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人工降雨(19篇)
1.小班科学人工降雨 篇一
小班科学领域教案《人工降雨》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创造下雨情景,感受想象创造的乐趣,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人工雨,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人工降雨》含反思教案吧。
【教学目标】
1、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人工雨。
2、创造下雨情景,感受想象创造的乐趣。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提供一些供幼儿制造雨的材料,如可乐瓶,有孔的瓶盖,吸管,树叶,海绵等,分类放在材料筐内。
2、准备几盆清水放置在室外。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认识的雨。
1、小朋友,你们看到过下雨吗?你们看到的雨是从哪里来的?
2、下大雨时是怎么样的?什么声音?(哗哗哗)
3、下小雨时是怎么样的?什么声音?(淅沥沥)可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
4、你知道雨有什么用吗?
二、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当一回“降雨师”,我们也来下一场雨吧。
1、参观材料。
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请你用小眼睛仔细看一下。
(1)幼儿参观
(2)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材料,教师根据幼儿说的,逐一出示材料。
2、引导幼儿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把水变成雨吗?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选你喜欢的材料找一块空地进行尝试,注意不要将水弄到自己的身上或别的小朋友身上。
幼儿自由探索。
(1)乐瓶降雨:在可乐瓶内灌些水,拧上有孔的瓶盖,向地上喷射雨。
(2)管小雨:吸管蘸上水,向空中甩一甩,下小雨了。
(3)海绵雨:将海绵吸饱水,一挤,下雨了。
(4)树叶雨:用树叶兜水,向空中撒雨。
(5)牙刷雨:用牙刷蘸点水,向空中甩一甩,下雨了。
(6)小手来降雨:舀一把水洒洒是小雨,捧一捧水淋下来是大雨。
3、请幼儿分享自己是怎么样人工降雨的,演示降雨的方法。
三、给花草树木下场雨。
师:花草和大树渴了,请为他们下场雨吧。
请幼儿选择一种或几种材料,给花草树木下下雨。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本文扩展阅读:人工降水,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2.小班科学人工降雨 篇二
科研人员于今年6月29日在山东滨州地区进行人工触发闪电实验和多站高精度GPS时钟同步的雷暴及闪电多参量综合观测时, 首次在国内获得了空中触发闪电的电流资料, 较接近地模拟了自然闪电下行先导过程, 获得了精确的闪电的电流和光、电、磁的同步观测数据以及雷暴中云地闪高分辨率三维时空演变过程的图像, 为雷电机理研究、雷暴监测预警及雷电防护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张广庶研究员介绍, 此次实验科研人员对6月29日雷暴过程成功地进行了负极性的人工触发闪电, 实验中共发射人工引雷火箭五发, 达到100%的成功率, 其中有三次经典引雷方式, 两次空中引雷方式。
3.小班户外科学活动探究 篇三
关键词:户外科学活动;小班;户外科学活动探究
G613.3
户外科学活动是指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由直觉行动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根据此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体验“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中充分的运用了感官,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和思考。因此在户外进行小班的科学探究活动更能让孩子放开手脚,解放各种感知系统,在一种非常安全的自然环境中调查和研究,从而发展幼儿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一、发现有意义的内容
户外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天然的探索区,自然界的光、水、泥土、树、花草无处没有探索,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进行户外的科学探究其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最主要的是顺应、支持幼儿的疑问,生成小班户外科学探究内容。在每次经济偶是带领幼儿进行户外的活动、散步时,幼儿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和问题,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会抓住成人问个不停。只要我们留心还会发现,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是和自然有关的。如:在一次带小班的孩子到户外散步,有一个孩子喊道:“哇,好多的树叶宝宝。”于是,很多孩子都弯下身体捡地上落叶,还不停比一比谁捡的树叶多。此时,有一个女孩子问我说:“老师这些树叶宝宝的妈妈呢?”“有孩子说,就是大树妈妈呀。”又有以为幼儿惊奇地发现:“老师,树叶宝宝长得不一样的。”回到教室路上我思考:“不同的大树妈妈的树叶宝宝是不一样的,怎样帮助幼儿了解这一自然特点呢?”所以我们设计《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活动,重点是引导孩子在开阔的户外环境中进行不同树叶特征的观察比较。
二、选择有意义的材料
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世界的桥梁。对于教育者来说,材料更是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和户外科学探究活动特点,我们提供的材料必须更有“意义”。
1.针对小班幼儿知识经验贫乏的特点,注重材料的生活性。
实践告诉我们:幼儿的新经验获得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和已有经验有联系的新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也更能提高探索注意力和持续性。由于小班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贫乏,因此户外科学探究应源于生活。如:在《认识艾草》中,每年清明节孩子都要吃艾饺,很多孩子也有机会和成人一同制作艾饺的经验,所以选择此活动能刺激孩子的已有经验,更能激发积极讨论和探索,并获得新经验。
2.针对小班幼儿直觉行动占优势的特点,凸显材料操作性。
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仍占优势,他们在不断地摆摆、弄弄、玩玩中发现奇特的事情,感受探究的乐趣。如:在《运水》的活动中,看似孩子一直都在用各种材料搬运水,其实就在孩子同种动作不停地重复中,会发现什么样的工具能运水,什么样的工具运得快等等。
3.针对小班幼儿科学探索富于情境的特点,凸显材料的游戏性。
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小班任何活动都以游戏性、情景性为主,所以科学探究活动也不例外。在户外科学活动中不仅环节设置具有情景创设,对于材料的设计也应富于情境性。如:在《树叶宝宝找妈妈》中,我们以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情境,在每一种不同的树叶下设计一根竹签,孩子们就带着这片树叶找大树妈妈,找到大树妈妈便把树叶插在大树妈妈的下面。整个活动中,孩子很投入的帮着树叶宝宝找妈妈,似乎在帮自己找妈妈,完成后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显得很兴奋,在操作和游戏中孩子明白每种不同的树妈妈树叶宝宝也不同。
三、提供有意义的记录
小班幼儿年龄尚小,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对事物的观察发现能力也较弱,在制定幼儿记录活动目标时,要采用多种记录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观察、理解事物。
特点一:记录形式既簡便又明确。
小班幼儿在户外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孩子在行动上和意识上会有诸多的不便,但我们也不能舍弃孩子通过操作探究进行自主的表达和记录,所以尝试了一些既简便又明确的记录方法帮助小班孩子有意识进行探究和有目的表达自己操作探究结果。
1.连线:这种方法是幼儿根据探索活动的内容及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两种物体用直线连接起来,记录直观,易于理解。
2.判断:这种形式要求幼儿将某几种现象或事物进行探究后,或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将其正确与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如:在戏水池玩“水果沉浮”的游戏,幼儿通过尝试能很快判断什么水果是沉的,什么水果是浮的。
3.画圈:这是让幼儿结合探索活动本身,在众多的内容中,选出正确的,舍弃错误的。内容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幼儿要根据记录要求进行选择,这就要求幼儿要理解这张记录表格让我干什么,要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思维、探索。
特点二:操作材料即是记录材料。
操作材料和记录材料是相同事物时,不仅能减少材料多干扰小班孩子的探索,更能增强小班孩子探索的有始有终。
粘贴:他是孩子用一张纸、实物、废旧材料等,用粘贴的方法把事物记录下来,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操作能力。如:在秋天到了,一棵棵的小树都穿上了秋装,教师在组织孩子去观察,然后把看到的不同的秋装进行采摘和收集,粘贴在已画好的小树上,从而大大降低幼儿绘画的而要求,而且也增添了乐趣和成功感。
特点三:操作过程即是记录结果。
这种形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小班孩子用笔的负担,更能体现小班孩子表征的100种语言和陈鹤琴先生“解放孩子”的教育理念。
1.动作和表情。不要以为记录只能用纸和笔。有时候动作和表情也是记录的一种方法。如:在“树叶落下来了”,我们就可以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树叶落下来的轨迹和动态,以及用表情表现树叶飘落下来的心情。
2.照片录像。这主要是利用一些影像工具,对活动进行摄录。特别适合在户外探究的状况。
实践证明,对小班孩子进行户外科学活动的教学是可行,它不仅能提高小班孩子的探索欲望,让小班的孩子学会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创造,也培养了孩子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发现户外环境中的许多奥秘。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幼儿科学教育.刘占兰 著
4.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 大盒子 篇四
活动目标:
1、喜欢和老师、同伴一起看看、猜猜、讲讲各种有趣的盒子,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2、初步感知探索盒子和盒中物品的关系,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盒子。
活动准备: 大盒子三个、各种小盒子等。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活动的兴趣
二、看看猜猜盒子
1、猜猜第一个盒子——盒子和物品的匹配
“大盒子、大盒子,真有趣,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找找里面的小秘密”
盒子里面是什么?原来是——玩具盒、电吹风盒和领带盒
小结:盒子能帮助我们把需要的各种东西都整理好。
2、猜猜第二个盒子——形状和声音
猜猜第二个盒子里有什么秘密? 盒子里面是什么?原来是——糖果盒、饼干盒、巧克力盒
这些盒子是什么形状的? 方形的盒子、圆形的盒子、心形的盒子
哪个盒子里放了东西?你能猜出来吗?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小结:盒子有各种形状,真有趣!
3、猜猜第三个盒子——尝试打开盒子的各种方法
l 尝试打开小盒子;
l 小结三个打开的方式:翻盖;锁扣;插盖。
三、分享和延伸
这些装糖果的盒子叫糖果盒,你们还看见过什么盒子呢?(铅笔盒、玩具盒、工具盒、肥皂盒、饼干盒、眼镜盒等)聪明的宝宝再找一找,家里还有什么盒子,发现的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5.小班科学《变了 变了》 篇五
活动目标:
1.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知道水温不同泡发的速度也不同。
2.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乐于参与体验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
木耳若干,盆6个 小碗个数与幼儿人数相等 热水 冷水 温水 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木耳,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小木耳。请每位小朋友拿一颗木耳,然后回到座位上。”(2)师:“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木耳长得什么样子?你可以摸一摸”(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
(3)小结: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有点扎手,皱皱的,蜷缩在一起。2.幼儿动手尝试玩泡发木耳的实验。
(1)师:“小木耳刚刚悄悄的告诉我,它说它太干太难受了,想让你们帮它泡个澡,你们愿意吗?”
(2)师:“现在请你们帮它来泡泡澡,不过,在给木耳宝宝泡澡的时候,你要仔细观察观察泡了澡的木耳宝宝和泡澡前的木耳宝宝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摸一摸。”(3)幼儿动手操作并观察(4)教师引导幼儿讲述观察的结果
师:“木耳宝宝没泡澡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泡了澡之后,它变成了什么样子的?”(5)小结:木耳宝宝泡了澡以后变的软软的,滑滑的了,而且变大了。那么这个现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泡发。
3.集体实验,感受水温的不同泡发速度的快与慢
(1)师“我这里还有一些小木耳,它们也想泡泡澡,你们想不想也帮帮它呀?”“我这里有一热水盆,一个冷水盆,你们想让木耳宝宝洗热谁澡还是冷水澡呢?请你自己来把它放到热水或冷水里。(2)幼儿操作,“送木耳宝宝去泡澡”
(3)师:“你刚刚送木耳宝宝在那个盆里泡澡了?”(教师将幼儿送的木耳宝宝捞出,让有感知并对比,泡热水澡的木耳变大了,软了,冷水澡的木耳还是有点硬的,没有太大的变化)
(4)教师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干的木耳宝宝在热水里泡澡以后变大的速度会很快,在冷水里的木耳宝宝变的的速度就很慢。4.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的可泡发食物
师:除了木耳,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里浸泡后会变大的呢?
5.游戏“变变变”,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等食品泡发变化的过程,感受其乐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小木耳,们快来老师的身边吧,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干木耳学的最像,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体抱得紧紧的真像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变大了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啊,我们也来把手脚伸开变得大大的吧。
6.小班科学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知道肥皂水是吹出泡泡的主要材料
2、认识并学习制作肥皂水,体验劳动的快乐材料和方法 活动准备:阅读本、评量册、洗发液、洗碗精、肥皂水、白糖、甘油、吸管、透明杯 活动过程:
一、游戏、泡泡制造机
1、教师打开U盘阅读本<自己动手做>,点击(游戏)标签,指导幼儿完成游戏。
2、“你会制造泡泡水吗?猜猜泡泡水是用什么什么制作的?”
二、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泡泡,了解制造泡泡水的部分材料
1、教师询问孩子在平时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泡泡?
2、请孩子讨论:为什么洗衣服、洗碗、洗澡的时候会有许多泡泡?
3、教师为孩子总结生活用到的洗手液,洗发精、肥皂、沐浴遇到水之后都会产生泡泡
三、制作泡泡水
1、请孩子思考自己制作泡泡水可以采用哪些原料?
2、教师打开u盘阅读本,为孩子介绍肥皂水的制作过程(1)分组后请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原料
(2)引导孩子往原料逐渐且少量加水,搅拌后用吸管是否能吹出泡泡
(3)鼓励孩子观察吹出泡泡大小,泡泡是否能持久不破(4)各组吹泡泡,进行对比展示
四、吹泡泡
将孩子制作的泡泡水粘贴标签,带孩子用自己制作的泡泡水到户外吹泡泡。延伸活动:
探讨制作泡泡水的多种方法 评量册:
中班第10页《我的肥皂水》 小班第9页《我会做》
活动反思:偶尔出现争抢的现象,虽然课堂上我即兴想出交替操作的办法来解决,但对于幼儿操作环节来说,最好还是人手一份,让每个幼儿都有同时操作的机会。
第三环节吹泡泡,体验泡泡水的效果。在吹泡泡之前,先让孩子们猜一猜我们刚刚溶解的泡泡水哪种最容易吹出泡泡来,通过猜一猜让幼儿进行有目的性的操作行为。安排尝试操作的环节,为幼儿提供猜想、操作、发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这过程中,满足自主操作、试验的需要,满足表现的愿望和相互认同的心理需要,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最后,教师总结幼儿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并让幼儿认识到洗涤用品中都含有吹泡泡是每个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看着五彩缤纷,随风飞扬的泡泡,心情不由变得舒畅起来,而现在的孩子们也对泡泡充满了兴趣,根据小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将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感官去发现各种洗涤用品的区别,并观察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由此生成了本节教学活动:《制作泡泡水》。活动设计时,我给活动预设了两个目标:
一、1.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二、尝试用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考虑到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我将材料的准备缩减成为比较常见的生活洗涤用品。
分为三种状态的活动材料:一块块的肥皂,一颗颗的洗衣粉,一滴滴的洗洁精。
第一环节时用神奇的泡泡枪打出的泡泡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回忆各自不同的游戏经验,唤起幼儿大脑皮层原有“暂时联系”通道的觉醒,激发每个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回忆起在哪看到过泡泡。并且初次尝试用清水吹泡泡。让幼儿在实践中了解沾清水并不能吹出泡泡,从而为下一环节做铺垫,引发幼儿的思考:在清水里面加什么能吹去泡泡呢?由于之前给孩子们提供了经验回忆环节,孩子们马上能联想到:用洗手的肥皂,洗衣服的洗衣粉和洗碗用的洗洁精。考虑到幼儿的控制能力有限,可能会不小心吸进泡泡水,所以活动时,在每次幼儿动手操作前,我都会提醒幼儿拿到吸管以后请你拿着吸管在泡泡水里搅一搅,沾一沾,吹一吹。“ABA”的重复语句,小班的幼儿特别容易理解和接受。第二次念时,孩子们都自觉地跟着边念边做了。
第二环节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的溶解现象,我把每一种材料分别放在了每一个桌子上,在我的带领下在不同的桌子上观察和实验,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幼儿对每一种材料有针对性的认识,而且全部的幼儿和老师围在一起讨论做实验的氛围更加的轻松和谐。本次环节重点让幼儿观察溶解现象,但由于发放给幼儿的仍然是吸管,我强调着“只是搅一搅,现在还不能吹噢”,有些孩子还是控制不住,拌好以后就直接吹了。课后,有老师和我说:“我自己拿着吸管,也是跃跃欲试,搅好以后就想吹呢,何况孩子呢!这里把吸管换成筷子搅一搅不就行了。”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看来,作为新教师的我,需要前进的路还很长呢!由于在幼儿操作的材料上准备不充足,幼儿在进行操作时一种产生泡泡的化学品。所以小朋友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吃到嘴巴里,并以拍泡泡的游戏带领幼儿走出活动室,自然的结束本次活动。
我们总认为小班的孩子因为年龄小,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开展探究活动会比较困难。但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只要我们选取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又遵循他们探究事物的特点,同样能在小班很好的开展科学活动!
小班科学教案 好玩的磁铁
活动目标 :
1、通过尝试初步了解磁铁能够吸引铁的特性。
1、乐于积极寻找生活中的磁铁。
重点
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了解磁铁的特性,乐于探索科学的奥秘。活动准备
1、多种不同形状的磁铁。
2、一类铁质物品,如钥匙、铁勺、曲别针等;一类非铁质物品,如积木,雪花片、圆珠笔等。
3、一张硬卡纸,数枚大头针。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游戏形式导入情境。
1.准备好道具。左手拿起硬纸板,将数枚大头针放在纸板上。师:“现在老师要给小朋友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让大头针跳舞。” 手握小磁铁,置于纸板下,利用磁铁让大头针立起来,并左右摇摆。让幼儿猜一猜,这些大头针为什么会跳舞。2.出示磁铁,向幼儿介绍磁铁的特性。
师:“这个神奇魔术师的名字是磁铁,它最喜欢铁和铁制品。”用磁铁吸引大头针,让幼儿直观的观察磁铁吸铁的过程。
(二)磁铁娃娃找朋友。
1.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引导幼儿知道磁铁有各种不同的形状。2.提供各种铁质和非铁质的物品,让幼儿拿磁铁自由探索。3.让幼儿将被磁铁吸住的物品放在一起,观察其共同特性——含铁。4.教师小结:磁铁能够吸引铁及铁制品。
(三)游戏:寻宝活动
组织幼儿开展寻宝活动,寻找周围环境里的磁铁。
1.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磁铁?(黑板上的磁贴、文具盒的盖子、妈妈的包等)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2.让幼儿拿起磁铁,寻找教室里有哪些铁制品,能和磁铁娃娃做朋友。如衣服拉链、纽扣、暖气、毛巾架等。
3.教师制作小标志,让幼儿去户外寻找磁铁的好朋友,将标志贴在上面。活动反思
这次教学活动进行的十分顺利,充分的达到了既定目标。游戏活动贯穿了整个教育活动。
在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利用魔术表演吸引了幼儿的兴趣,成功的导入教学情境,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并为幼儿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材料。
7.人工智能引发的科学技术伦理问题 篇七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 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 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以人类思维相似的方式做出相应反应的智能机器, 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的思想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巴斯卡和莱布尼茨。十九世纪, 英国数学家布尔和摩尔根提出了“思维定律”, 这些可谓是人工智能的开端。 (1) 50年代至70年代, 人工智能相继出现了一批显著的成果,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重视问题求解的方法, 忽视知识重要性。 (2) 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进入了80年代, 人工智能得到迅猛发展。它的研制形成了一股研究人工智能的热潮。 (3) 90年代, 由于国际互连网的技术发展, 将人工智能更面向实用。研究人工智能出现新的高潮。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伦理问题
(1) 人工智能的情感问题。情感问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谈论的话题。明斯基认为, 通过把我们的身体部分看做是大脑可以使用的资源, 就可以改变它们的精神状态。因此, 现在人工智能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情感是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增加我们的机智。智能机器人毕竟是一个赋予一种人类情感程序的机器, 实质上还是没有人类的意识, 只有固定的程序。
(2) 人工智能机器的责任问题。人类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人类把人工智能机器研制出来, 赋予一定的程序, 帮助老人, 照顾小孩等;爱, 不仅是男女之间的爱, 也有父母对子女, 这种爱是相互的。人们要面对智能机器的情感控制, 我们不能把它视为一台机器, 应该视为人类其中的一员, 他们是一个种族, 我们要对研制出来的人工智能机器负责。智能机器赋予人类的情感, 我们也要给予同等的情感。我们不仅要研制智能机器, 我们也要爱护和保护他们。
三.人工智能的问题对策
(1) 人工智能情感问题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机器情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这不仅涉及到人工智能的技术层面, 同时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机器是同样可以具有情感的。人类可能赋予人工智能一定的情感程序, 我们要把人工智能的看成一类种族, 让人工智能与我们共同创建美好的大家庭。
(2) 人工智能的责任问题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将成为人类不可避免, 人类研究人工智能不仅会给人类带来帮助, 也会给人们的带来一些困惑。我们在研究人工智能机器要考虑到, 智能机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 智能机器可以自己转变程序, 人类要研究一种机器人的法律规范, 也要赋予研究机器人的科学家一定的法律法规。
四.人工智能的影响
(1) 人工智能带来负面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帮助, 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问题, 像气候变暖, 生物物种的灭绝, 新型细菌的出现等。
(2) 研究人工智能涉及的学科领域。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的智能行为学科, 主要包括如下领域: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能力、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在智能领域里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就是机器学习的问题。一旦机器有了学习能力, 人类的未来发展难以预料!
(3) 人工智能的积极影
响及美好前景。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没有到达一定水平, 人工智能机器就可以和人做朋友, 可以作为家里的一份子出现, 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在未来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 也要研究人工智能出现以后所带来的问题, 把人工智能的优势发挥的更好, 给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前沿一直由人工智能所占据,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工智能的成果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来,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教育等带来更大的影响。
摘要:人类正向信息化的时代迈进, 信息化是当前时代发展的主题。人工智能已经广泛而深入到科学技术的各门学科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中, 人工智能的概念, 方法和技术正在各行各业广泛渗透。
8.小班科学:感知物体的软硬 篇八
1.感知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词汇“软的”、“硬的”。
2.掌握比较物体软硬属性的方法,对身边物体的软硬属性感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认识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
2.活动难点:掌握比较物体软硬属性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摸箱两个,贴着软的、硬的标志物的筐两个;海绵、积木、橡皮泥、棒棒糖、手套、棉绒玩具每组一套;记录表人手一张。
四、活动过程
(一)摸箱,感知物体有软硬之分,掌握词汇“软的”、“硬的”
1.分组摸箱。
分成两组,每组一个“摸箱”,每人只能摸一样东西(规则:只摸不看)。
(1)摸一摸,说出它是软的还是硬的?
(2)取出来,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
2.小结:箱子里面的东西,有软的,也有硬的。
(二)猜想,根据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1.提出问题。
猜一猜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
2.玩具分类。
根据自己的猜测,按物体软硬分别放入不同的筐(放棉花的筐代表存放软的物品,放石头的筐代表存放硬的物品),并交流。
(三)操作,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
1.分组操作。
(1)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软的?硬的?(引导幼儿发现操作的方法:捏一捏、压一压)
(2)发现什么了?(引导幼儿关注操作的结果,并表述)
能捏动的东西是软的,捏不动的是硬的东西;
能压扁的东西是软的,压不扁的是硬的东西。
2.认识记录表。
3.记录操作结果。
4.小组内自由交流,关注操作的方法、结果和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5.以儿歌的形式总结:我是软宝宝,捏一捏,能捏动;压一压,能压扁。我是硬宝宝,捏一捏,捏不动;压一压,压不扁。
6.验证猜测的结果。检验猜想环节的玩具分类是否正确。
(四)寻找,拓展经验
寻找身边(身上、活动室、家里)有哪些东西是软的,哪些是硬的。
五、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放到科学角,供区域活动时继续观察、探索。
六、教学反思:讨论,促进幼儿的成长
1.在区别概念时运用讨论,掌握比较的方法。
【情境一】
在建立物体软硬的概念时,借助具体的软硬物体,让幼儿先用触觉感受物体,根据自己的猜想给软硬物体进行分类。教师提出:“你们刚刚摸到什么玩具了?把它分在哪个筐的?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幼儿比较物体的软硬,讨论自己的分类依据。最后,总结出物体软硬的概念,即软的物体,摸上去软软的;硬的物体,摸上去硬硬的。
【分析】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幼儿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对于概念的掌握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这其中的概念同化对于幼儿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即“幼儿要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必须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而如果在幼儿操作、比较之后,引入讨论的方法,在多向交流中领悟,那么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使幼儿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学会比较的方法。
2.在学重难点时运用讨论,学会分析的方法。
【情境二】
活动的重难点是认识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比较物体软硬方法。教师提出:“你发现这些玩具中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样,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讨论、探究物体软硬的属性,分析比较物体软硬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最费时、费力的。这时,教师根据幼儿喜欢自己探索的心理及有表现自己欲望的特点,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议一议”,发挥“集体”的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最直接的内趋力。幼儿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使得思维处于积极、开放状态,告别消极、被动的聆听吸收。经过广泛交流,有效地使幼儿的认识趋于完善,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总结规律时运用讨论,提高概括的能力。
【情境三】
在幼儿探索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时,教师提出:“玩具娃娃是软的还是硬的?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幼儿分组讨论探索的结果。有的幼儿说,捏一捏就知道它是软的;还有的幼儿说,用手压一压也能知道它是软的……最后,师幼一起总结出感知物体软硬的要领:我是软宝宝,捏一捏,能捏动;压一压,能压扁;我是硬宝宝,捏一捏,捏不动;压一压,压不扁。
【分析】幼儿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逐步过渡,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让他们独自去概括某一主要内容,发现某一规律是很困难的。
在情境中,让幼儿边操作(比一比、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边讨论,通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总结规律。幼儿在讨论中,既总结出物体软硬属性的规律,又提高概括的能力。
4.在是非判断时运用讨论,提高辨析的能力。
【情境四】
在分辨手套的软硬时,大部分幼儿说手套是软的,因为手套能捏动;而一小部分幼儿说手套是硬的,因为手套压不扁。幼儿的争辩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探讨,最后发现手套不仅能捏动,而且能压扁,只是压扁的程度不明显。
【分析】
当授完新课内容,往往要运用新知识判断哪些物体是软的,哪些是硬的,以了解幼儿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提供有争议性的材料(手套),引起幼儿的争论,“有争论才有鉴别”,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使正确答案浮现在头脑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幼儿的辨析能力。幼儿在讨论中,通过亲自探索,不仅学会了比较物体软硬的方法,而且提高了辨别物体软硬的能力。
9.小班科学教学反思 篇九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小班的孩子们也都要早早的起床,然后冒着寒风来到幼儿园。有些宝宝来到班级后,会和我说:“老师,好冷呀。”我会摸摸他们的小手,的确冰冰凉的。不过有些幼儿带着手套来,他们的小手就不是那么冷了。在冬天手套几乎是每个幼儿都会用到的保暖用品,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冬天的手套的不同款式及材质,又通过幼儿的自我尝试探索如何戴手套,来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提高幼儿动手能力。而且本次活动我始终围绕:观察讨论——初步尝试(发现问题)——再次尝试(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这一探究模式进行,即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与我班子课题相符。
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了解手套的不同质地和样式;难点定为探索如何戴手套。为了使幼儿了解到手套的不同材质及款式,我首先给予了幼儿大胆表述的机会,介绍自己的手套,在介绍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手套材料、款式的不同,在醒目的图谱的帮助下,幼儿很快就突破了这一学习上的重点。
掌握正确的戴手套的方法是这一活动的难点所在,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循序渐进、尊重个体差异等教学原则。先让幼儿初步尝试,在初步尝试中去发现问题,其次我又给予幼儿再次尝试的机会,()在再次尝试中去解决问题。考虑到幼儿个体的差异性,在本环节中我让刚才戴好的幼儿换一副款式不同的手套戴一戴,请戴错的小朋友再把手套重新戴一戴,使每位幼儿真正牢固地掌握戴手套的正确方法。在幼儿的初步尝试戴手套中,我发现戴合指手套幼儿比较容易正确掌握,而尝试戴五指手套的幼儿中大多幼儿的五个小手指没有一一对应的伸进手套中。于是,在以下的讲解中,我做了调整,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正确戴五指手套,并结合儿歌的形式为幼儿小结戴手套的秘诀:“图案朝上平平放,拇指摆摆对对齐,五个手指分分开,小手慢慢往里伸”,再引导幼儿通过比较,使幼儿发现戴合指手套与五指手套的不同(手形的不同),即大大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又可在观察比较中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缘故,整个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语也多,教师地位不够“隐性”,应完全放手让孩子去探索、操作、交流。整个活动中教师应只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突破活动的难点:探索如何戴手套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幼儿主动地去探索、交流和合作。可以请没有戴成功的幼儿说出自己的困难再请戴成功的幼儿为他(她)解决问题,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了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篇二:小班科学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课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知道鸡、鸭、鸟都会生蛋。在课前我先发动家长为幼儿准备鸡蛋、鸭蛋、鹌鹑蛋和鹅蛋并带到学校里来,少数幼儿按要求带来了,有的家长还把蛋给煮熟了。
在第一环节中,我先请幼儿自己来说一说今天带来了什么蛋,基本上的幼儿都能说出自己带来的鸡蛋和鸭蛋,还有鹅蛋和鹌鹑蛋幼儿比较少见,所以说不太出,我请幼儿将这些蛋进行比较,说说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观察的比较仔细,说出了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再通过感受知道重量也不一样。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请幼儿猜一猜鸡蛋里面会有什么?有的说有蛋黄,有的说有蛋白,原来幼儿说的都是已经煮熟的鸡蛋,我让幼儿再来猜一猜没煮熟的鸡蛋里面会有什么呢?这下小朋友们遇到难题了,说不出来了,于是我提议把鸡蛋打开看看好不好?小朋友们积极响应,大家一点声音也没有屏住呼吸,哇!蛋打开来了,小朋友们清楚的看到里面的蛋黄和蛋清。小朋友们兴奋极了。
活动结束后,我想如果把其他的几种蛋也打看来让幼儿观察,那样效果会更好一些,在打开蛋的时候如果再仔细一点,可以让幼儿观察到蛋的外面有一层薄薄的白白的膜。那样幼儿的收获会更多。
篇三:小班科学教学反思
10.小班科学活动 兔子 篇十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兔子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2.丰富词语:毛茸茸、三瓣嘴、蹦蹦跳跳。3.产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生活经验准备,故事《小兔乖乖》 2.“可爱的兔子” ppt(各种小兔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PPT,以小客人来作客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吧!引导幼儿和兔子打招呼。
(二)观察交流(仔细观察白兔,了解白兔的外形特点。)1.和小兔做朋友,摸摸小兔。重点提问:你摸了小兔哪里?感觉怎么样?(软软的,滑滑的,毛茸茸的)
2.重点提问:让我们来看一看小白兔长得什么样?(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
3.小结:小白兔长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四条腿、短尾巴、白皮毛,走起路来蹦蹦跳。
(三)拓展(价值取向:观察、了解不同的兔子,简单了解生活习性。)1.教师:小白兔来到我们班,还带来了好多朋友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各种不同的兔子:小灰兔、小黄兔、小花兔,数量不一(4以内,整合数数)
3.重点提问:他们和小白兔有什么不一样?(皮毛,眼睛)4.重点提问:它喜欢吃什么呀?喂食物:青菜、萝卜、蘑菇。你们猜猜小兔最爱吃什么呀?观察小兔吃东西。5.小结:原来小兔爱吃„„
四、活动延伸
11.对小班科学记录的探索研究 篇十一
然而,曾经使我困惑的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小肌肉群发育尚未完全,动手能力弱,感知、注意、思维的目的性差,极易受外部条件干扰,又怎能进行科学记录呢?纵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尤其是科学记录活动也很少有人涉及到小班领域的。我想这是老师们共同的困惑和难题。带着这一疑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我终于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小班幼儿也同样能够享受到科学记录的乐趣。
一、确定浅显的记录内容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决定了他们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因此根据《纲要》精神和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们在选择记录内容时切记不要超出幼儿的认知水平,一定要遵循浅显、简洁、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的原则。
例如在“植物的生长”中,我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及“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典型的外形特征”等。这些内容要求明确而简洁,易于小班幼儿操作。幼儿发现“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长出更大的叶子了”等。
二、确立适宜的记录标记
在确立记录标记上,应该和宝宝们共同探讨,加以适当的引发,让孩子们自己找出他们能够理解接受的标记。
比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水果》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水果的特性,我对幼儿最喜欢吃的水果进行了统计,并不断地启发:“为什么喜欢吃这些水果呢?”有的说:“我最喜欢吃西瓜,因为西瓜很甜。”我接着问:“那还有什么东西是甜的,用什么表示甜呢?”有个孩子说:“糖是甜的,画颗糖表示甜。”于是这名幼儿便画了颗糖。如果孩子们想用西瓜表示甜,那就画个西瓜表示,只要孩子能够理解就行。像这样尊重理解孩子,用启发商讨的方法让孩子自己确立标记,既能使幼儿轻松地理解接受,还会使他们自觉自愿地进行记录活动。
三、巧妙设计记录表和使用材料
小班幼儿思维直观形象,记录能力也较弱,针对这一生理特点,在设计记录表时,要尽量使记录操作方便、形象生动,操作过程浅显易懂。在记录方法和材料的选择上,我指导他们更多地采用实物黏贴、照片图片黏贴以及简单的绘画等记录方法,这些方法直观形象,简便易行,适合小班幼儿操作。在《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我提供了积塑、玻璃球、小瓶子、小石头、小树枝等操作材料。而在进行记录时,为了节省幼儿记录时间,降低难度,我便制作了一些大小、色彩与实物相仿的面状材料,幼儿可以通过粘贴的方式记录在大表上,不仅易于操作,而且所得到的信息直观,易于老师带引幼儿归纳、整理。
四、记录的方式要灵活机智
小龄幼儿更容易受兴趣支配,往往专注于有趣的游戏中,对此,教师在巡视活动开展情况时不能一味地督促幼儿记录,而应该根据各项活动的特点,多方位地引导幼儿去感知体验,让幼儿根据具体的动作、情景去展开思维,感知事物。
如在开展《跳跳糖》的活动中,我鼓励宝宝们大胆想象跳跳糖在嘴巴里情况,然后组织“跳到大嘴巴”游戏活动,使幼儿将自己的想象和切身体验相比较,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在交流讨论中,他们都能把跳跳糖跳到嘴巴里的感受说出来。在记录时,我建议幼儿把跳跳糖跳动时的情形画下来,然后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和同伴的记录有什么不同,使幼儿认识到跳跳糖的跳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五、教师的介入要适时,组织方法要适当
小班幼儿细致和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够,他们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就难以进行长久的观察和自觉的记录。所以,对小班幼儿的科学观察和记录,教师要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
如探究颜色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小班甚至中班幼儿看到颜色就会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此时,如果教师让孩子们先别操作,而先进行猜想记录是不适宜的,如果孩子们已在操作而让他们停下来更不适宜,因为这会影响孩子们的探究热情,甚至挫伤孩子们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给孩子们一段时间自由地操作,让他们充分感知材料的特性,然后关注自己是怎样配出某种颜色的,如蓝色加黃色变成绿色、红色加蓝色变成紫色等。
六、注重教师的语言引导
小龄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还不强,在记录后,教师还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说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记录了什么。因势利导地使幼儿把感知的内容表达出来,使幼儿的经验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步提高宝宝总结、概括科学现象的能力。应该强调一点,小龄幼儿的科学记录并非对记录技能提出高的要求,而在于老师用心思考,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幼儿记录,萌发幼儿记录科学信息的意识,让记录能够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探究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到探索科学、记录科学信息的乐趣。
(作者单位: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四幼儿园)
12.小班科学人工降雨 篇十二
由我国著名人工关节专家毛宾尧、庞清江、吕厚山、戴戎等编写的《人工髋关节外科学》 (修订版) 一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人工髋关节的新成果、新认识、新疗效和新取向。全书分四篇三十一章, 第一篇系统阐述了世界人工髋关节的发展史和我国这方面的发展现状, 借助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和关节镜, 对人工关节的材料学和定制假体, 以及假体界面磨损与松动、髋关节功能评价和临床选择假体的原则等均有详尽介绍;第二篇主要涉及各种特殊病种情况下的手术操作技术和注意要点, 使读者可以依图索骥, 踏入规范临床操作, 必能使中远期疗效提高;第三篇介绍并发症及防治;第四篇人工髋关节的翻修技术和感染后翻修方法等。
全书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追求实用, 对各级医院骨科医师、外科医师特别是关节外科医师和研究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各地新华书店和医学专业书店有售, 定价99元。邮购热线: (010) 67605754, 65264830
13.小班科学教案(定稿) 篇十三
2010-01-18 16:39:35 作者:许 莉 来源:南昌市铁路一幼 网友评论 0 条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
2、探索将不同的材料放入瓶子中摇动后会发出不同声音。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给每位幼儿提供经过装饰的瓶宝宝二只(一只内有黄豆或玻璃球、米,一只没有)
2、玻璃球、黄豆、米、纸片若干盆、勺子各一
3、录音机、幼儿熟悉的《大雨和小雨》歌曲磁带
教学过程:
1、玩一玩,发现两只瓶宝宝的不同之处。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只可爱的瓶宝宝,它们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我们给瓶宝宝取个名字,好吗?
师:你们也有和老师一样的两只瓶娃娃,现在请你们去玩一玩,看看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玩起了瓶宝宝,他们有的仔细地比较着瓶宝宝的外表,有的放在耳边摇摇听听。
师: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惊奇地发现红帽子瓶宝宝会唱歌,绿帽子瓶宝宝不会唱歌。他们自豪地把自己地发现大声地讲了出来。
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幼儿:红帽子瓶宝宝里面有东西,绿帽子里面没有。
师:这只绿帽子的瓶宝宝不会唱歌很伤心,怎么办?
2、做一做,尝试让瓶宝宝发出声音。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教师出示材料: 有黄豆、米、沙、纸片。)
师:你可以自己选一种材料,让你的瓶宝宝唱起歌来,我们可以请小勺子来帮忙,放好了记住把瓶宝宝的帽子戴戴好,然后听一听,学一学你的瓶宝宝是怎样唱歌的,还可以给你的好朋友也听一听,猜一猜。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鼓励幼儿使用小勺子把材料放进瓶宝宝的肚子里。
3、猜一猜,探索将不同的材料放入瓶宝宝中摇动后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师:你们的瓶宝宝会唱歌了吗?谁来让你的瓶宝宝唱给大家听一听,他的瓶宝宝是怎样唱歌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师:我们一起猜一猜,他的瓶宝宝里面到底放了什么东西? 还有谁的瓶宝宝里也放了XX,你们一起来摇一摇。
师:谁的瓶宝宝的歌声和它不一样?请你也来给大家听一听、猜一猜。(分别请放入不同材料的幼儿上来请其他幼儿听听猜猜)
师:原来,瓶宝宝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摇一摇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4、跟着音乐摇一摇,体验成功的乐趣。
师:现在让“瓶宝宝”和我们一起来唱支《大雨和小雨》的歌吧。大雨唱歌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小雨呢?我们让瓶宝宝来学一学。(引导幼儿分别根据大雨和小雨的轻响尝试改变摇动瓶宝宝的力度)
幼儿一起跟着歌曲摇动瓶宝宝边唱歌边跳舞。
五、延伸活动
根据幼儿的兴趣,在科学角中继续引导幼儿分别在两个瓶宝宝中放入不同数量黄豆,去玩一玩、听一听,从而发现瓶宝宝中放入不同数量的黄豆,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关键词:洪江幼教网幼儿园综合教案
14.小班科学领域教案 篇十四
1.知道不同的物品装在罐子里摇晃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能够辨别声音的不同及大小,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教案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小石子、大米、玉米粒分类盛放,勺子、废旧八宝粥空罐子每人一个);
2、装有沙子、扣子的罐子各一个、透明空杯2个;
3、分别装有小石子、大米、玉米粒的罐子各一个;
4、歌曲《数鸭子》。
教案流程
1.会唱歌的小罐子
(1)猜想罐子里的秘密
教师逐一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沙子和扣子的罐子。
“小罐子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呢?”
“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个声音比较大,哪个声音比较小?”
“大家猜一猜,这两个小罐子里面会装着什么东西?”
(2)揭晓答案
教师逐一将罐子里的物品倒在透明杯里,供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感受不同物品在罐子里摇晃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罐子里的歌声
(1)罐子里的歌声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试一试哪种材料放在罐子里发出的声音最大?讲清楚操作要求。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操作。
(2)制作响罐
幼儿选择一种材料装进罐子里,盖上盖子做好响罐。
(3)我的发现
幼儿说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
3.我和响罐一起唱
(1)我的响罐: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罐子里的东西,分组站好。
(2)我和响罐一起唱:用响罐做乐器一同演唱《数鸭子》,随音乐退场。
活动延伸
探索同样的物体,放入不同材质的容器内,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罐子里的歌声》教案活动扩展:
一、导入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玩的玩具{出示带有声音的罐宝宝},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咱们一起来玩玩吧。
2、师幼共同玩罐宝宝玩具,使幼儿发现老师的有声音会唱歌,而他们的没有不会唱歌,
3、师:“为什么你们的罐宝宝不会唱歌?”怎样让罐宝宝唱出好听的歌?(从而激发幼儿制作响罐的欲望)。
4、师;大象伯伯给我们运来了好多东西,咱们去看一看,瞧一瞧吧。
二、探索不同的物品装在罐子里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并学习制作响罐
1、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桌子旁请幼儿观察是什么物品,让小朋友抓一抓、摸一摸,捏一捏这些材料有什么感觉
(引导幼儿说出软软的,硬硬的或滑滑的等特征)。
2、请小朋友选一种东西来喂罐宝宝,摇一摇,听一听。
3、同伴之间互相猜测给罐宝宝喂的是什么,感知声音的不同。
4、请幼儿再次换另一种东西来喂罐宝宝,摇一摇,听一听,再次感知声音的不同。
三、送罐宝宝回家
1、带领幼儿回到小椅子做好,师幼共同玩装上东西的罐子,同伴之间互相听一听,继续感知声音的不同
15.小班科学人工降雨 篇十五
一、以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为核心, 制订科学区内容和目标
《指南》科学领域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 体验探究过程, 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可见, 科学领域学习的核心是幼儿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注重的是探究的整个过程, 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和知识技能的掌握。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呢?《指南》指出, 小班幼儿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这告诉我应该仔细观察幼儿, 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一次过渡环节中, 我给幼儿播放了歌曲《五只小鸭》, 歌曲开头小鸭“嘎嘎嘎”的叫声一下子吸引了他们, 他们惊奇地竖着耳朵听着, 瞪着大眼睛问:“这是什么声音?”然后, 他们互相笑着说:“原来是小鸭子呀!”小鸭子“嘎嘎嘎”的叫声让幼儿喜欢上了这首歌, 每次听都会开心地学着“嘎嘎嘎”的叫声。我还发现, 有动物叫声的音乐幼儿都很喜欢。不仅如此, 我还发现幼儿对飞机的声音也很敏感。户外活动时, 幼儿发现有飞机从头上飞过, 他们就会热情地和飞机打着招呼。有次在室内讲故事的时候, 突然有个幼儿说“飞机”。仔细聆听, 真的是飞机的声音, 透过窗户一瞧, 还真是飞机。通过如此种种观察, 我发现小班幼儿对声音非常感兴趣, 选择声音作为科学区的探究内容十分适宜。
从幼儿探究兴趣出发选择了适宜的探究内容, 紧接着需要思考的是科学区目标的制定。根据《指南》精神, 探究目标应以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指南》中学习与发展目标是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出来的, 所以科学区目标的制定还要参考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是小班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小班幼儿年龄较小, 注意力不稳定, 观察能力较弱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 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 依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科学区的核心价值, 将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目标定为如下四点:1.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感兴趣, 喜欢操作声音玩具;2.在操作声音玩具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声音的大小、音色的不同;3.能初步探索声音的大小, 并尝试自己创造出大声音和小声音;4.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以目标为基石, 以尊重个体差异为落脚点, 投放科学区材料
《指南》中提到:“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小班幼儿具有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更需要通过亲身感知、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为此, 根据制订的目标, 我在科学区投放了关于声音的成品玩具如声响玩具、沙蛋、沙筒、钢片琴等, 自制玩具如皮筋儿琴、传声筒、声音罐、声音瓶、声音墙等。投放关于声音的成品玩具主要是为了让幼儿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产生声音的多种方法。投放自制玩具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声音的传递和声音的大小、音色不同, 以及在此基础上尝试自己制造大声音和小声音, 并感受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多样的材料蕴含不同的目标, 难易程度也不相同, 正好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 “充分尊重了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 而且达到了“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的目的。
不同的材料具有层次性, 同一个材料也可以随着幼儿的发展层层递进。例如, 自制玩具声音罐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被改进, 体现出了三个层次:感受不同物品发出的不同音色;尝试自己制造不同大小、音色的声音;在用同一物品制造不同大小声音的过程中, 感受声音大小和物品数量的关系。起初, 我在口香糖罐子里相继放入了不同材质、大小、硬度的物品, 有大白芸豆、黑豆、大米、小米、口服液瓶盖、小鹅卵石、开心果壳、海绵球等, 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让罐子发出声音, 感受不同物品发出的不同音色。在听声音的过程中, 幼儿总是忍不住把里面的物品倒出来再装回去。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以及让他们自己有新的发现, 我对声音罐进行了更新, 物品不再是教师提前装好的, 教师还提供了勺子, 由幼儿自己用勺子装入不同的物品。小勺子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探索需要, 而且无形中锻炼了他们使用勺子的技能。有的幼儿喜欢在不同罐子里装入同样的物品, 他们在不经意间发现每个罐子声音的大小不一样。为了满足幼儿进一步探索物品数量和声音大小的关系, 我只投放了黄豆供幼儿进一步探索物品数量和声音大小的关系, 幼儿发现数量太多以至于把罐子装得满满的和数量太少都是小声音。
三、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 支持幼儿的探究过程
在幼儿进行探索时, 教师需要做的是“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多方面的支持”就包括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首先需要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 让幼儿敢于探索, 敢于发现问题, 支持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必要时教师给予物质支持和帮助。那么怎样才能给予幼儿最有效的支持呢? 《指南》让我明白要注意观察幼儿, 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正如前面所述的给幼儿提供的不同层次的声音罐玩具, 就是我在认真观察幼儿的过程中发现了幼儿的需求, 根据幼儿的需求不断更新声音罐, 支持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此外,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共同成长的快乐。原来以为小班幼儿年龄较小, 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 教师能从幼儿身上学习到的几乎为零。在一次探索声音瓶的活动中我彻底转变了看法。我在四个相同的矿泉水瓶里装入不同量的水, 并在水中分别加入了红、蓝、绿、黄四种颜料以作更明显的水量区分。制作声音瓶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水量的多少对声音大小的影响。在此之前幼儿已经通过声音罐感受过装入口香糖罐子里的豆子数量对声音大小的影响。睿睿尝试着各种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摇一摇, 滚一滚, 瓶盖对对碰, 筷子敲一敲等。这正如《指南》所说:小班幼儿喜欢“好奇地摆弄物品”。尝试过各种方法后, 他发现水量满满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小, 水量最少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大。当他用筷子敲着瓶子的各个部位时, 发现敲瓶盖的声音最好听。睿睿仔细聆听着每个瓶盖的声音, 好奇地说:“怎么不一样? ”他看看瓶子里不同颜色的水, 把它们按水量的多少排成了“楼梯”, 从左敲到右, 从右敲到左。瓶子发出了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声音, 我惊奇地发现瓶子还能出现类似音阶的声音。当他从水量少的瓶子敲到水量多的瓶子的时候我问道:“这是上楼梯还是下楼梯的声音呢? ”他说是上楼梯, 当他反着敲时, 我问了同样的问题, 他说是下楼梯。他还说:“好像老师弹的钢琴呀! ” (过渡环节我们会弹音阶提示幼儿收拾玩具) 睿睿听出了这个声音的类似之处。睿睿对声音瓶的探索不仅让他自己有所发现, 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也给了我新的启发。原本制作声音瓶只是让幼儿体会水量与声音大小的关系, 没想到声音瓶还可以发出好听的“上下楼梯”的声音, 水量的多少与声音的高低还有关系。教师制作的玩具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的空间, 幼儿的新发现给了教师新的收获, 真的是“教学相长”, 在探索中共同成长。
四、以鼓励和欣赏的态度分享幼儿的探究结果
探究要有始有终, 要“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 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 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尤其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更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提升经验。因为小班幼儿认知水平有限, 并且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 往往碰到什么就看什么, 顺序紊乱、前后反复、也多遗落。所以在幼儿探索后, 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梳理、提升。区域活动后的点评环节是最佳的提升经验时机。每当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有了新的发现, 我总是鼓励他们及时和同伴交流、分享, 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也激发了同伴的探索兴趣, 实现了《指南》中所说的“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16.小班科学人工降雨 篇十六
关键词:小班科学;互动游戏;艺术教学;案例
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对儿童来说,是一个积极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幼儿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笔者从事幼儿教育实践多年也深有体会。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形式,特别是智力游戏,创造性游戏对幼儿的身心、情感和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以“瓢虫宝宝过新年”为主题的科学互动游戏教学体验。
1 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是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周围事物越来越感兴趣。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遵循小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从幼儿的兴趣点着手,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春节将至这一契机,以瓢虫宝宝这一情景贯穿整个活动,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朋友,强调手口一致的点数,并按需取物。互动游戏中,以彩色的瓢虫手套、和谐的游戏氛围、互动的对话过程,引导幼儿思维发散,感知数量并理解数量,同时,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探索和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孩子的能力和认知向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
2 活动目标
第一,寓教于乐,以艺术化的游戏互动无形中让小朋友获得知识。第二,通过瓢虫宝宝找朋友的游戏,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 活动准备
3.1 材料准备
一是不同点数瓢虫袖套人手一只;二是不同点数礼物盒人手一个;三是糖果若干;四是新年树两棵;五是小鼓一个;六是新年音乐。
3.2 活动重难点
3.2.1 活动重点:游戏中学习点数1~5
小班认识水平较低,他们处于认识数量的初期阶段,思维意识与能力不强,手口一致点数常漏点或多点,需要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互动中,让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体验是本次活动设计的重难。
3.2.2 活动难点:一一对应点数
数物一一对应点数,对幼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采取趣味的方法,设置情境,启发幼儿思维,关注幼儿情感,引导有效互动和交流,通过层层游戏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4 活动过程
4.1 快乐的瓢虫宝宝——情境导入
教师敲击小鼓,鼓声入场。
师:小瓢虫们,过新年啦!我们跟着小鼓一起做游戏吧!(随机佩戴瓢虫袖套)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
(分析: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此我以敲小鼓带着孩子们进入活动情绪,并初步感受小鼓棒敲击的数量。)
4.2 瓢虫宝宝新年音乐会——角色体验感知数量
4.2.1 瓢虫宝宝数一数
师:咦,我的瓢虫宝宝在这儿(伸手,露出袖套上的瓢虫),你呢?伸出来让我们看一看!
师:啊,我们长得一样吗?(幼儿: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点不一样)
教师点数:1,2,3,我是三点瓢虫宝宝,你是几点瓢虫宝宝呀?
师:你是几点?你是几点?你呢?(幼儿回答……)
师:哟~原来大家都长得不一样!有些是1点瓢虫宝宝,有些是2点瓢虫宝宝,有些是…………(有些小朋友已经发现了,有的瓢虫宝宝点是一样的)
(分析:运用生活中常见的袖套大变身,让孩子们一下子有了角色的概念和体验,身临其境进行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4.2.2 小鼓和瓢虫宝宝找朋友
师:太有趣了,小鼓又想来和我们做游戏了。听一听!小鼓在叫几点瓢虫宝宝呢?
师:(击鼓一次)几下?(幼儿:1下)
师:谁是一点瓢虫宝宝?(一点瓢虫宝宝挥手)啊,小鼓找到朋友了!
师:仔细听哦,这次是几声?(2……)谁是2点瓢虫宝宝?挥挥手!
师:这次又是几声?(3……)3点瓢虫宝宝在哪里?真棒!
教师引导幼儿听辨鼓声击打数,再与自己的瓢虫点数进行对比,挥手回应和自己相同点数的鼓声。师幼互动,趣味游戏过程,激活了课堂,也让幼儿了解到点数与外界声音的关系。
(分析:这里是整个活动的难点,但是有了前面环节的步步深入和铺垫,激发了孩子们对这一环节的挑战欲望,能够在够一够的基础下来参与活动。)
4.2.3 瓢虫宝宝找朋友
师:你们太厉害了,现在小鼓要考考你们,请你找到和自己点数一样的好朋友拉拉手。
師:找到了吗?
师:我们跳舞吧!(先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幼儿找朋友,然后自己找)
音乐起,幼儿随音乐自由跳舞。
师:音乐停啦,快回来休息一下。
4.3 瓢虫宝宝过新年——提升数物对应
按提示找礼物,巩固手口一致点数:
师:马上要过新年啦!新年老人给大家都准备了新年礼物,请你先找到和你点点一样的礼物盒,(指自己)这个瓢虫宝宝要找几个点的礼物盒啊?(再次和幼儿一起手口一致点数)
师:让我看看我的礼物盒里有什么宝贝……(打开盒子,注意语调)咦?!空的!!……哦,原来礼物就是糖果呀!都挂在新年树上呢,快找到你的礼物盒,然后去树上摘下和点点一样多的糖果吧!
整理:你是几颗啊?(尽量每个幼儿都问到)
(幼儿的回答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真棒!二是哟,你们看他摘下的数目和瓢虫上的点数一致吗?)
先找到对应点数礼物盒,再从新年树上找到对应颗数的糖果。
(分析:幼儿对活动的自我理解和感悟作出不同的回答反应,教师及时梳理幼儿的答案,进行提炼,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价值。)
4.4 共享甜蜜——活动延伸、拓展
师:今天真开心!我们可以把新年礼物跟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哦~!
5 效果评价
(1)幼儿数学知识方面。在这次“瓢虫宝宝过新年”游戏活动教学后,幼儿从1~5数量形态认识,升华到数字含义的理解,且转变了数字表示的多种形式,以点数、鼓声数、礼物数等多种方法来代表数字,进行游戏配对,幼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实施找朋友、找礼物游戏,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数字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以及数字的应用。
(2)幼儿互动能力方面。趣味的游戏活动过程,激活了幼儿学习兴趣与数学思维,幼儿更加乐意参与到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有效互动、师幼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互动等,通过游戏形成朋友关系。基于“瓢虫宝宝过新年”游戏,让幼儿互动能力、合作能力大大提升,也强化了幼儿的社会能力。
6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的开展从选课、扣课到最后的展示都让我受益良多,为了更好提升小班幼儿的社会能力与科学素养。特总结了在实施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落实的“三关注”:
(1)关注活动内容和材料的年龄适宜性。1)内容——基于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选择点数五以内的物体,并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来配对。为主题的小班科学教学内容,让小班幼儿初步感知数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数字与周围事物的联系。选取适宜的活动内容,包括教学难度、活动方案的适宜,关注小班幼儿的认知规律,探寻适宜的游戏活动方案。2)材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和事物。强调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并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本次活动的过程中材料的运用方面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这些特点。本次选的活动材料糖果、袖套等让孩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促进孩子的参与热情与探究欲望,获得亲身的体验。
(2)关注活动的游戏化、趣味性。过新年——是幼儿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可以一起玩、一起快乐。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选材要尽量有趣。本次活动以过新年为主题,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再加上明亮的色彩、有趣的瓢虫袖套及会“呼唤朋友”的小鼓,努力为孩子營造宽松的氛围,引导孩子积极参与。通过找朋友等游戏层层深入、在重难点“一一对应”这一块利用游戏反复巩固,合作交流突破难点,让幼儿易于接受与理解。
(3)关注幼儿个别化学习、连接的互动性。开展活动时要有良好的导入,活动过程中坚持师幼间、幼儿与幼儿间间多边互动的原则,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到每个幼儿是否参与互动,以便随时介入帮助。
7 活动启示
此次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对于本节课,虽然从整体上看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我觉得也存在着一定的可深入的环节:
(1)区域游戏中。每个区域张贴“进入小贴士”,限定该区域活动人数,幼儿通过数一数方法就能清楚知道该区域是否还能进入游戏,如活动人满,则该区域不再接待。这样既可以改善有些区域爆满,有些区域较冷门的现状;也可以由“数一数,人数够了吗”这一环节中巩固幼儿点数能力。
(2)生活活动中。如点心环节,可设置饼干卡,幼儿根据卡片标注的点数取饼干;设置“组长”,轮流做“组长”为组员领取餐具等。
17.科学活动小班教案 篇十七
你们喜欢追影子吗?那我们现在就来找一找影子在哪?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它?以下是“科学活动小班教案”,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正确地认识物体的影子,知道物体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
2.在游戏中探索影子变化的特点。
3.激发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
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
一、用猜谜语引起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1.师问: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
2.教师出示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请你猜猜它是谁?
3.引导幼儿在阳光下走动,注意观察身边的影子,揭示谜底——影子。
二、在游戏中探索影子。
1.组织幼儿玩游戏“踩影子”,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2.师生一起玩“踩影子”游戏。
3.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说一说影子有什么特点?
幼:——影子爱动,跟着人动。
——影子是黑色的。
——影子和自己跑的.一样快。
4.带领幼儿来到荫凉处,发现影子全不见了。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
三、发现影子会变化。
1.教室请一胖一瘦两个幼儿站在一起,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一看他们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2.幼儿分别变换不同的动作,发现影子的变化。
师:你的影子怎么变的?请仔细观察。
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交流。
幼儿:动作变了,影子的样子也会变。
四、教师出示挂图,请给图中的小动物找到对应的影子。
幼儿集体找出答案。
五、教师总结
18.幼儿小班科学教案 篇十八
小班幼儿刚如园不到一个月,依赖性较强,在每天入园和离园中都发现他们基本是父母抱来抱去的。我们在要求家长放手让幼儿自己走的过程中,遇到了孩子的哭闹和家长的不舍。如何解决这一老大难的问题,我们决定从孩子入手,开展关于脚的有趣游戏,让孩子通过小脚丫的各种游戏,对其产生兴趣。进而了解小脚丫的用处,解决家长的难题。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自己小脚的特征和特点,了解自己的小脚丫及其简单的功能,产生初步的探索兴趣。
2、体验穿大鞋的乐趣,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3、初步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并能产生愉悦的情绪。
活动准备
成人的鞋子(每人一双)、磁带《大鞋和小鞋》、布置一块地毯。
活动过程
1、自由坐在地毯上,做脚的游戏。
师:今天我们来和小脚丫来做游戏。
小脚丫在哪里?有几只?
(师生一起脱袜子)
2、你的脚上有什么?动一动。(点数脚趾)
摸脚背、脚底、脚跟,知道它们的名称及所在部位。
3、过身体动作引导幼儿了解脚的作用。
师:我们的小脚可以干什么?
游戏:小脚丫
小脚丫,真能干
走一走,走一走
转个圈圈跑回来
(把“走一走”改为跳、踢等动作进行游戏)
4、游戏:穿大鞋
(1)师:哎呀,脚踩在地板上感觉好冷啊!天冷了,我们怎么来保护小脚啊?
大人有大人的鞋子,小孩有小孩的鞋子,要是我们穿上大人的鞋子,那有多有趣啊!
(2)寻找自己带来的妈妈爸爸的鞋子
穿上大鞋后自由活动,走一走,跳一跳,踢一踢,感受穿大鞋的乐趣。
5、穿回小鞋,整理大鞋
师:妈妈爸爸的鞋子真大啊,我们小孩穿着太不方便啦,我们还是穿回自己的小鞋去到外面去玩吧!
(把妈妈的鞋摆放成整齐的一排)
评析:小班阶段幼儿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但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兴趣,本次活动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脚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却很少有机会仔细观察它,在游戏中萌发幼儿对身体的初步探索兴趣,我认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根据小班幼儿“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的特点,在活动形式的安排中,着重幼儿的直接体验,通过看、说、摸、跳、玩等形式,让幼儿充分感知、认识脚的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活动中加入了“穿大鞋”这个游戏,孩子们穿上爸爸妈妈的鞋后,心情会很激动,通过走一走,跳一跳等活动,感知到了妈妈的鞋子大,自己的鞋子小,又结合了大小的认知概念。这一设计符合小班孩子爱穿大鞋的特点,真正体现了玩学交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使孩子得到了发展。
19.小班科学人工降雨 篇十九
如何从小班幼儿的兴趣出发, 将这些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有效创设小班的科学区中呢?
一、筛选出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资源
首先, 3~4岁的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 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 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材料和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因此在环境创设时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又要兼顾个体差异, 材料要丰富有趣具有整合性, 做到有目的, 有计划, 有层次。针对小班幼儿具有好奇心强、生活经验少、注意力短、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情绪化、自制力弱、感知事物以及具体形象为主等的年龄特点, 科学区可放置一些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操作性强的材料,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操作和探究兴趣。于是, 我们将可利用资源汇总并筛选, 与年级组老师及时开展研讨活动, 并结合每两周开展的科技大空间的专业活动室内容, 将可利用的活动内容细化成具体的活动内容计划。如: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 刚刚离开家庭。所以我们组织了家长和孩子一起参观青少年活动中心、白塘植物园等地方, 帮助幼儿了解身边的环境、变化和现象, 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丰富孩子的视野, 并将照片展示在科学区“小小智慧树”板块供孩子观看、回忆、交流;小班的孩子大都比较喜欢吃蛋糕, 我们与邻里中心DIY蛋糕店联系, 将制作材料和卡通夸张的步骤图展示在科学区, 组织幼儿手工制作蛋糕等活动, 从独墅湖图书馆借来关于酵母菌的绘本书籍帮助幼儿多方位感知酵母菌在生活中的利用;从生态屋等相关单位借用内光学显微镜出一周供幼儿园小朋友观察微观世界;由西交大酒店门口的喷泉想到制作出喷泉模型供幼儿操作、感知。
二、衍生出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自制玩具
在利用先关教育资源开展活动后, 结合孩子的兴趣我们自制了大量的科学玩具, 它们都具有趣味性强、多感官刺激的特点。例如:参观过园区八大信心产业巡展后, 孩子们对新材料产业———光学玻璃的利用充满了兴趣。虽然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反射镜、什么是三棱镜、什么是凹凸镜, 但对于这一材料的使用却充满兴趣, 他们知道爸爸汽车上有镜子可以反射出物体、知道奶奶用放大镜可以把报纸上的小字变大……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光盘、勺子、装满水的透明瓶子, 孩子们利用这些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照一照、看一看, 发现了光的反射、折射现象。有家长是计算机方面的专家, 提供了许多光盘, 我们制作了万能光盘, 也变成了幼儿最钟爱的玩具之一, 他们对光盘产生的光斑感到十分神奇, 总喜欢在晴朗的天气中拿到室外玩, 一开始, 他们不知道光斑从哪里来, 但是经过自己不断操作和发现及教师及时的引导, 孩子们都能自己利用光线产生光斑, 特别是在光盘上装饰花纹后, 太阳光一照, 会出现花朵、螃蟹、小伞等有趣的图案, 大大地激发了幼儿操作的兴趣, 同时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了光盘能反光的道理;另外利用收集的材料制作了针筒电梯、彩色眼镜、降落伞、会唱歌的瓶子、小车下山坡、小乌龟爬爬爬等一系列的自制玩具。这些操作性强的玩具大大的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同时, 又能刺激幼儿的听觉、触摸觉、视觉等多种感知觉, 一到区域游戏时间, 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到科学区去自由的玩耍、交流、发现。孩子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轻松的获得科学知识, 积累经验,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吸附在主题教育活动上的小版块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 常常对集体性的主题教育活动表现出意犹未尽的兴趣, 特别是在进行完家园互动后表现得更为明显。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到幼儿的兴趣所在, 并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正确引导幼儿认识周围世界。例如:在《小小蛋儿把门开》的主题活动中, 孩子们认识了各种卵生动物, 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了解相关内容, 不久, 有的小朋友带来了卵生动物图书, 有的小朋友带来了图片, 生物研究所的家长带来了恐龙的模型和各种蛋的模型, 我们将这些幼儿收集来的材料放在科学区, 通过观察, 幼儿对卵生动物的种类及一些生活习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蛋宝宝站起来”活动后, 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帮助蛋站立的材料和方法产生了好奇。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棉花、瓶盖、报纸、毛线、毛巾等多种物品, 让孩子继续探索、尝试。在《亲亲热热一家人》主题活动中, 孩子们对为什么自己长得像爸爸妈妈的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联系生物研究所的人员, 提供了一些非转基因物体的图片和模型, 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基因, 懂得牛妈妈生小牛、鸭妈妈生小鸭的道理。并简单感知基因也可以在人类的研究下改变。并创设了“猜猜我是谁”的小版块, 提供一些各种“宝宝”的照片和各种“妈妈”的照片, 利用磁性原理, 请孩子进行一一匹配, 既动手又动脑还可以相互说说这是谁的妈妈, 那是谁的宝宝, 发展孩子完整表达的能力。
总之, 只有整合、分析孩子身边的一切可利用的科学启蒙教育资源 (物质的、环境的、人力的) , 遵循小班的幼儿好奇、好动、好问的特点,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氛围。使孩子愿意主动进入科学区, 乐意自己动手玩一玩, 学一学, 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孩子也就能逐步学会运用一些方法获得知识, 解决身边的问题, 促进幼儿在科学启蒙教育环境中自由游戏, 不断探究出新秘密、新发现。
摘要: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随着社会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 幼儿所接受的信息量也飞速增长。幼儿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性、求知性都大大被激发。而我园坐落在苏州市“高等教育发达、人才优势突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创新基地——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里聚集了众多的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代表当今科技领先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 拥有相应的设施、环境等方面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使我园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具有了独特的优势。那么如何结合这些优势, 拓展幼儿的科学知识视野, 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 提供丰富、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 使幼儿自主操作、自由发现、快乐体验、自信表达。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做了一些粗浅的研究。
【小班科学人工降雨】推荐阅读:
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 小脚丫09-05
优秀小班科学教案10-29
小班科学-瓶子和盖子09-07
小班科学液体气球教案10-01
小班科学:小猫在哪里10-15
小班科学:小兔过生日07-13
小班下学期科学活动目录07-25
小班科学教案:好吃的水果07-28
小班科学活动袜子娃娃教案08-11
小班科学《搓元宵》活动反思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