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2024-08-08

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精选19篇)

1.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篇一

遥感在气象中的应用

与传统温、压、湿、风等常规观测手段不同,遥感不仅是一项涉及观测的技术,更是一门涉及综合性探测的科学。遥感中的科学与技术交织在一起,遥感科学是遥感技术发展的先导,遥感技术反过来又促进遥感科学的深入。遥感借助辐射测量技术,通过科学算法反演出能够准确反映大气、陆地和海洋状态的各种物理和生态参量,科学与技术的独特结合方式为遥感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生命力。

国际及我国卫星遥感应用

自1960年第一颗气象卫星升空以来,气象卫星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卫星轨道从低轨道(极地轨道)发展到高轨道(静止轨道),卫星探测器从可将光、红外发展到紫外、微波,卫星拥有国包括美国、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韩国也在着手落实自己的卫星发展计划。随着气象卫星探测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遥感集市在应用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经历了从单纯接收国外卫星资料、学习国外卫星遥感技术到建立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观测体系的发展过程。从1970年启动气象卫星发展计划开始到现在,我们独立自主地建设了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对地观测系统。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能力的国家。不仅如此,我们的风云一号C星和D星还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以在24小时内获取全球陆地和海洋遥感数据。

卫星工程建设为卫星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的需求又促进了遥感应用服务的快速发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我国气象、海洋、水文、航空、航海、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环境保护、石油、军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遥感的气象应用分类 天气气候

气温、降水

卫星可见光云图可以监测热带气旋以及云团的移动趋势,一般白色表示太阳光反射强,灰黑的地方表示反射较弱。一般陆地表现为灰色,海洋表现为黑色,而冰雪和深厚云系覆盖的地区一般呈白色。用红外探测器可以计算各地晴空大气

温度和湿度的铅直分布。微波辐射仪,可以探测云上和云下的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分布,以及云中含水总量和雨强的分布。

 雾

遥感对大雾监测也非常有效,通过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各地雾情的变化,便于发出天气预警和作出决策。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大雾具有及时、宏观的明显优势。图像纹理信息反映了图像的灰度性质及其空间关系。通过对雾的成因、辐射特性、雾遥感基本原理的阐述,结合中国FY-1D美/国NOAA系列极轨卫星资料通道特点,分析雾的图像纹理信息,并依据雾在可见光波段和中红外波段与云类不同的光谱特性,选用不同的光谱通道进行大雾监测。

 气候变化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气候变化因子进行有效监测,可以对大范围区域进行气候的异常监测,热红外遥感可以利用热红外探测器收集、记录地物辐射的热红外辐射信息,并利用这种热红外信息来识别地物和反演地表参数(如温度、发射率、湿度、热惯量等),包括季节到年际气候预测--提高瞬时短期气候异常变化的时间和空间预报准确性;长期气候变化--决定长期气候变化及其趋势的机理和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

大气监测

 气溶胶

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遥感可以对气溶胶监测从而对气候做分析,监测气溶胶的厚度、浓度、成分、属性等信息。气溶胶粒子能够从两方面影响天气和气候。一方面可以将太阳光反射到太空中,从而冷却大气,并会使大气的能见度变坏另一方面却能通过微粒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逸,使大气升温。

灾害监测

 海冰

我国的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会发生结冰,结冰程度直接影响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交通运输、港口海岸工程作业等。利用可见光和红外通道资料,结合海冰的光

谱特征,可以进行冰水识别和海冰信息提取,获取海冰分布范围、面积、冰型、密集度、外缘线等信息。地球两极有将近30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被海冰覆盖,极低海冰监测队极低海域的航道设计和海上航行安全保证非常重要。利用卫星的微波辐射计和散射计以及SAR数据,可以获取极地区域海冰分布和变化情况。

 凌汛

卫星遥感监测凌汛主要依据不同地物的光谱响应特征不同。在近红外波段,洁净水体的反射率远比土壤和植被的反射率低,所以在卫星图像上可以很容易地区分水体和非水体的界限。像黄河这样泥沙含量较高的水体,其反射率的最大值移向可见光波段,但仍比土壤和植被为低。这样,在卫星图像上就能够将发生凌汛的地点及其区域判读出来,进而可以根据像元数估算淹没范围和面积。

 干旱

通过遥感手段可以获取地表蒸发量、作物表面温度、土壤热容量、土壤水分含量、植物水分胁迫及叶片含水量等 , 对作物生长的土壤含水状况、作物缺水或供水状况、植被指数等指标所反映的作物生长状况的分析 ,间接或直接地对作物旱情进行研究。

目前比较成熟的遥感旱情监测模型有:植被指数模型、热惯量模型、作物缺水指数模型、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特征空间模型、微波模型、水文模型和气象模型等。 沙尘暴

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的沙尘暴与某些低云亮温接近,但反射率不同。西北某些裸露地表与沙尘暴反射率接近,但其亮温却不同。所以,沙尘暴的监测就是利用其与云系、地表反射率及辐射率的差异进行的。目前,利用可见光和红外多光谱卫星通道信息判别沙尘暴仍是较好的方法之一,而夜间还难以进行沙尘暴的观测。 火灾

地面物体都通过电磁波向外放射辐射能,不同波长的辐射率是不同的,通常,温度升高时,辐射峰值波长移向短波方向。从气象卫星监测到的火灾发生前后来看,当地表处于常温时,辐射峰值在传感器的、通道的波长范围,而当地面出现火点等高温目标时 ,其峰值就移向通道,使通道的辐射率增大数百倍,利用这一原理,通过连续不断地观测,就可以及时发现火点。当火灾发生后,可以通过卫星接收到的彩色图象获取火灾现场情况和过火面积,以便客观、准确评估火灾损失,组织救灾。

MODIS全球自然火灾遥感影像

 台风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的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在卫星云图上,能清晰地看见台风的存在和大小。利用遥感集市上的卫星影像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

2.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篇二

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实际工作中, 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狭义的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 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 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 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的特点有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 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获取信息的手段多, 信息量大。

2 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中, 利用高精度的遥感图像进行分析, 可以更新基础数据, 并提取规划要素的专题信息, 为城市规划提供精确的、现实性强的基础数据。并可利用遥感卫星图像编制高精度的城市正射影像图, 为规划人员提供直观的城市现实景观。

2. 1 城市规划信息提取 ( 遥感图像的自动分类)

常用的信息提取方法是遥感影像计算机自动分类。对遥感影像室内预判读, 进行野外调查, 旨在建立各种类型的地物与影像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室内预判结果进行验证。工作转入室内后, 选择训练样本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用适当的分类器对遥感数据分类, 对分类结果进行后处理, 最后进行精度评价。

2. 2 遥感在城市公共安全系统中的应用

遥感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应急系统 ( 110、119、120 等) 、防洪系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

在交通系统方面, 获取同一瞬间市区总体交通状况, 分析不同地段的机动车密度、流量、平均车速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特别是获取车流高峰时期的数据, 有利于分析出城市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

在应急系统方面, 主要是利用遥感图像结合GIS、GPS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服务。获取遥感图像, 建立图像数据库, 结合GIS数据库, 利用GPS进行精确定位, 对发生应急事件的地区进行分析, 以便做出最快速有效的措施。

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方面, 遥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遥感作为一种流行病学研究的信息源, 尤其在获取有关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数据方面十分有益。它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人人享有健康”的全球战略的关键之一。

2. 3 遥感在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城市环境监测主要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水资源监测、城市绿化———植被的检测、土地利用监测、城市热岛效应的调查等。

空气质量监测是通过遥感图像圈定污染源, 一般通过图像判断烟囱的高度, 推测其对大气污染程度;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对城市植被遥感影像来判断空气污染程度。

水资源的监测, 是通过遥感图像来监测水污染情况。可以通过遥感图像上水体的颜色和位置来判断水体受污染的情况。

遥感也用于监测城市绿化、土地利用情况。通过对遥感图像处理, 可以得到土地使用变化图, 时时监测违规用地等。这对于城市土地使用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是一个很好的工具。现代遥感技术的勃兴, 为全面分析、研究热量资源和热场分布变化提供了无比优越的先进手段。

对于土地, 应用遥感技术可以宏观地展现城市的用地情况, 省去实地考察的耗时耗力等诸多问题, 对于城市用地规划达到指导性作用。

3 遥感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的不足

城市规划与遥感技术是两个独立发展的学科, 跨学科的综合利用有待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在城市规划领域, 规划师普遍缺乏对遥感技术的了解和掌握, 以及对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广阔应用空间的认识。目前, 城市规划师应用遥感资料主要是通过与遥感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来进行, 遥感专业人员不具备一定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 在影像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对信息的提取缺乏重点, 影响了遥感数据的充分利用。

将遥感影像数据列入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用影像图作为规划成果的背景图。加强遥感应用成果介绍典型示范、培训、交流, 改善规划队伍的知识、人才结构。吸引专业性的遥感应用机构为城市规划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支持。

4 结语

遥感研究应用已开展多年, 遥感技术是综合了解城市基础数据的最有效手段。近年来, 人们系统地利用遥感技术搭建辅助城市规划编制分析、研究及管理的专用技术平台, 在利用新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研究城市问题领域提出了系统框架与理论方法, 并使之付诸于规划实践。定期开展城市遥感综合调查, 可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提供重要的数据, 同样, 对其他如土地、水利、环境、园林、旅游等开展综合调查, 提供决策依据, 对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作的逐步扩展和深入, 相信遥感技术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建设中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摘要:对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 论述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分析遥感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的不足, 展望遥感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遥感技术,城市规划,应用

参考文献

[1]孙东晓, 刘涛.现代城市规划浅谈[J].山西建筑, 2007 (24) .

[2]程道平.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袁奇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城市规划体系[J].规划师, 2004 (12) .

3.遥感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遥感技术 地籍测量 地籍图册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b)-0012-02

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于土地的管理力度,严格管控土地的使用,对现有土地进行调查,最终建新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保证城乡的地籍信息,确保信息能够得到及时迅速的处理。借用遥感技术,就可以实现对于国有土地的有效监督与实时管控,以遥感技术为基础的地籍测量技术主要以数据的采集和数字化为基础,整个过程都以数据为基础,建立即时的数据库,最后实现对于数据库的动态管控,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 遥感技术概论

遥感技术的基于传感器,遥感技术是对于地面的各种景物进行识别与探测的综合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对于地表的目标进行收集与整理,最后将收集的电磁波信号进行翻译,最终成图。将电磁波应用在地籍测量中的理论基础是电磁波理论,整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遥感平台、信息的传输与接收装置、数据图像处理装置等。在工作过程中,主要通过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在地面上接收关于店面的传感图像,并将图像进行翻译处理,最终获得地面物体的性质和信息。经过处理以后的图像经过设备的处理以后呈献给判释人员,由判释人员将图像特征与地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地籍的测量是以土地的权属为基础进行的一项测量工作,最终的测量结果具备法律效力,所以,普遍的地籍测量具有比例尺大,具有现势性,对于测量结果精度要求很高。利用遥感技术对于地籍进行测量能够获得即时且准确的数据,能够实现对于地籍的动态管理,大大提升了管理的效率。

2 遥感技术的优点

遥感技术以数据和图件为基础,将遥感信息进行处理与识别,将遥感信息进行翻譯处理,提取信息中的变化,进行反馈处理,达到监控和测量的目的。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利用立体测图仪器进行图片的解释,得到与之对应的数据,生成图像与文件,遥感测量能够使地籍测量的整个过程,包括地籍测量、权属调查、土地类型检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类型划分能够一次性处理完毕,增强了图像的目视判读和数字分析能力,实现多数据源的信息互补,使土地资源各种地类特征清晰,易于判读。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籍测量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使用遥感进行地籍调查的调查范围广大,记性遥感测量的卫星一般围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为16 d,而NOAA气象卫星每12 h就可以获得覆盖全球的图像;其次,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地籍的测量动态性较强,这种较强的动态性能够即时发现土地的变更,及时发现自然灾害等,能够加强土地的监管力度。

3 遥感技术工作过程

遥感技术应用在地籍调查中,主要是通过安装在航空仪器上的传感器收集来自于地表的电磁波等信号,通过信息的收集,传送,翻译,成图与解释最终对于目标地区的地表信息进行观察与分析。进行遥感测量的初期是对于遥感仪器获得的图像和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遥感仪器获得的数据会因为各种信息失真或者不准确;对于数据进行初步处理以后,就要对遥感影像进行初步的解释与校正,利用地面的控制点进行校正;最后是进行遥感调查与实际调查成果进行比对。

4 遥感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4.1 监控城市扩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扩张速度也越来越快,城镇改革步伐的加快也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镇,导致城镇扩张,城镇的扩张有好有坏,城镇的扩张容纳了更多的人口,使得城镇的人口得到了很好的安置,但是城镇人口数目的激增导致了城镇周围的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城市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要对于城市的用地进行严格的管理,以遥感技术为基础的地籍测量技术能够实现高频率的更新城市用地信息,即时更新城市用地的动态,对于科学合理的指导城市用地的使用,合理规划城市的使用与扩张。大量的实际应用表明,遥感技术在获取城市用地信息以及指导城市用地规划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2 监测土地的覆盖率与土地的利用率

遥感技术作为土地调查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率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作用巨大,这种技术具有快速、优质、高精度、范围广、动态监测等优点,是进行土地监测和土地管理的高效技术手段。现如今,我国的土地调查已然离不开遥感技术的支撑,直接利用多时相、多源数据来寻求变化,通过图像处理和影像判读来确定变化属性及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对无变化区域作业分类时作业人员的工作量,有效提高了监测精度。利用遥感技术还能获取土地利用的趋向,在遥感图中,可以分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为防止乱用土地提供执法指导,此外,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于某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进行综合的检查,防止出现面子工程,保护可用耕地和植被覆盖率。

4.3 监测城市规划合理性

目前中国城市面临的现状是城市密集的人口和拥堵的交通,很多城市的规划不尽合理,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城市的设计者希望获取城市的动态信息,以此来对城市进行改造。在这种情况下,遥感技术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对于目标区域进行全天候的调查,如土地的利用情况、交通拥堵情况,城市人口分布密集区等,为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这种调查方式高效、相对经济,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遥感技术在地籍测量中还能够对于土地的用途变更性进行调查,得到土地目前的利用状况,对于违法使用或者污染性使用的土地进行及时的管理。

5 结语

在地籍的调查中,遥感技术弥补了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与传统的地籍调查技术相比,遥感技术科技含量高、速度快、范围广、精度高,能够实现对于地籍信息的动态监测,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赵云霞,王沛.遥感技术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与评价[J].硅谷,2013(8):102-103.

[2]马永健,张武英.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31-134.

[3]陈春杨.遥感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1):156.

[4]李敏.遥感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13):98-99.

[5]刘祥.GPS技术在现代地籍测量中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

[6]马平华,刘永宏.浅谈遥感技术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51-52.

4.海洋遥感技术在探测潜艇中的应用 篇四

着重介绍了微波遥感探潜、红外遥感探潜、光学遥感探潜及生物荧光探潜等海洋遥感探潜方法及其探测的基本原理,并简要分析了利用海洋遥感技术进行潜艇探测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 者:韩晶 赵朝方 HAN Jing ZHAO Chao-fang 作者单位:韩晶,HAN Jing(水下测控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13)

赵朝方,ZHAO Chao-fang(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遥感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3)

5.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篇五

一、遥感图像在师范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遥感图像与文字相比具有形象、直观特点,将其应用于地理教学,可获得较好的预期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仍应遵守一定原则:首先,遵循教学规律,服务教学原则。教师应用遥感图像开展师范地理教学时,应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图像时应明确目的,准确把握展示图像的时机和方法,借助图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其次,注重相互配合,联系文字原则。师范地理教学活动中,不能过分依赖遥感图像,应结合地理知识点实际,注重文字的运用,使图像与文字相互配合。例如,对遥感图像配以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遥感图像,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点。最后,课内外相结合,注重实践原则。师范地理教学实践中,遥感图像的应用并非只局限在课堂上的辅助教学,在地理实践中仍可应用遥感图像,尤其在研判土地、水文、地貌结构中遥感图像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遥感图像的应用中,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遥感图像在师范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遥感图像作为师范地理教学的工具之一,为使其优势充分体现,实现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师范地理教学中应用遥感图像,除遵守一定原则外,还应结合学生认知特地、地理知识规律,积极寻找针对性教学策略。

(一)增加学生感知体验

遥感图像与地图尽管存在一定联系,但仍存在较大差异,遥感图像注重地理要素的立体呈现,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分析图像的意识,要求学生由立体图像向地理知识的转化,以促进学生理解与吸收地理知识,因此,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视频,向学生立体的呈现地理要素,尤其从不同角度呈现地理要素,最大限度的将地理要素的特征清晰的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联想生活实际,促使其凭借生活经验,构建地理事物与地图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立体呈现地理景观,扩大学生感知体验,帮助学生构建图像概念思维模式模型,从而能否自觉的运用所学,从遥感图像中获取知识。

(二)鼓励学生实地考察

遥感图像是地理各构成元素的立体、宏观呈现,因此,学生仅从教材中很难获得地理事物的研判经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的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要求走出课堂,借助实际体验实现对不同波段、时相、区域遥感图像的分析与判读,分析遥感图像的特点、地理事物呈现规律,以及与实际地理元素的差异,使学生能否举一反三,掌握遥感图像判读要点。同时,通过实地考察,要求学生分项学习经验与感悟,勇于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彼此间相互学习,寻找到遥感图像与地理知识的契合点,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更加深刻、全面的掌握地理知识。

(三)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师范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参与到地理知识获取的整个过程,更加有助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应注重利用遥感图像,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学习的成就感。一方面,认真筛选教学所用的遥感图像,要求遥感图像在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的同时,更加具有代表性。为学生展示遥感图像时,注重设置一些探索性问题,鼓励学生善于自己设置问题,多问自己为什么。另一方面,为防止挫伤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吸引学生。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抓住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及技巧,从遥感图像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培养学生读懂遥感图像的同时,提高学生利用遥感图像自主探索意识。

三、总结

师范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遥感图像应用的重要性,认真分析遥感图像应用中应遵守的原则,并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积极探索最佳的应用策略,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美蓉.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高中地理遥感图像辅助教学有效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2]韩倩倩.基于遥感图像的地貌教学辅助方法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6.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篇六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与认可。尽管如此,全球化的环境问题依然呈现日益突出的现象,环境事故与环境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我国的生态环境,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还必须要面临着严峻的监测任务,因此对于在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卫星遥感技术有着迫切的需要。

关键词:遥感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应用

前言

1972 年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通过资源卫星人类获取了大量有关地球表面的卫星图像,而从这开始,集合了电子、光学、空间、生物学和地学等学科领域的最新成就的遥感技术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今遥感技术提供的数据空间分辨率已经从公里级发展到亚米级,重复观测频率也已经从以前的月周期发展到如今你的几小时,且光谱波段跨越了可见光、红外到微波,光谱分辨率也从多波段逐步发展到超光谱,已经成为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传统的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依然是以人工调查方法为主,但这种调查方法耗资大、周期长,不能够及时、准确反映环境变化的信息,而遥感技术就能够解决这些难题,因此在未来的生态环境发展中,遥感技术将会成为中坚力量。

一、遥感技术简介

遥感技术(简称RS)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者是由自身辐射出去的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电磁波等进行识别和探测的一种技术,并且在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遥感技术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例如航空摄影就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目标拍摄。遥感技术种类比较多,按照利用的电磁波光谱段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微波遥感、热红外遥感以及可见反射红外遥感三种,按照遥感平台的高度,又可以分为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和地面遥感三种。目前遥感技术主要由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信息等环节组成,遥感技术的系统核心是遥感系统,而获取信息的遥感器是遥感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遥感器的种类比较多,例如多光谱扫描仪、电视摄像机、照相机、成象光谱仪、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微波辐射计等,完成信息传输的设备是将遥感器获得的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传输到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主要包括图象判读仪、彩色合成仪以及数字图象处理机等。

二、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在水质监测方面,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污染水与清洁水的反射光谱具有不同特征为基础。清洁水的遥感影像颜色一般比较暗,尤其是在红外谱段上更加明显,当前陆地卫星的MSS、SPOT卫星的HRV数据以及TM影像数据都是在水质监测中通常使用的遥感数据,监测效果非常好。例如在监测水体石油污染时,由于石油膜表面比较平滑、致密,发射率低于水体但反射率也比水体高,石油和水体在光谱特性上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遥感监测中,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监测,可以利用海水与油膜在微波波段的发射率不同或者是利用微波辐射法测量它们的亮度、温度等,都能够分开石油和海水。又如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时,由于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一大明显特征就是水体里具有大量的浮游植物,而这些浮游植物使得使得水体具有水体和植物共同的反射光谱特征,即在可见光波段,富营养化水体的反射率较低,而在近红外波段,富营养化的水体反射率就比较高,当在彩色红外图像上时,富营养化水体一般呈现出紫红色或者是红褐色现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水体中悬浮物质的数量、叶绿素含量等进行调查,以准确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水体环境的动态监测,当水体环境受到污染时,可以利用建立的监控系统与监控网络发出预警,并且显示出水体环境被破坏的不良发展趋势,从而为相关部门评价水体污染程度而采取措施提供有力依据。

(二)遥感技术在大气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时,主要是利用大气遥感传感器对大气的状态、结构以及变化进行监测。且所利用的电磁波谱主要是近紫外线到红外线范围、微波范围。大气传感器的主要监测对象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硫以及气溶胶、有害气体,由于遥感技术无法直接识别这些物质的三维分布,因而可以通过测量大气的吸收、散射以及辐射的光谱,从而识别出这些物质。目前用于大气环境监测的遥感技术分类标准不一,按照遥感平台的不同,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可分为地基遥感、空基遥感;按照电磁波辐射源的不同,又可分为主动式遥感技术和被动式遥感技术两大类。例如在进行大气气溶胶监测时,由于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来源比较复杂,而且气溶胶本身不仅是污染物,还携带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因此通过监测大气中气溶胶物质的分布状况就能够推算出大气的污染程度。

(三)遥感技术在生态植被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好标志之一就是植被的生长状况,如今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能够对植被的叶面积指数、合作用吸收和辐射、种类成分、化学成分等进行放射数据测定,因而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确定一些大型植被与生物物理、生态学参量之间关联性的一种有利工具。目前,SPOT数据、NOAA/AVHRR数据以及LANDSAT/TM数据在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方面的利用面非常广,其TM数据具有覆盖面积大、空间分辨率高的优势,对于植被比较敏感,NOAA数据具有成像面积大、时空分辨率高,、基本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成本低等优势,因而这两项遥感技术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对植被生长状况的监测,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评价当地生态环境的依据,从而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未来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的互相融合,遥感技术定会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其将会为人们提供更为有利的监测技术,保护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伟,石培基,周俊菊,颉斌斌,雷莉.基于GIS和组合赋权法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01)

[2]唐国滔.基于GIS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广西大学.2012

7.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篇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次使用的无人机配件材料购自于网络, 由笔者自行完成组配。该无人机总长0.85 m, 翼展1.25 m, 机高0.25 m, 起飞质量1.5 kg, 控制半径1000 m, 飞行时速24 km, 飞行高度200 m, 续航时间25 min (单块电池) [6] (如图1) 。

1.2 方法

无人机可在10 m左右的平整道路上起飞, 通过遥控器的控制实现其平稳降落。本次有效航拍区域面积为20 hm2, 如图2 (黑色虚线方框范围) , 拍摄共耗时40 min。

无人机遥感数据通过CCD数码相机摄录取得, 数据图片由拍摄视频通过视频处理软件转换取得, 再利用图片拼接获得航拍全景图[7]。 (1) 首先利用After Effects将所有拍摄视频转换成单帧图像, 所有视频转换后形成本次低空遥感的图片库。 (2) 选取其中拍摄角度较好, 具有连续性、重叠度高的若干张图片, 进行叠加拼接, 拼接时运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中photo merge (全景图自动拼接) 功能对进行, 得到小范围全景图。 (3) 选取重叠度高的小范围全景图继续进行图片拼接, 直到所有拍摄区域内的图片拼接完成, 形成1幅较完整的拍摄区域平面图。

图像校正是用ERDAS遥感软件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 (1) 将拼好的图片预处理, 然后选取图片中可识别的, 能与CAD对应的参考点 (如道路中心点、原有建筑角点、水池边角点等) 。 (2) 选取10个左右均匀分布的参考点, 在原有1∶500地形图上得到每个参照点的坐标。 (3) 在ERDAS遥感软件中将参考点的坐标信息一一对应地输入, 输入完成后点击Image Resample对话框, 并定义重采样参数, 选择OK, 启动重采样进程, ERDAS将输出校正后的图像。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人机遥感初步结果

通过校正后图像与原有1∶500地形图和最新Google Earth卫星图片比较可以发现, 无人机低空遥感图像新增了最新的居民点信息, 分辨率较高, 即无人机低空遥感图具有时效性强、准确度高、分辨率高等优点 (如图3、图4) 。通过低空遥感图, 可以清楚和准确地分析出居民点存在的诸多问题, 因此无人机低空遥感对新农村规划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8]。

本次利用无人机进行低空遥感采集数据, 图片拼接后结合CAD软件进行多个参照点的校正, 实现与CAD上可识别参照物的重合。校正后的图像具有准确度高、时效性强等优点, 并且易于获得[9], 可用于新农村的规划设计。

通过无人机低空遥感获取的图片能够较为准确、科学地描述新农村的现状, 具有分辨率高、时效性强、成本低等优点, 能够提高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的质量, 帮助规划人员节约时间, 将更多时间用在提高业务质量上[10]。

2.2 居民点规划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2.2.1 问题分析

根据无人机低空遥感图及对居民点进行现状分析, 发现该居民点规划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 居民点周围没有停车场, 汽车可在居民点内部自由穿行, 内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尤其是小孩玩耍存在安全隐患。

(2) 南北向的相邻两栋别墅之间间距太小, 采光相当不好, 通风也非常不易。

(3) 相邻两栋别墅之间距离太近, 视线没有阻隔, 在私人空间的保护方面考虑不够。

(4) 居民点内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建设施 (如公共绿地、健身场所、老年人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小卖部等) 。公共活动空间是用于公众活动的区域 (场所) , 对村民的日常交流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5) 居民点位于沙西线与驾青路的交叉口位置旁, 车流量较大, 距都江堰市区15 km, 距成都市区30 km, 区位优势明显。居民点周围的发展模式是种植传统经济作物, 其经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城乡结合部地区可以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挖掘出潜在的经济价值。

2.2.2 改进建议

其中建筑的功能结构和布局已经不能做出更改。针对以上不足, 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如图5) 。

(1) 居民点周围应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农趣体验园, 如草莓园、葡萄园、猕猴桃园及各种蔬菜园等, 提供给游客进行采摘、体验生活, 让游客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解脱, 近距离感受和亲近大自然。该区域为游客及附近居民提供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 入口一侧设有停车场。来这里的游客可以体验到农耕生活的意境和乐趣。

(2) 设置亲水区, 增添该居民点的趣味性。在采摘结束后, 人们可以感受溪流带来的清凉和惬意。亲水区池水清澈, 环境优美, 是夏日乘凉、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3) 居民点的中心可设置居民活动中心、超市及各种健身器材, 如三位扭腰器、肋木架、高低单杠、三位坐蹬训练器、双位太空漫步机等。居民活动中心的设置将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保障身体健康, 促进相互交流, 推动社区的文明和健康发展。

(4) 在农趣体验园入口处, 设置游客中心和停车场, 停车场既可供居民自己停车, 同时也可满足对外停车。

(5) 居民点必须增设垃圾站, 每天应定时有清洁车将垃圾回收到附近的垃圾处理站。垃圾站的设置将保证居民点每天的清洁和卫生, 提升农趣体验园整体的形象和品质。

摘要:以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村第10组居民点为例, 探索无人机低空遥感在新农村规划中的运用。通过校正后图像与原有1∶500地形图和最新Google Earth卫星图片比较发现, 无人机低空遥感图像新增了最新的居民点信息, 分辨率较高。认为无人机低空遥感是居民点新农村规划设计的重要辅助工具。根据第10组居民点现有规划的不足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无人机,低空遥感,新农村规划,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马镇

参考文献

[1]刘文根, 熊锦平, 李兆青, 等.基于FPV无人机航拍在新农村规划的研究[J].科技信息, 2012, (2) :143-144.

[2]申海建, 郭荣中, 黄小波, 等.微型无人机 (MUAV)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应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土地学会, 2007.

[3]黄炜铖, 许铁光, 方鑫, 等.基于无人机航拍技术的新农村规划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33) :309-310.

[4]周洁萍, 龚建华, 王涛, 等.汶川地震灾区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与可视化管理系统研究[J].遥感学报, 2008, 12 (6) :877-884.

[5]崔秀敏, 王维军, 方振平.小型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分析[J].飞行力学, 2005, (1) :14-18.

[6]孙杰, 林宗坚, 崔红霞.无人机低空遥感监测系统[J].遥感信息, 2003, (1) :49-50, 27.

[7]崔红霞, 林宗坚, 孙杰.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研究[J].测绘通报, 2005, (5) :11-14.

[8]金伟, 葛宏立, 杜华强, 等.无人机遥感发展与应用概况[J].遥感信息, 2009, (1) :88-92.

[9]陆燕萍, 顾永来, 包长林.小型数码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及在油田中的应用[J].江西测绘, 2009, (3) :15-17, 34.

8.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现代遥感;技术;地质找矿;应用;分析

引言:当今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已经很好的带动了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进步,在地质找矿的过程中,通过对遥感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我国找矿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为找矿工作提供大量时间。针对现代遥感技术来讲,在应用到地质找矿过程中其自身的优势也能够对地表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并且将被观测物的形态做出相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貌情况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1.遥感找矿技术分析

当今在我国地质勘查工作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我国各种各样的找矿技术以及有关政策也进一步的涌现出来,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快速发展,已经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如今在我国地质勘查的过程中通过对遥感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技术,并且在找矿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遥感技术的工作方式进行不断优化,使其能够为找矿工作提供更加优质服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阶段矿产行业中所进行研究的重点内容。

1.1关于遥感技术的内涵分析

遥感技术主要是以太空技术作为其主体所在,根据遥感影响作为自身的核心内容,针对这项技术来讲,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使其能够对遥感影响更加全面,同时也能够综合的记录出被勘查目标的形态以及分布情况等。遥感找矿技术技术来说,不仅能够获得地表景观中的各方面形体,与此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获得物质内部中的结构成本,这样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更好的实现物质识别工作。

1.2遥感技术在找矿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针对遥感技术来讲,主要是我国在找矿过程中应用较为多的一种技术,并且对于这种技术来说,主要是遥感技术进行创新以及发展的基础所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矿产生产行业中,通过采用多光谱数据传输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遥感技术的超前矿产潜力以及矿床范围的研究具有着更加突出的优势。但是在最近的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遥感技术当中,其GPS技术以及GIS技术已经得到飞速发展,并且在进行找矿的过程中也能够为其提供一项有力的技术服务。

1.3分析遥感找矿技术特点

对于遥感找矿的技术来讲,主要是通过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所实现的,遥感找矿技术不仅具有着十分丰富的地质资源信息,与此同时其具有着较为丰富的物理处理技术,因此,在进行找矿的过程中,遥感技术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具有下述特点:一是宏观性;二是全面性;三是在立体感方面十分强;四是信息相对丰富;五是定位比较方便等等。在对其影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对这个技术进行应用,能够更好的对其成型的规律以及构造等内容进行加深研究,与此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细致化的分析处理。

2.找矿中应用遥感技术分析

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应用,使其遥感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当中已经取得较为普遍的运用,对于遥感工作人员来说,通过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对其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提高,使其在找矿的过程中能够促进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找矿的过程中也能够使其找矿效率得到全面提高。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找矿的费用进行降低,同时也使其生产效率得到全面的提升。

2.1关于直接应用分析

在我国,通常对遥感技术进行应用,主要处在初级阶段,这时人们已经对遥感找矿过程中所存在着的优势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比如在进行地质找矿的过程中,通过对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其找矿中的数据性以及直观性做出更好的研究,所以对于这种做法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找矿过程中所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很好的克服,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遥感找矿技术自身的优势性,通过地质找矿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现如今已经进一步的带动了我国地质勘查资源发展。

但是现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找矿过程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深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找矿过程中通过对遥感找矿应用所存在着的局限性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并且针对其局限性来说,主要具有着下述方面内容:第一是对于遥感影像来说,其反应的主要是地表信息或者是对浅部地表信息的反应,然而在进行找矿的过程中,不仅是需要浅部信息,与此同时也需要深部信息。第二是对于多光谱遥感技术来说,主要是因为属于宽带光谱,并且其分辨率相对来说比较低,现阶段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普遍方面缺少着直接找矿的价值。第三主要是现如今对于遥感技术来说,应用到基岩裸露区别岩性方面具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对于一些被植物覆盖地区的岩石进行区别岩性过程中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通过对其上述的局限性分析之后可以知道,随着遥感技术人员在不断努力工作的同时已经开发出较多的地学信息,使其能够对找矿过程中所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与此同时也能够为遥感信息技术的创新提供有力帮助,使其能够在日后找矿工作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参考。

2.2后遥感找矿过程中的技術应用

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找矿工作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招工工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相对来说也日益明显,例如:现如今其矿产的含量正在逐渐的减少,使找矿工作已经开始从地表逐渐的转向到深部进行,在进行找矿的过程中,其存在着的难度也将会逐渐的加大,然而通过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措施能够对其所获得的资源逐渐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为遥感找矿创造出更多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也能够使一些其他的地学信息集成中提供条件。现阶段在应用遥感技术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在找矿过程中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在找矿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加有力的条件。因此在找矿的过程中通过对遥感技术进行应用,使其能够开发出更加先进的图像处理办法,只有这样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遥感信息进行快速加深。后遥感技术能够和传统质地方式进行有效集成,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所反映的地表信息进行充分反映,解读存在的不确定性,然而针对盲矿和深部矿床这个问题来讲,对其如何提高找矿的效率已经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在进行找矿的过程中通过对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找矿工作效率进行全面的提高,与此同时也能够对其找矿工作的时间进行减少,对找矿时间进行有效的节约,与此同时在进行找矿的过程中要对其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够更加快速的推动我国找矿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秋红.略论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找矿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4,12(24):120-124

[2]刘德长,李志忠,王俊虎.我国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前景[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12(24):152-155

[3]童庆禧,薛永祺.红外多光谱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动态,1988,12(24):163-166

[4]张富国.浅析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实际运用[J].科技风,2014,12(24):115-118

9.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篇九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光学遥感器中的应用探讨

碳纤维复合材料因性能优异而成为光学遥感器新一代理想的结构材料.由于光学遥感器的特殊性,使得复合材料的.材料选择和成型工艺更为严格.文章结合卫星光学遥感器相机镜筒的设计要求,阐述了成型技术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作 者:盛磊 陈萍 Sheng Lei Chen Ping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100076 刊 名:航天返回与遥感 英文刊名:SPACECRAFT RECOVERY & REMOTE SENSING 年,卷(期): 29(3) 分类号:V4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   光学遥感器   成型技术   卫星  

10.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篇十

阈值分割和数学形态学在遥感图像边缘提取中的应用

以乌兰布和沙漠的航空遥感图像为基础,对其阙值分割,并选取适当的`结构元素进行数学形态学的运算,从而达到对遥感图像边缘提取的目的.利用Matlab7.0软件对研究区域进行图像处理分析,通过提取的边缘和原始图像对比,验证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稀少且呈群团状大样地植被调查提供技术参考.

作 者:王鹤智 刘兆刚 Wang Hezhi Liu Zhaogang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刊 名:森林工程 英文刊名:FOREST ENGINEERING 年,卷(期): 25(2) 分类号:S758 关键词:阈值分割   数学形态学   遥感图像   边缘提取  

11.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遥感影像 卫星影像资料 海图制图

0 引言

随着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题图、地形图在制图过程中都会采用遥感影像资料。遥感技术的提高也不断地推动了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水平,并为保障地图良好的现势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上交通越来越繁忙,船舶对海图的各方面的要求,例如:现势性、覆盖范围、更新周期等越来越高。因此,在制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开拓新的外业资料的数据来源为海图制图提供服务。遥感影像在地图制图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为地图的制作、更新等工作提供了比传统测量资料范围更广、周期更短,获取方式更简单的制图资料,极大的促进了地图制图的发展。而在一幅海图中,陆地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由于海图中陆地部分与地图有很大的相似性,鉴于遥感影像资料在地图制图中的广泛应用,我们相信,遥感影像在海图制图中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遥感影像资料的种类

凡是指记录各种地物电磁波大小的胶片(或相片)都称为遥感影像。遥感影像主要有航空摄影装置拍摄的各类遥感相片(通称为航片)和卫星遥感图像(通称为卫片)两大类。

航片一般是由飞机拍摄的,成像高度一般几千米到一万米,幅宽较低。具有比例尺大、碎部详细、几何精度高(分辨率一般在0.2米左右)、可进行立体摄影和测量等优点。多用于地形测图,各种专题判读与制图。但是航片的获取成本较高,而且它属于中心投影,校正处理比较复杂。一般在局部范围和制作大比例尺地图时使用。

卫片是通过人造卫星上装载的对地观测遥感仪器对地球陆地表面进行观测所获得的遥感图像。通常有①以观察陆地环境和资源为主的陆地卫星图像;②以研究海洋环境和资源为主的海洋卫星图像;③以研究大气为重点的气象卫星图像。在制图中用到第一种卫星图像资料居多。相对于航空相片来说,卫片的地面分辨率较低、成图比例尺偏小。但是卫片的突出优点是:①宏观性强、覆盖面积大;②多时相重复,资料更新快,现势性强;③以多波段方式观测,可反映地物光谱特征;④以数字方式记录,除制成图像产品以外,还可提供数字产品,便于进行各种专业用途的计算机出图;⑤观测平台高,几何畸变小,在计算机图像几何纠正之后制作的卫片,一般专业用图可不经纠正直接成图。此外,大多数卫片都是公开发售的,没有保密性,购买使用比较方便,且价格相对航片来说也比较低,一般相同面积区域的卫片成本不到航片的十分之一。

利用卫星图像制图,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根据卫星图像提供的信息,制图人员能比较客观、方便地对制图区域提出制图要求,确定制图内容、制图范围以及制图综合的数量指标,也可以方便地进行图幅设计。

(2)卫星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对于地形比较复杂,传统测量方法不容易测量之处,也可以较容易得到相关影像资料。

(3)利用卫星影像编制中、小比例尺地图时,可以直接使用卫星影像资料进行信息提取,避免由于多次制图综合而引起的图形变形的缺点,保持轮廓图形的真实性。改变了过去中、小比例尺地图由实测原图逐级缩小的成图过程。

2 目前海图编绘所采用资料的来源及不足之处

在目前的海图制图作业中,陆地部分主要采用的是经外业修测的地形图资料,水深区域采用的是外业测量资料。对于海图的陆地部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所采用的经修测的地形图更新慢、资料老旧,所反映的地形往往比现状要滞后好多。在笔者从业过程中,发现很多所使用的地形图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资料,现势性较差。当发现所采用的地形图资料可能有问题时,如果此时再让外业重新去进行修测,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专门为一小块地形而去测量则成本过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遥感影像资料非常方便,也可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在制图过程中,如果同时有几种不同来源的外业地形资料时,有时会发现这些地形资料会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是海图编绘人员无法判断哪种资料是正确的。此时,如果有资料更新快、现势性好的遥感影像资料进行比对的话,就能极大的提高制图资料的准确性和效率。

对于海图中的水域部分,目前遥感技术的水域测量方面也有所发展,但相关应用较少。笔者在关于此方面的知识了解不足,所以本文暂不展开讨论。

3 海图编绘适合采用的遥感影像资料

在地图制图中,1:10000的地图所需影像的分辨率为0.8-1米。航片分辨率一般在0.2米左右,远超过地图制图所需的影像分辨率要求。对于卫星影像资料,一些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分辨率都可以达到1米以上,也可以满足地图制图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卫星影像资料一般多用在1:5000以及更小比例尺的地图上。而我中心制作的港口航道图的比例尺一般都要小于等于1:5000。而且在海图中,陆地部分要素的要求相对于地图来说相对要低。因此,就分辨率而言,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资料和航片完全都可以满足海图陆地部分编绘的需要。但考虑到卫星影像资料的价格比航片要便宜很多,且更购买方便、数据处理也更为简单。因此,在海图制图中,我们可以选择使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资料作为数据来源。

用于制图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资料有:美国的Quick Bird(快鸟) 、GeoEye-1、Ikonos、WorldView、法国的Stop5等的卫星影像。我们国家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资料有资源三号、高分2号、天绘1号等。还有SPOT卫星图像;SPOT卫星的成图精度高、可做立体观测,但其价格比较昂贵,如果在有其它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资料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其它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资料。

4 如何在海图编绘中使用卫星影像资料

(1)如果已有多种来源的数字化制图资料,但这些制图资料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时,可以使用卫星影像资料与其它制图资料进行比对,以此来判断那种制图资料是正确的,然后再使用正确的数字化制图资料进行海图编绘。这样既可以判断资料的正确性,又不需要处理卫星影像资料。

(2)对于没有其它数字化制图资料来源或者说已有制图资料现势性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就需要直接使用卫星影像资料作为数据来源进行海图编绘。但对卫星影像资料需进行处理后再使用。

一般来说,购买来的卫片的文件格式主要有TIF、IMG、JPG等格式。买过来时一般都已做过了基础处理,在要求不高时可以直接使用。但用作海图的数据来源时,笔者认为还应该用一些影像处理软件进行一些常规处理。常用的卫星影像处理软件有:erdas、envi等。

利用影像处理软件进行影像处理的步骤主要有:

(1)影像的配准、镶嵌、几何纠正、彩色合成和影像融合。

(2)正射校正;正射校正是利用遥感影像编绘海图极其重要的操作步骤。

(3)影像解译。

(4)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5)根据所提取的信息按照《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中国海图图式》等相关海图规范的要求进行海图编绘。

5 结束语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遥感影像作为一个重要的数据来源进行海图编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海图中陆地部分要素的编绘,说明了遥感影像资料能在海图制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能减少外业测量的工作量,能为海图制图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笔者在应用方法方面研究的不够透彻。同时,由于笔者相关知识的欠缺,没有进行研究关于遥感影像资料在海图中水域部分的应用。今后,笔者将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本文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庄应点.遥感影像应用于海图制作的前景研究[J].中国水运,2009(10).

[2]黄文骞,吴迪,李树军.遥感制图[M].海军大连舰艇学院,2010年10月.

[3]李江涛.遥感影像在海事测绘中的应用[J].华东地区测绘学术交流大会,2007.

12.遥感技术在城市扩展中的应用 篇十二

遥感提供动态的、周期性的地表信息数据, 而地理信息系统则能很好的处理、管理和分析地理数据。二者结合分析, 可以清晰地反映城市时序和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 且具有高精度、高效率、低费用等特点。

本论文以南宁市市区为研究对象, 以南宁市多时相 (1990、2002、2006年) 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 提取南宁市3个时期的建成区面积, 结合Arc GIS进行数据分析, 对南宁市1990-2006年来城市扩展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为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1.1 研究区概况

南宁市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霜少无雪, 气候温和, 夏长冬短, 年平均气温在21.6℃, 素来被形容为“半城绿树半城楼”, 是一个非常适合人居住的城市。南宁市毗邻粤港澳, 背靠大西南, 面向东南亚, 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 也是西部重要的省会城市。同时, 是国家级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 拥有沿海城市待遇和税收等多项优惠待遇。南宁被海内外誉为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黄金走廊”, 这也代表了国际社会对南宁的国际地位的认可, 以及体现了南宁在中国的发展建设中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

1.2 数据源

研究使用的是南宁市3个时相的卫星遥感影像, 成像时间分别为1990、2002、2006年。

(1) 1990年的遥感影像图是一景TM影像图, 相应于185 km×185 km地面面积;从可见光到红外波长范围, 有7个波段:TM1~3为可见光波段主要反映一定的水体和植被信息, TM4~7属于红外波段范围主要反映水体、温度、地质信息, TM6主要的反映地物的热信息, TM1~5, 7波段空间分辨率为30 m, TM6空间分辨率为120m。因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城区的扩展变化, 不涉及到地物热信息, 所以预处理时选择的波段为TM1~5, 7。

(2) 2002年的遥感影像图是由Spot-5卫星采用高性能的遥感器HRV拍摄而得到的图像。其包含有4个波段, 其中3个为10 m分辨率的多光谱波段 (B1、B2、B3) ;最后一个 (B4) 为中红外波段, 分辨率为20 m。

(3) 2006年的遥感影像图采用的是ETM+传感器, 比TM灵敏度高, ETM+1~5, 7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30 m, ETM+6波段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到60 m, 本文用到的是ETM1~5, 7这六个波段。

(4) 南宁地区1∶5万的地形图。

2 技术路线及数据处理

技术路线分析如下。使用的主要软件是ERDAS 9.1和Arc GIS 9.2软件。采用的基本技术路线是利用ERDAS9.1软件进行遥感影像图的处理:配准, 裁剪, 分类, 提取不同时相遥感影像中的南宁市区建筑用地即建成区区域边界, 以获得南宁市3个时期的遥感分类图。将分类后遥感图导入地理信息系统中, 进行矢量化处理, 叠加分析, 研究南宁城市各个时期动态变化扩展规律。具体流程见图1。

3 南宁市空间扩展数据分析

3.1 建成区扩展的扩展强度分析

不同时期研究区城市用地扩展的强弱和快慢进行度量, 其实质就是用各空间单元的土地面积对其年平均扩展速度进行标准化处理, 使不同时期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速度具有可比性, 扩展强度指数的表达式为[3]:

式中:U为城区扩展面积;A为分析区域总面积;为变化的时间, 以年为单位。根据公式计算出南宁市城区的扩展强度指数表和图。

由表1和图2可以看出, 在1990-2006年, 南宁市城区一直是处于扩展状态, 1990-2002年的扩展强度指数为4.67, 而2002-2006年的扩展强度指数为10.79, 扩展强度指数是1990-2002年的2倍还多。

3.2 空间分析

描述城市扩展方向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分析城市扩展速度在不同空间方位上的差异。扩展贡献率, 是指某空间单元在研究时期内建成区扩展面积占同期整个城市建成区扩展总面积的百分比[4]。因此, 分别计算各个象限扩展的面积, 以及各个象限扩展面积的扩展贡献率。各个象限的建筑面积统计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3个监测时间段内, 建成区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但年均增长的面积和速度不同。

1990-2006年, 南宁市一共扩展了225.71 km2, 年扩展速率为14.11 km2/a。在8个方向中, 向东和向西方向扩展为主要扩展方向, 两个方向扩展相当, 向东方向扩展面积为45.07 km2, 扩展贡献率最高, 达19.97%, 年扩展速率为2.82 km2/a;向西的扩展面积为42.89 km2, 扩展贡献率高达19.00%, 年扩展速率也最大为2.68 km2/a, 为第二大的扩展方向;接着扩展方向是向西南方向, 扩展了29.51 km2, 扩展贡献率为13.08%, 年扩展速率为1.84km2/a;向东北方向扩展与西南方向相近, 扩展贡献率为12.74%, 扩展面积为28.75 km2;其他方向的扩展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向南、向北、向西北、向东南方向。见图3和图4。

4 结论与预测

4.1 结论

本研究利用多时相陆地卫星TM/ETM+/SPOT影像对南宁市城区扩展进行了动态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的进行统计分析, 对本研究区的动态扩展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 南宁2006年的城市建筑面积达到300.88 km2, 是1990年的4倍还多。南宁市城区范围迅速扩展的主要方向为向东方向和向西方向, 其他方向的扩展大小由大到小排序为西南、东北、南、北、西南、东南方向。向东南方向最不明显。

(2) 城市空间扩展主要有3种类型, 即“圈层式”“辐射式”“跳跃式”扩展模式[5]。南宁市城市空间扩展主要表现为前两种模式。

(3) 南宁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同国内许多城市发展具有基本相同的规律, 是由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历史综合因素所决定的。南宁市建成区空间形态发展经历了早期的集约式发展-辐射式发展-“圈层式”发展-“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4.2 南宁市扩展预测

未来南宁市的城市扩展主要是沿对外交通轴线带状扩展模式进行, 向东延伸至玉林和广东;依托北部湾经济区向南辐射。南宁市在现有的格局下, 以跳跃式成组团扩展模式和低密度连续蔓延模式, 渐形成城区建设用地范围与各开发区之间的填充式扩展, 使主城与新区连为一体, 构成大面积的片状发展区, 具体的趋势是:因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 南宁市将重视和保持城市重点向南、西南和东南方向发展的政策连续性。

目前, 南宁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向南和西南方向的扩展主要是良庆区和邕宁区。其中邕宁区位于南宁市中心的东南方向, 高速公路环线约有总长的1/4从邕宁境内穿过, 极大地方便了邕宁与南宁市中心城的联系。大沙田地区与南宁中心城的江南区已经连成一体, 柳沙南、良庆镇与新城区仅一江之隔。沿海经济走廊开发区地处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两旁的带状区域, 北端距南宁中心城仅5 km。向南将是连接北部湾经济区的必然选择和趋势。

摘要:主要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 GIS, 以不同时期 (1990、2002、2006年) 南宁市的遥感图像为数据源, 利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RDAS对遥感图像进行图像配准、裁剪、分类以及提取边界等步骤, 得到南宁市3个时期的城市建成区遥感影像分类图。把分类后的图像导入Arc GIS软件, 进行矢量化处理;用Arc GIS软件的测量工具测量3个时期建成区的面积;把3个时期的矢量图划分成八个方向 (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和东南) , 并测量各个时期各个方向的建成区面积。统计南宁市1990、2002、2006年的建成区面积及其各个方向的建成区面积, 计算和分析南宁市扩展速度和扩展方向;结合南宁市的其他方面信息, 对未来南宁市扩展情况做简单的预测。

关键词:遥感,城市扩展,空间分析,广西南宁市

参考文献

[1]严泰来.资源环境信息技术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41-47.

[2]范文义, 周洪泽.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4-22.

[3]汤君友, 杨桂山.基于RS与GIS的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 (5) :2-5.

[4]董芳.基于陆地卫星TM/ETM+和GIS的济南城区扩展动态监测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 2003.

13.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篇十三

CBERS-02B星高分辨率数据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评价

CBERS-02B星于2007年成功发射,星上首次搭载了一台自主研制的高分辨率HR相机,其分辨率高达2.36米,是目前国内最高分辨率的`民用卫星.HR是全色单波段相机,其光谱范围是0.5-0.8微米,影像空间分辨率高,易于判读,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等应用方面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本文以嘉善县为试验区,通过与SPOT5数据的对比,对CBERS-02B星高分辨率HR数据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评价.

作 者:王善华 作者单位:浙江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刊 名:浙江国土资源英文刊名:ZHEJINAG LAND & RESOURCES年,卷(期):2009“”(11)分类号:P2关键词:

14.风水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篇十四

摘要:风水理论是我国古代留下的宝贵财富,虽然其中充斥着一些迷信色彩,但其部分理论所蕴含的科学性及哲学内涵还是值得肯定的。最近几年掀起的风水热把风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旅游规划中也开始大量运用风水理论,本文主要探讨了形势派风水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风水,旅游规划

一、风水理论的现代思考

风水理论是一门科学与迷信并存的学问,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进一步探究的地方。尽管有的理念是在当时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提出的,但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看来,还是有它存在的道理,并可以应用于现代建设中去。风水理论中迷信的地方也不少,主要体现在风水先生的江湖骗术上,这些骗术都根源于风水理论本身的缺陷和它强烈的玄学特征,这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研究中揭穿骗术,发扬其精华部分,鄙弃其糟粕部分。

风水理论认为,“宅大人少是凶屋”、“床的正上方不能有大梁和吊灯”、“镜子不能对床”等等,这些讲究亦能从心理学上得到解释。房大人少会使人感到冷冷清清、孤单寂寞,产生莫名的恐惧;床的正上方有横梁或吊灯,会增加人的心理压力1。引起失眠、恶梦等;而镜子对床,会使夜晚人们在不清醒的状态下受到惊吓等。

风水师在察看地形时,通常用罗盘分析磁场的分布情况,避开磁场扰动强烈的地方,寻找磁场平稳、适合人体生存的地方。就通常的坐北朝南的宅址来说,床的安放一般是南北向的,在北半球,如果头朝北睡,就会有一种舒适的感觉,因为南北向的磁力线通过人体时会对大脑产生一种安定调节的作用;而如果头朝东或朝西睡,磁力线横穿人体,与人体场相交,睡眠就可能较差。

由于中国大部分土地位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常常小于90º,且光照方向偏南;我国大陆冬季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寒冷干燥;夏季则受赤道低压影响,盛行偏南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温暖湿润。与这样的日照和气候条件相适应,风水学上提出的理想宅基模式是坐北朝南,后有靠山,前方开阔,左辅右弼。坐北朝南,可以接受更为充足的阳光;后有靠山,可以抵挡冬季北来的寒气;前方开阔,可以接纳南来的暖湿气流;左辅右弼,可以减少西方干冷气流的入侵,亦能起到防卫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还指出人类对自然界具有主观能动性。在风水的理论与时间中,“寻龙”、“察砂”、“观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而基址的选定则是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在风水理论看来,“人道”应与“天道”一致,即不能违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持人力同自然对抗,而只有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并以之为楷模而巧加运作,达到合天人的至善境界,以满足人的需要2。然而,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也不是机械的、盲目的。在风水不太理想的地方,可以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如引水聚财、植树补基、建塔镇煞等。通过人为弥补自然风水之不足,来营造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

二、中国风水理论与自然、环境、人的密切关系 1

2刘永清.风水中的科学【J】.家庭科技,2006(6):21 史篇,曾辉.“风水术”之生态学意蕴[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23(4):10一1

5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根基,即东方人对自然的敬畏、崇尚、天人合一、取象比类。旅游规划是一门审美的学问,挥洒万象、梳理山河、雕琢景观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然和谐状态。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与旅游规划对环境美的追求相似,所以,我们在创意规划中,对旅游景区中风水环境进行考察与理解,将给予规划者醍醐灌顶、柳暗花明的灵感启发。“风水”源于晋代郭璞《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3风水理论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从谋划选址、建筑单体、庭园小品、树木花草、室内外布局到施工营造,风水无所不在。易经乃中国群经之首,风水溯源于此,经诸多推衍而成体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大地生成阴阳,开始分化人、其他的动物和植物。简日为阴阳、四象、五行、八卦的机理,构成风水的哲学基础,推动风水不断地演进。阴阳、四象、五行、八卦等概念在风水中也经常被用来表征环境条件,如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南为阴、水北为阳;凡宅(区域)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

风水围绕风与水两大环境要素展开,追求“藏风得水”的环境模式。中国古代的村落和市镇几乎都是依水而建。现代城市大多也如此,是从水的交通、景观审美、安全感等作用的综合考虑。风水理论强调要避开强风,求微风。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特点来看,冬季,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吹偏北风,所以北方黄土高原等广大地域,人们便挖窑洞而居,或以四面高墙围成合院,创造了良好的御寒避风场所。夏季,东南部地区所形成的高温多雨的气候以及台风的肆虐,先人认识到只有山坡台地有利于防洪,减少危险,能提供较安全的居住地,并且生产发展具有防风、防潮、防洪的干栏式和穿斗式建筑。风水宝地是风水的理想环境,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阔。远处有案山相对;有水流自山问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前方案山之外还有朝山相对;朝向最好坐北朝南;如此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人居适宜环境。4

风水理论融环境中自然和人作为一种象征,考量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自然与和谐是风水选择的金标准。旅游景区规划时。择一块地、建一方土都以寻求自然状态为最好,保持一种井然有序的和谐,处处要表达人与自然、生态与建筑之间的紧密关联,旅游景区外部环境应是一个围合空间,自然山水可以围合,人造景观也可以围合。围合能达到汇聚的作用,汇聚人气、财气和灵气。无论景区的布局空间,还是饭店建设总体形状,围合结构都能给予游客心理上的安全感。

三、风水理论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旅游规划选址的风水理论应用。风水理论分为形势与理气两大流派。形势流只专注山川形势与构成;理气流则重天地人之间的相互感应。形势流注重对环境龙、砂、水、穴、向五要素的选择,相应有五个操作方法: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旅游规划首先涉及到这5要素权重、筛选和重塑。隋唐以来,形势流一直占据着中国风水理论的主导地位。觅龙:因山脉在形态上与龙相似,风水理论将山脉比喻作龙。觅龙,就是对山脉的观察选择。中国的许多风景名胜区都是依龙脉而成,如:泰山、黄山、张家界、武当山、亚布力等。当旅游景区可选之地有大的山脉时,可分龙脉的形与势分别勘察。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起3

4林徽因,等风生水起【M】.北京: 团结出版社,2 0 0 7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 0 0

1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势要雄伟磅礴,形神厚重,群山如珠滚动,气脉贯注;形要光肥圆润,尖利秀美,绿树掩映,气象万千。风水理论有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之说,在某些空间尺度的旅游景区规划中会遇到只有小山或根本没山的情形,这时便可将建筑和景观群落的轴线作为龙脉微辨体势,择吉地规划。察砂:砂、沙相通。风水格局中,砂通指前后左右环抱居所的山峦,将砂比作龙的环护、屏障、侍从。形态以端装方正、秀丽为吉。破碎尖削、奇形怪状为凶。旅游区后方的山体宜低垂收敛,前方山体宜曲折生动,左边山体宜起伏连绵,右边山体宜柔顺平滑。山体与旅游区的空间距离最近。直接决定着旅游区的小环境,对旅游景区的生态气候、视觉、游客心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观水:水指水源、水流。江、河、湖、海、瀑、泉等水体都是旅游区重心。观水实际是考察地上地下水源和水流的形态及水质。水质清明、味甘、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水形随山而流,弯曲生动,且有湾池,有静有缓为最妙。旅游规划中,流动的水流和静止水域具有不同的要求。流动的水域区段是景区选址理想区域,水随山而行,景区选址宜选河道弯曲的内侧,水流三面环绕缠护之处。若截水而成湖或泊,则应选取地形略有变化,草木繁盛的地方。我省一些旅游区是依静止的水域而建,若以自然之形选址,最宜选于水域北侧建设。次之选择水域半月形的内环建设。为了使静止的水域富有生机,人工修筑环渠,绿化植被为有效途径,旅游区的水张弛、动静结合,与山林相借景切合。点穴:点穴是确定建筑物基址。旅游规划中,穴是旅游景区最终的归宿的核心区。穴的选择,关键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旅游区内生机蓬勃,植被茂盛;区外山水围护,山岭葱郁、水流曲折。旅游区内外景观融洽而和谐,营造生气盎然的自然体。景区纵轴线为准左右权衡,左右虚实相称,组织横竖轴线十字相交之地,谓“天心十道”,即风水理论的关键穴道所在,应该是旅游区主体建筑或设施排布处。旅游区主体建筑设施穴道大格局确定后,权衡旅游景区内部山、水、林、石等景观的格局,遂将旅游区规划出山拥水抱、曲折含蓄的万种风情。取向:向即方向、朝向。旅游建筑物基址的选定及布局,方向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数。风水理论强调面南朝阳,中国古典建筑无论皇家还是民宅的选址一般如是,延伸至今,根深蒂固,北方尤甚。南方虽个别地方因为其地形、气候的局部特点而有细微差异,坐北朝南应该是中国城市建筑的最佳理想朝向。

旅游建筑的区域内布置:形神兼备景观建筑的个体外形为形,与周围景物融合而成氛围为神。景观建筑布置中,为达到形神俱备,要从建筑的主题构思、空间艺术效果、功能要求、视觉审美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用人工的力量创造一种自然的和谐。不同的背景条件会给景观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景区的地理背景条件直接决定着景观建筑的整体感觉。规划设计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景观的体量、形式与风格设计,也要考虑择地建景或适当地修地造景。景观建筑外部空间尺度设计,风水中有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度量标准,成为了建筑外部空间构成的尺度权衡基准。旅游景区布局中的景观建筑空间布置可以直接对其引用。百尺折算为现在的公制约为30米,它是中国古代外部空间设计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基准尺度和模数,与近现代国外流行的建筑理论,以看清人的面目表情和细节动作为标准的近观视距限制基准相吻合,这种尺度设计可创造出富有人情味的外部空间。千尺相当于现代尺度的300米,300米在空间规划时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尺度。当外部空间总体布局中各单体为百尺之形时,则空间围合尺度以及远观距离不应大于千尺,远观视角不小于6度,以避免产生空间的空旷疏远感。中国古典建筑严格按百尺为形,千尺为势进行外部空间规划与布局的代表当属北京的紫禁城。

紫禁城几乎完全按23~35米容积率来控制各单体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

对旅游规划设计而言,大至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小至城市公园、街头绿化、饭店室内装潢、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家具、植物、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解说、旅游地产别墅等居住社区不同体量的景观营造,我们曾应用风水理论形与势的建设标准在宏观大尺度上可体现雄伟、壮观、开阔的美学整体感在微观小尺度上可体现精致、和谐之效。景观建筑单体设计,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大屋顶为基本特征,流露出细腻且务实的精神。由亭榭、池沼、画舫组成的园林,依山水地势而成的宗教建筑,巧夺天工的雕塑,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传统建筑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风水的韵味。按照风水理论的要求,旅游景观建筑单体的设计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环境位置好,建设格局好,要有气势,社会参与度好。即在旅游区内功能和景观效果两个要求的趋动下,规划专家选择好的建造处所:要空气清爽、令游客心旷神怡;要阳光充足;充分考虑建筑的景观性和从建筑内部欣赏旅游景区景观的便捷性;在满足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的同时,尽量建设依山成势、临水而居的景观式旅游建筑区。旅游设计景观建筑单体的内部形体,以充实、洁净、舒适、尺寸合度为佳。确保室内空间富于生气,建筑构件支撑有力,各个单元连接缜密,保证建筑物的景观效果和功能双重要求。景观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应竭尽所能地保持并加强其原有区域的景观特性。着眼于此,删除错乱的景物并引进新景观。在局部小范围的景物、景点、使用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中应从局部、细处为使用者考虑,力求创造精在体宜、且功能合理的人性化色彩、周围社会融入度较高旅游生态景观和建筑设施设备。

五、结语

风水理论根植于中国老百姓的心理几千年来长久不衰,保持深厚的文化、心理、哲学积淀和旺盛生命力,已成为中国人起居生活、婚丧嫁娶、益寿延年、善始善终、趋利避害、晋升恋爱、转运生财、置业迁徙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每位游客内心最大渴望。研究风水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是为了将这门古老的文化重典更好应用于当今的旅游规划、景区保护、低碳生存、乐活、土地科学利用、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而提醒、辅助各级决策者、规划专家设计出适应性强、以人为本、珍惜环境、天人合一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林徽因,等风生水起【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2]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居明,风水之道【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于希贤,于勇,中国风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15.微波遥感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探究 篇十五

微波遥感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集合了电子、空间、计算机、光学和生物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最新成就。1972年, 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 获取大量的地球表面卫星图像并进行分析研究后, 遥感技术便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开启了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的序幕, 为人类认识开发资源、研究灾害、监测环境、国土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1 微波遥感技术面临的新问题

雷达技术发展至今面临着“四大威胁”

1.1 反辐射导弹的威胁

从50年代开始的“百舌鸟”空一地反炮瞄雷达导弹发展至今, 有记忆能力的采用雷达、红外、电视等多模制导的被动制导与主动制导能自动转换的能感知诱饵和以“发射后不管”的方式在空中巡逻的以及能自动搜索与截获目标的各种空一地、空一空、面一面反辐射导弹, 都是一种硬摧毁性质的反雷达手段, 直接威胁着雷达的生存。

1.2 雷达目标隐身技术的威胁

这项技术使目标的雷达截面积越来越小。据资料报道, 在90年代, 隐形巡航导弹射程已经达上万公里, 而雷达截面仅有0.05~0.1㎡。各种隐形飞机的雷达截面将减小20~30d B, 使常规雷达发现目标的距离下降到原来的32%~18%。使防空网不能及时探测到远方威胁目标, 整个防空系统也没有足够反应时间来拦截和摧毁敌方飞行器。

2 我国雷达工业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2.1 武器系统对雷达提出了新要求

正如前面叙述“四大威胁”时所指出的, 雷达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 它们已威胁到雷达自身的生存, 更不用说完成武器系统对雷达的要求了。因此, 我国雷达工业面临着能否研制成适应未来战争的新一代先进雷达的挑战。

2.2 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我国雷达工业的压力

气象、航空、水运、港口、交通、探矿、探地、森林防火乃至水灾、虫灾、污染监测等各部门都提出了各自的需求。若国产雷达满足不了这些部门的要求, 则它们将走向国际雷达市场。国外雷达厂商也必然利用此机会占领我国的雷达市场。因此, 我国雷达工业面临着能否适应国民经济各部门需要的挑战。

3 解决微波遥感技术新问题的对策

3.1 增强微波遥感科学基础及技术基础设施

我国微波遥感技术基础设施和重要元器件大量依赖国外, 整个空间应用的科学基础仍很薄弱, 这无疑对遥感技术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 要高度重视微波遥感科学基础及技术基础设施增强, 大力加强海洋、陆地的空间定标和校准场建设, 更要高度重视真实性检验工作。目前, 虽然我国的光学校正场已经初具规模, 并且正在将卫星地面定标场建立起来, 但这些还远不能满足遥感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空间定标和校准场建设且布局不够合理, 一直都还没有一个海上定标场, 目前非常迫切地需要建立一个相对集中能为应用服务的定标场及散射、辐射测量的高端实验室。与此同时, 还应加强中国微波遥感国际化建设, 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 狠下功夫加强电磁波综合探测及信息融合等领域的研究, 建立起一个具有自主产权的实用航天遥感系统。

3.2 建立大容量、高精度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伴随着3S一体化的高速发展, 这就要求遥感数据处理系统要有更快的处理速度和更准确的精度, 因为环境与资源的计算机处理量和遥感数据量已经大幅度增加了。要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就必须通过认真总结专家知识, 将知识库建立起来, 发展快速有效的遥感数据压缩算法, 研究出一种定量精确化算法。

3.3 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意义重大, 因为环境资源数据库是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 国家环境资源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在政策层面上不断提高环境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 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为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 结语

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已经构建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日趋系统的科学技术体系, 为我们的科学发展、国家安全尤其是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同时, 微波遥感技术的大发展, 也将带动了一系列科前沿技领域的“大迈步”。随着研究的日趋深入, 微波遥感技术的频率将在亚毫米波段拓展空间, 并且在信息载体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的地球观测和深空探测中将释放出更为巨大的能量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曹梅盛, 张铁钧.青海高原春秋季地表土冻融的微波遥感监测[J].遥感学报, 1997 (2)

[2]张俊荣.我国微波遥感现状及前景[J].遥感技术与应用, 1997 (3)

16.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篇十六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结构也越来越大。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大量的矿产资源都深埋于地下,矿产资源分布的隐蔽性很强,不易被人们发现。如何快速的寻找到埋藏于地下的矿产资源是提高开采矿产资源工作效率的首要任务。目前,找矿工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找矿技术也在向着高科技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找矿技术在矿产开采行业中推广与普及,而现代遥感技术在找矿中的应用最为普遍,在找矿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现代遥感技术能够探测出地质结构与主要成分,还能够探测到矿产资源的分布区域。

关键词:现代遥感技术;地质找矿;应用

矿产资源是在人类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地壳运动逐渐形成的埋于地下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够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矿产资源的需求市场越来越大,由于矿产资源存在开采难度大的问题,导致矿产开采工作效率低下,矿产资源实际的开采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量。为满足市场的需求结构,矿产开采企业不断的研究和開发新的开采技术,希望能够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减少矿产开采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现代遥感技术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在矿产开采过程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小了矿产开采的难度。现代遥感技术能够对地表的几何特征进行全面的描述[1],还可以了解地表的形态结构,方便矿产开采人员准确的找出矿产资源的埋藏位置。现代遥感技术在矿产开采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很差的情况下,所起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一、现代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找矿工作的表现

岩石的类型和组合对于矿产资源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遥感矿物信息的提取技术是在研究地物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地物的光谱特征就是借助图像变换、图像分析、图像增强等方法表现出图像的颜色、色调、纹理之间的不同,以便划分出不同的岩石类型[2]。遥感矿物信息提取技术能够提取出岩石蚀变的信息和地质的构造信息。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借助影像技术的特点,再次呈现出矿质观测点的相关地质信息,既有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展现矿区的环境特点[3]。例如,遥感影像技术能够根据地域光谱特征的不同,分析本地区的岩石分布层序,还能测出岩石中矿产的含量;而蚀变岩石的矿物质具有特殊的光谱特征,可以根据探测到的光谱差异性确定出矿产资源的种类。矿产资源的开采单位需要根据现代遥感技术获得的相关信息,找到开采地点,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矿产开采方案。

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中找矿的工作具有定位准确、快捷,获取的信息量大,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具有宏观性,找矿过程呈多波段等特点。

我国的矿产资源丰富,但是矿产资源的分布比较分散,跨越的地域范围比较大,不同地域的地质环境和岩层结构也有所不同,地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因此,地质找矿工作需要根据地质结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现代遥感技术[4],以保证其工作效率。

二、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一)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直接应用

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法,主要提取岩浆热液造成围岩结构产生变化的信息。围岩蚀变是指围岩的结构、构造、成分在受到岩浆热液或水汽热液的影响下发生改变的一种地质作用[5]。围岩蚀变是寻找矿产的有力标志。围岩蚀变能够产生多种变化,如夕卡岩化、绿泥石化等,便于提取地质信息。现代遥感技术借鉴的是航天技术从空中获取地表物质光谱特征的方式,在获取信息时大气、云层、植被等会产生干扰信号,影响到提取岩变矿物的工作。这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消除干扰因素的影响,如采用光谱角分析法、波段比值法等。

(二)现代遥感及时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间接应用

矿产资源的生成主要受地震、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的影响,因此矿产资源一般分布在板块运动的交界地带或是变异部位。稀有的矿产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不同板块的结合部位或是板块的交界地带[6]。矿产资源的形成时间与地壳运动的时间基本一致,矿产资源分布的矿床也会随着地壳的运动而改变位置,基本上都是呈带状分布。现代遥感技术就是利用矿产资源分布的这一特点开展的找矿工作。利用线性影像技术对可能形成矿产的区域进行信息的扫描与提取,再根据火山爆发和热液活动的影像资料进行资料的分析和整合,综合评定后得出需要的有力信息。

矿产资源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比较多,而金属元素经过时间烙印的冲刷后,会慢慢生产微生物,地下水和土壤都会对微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土壤层发生变化,导致地表植被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地貌植被与矿场有着紧密联系[7]。地表植被吸收土壤中的金属物质后,植被的颜色、生长趋势等都会与同一种类的植株有所不同。植被的不同也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便利途径,通过检测植被中所含的金属含量,能够确定地下埋藏的矿产资源的种类。可以利用现代遥感技术获取光谱特征,根据植被反射出的异常信息对矿产的位置进行有效的推测。

矿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位置变化,也令矿床的性质产生改变。所以,需要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根据矿床和成矿的检测分析出矿床发生变化的位置。

现代遥感技术在不断普及的同时,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完善现有技术水平。目前现代遥感技术已实现了与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融合。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准确的掌握矿产资源分布地区的地理坐标;地理信息系统则能够对定位区域内的影像信息进行管理。矿产资源的形成是多种地壳运动作用的产物,形成后又经历了多次破坏和叠加,所以单一的找矿方法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因素,需要采取多种找矿手段有机结合的方式,在降低找矿成本的同时,提高找矿工作的效率。

结语

现代遥感技术是科技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产物,是一种新型找矿技术,具有综合性的探测和识别功能,与传统的找矿技术相比,具有工作效率高、找矿速度快、经济实用的优势。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大大提高了找矿工作的准确度和效率,能够协助资质勘探人员准确定位出矿产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加大了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范畴,随着大规模矿产开采工作的进行,矿产资源的储量正在慢慢减少,地质环境复杂地区的矿产开采成为当前的难题。现代遥感技术的普及能够很好的解决因地质环境恶劣导致开采工作难以进行的现况。现代遥感技术既降低了找矿的难度,还提高了矿产资源开采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志强.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92

[2]钱建平,伍贵华,陈宏毅.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J].地质找矿论丛,2012,03:355-360

[3]于福春.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3:45

[4]任海鹏,贾波.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4,09:149

[5]李宁,赵龙飞.浅议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25

[6]马文富,莫福赳.有关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应用的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0:262-263

17.几何规划在飞机总体设计中的应用 篇十七

系统地讨论了代数多项式的算术-几何均值定理,并对原型几何规划理论作出了简明的`推导与分析.提出了具有缩并迭代特性的几何规划求解理论和编程步骤.还用2个工程设计的优化求解算例来说明这种缩并迭代几何规划优化求解特点和优点.例1显示了几何规划的工程实用性和简易性;例2通过轻型飞机总体方案参数优化,说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法,可随设计人员思路的变动而得到及时地相适应.

作 者:王小宛 刘天丰 张永顺 WANG Xiao-wan LIU Tian-feng ZHANG Yong-shun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航空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年,卷(期): 20(6) 分类号:V212.13 O221 关键词:优化设计   数学规划   几何规划   飞机设计  

18.遥感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篇十八

本文通过运用ASTER遥感影像数据,对不同地物进行光谱分析,根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征曲线,分别提取植被和水体信息,然后进行非监督分类.并结合物探试验和土样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了焉耆盆地内土壤盐渍化程度分布状况.评价结果为:在焉耆盆地的平原区内,非盐渍化土壤,457.65km2;轻度盐渍化土壤,335.61 km2;中度~重度盐渍化土壤,580.93 km2;盐土,41.11 km2.根据野外实际调查,评价结果的`精度达到了85%以上.

作 者:李海涛 P.Brunner 李文鹏 W.Kinzelbach 李小梅 LI Hai-tao P.Brunner LI Wen-peng W.Kinzelbach LI Xiao-mei 作者单位:李海涛,李文鹏,李小梅,LI Hai-tao,LI Wen-peng,LI Xiao-mei(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

P.Brunner,W.Kinzelbach,P.Brunner,W.Kinzelbach(ETHZ,Zurich CH8093)

19.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篇十九

1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

在上世纪50年代, 中国便开始开展以地形制图为最终目标的黑白航空摄影工作, 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研究、水库及铁路地质勘察时都应用了这些照片。上世纪70年代后期, 我国地质部设立了遥感地质中心, 各省也依次建立了遥感地质队。石油、铁道、水利等很多系统也设立了遥感中心。现今, 遥感地质的迅猛进步, 对传统的地质调查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 各种卫星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也层出不穷。总之, 我国的遥感地质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中的实际应用

在设计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时, 必须先对当地的水文地质状况进行深入的勘察。开展这一工作时, 需要使用航空相片、卫星图像和各种遥感技术, 通过这些工作, 我们可以知道地下水的总储量、活动情况、水质等多方面的信息, 有利于制定科学的地下水利用和排除措施, 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

遥感影像解译过程如图1所示。

2.1 水文地质测绘

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时使用遥感技术有着显著的工作成效。主要表现在下述几点:首先, 所画出的地质界线 (尤其是第四纪地质界线) 有很高的准确性, 能够深入的解读地层结构, 并且能够获得隐伏断裂以及活动断裂方面的数据。其次, 由于遥感图像能清楚地反映水系、水体、湿地、地下水浅埋带、泉水和泉水溢出带等与水文地质密切有关的现象, 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最后, 用遥感技术可以大大加快水文地质普查速度, 特别是在自然条件复杂、交通困难地区的普查工作中, 更能显其优越性。例如:利用各种传感器的影像制作卫星影像图, 先在所需制作影像图的区域内, 均匀选取一些控制点, 点数与区域大小和选择的纠正模型要求有关, 区域面积大, 适当多选一些。点的坐标可根据比最后制作影像图大一个等级的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读取或用GPS或其它测量工具实地测定。

卫星影像分辨力与成图比例尺的关系表如表1。

2.2 勘察地下水资源

使用遥感地质技术来勘测并估算地下水资源已经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 且这项技术在基岩山区以及松散堆积区都有很好的工作效果。开展这一工作时, 要先开展航空、航天图像的地质解译工作, 以确定富水的含水层区域和富水构造。而后结合水文地质钻探的试验资料和之前的开采井资料、水文物探资料对水资源实施综合分析及计算、评价工作。通过遥感图像所获得含水层及含水构造的边界非常清晰, 因此, 使用遥感技术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有着极为显著的成效。

2.3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

近年来, 我国经常出现矿井透水事故,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损失。而发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矿主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盲目的进行开采以及在未查明矿区水文地质状况的前提下就进行开采工作。要想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就要使用遥感图像来进行解译工作, 这样可以准确的确定含水层的分布及地质构造, 然后以此为依据来设置矿井并合理的开采。采用这样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的减少矿区安全事故的发生。

3 水文遥感技术的优势

3.1 探测的范围很广

遥感技术的一个显著优点就是探测领域很广, 特别是对陆地卫星进行探测时, 其轨道高度能够达到910km, 一次取相就能覆盖到实际的地面范围约34225km2左右。这一大面积的探测方式很好的弥补了人工实地勘测中的不足, 并且不会受视野、环境条件等的制约, 其勘测效率是非常高的。

3.2 可以24小时探测, 捕获大量的信息

遥感技术不仅能够捕获可见光波信息, 还可以捕获可见光之外的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微波波段信息, 然后借助成像技术来表现肉眼不可见的物体, 能够增加水文工作中的信息观测量。此外, 遥感技术不会受到天气等各种障碍物的影响和制约能够24小时进行监测, 获得全面的水文地质信息, 更好的认识水文变化的规律。

3.3 收集资料方便, 没有地域局限性

在开展水文地质作业时, 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和阻碍, 比如:经常要在高山冰雪地带、海洋地区及沙漠地带及无人区开展工作, 在这些区域开展工作时, 工作者的人身安全会受到一定的威胁, 这会影响所收集数据的完整性。但是,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却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些不足, 这一技术不受地区、国界的约束, 可以获取到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 增加水文资料和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能够促进水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收集资料快捷

遥感技术中的陆地卫星对全球进行覆盖成像只需要16-18天, 若有多个卫星同步开展工作, 探测周期还可以大大缩减。但是, 水文工作中人工作业的实地勘测工作花费的时间较长, 并且会收到众多因素的干扰。因此, 遥感卫星具有人工作业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的地质资料, 可以使水文工作者更加准确的评估各地区的水文变化规律。

4 结束语

总之, 水文地质勘察在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借助高科技的遥感技术, 能够高效、准确、科学的确定该地区的水文地质状况, 为工作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近年来, 我国的遥感技术发展迅猛, 尤其是航空航天技术、应用卫星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极大的推动了水文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再加上先进的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的使用, 使水文地质勘察的精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对于水文地质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现今, 我国经济、科技、文化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进步。特别是遥感技术在水文工作中的应用, 是水文地质工作中里程碑式的进步。文章对遥感技术展开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质,水文地质勘查,应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新下一篇:公益冠名招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