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共12篇)(共12篇)
1.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一
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工作
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改革方案的设计、课程大纲的制定、新教材的编写与审核、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数学课程改革绝不是对现行课程的简单调整与修正,而是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深刻变革,是对脱胎于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的重建。改革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头脑清醒,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深入研究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育经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人民大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中等专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快速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虽然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但一开始便与经济发展脱节,产业界普遍缺乏参与办学的热情,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高职教育先天不足。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在普遍的意义下,凡组织水平最高的事物都处在进化的最高阶段,选择具有组织水平最高的复杂系统作为研究实体,出现重大突破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应重视国际比较研究,从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利用的国外数学课程资源,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资源。
要开展对高职各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的相关研究。普通本科院校按照学科分类设置专业,而高职按照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高职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在职业能力基础上的系统开发,因此,弄清每一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标准与能力要求对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的整合具有重大意义。
教材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资源,结构上要实现多样化和模块化,内容上要联系实际、联系专业、融合信息技术。多样化是为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来源学生的实际需要,即既能满足来自普通高中学生的要求,又能满足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要求;既有利于入学成绩好的学生进一步发展,又有利于入学成绩差的学生获得进步。模块化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有利于教学的组织。教材内容选择的重点在整合,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将专业知识融入课本,另一方面要使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多的帮助,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的理解,提倡使用计算机技术整合教材内容。教材素材的选取应采取“深入浅出”的原则,不仅要体现数学的本质,更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注意收集一线教师的优秀案例、课例、实例、活动,将之纳入教材之中。
要落实课程改革,评价改革是最重要的配套措施。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与评价体制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对应于质量概念的符合性,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应该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应于质量概念的适合性,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应该是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对应于质量概念的相对性,培养出来的所有学生,无论其入校时的状态如何,都应有一个很大的进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是数学课程评价改革的前提,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习评价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全面的、能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甄别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与传统的评价方式强调期末考试成绩不同,评价改革应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动机与兴趣,关注学生与同伴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结果。
教师是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改革是人的改革,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是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做什么和想什么,而决定教师观念和行为的是其所赖以成长的文化。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高职教育的任何改革,若不能彻底地质疑、挑战或取代传统教育中隐含的价值、信念和假定,就必然导致新技巧适应旧规范,使改革流于形式甚至失败。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表明,教师通常是教改的最大阻力。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习惯,即教师自身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与长期教学经历所养成的习惯。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学习如何处理新事物,并对教师已有的教学实践带来挑战。第二是功利思想,即把教学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之道。教改需要教师克服可能会遇到的难以想象的困难,投入大量的精力,并可能得不偿失,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的主体,教师对改革的接受、认可与驾驭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成败。改革需要理想主义,“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以这样的信念和毅力,投入到教育改革的事业中,勇于承担教改的重任,不断学习,不断超越,努力做一个有成就并被学生认可的教师。
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教改的方向、质量和深度。当前,教师知识结构不良是制约教改的“瓶颈”,但是,改革不能等待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善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改革既依存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又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善提供舞台。数学教师要改变以单一学科为特征的知识结构,淡化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一专多能。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旨在提高数学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与数学建模教学能力的短期培训。课堂是课程改革真正发生的地方。衡量课程改革的成败,最根本的是要看教室里发生的变化,即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所发生的变化。课堂是教育改革实践的基地,没有实践,再先进的理念也是灰色的。课堂也是产生改革新理念的母体,没有先进理念的指导,所有实践都是盲目的。教师要让课堂吸引学生的目光,使经常缺课的学生走进教室,使心不在焉的学生精力集中,使愿意学习的学生思维灵动,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气勃勃、魅力四射的地方。课堂并非一定完美,但应追求一种教师和学生都“在场”的状态:教师绘声绘色、神采奕奕、激情飞扬,学生认真思考、主动交流、积极探究。“在场”的第一要义是让教师的思维回到课堂,缺乏饱满精神世界的教师对课堂是一种危险,对改革的前景是一种危险。
任何一项课程改革都要历经启动、实施与制度化的漫长过程。高职数学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仅靠少数院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外许多经验表明,校际合作是促进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教师之间的合作。本文的初衷就是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职院校的校长推动校际之间的合作,组织数学教师、专家与教育管理者协同作战,联手攻关,努力实现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2.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二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点:
1、专业定位准确, 能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课程体系, 是通过充分的调研, 明确了专业岗位的种类, 通过分解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 确定了工作过程要求的职业能力群及能力要素, 以实际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要素为依据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 符合高职以就业导向的办学方向, 毕业生能实现"零距离"上岗, 因而专业定位准确。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方案。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课程体系对于克服传统学校本位学习的僵化、无趣、与现实相脱离等弊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促进工作诀窍、默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4、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是以社会分工形成的职业需求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但是, 教育的特殊性并不能代替教育的普遍性, 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仍然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当前, 在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视和对高职教育价值进一步认同的同时, 也出现了过度的功利主义倾向和社会工具主义倾向对高职教育造成的片面认识, 过度强调高职教育就是为就业服务, 忽视了它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的过程中服务于人的发展的作用。
二、课程改革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家研讨会议的召开, 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以网络运营为主体的专业人才。掌握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网站建设、网络运行与维护、网络设计与部署等专业核心技能;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从事网络项目设计、实施与维护以及在Web平台进行程序设计、网站开发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如下表所示:
在上述岗位群的基础上, 将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可以确定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实践技能培养如下:
(1) 基本操作技能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能够进行计算机网络化办公并对相应的办公设备进行维护;掌握基本程序设计语言能够进行网络化程序的编写和基本网站的设计。
(2) 综合能力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及网络设备的调试知识, 能够构件中小型的网络;能够独立完成中小型网站的开发和维护。
(3) 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综合运行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大型网络项目的开发和网络项目的建设与维护工作。
三、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在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 对相关职业和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解过程是和行业专家共同完成, 充分尊重行业专家的意见, 以工作对象为逻辑主线进行。以下是本专业中核典型的工作任务和相关课程:
工作任务一:计算机硬件维护与软件安装
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规范地拆装计算机及其配件、正确地进行COMS设置、分区管理、安装计算机外设、计算机故障检测及排除、计算机及其配件选购、安装操作系统、驱动程序、防病毒软件、管理磁盘、管理活动目录、管理应用服务。
对应的专业课程:计算机组装与调试技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Linux系统操作与管理、服务器管理项目实训
工作项目二:网站规划与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分解:网站需求分析、网站的总体设计、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前台网页制作工具的应用、图形图像的处理、动画效果制作、前台和后台接口的设计、网站发布。
对应的专业课程:HTML&XML技术、网页设计与美工基础、Coredraw技术、网络数据库、C#语言、动态Web技术、网站综合开发。
工作任务三:中小型网络系统运营
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调研沟通、需求分析、项目招标书的撰写、网络设备的采购、系统综合布线的实施、网络设备的调试与管理、网络系统的运行
对应的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综合布线、路由与交换技术、系统集成实训。
通过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改革, 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涵.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对教师的新要求[J].教育与职业, 2007 (5) .
3.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三
叶圣陶先生说的好“朗读法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之法”。加强读书指导,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学生是读书活动的主体,是自主学习者,要提高读书活动的效益,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读书的重要性,激发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为此,我在教新课时,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把文本读熟,或是在读文本时发现了哪些问题需要问老师。这样学生在朗读文本的时候就会用心去读。
2.优化形式,寓教于读
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范读、个别读、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论读、配乐读、接力读、引读等,朗读的形式多了,课堂自然会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会高,《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要求看似容易其实要让全班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实属不易,一堂课下来,优等生一般能达到要求,而中下生能达到要求的就寥寥无几了。一个连课文都读不正确、读不流利的学生,他的语文素养又从何谈起呢?我想正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切不可轻视。
二、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说是以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的一幕短剧,综合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我有如下体会:
1.注重课堂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老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以师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如教《装在套子的人》一课时,我运用了画图表演方,让一个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别里科夫古怪行为模仿,一个学生朗读课文中有关别里科夫古怪离奇的外貌、行为、语言描写的语句和语段,第三位学生到黑板给别里科夫画像。当三个学生完成各自任务之时,先让三位学生讲述自己为什么那样做、那样画,再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三位学生的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及其小说要表达的思想的理解,同时也节省了课堂默读或精读小说所花费的时间。因而课堂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再如《祝福》一文,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课堂小组合作探討的方法。课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们课前搜集课文的有关资料,并让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四个问题并提出一个具有创造性认识的问题以备课堂进行分组讨论,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前积极进行准备,许多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小说的作者、背景、情节、环境、人物及小说的思想和现实意义。课堂上,当我将上述问题呈现出来,分组讨论时,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大胆表述自己的思想,最后我予以点拨。这种合作探究的方法,既扩充了课堂容量,又节省了课时,假如老师唱独角戏,光是背景作者恐怕也要一节课的时间,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就要设计独到的课堂教法,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3.认真落实写的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学语文要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既要注重读的训练也要落实写的训练,二者要合理安排,有机结合。
4.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四
“工作本位学习”抵及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
黄秋明
摘 要: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中,最困难的核心问题有两个:重构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实施工作本位的教学模式。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各有其基本特征。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和技术型人才的特征是工作本位学习的实施依据。据此提出的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独立实践策略、教师现场工作指导策略和学习者自我反思策略;实施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情境可采用企业生产顶岗、企业实训基地和校本实训基地等手段。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工作本位学习;实施依据;学习策略;学习情境
工作本位字习(work based learning)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发展与普及。它是一种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以便在工作现场创造新的学习机会的大学课程计划。工作本位学习本质上是一项在工作现场进行的,以工作任务为单位组织,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建构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强调“学”而非“教”,强调个体参与实践的合作教育计划。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我国的“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从本质上说都属于工作本位学习。对具有“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等基本属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工作本位学习无疑是一个非常适宜的学习模式。
一、工作本位学习的实施依据
1.顺应学习者的学习特征。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除了普通文化课程的考试之外,一般都要进行一至两门的技能考核,这种招生制度的设计是基于如下的经验假设,即“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抽象的学习方式”。斯帝特—高德斯(W.1Stitt—Gohdes)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观点,他发现商业学校的学生更喜欢“直接经验”这种学习方式,而不太喜欢听讲、阅读等学习方式。因此,工作本位学习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课堂学习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
2.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如果以“理解—制造”,“确定性—不确定性”,“符号—工具”三个维度来理解职业分类的话,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特征区分可以用图1表示。
研究型大学或综合性大学通过科学教育来培养理论型人才,从事理论探究的职业,其目的是深化对自然、人与社会的理解。其工作任务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更多借助符号而非工具进行“试误”、“顿悟”等探索,如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中高等职业院校一般通过实施多层次职业教育来培养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其工作目的往往是制造某种具体的产品或提供某种具体的服务,工作任务非常明确,通常借助工具进行生产活动。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相比,技术型人才偏重掌握理论技术、创造技能;技能型人才偏重掌握经验技术、动作技能。技术型人才的职业活动由于涉及一定程度的技术革新或工艺革新,理论程度和复杂程度较高,因此,高职课程必须包含相关的科学理论尤其是技术理论的内容。工程型人才的特征介于理论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之间,因此其课程设计必然是一种混合模式,即“工程科学知识体系”与“工程技术实践体系”并重。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工作本位学习模式的特征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以及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3.满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目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以上海为例,上海的技术岗位技师占1.9%,高级技师占0.52%,高技能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远远不能满足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高级技术岗位、服务岗位方面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专业复合化的趋势,如结合工程专长、技术专长、管理专长的现场工艺师非常受企业的欢迎;二是原有的职业岗位技术含量的提升,3-1
“工作本位学习”抵及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
如环境工程、数控加工行业等。而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工作本位学习模式更能胜任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策略
工作本位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把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结合在一起,工作即课程,课程即工作,它与课堂学习有本质的不同。我们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一个试点班的调研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工作本位学习收获大小的排序依次为:(1)通过自己亲手操作所获得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远比在课堂教学中靠讲授所获得的理解更深刻。(2)指导教师现场的及时指导对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启发和思路。(3)通过与学习伙伴的合作,使学习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团队协作氛围。(4)教师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自己对工作过程的自我反思。布如克和布特勒(R.Brook&./.Butler)对 TAFE学院电焊专业学徒的调研表明,工作本位学习的影响要素依次是:(1)实践。(2)教师反馈。(3)教师指导。(4)对成绩的反思。(5)和教师一起解决问题。可见,学习者的独立实践,教师的现场工作指导和学习者的自我反思是决定工作本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策略。
学习者独立实践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认知水平的发展是以个体借助于认知图式在对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的建构与加工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的,但由于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不同,因此对书本信息和实践活动感受的刺激强度不同。对以技术为核心概念的高职教学而言,从“做”中学,学而时“习”之,保证学习者有独立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是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因为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种静态的“知识”而是一种动态的“活动”。理论技术的学习,经验技术的掌握,创造技能的开发,光靠书斋里的“冥思”与“论道”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师傅)现场工作指导策略。教师(师傅)的现场工作指导可以保证工作本位学习按照设计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通过告知学生如何操作并对其操作过程及时做出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避免因缺乏教师正确的指导而使学生的学习陷入盲目和混乱,因为工作本位学习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只有结构化、组织化的安排才能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
学习者自我反思策略。在工作本位学习过程中,通常有三类学生:第一种是“上来就做,埋头苦做,做完就完”;第二种是“没做就问,边做边问,做完还问”;第三种是“我做我的,你问我答,不问不答”。实践表明第二种学习风格的学生学习效果最好,他们会进行大量的反思,喜欢通过尝试来获得结果,把当下的工作任务与习得的理论联系起来,对自己的工作过程进行概括,并往往涌现出一些新奇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工作本位学习中,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在理论与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策略。
3-2
“工作本位学习”抵及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
三、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情境
实施工作本位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假如按照“真实程度”来划分,目前高职院校通常采用的手段有:
1.企业生产顶岗。完全真实的职业情境,学生以企业职员的身份参与生产并能获得一定的报酬。这完全符合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定义的“合作教育”的两个要素:“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 integrated learning)和“有偿工作”(paid work),但是大面积的普及难度很大。我国由于经济体制转型和高职院校的“去行业化”管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缺乏政策的扶持和契约的约束。实施这种模式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因此难度再大也要下决心突破,这至少也是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大力提倡推行的原因之一。
2.企业实训基地。完全真实的职业情境,学生以学徒身份参与工作但没有报酬。这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的工作本位学习模式。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可能提供二流或闲置的设备、工具和原料。学生由于没有相应的工作报酬,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受到影响。尽管如此,在真实的生产岗位不足的情况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真实的工作过程,动手操作,而不是一般的见习,只看不做,使“实训基地”沦为“实看基地”。
3.校本实训基地。模拟的职业情境,学生以学习者身份参与工作过程。真实程度不如企业中的学习情境,可视为进入上述两个阶段前的过渡或准备。但假如设计得当,同样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中心的设计一般有三种模式:(1)“教学需要”模式:认为实训中心是满足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因此实训处于从属地位。实训中心的环境布置、空间划分、设备配置、产品陈列等完全基于“教学需要”的出发点,它的优点是能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却不能满足生产需要。(2)“职业环境”模式:按照生产要求设计实训中心,如模仿企业的空间布局,采用仿真设备,陈列各种产品,悬挂生产任务表、进度表等,每一个细节都尽量模仿企业的真实环境。当然,还要配置一定的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它与校办工厂的区别在于以教学为目的进行生产,但产品不进入市场销售。(3)“生产流程”模式:“职业环境”模式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但其不足在于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过程,而“生产流程”模式是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来组织教学过程,这样有可能使以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组织的课程真正得到落实。
工作本位学习颠覆了学校本位学习的传统,强调学习者直接“参与”与“经验”获得的重要性,区分了观察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不同,把工作过程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技术实践活动的基本假设提供了理论注释和可操作的模式,它深化与拓展了“合作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对我国高职院校重构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实施工作本位的教学模式,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顶岗实习管理等无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副所长,上海 200041)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胡寿根.大学职业教育的历史责任[J].文汇报,2006—07—19.
[3]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黄秋明.“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WRE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2004(01).
5.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五
各辖市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局属各高中、机关各处室及非校事业单位:
接上级通知,市政府定于6月30日下午2点在江南春宾馆召开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参加对象为:各辖市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局长、分管局长、教育科长、教研室主任,市教育局机关各处室、非校事业单位负责人,市教研室主任、高中学科教研员,全市高中校校长、分管校
长、教导主任(各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通知相关高中校人员)。请各位与会人员安排好工作,提前20分钟到达会场。
6.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六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市区《关于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使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实践中。
二、实验内容
(一)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验证性实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点,领会指导思想;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科学的试用新教材。
(二)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实验:积极探索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机制;培育和发展学校课程。
(三)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促进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四)评价体系的实验:依据评价的科学性、导向性、发展性原则,逐步建立有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社区共同参与的,对学校、教研组、教师、学生等层面的促进发展的评价机制。
三、实验目的与任务
(一)实验目的
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实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所规定的课程结构,使用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教材,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使之适应时展的需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逐步规划、设置和开发校本课程,制定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指导性意见;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交流实验信息,总结实验经验,为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二)实验任务
1、实验新课程结构和新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改革教学实践的价值;
2、实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学校课程的管理与开发机制;
3、实验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四、实施的方法步骤
(一)组织发动:
广泛运用各种媒体和会议,宣传在新世纪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对教师、家长等进行宣传发动,使这项改革取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召开专题会议,提高对课程改革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部署课程改革的实施步骤,制定支持实验工作的政策。
(二)队伍的培训和培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进行课堂改革实验,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加强师资培训是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环节。为此,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参加课程标准的通识培训和教材教法培训,加强与课程教材研究部门的联系,使实验教师获得最新的教改信息。
2、参加课程标准通识培训和教材教法培训,并与课程改革结构体系一致起来,形成制度化,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展开讨论研究,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教师培训要与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结合起来进行,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培训与提高教师的业务底蕴、科研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培训结合起来进行。积极参加区教委统筹安排的师资培训工作,保证培训的良好效果。
4、在参加培训后,积极组织教师讨论,交流心得体会。并在平时注意从网上搜集课改信息,指导教学。
(三)实施过程及几项要求:
1、制定实验计划;严格执行新的课程方案;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按规定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按课程管理权限规划、构建和实施校本课程;改革评价机制。
2、对学生基础进行摸底调查,作为实验工作的基础资料。控制实验条件,以提高实验的效度和信度,确保实验的科学性:(1)保证教师的基本合格和相对稳定;(2)保证学生班级的基本稳定,以获得连续的实验资料;(3)控制考试次数,严格执行教委有关考试的各项规定。
3、建立讲求实效的集体备课机制,强化对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的探讨,充分运用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评优课、讲座、交流等教学研讨形式,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指导,不断总结和推广课改工作中的经验。领导小组要深入课堂,了解实验情况,具体指导实验工作。
4、继续加强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渠道等方面的研究,重视推广“综合运用、学法指导、课题带动”等课题,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研究,规范对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的管理,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运用,逐渐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讨、勤与动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施的管理,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注重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实行等级制和小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信息交流与总结:
1、各学科教研工作要将课程改革工作放在首要地位,贯穿教研工作的始终,每学期专门组织2—3次课改工作研讨会或经验交流,及时将新的教育理念运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2、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课改专题会议,及时交流工作经验,研讨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表彰在课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和个人,大力推动形成阶段性成果。
3、阶段性工作总结:
每学期每位老师写出实验工作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运用评职、聘任、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的政策,形成激励竞争机制。
(二)加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将课程改革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可分骨干教师培训和一般教师培训,对教师的教学、课程的安排、课程资源的开发等进行指导。
7.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七
以工作过程和任务为导向教学方式, 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从知识向行动的转化, 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 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由过去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持者, 而学生由原来在课堂上的被动听转化为课堂上的主动探索, 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导游实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了解导游角色及其素质要求, 熟悉导游工作的基本要领、基本流程和规范, 掌握带团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的业务知识, 能对导游服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事故及旅游者个别要求做出准确处理, 是导游员上岗前必须具备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导游实务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导游服务程序, 导游服务技能, 导游服务过程中事故的预防及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大多是涉及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以及问题事件处理, 整个学习情境可以按照工作流程进行, 围绕工作任务展开, 并辅以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由此可以看出, 《导游实务》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特别适合运用工作过程和任务导向教学方法, 值得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
1 课程结构
以职业能力要求整合课程结构。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应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有学科内容进行重新解构、排序和重构, 而是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 按工作环节和不同工作任务进行能力分解, 细化成若干能力点, 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导游实务》课程针对旅行社导游这一明确岗位, 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 关注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课程教材选用邹萍主编的《导游实务》一书, 该书是广西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辅导教材, 具有一定权威性, 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依据能力生成的特点构建了职业认知、工作程序、服务技能三大教学模块, 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2 教学环境
2.1 建设校内实训环境
认知建构主义强调“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按照职业工作环境来设计和建设仿真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职业感”进入学习情境, 充分感受到职业工作场景的影响, 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 建立模拟导游实训室, 配备多媒体电脑设备, 导游旗、话筒等设备, 制造职业环境氛围, 供学生进行模拟讲解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2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与旅游企业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项目, 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聘请兼职教师、教师挂职锻炼等。在《导游实务》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和老师到实习基地体验、了解工作性质, 利用假期或周末推荐学生到旅行社进行兼职导游实习, 亲身感受工作过程, 培养导游技能和素养, 锻炼职业能力。这样, 促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环境, 胜任相应岗位工作, 同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还可充分运用企业育人环境, 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德育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与服务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是一门“实务”课程, 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发能力, 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和宽广的知识面。只有这样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得到较快提高;也只有双师型教师才会对学生将要从事的导游工作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有比较全面、完整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主要依靠人才引进和学校自主培养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向旅行社、景区借用技术专家和操作能手来指导学生, 或选派教师到企业去进行培训锻炼。
3 教学活动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实训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 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成若干个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例如, 导游工作程序和讲解语言技巧的课堂讲授结束后, 安排一个“校园风光半日游”的导游任务, 由学生自行设计路线、查找资料、撰写导游词、实地演练, 这样就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力, 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全面指向学生岗位技能的强化提升。同时,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综合处理信息和资料,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从多种角度进行发散性、批判性的思考, 最后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制作出作品, 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环节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 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与融合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学环节的重构, 就是要改变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 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 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意味着, 在工作过程或行动体系中获得的, 是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综合。
教学中,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找到课程中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 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岗位的工作过程, 依据导游工作流程, 逐一组织教学。例如:将6~8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由学生自主设定场景, 按照一个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岗位扮演不同角色, 模拟带团的整个流程。通过学生扮演领队、全陪、地陪、游客、司机、酒店前台、机场安检、旅行社部门经理等角色, 参与旅游全程活动, 在不同场景完成迎团、订餐、入住、协商旅游计划、景点导游、购票、办理安检、送团等不同的任务。通过协作与探究, 强化语言交际能力与旅游业务操作能力, 拓宽学生知识面, 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力, 合作意识以及主动获取知识, 运用知识分析的能力, 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 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
5 考评体系
导游实务课程考核应该体现工学结合, 所以本门课程的考核重点突出考核学生的导游素质和职业能力, 成绩由三部分构成, 用模拟讲解实训、课堂表现情况及期末测验成绩来综合评定。
教学环节中制订工作任务进行模拟实训, 按照相应的规定给出合理的评价, 严格掌握评分标准, 并在评阅后作出讲评, 该项目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等给学生一个成绩, 该项目成绩占10%。在期末阶段, 参考全国导游考试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 了解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该项目成绩占60%。这样就改变了单以卷面成绩定分数的局面, 而是以导游素质为依据构建考评体系, 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修养与态度。以考促学, 构建了多维灵活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兵.论职业能力培养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 :150-151.
[2]魏咏梅.试论《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1 (2) :34-36.
[3]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长春.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 :34.
8.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考核与评价
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药学高职教育是随着社会医药科研、生产、流通大发展而产生的教育层次,其培养的高职药学人才对国家医药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药品生产、营销、应用、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在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属于职业方向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遵循医药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对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和实施,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二、《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课程改革的目标
项目化教学是近年职业教学改革的热点,是按照企业、行业调研分析,围绕相应工作岗位技能的需要确定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课程改革,是以药品采购和销售业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从职业(岗位)入手,依据药品采购、销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实训项目。针对每个实训项目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基本素养。
三、《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课程改革的实施
1.课程改革的思路
在课程项目设计中,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邀请行业专家和教师一起对采购和销售岗位进行职业分析,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选取课程内容,设计实训项目。教学过程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训导,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精心选取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采购、销售流程,掌握各工作环节的岗位技能,从而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较好的岗位能力提升。
2.课程改革的实施
(1)项目化教学模式。《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引入医药购销员职业资格标准,紧紧与工作过程相联系。购和销售岗位具体的、实际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其顺利完成的工作过程设立实训步骤,每一步骤为一工作任务。每一任务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匹配,实践知识与岗位相匹配,提高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授课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行业实际,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的实践一致。在校内实训基地继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包括;项目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①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每个任务为引导,若干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相互配合完成相应任务和最终目标。例如,在采购合同编制及签订任务中,由教师布置编制及签订合同的要求,由小组成员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谈判技巧来实现相应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和组织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②角色扮演教学法。例如,在学习人员推销时,在模拟药店实训室,学生分别扮演药店销售人员和顾客,模拟药品销售过程,然后教师点评分析“销售人员”表现。模拟药店实训室提供了一个接近真实的环境,让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到角色中去。通过这种教学能更直观的展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其发现问题。
③现场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情境与未来工作岗位实际相符合,因此,将部分实训内容(店堂促销、陈列、理货上架等)搬到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现场操作,让学生在通过真实工作环境,掌握药品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技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考核与评价。一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事物的评判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加强过程考核。二是要采用精确性评价和模糊性评价相结合。以往考核往往重视精确领域、比较强调答案的客观性,而较少设计学生的智慧、才能和创造力为主线的这一模糊领域的考核。作为《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这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应该是知识、技能、素质等诸多要素的融合体,因此要加大模糊性的评价,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制定学生成绩评价表:设计每个任务的评价内容、方法。考核将主要注重专业技能熟练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突出“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还包括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考核。
四、总结
通过课程改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总结、表达的能力。总之《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后将在考核与评价方法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坤,杨英云,李苗.项目教学中的管理[J]青年文学家,2011,(11).
[2]赵燕霞.角色扮演法在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03).
[3]基于职业标准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以《采购实务》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5,(02).
9.高中新课程改革总结会上的发言稿 篇九
1、明确工作思路。应试教育的现实需要仍然是目前高中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稳妥”的思路,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课程改革,一手抓高考升学,抓实核心课程,抓活选修课程。
2、提供课改保障。课程改革对学校的硬件条件、经费保障、师资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比以前更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生实验室条件,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抓住此次高中课改给我区普通高中教育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3、发挥区域优势。一是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彰显学校特色。吴家山中学的女子足球、学生科技发明、劳动技术教育,吴家山四中的艺术教育、体育、学生社团组织等都可以成为学校做好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选修课程的有利资源。二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教育资源。比如东西湖职校、各工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条件可以成为学校选修课程的教师资源、学生实践研究的物质资源。
4.变革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握课堂教学的“标高”和教材拓展的范围,选编好学生训练体题。加强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让教师在备课组的研讨环境里快速成长。加强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与专家对话,与先进学校交流。研究“走班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探索选修课的班级管理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模块考试”成绩的分析和跟踪,及时调整教师教育教学的策略。
5.落实过程评价。利用好湖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学分认定网络平台,及时做好过程性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过程管理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10.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十
——宁化县安远中学
根据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组的统一部署,2004年秋学期,我县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我校以《宁化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为指南,在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
三年来,我们以务实、求真、探索、实验的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为新课程改革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投入大量精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些困惑,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主要做法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总结,边前进。为使本校的课改实验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我们成立了课改领导组,指导组抽调精干人员,深入学校调研,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对全校新课改进行整体规划、具体安排,对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提出具体要求。我们还根据我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加强对教师教学、培训、考核等方面的措施,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确保了新课改实施、教师培训和新课程改革评估工作的扎实推进,克服了课改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实际操作中,我们突出了“三抓”。
1、抓宣传。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方方面面,新课程改革没有全社会的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为了使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社会、家长宣传新课程。从2004年至今,我们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标语、宣传栏、致家长一封信、召开学生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学生、教职员工,向社会广泛宣传课程改革的意义、特点,让课改家喻户晓,让全社会对课改工作由了解到接受、到支持。
2、抓培训。培训是搞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要通过培训来让教师接受、领悟,从而变成自觉的行动。我校教师一老二缺三弱,抓好培训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第一是狠抓知识培训和学科培训。2004年暑期,新课程启动初期,我们及时地派出所有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参加市、县级学科培训。对所有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进行分学科培训,参训达80多人次。
第二是抓住机会外出学习。几年来,凡是市、县组织的各种培训,我们都尽可能组织教师参加,使实验教师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尽快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
第三是邀请有经验的老师、专家来我校讲学,指导课改。第四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了搞好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我们研究制定了《加强校本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我们努力通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3、抓指导。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骨干教师深入课堂、走入教师和学生中去,与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在课改刚启动阶段,没有现成模式,我们就把实验教师组织起来开展研讨,进行观摩、座谈、交流。实验扩大到全县以后,我们充分利用先期进入课改实验所取得的经验,组织在课改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现场听课、召开座谈会,进行现场指导。把好的做法和经验向全校推广。几年来,这样的指导活动我们共组织了二十多场。
二、初步成效
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师生内心。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对教育工作者、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三年来,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接受、到自觉的过程。课改之初,大家对新课程不以为然,在实践中采取应付甚至抵触的态度。经过反复培训、深入实践,新课程的主要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地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初步改善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受惠于新课程的广大学生,改变了对学校的看法、对教师的看法、对书本的看法、对学习的态度。有这么一句话形象地描述道:“教师的胆子越来越小,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所取得的令人欣慰的成效。
学生的自主发展得到实现。由于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实施新课程的学生与以往同年级学生相比,与高年级学生相比,其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了,实验年级的学生厌学情绪明显减少。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很多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课堂发言积极。三是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提高,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学生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一改过去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被动局面。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问题学生明显减少。
教师的专业成长迈开了步伐。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提供了越来
越多的条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是通过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丰富了理论知识。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对现代教育理念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和理解。二是教育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很多老师已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是用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新的发展观来看待学生。三是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教师不同程度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改变了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由较单一的知识传授开始转为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四是教师的教研意识增强了。过去很多教师备课依靠现成的“教案”,现在不少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探索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新路子,很多研究成果在全县新课程实施中得到了应用。
三、问题与思考
新课程实施三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
1、新课程实施效果离目标还有差距。表现之一是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念转变不彻底,巩固不牢,有畏难情绪,教师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更新仍存缺憾,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是被动地进行;少数教师仍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问题,难以改变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表现之二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广大教师的眼界不够开阔,实施课改的手段比较单一,思路有些狭窄。表现之三是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师既有的教学价值观难以扬弃。表现之四是课改发展不平衡,新课程改革还存在一些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表现之五是课改的质量效益、社会效益的隐性表现,影响了教师与家长的参与热情,影响了社会的支持力度。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他们有的观念陈旧,有的知识老化,难以胜任新课程教学。这是制约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一个因素。
3、经费困难。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新课程培训、教研工作、添置必要的教学仪器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四、打算与安排
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课程的师资队伍。推进新课程改革,校长是关键,教师是根本。加强培训、考核,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次是加大培训力度。以课改培训、教科研活动为载体,强化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引导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师队伍的素质整体提高,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新课改的内涵质量。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实验经验,吸收兄弟学校好的做法,进一步推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是强化督查和指导。根据上级对课改实验区课改评估要求,制定对本校新课程督查指导方案。三是抓住关键环节。首先抓好评价改革研究,以《宁化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为指南,努力做好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为今后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新路。四是开设好初中综合活动课程,探索开发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亮点,同时也是难点,我们将组织力量,加强攻关,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加强新课程改革硬件建设。努力开发新课程资源,对新课程所必需的图书、资料等优先予以保证。
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受益,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推进新课程并不难,只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扎实工作。随着课改实践的逐渐深入,随着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随着社会各界和家长对课改的认同,我们有理由相信,课改必将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必将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空间,必将成为教育事业腾飞的平台。
安远初级中学
11.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 学科体系 铁路信号 一体化教学
我校铁道信号专业我省重点专业,近年来招生、就业形势很好,但由于学制缩短,学生文化素质的下降,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十分突出。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主要以加大实训力度为主,但实训的设计不系统,不彻底。姜大源老师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1],在高职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针对每门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情景设计,是一条有效、科学的教改之路。
一、冲破学科体系的藩篱,重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我校信号专业原课程为:电工电子、信号基础、车站信号、区间信号、信号施工。课程安排上要求必须先学习电工电子、信号基础,再学习车站信号、区间信号,最后学习信号施工。由于学制的压缩,学科无法按照次序进行,教学很困难。笔者按照姜大源老师提出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的开发方法,提出新的课程体系的初步方案,以抛砖引玉。
新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如下:
1.进行市场调研,与行业专家一起确立信号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
我校信号专业主要面向铁路施工企业,95%的学生从事的工作是信号设备的施工、安装,5%从事电路的实验与开通。而原课程设置中,重点难点在电路的动作原理上。
2.对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整合,形成行动领域。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复杂程度,凝练为行动领域。
3.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行动领域转化为适合于教学的学习领域,即新的课程。
4.专业教师对各个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景的设计,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
根据学校的资源,选择学生学习的载体,进行学习情景的设计。每个学习情景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方案见《信号专业课程重构表》、《学习情景设计表》。
二、两种课程体系的对比
1.基础观不同。
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立基于建造学的基础观。课程体系一般为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生要学习信号专业,必须依次学好数学、电工、电子、信号基础、车站信号、区间信号,最后进行施工训练。学习环节中,前一环节学不好,下一个环节就很难学好。目前我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不好,在这种体系下,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课堂学习很困难,上课睡觉,考试大面积不及格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们把这些现象归因与学生基础不好。特别是学制压缩后,专业教师经常抱怨:基础课没学好,如何学好专业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设立是基于生物学的基础观。基础不是不变的,基础的形成是个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如同一棵树,根系(基础)随着树干、枝叶的成长而成长。我们在对毕业生回访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校学习很差,但工作了几年,也成了技术骨干。他们的知识就是让工作任务“逼”出来的。普遍反映:工作任务需要时,学习效率很高。新的课程体系中,以设备、器件为载体,通过项目、案例教学,让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需要的理论知识,积累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际经验。
2.教育观不同。
学科体系基于知识本位的教育观。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事实性、概念性、陈述性、理解性知识,一些实验也是在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储备知识,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记忆力、理解力的考核。在这种体系中,要求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强。而这正是我们大多数同学的弱项。我们的教师普遍是学科体系下的佼佼者,教学中,总认为这些知识不难学,是学生不愿学才学不会。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观。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专业能力(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新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途径。
方法能力的提高。完成一项工作方法,一般包括六个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新的课程体系中,每门课都包括了若干个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景都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任务,学生经过系列工作过程的训练,六个工作步骤不断得以强化。方法能力得以提高。
专业能力的提高。新的课程体系的设立来源于工作岗位,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掌握知识,这种知识主要是经验性、过程性、策略性知识。
社会能力的提高。在学习情景的中,部分项目是靠团队协作完成的,可培养学生的与人共处的能力。
3.知识结构排序不同。
以学生学习转辙机的知识为例
学科体系中,学校在《信号基础》中学习的转辙机结构、在《车站信号》中学习动作原理,在《信号施工》中学习安装调试。
新体系中,在《信号室外设备安装》中设置转辙机的安装调试的学习情景,其中有转辙机的拆装、安装、调试、故障处理。
新的课程体系是对学科体系知识的重构,而不是消灭。从学科体系的观点来看,新课程的教学所教的知识是离散的,但站在工作的角度,却是连续的。
三、我校教改的优势
1. 师资结构合理。这些年,我校专业教师,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生,一部分是施工一线技术骨干(项目经理、技术主管等)。学校进行了青蓝工程、教师实训技能达标等活动,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为教改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师资基础。
2.与行业联系紧密。铁路信号施工领域,我们的毕业生占据了半壁江山。与多家企业联系密切,为校企交流、学生的校外实训,提供了保障。
3.有教改的动机。学校近年来招生就业很好,但由于学制缩短,学生学习基础的下降,教学一直很困难。从领导到教师,都想找到让学生学好的办法,也不断进行了各种尝试,但都不很理想。因此,都有深化教改的愿望。
四、我校教改的困难与对策
(一)当前教改面临的困难
1.教学观念落后。
学校以往的尝试过专业课前置、工学交替等办法,遇到最大的质疑是:基础课不学,如何学专业课?理论课还没学完,如何去实习?指责改革者违背了教学规律。由于没有理论支持,谁也无法给出有力的解释。教师带着疑惑教学,教学信心不足,对学校的教学安排也失去了信任感。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我们都是在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科体系的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的束缚着我们的思想。
2.缺乏政策激励。
新的教改方案,主要依靠教师来完成,要完成教材编写、一体化教室的建立,任务艰巨。教师积极性不高,教改肯定无法进行。目前学校跟教师关系密切的政策主要有《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师考核办法》、《高级讲师聘用办法》等,政策的主要激励点在于,鼓励教师多上课、上好课、写论文。但教改方面的激励很弱,因此如何让教师全身心参与是个很大的问题。
3.设备投入不够。
学校在实训设备不断投入,但按新的课程体系,仍有一定差距。
4.小班化教学的条件。
学科体系多为课堂教学,可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新体系中,一些项目的教学只能是小班方式进行,师资面临困难。
(二)对策
1.成立一把手负责的教学改革组织机构。
教学改革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以往学校的教学改革,只有教学部门做,但彻底的教改牵涉到学校的人事政策、分配政策、财务投入、校企交流等,需要一把手的领导决策。
2.开展头脑风暴,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
采用请专家讲课、网上搜集教改资料,学习外校先进经验等方式,树立职教新观念,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等。只有有了新的观念,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满怀信心地开展教改。
3.制定合理的政策,让教师积极参与教改。
学校修改相关政策,对参与教改的教师进行鼓励。学校的传统意识中,只有上课是主要工作,对教研工作相对轻视。新的课程体系中,教师要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情景,工作量很大,在工作量政策、考核政策中,应充分考虑。
4.加大设备投入。
基于多渠道筹集设备,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设备需求。建议国家出台积极政策,鼓励铁路设备生产厂家给职业学校提供新设备与技术培训。
5.采用团队授课模式。
某些需要小班化的教学项目,可由资深专业教师,培训其他教师,共同成立教学团队,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改革是一项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艰巨工作,让我们积极探索,为学生的成长找到最合适的路。
参考文献:
12.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十二
1 目前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与问题的提出
1) 目前,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CAD辅助设计》这门课是在机房进行的, 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但是少数学生上课时恰恰却把学习手段的优势转换为上网、聊天、玩游戏的方便之门。
2) CAD辅助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应用广泛。许多专业是将之作为一种应用软件必须开设的, 尤其是在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中, 其重要性尤为突出, 即使是一些非机类专业, 比如, 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专业, 信息技术专业, 软件技术专业也需要通过CAD辅助设计这门课程的开设增加主干专业科技含量。对于非机类专业的学生, 由于他们没有学过《工程制图》, 制图知识极为贫乏, 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突然面对图的世界便束手无策了。对于学过机械制图的学生, 虽然他们也初步具备了一些制图知识, 但他们学完了CAD也就束之高阁, 到毕业设计及面试时也忘却得差不多了。
3) 高职高专类学校CAD往往在大三上学期开设, 正值学生面临毕业之际。有的学生在为毕业后工作单位的落实而东奔西走, 有的则基本定位。此时学生已无多少心思坐在课堂上听老师一板一眼的上课了。老师们辛辛苦苦准备的教学图例, 学生也不感兴趣了, 完全出于一种被动与消极状态之中, 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 其实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竞争力。
怎样抓住学生的心?怎样改变课堂现状,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改变课程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高职高专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基层和第一线需要, 实践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2]。因此CAD辅助设计课程的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本人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 在本学期尝试了基于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是以真实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细化教学内容, 科学地设计实习性工作任务, 最终达到教、学、做相结合,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 首先要求教师从具体的工作任务出发, 设定学习情境, 然后将工作任务分解成为完成这个任务的若干个小任务, 产生“学习单元”, 从而带动学生进行实践性操作与理论学习。这样, 每一位学生通过对提出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知、理解和知识的运用,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既可以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开放的空间,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2 基于工作过程的《CAD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CAD辅助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能抄画图纸, 而且能够用图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2.1 整合教材, 制定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CAD辅助设计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课程, 教学中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针对不同的专业来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比如, 今年教授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专业的CAD辅助设计课, 考虑他们以学计算机应用为主, 以后有可能涉及到平面设计, 便选用了三维书屋工作室的《AutoCAD室内设计经典案例指导教程》为教材。在教学中, 我将此课程按由简单到复杂划分了4个典型任务:
(1) 住宅图形绘制;
(2) 宾馆图形绘制;
(3) 洗浴中心图形绘制;
(4) 别墅图形绘制。
2.2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学习单元
根据以上4个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的以章、节为基础的知识讲解, 而是将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 形成各个学习单元。将原来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重点强调基本命令的使用和作图的规范,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CAD辅助设计教学中, 我将学习单元进行如下设置, 见表1。
任务1、任务2作为基本学习内容, 是每个同学必须完成的, 任务3作为提高内容需要大部分同学 (95%) 都能完成, 任务4作为创新内容, 允许同学们自由设计创新, 所绘制的图形不求统一, 可以百花齐放。
2.3 以项目导向法为主进行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单元的教学, 要求任课老师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围绕任务展开, 需要什么讲什么。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实例图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采用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 给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 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 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每个教学单元的学习通过六步法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 来完成。
2.4 改革考核方式, 重视学习过程
在考核方面, 由原来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转变为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CAD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综合考核的方式, 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大作业综合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 具体方法如下:
(1) 每个教学任务所绘制的单项图形和平时考勤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这部分占总成绩的20%。
(2) 围绕每个任务都有一次大作业, 对于每一次大作业采取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的方式给出成绩, 记录在案。最后再综合算出每个人的成绩。大作业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重点考察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
考核方式的改进虽然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劳动, 但有良好的效果, 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平时就要认真学习, 认真做好每次实训,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程所学的内容, 而不是纸上谈兵。
3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相比已往上课先分门别类讲解命令, 再举实例, 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围绕任务展开, 教、学、做一体化, 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学生会主动思考要使用哪些命令、运用哪些方法技巧、结合哪些知识才能完成任务, 变被动为主动, 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 班级学习气氛浓厚, 上网聊天、游戏的现象绝迹了。同学们往往能够以极大的兴趣去查寻资料或是交流作图经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本次CAD中级证书考核中, 本班学生全部获得通过。
4 启示
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项方法的变更, 其意义在于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他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教学工作的拓展, 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的需求而赋予新的形势与内容。课堂教学也应该遵循科学发展观,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审视我们研究的对象, 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2) 课堂教学应该始终贯彻“自主、探究、互动”的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把一个积极性变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利用课堂这个平台, 发挥、发展、发掘、发现。为学生们自主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体现一位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职业技能水准的标志, 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革?是每一位教师时刻思索的问题, 没有改革精神和意识, 就只能是“墨守成规”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
参考文献
[1]刘刚, 胡仁喜, 高航, 等.AutoCAD2008中文版室内设计经典案例指导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李靖.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8 (22) :180.
[3]李光文.基于工作过程的“Flash动画”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 (6) :92-93.
[4]王丽卿.基于工作过程的电路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09 (1) :32-34.
[5]孔祥金.情景教学法在CAD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5) :37-38.
[6]马玉青, 计算机绘图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10) :86-87.
[7]樊茂.谈CAD图形实例教学[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79-80.
【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音乐课程改革总结06-19
课程改革的目标07-10
高中新课程改革总结09-10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09-1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06-25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09-09
初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10-09
北厍中学课程改革总结06-29
新课程改革工作规划06-30
学校课程改革工作汇报材料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