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24-06-14

202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精选10篇)

1.202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篇一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理解《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难点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背诵并赏析《答谢中书书》。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苏轼(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豪放旷达,很快调整了心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通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念:考虑,想到。者:„„的人。遂:于是,就。寝:睡,卧。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整体理解 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月夜访张,步于中庭。第二段:月夜美景,触发感叹。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文意: 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2.强调要重点掌握的语句。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第三步,背诵课文,在背诵过程中鉴赏

一、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然后思考 1.“月色入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把月光拟人化,以月光主动来与他做伴,表达作者的孤独寂寞。2.“欣然起行”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写出了作者的喜悦。作者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写出了作者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二、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然后思考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无一字有月字,却无处不在写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表现出了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三、个性解读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背诵《答谢中书书》,基本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背诵并赏析《答谢中书书》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答:回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实:确实,的确。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二、整体理解

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概括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

俯瞰:清流见底

具体描写: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一天之景——

夕日欲颓 抒发情怀:欲界仙都,无人能赏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文意 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2.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语句 白话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第三步,背诵课文,并加以鉴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总引全文,点明主旨,奠定感情基调。

2.“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内容丰富,不足五十个字,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动静结合,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形象生动,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3.背诵全文,思考:课文表现了哪些山川之自然之美? 明确: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总结固趣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布置作业:

预习《观潮》,能背诵课文,基本理解课文,列出不懂之处。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二牛图》,《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等等。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他在著作中记载:“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 是真消石也。”所谓“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炼丹实验。梁武帝送给他黄金﹑朱砂﹑ 曾青﹑雄黄等原料﹐让他炼丹。他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据《太平府志》载,陶弘景“上表辞归,筑馆句曲,号华阳隐居,营别室于横山(今安徽省当涂县新市镇境内),作读书处”。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屡请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以咨询,人称“山中宰相“。他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地理、养生、炼丹等诸方面也有所著述。作品七八十种,尚有《真诰》、《本草经集注》、《导引养生图》、《天文星算》、《华阳陶隐居集》等著作及部分诗文存世。

陶弘景的故事

聪明好学

陶弘景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勤奋。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长大以后,“神仪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诸王侍读的官,深受统治者的赏识。先是东阳郡守沈约,“累书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屡加礼聘”,他也不出。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隐居集》)。画的内容是:纸上画了两头牛,一头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锁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并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故当时人称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贵戚,“参候相续”,干扰也很大。后来,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下”,关门读书,与世无争。

治学严谨

遇到疑难就去调查研究,这是陶弘景在几十年治学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这里有个很生动的故事。一天,他读到《诗经·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负(抱)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几句,就很不以为然。《诗经》的旧注说,蜾蠃(一种细腰蜂)有雄无雌。繁殖后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虫衔回窝里,叫那幼虫变成自己的样子,而成为后代。恰好一个朋友也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就先去查书本,书本说的跟《诗经》旧注的一模一样。他想:这些书尽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书是查不出什么名堂了。我何不亲自到现场看个究竟呢?于是,陶弘景来到庭院里找到一窝蜾蠃。经过几次细心的观察,他终于发现,那螟蛉幼虫并非用来变蜾蠃的。而是蜾羸衔来放在巢里,等自己产下的卵孵出幼虫时,作为它们的“粮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蜾蠃衔螟蛉幼虫作子之谜,终于被陶弘景用调查研究的办法揭穿了。从这件事,他就得出一个结论:治学要重视调查研究,不能因为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由此可见他治学的严谨性。

陶弘景整理医籍,十分尊重原作,决不乱涂乱改,也不信口雌黄,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如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加入《神农本草经》,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赤字是本经正文,黑字是后来加入的。他开创的这种做法,后来的注释家就争相学习。

辞官归隐

弘景博学多识,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17岁时便与江学文、褚炫、刘俊等为宋朝外明四友。齐高祖作相时,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朝仪大事多取决于他。然他虽身在朱门,却独居一室,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读书)为务,昼夜研读缮写符图经集,于养生服食诸道,渐至通幽探微。如此积年累月,渐觉彻悟,遂萌隐居修行之志。于齐永明十年壬申决意出行归隐。起初他并未上表齐武帝辞行,不告而别,挂朝服于神武门鹿市,径出东亭而行。而后告诉随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话别。王晏深知其志,对他说:“皇上治事甚严,不准许臣属作离奇之事,你这样不辞而别,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来,反而达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为名利,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向皇上直言为是。”于是弘景上表陈诚,以表自己解官归隐之意。表中大意是,我听说无论尧帝之时,还是汉朝都有养生的风气。我为官已久,哪能留恋荣华富贵,所学也不是为了利禄。因此常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领略自然之美。我这就要离开宫庭了,临行之际,不胜眷恋,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齐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但下诏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给予赏赐,赐帛十疋,烛二十梃。又别敕: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对他的养生修道之事给予大力支持。

于是弘景出行入山,临行公卿相送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克道,人们都说是宋齐以来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荣。弘景一行来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了下来,便于山中建馆。弘景说此山是金坛洞容,周围百五十里,名华阳之天,汉时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馆隐居,自号华阳隐居。故人称他为陶隐居。自此,弘景开始了他的长达四十余年的隐居修行生活。弘景归隐之后,有沈约为当时的东阳郡守,因为敬佩他的志向与节操,多次写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

梁武帝萧衍早年与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国号未定,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上书武帝,告之“梁”是运符。武帝遂立国号为梁。后来武帝欲聘弘景入朝为官,亲手写诏召之,并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弘景终是不应,并画双牛图与武帝,其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见图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然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帝与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陶弘景与医学

陶弘景十分喜爱医药学,他读了很多书,也不拘于书中的言论,亲自走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并以实际的观察来印证书中的内容。在医学方面,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一部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该书在描述的内容、所载药物的数量以及分类方法等方面,都比《本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草经集注》在《本经》365种药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365种药物,合计730种,大大扩展了可供使用的药物种类。首先,陶弘景开创了一种新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经集注》当中,药物的记载是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七类进行划分的。这样,比起《本经》的“三品”分类法,既便于使用者的查询,又便于对药物的总结。并且,在其后的一千多年中,这种方法被一直沿用着。其次,书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等方面的论述水平,也较以前的论述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经过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陶弘景还第一次提出了“诸病通用药”的概念。这是将药物的功用主治和疾病特点两个方面相结合进行的一种十分切合临床使用的归纳方法。比如:书中提到“治风”的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芎藭等;“治黄疸”的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白薇等。这种方法的创立为临床医学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本草经集注》问世以后,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很大。甚至到了唐代,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后完成的。

《本草经集注》是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

有关陶弘景的野史逸闻

丹阳陶弘景幼而惠,博通经史。覩葛洪《神仙传》,便有志于养生。每言仰视青云白日,不以为远。初为宜都王侍读,后迁奉朝请。永明(永明原作水平,按梁书五-陶弘景传谓永明十年上表辞禄,据改)中,谢职隐茅山。山是金陵洞穴,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华阳洞天。有三茅司命之府,故时号茅山。由是自称华阳隐居,人间书疏,皆以此代名。亦士安之玄晏,稚川之抱朴也。惟爱林泉,尤好著述。缙绅士庶禀道伏膺,承流向风,千里而至。先生尝曰:“我读外书未满万卷,以内书兼之,乃当小出耳。”齐高祖问之曰:“山中何所有?”弘景赋诗以答之,词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高祖赏之。(出《谈薮》)

【译文】

丹阳陶弘景幼年聪慧,博览群书。自从他阅读了葛洪的《神仙传》后,便产生了隐居山林、修仙养道的想法。他常常对人说:“仰观青云白日所显现的天象,离我归隐山林修仙养道的时日不远了。”陶弘景起初官拜宜都王侍读,后来改迁奉朝请,这是一个闲职,定期参加一些朝会了事。齐武帝永明年间,陶弘景辞去官职归隐茅山。茅山有个金陵洞,洞长环回一百五十余里,又叫华阳洞天,内有三茅司命的府庙,因此当时人叫它茅山。由这个洞名,陶弘景自号为华阳居士。此后,凡有记载他的书文,都用华阳居士这个称谓。陶弘景隐居茅山,就像士大夫以能参加古代圣贤的礼教玄晏为荣、葛洪怀抱木皮守持本真一样。陶弘景不但有林乐之好,而且尤为喜爱著书立说。晋绅庶士中仰敬他的人很多,有的不远千里来拜谒他求道。陶先生曾说:”我读修炼以外的杂书不到万卷,同时也读有关修仙成道的书,权当小小的研究吧。“齐高祖问询陶弘景:”卿归隐泉林,山中有什么东西那么吸引着你啊?“陶弘景赋诗作答。诗中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齐高祖读诗后,非常赞赏陶弘景。

陶弘景的影响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陶弘景一生爱松,尤其喜欢听松涛。他闻松涛声如闻仙乐,有时仅一人进深山,专去山野谷壑听松涛,人们因而称他为“仙人”。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进佛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并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对道教颇有贡献。

陶弘景一生执迷道教的“神仙之术”,固不足取,然而陶弘景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陶弘景为寻仙访药,常漫游于名山大川中。行至山幽水静的美景之处,陶弘景便坐卧其间,吟诗作赋,作有许多优美诗文。南朝时,散文有了长足的发展,内容上出现了叙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则出现追求对偶、排比、用典,讲究辞藻华丽和声律求工的骈文。

其著成的《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教后记

2.202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篇二

一.直接型默写

1.,;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把酒话桑麻。3.烟笼寒水月笼沙。4.,沉醉不知归路。5.,天光云影共徘徊。6.待到重阳日。7.争渡,争渡。8.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9.君问归期未有期。10.,思而不学则殆。11.正入万山圈子里。12.兴尽晚回舟。13.一曲新词酒一杯。?

14.莫言下岭便无难。15.,却话巴山夜雨时。16.子曰:“岁寒,____________。”(《论语·子罕》)17.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19.,为有源头活水来。二.理解型默写

1.孟浩然《过故人庄》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2.唐诗人杜牧常常感叹国事衰败,他在《泊秦淮》中,含蓄的批评了统治阶层只知享乐不顾国难之句是:

3.晏殊《浣溪沙》词构成“新”与“旧”对比句子是。

4.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5.晏殊的《浣溪沙》一词通过以正一反的景物描写表达词人伤春之情的句子是:

6.朱熹的《观书有感》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7.晏殊《浣溪沙》中的“ , ”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名句。

8.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

9.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10.上海世博会即将举行,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11.郑兴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收获很大,他对孔子《论语》十则中“

,”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12.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来填空)三.拓展型默写

1.冬雪经常引发人们美好的想象。请写出古诗词中咏雪或含“雪”的诗句。

1.。2.。2.请写出两句古诗词中含有“花”字的诗句。

3.202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篇三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讲述七岁少年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做人要守信用,否则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意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情感与态度:传承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传统。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掌握文意,引导学生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读通读懂,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的情感;合作交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她有什么特点?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部怎样的书?我们今天还要学习里面的一则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1)关注下列词语的读音

与友期行 相委而去 非人哉

友人惭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2)读准节奏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1)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与友期行: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 相委而去:委,丢弃;去,离开。下车引之:拉。入门不顾:回头看。去后乃至:才。之:下车引之(代词,代指元方。)(2)通假字:尊君在不(3)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古:约定 今:日期 太丘舍去 古:离开 今:前去,前往

下车引之 古:拉 今:引用 元方入门不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

3、翻译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5、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君)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人)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集体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各抒己见

1、思考问题: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预设:客人:“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急躁易怒、粗野无理,不讲礼节,缺乏教养。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元方:“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说明元方明事理,懂礼仪。聪明孝顺,落落大方

2、明礼诚信 文化内涵 两千多年前,至圣先贤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明礼诚信早已被古人所重视、所推崇。今天,在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中,明礼诚信又被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足见其意义深远。道德传承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些都是中国自古讲究礼仪、礼貌的代表言论。

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而诚信则是人的内心状态。“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诚于内而礼于外,是对明礼诚信的最佳诠释,明礼,只有表现了人内心的诚信本质,才不会流于虚伪的形式;诚信,只有通过明礼的外在形式,才能最恰当地表现出来。、中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

诚实守信是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

四、质疑问难 合作探究。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从“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出,他是个特别守时的人,恪守诚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说明他是知错就改的人,人品并不坏,只是脾气急躁、心直口快。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1)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生气时这样做,恰恰符合孩子的单纯,幼稚的性格。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所以不能因为元方的“入门不顾”就认为他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的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

4、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大家对人物有不同的认识是很正常的,但《论语》中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关键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五、背诵课文 盘点收获

1、背诵课文

2、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1、阅读《王戎识李》,谈谈收到的启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 3 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4.202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篇四

一.教学内容:

整式

1.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如何确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2.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如何确定多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什么是整式;

4.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知识要点:

1.用字母表示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符号将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是代数式.(2)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一般用“·”或省略不写,例如4乘a写作4a.(3)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分数的写法来写,例如a除以t写作.(4)代数式中大于1的分数系数一般写成假分数,例如2.单项式

(1)如3a,xy,-6m,-k等,它们都是数与字母的积,像这样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对于单项式的理解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①单项式反映的或者是数与字母,或者是字母与字母之间的运算关系,且这种运算只能是乘法,而不能含有加减运算,如代数式(x+1)不是单项式.②字母不能出现在分母里,如不是单项式,因为它是n与m的除法运算.③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0,-2,a都是单项式.32 1(2)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如果一个单项

22式只含有字母因数,它的系数就是1或-1,如m就是1·m,其系数是1;-ab就是-1·ab,其系数是-1.(3)单项式的次数:是指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掌握好这个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从本质上说,单项式的次数就是单项式中字母因数的个数,如5ab就是5aaab,有4个字母因数,因此它的次数就是4.②确定单项式的次数时,不要漏掉“1”.如单项式3xyz的次数是2+1+3=6,字母因数的指数为1时,不能认为它没有指数.2

33③单项式的次数只与单项式中的字母因数的指数有关,而不能误加入系数的指数,如单项式-的次数是字母a、b、c的指数和,即3+4+5=12,而不是2+3+4+5=14.④单独一个非零数字的次数是零.3.多项式

(1)多项式:是指几个单项式的和.其含义有:

①必须由单项式组成;②体现和的运算法则,如3a+b-5是多项式,2234

5abc(2)多项式的项:是指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要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正号或负号).另外,一个多项式化简后含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多项式中的某一项的次数是n,这一项就叫做n次项.3232如多项式x+2xy+x-x+y-1是六项式,x的次数是3,叫三次项,2xy、x的次数都是2,都叫二次项,-x、y的次数都是1,都叫一次项,后面的-1叫常数项.(3)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应当注意的是:不要与单项式的次数混淆,而

42误认为多项式的次数是各项次数之和,如多项式3x+2y+1的次数是4,而不是4+2=6,故此多项式叫做四次三项式.4.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三.重点难点:

1.重点: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有关概念.2.难点:如何确定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如何确定多项式的次数.2 【典型例题】

例1.(1)某市对一段全长1500米的道路进行改造.原计划每天修x米,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城市交通所造成的影响,实际施工时,每天修路比原计划的2倍还多35米,那么修这条路实际用了__________天.(2)某商店经销一批衬衣,每件进价为a元,零售价比进价高m%,后因市场变化,该商店把零售价调整为原来零售价的n%出售,那么调整后每件衬衣的零售价是

()

A.a(1+m%)(1-n%)元

B.am%(1-n%)元

C.a(1+m%)n%元

D.a(1+m%·n%)元

评析:用字母表示数时,要注意书写代数式的惯例(数字在前字母在后,乘号省略,如果是除法写成分数的形式,系数是代分数时写成假分数,数字和字母写在括号的前面等)例2.找出下列代数式中的单项式,并写出各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单独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次数是0.8ax的系数是8,次数是4; -1的系数是-1,次数是0.3 3

评析:判定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就是看式子中的数字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之间是不是纯粹的乘积关系,如果含有加、减、除的关系,那么它就不是单项式.例3.请你用代数式表示如图所示的长方体形无盖的纸盒的容积(纸盒厚度忽略不计)和表面积,这些代数式是整式吗?如果是,请你分别指出它们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分析:容积是长×宽×高,表面积(无盖)是五个面的面积,在分辨它们是不是整式,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时,牵牵把握住概念,根据概念判断.解:纸盒的容积为abc;表面积为ab+2bc+2ac(或ab+ac+bc+ac+bc).它们都是整式;abc是单项式,ab+2bc+2ac(或ab+ac+bc+ac+bc)是多项式.评析:①本题是综合考查本节知识的实际问题,作用有二:一是将本节所学知识直接应用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强化了对知识的应用意识;二是将几何图形与代数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②本题解答关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和表面积公式.故只剩下-2x2a+12y的次数是7,即2a+1+2=7,则a=2.解:2

评析:本题考查对多项式的次数概念的理解.多项式的次数是由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决定的.例5.把代数式2ac和ax的共同点填写在下列横线上.例如:都是整式.(1)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2)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观察两式,共同点有:(1)都是五次式;(2)都含有字母a.解:(1)五次式;(2)都含有字母a.2332 4

评析:主要观察单项式的特征.例6.如果多项式x-(a-1)x+5x-(b+3)x-1不含x和x项,求a、b的值.分析:多项式不含x和x项,则x和x项的系数就是0.根据这两项的系数等于0就可以求出a和b的值了.解:因为多项式不含x项,所以其系数-(a-1)=0,所以a=1.因为多项式也不含x项,所以其系数-(b+3)=0,所以b=-3.答:a的值是1,b的值是-3.评析:多项式不含某项,则某项的系数为0.【方法总结】

1.“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的基础,这种符号化的表示方法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渐加深数学抽象化的程度,我们要体会这种抽象化,它更接近数学的本质,也是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2.在学习多项式的时候,要注意和单项式的概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突出概念的本质,帮助我们理解多项式的概念.【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

43231.在代数式A.2个

B.4个

C.6个

D.8个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中单项式共有

()

C.6x2-3x+1的项是6x2,-3x,1

D.2πR+2πR

2是三次二项式 3.下列整式中是多项式的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项式a的指数是零

B.单项式a的系数是零 C.24x3是7次单项式

D.-1是单项式 5.组成多项式2x2-x-3的单项式是下列几组中的()A.2x2,x,3

B.2x2,-x,-3 C.2x2,x,-3

D.2x2,-x,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单项式a的系数为0,次数为2 C.单项式-5×102m2n2的系数为-5,次数为5

8.下列单项式中的次数与其他三个单项式次数不同的是

()

二.填空题

1.一台电视机的原价为a元,降价4%后的价格为__________元.三.解答题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并指出其系数和次数.2.说出下列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1)a3-ab+b3(2)3a-3a2b+b2a-1(3)3xy2-4x3y+12(4)9x4-16x2y2+25y2+4xy-1 四.综合提高题

**3.一个关于字母a、b的多项式,除常数项外,其余各项的次数都是3,这个多项式最多有几项?试写

2出一个符合这种要求的多项式,若a、b满足︱a+b︱+(b-1)=0,求你写出的多项式的值.8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B

4.D

5.B

6.C

7.D

8.B

9.B 二.填空题

三.解答题

2.(1)三次三项式(2)三次四项式(3)四次三项式(4)四次五项式 四.综合提高题

1.由题意可知m+2+1=8,∴m=5 2.(1)四次六项式,最高次项是-3xy,最高次项系数是-3,常数项是1(2)三次三项式,最高次项是y,最高次项系数是1,常数项是-0.5

5.202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篇五

教学目的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了解积累本课生字词。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板书课题)

2、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描写了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学法指导: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字词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卡片,学生回答)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出示卡片,学生回答)

三、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问题研究:

1、诗的第一、二节连用了六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诗歌1、2节以六个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和思考。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作者遐想的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4、研讨:分别找出第3-6节的要点: A、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 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B、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生命信息”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C、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D、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黔西南州也曾大量发掘出恐龙化石——贵州龙,希望同学们课后去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远古的生命信息。)

5、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再读诗歌,读出对奇妙化石的赞叹。

四、小结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作业

1、请大家课后去发现黔西南州有哪些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课后练笔:A、假如我是化石„„B、假如我是恐龙„„ 板书设计:

化石吟(赞颂)

科学诗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否定造物主

裹藏生命信息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雕刻家、魔法师

6.202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篇六

文本细读

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班。《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物、神尚且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菲式的从容洒脱。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冷光扑面、寒光侵身的背后不仅使作者“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更让人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清,和“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产生了共鸣,文中的月光是死的,是冷的。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姮娥出现了,那么作者引用这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故事有什么用意呢?

姮娥奔月这一内容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汉人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但这些文章并没有把姮娥奔月的真正原因说清楚,然而在《楚辞•天问》中“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一说,却道出了姮娥奔月的根本原因。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时代,高高在上的姮娥为了爱情陪同倒霉的羿一同到凡间来吃苦受罪,但是在羿与河伯的妻子洛嫔(宓妃)开始有了恋情以后,姮娥便忍无可忍了。诚然,姮娥是很爱羿的,想当年“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让嫦娥倾心。但恰如霍尔巴赫所说“人在他所爱的对象中,只爱他自己;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于是在羿背叛了当年和姮娥的纯真感情(至少姮娥是这样认为的)后,姮娥便有了偷药奔月的举动,她要成仙,她要摆脱,她更要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不管前景如何,不管月宫冷寒,也要找寻到真正爱着自己的“某某人”,可以说巴金的《月》赋予姮娥奔月恰如其分的诠释。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篇文章,两种基调,却有着同个元素,同片情怀— 1 —不论是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还是姮娥奔月,他们都在追求,追求的道路不尽相同,追求的结果有好有坏,但只要心中有了一份追求,一个理想,那就什么都不在话下了。其实,联系文章的创作年代我们更可以看出巴金笔下那份追求的深刻意蕴了,因为他一直都认为: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文章,我想,我是掏出心跟读者见面。也许这就是追日和奔月背后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感知,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2、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和内容的探究,把握文章的主题。

3、提高学生朗读散文的水平。一:导入新课

1、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2、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洛、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这是一个“我愿意让自己化为灰烬的作家”。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看到“日”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和热的热爱和追求呢?

2.听读课文《日》。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1、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2、再读课文,回答:

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 2 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3、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

4、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要求:语言流畅简洁

5、老师点拨

……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这种手法就是象征。回忆上学期周敦颐〈爱莲说〉中莲的象征意义。明确白色、鸽子、大地等物的象征义。

6、运用象征手法,说说以下词语可以寄予的象征意义。

白色 鸽子 玫瑰 大地 风帆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7、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1、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8、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如何理解“日”、“夸父”、“飞蛾”、“月”、“嫦娥”的象征意义

《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所以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成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所以,在文中,夸父等象征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

9、现在我们知道了飞蛾和夸夫为什么值得作者的赞美和怀念?

飞蛾“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自己扑向灯火”,虽然“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光,也得到热”。飞蛾的叫我赞叹,就在于它有一种敢于追求、勇与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飞蛾不是比贪生怕死、苟且营生之徒高尚伟大千百倍吗?怯弱的人还不如勇敢的虫。由飞蛾作者想到古代逐日的神话,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烊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一样值得赞美、尊敬、怀念。岂只飞蛾、夸父,凡是追求光和热的行为,凡是英勇搏斗、舍弃自己生命的行为和精神,都是应当大力的赞美。

投影: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10、结合巴金的话,你觉得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追求?

作者借“日“来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光和热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作者说“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作者不仅赞美他们的精神,而且身体力行,“我甘原 3 做人间的飞蛾。--------哪怕化作一阵烟,一撮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在这里,作者由客观的赞美飞蛾转到渴望自己变成一只诶蛾的主观抒怀。

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辛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陈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篇短文中,巴金既表达了个人的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他个人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也全都融入在精美的语句中。分男女朗读两文。

11、小结:《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巴金

关于写作。“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关于人生。“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关于名人。“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关于冰心。“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关于讲真话。“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文坛巨匠,文学大师,伟大的人民作 家巴金 先生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在上海逝世。

巴金穿越了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了历史巨变,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了多少人灵魂的灯塔,叩响了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与文字和生命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同学们,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

2、赏析艾青《太阳》

板书设计

日 月

特 征 特 征

光和热 冷和死 飞蛾 夸父————追求————姮娥

7.202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关键字词; 2.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杨、曹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看漫画,谈感受。

师:昨天,我们已预习《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我们看这幅“杨修绑赴刑场”的漫画。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师:杨修行将就刑,围观有一大群人,有的扼腕叹息:“唉„„”,也有的幸灾乐祸:“哼!„„”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着此情此景,你会说点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杨修,你太———

生:杨修你太冤了!

生;唉,杨修你太自大了!(太恃才放旷了)师:这个成语什么意思? 生;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生:唉,杨修你太倒霉了(因为很了解曹操却被杀)师:是啊,贤才未遇明君 生;杨修你太没有心计了!

二、讨论杨修“真知”曹操

师:刚才畅所欲言,针对漫画谈了感受。连夏侯敦都那么佩服他„„文中有一句评论你能找出来吗?

生:你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你能带着佩服的口气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这句话的重音落在哪?‘ 生再读。“真”字重读 全班同学将这句话再读一遍

师: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那些地方看出来?

生:修花园„„写活字,杨修知道花园修得太阔了(2门阔)师:曹操写了个活字,其他人就没有懂得?文中哪句话印证了? 生:人皆不晓其意。

师:也就是众人皆醉惟杨修独知 幻灯:„„真知„„

生:曹操为防止别人„„于是4梦中杀人 师:被杨修参透,其他人知道不知道 生:人皆以为操梦中杀人

师:别人都信以为真,只有杨修像X光那样将曹操五脏六腑都看得一清二楚生:杨修知道门卫阻止曹植出去,是操在测试他们的才干(6斩门吏)师:哪里可以看出 师:还有吗

生:第9段,„„为曹植选好答案(7答教条)

师:老师看了资料,说这次序都料到了。真 “料问如神” 师:还有哪些地方?

生:就是关于鸡肋的问题,别人都不知道要退兵 师:鸡肋和退兵有什么关系? 生:把攻打的地方比作1鸡肋

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看出杨修是真聪明啊!幻灯:后人有诗赞曰: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正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三、讨论杨修之死

师:满腹才华的杨修为什么被杀(原句)又怎样一步步走想断头台的呢? 生:文中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操之忌” 读一遍 板书:恃才放旷

师:文中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恃才放旷? 生:便叫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准备起程 这个“便”字,可以看出

师:老师比方一下,下课铃声响了,张三飞快地跑出教室,是不是有点像?2

生:像 师:还有吗?

生:第5段,“竟与众人分食之”中的“竟”字 生:第7段,‘修知其意,竟来告之“ 师:其事指的是什么事情 生:用筐装吴质的事情

师:“竟”可以看出根本不考虑后果

生:第6段,“惟修知其意,指而谈曰,„„梦中耳” 师:读书要善于从字缝中去看„„—

同时,我们读书还要能从不经意中去读书。罗贯中老先生注意到了用字的简练,杨修说话一共五处,我们来看看

屏幕„„

师:假如你是导演,你要给演员怎样的动作指导?神情,说这句话 生:让杨修的扮演者俩手背腰,矫首昂视捋捋胡子,大笑曰„„ 这样就能体现杨修的恃才放旷

生:杨修的扮演者应该迈着大步,在其他人面前来回地走

师:老师献丑读一遍。体会一下‘恃才放旷’接下来请同学和我PK一下 生:读——“„„耳”

四、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变化

师:正当杨修洋洋自得的时候,想不到死神已经悄悄地靠近了,他又怎样一步步走想断头台的呢?

幻灯:表格:内容求曹操的态度 心甚忌之——“活” 而新恶之——分食盒中酥 愈恶之—— ——破解梦中杀人 愈恶之——密告„„藏人事件 大怒,亦不喜植——斩杀门吏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预设答案欺孟德 杀之————-被解口令,擅自行动 师:借的是什么罪名 生:惑乱军心

师:杨修曾经慨叹——梦中杀人。想不到自己也成了梦中人,想不到自己原来真不知肺腑也 对于杨修的死,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

屏幕展示:李贽: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是以其身杀也 陈寿:

易中天《品三国》:不必了解自己,也不懂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

五、拓展

师:假如你是杨修,你该如何和曹操相处?体现做人的大智慧? 生:谦逊,不要太张扬?

师:不是和现在的张扬个性矛盾吗? 生:但是曹操多疑

师:张扬不要过头,对吧,不要变成了“恃才放旷”否则就变成了“张狂” 板书:张扬而不张狂 生:要考虑这话说出去的后果 生:要有度,不能太过分

师:假如大家成了杨修的朋友,经常提醒他,也许就不会如此短命了,可怜啊,他死后葬在华山脚下,墓碑上也只有七个字:汉主薄杨修之墓(幻灯杨修墓的照片)

下面,我们给墓碑上写点文字,内容可以是对联也可以是打油诗也可以是一句话等等 音乐响起悲怆的埙声,悲悲切切 生:才华横溢做主薄,恃才放旷保命难 生:假如看透不说透,怎会无端断了头 生:不可恃才放旷,要三思后行 生:才华横溢却不知魏王肺腑,可怜可怜 生:可怜可怜„„薄命薄命„„可叹可叹„„ 师:课后,我们同学再继续去交流

教后反思:

8.202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启发阅读兴趣,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诵读、品析古代诗歌。

2.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借助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优美意境。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观沧海》(一)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过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一首乐府诗——《观沧海》,进一步领略诗歌的魅力。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正音解词,教师范读。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幸甚至哉

【教学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准备阅读赏析】(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与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与气势。(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学生独立思考)诗人站在碣石山上,他看到海水、山岛与草木。海水荡漾,山岛耸峙,草木丰茂。(3)诗人在想象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描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4)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作者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诗人登山观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设计意图:体会诗歌感情基调,让学生在感受情感的基础上想象情境,朗读诗歌。】

(四)理解研读

1.再次大声朗读诗歌,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全文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各句写观海所见。

(2)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品析。

①实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②实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③实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④虚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壮阔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怎样理解?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设计意图:细品词句,理解诗人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小结:《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之前细致分析,再次总结全诗,使学生对诗歌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发挥自己想象力,对诗歌和作者有更独特的理解。】

2.结合作者抒发的情感,朗读《观沧海》。

【教学设计意图: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再次强化对诗歌的理解。】(五)品味鉴赏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全班交流讨论,老师给出指导)1.景中含情,寓情于景。

诗人既写景,又抒情,诗人把自己一统天下的抱负与昂扬向上的精神借着沧海的恢弘形象表现出来了。

2.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诗人写景有实有虚,描写大海、山岛、草木,都是写实景;描写大海吞吐日月,星汉出没于中,却是虚写,虚实相生,写景恢弘,动人心魄。

诗人写景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写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峙,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大海的威严和辽阔;写草木,仍是静态,写洪波涌起,又回到动态,显示大海惊人的力量与气概。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学会分析 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的运用。】

◆《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古代诗歌四首的第二首诗,看看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文章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教学设计意图:了解简单诗歌常识,增加文学知识。】

4.正音解词,教师范读。(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教学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准备阅读赏析。】(三)理解研读

1.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诗人人在江南而神驰故里,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相照应。(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在船上,潮水涨满时候看到的景象。可以想象出在宽阔的水面,顺风行船,白帆高挂的图景。“潮平”一是作诗的要求,和“风正”对仗工整,另外“平”字可以突出江水的“阔”,“阔”是平的结果。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历来得到人们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两句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诗人在开头的时候已经先写了“客路”,其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在字里行间,末尾的“乡书”“归雁”是与“客路”的遥相照应。

【教学设计意图:细品词句,理解诗人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小结: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自己热爱江南山水和旅途中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之前细致分析,再次概括全诗主旨,使学生对诗歌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发挥自己想象力,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有更独特的理解。】

2.朗读《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意图: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再次强化对诗歌的理解。】(四)品味鉴赏 写作手法

1.注重遣词造句,诗意盎然。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平”“阔”“正”“悬”四字练字练意,造句精妙,观察细致,写景贴切。

2.景中见理。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仅描绘夜尽之时海上日出的景色,还蕴含哲理,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教学设计意图:学习写作技巧,让学生把古诗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现的写作中。】 ◆《钱塘湖春行》(七言律诗)(一)新课导入

我们今天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写景抒情名作——《钱塘湖春行》。(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重视讽喻,崇尚简易。他做诗总是读给年迈的老人和没有读过书的人听,如果他们听得懂,就可以了;如果听不懂就改,直到懂了为止。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另有七言绝句《暮江吟》《大林寺桃花》等,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2.写作背景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范读正音。

【教学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准备阅读赏析。】(三)理解研读

1.学生大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注意诗歌的节奏,为二二三拍。)(1)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了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两句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诗人最喜欢互动风景,“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教学设计意图:细品词句,理解诗人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中描写了作者游览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教学设计意图:通过之前细致分析,再次总结全诗,使学生对诗歌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发挥自己想象力,对诗歌和作者有更独特的理解。】

2.学生朗读《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意图: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再次强化对诗歌的理解。】(四)品味鉴赏 1.语言赏析

这首诗歌语言浅显,但贴切自然,尤其是诗句中动词的运用准确丰富。如颔联“争” “啄”看似平常,却韵味无穷,两个动词把早春时莺莺燕燕争抢暖树,啄泥衔草的活动写了出来,给人一种乍见惊喜的感觉;颈联“乱”“迷”“浅”“没”几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早春花的繁多、草的娇嫩,这两句也透露出蓬勃的春意。

2.写作手法

布局精巧,剪裁适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收尾。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结构精巧,既有章法又有变化。

【教学设计意图:学习写作技巧,让学生把古诗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 ◆《天净沙 秋思》(一)新课导入

我们今天来学习诗歌四首中的最后一首,它是一首散曲,我们现在就来体会一下这种诗歌形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家。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文章体裁

《天净沙 秋思》是散曲中的小令。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hè)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 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教学设计意图:了解简单的诗歌常识,增加文学知识。】 3.教师范读。

【教学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歌的形式与情感。】(三)理解研读

1.学生自读,试着感受文中浓郁的愁思之情并思考下列问题:(1)前三句全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乡思。试着分析前三句。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哀鸣的乌鸦,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的意思。“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2)你从最后两句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教学设计意图:细品词句,理解诗人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小结: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它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之前细致分析,再次总结全诗,使学生对诗歌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发挥自己想象力,对诗歌和作者有更独特的理解。】

2.朗读《天净沙 秋思》

【教学设计意图: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再次强化对诗歌的理解。】 课堂小结:

学习诗歌我们要学会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其中的意象,从而在总体上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入他的艺术境界。这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朗读法和联想法。

9.202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篇九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

1.诵读,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重点

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诗词的意蕴

诵读法、体味联想法。

1.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2.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2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两位古代著名的诗人,其中的一位你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已认识了,他是陶渊明,而另一位,同样也是田园山水诗的高手——王维。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居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 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练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不多,然而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1.《归园田居(其三)》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其时诗人正过着“躬耕自居”的隐居生活,《归园田居》五首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旧居、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2.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一)《归园田居》(其三)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分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2.自由背诵。3.检查背诵。(二)《使至塞上》

1.教师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导入。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3.竞背该诗。4.抽查背诵。

1.朗读《归园田居》(其三),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3.请同学描绘诗的意境:要求用现代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本诗的内容。4.齐读齐背,体味诗意!5.赏读《使至塞上》。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最前线的燕然山。

6.这首五律诗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家乡,对家乡的爱,是每个离开家乡、暂居他乡的人不变的情感,爱乡、思家,是许许多多作品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一颗特别耀眼的明珠,现在,就随我一起欣赏它吧。

1.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威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两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之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独特风貌的诗人。他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2.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京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京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成就要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渡 荆门送别》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舟中吟送的。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时,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一起伤感国事,借酒浇愁,写下数诗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1.(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

(1)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2.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课下赏读杜甫的《登岳阳楼》,谈谈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歌是陈与义学杜的成功之作。此诗颔联令人自然想起杜甫《登岳阳楼》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表现的宽阔宏伟的意境。颈联效法杜甫《登高》诗的笔法,同样也是表现“万里来游”、“三年多难”的漂泊不定的生涯,抒发离乡背井的感慨。但诗人并不生搬硬套,而是用“万里”、“三年”作对,既写出了逃难的路途遥远,又指出了逃难的具体时间,说明诗人学杜而不拘泥于杜,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感受出发,从具体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故能高出当时诸家一筹。

1.《渡荆门送别》解读。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落笔新奇有致。李白从五岁至二十五岁,一直在四川读书、学剑、游览山川名胜,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过三峡,直向荆门外驶去,来楚国游览。首联虽是平叙事实,却遮掩不住诗人内心隐隐的激动。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形象描绘了渡荆门后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渐渐消失了,一泻千里的江水奔入辽阔无际的原野,滔滔东流。写景中蕴含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具体写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 的江水中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与颔联,把生在蜀中的人初次出蜀,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奇观感真切地写了出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写作者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字意为“仍然、照旧”,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5)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诗歌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想象瑰丽,不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的江水形象,自然美附上人情美,给人一种美感享受。全诗以“渡远”为始,以“送行”为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胸开朗的舒畅激情。

2.《登岳阳楼》(其一)解读。

(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帘旌:楼上的帷幔、旌旗一类。这两句,上句写岳阳楼的地处形势,下句是说楼上冷清闲寂。

(2)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吴蜀横分地:地处吴、蜀之间。三国时东吴、蜀汉帝在湖北荆州一带进行争夺荆州战,岳阳为东吴屯兵之地。写出诗人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触景伤情。

(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凭危:凭高,这里指登楼。这两句是说,靖康元年(1126年)以来,自己从河南陈留避乱南奔,辗转至此,已行程万里,这三年中,备尝艰辛,于此登高望远,不禁感慨万千。化用了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楼》中“万方多难此登楼”的句意。

(4)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沧:青。“无限悲”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

1.陶渊明归隐山林之后,终于卸去了奔波官场、疲于应付的沉重的心理包袱,南山下的劳作,虽然辛苦,却是苦中有乐,苦中能寻找到曾经失去的自我。实现了自我,不必与世俗同流合污,也就“但使愿无违”了。此句应是诗眼,突出了诗人厌恶混浊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美,而这种迥异流俗的精神,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尤为难能可贵,试问,有几人愿意辞官,宁可过着躬耕自足的生活?几千年来,陶渊明都被人尊为隐逸诗人,但他身上体现的不愿向黑暗妥协的勇气也许更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只以寥寥的10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由烽烟、夕阳、黄河组成的大漠景观图,这可以说是发前人所未发。而联系这首诗的背景可以知道,王维虽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实际上是受到了排挤,此时他的心情是孤寂幽愤的,而通观全诗,他的这种孤寂幽愤却巧妙地融入了对大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的描写中,可谓含蓄之至。也可以看出诗人是善于自我排遣的,他虽然处于孤寂的情绪中,却依然敏锐地观察到了大漠风景的奇丽和壮观,能够及时地捕捉到这种景象,这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有发现美的精神。

3.在诗的王国里,送别诗恐怕占据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这些送别诗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别具一格,因为送别作者的并不是人,而是那在作者眼中似乎有情有义的江水,这给人的感觉可谓耳目一新。

其实这种从对面着笔的手法常常受到诗人们的青睐,很多诗人在表达自己对人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时,往往不说自己如何想念,而是从对方入手,比如杜甫的“今夜郧州月,闺中 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还有贺铸的《鹧鸪天》:“空窗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等等。这就是诗人的创造,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创新精神,将它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

4.几千年前就有人告诉我们:“诗言志。”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古代的诗人们,尤其是不幸生于乱世的诗人们,在诗中往往将个人身世之悲,国破家亡之痛融合在一起,抒发了痛极、哀极的情感,令无数后人读之感慨万分。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表现家国之悲的古诗已经距今太远,读了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虽然时过境迁,这些诗人们的悲哀早已随着历史随风飘去,可这种感情却是共通的,在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之际,谁没有这种切肤之痛呢?现在我们读这些诗,仿佛能够感觉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想、所感。体会出这种感情之后,也许身处于安定、和平环境生活中的我们才会更加懂得珍惜。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躬耕生活,全诗有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王维的《使至塞上》作于赴边途中,第一、二两句写自己来到“塞上”的原因;第三、四两句将自己比喻为随风而去的蓬草和振翅北飞的大雁;第五、六句描写了大漠中的奇丽风光;最后两句写侦察兵告诉“我”的话。

3.《渡荆门送别》主要有两层意思:作者李白出蜀至荆楚地时见到的壮观景色;从景物着笔,表现自己对故乡的留恋。

4.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作者登上岳阳楼及见到的景色;后四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归园田居》(其三)用语平淡自然,诗意浓郁丰绮。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朴素如随口而出。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使至塞上》

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传神。

“蓬”“雁”多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身为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也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现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直”“长”“圆”等字都用得逼真传神。

《渡荆门送别》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几句是描写眼中所见之景,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含长江中游万里山势和水流的景象,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登岳阳楼》(其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全诗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抒情,景因情生,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先写景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接着诗人怀古伤今,借景抒情,使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种种感慨 寄寓景中。又通过自己的经历“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使感情的表现达到了高潮。这时,诗人突然笔锋一转,以两句景物描写结尾,至此情景交融达到了顶峰,使得全诗含蓄深远,意味无穷。

种豆锄草辛勤劳作

归园田居夕露沾衣

无违意愿——甘愿归隐出使经历景色雄浑使至塞上 边塞风光意境开阔

叙事 船过荆门山、江

 渡荆门送别写景月、云抒情 思乡之情洞庭湖周边景象——夕阳西下登岳阳楼

日暮登楼抒发感慨——伤时感怀

10.202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篇十

本章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2.能够运用地图,指出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及其分布特点。3.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列举主要国际经济组织。重点内容解析

1.教材首先用“世界灯光影像图(2004年)”直观地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从而折射出世界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

2.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教材表述避免了过于学术化的指标划分和论述,而是通过三组生活照直观地展示了两类国家间的差异,贴近学生认知,便于理解。

3.教材图文结合,讲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规律,有助于理解“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

4.教材以美国某品牌手机制造为案例,通过关联企业的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明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各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的优势条件,可取长补短,同时也看到,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使各国家企业在同一产业链中所处地位不平衡。

5.教材选择了“博鳌亚洲论坛”作为案例,说明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所起的作用,也展现了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教学建议

1.建议1课时。

2.在学习中要注意数据、资料的运用,进行案例分析。

从全书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讲授很多知识,另外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并且能够在评价中得到体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划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依据。2.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3.知道“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指出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及其分布特点。2.能够运用案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情感目标:

1.培养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分析国际社会的能力,遇到重大国际问题时能明辨是非。2.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其综合地理素养。教学重点

1.世界各国、各地、各国内部普遍存在差异。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3.“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教学难点

1.理解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但不是绝对的,是动态变化的。

2.理解国家间进行广泛合作和协调的必要性,怎样应对发展与合作问题。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活动引入】 课前活动:

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料,有关国际合作组织的资料。引入活动:

教师: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上指出自己知道的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指图最准。

学生:指图回答,教师点评。●合作探究

新课活动一:探究地域发展差异 读图讨论一: 1.学生阅读教材第P88图5.1“世界灯光影像图(2004年)”,感受世界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或世界环境的关系,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在图5.1中找到灯光最亮的地区,对照世界地图说出它们的分布。②沿海与内陆相比,哪类地区发展水平较高?

2.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知道:

①从该图中可以看到灯光比较亮而集中的几个地区:欧洲、北美洲、日本等地,而划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依据就是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沿海与内陆相比,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读图讨论二:

1.学生阅读教材P89图5.2“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差异”,配合“世界气候图”“世界地形图”结合学生自身见闻和课前知识储备,开展讨论活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可补充提供一些照片、文字和数据图表)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①通过三组生活照片对比,分别从家庭生活、消费水平、医疗条件、教育经费和班级人数差别,直观地展示出了两类国家的差异。

②结合“世界气候图”“世界地形图”进行观察、区域对比、综合分析(地形、气候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让学生知道地域发展差异是由自然条件差异、开发历史早晚、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差异造成的,理解世界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③通过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及教师补充的资料,让学生理解国家间、国家内部甚至在一个城市中,发展水平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不仅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异大,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一国家内部也存在巨大差异,我国的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差异显著。

新课活动二:探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读图讨论一: 1.学生阅读教材P90图5.3“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指图说出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特点。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规律为发达国 2 家多在北半球,以欧洲西部最为集中,故习惯上称“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即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故习惯上称“南”。

3.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1页图5.4“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根据柱状图比较不同国家的发展差异,在地图上找到这些国家所在的大洲,确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明确“南”“北”之分。

4.【课件展示】教师补充相关图文、数据图表,说明“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基本内涵、特别说明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时也认识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如:教材中所列的中国、印度、巴西等。

新课活动三:探究国际经济合作 读图讨论:

1.学生阅读教材P92图5.5“美国某品牌手机关联企业的分布”,探讨下列问题: ①该手机关联企业分布在哪些国家或地区?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

②美国手机电信企业在全球选择合作伙伴说明了什么?学生认真读图后讨论得出:手机的核心技术、创意源于美国,高技术含量配件(如闪存卡、摄像头)产于资金技术有优势的欧美,屏幕处理器产于此方面有优势的韩国,而电池、组装技术含量不高或需要廉价劳动力的企业则源于中国,由此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各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的优势条件,可取长补短;同时也看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各国企业在同一产业链中所处地位不平衡。

2.教师补充资料、图片,讲授说明经济全球化背景及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3.学生阅读教材P92“博鳌亚洲论坛”的相关信息。理解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和意义,体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在其中作出的贡献。

4.拓展活动:学生分小组展示讲解“我所了解的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投行等。

5.探究P93活动课

学生填充并说明理由,学生间相互讨论确认,教师顺势引导。

①在这种经济合作模式中,发展中国家除利润流失外,还会在哪些方面受到伤害? ②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才能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地位?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教师点拨(发展国家还会面临生态破坏、资源、矿产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中国家要改革单一的出售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文化教育水平,通过“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等,逐渐改变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不平等地位。)●总结梳理

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都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协商解决边界和领土纠纷,反对用武力和强权政治单方面改变国界,侵犯别国领土。我国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必将成为国家间交往、处理国际纠纷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法则。

1.电脑展示本章知识要点与检测,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归纳小结。2.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探讨,我们认识了一个奇妙无穷的地球,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让我们去迎接和平、富饶的明天。

板 书 设 计

发 展 与 合 作

1.世界国家面积大小不同 人口多少不同  地位平等政治制度不同  —  和平共处 

经济水平不同 共谋发展 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分布 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2)经济差异

3.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国际组织(2)改变贸易不平等 ●当堂检测

见学生用书相关题目。●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学反思

第五章 复习课

复习目标

1.回顾本章重点知识。

(1)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2)知道“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3)了解世界各国面临的全球性问题。(4)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5)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及发挥作用。

2.专题训练,巩固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复习过程

一、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图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2.学生读记指定的重点知识。(见学案)。

二、巩固拓展,整合突破

1.学生做题,教师巡回指导。2.全班交流。(见学案)

三、小结

上一篇:牧童的小学作文500字下一篇:县人大会议闭幕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