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接地规范常用规范

2025-02-0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防雷接地规范常用规范(10篇)

1.防雷接地规范常用规范 篇一

常用文体规范要求

为了规范学生会各部门所生成的常用文件,例如策划书、计划、总结等,特在文件格式上作出以下统一规范,供各部门参考。各部门生成文件后,可以按照以下规范的页面设置和文件类型、大小等要求进行检查,以规范和美化上交文件。望各部门妥善保存此资料,方便日后使用。

一、页面要求

1.页边距:上下左右都为2.4cm 2.版式:(1)距边界:页眉1.2cm,页脚1.2cm

(2)文本对齐方式:两端对齐 3.页码:(1)位置:页面底端(页脚)

(2)对齐方式:居中

二、文章格式要求

(一)标题要求

1.标题:华文中宋,三号,加粗居中;

2.若标题内容超出一行,则对标题进行分行,保持每行标题内容的完整性,并将标题的行距调整为固定值25磅。若标题内容为一行,则选择单倍行距;

3.二级标题:首行缩进两个字符,标题为黑体、五号、加粗; 4.各级标题的序号从高级道低级依次为“

一、(一)1.(2)①”,其下如果还有列项,则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果级别不多,则可在第二级是使用“1.”,然后再使用后面的序号;

5.标题级别“1.”请在英文输入法,全角模式下输入“.”; 6.各级标题禁止使用自动编号。

(二)正文要求

1.正文:宋体、五号,首行缩进两个字符;一般使用1.0倍行距,若内容过少,可使用1.5倍行距;

2.通篇文章的数字、字母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3.标题与正文之间空出一行,此行以正文格式编辑。

4.若文章中出现了时间,那时间的冒号请在半角状态下输入;正确例子:15:30,错误例子:15:30;

5.文章中若提及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室、艺术团,非特殊原因,一律使用简称;

6.若需要另外新开一页输入内容,则在前文最后进行换行,一直换到新一页进行输入,禁止使用分页符;

7.若文章中需要输入名单,一行排8个名字(活动证明排7个名字),每个名字之间保持两个字符,并且两字姓名中间保持一个字符,若出现名字为四个字的情况,则依序排列,与下一个名字之间保持一个字符;

8.落款日期格式应为:二〇一三年**月**日,切勿使用“0”或英文大写字母“O”或者“零”; 9.落款日期与正文相距三行,但尽量保持正文与落款日期处于同一页。10.落款日期格式为右对齐,右边缩进6个字符,在“段落”内设置。

(三)表格要求

1.若文章中需要使用表格,表格前后与其他内容之间需要空出一行;

2.表格整体宽度与视图中网格线宽度相同,单元格宽度依据单元格内容及表格整体宽度调整。单元格高度根据单元格内容调整到最小;

3.表格内容选择居中,单元格对齐方式选择水平居中,单倍行距,以美观为主。

2.防雷接地规范常用规范 篇二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出版,是我国词书出版界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使语文规范化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然而,综观近10多年来涉茶用字、用词中,错用、错写、错读等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的现象比比可见。

下面举几个多见的例子

1“名茶”与“茗茶”

陆羽《茶经》一之源,说茶的名称有五: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茗”,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注释为茶树的嫩芽,泛指饮用的茶。

“名茶”,著名的茶叶。这里的“名”是形容词,意思是:有名的,众所周知的,如:名人、名校、名牌、名茶。

“茗”与“茶”连用,成了“茶茶”,两个同义的名词叠用,重复了。“茗”可与“香”、“品”组合为:“香茗”、“品茗”。

由此可见,“名茶”不可以错写为“茗茶”。

2“丛”与“枞”

武夷四大名丛、凤凰单丛和老丛的“丛”,不可以错写为“枞”。

“丛”(叢)cóng,密集生长的草木,如草丛、灌木丛、茶丛。

“枞”(樅),是双音字。读cōng,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释:古书上指一种跟松、柏类似的树。

读zōng,[枞阳]地名,在安徽省

3是“香橼”,非“香椽”

“香橼”,是永春佛手茶的别名,也是外销的商品名。

“香橼”,读xiāng-yuán,学名“枸橼”,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或大灌木,有短刺,叶卵圆形,花瓣里白外淡紫,果形长圆,色黄,香浓郁,果皮可入药。佛手茶树的叶与香橼的叶相似,成品茶又有类似香橼的果香,故茶区称佛手茶为“香橼种”。

“椽”读chuán,指架在檩条上承受屋面板和瓦片的长形木料。“香椽”是错写。

4是“炭焙茶”,不是“碳焙茶”

“炭焙茶”的炭,是木炭,指茶叶干燥过程用木炭作燃料烘焙。

“碳”,则为非金属元素,其化学性质稳定,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成分,它不能作为燃料焙茶。“碳焙茶”是错写。

5“工夫茶”与“功夫茶”有区别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功夫:本领、技能。

“工夫茶”,特指条形红茶。闽红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是福建的特产。三种工夫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拥有各自的消费群体。

“功夫茶”,是广东、福建一带的一种饮茶技艺。对茶叶、茶具、水质等都有特殊要求,沏茶、饮茶也有一定的程序和礼仪。

6“若深杯”,不可错为“若琛杯”

“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破得工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这首诗摘自台湾已故著名史学家连横的《剑花室诗集》,堪称名器、茶境完美结合的情景画卷。深谙功夫茶的连横还在其《茗谈》中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由此可见,“若深杯”在功夫茶器具中之重要。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许多人把“若深”误作“若琛”,以讹传讹,谬传甚广。

“若深”探源,“若深”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1851年,一位具名为“杯隐”的雅客写了一本古陶瓷专著《杯史》,书中明确记载:“本朝器……抹红碗、若深杯,雕龙杯”。同时期,就有三个若深款记:若深珍藏、庆溪若深珍藏和西朱若深珍藏。(摘自顒若斋主、佛见笑在搜狐博客中:词海拾贝、静水若深——略说功夫名器“若深杯”)

7“焙”,读bèi (与“贝”同音),不读péi (陪)。

8“窨”,是双音字。

读yìn (与“荫”同音),作名词用,意为:地下室,地窖。读xūn (与“熏”同音),作动词用,意为:熏制茶叶,把茉莉花等与茶叶混在一起,使茶叶染上花香。

再举一个错用留下笑柄的例子。

在福州温泉大酒店附近,有家销售烟酒的商铺,在门店醒目处设置单色滚动视屏,广告语里显现“茗烟、茗酒”两词组,令人捧腹。

为实现涉茶用字、用词规范化,希望茶界同仁都来读一读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师大副校长许嘉璐教授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序2]里的一段话:“语言,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有符合社会规范才能达到完好的交流目的;一个国家或民族,当通用的语言由于全民遵守规范而高质量地通用了,其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为了达到社会个体和全体两方面对语言规范的要求,于是字典、词典就成了文明时代所有国家和民族不可少的工具”。

词典是我们永远的老师,有疑问可随时请教。

3.防雷接地规范常用规范 篇三

【关键词】常用规范汉字 特点和规律 多种方法

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该考点俗称“字形”考查)。字形数量庞杂,题目设置有一定难度,学生识记效果并不理想。在实际教学中,我在传统记忆字形方法(例如形辨法,义辨法,结构分析法)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大胆采用新方法新思维,取得较好记忆效果,经久不忘。前几天,一位高中毕业现在上大学的学生,给我发来短信说:“老师,走在上海的街头,人群熙熙攘攘,我却在优哉游哉的闲逛。说到优哉游哉,我又想起您在语文课堂上,教我们记忆这个成语的方法……”记得这个成语当时采用的是奇特联想记忆法,毕业很久后的学生仍能牢记不忘,可见方法得当。

一、析考查特点和规律

1.考查对象。字形题的考查对象多为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中的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一般不会涉及生僻的难认字。选取的材料包括词、成语、惯用语、俗语等内容。

2.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时候把考查的字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让考生识别。

3.字词直接与实际生活关联。从生活中直接取材的大方向不变;“关注生活、体现实用、矫正错误习惯”的宗旨不变;“课内、课外兼顾并重”的拟题思路不变。

二、识记方法

我除了让学生平时积极从课本、报刊杂志上学习汉字,建立错字纠错本,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外,还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正确识记字形的诀窍和方法。

1.分析构造,形旁辨识法

汉字中80%的字是形声字。推断形旁,明了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如:“沤歌英雄(讴)”(括号内字的为正确的,以下类同)和“沤心沥血(呕)”中的“讴、呕、沤”,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从形旁入手分辨它们:“讴”形旁是“讠”,表示该字与语言或话语有关;“呕”的形旁是“口”,表明是和嘴有关的一个动作,即“呕吐”。“呕心沥血”指的是倾吐心血,极端劳苦,应该用“口”字旁的“呕”字;“沤”的形旁是“氵”,表明和水有关,粪肥加水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俗称“沤肥”。

2.理解字义,意义辨识法

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所以掌握字(词)义很重要。有些字词本身含义隽永,根据意义记字形,会平添许多趣味,产生“巧记”的效果。如“脉膊(搏)”,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跳动”的意思,正好可以和“脉搏”的词境吻合,所以“脉搏”的“搏”应是动词“搏”而不是“胳膊”的“膊”。又如“味同嚼腊(蜡)”,嚼蜡,像嚼蜡烛一样毫无味道。“蜡”是动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油质,可做蜡烛。腊,从“月(肉)”,古代农历十二月用肉食祭众神,所以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同样“唇枪舌剑”中的“剑”,记住舌头的形状和宝剑的形状相似,就不会错写成“箭”。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同(近)音形近字的辨析。

3.着眼结构,并举辨识法

汉语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意义丰富而结构对应的词语,可以利用词语结构上的并举关系进行辨析识记,即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来判断词语书写是否正确。例如:

(1)名门旺(望)族:“门”与“族”对应,指家族。“名”与“望”相同,指有名望的。

(2)奴颜卑(婢)膝:“奴”与“婢”对应。奴颜,奴才的脸,满面谄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指表情和动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对人拍马讨好卑鄙无耻的样子。

(3)嘻(嬉)笑怒骂:嬉,游戏,动词性。嘻,拟声词。因为“笑”“怒”“骂”三字都是动词,可以推断出这里应该用动词“嬉”。

(4)前据(倨)后恭:“前”与“后”对应,“恭”是恭敬的意思,与表示傲慢的“倨”对应。

可用此法记忆的还有“挑肥捡(拣)瘦”、“委屈(曲)求全”、“山青(清)水秀”、“伶牙利(俐)齿”、“貌和(合)神离”、“哀(唉)声叹气”、“一张一驰(弛)”等。

4.结合常识,逻辑辨识法

有些字词我们只要结合生活常识就可以推知其正误。如“鸠占鹊巢”,“鸠”比麻雀大,麻雀的巢装不下它,只能是“鹊”;“欢呼雀跃”,形容人高兴得一跳一跳的,所以用“雀”;“悬梁刺骨(股)”,针怎能刺动骨头,所以只能是“股”。

可用此法辨别的还有“珊珊(姗姗)来迟”(姗姗:缓慢,女子走路的样子)、“立杆(竿)见影”(竹竿插稳很容易,而木杆则不易,做目的相同的事,谁不愿意用容易的办法呢)等。

5.斟酌字义,追根溯源法

有些词尤其一些成语,或来自典籍寓言故事,或来自历史传说,了解其出处及特定的文化内涵,不仅充满意趣而且容易记忆。如:

(1)搬(班)门弄斧:班,春秋有名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

(2)默(墨)守成规:墨守,《墨子·公输》中记载,墨子以善于守御著名,后人便称善守者为“墨守”。现在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含贬义。

(3)再接再励(厉):该词最早记录了古代斗鸡游戏中的常见行为:斗鸡时为让自己的鸡获胜,每次斗鸡前,都要在磨刀石上磨磨斗鸡的嘴,使它嘴尖锋利,一下啄伤对方,制敌于死命。“厉”通“砺”,磨刀石的意思。

6.口诀歌谣,顺口溜记忆法

对一些形近易混淆的字词,可以把它的细微差别编成口诀,这样易记易用。比如:

(1)戍戌戊戎,这几个字形近易混,只要记住了它们的读音,就能记住它们的字形,可以连成口诀:“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十字交叉方为戎(róng)”。

(2)掇缀辍啜,用手拾掇房子,用线连缀裙子,用车接回辍学的孩子,用嘴啜泣伤心的日子。

(3)相象像,外貌看长相,样子是形象,照人制成像。

7.妙用修辞,拟人夸张法

巧用妙用修辞,把枯燥的字形联想成有趣味的故事或形象的场景,这样记起来不但兴味盎然,也记忆牢固;或把字词营造成富有情趣的诗意画面,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轻松记住字形。

如“采”和“彩”,“采”常用于神采和文采,“彩”常用于“色彩”和“喝彩”。采用拟人法这样描述:“神采”照亮全部精神,“文采”妩媚一篇文章,“色彩”缤纷整个大地,“喝彩”宣示满腹热肠。

记忆“披星带(戴)月”,我让学生想象下晚自习的路上,吹着夜晚的凉风,身上披着璀璨的星星,头上戴着月亮弯弯的帽子,蹦蹦跳跳回家去的有趣场面。

“挖墙角(脚)”,想象墙是有手有脚的,你挖他的脚,他不悲痛伤心哭泣吗?

8.放飞思维,奇特联想法

在常规记忆方法之余,我常常鼓励学生,一定要放飞思维,不为常法所束缚,要敢想愿意想,奇特甚至惊异的联想也不为过。邓小平说过:“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我认为:“这方法那方法,记住字词就是好方法。”在我的热情鼓励下,大家开动脑筋,不拘一格,很多字词成语,联想新奇,经久不忘。

如“关怀辈(备)至”,联想成“关羽和刘备都很关心你。”就不会把“备”误写成“辈”了。

“合(和)盘托出”神奇的联想成:“某某同学如此苗条,你站在盘子里,老师把你和盘子一起托出来。”全班爆笑,在开心的大笑中,这个成语也牢牢定格在头脑中。

“食不裹(果)腹”,记忆这个成语的时候。我幽默的问大家:“早晨你吃一颗樱桃,中午你吃一个葡萄,晚上吃一个荔枝。结果怎样?”大家说:“很饿,很饿!”我趁机说:“对呀,对呀,所以说吃水果是吃不饱的,食不果腹嘛。”

以上记忆字形题的若干种方法,常常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保证判断的准确性和正确率。在注重积累,留心观察的同时,巧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区别,长期训练,作答字形题才会得心应手,记忆效果才更显著。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安徽文学,2008年.

[2]《教学论坛》,科学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期.

[3]《一本高考语文2014安徽专版》,湖南教育出版社.

4.单位公务人员常用礼仪规范 篇四

一、乘车的礼仪

(一)遵循客人为尊、长者为尊原则。

(二)上车:让车子开到客人跟前,帮助客人打开车门,然后站在客人身后,让客人上车。若客人中有长辈,还应扶持其先上。自己再行入内。

(三)车内排座:后排的位置应当让尊长坐(后排二人坐,右边为尊;三人坐中间为尊,右边次之,左边再次),晚辈或地位较低者,坐在司机边上的座位。如果乘私家车,情况正好相反,如果是主人亲自开车,则应把司机边上的位置让给尊长,其余的人坐在后排。

(四)下车:先下,然后帮助客人打开车门,等候客人或长者下车。

(五)与领导同车:主动为领导开关车门;并应及时上车出行,不宜耽搁。用小车接送领导时应让领导坐在后排,关车门用力要适度。

二、介绍的礼仪

(一)介绍分为:为他人作介绍,被人介绍和自我介绍三种。

(二)介绍他人:礼宾顺序是:不论男女都是向年长者引见年轻者;向女士引见男士,向职位高的引见职位低的人。同时连同双方的单位、职称一起简单作介绍。在人数众多的场合,如果其中没有职位、身份特殊的人在场,又是年龄相访的人聚会,则可按照一定的次序一一介绍。为他人作介绍时,应简洁清楚,不能含糊其辞。介绍时,还可简要地提供一些情况,如双方的职业、籍贯等等。便于不相识的两人相互交谈。介绍某人时,不可用手指指指点点,而应有礼貌地以手掌示意。

(三)被人介绍:面向对方,显示出想结识对方的诚意。介绍完毕后,可握手并说:“你好”!“幸会”!“久仰”!等客气话表示友好。男士被介绍给女士,男士应该主动点头并稍稍欠身,然后等对方的反应。按一般规矩,男士不用先伸手,如果对方不伸手也就罢了。如果对方伸出手来,男士便应立即伸手轻轻一握。女士被介绍给男士,一般来说,女的微笑点头也就是合乎礼貌了。如愿意和对方握手,则可以先伸出手来。

(四)自我介绍:可主动打招呼说声“你好!”来引起对方的注意,然后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也可一边伸手跟对方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

(五)介绍时,介绍者与被介绍者的态度要热情得体、举止大方,在整个介绍过程应面带微笑。双方应当保持站立姿势,相互热情应答。

三、握手的礼仪

(一)握手姿式:一般地,握手的两个人手掌相握呈垂直状态,表示平等而自然的关系,这是最稳妥的握手方式。如要表示谦虚或恭敬,则可掌心向上同他人握手。而如果是伸出双手去捧接,就更显谦恭备至。切不可掌心向下握住对方的手,这是傲慢无礼的表示。握手时应伸出右手,决不能伸左手与人相握。与客人握手时,应面带微笑,自然目视对方,忌漫不经心。

(二)握手顺序:在上下级之间,应上级先伸手后,下级才能接握;在长幼之间,应长辈先伸手后,晚辈才能接握;在男女之间,应女方先伸手后,男方才能接握。

(三)握手力度:相互间握下即可。如果是热烈握手,可以合力摇晃几下,表示十分友好。

四、使用名片的礼仪

(一)名片规格:名片的正面上方印有工作单位,中间印有姓名、职务,下方印有地址、电话等信息。名片正面印有中文,背面往往印有相应的英文。

(二)递送名片:应说“请多多指教”,同时身体微微前倾,低头示意,最好是用双手呈上名片,将名放置手掌中,用拇指夹住名片,其余四指托住名片的反面。请注意名片的字迹应面向对方,便于对方阅读。如果自己的姓名中有不常用的字,最好能将自己的名字读一遍,以便对方称呼。

(三)接受名片:应恭敬。当对说“请多多指教”时,可礼貌地应答一名“不敢当”或“随时请教”。接过名片,一定要看一遍,不可不看一眼就收藏起来。看不清的地方应及时请教。看过名片后,应将名片放好,不要随意乱置。

五、称谓的礼仪

(一)坚持称谓得体,有礼有序原则。

(二)职务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在职务前加上姓名(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

(三)职称称呼: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四)行业称呼: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老师、医生、会计、律师等),也可以在职业前加上姓氏、姓名。

(五)性别称呼:对于从事商界、服务行类的人,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称已婚女性。

(六)姓名称呼: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在对方身份不明的情况下,采用以性别相称“某先生”、“某小姐”或称其为“某老师”,亦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特别是后者,即表示尊敬有礼又不使人觉得不妥。

(七)对年长者称呼要恭敬,不可直呼其名,可敬“老张”、“老王”;如是有身份的人,可以将“老”字与其姓倒置,这种称呼是一种尊称,如“张老”、“王老”。称呼时可借助声调、笑容和谦恭的体态表示尊敬。

(八)对同辈人,则可称呼其姓名,有时甚至可以去姓称名。

(九)对年轻人则可在其姓前加“小”相称,如“小张”、“小李”,或直呼其姓名。

六、交谈的礼仪

(一)态度:尊重对方、谦虚礼让。善于理解对方,然后因势利导地谈论话题。对别人的谈话,应认真倾听,并鼓励引导对方阐明自己的思想。正确的意见,应表示赞同;不同的看法,若无原则性问题,不妨可以姑且听之,不必细究。若是事关原则,可以婉转相告,表述自己的看法,但不要咄咄逼人,使别人难堪。要避免一切直接触犯他人感情的话。言谈中,要避免一切独断的言论。

(二)形体动作:两人交谈时,最好目光交流持同一水平。说话时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或目光冷漠地看着对方。谈话时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手势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但手势不能太多和幅度过大,更切忌手指点对方。

(三)语速和音量:尽可能吐字清晰,不快不慢。声音要适中,以对方能够听清和不妨碍他人交谈为宜。

七、拒绝的礼仪

(一)拒绝时,以做到婉拒他人而又不失礼貌为佳。

(二)位置置换法。有的时候要拒绝对方时,可以朋友的口吻相待,将自己的难处讲出,请对方站在自己的角度体察和谅解。

(三)“先肯定再否定”。可先选取一个局部的枝节方面予以肯定,然后再对问题的主要方面提出否定,使对方有一个下台的机会。

(四)“让我考虑一下”。拒绝别人时,最好不要太快,稍微拖延一段时间,让气氛缓和些较好,若能避免当面拒绝则更好。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当面拒绝时的尴尬,又可使对方觉得你对他提出的问题,确是经过慎重考虑才做出了回答。

八、道歉中的礼仪规范

(一)由于疏忽或失误,影响了公众的利益,就应当及时说声“对不起!”以求得公众的谅解。

(二)道歉时,态度要真诚,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歉意,决不可敷衍行事,做表面文章。

(三)道歉时,也不要奴颜婢膝,纠正自己的过错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应当堂堂正正。

九、聆听中的礼仪规范

(一)聆听时要专心致志,保持目光接触,仔细听清对方所说的话。不要三心二意,东张西望。

(二)应当排除一切干扰:外界的嘈杂声音,内心不良的心境等,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

(三)要积极鼓励对方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要注意观察对方身体语言,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

(五)要边听边想,努力体察对方的感觉,敏锐把握对方话语里的深层含意。

十、打电话的礼仪规范

(一)坚持礼貌、简洁和明了原则。

(二)在办公室打电话,要照顾到其它电话的进出,不可过久占线。

(三)打电话之前,请做一下准备,将所要说的问题和顺序整理一下。

(四)拨通电话后,应当先自报一下家门和证实一下对方的身份。如果你找的人不在,可以请接电话的转告。可先说一句:“对不起,麻烦你转告?”,然后将你所要转告的话告诉对方,最后,向对方道一声谢,并且问清对方的姓名。切不要“咔嚓”一声就把电话给挂了,(五)如打电话是要通过总机转接的,应对总机小姐说一个“请”字,“请转?分机”。

(六)通话期间,语言要简洁明了,事情说完,道一声“再见”,便及时地挂上电话。

(七)接电话。当听到电话声响起时,应迅速起身去接,拿起听筒,若对方没有发话,可先自报一下家门:“您好!这儿是?xxx办公室”。

(八)作为接话人,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并及时作答,给对方以积极的反馈。

(九)传呼时,请告知对方“稍等片刻”,并迅速找人。如果不放下听筒呼喊距离较远的人,可用手轻捂话筒或保留按钮,然后再呼喊接话人。如果要接电话的人不在,打电话的人要求你转告的话,应做好电话记录,记清:1.打电话者的姓名、所属单位;2.转告的具体内容;3.是否需要回电,以及回电号码、时间;4.对方打电话时的日期、时间。记录完毕后,最好向对方复述一遍,以免遗漏或记错。

(十)当接到拨错的电话时,也应礼貌温和地告诉对方“您打错了”,而不要粗暴地挂上电话。对方若说“对不起”时,你可以回答“没关系,再见!”

(十一)通话结束时,作为接话人,一般来说,应等对方先挂上了电话后再放下话筒。

十一、服装的礼仪

(一)坚持整洁、美观、得体的原则。要与自身形象相和谐,与出入场所相和谐,与着衣色彩相和谐,与穿着搭配相和谐。

(二)与自身形象相和谐。一是指所从事的工作的职业形象,二是指自身的身材长相。由于公务人员的职业特性的要求,在穿着方面应表现出稳重、大方、干练、富有涵养。

(三)与出入的场所相和谐。社交场合的穿着大致可分为礼服和便服两种。礼服主要是出席正式、隆重、严肃的场合时的着装,如西服、中同服、旗袍或民族着装。便服主要是在一般场合、日常交往中的穿戴,相对可随意一些,各式短衣、衬衣、皮衣等都可。

(四)办公时的着装。要整齐、稳重、大方。工作人员上班时不能穿短裤、运动服,在办公室不着超短裙。

(五)宴会、记者招待会时的着装。着装应讲究。男性可穿颜色深一点的西装,加上白色的衬衣和领带。女性可穿套裙或旗袍,颜色以高雅艳丽为宜。

(六)会见、访问时的着装。可穿套装,也可穿色彩、图案活泼一些的服装,如花格呢、粗条纹、淡色的服装都适宜的.十二、礼仪场合的仪容规范

(一)服装要清洁、整齐。特别应注意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擦亮。

(二)女性修饰应适度,化妆应淡雅清新。忌浓妆艳抹,不带手链、耳环等。女士穿裙装时,袜子口不能露在衣裙之外。

(三)男士要刮净胡须,剪短鼻毛;双手清洁、指甲应剪短。男士穿西装时,应佩带领带。

着中山装时,要扣好领扣、领钩,穿长袖衬衣要将下摆塞在裤内,袖口不要松开或卷起。不得着短裤、汗衫、赤脚穿凉鞋出入公众场合。

(四)参加室内各项活动时应脱去帽子、大衣、围巾、手套等。

(五)语言规范,谈吐得体。语言以洗炼、热情、理性为基本风络。机关干部应提倡使用普通话,少用方言、土语。汇报工作要语言简洁,吐字清晰,忌罗嗦冗长。

(六)行走规范,领导风度。

坐姿:面前无桌时,男性张开双腿而坐,手置膝上或放于大腿中前部,忌双腿叠放或颤抖;女性膝盖并拢,身体微侧,腰挺直,坐满椅面或三分之二。面前有桌时,忌趴在桌上或有过多小动作。

站姿:姿态端正、挺胸、收腹、梗颈、不背手、不插腰,不前依后靠,手不插兜。男性双手自然下垂,两脚与肩同宽;女性双手轻扶腹前,双脚成V字形。走姿:机关内行走要轻而稳,多人同行忌横列一排并行,更忌勾肩搭背。

十三、拜访的礼仪

(一)如果双方有约,应准时赴约。因故不得不迟到或取消访问,应立即通知对方。

(二)如果与接待者是第一次见面,应主动递上名片,或作自我介绍。对熟人可握手问候。

(三)如果接待者因故不能马上接待,应安静地等候,有抽烟习惯的人,要注意观察该场所是否有禁止吸烟的警示。如果等待时间过久,可向有关人员说明,并另定时间,不要显现出不耐烦。

(四)与接待者的意见相左,不要争论不休。对接待者提供的帮助要致以谢意,但不要过分。

5.常用工作总结写作规范 篇五

常用工作总结写作规范

一、工作总结的概念和作用(一)概念

工作总结的常规性概念是这样的:总结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通过对过去一阶段工作的同顾和分析评价,判明得失利弊。提高理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一种常用文书。(二)作用

进行工作总结,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总结,零散、表面的感性认识将转变成全面、系统、理性的认识,使事物发展的规律更加清晰和明朗,以便于人们掌握和运用。总体看来,工作总结大致有以下作用:

1、探寻规律。每一项工作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只有我们遵循这些规律,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经常及时而深入地对工作进行总结,就是不断挖掘这种成功规律过程。2.推动工作。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工作实践中,经常进行工作总结,随着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工作自然越做越顺,职业前途一片光明。

3.联系沟通。就一个组织而言,进行工作总结的过程其实也是统一认识、促进内部交流的一个过程。对上级而言,这是了解下级具体工作状况的一个好途径;对下级而言,可以促进协同、及时沟通,进而共同进步。

4.提供借鉴。通过工作总结,既能全面认识成绩和经验,也可发现存在问题。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来说,这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5.提高能力。总结,可以培养和锻炼总结者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起到提高工作能力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每总结一次,其认识水平就会提高一次,相应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就会有所长进。

二、工作总结的结构和基本内容(一)结构

总结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详见下表)总结的结构 标题 规范式

标题 由单位名称、时间、事由、文种组成,如《××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总结》,有的只写《工作总结》等。灵活式

标题 较灵活,既可为单行标题,也可为双行标题,如《增强体质——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等。

正文 前言 即正文的开头,一般简明扼要地概述基本情况,交代背景,点明主旨或说明成绩,为主体内容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

主体 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揭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要全面、要透彻。

结尾 可以概述全文;可以说明好经验带来的效果;可以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或改进意见。尾部 包括署名和时间两项内容。如果标题中已有署名,这里可不再写。(二)基本内容 根据工作

情况的不同,总结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总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概况。主要是与工作有关的一些条件、背景和数据等。进行工作总结时,应对工作相关情况进行简要的陈述和交代,对主客观条件等进行适当分析。

2.主要做法和成绩、缺点和不足。这是工作总结的核心部分。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怎样取得的;缺点是什么,表现在哪里,是如何产生的,都应分析透彻。这部分往往占据较大篇幅。

3.体会或经验。在摆事实的基础上,发掘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以指导日后的工作。

4.下一步的打算或计划。在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要求,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奋斗目标、整体思路、改进措施等。

三、工作总结写作的基本步骤

很多人常常认为工作总结难写,其实只要我们熟练掌握了工作总结的写作步骤,多加练习,完全能够写好总结。写作工作总结,虽然没有固定套路,但大体上也有基本的路数。一般情况下,主要有“六大步骤”。1.了解材料,占有材料。

占有材料是进行工作总结的重要前提。没有材料,便无从写起;材料不充分,写作难免干瘪无味或空洞无物。所以,在进行工作总结前应通过多种形式,听取各方意见,了解相关情况,掌握足够多的数据、所获荣誉、典型事例等。收集方法上,既可在平时多积累,也可通过查看记录或调查的形式进行。

2.整体构思,编写提纲。

占有材料后,首先要进行的是一个取舍的问题。

拟提纲要从工作总结的整体出发,先考虑写几大部分,每部分里需要写几个观点,每个观点里又应分为几个小观点。一般写到三级标题即可。提纲是工作总结的骨架,既要清晰、明确,又要突出重点。

3.归纳成绩,总结经验。

对成绩的概括,应有条理、有顺序地摆数据、讲事实、做对比。特别要注意抓主要成绩,切勿面面俱到,写成流水账。各成绩之间应用序列数字标明,使条理更清晰。也可为每项成绩单独拟订小标题,便于读者理解。4.分析问题,追根溯源。

分析问题常常放在工作总结的结尾部分。写问题必须抓住关键,找出要害,不能大情、小事全罗列进去。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并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5.认真修改。

四、工作总结的写作要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起草一篇工作总结并不难,但要真正按照高标准的要求,写作一篇高质量的工作总结,就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了。一般来说,一篇高质量的工作总结,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要有

高度,有升华。一篇高质量的总结必然要有全局高度。要善于跳出个人的、部门的、地区的小圈子,站在全局看问题。如站在组织发展的高度、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否则,只注重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目光狭窄,定然很难写出高水平的工作总结来。

2.要有深度,善于挖掘内涵。高质量的总结,应由表及里、由浅人深,总结经验深刻独到,剖析问题一语中的,不能泛泛而谈、蜻蜓点水。

3.要有个性,会提炼特色。人云亦云,不仅是写文章的一大忌讳,更是做工作总结时应避免的。一般来说,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都有其不同于其他部门或个人的方面,我们做工作总结,就是要善于发现这些有个性、有特色、具有学习和推广价值的东西。

4.要有逻辑性,科学缜密。科学缜密、逻辑性强,是工作总结的显著标志,不仅有利于理清工作思路,也便于将经验推广。

5.要有创新,写出新意。每一次总结,都应是有所收获的。要想有所收获,就应力争写出新鲜的东西来,新的成绩、新的经验、新的认识、新的表述方式等等。

五、撰写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工作总结中,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好大喜功,搞浮夸,只讲成绩,不谈问题;另一种是将总结写成了“检讨书”,把工作说得一无是处。这两种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做总结,必须如实地分析、评价自己的工作,对成绩,不要夸大;对问题,不要轻描淡写。

6.门户常用SEO策略及操作规范 篇六

总体原则:重点关键字重点做,长尾关键字解决收录。

我这里追本溯源来浅析门户网站常用的SEO策略:

一、二级或者三级域名的使用

1、门户网站由于类别众多,所以可以使用多个二级域名或者三级域名,独立成站,而这些站经过培养,就可以成为SEO以后的资源,如交换友情链接包括交叉链接。

2、若不使用二级或三级域名,而继续使用目录结构,两层或者三层目录,不利于积累SEO资源,别人很不愿意跟你的目录换链接,但是愿意跟独立的站点换链接。

3、从URL权重角度,独立的域名比目录或者单页面要具有优势。

4、独立域名PR相对容易提升。

5、对解决收录有帮助,绑定子域名可以有效减少目录层次,方便抓取,然后子域名内部的页面可以放到该类别首页展示,可以有效解决网页收录。

6、若单独类别流量较大,服务器需要独立出去也十分方便。

7、假设SEO使用过度或者使用作弊手段,进而被搜索引擎惩罚,不会影响其他站点的发展(子域名被K,主站和其他子域名表现正常的例子很多)。

二、URL规范

域名确定了,下来就URL规范,title规范之类,自从做产品以来,我也养成了融入SEO的习惯,每个产品的策划之处就制定了绝对的URL和标签规范,这些规范是以后绝对不能动的,尤其是URL规范,因为改动一次URL对于门户网站来说要意味着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页面的重收录问题,一般常用的URL形式有:静态URL和目录结构的URL,动态URL现在的抓取也可以,但是我的建议还是静态URL或目录结构的URL。

三、页面代码的规范

一般门户站点的页面模板设计都有严格的设计规范,不会乱加代码或者CSS书写混乱,Table和DIV滥用,大部分都是遵循W3C网页设计标准在做,传统的Table结构的很少,DIV+CSS结构居多,当然代码会精简许多,自然网页加载速度会加快,减轻Spider(搜索引擎蜘蛛)抓取的负担。

四、页面标签的规范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算是SEO技巧,只能说是SEO稍有帮助的元素,标签的规范包括Title,Meta,Alt,Nofollow等标签属性的使用,关于具体的写什么,写多少字,用什么特殊字符来凸显该页面或类别在搜索结果页面展示,都是一些细节了,我这里不便嗦。

五、关键字分析规范

从首页到栏目再到内页,从热门词到长尾词,分类别,按照搜索量的降幂排列,实施的时候,按照指数打乱次序分批次安排给下属人员。

六、页面关键字布局

关于关键字的布局策略,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论点—关键字散布于页面的各个角落。这里的散布是指分散的布局;各个角落,千万别理解成为页面的全部,是指分散的比较均匀。目的在于防止关键字的堆积而造成作弊的嫌疑,但是大部分网站的处理依然是Title堆满,Keywords写满,Description再重复几遍。(这样导致被K的案例多不胜数,比较老套的搜索引擎作弊伎俩之一)

七、内链接(inside link)建设

有些门户站点没有专门的人员去做外部链接,但是关键字排名依然很好,一方面是域名的历史和权威性,成为搜索引擎新闻源,另一方面大都是内链接比较合理和规范,内链接建设方式很多,我这里结合自己几年SEO和做产品的经验简单谈几点:

1、相关类别、文章或热门推荐

千万不要小看,对于增加内链接是很有用的,一方面,一篇文章在多个页面的热点推荐,或者相关文章中出现,可以有效提高页面的曝光率,为搜索引擎蜘蛛提供了多个入口,有利于收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平衡页面的PR值,我一直认为某个站点首页的PR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重,页面平均PR或者栏目URL平均PR才是有价值的,

有一点比较可惜,一些Blog或者门户站点的相关文章或者热门推荐等信息使用JS调用,使得某些搜索引擎蜘蛛的抓取出现困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

2、Tag和Tag聚合

Tag多见于blog,用户写了一篇blog然后编辑或者选择一些Tag,其实每个tag就是一个精准聚合,把与这个词相关的页面都以列表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的页面上的信息就是与该词最相关的,由于各个页面的标题或者描述里面都会有这个Tag(词),所以页面的关键字分布也相对均匀,与我前面提到的关键字分布原则温和,所以一般的Tag的URL收录后都有比较好的排名,我们把握一个原则,搜索引擎是在为用户提供与用户输入的关键字最精准和最全面的信息。Tag聚合就是对所有Tag的一个列表,也多见于Blog,可以叫做tag地图。

3、重写站内搜索URL强推“搜索风云榜”

在一些对检索量要求比较高的网站做得比较多,比如购物搜索类网站,分类信息网站,C2C类网站,生活搜索类网站,我简单说下做法,本质就是对用户在站内的搜索结果(一个列表)的Title做了规范,URL进行了重写,然后将重写过的URL存储起来,在一个名叫“搜索风云榜”或者“**指数”的产品中展示出来,本质这个产品也是个网站地图了。用户的每次搜索都为网站贡献一条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存储起来,换一个样式(风云榜)展示出来,道理与Tag一样,从产品角度来说,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反应站内商品或者服务的一个相对的关注程度。

4、关键字替换

页面上出现的一些关键字用“固定的关键字带固定链接”的形式来体现出来,表现效果有点类似Clickeye,目前各大门户都有使用,一方面提升了内链,另外改善了用户体验(假如用户看到了这个词,而正好是一个专业的陌生词,这个时候这个词上正好带有链接,为用户做解释,方便了用户),经常读Blog的朋友也会发现在一些博客中也常会使用这招。

八、外部链接(outside link)建设

外部链接的建设在SEO策略中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约在关键字排名中占据60%的权重,一般在门户站,如果有SEO部门,都会组建专门的Link组,来长期负责链接交换或者链接诱饵的建设工作,当然外部链接的建设方法有很多种,曾经有人总结了108种,常用的有友情链接(含交叉链接),链接买卖,BD合作,文字广告,博客群建,论坛群发,PR稿,站群,Linkfarm等)

九、实施效果阶段性跟踪监测

主要是利用一些SEO工具进行数据监测和流量分析,对比搜索流量的变化,关键字升降情况,以及关键字的升降对流量的影响程度等,根据数据情况及时调整方案或者实施项目的优先级。

十、人员绩效考核和SEO效果评估

统计个人报表,评估个人工作绩效。

除了上述的10点还有一些针对行业门户的SEO策略,我这里不做赘述,上面几点能做到,一般就会有不错的效果了,当然也是分批,分阶段实施的,从关键字分析到策略实施,时间和人员的安排、团队培训、资源培养到每个阶段的效果评估和数据分析也都需要经历一番折腾。

门户网站的SEO如果单独工作,也会遇到很多阻力,很多情况会在执行上出问题,因为有些是产品上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需要开发新产品,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其实都是产品上应该提出的需求(这也是我转型做产品的原因之一^_^),技术才会去实施,所以工作中需要多多沟通、协调。

7.防雷接地规范常用规范 篇七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报批稿)(以下简称“规范”)第3章全部内容是强制性条文,和2000版规范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1)对爆炸危险场所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做了新的规定:

一类防雷建筑物包含:a.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b.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类防雷建筑物包含:a.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b.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2)二类防雷建筑物中增加了飞机场、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以及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

3)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预计雷击次数,“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由大于0.06次/a改为大于0.05次/a,其中增加了“火灾危险场所”;“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由大于0.3次/a改为大于0.25次/a,其中增加了“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4)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预计雷击次数,“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由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改为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其中增加了“火灾危险场所”;“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由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改为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其中增加了“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规范第四章4.5.5“粮、棉及易燃物大量集中的露天堆场”,年预计雷击次数由大于或等于0.06次/a改为大于或等于0.05次/a。

2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规范附录A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公式不变,仍是:N=k×Ng×Ae

但有以下两个调整:

1)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无当地气象台、站资料时),公式简化为:Ng=0.1×Td(次/km2/a)式中:Td—年平均雷暴日。

2)Ae考虑周围建筑物对该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的影响。

(1)建筑物高度小于100m,当其周边在2D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且这些建筑物不在所考虑建筑物(hr=100 m)的保护范围内时,公式(A.0.3-2)算出的Ae可减去(D/2)×(这些建筑物的长度之和)×10-6(km2);当其周边在2D范围内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Ae可减去D×(这些建筑物的长度之和)×10-6(km2)。

(2)建筑物高度大于或等于100m,当其周边在2D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且这些建筑物不在所考虑建筑物(hr=100 m)的保护范围内时,公式(A.0.3-5)算出的Ae可减去(D/2)×(这些建筑物的长度之和)×10-6(km2);当其周边在2D范围内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Ae可减去D×(这些建筑物的长度之和)×10-6(km2)。

3 接闪器

3.1 接闪器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

1)接闪杆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钢管制成,规格见表1注(3)。

2)架空接闪线和接闪网宜采用截面不小于50mm2热镀锌钢绞线或铜绞线。

3)敷设在混凝土中作为防雷装置的钢筋或圆钢,当仅一根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被利用作为防雷装置的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其截面积总和不应小于一根直径10mm钢筋的截面积。

4)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宜利用其屋面作为接闪器。

接闪器(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见表1。

3.2 滚球法

规范在确定接闪器的布置时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滚球法和网格法。网格法适用于平屋面;滚球法可用于所有情况,尤其适用于屋顶突出物。

在滚球法的应用上,附录D.0.7应和4.3.9条1款结合起来考虑,4.3.9条1款要求,“对水平突出外墙的物体,如阳台、平台等,当从屋顶周边接闪带外向地面垂直下降接触到上述物体时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如图1所示,某二类防雷建筑物,屋顶采用避雷网格保护,滚球半径45m球体从下方能接触到C处,如果球体从B处的外侧上方落下接触不到C、D处,则C、D处不需要设置接闪器。滚球从屋顶周边落下能接触到B处;从B的周边落下能接触到E处,则B,E处均应设置接闪器。

是否属于需要设置接闪器的“水平突出外墙的物体”,需要用滚球验证,上图中只有B、E处属于“水平突出外墙的物体”。

三类防雷,规范4.4.8仅需要将滚球由45m改为60m。

3.3 防侧击

规范对一类防雷建筑物(非独立接闪器)的防侧击措施依然按30m以上设置接闪器;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侧击不再依据各自的滚球半径,而是引用IEC 62305-3 5.2.3的条文要求:

注:(1)按5.3.4条,专设引下线暗敷时,圆钢直径不应小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mm2;(2)对埋于混凝土中以及与可燃材料直接接触的不锈钢,其最小尺寸宜增大至直径10mm的78mm2(单根圆钢)和最小厚度3mm的75mm2(单根扁钢);(3)采用热镀锌接闪杆,杆长1m以下时:圆钢为12mm;钢管为20mm;杆长1〜2m时,圆钢为16mm;钢管为25mm;独立烟囱顶上的杆:圆钢为20mm;钢管为40mm。当独立烟囱上采用热镀锌接闪环时,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2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 mm。

1)对高度低于60m的建筑物,不需要考虑侧击,即,图1中F处以下部位不需要设置接闪器;

2)对高度为60m及以上的建筑物,其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应防侧击,防侧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这部位各表面上的尖物、墙角、边缘、设备以及显著突出的物体,如阳台、平台等,应按屋顶上的保护措施考虑;

(2)在这部位布置接闪器应符合对本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接闪器应重点布置在墙角、边缘和显著突出的物体上;

(3)外部金属物,如金属覆盖物、金属幕墙,当其最小尺寸符合本规范第5.2.7条2款的规定时,可利用其作为接闪器,还可利用布置在建筑物垂直边缘处的外部引下线(包括暗敷的引下线)作为接闪器;

(4)符合本规范第4.3.5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内钢筋和符合本规范第5.3.5条规定的建筑物金属框架,当其作为引下线或与引下线连接时均可利用作为接闪器。

上述要求是基于观测数据做出的结论,小雷击电流击到低于60m的建筑物垂直侧面的概率足够低,可以忽略;高于60m的建筑物遭受侧击的概率依然很低,只占百分之几,而且,雷电流的参数较低,可在图1的A、F、屋顶,以及F至屋顶的侧面等处设置接闪器,F处及以上的墙体侧面可采用网格法,F处以上部位的外墙金属构建(需要考虑防侧击)均应和防雷装置可靠连接。

笔者推荐结合建筑外形设置贴墙安装的网格接闪带,或利用符合要求的外墙金属覆盖物、金属幕墙做为接闪器。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做为接闪器时,应避开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等人员易接近场所,以避免建筑物围护结构遭雷击破损、坠落,导致人员损伤的风险。

4 引下线

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见表1。

4.1 引下线设置要求

1)利用建筑物金属构建作为引下线时,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或螺丝扣连接,或对焊或搭焊连接。单根钢筋或圆钢或外引连接板、线和结构钢筋的连接应焊接或采用卡接器连接。

2)敷设在混凝土中作为防雷装置的钢筋或圆钢,当仅一根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被利用作为防雷装置的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其截面积总和不应小于一根直径10 mm钢筋的截面积。

3)规范5.3.8第二类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时,在其钢构件或钢筋之间的连接满足本规范规定并利用其作为引下线的条件下,当其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时,可不要求满足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

注:(1)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2)规范5.4.5有此做法,从基础接地体引出连接导体和人工接地体直接连接的缺点是:在没有挖开地面时,无法判断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及其连接导体是否良好。如必须按此做法时,应按本文5.2中的3)执行;否则,可按土壤中设置人工接地体的措施执行。(3)断接卡子(断开的测试板)用途:a——两个测试板以上部分是否通路(可判断连接是否良好),b——每根接地线至接地体是否通路,c——测试接地电阻;(4)连接板作用:a供测量,b接人工接地体,c作等电位连接用;(5)此处的接地连接板和断接卡子可合设。(6)建筑物钢构件或混凝土内钢筋之间连接成为电气通路,并利用其全部垂直支柱作为引下线时,可不要求满足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

4.2 引下线设置部位

1)专设引下线应设于建筑物外墙

(1)非独立接闪器的一类防雷建筑物(4.2.4条2款)的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布置;

(2)二、三类防雷建筑物(4.3.3,4.4.3)的专设引下线均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布置;

规范5.3.4要求,专设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外表面明敷。建筑艺术要求较高时也可暗敷。

2)自然引下线可设于建筑物外墙或内部

(1)规范4.5.6条款1):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这些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

(2)附录E图E.0.2分流系数kc(2)注:n为建筑物周边和内部引下线的根数且不少于4根。

由以上规范条文可知,规范允许自然引下线设于建筑物内。笔者认为宜在附楼屋顶处设置防雷等电位连接,并将引下线引至外墙,以利设置测试板、外引接地极、等电位连接和雷电分流等需要。

某二类防雷建筑物,为利于分析,引下线按每层均设环形导体考虑,塔楼部分五层,引下线根数n1=8;附楼部分三层,引下线n2=17。首次雷击雷电流为150kA。

(1)塔楼部分一层(即建筑物四层)处雷电流分流为Kc5=1/n1,I1=150/8=18.75kA

(2)附楼部分经等电位连接及外引分流后,一层处的分流系数为Kc8=1/n2(考虑到二次分流的均匀性更好),I2=1/17×150=8.82kA

(3)实际上,考虑雷电流趋肤效应的影响,I2会更小。如按英国BS6651-1999,内部引下线分流约为边部引下线的1/2,角部引下线的1/3,据此推算出I2值约为4.55kA。

1-接闪器;2-引下线;3-附楼屋顶引下线外引连接线;4-接闪器或防雷等电位连接线;a〜h主楼引下线;i〜q附楼增加的引下线

可见,附楼部分经等电位连接及外引分流后,建筑物内部引下线在一层处的雷电流将小得多。因此,建筑物电子系统宜尽量设于底层、不靠外墙的区域。电子设备宜离开内部引下线一定的间隔距离,当无法满足隔离距离时,可与引下线做等电位连接,同时,带电导体应设电涌保护器。

5 接地体

5.1 混凝土中的接地体

应优先采用混凝土中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

1)当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4%及基础的外表面无防腐层或仅有沥青质防腐层时,宜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

2)当有高分子防水层且无桩基可利用时,可将水平人工环形接地体敷设在防水层下方100~150mm厚的素混凝土垫层内,由于抗腐蚀的需要,接地体外部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大于50mm。

3)敷设于混凝土内的接地体可采用无防腐措施的裸钢,且单根时不应小于φ10。

4)单根钢筋或圆钢或外引连接板、线和结构钢筋的连接应焊接或采用卡接器连接。

5.2 土壤中的接地体

1)当没有条件在混凝土内敷设接地体时,设置在土壤内的人工接地体应注意防腐蚀、土壤风化和冰冻的影响,确保接地电阻稳定。

2)全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角钢、钢管或圆钢;全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扁钢或圆钢;

注:(1)要求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周围土壤含水量大于4%。(2)本处取典型值,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3)按IEC62305-3 F.5.4.3.2要求应采用10m×10m金属网格。(4)IEC62305-3 F.5.4.3.2土壤中的接地体和基础接地体相连时,“应”采用铜或不锈钢接地体。F.5.6.2.2.1埋在土壤中的镀锌钢接地极应通过绝缘火花间隙和基础接地体相连。(5)按IEC62305-3 F.5.6.2.2.1用作土壤中接头的材料应与接地终端导体有相同的耐腐蚀特性。

3)当土壤中的接地体需要连接到混凝土基础内的钢筋时,土壤中的接地体宜采用铜质、镀铜或不锈钢导体(IEC标准不允许在此情形下使用镀锌钢接地体),焊接点应长30mm;当主钢筋不允许焊接时,应使用夹具或附加专用导体连接。IEC63305-3 F4.3.3要求,因为混凝土浇筑后不能检查,因此,如果采用夹接,为安全起见,应使用两个连接导体(或一个连接导体,由两个夹具连到不同的主钢筋)。

4)土壤中的接地体应埋设在散水坡外,冻土层以下,埋设深度应大于0.5m;

5)接地装置埋在土壤部分的连接宜采用放热焊接,或者,在焊接处做防腐处理。

6 相关问题

6.1钢结构建筑的钢柱引下线是否需要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

在不考虑其他管理因素,且土壤电阻率资料未知时,规范4.5.6要求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典型做法:

1)可接触的外露引下线,其距地面2.7m以下的导体用耐1.2/50μs冲击电压100kV的绝缘层隔离(例如用至少3mm厚的交联聚乙烯层),做为接触电压防护;

2)钢柱引下线处应采用网状接地体对地面作等电位处理以防跨步电压。

但在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时(这些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可以不考虑钢柱引下线处的接触电压和引下线入地处的跨步电压。如果此钢结构建筑的金属架构和用做引下线的10根以上的钢柱能保证电气上贯通,则无须考虑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

6.2 雷电反击

雷电反击是雷电流泄放时在各导体上产生的高电位对其他物体产生的电击现象,雷电反击包括传导反击和击穿反击。规范对各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击穿反击提出了距离要求,当不能满足此间隔距离时,应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

1)一类防雷建筑物,当采用独立接闪器时,Sa1,Se1,Sa2根据具体情况由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3m。

2)一类防雷建筑物,当接闪器设于建筑物上时,要求楼内金属物和防雷装置互相连接,且等电位连接环间隔不大于12m;高度超过30m时,从30m以上每隔不大于6m设水平接闪器,使得反击过电压大大减小。于是,规范不要求考虑防反击的间隔距离。

3)某二类防雷建筑物,高度80m,引下线根数n大于4,地面、顶层及64m处(侧击高度)均设等电位联结环,计算点到最近的等电位连接点的长度lx可取35m。

同理,三类防雷建筑物,Sa3≥0.04Kclx=0.04×0.44×35=0.616m

因此,二类和三类防雷建筑物在空气中的间隔距离典型值分别不小于1.0m和0.8m。

规范4.3.8条3款虽提到混凝土墙和砖墙的击穿强度为空气的1/2,却仍按空气的公式计算。若按IEC标准原计算公式,二类和三类防雷建筑物在钢筋混凝土中的相应间隔距离应分别不小于2.0m和1.6m。

6.3 屋顶用电设备的保护

规范4.5.4条1款“无金属外壳或保护网罩的用电设备应处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未明确有金属外壳的用电设备是否需要接闪器的保护。

直接雷击过电压能高达100kV[1];而220/380V用电设备的绝缘耐冲击电压按规范表6.4.4不超过6kV,一般难以承受直接雷击。IEC62305-3 F.5.2.4.2.5要求,“所有由绝缘或导电材料制成的屋顶固定物,如果含有电气和/或信息处理设备,应处于接闪器保护体内。”F.5.2.4.2.7要求,“安装在屋顶上的设备、不能承受雷击的设备、导电屋顶立面、建筑物屋顶上不符合自然接闪器系统要求的其他部件等导电物质,应由接闪器提供保护。”

例如,屋顶太阳能装置如果不处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很有可能被雷电击穿其设备绝缘,引起部分雷电流进入水系统造成电击事故;或者,工频电压可以顺利通过被破坏的设备绝缘路径,造成人身接触伤害的发生。规范条文说明4.3.9附注中摘录IEC62305-3的内容:“装在建筑物外墙上的电器和电子设备,甚至被低峰值雷电流侧击击中,也可能损坏。”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在无设备具体资料的情况下,设在屋顶和建筑外侧墙上雷电侧击范围内的风机、VRV空调室外机,以及节日彩灯、航空障碍灯等用电设备均应处于LPZ0B区内;该区的特点是,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减弱。用电设备管线应穿金属管敷设并两端接地,可以大大减弱雷击电磁干扰。

6.4 电气连接

电气连接的目的是在防雷装置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可靠的电气通路。

1)接闪器、引下线的电气连接

(1)利用金属屋面做为接闪器时(二类和三类防雷建筑物),金属屋面板间的连接应是持久的电气贯通,例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

(2)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其构件内箍筋与钢筋的连接,钢筋与钢筋的连接(二类和三类防雷建筑物),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或螺丝扣连接,或对焊或搭焊连接。单根钢筋或圆钢或外引预埋连接板、线与上述钢筋的连接应焊接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

规范条文说明4.3.5引用前苏联和日本的实验、前英国标准(现已改用IEC标准),以及瑞士高压问题研究委员会的研究成果,认为混凝土内钢筋与钢筋的连接,可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需要注意到,IEC62305-3 F.4.3.6有不同的表述,“调查表明,绑扎不适用于传导雷电流的连接。早期的研究认为,至少3根主钢筋的绑扎形成电气通路。”“对于携带雷电的连接,最好方法为焊接和夹紧。作为连接的捆扎(同规范的绑扎)仅适用于EMC目的。”

2)接地体的电气连接

(1)规范5.4.8要求,接地装置埋在土壤中的部分,其连接宜采用放热焊接;当采用通常的焊接方法时,应在焊接处做防腐处理。

(2)当土壤中的接地体需要连接到混凝土基础内的钢筋时,土壤中的接地体宜采用铜质、镀铜或不锈钢导体,焊接点应有30mm长。

3)弯头、阀门、法兰盘等的电气连接

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有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6.5 金属屋面的建筑物防雷要求

规范5.2.7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宜利用其屋面作为接闪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其厚度:铅板不应小于2mm,不锈钢、热镀锌钢、钛和铜板不应小于0.5mm,铝板不应小于0.65mm,锌板不应小于0.7mm;

3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其厚度:不锈钢、热镀锌钢和钛板不应小于4mm,铜板不应小于5mm,铝板不应小于7mm;

经咨询规范主编人林维勇老师,规范的易燃物概念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确定。查询GB 50058-92附录一得知,在民用建筑里,除加油站等建筑外,几乎遇不到易燃物,只需按5.2.7条2款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考虑。

对于生产和储存类厂房建筑(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当做为接闪器的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时,规范条文说明推荐采用上层金属板厚度满足5.2.7条2款要求的“夹有非易燃物保温层的双金属板”。因为雷击只会将上层金属板熔化穿孔,上层金属板的熔化物不会滴落到下层金属板的下方。同时,夹层的物质必须是非易燃物,且选用高级类的阻燃类别。此意见在实际工程中非常有指导意义。

6.6 屋顶孤立物的防护

二类和三类防雷建筑物对突出屋面的孤立金属物的防雷做了补充,如果不超过以下尺寸,可以不设附加的直击雷防护:

1)孤立金属物:高出屋顶平面不超过0.3 m,上层表面总面积不超过1.0 m2和上层表面的长度不超过2.0 m。

2)孤立非金属物:不超过由接闪器形成的平面0.5m以上。

6.7 共地接地和接地电阻

1)规范对各类防雷建筑物均要求采用共用接地。

一类防雷建筑物采用独立接闪器时(4.2.2条3款),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与电气和电子系统的接地装置共用。一类防雷建筑物采用非独立接闪器时(4.2.4条5款),防雷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接地装置共用。二类(4.3.4)、三类(4.4.4)防雷建筑物外部防雷装置的接地应和防雷电感应、内部防雷装置、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共用接地有以下的优点:

(1)采用总等电位连接,不设置专门的独立接地,具有经济、实用的特点;

(2)雷击防雷装置时,采用共地的情况下,连接同一接地体的设备之间不容易产生共模电位差,雷电引发建筑火灾、设备损坏和人身电击伤害的概率比独立接地装置时小得多[2];

(3)共用接地能避免接地故障灵敏性不够造成电击伤害的可能;

美国IEEE Std1100-1992不建议采用任何一种所谓分开的、独立的、绝缘的、专用的、干净的、静止的、信号的、计算机的、电子的或其它这类不正确的大地接地体做为设备接地导体的一个连接点。

2)防雷与电气、电子系统共用接地电阻值

一类防雷建筑物采用独立接闪器时,其共用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采用非独立接闪器时,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二类、三类防雷建筑物共用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没有严格的阻值要求。规范没有要求共用接地电阻达到更低的阻值,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规范条文说明4.2.4条6款认为,共用接地时,工频接地电阻应取决于50Hz供电系统对人身安全的要求,把保障人身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2)雷击建筑物时,设备安全取决于设备间的电压差(或者,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与接地电阻的阻值没有直接关系;

(3)接地体的真实描述是一个复数阻抗,即R±jX,X=2πfL,感抗和频率成正比,不是一个定值;

(4)电子系统的功能性接地要流过直流到高频的电流,在高频情况下,要求更低的工频电阻是不切实际的。美国IEEE Std1100-1992也指出,不需要寻求非现实的低值接地电阻。例如不需要寻求通常采用的1Ω接地电阻[2]。可按其他国家标准,取接入各系统中最低接地电阻值即可。

参考文献

[1]哈塞.低压系统防雷保护(2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14.

8.防雷接地规范常用规范 篇八

电力常用的一些计量单位及其大小写:

a.电压kV、电阻kΩ、电流mA、μA、kA、有功功率kW、无功功率kvar、视在功率kVA、电容F、p、μF、频率Hz等。其中的k、m、μ、var、p、z均为小写字母,其余为大写字母。

b.MΩ、MW、Mvar、MVA、MPa中的M为大写字母。

c.不少作者往往大小写不分,如将“mA(毫安)”写作“MA(兆安)”,将“MW(兆瓦)”写作“mW(毫瓦)”,则大错特错,贻笑大方。

5.7 外文字母的处理

9.SMT车间防静电、接地管理规范 篇九

一、人员防静电要求

1、作业员佩戴有线静电手环、防静电手套,穿防静电衣、帽、防静电鞋;静电手环、防静电鞋需每班测试(并目视检测静电手环手腕带是否完好),记录于[静电手环测试记录表]、[防静电鞋测试记录表],并由领班审核。发现失效,立即更换,查找原因,给予对策。

2、静电手环佩戴时要紧贴手腕,静电手环要接至静电地线的祼露铜芯处。

3、作业员由更衣室进入车间作业,防静电鞋禁止穿出SMT车间外。

4、外来人员进车间要更换防静电鞋,测试合格后在[外来人员登记表]上登记方可进入。

5、静电手环接地线电阻每隔两周检测一次,记录时记录实测数据。

二、仪器设备防静电措施

1、仪器(注:对于不会用来测试显示器电源电路示波器均须接地并测试)、工具、料盒接地良好(使用三芯电源线或通过外接接地线确保接地良好),并每班测试、记录于[SMT车间仪器、工具接地测试记录表],记录时记录实测数据。

2、机台铺设防静电接地线,ME防静电专员每月对防静电接地线进行测试并记录于[A/I车间接地线测试记录]。如有不良,由设备工程部维修。

3、离子吹风机要接地良好,离子覆盖范围要准确,TE每季度检测其有效性,并记录在[离子风机测试记录表]中;IE工具室每季度维护、保养并记录在[静电消除器保养记录卡]中。

4、机台要接地,与电源接地线同接于一点到地。AI维修技术员每月检查并记录于[A/I机台接地测试记录]记录是记录实测数据。如有不良,由变电所维修。

5、锡炉整体独立接地,锡炉内部各部份应接地良好,每日测试并记录在[自动焊锡炉点检卡];锡炉内部做好5S,锡炉出口使用离子吹风机。

6、静电手环测试仪(防静电鞋测试仪)每天由领班用专用的标准静电手环(静电鞋)CHECK,记录在[静电手环(防静电鞋)测试记录表]上。

7、静电手环(静电鞋)测试仪电池电压由防静电专员每月测试并记录于[静电手环、静电鞋测试仪电池电压检测记录表],每三个月更换一次电池(暂订)。

三、工作台防静电要求

1工作台均须使用防静电台垫,防静电台垫通过泄漏电阻接地;防静电的表面电阻值与台垫接地线阻值由TE防静电专员每周测试,并记录在[防静电台垫测试记录表]上,如有不良,立即更换。分析修理站、SMT检板站、手插线锡炉出口使用离子风机。防静电工作台上不允许有塑料袋、保丽龙等易产生静电的材料存在。

四、材料防静电管理 SMT板须在防静电工作台上检验、加工、维修。2半导体零件用防静电材料包装、盛放。

4.4.3 所有的电路板用防静电材料包装,周转移动时使用防静电周转箱(防静电托盘)。其它材料使用一般料篮盛装。

4.4.4维修备品与维修更换的不良品(半导体元件)要放入防静电盒或防静电袋中,做好不良品的静电保护工作(做好现场处理,原样拆卸,安全、轻拿轻放,并分类存放,VQA取走时要签字),提供VQA进行分析。

4.4.5所有碰触基座板的作业标识、治具应使用防静电材料制作。

4.4.6IC架的制作材料应为静电耗散材料。

4.5

环境防静电管理

4.5.1防静电地线与线体地线分开拉设。静电手环、防静电台垫、料盒、剪脚台的接地线接至静电地线上,仪器、工具、设备的接地线接至线体地线上。

4.5.2防静电台垫定期清洁、保养,确保防静电效果;所有的防静电橡胶垫不得用透明胶带粘贴;

4.5.3易产生静电的材料(塑料袋、保丽龙、压克力板等)不得与静电敏感元件混装在静电防护箱内。

4.5.4防静电料架车铺防静电台垫,台垫通过泄漏电阻接地防静电地线上。

4.5.5防静电地板由TE按照国家标准每年测试并记录。

4.5.6各电路板架车、零件车通过触地铁链接地。4.5.7手插线线体地线、防静电地线每周由IE检查并记录在[生产线输送设备点检卡(AC)]上。

4.5.8所有站位的作业指导书上贴防静电标签,以提醒作业员注意静电防护;

4.5.9防静电地面需保持干净(由SMT制定管理规则),员工在下班时要将防静电鞋鞋底清洁干净。

4.5.10作业员防静电服、防静电帽每周清洁。

4.5.11一级防静电区应贴有防静电警示标签。

10.防雷接地规范常用规范 篇十

1 导致内镜医院感染的因素

1.1 医务人员重视不够

由于泌尿外科进行内窥镜诊治多为门诊患者, 或术后住院时间短, 即使发生医院感染也不易被发现, 因此医务人员对其传播疾病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导致内窥镜的清洗消毒工作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预约病人较多、内窥镜数量配置少等, 由于每天安排手术例次多, 在接台时达不到灭菌要求。

1.2 清洗不彻底

2008年以前, 我院泌尿外科进行内镜诊疗后, 均由操作医生自行冲洗、吹干后进行灭菌, 由于内镜设计非常复杂, 尤其是输尿管镜、经皮肾镜管道很细, 只用自来水冲洗很难冲洗干净, 特别是很难彻底刷洗管腔内粘附的有机残留物, 影响灭菌效果。

1.3 使用氧化的甲醛熏箱熏蒸3h或6h, 之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容易造成甲醛残留, 且甲醛熏蒸灭菌效果不稳定

2 管理对策

2.1 加强清洗消毒管理, 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 做好泌尿外科常用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工作。我院感染管理科认真查找泌尿外科内镜消毒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完善了各项相关规章制度, 并指定专人负责内镜清洗、消毒、保养等操作及登记管理工作, 确保泌尿外科进行内镜诊疗操作的感染控制得到保障。

2.2 加强内镜清洗消毒知识培训

为适应不断更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 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了泌尿外科医师和清洗消毒专职人员到区内几个较好的医院参观学习, 请厂家工程师授课, 演示器械拆卸、清洗及日常保养方法, 同时对从事内镜操作的医生、清洗消毒的专职人员进行内镜清洗消毒相关知识笔试、操作考试, 合格者颁发上岗证;并定期检查, 发现违反操作规程严格处理。

2.3 增加内镜投入, 改善诊疗环境

针对我院膀胱镜、输尿管镜诊疗病患较多, 使用率高的问题, 一套腔镜无法满足临床使用, 2008年以后, 医院增加购买膀胱镜至3套, 输尿管镜2套, 合理安排预约, 在患者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 做好患者解释工作, 不随意更改或缩短内镜清洗消毒流程[2], 保证内镜在使用前达到灭菌要求。同时设立单独泌尿外科内镜诊疗室, 与处置室分开, 避免交叉感染。

2.4 规范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程序

认真做好内镜的清洗消毒, 是阻断院内交叉感染的关键[3]。内镜使用后要立即清洗消毒, 根据规范要求, 制定了清洗消毒程序:初洗-酶洗 (超声酶洗) -次清洗-消毒-干燥-保养-包装-低温等离子灭菌。强调必须先对内镜进行手工清洗, 将内镜做到拆卸最小化, 再进行机洗, 因为清洗不彻底, 将直接影响消毒灭菌效果。清洗时加多酶液, 因多酶可迅速分解蛋白质和有机物, 使残留血液、有机物、粘液等不至于凝固而吸附在器械上, 从而易于清洗[4]。并且多酶液要求一用一换, 避免二次污染。

2.5 加强内镜质量控制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医院感染管理科加强对泌尿外科内镜诊疗操作及清洗消毒的监督与指导, 对于监察中发现问题, 则限期整改。同时加强对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将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

2.6 内镜的保养

泌尿外科内镜均属于精密设备, 设有专人管理, 专职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类内镜的结构、特点、使用操作规程、日常保养方法, 建立使用登记本, 记录使用时间、设备状况及维修情况[5]。

泌尿外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内镜诊疗操作时, 尤其是输尿管镜、经皮肾镜碎石术, 常常需要借助水泵压力不断向泌尿道内冲水, 帮助排石, 常有冲洗液飞溅状况发生, 所以, 泌尿外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实行标准预防, 穿戴隔水效果较好的防护用品, 避免造成职业暴露。

3 结语

泌尿外科腔镜器械是一种侵入人体体内的仪器, 如果清洗、消毒灭菌不达标, 将大大增加医源性感染机会。我院泌尿外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以腔镜泌尿外科为主导, 成为区内科室规模较大, 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开展项目多的特色专科之一。腔镜的广泛应用给我们提出了对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维护管理的新课题[6]。我院通过对泌尿外科医生及内镜专职人员培训, 加强责任心教育, 制定和规范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程序, 并贯彻落实规范化管理, 切实做好清洗消毒工作, 几年来对各类腔镜灭菌后监测合格率达100%, 保证医疗安全。2009年我院荣获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泌尿外科培训基地和卫生部内镜装备与消毒科培训基地, 于2010年4月分别成功举办了泌尿外科腔镜培训学术年会和内镜清洗消毒灭菌专题培训班, 向全区同行展示我院内镜规范化管理的新理念, 提高医务人员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今后将不断推行此项工作, 预防和控制内镜诊疗造成的医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李六亿.内镜医院感染现状、存在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4) :423~425.

[2]赵红梅, 贾氢, 王欣.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8, 29 (1) :63.

[3]历挺, 陈月红, 徐春娥, 等.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2) :1546~1547.

[4]莫元春.腹腔镜器械的清洗、消毒及管理[J].青海医药杂志, 2009, 39 (11) :38~39.

[5]吕志丹, 赵萍.纤维胆道镜的维护保养[J].中医临床研究, 2010, 23 (40) :34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春天景象的作文400字下一篇:机械工程学院团总支三月份工作总结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