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实施教案(精选8篇)
1.化学教学实施教案 篇一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由于初中教材难度不大,侧重于记忆,学生易于接受,而高中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都有了教大的变化,许多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大,方法新、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而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特别是刚升入高中对这些变化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显得极为必要。我认为应以系统的教学思想和全方位的教学视野,将其全程贯穿于“备课——上课——练习设计与批改——课外活动与辅导”等四个基本教学环节之中。
一、“备课”,要认真考虑分层目标教学法
备课,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起始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重点着重做好两件事:
1、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化学上的差异一般会呈现出好、中、差三个层次,要实施分层目标教学法,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一问题,但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当众宣布学生的分层情况,而应十分注意讲究方法。比如,可分别找学生谈心,引导他们冷静地面对差异,明确自己的定位层次,同时,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分层是相对的、动态的、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就可进入更高层次。
2、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
二、“上课”,要自觉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
上课,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教师主要应做好两项工作:
1、适时明确分层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个个努力达标。教师应在每节课的开头,向学生展示各个层次(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将学生直接分为好、中、差层,而应称作为A、B、C层)的教学目标,如在讲解“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教师应明确告诉A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但掌握氯水的成分,而且熟练掌握氯水与不同物质反应时体现不同微粒的性质,并且会设计实验验证各微粒的性质。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氯水的成分,能够分析在不同的反应中所体现出的不同微粒的性质。C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氯水的成分,理解其性质。
2、分层把握教学要求,力求人人学有所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堂提问、问卷等形式检查学生学习达标情况,采取因人提问、分层设题的办法。比如,让C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概念识记性提问,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习兴趣;让B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需认真思索的提问,通过实验来归纳总结问题;让A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智力运用性的提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特别是中、差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习较差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感到有压力,使好的不骄,差的不馁。
三、“练习设计与批改”,应体现分层目标教学法
练习设计与批改,是了解分层目标教学法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
1、练习设计要因层制宜。设计化学练习,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
一、梯度不一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批改作业要因人制宜。教师在批改化学作业时,要因人给予评语。比如,有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有的习题未做对,但作业书写工整,且作业准确率比以前大有提高,教师可在其作业本上写些表扬鼓励性批语,同时,还要客观具体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倍感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二是要做好批改记录和认真发现问题。教师应通过作业批改记录所收集的素材与资料,去发现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的问题,为“对症下药”搞好作业讲评作好准备。
四、“课外活动与辅导”,也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
作为化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多接触化学,使课外活动为化学课堂教学服务,又使化学课堂教学服务于生活和社会。教师主要应注意好两点:
1、要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与辅导中的着力点。对化学成绩较好层次的学生来说,要尽可能通过课外活动,鼓励并促使其形成化学特长,可以适当进行调查研究;对中、差层次尤其是较差层次的学生来说,主要应通过课外活动,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与爱好。
2、要分
层抓好课外活动与辅导。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外活动一定要突出学生是主体,要灵活多样地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参加不同类型的化学兴趣小组。在较高要求的化学兴趣小组中,教师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引导学生向化学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在较低要求的化学兴趣小组中,教师应多给中、下层次的学生在心理素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实施面对面的辅导,培养其非智力因素,以调动和保持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适当利用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调查研究当地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分层教学虽然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但确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跟得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信心,在主动接受新知识和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都有所进步,真正做到提优补差。
浅谈分层教学 “以„本‟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本”,这是传统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理念的根本区别。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并表现在教学的 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努力程度、反应速度、对教学内容在理解程度等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发展的水平、提高的程度、不同的教 学内容学习上都会存在着差异。但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制约,学生的差异被有意无意地疏忽了,这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是是相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的分层教学。
结我在我所任教的班级内实施了分层教学,并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业实际水平或思维类型等特点,将全班学生分为低(基础级)、中(普通级)、高(提高级)三个层 次,以A、B、C组的形式揭示出来。A层次,要求:“低起步,走小步、重基础、多鼓励”。B层次,要求:“慢变化、多练习、重能力、勤反馈”。C层次,要 求:“多强化、重思维、促特长、求拔尖”。
2、将教学目标分层。我首先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可能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以教学大纲和教 材的基本要求为基本目标,是共同性目标,全体学生必须做到;在此基础上,设置选择性的发展目标,中、高层次的学生基本达到,低层次学生尽其可能。即教学目 标做到“下要保低,上不封顶”。同时,我们各级鼓励每个层次的学生不断努力,在达到本层次目标后向高层次目标迈进。
3、课堂教学施教分层。我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综合运用全班教学与分组教学、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手段,实施分层区别教学。如“分合式”教学,教学起始阶段是集 体同授,教师抓住当堂训练重点、难点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要点,理清思路,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参与 学习。到教学进程的一定阶段时,将学生按层次分成“二股或三股轨道”。一部分学生继续接受老师的直接教学,一部分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两轨同步结束后,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以便及时进行反馈,整理知识、补救教学等。在此同时,教师有机结合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教师并做到不能有丝毫松 懈,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
4、作业分层。在教学了新课后,我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实际,设计相应的练习题,有共同性的必做题,有选择 性的提高题和发展题。实行分层练习,异步指导,抓住多数“中间层”,兼顾优差“两头子”。C组以“优”带“中”,A层以师导“差”,提高练习质量。并做到 必做题当堂批改,选择题和发展题课后批改。使有余力的学生能增加食粮并吃饱。
5、分层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在同一段时间里的学习中,都 能较顺利达标的学生,组织他们进行组间流动,并随着学生学业的发展和变化会有所变化,使得学生能根据能力选择学习进度,使得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上课,起点是后进生,重点也是后进生,课堂上回答提问、板演、做实验都是由后进生来打“头阵”。使得差生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优等生想“跑”起来的跑得了,差生走累了的也慢得了,使更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
2.化学教学实施教案 篇二
1.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 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 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 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二、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的体现
绿色化学的目的是通过现代化学的知识和技术运用解决环境问题, 最大化减轻环境污染. 树立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的理念都应当从小抓起[1].
1. 教学中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 主要是利用教材内容, 尤其是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例如. 教材中的[实验2 - 1]碘的受热与冷却, 该实验就体现了“减量、重复使用”的绿色化学要求.
[实验5 - 11]CO还原Cu O的实验改进中对尾气的处理, 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由此激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尾气、废液等的处理问题的探究.
在第六章选学内容“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教学中就要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化学教育.
2. 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化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中学是学生接触“化学”这一学科的起点, 故而, 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必须体现绿色化学的基本内涵, 在课程教材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观点的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懂得基础化学原理, 了解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更要使学生知道人类怎样运用化学科学来避害扬利, 尤其是绿色化学起到的重大作用. 要实现绿色化学教育, 就要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实现绿色化, 包括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方面, 形成以绿色化学为理念的化学教育.
三、实现课堂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为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说学好化学知识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2].
1. 通过课堂教学贯彻绿色化学的观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学“从生活走向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关心科学技术发展, 提高科学素养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而课程改革的重点是: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
例如, 在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 可重点介绍“酸雨”, 播放酸雨危害的录像, 而后让学生讨论怎样防止酸雨的形成? 工业生产上产生的SO2用何吸收? 这样可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 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加强环境保护, 绿色化学的意识, 达到了潜移默化中进行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教育的目的. 再如, 在讲氮族元素这一章时, 我们就可以根据氮在自然界循环的最终产物, 可以穿插汽车尾气的排放, 解释出最终氮氧化物造成光化学烟雾; 还可以联系到, 如果这些大量的氮元素排放到水中, 就导致水中氮磷过多,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形成赤潮造成污染等等, 这样, 在不知不觉的课堂教学中就指导他们学会了监督保护环境.
2. 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教材中有60% 以上的知识是通过实验引入或阐述的, 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的联系最紧密, 最直接, 是培养学生“从我做起”的好阵地, 例如, 用稀硝酸可以回收银镜反应所得的银, 转变成硝酸银; 加入废铁钉可以回收烂版液 ( 是制印刷线路板时, 用Fe Cl3腐蚀铜板后所得的废液) 回收铜; 用加热分解过滤的方法可呆以从KMn O4制O2的废渣中回收Mn O2; 用沉淀转化尽可能回收固体沉淀物. 如, Fe ( OH) 3、Cu ( OH) 2等. 通过这些实验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
3. 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提高绿色化学的意识
在平时课外活动中多开展一些能体现绿色化学意识的活动, 让学生亲身感受, 亲自参与其中, 使他们能从亲身经历中吸取知识, 培养能力. 如, 举办有关环保的知识讲座, 举办有关绿色化学的知识竞赛等, 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和掌握化学知识, 扩大视野; 再如,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 ( 如3 月17 日世界保护臭氧层日) 里, 开主题班会, 办专题展览, 放映环保录像等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拓宽学生的视野, 利用假期让学生参加环保调查, 写环保小论文等也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兴龙.探讨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数理化学习, 2015 (5) :30.
3.有效化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三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创建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科学教学方式。下面我以《乙酸》的教学案例为例,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
课前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有利于教学者整体把握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有效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有效选择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乙酸》的知识背景:乙酸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典型的弱电解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酸已有了初步了解,通过高中无机阶段的化学学习,学生又初步掌握了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理论知识和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重要的知识技能基础。
二、有效设置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教育理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设计了《乙酸》的教学方案,以强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醋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等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探究和思维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善于合作的道德品质,体验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2. 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本质。
三、仔细推敲教学方法
选择教法时,一要重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身边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切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处理既加强了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要遵循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通过对物质性质的探究和个别物质的合成实验,进一步学习使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去认识物质的性质,体验合成新物质成功的喜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协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探究。通过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验证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通过组织讨论,发挥群体智慧,完成知识的建构,突出学生再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协同实验的形式,构建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研究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认真做好教学准备
对教学准备的做法,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就在此不细述了。
本堂课的教学准备有:
全班分成四个实验组,根据实验任务,分别提供必要的实验药品和实验用品。
药品:冰醋酸、乙酸水溶液、乙醇、浓硫酸、碳酸钠晶体、饱和碳酸钠溶液、乙酸乙酯、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用品: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
五、胸有成竹地落实教学过程
落实教学过程,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这个环节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低耗。
在《乙酸》教学过程的环节里我设计了以下步骤:
1.知识衔接,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描述生活中炒菜烧鱼添加食醋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疑:为什么加了食醋后,炒的菜烧的鱼会更香?介绍生活中的食醋约含乙酸3%—5%和乙酸在化工生产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冰醋酸样品,嗅乙酸溶液的味道;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挥发性、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回顾酸的通性。
设计意图:介绍乙酸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结乙酸的性质,回顾已学知识,为探究学习知识铺垫。
2.科学推测,实验探究。
呈现:确定乙酸分子式和结构式。准确称量乙酸样品0.9 g(乙酸中只有三种元素),充分燃烧后,无水氯化钙增重0.54 g,固体氢氧化钠增重1.32 g。已知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可否确定乙酸的分子式?请写出乙酸的同分异构体;结合有机化学知识及实验,推测乙酸的可能结构。
学生活动:根据氯化钙增重0.54 g,可计算出水0.03 mol,则乙酸中有氢0.06 mol,0.06 g;氢氧化钠增重1.32 g,可知乙酸中含碳0.03 mol,0.36 g,根据质量守恒可知乙酸中必有氧0.48 g,0.03 mol,所以乙酸实验式是CH2O,有相对分子质量可进一步知道分子式是:C2H4O2。学生再进一步推测乙酸的可能结构,可写出7种结构式。
在老师提示乙酸的性质和展示结构模型的帮助下,解决乙酸的结构式、认识乙酸的官能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敏捷性和发散性。
3.实验深化、巩固、发展认识。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1)如何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2)如何证明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
(3)如何证明乙酸是比碳酸强的有机弱酸?
学生活动:学生表现非常活跃。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是:
(1)有用酸碱指示剂的;有用较活泼金属的;有用氢氧化铜的等。
(2)有的是测量醋酸钠溶液的pH值的;有的是测定一定量浓度乙酸溶液的pH值的;有的是向醋酸和石蕊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醋酸钠看溶液颜色的变化等。
(3)对于第三个问题,有学生想到了向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醋酸,看有无气泡产生?也有学生用如下装置来证明醋酸比碳酸的酸性强。
三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学生动脑、动手深化了对醋酸的弱酸性认识。同时师生合作交流,协同实验,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牢固掌握了醋酸的弱电解质的特性。
4.实验演示,引导内化。
乙酸乙酯的合成是一个新知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采用了直接演示引导的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演示乙酸的酯化反应。在这个实验中,笔者对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运用调整了一个次序。即在乙酸乙酯生成后,再加入饱和碳酸钠,然后振荡试管,再让学生观察现象。同时设问:什么是酯化反应?实验装置有什么特点?反应所需的药品各起什么作用?药品的添加顺序?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乙酸乙酯的颜色、气味、状态、水溶性、密度(与饱和碳酸钠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可以提高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深刻思考实验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验反思,拓展能力。
师生活动:(1)馏出液中是否有乙酸和乙醇?如何证明?
(2)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在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中,导管为何不深入碳酸钠溶液中?
(3)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来自于乙酸的羟基,还是来自于乙醇的羟基?如何证明你的判断?
(4)酯化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反应中为何增大乙醇的用量?(用化学平衡的理论来解释)
(5)反应为何要加热?温度为何不宜过高?
设计意图:上述这些问题要在师生共同协作下才能的解答,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以及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每个学生身上都具备成才的潜质,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要时刻关注学生,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用少的时间获取好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巨生. 一堂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课[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3)
4.高一化学教学教案 篇四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1】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的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的方法:启发式
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的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2】
一、学习的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二)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的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的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5.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标 篇五
摘要: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教师要努力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积极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重视生动形象化教学,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主动学习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入手,充分发挥化学学科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化成为理解化学、进行化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几点教学心得,简介如下: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注重的是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例如:在讲授《走进化学世界》时,我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世界的神秘,领会化学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科学史实,小故事,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探究问题、激发思维的教学情景,使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世界,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在学习《水的电解》时,为了把微观抽象的问题直观展现出来,我让六个同学(两男四女)站到讲台上,男同学代表氧原子,女同学代表氢原子,让他们自由组合成两个水分子。然后提示大家;“如果通电后,他们将怎样组合呢?”六个同学相互看了一眼后,两个男同学迅速走到了一起,四个女生组合在了一起。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直接指出其错,而是继续引导: “两个男生在一起,代表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你们四个女生在一起代表什么?” 四个女生一想,赶紧分开然后两两组合。“这就对了。因为氢气和氧气都是由双原子构成的分子。这说明电解水过程中生成一个氧分子的同时,生成两个氢分子,所以水电解时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 :2。”“哦”,同学们恍然大悟。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掌握知识,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许多探究实验都要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收集资料,观察思考,探索科学原理,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去亲历实验过程,通过比较、判断、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讲《铁生锈的条件》这部分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已的生活经验,推断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组织同学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断,最后再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让学生讨论如何防锈。整个过程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探究,使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探究能力。
四、注重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化学知识赋予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反映,从而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溶液》关于气体溶解度的内容时,很多学生对气体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的关系不理解。于是,我就用他们平时喜欢喝的可乐为教具,问他们为什么在开盖之前摸起来是硬邦邦的,开盖时汽水为什么会自动喷出来?学生反应不一,有的说是与压强有关,有的说是与温度有关,有的则是沉默不语,对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接着,我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喝了汽水之后会打嗝?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气体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这样通过把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够把抽象化为具体,把困难化为容易,学生自然喜闻乐见并体验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成功与快乐,从而把那种死记硬背被动的学习方法改为积极主动,在应用中记忆、巩固的方法,便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象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对于氧气的三种状态,学生不易理解,我便搜集了相关的图片资料,在化学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对学生的感观产生了强烈刺激,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化学教学实施教案 篇六
化学方程式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投影]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每 份质量的碳与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完成练习一及时巩固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领悟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讲解]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解](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习二。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理解记忆。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独立完成检测题。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议程式,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每 份质量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份质量的水。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 克水.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 克二氧化硫.附2;课堂练习二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4;随堂检测
7.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实施情境教学法 篇七
在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种具体形象的氛围, 让学生处身于一种逼真的环境中。通过各种手段将抽象、静止的教材内容和变得形象、具体、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全神贯注学习, 从而理解教材, 领悟知识, 并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 针对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 总结了以下几点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以疑促思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 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 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化学中的问题情境是指化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的需要学生经过思索和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也就是将学生处于一种面对困境和问题急需解决的一种心理中。学生要想摆脱这种困境, 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思索, 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走出困境, 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 例如, 教师可以运用化学实验, 利用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创设问题;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以影像、录像、视频等创设情境, 让学生处于逼真情境之中。例如, 在讲授有关环保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有关环境污染的录像, 让学生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感受到污染环境对环境和生物的巨大伤害。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 看看自己周围的河流在最近几年中的变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环保就是从小事做起, 就是从自身做起, 从心里树立他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 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 当讨论到氯气的收集方法时, 根据氯气的性质, 学生就能得出: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 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然后教师提出能不能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为什么?如何除去混入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在讨论碘的特性时, 可采用边教边实验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拿出一张实现涂上淀粉的白纸, 然后在学生面前再抹上碘酒, 这时学生就会发现空无一物的白纸上出现了蓝色的图案。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 此时, 教师再讲述有关碘的特性就水到渠成了。
二、利用生动故事和化学史料创设情境
兴趣是一种具有倾向的心理动力, 能够使人专注地从事某件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 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渴望探究的动力, 就会全身心地去探究。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例如, 教师可以讲述现实中与化学有关的故事、历史上的化学名人、有趣味的化学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等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中。在化学课堂教学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 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 揭示出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 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另外,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幻灯片、录像) 给出化学故事和化学史料则效果更佳。例如, 教师使用多媒体给出化学故事:几百年前, 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 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 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 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 浑身出现青斑, 许多船员甚至因此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经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 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 奇迹出现了, 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 反而恢复了健康。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上述教学情境的设计, 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 引导学生对维生素的结构、功能及对人身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 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
三、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问题往往产生于矛盾之中, 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 才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从而形成积极的认识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主要有新旧知识引起的矛盾;日常行为习惯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冲突;个人的感觉、直觉和科学事实之间的矛盾等, 这些都是创设情境的良好素材。在情境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矛盾, 积极思考、探索, 促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把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教师在进行课堂情境设计时,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设计教学课件, 利用多媒体声像色一体的特点, 将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将静止的文字变成视频影像, 将微观放大, 宏观缩小, 动静结合, 跨越时空, 能够将教材中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
四、通过调查与实践设置情境, 培养探究能力
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 最终也应用于实际生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 激发他们热爱化学、喜欢化学的心情。例如,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 可以联系我们祖国的两大河流长江和黄河, 通过多媒体播放它们受到的污染状况, 让学生感受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形成节约用水和避免污染水资源的意识。
综上所述,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更加注重与实际的联系, 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提倡素质教育和个性教育。情境教学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重参与、重感悟、重实践, 使学生身临其境, 理寓其中, 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促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 采用丰富的情境教学策略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更符合新教材的特点, 更能体现新教材的教学理念, 更能完成新教材的教学目标。
8.实施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八
关键词:化学教育;课堂教学;实验操作;兴趣;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181-01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初中化学的教育内容应该是最低限度的、为适应社会需要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它的内容跟以学科为中心和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学术主义的教材不同,它的内容也是科学的、有序的,但不追求逻辑严密和系统完整。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呢?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实施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遵循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认同感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我们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三、设计多元练习,提高学生教学的效率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验效果,力求做到精讲精练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
【化学教学实施教案】推荐阅读:
化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11-19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案09-01
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06-15
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07-09
化学情景教学11-01
微型实验化学教学06-28
免费化学教学反思07-01
高三化学教学总结09-17
情境教学实例化学11-17
教学随笔高中化学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