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活动教案(精选18篇)
1.认知活动教案 篇一
颜色宝宝的家托班认知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2.能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活动准备:
用卡纸做的红、黄、绿大门各一扇(分别贴在三把椅子背后),红果子、黄果子、绿果子卡片(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组织游戏:做客。
1、教师扮演颜色妈妈,招呼幼儿到红颜色家做客,并请幼儿吃红果子,即请每位幼儿拿一个红果子。
2、教师招呼幼儿到黄颜色家做客,请幼儿吃黄果果,即请每位幼儿拿一个黄果果。
3、教师招呼幼儿到绿颜色家做客,请幼儿吃绿果果,即请每位幼儿拿一个绿果果。
二、启发幼儿说说手上拿着什么颜色的果子,喜欢什么颜色。
三、请幼儿听口令举颜色卡片。
四、请小动物吃果子,送指定颜色的果子给指定的小动物吃。
活动反思:
颜色的`认识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是一个容易混淆的事情,一连几周来我们多在引导幼儿进行认识和练习,但是能力强的幼儿能很清楚的分辨,但是大多数幼儿还是分不清。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是让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来找出自己身上相同的颜色。在难度上给了幼儿一个递进。这个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地参与活动,正确的分辨出红色和绿色,而对于今天认识的黄色,有的幼儿容易把它和绿色混淆。在颜色方面在以后的活动中还有待进行练习。
2.认知活动教案 篇二
一、在操作中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动脑筋思考的习惯
运用实物、图片等丰富的材料创设环境,把幼儿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既能帮助幼儿理解内容、加深印象,激发起学科学的热情,又能增加课堂上练习的密度和广度。例如,一位老师组织“有趣的磁铁”这一科学活动,她所准备的活动材料不是幼儿人手一份,而是将各种各样的材料分别放在几张桌子上,让幼儿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摆弄。几分钟后,老师说:“孩子们,你们玩的怎么样,很有趣吧!”待同学们兴高采烈的回答完毕以后,老师接着说:“你们在玩的时候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呀?”孩子们都争着说:“老师,有的东西被磁铁吸起来了,有的东西不能被磁铁吸起来。”老师就让孩子们把磁铁能吸起来的东西放在一边,吸不起来的东西放在另一边。然后叫孩子们猜猜:有的能被吸起来,有的不能被吸起来,究竟是为什么?孩子们都动脑筋猜想。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终于明白了:是铁就能吸起来,不是铁就吸不起来。这样让幼儿自己在操作中探求答案,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培养孩子们喜欢思考、勤动脑筋的习惯,非常有效。又如,在进行物体怎样能移动这一科学活动中,老师将各种形状的纸盒积木、铁块分别放在几张桌子上,操作前提出问题: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它移动起来呢?然后让幼儿自己去操作。这时幼儿的兴趣来了,有的用手拍扇风,有的用嘴吹等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讲述,幼儿懂得了用力大时东西动得快,移动得远,用力小就慢而近,用力太小时重东西不动的道理,让幼儿感知到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这些活动既活跃了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又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
二、在操作中提高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幼儿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各种操作活动,幼儿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有时还能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一位老师组织主题教学“有趣的水”,她让幼儿回家后,每人拿一杯水放进冰箱,第二天再打开冰箱拿出来看看,看能发现什么。第二天一观察,学生发现原来的水变成了冰。这时,教师拿出很多大的冰块,让幼儿动手玩冰,孩子们可高兴啦。他们纷纷将冰块摸一摸、敲一敲,感觉到它的冰冷。当孩子们纷纷说冷的时候,教师又教孩子们将冰块拿到阳光下去晒。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观察到冰块逐渐变成了水,感到很奇怪。这时,老师再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水为什么变成了冰,冰又为什么变成了水?老师启发道,当它是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把水放到哪里去了?后来,当他是冰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把冰放到哪儿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知道了由于冰箱中气温低,水变成冰;又因为太阳晒、气温高,冰又化成了水。在这种操作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观察到了,并能够理解这一物理变化过程。
三、在操作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3.工作记忆与儿童认知活动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儿童 工作记忆广度 算术认知加工 字词识别 语言技能 语言理解 文本产生 书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07-01
引言
为了研究短时记忆系统的特性,Baddeley等于1974年提出了工作记忆的概念,用以描述暂时性的信息加工和存储。这种形式的信息加工和存储形式,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如:推力、语言、理解、学习、心算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记忆概念提出后,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而很多研究都是以儿童为对象展开的。
1.儿童的工作记忆广度
1.1儿童工作记忆广度已有的研究成果
1.1.1国外的相关研究
早在1982年,Case等人就对6至12岁的儿童的计数广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观察了计数广度和计数操作的速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实验结果发现6至12岁儿童广度的发展与完成计数所需时间的减少呈线性相关。
1.1.2国内的相关研究
1994年,刘凡等人对中美儿童计算能力差异的比较研究中,对幼儿的计数能力的工作记忆广度进行了测验。测验结果显示中国儿童组平均值为6.7,美国儿童组为4.1,即中国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比美国儿童的大2.6个数字。经过分析发现,比较大的工作记忆容量增加了数字线索可利用的资源,为儿童早期言语计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2影响儿童工作记忆广度的因素
Case等人(1982)对计数广度的研究证明,不同年龄组的计数时间与计数广度存在一个线性的经验关系,即计数广度和计数速度有关。Towse,Hitch和Hutton(2001)对阅读广度和运算广度与加工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按Case等人(1982)的方法,比较每项任务中每张卡片的加工时间与广度的函数关系,发现相对于加工速度的增长,运算广度比阅读广度增长更大,而阅读广度和运算广度间的关系较为分散。若用加工速度(每秒加工的卡片数)与广度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则阅读广度和运算广度较接近。总之,研究结果发现,阅读广度和运算广度分别与阅读和运算速度线性相关。
2.工作记忆与儿童算术认知加工
工作记忆与心算加法:
Adams和Hitch通过对7—11岁英语和德语儿童的研究发现,当改变题目的呈现方式(听觉或视觉呈现)时,儿童的心算加工表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工作记忆的限制性对于儿童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在比较工作记忆与基本技能和概念性知识的影响上,Adams和Hitch突破了以往研究广泛采用的数数广度任务,设计了心算加法任务作为复杂广度任务,对儿童工作记忆容量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与在数数广度任务上的表现相一致,儿童在心算加法任务重同样出现了随年龄增长广度不断增大的趋势,并且在心算加法广度与速度之间存在着线行的规律性关系。除英语儿童外,对于德语儿童的跨语言和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同样证实了上述发现。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小学各年级儿童口算加法的速度和广度具有随年级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在工作记忆中,语音环是对言语信息进行存储的系统,对于它的测量主要通过言语复述任务来进行,如对数字或词的短时记忆广度任务。
所有结果都相当一致地支持了中央执行在儿童算数认知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
3.工作记忆与儿童字词识别、语言技能的关系
从贺荟中、郭晓薇、姚敏等对小学儿童字词识别与语言技能工作加以关系的研究发现的字词识别与反映语音技能的音节、声韵任务的较高相关,说明当要求学生拼出汉字读音时,语音技能是影响其言语解码的重要因素。声旁、形旁(6年级除外)与字词识别的较高相关,证明字形是影响学生字词识别的又一因素,本研究也部分证实了周晓林(2001)的研究,即“在加工合体字时,形旁和声旁被分离出来”。字词识别与词义、句义的较高相关,说明语义是影响字词识别的又一因素。可见,字词识别就是建立形、音、义联系的过程。句法技能与字词识别的显著相关说明语法技能与阅读技能又密切关系。由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字词识别的加工过程还未达自动化程度,语言技能在相互竞争有限资源,工作记忆作为提供有限资源的系统,起着重要作用,故表现出2、4年级字词识别与工作记忆显著相关;6年级学生字词识别的加工过程可能达自动化,工作记忆不再是制约学生字词识别的主要因素。
4.工作记忆与儿童文本产生、书写活动的关系
朱晓斌、张积家等对工作记忆与小学生文本产生、书写活动关系的研究表明对小学儿童而言,写作过程的认知加工活动密切地与工作记忆地加工功能和存储功能有关,而且这两种功能相对独立。高水平的活动,如文本产生中的命题数量等,与“语义联想”、“语义分类”、“听与回忆”、“故事回忆”等因素关系密切,主要涉及工作记忆的加工功能。因此,被试加工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写作过程中文本产生的数量和质量。而涉及书写的认知活动,与“语音记忆”、“再现单词”等因素关系密切,则与工作记忆的储存功能密切相关。
其中“语音记忆”涉及被试的语音记忆能力,而“再现单词”反映了被试的字形记忆能力和拼写能力。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熟练写作者与非熟练写作者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对运动技能的注意分配和对机械性内容的注意分配。写作中最基本的运动技能是拿笔在纸上写字。低年级小学生在这方面往往不够熟练。
因此,小学生在写作中的认知负荷不仅来自于工作记忆的加工功能 ,也来自于工作记忆的储存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书写活动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后,这部分活动的认知负荷就会降低,此时的认知负荷就主要来源于工作记忆的加工功能,当然,写作过程还可能与其他诸多因素有关。
5.结语
4.幼儿认知发展教案设计 篇四
【成书背景】
海伊斯科普课程开发始于1962年。该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原先强调对儿童前学业技能的训练,转变为强调根据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去促进其发展。在此过程中,皮亚杰的理论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第三个发展阶段,皮亚杰关于儿童是知识建构者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教师应通过直接和表征的经验,以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方式帮助儿童增强认知能力。1971年,海伊斯科普课程推出了第一本介绍海伊斯科普的著作——《认知发展课程》,该书详细描述了课程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石,重点放在如何发展儿童的认知上,标志着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的初步形成。1979年,海伊斯科普推出第二本著作——玛丽·霍曼、伯纳德·班纳特和戴维·P·韦卡特合著的《活动中的幼儿》,该书从总体上描述了该课程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孩子的主动学习和强调知识建构作为课程的核心思想,课程不再只关注幼儿的认知,也重视幼儿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奠定了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的基本框架。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许多国家,1995年,周欣和郝和平将《活动中的幼儿》译成中文,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全书共十二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章,分别阐明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学习环境布置、一日活动安排、教师集体以及教师共同制定计划。其中,第一章介绍了海伊斯科普课程的教室布置。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们认为幼儿在一个具有丰富刺激但同时又是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佳。教室被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活动区(娃娃家区、美工区、积木区、安静区、沙水区、木工区、音乐区、动植物区),每个区都有一套独特的、充足的材料和活动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自主选择、独立自主地活动。
第二章介绍了海伊斯科普课程一日活动的安排。海伊斯科普课程一日活动的主要环节有:①计划时间,由幼儿与教师一起决定做些什么;②操作活动时间,它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核心,在这一时间中,幼儿进行他们计划的项目和活动,对材料进行探究,学习新的技能,尝试自己的想法以及组织知识经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和支持幼儿的活动;③整理和收拾时间,幼儿将操作活动时间用过的材料分类整理和放回原处;④回忆、吃点心和小组活动时间,幼儿与教师一起,回忆和表述他们在操作活动时间的活动,在小组活动时间里,幼儿则运用教师选择和提供的材料进行活动,活动中教师根据特定的关键经验观察和评价幼儿;⑤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和教师都参加体育活动;⑥集体活动时间,给儿童提供参与大组活动、交流和表达思想、尝试和模仿他人想法的机会,如唱歌、做律动、演奏乐器、讨论问题等。
第三章介绍了如何形成和完善一个教师集体;第四章介绍了教师如何根据关键经验、一日生活制度、幼儿个别的情况、季节主题和节日活动以及参观郊游和后续活动来组织计划会议,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第二部分(五至十二章)介绍了海伊斯科普课程总结出的幼儿认知发展应获得的49条关键经验及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获得这些经验。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们认为,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他们根据这一假设以及皮亚杰的关于前运算阶段儿童最重要的认知特征的论述,确定了49条关键经验,以此作为制定课程和进行评价的指标。关键经验不是创造一种围绕某些特定的概念来组织的零碎的学习和教学情境,而是利用学前期表现出来的重要智力、社会及动作技巧的活动与过程,如用各种感官主动去探索、与别人交流自己有意义的经验、玩角色游戏和装扮活动,这些关键经验用来帮助教师了解人类基本的智力过程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添加任何活动和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这使得海伊斯科普的课程架构具有弹性。
根据性质不同,这些关键经验分为主动学习、语言运用、经验和表征(分类、排序和数概念)、逻辑推理、时间和空间等几个方面,这些经验是密切联系的,在任何实际的学习活动中综合为一体,最有效的学习活动应包含一个以上的关键经验,每一条关键经验都能通过适合儿童不同发展水平的多种活动反复出现,这些活动既可以由教师来组织,也可以是儿童自发的活动。第二部分分八章分类介绍了这些关键经验,并详细说明了幼儿在这几个方面的发展特点、学习方式,而且每条关键经验的获得都有“教师的作用”、“给教师的建议”部分,详细介绍了教师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的各种活动中帮助幼儿逐步获得这些经验,以促成他们的良好发展。
【简要评价】
海伊斯科普课程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吸取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建立起的一种颇具特色的幼儿认知发展课程,其主导思想就是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学习并获得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在我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就是在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影响下设立起来的。海伊斯科普课程对我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区域活动的价值。在我国幼儿园,“教师讲,学生听”的集体教学活动仍占主要地位,区域活动被当成教学活动之外的自由游戏时间,成为教学活动的补充,存在“重上课、轻游戏、少活动”的现象。而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提出,幼儿是通过自发学习来获得概念的`,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的核心,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是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而活动区活动是让孩子自由选择的最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所以海伊斯科普课程把活动区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这对我们今天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极具启发意义。
2.关于区域活动的指导。在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中存在两种极端,一是高控制,一是放任自流。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认为,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其基本任务是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成人通过提供丰富材料和活动、帮助儿童制定并完成计划、提问和建议等方法来鼓励或促进儿童解决问题。该书详细介绍了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教师是如何帮助幼儿逐步获得关键经验的,并采用一些实际的案例加以说明,这对我们如何指导区域活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关于区域活动的设置。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是附着在活动材料和环境中的。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师认为,幼儿在一个具有丰富刺激但同时又是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学习最佳。该书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的活动区投放什么材料、什么设备,如何通过观察孩子对材料的使用情况来调整,这也是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的地方。
【名言选萃】
●幼儿自发产生的与环境的作用即是在学习,幼儿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时,就会充分卷入到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希望幼儿能成为有智慧的问题解决者,最好的方法即是给他们大量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机会,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于直接经验,通过摸、看、闻、尝、听、抓、举、扔、捏、切等来了解物体的各种特性,如果仅仅是看则可能造成片面的认识。
●不要替幼儿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有时在成人看来是很没有意思的事对幼儿却是重要的,不要总是考虑是不是做的对或快。
●对于儿童能通过尝试错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成人不要替他们干。那些随时准备在儿童一有困难时就提供直接帮助的成人往往会剥夺儿童有价值的学习和建立自信心的机会。
●所有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物体操作的主动性经验的基础上,言语和非言语表征和“象征性”表征,皮亚杰的“标志”和“象征性”能进一步丰富这种主动性经验。
●成功的回忆活动的关键是成功的操作活动。只要幼儿参与了他们真正感兴趣和对他们具有挑战意味的活动,他们在回忆时间就会兴致勃勃地谈论他们所做的事。
5.《他们需要什么车》小班认知教案 篇五
2、激发幼儿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愿望。
3、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品德。
二、准备:录音机
音乐《汽车开来了》电脑软件《大马路》图片。
三、述程
1、《汽车开来了》进场
2、幼儿坐好,教师开电脑软件让幼儿看。
①教师引导:小朋友,看这大马路上有好多好多的车,听是什么车的声音(救护车)
请幼儿仔细看救护车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用?
如果需叫救护车,我们应打什么电话?(120)图片救护车会谁来?(医生)图片。
②继续听,这次又是什么车的响?(消防车)
请幼儿看消防车的外型,它有什么用?如果发生火警,应打什么电话号码?(119)图片,有准来救火(消防员叔叔)图片。
③请看警车的外型
车车是准开的?(警察叔叔)
3、请幼儿观察三幅情景画。
它们分别需要什么?
请幼儿贴看谁贴对了。
①电话号码
②车
③人物
6.小脚丫的幼儿园人体认知教案 篇六
1.让幼儿学会动手,动脑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
2.鼓励幼儿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制作小脚丫。
3.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和合作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大脚板,大型玩具,五角星。
2.彩色卡纸,剪刀,滑石粉。
3.双面胶、透明胶。
活动过程:
1.听《大鞋小鞋》的音乐,带领幼儿进场。
2.出示大脚板,激起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大脚丫可以用来做什么吗?”(玩游戏)
“你们知道怎么玩吗?”(请幼儿上来试一试。)
3.让幼儿学会制作小脚丫。
(1)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教师:“你们想用脚丫来玩游戏吗?”“可是老师只有一个脚丫怎么办呢?”
(2)启发幼儿想出各种制作方法。(教师可以请幼儿来演示。)
(3)让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材料与方法制作小脚丫。
教师参与到幼儿的制作活动中去,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幼儿。
4.幼儿自由结伴玩“踩脚丫”的游戏。
(1)幼儿分组将小脚丫排队。(幼儿可排各种不同的队形。)
(2)玩游戏“踩脚丫”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去。
(3)幼儿交换位置进行游戏。
5.游戏“我把星星带回家。”
(1)教师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2)交代游戏规则。
7.认知活动教案 篇七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Flavell于1976年提出元认知概念, 其核心是指个人在对自身思维过程自我意识的基础上, 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近几年有人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教师元认知概念, 即指教师具有的元认知能力, 它包括教师对自己知识结构、教学专长、教学能力、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其中自我监控能力处于核心地位” (张金桥, 2005) 。“教学有两个层面, 即教与学。教师“会教”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教师对于自己所要传授的技能的元认知知识和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吴迪等, 2009) 。因此, 教师如果能对自我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调整, 必将对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的方法
教学活动一般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对自我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指的是对上述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以期达到教学初期设定的教学目标。
1、明确教学目标和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初期一定要明确教学的终极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这是反思自己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衡量标准。
2、及时了解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
教师可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学生访谈, 一周一次的学生学习总结和单元测试等方式, 及时了解教学活动的真实效果, 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省, 对“教”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
3、要转变固有的思维定势。
教师要学会“拿镜子照自己”。如果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不要怪罪学生, 要学会先在自己身上找问题。通过“改变"自己去“改变”学生。
4、要关注学困生。教学中如遇到学困生, 教师要及时了
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检查自己教学中是否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问题的设计是否超出了他们的能力。通过让他们融入整体学习中来提高自信心。
5、邀请同行听课。
教师可根据同行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教学的真实效果和不足以便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当然, 要做到邀请同行听课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6、采用自我提问法。
在每次教学行为后, 问问自己哪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更适合特定的语言技能训练?教师通过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检验和修正教学主体, 进而根据教学对象, 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和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7、要有反思自己教学活动的记录。
教研室最好要求教师要有反思自己教学活动的记录。记录会起到督促和提醒的作用, 让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这一方式从“可做可不做”变成“必须做”, 进而成为整个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师职业的发展会大有益处。
8、让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教学习惯。
教师要自觉地把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纳入自己的整个教学计划中。何时何地以何种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反馈, 根据反馈的意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理性的评价和调整。只有这样, 预期的教学效果才能得以实现。
结语
在外语教师教学任务普遍繁重的今天, 还用上述自我反思法对教师“施压”, 显得有些“过分”。但如果这些在教师元认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方法成为了我们教学实践中的一种“习惯”, 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会在精神层面获取极大的欣慰和满足, 并对我们教师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这些正是我们无数外语教师所追求的!
摘要:本文提出教师元认知对教师进行自我教学活动反思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还提出若干教师在教师元认知理论指导下对自我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元认知,自我教学活动,反思,教学效果,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迪等:《教师元认知与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年。
8.认知活动教案 篇八
一、认知活动设计要注意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数学认知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例如:我在实施讲解有理数乘法运算时,就先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几个运算率,充分利用了他们的基础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获得了广泛的数学认知活动经验。
二、认知活动设计要注意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
认知教学活动的展开除了采用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外,还要充分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我在实施探究课——四边形的剪与拼中,通过学生参与剪与拼的实践活动,如何构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些问题的设置与解决,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认知活动设计要注意与情意的统一
教学活动不仅是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意交流和个性展现的过程。认知活动离不开情意因素的参与和推动,而情意发展的本身也就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活动中,很注意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灵魂。
四、认知活动设计要注意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参与认知活动,更好的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我们除了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材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将实物照片、素材、文字、表格、图形、字母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深理解,把这些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9.中班认知活动《耳朵用处大》 篇九
本活动取材于中班主题活动《我们的身体》。中班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但是,由于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尚弱,对五官的认识也比较粗浅,还停留在关注外部特征上。同时,生活中,孩子对耳朵的保护意识也不强。因此,预设了本活动,使幼儿在认识耳朵外形特征的同时,引发幼儿了解耳朵的作用,从而产生保护耳朵的意识。
活动目标:
1、了解耳朵的基本特征,并知道其用处。
2、初步掌握保护耳朵的方法,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活动准备:ppt、听诊器一个
活动过程:
一、看ppt.,观察耳朵的外形特征
1、(出示图片)看一看,这些是谁的耳朵?哪一个是人的耳朵?它像什么?
2、摸一摸自己的耳朵,你发现什么?
(软软的是耳垂,硬硬的叫耳廓)
二、说说玩玩,了解耳朵的作用
1、耳朵有什么用呢?(听声音)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小结:耳朵可以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2、听听身体里的声音。
3、如果耳朵听不到声音,可以请什么东西来帮助我们听到身体里的声音?
(出示听诊器,邀请幼儿做小医生,听听身体里的声音。)
4、如果我的朋友在很远的地方,我该怎么和他联系呢?
5、(出示图片)这是谁?(飞行员)飞行员耳朵上戴了什么?(耳机)用这个耳机听什么呢?(听指令)
小结:机长耳朵上戴的耳机很重要,他们的耳朵非常灵,非常重要,要听清指令。
6、游戏:听指令开飞机。
7、耳朵除了听,还有什么作用?
(1)方便戴眼镜
(2)戴上耳环
三、交流分享,知道保护耳朵的方法
1、耳朵可以听声音,给我们方便,让我们变得更漂亮,用处真多。可是你们知道吗,耳朵也会生病,那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呢?
(看电视声音搁轻、不乱挖耳朵、小东西不塞进耳朵里等等)
10.认知活动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寻找、发现各种小草,并能说出几种常见小草的名字。
2、了解小草的作用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请家长抽时间带幼儿到草地上观察小草,获得一些草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大树和花儿把春天打扮得真漂亮,小草也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今天我们小朋友都带来了一盆小草。
2、交流带来的小草。
谁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小草,他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尽量多交流不一样的小草,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重点引导幼儿从小草的根、茎、叶、介绍自己的小草)
二、交流校园里找到的小草。
1、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小草,那等会我们草地上寻找小草。(快思 )看看有没有我们刚才认识的好吗?
2、带幼儿到草地上寻找小草。
3、边寻找、边说一说自己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它叫什么名字?挖出来看一看它的根、茎、叶、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如有不清楚的,老师可以介绍一下)
三、了解小草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1、了解小草的功能。刚刚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的小草,那你知道这些小草有什么用呢?
(1)饲料:刚刚小朋友说了这些小草可以喂小鸡、喂猪等。小草可以当饲料,喂动物吃......(2)食用:有的草不光动物能吃,我们人类也可以食用。如:草头、荠菜、马兰草等,可以做成美味的菜肴。有的草能染颜色,像麦草就能染青色(我们吃的青团就是用麦草的汁染出来的。)
(3)净化空气:(可启发幼儿草坪有什么的作用)(美化环境、使空气清新),绿油油的小草不光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能保护土壤不流失,使泥土保持湿润。
(4)药用:有的小草还可以做药,如蒲公英、马兰草,鱼腥草就能做药。
2、了解小草的害处。
师:小草既然这么有用,为什么人们还要锄草呢?(小草和庄稼长在一起,营养都被小草吸收了,庄稼就长不好。)(花园里长了杂草,花园就不美观了。)
小结:草的生长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所以,庄稼地或花园里的草多了,就会影响庄稼和花的生长,就要把草锄掉。
四、品尝小草。
有些小草含有丰富的营养,可以补充身体里的各种需要,但不是所有的小草都能吃的,所以我们小朋友是不能随便的吃小草,我们找到的这些小草中马兰草是可以吃的,等下请厨房的师傅帮我们做成美味的佳肴,我们一起品尝一下。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11.认知活动教案 篇十一
一、操作活动与幼儿的认知发展
1.再现性操作:教师先用直观教具演示数的组成,伴以分析讲解,然后让幼儿重复操作,在这样的操作中幼儿是被动地再现教师的动作,记忆的成分多,分析综合的成分少。
2.盲目性操作:幼儿不明确操作材料的使用,不明确操作的任务,如老师笼统地交代“这里有五块糖,你们愿意怎样分就怎样分。”幼儿由于不清楚操作的任务,不知道该怎样使用操作材料,所以常常在操作开始时就陷入不知所措的状态。因此,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可能充分发挥。
3.探索性操作:操作前教师作明确的启发:“这里有五块糖,分给两个小朋友,试试有几种分法?看谁分的方法多。”教师的启发使幼儿明确了操作的目的,将五块糖分成两份,每次的分法要不一样。同时激发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因此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高于前两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数组成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见,不同的操作方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提倡幼儿的操作活动,而且要明确操作的意义,注重对操作方式的研究,才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二、怎样进行探索性操作活动
(一)操作材料的设计与投放
1.操作材料的适应性:操作材料要适合操作活动的需要,以保证操作目的的实现。如:为了在面积等分的操作中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就要提供多种不同的操作材料(长方形、正方行、三角形、五角形、梯形等),这样的材料可以促使幼儿从多种角度探索面积的等分,能较好地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2.操作材料的趣味性:趣味性是调动幼儿操作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操作活动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操作材料的趣味性。如用扑克牌玩数学游戏,在游戏中练习分类、数量比较、相邻数、组成等,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孩子们既爱玩又能发展能力。
(二)操作时间的组织与保证
1.保证充裕的探索时间:任何探索都要有一个过程,而正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的认知能力才得到发展,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复尝试,反复修正,在主客体的反复作用中进行“同化”与“顺应”。因此,应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探索环境,如丰富的自然角、数学角等,让幼儿得到充分探索的机会。
2.合理组织幼儿的探索:为了取得良好的探索效果,仅有时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合理的组织,如:操作材料的投放与使用、操作中障碍与问题的排除和指导、操作中幼儿感性认识的整理与升华、操作活动的发展与深化等都需要进行合理地组织,这样才能使操作材料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操作活动吸引幼儿,步步深入。
(三)操作活动的启发与引导
1.探索性的启发:探索性启发的目的在于使幼儿明确探索的任务,激发探索的积极性。这种启发应贯穿于之前与探索之中。如在浮沉实验的操作前启发幼儿:“试一试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会沉下去?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以后根据操作进展继续启发:“再试一试,能不能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让沉下的东西浮起来?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这样,幼儿的操作活动就能在一环扣一环的探索中向纵深发展。
2.探索性的讨论:幼儿的操作活动伴以探索性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如在测量活动中,幼儿用脚步量活动室地板的长度,测量中幼儿发现,个子高矮不同的人对同一地板量出的步数不同,于是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高个子量出的步数少,矮个子的步数多?”通过讨论幼儿逐步明白: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越大,测量的次数就越少;反之测量工具越小,测量的次数就越大的这一浅显的函数关系。
探索性讨论的积极作用是:
第一、有助于幼儿将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分散、表面的认识,系统化、理『生化、概念化。
第二、有助于幼儿把个人探索中的收获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激发探索的积极性,提高探索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
操作活动多是分散、个别进行的,幼儿由于存在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的差异,所以在操作活动中的反应、问题、需要均有不同。
12.认知活动教案 篇十二
元认知的概念源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他提出,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即认知主体对有关自身任何认知活动的知识或调节, 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 ( Flavell, 1979) 。他还将元认知知识分为3类, 即: “人 (主体) 的知识”, 主体关于作为认知活动加工者的自己和他人的知识, 包括动机、自我概念和写作问题; “任务知识”, 主体持有的关于从事一项任务所需信息资料, 以及关于完成任务所需努力程度的知识, 包括文章知识、对目的的考虑和对读者的考虑; “策略知识”, 关于达到某个目标或从事某项任务过程中所用策略有效性的知识, 包括计划、组织、评价和资源利用。而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
吴红云在“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 (2006) 中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 提出在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实施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的构想 (见表1) 。
2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实施的意义
写作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它历经了从传统的西方修辞学到社会认知学的理论传承, 从古典的修辞写作模式到过程化写作运动的范式转变, 对英语写作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通过理论传承和技术创新, 解决中国语境中的英语写作教学问题, 就成为一种有意义的事情 (杨永林, 2005)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体现了社会认知写作理论和过程化写作范式的有机结合。社会认知写作理论认为作者、文本、语境三要素在写作过程中互为条件, 强调写作过程中社会性学习的作用。而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以人 (作者) 为本 (如评估写作中的强项和弱项及元认知体验等) , 强调优秀作文标准 (文本) 和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语境) ;过程化写作范式认为写作是思维和发现过程, 是动用某些策略创造的过程, 也是逐步开发文本的过程, 在信息搜寻、前写过程、写作过程、改写过程、编辑过程等主要活动中“循环往复”地进行, 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 而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估和反思 (思维活动) 、阅读及策略知识的重要性 (信息搜寻) , 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融入写作过程的主要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是当代先进的写作研究和教学理念的结合。
若想了解一种理论、一种方法、一种原则是否能解决中国语境中的英语教学问题, 最直接的莫过于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活动中。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契合点在于: (1)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2) 强调学习的交际性和同伴合作精神; (3) 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强调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该原则并非仅仅着眼于某项具体的写作任务, 更重要的是它致力于贯穿整个学校教育甚至是终生学习的过程。这与我国英语教学的最根本要求是一致的。
3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实施的途径
根据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们将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的实施纳入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 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以精读和听说课为主, 写作课占的比重小; 二是因为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阅读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总体语言水平, 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熟悉不同类型文章的写法 (Ur, 1996) 。该原则与大学英语精读课结合的方法是:在完成从课文理解、问题讨论互动、语言技能训练、综合练习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 布置一项与精读课文题目相似的写作任务, 进行写作练习。将精读课融入写作教学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可为学习者的写作输出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把课文理解、问题讨论互动、语言技能训练、综合练习一直到写作的各个教学环节融合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考察, 扩展写作“过程教学法”到阅读这一准备阶段。此外, 作文题目的拟订还应考虑到是否适合学生的自由发挥,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的应用:实验研究
本文所提倡的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旨在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 在不专门开设写作课的情况下, 采取将写作融入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进行。具体写作模式采用前文提到的“扩展过程写作法”。检验这个构想的有效性如何, 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实践。为此, 笔者在有关同事的帮助下, 对某校2007级的非英语专业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15周的对比实验。两个班的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相仿 (以他们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写作成绩作为衡量标准) , 由同一个老师任教。实验班采用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下的“扩展过程写作法”进行写作教学, 对照班也采用“扩展过程写作法”, 但在教学中不实施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在实验阶段共要求学生完成了6次习作, 写作文体有记述文、议论文、信件等等。实验前后利用课堂时间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主要考察学生对待写作的态度和兴趣;另一个考察指标是学生的6次作文成绩。采用整体计分, 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写作评分标准, 由两位老师为作文评分。评分结束后, 对两位老师评出的成绩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检测, 得出6次作文成绩相关系数均在0.75—0.79之间 (相关性在0.01水平就是有意义的) 。说明两位老师评出的成绩可靠。取两位老师给出的分值的平均分, 得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作文分数, 取6次作文分数的平均值, 然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 检验这两个班的成绩有无显著差异。
从表2写作成绩对比中不难发现, 由于两个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实验班学生的写作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本次实验数据证实了以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指导下的扩展过程写作法教学确实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成绩, 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表3调查问卷中有6个关于学习用英语写作的兴趣和态度的问题, 其中前3 项属于一般的概括性问题, 后3 项涉及英语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统计结果显示, 实验前后对照班的写作态度无明显变化, 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却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实验班的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有明显提高, 并且对英语写作更有自信了。
5 结论
从实验研究的结果来看, 采用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下的“扩展过程写作法”进行写作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对待英语写作的正确态度, 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覆盖了写作教学的各个方面, 对如何科学地、综合地指导英语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以该原则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扩展过程写作法要求老师与学生进行大量的交流, 在目前班级学生多, 课时少的现状下, 教师很难做到单独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因此, 需要考虑新技术的应用, 如基于网络的写作教学活动, 才能使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更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Flavell J 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new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 34 (10) :906-911.
[2]Heilenman, L.K.1990.Self-assessment of second language abili-ty:the role of response effects[J].Language Testing (2) :174-201.
[3]Kepner, C.1991.An experiment in the relationship of types of written feedback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 skill-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5) :305-313.
[4]Semke, H.1984.Effects of the red pen[J].Modern Language An-nals (17) :195-202.
[5]Ur P A.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Cam2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6]吴红云.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 .
13.认知活动教案 篇十三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摸奖游戏》教学反思
西陵区樵湖岭小学
袁
英
很有幸参加了西陵区“课内比教学”数学竞赛课活动,大赛前先抽签确定上课的先后顺序,然后再提前一天抽上课内容。在正式参赛前我把1至6年级按康庄路小学现有进度的所有内容都进行了浏览式阅读,并对教材教参都进行了剖析,尽量让自己不管上那个年级的那个内容能做到心中有数。周一上午将近八点钟我们参加比赛的三位老师在教研室同时抽了签,一位老师抽得是四年级的“确定位置
(二)”,另一位老师抽得是五年级的“鸡兔同笼”问题,而我抽得是三年级的“摸奖游戏”,这个内容冒看挺简单,但是要让三年级的学生真正能徐徐渐进的体验到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可能性却是有大有小的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呈现摸球游戏作为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的具体情境,但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师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要精心预设,做好充分的设计数学活动的准备工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充分尊重教材,在教材呈现内容基础上设计了四大环节四大活动,“四大环节”是:“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操作体验,合作探究”、“练习设计,分层达标”、“小结全课,总结体验”。其中在第二大环节里设计了三大活动;即活动一:摸一摸,猜一猜;活动二:摸一摸,填一填;活动三:猜一猜,试一试、活动四:议一议,说一说。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真情沟通,关注活动细节促学生心理和谐。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虽然上的是严谨的数学课,但是教师的投入以真情沟通,学生心理会得以和谐发展。首先,全课以简单的但
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情境作为游戏的背景,即以喜羊羊也来参加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为背景,课中以奖励写有不同激励语言的喜羊羊图片为评价手段,贯穿整个课堂,让课堂充满童趣符合三年级年龄心理特点。有人说,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时刻关注课堂细节,不断捕捉信息,及时沟通,让学生学习心理和谐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一位男孩子不小心把头撞到桌面了,我感觉他在流泪,我及时用手摸了摸他的头,仔细询问了事情的缘由,并问他能否坚持上课,在面对全班集体反馈的时候,我说:刚才有一个同学不小心把头撞了一下下,询问后问题不大,他还坚持上课,值得大家学习!”这个孩子在后继学习中,发言特别积极,并且直接感染了他所在小组其他成员。孩子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你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将同样给予你更大回报。发现这种激励评价方式深受孩子们喜欢,下课后孩子们还意犹未尽,还在询问奖励给学习小组的喜羊羊该归谁拥有,我知道孩子们问该谁拥有的同时并不是就想把一张小小的图片占为己有,而是课堂上教师这种激励方式极大满足了孩子们的内心需要有人欣赏的心理需求,从而才发问奖励给学习小组的喜羊羊该归谁,我于是把我剩下的喜羊羊图片都给了这个上课班级的班主任,叫她帮我把他们奖励给孩子们。
二、精心设计,关注学生体验促课堂精彩生成。
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设计还应突出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新课标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摸球游戏》这一课时三年级这课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猜测—实践—验证——推理,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即从盒子里全部是白球摸球开始,让学生体验到“从盒子里摸出球的可能只有一种,即从盒子里一定摸出的球是白球”,然后到把盒
子里的球调节成5个白球5个黄球,接着调节到9个白球1个黄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摸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摸出球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最后在试一试活动中,把盒子里的球调节成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不摸球让学生通过球的数量和颜色直接推理出摸球的所有可能性以及体验摸球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像这样的设计可以有利于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知有了一个由复习体验到新知把握最后到推理感悟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犹如一条流动的“河”,那么,这条“河”在流动的过程中会激起怎样的波浪、产生怎样的旋涡,河水于何处湍急,在哪里滞留,都是不确定因素;数学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互动的“场”,那么,生生互动中会产生怎样的局面,生发怎样的疑问,也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应当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体现教学设计的预见性。在本课中,我在第一次摸球游戏中设计了三次摸球,一次摸球是面对全班学生的活动,即部分学生摸,教师猜测;二次摸球也是面对全班学生的活动,即教师摸,部分学生猜测;三次是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里每个成员轮流摸球,然后由记录员记录摸球的结果。这三次虽然都是摸球,但是摸球的对象在改变,同时摸球体验体也在改变,特别是第三次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成员轮流可以摸2—3次,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摸完20次以后,让学生在小组里根据实验数据直接讨论出摸白球的可能性最大,摸红球的可能性最小,让每个学生充分体验摸球产生的不确定性。
只有设计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灵才能展开“心灵的对话”,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与数学来一次美丽的邂逅。
三、分组教学,关注活动形式促小组合作高效。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分组教学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达成小组内“异质互补”、小组间“同质增生”。在本节课学生方面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方式,《摸球游戏》虽然是在活动中体验新知,但是,为了让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整节课我只设计了一处分组合作学习,就是活动二——摸一摸,填一填,就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从9个白球1个黄球中可能摸出哪两种球,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大些?”这一处之所以设计成分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课堂上,学生在小组长的分工下,每个小组都有主持人、记录员、观察员、汇报员、实验员等,让小组内成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有序开展数学实验,在数学实验中先猜一猜,然后去体验、发现、验证猜想,学生兴致高,体验多,学习氛围浓厚,在玩中学,学中玩,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高效性。
四、分层练习,关注活动有效促认知过程落实。
本节课,学生在基本对基本练习普遍掌握较好,通过练习1—连一连以及练习2—“下面城市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也就是达到了在活动中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偶尔”、“经常”的意义。通过后面两个练习即“利用今天学的知识,你会按可能性把下列句子分类吗?连一连”和“能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说说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可能性”的运用及能达到有条理的说说的目标。
14.班会教案:班会活动教案 篇十四
活动目标:教育学生从小要有竞争意识,珍惜时间共同提高成绩。活动过程 :
1、故事导入 :精彩的演讲——一分钟的故事
2、开展比赛:体会一分钟的作用 一分钟请学生背诵古诗 一分钟口算比赛 一分钟跳绳 一分钟数数
3、活动反馈: 通过活动说明了什么? ————讨论
4、小结一分钟的用处很大,它能做好多的事情。我们要珍惜每一段的时间,多一点的学习时间。
5、课外延伸:
15.认知活动教案 篇十五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认识的平面图形包括:线和角、三角形、四边形、圆和扇形等。一般来说, 认识图形的特征需要经历的数学活动包括描绘、抽象、分类等。因此, 在设计和开展这些数学活动时, 教师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和过程意识, 这是有效积累思维经验的前提。
一、在图形的描绘中提取思维的元素
思维的元素是指思维活动的基本构成单位, 如概念、命题等。在图形认知的思维活动中, 基本的思维元素是点、线、面、体, 教师可以通过图形的描绘认识这些基础的几何概念。
事实上人们对图形的抽象就是从描绘物体的外部形象开始的, 也就是将三维空间的物体用线条描绘在二维平面。同样, 小学生认识图形首先也要经历描绘图形的过程。教材中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一般将生活中的三维物体处理成图片的形式呈现 (如图1, “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上第39页) , 从而简化了抽象的过程。
教材中的图片是静态呈现的, 描绘图形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图片的呈现方式, 使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经历从实物图片中描绘、勾勒数学图形的过程, 从而积累思维经验。
1. 出示课本实物, 找一找课本封面的角在哪里?学生大都指向角的顶点。
2. 多媒体呈现课本图片, 并动态演示 (隐去原图, 留下一个点, 如图2) 。请学生判断是不是角。
学生都认为这只是一个点, 不是角。
3. 进一步思考, 怎样画才能形成一个角?学生认为还要画上两条边 (动态演示, 图3) 。
4. 用水彩笔描出右面图中 (图4) 的角。
5. 反馈后多媒体动态演示 (图5) 。
6. 说一说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的。
从上述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到, 尽管“点、线、面、体”这些概念非常抽象, 学生却可以通过描绘和勾勒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提炼出来。可见, 描绘对于图形的抽象是极其重要的, 这是从生活到数学的抽象, 因而是最直接、也是最本源的思维经验。除此以外, 在教学活动中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角。如一开始学生只关注局部, 他们把物体“尖尖的部分”看成是角, 这是源于生活中对桌角、墙角等的认识, 与作为几何图形的“角”是不同的。但是, 错误也是一种经验。在动态演示 (舍去实物的图片背景) 中, 学生逐步认识到“尖尖的部分”只是一个点, 只是“角”的一个部分。要完整地表示一个“角”, 需要关注图形的整体, 即还要在“点”的基础上辅上两条边。显然, 这样的认识是直观的, 也是深刻的。
二、在图形的抽象中实现思维的聚焦
经历图形的描绘过程使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构造方式——点和线的组合。但要深入了解图形, 还需要进一步抽象图形的基本特征。所谓抽象, 就是“对同类事物抽取其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 舍去其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这个取舍的过程从思维的角度讲就是一个聚焦的过程。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为例, 过程如下:
1. 呈现用各种颜色彩纸剪成的四边形 (图6) , 从中找出长方形。
学生一致认为图 (1) 、图 (3) 和图 (7) 是长方形, 对图 (4) 是不是长方形有争议, 大多数同学认为它是正方形而不是长方形。
2. 讨论:图 (1) 、图 (3) 和图 (7) 颜色不同、大小不同, 为什么它们都是长方形?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讨论后学生的意见趋于一致, 即两条标准:四个角都是直角、相对的边相等。
3. 对图 (1) 、图 (3) 和图 (7) 进行操作验证 (量一量、折一折) 。
4. 进一步讨论:图 (4) 是一个正方形, 如果用长方形的标准去判断, 它符合要求吗?
经过充分讨论和思辨, 学生开始认可图 (4) 也是一个长方形。
5. 思考: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特殊在哪里?
从本质上讲, 图形的抽象就是舍去颜色、质地等物理属性, 研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数学属性。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有了初步认识 (图7)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其中难点在于理解和接受“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为此, 一方面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了一些干扰因素, 如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大小、摆放的角度, 还包括长方形的形状也有所区别。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延长思维聚焦的体验过程, 即摆脱一些非本质因素的影响, 有选择地将思维关注点逐步聚焦于决定图形特征的两个要素:边和角。或者说, 让学生充分理解只要符合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不管是什么颜色、多少大小、长的、扁的、正着放、斜着放都叫长方形;同样, 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正方形也只要看是不是符合四个直角、四边相等就可以了, 与其他因素无关。另一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用一个确定的标准去进行判断, 并以此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从属关系, 突破了教学难点。判断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思维经验的具体体现。
三、在图形的分类中梳理思维的脉络
分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分类的基础是比较, 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分类的过程就是通过比较不断寻找图形之间共性和差异的思维过程, 也是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如果从思维的角度看, 分类活动包含了思维的起点、“拐”点、条理和层次等, 我们称之为思维的“脉络”。如三角形的分类:
1. 出示下图 (图8) , 给图中的三角形分一分类。
反馈:
方案一:图 (4) 、图 (7) 为一类;图 (1) 、图 (2) 、图 (3) 、图 (5) 、图 (6) 为一类;
理由:有直角的分一类, 没有直角的分一类;
方案二:图 (4) 、图 (7) 为一类;图 (3) 、图 (6) 为一类;图 (1) 、图 (2) 、图 (5) 为一类;
理由:有直角的分一类;有钝角的分一类;都是锐角的分一类;
方案三:图 (2) 、图 (6) 、图 (7) 为一类;图 (1) 、图 (3) 、图 (4) 为一类;图 (5) 为一类;
理由:有两条边一样长的分一类;三条边都一样长的分一类。
2. 比较这四种不同的分法,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后得出:前两种方案都是根据三角形的“角”来分类的, 方案三则是根据“边”的长度来分类的。
3. 揭示:
如果按“角”分, 一般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想一想, 一个三角形会不会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锐角三角形?
生:有可能, 因为直角三角形里也有锐角。
生:不可能。任何一个三角形里都有锐角的, 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都是锐角。所以直角三角形不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师:也就是说如果按“角”分类, 那么一个三角形不可能同时具备两类不同的特征。这样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幅图来表示。 (呈现图9)
4. 揭示:
如果按“边”分, 有两类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想一想, 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
生:是的。只要两条边长度相等就是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当然也是等腰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把等边三角形看作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们的关系也可以用怎样的图来表示呢? (呈现图10)
分类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确定分类的标准, 这是思维的起点。对于平面图形来说, 分类的主要标准是“边”和“角”。其中, 按“边”分类主要考虑的是条数、长度和位置关系 (如对边是否平行) ;按“角”分类则主要考虑直角, 如有没有直角 (本质上还是边的位置关系——邻边是否垂直) 或者以直角为“分水岭”。这样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其实已经有所感悟, 因而在上述案例中可以看作是思维经验的运用。教学中要求学生陈述分类的理由, 分享分类的经验, 这是帮助学生体验思维逻辑性和条理性:思维的起点 (分类的标准) 不同, 所得到的结论迥然相异。进一步,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感悟思维的层次性, 即按照这两种标准分类后, 各类三角形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按角分类重点关注的是“差异性”, 所分得的三类三角形是“互不兼容”的并列关系;按边分除了关注差异还要关注“共性”, 如等边三角形既然三条边都相等, 则必然其中有两条边相等, 也就是具备了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这是一种从属关系 (包含关系) 。这种思维经验的积累将为学生后继学习中研究图形之间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教案音乐《小熊过桥》活动教案 篇十六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喜欢单独表演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兴趣,体验在歌表演中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2、引导幼儿探索在歌表演中如何运用脸部表情和动作与他人交往。
3、引导幼儿唱出歌曲中2/4拍和3/4拍的不同节拍感觉。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熊、熊妈妈的图片,头饰。还有小熊过桥背景图,平衡木等。
三、活动过程:
(一)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师:今天顾老师请来了两位客人,你们看它们是谁?(小熊,熊妈妈)有一天,熊妈妈对小熊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熊高兴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熊妈妈高兴地说:“那好哇!你去帮妈妈买包糖吧!”小熊一蹦一跳地往商店走去。走着走着来到一座竹桥边,小熊刚一走上桥,这竹桥啊就不停地摇啊摇,桥下的河水哗啦地流着,小熊能过去吗?请小朋友猜猜看。
继续讲述故事。小熊走到桥上心里很害怕,就哭了起来,喊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妈妈听见后就鼓励小熊不用害怕,眼睛向着前面瞧,小熊听了妈妈的话真得勇敢地过了桥。树上的小鸟看到了这一切把它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小朋友你们想听吗。
(二)完整欣赏,理解歌词
1教师范唱歌曲。
2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小熊过桥”的完整演唱,帮助幼儿对歌词、歌曲情绪等方面获得一定的理解,对整首歌曲有全面的认识。
(三)节奏游戏(随音乐拍节奏)
把从前枯燥的歌词练习设计成一个孩子们喜欢做的游戏,激发他们的兴趣,既让幼儿熟记歌词,又能让幼儿熟悉音乐的旋律。
(四)动作体验(体验三拍子和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引导幼儿用两种动作表现歌曲的强弱拍,体验2/4和3/4拍的不同节奏感觉。如:用拍一下手,拍两下腿来表现3/4拍的强弱弱拍;用拍一下手。拍一下腿来表现2/4拍的强弱拍。还可以启发幼儿拍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表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编出许多动作,体验三拍子和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五)完整演唱(引导幼儿运用脸部表情和动作来演唱整首歌曲)
在引导幼儿观察小熊的表情后,讨论出现这些表情的原因,从而运用脸部表情和动作来完整演唱,并激发幼儿勇敢、乐于助人的情感。
(六)进行歌表演
17.托班认知活动:做客 篇十七
在找找、玩玩、说说中,尝试分辨“上下、前后、里外”等不同的方位。
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家”的场景一个,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去小不点家“做客”
1.说一说:玩具在哪里?(目的:尝试分辨方位)问题:你看见了什么玩具?玩具在哪里? 2.看一看:小不点的信。
出示“小床”的照片,讨论如何寻找玩具。
问题:照片上有什么?猜猜玩具可能在哪里? 3.找一找:玩具藏在哪里?(目的:根据照片提供线索找玩具,发展多角度观察能力)
二、好玩的玩具
1.幼儿根据照片提供的线索,寻找玩具并进行游戏。
问题:你在哪里找到了玩具?(目的:正确表述方位)2.教师观察指导。
三、整理玩具
1.将玩具物归原处,尝试表述复合方位
18.认知活动教案 篇十八
1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认知
在神经系统内存在着各种氨基酸,其中有一些氨基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根据其对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作用可以将这些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s)和抑制性氨基酸(inhibitory amino acids,IAAs)。还有一种含硫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主要是牛磺酸(taurine,Tau),既不属于EAAs也不属于IAAs。这些氨基酸不仅参与神经元通信、神经可塑性、神经营养、发育,而且还与认知活动过程有紧密的联系。
1.1 EAAs与认知
EAAs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以谷氨酸(glutamate,Glu)和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为主。Glu是脑内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海马以及大脑皮质中的含量最为丰富,其介导的兴奋性信号传导可以影响哺乳动物的脑功能,包括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Asp与各种神经元活动密切相关,包括视觉生理学、神经形成、学习记忆等过程。在动物大脑中,适量的Glu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但是如果胞外Glu浓度过高,使大量的离子型受体通道开放,导致持续性细胞内Ca2+水平增高,则会产生细胞毒性,导致神经元损伤[1]。最近几年有研究发现,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GLUT)能够特异性地将胞质中的谷氨酸转运进突触囊泡,由于VGLUT作为囊泡谷氨酸填充的决定因素,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兴奋性毒性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防治AD的药物靶点[2,3]。
EAAs的受体主要分为5型:即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红藻氨酸(KA)受体、2-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1-氨基环戊烷-1,3-二羧酸(ACPD)受体和L-2-氨基-4-磷酸基戊酸(L-AP4)受体。NMDA受体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受体之一,其与中枢神经系统长时程增强的诱导、神经的营养发育、学习和记忆等复杂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在正常生理条件下,NMDA受体活性可促进神经的保护作用,对抗细胞凋亡以及兴奋性损伤,因此,抑制NMDA受体活性可以导致神经元直接死亡或者使神经元易受二次创伤,而激活的NMDA受体主要由Ca2+介导,异常的Ca2+内流可以通过NMDA受体而引起神经元的减少或损伤以及某些神经病变性疾病[4]。另有研究发现,AMPA受体根据神经元功能状态的不同其在突触部位的数量和组成也不同,并通过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调节突触的可塑性和稳定性,其与NMDA受体的协同作用对长时程增强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5]。
1.2 IAAs与认知
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最丰富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大约30%的突触以GABA作为神经递质,其在大脑黑质中浓度最高。与GABA结合的受体主要包括GABAA受体和GABAB受体。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认知功能下降,可能是由于大脑中无法得到足够的GABA,一项基础研究发现,短尾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的视觉恶化,在注入GABA受体及GABAA受体激动剂后,视觉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已经衰老的细胞表现出年轻的特征[6]。最近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抗抑郁病药物舍曲林联合GABA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学习思维等各项认知功能都得到显著的改善,该研究还提示中枢GABA功能的缺陷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GABA系统能够增强五羟色胺(5-HT)系统的功能,其受体拮抗剂借助5-HT系统表现出类似抗抑郁的作用[7,8]。以往研究证实,GABA作为中枢介质,是神经系统潜在的营养因子,能够促进脑代谢,治疗各类脑病引起的记忆功能下降[9,10]。
1.3 Tau与认知
Tau是一种二氨基乙磺酸,在平衡大脑兴奋性和抑制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1]。以往的研究发现,Tau能够增强海马依赖性学习以及记忆保留能力[12],但是这种学习能力提高的机制并不明确。最近的研究发现,Tau在体外能够增加成人脑室下区神经干/祖细胞的增殖[13],为此Gebara等[14]又做了深入的研究,发现Tau不仅可以促进衰老小鼠海马齿状回干细胞的增殖,同时对未成熟的神经元、小神经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干/祖细胞都有促进增殖的作用,提示Tau对类星形胶质细胞的强激活作用有利于认知功能的发挥,同时这也可能成为改善人类由于衰老而引起认知障碍的新疗法。另有研究发现,给予成年雄性豚鼠300 mg/kg的Tau之后,会出现神经损伤的情况[15],成年小鼠在慢性摄入Tau之后出现了运动性学习障碍[16],研究者猜测低剂量的Tau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而高剂量或长期摄入Tau则会产生毒性作用。因此能否通过补充Tau来促进大脑发育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如何补充、补充剂量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 中医药对认知障碍性疾病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作用
认知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认知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害的状态。重者包括血管性痴呆、AD等,轻者主要表现为学习和记忆能力减退等。许多中药通过调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但是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根据中医治则中医药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填精补髓
脑为髓海,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脑萎髓空、神机失用是认知障碍的基本病机。中医一般采用益脑填髓的药物来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高琳娜等[[17]通过研究淫羊藿苷对快速老化小鼠脑组织中单胺类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发现,淫羊藿苷能够增加快速老化小鼠海马中Asp、Tau含量,减少Glu、GABA及谷氨酰胺含量,提示淫羊藿苷可以通过调节EAAs与IAAs代谢平衡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陈志宏等[18,19]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天年饮能够降低衰老大鼠脑组织中Glu、Asp的含量,升高GABA、甘氨酸(glycine,Gly)含量,促进IAAs的合成与代谢,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进一步证实了中药填精补髓,温阳益脑的功用。
2.2 健脾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意与思,健脾补肾可以改善认知障碍。范雯等[20]研究发现,补肾活血方能够通过降低海马组织内Glu含量、升高GABA以及Ach、5-HT含量从而改善大鼠的认知障碍,减轻神经元损伤。蛇床子作为温肾助阳的药物,对认知障碍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蛇床子素能够降低脑缺血大鼠再灌后72 h内海马中Glu含量,而25.0 mg/kg剂量的蛇床子素对于GABA能够产生先降低后升高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障碍[21]。而葛根作为健脾类药物,近期有研究发现,其提取物3-甲氧基葛根素能够减少EAAs的神经毒性作用,调节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从而保护急性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元[22]。
2.3 益气活血化瘀涤痰
人体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往往凝血为瘀,熬津为痰。在认知障碍疾病的患者中,痰瘀互结往往贯穿疾病始终。以往研究发现,丹参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性AD大鼠以及脑缺血沙鼠脑内Glu的含量,升高GABA、Gly的含量,改善学习记忆功能,推测这可能是其防治AD以及脑缺血的机制之一[23,24]。另有研究已经发现,姜黄提取物、芍药苷等都可以通过降低脑内Glu的含量,抑制EAAs的神经毒性作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25,26]。张新春等[27]选择常用益气活血中药黄芪、赤芍、川芎等的有效部位组成芎芪合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干预,发现大鼠缺血侧脑组织中Glu、Asp的含量降低,谷氨酰胺、GABA的含量升高,组织自我修复能力得到提高。大黄蛰虫丸作为活血祛瘀药,已有研究证明,其可通过降低EAAs的释放,调节脑内EAAs与IAAs的平衡,改善脑缺血引起的脑损伤[28]。
2.4 芳香开窍
“脑为元神之府”,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均为脑所主,清窍蒙蔽,则易呆滞、健忘。部分芳香开窍类药物能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大脑循环,从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蒋玉凤等[29]采用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进行清开灵注射液的干预,发现大鼠海马区Glu、Asp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该药物起到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麝香酮能够减少氯胺酮麻醉导致的新生大鼠NMDA受体表达上调,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还可减少海马神经元的凋亡,但是并不能减轻氯胺酮对树突发育的毒性作用[30,31]。
2.5 宁脑安神
脑为神明之府,主管精神活动,一切精神刺激、七情所伤、五志不和,或年老体衰、起居不时均可上扰于脑,而致脑神紊乱郁蔽。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安神药有抗痴呆和脑保护、提高学习记忆能力等作用[32]。以往的研究发现,远志提取物可以通过减轻Glu的神经细胞毒性作用,抑制神经细胞坏死以及凋亡,保护脑结构及其功能正常[33]。研究发现,酸枣仁汤能够明显改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其机制可能与酸枣仁汤能够降低海马组织内去甲肾上腺素,升高GABA、5-HT活性有关[34,35],但是其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3 建议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