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共10篇)(共10篇)
1.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对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东坪中学1010班王诗怡
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目前媒体与政府、学者大多在关注民工的生存状态,而对于更多的滞留在农村的民工家人却关注不够。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我对安化县55位大专以上的成人发放了问卷,并对十多位老人进行了调查。了解到一些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调查目的:调查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情况及各界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看法,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调查外界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看法用问卷调查法
(见附件1),调查不识字的农村留守老人可用问卷(见附件2),生活具体情况也可直接询问。
二、调查时间:2011年8月1日至2011年8月20日
三、调查基本分析
(一)通过走访询问、聊天谈心的形式与老人进行交流后,我发现:留守老人生活状况并不好,总结起来有三点:
1、老人经济状况较差,而且劳动强度增加
子女外出务工的确带来了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但是外出打工子女给父母的支持还不能成为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在对外的调查中有人估计农村老人没有养老积蓄的要占到70%以上,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负担由儿子负担,但当子女外出打工后,他们给老人的钱比老人们的支出要低。
2、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虽然老人们都勤俭节约,但年纪大了,难免会有病痛,而且老人一生就是生大病,一次的医疗费就要花去不少钱。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
3、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除了看电视、聊天,偶尔打打牌外,老人就没有什么其它消遣的办法了,而且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省钱连电视也不看。调查的村子里也没有老年活动室或者老年协会组织。在对一些领导的访问中,附近的几个村庄也没有供老人娱乐的地方。
五、调查发现的问题:老人们权益受到侵害,应当受到重视:(1)赡养钱子女无太多钱来资助。(2)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因为经济实力不同容易比拼导致不给老人赡养费。
(3)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
六、对外的调查报告结果:
1.80%的人不了解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也并不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只有少数的人会适当的关注。
2.67.3%的人认为农村留守老人所得照料较差,政府关心不够,社会在对于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做得一般。
3.42.6%的人觉得农村留守老人劳动负担重,孤独,压抑。77.65%的人认为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觉得社会因给予特别关注。
6.在问卷的最后,询问了他人的想法、建议,从中我选了几条,自己也想了几条作为报告的总体建议:
六、几点建议:
1.对老人就医情况要重视(譬如尽快在各个地区启用新型合作医疗)
2.为老人们增添的一些娱乐设施并妥善保管
3.多举行一些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快乐
4.加大力度开发农村,让老人们的子女可以回来工作
2.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二
一、直面当前中国农村的“空巢”家庭
所谓空巢家庭, 是指“无子女共处, 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农村空巢家庭出现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大量中青年劳力前往东南沿海以及大中城市进行务工, 造成许多农村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的现象。目前, 我国农村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空巢家庭, 而且近年来日益呈现出上升之势。1993年, 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 而2004年这一数据已经上升到25.8%。
以笔者在上蔡县的调查为例, 调查的91位老年人当中, 子女外出工作的比例占到40.4%。就儿子在外工作的情况来看, 在外省工作的比重接近60%;而女儿在外省工作的比例要更高一些, 接近80%。儿女长期在外省工作, 使得老年人的照料成为一大问题。相反, 有些老年人还要承担起对留在家里的孙子、孙女进行照料的责任。这对本身就由于年龄问题生活比较困难的老人造成了更加大的压力。
(一) 生活困难是独居老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在被调查的91位老年人中, 65.4%的被调查者收入在200元以下。虽然在农村, 对于一个老人来说, 花费并不是很大, 但日常生活用品、求医问药, 有时还要给孙子、孙女一些小零用钱, 要用来维持一位老人一个月的支出200元还是会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的。
(二) 安全是留守老人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老年人年龄大了, 难免会出现种种疾病。而当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卫生医院硬件投入严重不足, 医院房屋破旧, 医疗设备陈旧, 一些最基本的医疗器械多年没有更新, 也没有正规的化验室, 医疗水平及设施实在令人担忧。另外由于无人照顾, 老人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 生命也时常受到威胁, 与城市老人相比,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
(三) 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空巢”老人来说是更巨大的伤害。
中国农村素来有养儿防老的观念, 由此老年人年龄逐渐增大, 对子女的情感依赖性也不断加强。然而, 及至老年真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 儿女却不在身边, 心头难免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的情绪。老年人一旦面对“空巢”, 会觉得在感情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 觉得自己的存在不再具有价值。因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 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这些不良情绪还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四) 缺乏应有的政治权利, 选举权、被选举权可能被忽视。
就笔者从上蔡县的调查来看, 只有48.9%的老年人参加了村中选举的投票, 另外51.5%没有甚至根本不知道参加村中选举的投票。从参与竞选的情况看, 参加过竞选的老年人仅占15.8%, 其他84.2%的人, 根本没有过竞选村中职务。从有无加入其他社会组织来看, 只有2.6%的人在某一个社会组织中活动, 其他97.4%的人没有加入任何组织。
可见, 农村老年人的政治参与程度较低。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政治参与方面受到排斥,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在他们当中存在着自我排斥的现象。因为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有些老年人自身对投票、选举等政治活动就没有兴趣, 存在着一种主观上放弃选举活动的现象。
二、探索农村“空巢”家庭的产生原因
当前, 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空巢”老人在社会关系、政治参与、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了来自社会不同程度的排斥。那么, 究竟“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根据调查情况, 总结如下:
(一) 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
女“远游”, 以致于他们虽然有赡养老人的意愿, 但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不得不外出学习或务工。这是农村空巢家庭出现的最突出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城乡之间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 他们认为在外务工比在家种地更容易及可能获得广阔的收入。同时, 一些通过求学走出农村的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为下一代考虑, 也会选择争取一张城市户口而留在城市。这样, 农民工与学生虽然方式不同, 但二者目的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为了寻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这样, 就造成了农村中“空巢”家庭不断增多。
(二) 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 老
年人普遍节俭, 而年轻人多追求生活享受, 经济上一有条件就另起炉灶, 偶尔才回家看看。在当前中国农村, 比较典型的是, 成年后的子女与老人分家, 即吃住不在一起。分家后, 有的距离老人还算比较近, 空闲时可以适当地照顾一下老人。然而有的却离很远, 基本上处于与老人隔绝的状态, 这对于养儿防老的老年人来说, 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 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打击。
(三) 婆媳矛盾无法避免, 老人认
为分开居住既可以避免因家庭矛盾引起的争吵, 也可以避免影响到子女繁忙的工作。这也是导致分家出现的一个原因。一方面, 许多老人, 因为过于爱护自己的儿子, 然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却很难调和。为了使儿子不致于夹在二者中间难做, 就主动提出与子女分开居住。另一方面, 他们认为, 因为子女工作繁忙, 在他们身边反而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工作而拖累他们。他们认为自己还有能力照顾自己, 足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可以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这是由于老人的奉献造成的“空巢”现象。
(四) 第一代独生子女基本步入婚
姻生活,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 势必至少有一半的父母辈家庭要成为“空巢”。计划生育的措施造成了当前一对夫妇要赡养两对老人的现象, 这就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顾及, 从而使一方出现“空巢”现象。
三、相关对策的探讨
“空巢”家庭的存在折射出了来自人口老龄化方面的严重威胁。我国向来是一个尊老爱幼的国家, 因此如何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 使他们幸福地安渡晚年,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要想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 需要从政府、家庭及老人自身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 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几个发展中国家之一。解决好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空巢”家庭的现象, 政府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1、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 支持鼓励老年人自养。
政府出台鼓励支持老年人的法律法规政策, 是提高老年人自养能力的根本举措。免除农业税、推进农村合作医疗, 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的土地收益和身体素质。政府通过减免税费、提供优惠贷款、组织人才市场等措施可以促进老年人重新积极参与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来,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政府的负担。
2、加强社会扶持力度, 增强老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当前, 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相比, 养老保障方面处于很大的弱势。在城市里面, 老年人退休以后, 可以享有养老金、医疗保障等相关福利待遇。而农村老人在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儿女的支助, 如果儿女拒绝支付他们以任何费用, 那么他们的生活之艰难情况可想而知。笔者认为, 当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兼顾城乡二者养老保障共同发展的能力。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同时, 加强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 对于减少城乡之间差距, 同样起着重大的作用。
3、政府要注重提供“空巢”老人以精神支持, 组织开展各种兴趣活动, 转移空巢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情绪。
孤独寂寞情绪在“空巢”老人普遍存在。针对这一情况, 政府有必要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 组织集体活动, 从而排解老年人孤独寂寞的情绪。与此同时多向农村老人进行文化方面的宣传, 解放他们的思想。因为在农村中, 依然存在着一些比较保守的思想, 对他们进行开化与指导, 是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的重要前提。
(二) 就家庭方面来说, 中华民族
自古就有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 孝道是中华民族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在社会物质财富还难以满足人们需要, 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仍不健全的历史时期, 家庭养老仍然扮演着其重要角色。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应当加强我国传统“孝文化”方面的宣传, 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落到实处。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以利于给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生活环境和温馨祥和的精神乐园。
作为社会的细胞, 家庭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倡导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对于引导广大公民树立良好的爱老、敬老、助老意识,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与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此过程中, 政府也要注重与家庭之间的互动, 切实落实老年人法律法规、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村委会作为与家庭直接相联系的方面, 更应当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与优势, 帮助农村留守老人在养老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利。
(三) 就老人自身来说, 辛苦了一
辈子, 如今落得“出门一把锁, 回来一盏灯”的境地, 心理上的落差在所难免。因此, 学会自我调节心理落差、自我排解落寞情绪也是很重要的。
1、“空巢”老人要学会适应障碍。
在这个过程中, 会经历一个从否定期到抑郁期, 再到适应期的过程, 应当学会利用学习、娱乐、人际交往等活动来抵消这个过程的负面影响。
2、参加集体活动, 如外出旅游、集体健身、排练娱乐节目、协助村委会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等。
总之, 政府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法律支持体系, 加强为老服务体系。同时注重发挥非政府机构、村委会、家庭和民间组织作用, 特别是老年群众组织的作用。重视发挥非老年人的作用, 推进全社会成员增强老龄意识、养老意识。在提倡独立、参与的国际老年人原则下, 培养与加强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意识和终身健康意识。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未富先老”的时期,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人口老龄化, 我们完全可以化弊为利, 迎接挑战。在这个过程中, 解决好来自农村“空巢”家庭方面的压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 《人口研究》, 2004年。[1]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 《人口研究》, 2004年。
[2]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 2001年。[2]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 2001年。
[3]王艳坤:《直面空巢家庭关注寂寞老人》, 《乐山日报》, 2006年2月4日。[3]王艳坤:《直面空巢家庭关注寂寞老人》, 《乐山日报》, 2006年2月4日。
[4]《“空巢”危机悄然逼近谁为老年人解闷》, 新华网, 2005年7月2日。[4]《“空巢”危机悄然逼近谁为老年人解闷》, 新华网, 2005年7月2日。
[5]《谁来化解城市“空巢危机”》, 《郑州日报》, 2006年4月14日。[5]《谁来化解城市“空巢危机”》, 《郑州日报》, 2006年4月14日。
3.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民族乡;留守老人;生存状况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30-02
据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贵州全省农村人口2299.8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6.19%,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十二五”期间,每年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60至80万。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典型山区农业省份,又是全国八个民族省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欠发达地区之一。民族地区农村留守群体生存困境更为突显,其中留守老人尤甚。本文以贵阳市花溪区马铃布依族苗族民族乡为个案,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具体、客观了解现状,及时发现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拟期引起社会对贵州农村少数民族留守老人的广泛关注和关心,为相关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一
马铃布依族苗族民族乡成立于1984年8月,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西南部周边山区,距花溪区政府所在地27公里,地理位置偏僻,是花溪区7个民族乡之一,属典型的山区地带。2013年年底原有8个行政村合并为马铃、谷中、凯坝3个行政村。现全乡2474户8952人,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数的33%,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67%。现有耕地面积9657亩,其中田面积312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2.4%;土面积为6532,占总耕地面的67.4%,全乡人均耕地面积1.07亩。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农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种养殖业。由于全乡土多田少,加之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传统,农业科技含量低。2014年底,以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为标准,全乡有贫困户261户707人。马铃乡群众生活水平低下,是目前为止花溪区仅有的两个贫困乡之一,且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乡,属省级二类贫困乡,市级一类贫困乡。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冲击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为改变生存状况,马铃乡绝大多数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青壮年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打工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自2012年马铃乡成为花溪区“减贫摘帽”的攻坚扶贫主战场之一,通过多种扶贫渠道的实施,马铃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至2014年,全乡外出打工人数逐渐减少,返乡务工人员增多,留守群体人数有所减少,但留守老人的生存问题,仍成为马铃乡“减贫摘帽”扶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十二五期间”,随着马铃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不断增多,留守老人有所减少。2011年全乡60岁以上老人共有1196人,留守老人347人,占全乡老人总数的三分之一。2013年与2011年相比减少143人。至2014年9月止有141人,比2011年减少206人,比2013年减少63人。然而,目前百余名留守老人仍不同程度地承受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其生存状况主要表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 在隔代监护作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的主要模式下,大多数留守老人担当起对孙辈照顾的责任。
由于2013年马铃乡实行行政并村后,目前除了马铃中学、马岒中心完小外,原8个行政村各村级小学合并为凯坝小学、谷中小学、马玲小学。原本不多的学校撤拼之后,就村级小学学生而言,由于学生居住分散,学校离家较远,且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是走读,学校只能解决孩子中午吃饭的问题。如,凯坝村合并后有19个村民组,共678户2436人,只有村级小学一所即凯坝小学,距乡政府13公里。原有一至六年级,现只有一至三年级,凯坝小学的学生读四年级需到离家10多公里以外的中心完小就读,这无疑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的谷中村有22个村民组,所辖谷增片区有10个村民组,2013年谷增小学共有学生84人,其中大半为留守儿童。低年级学生早出晚归,老人无力接送,中午学生就在学校吃饭,老人最多只能保证孩子日常的吃、穿、住等最基本的生活照顾。许多老人连自我照顾都成问题,至于孩子学习、健康、性格和道德教育更无从谈起。如,谷曾片区新寨一户前几年家里困难,夫妻先后到省外打工,把4岁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仅两三个月后,孩子便患脑炎,待夫妻两人赶回来送到医院医治,花了几万元也未能救活。看管孩子力不从心,给老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二) 承担繁重体力劳动,经济收入低,生活压力重。
本该安度晚年的留守老人们除了受到照顾孙辈及自已年迈体弱或生病等因素的困绕外,还要承担繁重体力劳动,经济收入低,生活压力大,思想负担重。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已劳动所得和国家养老保险,收入渠道狭窄。如,谷中村谷曾片区,一位汉族喜老人(61岁,男)与其老伴(60岁,布依族),育有两女1男。现两个女儿已出嫁,儿子外出打工已11年,媳妇(布依族)生下大孙女两年后,便随丈夫打工,已有9年。两人先后在贵阳、福建打工,主要从事体力活,挣钱不多。现留下三个子孩子(跟儿媳属布依族)均由老人照顾抚养。大孙女今年14岁,去年在马铃中学读初一,成绩不错。因是家庭困难留守儿童学生,读初一上半年得到 600元的困难补助。除了每个月爷爷奶奶给150元购饭票外,最低还要给50元的零用钱,主要用来打电话和爸爸妈妈联系。老二8岁在谷曾小学读书,每天要给1-2元零用钱;最小只有5岁,在谷增读学前班,半年要交100多元。每年要等到开学、过节,儿子、媳妇才会寄千把块钱回家。供孩子读书、生活的费用主要是靠这位老人在农闲时打点零工,帮人做点泥水活,每月可得4千元左右收入。农忙时务农,种包谷、水稻和蔬菜供自家食用,粮食够吃。老伴除了做家务照顾孙子的生活外,还要放牛,放马,忙农活。现家有三间平房,因无钱修理,下雨常漏,房子显得很旧朽。两位老人因属低龄老人,身体健康,还能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且基本上没有医疗费的支出,小病忍一忍或花点钱去卫生室去治就行。
nlc202309030624
又如该寨另一张姓老人(73岁,男,苗族,小学文化),老伴(75岁,苗族,文盲)。儿子、媳妇外出打工,把不到7岁的孙子留给老人带。老人说:娃儿们去打工,也没有见到钱。孙子现在在马铃乡马铃学前班,每天回家住,一个月要用160元的生活费,一学期1千元,还要找人接送。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栽五亩包谷,可得纯收入1千元,加上每月两个人的养老保险230元。虽然没有多少钱,但粮食基本够吃,除了孙子费用外,两老人在生活上很节俭,基本上无钱可花销。
又如,凯坝片区凯坝组一周姓老人(77岁,男,汉族,小学文化),老伴(73岁,布依族,文盲),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且长年外出打工。近因老人照顾不了孙子,孩子被带在父母的身边,只留两老人在家。两个儿子打工流动性很强,目前老人也不知道他们具体在什么地方打工。儿子们在外生活艰难,只是回家过节时拿点钱给老人,表示点意思。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两个老人每月每人115元的养老保险,以及周姓老人当了14年村干部退下来后每月140元的补贴,有时得点帮扶,如今年财政局就送了500元现金。以前身体好的时候种点包谷、辣椒出售。一年种亩把土地,可收得700、800斤包谷,卖得700、800百元钱。若无特殊补助,平均每个月现金收入算下来450元左右。两老人每月除出交电费,购买油、盐等费用外,与村民们一样每人每年还要交70元的医保费,事实上周姓老人最大的经济支出便是医疗费,而且是靠自已劳动所得支出。现在每村都有医务室,村民们有点小病去看,基本上花不了多少钱。但是遇到大病只能外出就医,国家承担70%的医疗费,自已出30%。周姓老人感叹到:“国家政策好,如果没有医保,得这种病(心脏病)拖都拖不起。”虽然如此,但对于经济收入低的人群来说,因病返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周姓老人心脏不好,去年和今年往返花溪、贵阳看病,自己出资的费用就达4000多元。由于身体不好,老伴又患白内障多年,虽然国家补助就医,但手述不成功。两位老人行动不便,不能象往年种地得点收入,现在只够吃,其余的土地直接送给别人种,收入减少,生活困难。
在留守老人中,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马铃片区(原马铃村)大土村民组(全寨54户,均是苗族),金杨氏老人的情况最为典型。金杨氏今年83岁(女文,虽然听得懂汉话,但在访谈时多需村干部翻译。现在儿子、孙子、孙媳妇全在浙江打工,留下4岁的重孙由老人带。以前老人可种些包谷、辣椒、蔬菜自己吃,现因年龄大,身体又不好,干不了农活。每次小辈回家过年时,会给老人准备点食粮。另外,老人有女儿嫁到平坝,每年女儿会拿300、500百斤粮食给老人,粮食基本够吃。但是遇到生病花钱,把粮食换成钱看病,就不够吃了。从经济收入来看,平时有事,需用钱,须得请人打电话让家人寄点来。一般小辈们会给上200-300元钱,主要给自已的孩子买点吃的、用的。按80岁每月每人政府有高龄补助60元(90岁每月100元,100岁每月200元),分两次发放,半年可领得360元。另外每个月还有70、80元的养老补助。家里只有83岁的老人和4岁的幼儿两人,生活上除了吃的有所保障外,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不仅在生活上得不到家人照顾,还要抚养重孙,生活非常艰辛。好在近年来时常有人拉些蔬菜、水果、面条、馒头,粑粑、米豆腐等日常生活用品串寨进行买卖。大寨子天天都有串寨的,一般的寨子几天有一次。又因为农民的现金收入不多,可以用包谷等农作物交换。金杨氏老人不用出远门就可买到油、盐、菜等生活用品。
(三) 有些留守老人虽没有太大的经济负担和照顾抚养孙辈的责任,但却长期孤身一人在家无人照料、作伴。
如,谷中村谷曾片区新寨组84岁的陈姓留守老人(女,布依族),老伴过世,儿子在贵阳搞水电安装,每月有2千多元的收入,媳妇在贵阳大营坡从事板材加工,17岁的孙子在贵阳读技校。平时只有老人一人守家。每个月有60元的高龄补助,半年发一次。因为年龄大,听力不好,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里十几亩田地,一部分出租给别人种收点钱。一部分田土送给亲戚种,并请亲戚朋友照顾下老人。如果家里有大务小事请寨里的人通知家人。因为行走不方便,老人平常只能在寨子附近几家串串门,打发时间,感到非常孤单。
三
据统计,2012年,全国已有8700 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 2000 万留守儿童、2000 万留守老人和 4700 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总和1。然而,2014年马铃乡留守老人共有141人,在数量上不仅超过全乡留守妇女2014年67人一半以上。而且由于子女长年外出务工且收入普遍低,改善留守老人经济状况的能力十分有限。留守老人不仅成为了留守家庭生活中的主体,以年老之躯承担着监护孙辈甚至重孙辈的重任。且为了生存,还要从事家务及繁重生产劳动,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自养甚至抚养孙辈。不仅精神负担重,而且生活压力大,生存非常艰难。留守老人中特别是高龄老人、失伴老人、病残老人尤甚。马铃乡留守老人成为马铃乡留守群体中最艰难的守望者,生存处境令人堪忧。
注释:
1 罗贤贵:《民族地区乡村留守妇女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困境研究——基于桥塘村的典型个案》2012年硕士论文
4.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四
一、基本情况
全区农村总人口86万人,其中60岁以上有10.32万人,其中留守老人共计26400人,占总人口的3.1%。其中高龄(80岁及以上)约占总人口的0.97%;寡居老人占总人口的0.55%,失能及半失能占总人口的0.2%。
二、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经济方面。收入低,生活条件差。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开展,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医疗方面的不足,但是只靠外出打工子女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提供。很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仅仅60元的养老金生活,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植、养殖,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劳动强度大。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压力增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困难。
2、生产方面。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3、生活方面。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4、精神层面。一是精神缺少慰藉,老年人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二是心理负担重。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从对小孩教育方面而言是心理负担重,无法辅导小孩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5.医疗方面。看病问题较突出,健康难保障。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甚至多病缠身,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有所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主要做法
一是全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XX区先后出台了《XX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XX区民政局关于加快社会养老建设的通知》、《XX区关于鼓励村(居)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和引领全区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为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
二是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XX区农村五保对象3531人,共有农村敬老院15处,其中中心敬老院5处,占地面积336亩,建筑面积 46500平方米,共设置房间1660,其中院民住房1310间,床位 2600 个,可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600人,集中供养率可达到省规定的70%。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800元,分散供养标准2800元,并由政府出资,为全区所有五保对象免费参加了新农合。目前,全区15处农村敬老院全部达到省级管理标准,8处达到省一级院标准,其中5处通过了国家三星级标准验收。农村幸福院9 个,全区建设老年活动场所336个,文化广场80个。
三是加大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保障力度。留守老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的比例均达到100%,90周岁以上老人均能享受高龄补贴。大力实施“银龄安康工程”。该险种保险期限为一年,每份保费仅为20元,保险金额为16000元,投保对象为50周岁以上至80周岁的老年人。近两年开展“银龄安康工程”公益活动,敬老企业向贫困留守老人赠送了4700份“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
四是敬老助老,动员全社会关注关爱留守空巢老人。近年来,区民政局筹措资金每年都对全区所有敬老院、五保老人、困难、残疾、“空巢”、高龄老人进行资金、物质帮助。组织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深入乡镇敬老院和老年家庭提供家政、照料、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青年志愿者为老人打扫房屋卫生,巾帼志愿者替老人换洗、缝补衣服、床单。菏泽义工团经常到敬老院和留守老人家中献爱心。通过志愿者真情服务,使每位老人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要将农村留守老人救助管理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任务中,通过财力、物力、人力的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在村文化大院中设立老年活动室、老年阅览室、配备健身器材和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留守老人体育锻炼和文化生活需要。加强建设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院的力度,为留守老年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精神慰藉、日间照料等服务场所。农村幸福院占地面积不低于2亩、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设置床位不低于20张。配备必要的纳凉、取暖、厨具、健身、娱乐、消防等器材,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午餐供应、文化娱乐、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充分整合利用社区、村现有资源和闲置土地、房屋,采取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建设。实现农村幸福院全覆盖,为留守老人筑“新巢”。
(二)完善救助医疗保障。民政部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五保供养范围,对生活困难的留守老人实施临时救助并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卫生部门要逐步加大农村经济困难、留守老人老年慢性病、重大疾病住院医疗的报销比例,有效解决他们“看病贵、有病不看”问题;农村医疗机构要定期对登记在册的留守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疾患特点,加强对老人慢性病的防治与保健,降低患病率并提供上门诊治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帮扶制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留守老人定向走访、帮扶、关爱制度,明确帮扶人员和帮扶对象,落实责任,切实解决好留守老人的实际困难。组织志愿者、义工团等爱心人士组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队,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结对关爱活动。采取座谈走访和谈心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引导有条件的村委会提供场所,政府适当扶持,成立老年人互助会等组织,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组织留守老人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加大法制保障力度。公安、司法部门要将农村留守老人普法教育纳入普法工作内容,增强其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打击侵害留守老人的犯罪行为。积极探索驻村民警管理农村留守老人工作机制。积极实施司法援助服务,对农村留守老人法律援助申请,优先受理审批,及时办理。
(五)努力形成社会关爱氛围。要加大对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抓好典型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老人办好事办实事。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关爱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爱氛围,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5.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留守儿童,这是一个醒目的社会话题。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农村里发生的事情总会引起我的关注。近一个星期我自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和生活状况做了一个简单的实践调查,对现在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计划的不断推行。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但是城乡收入的差距却在各种政策出台之后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不满足自己现有的生活水平,尤其是一些有孩子的父母,为了改善、提升现有的家庭经济状况,给自己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于是,农村的许多家庭,就出现了父亲外出务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和照顾孩子的母亲;更为甚者是父母双方双双外出务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将孩子放在孩子祖父母哪里照顾或者是亲戚那里亦或者放在临时监护人哪里照顾。就这样,一大群缺乏家庭温馨的儿童便逐渐的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渐渐的,他们身上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引起的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一个让他们不想接受的名字——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农村变得越来越多。但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没有随着他们人数的增加而有所改善。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出现了诸多
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但是,真多留守儿童而言。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导致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最本质的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有时候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是因为彼此天各一方,对留守在家子女的教育也无能为了,时间久了,便陷入有心无力的地步。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连与子女最基本的联络、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或者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或者数年不回家,也不知道家里的境况。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祖父母或是亲戚或者是父母离开时指定的临时监护人取代。在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祖辈都是文盲,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只能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长此以往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极端现象: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父母回到家中,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在家的子女照顾不周,内心都会有愧疚之心,为了弥补自己无法在家照顾孩子的错误,补偿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因此,一些留守儿童就变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将自己的孩子委托给亲戚或者一些别的人监护,则会出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态度更多的是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
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担心管教太多会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这样,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而在家监护孩子的人无法起到父母的作用。着导致了留守儿童中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在我的调查中,留守儿童有两种极端情况: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甚至他们的一些行为让人不可理喻,在家里从来不听从管教,经常流连于玩吧、游戏厅等一些风气不好的场所;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很体贴父母在外工作的辛苦,懂得自立自强,在平时主动承担家务,有很强的自律性,是邻居眼中的好孩子。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情况也难以令人满意。在中国这个应试教育的大政策下。以分数论成败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尤其在一些农村学校,用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以分数评定教师水平高低的情况无法根除。这样就使得一些留守儿童被认定为是无法教育的差生。而这些长期留守的儿童紧紧是因为长期见不到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思亲情绪,这导致了他们上课思想停滞,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这本不是他们的错,可是,由于老师的错误评价,他们被彻底的打上了劣等生的标签。于是,他们翘课、逃学,甚至学习他们的父母,休学外吃打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是他们父母最不想看到的结果。也有一些留守儿童,很珍惜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知道自己的学费是父母在外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他们真正做到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们用自己的怒力,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别人可以做的事情。他们在老师的眼中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欢迎,更是一部分学生的榜样。
相比较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令人堪忧,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一般与同龄人家庭的生活相差无几,有些地方甚至远超同龄人。他们有自己的特有的生活。祖辈一般都会宠着他们,尽力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而且,没有不疼爱自己孙子孙女的祖辈。而且,在父母回家的时候,他们的各种物质需求是不会被拒绝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担忧。离开了父母,他们的生活水平依旧可以保持在父母离开之前。只是,生活让他们过早的明白自立。明白了生活的各种艰辛苦楚。
关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各种生活。因为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有限,我的调查也仅仅局限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家庭。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共同出力深挖解决。也许,我们的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也许,当地的学校真的能够贯彻国家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防治,让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我们的社会会出现更多的爱心人士关心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留守儿童的出现不是我们可以阻止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留守儿童出现后如何正确、高效的解决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各种
6.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篇六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目前媒体舆论、政府官员和学者多在关注民工艰苦和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而对于更多的滞留在农村的民工家人却关注不够。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留守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留守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留守老人生活状况
1.打工子女的经济支持不可高估,留守老人经济状况依然较差,而且劳动强度增加
子女外出务工的确带来了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但是单靠外出打工子女的给父母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由于农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农民长期以来储蓄率较低,在调查中有人估计农村老人没有养老积蓄的要占到70%以上,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负担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除了极少数有权威的老人主持全家财政外,大多数老人需单独理财。电费每月10-20元,米每斤1.1元,电话月租费15元,柴每担15元,煤球3元一个,自来水……,按当地标准一个老年人一年需要700-1000元才能基本维持生活,且老人不能生病。外出打工子女对老人每年的转移支付平均要低于上述数字,因此我们不可过高估计打工子女的经济支持。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活很拮据,我们在调查中经常听到老人们如下的描述:
“儿子一年能搞几万把块钱,回来好点的时候会给两包烟。” “我一个月只点灯二三十元钱,最多三十几块,电话,我不打。” “大儿子每年给千把块钱,小儿子给四五百斤水稻,现在钱不值钱。” “就怕刮大风下大雨,房子用的是大瓦,大雨会漏。” “彩电又耗电,一开就要钱,我不看电视”。
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每年拿出千把元,但都不能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我们注意到老人的住房条件通常要差于子女的住房条件,子女外出打工并没有十分显著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往往间接的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调查时老人们说过去大集体年青人做工,老年人在家做饭,而现在老年人要做农活。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白头发,下田畈;黑头发,打麻将;黄头发,大街逛。”由于每年双抢(抢收抢种)时只有3%的外出务工人员会回来,年过七十仍然下田干活的老人不在少数,而请人(或拖拉机)犁田又由去年的每亩80元升至今年的100元,这将再次减少了老人们的收入。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外出务工子女对老人的医药支付能力显著增强,但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部分老人生病时缺乏生活照料调查可以发现,生活上缺乏照料是留守老人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很多留守老人虽然有子女在外打工赚钱,但是因为老龄化加重,农村留下的大都是老年人,因此大多数老人还是要从事农业生产,这就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而且身体年老体弱使他们更容易受疾病的侵害,而在这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心,他们大多忍受在病痛的折磨里,从而使空巢老人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甚至有一些老年人自杀事件的发生。
而且高龄留守老人多行动不便,记忆力减退,听力视力减退,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很多的安全隐患。
由于人到老年,一般体弱多病,普遍患有慢性病。子女外出务工增强了老人医药支付能力,负担起了老人大部分的医药费,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老人平时往往到村中医生处看病,不需现场付费,医药费由年终外出子女回来时一把结账,而且还会劝有病不医的父母到医院就医。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一位老人2015年因为心肌梗塞住进医院,3天花了两三千元,觉得太贵了,后来就再也不去医院了。另一位老人抱怨说有次头晕挂号打针就要400多,吊了4瓶水又花了500块。据我们的初步调查,医药费是大多数老人家庭一项重要的支出,若使他们做到有病就医,其子女的支付能力也要大打问号。
现在通讯方便,交通又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马上就能得到消息,调查中大部分老人称如果通知子女,他们会回到身边,否则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围的舆论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在调查中也有老人反映第一次生病时子女会回来,但是当老人第二次生病时,再通知子女回来就困难了,即使回来,在家里住上一两天也坐不住。一些老人最关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时没人问,老人们发出了“不求长寿,但求健康”、“我死了,找个人来埋都不好找”这样的悲观感慨。
2.生活负担重
调查发现,因为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农村的空巢老人除了要负担农业生产和家务外,大部分的空巢老人还要承担留守孙辈的养育责任,这样不光加重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而且由于是隔代教育,有的老人就一味地溺爱,导致一些懵懂少年滑进违法犯罪的深渊;有的老人还是用老一套来教育孙辈们,不免会引起隔阂、冲突,甚至发生悲剧。
3.社会关心力度不够
与留守儿童一样,调查中发现,虽然农村中对于留守老人的关心大了很多,但是仍然也是大多只限于物质上,在情感上帮助的仍然很少,而社会对于留守老人问题的关注高了一些,而且也有很多措施和办法,但是同样流于形势和表面,都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
4.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100远的假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5.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老来之时,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开心地度过。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6.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从问卷结果来看,心理原因也是农村留守老人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是一位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子女外出虽是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让老人们感到孤独、无助。而且我国的国情与风俗习惯决定我们的老年人,不仅在生活上依赖子女,在精神上也一样,所以儿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总是会感觉到寂寞孤独空虚,而且常常有留守老人担心自己死了都无人知道,从而更加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精神负担。
同时,平时农村精神生活的匮乏,使得留守老人寂寞和空虚无处排解。
7.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除了看电视、聊天外,老人就没有什么其它消遣的办法了。调查的几个村都没有老年活动室或者老年协会组织。电视只能收到省台,而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也不看。当问到老人们在休闲这方面是否有什么需求时,老人说没什么指望,看来老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似乎也不是很大。不过一位老人说“现在是一天日子一天过,老了人家都瞧不起”值得我们思考。
8.老人们正当权益受到侵害,应当受到重视
调查中由于赡养造成的纠纷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
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容易由于比拼导致不给老人赡养费,一个儿子第一年收入好一点给了,而其他儿子不给,那么到了第二年不平衡,就都不给了。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农村70多岁老人还有劳动能力,种田可能比二三十岁人还在行,有些不懂事的媳妇就说你能力好,她就不给钱。
在调查中,遇到一个老人现在正与小儿子闹矛盾,小儿子不给钱。老人说小儿子已经寄了好几千元钱回家,应该不在乎我的200元钱,但就是不给我。老人甚至激动地说,我现在生活条件还不如五保户,五保户每年能得到1000元,花500还可以剩500。村干部来调解,也没有彻底解决。村里干部向我们介绍说,遇到这类事时,有一点问题时老人不讲,只有激烈时才往村里跑,往乡里跑,村里调解也有难度,到法院,传唤去,也很难执行,最终还是要到村里来,子女往往以“我开支也大”作为借口。9.调查除了反映出这些问题外,也有一些例外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对现在生活状况比较满意。有81%的农村留守老人依靠子女或自己劳动进行自养。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以满足基本生活要求。如:彭王四组98高龄的老奶奶王明珍,53岁时老伴去世。1984年,子孙因工作需要迁居襄樊后,她一直独守空巢,开垦2亩荒地,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养。她说:儿孙买房、上学需要花大钱,我自己能过,不愿给子孙找麻烦。随着经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因为吃喝问题而发愁。多数老人期待与儿女一起生活,他们认为和家人一起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比较低。但由于住房、代沟或者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等种种原因未能够与子女一起生活。加上老人与子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个别子女具备所需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大多因了子外出打工或女儿出嫁,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管理责任田,养家护院,或抚养孙儿。因此,孤独是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极大隐患。部分老人感觉到自己步入老年后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社会认同感不能得到满足。他们都盼望子女能回来看望自己,因缺乏亲情倍感孤独。同时,身体状况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晚年后,由于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及四肢麻木等疾病所困扰,有的老人看不起病,有的甚至担心子孙购房、上学及日常生活开支大,怕给子女拖累而拒绝接受治疗。“老有所乐”也是留守老人所追求的。46%的老人认为,只要心境好,能够有自己比较满意的生活方式、娱乐休闲方式就可以了,快乐才是关键的。有的老人以种地拾柴、放牧养禽为乐,有的老人喜欢聚集一起谈古论今,有的则喜欢打麻将、看京剧。
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A.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a)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农民工回家乡发展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b)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过我们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B.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3)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C.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D.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尽快启动新型合作医疗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老人们现在最迫切的就是提供医疗保险。医药费这一块老人开支较大,因病致贫返贫的事例也不胜枚举。在调查中农民说政府没有组织起来,农民难以自发搞起来。鉴于新型合作医疗在其它地方实行试点时出现了药价高、支付起点高、手续麻烦等农民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以及民间医生允许留守老人赊欠医药费给予了老人们极大便利的实际情况,应把村中民间卫生工作者纳入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内来,而不宜随便打压他们的生存空间。高赔付率也是合作医疗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应该选择一个明确的方向:是保大病还是促进保健水平提高,瞄准一个目标,使新型合作医疗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E.增加农村救济投入支持
在一个镇调查时该镇民政办给我们提供了一组印象极为深刻的数字:该镇有城镇户籍人口3000只,一年享有50万元补助,人均月收入低于144元时就有最低生活保障,而4.7万农村人口每年仅有8万4千元补助。农村特困群体补助每人每年625元,全镇有2600多人达到条件,但是指标由县里再分到镇里,该镇仅分得655个指标。现在农村贫困人口以人口作为补助单位,而不是理应的户为单位,所以年补助按130元计算。计划生育优惠,60岁以上每月60元,在城里工人为每月70元。农村五保户一年500元,每年600斤原粮由村民组长收集起来给他,代价是95年二轮承包时五保户原则上不分给他土地,而实际上500元支付一年生活也是十分困难的。根据统计数字和我们调查者中的实地感觉,不可高估农村外出务工子女对父母经济支持的能力,应从城乡公平发展角度出发,增加农村救济支付。
F.推动文化乡建设
由于乡土社会面对开放世界,造成对传统文化的最大冲击,原有封闭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失去了对外出人员的压力,缺失公共空间导致村庄自身价值的丧失,导致村庄秩序的失范。例如一位老人说两个儿子分家,现在分家时必须找村干部,过去舅爹爹一句话就行,现在不行了。赡养纠纷实际都是村庄秩序失范的表现。在此次新农村建设中,结合村庄整治,辅以文化乡建,妇联等部门牵头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活动,其收益将是很大的,开展一些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既可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也会给单调的农村闲暇带来乐趣,公共空间的培育更会规范村庄秩序。
G.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H.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是乡政府还可以给以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I.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J.开展“志愿者”活动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建立帮扶老人志愿队。可由村委会组建帮扶老人志愿队,将村里热心的村民、上学的少年儿童等组织起来,定期对到老人家中,在生活对老人进行帮助和照顾。既可以对老人进行照顾,又可以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有利于对全社会宣扬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农村养老特别是促进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建设中,引入社会化的力量至关重要。如果条件允许,可组织单位的年轻人和社会“志愿者”,联系一个留守老人家庭长年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帮助他们疏通渠道,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K.作为子女,常回家看看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戏班子唱戏,集中看电影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三、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7.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七
(一) 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种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特殊群体, 是指那些因子女 (全部子女) 长期 (通常半年以上) 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父母。据中新网的消息称, 国务院于2013年9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其中涉及到农村老龄化水平平均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 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近5, 000万,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 168万人, 比上年增加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4, 223万人, 比上年增长5.4%。其中, 外出农民工15, 335万人, 增长5.5%;本地农民工8, 888万人, 增长5.2%。据《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5, 278万人, 比上年增长4.4%。其中, 外出农民工15, 863万人, 增长3.4%;本地农民工9, 415万人, 增长5.9%。虽然外出农民工人数增加而比例减少, 但总体还是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且由于子女长期在外打工, 留守老人内心孤单。近年来有关农村留守老人自杀乃至他杀的危害社会和谐的问题早已屡见不鲜。近年来, 社会上掀起了关于落实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依”的迫切要求的讨论, 对农村老人精神需求的关注早已成为社会研究的焦点问题。
此次于2013年11月对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羊过村的农村留守老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近年来, 确实有大量的青年在外打工, 我们在与留守老人以及村长的交流中, 发现留守老人的生活更贫困, 同时生活内容的长期单一化使他们的性格相对内向。
通过调查总结得出渭城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特点:一是留守老人的比例较低, 但仍存在留守老人这一需要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二是农村环境较差, 有好几处露天的垃圾场, 有垃圾焚烧的现象。空气质量, 用水安全惹人担忧。三是农村生活用水供应不足, 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特别是对于孤苦的留守老人。四是可供消遣的娱乐设施匮乏, 不利于丰富留守老人的生活。
(二) 学生群体的关注程度。
2013年10月到2013年12月, 笔者就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了解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 发放问卷105份, 回收问卷105份, 有效问卷104份, 问卷回收有效率达到了99.1%, 其中男女比例为2.1:3.1。存在着将近25%的大学生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情况完全不清楚。 (如表1) 数据表明, 大学生群体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和环境状况了解的程度还有待加深。
二、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倾向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倾向。
我国的老年人口有近六成生活在农村 (也就是1.07亿) ,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产生的留守老人。而伴随大量农村留守老人而来的就是严峻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在目前相关研究中, 大多数研究项目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留守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生产生活、人际关系、经济条件等方面, 忽视了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层面的养老分析和研究。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固然会带来生活的巨大变化, 农村老年人的物质供养状况正在逐步地改善, 然而精神层面的养老需求满足程度依旧很低, 精神赡养被忽视、被侵害的现象非常严重。
(二) 产生此类精神倾向的原因。
1. 家庭成员团聚时间短, 身边没有人陪。
对农村留守老人而言, 他们与子女绝大多数时间都不在一起生活, 迫于家庭生计的需要, 多数子女都选择外出务工, 因此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 一家人才能团聚几天。平时最多也就是通过电话了解子女的一些情况, 简单地沟通一下感情。从而造成精神赡养功能的弱化甚至丧失, 而对于每个子女来说, 在赡养老人的同时, 不光是物质层面的给予, 精神赡养也是不可或缺的。由于精神赡养的缺失, 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生活缺少了乐趣, 进而容易滋生负面的情绪, 严重者还甚至诱发精神类疾病, 如抑郁症、焦虑症等。所以这个问题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最主要的精神需求的原因。在咸阳市羊过村中, 虽然留守老人所占的比例低于20%, 但是还存在着享受不到家庭温暖的20%的老人。据调查, 他们平时要承担繁重的家务甚至是农活, 因此, 在身体上得不到良好的生活保障, 精神上也常常感到空虚和孤独。
2. 广大老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少。
从一个方面来说, 老人们喜欢娱乐的心思继青年、壮年、中年后便会萌发, 老年时期更需要一定的娱乐活动, 可弥补精神上的部分缺失。然而据调查发现, 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多停留在看电视, 听广播, 下棋, 打牌的层面。在偏远山区的农村, 留守老人非但没有任何娱乐活动, 反而还需要做繁重的家务活, 以此来维持家庭生计, 若是丧失劳动力的老人, 日子则更为艰难, 不像城市老年人, 有丰富的娱乐活动, 可以到老年大学进行学习, 可以到广场跳跳舞, 不少城市老年人还会上网。所以, 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相比物质条件而言, 更显匮乏。据调查, 该村还没有一个能够供老人集体娱乐的场所。缺乏这样的场所, 老人常以麻将等作为自己的消遣工具。除此之外, 没有更合适宜共同进行脑力锻炼和体力锻炼的娱乐活动了。
3. 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养老需求关注度不够。
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三农”的重视程度远超以往的任何时候, 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 这些都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 在对待农村留守人员方面, 政府却是偏“心”的。在对待农村留守儿童方面, 政府的关注度是很高的, 新闻媒体也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 财政投入也相当可观, 广大留守儿童可以说受到了政府精心的呵护, 因为这事关祖国的未来。相比留守儿童, 留守老人就没有受到政府这么高规格的待遇了, 虽然随着农村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 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养老问题的紧迫, 并且也制定和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但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供养层面。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 却还没有被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据我们实地访问来看, 还是有相当多的老人对于政策等有较为多的不满。不过也能理解, 当地虽然基本落实了医疗保障等政策, 但还是不够健全。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倾向产生的社会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和措施
通过对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现状的研究和走访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留守老人家庭的调查, 课题组探究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这一普遍现状。
(一) 加强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广泛宣传教育, 强化家庭精神赡养的功能。
一是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缺乏这一品德, 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现象日趋普遍。要加强子女的孝道教育, 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 对于歧视老人、不向有困难的老人伸出援手的年轻人要给予曝光谴责。对子女而言, 家中大事多倾听父母意见, 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 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二是在农村举办评选孝亲敬老典型活动, 让全社会都参与进来, 把尊老敬老当作个人的使命和追求。加大力度培养典型, 树立榜样, 表彰先进, 广泛宣传, 让关注老人精神状况成为社会热潮, 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的社会氛围。
(二) 政府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完善公益组织。
一是政府对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已制定相关政策, 但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供养层面, 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 却还没有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比如, 通过鼓励当地企业的发展, 从而减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以我们走访过的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为例, 留守率为20%, 主要是此地距离城市较近, 其中不乏中小企业的原因。因此, 在更加偏远地区, 减少留守老人的直接办法就是加大投入来支持当地企业的发展, 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在制定购房政策时, 可以规定, 进城务工子女愿意和老年人住在一起的, 在首次购房时, 可以获得一些政策上的优惠, 从而减少留守老人的数量。二是加快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的建立, 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志愿者协会。留守老人在精神方面的匮乏超过了物质方面的需求。如今, 农村地区每逢节假日就会组织慰问老人的活动, 但这些活动对老年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工作日期间, 老年人大多独自守在空空如也的家中, 精神上空虚, 无处解闷。农村应建立更加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基础设施, 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并且有利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排除他们内心的空虚寂寞。志愿者协会是建立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的, 不论是青年人还是身体状况好的老年人都可以加入, 成立这样的协会可以用爱来温暖老年人的心。
(三) 让养老责任社会化, 完善医疗保障和福利事业。
一是大多数老年人身体虚弱, 小病缠身, 并且看病难、看病贵让更多家庭对生病产生恐惧心理。按照目前的医疗保险政策, 报销比例很低。农村的医疗设施也尚未完善, 很多老人的病就是没有及时医治, 才愈加严重, 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加大报销比例是政府不断努力的目标。二是农村养老制度应逐步多元化, 减轻家庭的压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中打拼, 要养活自己的子女和父母, 其中的艰辛和压力可想而知。社会各方面要参与到养老这一事业中, 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 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资设立老年人基金, 建立养老福利、诊所等来帮助无人照料的留守老人。
四、本次研究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一) 科研方面的创新与特色。
一是研究选题的创新。虽然社会上已经有了关于本课题的研究, 但其缺乏广泛性, 研究深度不足。通过此次研究, 可扩大该课题的研究范围, 推进大规模取样研究地深入。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该项研究以精神生活及需求作为研究重点、以社会支持作为政策重点, 既可以弥补以往研究大多突出物质需求的不足, 更可以保障精神需求的研究呈现新的研究成果。三是研究理论的创新。本研究将纳入社会形态、老龄化、社会风险、社会保障、政府养老、人道主义、社会契约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视角, 为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四是思路及对策的创新。拟结合政府、农村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工作者、电子产品等不同责任主体和工具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 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 老年人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关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小到家庭内部, 大到社会国家, 都要在维持代际和谐的基础上不断推进, 因此,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状况, 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二, 老年人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有着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 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心理状况是衡量和谐社会建设程度的重要指标, 因此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现状有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第三, 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状况既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之一, 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状况会对国家的老龄政策的执行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老年人精神状况可以为国家的老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到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祎, 袁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及对策研究——对留守老人生活现状调查的思考[J].世界窗, 2009
8.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特以社会实践的形式组织团队进行了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出目前比较集中的问题核心,并就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结果及所反映的问题
本次调查是针对新乡市获嘉县冯庄镇忠义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展开的,学生总人数72人,其中留守儿童13人,占到总人数的18.1%。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支持父母外出打工,且能正确看待此问题,当遇到困难或有心事时,都能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同学求助,平时在家帮家长做家务、学习等都能合理安排时间,且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实现梦想,改变经济现状及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但是还是有部分小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沟通能力欠缺;在学校和老师接触时间少,加上其性格上较羞涩,表达能力不足;而隔代的爷爷奶奶由于年龄的差距,心理沟通困难,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很好地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基于以上原因,小学生性格变得较孤僻,较同龄的其他儿童相比,往往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少自信心,心理素质差。即使学校对此采取很多措施,比如成立“亲情直通车”定期和外地家人通电话,取得一定成效,但调查显示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1]。因为心理问题将直接对孩子的未来学习生活及成长成才造成严重影响。家人和老师的关爱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部分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我们社会实践的同学对他们进行了特殊的照顾和关爱,同时让家长配合,给予孩子们关心和温暖。经过短短几天的磨合,他们的自信心大为增加,能够更专心的学习,同学关系有所好转。但是由于老师的局限性,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现象。他们不爱做体育活动,不爱与同学交流,但是在其他同学的热情邀请下他们也会去一起玩耍。
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学校老师的教导,家长的交流不仅使其心理素质提高很多,学习成绩也相应提高很多。得到这个可喜的结果后,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调查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的儿童发现,这一部分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做家务和忙爷爷奶奶种地上;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思念父母上课经常开小差。从上面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儿童家人外出打工对一部分子女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如果这部分亲情的缺失不能得到抚慰,很可能不能得到健康成长[2]。
二.解决农村学小学生亲情缺失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缓解农村孩子亲情缺失的问题
要解决农村儿童亲情缺失的问题,首先应减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劳务方式,使社会主义经济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同时一定的帮扶政策和宣传引导也至关重要。
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将一些大型的企业引进本土。如果家乡附近有大型的工厂或企业,并且薪资待遇与外出打工不相上下,使得农民愿意就近务工,而无须背井离乡,可以大大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使得亲情缺失状况从根源上解除[3]。
政府对常年服务于城市发展建设,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在其孩子的上学问题上,能给予一定的帮扶和补助金,使得一部分孩子可以随父母进入城市读书。既解决亲情缺失问题,同时还让孩子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使得把孩子培养成为栋梁之才更进一步。同时,政府、学校与家长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补助金监督工作的运行机制,定期检查农村儿童补助金的发放情况,并利用寒假时间对特殊农村儿童进行走访慰问,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
政府在对“关爱农村儿童”的宣传工作上要加强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儿童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各企业单位和各高校加入到关爱农村儿童的爱心活动中来。一方面支持农村学校建设,让孩子们在家乡就可以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的待遇;另一方面对于随父母进城上学的孩子,也要让周围师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尤其是要引导城市学生,不要因为农村来的学生的方言和穿着等对他们歧视和嘲讽,这样很容易造成农村学生自卑和自闭,甚至使他们产生厌学的念头,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农村学校成立相应管理机制
学校是学生长期学习的地方,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和管理尤为重要。因此,针对农村孩子亲情缺失问题,学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办法。
(1)加强对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针对农村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指导和治疗,避免心理问题因为长期得不到关注而出现严重后果。
(2)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农村的孩子之所以知识面窄,视野不够开阔,原因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领域,没有所见,自然也就不会有所感和所悟。如果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走出去,深入社会去了解和体会,相信孩子们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
(3)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让学生接受现状,避免因为自己生在农村而产生不平衡心理,从而自暴自弃;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坚强和自立,让他们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和境遇;再次让他们懂得感恩,感谢父母远赴外乡辛苦打拼的抚育,感谢学习老师的辛勤教诲,感谢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nlc202309010139
(4)针对当前农村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农村孩子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5)定期举办老师培训活动,不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吸引大学生来校就职。知识的新奇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美妙,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分散他们对于父母的思念的注意力和减轻家庭带来的压力的困扰。
(6)营造关爱小学生的氛围。学校以群众路线学习,整治“四风”问题为契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班内学生中,老师要充当起父母的角色滋润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让其感觉到父母就在他们身边。
(7)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要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视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随时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并在社会中广泛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形成关爱的工作合力,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也能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8)从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引导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要求教师作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施以更多的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留意每个学生的的心理变化,进行有关心理健康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时,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父母及家庭责任不容忽视
家是孩子温暖的港湾,是他们成长的泥土和堡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整个成长路上的守护神。家庭和父母的关爱任何人无法取代。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能像花儿一样茁壮成长,散发迷人芬芳,家长将任重而道远[5]。
(1)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经济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
(2)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由于农村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不是很善于言谈,最初的联系可以由教师引导,慢慢转化为相互联系,最后转变为家长主动联系学校和老师了解孩子情况。
(3)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临时监护人除了要关注孩子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外,要更多的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关心关爱每一个小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我们社会的责任。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因此农村小学生的亲情缺失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希望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同心协力,为我们的农村小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孙文敏,吴庆兴.试论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才智.2012(30)
[2]胡会丽,陈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3]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4]杨会芹,张波,郭雪萍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6):97-101
[5]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167(5):82-83。
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为:2015-JSJYYB-175,项目名称为:教师及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本文通信作者:崔乘幸)
9.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还是有很多地区属于贫困,恶劣的天气和低效的受益使得很多父母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来到发达地区去赚钱。孩子是每个父母心中的宝贝,是祖国发展的关键。但还是有很多孩子正在失去着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和家庭温情、社会关怀。
调研时间:2013年7月20—8月20日
调研地点: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田家湾村
调查对象:全村儿童
调查主题: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调查人员:田敏珊
【摘要】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调查显示,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
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05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
13.32%,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要特别给予关照的留守孩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沉闷,他们与祖父母有一道鸿沟,祖父母对于看管他们会越来越吃力,到后面演变成放养状态。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拘谨,他们有的比较难融入新的集体。独居的孩子则内心非常孤单,他们特别渴望得到父母的赞赏和关心,但又必须成长起来照顾自己。他们温饱不是问题,但也会渴望那电视里面出现过的“美食”、玩具、漂亮的衣服,但又不敢轻易地向父母提出。
2、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
农村现有的教育相对于我国平均教育水平来说,是比较低的,有些偏远地区就更加了。当城市里的孩子开始各种补习班的时候,农
村里的孩子已经乖巧地帮着家里人做着农活,有些人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走出大山,不会了解这外面的世界。学校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很幸福的地方,哪怕是带着石头的沙泥操场一个自制的足球。他们对于普通的上课已经觉得很满足了,甚至会放弃读书,放弃给父母再增加负担。65%得到政府帮助的孩子,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他们会心存感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而家境好的,祖父就会宠着孙子,溺爱孩子,养成行为散漫,养成自私的习惯。65%的孩子的到政府的帮助,在各方面都会发生本质的改变,人生轨迹往光明的达到驶去。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亲情缺失,感情脆弱
留守儿童大多从小就离开父母,他们很渴望父母的关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父母的感情会慢慢疏远。12岁以下的孩子会中有80%的孩子常常想念父母,12-16的孩子有50%的孩子常常想念父母,17-18岁的孩子60%对于父母感情不有点点疏离。70%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于亲情非常渴望,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周边的环境缺少安全感。
2、陋习不少,不爱学习
相对于父母陪伴的孩子,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父母的鼓励、交流和督促。处在义务教育的他们,自我约束还不够,有些人及早地接触社会人员,沾染不良习惯,祖父母不能及时的发现,就算发现也制止不了。在农村最典型的就是过早地接触香烟,而且接触香烟的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小了,农村对于销售香烟没有太严的年龄规定。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因为学校也缺少与家长的交流,对于学生遗漏了很多。
3、教育单薄,存在隐患
每年在农村,留守儿童在假期或在平常生活中出事的例子屡见不鲜。暑假,在农村的河流、池塘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年幼的生命,学校对于孩子的安全防范学习的还不够。近年,农村的孩童遭到来自自己身边的人猥亵时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心健康遭到威胁。农村没有普及性教育和面临危险我们该怎么做。导致儿童的成长环境中存在严重的隐患。
4、价值观的扭曲
很多孩子早早地辍学,出去打工,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只要能挣到钱就可以了,对于法律不甚了解。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认为对于孩子没有时间陪伴,就用金钱和物质奖励来弥补,很多孩子养成了依赖和好逸恶劳的恶习。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正在通过不同方式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和千千万万的家庭的幸福。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不同方面的关爱。
1.政府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让本地的劳动力可以就近选择就业。对于留守儿童,特别是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特别关注。政府可以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可以设置一些书屋和活动室,可以让孩子在业余时间既可以玩到又可以学到。
2、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知道分辨事物的是与非;加强校园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可以适当安排宿舍,对于没有父母看管的孩子住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及时的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
10.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
一、前言....................1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1
三、农村老年生存状况存在的问题.................2
(一)“空巢”老年人独自居住存在安全隐患...............2
(二)生活水平低下,国家财政补贴少...........2
(三)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3
(四)缺乏乐观的精神生活.................3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缺陷...................4
四、对策与建议......................4
(一)社会应加强关爱老年人的宣传教育..............4
(二)适度加大对农村低保老人的补助...........4
(三)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5
(四)加大公共服务尤其是娱乐设施的建设..........5
(五)村委会要切实做到反腐倡廉,为村民服务................5
(六)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
五、后言....................6
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携手共建新农村
—— 关于农村老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一、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医学技术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健康水平逐步得以提高。通过查阅联合国相关文件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所以,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村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方向。如何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稳定社会和谐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农村目前尚且处于一个发展相对薄弱的地位,生活水平及经济条件较城市落后,农村老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固然令人堪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更有必要去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存在的问题出谋献策。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关键词:兰围村老人生存状况
为了对目前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暑假期间我们首先去了一个小组成员的家乡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兰围村,展开了为期2天的实地调查。接着我们又分别回到自己的家乡对周边农村进行了5天的发放问卷调查。所以,我们小组的调查是以问卷形式为主,辅之以访谈的调查方式。本次调查当中,我们一共发放8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94%。在被访者当中女性占58.8%,男性占41.2%,各年龄分布均匀,青年人(30岁以下)占32.5%,中年人(30-50岁)占29.8%,老年人(50岁以上)37.7%。
通过在实地调查中了解与反馈回来的问卷,目前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不少,我们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
三、农村老年生存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空巢”老年人独自居住存在安全隐患
调查过程中,我们知道,为了改善生活水平,多数兰围村青壮年劳力选择出来打工,而不愿意留在家乡务农。因此,大多数老人只能独自留在祖屋看家。另外,还有部分人会在市区或工作地点买房定居,而老人由于怀旧情结不愿搬离旧居,又或是子女结婚后因为怕麻烦,觉得老人思想跟不上自己,不愿意老人搬出来同住。以上种种原因,都使得老人不得不独守空房。那些守空房的老人家,他们的儿子在外地工作甚至定居,一年或几年才回老家一次,因而平日里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尤其是那些丧偶的孤寡老人,他们年迈行动不方便,疾病缠身,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访谈过程中,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悲剧:一对年迈的老夫妇,子女皆不在身边,老婆婆卧病在床,不能走动,生活起居全靠老爷爷照料。一日,老爷爷到楼顶晒黄豆时中暑晕倒,却无人知晓,老婆婆也不知道,所以未能及时求救。直至第二日早上,碰巧有个村民来到其家才发现,老爷爷早已气绝了。可见,空巢老人这个问题值得全社会去深思反省。
(二)生活水平低下,国家财政补贴少
调查显示,兰围村62.5%的老人经济来源主要由子女供给,37.5%是自己挣的。且不说当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子女建立自己的家庭后,由于小孩抚养读书等方面的压力,他们供给老人的赡养费很多程度上不足以解决农村老人的温饱问题。当地贫困户的老人告诉我们,他们迫切希望党和政府加大对老年人的补助力度和广度。同样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知道只有5%的人认为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是国家补贴,可见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为发挥运行得最好。
其次,家庭养老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老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蜕变,农村家庭结构,家庭生活和养老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养儿防老,这是农村根深蒂固的观念,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其实只是名义上有子女赡养,可见,家庭养老的观念已渐行渐远。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老人说起儿女时便眼含泪水,或闭口不谈。由此可得出,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
(三)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反馈回来的调查问卷当中,我们发现将近55%的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属于自费的,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数据。看病难看病贵似乎一直都是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更为严重了,因为尚失劳动力后,他们的收入几乎为零。根据医学 上的鉴定,人到了五十岁以后,身体各项机能都会呈衰退之势。因此,中老年人每年定期进行一次包括心电图、测空腹血糖、甲胎蛋白测定等等的健康检查是十分必要的。俗话说“病向浅中医”,但是老年人进入年老阶段后,身体机能会逐步衰退,难免会出现身体上的一些毛病,只有及时治疗才能健康的活着。当面对昂贵的医药费用,他们很多时候都为子女的钱财着想,放弃最好的治疗时机。虽然部分老年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他们也表示了对合作医疗的不满。
首先,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过窄,受访者向我们反映,在镇里的医院看门诊住院均可报销,在市里的医院只有住院可报销,这样的补偿制度不合理。再次,报销的医疗费用金额比率一般都较低。许多老人都因为如此而选择私人诊所。要是有突发的严重疾病需要到级别高的医院治疗,费用高,但是报销的金额比率低或几乎没有,农村老人一般都难以支付医疗费用。
问卷调查显示,有76.3%的被调查者迫切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医疗护理功能公共服务的投资。
(四)缺乏乐观的精神生活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显示:竟然有高达47.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农村老年人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孤独。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年人年迈后,劳动能力下降甚至劳动能力尚失是必然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上一辈的人群都是质朴勤劳的,年老不能劳动了多多少少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子女的包袱,从而产生心情抑郁等情绪。即使是我们年轻人,突然停下手头上本来天天该做的事情也难免会感到空虚,更何况是本来就多愁善感的老年人呢。其次,针对调查问卷当中的第七第八问,我们又可以分析出,政府对养老体系投入不足,有42.5%的被调查者对政府关于设施建设表示不太满意,而有62.5%的人希望老年人得到娱乐悠闲方面的公共服务。在于老人交谈当中,我们又知道,他们很少有娱乐活动,更谈不上健康的体育锻炼及积极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是无聊的时候一个人会看电视,坐在一边想想出外打工的子女,久而久之又会产生孤独失落的感觉。这
样对生活丧失兴趣,缺乏精神上的满足,会降低老年人自身免疫力的状况,从而加快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导致百病缠绕。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缺陷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发现只有37.5%的被调查者认为老年人的生活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退休金或养老险,这个数据足以证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明显的缺陷。因为农村社会养老事业本身就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一方面,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我们通过查阅《基本方案》规定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能力或不愿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就使得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运行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与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有时候当政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有什么建设项目缺少资金时,就会要求动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有的地区官员官场生活腐败,村委会不是本着为村民服务的宗旨,而是贪污受贿,因此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给今后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四、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应加强关爱老年人的宣传教育
1、学校多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敬老”教育,并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宣传,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让“尊老、爱老、敬老”深入人心。
2、社会可以利用节日假期,开展一些关于亲子老人的活动,让全民齐齐参与,唤起他们关注老人生存状况的觉悟。
3、宣传部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鼓励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适度加大对农村低保老人的补助
在农村,特别是低保家庭,老人们的生活尤为困难。在财政许可的条件下,政府可
以更大面积的给予老人们以补助。其次,政府还可以向社会各届热心人士征集资金,设立一个专项老年人基金会,定期对社会公开征集资金所得的数目,也可以在必要时为低保老年人提供帮助。从长远来看,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人们晚年生活的困境,但更多时候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三)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
政府应对农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进行探讨,有针对性地扩大农村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使之与城市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差距减少。此外,提高到高级医疗机构的治疗费用的报销比率,这样老人就可以没负担地到医疗机构就医,而不用担心医疗费用高的问题。其次,从根本上社会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生活水平。
(四)加大公共服务尤其是娱乐设施的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社会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让他们参与,让他们认识更多的老年朋友,减少出现失落感和孤独感。广播电视台也可以为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一份力,通过开设几个专门为老年人设计频道,播放他们感兴趣而又健康的节目,从而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其次,政府应该切实执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向社会筹集资金建立一些老年娱乐场所,包括戏曲班、读书看报班、太极班、种植花草班等等既可以怡情又可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
(五)村委会要切实做到反腐倡廉,为村民服务
1、要及时调解涉及老年人权益的家庭纠纷,可以在村里树立孝顺父母的正面榜样,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
2、村委会妇女主任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应经常组织妇女们开展关于赡养老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六)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必须采取如下措施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是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的关键。
1、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利用法律强制性这一个特点,从法律上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
2、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将解决养老保险 存在的缺陷。
3、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重要性及社会保险意识宣传的力度。要使各级领导和群众接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向各级领导和群众讲清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及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
五、后言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08-11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09-05
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12-13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10-07
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法律保护机制的建立和完善07-1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08-22
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8-0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