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易

2024-08-02

天人合一易(9篇)

1.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篇一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 者:李晓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法政系,青海,西宁,810008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分类号:B222关键词:儒家 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

2.天人合一易 篇二

这篇文章的主题主要就是讲究seo结合搜索引擎的双从引擎推广。让你的网站来的流量更加的多,离谱。

今天无意中去看了百度新闻,真的很强大。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非常的大,虽然很多人都在做推广,但是真正做好网络推广的没几个,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多人做网络推广,方法比较杂,什么方法都用,我以前也是,后来我发现,者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比如说什么邮件营销,什么论坛营销,都还不错,但是那些流量都是一次性的,并不能给网站带来实际的效益和转化率。

如果说道转化率,无非就是流量转化。但是那些通过论坛,或者通过博客的营销,以及邮件来的IP流量,都不可靠,都是一次性的,来了不仅得不到一些转化率,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比如说顾客,比如说我们,在搜索自己需要的东西,一般都是通过搜索一些相关性息的关键词。相关性非常强的词,才会得到你需要的信息。买东西也不例外,也是搜索相关类的关键词。就是交易类的关键词。

通过信息来的关键词IP,才有实际的用处,用户得到有效的信息,才会去认真浏览你的站点,然后收藏你的站点。成为忠实的顾客。这点我说的没错吧,

只有我个人认为,用户既然来自搜索引擎,那么最主要的推广手段就是吧搜索引擎做好,吧你的网站关键词做好,流量自然就来了。推广方法在多,只要攻略好一门,你就是人才。就能带来流量和利益。这点是不克否认的。

3.天人合一易 篇三

[摘 要]艺术表现形式始终顺应自然的存在与人文精神的需求,从而将自然与人文整合起来,造就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应,使精神上得到纾解。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是一种对话与交往的关系。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国古建;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双向融通。

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它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如天坛、故宫、江南典型民居、园林等,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的群体美、环境美、亲和自然之美,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之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

天、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天是相对于大地而言的。人站在地球上,月球是天空中的一个明亮的星体;若人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就是悬于天空、且比月球更明亮的星体了。若以人为主体,则人体以外的整个宇宙星空都是天,当然也包含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可见,人与天的关系实质上乃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天与人原本就是合一的。道家就以“究天人之秘,合天人为一”为根本。《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老子《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

东方古贤的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美、至善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之于生命如此,之于艺术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一向以取得与自然的协调而著称于世,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这种看法准确地道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意境。从本质上说,中国传统建筑能形成有别于其它国家民族建筑文化的格局及体系,除受制于地域、民族、气候、制度及历史等因素外,“天人合一”这个几乎贯穿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之始终的哲学审美观念,则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事实表明,遵法自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实际上成了古代中国人营构建筑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一种理想境界。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山西,是我国保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称之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居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合院式宅院逐渐成为该地区民居的主要形态之一。自明清以来,由于商业票号在山西的繁荣与发展,一些发迹的富商纷纷回乡建宅,他们巨大的财富为修建精美的民宅提供了经济实力,从而带动了山西民居建筑水平的普遍提高。山西民居由于融人了商业文化,从而对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山西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留存至今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商人住居,如祁县的乔家、渠家大院,平遥的日升昌票号,太谷的曹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等。这些精美无比、保存完好的宅院,通过精心的布局、高超的技艺、合理经济的手法扎根于所在的地域,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孕育着丰富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其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山西传统民居是中国典型民宅合院建筑追求儒家“天人合一”审美理想的一个显例,仅从宅院建筑中的“堂”上就能看到这点。山西民居的“堂”位于合院建筑中轴线的重要位置上,堂前的庭院是一空地,上对苍天,组成了完整的天地象征。堂是一个家庭叩拜天地、祖宗的地力一,是举行盛事之所。堂的尊位上常供有类似“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其“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随人愿,人不违天

堪舆,即风水,它是伴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运而生的一种民间思想。在古代大凡有建筑营事活动,人们首先要察考环境,舍此则不大可能实施建筑活动,从本质上说“统领堪舆”思想的主脉其实就是“天人合一”意识。不管是兴建宫殿、陵寝还是园林、民居,最终都期望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堪舆学说倡导的“天人合一”观是通过堪舆实践对传统建筑营事活动施加的影响。大到城市建设、建筑的选址、房屋的立宅坐向、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分割,小到院、门、墙、路、天井、排水、装饰、绿化及禁忌等,堪舆学均有自己的“合一”审美原则。它将建筑营事纳入到天、地、人和谐感应的总体秩序之中,求取“天地人”的亲和浑一。

中国古人在艺术上追求“形、神、气”的结合与统一,而其核心又在一个“气”字上。如书法、绘画则有“气势磅礴”“气韵生动”的要求。堪舆学说主张气脉、气场,“生气乃第一义”,必须聚气吐纳,实与生命牧关。气场原理的应用自然会联系到与人息息相关的住居中,四合院的大小庭院成为各有功用的大小气场,主院落更是全宅的中心气场,对于住居充满生气与活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山西民居的大院平面力一正紧凑,四周高墙封闭。在北力一风沙肆虐之下,外部即使“高天滚滚寒流急”,而其内部仍安宁无恙,自成-统,其藏风聚气功效非常。然而要使居住场所充满生气与活力还必须使院落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让“气”流通于天地之间。院落座地朝天,敞口于上,承接日精月华,阳光雨露,纳气通风,给住宅带来必需的新鲜空气,同时雨水又荡涤着地面各处的污秽,不断使居住环境新陈代谢。这与院落构成通天接地的特性分不开,其中蕴含的深刻设计哲理就是院落气场须沟通天地阴阳之气,在这里院落精神的又一表现是对“天人合一”设计意念的追求与强化。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不是局部影响、或力-法技巧力一面的影响,而是根本上的、全局的、整体性的影响,它使山西民居在整体特色上追求一种宇宙和谐和本体之美,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于有限之中追求无限,实在之中追求虚无,个别之中追求一般,与天地同心,与日月交流,与万物合一。

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是美学的最高法则,我国建筑师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考虑。无论从形式感、造型、格调、色彩关系、高度变化、线条变化等方面,总是从系统美学总体审美效果上创造群体和谐统一之美,强调与环境关系所造成的烘云托月之美,强调亲和自然之美。

中国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仅有静态的“可望”,而且也有动态的“可游”。人们在漫游画面中变化无穷,移步即景,情随境迁,从漫游中体会全画的神韵。

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园林又不同于宫殿、长城、庙宇、桥梁,它有自身的一些特色。古代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把自己喜好的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追求秀逸、超脱的意境。历代许多文人画家直接参与园林设计,如唐代的白居易、王维;宋代的苏东坡;明末的计成;清朝的李渔等都是杰出的代表。文人画家参与所造之园,往往以山水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词与园林建筑结合,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以杭州西湖为例,苏堤犹如飞架在湖面上的一条长虹,连接百花洲、芳华、点翠、浮碧、荔浦和西新。它既是重要的景观,又起到分割水面的作用。它能顺应自然,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景色随晴空而变化无穷:旭日东升之前,在苏堤西新桥远眺,湖水似沉睡于梦中,不见涟漪,碧彻清莹,此时西湖,格外柔美恬静。远处群山环抱,近处亭前水清如镜,亭后林密浓荫,山青水秀。当皓月当空,月光明媚,碧空万里,波光闪烁,泛舟湖上,微风拂面,远处飘来悠扬南曲,可谓人间之极乐世界。正是“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园。”而在细雨霏霏之时,纵目湖光山色,云山迤逦,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卷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在于:含蓄抒情、富于绘画美和韵律美,其妙在曲,欲露先藏。园林中的参差布局,虚实对比,组成园中有园,变化的空间序列成为旋律上的起伏收敛。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小园不觉其小,大园不觉其旷。尤以占地较小的园林,藉助于引景、借景等手法,使迂曲折的景色变化无穷,犹如一幅幅构图完美的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其纤细雅致,堪称人间一绝。

中国的园林创作,高度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使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使自然意境给人以启示和遐想:“观烟波浩渺而思其意境,仰崴嵬嵯峨而感其气势。”移天缩地,在于君怀,人世之外,别开幻境,使人们在有限的园林中领略无限的空间。虽身在园中,却似在真实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使得“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从观赏落霞孤雾、秋水长天而进入“天高地回,觉宇宙之无穷”的幻境;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意境中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4.天人合一易 篇四

内容摘要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它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如天坛、故宫、江南典型民居、园林等,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的群体美、环境美、亲和自然之美,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之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

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它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如天坛、故宫、江南典型民居、园林等,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的群体美、环境美、亲和自然之美,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之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的先哲以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乐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即认为整个宇宙天地处于“流而不息,含同而化”的状态之中。意思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于整齐、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

天、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天是相对于大地而言的。人站在地球上,月球是天空中的一个明亮的星体;若人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就是悬于天空、且比月球更明亮的星体了。若以人为主体,则人体以外的整个宇宙星空都是天,当然也包含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可见,人与天的关系实质上乃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天与人原本就是合一的。道家就以“究天人之秘,合天人为一”为根本。《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老子《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

从人类起源看,人是大自然演变的产物,天人相应系指人体具有了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相互通融,万物处于阴阳相交、阴阳互补、阴阳合和的状态中。天体运动在生命体上留下深刻的痕迹与信息,天人合一思想告诉我们,人体就是宇宙全息的缩影。天体运行和谐有序,正常人的生命现象也是阴阳平衡、井然有序的。现代医学也充分证明,胎儿孕育过程,浓缩了人类亿万年的进化过程。

东方古贤的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美、至善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之于生命如此,之于艺术也是如此。本文结合天人合一观对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建筑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作一探索。

建筑美学

代表古代人审美观念的中国建筑师喜欢富丽华贵、雍容大度的美,所谓泱泱大国之风。紫金城、阿房宫、长城、嵩岳寺塔、佛光寺、寄畅园、颐和园、布达拉宫等杰作,闪烁着中国古建筑的光辉。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空间变化极为丰富。不但从造型、空间布局、总体规划独具特色,而且作为中国古建筑美学的主导思想的天人合一观,在建筑设计中从多方位、多层次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称美源于自然亦道法自然。

对称美是形式美的美学法则之一。人的形体是对称的,鹰、猛虎、雄狮、孔雀、金鱼、知了、蝴蝶等等无一不表现出对称的形态。人和动物之对称能给人以健康的美感,若不对称则给人以不愉快的印象。对称美源于自然亦道法自然。中国古建筑道法自然对称之美,无论是宫殿、庙宇、宝塔、桥梁、楼台亭阁等几乎都考虑到“对称”这一美学法则的应用。为什么中国古建筑能给人以美感呢?这是因为“对称”能给人一种平衡感和稳定感,这反映了人们在审美实践中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要求。

天象数字的应用。

天象数字在建筑中应用最多、最典型的可以北京天坛为例。天坛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当时天地合祭,故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方泽(地坛),才改名天坛。

古代十以内的偶数称为阴数。奇数中的一是太极,三才是奇数之始。天坛几何尺寸严格采用阳数,象天地人之三,故阳爻称九。祈年殿运用天数和象征性数字处有殿高九丈九,屋檐三层,裕谷坊三层,殿顶周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外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个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中二层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内藻井下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全部柱子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宿);殿顶四周三十六根枋桷(象征三十六天罡);辞蕉门外有曲折走廊七十二间(象征七十二地煞)。天坛这一组天象数据和构成的完美的建筑艺术形象及其园林空间,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学的深远影响。

阴阳合抱溶于建筑之中。

老子的太极图(即阴阳图),最集中、最形象地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太极图表示宇宙两种对立力量(用黑白表示):它们互相共存着,同时又互相作用,相互转化着,由具有动态的曲线表示,阴阳两极并非机械限定,而是一种辩证的运化关系。

在中国古代建筑师看来,中国的空间概念永远是两种对立的力量和谐而又动态地共存于统一体之中:虚实、有无、大小、对隔、曲折、左右、色空、起伏、动静、刚柔、敛放等阴阳对立的力量始终处于一个互相对峙、转化、周而复始无限运化的关系之中。

佛教强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的对等,隐喻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精神世界的共存和相互转化。显然,佛教创造了一种富有人和自然灵性的“虚空”、“幻境般”的审美意识。而在老、庄哲学思想中,“有”、“无”代表着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与非实体属性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或只有“无”而没有“有”。但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中,则侧重于对立事物中“阴”的融合力,强调“无”的功能。他们把“无为而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作为人生哲学,主张酷爱自然,在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得以抒发自我心灵和自我满足。这种“无为”渗透在艺术中则表现为“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审美意识。由此可见,“色空共存”、“有无转化”、“虚实相生”乃是中国空间概念的核心。它强烈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艺术观,也包含着影响中国建筑美学的审美意识。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筑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的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的建筑群。建筑设计中既要设计“实”,也要设计“虚”。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有无相生”的审美思想,气势恢宏的北京故宫是如此,水乡江南一些典型的民居也是如此。

群体美、环境美与亲和自然之美。

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是美学的最高法则,中国建筑师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考虑。中国古建筑无论从形式感、造型、格调、色彩关系、高度变化、线条变化等方面,总是从系统美学总体审美效果上创造群体和谐统一之美,强调与环境关系所造成的烘云托月之美,强调亲和自然之美。

故宫是一首凝固的交响乐:华表与金水桥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序曲,主旋律由天安门、午门逐渐展开,太和殿可视作交响乐的最强音,达到了乐曲的高潮。走到御花园,乐曲就进入尾声。到了地安门全曲圆满地结束。故宫还是一幅画,从任何角度看还具有绘画之美:整个围墙就是画框,画面富于节奏美、韵律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

中国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仅有静态的“可望”,而且也有动态的“可游”。人们在漫游画面中变化无穷,移步即景,情随境迁,从漫游中体会全画的神韵。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建筑单体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所造成的美。每个单体只是作为全群的一部分而存在。例如,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环境中才有生命,太和殿只有在紫金城的森严氛围中才能造成一种神圣的气势;藏于深山中的古寺,深山因与古寺融为一体而变得更加神秘,古寺因深山的渲染衬托变得更加清净,给人以超尘拔俗宁静之美的审美感受。

中国建筑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过去风水先生要“观势”、“观相”,实际上就是建筑选址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应该说,这是颇具美学价值的调查研究。在自然环境中搞建筑要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运用对景等手法,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天下名山僧占多。古代庙宇的造址,一般选在三面环山、一面空旷朝阳的环境中,既能避风,又能沐浴阳光。如北京的碧云寺、山东的灵岩寺、南京的栖霞寺、敦煌莫高窟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恒山悬空寺,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不在巅,下临深谷不在麓,倚山做基,就岩造屋,虹桥飞跨,殿宇悬空,构成惊险奇特之美。

以上数例皆为依山之势者,也有不少建筑傍水之姿者,或二者兼而有之,如长江的黄鹤楼,钱塘江的六和塔,洞庭湖的岳阳楼,昆明湖畔的颐和园等,如果不是依山傍水,这些华丽的建筑也就不能相映成趣、借景生色了。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中的中国建筑,“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自然与建筑二者的关系相伴相存的亲和关系,好像不是人为加上去的,而是地上长出来的。自然与建筑群体组成了一个更大的“群”,可见,“群”是中国建筑的灵魂。

中国建筑的特色主要是相对于西方欧洲人而言的。中国人与欧洲人在建筑文化的思维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欧洲人重视形式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建筑中这种明确的逻辑概念与因果关系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如西方古典建筑中,将建筑的造型分解为可以理解的各种几何形体,并将它们符合逻辑地组合在一起。绝大多数的西方古典建筑都可以分解成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在这些形体中,方就是方,圆就是圆,任何形体几乎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欧洲人喜欢在一些宗教建筑上饰以壁画:因为飞鸟都有一对翅膀,所以壁画上的能飞的小天使就合乎情理地安上一对翅膀,完全合乎形式逻辑的因果关系。

中国人似乎更重视辩证逻辑,重视事物的`辩证统一,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因此,如上所述,中国建筑尤重群体效果,无论宫殿、寺庙、宅第的群体,还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均追求整体统一,造成所谓星列棋布、群星拱卫之势。中国人在宗教壁画创作中,无论是敦煌飞天,还是嫦娥奔月,就没有诸如翅膀之类的赘饰,只靠轻飘的自然姿态,随风飘动的衣带,跃然升空,充分体现中国人在处理艺术问题上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

在建筑的个体造型上,中国建筑似乎是有意识地回避纯几何的东西,建筑的屋顶、檐部、脊饰都是由一些不可捉摸的自然曲线构成,在艺术趣味上追求“离方遁圆”,这些都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个体造型上迥异于欧洲古典建筑。

古代中国人与欧洲人在建筑理论上也是有显著差异的。古罗马的维特鲁特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实用、坚固、美观”三原则,欧洲建筑师对形式美的法则,诸如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称等均有系统的研究,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美学法则。

上述形式美的法则,在古代中国建筑师看来,只是建筑理论的表面层次的东西,中国人对这些美学法则不仅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得十分娴熟,而且中国建筑师的着眼点在于更深的层次上:在于建筑群体的谐和,在于建筑整体与自然、宇宙的谐和,在于建筑与人类自身的谐和,在于体现出宇宙的秩序感与和谐感,从总体效果上给人以威慑人的气势感和感人的崇高的美感,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园林美学

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园林又不同于宫殿、长城、庙宇、桥梁,它有自身的一些特色。中国园林石求奇、廊求ā⑺求曲、路求幽,假山叠置,奇花异木,四季更迭。

古代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把自己喜好的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追求秀逸、超脱的意境。历代许多文人画家直接参与园林设计,如唐代的白居易、王维;宋代的苏东坡;明末的计成;清朝的李渔等都是杰出的代表。文人画家参与所造之园,往往以山水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词与园林建筑结合,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以杭州西湖为例,苏堤犹如飞架在湖面上的一条长虹,连接百花洲、芳华、点翠、浮碧、荔浦和西新。它既是重要的景观,又起到分割水面的作用。它能顺应自然,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景色随晴空而变化无穷:旭日东升之前,在苏堤西新桥远眺,湖水似沉睡于梦中,不见涟漪,碧彻清莹,此时西湖,格外柔美恬静。远处群山环抱,近处亭前水清如镜,亭后林密浓荫,山青水秀。当皓月当空,月光明媚,碧空万里,波光闪烁,泛舟湖上,微风拂面,远处飘来悠扬南曲,可谓人间之极乐世界。正是“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园。”而在细雨霏霏之时,纵目湖光山色,云山迤逦,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卷。

如果说西湖风光向游人展示一种阴柔之美,则佛教圣地四川峨嵋山又向人们展示一种阳刚之美。它以“景层高、旅程长、山形雄秀,气象奇异”而独具一格。若在春秋雨日,远眺巍然耸立的山峰,浓云浓得像远山,而远山淡得似浮云,是山是云,已难分辨,变化无穷的云雾,缭绕于群山之间,山峦奇峰,忽隐忽现。攀登之仰视可感受巍巍峨嵋之崇高;途中之平视随处可见群山环抱、点缀于万绿丛中的寺庙园林;下山之俯视则有“一览众山小”、“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亲身感受。如果说西湖风景是一幅山明水秀的横幅山水画卷,那么峨嵋山色就是一幅气势雄浑的条幅山水画卷。

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也有明显的差异。

欧洲园林是雕刻性的,而非绘画性的。强迫大自然符合人工法则雕刻成的立体图案:草坪、水池、花坛都是几何形的,甚至把树木也修剪成各种几何形态———园球形、半球形、锥形、多角柱形、短墙式绿篱等被称为绿色雕刻。林荫大道又平又直,林园中点缀以人物雕塑、喷泉,使人感觉整齐有序、心旷神怡,富于逻辑性而易于理解,整个园林外在而暴露,游人一览无余。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在于:含蓄抒情、富于绘画美和韵律美,其妙在曲,欲露先藏。园林中的参差布局,虚实对比,组成园中有园,变化的空间序列成为旋律上的起伏收敛。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小园不觉其小,大园不觉其旷。尤以占地较小的园林,藉助于引景、借景等手法,使迂ㄇ折的景色变化无穷,犹如一幅幅构图完美的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其纤细雅致,堪称人间一绝。

5.特色易班(建桥心理易班) 篇五

全校参与、资源聚集,建设“心理易班”

——上海建桥学院特色易班建设工作介绍

编者按:上海建桥学院在两年多的易班建设实践中,发掘和培育了一批吸引学生、富有特色的易班项目,形成了以“心理易班”为主导的特色易班建设模式。通过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等项目建在易班上,发挥易班网络平台的特点和作用,鼓励全校师生参与,不仅逐步扩大特色易班的影响范围,而且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上海建桥学院自2010年5月开始启动易班建设工作以来,依托易班市、校两级平台,以“全校参与、资源聚集”为思路,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易班建设。通过全校、各院系和各班级在易班平台的统一联动,以及线下依托校园易班工作团队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热情,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让广大同学能够在网络宽松环境中、活动愉快氛围中受到教育,也提高了学生使用易班的热情。

一、心理易班建设背景

之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经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危机防范与干预三个层面的工作机制。开展易班建设后,学院在三层工作机制上进行了拓展,建立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易班系统(以下简称“心理易班系统”)。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相比,心理易班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做到系统资源共享;线上和线下互动。通过实践,心理易班系统的作用非常明显:一是可以依托易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二是进行心理危机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三是进行网上心理咨询预约。

二、心理易班系统设计 1.组织系统

上海建桥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易班系统由三层组织架构组成,分别是:学校层面心理易班教育系统(简称“学校心理易班”)、院系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易班(简称“学院心理易班”)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易班(简称“班级心理易班”)。其中:学校心理易班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校心理协会全体人员、各学院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协会负责人组成;学院心理易班由学院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协会全体成员、各班心理委员以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有关人员组成;班级心理易班由班级和宿舍心理委员、学院心理辅导员和学院心理协会有关成员组成。

2.内容建设

学校依托班级易班的话题、网盘和相册三个方面主要功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设工作。其中:话题设有心理知识、心理案例、心理应用、心理测试、校园生活、通知、工作计划及总结、影视欣赏等类别;网盘设定了九个固定的版块:心理知识普及、三级网络、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社团、心理研究、危机干预、联系方式、心理照片。在此基础上,学校心理易班、学院心理易班和班级心理易班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增加其他版块。相册包括各种网下活动的照片、心理图片和愉悦人心情的风景照片等。照片可以用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使用。

三、心理易班建设情况 1.队伍建设

上海建桥学院心理易班系统目前已设有1个校级心理易班、6个学院心理易班、并在各班级建设了班级心理易班。各级心理易班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话题,并按照心理易班建制组建了一支九百多名师生、覆盖学校的骨干队伍。

2.开展培训

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易班建设工作,上海建桥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培训。这些培训形式各异、内容广泛并根据不同层面和不同对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根据培训组织形式的不同,分为学校层面开展的培训和院系层面的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分为针对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针对各学院心理辅导员的培训、针对校院心理协会学生骨干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等;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分为易班和心理易班知识普及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的培训等。

同时,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易班工作,该校拟定了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易班的建设标准,对普通班级易班建设提出了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具体要求,为此,该校还对各院系班级的心理委员开展定期专业培训,提升他们使用易班的技能,更好的利用易班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活动评比

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易班平台,上海建桥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团体辅导活动、心理易班辩论赛、建桥最美微笑大赛、心理易班风采展示、心理剧大赛等,深受广大学生们的欢迎。

为促进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易班的建设,该校连续两年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易班”评选活动,要求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易班根据该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要求和重点工作开展易班建设,学期末专门制作风采展示帖,向广大师生展示建设成果,最后由班级管理员进行现场汇报答辩,接受评委的评审。

4.建设成效

截至今年8月,该校心理易班共发布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话题3.7万个,回帖2.5万次,话题的点击率约为50万次。由学生自主建设的反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陶冶学生情操的各类相册850个,存放照片2万余张。同时,该校校级平台还为各班级易班心理健康教育版块提供了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的视听教材,供学院和班级的师生下载。

6.中国现代史易错易混淆分析 篇六

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2.为新中国成立做好准备的会议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是辛亥革命;结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的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1952年土地改造的完成。

4.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

5.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的事件是新中国成立;

6.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抗战胜利。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的事件是—港澳回归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而非祖国统一。

8.农村政策四次调整中,先后顺序是:

土地改革----农业的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一五计划的成就中“一桥三路”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而不是铁路。

10.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机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党的会议。

1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2.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是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3.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深圳、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岛。

14.1971年26届联大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

15.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到,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周恩来1953年首次提出)

17. 最早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尝试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我国对少数民族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19、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依据是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决定斗争最终结果的主力军。

20、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21、历史转折:

(1)党史上的转折: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其它转折: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社会性质改变的一定是重大转折,转折不一定改变社会性质。

22、五四青年节:1919五四运动。

七一建党节:1921中共一大。

八一建军节:1927南昌起义。

23、军队名称变化:

南昌起义:国民革命军;

秋收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

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

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

24、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25、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在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共七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

26、中共领导的南昌、秋收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

27、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说明了什么?

弱国无外交。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原因:帝、官、封。

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内有腐朽的统治(长期闭关锁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外有列强的侵略。而根源在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8、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标志是三大改造。

29、土地改革是把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土地依然是从私有到私有,土地私有性质没有改变,所以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性质发生变化,由私有变公有;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一次创新。

30、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土地改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1953年开始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即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31、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不是完成了工业化。即:一五计划的工业建设成就的最大意义是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2、“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党的历史上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得以解决;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及后来的最长的左倾错误——wenge,导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差距,解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33、1971年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不是加入,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34、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中美建交。中日建交(1972年)早于中美建交(1979年)。

7.践行教学做合一 篇七

——盱眙县淮河实验小学 张佐梅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性。高效课堂需要解放课堂上的老师和学生,释放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做”为中心,把课堂与大自然、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达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的目的。践行“教、学、做的合一”,努力打造一个高效率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高效课堂 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的教学论。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光“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生光学而不去做,也不能算是学。教与学这两个活动都要以“做”为中心来展开。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由此看来,教、学、做是一个整体,是教学方法的三个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在“做”上教的是教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课堂一直偏重于“教”,忽略了“做”这个中心。“重理论,少实践”旧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师生的“做”,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所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 推进,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性。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教学做的合一”,才有可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出目前低效的局面。那么,怎样使这三者合一呢?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怎样去“做”呢?下面结合一些课堂实践说说我的看法。

一、解放课堂,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打破了传统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空间、时间要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解放双手,使学生能动手操作;解放眼睛,使学生学会观察;解放嘴巴,使学生能说会谈;解放空间,使学生能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获取生活中的学问;解放时间,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作业中解脱出来,把时间用刀刃上。与此同时,教师也将感受到课堂积极向上的氛围,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教学一年级下册《雨点》一课时,雨点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姿态是学生的理解重点。读完诗歌我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雨点在不同的环境里姿态不同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都陷入了沉思。我把池塘、小溪、江河、海洋水流的录像放映出来,放手让学生讨论。学生大胆设想,纷纷发言,通过对比,和同学互相交换自己心得,最终自己找到了答案。在理解课文之后让学生发挥想象,配上动作,把诗歌的内容诵读几遍,这课的教学任务就轻松的解决了。解放课堂不但把教师从传统的主灌输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也将学生从严谨的课堂中解脱出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率也事倍功半。苏教版教材中单元练习里的“口语交际“,这些交际内容光凭借教师 的讲解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如:“指路”、“学会道歉”“判断图片中的小朋友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的想一想、演一演、议一议。学生在头脑、眼睛、嘴巴、双手、时间都得到了解放的同时,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教学方法,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让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开拓,让学生在摸索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手、眼、口、脑都动起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被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以学定教,走出课堂,融入大自然

大自然中有很多我们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很多时候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来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大自然四季更替,万物变幻,祖国的山河景色或秀丽,或磅礴,或旖旎„„我们从文字上让学生想象还是非常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自然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如:习作教学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再把眼里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手摸到的等一一写下来。有了素材,学生的习作自然水到渠成,内容充实,情感丰满。再如:教学《夹竹桃》、《广玉兰》、《荷花》等一类写植物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枝叶、花朵、姿态。当学生对这些植物熟悉了,再读课文中的句子时脑海中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植物的影子,这些植物的特点不用归纳也心知肚明。再如:教学《长城和运河》、《雾凇》、《美丽的南沙 群岛》、《台湾的蝴蝶谷》、《水乡歌》、《鸟岛》等描写祖国大江南北的课文时,就必须结合多媒体资料让学生领略河山的美,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内心直观的、独特的体验。当教师把学生置身于那样的情境中,学生内在对美的欣赏提高了,内在的情感也就被调动起来,更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学生的学来定老师的教,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突显出来,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就更轻而易举了。在语文的三维目标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它的达成直接说明一节语文课是否高效。以学定教,走出课堂,就是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感受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先做后学,体验生活,感悟文本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要培养的基本能力。我们要结合教材,要多读,通过大量的读来体会文章的含义。可是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生活中的体验是无论如何感悟不了文章的内涵的。目前选入语文课本的的教材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文本文质兼美,非常有教育意义。但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有些文本还是有些远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如一些叙事的文章。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先做后学,模拟生活中的现象,在模拟中感受角色的心理活动,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教学《半截蜡烛》一课,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随着事态的紧急—蜡烛燃烧的程度,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内心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简单了解故事发展的背景,再来演演各个人物,在在一次次的对话中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使得学生 掌握文中的中心思想。再如: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一课,要让学生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首先,摆好道具,模拟山上和山下的情境,使学生对大小松树的所在位置有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再把小松树从山上移下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是大松树高还是小松树高?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知身边的人、事,等他们对生活有了深深的体验,再在课堂上进行“教”和“学”,语文课堂教学就高效多了。

四、“做”中创新,“学”中实践

马克思说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学生只有在主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他们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破坏,是探究。在“做”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地去解决问题,才会有不断地创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才能将形象的和抽象的结合在一起。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一课,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拼飞机模型,使他们能近距离地观察飞机的外形,了解飞机的结构,知道各种飞机的功能;从而激发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树立长大用科学的志向。通过学生的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去认知,最终获得真正的知识。因为学生的做是亲身经历,不是走过场,不是为了做而做,所以他们脑海里的印象会更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更透彻。再如:教学一年级《三个小伙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栽树的过程,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后操场一块小空地上,让学生几人一组学栽树。当他们挖坑,施肥,放树苗,培土,浇水完成栽树之后,每个学生都牢牢地 记住了栽树的步骤。学生在栽树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互相合作的重要,当我们再回头来学课文时,根本不用老师的讲解,学生自己就能把知识点掌握。只有在“做”中创新,“学”中实践,才能使学生的口眼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的实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做”为中心,把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做”中学会创新,在“学”的过程中实践并加以总结。当然我们并不能要抛开课本,随意地去“做”去“学”。相反,它需要一些“活的”、可实际操作的教学做合一教材,因为“做”并非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劳力上劳心”,即在行动中思想、用思想指导行动。整个教学活动是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得出一个新的价值,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在问题不断解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质疑、检验并内化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除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对其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放在今天仍然具有它的先进性、前瞻性。“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与现代教学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培养人才不谋而合。“教学做合一”能恰如其分地弥补现行教育方式的不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种教学方式的推广和应用将对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 作者:陶行知

2008年6月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 作者:周洪宇 2011年5月1日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 作者:朱志仁

8.三证合一变更流程 篇八

办理地址:发证机关中山区,在三八广场行政服务中心一楼右手边。如果是外资或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在海口路(钻石湾)市行政服务中心一楼。

材料:三个证件的正副本,经办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书,公章。程序:先排号,网上自行下载或购买委托书(1元/份),柜台有模板,按模板填写信息,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剪下来贴上,盖上公章提交即可。

提交后,5个工作日取新的营业执照

刻发票专用章

领完新的执照,用新的执照,重新刻一个发票专用章,在行政服务中心左手边

备案表变更

办理地址:新开路外经贸大厦2508室

材料:经营备案表原件,新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法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公章,申请表加盖公章 注:地址一律更新为辽宁省***

申请书

大连市外经贸局:

我公司因《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内容发生变更,为保证登记表内容准确有效,特申请变更如下: 1.地址变更

变更前:

变更后: 2.地址英文变更

变更前:

变更后: 3.法人变更

变更前:

变更后: 4.有效证件号变更

变更前:

变更后:

大连

有限公司(公章)

2016年 月 日

外汇变更

办理地址:中山广场和友好广场之间,人民银行一楼

材料:带新执照,变更通知(工商变更核准通知书),备案表,还有申请表(银行给),公章

程序:审核原件,留有盖有公章的复印件 税务变更

1、国税、地税重新办理三方协议

2、地税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易税门户-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纳税人信息-导出-导出全部-正常-确定,按照自定路径,保存*.txt文本文件,然后按照新的税号增加申报单位:系统管理—单位管理—新增。以新建立的单位进入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系统。在纳税人信息中导入刚才生成的*.txt文件。

3、对于一般纳税人一定要在旧号码的发票全部认证完了以后再拿着税控盘去发行,对于出口企业没有税控盘的就直接到出口变更即可,但是也要把手里的旧号码发票全部认证完,如果三证合一以后旧号码发票窗口认证不了,可以在机器上自行认证。税控盘发行以后,旧号码的发票就不能再认证了。中山区手里的原来的发票不用作废。

4、三证合一以后的那个征期,报国税增值税,可以把新号码和旧号码的认证资料一起填表,到窗口填纸质的表。并且税控盘清卡是一定要到窗口清卡的。海关变更 在大连海关首页-下载专区下载:进出口收发货人变更、注销须知,按要求填表,准备材料,1、《报关单位变更、注销备案登记申请书》

2、海关注册证

3、工商变更核准通知书(工商局领取)(应当自变更生效之日起30日内提交海关)

4、变更后的《营业执照》

5、变更后的外经贸局《对外经济经营者登记备案》或《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6、报关单位情况登记表

7、《授权委托书》和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100元,10个工作日带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去领取新的海关大本。电子口岸卡变更

登录 下载2号表和电子口岸业务办理登记表,携带法人卡,操作员卡,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海关注册证复印件,介绍信。

办理地址:港湾街航运大厅2楼进门拐角。CA数字证书变更

带新营业执照复印件,公章,数字证书,到解放广场数字证书服务中心办理变更,免费的。银行变更

9.天人合一易 篇九

与西方文化强调的人们只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观念不同。由于承袭古代传统文化观念,“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我国人民彻之入骨、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据有关专家考证,“天人合一”理论源于商周,兴于春秋,善于宋明。虽然我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依据传统儒家观点来看,“天人合一”中的“天”是构成人类社会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本原,人性、人心以“天”为本。人心又细分“四瑞”,分别是:“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并且“人皆有之”,“天之所与我者”。就是说,人们自呱呱坠地的同时,其心中就秉承了这“四瑞”,所以人性本善。正如《三字经》开篇言:“人之初 性本善”。随着人们在后天成长过程中,由于很多人受到各种名利及欲望的蒙蔽,无法显现自己本来固有的道德行为本原,而有了善恶、贤愚的划分,即所谓的“性相近习相远”。因此,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就是去除外界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做到“求其放心”,并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但“不逾矩”的一种自觉地履行各种道德原则的境界,实现个体与共体,主体与客体,思想与自然的统一,以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能和谐共存。实现个体与共体,主体与客体,思想与自然的统一,以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能和谐共存,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道家文化讲求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儒家,待小子有机会另谈。)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思想对诸如自然、社会、道德、审美意识等都有其深远的影响。在下希望从管理角度姑且冒昧探讨,不当之处,还望各位看官斧正一二。

上一篇:感恩教育心得体会:感恩所拥有的一切下一篇:小学二年级文明礼仪演讲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