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文化教案

2024-11-18

诗歌文化教案(精选8篇)

1.诗歌文化教案 篇一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

一、能力要求

1、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要对人物的年龄等外貌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作出阐释。

2、正确理解词句

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3、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 准确把握形象

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2)赏析:梅具四德五福,又因风姿清峭孤高绝伦乃花中君子,文人骚客多清高自命与梅之品性暗合,故二者常相结缘。历来咏梅诗句,何止万千,自林和靖《山园小梅》后,吟咏基调已成,此后所作,多循定例,似难翻新。明初大家高青丘横跨两朝,文笔逸群才华横溢,一洗元诗纤柔侬丽之习气。此作以赋体咏梅铺陈出新独具一格,下笔飘逸绝纶,清雅超拔,实见梅之高韵,乃不可多得之佳作,实可传诵千古也。

首句破空,不同凡响。琼姿一词状极梅态。后一句反衬,疑中寓答,瑶台仙姿何以谪落江南,用意并非询疑解惑,而在于突出梅之仙灵气骨。拟梅喻仙并非高之独创,前人早有“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间品自奇”之句,但正犯直叙未免显呆,青丘之妙,妙在手法灵活,故而引人入胜。律诗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效用,首联破题手法如何往往奠定了全篇的基调。首联高调若此,若是寻常作手文气不继,往往难以为承,有全篇一泻千里之虞,且看大家巨匠如何承接。山中雪林下月造境得力诗笔如画且蕴意深远,山中雪喻梅之风骨,林下月喻梅之品格,雪之晶魂月之皎华与山中隐士林下玉人相得益彰,境界融洽,类比精当,风雅兼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而称其名句,试想如易境相处,何以显梅超拔之姿绝尘之气,效果一能如前否?后世曹公雪芹与冰心女士深爱此联,各自于行文中分别借鉴。

颔联两句另暗藏袁安卧雪与罗浮梦仙两典,知者一粲更得其厚处之妙,不知者也不碍欣赏其造境出尘高雅句法灵秀工巧之妙。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深谷难显峰高,窃以为律诗全篇足气雕饰,四联箭拔弩张反而只见小气刻意,以上两联之强势,颈联不妨稍收,故而“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笔调从容若闲,行有余地,正是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颈联视角转小,以小见大,进一步在细节上衬托梅的清峻形态与高洁品格。竹与梅同列岁寒三友及四君子,白石有句:“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故而诗人将竹梅并于一句中相互烘托,物虽各异,情亦无别。残香句见于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绝世风姿不见容于浊世,漫赢得残香漠漠。诗人借放翁酒杯浇个人胸中块垒,暗有怀才不遇书非所用之伤。想豺狗当道群氓毕集,宵小蠢碌辈即成时用,而门有弃妇野有遗贤,古今同概也,何日得见《礼运大同》所托之太平盛世哉。咏物诗要求“不即不离”此亦为例也。

中两联虚实交陈,全出于诗人想像铺称,但笔法开合吞吐,匠心独运,足以师之。

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尾联回笔收束,因诗家公推南朝何逊为咏梅肇始,而诗人尾联自诩除何逊外不作第二人想,青丘才大如海,傲物之情溢于言表。“数去原无君傲世,算来唯有我知音。”文人若无傲骨,何以为天地立心?何以为生民立命?何以为往圣继绝学?何以为万世开太平?独立东风,自开自落,安处闾巷恪求其道不移大志,正是读书人本色。君不见时下文人多无傲骨,但余谄颜,如此敢笑高青丘乎?

3、《白梅》赏析《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②混:混杂。芳尘:香尘。③乾坤:天地。

[赏析]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解说]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点评]描写的景物的特点:①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公而无私的精神,反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儒道一体的思想体系以及出世和入世的生活艺术

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无声之诗”的画继之而起,侮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

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4、《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赏析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②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③(1)作者介绍: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子,著有《绿华吟榭诗草》。龚自珍为晚近文学的疏凿开山手,其词亦光怪陆离,不为前贤藩篱所限。

(2)注释:①“鹊踏枝”即“蝶恋花”。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②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春不住:春去了。③折取: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赏析:经世致用,原是龚自珍青年时期即深怀的抱负,他的外祖父段玉裁也时以“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戒教之。然而时代却无情地偏偏要陷其于至多只能做“名士”的境地,龚自珍是慨然而愤懑了。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认识,首先来自人才选拔的科举制给予他的刺激。自幼即博通多才的龚定庵,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个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严峻的现实使敏锐于思的年轻的龚自珍省悟到时世与人才之间无可调和的冲突。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这样的心境中。不合时序,只能枉有痴情;“阳春”已暮,必然名花无主。词人将“明如许”的“孤花”置于“藤刺牵衣”,春草丛芜,飞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种反差是如此鲜明。龚自珍二十二岁时作的《金缕曲》中曾强烈表示不愿做雕虫小技的匠工:“纵使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他何尝早早愿意“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甚而去草野伴青灯?他的使命感,责任心是被现实剥蚀掉的。“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客气渐多真气少,汩没心灵何已?千古声名,百年担负,事事违初意”,后来他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词中抒述的这番心声,正印合着“花开不合阳春暮”的这个痛苦的判断。“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和“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写出了“废”。

文中“偏是无情偏解舞”表现了作者不屑的情绪;“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则表现了作者惊喜的情绪:而“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表现了作者无奈的情绪。

2.诗歌文化教案 篇二

中国记协公示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3日起, 中国记协在新华网、中国记协网和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公示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会评选出的300件获奖作品, 其中特别奖4件, 一等奖49件, 二等奖92件, 三等奖155件。同时公示的还有本届评选细则和评委名单。

公示时间为9月3日中午12时至9月17日中午12时, 在此期间, 社会各界均可通过电话、传真、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评选结果发表意见, 进行监督和评议。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将认真受理, 并将对有关举报进行核查和处理。

公示结束后,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将正式公布获奖作品目录。

《大秦帝国之纵横》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本刊讯9月10日, 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大秦帝国之纵横》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市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这是大秦帝国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后的首场专家研讨会。

参与研讨的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彦,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仲呈祥、丁振海等。《纵横》导演丁黑、编剧李梦谈论了自己的创作体会。与会专家从电视正剧的历史使命、利用现代传媒弘扬中华文明、铸造地域文化传统品牌等方面对《纵横》进行了细致、新颖的创作研讨。据悉, 在《纵横》后续播出期间, 还将举行2次大型专家研讨会, 帮助观众在更高层次上理解、认识《大秦帝国》, 弘扬秦文化。

(李龙飞)

第四届于右任书法流派国际邀请展举办

本刊讯9月7日, 由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举办的第四届于右任书法流派国际邀请展开幕式在西安交大博物馆举行。省上老领导张保庆、白云腾, 省书协主席周一波, 省书协名誉主席钟明善出席, 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会长王改民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作品是从海内外近千件作品中选出的250余件佳作, 其中有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美国以及来自各省市中国书协领导的墨宝, 同时, 展出的还有部分于右任书法真迹, 有的作品是首次对外展出。于右任书法艺术研讨会同时召开。 (杨小玲)

秋天, 远方的红桑□西安紫慕

个秋天的早晨

外祖父种下一棵红桑

在我遥远的梦里

翠绿的枝叶上

挂着晶亮亮的露水

梦中所有紫红色的芳菲

都花开在他的眼里

风吹醒了前世的记忆

当年的那只火狐狸

已穿越了大地的纹理

忘记了你

此时所有的音乐扶摇响起

那些被光阴遮蔽了的火焰

那些隐藏在秋深里的露水

都早已流入了你的根系

紫红色的美丽

是曾经远方的火炬

天空那么空

大地那么大

我能走出遥远

却走不出你

陕西省赋学学会成立

本刊讯8月28日上午, 陕西省赋学学会成立大会在西安召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讲话。省委原书记张勃兴致辞。

景俊海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学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 陕西赋学学会的成立, 对于传承创新赋学研究、繁荣发展辞赋创作、丰富陕西文学门类、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我省是赋文体的重要源头和高峰之地, 一定要主动作为, 与时俱进, 大力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讴歌时代、赞美人民、颂扬成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景俊海强调, 要重视赋学研究创作, 研究赋学理论, 掌握赋学规律, 创新表现形式, 丰富表达内容, 加强普及宣传, 使更多人了解、熟悉、爱好和运用赋学;要坚持正确价值取向, 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在辞赋创作中着力增强精神力量, 使赋学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要提高辞赋创作水平, 倾力打造更多精品佳作, 以更多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影响广泛的赋文佳作扩大陕西文化影响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造就一批辞赋名家, 确保陕西赋学事业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大会当天还选举产生了省赋学学会第一届领导班子, 孟建国当选首届省赋学学会会长。

(耿薇冯硕)

中中秋秋月饼饼诗诗

“八月十五月儿圆, 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 全家人团聚赏月尝饼, 取“人月共圆”之意。因而, 月饼被形容为“一轮缩小的月亮”。清代祁启萼有《月饼》诗云:“中秋节物未为低, 火烘罗罗出斧齐。一样饼师新制得, 佳名先向月中题。”点出了月饼命名的取义。

留有不少“月饼诗”。苏东坡在一首咏月饼的诗中写道:“小饼如嚼月, 中有酥与饴”。可见早在宋代, 月饼因其香甜可口, 就很受人喜爱。其实, 月饼的雏形早在唐代就已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 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古代苏州诗人袁景澜《咏月饼》诗对饼师精工制作月饼有这种描绘:“形殊寒具制, 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 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 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 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 节物无容忽。”从诗中我们不仅知道了做月饼的工序, 还可看出古代中秋节就形成了互赠月饼的习俗。在福建等一些地方, 凡当外祖父或舅父母的, 中秋节要给外孙子、外孙女或外甥送月饼。对此, 施景琛的《中秋词》咏道:“饼儿圆与月儿如, 更兆嘉祥食有余, 多感外家爱护意, 年年例又贶双鱼。”

月饼真正的起因, 应当在于我国古老质朴的“尝新”风。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 古代的人们用新谷物、果子做一些新鲜可口的食品尝新, 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一首《淞南乐府》便描绘了这一情景:“淞南好, 时物存秋香。月饼饱装枣肉馅, 甜果新谷渐登场。”这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品尝, 更是对来年丰收的祝愿。

到了明代, 月饼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月饼上已经出现了“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饰性图案。其设计之精美、构图之巧妙、花纹之细腻, 给人以美的享受, 既体现出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 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彭蕴章《幽州土风俗》赞月饼曰:“制就银蟾紫府影, 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 奔入广寒归不得。”可见心灵手巧的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 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了。随着时代的推移, 月饼的馅儿也更加讲究起来。杨光辅在《凇南采府》中有诗为证:“月饼饱装桃肉馅, 雪糕甜砌蔗糖霜。”由此可见, 当时的月饼已经和今天的颇有些类似了。

3.咀嚼诗歌语言 提升文化品格 篇三

关键词: 诗歌 课堂教学 咀嚼 语言美

诗歌语言区别于一般的记叙、描写性的语言,也区别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语言。诗歌语言是诗人独创的高度锤炼的个性化的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的语言。教学上除了重视诗歌语言通常意义上所言的新鲜、活泼、生动的特点以外,还应充分重视诗歌语言自身独有的几个特点。

一、把握“文必推敲”的高度凝练

诗歌语言极富有表现力,这也正是我国古典诗歌最可宝贵的特色。所谓“一字千金”“一语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颈须”等等,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像人所熟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如此。正因为诗歌语言具有凝练性,有较强的表现力,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就要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语言逐字、逐句仔细咀嚼,通过咀嚼,嚼出诗味,嚼出诗意,通过品味这语言的丰厚意蕴,进而达到对诗歌的深刻把握。

如:在教学《沁园春 长沙》时,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就可通过朗读——品读——诵读来体会。“遍、尽、透、争、击、翔”,“恰、正、方、指点、激扬、粪土”等词语更是我们品读的关键。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历来写秋,都充满萧杀之气,“悲哉,秋之为气也”就是如此。但作者写秋景却选了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浅底自在的游鱼,描写其蓬勃的生机,“万类霜天竞自由”。此情此景怎不唤起作者主宰大地的豪情。作者追忆“同学少年”的情景,着重写了“书生”的豪情壮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将诗人一腔凌云心事泄露出来。“独立寒秋”,诗人心情凝重,面对生机勃勃的万类,诱发出大地沉浮的关心,而对意气风发的“同学少年”的追忆,又表达出改造旧中国的革命壮志。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气势恢宏的佳作。而所有这一切都蕴含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中。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无疑有助于对诗歌意蕴的深刻把握。

二、体验“文以载情”的抒情美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文心雕龙 情采》篇明确指出:“昔诗人什篇,为情造文。”这是诗歌的根本特点。诗歌的其他特点如想象、凝练、音乐等,都是由此派生的。我国古代讲“诗言志”,“言志”其实就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意思。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也强调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体现。可见,在诗歌中,抒情理所当然应成为最根本的特点之一。由于诗歌具有抒情性,因而要求鉴赏者在诗歌鉴赏活动中,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即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在诗歌鉴赏活动中,鉴赏者只有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想象,对诗歌作品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思想融进作品所蕴含的作者情思中,进而获得对诗歌意蕴的深刻理解和審美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进入意境,并沉浸其中,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一致,从而引发“共鸣”,实现对诗歌意蕴的准确把握。如:从《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一个“直”、一个“圆”,写出的景色是何等的壮观,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对这雄浑壮丽的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春望》中,我们更是可透过诗歌的语言,看到一个触景伤怀,忧国思亲的诗人形象。

三、品味“若隐若现”的含蓄美

诗歌语言的表达往往是非直指式的,其语义通常通过语符,以诸如象征、比喻、双关、通感、隐语、反语、用典等迂回委婉的方式表现,由此产生了诗歌语言的含蓄、丰富、朦胧、多义等特性。

象征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一诗,采用了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当这只大船凯旋时,船长却牺牲了。诗人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而《致橡树》中的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可见,象征手法运用得恰当,可以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得以形象生动的表达。

而用典得体,可以使诗中具体的形象负载丰富凝重的文化内涵,使表达更加深刻鲜明。《诗经·唐风》《古诗十九首》《木兰诗》等以及姜夔的词,等等,每一个典故就是一个结,结结相扣,形成一条永久的情感索链。

比喻也是使诗歌语言含蓄、丰富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使诗歌更富有文学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一诗就用了许多贴切恰当的比喻,如:“就是青春的欢乐,也已经像梦、像朝霞一样地消亡”“自由之火”“幸福的生辰”等。正是这些形象的比喻,整首诗才显得如此隽永而耐人寻味。

四、享受“诗画一统”的绘画美

我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具有绘画美的传统。北宋晁补之在《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诗中说:“画写物外形,要形物不改。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前人说杜甫“使笔如画”,我们也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说诗人语言的绘画美,使形象达到如画一般鲜明生动的美学境界。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描写的就是一幅丽而不艳、疏而不空的写意山水画:青山倒影模糊可见,片片花瓣随风飘落水中,鱼儿在嬉戏;天下着毛毛细雨,白鹭在飞翔;湖中小船上,一个头戴竹笠,身穿蓑衣的老渔翁在悠然垂钓。画中情景相生,十分耐人寻味,令人陶醉。又如马志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仅仅六个名词就构成了一幅意境深邃的画面,不知引起过多少游子的共鸣。

当然,诗歌语言的特点还有许多,诸如简洁、用韵等,但我想: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上的几点,也就算抓住了“纲”了吧。

参考文献:

[1] 汉糖 、于明 . 胡适 、王国维等解读宋词[M] . 沈阳 :辽海出版社 ,2002年6月.

[2] 吴晟 . 中国意象诗探索[M] .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 李家秀. 唐宋诗鉴赏辞典[M] .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4] 杨海明 . 唐宋词舆人生[M]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5月.

4.教案诗歌《味道》 篇四

执教:程小青

活动目标:1.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诗歌中的诗句进行仿编。

3.丰富幼儿词汇:辣辣的、咸咸的、酸酸的、甜甜的。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实物(橘子、蜜糖、辣椒、食盐)

知识经验准备:请幼儿在家品尝酸、甜,辣,咸的食物。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请幼儿谈谈自己品尝橘子、蜜糖、辣椒、食盐后的感觉。

①“程老师前几天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每个小朋友在家品尝一些食物,尝尝它们都是什么味道的,现在我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②请幼儿自由发言。

“大家品尝了很多食物,也说出了品尝后的感觉。现在程老师给大家念一首儿歌,这首儿歌里面啊也有这些味道,大家认真听一听,诗歌中哪些东西是有味道的?它们的味道怎样?”

二.欣赏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提问:诗歌中那些东西是有味道的?它们的味道怎样?诗歌中是怎样形容这些味道的?

3.请幼儿用诗歌中的话说一说。

“老师刚才念的诗歌中什么辣辣的啊?是用怎样的事情来形容辣辣的呢?诗歌中什么咸咸的呢?是用什么事情来形容的啊?什么酸酸的?诗歌中是怎样形容的?什么甜甜的?诗歌中又是怎样形容的? 4.幼儿完整欣赏诗歌。5.学念儿歌。

①提问:妈妈的吻有味道吗?为什么说妈妈的吻甜甜的?

小结:原来妈妈的爱也是有味道的,给我们一种甜甜的感觉。三.仿编诗歌:

1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创编诗歌:还有什么东西也是有味道的?你能把它编到诗歌里面吗?(如:胡椒辣辣的,打针时屁股也辣辣的。海水咸咸的,出汗后汗水也咸咸的。西瓜甜甜的,妈妈帮我暖脚时也甜甜的。醋酸酸的,跑完步后腿也酸酸的。)四.结束活动:

5.诗歌朗诵教案 篇五

朗诵是一门艺术,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诗朗诵则把古诗文和朗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根据社团学员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计划:

一、社团活动目的:

1.通过各项活动,拓展学生的朗诵水平,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朗诵新秀。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把朗诵、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3.健全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各项活动。4.深化素质教育,通过朗诵社团开展表演、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社团活动计划

第一次:总结上学期社团活动情况,提出本学期社团计划。(共同讨论)第二次:指导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第三次:指导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第四次:指导诵读文言文《我爱你,妈妈》 第五次:指导诵读《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 第六次:指导诵读《过故人庄》—孟浩然 第七次:指导诵读《元日》— 王安石 第八次:指导诵读《望洞庭》—刘禹锡 第九次:指导诵读《宿石邑山中》— 韩翃

第十次: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社团全体成员)第十一次:指导诵读《少年行》—袁枚 第十二次:指导诵读《乡村四月》—翁卷 第十三次:指导诵读《出塞》—王昌龄 第十四次:指导诵读《少年行》—王维

第十五次:根据朗诵内容选配乐,配乐朗诵 第十六次:总结收获,评选表彰优秀社员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1.导入语。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6.小结节奏和押韵。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配乐朗诵。

1、配乐师范读。

2、指生配乐朗诵。

3、集体配乐朗诵。

四、本课总结: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3、我爱你,妈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且会背诵诗歌。、理解重点词句,感悟文章内容。

3、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如:看拼音识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猜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齐读、师生互读、配乐读等形式让学生感情读诗歌;通过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续写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生活中妈妈关爱我的小事。

在本节课之前,我已经安排学生门搜集回忆妈妈在生活中关爱我的小事,所以在本接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在组内,班上介绍妈妈关爱我的事情。(这样,用学生所熟知的事情来引入本课的学习,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见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为下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下了铺垫。)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随文识字。

3、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4、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朗读情况。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诗歌,其他学生边读边想这篇诗歌主要讲什么?

2、自己读,再思考这个问题。

四、配乐诗朗诵。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读。

4、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教学目标

1.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了解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光荡漾,芳草萋萋,感受到诗人对友人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送沈子福归江东》。

3.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1)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2)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5、元日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2、朗读诗歌,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6、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配乐师生齐诵。

5、《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2、学生自学,师巡视。

三、交流。

(1)指名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6、望洞庭 刘禹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望洞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望洞庭》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熟读成诵

二、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白居易尊称他为“诗豪”。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三、感悟诗境。

1、出示三、四句古诗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思考:诗中是怎样描绘这幅画面的?

3、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4、反馈:这两行诗句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5、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

6、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课堂练习。

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7、《宿石邑山中》

韩翃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和赞美西湖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宿石邑山中》,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宿石邑山中》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体现石邑山风景的图片以及诗人韩翃的资料。

2、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宿石邑山中》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指导学生读题,注意“邑”字的读音。

《宿石邑山中》

唐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2、简介作者。

诗人韩翃(hóng):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时称“大历十才子”。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浮云不共此山齐”,写仰望所见,诗句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

“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

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暂”“飞”的妙用。

3、体会诗情。

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4、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随诗人一同走进夜色中幽深神秘的石邑山。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古诗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8、少年行

王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及对劳动者不辞辛苦的赞美。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少年行》。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二、教学古诗: 1.朗读古诗:

(1)想要学好古诗,必须先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2)点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语气。(4)再指名读,齐读。2.理解古诗: 一二句“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新丰的美酒一斗值十千钱,咸阳游历四方的少年游历很多年。①新丰:在今陕西临潼(tóng)县西北,是出产美酒的地方。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②咸阳:指长安(今陕西西安)。游侠(xiá):游历四方的使客。少:读shǎo。

三四句“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与君相遇意见如故,愿与君喝一杯。将马栓在酒楼边上的柳树下。③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④系(xì)马:拴马。

三、背诵古诗。

同桌合作背诵古诗。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9、《乡村四月》

翁卷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解读,感悟诗文,了解内容,体会诗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能默写这首古诗。

3、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重难点:

1.学习诗的内容,理解古诗意思。

2.想象古诗中描写的情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1.你知道哪些写风景的古诗?生答:(《春晓》《咏柳》《游山西村》《鹿柴》)2.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3.简介诗人及背景。(翁卷,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一生没有作官,布衣终身。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4.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5.出示图片,观察感受。

二.自主学习诗歌,进行质疑(提倡自主学习,形成能力)1.听范读,画出节奏。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强调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3.学生自由练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4.小组内学生进行轮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学生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三.针对疑难,互教互学教师引导理解和欣赏(提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1)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2)教师引导欣赏

①.这句话写了哪些景物呢?(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②. 作者所描绘的是一副什么景色图呢?(江南水乡的初夏美景图)

③.小结:是呀!作者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学生汇报诗意: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殃了。(2)教师引导欣赏:

①你从哪儿看出农民农活繁忙呢?(“才”“又”平实的用词,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②、这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四、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诗歌以朗读吟咏为主,但要进行引导,将理解巧妙地化解在朗读中,促进学生读出情感,与作者形成共鸣。)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配乐。注重整合,提倡大语文观,诗文画结合。)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五、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六、总结诗歌。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10、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社团全体成员)

11、出塞 王昌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

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12、《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三、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13、《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14、《夏日绝句》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词大意,能有感情朗诵诗词,背诵诗词。

3、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背景。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 易安 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清丽婉约。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凄苦,但她的诗却充满慷慨悲愤之情。

二、赏析《夏日绝句》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三、诵读古诗。

1、小组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

2、全班交流。

3、知道朗读。

4、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五、教师小结。

15、根据朗诵内容选配乐,配乐朗诵

6.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篇六

姓名:

学号: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

一、考点阐释: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见《核按钮》教师版P107页,学生版P81页)

二、鉴赏诗歌语言的常见考查模式:

1、赏析炼字类

2、赏析诗眼类

3、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类

三、学习过程:

(一)赏析炼字类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为一字或几字炼得好而境界全出。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例题引路: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看”在句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欲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归纳总结:

A、高考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对X字进行赏析。

(4)本诗的X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B、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如: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当堂演练: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步骤一)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二)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步骤三,表达效果)

(二)分析诗眼类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全诗全词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字词句,或是在整首诗词中具有概括性、能够统摄全诗的某个字词。

1、例题引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词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一】(步骤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步骤二)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参考答案二】(步骤一)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诗眼”。(步骤二)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眺望)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为作者所望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2、归纳总结:

A、高考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B、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分析叙说。说明诗句内容是如何贯穿这一诗眼的,即逐句、逐联、逐层叙说。注意要扣住诗眼来叙说。

3、当堂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四川)《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思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本诗以“乱”字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三)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类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的术语,以便表达恰当,答题规范。

1、例题引路: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②想像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归纳总结:

(1)结合诗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词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达效果。2014届高三诗歌鉴赏之学案

姓名:

学号:

3、当堂演练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四)附:A诗歌的常见语言风格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宫廷诗:缠绵宛转等。B: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

魏晋:三曹诗风:苍凉雄健; 陶渊明: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唐: 李白:激越豪放; 杜甫:沉郁凝重

摩诘:形象如画,恬淡含蓄; 高适、岑参诗:雄浑奇拔; 白居易:平白清新,雅俗共赏 李煜:颓靡伤感、细腻感人;

宋: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陆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雄浑壮阔; 姜夔: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五)巩固练习: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有时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参考答案: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2、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年福建卷)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参考答案:“凉”运用了双关的写法,表层的意思是写天气凉,深层的意思是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观察的角度上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3、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006年四川卷)《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参考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4、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问题: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参考答案: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题: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答案】(步骤1)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2)“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3)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题:这是一首边塞诗,它的语言特点是什么?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7.诗歌文化教案 篇七

调查发现, 78%的用人单位要求幼师掌握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并且需要一定的创编幼儿诗歌能力。另一个方面, 幼师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专业课《幼儿文学》课标要求:幼儿教师要担负启蒙幼儿的诗歌鉴赏任务。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幼儿诗歌创作基础。

二、教学活动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诗歌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鉴赏诗歌的意象, 请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幼儿诗歌的创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应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说过, 在教学时, 如果能够多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将对我们的教学大有裨益。“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朗读,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尤其是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 (2) 实践教学法, 通过模仿练习, 掌握幼儿诗的写作, 在独立运用中完善并创新。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通过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的“平易近人”, 增强学生的创作兴趣。

以此诗为契机, 分析学生自己作品诗歌《我》中运用几个意象 (刚起锚的船、小鸟、花骨朵) 来表达自己对美好青春的热爱之情, 引出诗歌创作的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2. 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 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1) 学生回顾意象定义:意象是意中之象, 即融入诗人情思的形象。诗歌多用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我们前面学习诗歌时, 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进一步明确意象的概念, 为后面运用意象创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明确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才能避免平铺直叙, 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 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课件播放: (1) 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出:用水莲花这一个意象写出女子的娇羞姿态之美。低头的这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2) 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 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这也是之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学生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 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做“诗”了。

3. 指导学生学习幼儿诗歌, 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出示课件:儿童诗《春天里的笑声》《语言》 (中班,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知语文与幼教专业的结合, 认识了解幼儿诗歌。先请学生用大人的语气与小朋友的语气分别朗读此诗, 体味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朗读法, 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幼儿诗与成人诗的不同, 即幼儿诗表现出稚嫩、童真的幼儿心理。

请学生分析此诗的内容看有哪些特点?

学生再次朗读讨论得出结论:从诗的内容方面感受到富有儿童情趣, 小河、小雨、小鸟等意象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 用几个有童趣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学生小结:这些诗歌主题单纯, 内容浅显;语言凝练, 节奏明快, 韵律和谐, 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朗读和记忆, 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 发展语言, 启迪智力, 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 发表激励、展示成果。

展示 (收集、修改过的) 2008级幼教学生创编的儿歌专集。

8.也谈杂体诗歌的文化模式 篇八

饶少平先生赠我的其作《杂体诗歌概论》一书,是一部较全面地研究、评述杂体诗歌的学术著作。我趣味盎然地读了多遍,颇有收益。说实话,我对诗歌艺术并无深入研究,基本上可说是外行,却与许多读书人相同,业余喜读唐诗宋词以及当代人所作的那些优美近体诗。由此,我也对杂体诗歌产生了兴趣。因为杂体诗歌是与古体诗和近体诗所不同的诗体,所以被看成是诗体中的另一类,多从字形、句法排列、押韵等方面别出心裁,其中的艺术手法确实带有文字游戏性质。不过,正像《杂体诗歌概论》一书的序言作者赵仁珪先生所说,这种游戏之作丰富和发展了诗歌艺术形式,对于诗歌的才学化、趣味化和幽默化都有其独特贡献。比如书中所举宋人庄季裕《鸡肋编》卷下记载:

黄鲁直在众会作一酒令云:“虱去乙为虫,添几却是风(凰)。风(凰)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坐客莫能答。他日,人以告东坡。坡应声曰:“江去水为工,添系即是红(缸)。红(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虽创意为妙,而敏捷过之。

作者分析,这两首小诗中运用拆字法、顶针格、借用法,充分体现了黄庭坚、苏东坡二人才思敏捷的学识,匪夷所思,所以难倒了众人。书中这样有趣的例子还有很多。著名学者孙郁也很喜欢《杂体诗歌概论》一书,颇为赞赏作者的博识妙思,“他对滑稽俚俗之词、童谣野调之迹、僧人岑寂之语都有关注,钩沉的妙句实在是多。”

以前,古代文人士大夫在野史笔记及诗话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清代况澄《杂体诗钞》等不少书中虽然提及了杂体诗,但无人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和归纳,因此杂体诗歌的命名甚为混乱。常有一种诗体有几个名称,一个名称又有几种诗体的现象。如嵌字体又被称为藏头诗,进退格被称为“辘轳体”等。《杂体诗歌概论》一书,首次将杂体诗歌的研究拓展至戏曲、散曲领域,首次明确提出杂体诗歌包括杂体古诗和杂体律诗,所以如杨镰先生所言,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应该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本书考证详实,辨析清朗,其中的不少补订确有籍海求珍的意味。比如,我近日所读的周振甫先生的《读(管锥编)札记》里提到“连珠体”,周先生认为其较早出于骈文,“骈文中有一类叫连珠,把同类的事物串联起来,像把一颗颗珠子串起来。”他举了陆机的《演连珠》为例。而饶少平先生在《杂体诗歌概论》中则做了更深入详尽的考证,今日我们所见的连珠体,以西汉扬雄的《连珠》为最早,而以后的《拟连珠》、《演连珠》、《畅连珠》、《广连珠》等都是后人仿作。又如,书中提到神智体,人们大都以苏轼的诗《晚眺》为例,但作者考证出,敦煌遗书中有垂幡形的四组文字,形式十分奇特。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员李正宇先生破解其为四首五言诗,这才是最早的神智体诗。

在杂体律诗中,折腰体、应字格、进退格、辘轳格、葫芦格以及全对格、散律诗和同音韵诗等,其实未脱近体诗的艺术形式樊篱,甚至可以说是近体诗的某种特殊格式或是变体。《杂体诗歌概论》在谈及折腰体时认为,“当近体诗严谨的格律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时,诗人会采取一些变通的办法来完成自己的创作。”例如,折腰体平仄格律失粘的必然性,应字格故意的重复用字,进退格、辘轳格和葫芦格的独特用韵规则,以及全对格的通篇对仗方式,散律诗恰相反的从头至尾不对仗,同音韵诗的音同字异押韵之法,无一不是与近体诗的格律相违,可实质又形成了巧立名目的另一套格律。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认为,这些手法“则律诗中又增限制”。饶少平先生则有自己的看法,这恰是因诗人长期写正体律诗太多了容易乏味,而换一种手法,也是调剂。也有学者认为,为什么会有杂体诗歌?是因为诗人有感而发而不能发,只好采用杂体诗歌的形式,就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的带着镣铐跳舞。饶少平先生并不完全赞同这种看法。实质上,诗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它是根据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变换的。突破了形式的限制未必就能写出好诗,而在对仗、音韵等格律形式限制下也未必就不会出现艺术佳作。

杂体古诗的体式则更为斑斓繁富,门类广博。如书中所例举的二言诗、三言诗、九言诗、十七字诗、大言体、小言体、歇后体等等,它们在古代社会的民间影响更为深厚,而且,对当今的诗歌形式仍然发挥着巨大影响。比如,《三字经》即是中国社会中从古代直至近代的一批又一批少年儿童的启蒙诗歌读物,其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还有,在大跃进时代涌现出的许多民歌,因为受到那个时代风气的影响,可看作是现代“大言体”的翻版,其典型之作就是“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而毛泽东诗词所浸染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可寻觅其历史渊源亦来自先秦即产生的“大言手法”,最具体的范例就是毛泽东晚年发表在报刊上的《鸟儿问答》这首诗。而且,他的其它很多诗歌也无不充满了“大言手法”。杂体古诗中的“三五七言阶梯诗”和“一字至七字宝塔诗”,都具有建筑学上的造型美,并与现代新诗中的阶梯诗有着天然联系。此外,还有盘中体、神智体以及拆字体、藏头体、嵌字体等更多的杂体古诗,也与当今世界流行的后现代艺术观念,无论是思维方式、美学取向及游戏规则方面亦有相通之处。我本人从整体文艺观的角度并不赞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念,但是,如钱锺书先生所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我却也并不认为其理念一无可取之处。或许,后现代主义对原有的艺术观念的最大突破,即是消解艺术家精英意识,从来不认为游戏与艺术是水火不相容的,也不认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有什么上下之分。从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来看,杂体古诗本身的许多样式或许倒是应该成为正体,因为它符合文化的多元性和观念的多样性。

上一篇:现代建筑理论下一篇:劳动合同书范本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