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诗歌作品

2024-12-01

学生诗歌作品(精选17篇)

1.学生诗歌作品 篇一

妈妈,

小小的眼睛却充满了智慧,

每天五点半起床,

开始了您一天的忙碌。

二十五年,

您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什么是坚持,

您的店总是顾客盈门,

因为您的仔细与耐心,

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与信赖!

妈妈,

瘦小的身材却充满了力量,

您是家里的顶梁柱,

要强的您从不认输。

您用坚强教会我怎样做一名强者,

您的平易近人为您结交了很多的好邻居,

大家总喜欢帮您交上水电费,

总愿意在您忙的时候搭把手,

因为您的乐观与好脾气,

为您带来了好口碑!

妈妈,

没有上过学的您却充满了智慧,

善良的您通情达理,

您对奶奶的用心呵护让我为之震撼。

您总说: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知道,您的内心深处溢满了爱,

尽管有时您也会唠叨个不停,

有时也会抱怨生活的不公,

可您的女儿理解您,

生活的压力也需要释放!!

妈妈,

不善言语的您却明白很多道理,

您总会在我们夫妻吵架后批评我的不是,

您总会在我不顺心不如意时鼓励我,

您总会在我需要帮助时没有任何理由的支持我,

您总会在我得意时为我高兴,

您为我祈祷,

您为我担心,

您为我祝福,

您为我、、、、、、

妈妈,

好多话想对您说:

请原谅女儿的小任性,

请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请相信您的孩子能行,

请您一定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妈妈,

祝您健康、幸福、快乐!

[我的妈妈(学生诗歌作品)]

2.学生诗歌作品 篇二

图1刘怡 11岁江西万安县买验小学指导老师:何东岳

图2 汤佳杰 12岁江苏海门市正余书法艺术学校指导老师:冰凌

图3 王鹤翔江西安福县平都二小四(1)班指导老师:邹淑萍

图4 肖谢永康江西吉安市阳明路小学四年级指导老师:彭晓红

朱媛江苏涟水县朱码中心小学指导老师:李丽霞

任鑫烨山东邹平县好生办蒙家小学指导老师:尹红

陈妤江西九江开发区滨兴小学四(4)班指导老师:王志芳

3.教会学生鉴赏诗歌 篇三

一、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由浅入深再现诗歌意境

由于诗歌语言精练且意味深远,初读一般都能模糊的知道个大概意思,但却不明就里,因此我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品味”的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即感知诗歌的感情、主旨,再通过品味意境、语言去印证或纠正感知。如教学杜牧的《赤壁》,开始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开头借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带领读者走进三国纷争这一特定的情境。后两句诗人发表议论,总结出赤壁之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大意义。而这些只是作者要表达的浅层意思;接下来我带领学生进一步品析了“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反复诵读之后不难发现诗人流露出的对周瑜少年得志的羡慕之情,而对周郎的羡慕正是缘于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自身仕途的抑郁不得志,因此学生体悟到诗歌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抑郁难平、渴望被委以重任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诗歌的深层内涵。这样一层层的分析,使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作品,才能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推敲精炼语言,以点带面感悟诗歌意境

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常在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因此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带领学生仔细品味了“知、乃、潜、润、细”诸字,学生体味出诗人不但赋予春雨以人的思想感情,还表现出春雨对人们的意愿的了解,诗人把对春雨的主观感受和对春雨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学生在分析诗歌的同时无一不在感叹诗人用词的巧妙、琢句的精当、立意的深刻。

三、把握诗歌的跳跃性,发挥联想理解诗歌意境

好的诗歌要求在短短的篇幅内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因此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由此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这种语言的跳跃性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所谓跳跃,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组合,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含蓄特征,有意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蕴、意境委婉的隐藏在字词背后,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的空隙去发现并加以领略。时空的跳跃或从古到今,或从现在到将来,或从此地到彼地,其中省略了过渡和连续。诗人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打乱生活严谨的逻辑程序,在非常自由的天地中创造新形象。因此在诗歌教学时,我特别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诗歌的跳跃性,发挥联想感悟诗歌。如教学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学生在我的引导后发现诗歌在空间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跳跃,把整个西北边境绵延数千里的风貌在极为精炼的十四个字中,高度概括地描绘了出来,展示出一种空旷、迷蒙、悠远、寂寥、凄清的深邃意境,体会了这种意境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很容易就体会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辛;同时与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情紧密联系,更把将士们卫国卫疆的豪情壮志和坚定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四、了解诗歌的象征体,由此及彼品味诗歌意境

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诗人以什么样的形象和意境作为抒发情思的凭借,弄清这个形象或意境蕴藏着的典型意义 ,并以此作为媒介,再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在组织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街灯”、“明星”的含义,学生能联系实际生活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路灯,我再启发学生思考当他们在漆黑的夜里看到路灯散发出来的光时会是什么感受,学生立刻能想到“街灯”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是具象的“灯”带给学生的思考,我再引导学生把视野放得更加开阔些,有没有抽象意义上的“灯”,经过引导学生想到了“心灯”,也就是给予心灵希望和方向的灯,把上述的分析综合起来,学生们基本上把握了“街灯”、“明星”象征着光明和希望,“牛郎织女”的故事象征人类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意象创设出了一个温馨幸福的意境,构建了一个和谐理想的社会。再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和阐释,学生才能更加深切体会到面对北洋军阀混乱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想要抒发的内心的极大的愤怒之情和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也才更能理解诗人所创造的光明美好的意境。

五、通过讨论促进思考,以“启”代“灌”走进诗歌意境

诗歌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不应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诗歌具有多义性,不同的情感体验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老师只需交给学生欣赏的方法,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然后把对诗歌的理解交给学生自己,通过他们之间互相讨论,得出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思想的火花迸射交流,最后再由老师引导总结。如在讲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诗歌中的天气环境描写,联系“安史之乱”这一社会背景理解这首诗,经过学生讨论之后,我就让学生自己来谈这首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他们由“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谈到了诗人创设的昏黑的夜晚,风云突变的情境;由“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谈到了杜甫年老体衰的无奈心境;由“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谈到了诗人对安定温饱生活的渴望;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谈到诗人博大的胸怀,谈到了诗人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等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这种结合生活进行思考,得出感悟的方式,一方面锻炼了思维,另一方面也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4.小学生诗歌朗诵_少儿诗歌精选 篇四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我要飞到月亮上,

给月亮姐姐作伴,

让她照着走夜路的小朋友,

不让他害怕。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我要变成一本漫画书,

飞到山区里孩子们的手中,

让他们不再孤独,

让笑声清脆整个山林。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我要和蝴蝶共舞,

要蝴蝶姑娘教我跳舞,

让春天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让春风姑姑也来伴奏。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我要飞到世界各地,

去结交那里的小朋友,

和他们一起玩,一起跳,

做个快乐的好伙伴。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我要……

我的想法太多了,

我只想要一对翅膀,

如果真的有,

那就太好了。

《友谊》

友谊是深秋的露水,晶莹的没有一点瑕疵。

友谊是初春的花儿,娇艳的没有半点朴素。

友谊是寒冬的雪花,纯洁的没有一丝污点。

友谊是青天的太阳,温暖的没有一点冰凉。

友谊是新泡的香茶,醇香的没有一点苦涩。

友谊是向晚的微风,凉爽的没有一点炎热。

友谊是天边的云彩,绵软的没有一点坚硬。

友谊是歌手的歌曲,美妙的没有一丝漏洞。

友谊是上等的绸缎,平滑的没有一点粗糙。

友谊是天上的小鸟,自在的没有一点约束。

友谊,友谊,友谊,友谊真美妙!

《我的祖国是――中国》

小时候,我问妈妈

什么是祖国

妈妈说

祖国,是慈祥的母亲

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是她甘甜的乳汁

哺育我成长

赋予我智慧和力量

祖国,是伟岸的父亲

从我出生的那一刻

就将勤劳、善良和勇敢的基因

注入我的生命

我问妈妈

我的祖国名叫什么

妈妈用手指郑重地

在我的小手心上写了两个字――中国!

啊,中国――我伟大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鸡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

巍峨的长城是你坚韧挺拔的脊梁

蜿蜒的长江黄河是你奔腾不息的血液

无论我将来走到哪里

我的生命里永远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无论我将来身居何处

我都要自豪地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的祖国是――中国

《爱在身边》

在严冬之夜,

谁会给你一杯热腾腾的水?

如果你寸步难行,

谁会向你伸出缓手?

假如你迷失了方向,

谁会指引你走向人生的的正确方向?

――当然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

在你犯了错时,

是谁会来教育我们?

在你过得幸福的时候,

你是否想过日夜操劳的父母?

在你想放弃时,

你是否想过父母对你一生的希望?

――当然是我们日夜操劳的父母!

在你孤独的时候,

是谁给了你温暖?

在你难过的时候,

是谁给了你安慰?

在你困难的时候,

是谁给予了你帮助?

――当然是与你相伴的亲爱的朋友们!

5.校报学生作品 篇五

前几天,我读了《雷锋叔叔的故事》这本书,认识到了雷锋叔叔短暂的一生中为人民所作出的贡献。我不禁联想到学校里好人好事,那些做好事的人不正拥有向雷锋一样的品质吗?而我,不正好也应该向雷锋叔叔学习吗?

雷锋于1960年1月8日参军,又在1962年8月15日因公牺牲,他在部队里一共经历了951天,在这951天里,雷锋无时无刻都在付出,他将自己的生命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雷锋的童年也非常凄苦,他的家人在地主的压迫下相继去世,而我们的童年却是快乐的,每天和家人吃饭、散步,但我们却经常不满足,要大人给我们买这买那,我们从未想过大人的难处。而且我们也不懂得报效社会,做什么事都是先考虑自身的利益,从不考虑别人。雷锋叔叔与我们正好相反,他总是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或许雷锋叔叔做过的好事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即使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之中又有多少人做过?即使做过,又只做了多少件?雷锋为什么能名扬千古?正是因为他做过的好事数不胜数,而我们,虽然不能把一生都贡献给人民,但我们最起码可以放下自己的私欲,为社会多做些好事,让雷锋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雷锋精神是美好的,他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让我们向雷锋学习,让我们把社会变得更美好。

五(7)班田敏

哭泣的的上犹

三(1)班吴陈依娜

我们的家乡——上犹,原本是山清水秀的美丽城市。可是,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上犹的环境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你看,居民小区里,人们乱扔垃圾,堆成了一座小山;原本洁白的墙面不知什么时候被涂满了牛皮藓广告;化粪池没有及时清理,污水成河。

再看看马路两旁,落叶飘零,尘土飞扬;汽车排放的尾气,刺人口鼻;饮食店门口,油污成垢;店主们随意倾倒残羹剩菜,臭气熏天;烧过的煤渣,使宽敞的街道面目全非;最为可恶的是,有些店主为了不影响自家的光线,竟然把马路旁的树枝砍个精光。

茗馨广场、黑塔山公园本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春天来了,杜鹃花开得正艳,吸引了不少的蝴蝶在花间飞舞。然而,牛奶盒、快餐盒、包装袋、烟盒随处可见,这与美妙的大自然是多么地格格不入啊!

漫步在仙人湖畔,放眼望去,两岸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湖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可你细细观察,那星星点点飘着的竟然是红色的塑料袋、白色的快餐盒;湖边停靠的“大白鹅”小船的头上放着的是不知哪位巧手的“好心人”用随手折下的柳枝编织成的花环;船边滞留的水变成了可怕的黑色„„

面对这一切,我很伤心。我知道,有关部门也正在想方设法让家乡的面貌得以改观。你看,环卫局每天都安排了大量的环卫工人进行清扫、用洒水车给干燥的马路洗澡;林业局也在各个角落设置了爱护树木、禁止钓鱼的标语牌;社区还向居民们发出保护环境的倡议。

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上犹不再哭泣,为了我们的家乡山更青,水更绿,家更美,让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文明市民吧!(指导老师:陈秀香)

我读书我成长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五(8)班李长乐

指导老师:曾嫔

我在表姐的书柜里无意中看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书中的海伦〃亚当斯可真是可怜,出生19个月时一场大病使她丧失了视力和听力。

身体的残缺仿佛是一个恶魔跟随着她,一次次使海伦想向生命屈服。可就在6岁时,充满爱心的莎丽老师走进了她的世界,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莎丽老师教海伦学习手语与人沟通,莎丽老师还用她的真爱感动海伦的内心,帮助她开启了走向世界的心灵窗口。

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让我认识了海伦凭着她坚强的内心,一次又一次走上了新的台阶。

我曾经参加过选拔查字典比赛,名额只有两名同学可以代表县参加市级比赛,在最后剩下我和其他两位同学时,我被陶汰了,当时我的心情非常痛苦,哭着回家,还对妈妈说:“妈妈,以后我再也不参加比赛了。”当时,妈妈听了后说我,“一次失败,就能代表你以后做什么都会失败吗?”这时,海伦〃亚当斯不服输、坚持不懈的精神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又振作精神,努力学习,为以后的各项比赛做准备。

海伦曾经说过: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海伦我敬佩你!尤其是你那永不屈服的内心!

我的好朋友——书

五(8)班王苑

指导老师:曾嫔

我爱读书,因为它可以使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智慧的大门,带给我快乐,带给我知识,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书成了我不可缺少的好朋友。

从我识字开始,我就已经开始读书了。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所以,书成了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它那有趣生动的文字,仿佛带领我走进了童话的世界。在那里,我可以与拇指姑娘抢险,可以进入海底和鱼儿们一起嬉戏、玩耍。

如果你要问我最要好的朋友是谁。那肯定是《爱的教育》喽!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意大利小男孩子身边发生的感人的小故事。虽然这本书里的文字简单朴实,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这里面却流露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经常令我感动得流下眼泪。这种情感是最普通的,也是最美好的。这本书,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知识,还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6.如何指导学生走进戏剧作品 篇六

一.熟读作品, 把握剧情发展脉络,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课文节选部分共两场戏, 前一场“重逢” (周朴园和鲁侍萍在周公馆不期而遇) 和后一场“斗争” (周朴园和鲁大海为代表的阶级斗争) 。学生熟读后, 不难把握剧情的发展脉络: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逢周公馆, 周朴园“真情”探问对方下落——周朴园撕下“真情”面纱, 二人矛盾激化反目成仇;鲁大海勇闯周公馆, 愤怒揭穿周朴园的“血腥”一面——鲁侍萍鲁大海离开周公馆。前场两个阶段细腻刻画了周朴园由疑惑初起、惊疑、惶恐不安到气急败坏、露出狰狞面目的心理状态, 深刻揭露了他的虚伪、自私、残忍的本性, 这部分是从私生活角度刻画的。后场两个阶段中展示了周朴园一系列的心计、手段, 充分展示出他阴险、狠毒、老奸巨猾的性格特征, 这部分是从阶级的角度刻画的。

二.精读戏剧, 走进人物内心, 剖析人物形象

精读作品, 揣摩《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 又是在外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 是带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坏到家了, 坏到他自己都不认为自己坏的程度。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 其实是一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他自己, 在当时社会当然是“名流”“贤达”。他认为他的家庭也是个“最圆满, 最有秩序”“理想家庭”。他教育的儿子周萍, 也是个好儿子, “健全的子弟”, 其实已经腐烂透顶了。30年前, 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 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给他生了两个儿子的鲁侍萍,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 硬是从家里赶走。起初, 他以为侍萍死了, 而后经历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 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 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因而他探问“梅小姐”下落时, 何其忏悔和钟情。这既可以填补他那丑陋空虚的心灵, 又可以作为装点显示他的多情、高贵。但当他发现眼前老女人就是“死去的”侍萍, 本能意识到对方将成为他最大的威胁, 勃然变脸, 厉声呵斥“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里来了”。后来他发现对方只是偶然来到, 又假惺惺哄劝, 说什么“你不要认为我的心是死了, 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妄图以“怀旧”的感情拉拢欺骗对方。最后见不得逞, 他便凶相毕露:“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那么, 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 你看一看他, 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寥寥数语, 就把周朴园那张虚伪、狡猾、丑恶、自私的嘴脸描摹得淋漓尽致。等到他用卑劣手段收买工贼, 破坏罢工, 恶狠狠宣布开除大海, 而这又是在他确知大海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之后做出的, 就更进一步丰满了他的冷酷、阴险、狠毒、老奸巨猾。

三.研讨作品中诸多冲突, 挖掘戏剧冲突产生的根源

《雷雨》中的人物有着多层关系, 既有着社会的阶级的关系, 又有着血缘的联系, 作者善于从人物的多重关系中展示矛盾冲突。剧中的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之间完全构成了极其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比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之间的感情纠葛, 周萍与繁漪、四凤之间感情纠葛, 周朴园与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看似千头万绪, 但指导学生细细研讨就会发现, 其中最本质的只有两个:一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前者“平静”后者“激烈”, 前者是主线后者是辅线, 两条线索相互交织, 矛盾冲突环环相扣, 步步激化, 逐步把剧情推向高潮。

四.探究高度浓缩的舞台背景, 揭示戏剧主旨

7.学生诗歌作品 篇七

我有一个梦想

我愿置身这广袤的土地上

奔跑在绿色天地间

我要为祖国美丽的大自然放声歌唱

但我不能歌唱

眼看着

河流消逝了奔腾

大地也黯然销魂

候鸟远离了曾经的天堂

姹紫嫣红已成历史的浮华

我仰望天空

倾诉我内心的忧郁

但天地间一片混混沌沌

昏昏沉沉

啊,妈妈,我的祖国

她在向我哭诉

哭诉她曾用心呵护的人们对她的伤害

她的话语

盖满了伤充斥着痛

我不禁

潸然泪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朋友们,赶快觉醒吧

让我们向祖国发出最真诚的呐喊

携起手,弯起腰,植树造林

让大树成为遮风挡沙的堡垒

让春水浇灌饱满的稻穗

让清新的空气洗涤我们的呼吸

让鸟儿伴着彩云

唱着歌儿快乐飞翔

来吧让我们以爱还爱

将环保的意识刻在心扉

用我们行动和智慧

使绿草如茵山水如画

天空更蓝四季妩媚

村庄安宁城市美丽

生命和谐环境优美

为我们的梦想插上环保的翅膀

迎着第一缕晨曦出发

行走在山青水绿的人间天堂

我是一棵树

我是一棵树

一棵长在诗人心里的树

这位诗人啊

她叫席慕容

她吟诵的诗句

是如此地倾倒了我这棵树

一一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我是一棵树

一棵长在香山脚下的树

这座香山啊

她又叫五桂山

她妖娆的丰姿

是如此地倾倒了我这棵树

一一不曾让酸雨淋湿了我的梦

不曾让烟雾遮蔽了我的真诚

不曾让我看不见蓝天

不叫我内心天蓝的心情

让位给一栋栋冷漠的洋灰钢骨

我是一棵幸福的树

岐江的水滋润了我的心田

故居的风轻拂过我的脸颊

我平和的心曲通过一管牧笛

悠悠地回荡在晚风夕照里

我是一棵树

一棵充满着幸运的树

一棵洋溢着快乐的树

我的身旁啊

青山连绵,溪水常流,四季花香

我放眼望去啊

中山故居,老街新韵,兴中缀锦

温泉碧苑,仁山玉字,五桂雄峰

阜峰文笔,长江叠翠,紫岭鸣嗖

菊城金瓣,陪着我,伴着我

我是一棵树

一棵开满了幸福花的树

8.高中学生自创诗歌 篇八

1、致青春

春,在美丽的鲜花下轻轻飞过

夏,在隆隆的雷声下匆匆跑过

秋,在灿烂的笑容下缓缓度过

冬,在温暖的火炉下慢慢走过

我们,也在迈着期待的脚步

姗姗地走进时光隧道

不知不觉地来到了青春的领地

就这样闯了进去

没有任何的准备

像是来到了异地的我们

还有着那一丝的懵懵懂懂

冒着随时会迷路的危险

姗姗地走了进去

去探寻青春的秘密

所谓的青春到底是什么

青春到底是什么

青春是篮球场上的飒爽英姿

青春是练舞房里的翩若惊鸿

青春是教学楼里的琅琅书声

青春到底是什么

青春像地上的嫩芽

每一天都在长大

但终有一天,它会死去

青春到底是什么

青春像美丽的蜡烛

每一刻都再燃烧

但终有一刻,它会殆尽

青春到底是什么

青春更像是光辉的太阳

任何时候都在绽放着它的光芒

永远不会熄灭死亡

我们和青春融为一体

我们拥有着青春

青春也在望着我们

在我们青春活力的身影下

看得到坚强,得到心酸

看得出美丽,得到欢笑

啊,青春

尽情绽放你的魅力吧

但愿少年白头之时

对得起青春美丽之日

2、情怀

依着冬的门槛,我把几丝寒冷,藏到身后。向往的目光,飘向前方,那一片春暖花开。

四季轮换,立春已然走过,但冬天的门,没有完全闭合,太多的不舍,还在乍暖还寒中纠缠。

我挪不动脚步,一份冬的情怀,在我心的柔软处,依然默默延伸。

尽管春风吹动了春心,花儿绽放了引诱。我的小诗,仍旧在寒凉中张扬。

谁说,分别就是情的完结?

谁说,向往就是喜新厌旧?

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遇见;

生活,就是走过一个又一个的站台。

有一种态度,叫自始自终,任情愫萦怀。

有一种胸襟,是敞怀接纳,任爱意绵长。

跟着时光的脚步,珍惜每一场经历,追逐岁月的变幻,激情每一份绮丽。

不问,是寒气袭人,还是花香扑鼻?

许我,心有眷恋,情有所动!

3、父女情深

小时候你天真可爱

长大了你如花似玉

你带给我的欢乐

世界上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即便你有恙不能自足

我依然爱你

把你养到老

我要尽我所能

让你一生开心快乐

9.高三学生励志诗歌 篇九

有人说,高三是忙碌而枯燥的,

不停的听课、复习、考试;

有人说,高三时紧张而痛苦的,不断地查漏补缺、复习巩固;

有人说,高三是冰冷的,

友谊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中淡薄;

有人说,高三是凝固的,

青春的激情已在应考的记忆里封存。

可是,同学们,我想说,

高三,是那钢铁出炉前最猛的一刀烈火,

是鱼儿奔向远方前最高的一扇闸门,

是我们追寻心中的理想殿堂的必经之路,

是校园中最壮美最绚烂的一片风景。

想起清晨神采飞扬的课堂,

想起咖啡与睡神恶战的午后,

想起一直在懒惰中挣扎的瞬间,

想起困惑与迷茫时那鼓励的眼神,

想起振臂呐喊时那响彻云霄的豪情

呵,高三的点点滴滴,

都是那弥足珍贵的珍珠,

串起来便是我们生命里最晶莹璀璨的片段!

高三,

当我们用书指向历史的咽喉的时候,

书已经不再是那只蹁跹于枝头的`蝴蝶,

而是一柄驰骋于沙场、而是决定命运的战剑。

高三,

当我们用笔指向未来的胸膛的时候,

笔已经不再是那朵散发着清香的玫瑰,

而是一直纵横于山水,划渡到彼岸的船桨。

高三,

当我们用誓言去实现六月理想的时候,

誓言已经不再是那空谷流响的弱音,

而是一曲激越校园、展现青春的舞步。

我们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们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们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谁说雨后的彩虹不够绚烂,

谁说阴霾的雨天没有色彩,

流行燃烧过,星空里就会印下美丽的瞬间;

冰川横流过,川岩上就会留下雄浑的擦痕;

火山爆发过,天池中便会收到壮美的馈赠;

青春激越过,生命啊,便会创造永恒的经典。

更何况,更何况,

我们看见

看见

那一双双关注的眼睛,

已在热辣辣的六月虔诚地凝视着祝福,

温馨的微风吹绿了汶水源头!

那一双双热烈鼓劲的手,已在绿油油的六月辛勤地种植下希望,

渤海之滨飞荡着辉煌梦想!

风雨,依然飘摇;

道路,依然坎坷;

但是,如果命运的方舟给我们一千次的**,

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千个理由对它微笑。

一双双勤劳的臂膀,

一个个矫健的身影,

一张张执着的脸庞,

汇合着这个校园最绚丽的风景,

点染着这个校园最张扬的色彩。

啊,高三,拼搏的一年;

啊,高三,考验的一年;

啊,高三,展现的一年。

所有的光荣都将成为永恒,

所有的希望也将成为绝响。

我们一起挥舞着船桨,

用坚实的脊梁撑起湛蓝的理想。

我们一起呐喊着前进,

用光荣与梦想谱写理想的辉煌。所有高三的朋友们,让岁月燃烧激情,让青春撞击梦想,让命运澎湃气概,让希望灿烂人生!

让我们一起迎着朝阳,

奔跑!

10.让学生快乐地诵读诗歌 篇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诗歌;教学

把诗引进课堂,诗歌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充满生活情趣的情节,琅琅上口的语言,深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成了教育滋润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乐章。读史使人聪明,读诗使人灵秀。大幅度的增加诗歌的容量,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设情境、启迪诗思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诗歌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同样十分重要。闻一多说,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课前教师应有意识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即让学生迅速兴奋起来)。如,一个富有情趣的谜语、一幅优美的图画等,都能让学生兴奋起来,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随即就要进行新课的学习——引读全诗。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你能把音乐拆成“碎片”来欣赏吗?诗歌也应该是这样的。因此课一开始的引读最好由老师或录音示范朗读,这样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被眼前美丽的景象、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为下面感受意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如片断一:《小河的歌》课一开始,我便播放课件:歌曲《猜猜我是谁》(背景是:一条蜿蜒的小河哗哗地向前流淌着,他穿越高山、平原、流向大海,他浇灌田野、麦苗、森林)

师:同学们喜欢刚才这首歌吗?(喜欢)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知道你们已经被美妙的歌声陶醉了。让我们来聆听小河的歌,老师范读这首诗歌。

就这样导课时课件的展示,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用心跟老师读起来。

二、真切体验,感受诗情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新诗歌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对诗歌图解式的分析、概念化的讲解,关注的只是知识的结果,忽略了建构的过程,无疑割断了诗歌内在的韵律,阻割了孩子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无法实现诗歌教化作用。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走进生活,变静态的文本语言分析教学为动态的生活言语的感受学习。此时的读就已融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也就是学生对新知识重新建构并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而然触发诗情。

片断二:《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诗歌教学,先引导学生读,通过读明白诗歌中“大自然的语言”都有哪些?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公鸡打鸣,黄叶纷飞,乌云满天,电光闪闪等自然现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细细体验。此时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出各自不同的体验,可谓精彩纷呈,如“早雾晴,晚雾阴”“鱼儿吐泡,蜻蜓低飞,必下雨”。这其间,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他们的探索科学的欲望。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细读这首诗,他们读得可投入呢,有的还摇头晃脑,分明让人感到他们已入情入境了。

三、品味生活,赋予意象

意象是“有意义的形象”和“有形象的意义”的统一。所谓“意”指的是诗人由客观景物感发的主观情感、思想等。“象”指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对客观景物进行改造、创造出来的不同于原有的景物、情境的事物、物象、景象等,二者的和谐统一,相互交融就是意象。意象的获得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生活是诗歌的内涵,是诗歌的核心,生活的多义性使获得意象的途径异常宽阔。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多角度地诠释,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世界去获得诗歌的意象。再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品读,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体验、情感进行吟诵。通过品读,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彼此心灵相通了。这样一来,就把课文的美与学生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学《生活是多么广阔》。

四、入情入境,形成诗悟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很多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更不能分析。我很欣赏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的读诗之法,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诗歌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记性,因此要让学生大量地诵读,这也是学诗歌的最好方法。也只有通过读,把诗歌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体会到诗之妙,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如教学《小河的歌》,整堂课我以“读”贯穿始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进行初读,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为什么这是一条明亮的小河、快乐的、绿色的小河?”然后让学生再读,小河正唱着一曲什么之歌?学生的发言真出乎我的意料:小河正唱着一曲明亮之歌、快乐之歌、绿色之歌、奔跑之歌、欢乐之歌、奉献之歌、关心之歌、友爱之歌、丰收之歌、生命之歌……可见,学生已经把诗读进心里,读出诗歌意境。此时让学生反复诵读,水到渠成,形成诗悟。

总之,诗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学习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诗歌。所以,进行诗歌教学时老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让学生感觉读诗是快乐的事。

11.让学生快乐地诵读诗歌 篇十一

一、创设情境、启迪诗思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 诗歌教学中, 情境的创设同样十分重要。闻一多说, 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 诗的情感”。课前教师应有意识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 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即让学生迅速兴奋起来) 。如, 一个富有情趣的谜语、一幅优美的图画等, 都能让学生兴奋起来, 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随即就要进行新课的学习———引读全诗。有人说,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 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 整体感悟。你能把音乐拆成“碎片”来欣赏吗?诗歌也应该是这样的。因此课一开始的引读最好由老师或录音示范朗读, 这样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 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被眼前美丽的景象、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 为下面感受意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如片断一:《小河的歌》课一开始, 我便播放课件:歌曲《猜猜我是谁》 (背景是:一条蜿蜒的小河哗哗地向前流淌着, 他穿越高山、平原、流向大海, 他浇灌田野、麦苗、森林)

师:同学们喜欢刚才这首歌吗? (喜欢) 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知道你们已经被美妙的歌声陶醉了。让我们来聆听小河的歌, 老师范读这首诗歌。

就这样导课时课件的展示, 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用心跟老师读起来。

二、真切体验, 感受诗情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新诗歌教学需要激情, 需要发现, 需要陶醉。对诗歌图解式的分析、概念化的讲解, 关注的只是知识的结果, 忽略了建构的过程, 无疑割断了诗歌内在的韵律, 阻割了孩子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 无法实现诗歌教化作用。在这个环节里,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走进生活, 变静态的文本语言分析教学为动态的生活言语的感受学习。此时的读就已融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 也就是学生对新知识重新建构并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而然触发诗情。

片断二:《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诗歌教学, 先引导学生读, 通过读明白诗歌中“大自然的语言”都有哪些?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公鸡打鸣, 黄叶纷飞, 乌云满天, 电光闪闪等自然现象,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细细体验。此时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 说出各自不同的体验, 可谓精彩纷呈, 如“早雾晴, 晚雾阴”“鱼儿吐泡, 蜻蜓低飞, 必下雨”。这其间, 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激发他们的探索科学的欲望。紧接着, 我让学生再次细读这首诗, 他们读得可投入呢, 有的还摇头晃脑, 分明让人感到他们已入情入境了。

三、品味生活, 赋予意象

意象是“有意义的形象”和“有形象的意义”的统一。所谓“意”指的是诗人由客观景物感发的主观情感、思想等。“象”指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对客观景物进行改造、创造出来的不同于原有的景物、情境的事物、物象、景象等, 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互交融就是意象。意象的获得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生活是诗歌的内涵, 是诗歌的核心, 生活的多义性使获得意象的途径异常宽阔。因此, 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多角度地诠释, 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世界去获得诗歌的意象。再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品读, 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体验、情感进行吟诵。通过品读, 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彼此心灵相通了。这样一来, 就把课文的美与学生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学《生活是多么广阔》。

四、入情入境, 形成诗悟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 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一种意, 一种情, 一种韵, 而不要落得太实, 很多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更不能分析。我很欣赏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的读诗之法, 读诗“除了复古, 别无他法”, “复古之意, 乃背诵也”。诗歌教学, 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记性, 因此要让学生大量地诵读, 这也是学诗歌的最好方法。也只有通过读, 把诗歌节奏韵律全读出来, 才能体会到诗之妙,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 读出韵味, 读出节奏, 读出意境。如教学《小河的歌》, 整堂课我以“读”贯穿始终, 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进行初读,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为什么这是一条明亮的小河、快乐的、绿色的小河?”然后让学生再读, 小河正唱着一曲什么之歌?学生的发言真出乎我的意料:小河正唱着一曲明亮之歌、快乐之歌、绿色之歌、奔跑之歌、欢乐之歌、奉献之歌、关心之歌、友爱之歌、丰收之歌、生命之歌……可见, 学生已经把诗读进心里, 读出诗歌意境。此时让学生反复诵读, 水到渠成, 形成诗悟。

总之, 诗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理解诗意, 感受意境, 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培养学生学习诗的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诗歌。所以, 进行诗歌教学时老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 让学生感觉读诗是快乐的事。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诵读诗歌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怎么样才能让初中生很愉快地学习诗歌、诵读诗歌?文章从初读、细读、品读与诵读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与论述。

12.初二学生诗歌老屋 篇十二

竹林间仿佛有一座老屋,

一座老屋,精美的房椽被侵蚀了,

房梁倒塌了,

朝天敞开了一个大口。

门前长满了杂草,

砖缝间的枯黄的或碧绿的草已及腰高了。

昔日的热闹

随风飘逝,

是在风里迷失了吗?

竹叶簌簌地响着,

说着道不尽的故事。

谁可以告诉我,

告诉我时间为何要如此绝情?

女主人的热情,

男主人的忠厚,

子女们的`孝顺,

左邻右舍的谈笑风生。

这一刻仿佛触摸到了时间的齿轮,

它一直在转啊转。

这一刻我好似听到了老屋在哭泣,

这一刻我仿佛在时间的牢笼中任其束缚。

触摸这斑驳的墙漆,

青树黛瓦永远成为了尘封的过去。

没有人想起老屋,

数年之后再没有人会想起这里,

13.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 篇十三

一、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联想和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作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鉴赏诗歌是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因此要引导学生鉴赏诗歌首先要让学生具有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想象和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成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读到此句诗,我们便不难想象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一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欢乐和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诗句,读着就仿佛被带到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最美妙的和谐。

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形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中的形象都是意象。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于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因此,在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此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有互相联系的景物,并已概括而又相互联系的景物,并已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的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群,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三、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诗眼”

一字之微,有关于境界全局,一字之下,神情飞动,抓住一个不可移易的字,就好像找到开启境界的钥匙。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而且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再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四、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14.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篇十四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大都停留于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断章取义的分析,可以说这是对诗歌的“肢解”因为中国诗歌历来强调一个“意境”,而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的是感性观照和情绪体验,所以诗歌教学应强调其整体性,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熟读吟诵,走进诗境。

如果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能使学生亲近诗歌,把学生带到了诗的大门外,那么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一般阅读需要理性的理解,而诗歌的鉴赏是需要感情投入的,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鉴赏的质量。而衡量感情投入的最基本方式是读,看你能不能用心去读,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用心去读才能走进诗境。由于诗歌具有音乐美,韵律美,讲究节奏和韵律。所以读诗比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刚开始学诗的时候要做好正确的引导。

教师首先应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感到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其次是指导学生读,最后是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进入意境。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声韵和谐,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把握诗文基调,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而且可以融汇作品的精神于自己眼前和心中,让人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

联想想象,感受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深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雪精神”(《文心雕龙》),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意境中去。

无数事实证明,人类种种创造发明无不经过想象而产生,人们的想象开启了创造之门。在诗歌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感知、理解、鉴赏,渗透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并借助想象和联想形成新的思维形象。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我引入电视散文和“MTV"的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诗歌语言文字的理解,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定位于导演的角色。通过电脑创作,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或语言的描述等手段把诗歌中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性和特长,披文入情,几乎是欢呼雀跃地参与。在体会“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句诗的意境时他们是这样描述的:在这充满生机的江南,桃花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一片片粉红的花瓣静静地飘落在水上。湖里的小鱼纷纷钻出水面,追逐着飘零在湖面上的桃花嬉戏。他们也被这美好的春色所陶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感受到的再现出来时,他们也禁不住赞叹诗人语言的精妙之所在。在品味诗的同时,学生不仅在想象的思维空间自由驰骋,也受到意境美的熏陶和感染。

领悟开掘、创造新境。

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意境,联想和想象是品读过程中的进一步提升。鉴赏诗歌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品的形象,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深长之思。由作品生发去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真谛。领悟便是文学鉴赏的更高境界,读者久久沉浸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所展示的生活做出善恶、美丑、是非等的评价的同时,从中洞悉宇宙的奥秘,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身,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品位的境象。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文学家价值的实现,是文学审美中的最佳效应。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所谓辨于味,就是要求读者不但要感受作品的形式的形象,而且要领会形象背后的深刻意蕴、形式对内容的艺术表现等等。如在同学们体会到兰芝被迫回家又想回到家还得面对让人心酸的哥哥时难言的痛苦,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造成兰芝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比如在讲到《氓》这一课,在课结束时我引导学生说,在当今社会,像氓这样的人还有很多,那么作为新世纪的女性你认为应该怎么样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这样做使学生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走出作品本身,用局外人的眼光审视这件事情的性质原因,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来评论这件事,也可以总结出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的启示。这样就能挖掘出作品的内涵,使文学价值得以实现。

以上是我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一点尝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教学是教学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有兴趣接触诗歌,让学生乐于去诵读诗歌,让学生在品味中有多方面的收获,这是教学的良好的开端。这也必定为其他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5.学生必读作品 篇十五

1.柳青《创业史》2.路遥《人生》或其它3.张承志《北方的河》

4.汪曾祺《大淖纪事》5.池莉《烦恼人生》6.方方《风景》

7.刘震云《一地鸡毛》8.朦胧诗选9.巴金散文《随想录》

10.余秋雨散文《山居笔记》或<文化苦旅>

11.王小波散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小说《黄金时代》或其它

12.史铁生小说《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好运设计》或其它

13.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

14.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

16.造型类学生如何撰写作品自述 篇十六

造型类学生为何要撰写自述呢?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媒介,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 无须再使用文字表达。这是艺术作品的理想状态。而且, 艺术作品应是开放性的。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解读, 如果已有先入为主的阐述, 就会限制观众的想象力。所以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说:“如果你想知道安迪·沃霍尔的一切, 只要看表面:我的绘画、电影和我, 我就在那里, 没有什么隐藏在那后面。”[1,2]

但是, 美术学院的学生可以像沃霍尔这样拒绝阐释吗?不能。首先, 沃霍尔虽然没有直接阐释他的作品, 但是他参加过非常多的宣传活动, 办杂志, 办电视节目, 写书……他在全方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不需要对具体的作品再做过多的阐述。其次, 沃霍尔在说这句话时已经功成名就, 占据话语权, 而美院的学生们没有。最后, 和当今学生所身处的时代有关。西方古典艺术时代, 作品的好坏多数情况可以直接从技术层面去评价。即使如此, 仍会有格列柯这样的大师被埋没, 就更别说现当代艺术时期了。现当代艺术, 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决定一件艺术的好坏, 甚至决定一个东西是不是艺术品往往需要多个复杂的评价标准。在这种情况下, 离开必要的阐释, 观众很难理解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 不管是博物馆, 还是当代艺术展览, 往往都会在艺术品旁放置标签, 对作品进行阐释。

阐释作品到底是谁的任务?这是艺术批评家的本职工作。不同的艺术批评家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专业阐释。这些阐释可以很好地帮助观众读懂艺术品, 建立艺术领域的良好研究系统。但是批评家的阐释可能和作者本人的表达有出入。批评家可能会发现艺术家所没有想到的闪光价值, 也可能误读艺术家的观点, 以致艺术家百口难辩。所以艺术家, 有必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释。艺术家的自述和批评家的评论共同构成艺术研究的讨论话题。

二、用途

美院学生撰写自述具有以下几种用途:在展览中帮助观众理解作品;在画册中使用;在访谈中使用;在申请参加展览时向评委解释作品。对展览中的自述和画册中的自述, 学生可以请批评家写。但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在校生, 支付稿费会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另外, 在访谈中回答记者的问题和向评委解释作品时, 往往需要学生亲自出马, 别人代劳不得。通过访谈和展览申请中的自述, 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话语权, 推广作品, 有助于以后的艺术生涯。

三、自述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 美院学生在撰写自述时常常出现许多问题。一种是文不对题。学生的自述往往和他们的作品没有关系。《“重释当代”———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联展》画册中有一幅人体写生画。作者莫沁杰的阐释是:“幸福生活在与喧嚣的大街形成鲜明对比的257大院, 一墙红砖使我独享那份清静, 我总希望用一种平和安静的心态在画中去寻找童年那份梦境……也许现实世界就是让充满着那么多的无奈和希望才能让我不断去努力地寻找绘画中那些本质的准则和元素。所以, 一直走下去。”[3]这是与画面没有一点关系的极端案例。在同一本画册中, 另一副版画, 描绘一个婴儿, 作者欧阳妮娜的自述是一首诗:

原来你是透明的

与空气相遇

瞬间化作我一辈子的阳光

犹如漂在云间

慢慢地

我也变得透明

你却轻盈地

落在那坚不可摧的空间里[4]

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但是当代艺术强调问题意识, 强调对社会的介入。而诗的飘渺更适合表现性的艺术。诗作为艺术品的自述适用范围相当有限。比起诗来, 对一幅具象版画切实地描述才会更加切题。有些人还会使用含混不清的语句。“含”就是这个语句包含很大的概念, “混”是指这个语句混淆不清。它们自身就是有待解释的语句, 在简短的作品阐述中使用, 常会使阐释莫名其妙, 而不能解释作品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例如, 《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2013届毕业生优秀作品集》中, 中国美术学院4名美教系学生《回望之魅》的作品阐释中的最后一句是“根据之前的研究延伸出的具有当代性的创作”, [5]其中“具有当代性的创作”就是十分含糊不清的解释。当代艺术特征本来就不明确, 或者说当代艺术是无特征的。使用“当代性创作”这样的语句, 读者是无法明白作者到底要做什么。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李文杰在《她死了》这幅抽象绘画的中间部分, 使用一堆肉色颜料, 可能是象征女性身体, 她的阐释如下:“此次展览作品来源于本人自身的女性经验与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在女性的位置上将女性的感觉和生命体验进行表达。将女性的内在经验融合到我的艺术创作里, 并应用当代的表现手法表达出来。”整个自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经验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女性感觉和生命体验”、“内在经验”、“当代的表现手法”, 通通含混不清。每个概念都需要分别阐释来明确它们的所指。而按照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理论, 这幅绘画在美术史上下文的梳理中应该归属现代主义绘画范畴, 又何来“当代的表现手法”之说?再有就是自述文字逻辑不通。广州美院黄一山在《重释当代》展览中的自述是这样写的:“在这个失语的时代, 我时常因为彷徨而不知何以进行简单的言语, 顿时感到喉咙哽塞, 就像这潜水者一样, 背着沉重的装备, 咬着赖以生存的氧气管, 潜入这个世界。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反射着这个世界, 述说着一种离奇的潜在规则。”[6]在这段文字中, 失语者的状态不知道为何和潜水者的状态一样, 很难让人不明白他是怎么和镜子联系在了一起。三个物象没有明显的关系, 却被用来比喻另一个, 其逻辑是不通顺的。还有就是其实不是自述问题, 而是创作跟不上思维, 想通过艺术表达的思想因为创作能力不够导致文不对画。最后是夸大其词。《千里之行》中, 来自西安美院版画系米梦楠在对《走神系列》视频装置作品的阐述中说:“我尝试建立完全陌生的视觉体验。”可是在图像时代的大背景下, 很难想象是否还存在对观众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视觉体验”。[7]我们的观众是信息时代培养出来的, 见多识广, 是很难创造出“完全陌生的视觉体验”的。

同一本画册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黄齐成的雕塑《乐山乐水》, 是用一根根钢条弯成宋元山水画中的山, 是一件非常出色的作品。他在自述中说:“以现代的材料工艺手段进行了大胆创新。”“大胆创新”, 有点儿夸大其词。使用现代材料表达传统形态, 在艺术史上不是第一次。例如, 展望的《不锈钢假山石》。这位同学显然是对自己的作品太过自信。

四、写好自述

之所以美院学生的作品自述中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一方面, 在于创作时不太明白创作意义, 跟着感觉走。所以在写自述时, 只好找一些大而空的词语来表达。针对这种情况, 要提高创作水平, 找准方向。如果确实喜欢表现主义、原始主义和自动绘画, 这一作品本身就没有具体意义, 在写自述时要将创作放到艺术史上下文中去。其方法是, 先对表现主义、原始主义或自动绘画等流派在艺术史上的意义进行阐述, 申明自己的创作属于这一类型, 加强自身的艺术史修养。

另一方面, 学生总想将自己的创作往“高大上”去贴, 但对相应的艺术理论又一知半解, 因此出现许多文不对题、含混不清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 学生应当尽量用平实的话语阐述创作意图或创作过程。如果能进一步添加意义, 当然更好。

特别是并非一目了然的作品, 对创作意图或过程的说明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千里之行》的展览中, 中国美术学院颜情对装置《对话》的解说阐释了她的理想和记忆:“第三国际纪念塔象征的宏伟的共产主义的虚幻憧憬转化为废旧材料构成的现实状况……对于我来说, 这样的记忆仅仅是童年市井中的些许痕迹, 它已经很淡了, 被美好的城市风景冲淡了。”[8]对比一下她导师的评语:“颜情同学的毕业创作《对话》, ……她运用拆迁工地收集的破旧门窗材料, 创造性地‘山寨’了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塔及其承载的思想与精神内涵。并从废墟中捡来衣柜镜子的碎片, 折射出一个虚幻的钻石影像。”[9]以上, 导师非常清楚地交代作品制作过程材料的独特性, 而这正是这件作品发生意义的关键。否则, 我们看不出来一个模仿第三国际纪念塔的东西到底有什么价值。然后, 导师再接着阐明它的意义, 而非一开始就说意义。由此可见, 导师的评语才是落到实处。对比学生飘渺的大理想, 其更加阐明这件作品的价值所在。

如果对艺术理论了解不深, 就应落到实处, 阐明作品意图。

例如, 《当代美术家》上刊载的一件中央美院学生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两天没睡觉》, 作者是韩金鹏, 作品是长35分钟的影像装置。作者的自述如下:

本人装扮成委拉斯贵支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 从尽职尽责地保持威严的形象到抑制不住困意, 然后睡去, 整个过程显得漫长但又滑稽, 意在消解权威, 一切归于平凡。[10]

自述的语言非常平凡。比起玄而又玄的大道理, 这个自述将创作意图清晰地表达出来, 而且让人结合作品会心一笑。那么对于一目了然的作品, 在自述中, 其创作意图或过程点到为止。例如, 西安美术学院袁佳齐的装置《不可回收》, 用泡沫和假皮毛布做了一个巨大假猫, 放置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垃圾桶上。垃圾桶清楚地注明“不可回收”的标志和字样, 一目了然, 让我们知道这只猫装不进垃圾桶。袁同学的自述说:“生命不可回收, 世界万物上的生命只有一次, 在欣赏美丽世界的同时, 它的美丽也由于我们的改变更加持久……”[11]开篇第一句话就点了题, 不失为作品和自述完美结合的好例子。

五、总结

17.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 篇十七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

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欣赏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如小学美术第11册第1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就是关于“官殿、宗教建筑、园林”的整堂专题欣赏课,还有《中国画》、《外国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等等。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

3、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

农村学校的儿童,外出参观的机会较少,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提供现场欣赏的机会。比如我们上一册《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学校里就有那么多不同的树,大自然里有更多各种各样的树,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绘画教学。

上一篇:我的小猫小学作文下一篇:教师“三治三提”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