及其复杂的庞大系统。因此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科研工作的。而科研团队在团队精神的感召下, 通过团队成员的学科互补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将促进学科发展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 将献身科学精神作为团体凝聚的核心, 使团队精神内化到每个人的需要体系中去。因为团队精神既不是浮于表面的口号, 也不是写在纸上的规章, 而是沉淀于团队成员意识深处的一种认同感, 是建立于团队集体心理上的一种精神追求。通过奖惩等激励与约束的管理活动, 引导科研工作者形成团队的协作行为与精神。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并能使团队成员围绕团队的共同目标, 在工作上相互协作, 生活上相互关照, 利益上相互礼让, 将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作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最后, 团队建设的宗旨, 是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 使团队中大多数成员能自觉把对个人目标的追求与对团队目标的追求相结合, 视团队目标为个人的需要, 并为之自我监督, 自我鞭策, 自我奋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管理科研工作的职能部门, 对科研团队应强化激励, 从而达到提高团队整体绩效的目的。与此同时, 科研管理部门还应帮助团队理顺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的关系, 建立与团队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奖惩措施等规章制度, 形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 以评价、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但是,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而科研人员比一般人的主体意识更强, 自我追求与自我实现的愿望更强烈。因此, 在制度激励的同时, 还应辅以人性化的管理。通过激励与约束和人性化管理, 将他们的追求目标引导到团队的目标上来。再就是应该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励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基础的。人既是“经济人”, 也是“社会人”。因此, 其需求和欲望既有物质方面的, 也有精神方面的, 只是在不同的境遇下, 其要求的侧重点不同罢了。同时,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各有利弊。物质激励效果直接, 但缺乏持久性;精神激励效果间接, 但具有持久性。所以, 对科研团队, 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才能达到激发团队成员为既定目标不懈努力的目的。还有就是把团队远景与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在现代科研关系中, 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团队离不开单个人, 单个人要很好地发展也离不开科研团队。在科研团队中, 团队远景即团队的远大目标与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目标的关系亦如此。科研管理部门必须要求团队领导了解团队中每个人在不同阶段最需要什么, 最重视的是什么, 从而帮助团队成员认清并制定个人发展目标, 帮助他们认识团队发展远景与个人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使团队成员自觉将个人目标与团队发展远景结合起来, 视团队发展为自我成长的体现。同时, 科研管理部门还应为其个人发展目标所追求的学术地位、科研业绩等创造良好条件, 使团队远景真正成为团队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愿望和憧憬, 从而激发团队成员心甘情愿地去为团队目标奉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是加强沟通, 强化参与, 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造力。而团队成员创造力的产生, 需要民主的学术空气、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及能不断激发新思想、新观念产生的学术交锋。因此, 科研管理部门一方面注意加强团队带头人与团队成员、团队成员与团队成员之间沟通, 增进他们彼此了解、化解矛盾、达成共识、统一目标;另一方面, 则通过强化团队成员的参与意识, 来激发群体智慧, 增强认同感、责任感、归属感, 将阻碍团队成员创造力产生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 使他们能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环境里潜心科研、不断创新。

(2) 为科研团队解锁减压, 确保科研团队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面临诸多问题, 教学任务过重、利益分配不均、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都会影响科研团队良性发展。目前, 高校注重科研项目的申请, 但具体的实施与执行情况却并不关心, 科研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 工作是否认真有序等情况不了解, 因此, 团队很容易出现敷衍了事、糊弄交差的情况。而且很多科研人员同时是高校教师, 不仅要完成科研任务, 还有学校下压的教学任务, 时间和精力难以调整, 难以齐头并进, 极有可能会两相耽误, 为了完成任务而不顾工作质量的去应付。

再就是团队的利益分配不均, 大部分高校比较单一的注重排名, 而利益的分配也是以排名为主。在评定职称、各种评奖、奖励的过程中都是以第一作者、项目负责人等排名第一的科研人员收益颇丰, 而排名靠后的人员在利益分配时往往空手而归, 甚至成果都不能算作自己的。这样不仅是打击排名靠后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也容易激化团队的内部矛盾。毕竟要严格的指出谁贡献大谁贡献小是难以准确把握的, 有很多团队是为了能比较容易的获得立项, 往往会把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并且名气比较大的学者放在首位。而这名学者由于工作繁重等诸多问题使得项目是由排名靠后的成员完成的。因此, 完全以排名来分配利益是不公平的。另外, 在做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项目时, 所有成员均为各自领域中的精英, 那应该如何去确定排名?因此, 高校需建立科研团队激励机制, 为科研团队解锁减压。我们认为在完成项目后, 团队应该提交一份情况表, 由全体成员签字确认, 使得利益分配更加的公平合理。

(3) 培养合格的团队带头人, 确保科研团队良性发展

团队带头人作为团队核心是团队发展方向的掌舵人。因此, 培养合格的团队带头人是确保科研团队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一名合格的团队带头人必须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创新性的学术思想、高尚的思想品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客观公正的处事原则, 并且还得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协作精神, 在研究群体中拥有比较强的凝聚作用。所以说, 培养一名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并不是只看重其个人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更应该注重的是能够较精确把握住学科的发展方向, 并能让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紧密的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形成一个具有高水平、高效率的学术群体, 同时还具备了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并且善于调动各个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 使之能融洽相处。并能将团队成员的个人智慧整合成为群体的智力资源, 使每位成员能充分有效地为团队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 培养一名合格的团队带人是科研团队建设的工作重心, 强化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是优化科研团队, 提升团队的水平与能力的保障。而适当的为团队减压并公平合理的分配利益是确保科研团队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要打造一支素质能力过硬的科研团队必须将此落到实处, 使之能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在外则能战, 在内则能安”的高效率、高水平团队。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的科研成果是由科研团队来完成的, 因此构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 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工作的重心所在。高校服务地域经济的观念应该强化落实, 这需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穿针引线, 提高科研水平、构建科研创新团队, 进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参考文献

[1]艾术林.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学与管理, 2008 (03) .

[2]蒋科兵.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04) .

[3]袁晓斌.谈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问题[J].商业时代, 2010 (23) .

3.怎样撰写8D小组成果报告 篇三

【关键词】小组;活动;改进;提高

8D小组也叫企业质量攻关多功能小组,因为通常分8个步骤进行故称为8D。8D小组活动,是企业质量攻关中不可缺少的活动。通过8D小组活动,可以为企业降低产品的故障率,持续改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供货商供货质量,使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技术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使职工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与增强,有力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在企业的综合管理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8D小组活动是一个先进的多功能的产品质量攻关活动,它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是否科学合理,对攻关活动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8D小组活动由企业的质量部门牵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营销部门和供货商的有关管理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通过广泛采集产品在市场中的质量信息和外协供货商的质量信息,共同打造一个快速反馈、快速分析、快速改进的质量改进网络计划平台,使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和解决,从而使企业有效地稳定和控制了产品质量,并且使产品质量得到了持续性的改进和提高。

8D小组所取得的成果和他们精心撰写的成果报告,是展示小组管理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全组同志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更是8D小组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积累的必然。一篇好的成果报告,应该选题理由充分,现状分析深刻,数据采集真实,图表绘制详实,工具使用合理、措施切实有效,结论真实可信。因此,8D小组成果报告应严格按照其活动的8个步骤进行组织,缺一不可。本文通过一个具体实例,说明8D小组活动的8个步骤、小组成果报告组织。

1.8D项目的选题与注册

笔者以为在创建8D小组初始阶段,选择活动课题时,最好先选择见效快、投入小、活动周期短、难度低、易出成果的课题,以“小、实、活、新”为基准。企业应设立8D小组活动主管部门,负责将8D项目列入到改进项目清单台账中统一管理,并设立对该项目进行跟踪、评审、评价等管理制度和行为,及最终关闭的评审制度。也应大力支持并提供8D小组活动需要的资金、场地、设备等物资,解决8D小组活动的实际困难,为8D小组活动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内部环境,使得小组成员能够去除杂念,专心致志的投入到活动中来。

项目确立之后,我们对8D小组组成人员要精心安排,可以以老带新,也可以自愿结合。其次在小组成员组成中,应注重高、中层领导的参与,在ISO9001 2000 标准中已经把“领导作用”作为八项管理原则中至关重要的原则之一,高、中层领导对小组选定的课题是否合理,与部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方针目标是否一致,往往能起到决策性的作用,并且有助于激发士气,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应注重除质量部门以外的相关部门人员的参与,实现网络化活动模式,有利于协调项目小组的实施工作。

2.8D项目组织

2.1 1D—问题描述

①对问题的描述要清楚、明确,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尤其对于问题故障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判定的,这个标准一定要说清楚,讲明白,也就是说在问题描述时要清晰的知道为什么错以及如何才能做对。

②使用PPM数据曲线图或直方图时,要明确的表现出故障数量随时间的累积变化,注意选取故障高点进行分析。

③在快速搞清楚故障问题这一环节中,要理顺信息获取的渠道,建立针对质量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对质量信息获取、快速展开问题查证要有一个清晰的流程支持。

2.2 2D—确定可能原因并排列其重要性

①对故障件进行分析时,要有明确的检测流程支持,针对产品所发的质量问题,具体故障件的哪些尺寸、哪些性能需要检验分析,要考虑清楚。

②对故障件的拆检结果进行分析时,要重视所有的不合格数据,而不是只关注于本次故障相关的小部分不合格数据。

③发现可能故障因素的工具是鱼骨图或故障树分析,任选一个工具进行分析即可。在分析时要分析到最基本的一层原因,要明确、具体,杜绝宏观、笼统的分析,比如说“设备故障”,要具体到设备发生了哪些故障,工装磨损问题?设备精度问题?夹具夹持力不够?定位偏或定位面选择不好?一定要把问题向微观方向上说,宏观的表述没有意义。并且因素要尽可能具有可控性,不可控的因素意义不大。另外,有能力的供方尽可能的使用故障树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使问题的原因层次清晰,直达根源。

④确定可能的原因时,原因排列要有逻辑性,通常使用的逻辑线为:从检测结果本身入手,一步一步往上到工序反推,对检验方法、量检具控制、设备能力、生产过程控制、工艺保证性、操作者素质进行排列、思考,也就是对整个产品生产的链条进行逐一分析,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多一些拷问,举一反三的排除问题。

2.3 3D—确定和实施临时处理措施

①临时措施一定要摆脱过去对产品回用的依赖。

②供方在确定临时措施时,要有清晰、有效的工作流程,临时措施的制定水平关系到供方的快速反应能力。

③临时措施内容确定由厂家与客户共同商定,但必须获得本改进小组团队的评审与认可;临时措施一旦确认,完成时间控制在项目起动30天内。

2.4 4D—为可能原因制定验试计划

①收集数据的过程要与MSA结合起来,检测手段要与控制计划的要求相一致。

②制定试验计划时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尽量做到一个方案针对一条原因或几条互不干涉的原因,避免多条原因在一个方案中同时试验带来的相互影响。

③在FAT或鱼骨图分析结果中确认的可能因素中,将重要度高的可能原因列出做进一步试验研究。

2.5 5D—验证并确定根本原因

①该步“根本原因”与第二步的“确定可能的原因并排列它们的重要性”内容中的重要度高的“可能原因”相对应,有继承性,避免无中生有的出现根本原因,再次强调原因分析的逻辑性与层次性。

②试验展开过程中,要对问题对应工序的CPK做出统计,以便用数据统计的结果查证工序能力高低。

③根本原因要具体明确,保证通过对根本原因的整改,反应到产品质量上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2.6 6D—实施永久性纠正措施

①在制定永久改善方案时,一定要注意在大规模批量生产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避免纠正措施试验室化、太苛刻导致无法适应车间生产。

②永久性措施的落实尤其是出现比较大的工艺变动的措施,还需要进行工艺验证等。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分析认为可以采取的纠正措施,需要经过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验证,获得详实的数据支撑与总结报告,才能确认措施的切实可行。

2.7 7D—制定预防措施

①对永久措施要落到文件上。

②通过项目驱动我们每一个控制文件的动态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同步开展各方面工作。

③服务环节的改进需要加强与落实和推进,目前我们往往忽视服务后续的改进措施的落实与建立。

2.8 8D—测量和评估持续改进、认可团队

①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整改措施进行汇总。

②对改进前、后效果进行对比,确认改进目标实现。

4.成果总结报告 篇四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平台依托,通过整合和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使部分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管理等诸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步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地方高等学校均紧抓机遇,依据有关工作精神,从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出发,科学整合现有教学资源,积极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一、我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以医学为主,兼有管理、文学科的中医医科大学大学。学校现有各类课程250余门,共涉及22个专业、3大学科门类,按课程性质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多年来,学校对课程建设常抓不懈。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即出台了相关规定并开展了各级重点课程建设。2003年,为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我校在原有基础上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我校已先后组织了5次“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立项工作,共有建设立项的“校级精品课程”35门;先后有16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基本上完成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的建设目标,建立了精品课程的评估的指标体系; 2009年起,开始组织对建设立项的“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开展了验收工作,至今门课程通过鉴定,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各级精品课程项目覆盖面广,其中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类别;数量较多,并在各个专业中;课程建设效果明显,在各类评教中,精品课程及任课教师受到广大教师同行、专家领导和学生的一致肯定,切实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教材建设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出示范与辐射作用,带动了相关课程及系列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精品课程的核心内涵在于“精”,集中体现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高质量”。

我校地处欠发达地区,面对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学校紧紧围绕“质量建设”这一中心,积极开辟多种渠道,采取多项改革措施,使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进展,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科学规划,明确目标

首先,学校将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全面推进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着重点培育有特色、基础好的优势课程与普及推广成功经验、推动一般课程同样以精品目标加强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明确的课程建设规划,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方向,确定了校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从宏观上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提供了保障。同时,制定了《新疆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定了《新疆医科大学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课程建设变化的情况,及时对指标体系进行适时的修订和完善,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试改革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微观上确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标准和建设目标。

2.分级管理,责权明确

学校、学院分级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的保证。学校负责对整体建设进行规划,开辟多种渠道,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如将参与课程建设与晋升职称、年终考核等挂钩;设立专项经费资助精品课程的建设;组织立项、检查和鉴定等环节工作,并严把“出口”关,确保每一门立项课程均能通过建设提高质量;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基础好、特色突出的“校级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培育和支持,鼓励其申报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从而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水平、扩大效益;在同等条件下,有关课程改革的教材、教改项目优先立项、评奖或推荐参加自治区级、国家级相关评选。学院作为教学实体,一方面履行课程建设工作的主体和直接责任方的义务,负责在学校相关政策制度框架下,根据自身实际建立适合的管理机制,对本单位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规模、内容等合理规划,对课程建设质量进行监控;同时,要在贯彻和落实学校政策过程中,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真正发挥出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中的衔接和纽带作用。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已成为学院年终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不但激发了学院管理的主动性,更有效保证了学院的管理质量。

3.申报立项,全程监控

我校实行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制度。该项制度的确立和执行,一方面为广大教师创造了通过自主申报、以立项形式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层层遴选和严格评审,学校可选拔出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课程予以立项,并给予建设经费,并要求其在两年内完成教学资源网的建设任务。这样,既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较高起点,保证了课程建设质量,又为申报和建设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对于立项建设的课程,学校通过实行检查评估制度实现对其的全程监控。通过执行检查评估制度,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有机结合,阶段检查、验收评估和复评估等各环节紧密衔接,有效保证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其中,阶段检查的重点在于,通过了解课程建设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验收评估作为最后一关,重点在全面总结课程建设成果,固化和推广成功经验,在全校课程建设中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对于通过质量等级鉴定并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还要求其四年后申请复评,从而使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成果与进步。

4.团队建设,资源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为使优质教师资源得以共享,学校首先通过团队合作的机制对精品课程教师队伍进行建设,在进行单门课程师资培养的同时,加强系列课程的建设,打通壁垒,使相近课程,尤其是覆盖面小的专业课组建教学团队,通过实施“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等措施,培养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使优质教师资源充分开发和共享,使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得到培养和锻炼,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各类精品课程的学习和培训,以共享其他高等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

为使课程建设成果得以共享,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受益,学校积极创设条件,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平台。一方面,有效利用网络手段,搭建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和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使精品课程的有关资料和建设成果得以展示和共享,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过程更加高效,师生互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调动。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召开各类研讨会、座谈会、教学工作会等,为广大教师提供沟通思想、借鉴创新的机会,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与成果的交流、总结和推广。

对于地方高等学校来说,精品课程建设无疑是推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进修、深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们还大胆创新,尝试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鼓励学生参与制作课件,在教师指导下讲授部分内容等形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5.成果报告 篇五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素质养成、实境训练、顶岗历练成果报告

2011年以来,数控科全体教师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了以素质养成,实景训练和顶岗历练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高,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学校内部仿真职业环境的创设

中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要胜任企业的对应岗位,服务企业的发展,中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仿真职业环境创设的基点是模拟企业环境,即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模拟企业场景,在场景中构建与实际相同的功能以及工作过程,以此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岗位有比较具体、综合性的全面理解,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实训环境职业化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实践导向的职业化要求来设计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

(二)体验元素仿真性

实训基地的载体和软件中融入体验元素,使学生与实际岗位保持近距离的演练,获得真实的效果。要挖掘实训基地中实验室的体验元素,应从如下几点入手:

1、整合课程设置,强化“实境”训练

通过对行业职业岗位的全面系统调查研究与科学分析,整合出专业建设所包含的知识、能力、技能及素质模块,分解出各模块的要素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内容,据此建立专业课程大纲。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基地资源,整合课程设置,强化“实境”训练。

2、以工作体系为中心,实施项目教学:工作角色模拟

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中采用学做合一的“项目教学法”,把教学过程与具体工作任务融为一体。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基本掌握企业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体验企业工作过程。比

(三)企业文化情境创设

中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如敬业精神、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不能单纯的依靠老师教育获得,而应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进行磨练和体会。因此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导入企业文化元素显得十分重要。企业文化创设的内容广泛,资源也非常丰富,可以张贴含有企业文化标语、口号的展板,制作安全质量警语牌等。

(四)企业化管理情境创设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具有各项完善的工作制度,学生刚到企业时总感觉“太严”,无法适应。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除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外,还应创设企业化管理情境,按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教学实训:教师、学生着装统一化,佩牌上岗;实训考勤,实行上下班制度;实施“5S”管理,塑造优良的环境;能力考核双重化,既考职业技能,又考职业道德。

二、中职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内涵及要求

中职技能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达到什么要求,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而对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的定位则是中等职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业学校办学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趋势看,技能性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即综合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各种社会、工程问题。工作的难度、强度、适应性及规范性要求进一步加大,由此对技能性人才的思想品德、专业能力及身体状态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1、品德素质的内涵及要求

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公民意识在职业生涯中的具体体现,是需要长期历练才能养成的潜在的职业文化底蕴,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的有效保证。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和社会阶层普遍存在一种只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素质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倾向,这严重背离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专业能力素质的内涵及要求

专业能力素质是一个人能否胜任本职工作或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前提。目前,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一直是业内人士研究的重点,人们普遍倾向把高技能人才定位为“灰领”,它有别于“白领”和“蓝领”。

3、身体素质要求 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身体素质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表现为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重的工作压力等。

三、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养成之间的密切协作

实训教学是为增强学生实践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在生产现场或模拟的生产现场所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活动相比,其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程序更规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教与练相结合:实训教学目标具体,便于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

2、教学场地分散: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3、师生近距离互动:便于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用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

4、长时间重复某些固定动作:工作辛苦、单调,容易滋生和暴露一些不良习惯,这恰好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训练良好职业习惯的最佳机会;

5、成效反映及时,能不断刺激成就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实习兴趣。

实训教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通过实训教学不仅可以很好地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工程训练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唯一措施,是训练学生职业习惯的最好教学方法,是磨练学生意志、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因为实训教学有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良好的工程实训环境,在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真刀真枪的实训过程中,更能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成本意识,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校外实习工厂主要承担技能训练任务。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学生,提供高品质服务”为宗旨,以解决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实训教学中出现的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问题作为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实训教师队伍的现状,我们从更新观念入手,组织大家学习和研究中职教育理论和方法,首先从思想上接受新的育人观、质量观、教学观。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制定职业规划,分析实训教师的创造欲望和成就需要,激发教职工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责任感。通过加大“教师聘任制”力度,落实工程实训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不称职者不能上岗”。同时建立各种机制,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1、建立学习和培训机制。积极营造学习专业知识的氛围,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自学一门专业课或参加专业理论课学习,并在学习末统一考核。工厂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现代制造技术的培训,定期选送教师到高校、研究所或企业单位挂职锻炼,取得相应岗位实践经验和任职资格,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骨干教师队伍。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2、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制订以鼓励教师钻研技术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依个人业绩大小取酬的收入分配制度。同时,在全厂范围内大力开展“入厂教育讲课赛”、“技能操作赛”、“课件设计赛”等竞赛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3、建立交流机制。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如操作技能、安全规范、职业习惯、教学改革、产学结合、技术创新等,在教师之间展开交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建立创新机制。把“创造性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激励教师从不断提高自身创新素质的高度去学习、探索、创新,通过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

(二)加强教学内容、体系、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现阶段,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与高技能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完全吻合;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认真的选择和整合,对综合训练、创新训练内容缺乏必要的重视,对教学体系缺乏严密的审视和构建;实训教学目标单一,只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的养成教育;教学过程组织不严密、无跟踪,教学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缺乏严格的考核和控制。据此我们实施以下策略:

1、建立规范化的教学体系。

(1)深入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对行业需求进行细致分析,对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审视、选择和整合,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研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究,制定出适合“学习工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计划内容体系。

(2)严格执行实训教学大纲。教师认真准备课题教案,授课前准备好“一图三表”,即流程图、实训计划表、课时分配表、成绩考核表。(3)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传统实训教学课件进行多样化的改革,强化工程实践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电教、幻灯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建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多样化的实习模式,如单工种训练模式、综合训练模式、开放实习基地模式等

2、强化规范化的过程管理。

(1)重点强化“三个环节”。即强化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入门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明确实习的意义、内容和要求,提高安全意识。巡回指导的重点是根据课题实习项目和进程安排,强化过程监控,对学生每一天的实习内容进行全程跟踪、检查,边讲解、边示范、边操作,以提高实习效率。结束指导的重点是对学生本轮实习进行综合测评,认清不足。

(2)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实行全方位的动态控制,针对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学质量的考核、教学环境的整治等各环节,均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和时间结点,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3)细化实训程序,实行目标化管理。设计“两阶段实习方案”,编制详尽的实习操作程序,制定出每一天要达到的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对学生的每一步实习内容进行全程跟踪。

3、制定规范化的考核机制。

(1)建立“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具体包括现场听课、教学督导、质量检查、学生反馈等内容。

(2)制定学生成绩考核细则。学生综合成绩由课件制作质量、实习报告质量和安全、常规执行情况等组成。

(3)严格“六定制”,保证教师做到“六定”,即定人、定岗、定任务、定教学要求、定授课计划、定操作时间和讲课时间。(4)按“严、细、实、恒”的要求,坚持每天工作有检查,每次检查有落实,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五、结果和展望

通过对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养成与实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我们认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实训教师队伍、建立规范化的教学管理程序、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采用切实可行的现场管理方法是当前各中职学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能否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的合格的“社会职业人”。

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之路将是一个永远的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时,应该尽量创设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的仿真职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6.案例成果报告 篇六

——节俭教育

成果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中“金钱万能”的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使用金钱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成果形成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家庭增多,部分家长过度关心子女,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虽然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但学生的零用钱还是越来越多了,消费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这种日常生活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经常被学校和家庭教育所忽视,致使不少学生出现消费行为的偏差。

据调查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金钱没有正确的认识,不会合理使用。他们只追求享受,互相攀比,显示阔绰。同学之间买文具比档次,买衣服比品牌,家长接送比汽车。因为大部分学生不知道金钱来之不易,需要通过劳动获得。所以当他的消费超出父母所给的零用钱时,他不是想法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而是向同学借、向周边店家赊帐,还不出来,又不敢回家要钱,于是出现了欺瞒、偷取,甚至被坏人诱骗的现象。

以上种种不良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学校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破坏了学校的教育氛围,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让小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金钱的教育迫在眉睫!

二、具体案例

案例一

我校五年级

(一)班的小欢同学过生日时,邀请本班的几名同学去饭店庆祝生日,她不但请同学们吃大餐,还免费为同学们各拍摄了一套艺术照。同学们为了争面子纷纷送给她昂贵的生日礼物。从此后,班里的其他同学过生日时就会纷纷效仿,要求家长订饭店,高消费。如果谁生日时没有邀请同学们庆生,便会遭到同学们的排斥,如果谁送给别人的生日礼物不够贵重,就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种攀比现象,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管理和同学们的学习。

案例二

(二)班的王琪同学,她每天都会去学校附近的小卖部买东西,并且出手特别大方,不光给自己买,还经常给同学买,她还“雇佣”同学帮她写作业。老师发现这一情况,找她谈话,她死活不承认钱是怎么来的。问她钱的来源时,她一会儿说是妈妈给的,一会儿又说是爸爸给的。经过打电话询问家长,父母说并没给过她多少钱。后来,经过老师和

家长的深入沟通,了解到,她的钱是从家里频频偷拿的,偷盗金额从几十元慢慢发展到上百元。该生的这种行为,对她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地危害。

三、实施过程与方法

针对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对金钱没有正确认识,不会合理消费的这种现象,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开展家长座谈会

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说明学生消费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培养学生正确金钱观的重要性。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对金钱的认识和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最初主要是来源于家长。很多家长都溺爱孩子,给孩子很多零花钱,孩子可支配的钱多了,就很可能乱花钱。因此,我们多次开展家长座谈会,先让家长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其次,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消费需要,再给孩子合适的零花钱。另一方面,家长要教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指导孩子的消费行为,帮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求家长过问子女的消费情况,帮助子女建立现金收支明细账目。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为子女建立储蓄账户。

(二)、定期召开主题班会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让他们明白爸妈赚钱的辛

苦,学会勤俭节约,对金钱形成正确的认识,产生要合理使用零花钱的念头,并积极想办法怎样才能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钱,对父母要怀着感恩的心,并学会用计帐的办法节约零花钱,还应注重培养小朋友的积极踊跃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鼓励其创新的积极性。

(三)、扮演“小家长”

现在很多学生非常不了解自己的父母,甚至连最基本的父母的生日和工作单位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体会父母挣钱的艰辛,从而形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观念了。为了让学生体会这零用钱里饱含着家长的辛勤劳作,要体贴家长,学会正确消费,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我们定期开展让学生扮演“小家长”的活动,让学生充当自己家庭的“家庭小管家”来管理几天家庭的消费支出。通过角色的互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家长挣钱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从而让学生转变思想,对零用钱有了正确的认识,养成了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好习惯。

(四)、建立班级银行机制

很多学生不会安排自己的零花钱,不会“理财”。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勤俭节约的品质,方便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合理“理财”,我们创建了“班级小银行”。

班级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级小银行”的“行长”、“会计”,由“行长”主持全体同学商讨制定班级银行管理规定,确定“行长”和“会计”的职责,“会计”负责学生存款的收支账目,“行长”负责钱款的存放。

“小银行”的设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勤俭节约的品质,也方便学生生活,同时促进了学校的规范管理。

(五)、实践活动教育

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跟随父母参加一些生产劳动,体会父母赚钱的艰辛,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对金钱有初步的认识:金钱是财富的象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有了钱才能进行建设,各种事业、各种活动都需要钱。钱也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读书娱乐……事事离不开钱,时时离不开钱。但君子爱财,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六)、举办“勤俭节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手中零花钱,学会理财,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通过了解同学们的零花钱使用情况。使学生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增强学生合理使用零花钱的意识。

以此引导广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崇尚节俭,合理支出,真正做到把“节约”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通过让同学们各

抒己见,促进了学生演讲能力的整体提高,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勤俭节约的意识,形成“节约就在我身边”的良好校园氛围,有力的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四、实施成效与总结

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成长、成材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是否强盛兴旺。从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小学时期正是一个人思想的养成期,许多观念并未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时期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小学时期的思想教育状况决定了他们成年之后的思想觉悟。这也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邓小平就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现在,我们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节俭节约的理念,重点就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节俭的美德。而要养成节俭的美德,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金钱,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从儿童每天需要接触的点滴进行渗透性教育。

学校教育是小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要想培育小学生养成节俭节约的习惯,就要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倡导这种理念,让青少年从小就意识到节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通过开设相关的倡导节俭教育的思想教育课程,来引导学生形成节俭意识,在他们心中播下传统美德的种子;在学校环境布臵上,比如楼道里、教室内,悬挂、张

贴厉行节俭的文明标语,营造节俭节约、珍惜物力、的氛围。

言传之外,更需身教。正如孔子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学校教育只是一个方面,是理念的传播,在学校之外,通过父母等长辈厉行节俭的亲身实践,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节俭的社会氛围。这种社会氛围的营造对青少年的节俭教育至关重要,要依靠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因为学校教育做得再好,社会如果不同步跟进,依旧是奢侈浪费之风盛行,家长教育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处处浪费资源,那么学校教育也不可能达到效果。因此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第一就是召开家长座谈会,先改变家长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验证,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明显减弱,大部分孩子们也学会了如何管理和合理利用自己的“零花钱”。他们的心灵经过一系列活动的洗涤,变得干净而又透明,许多老师和家长也在活动中受益匪浅,勤俭节约的风气成了我校的主旋律。我们的实施目前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我们知道,我们在德育的路上,需要走的路还很远、很远……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工作,让学生在德育的熏陶下更加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因为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一个国家拥有一群价值观正确、健康向上的青

7.团队成果报告 篇七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自2003年教育部开始试行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以来,试点高校逐年增加,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试点高校从2003年的22所扩展至2015年的102所。至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等五所国内名校通过联考方式进行了自主招生。于是,多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出于某种共同的人才选拔需求或基于学校类型、办学层次、培养目标的相近,在自主招生初试(笔试)阶段开始共同组织考试(包括统一组织网站报名、联合命题与阅卷)并共享考试成绩,考生参与并通过一次考试即可获得向多所学校申请入学资格的招生方式,这就是“高校联考”。很快,我国自主招生便进入联考的“战国时代”,开始上演“三国杀”。社会民众对高校联考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赞成、反对、观望者兼而有之,但关于联考制度的诸多讨论还仅仅停留在时评的经验认识阶段,因此,研究我国高校联考制度具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有利于提高群众对联考的认识,增加中学教师、学生和家长教育选择的科学性,有利于中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第一,我国高校联考制度的历史流变;第二,高校联考的法理依据及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关系;第三,当前高水平大学联考的制度设计、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第四,自主招生联考取消后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课题以当前我国高校联考制度为研究对象,按照历史考察与国际借鉴相结合、宏观阐述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例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首先通过综合采用文献法、比较法,系统研究了高校联考制度的流变及其改革。以文献法搜集整理我国高校联考制度发展历史的相关资料,特别是民国时期大学联考、台湾“联考”的信息,在探究联考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发展脉络和本质;运用比较法考察了域外高校招生的模式与方法,寻求联考改革的有益经验;进而从理论上对高校联考利益相关者进行考察,探讨了影响高校联考制度实践及其改革的公平与效率这一核心问题。

其次,以内容分析法为主,在对高校联考的舆情进行了较为全面、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一般群众和教育专家对高校联考的基本观点及支撑理由,比较准确地把握了高校联考制度的有效性及社会心理;并及时跟踪高校联考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教育部、部分高校招生政策典型内容的分析,揭示文本背后的力量——当前联考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力。

该研究还在陕西、青海、浙江的9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得了大量较为真实的数据和材料,掌握了有关高校联考在中学师生中的实情。在此基础上明晰了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联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明了现行高校联考制度的误区和盲点,分析了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二、结论与对策

(一)提高联考自身的科学性、公平性、透明度及合作的实质性是改革的关键

第一,探索从校际联考走向“学科—专业”联考的方法,增加联考高校间的实质性、长效合作,克服“貌合神离”“考完之后合作关系也就结束”的状况,发展联盟高校间在招生后的“合作培养”。

第二,招考分离,发挥专业考试机构的作用,加强考试管理机构建设,提升科学性。一是要对现有的教育考试机构进行整合,普遍提高考试机构的命题质量和效率,提高考试机构的公信力,将自主招生联考的测试交由专业考试机构负责。二是要加强考试机构的业务研究能力,特别是增强对考试制度变革、考试技术发展方面的研究,紧跟社会发展、高校发展之需,为考试命题提供智力和理论上的支持。

第三,建立有效的高校联考监督机制,增强透明度。可以探索和实验,逐步实现考试机构的社会化,最终使其脱离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管制,为高校自主招生提供专业服务。但在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校与考试机构之间、高校与学生之间,要形成有力的监督机构和机制,实现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保证公众充分的监督权,确保高校自主招生联考改革试点继续顺利推进。各高校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在综合素质测试和面试方面,重点做好面试选拔工作。要做到面试成绩、证明材料和测试结果组成综合评定成绩,当场公布,当天通知评定结果并上网公示,增强透明度。当然,面试环节还可以考虑在联盟学校之间采用共同远程面试、集体面试等形式,以扩大专家的选拔范围、确保公平公正。

(二)建立“分合有度”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管理机制

我国自主招生经历了14年的改革实践试点,从自主招生高校的独立招生到自主招生高校的联考招生,由自主招生高校的联盟又到自主招生高校联盟的解体,自主招生高校的独立招生将会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应然选择。可以说,自主招生联考在分合之间完成了一个小循环,目前发生了重大的、新的历史性转折。面对新的形势,要实现我国自主招生改革的健康发展,必须构建“分合有度”的自主招生考试管理新机制。现在整体上联考被取消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试点,或者说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进行试点和完善。今后,也应允许某些高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基于区位、学科、专业等的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联合考试,只要分合有度,都是可以实验和进一步先行先试的,待取得经验后推广,或者不必要一刀切,在大的多元化高考改革背景下,提倡选拔和录取方式多样化。

(三)将高校自主招生联考与全国统一高考脱钩

高校联考在实施时,都是采用先笔试、后面试的形式,考生通过后仍然没有被录取的资格,而是该生要再次参加高考,高考报名要以该校为志愿,在达到高校在其省份提档分后可以有20—30分左右的优惠。如若选择报考其他高校,则之前参加的联考成绩予以作废。考生在此规定上只有服从权而没有话语权。恰因这点,高校联考被指责为“小高考”。虽说是给了考生更多的机会,但是增加了考生的压力。当时联考都是在每年的一月份报名,三月份笔试,即高考前三个月,这对中学正常的教学会带来一定影响。虽说有的学校并不会因为个别考生参加联考而另作安排,但是某种程度上,参加联考的都是学校的拔尖生,为了保证学校的升学率,中学必然会对这部分尖子生有所倾向与照顾。这无形中就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从家长角度来看,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也会随之而来。倘若高校联考能与高考脱钩,赋予高校联考自主录取权,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更能节约社会成本。至于脱钩的方式可以比较将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与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适当分开的办法,为那些“偏才”“怪才”和“奇才”设立专门的绿色渠道,不必参加通常的高考。

(四)可考虑将联考放在统一高考之后举行

就联考的时间安排,课题组在2012年就提出:“可考虑将联考放在统一高考之后举行,以提升高校联考的效益,发挥自主招生对高考的补充功用,同时也可减轻对中学教学的冲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1]当然,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已明确要求:“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并指出,“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终结,也标志着我国自主招生改革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五)自主招生联考解体后,宜采取“审核+面试”的形式

首先,采用“审核”的方式,严把申请资格考核关。为了拓宽生源范围,广泛寻求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考生,可放宽报名条件,应届高中毕业生、往届高中毕业生、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青年只要符合报名条件都可以自主申请报考。采用考生自荐和中学推荐(或单位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但所有考生必须先进行网上报名,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所申请的高校提供相关的书面材料。书面材料包括高校自主招生报名信息表、个人自荐信、中学推荐信(或单位推荐信)、个人学业规划书、个人担保书、中学担保书(或单位担保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明材料以及获奖证书等。高校组织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考核,以审查该考生是否具备申请自主招生资格。应当指出的是,考生所递交的“相关证明材料以及获奖证书”一定要能够充分佐证该考生确实具有某方面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其中,考生的个人自荐信、发表的文章、著作以及权威社会组织举办的竞赛获奖证书等都是重要的参考。对于考核通过的考生进行网上公示,并寄发考核过关通知书。

其次,采用“面试”的方式,深入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面试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学科专长”面试,占面试总分的40%,主要考察考生的学术兴趣、专业特长、专业基础、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英语水平等;二是“创新潜质”面试,占面试总分的60%,主要考察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研究潜质以及学术能力等。为此,不仅需要建立由多方面、多领域专家、教授组成的面试小组,特别要在面试的方式和方法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多元化的考察,探知考生的“学科特长”到底有多“长”以及“创新潜质”到底是什么“质”。面试的题目可以设计得更灵活多样,必要时可以设置一些情景,或者举行由考生集体参加的活动等,在实践和行为中加以观察和了解。

最后,通过划分等级,给予“直接录取”“上线录取”和“达标录取”,以达到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与效率。严格控制自主招生名额,取消以往自主招生加分政策,为通过“考核+面试”的考生提供最大便利条件进入重点大学继续深造。即由面试成绩和证明材料等折算成“自主招生综合评定成绩”,并将自主招生综合评定成绩分为ABC三个等级:获得A等级的考生,具有特长显著、创新潜质突出的特点且符合高校培养特点,该类考生由高校“直接录取”,高考成绩只是作为参考,高校可向生源所在省级招办提出破格提档申请,教育主管部门备案;获得B等级的考生,具有特长较为显著、创新潜质比较突出的特点,该类考生只要过了所在省(区市)的专科最低控制线即“上线录取”;获得C等级的考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特长和一定的创新潜质,该类考生只要过了所在省(区市)本科最低控制线即“达标录取”。

摘要:该课题对我国高校联考制度的历史流变、高校联考的法理依据及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关系、当前高水平大学联考的制度设计、存在问题,以及自主招生联考取消后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提高联考自身的科学性、公平性、透明度及合作的实质性是改革的关键,建议建立“分合有度”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管理机制,将高校自主招生联考与全国统一高考脱钩,将联考放在统一高考之后举行,建议自主招生联考解体后,采取“审核+面试”的形式。

注释

8.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篇八

----《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课题组

学生是一座资源宝库,激发学生内心潜能,学业成绩才能发挥效益成为道德品质的杠杆。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逐年增多,农村孩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发展瓶颈和严峻挑战。经济重压下家长形成急功近利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大部分学生缺乏父母的爱,部分学生学业成绩分化严重,导致师生在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上产生了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等不和谐关系,师生心情不爽,教学成绩老师感到郁闷,大大妨碍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2007年以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从备课到上课,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行为需要我们重新建构。观课议课,同课异构为行动手段,探究课堂实效、打造课堂教学实效性。构建新型了的师生关系,学生主动构建自信、拼搏,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了健康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自主意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7年3月15日,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有幸被批准立项。近年来,我单位在课题组的引领下,以构建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以观课议课,同课异构为行动手段,探究课堂实效、打造课堂教学实效性。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中乐、学中仿、学中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信心,提高学业成绩,克服数学学业失败的后遗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己创造更高层次受教育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获得良好学业成绩,驱动学生主动构建自信、拼搏,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健康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让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实践,是不断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有力提高学业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本实验研究总结出一条成功的经验,我们会牢牢抓住这一条主线,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一)、从学习的精神与良好的心理品质层面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新课程改革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为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影响着其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学生形成主动性、创造性、刻苦学习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反思批判精

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学习产生深远影响,享受快乐,增强幸福感。

(1)以“我为班级添光彩”活动为平台,交流学习感悟。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载体。学生可以在各类品德教育活动中畅开心扉,实话实说——或总结反思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经历感悟,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悦纳自我,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2)以“书香德育”创建为抓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文化氛围。“书香文化”是我校的主体文化,由此而生成的“书香教育”是我校新课改的核心价值。为此,学校提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以书香德育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将不同潜质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以良好的学习成绩推动学生自发矫治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重新建构荣辱观。

(二)、从学习方法策略上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1)注意捕捉和利用学生思维的瞬间亮点。民主开放的课堂,课堂中,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时可能突发新颖奇特的念头、独辟蹊径的妙解、可能出现“令人可爱”的错误,学生的积极参与,打破了“预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学会珍爱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进而领悟生命的意义,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自己生命的价值。

(2)不断开辟和拓宽学生学习的“自留地”,快乐学习。开辟学生“学习园地”是学生进行学习情感、方法、成果展示交流的理想平台,是延伸课堂、拓展学习时空的一种好方式。学生可以在这块“自留地”上随意“耕作”,尽情发挥,充分展示个性心理品质。

(3)借助优秀生的优势作用,让“小老师”的特长充分发挥,培优扶差。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用及时评价增强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

主学习的能力。给他们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后,根据学生成长档案的记载和实际表现,作为组织者、指导者的教师,应及时评价,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不断为他们的学习热情加油,同时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一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体验的学生,要及时帮助、辅导,恰当的肯定性评价。长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严格地督促,及时地点拨,耐心地指导和热情地鼓励。

(4)收集和反馈源自学生的各种学习信息。

“从错误中学习” “从错误中学习”触及心灵主动矫治心理偏差。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任务生成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从师生关系层面,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自身良好的品行和精深的学识以及学习生活中建立的融洽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的重要的教学资源。

(1)教学设计时,注重立足学生的基础。

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敢说、敢思考、敢想、敢做、敢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树立成才意识。

(2)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成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透彻地理解材料,全面地看待问题,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和生机,让学生得以信服。

(3)教学总结时,抓住学习资源的延续发展。

把学生的困惑、创意进行整理归纳和思考,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从而在教学中得以再利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带着这个问题反思,使学生品德潜能得以再开发利用。

(四)课题组编辑出版了《感恩教育》校本教材。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而且能想、能说、能干,他们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行为,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运用,把学生所显现的信息转化为教育的现实资源。

合作,共同研讨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练习题梯度选择,应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变式练习,有助于各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中乐、学中仿、学中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信心,提高学业成绩,克服学业失败的后遗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开发学生思想品德资源的价值,优化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优化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师生间的多向互动性,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效率。走入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心中。

(六)、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学生主动构建自信、拼搏,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健康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自主意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虽然该课题已结题,但对有效教学的探索也只是另一个开始。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优化利用学业成绩推动学生的品德发展,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点面结合,认真探讨和建构开发、利用学生资源,不断思考,联系实际,及时校正,在实践中不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闫乐林

上一篇:级部主任工作职责下一篇:写事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