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绘画作品(14篇)
1.艺术节绘画作品 篇一
恒大小学关于举办情智艺术节校园绘画大赛的通知
同学们,你们心中的梦想家园,是什么样?是碧海蓝天,还是绿树成荫?是月亮上涌云朵搭建的小屋,还是外星人的神秘基地?天真烂漫的童年,让白纸与彩笔激发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快让家中的小马良拿起手中画笔,描绘心中那五彩斑斓的梦想家园!
本次“我心中的梦想家园”绘画大赛即将拉开帷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同学们均可报名参赛。每幅作品背面右下角请写上画题、作者姓名、班级。每班在11月6号前交回5幅作品。
学校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
作品要求:
1.活动时间:2013年10月25日-2013年11月6日
2.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
3.活动内容:以“我心中的梦想家园”为主题自由创作。
4.组别划分:第一组一至三年级;
第二组四至六年级
材料工具、表现形式不限,鼓励大胆自由的想象和创意。
5.规格尺寸:限定A3(30×42cm)。
恒大小学
2013.10.25
2.艺术节绘画作品 篇二
一、怪诞艺术的溯源
怪诞艺术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的装饰绘画图案中, 其中尤显怪诞的是动物与植物、人与怪兽的共生, 而鉴于这些装饰画是在洞穴中被人们发现的, 所以人们就在“grotto” (洞穴) 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grottesco”来给这种绘画命名, 于是就出现了“怪诞”一词。随着人们对“怪诞”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最终由维克多·雨果提出了对怪诞艺术的开创性见解, 认为怪诞是一种新型而又独特的艺术审美形态。而较之国外来说, 中国虽不是怪诞艺术的开创者, 但对于怪诞却很早就有所记载。《山海经》中就曾记载过许多怪诞的人怪鸟兽, 可谓是我国艺术史中较早的怪诞形象。
二、怪诞艺术的语义内涵与审美性
“美”是美学中最重要的语词和概念之一。[1]美学对美有两种分类, 除了按存在领域的不同, 将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之外, 就是按照形态特征上的差别, 将美分为优美、崇高、悲剧、滑稽和怪诞。[2]而这五者的出场顺序从艺术史来看, 最先出现的往往是优美、崇高、悲剧、滑稽, 最后出现的才是怪诞。辞海中对“怪诞”的解释为“离奇古怪”, “怪”通常指奇异而非同寻常的事物和现象, “诞”则常常被看做是荒唐和不同常规、不合情理, 前者注重的是形式, 后者则注重内容, 两者结合在一起也就构成了“怪诞”这一艺术风格。怪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是将主体的主观感受与客体的审美对象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生成与存在都离不开美感。说到美感, 大家可能都认为“怪诞”艺术也有美感可言吗?其实不然, 怪诞艺术向人们展现的都是陌生、罕见的反常规事物。[3]但那些怪诞的元素并不是直接呈献给大众的, 它必定是经过艺术家的理性思维对其进行选择、组合、改造时候的一种艺术, 一种凝聚了艺术家思想情感的怪诞美艺术, 这种艺术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就是震撼、神奇、智慧、有趣。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怪诞艺术也是具有美感的。
三、现代绘画艺术中的怪诞艺术
现如今, 随着艺术与生活的不断融合以及艺术与艺术之间互通性的不断演变, 怪诞艺术也凭借其独特的审美特质渗透到现代绘画艺术中了。绘画艺术是把由它所再现的事物的外观转化为审美主体的内心反应。[4]这种内心反应需要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一种打散、重组的建构, 而将绘画艺术中最平常的客观事物进行反向创意思维的意向意象建构, 往往就会形成独具风格的怪诞艺术。说到怪诞的绘画艺术就不得不谈到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怪诞艺术的表现尤为显著, 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引导了怪诞艺术的发展。超现实主义的任务是充分展示人的梦幻和无意识, 使艺术品具有惊奇性与神奇性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 而要达到这种艺术魅力的惊奇性与神奇性, 就要求创作者把看起来距离最远、最不相关的意象组合起来, 这种距离最远、最不相关的事物的组合也就等同于对怪诞元素的组合建构, 当这种怪诞元素建构在一起后, 其表现的张力就越大, 美感也越强, 带给人的震撼力也就越大。对这种梦和无意识的怪诞艺术表现最为显著的当属达利的《内战的预告》, 该作品将人体的内脏与身体部位错乱的置构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违背现实逻辑和常规思维的怪诞艺术。这种利用反向思维将现实碎片反逻辑、反理性、反常规的组合在一起, 使此作品具有很浓的怪诞氛围, 其怪诞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震撼性与趣味性, 也是对创造怪诞艺术思想与思维的极好运用和尝试。
此外, 怪诞的绘画艺术还会让我们不禁想到对艺术近乎疯狂的梵高, 梵高是后印象的代表人物, 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注重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 常采用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表现方式来阐释画面。梵高常常以涂抹大面积高亮度、高纯度的黄色, 把大红大绿及互补色放置在一起, 画面极具冲击力与渲染力。他笔下疯狂的花草、树木、靴子以及少了耳朵的自画像, 让人感受到他对于生命、艺术的炽热与狂烈。他用充满激情、燃烧着的线条来表现画面中极具生命力的天空、星云、田野、树木、房屋、人物、花, 在梵高的笔下, 他们奔腾的翻滚着、熊熊的燃烧着, 充满了一种怪诞之美。
结语
怪诞艺术作为一种非同寻常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艺术家对审美对象进行能动的选择、组合、改造之后的一种艺术, 而怪诞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融合就拓展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视野, 向人们展现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别样绘画艺术。相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审美进程的不断推进, 关于怪诞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研究必将更加深入透彻。
参考文献
[1]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M].时事出版社, 2001.9.
[2]刘法民.怪诞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2, P1.
[3]刘法民.怪诞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2, P75.
3.梵高绘画艺术作品的阐释 篇三
文森特·梵高简介
文森特·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生于津德尔特,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死。后印象派代表人物。最独树一帜、特点鲜明、饱受争议的画家,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文森特·梵高的艺术理念
梵高漠视学院派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梵高与表现主义美学
“表现主义”一词是德国诗人、批评家瓦尔登在1910年办的一个批评杂志《暴风雨》中提出来用于指某一类艺术现象和美学思潮的。它与印象主义相对立,泛指1910-1920年来绘画上的一切革命行为(其中包括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表现主义首先来源于绘画,随后才波及其他艺术领域。以梵高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在美学观念和表现技法上都给人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梵高用独特的创作技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表现途径;用极端的主观方式表达真实的自我;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他内心深处的狂躁和不安。在梵高的绘画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狂热激情,从他那种真实物象的夸张描摹中我们读到了一种畸变,作者用这种病态的美来展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从梵高的绘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技法的革新和审美观念的改变正体现了表现主义美学的特征。
表现内容的变化----表现真实的自我
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天生的恻隐之心使梵高对劳动者、弱者和大自然有着无比的热爱。梵高绘画作品的质朴而庄严的美感,深深地打动着观众的心灵。他的肖像画跟前人的不同,他不是受人委托画的,而是由自己选择。梵高的画不像过去的画是为模特而画的,画中的人物有权势、仪表堂堂,借此来褒扬被画者的权势和地位,恰恰相反,他表现的人物大多是最平凡的人们,他不是对他们的形象特征而吸引,而是他们的人性,人的最朴素的本质。
表现技法的革新----真正拉开了现代艺术的序幕
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在色彩的运用上,梵高是相当大胆的。1888年的《圣玛利大街》中的房屋被渲染成朱红、深红、紫红,加上其间的黑色和绿色的映衬;《夜间咖啡馆》中红绿对比;《星月夜》中那深不可测的幽深的蓝色;《乌鸦》中那金灿灿的黄。这些大面积纯色的出现是当时不多见的也是具有创新意味的。
在用笔上,梵高多采用扭曲、旋转、短促的笔触来表现自己狂躁不安的激情和对生命无法遏止的渴求。这种用笔在《星月夜》中表现得极为明显。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像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红褐混合的火焰预示着要从情境内逃出的痛苦,与画布顶点的距离也是绝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层和夜空形成漩涡,不断的吞进吐出,困惑、解脱、痛苦不停缠绕。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画布没有真正的如“流动的星夜”中说的那样流动,是悲伤在缠绕着作者,不是画布,画境永远是静止且立体的,每一笔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时间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停挣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庄里面。仿佛幸福没有照到悲伤里那样。
梵高并没有刻意的去寻求什么表现技法,这些独特的笔触是梵高随着自己内心情感变化快速的发泄在画布上的,从而形成了梵高独一无二地且极富有表现力的绘画方式。
小结
梵高终生追求表现自我,最终完成了开拓现代艺术的伟大使命。他对20世纪的诸多艺术影响之深,梵高是当之无愧的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梵高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跳动的笔触、流动的线条所表达出来的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在艺术革新上都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以梵高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绘画在审视和批判中逐渐被人们接受、欣赏和喜爱。而艺术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断不变化创新的,表现主义绘画也会变得大众化,人们会不断地赋予绘画以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艺术的审美观和理解也会不断地更新,但是好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一个有价值的艺术品永远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4.艺术节绘画摄影方案(模版) 篇四
一、绘画比赛
主题:《中国梦。我的多彩生活》
作品内容:以爱祖国、爱生活、爱科学为题材,反映小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参赛主题要求主题鲜明,创作新颖,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和艺术性。
绘画种类(不限):动漫画、科学幻想画、水粉、水彩、蜡笔画、国画、油画、喷绘、电脑画、纸版画等; 绘画尺寸:画种均不超过八开(20 cm×30 cm)
参赛要求:作品背面右下角要注明作者姓名、班级、作品名;
二、摄影比赛
单张照和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需标明顺序号)尺寸均为14英寸(30.48cm×35.56cm),除影调处理外,不得利用电脑和暗房技术改变影像原貌。
三、具体要求:
每班上交绘画、摄影各三件作品,按组别评出一等奖6名
二等奖12名
优秀奖若干名。
5.艺术节绘画作品 篇五
第一节: 绘画艺术概说
第二节: 绘画的艺术特质
第三节: 西方绘画审美特征
第四节: 中国绘画审美特征
第五节: 其他绘画鉴析
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张彦远
一种美的艺术的固有使命只能不借助于其他艺术而能独自完成的那一种。就绘画来说,它的固有使命就是物体美。‥‥‥最高的物体美只有在人身上才存在,而在人身上只有靠理想而存在‥‥‥
——莱 辛
第一节:绘画艺术概说
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明暗、笔触、肌理等造型语言在二度平面上塑造艺术形象,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样式。
一般说来,世界绘画都经历了刻石、刻骨、陶绘、壁绘、布绘和纸绘等不同发展阶段。
一、绘画的两大体系
我国美术史家郑午昌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画学全史》中提出,世界的绘画可以分为“东方画系”和“西方画系”。东方绘画体系是在印度、埃及、波斯和中国等东方古国发展起来的,“言东画史 1 者,以中国为祖”。该体系也称亚洲体系,称为东方画。
西方绘画体系从古希腊、古罗马发展起来,以欧洲为中心,油画成为其代表,西方绘画体系亦称西洋画。
二、绘画艺术的类别
具体而言,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所含类别不同。
(一)中国画的分科
中国画的分科是按照题材进行的,在宋朝分为“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鱼龙、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
到了元代,绘画分为“十三门”。现在,画分三科:道释人物、花鸟翎毛和山水。
1、道释人物科
如:战国时帛画《龙凤仕女图》,敦煌壁画等。
唐朝吴道子的《维摩诘像》和《天王送子图》
包括人物画,尤其是肖像画。如汉唐功臣画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
阎立本的《步辇图》,绮罗人物高手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唐朝以后的“高士图”,例如宋代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李唐的《采薇图》。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货郎图》。
元代何澄的《归庄图》。
明代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
2、花鸟翎毛科
花鸟翎毛科是以花卉、翎毛、草虫、果蔬为主要题材的中国画分支。
唐代韩干的《牧马图》和韩滉的《五牛图》
五代黄荃和徐熙奠定了我国花鸟画的基础,他的《写生珍禽图》,其特点是“黄家富贵”。
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
苏轼的《枯木竹石图》。
元代边景文的《雪梅双鹤图》。
3、山水
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山水还是人物的背景,到了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山水画开始独立与成熟。
唐代李思训、李昭道“二李将军”的《江帆楼阁图》和《春山行旅图》。
五代后梁荆浩的《匡庐图》(北)和南唐董源的《潇湘图》(南)。
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与董源、李成合称“北宋三大家”。
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和夏珪的《江山清远图》,两人与李唐、刘松年并称“南宋四大家”。
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明代形成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明四大家”。沈周的《庐山高图》。
明室后裔石涛的《黄山图》。
(二)中国画三科的关系
中国画分为人物、花鸟和山水三科,其实包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
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是人世间的事物和人与人的关系。(人)
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发掘它们的美,与人和谐相处。(非人的生命)
山水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写胸中逸气”,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与人)
三者构成宇宙的整体,缺一不可,互相彰显。
(三)西方画的分类
1、按照工具来区分,可以分为碳素画、铅笔画、蛋彩画、油画、色粉画、水彩画、水粉画等。
2、按照题材来区分,有历史画,如拉斐尔的《雅典学派》;
宗教画,如佛兰德斯的鲁本斯创作的《劫夺吕西普的女儿》;
肖像画,如西班牙的委拉斯凯兹创作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风景画,如英国康斯特布尔的《干草车》;
静物画,塞尚的《静物》。等等。
3、按照绘画功能分为:
观赏画、宣传画、广告画、插图、装饰画、年画,等等。
三、绘画的艺术语言
绘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主要包括:线条、色彩、形体、构图、明暗、笔触、肌理等。
(一)线条
绘画中,线条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轮廓、形体的描绘;
一是线条自身的艺术表现,前者是¡°他律¡±的再现的线条,后者是“自律”的表现的线条。
中国绘画受到书法的影响,线条成为造型的首要手段。中国画家创造出了十八种线的表现艺术,即“十八描”。
线条成了有形有意的艺术形式。
(二)色彩
梵高认为“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力的热情”,他强调“色彩的暗示力量”。因此,色彩不仅具有形式美意义,还有情感意义。
色彩它是多种多样的,而它的每一种色彩,总是与人的不同感受和想想密切相关,色彩在美学上,具有不同的效应。
因此,色彩并不是“红红绿绿的东西”。
(三)构图
构图指画家对绘制图形和诸形式要素在画面中的位置关系的安排处理。平衡、比例、对比、调和、节奏、多样性统一等是构图的几种审美原则和规律。
平衡是左右、上下、前后、中心与四周及整体在视觉上的平衡稳定关系。
比例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环境的大小、宽窄、长短等数量关系。
调和是造型形式中相近因素的并列,求同。对比是造型艺术中不同因素的并列,求异。
(四)明暗
明暗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光的照射产生的明暗关系,另一是物体固有色产生的轻重关系。
前者是绘画依据侧射光现象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后者依据正射光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一般而言,西洋画侧重于第一种表现,中国画侧重于第二种表现。
(五)肌理
主要指画面处理的质地效果。肌理是创造各种画面效果、塑造各种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画家个性风格的体现。
就油画而言,采用粗纹亚麻布、细纹亚麻布,有的用色层将布纹全部覆盖,有的则保留布纹质感。
用油画刀调和颜料一般不会太均匀,用刀涂抹后会出现薄厚起伏,块面点线变化的丰富效果。
西方古典油画,通过肌理处理,画面会出现或平滑或起伏的效果。
第二节:绘画的艺术特质
不论东西方,绘画的艺术特质都有如下共性:
一、绘画要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三维幻象
(一)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创作
不论是在纸、画布还是墙面上,不论是采用墨汁还是颜料等其他工具作画,绘画的载体都是二维平面。
绘画首先是平面艺术,这是它的首要特征。
(二)形成三维幻象
虽然绘画的载体是平面的,但是现实事物却是立体的,因此,成功的绘画艺术都追求鉴赏中三维效果的形成。
赵元长,字虑善。蜀中(今四川)人。通天文,仕蜀为灵台官。亦善丹青,凡 5 星宿纬象皆命画之。入宋,太祖特原配文思院为匠人,常备禁中之役。画驯雉于御座。会五坊人按鹰,有离鞴欲举者,上命纵之。径入殿宇以搏画雉。上惊赏久之。召入图画院为艺学。
这种“以假乱真”的效果,是在审美过程中,二维空间转化为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视觉幻象,并非现实。
如何使得平面创造出立体形象的幻觉,可以通过一些绘画技巧来实现:
将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知识运用在绘画中,使画家在解决明暗、阴影、人体结构、光色变化、立体感等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如下图:
二、凝神观照的静态之美
(一)绘画主要是静态之美
绘画是静态的,其画面由非动态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构成,不同于时间性的音响、连续性的画面、语言叙述、舞动的肢体。
即使造型艺术中的雕塑也出现了动态性。
例如美国考尔德的活动雕塑:因此,绘画属于平面的、静止的造型艺术。
正如绘画也追求三维效果一样,它也同样追求动态效果的形成。
(二)绘画寓动于静
绘画静态形式表现动态内容,主要选择有孕育性的某个瞬间进行描绘,通过对观众的心理暗示,来表示时间、过程、变化与连续性。
画家还探索了多个表现运动、时间过程的方法:
宋代画家李公麟在《李广夺马南驰》中,采用并置不同时间瞬间的方法;
米开朗琪罗在《失乐园》中采用的重复出现形象的办法;
毕加索在《坐着的多拉玛尔》中采用的多角度视觉印象同时并置的方法。
还有中国画卷轴的使用,使得观看有了动态感。
等等。
(三)形神论——绘画本质的探究之一
晋代陆机曾提出“存形莫善于画”,后来,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说,将写形看作表现精神的手段。
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将“气韵生动”排在骨法用笔之前,进而确定了绘画美学中的“气韵”与“骨法”位置。
从此,中国绘画确立了不等于现实而又不脱离现实的美学特征。
正如元代的汤垕在《画鉴》中说“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墨、骨法、位置、敷染,然后形似”,因此,中国绘画基本是表现性艺术。
从艺术本质论的角度看,西方自荷马、亚里士多德一脉相承,流行艺术模仿说,文艺复兴时期普遍尊重客观现实。西方绘画基本形态是再现性艺术。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才有所改观。
因此,达芬奇才将绘画看作“模仿一切自然造物的形状的科学”。可见,形神观上中西有别。
第三节:西方绘画审美特
——形与色的交响
一、崇尚形式、崇尚理性
1、“双希精神”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西方文化与艺术均受到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影响,“双希精神”在感性形式上和理性内容上,直接塑造了西方绘画的整体特点。
首先,古希腊直接影响了西方绘画对形式美的倚重。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秩序、匀称和明确”,这样,从古希腊开始,强调比例关系的调和、匀称、持恒与统一,便成为艺术审美价值所追求的理想准则。
古希腊,雕塑家利希波、波里克雷特等人均论及人体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美的关系。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1492年发表了著名的“人体比例图”。
关于形式美最具代表性的,是“黄金比例”的观点。
这样,崇尚形式美,成为西方绘画首要的特征,这在实质上是对感性美的重视。其次,希伯来文化影响西方绘画对理性的重视
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式”,“美本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古罗马的普罗丁等人发展了柏拉图思想,形成了新柏拉图主义,从而为基督教文论的基本取向和奥古斯丁等人的神学思考铺平了道路。
这种哲学观在中世纪得到了极大强化,上帝成了一切美的象征,基督教向西方绘画注入深厚的宗教价值观,宗教理性的哲学和美学价值观得以确立。
2、重在写实,重在再现
基于崇尚形式、崇尚理性的美学价值取向,重写实、重再现成为西方绘画艺术重要审美特征。
西方从荷马、亚里士多德一脉相传,流行艺术模仿说,文艺复兴时代普遍尊重客观现实。
例如,才乌克西斯和巴尔哈西乌斯的故事。
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强烈要求突破现状,表现画家个性与意图。
因此,西方艺术经历了从再现到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再现的艺术传统更长更久远。3、20世纪西方绘画诸流派状况及发展原因 20世纪以后,西方绘画出现了诸多流派:
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主义”;
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
以巴拉为代表的“未来主义”;
蒙克、康定斯基为代表的“表现主义”;
以杜尚为代表的“达达主义”;
以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等等,这些流派都是西方绘画表现艺术的重要代表。
“野兽主义”画家注重色彩表现力,追求原初格调和幻想,使画面充满律动感。
立体主义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碎裂、解析、重新组合所产生的美感。他们不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把不同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画面。理性观念在创作中的的指导非常突出
1909年2月20日,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发表《未来主义宣言》,以浮夸的文字宣告传统艺术的死亡,号召创作与新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宣告未来主义诞 8 生。
意大利画家博乔尼1911年创作了《内心状态:告别》,它描绘了拥挤不堪的车站场景,拥抱告别的人群和冒着烟的奔驰的火车占据了全部画面。
画面上,线条和色彩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重叠连续的形的组合。在被挤压的空间里,曲线和直线穿插交错,块面与块面碰撞变位,形成分散与聚合、断续与重复的节奏,整体上带给人们紧张不安的压抑感
画面的中央是几个非常规整的数字,它们被仔细地描绘在已经解体的火车车厢上,在嘈杂**的画面中,显示出一份意外的冷静和理智。
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多表现疾病、死亡、性爱等主题。1893年的《呐喊》刻画了人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怖感。
康定斯基的《黄-红-蓝》等作品,强调色彩和形的独立价值,力图通过非具象形式传达世界内在声音,开辟了西方抽象艺术先河。
达达主义产生于1915-1916年,一群有反抗情绪的青年移居苏黎世。厌恶战争、怀疑现存的社会价值,在反抗和嘲讽社会的同时,染有浓厚的虚无主义情绪。否定一切,否定理性和传统文明,提倡无目的、无理想即是生活与艺术。他们在法德字典中偶尔发现达达,便决定以此作为社团名称。
在“达达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现实主义”,摒弃了其全盘否定的虚无态度,有比较肯定的信念与纲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广为传播。
西班牙画家达利,惯用不合逻辑地并列事物的方法,更有甚者,他将灵感产生的创作,转变为流动性过程,来反映潜意识的过程,例如《记忆的永恒》。
《记忆的永恒》(1931年),画家在这幅画中追忆了童年的某些梦境和幻觉:
三只好像是粉制成的钟表,软软地从树枝上、从表匣的边缘慢慢滑下来,落在一棵横卧在地上长着睫毛的幼芽上,那幼芽实际是一颗形体歪曲不堪的人头。
远处是一片潮水和岛屿,那是达利青少年生活的地方。
画面的景物似乎毫无联系,无逻辑、无条理、荒诞的画面构成了时间绝对静止了的世界。
当我们对 20世纪西方绘画诸多表现主义流派短暂巡礼后,就要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一番思考:
一方面,因为这个时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观(以再现为特点)的影响不断削弱,为表现主义艺术实践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媒介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法国人达盖尔在1837年发明了摄影术,英国人贝尔德也于1925年发明了电视,这些技新媒介再现的优势远远超过绘画。
因此,表现主义成为20世纪西方绘画的主体特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艺术表现表现上色彩为主
1、色彩表现为主,重形和色
就与中国绘画比较而言,以及绘画艺术诸要素横向比较而论,西方绘画比较重视色彩和形体。
由于崇尚理性和崇尚形式的共同影响,基督教常把“光”和“色彩”作为上帝神圣力量的象征,这对西方绘画中光影明暗,色调调配以及透视构图技法的发展影响较大。
2、色彩的表情性和寓意性
正如前言,色彩作为绘画艺术语言的重要部分,其具有表情性和寓意性。
因此,在视觉中心主义的影响下,西方绘画对色彩和形体非常倚重,油画成就突出。
这与中国绘画的水墨绘画、对线条造型的偏向,明显不同。
第四节:中国绘画审美特征
——线与墨的灵性
一、中国绘画审美特质与原因
(一)中国绘画类型特点
根据表现形式不同,中国绘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科,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
写意画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惰。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一般而言,工笔画比较重视形似,多为设色画。
古人常以“丹青”作为绘画的代称,“丹”,即朱砂,“青”,即石青、石绿,它们都是工笔重彩画中常用的颜料,再如《游春图》即为工笔重彩画。
也有一些工笔画不设色,如吴道子的工笔细描画《八十七神仙图》。
写意画多为水墨画,比较重视神似,例如王冕的墨梅、郑板桥的墨竹等。
中西绘画相较而言,水墨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特有的艺术现象。
(二)中国绘画的材料
中国绘画以形传神的特点,与中国绘画材料的艺术表现力有关。
中国画主要用毛笔、墨和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1、画笔
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笔尖而有锋,有利于细描刻画,在书法的线的艺术基础上,形成以线造型的艺术特点。如《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
西方画笔一般比较粗硬,适合对粘稠厚重的颜料进行涂抹,笔端多为扁平,适合构体。
2、用墨
传统的墨,以纯细的桐油或松烟精制而成。根据与水比例关系,呈现微妙变化。
墨汁在帛和纸上可以渗化开来,形成浓淡不同的效果,浓墨显得厚重沉着,淡墨则轻盈含蓄。所谓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与纸张一起,有六色之称。
西方绘画,尤其是油画,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木板或粗糙布面上完成,要经得起颜料反复涂改和多重叠加,有助于表现肌理和质感。
可见,中国水墨画在表现形似上存在先天不足。
3、颜料
传统的中国画颜料,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
矿物颜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褪色、色彩鲜艳,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颜色透明。
中国色彩画缺乏传统美学理论支持和自然科学知识广泛运用,因此没有发展成为特色艺术。
二、中国绘画整体效果与独特技法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绘画在整体效果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效果:空白。
西方绘画作品完成后,一般不留空白,中国画的空白却比比皆是,如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夏珪的《溪山清远图》,元代倪瓒的《枫落吴江图 》,现代的齐白石的作品,等等。
“一角”与“半边”,涉及部分与整体关系,实质上是虚与实、动与静的关系。
而虚实相生、动静相生的根本,实质是有无相生。
部分代替整体,虚中生实,促使了空灵之境的产生,这在绘画中有突出表现:
总之,可以从哲学上,美学上和艺术学的角度,对空白现象进行分析:
空白在哲学上体现了有无、虚实、动静辩证相生的关系;
在美学上,与强调读者进行审美介入的接受美学在精神上相通;
在艺术表现上,表现了中国绘画对空灵之美和神似的追求。
三、诗书画印合一体
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都体现出诗书画印合而一体的特点。
诗书画印在书法绘画中的出现,与我国文人画的出现密切相关,而文人画的出现,又与士阶层的形成密切相关。
1、文人画的发展
文人画最早源自苏轼提出的“士人画”,宋代是真正意义上出现大批“士夫文人”的时代。
文人画是士夫文人“独抒胸臆”的作品,是朋友之间或官场应酬互表心迹的“载体”,诗书画后来加上印章,成为文人画最基本的形式特征。
当然,文人画在宋代和以后的发展中,其概念内核也在不断变化。
四、卷轴艺术
卷轴画是中国绘画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从现存资料看,大约始于魏晋。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能看到最早的卷轴画。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 12 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是,现实主义的杰作。
卷轴画除了便于收藏和悬挂,它的流行与中国画独特的空间处理有关。
这种画卷迫使画家采用散点式多视点透视,不能采用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这种散点透视如鲲鹏遨游太空俯瞰人间,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以求“咫尺有千里之势”,在有限画面展现无限辽阔场景。
欣赏者在不断打开画卷时需要时间,这种时间顺序与空间延展能够巧妙结合,有观看电影之妙。如《清明上河图》。
第五节:其他绘画鉴赏
绘画的画种很多,除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与种类,如版画、插画、连环画、年画、月份牌画、宣传画、漫画等。
这些绘画在形式上与国画、油画不同,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实际意义。
本节主要介绍和鉴赏这些画种。
一、版画与插图
版画是在印版上印出的图画。总的说是手工制作的,画家独立完成,与印刷厂的现代印刷有区别,它的目的是追求独特的艺术意味,而不是大量复制。
根据印版材质不同,版画一般分为木刻、石版画、铜版画等。
(一)木刻
木刻即木版画,它是最古老的印刷术和最早的版画。
我国木版画起源于唐代,主要以复制为主,雕刻者和创作者不是同一个人。20世纪后,由于鲁迅提倡,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兴木刻运动”,成员有艾青、于海、李岫石、黄山定、江丰、方海如、萧仲英、力扬等人。
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
(二)石版画
石版画法是1798年由德国人逊纳菲尔德发明的,传入中国后20世纪末上海的《点石斋画报》最为出名。
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石版画在中国影响比较大,其作品有粗犷有力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表现了工农的苦难与坚强的反抗精神,具有率真朴素的美。
她的作品是鲁迅开办的木刻讲习班的重要教材。
(三)铜版画
铜版画也称“腐蚀版画”,在平整的铜板上涂上蜡或其他防护剂,形成一层防护膜;然后用刻针在版面上作画,经过腐蚀,凡被刻针刻去防腐膜的线条都被腐蚀成凹线。然后涂上油墨,在铜版机上加纸压印,便成为铜版画。
后来出现了锌版与铝板等金属板。
铜版画除独幅作品外,多做插画,其高雅清晰,有钢笔画的艺术趣味。
(四)插图
插图一般有两种情况:自然科学和技术书的说明图;另一种是文学书的插图,美术作品以后者为主。
我国古书多有配图。有的是“左图右史”,有的是“上图下说”,在卷首只画书中人物的是“绣像”,画故事情节的就“出相”,每回故事都画的叫“全图”。
鲁迅说„„
二、连环画与组画
(一)连环画
顾名思义,不是独幅的,它是通过很多画面表现人物情节的前后过程,说明一个完整的故事。
连环画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前的佛教绘画故事,20世纪后,上海成为连环画册的最大出版中心。
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连环图画三国志》,以后又省去“图”,才有“连环画”的名称。
连环画与文字的关系,多数是现文学脚本然后才绘画,但是也有一些是先有图画再配以文字说明。
在体裁上,60幅以下为短篇,60—100为中篇,100幅以上为长篇。
新中国后出现了一大批优秀连环画:《我要读书》(王绪阳等)、《山乡巨变》(贺友直)、《西厢记》(王叔晖)、《白毛女》(华三川)、《送悟空三打白骨精》(赵宏本等),等等。
(二)组画
组画也就是配套画。在画与画之间不一定有连续性,但在某些方面有一定联系,很自然形成一组。
如表现春夏秋冬的“四条屏”,表现社会生活的“渔樵耕读”,表现文人爱好的“梅兰竹菊”图,古代表彰孝子烈女的“二十四孝图”等等。
三、年画与月份牌画
(一)民间年画
从宋代起,民间就有用木板刷印的年画,但是“年画”这个词出现较晚。
清人李光庭《乡言解颐》卷四中“年画”条:“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
并附诗曰:
“依旧葫芦样,春从画里归;手无寒具碍,心与卧游违。赚得儿童喜,能生蓬荜辉;耕桑图最好,仿佛一家肥 ”。对年画的特点、意义、作用说的很清楚。
现在已经形成几个年画出版中心: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山西平阳、河北武强、广东佛山、四川绵竹、陕西凤翔、台湾台南等。
近现代以后,还出现了新年画,例如挂历、沙发画等形式。
(二)月份牌画
这是20世纪初兴起于上海的一种绘画,是将炭精擦笔画与水彩画结合的画法,画法细致淡雅,有的类似照片,以表现仕女为主,深受欢迎。
最初带有广告性质,并印有年历月份表,故称为“月份牌画”。
1906年,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用它作为广告画。以后参照木版年画特点,将题材 15 扩展到历史故事、戏剧人物、名胜古迹和娃娃戏等。“月份牌”画家主要由郑曼陀、杭稚英、金梅生、金雪尘、李慕白等。
新中国成立后,月份牌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很大变化,成为了新年画的一种。
四、漫画与宣传画
(一)漫画
漫画是一种带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表现题材广泛,多采用夸张或者比喻的手法,形式有简笔写意,也有工整装饰的,还有连环画性的漫画。
我国漫画起源于清末民初,20世纪20年代初才有“漫画”的名称,著名漫画家有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丁聪、华君武、米谷、方成等。
(二)宣传画
宣传画是具有群众性的传播形式,是鼓动、散布性、好造型很强的绘画形式,多是通过印刷、幅面较大、张贴于公共场所或信任注意的地方。
就其性质可以分为政治性宣传画、文化性宣传画、商业性宣传画等。
6.艺术节绘画作品 篇六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残缺上,比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的呈现出来。”那么,八大山人绘画中的艺术形象是如何以“丑”去转化为“美”进而形成一种独具个性的绘画语言的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禽鸟形象之“丑”分析
如右图1中的小鸟的形象,单脚独立于一枝枯败的荷枝上,身体蜷缩成一团,羽毛稀疏毛躁,腹部隆起,头部低垂,背部的造型线条也不流畅,整个成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而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小鸟是极其灵巧婉转的,且羽毛也是柔顺光滑。所以说,八大山人笔下所画之鸟的形象与造型非但不美,且丑怪异常,未曾体现出鸟的形象特征与精神状态。
再看下图2中鱼的形象,动作呆板,身体僵硬,仿佛被冻住了似的,不像是平常的健康的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姿态,三条鱼的动作一致。鱼嘴要么似人类受了委屈似的紧闭着,要么是不知所措的张开着;而三条鱼的眼睛的表现都是目光呆滞的、且翻着白眼(这在八大山人许多作品中的禽鸟均有表现),显示出不满的神情。八大山人笔下这样的鱼的形象与现实中的鱼的灵动、欢快的形象大相径庭。所以八大笔下的鱼的形象是不美的。
二、花叶树石形象之“丑”分析
八大山人笔下的花叶形象,或画残荷几团,荷叶,枯、残、破败,错落稀疏,已成凋零之势;或画蓓蕾一朵摇摆,孤独无偶;其所画的石头(如右图3所示)也是形状夸张奇怪,寥寥几笔,头重脚轻,有时感觉根本就立不稳,岌岌可危的样子。这种花叶以及石头的造型与现实中的花叶与石头相比,怪且不说,形象上是算不上具有美感的。再则,是在他的山水画中,树木极少,且多不长叶,光秃秃的,疏疏落落,极其萧瑟寂寥,使人感到一丝冷气,这是传统所理解的“美”相去甚远。
以上分析了八大山人的绘画中所塑造的禽鸟、花叶、以及树石等形象中的“丑”与“怪”,那么他的绘画中的艺术形象的“丑”又是如何转化为“美”的?
这种“以丑为美”“丑中见美”的思想在庄子的思想中有所显现。在庄子看来,美与丑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腐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臭。”这种“化腐臭为神奇”的思想在他创造的一系列既丑又美的思想中得以体现。例如他在《逍遥游》中提及的一种名为“樗”的大树:“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此樗因为“不材”而得以中其天年;再则《人世间》中的人物支离疏便是非常丑陋的形象了,“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因为丑而无用,得以终其天年,到丑而又有德,庄子所要表现的正是“形骸之内”与“形骸之外”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辩证关系。再则,“形骸之内”的“德”重于“形骸”本身,从而去发掘事物的“内美”,因“形骸之外”带来的丑中之美。
三、结论
“有一种画,初入眼时,粗服乱头,不守绳墨。细视之则气韵生动,寻味无穷,是为非法之法。”由庄子的“以丑为美”的思想,可得出结论,八大山人绘画中所塑造的形象是一种“形骸之外”的形象,而“形骸之内”是八大山人对故国即朱姓王朝的怀念以及对他所处的朝廷的愤懑之情,这是一种“德”,是由形骸之外的“丑”上升为的一种内在的“德”。“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包含的个别物体的表象。”所以说,八大山人对他画中的艺术形象的刻画“丑”与“怪”其实是为了表达他内心的不可遏止的怒气。怪石残荷的丑中是有美的,而白眼向人、或拉长身子或缩成一团的禽鸟,都在一种畸形、丑怪的造型呈现出对现实强烈的不满的内在的真实,他对旧山河的惋惜之情。这种“以丑为美”、“丑中见美”的绘画思想正是体现了庄子美与丑、无用与有德之间的美学思想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夸张、奇特以及变形的视觉形象的表现性是八大山人表达内在情感的载体;另一方面,“丑”而“怪”的视觉形象是八大山人对自身情感的一种提炼,从而升华成内在的美学高度,是为独特性。
参考文献
[1]奥古斯特·罗丹.罗丹艺术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庄子.庄子·知北游[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3]庄子.庄子·逍遥游[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4]王昱.《东庄论画》.
7.论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异同 篇七
关键词:音乐艺术;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34-02
音乐和绘画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两种艺术形式而被我们所熟知。可以说,无论是哪一门艺术,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性。音乐与绘画也是同样如此。虽然从表面上来看,音乐和绘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深入挖掘下它们各自的基本特征,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其实有很多共通处。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旋律时,我们常常会发出感慨,赞叹曲调优美的同时也会觉得仿佛这首曲调就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而当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也会觉得画中的线条好似跳跃的音符,灵动有韵律。可以说这样的评价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和撰写的文章中出现,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化的描写,也是人们长期在欣赏音乐与绘画时一种感悟的积淀,而后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的审美经验。
一、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
首先,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所谓时间的艺术即音乐是受时间限制的,它是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演奏,有开始,也有结束,不会一直延续无休止。无论音乐的旋律还是音乐的节拍,都不能够像绘画那样,永久的印刻保存在纸张上,是我们所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只能靠耳朵去聆听,靠大脑去记忆。而且音乐的呈现必须依靠时间来完成,只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才能慢慢的将作品展现出来,最终使听众欣赏完乐曲。而绘画则不同,它是一种典型的空间艺术。它可以借助笔和纸将画面呈现出来,永远的定格住,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并且绘画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甚至可以装裱起来,或者用照片,画刊等形式记录下来,它是以一种实际的形式占用着空间。当然,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并不是完全否定了其没有丝毫的空间作用,音乐创作的基础是乐谱,而乐谱就是落于纸面上的,只不过音乐最终的生成是靠演奏,一首歌曲如果没有演奏性可言,那么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主导音乐特性的还是时间,毕竟演奏是需要依靠时间来呈现出来。
此外,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表演的艺术即一首歌曲创作完成后,只有通过歌唱家和演奏者表演出来,化成声音才算真正的完成了作品的展示。也只有借助表演这种形式,才能将创作者在歌曲中抒发的感情和意境呈现出来,因此我们将他称之为一种表演艺术。一部音乐作品是否成功,判断的标准离不开演绎者的精彩程度与否,只有其将作品的内涵完全理解,并将自己融入作品之中,在演唱时表现得惟妙惟肖,才能真正将作品诠释成功。例如有很多许久以前创作的歌曲并不出名,但当一些专业水平高的歌手翻唱后,便立即很出名了;又或者一些歌曲内容低俗,质量并不怎么样,但是通过网络的传唱后立即红遍大街小巷,广为流唱,而一些很优秀的作品却因为没有媒体平台的传播而被埋没,不为人所知。由此可见,表演不仅是音乐的一大特征,更是促进其产生社会效果的一项重要手段。然而绘画则不同,它是不需要表演的。当一幅绘画作品完成后,若想实现它的作品价值,将其“演绎”出来,只需静静的欣赏便可完成,因为它呈现出的是一种静态的空间的视觉镜像,它是无声的,无需“演绎”的。
二、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同之处
(一)节奏是艺术美的灵魂。
节奏是指“音乐乐曲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变化的现象”。无论是在音乐中,还是绘画中,都有节奏的要求。我们常常说,当我们听到一首歌曲时会感到心情上的愉悦感或是悲伤感,都是因为节奏的快慢所引起的情感上的感知,伴随着节奏的凸显,呈现出了音乐独有的丰富的表现力。同样在绘画艺术中,线条作为绘画的最基本组成元素,就好比一种节奏,当它组合起来完成一幅画时,我们就好像看到了如音乐一般的音符在画纸上跳动,还有绘画的色彩,笔墨虚实呈现出的立体感,也可以说一种流动的节奏,这种节奏可以给人以更加丰富的联想,透过绘画的表面去深思画背后的故事。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是想通的,节奏带给了这两种艺术形式别样的韵味和意境,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二)感情是创作作品的源泉。
无论是依靠听觉的音乐还是呈现在纸上的绘画作品,他们都是一种抽象的视觉艺术,是一种无法完全表达出明确的语义,刻画出具体形象的艺术形式,只有通过想象和分析,才能深入的感知作品的内涵,所以感情的投入必不可少,可以说感情是音乐和绘画创作的源泉。无论我们是听一段音乐演奏也好,还是去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也罢,我们第一直观都是音乐的外在旋律、唱词,绘画的线条、色彩、明暗等,在第一层次的浅层感知后,而后是审美的进一层深入,也就是体会创作者通过作品呈现出的情感,通过作品中的情感展现,来引起欣赏者精神上的共鸣和感知。可以说没有情感的存在,创作者是不会创作出成功的,打动人心的作品的,这一点是音乐和绘画所共通的。
(三)育人的艺术。
从我们上幼儿园开始,直至九年义务教育完结,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学校接受音乐和绘画的教育,学校开设这两门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教我们唱几首歌,画几幅画就算完成任务,更主要的是借助音乐与绘画这两门充满着情感和想象空间的艺术形式来教育和感化我们的内心世界,通过优美的旋律,有意义的歌词和生动的绘画形象来影响我们的思想,引导我们有正确的情感思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同时在音乐和绘画营造的艺术氛围中熏陶我们的艺术情感,形成我们早期的艺术判断和观感。另外,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两种艺术形式提高我们的审美价值,让音乐和绘画这两种特有的艺术形式以各自独特的审美方式来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在享受艺术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去实现其教育价值。
(四)艺术形式的韵律美。
在古文记载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名的大家把“韵”当成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具体到音乐和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来说,它们都同样离不开韵律的作用。我们常常说“气韵生动”,就是众多音乐和绘画艺术创作者毕生想要达到的最高目标。音乐的韵律是我们所再熟悉不过的,音乐的韵律依托的是节奏,在乐曲中当出现同一节拍连续或者重复出现时所产生的运动感就是节奏,而这种有规律的节奏经过再次变化后所呈现出的一种流动的美就是音乐的韵律。这种韵律展现出了别样的音乐意境,使之韵味十足。而绘画中也同样存在着一种与音乐极为相近的韵律美,绘画中,我们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给人在视觉上产生对比并以一种非绝对规律的方式排列组合出来的因素就称为绘画的韵律节奏。绘画的韵律同音乐一样,受创作者个人艺术修养和审美感觉等限制,只不过音乐的韵律是靠听觉,而绘画的韵律是靠视觉感知,是一种静态的产物感知在欣赏者身上的一种审美经验,但是音乐在韵律方面表现得更为直观一些,也更为人们所熟知一些,它对绘画艺术的发展极为重要。
总之,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绘画艺术,他们之间既有共同之处,将两者紧紧相连,也有不同之处来彰显出它们分别的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两者艺术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营造出别样的艺术感知氛围。而这两者也会在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互相借鉴,使其彼此更加融合,完善。
8.艺术作品分析 篇八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芬奇,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芬奇的作品的。
9.中外绘画艺术比较 篇九
国外欧式园林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多样,有许多自成体系的园林,如希腊园庭、波斯天堂园、罗马文人园、中世纪修道院、寺院、英国自然风景园、意大利庄园、法国宫园等。
中国园林的数量和种类也繁多,如纣王之沙丘苑台、文王之灵圃、秦时的上林苑、汉时的建章宫、魏晋的华林苑、南北朝的寺院园林、隋唐的皇家宫园和私家宅园、明清的北方御园和南方私园等等。
在中国和西方这众多的园林中,显然无法对所有类型的园林一一比较,而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类型比较。
一、中国园林顺应自然特点
在中国,清代十七、十八世纪的北方皇家御园和江南私家园林最具有代表性,他们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水平,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顺乎自然,高于自然,表现自然气韵。
中国园林环境艺术特点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对待自然,在造园的过程中,讲究对自然物象的模仿和创造,力求再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景的造型和气势使园林中的山水花木能具自然神韵,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这也就是所谓的“巧夺天工”。
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以及其中两堤:六岛、九桥显得自然和谐,没有人工穿凿之感。
避暑山庄模仿蒙古草园、西藏高原、新疆以及江南的名胜风光和名园建筑,取材广阔,但设置适宜,因势利导,注意吸取自然气势,因而显得很壮观。
宫区的建筑朴素、淡雅,与苑区的草园、山地、湖水和谐相称,整个山庄富有浓烈的自然韵味。
10.黄山陶瓷艺术作品 篇十
电话:13807984263
邓爱英 1963年出生于景德镇,祖籍江西余干,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景德镇民间文化艺术家协会理事。邓爱英出生于陶瓷世家,曾祖父邓碧珊(“珠山八友”之一,以画鱼著名,素有“鱼王之称”) ,1977年邓爱英随父邓肖禹(著名陶瓷美术家)进入艺术瓷厂美研所学艺,在父亲的精心传授下,尽得花鸟、鱼澡、虫蝶瓷画真传,其间还和许多老艺人学习画山水、人物、图案等综合装饰艺术技巧。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展评并获奖。作品分别入编《珠山八友及其传人》《当代名人名作精品陶瓷选集》《千年瓷韵》《中国现代陶瓷全集》《景德镇艺术陶瓷名人索引》《瓷都旅游博览》《景德镇陶瓷全集》《景德镇当代陶瓷美术百家》《陶瓷研究》《景德镇百事通》等刊物。其经典作品《大吉大利》荣获中国书画家协会和平万岁大赛(08年)金奖,《三公图》荣获第四届长春奇石古玩艺术品交易会金奖,《大吉利》荣获江西艺术博览会(09年)“八大山人杯” 银奖。1994年10月景德镇置镇九百九十周年庆典中,邓爱英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世家” 终身荣誉称号。
地址:景德镇市陶瓷大世界玉亭轩 电话:13517986709
11.艺术节绘画作品 篇十一
关键词:绘画艺术,音乐艺术
艺术的分类一直有着许多的标准。我们遵循两种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分类标准。按照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为标准, 艺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空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书法、摄影、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等形式。第二:时间艺术:包括音乐和文学。第三:时空综合艺术。包括舞蹈、戏剧、影视、行为艺术等。按照艺术形象的呈现方式为标准, 艺术可以被分为两个类型:第一:静态艺术, 也就是空间艺术。第二:动态艺术, 包括时间艺术和时空综合艺术的所有种类。
一
绘画与音乐的联系事实上很明显。比如人们在谈论艺术作品时常常会说, 这首乐曲简直像一副美丽的山水画。这样的评价不仅是一种书面化的描写, 而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感悟。这种经验不仅表明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某种联系, 而且也说明了音乐中可以表现某些绘画性的内容。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认为“绘画是视觉的音乐”, [1]“一般说来, 色彩才直接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 眼睛好比音褪, 心灵好像是绷满弦的钢琴, 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 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2]色彩、形状与音乐的音响存在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们展示了艺术家内心情感思想的流动, 有着音乐的随情感流动的旋律。
音乐与绘画作为传统的艺术门类, 除了具有共同的艺术特性之外, 还具有自身的艺术特性, 她们之所以相区别, 是有各自的构成材料、接受的生理心理过程、呈现方式特性所决定的。
二
1. 艺术构成中运用的材料的特殊性: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手段, 构成音乐艺术特性的基础在于它是经过选择、概括的声音作为其物质材料的。而绘画是通过线条、光影、构图来塑造艺术意象的。通常人们正是以表现手段的不同, 来区分艺术的不同种类。
音乐中所使用的声音是人类从自然的声音中选择出来的, 它们经过某种概括之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为各种各样有组织的体系。声音的音响材料是抽象的、非语义性的。在人的各种器官中, 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审美器官。声音这种物质材料决定了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听觉较之视觉能更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感情, 震撼人的心灵。这也充分说明, 音乐不可能像视觉艺术如绘画那样进行细致、精确的描绘和造型。
绘画在传统上一向被认为是一种以色彩、线条、阴影等要素在平面上造型的艺术。绘画的语言要素可以包括点、线、面、形、光、色等多种视觉形式要素及其在画面上的组织效果。绘画的元素很多, 主要有构图、色调、色彩、虚实、空间、韵律、对比、统一等等。就像文学语言、音乐语言一样, 文学通过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在运用一定的修辞、对比等方式来构建一种人物形象或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而音乐通过节奏、节拍等要素表情达意。这些艺术都是相通的。
在绘画中, 线条可以作为一种最原始的语言出现在作品中。与西方绘画相比, 中国的绘画是按照中国古老哲学, 强调表现主宰宇宙万物的“道”。徐复观一直强调中国的绘画是庄学的“独生子”。[3]中国画这种对线条的独特运用和发挥是西方绘画有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线条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
由此可见, 每门艺术的构成材料决定了它们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客体范围, 从而决定了这门艺术的特征。
2. 艺术内容中表达情感因素的特殊性
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礼记》里《乐记》上说的好:“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音。”[4]意思是音乐的声音是从内心发出来的, 是人感情的迸发、是心灵的表白。音乐最能带给人情感上的抚慰, 境由心生, 感慨万千。
音乐借助节奏和情感色彩上的变化直接给人以一种明显的运动感觉。听众在听《黄河大合唱》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波涛汹涌的气势和一种爱国热忱。我们不得不承认, 音乐这种表达感情的功能是其它艺术门类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古人说“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绘画艺术主要是通过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非符号的视觉形象上, 将寄托的情感加以转化, 这种情感的寄托与转化实际上就是使这门艺术和人们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的联系, 从而能够轻易带观众进入这种语言所规定的特定语境, 并获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这种情感能够很好的打动人, 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抽象艺术家来说, 绘画是艺术家心灵的写照, 而不是柏拉图所说的“影子的影子”在我国宋代之后, 我国文人画开始着重表现主观情感, 苏轼反对以行似论画, 主张“寓意于物”。文人画高扬士人的独立意识, 突出了宋代由外在传入内心, 强调对人性的重视、情感的表达。
如果说将绘画艺术定义为视觉艺术的话, 那么绘画的表现对象就首先是视觉的而非感情的。画家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是借助画笔等一些材质将自己要抒发的感情转化为一种艺术符号, 一种视觉语言。比如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画的《情人》画面中亲吻的两个人是被布包裹着的, 事实上那布包裹的形象是画家母亲自杀时身上的睡衣遮住了脸的那一幕留给他的烙印, 画家很隐晦的将对母亲自杀的悲痛情感转移到他的作品中。这也是画家内心深处最不容易触及的地方, 通过绘画展示出来。绘画艺术也是和情感分不开的, 只不过和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不同, 它比音乐艺术表达起来更委婉, 含蓄。
3、艺术分类中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
从对艺术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到, 音乐艺术属于时间艺术, 也属于动态艺术。那么相应的绘画艺术则属于空间艺术, 也同属于静态艺术。
绘画艺术以一种实实在在的形式凝固在空间里, 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 可以用眼睛看到, 用手来触摸, 甚至可以将它以照片形式储存下来, 而音乐确是很抽象的一种声音表达, 音乐只在时间里流动, 我们在欣赏音乐时, 只能感觉到它在某个时间段展开、停止, 却无法将其停止在那一刻。
每一种艺术都可以表现出一种空间感型, 绘画作为一种表现艺术, 它不同于音乐, 舞蹈和文学等在时间维度中展示出动态过程的艺术。腾守尧认为:“绘画本身是一种静态的事物, 它所再现或表现的事物差不多同时映入眼帘, 也不包括事物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 只有同时性的空间和色彩铺排。”[4]如安格尔的《泉》就是在静态的画面中, 向观众展示了一种少女的娇羞与甜美。
三
综上所述, 音乐与绘画这两门艺术之间有着相互融合的共性, 但他们之间各自独立发展的个性也是很突出的。在现实的艺术活动中, 音乐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音乐感是艺术家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音乐与绘画从理论上来说似乎是两种不相关的艺术, 前者是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感官, 后者则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而这两种艺术都是人类根据自己一些基本的需要创造出来的。用来净化人类心灵、激励着爱好艺术的人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 去发现, 去探索人类本身和他们所居住的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会不断产生新的形式。但它们始终都是伟大的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创造并不是只属于一个时代的, 而是属于所有时代的。而这种艺术形式的比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完善、充实。
参考文献
[1]卢善庆主编《门类艺术探美》, 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2]康定斯基著《论艺术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3]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宗白华著《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
12.绘画艺术的特点 教案 篇十二
课 型:绘画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明、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象,反应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逐渐形成多种风格和样式,并在中西方形成两大体系。
教学目标: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2.重难点:
A:重点: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B:难点:使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中西方绘画的区别,有切实的感受、体验。
3.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引导法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 教材,范画,多媒体。
学具准备:美术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同学们翻开教材的十四页,预习一下。
二:引入新课:(5分钟)
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你能说出你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吗?请举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种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尽可能多说几种形式。)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1.绘画的种类:
绘画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主要画种。中国画又按技法的工细与粗放,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版画又根据板材的不同,分为木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等;版画还依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类,常见的有腐蚀版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等。
以上画种,又依描绘对象的不同,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等。人物画又依据描绘题材内容的不同,分为肖像画、历史画、宗教画、风俗画、军事画、人体画等。
2.绘画的艺术特点
绘画与美术其他门类的根本区别,是作品的平面性。从欣赏的角度,艺术绘画具有以下的主要特点: A.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空间
绘画史载二维空间上,依靠明暗和形象结构表现物象的凹凸,造成立体幻象,令观者感到物象是立体的,并通过物象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虚实等手法,造成深远的空间效果。
B.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 长于描绘是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如本课所选的《有鲑鱼块和柠檬的静物》中,可以感受到所画物象形体质感的逼真性。虽然随着不重形似的中国写意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兴起,精确的描绘已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商品广告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的效果图仍然体现着绘画这一特点。
与再现性绘画相反,表现性绘画则是着眼于表现主观世界,不仅表现主观心态、思想哲理,还可以描绘幻想、梦境,如《错误的镜子》。有些表现性绘画排除描绘的技术性,但它必须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其艺术魅力,在于形式的独创性、手法的新颖性,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形式美感。C.不同画钟的艺术美
各种绘画因工具材料和技法等因素,形成各种画种独特的艺术趣味和画家驾驭艺术语言的功力美感。中国写意画,是利用宣纸吸水的敏感性和洇晕墨色的艺术效果,讲究线条要有力透纸背的力度美,用墨具有变化和厚重感,笔墨构成气韵生动。油画讲究色彩要有浑厚、凝重和丰富、和谐的美感。版画讲究“刀味”、“木味”等和印制的美感。水彩画讲究水、色彩和笔法形成的明快、清丽、水分丰润的艺术美。D.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构图是对绘画艺术语言进行组织,使之构成一幅完美的画。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也是能否表达作者构思和给人以形式美感之所在。从欣赏的角度来讲,应注意把握绘画构图的一下几方面: a.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例如油画《开国大典》,毛泽东站立于人群前面,居主要地位,身着深色服装,在明亮天空下显得突出,并在灯穗的飘向、栏杆的透视线的引向和其他人物精神意向的作用下,使观众一眼便注意到这一伟大人物和看出所表现的伟大事件。
b.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作品的画幅和艺术语言的结构形式,是为了贴切的表达内容。例如日本画《白夜光》表现的是开阔而宁静的意境,利用长方形画幅水平线给人以平静舒展的心理作用,将树木沿着条状带的结构形式进行组合,弱化个体树木的显明性,强化水平线给人的宁静感。中国画《太行丰碑》,画家用竖幅构图,将山按方形结构组合,并运用强烈的黑白对比构成一种坚实、敦厚、沉重的宏大气势,与将太行山作为抗敌历史丰碑的立意相吻合。c.色彩与表现内容的统一。色彩是最富有表情的形式因素,画面的色调对内容的传达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开国大典》色彩富丽明快、《白夜光》色调暗绿、深静,都与表达内容相统一。3.中西方绘画自成体系,有明显区别
中西方绘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具材料的不同和受社会、宗教、哲学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使传统的中国画和传统的西洋画有各自特点,形成两大体系。其主要区别如下:(1).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
中国画以线描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扬弃对象的光影明暗、注重形象的神韵。西方油画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重视形体光影描绘,注重表现立体空间感的真实效果。
中国画用色讲究概括性和装饰性。中国水墨画,以墨色的浓淡变化,描绘对象的色彩关系。西洋画重视客观对象色彩关系的精确再现,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
(2).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
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的组合于一起,着重表现审美感受的真实。中国画往往不画满背景,利用空间造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西方油画是定点写生,按透视法描绘特定视线内的景物,全方位的描绘所见对象的形体、色彩、光线等,以求的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
随着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中西方近现代绘画均以发生了明显变化,相互吸收借鉴,这在中外现代绘画作品中都有反映。三:课堂总结:(2分钟)
这节课大家了解了绘画艺术特点的表现方法和意境,最后归纳一下同学们的观点以及优缺点,给予肯定。
四:作业布置(练习):
1.你喜欢再现性绘画还是表现性绘画?为什么?
2.翻阅全书,你喜欢哪一画种?能举例说明其动人之处吗
绘画艺术的特点
一、绘画的种类
二、绘画的艺术特点
1.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空间。
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
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
三、中西方绘画自成体系,有明显区别。
四、总结
13.欣赏艺术作品的论文 篇十三
摘要:记得很脍炙人口的一句话:“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很认可这句话,一个学期的艺术概论课快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这门课将我们带到了一个以前从未涉足的领域,进一步感受到艺术殿堂的美丽。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我们的先贤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担负着社会功能的角色,同时也体现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所以欣赏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种实践,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当代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人们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欣赏艺术作品需要具备的知识是很广泛的。
关键词:艺术经验、眼界开阔、建筑知识、背景、想象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欣赏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时欣赏者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这样他才能对艺术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其总体形式的观察,联系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欣赏者更能体会到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所引发的情感的上升。丰富的艺术经验是需要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的,从刚开始时我们就得培养这种审美能力,提高精神品位。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
绘画艺术与建筑,看似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其实又是紧紧相依。我们总能从中世纪到现代的一些艺术作品里发现两者的互通之处,往往他们是水乳交融的,欣赏者了解一定的建筑知识能看到作品里更具形式感与层次感的东西。欣赏者的这种专业知识能透彻地了解到作品的精髓所在。艺术的范畴较广,建筑艺术仅是一个较大的方面,欣赏者要想获得与作品的完美契合,是很重要的。
欣赏者的艺术感受是每一个创作者的期望,这是创作者精心准备并热切盼望的。艺术家希望自己的艺术通过自己的意愿出来,期望感染观赏者,艺术家的创作目的既是如此。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有能打动欣赏者的点睛之处。首先要对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对艺术家身世和个性的了解,对作品样式风格、流派的归类和对作品绘制方法的了解。艺术家往往由于一定的原因,政治的、个人的、社会的等方面在特定的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熟知作品的背景知识,将发现作品间接传达给我们的情感倾诉。
我们所熟知的米开朗基罗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举世无双的巨擘,他被称为艺术之神,他的任何一件作品都是后人无法跨越的巅峰,这里,我想浅薄地就背景了解举个例子分析一下: 《最后的审判》当时基督教横行,压迫奴役着广大穷苦人民,充分体现出社会的黑暗面,基督充满力量的坐在审判席,对世界现存的罪恶发出诅咒,圣人们义愤填膺,提着殉教的刑具,要求对罪人施加惩罚。这个作品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创作宗旨。这正是当时社会舆论的间接缩影,广
大人民的心声的体现。因此了解了当时的背景,我们就更能体会作品主人公的情感诉求,发现不为人知的更多。
欣赏艺术作品的美并不是单靠眼睛就能深刻体会的,心灵深处要有大的视角,要有统筹全局的眼界,每一个作品亮点在不同的欣赏者的眼里理解不一,每个人看到的亮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有开阔的眼界,当拿到一个优秀的作品时,不能只单纯地将各个元素分裂开来欣赏,首先记得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达到意图的手法,其次,看到作品使我们产生共鸣的形式,当了解到这些后,再要反复的回味,正如读书,每一次的重温都能带来全新的体验,当这个作品为广大读者熟知其优点时,我们应该再探索它所不为人知的精彩,告诉我们的是普遍的,就一定有其特殊的,多想想,放开眼界总有新发现。
当然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也同样有所裨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正是有了想象才更加美好,世界是在对未来的美好幻想中逐渐发展进步的。试想,当看到一个优秀的作品时,欣赏者就单纯的看到每个部分,它们是硬梆梆的个体,没有生命力,这样又怎么能感受到作品的美呢?但是当你想象一下创作者倾注给作品的感情,他在创作时的一举一动,作品里的风景物象让我们感受到的美,不同年代作品当时的社会写照,这种想象又是更加拉近了与创作者的距离尽管无法真正设身处地的体会,但当自己重新审视时,会发现它更加真实可信,对作品的印象更加完整、深刻。
另外,我浅显地认为,欣赏者欣赏作品要有着一种人文精神,它既体现了对文化的热爱,同时也是高尚情操的体现,代表着一定的文化高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传扬正是需要这样的精神,欣赏者具备这样的精神是偏向艺术专业化的体现,以后艺术的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理念,这象征着和谐的文化环境的发展趋势。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广大艺术家与爱好者共同努力了…
当然欣赏一幅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精神等,这里只是冰山的一角吧,我想,当我们接触更多的作品,更加留心观察生活,会发现“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一点不假,所以,每个人最重要的是要当生活的热爱者,关注生命,热爱艺术。
参考资料:
【1】陈文斌《品读世界美术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14.艺术节绘画作品 篇十四
1907年的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塞尚回顾展,在当时给许多的青年画家极大的启发,野兽派、立体派、巴黎画派等诸多的现代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都直接受塞尚的影响,但他们也没有停留在塞尚的形式之中,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用沃尔夫林的风格学解释,即每一个形式都将继续存在并产生着新的形式,而且每一种风格都将呼唤着一种新风格的到来。现代派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这样评价塞尚:“随着塞尚的成熟,一个新的运动业已开始……这个运动有可能是一个新的坡道的起点。……人们常说,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激发整个一时代。而塞尚就正是激发了当代的运动的人”。1
弗莱 (Roger Fry) 在第二届伦敦后印象主义画展的前言中说,艺术家的杰出特色是“作品中的显著的古典精神,”并解释说,他们不是在寻求对自然形体的模仿而是在创作形式。贝尔在一篇关于后印象主义的论文中说:“目前健在的优秀画家,有一半人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塞尚,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后印象主义运动。”2
现代英国著名建筑家D.拉斯顿爵士说:“我这一代尊崇的最伟大的人就是塞尚。他代表了文艺复兴以来最伟大的革命,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对我来说,塞尚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他能通过自然的表面看到内在的结构;第二,驾乎近代艺术之上,他能理解存在于吸收新事物的愿望和对旧事物的强烈情感之间的矛盾。”3
立体主义在形成初期,毕加索和布拉克是以塞尚用圆柱体、锥体和球体来处理客观物象的观念作为艺术探索的理论基础的,他们按照塞尚的启示,在绘画中把对象加以几何形化;塞尚对传统透视法则的否定,不再把定点透视和空间透视看作是艺术表达的唯一法则,受到他多视点真实观察获取事物本质特征这一观念的影响,向前又迈出了更大的一步,即打破对象再给予重建,完全突破了形的限制,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将绘画带进了一个脱离客观世界的全新领域。
马蒂斯的作品受到了塞尚的强烈影响,“如果你能了解他惊人的榜样在我一生中给了我何种道德力量何种鼓舞就好了!在怀疑的时刻,在寻找自我之际被自己的发现惊吓的时刻,我就会想:如果塞尚是对的,我也是对的,因为我明白塞尚从没犯过错误。你知道,在塞尚的作品中存在着结构法则,这对青年画家使有益的。在塞尚的各种伟大品质中,他有一种长处,就是要使色调成为一件油画作品中有力的因素,正是这种情况,赋予了他的油画一种最崇高的使命。”4他这样评价塞尚的作品:在他的画中一切配合的这样巧妙,以致画中无论有多少人物,你在任何距离内都能辨别所有的人体,并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然画中的一切都被调理好了,一切都是很明确的,那么,这就是说,这种秩序与这种明确性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画家的心里,或是画家已经意识到它们的必要性了。人体的四肢可以交叉相杂,但其中每一条肢体在观众的感觉中都应该与同一个人体相结合,并表达这个人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一切不明确性都会消失。
“塞尚发现的方法和形式,提示了一连串无人能够窥测其底的可能性。他使用的方法造就了千千万万的艺术家……没有塞尚,那些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现在用他们作品的深刻含义和独具匠心使我们感到欣慰的艺术家,还会永远停留在避风港里,去向不明,还会需要海图、船舵和指南针。塞尚是发现了形体新大陆的哥伦布。”5
塞尚的艺术实践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绘画形式的发展,使印象主义对于造型和光色问题的新发现和传统画面中的秩序感、坚实的单纯性和完美的平衡达到统一,表现出对自然深刻观察体验之后充满生命力的真实感受。他使绘画从模仿自然转变为带有艺术家主观意志的创造,解放了艺术家的个性,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他以自然为基础的艺术实践方法,对现代艺术家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塞尚的艺术实践没有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时期, 同样, 塞尚的作品也没有停留在固定的形式中, 他既没有重复前人也没有重复自己。在塞尚之后, 并没有塞尚派的出现, 但他却影响着一个时代。
关键词:塞尚,现代艺术,风格
注释
11.北京大学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35页
22 .英国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467页
33 .英国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454页转引自D.拉斯顿《建筑艺术的延续性和变化》建筑学报1983年.7
44 .美国杰克.德.弗拉姆编欧阳英译《马蒂斯论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52页
【艺术节绘画作品】推荐阅读:
艺术兴趣大赛暨艺术作品展览活动策划书11-07
艺术哲学作品赏析09-12
艺术设计毕业作品课程10-25
初中作文:绘画的艺术之路11-04
伦敦艺术大学作品集要求08-18
主持艺术专业毕业论文(作品)工作细则09-06
我喜欢的艺术作品5年级作文09-21
宣传部长在书画艺术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讲话06-09
艺术节标语10-23
艺术节通讯稿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