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基层武装工作

2024-11-10

新时期下基层武装工作(精选8篇)

1.新时期下基层武装工作 篇一

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民武装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保康县的人民武装工作在部队自身建设、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兵役工作、国防动员以及参加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一、保康县人民武装部

保康县人民武装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保康设立的军事组织,它既是保康县委的军事部,又是保康县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机构单设,隶属襄阳(原襄樊)军分区,同时接受保康县委、县政府的领导。

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发〔1986〕5号)精神和湖北省军区的部署,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康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称湖北省保康县人民武装部。6月6日,襄樊军分区正式向中共保康县委、县政府办理移交手续。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后,编制为副县级。人武部机关设办公室、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民兵训练基地5个正科级单位。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军地双重领导制度不变,性质和任务不变,仍负责本地区的民兵和兵役工作。1996年4月,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通知》(中发〔1995〕12号)精神,湖北省保康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保康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后,人民武装部党管武装的原则不变,性质不变,双重领导制度不变,编制为正团级,机关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部机关驻城关镇西后街。

1979年6月,中共襄阳军分区委员会批复,保康县人武部新一届党委由王佐、崔世斌、李兆甫、朱邦基、石志武、杨鹏、田修景、高士省、黄在义、张宗先10人组成,王佐(县委书记)兼任第一书记,崔世斌(人武部政委)任书记,李兆甫(人武部部长)任副书记。继本届党委之后至1986年,刘代启、李官喜先后兼任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杨鹏、刘发波、藏有刚先后任书记,朱邦基、张安铭先后任副书记。

1979—1983年,县人武部党委根据湖北省军区、襄阳军分区党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揭批‚四人帮‛斗争、‚三学‛(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学航空兵一师党委)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等活动。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为主要内容,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党规党法和优良传统教育,认真学习中央领导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1983年10月,县人武部党委召开党员全体大会,通过大会选举并报襄阳军分区党委批准,由臧有刚、朱邦基、张安铭、漆贤旺、熊富华、殷明朗6人组成新一届人武部党委,臧有刚任书记,朱邦基任副书记,刘代启兼任第一书记。12月,新一届党委制定《关于加强党委建设的措施》(保武字〔1983〕45号)。

1984-1986年,人武部党委组织党员以学习贯彻中共十二大精神为指导,先后进行‚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党风根本好转‛、‚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献身党的武装事业,努力开创民兵预备役工作新局面‛等教育,使党员队伍提高 2 觉悟、端正思想、增强从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促进人武部的安定团结和集中统一。

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康县人民武装部更名为湖北省保康县人民武装部。8月,中共襄樊市委批准,刘代启、陈德先、刘世贤、吕世德、黎怀玉、陈申义、杜克刚7人组成新一届党委,刘代启任第一书记,陈德先任书记,刘世贤任副书记。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后,保康县人武部党委按照‚学习、团结、廉洁、求实‛的要求,注重加强党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这一时期,人武部党委认真贯彻军委新时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方针,紧跟改革开放步伐,围绕党的经济建设中心积极开展民兵工作,在完成民兵组织建设、军事训练、兵员征集、国防教育、‚以劳养武‛等各项工作的同时,组织和带领广大民兵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制定全县人武战线‚七五‛、‚八五‛扶贫开发规划。

1996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通知》精神,湖北省保康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成立新一届人民武装部党委。从1996年4月—2013年12月,县委书记汪明新、刘德政、吴方军、谢豪斌、陈丰林、叶丛先后任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人武部政委陈申义、孙全华、郭恒跃、罗剑武、张全林、陈雪飞、李向东、李延庆、汪正保先后任党委书记,人武部部长吕世德、何克明、李宁、杨福华、周广明、李向东、张银生、姚昌保先后任副书记。

县人民武装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管武装,把党委班子建设放在重中之重。2013年以来,紧紧围绕‚团结和谐、风清气正、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党委班子建设目标,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委‚一班人‛,坚持讲政治把方向,抓学习强素质,改作风抓落实,讲民主促团结,努力发挥好党委班子在推进武装部全面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民兵工作

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康县人民武装部是保康县委的军事工作部,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直接组织领导者。乡、镇、街道、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武装部,是民兵工作的基层单位。

(一)民兵组织建设

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批转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调整民兵组织的报告〉的通知》和省、地、军分区的指示,按照减少数量、减少层次、提高质量的要求,保康县的民兵组织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调整后,将全县原1个民兵师、13个民兵团、354个民兵连、1983个民兵排、5251个民兵班,组建为340个民兵连、1912个民兵排、2414个民兵班,民兵总数29041人,占总人口的10.8%,比上年减少37238人,减少56.2%。基干民兵 4516人,比上年减少31084人,减少87.3%。民兵干部4567人,比上年减少2089人,减少31.5%。这次调整,简化了层次,减少了数量,提高了质量,适应了当时的生产体制。

1986年,保康县的民兵组织整顿,认真贯彻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意见》提出‚减少 4 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民兵工作方针,按照城乡编组原则,在全面搞好民兵组织整顿的基础上,围绕便于管理、便于活动、便于执行任务的要求,重点抓好基干民兵的编组和专业技术分队的调整。通过调整,全县编基干民兵营11个,民兵连341个,其中基干连52个,民兵排1739个,其中基干排186个。全县民兵总数31 239人,其中基干民兵3672人,占民兵总数11.7%,民兵总数中退伍军人2029人。

在1992年的民兵组织整顿中,保康县以中共中央批转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新时期加强我军后备力量建设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发〔1991〕22号)文件为指导,贯彻民兵工作‚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按照便于领导、便于活动、便于执行任务的原则,以稳定基干民兵数量、解决民兵组织漏建和基干民兵‚空白村‛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抓好组织落实。通过整顿和编组,全县共编入民兵33435人,比上年增加1217人,增加3.77%,其中基干民兵2336人,比上年增加131人,增加5.94%,民兵总数中退伍军人1944人,占民兵总数的5.81%,其中28岁以下的905人,占基干民兵总数的38.74%。

1999年,保康县认真贯彻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的意见》(参联字〔1997〕2号)和襄樊市《关于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着眼适应‚战场‛和‚市场‛的需要,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分类组建‛的原则,重点抓好基干民兵特别是民兵应急分队、专业技术分队的组建,达到规模适当、编组科学、结构优化、管理有序。通过调整改革,全县共编入民兵33134人,其中基干民兵1615人。规范组建民兵应 5 急分队1个连,2个独立排,人员由120人调整为180人。专业技术兵由原来的262人调整为550人,其中配装专业技术分队450人,与军事专业对口技术分队100人。步兵分队由原来的1494人调整为1348人。

2000年以后,民兵组织建设的重点是,在坚持农村民兵向乡镇企业扩展,城市民兵向新型企业扩展的同时,狠抓‚三支队伍‛(民兵应急分队、专业技术分队、对口专业技术分队)建设。按照‚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干部齐备、官兵相识、队伍纯洁、制度健全、活动经常‛的总要求,不断研究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兵组织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每年民兵组织整顿中,紧密结合山区实际,以‚五个有利于‛(有利于加强领导、有利于提高质量、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执行任务、有利于日常管理)为原则科学编组。在城镇企事业单位采取‚编大、挂小、联点‛的方式,即以骨干企业为主,对小企业和分散的个体(私营)户的零星基干民兵,以大带小,联合编组。在农村以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和较大的行政村为主,采取以厂为主,厂村结合,或以大村为主,大小村结合,联合编组。全县民兵编组逐步形成‚一点三线‛的布局,即以县城为重点,围绕国道主线、公路干线、河流沿线,在县直企事业单位和重点乡(镇),凡适龄人员在30人以上或基干民兵在3人以上的单位均建立民兵组织,形成重点地区重点布兵的格局。以三支队伍为重点,优化组织结构。民兵应急分队选择生产稳定、效益较好、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组建。专业技术分队主要组建在县城和重点乡(镇)。对口专业技术分队采取成建制‚对口编‛的方法,在电信、医疗、交通、工程、化工、气象等部门,选编学历高、实际工作能力强、能熟练操作装备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口 6 组建。做到能力与任务相适应,平时与战时相兼顾,人员与装备相结合,提高专业技术分队的建设质量。

(二)民兵政治工作 1.政治思想教育

1979—1980年,民兵政治教育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学习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全党工作重点转移教育,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达到家喻户晓,调动广大民兵建设‚四化‛、保卫‚四化‛的积极性;进行《民兵工作条例》教育,进一步明确民兵的性质、任务和职责,增强‚争当好民兵‛的积极性;结合学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英雄模范事迹,开展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活动,促进民兵工作‚三落实‛;结合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行形势战备教育,增强战备观念。

1981—1984年,根据两级军区关于民兵政治教育的指示,保康县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落实民兵政治教育‚三项制度‛,即在军事训练中,政治教育时间不少于10%;在基干民兵中,实行每月一堂政治课;在全体民兵中,结合征兵、整组、重大节日,进行全民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主要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十三大精神;民主与法制教育,现行经济政策教育;民兵基本知识教育,以总政治部编印的《民兵政治教育课本》为基本教材,进行民兵性质、任务、光荣传统、人民战争思想和怎样当个好民兵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主要是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两不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7 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争当优秀民兵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

1987—1990年的民兵政治教育,坚持围绕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新时期民兵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展教育,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和合格的后备兵员,使教育更好地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服务。教育中,注重形式与效果的有机结合,着重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培养‚四有‛民兵,引导广大民兵带头发展经济,带头移风易俗,带头改变村容村貌和不良社会风气,为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和兴县富民做贡献。1990年,全县成立民兵科技服务小组150个,有287户民兵被评为乡、村级‚双文明‛户,405户民兵被评为‚遵纪守法光荣户‛,广大民兵已成为全县‚两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2000年以来,保康县人武部紧紧围绕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国防观念、培养合格后备兵员的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兵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狠抓教育落实。一是抓住有利时机,抓好规范教育。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提高专武干部、民兵干部组织教学的能力,在人口密集、经济条件好的‚三边村‛(路边、集镇边、河边)以‚民兵青年之家‛为阵地,抓好集中教育。在人口分散、经济条件差的高山、半高山村,设立民兵政治教育活动书屋,实施巡回教育。针对民兵‚忙时在家种田,闲时在外挣钱‛的实际,抓住农忙、征兵、整组等民兵相对集中时机,发挥阵地作用,落实规范化教育。二是结合全民教育,进行随机教育。与宣传、团委、妇联、工会建立教育联系制度,地方开展教育时,人武部主动靠上去,一起制定教育计划,一起开展教育 8 活动,在教育内容上增加‚兵‛的特色,形成整体联动,收到较好的效果。三是掌握外出兵员流向,实施跟踪教育。主要是发挥函授教育的优势,由人武部编辑教育辅导材料,由民兵连发给民兵家庭,随其家信寄送到外出打工民兵。同时,发挥外出打工民兵干部和‚能人‛的号召力,由家乡人武部与其保持联系,通过这些骨干开展外出打工民兵的政治教育。多渠道多途径的教育形式,为促进贫困山区农村民兵政治教育的落实起到积极作用。2.干部队伍建设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保康县基层武装机构设置稳定,专武干部和民兵干部配备齐全。1980年,全县14个公社人武部共配备专武干部62人,部长全部参加同级党委。配备民兵连(排)长6 656人,其中连长参加大队党支部167人。1981年,对民兵组织进行调整,调整后,全县有专武干部63人,民兵连(排)长4 567人。其中连长参加大队党支部213人。1982年调整干部行政级别,人武部积极向组织部门反映专武干部的德才表现,有21人调级,调级面达到41%。在民兵连长队伍建设上,注重抓好选配、教育、训练和解决民兵连长计酬4个方面,促进民兵连长安心民兵工作,热爱民兵工作,做好民兵工作。

1984年3—8月,全县进行体制改革,农村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人民政府。县人武部结合农村政权建设,集中力量进行专武干部调整配备。调整前,全县专武干部63人。结合机构改革调整29人。新招聘干部进入人武工作行列,全县专武干部队伍向年轻化、知识化迈出一大步。全县11个区(镇)、22个乡(镇)武装部应配专武干部74人,实配73人。

1985年6月,保康县人武部制发《区、镇人武部和全县专武干部考核奖惩条件暂行规定》(保武字[1985]16号)。《规定》对区、镇人武部和专武干部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按照政治思想(20分)、完成任务(65分)、作风纪律(15分)三个方面,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增强对专武干部管理教育的可操作性,调动了基层专武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1987年9月,县进行撤区并乡。根据上级军事机关指示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人武部同步完成乡、镇人武部的设置和专武干部选配工作。全县设16个乡、镇人武部,共选配43名专武干部(正、副部长18人,干事25人;11个乡、镇编配3人,5个乡镇编配2人)。

199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的深入发展,民兵干部队伍建设不断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1992年,针对乡、镇一级行政机构改革,干部‚优化组合‛的新情况,县人武部党委就稳定和加强乡、镇武装部建设拿出初步意见,县委常委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研究,并形成《会议纪要》,重申和进一步明确对乡、镇武装部设置、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一系列规定。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基层人民武装部机构设置、干部配备原则等问题的通知》(中办发〔1999〕24号),县人武部以学习贯彻文件精神为契机,对专武干部进行了一次教育和整顿。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落实党管武装制度,从讲政治、保稳定的高度,搞好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在乡(镇)班子换届选举中,专武干部的选配由县人武部和县委组织部共同把关。随后,在乡(镇)换届选举前,县委组织部下发《关于乡镇武装 10 部长进同级党委班子的通知》。在调配过程中,县委组织部又专门明确调配原则和具体办法,反复征求人武部意见,始终以中办发〔1999〕24号文件为指导,确保乡(镇)武装部长参加同级党委这一政治制度的落实。

2001年3月,县精简行政机构,全县16个乡(镇)调整为11个。全县11个乡(镇)武装部23名武装干部一次性配齐到位,平均年龄为34岁。专武干部队伍基本达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这次调整,通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实现了对专武干部‚入口‛要优、管理要严、‚出口‛要畅的目标。调出了素质、调出了干劲,促进了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健康发展。至2013年,全县有基层武装部15个(11个乡镇武装部,4个企业武装部),专职武装干部30人。

3.两个文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保康县广大民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劳武结合原则,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民兵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推动保康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979年,全县抽调3000名民兵组建‚学大寨民兵团‛,先后参加马桥电站、后园水库等工程建设。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以后,全县提出民兵要参加地方‚两个文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保康县人武部把民兵参加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保康的实际出发,把组织民兵带头发展经济、扶贫帮困作为民兵参加两个文明建设的突破口,随后,以民兵带头脱贫致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参加两个文明建设活动,在保康人武战线逐步开展起来。

1984年7月,县人武部召开区(镇)武装部长会议,传达学习黄陂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开展‚两带‛(一兵带全家、一排带全村)经验,并组织参观寺坪镇民兵开办小企业,搞活经济的成果,研究部署全县民兵开展‚两带‛活动。

1984—1987年,全县民兵带头脱贫致富、扶贫帮困工作蓬勃发展。龙坪区十字冲村,在开展‚两带‛活动中,村党支部和民兵连反复向群众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共同分析村的历史与现状,寻找穷的根源,制定治穷措施,树立治穷信心。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村民兵连以民兵青年之家为阵地,吸引青年民兵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生产。民兵连组成一个地膜苞谷新技术专班,购良种2500公斤,地膜3460公斤,化肥31215公斤,分发给各个农户。民兵连长首先在自己责任田里作示范讲解,各排均成立地膜覆盖苞谷种植科教组,使全村地膜苞谷发展到1203亩,人平1亩6分。1985年,地膜苞谷获得丰收,全村人均收入达640公斤。1986年,大多数农户第一次有了余粮卖给国家,全村卖粮10万公斤。至1987年,县人武部与县农委、科委等部门配合,举办科技讲座231期,培训民兵11500余人。广大民兵运用科学技术,广泛开展科技兴农、扶贫帮困活动,有18000多个民兵家庭成为科技致富示范户,并帮助340户贫困户脱贫。全县涌现出民兵双文明户3829户。

1988—1990年,全县人武战线17个扶贫开发点有16个实现脱贫,人均收入达到440元。全县49个专武干部联系点,有44个达到温饱水平。武装战线建立的5864个扶贫联系户,有3 800户达到脱贫标准。在此期间,还以民兵为主体参加水利、电力、交通等重点项 12 目工程建设73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90余次,参建民兵达30万人次。

1991年,县人武部制定《全县武装战线‚八五‛扶贫开发规划》,明确县、乡(镇)两级人武部和村民兵连扶贫开发工作奋斗目标和措施,促进全县率兵带民脱贫致富活动深入持久发展。在总结过去开展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人武部制定‚两抓‛(抓村级班子建设、抓扶贫开发项目)、‚三帮‛(帮劳力、帮资金、帮技术)的工作指导方针,调整扶贫工作思路。

1997年以后,保康县人武部根据襄樊军分区的统一要求,大力开展以‚三帮两创‛(帮劳力、帮资金、帮技术;创民兵优质工程、创民兵示范点)为主要内容的参建活动。县、乡两级人武部根据地方党委扶贫攻坚的整体部署,建立‚三帮‛扶贫示范点17个,按照‚建设一个好班子、制定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项目、脱贫一批困难户‛的标准,扎实开展扶贫工作。按照县委关于建设‚特产名县‛的规划,人武部继续坚持与县科委、农技等部门共同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民兵带头学习推广香菌袋料栽培、干鲜果嫁接与贮藏、大棚蔬菜种植等高新农业技术,全县85%的民兵家中有了一名科技明白人。县、乡人武部成建制组织民兵开发重点项目。寺坪镇蒋口村在县人武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于1993年开始启动的‚千亩杜仲园‛项目,经过5年艰苦努力,至1997年底完成开发。该项目引起保康县、襄樊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争取到世行贷款20万元,先后组织民兵投入劳动日10000多个,成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的绿色企业。

2002年,县人武部印发《全县人武系统参建(扶贫)三年规划》,进一步发挥民兵在参建(扶贫)中的骨干作用,扎实开展‚一个武装 13 部包扶一个村、一个民兵连包扶一个贫困户、一名干部包扶一个贫困学生‛活动。继续发挥民兵组织的生力军作用,成建制组织民兵参加重点工程建设,人武系统参建(扶贫)工作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取得新成绩,赢得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军事机关的高度评价,县人武部被湖北省军区评为‚参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三)抢险救灾

保康县水、旱、雹等自然灾害年年都有,程度不同。危害最大的是水灾和旱灾。保康地方党委、政府一直把民兵作为抢险救灾的骨干力量。广大民兵为保卫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1995年,保康县先后遭受严重春旱和夏季洪灾,仅8月12日洪灾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00万元。县人武部成建制调动民兵,组成560个抗灾、抢险突击队,在抗旱、防洪抢险和灾后重建三项战斗中,先后出动民兵83000人(次)。在抗旱中,疏通灌溉水渠8000余米,协助抽水插秧1.5万亩。在抗洪抢险中,抢堵决口21处,转移群众200余人。在灾后重建中恢复高(低)压输电线路23公里,修复被冲毁公路60余公里,抢修河堤3500米,帮助无房户建房、搭工棚82间。

1996年7月2—3日,保康县两峪乡连降大到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洪水汇集于乡政府所在地的两峪村东、南两岔河,加之上游冲毁的树木、泥石,聚集两岔河交汇处马良至两峪的公路大桥涵孔,阻塞河流通道。乡政府、乡直单位及沿河两岸群众被洪水围困,1437亩农田被淹,连接该乡交通的两岔河公路桥告急。灾情发生后,两峪乡武装部根据乡党委、政府的决定,迅速下达命令,集结民兵抢 14 险。按照防汛抢险方案,两峪村30名基干民兵组成应急小分队,担任疏通两岔河公路桥涵孔,确保排洪和大桥安全。两峪管理区所属7个村民兵连组成突击队,实施对乡直单位及被淹农户的人员、财产转移。县人武部接到报告后,部长吕世德立即带领机关人员出发,于3日4时赶到距县城97公里的两峪乡,投入指挥抢险,同民兵们一起奋战一天一夜,直到洪水回落。此次抢险救灾,两峪乡武装部共组织民兵1174人,为国家集体、农户转移财产3750余件,总价值440万元,救出被洪水围困群众191人,保证该乡唯一通往境外的公路大桥的畅通,大大减轻洪水冲毁农田的程度,受到保康县委、县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2005年8月25日6时,城关镇黄土岭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滑坡体长1800米,宽500米,高18米,滑坡体内73户322人受到威胁,其中24户97间房屋倒塌。8时10分,县人武部接到抢险救灾通知,人武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武警消防官兵及城关镇部分应急分队民兵共计65人,由部领导带队赶赴受灾现场,在城区滑坡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挨家挨户进行人员疏散和物资转运,协助地方政府安置受灾群众。

2010年7月17日,保康县遭受持续暴雨袭击,城关、后坪、寺坪、马桥、黄堡、两峪等6个乡镇出现不同程度灾情,人武部值班首长当即决定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民兵应急分队80人、道路抢修分队20人,协调县防汛办、应急办动用铲车3辆,运输车8辆,投入到疏散群众、抢救物资、疏通道路的救灾行动中。累计疏散群众25户172人,抢救物资7吨价值60余万元,疏通道路3.5公里,清理淤泥500余方。

2012年8月5日至6日,保康县境内出现强降雨,最大降雨量达到150毫米。导致黄堡、过渡湾、城关、寺坪、龙坪等镇严重受灾。灾情发生后,县人武部高度重视,部长张银生、政委李延庆第一时间率领人武部机关和民兵应急分队70人赶赴受灾最严重的黄堡镇展开救援工作。先后在黄堡镇黄堡村、张弓村疏散转移受困群众40余人,抢救重要物资10余吨,牲畜13头,价值40余万元;搜救失踪人员搜索河段4公里,并打捞出遇难者遗体。

(四)民兵军事训练

1977—1980年,保康县的民兵军事训练,按照总参谋部印发的《1977至1980年民兵军事训练纲要》的要求,重点抓专武干部、民兵干部、基干民兵和专业技术分队的训练。县人武部针对山区经济条件、交通条件、训练经费、训练场地受限等实际,地方各级领导和人武部门加强领导,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训练任务。1980年,应训5700人,实训5 586人,占应训人数98%。参训人员中,民兵连(排)长228人,武装基干民兵5248人,高射机枪分队30人,通信分队80人。通过训练,提高了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的军事素质。

1980年9月,总参谋部下发《关于调整改革民兵军事训练试行意见》,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保康的民兵军事训练逐步进行调整改革。1981年以后,民兵军事训练进入调整改革阶段。按照‚缩短训练周期,减少训练数量,调整训练内容,改革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的总要求及襄阳军分区的指示,积极探索改革民兵军事训练。在训练方法上,由大队或区、公社集中训练转向县集中训练;在训练时间上,由周期训练转向训练;在内容上,由单一兵种转向多兵种的训练;在对象上,以基干民兵中的专业技术兵和新编入基 16 干民兵组织中的民兵为主。1982年,全县应训191人,实训207人,其中步兵分队167人,通信分队40人。通过训练,民兵的军事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1985,首次实行县集中训练。从各单位集资4.5万元,不仅落实了民兵训练误工报酬,还购置一批训练设备,既调动了民兵参训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训练质量。在组织领导上,成立民兵训练领导机构,人武部部长、政委担任队长、教导员,各科科长分别担任教学组、政工组、后勤保障组组长。制定各级领导岗位责任制,健全各种行政管理制度。在教学准备上,修建永久性安全射击靶场,改造战术训练场和投弹训练场,清理购置教学器材,挑选现役干部、专武干部12人组成教学组,提前15天集中备课试教。在后勤保障上,整修营房,购置铺板床120张,被服150套,训练服150套。备齐厨具餐具。由于准备工作充分,有效保证了训练的顺利进行。民兵训练期间营区整洁,内务整齐,着装统一,纪律严明,士气高昂。

20世纪90年代后,根据新的《民兵工作条例》和《民兵军事训练大纲》的要求,保康县人武部坚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立足现有装备和训练条件,着眼未来发展,本着突出重点,改进方法,注重实效的原则,狠抓规范化训练,提高训练质量。在训练对象上,由以步兵训练为主,逐步转向以训练民兵干部、专业技术分队和民兵应急分队为主。在训练内容上,首先抓好基础训练,使基干民兵熟练掌握手中武器和执行任务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民兵可能担负的任务,有针对性地搞好应急训练。在训练方法上,突出规范化训练,做到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训练内容,统一备课示教,统一教学程序,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考核验收。2001年,17 全县训练364人,其中,民兵干部24人,占参训人数6.6%,步兵分队60人,占参训人数16.5%,专业技术分队160人,占参训人数44%,民兵应急分队120人,占参训人数33%。

2013年5月,县人武部联合县政府组织了一次400余人以保康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启动11级防汛应急响应为背景的军民联合防汛抢险演练,对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国防动员

(一)国防动员机构

1996年9月,中共保康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武装部发出《关于成立保康县国防动员委员会的通知》(保文〔1996〕28号)。县国防动员委员会由35人组成,县委书记汪明新任第一主任,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吴方军任主任,刘友明(县委副书记)、吕世德(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陈申义(县人武部政委)、王代全(县政府副县长)、刘琪(县政府副县长)、杜克刚(县人武部副部长)任副主任。县委、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负责人参加国防动员委员会任成员。县国防动员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组织实施全县的国防动员工作;协调全县国防动员中经济与军事、军队与政府、人力与物力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指导政府各部门和各乡(镇)做好国防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提高战时快速动员能力。

1996—2013年,县国防动员委员会组成人员随着主要负责人的变动适时进行调整,其领导成员通常由同级党委、政府和军事部门的领导组成,县委书记担任国防动员委员会第一主任,县政府主要领导 18 担任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党委、政府分管武装工作的领导和军事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

(二)兵役工作 1.兵役制度

1978年3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关于兵役制度问题的决议》,将部分义务兵改为志愿兵,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1984年5月31日,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的《兵役法》。新《兵役法〉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和中国经济状况的可能,正确处理常备军与后备力量建设的关系及公民服兵役的权力和义务的关系,明确我国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既保持了义务兵役制的优点,又弥补了义务兵役制难以保留技术骨干的不足,通过把民兵和预备役制度结合起来,既坚持了中国传统的民兵制度,又完善了国家的预备役制度。1998年12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决定》。这次修改的《兵役法》,调整了兵役制度,改变了过去‚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提法,保留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缩短了义务兵服役的期限。将陆、海、空三军义务兵服役期限一律改为2年,并取消了义务兵超期服役的规定。改革了志愿兵服现役的制度。改变了过去义务兵改志愿兵要再服8—12年的规定,实行了分期服现役制度。作出志愿兵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的新规定。志愿兵退出现役后,服现役不满10年的,按义务兵退伍政策安置;满 19 10年的,由国家负责安排工作;连续服现役满30年的,可以作退休安置。完善了预备役制度。对士兵预备役分类对象作了调整,将35岁以下的退伍军人、地方和军事专业对口技术人员编为一类士兵预备役;将民兵、预备役人员参训年龄由过去18~20岁放宽到18~22岁。民兵预备役人员参训补贴,规定‚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误工补贴‛。强化优抚安置的措施。改进了义务兵家属优抚办法,拓宽了退伍军人安置渠道。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不分所有制性质和组织形式,都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置退伍军人的义务‛。明确了对违反兵役法规行为的惩处规定。分别规定对故意逃避兵役、拒绝承担兵役义务、妨害兵役工作和擅自逃离部队等行为,作出责令限期整改、处以罚款、限制就业范围、出国或者升学、行政处分、追究刑事责任等惩罚。

2.兵役机构

保康县人民武装部是保康县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县人武部在襄樊军分区和保康县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兵役工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按照兵役机关的安排和要求,办理本单位和本地区的兵役工作。人武部在征兵工作中,既是领导指挥机关,又是执行实施机关,负责落实上级有关征兵工作的方针、政策、指示,制定本地区征兵工作计划,组织应征公民登记、体检、政审、定兵、送兵等工作,指导基层的兵役工作。

征兵办公室是同级征兵领导小组的办事机关,是负责办理征集兵员日常工作的机构。征兵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武装部,以兵役机关为主,吸收宣传、公安、卫生、交通、民政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办公 20 室主任和副主任通常由同级兵役机关的部门领导担任,并设政审组、体检组、监察组和后勤保障组。

3.兵役登记

1985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征兵工作条例》,规定县、市兵役机关,在每年9月30日前,应组织基层单位对当年12月31日前满18岁的男性公民进行兵役登记工作。自此,全县在应征公民中实行兵役登记制度。

1985—1995年间,兵役登记工作主要是结合民兵整组进行。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符合民兵条件的即编入民兵组织,同时进行兵役登记。

1996年,保康县人武部按照襄樊军分区的统一部署,借鉴湖北省军区、襄樊军分区1995年在枣阳市进行‚兵役登记试点‛的经验,从9月6—30日,按照组织准备、宣传发动、报名登记、确定服役范围、总结工作五个步骤,在全县进行兵役登记工作。

1996年以后,保康县的兵役登记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兵役登记领导机构为兵役登记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兵役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兵役机关的领导担任,成员由兵役机关和与兵役工作有关的市政府办、宣传、公安、教育、卫生、财政、监察等部门领导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武部,办公室主任由兵役机关部门领导兼任。

1998年,保康县人武部在兵役登记工作中,围绕提高兵役登记工作质量,突出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在抓好1997已登记人员升级登记的基础上,重点抓当年满18岁适龄青年的新登和1997年漏登人员的补登工作,当年新登235人,补登50人;二是抓好预征对象 21 的选定,特别是对18~22岁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男性青年(高考落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待业青年、下岗职工),以及本人愿意参军,年龄不超过22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逐个进行登记,当年共登记919人。

2000年,县人武部总结以往兵役登记工作经验,针对保康县的实际,各乡(镇)视情况,成立一个或几个流动登记组,对偏远山区、外出务工、在校学生及其它原因不便到登记站的适龄青年,进行上门登记。从2000年开始,全县使用统一《应征公民兵役登记表》、《兵役登记人员花名册》、《预征对象花名册》,并录入《征兵工作管理系统》,兵役登记工作在实践中进一步规范。

从2013年起,征兵工作从冬季调整为夏秋季。4.兵员征集

保康县历年征兵一般都按宣传发动、体格检查、走访政审、审批定兵、交接新兵几个步骤进行。

(1)宣传发动

20世纪80年代,针对农村生产体制改革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乡(镇)两级政府和人武部门,采取召开会议、下发宣传教育提纲、编发征兵工作简报和运用广播、电视、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在1986年的宣传发动工作中,县、区(镇)两级召开党委(支部)会、民兵骨干会、群众会共计219场(次),悬挂横幅、书写标语牌280余块,张贴标语2 300余张。县电视差转台播放3次、有线广播4次,宣传《兵役法》及征兵政策。各区(镇)利用放电影时机制放幻灯片103块。与此同时,还针对山区山大人稀,人员难以集中的实际,各区(镇)、办事处、村、组采取分片 22 包干宣传,以县征兵办公室下发的征兵宣传提纲为依据,宣讲《兵役法》。

20世纪90年代后,针对新出现的‚参军热‛,县征兵办公室一方面继续抓好对广大适龄青年‚依法服兵役‛的教育,在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征兵政策等教育的同时,实事求是地介绍部队的训练、工作和生活情况,讲清部队是执行战斗任务的武装集团,引导广大青年端正入伍动机,树立到部队准备吃苦和打仗的思想。另一方面,对各级干部和兵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廉洁征兵教育,坚决抵制和纠正征兵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严格执行征兵政策,自觉遵守征兵纪律。县征兵办公室还将《保康县廉洁征兵规定》通过广播电视向全县播放。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受到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和征兵政策教育,为搞好征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2004年起,征兵工作开始后,重点宣传兵役法规和政策。全县征兵宣传工作做到‚三有四明一不留‛,即:电台有声、电视有影、专栏有文;征兵政策规定明、阶段工作任务明、入伍条件标准明、征兵政策纪律明;宣传发动工作不留死角。县征兵办公室还组织专班,促进宣传发动工作深入扎实开展,切实提高宣传教育效果,保证征兵工作顺利进行。

(2)体格检查

1994年以前,保康县一直采用分片设站的方法进行体检。1986年征兵体检,是执行国防部颁发的新体检标准的第一年。为正确执行标准,把好体检关,县征兵办公室从全县几个医疗单位,抽调25名医务人员组成体检工作组,其中有13人次参加过征兵体检。县征兵办公室对参检医生组织集中培训,组织体检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标准规 23 定。随后,在城关镇体检站进行试检,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方法标准。根据山区辽阔,人员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特点,体检队分为2个体检组,全县设8个体检站,分片逐站开展体检。在体检过程中,医务人员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遇有难点,共同会诊,既不过严,轻易淘汰,也不过宽,随便录取,既对征兵工作负责,又对应征青年负责。全县参检691人,合格249人,合格率为36%。

1995年,保康县首次在民兵训练基地设立体检站,实行一站封闭式体检。围绕提高体检质量,各乡(镇)首先严把初检关,乡(镇)组织初检时,除抽血、化验不检查外,其它各科均组织医生进行初检。县征兵办公室挑选15名医务人员组成体检组,县征兵办公室建立严格的体检制度。体检中坚持‚四不检‛,即:无身份证的不检、无初检合格表的不检、未贴近期照片的不检、应征青年个人持表的不检‛。按照从严把握的原则对疑难问题一时查不清的不复查,对边缘问题把握不准的不考虑。体检中,从站长、体检医生到传表人员一律挂牌上岗。

1996年以后,逐步加强体检站设施建设,修改完善了封闭式体检工作程序和制度。

(3)政治审查

1978年10月,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关于征集兵员政治条件的规定》,县人武部在征集兵员中加强领导,依靠群众,调查研究,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的政策,对家庭、社会关系等问题,主要看本人政治态度和现实表现。

1980年10月,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的《关于征集兵员政治条件的规定》,明确征集入伍的人员,必须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道德品质好,决心为保卫祖国英勇奋斗的适龄青年。

1987年,保康县在征兵政审工作中,抽调思想素质好、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人员373人,成立县、乡(镇)、村政审专班55个,乡(镇)、村建立由派出所、村治保主任任组长的政审班子。县征兵办从人武部、公安局、教委等单位抽调4名有丰富经验的人员组成政审组,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政审网络,实行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村包初审,乡(镇)包复审,县征兵办公室包全面审查,做到谁政审、谁上送、谁签字、谁负责,杜绝有劣迹的青年被征集入伍。

1990年以后,政治条件按照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1990年10月颁发的《关于征集兵员政治条件的规定》及有关规定执行,主要弄清应征青年的现实表现。1996年,保康县在征兵政审中实行‚三个结合‛:一是把专班审查与群众参与结合起来,征兵体检结束后,将体检合格人员名单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把内查与外调结合起来,不仅查清应征青年常住户口所在地的现实表现,而且根据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向,查清外出务工人员在务工期间的现实表现。三是把政审工作纵向与横向结合起来,在自下而上,层层审核合格后,由县征兵办公室、政审组、接兵部队结合走访情况进行联审,切实把优秀的青年送到部队。

2000年以后,按照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政治审查的有关规定,保康县在建立县、乡、村三级政审专班,层层落实政审工作责任制的基础上,坚持实行‚五访五查‛,抓好一个重点,即: 25 访学校、访村(居委会)、访公安执法部门、访知情人、访所在单位;查政治表现、查思想道德、查社会关系、查有无违法行为、查家庭情况。同时,充分发挥公安互联网的作用,把应征青年的现实表现作为审查重点,确保应征青年的政审质量。

(4)审批定兵

20世纪80年代,保康县在定兵之前,先由接兵部队和送兵单位对体检、政审双合格对象逐个走访。走访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是:了解合格青年本人对当兵的认识,看其入伍动机是否端正;了解家长对子女当兵的态度,看家庭是否支持;了解周围群众对应征青年的反映,看其政治表现是否合格;了解所在基层单位的意见,看基层单位是否同意其应征入伍。在走访的基础上,由县征兵领导小组领导带领政审组和主检医生到各乡(镇)同分管征兵工作的领导、武装部部长、派出所所长一道,按照条件,择优选定。

1995年,在体检、政审结束后,县征兵办公室将双合格人员名单通报给各乡(镇),由各基层单位根据分配指标上报预定名单。然后,由县征兵办公室、接兵部队、政审、主检、基层政府进行‚五方联审‛,集体定兵。在审批定兵中,坚持‚五优先‛定兵原则,即:文化程度高的优先;上双合格因指标有限未能入伍,当年又合格者优先;党(团)员优先;偏远乡、村多年未走兵,当年有双合格的优先;经过军事训练的优秀基干民兵优先。同时,对入伍动机不纯、家庭不支持、身体有边缘问题、在外务工一年以上无单位证明的坚决不定。

2000年以后,保康县进一步增强征兵工作透明度,公开征兵指标,接受群众监督。由兵役机关、公安、监察、民政、卫生部门和接兵部队集体定兵。在确保兵员政治质量的同时,严把征集兵员的‚文 26 化关‛和‚非农指标关‛。把新兵文化素质视为政审、体检同等重要,坚持优先批准文化程度高的青年入伍。对文化程度与户口年龄不相符的坚决不定。杜绝城镇户口青年占用农村指标入伍。

(5)交接新兵

1983年以前,新兵的集中与交接一般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进行,先由各基层单位按规定时间将新兵运送到县,由县兵役机关对新兵进行清点编队后,正式向接兵部队办理新兵交接手续。在新兵交接时,按照‚新兵花名册‛当场交点清楚,交接双方在花名册上签名盖章,并将‚新兵花名册‛、‚应征公民体格检查表‛、‚应征公民政治审查表‛等档案资料一并交给接兵干部,然后,县兵役机关协同接兵部队将新兵运送到负责输送新兵的汽车站或火车站,交接新兵工作全部结束。

1984年,保康县进行征兵工作改革,在交接新兵环节上,对补给武汉军区范围内的新兵由征集单位组织送兵到部队报到。根据征兵工作方案,县征兵办公室协同县交通局提前制定送兵计划,县人武部选派得力干部负责送兵,按时把新兵安全送到部队。

1985—1986年,实行全部由征集单位送兵。县征兵办公室在总结1984年送兵经验的基础上,周密制定送兵计划。一是县征兵办公室与县交通局联合下发关于做好输送新兵工作的通知,由兵役机关、交通、卫生、公安组成运送新兵工作专班,搞好送兵工作的组织保障。二是按1∶30的比例选调送兵干部,共选派5名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有较强组织能力的人武干部和专武干部,提前集中1天时间进行培训,学习送兵条例,研究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三是对新兵按照去向合理编组,提前1天集中进行乘车安全教育和卫生防 27 疫知识教育。四是对新兵集中时的饮食及途中干粮,由卫生防疫部门负责检查和管理。五是从县客运公司挑选技术性能好的车辆,驾驶技术过硬的司机担任新兵运送任务。整个送兵过程,做到有序、安全、按时到达。

1987年的新兵交接,又改为部队派干部接兵与地方政府送兵相结合。

1989年,恢复部队派接兵干部到征集地接兵制度。

2013年,应对征兵时间前移等重大改革,创新征兵工作宣传的方法、手段,强化征兵工作责任制,严格征兵政策程序,从进站体检450人中,‚筛出‛221名不合格人员,从参加政审184人中‚筛‛出41名不合格人员,按高学历原则确定136人征集对象,确保了兵员质量,实现了连续三年无退兵目标。

(三)国防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防教育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保康县的国防教育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8年初,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下发《关于在全省广泛开展国防教育的意见》。1988年5月,保康县委宣传部、保康县人武部发出《关于在全县广泛开展国防教育的意见》。针对保康山大人稀、人员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文化素质较低的特点,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全县国防教育深入发展。在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上,县委书记刘代启、县长朱庆良在讲话中都把抓好国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强调提高全民国防观念。随后,在举办的3期县直副局级以上干部‚读书班‛上,均增设国防教育内容。县、乡(镇)党校对每 28 期学员都增加一节国防教育课。县领导带头讲国防教育课。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讲课共170余场(次)。围绕开展国防教育,全县办墙报730余期,贴标语1 500余幅,请老干部、老武装作报告、讲传统80余场(次)。全县群众受教育面达70%以上。通过广泛开展教育,调动干部、群众热爱祖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积极性。

1990年,根据湖北省、襄樊市提出的国防教育要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实施的要求,保康县在开展国防教育中注意突出重点,分层施教。一是注重在校学生教育。县人武部会同县教委,制定全县初中学生三年国防教育规划和教育计划,各个学校按要求开设国防教育课。县人武部以县一中和县实验中学为重点,组织由人武部副部长带队的国防教育教学组,对县一中高中班三个年级16个班共800余名学生进行为期1个月的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通过教育和训练,振奋了精神,焕发了斗志,增强了组织纪律性,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普遍赞同。县实验中学在继续抓好一个班为期3年的民兵业余通信训练的基础上,并以此带动其他班的国防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绩,该校被襄樊市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二是突出抓好各级干部的国防教育。‚八一‛节期间,是湖北省开展的第一个国防教育宣传周。保康县结合本地实际,扎实开展宣传周活动。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元新发表国防教育宣传周广播讲话。组织16个乡(镇)党政干部和全体专武干部,开展国防知识竞赛。7月下旬,县委在党校培训乡(镇)党委书记和县直机关党政正职干部。县人武部政委刘世贤专门为党政干部讲国防教育课,受到参训干部的高度评价。各乡(镇)党校在培训农村党员干部中,都按要求落实国防教育课。三是重点抓好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县人 29 武部结合春、冬两次兵员征集、民兵整组和3期民兵军事训练,利用青年民兵集中时机,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县民兵应急分队训练期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45周年纪念日,一方面以授课方式宣讲民兵在八年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电影、板报等形式大量例举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激发民兵的训练热情。参训民兵战高温、斗酷暑,不怕吃苦,刻苦训练,取得优异训练成绩,受到县领导的高度称赞。各乡(镇)人武部结合纪念‚八一‛活动,组织青年民兵开展国防知识演讲比赛,上国防知识课,出墙报,办专栏,参加国防教育活动的基干民兵达到90%以上。

1991年以后,保康县根据上级关于‚加强国防教育,提高人民国防观念‛的一系列指示,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以党校、党群活动室、民兵训练基地、民兵青年之家为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防教育。期间,以党校为阵地的干部国防教育和以学校为阵地的学生国防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1993年4月5日—5月2日,县人武部、县教委在县职业高中一、二两个年级学生中进行国防教育试点。开始,针对大部分师生认为开展国防教育影响文化学习以及国防教育与已无关的思想,试点专班用两个星期时间,通过学校广播、办专刊、开座谈会、看电影、开演讲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逐步消除师生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为试点教育营造良好氛围。试点教育集中一个星期进行,以《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周边环境》一课为先导,以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体制、国防建设、‚三大条令‛为主要内容,穿插进行队列训练,学习武器常识,进行半自动步枪射击训练。共上国防教育专题7课,办专刊2期,板报16期,观看军事题材电影7部,30 学生写心得体会752篇,播发稿件385篇。教育训练坚持把讲授国防知识同培养学生‚三热爱‛(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把学习‚三大条令‛同培养良好校风、校纪结合起来,把军事训练同培养学生‚爱军尚武‛思想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根据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委、湖北省军区政治部《1995年全省国防教育意见》及襄樊市有关国防教育的指示精神,保康县以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核心内容,以《湖北省国防教育条例》为依据,以干部、学生、民兵教育为重点,在全民普及教育上做文章,全县国防教育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各级干部的国防教育,以自学刊授、党校培训为主。县、乡(镇)党校均配有国防教育教员2~4名,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把党校办成干部国防教育的基地。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主要采取集中上课、刊授教育、开展活动等方式进行。1995年,全县有284个村民兵连利用民兵青年之家集中上课达到3次以上。结合整组、训练、征兵、参加重点工程建设、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时机,开展集中教育,确保受教育人数和教育效果。在校学生的国防教育,坚持按照国家教委印发的《学校国防教育常识》,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都聘请有兼职国防教育教员(人武干部、专武干部兼任),定期授课。学校每星期一进行升国旗仪式。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特点,重点进行爱祖国、爱家乡、了解国防基本知识教育。全县初、高中普遍开设军训课,重点进行内务、队列、武器常识等方面的基础训练。1995年,保康县职业高中办学经验得到国家教委的肯定。歇马职业中学军训经验先后被保康县和襄樊市推广。群众的国防教育主要利用 31 召开群众会议等时机,进行公民在国防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的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国家与小家的关系,积极支持国防建设。1995年,保康县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双拥模范县‛。

2003年4月,保康县委宣传部印发《关于2003年全县国防教育意见》,强调国防教育以中共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继续坚持‚以干部为重点,以民兵预备役为骨干,以青年学生为基础,带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落实,为增强广大军民国防观念和履行国防义务责任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2003—2013年,全县军民共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等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县人武部供稿 撰稿:周国辉)

2.新时期下基层武装工作 篇二

1 劳动保护的重要意义

1.1 劳动保护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

劳动保护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从法律、法制、组织管理、教育培训、技术设备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措施。

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建国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对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作过重要指示。特别是近几年来, 针对数起重大、特大事故, 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也曾多次就安全生产、劳动保护问题做出重要指示。国家通过宪法、工会法、劳动法和安全等法律、法规形式进行明确。

1.2 搞好劳动保护有利于企业的和谐, 为其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 而保持企业的稳定,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搞好劳动保护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如果一个企业重生产、轻安全、伤害事故不断, 出了事故又处理不当, 这些都可能影响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因此, 搞好劳动保护, 防止事故的发生, 既有利于企业、家庭的稳定, 又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1.3 劳动保护是企业竞争制胜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也需要搞好劳动保护。这是因为, 搞好劳动保护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调动其积极性;只有搞好劳动安全卫生, 企业生产才能正常、顺利进行;搞好劳动安全卫生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要求搞好劳动保护。

2 劳动保护的现状与不足

多年来, 就电力行业来讲, 企业各级工会在制定劳动保护监督制度, 建立劳动保护监督体系, 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各基层单位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级网络, 并结合企业实际, 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例如我厂每年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的“安康杯”、“机组检修”、“紧急救护”和“消防技能”等系列竞赛活动中, 将劳动安全卫生健康纳入到活动的考核指标, 收到良好成效。为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维护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力设备的不断更新和作业环境不断变化, 劳动保护标准和要求也随之提高。现有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观念、工作方式、工作手段等与新时期电力生产发展和保护职工劳动健康的要求已不相适应,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职工劳动保护的观念和意识, 与新时期劳动保护工作的高要求格格不如。当前, 个别企业领导、部分员工, 特别是有的工会干部对新时期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还没有真正把保护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劳动保护的观念没有真正做到深入人心, 还存在着必须要监督的被动局面。没有树立起全体职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企业安全文化理念。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没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其环境对劳动者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健康的影响, 对规避的方法和必要的防范措施等不知情。

(2) 职工劳动保护的内涵与新时期电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的职工劳动保护, 仍停留在安全规程操作的监督和简单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鞋等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上, 更深层次的劳动保护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如劳动保护工作标准、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工作规范、工作环境对生产劳动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损害等。

(3) 受工会劳动保护有关人员业务水平低下的限制。

(4) 工会劳动保护与企业安全生产息息相关, 安全生产的重点是设备和人身的安全, 忽视了劳动者心理健康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新时期劳动保护就是要进一步研究与挖掘职工心理健康对安全生产的作用与反作用, 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

(5) 基层工会的劳动保护检查员, 在责、权、利不匹配、激励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不能积极主动进行劳动保护检查, 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作用就不能很好的发挥。

(6) 工会对于与职工劳动保护相关的决策不能及时参与, 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及时采纳, 只能事后监督, 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部分单位工会尚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参与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 相关维权工作处于缺位状态。

3 对策与手段

电力工业具有高度自动化和发、供、用同时完成的特点, 其独特的生产运行系统和大电网、大容量、高电压形成的危险性较高的作业环境, 使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着区别于一般工业企业的特殊要求。切实做好以群众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 对于立足电力工业特性, 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管理体制, 落实各项劳动安全卫生措施, 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好新时期电力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有针对性地抓好各级培训

人们常说, 你要做什么, 首先要知晓怎么做, 为什么?对企业基层劳保保护来讲更是如此。笔者若干年前, 在担任燃运车间主任期间, 刚好赶上火电厂九十年代初兴起的发电企业“双达标”。为了改善我厂当时输煤、卸车等现场到处粉尘飞扬, 煤炭栈桥遍撒 (很多职工上班为了防尘, 头上都戴上装食品的塑料袋) 直接危害职工身心健康的被动局面, 我在到任后召开的第一次班组长和有部分骨干参加的会上, 就提出了任内一是要抓好车间安全生产, 二是要尽快改善车间的劳动环境。当时到会的个别师傅还带着疑问的眼光。结果经过自己和车间党政工一班人的努力, 在厂的支持、关怀下, 按照治理的轻重缓急, 先后对输煤栈桥搞了水冲洗;对螺旋卸车机、干煤棚、搞了喷淋装置;对栈桥内的叶轮给煤机、单槽给煤机和所有皮带机的主、尾轮安装了喷雾装置;将皮带机布袋除尘改成水吸式除尘等。当然在报计划和实施这些项目中肯定是要预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的, 这里就不说了。那么自己当初为什么热衷于搞这些呢?我要说的那就是:一是因为我是从工会出来的;二是我接受过劳动保护培训, 深知劳动保护的重要性和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性。三是我理解我们的厂和理解我们的职工。所以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广大员工培训, 使每个职工知晓职业病的危害, 知晓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其环境对劳动者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健康的影响, 真正把做好劳动保护工作变成自觉行动。

3.2 劳动保护保障机制要热络

为了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 企业投入不少的钱添置各种设备。作为受益人的车间如何来维护好这些设备呢?所以劳动保护的保障机制就很重要。从机制上讲, 车间党政工就要把维护这些看起来与车间安全生产无关紧要的劳保设施作为大事来抓。确保所辖劳动保护设施处于完好状态。作为一个称职的管理者我认为都要绷紧劳动保护这根弦,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也是讲以人为本。所以要做好劳动保护工作不光只是企业热, 车间一级也必须自觉地热起来。

3.3 劳动保护监督机制热络

在实际工作中, 个别职工难免会发生一些不遵章守纪的“习惯性违章”事项。面对这些事, 这些人只有两点:一是说服帮助;一是考核监督。因为我们不能等职工得了职业病后才来吸取教训。那时我们一对不起企业领导, 二对不起职工本人, 三对不起职工家属, 后悔莫及。

3.4 重视年度安技劳保“两措”的制订

协调与处理好工会与安监部门、专业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关系。火电厂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无论是过去, 或是现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对劳动保护都是相当重视, 劳动保护设施较完善。但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电力建设和生产任务日益繁重, 电力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 电力作业环境不断变化, 劳动保护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 作为企业工会来讲, 我认为配合企业行政做好年度安技劳保“两措”计划尤为重要。对随生产设备更新、生产作业人员操作方式的变化、工作环境变化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调整、改进。

3.5 继续组织开展好“安康杯”竞赛

工会劳动保护要结合自身优势继续把“安康杯”竞赛工作开展好。注重将劳动保护工作细化分解落实到“安康杯”竞赛的各个环节中, 实现与“安康杯”竞赛同布置、同实施、同考核。在不断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中提高全体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水平, 做到让全体职工在生产劳动工作中充分行使劳动保护的权利, 自觉抵制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别人不受伤害。

3.6 加强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队伍建设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 作为班组劳动保护检查员组织赋予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本班全面落实工会劳动保护三个条例”加强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基层班组的劳动保护检查员, 在责、权、利不匹配、激励机制不完善、业务培训不到位的情况下, 不能积极主动进行劳动保护检查, 工作的责任心不强, 其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劳动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档案工作 篇三

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档案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指引未来的重要途径。“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不知历史则不明未来”。档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不仅是历史的宝库、社会的回忆,而且也是经历的记载、经验的积累,对于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指导当前、指引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所在的济源市轵城镇档案室保存有各门类档案6000余卷,2000多件,这些档案详细地记载了全镇从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工业重镇和济源南部新城的转变历程。

其次,档案工作以其独特的记录历史、保存原始数据的特点,在服务民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镇档案室严格遵守“为民存档、便民利用”的工作原则,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门类档案资料的存档工作,同时设立了档案服务窗口,在镇政府网站上开设档案服务专栏,将民生档案信息、政府公开信息、现行文件及档案目录等内容在服务栏公布;另外,积极开展档案宣传活动,免费为群众提供档案咨询服务。先后为2001年、2002年提前退休老干部调整工资提供了原始资料,使老干部工资顺利调整;2008年,为办理临时人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提供各项原始资料,保障了临时人员的合法权益。

2 加强学习提升能力,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2.1 提高收集整理能力。档案具有可传输性、可分享性等特点,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利用、保管,是每一个档案人员的职责。我深知自己所从事的档案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收集、整理、装订、查阅等事务性工作,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档案知识,更新观念,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提高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有效鉴别文件的使用价值。不仅要按时完成档案管理中的各项任务,还要不断探索和运用更加合理、规范的科学方法,使档案工作更加有序、有效,充分发挥它的使用效益。

2.2 提高科学管理能力。新时期的档案工作,除了要保留传统的纸质档案外,更要注重与计算机有效结合,使它具备电子化、信息化特点,从而更加便于管理。为此,我们除了及时整理相关纸质文件外,更注重主动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将所有存档文件的各种信息进行计算机录入,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2.3 提高规范管理能力。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在档案管理中注意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以制度促管理,确保处理公文做到及时、准确、安全。通过建立制度并坚持实施,使档案工作有条不紊,避免文件“满天飞”和“失密泄密”现象的出现,也为每年一度的档案立卷归档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注意收集与工作有关的参考资料,做成汇编,到需要时提供给领导参考,以方便领导作出正确决策。

为了提高以上诸方面的能力,我们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必须坚持学习,善于思考,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没有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就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

3 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夯实档案管理工作社会基础

档案工作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让全社会的人都了解、参与,才能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的作用。为了使我镇的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有效实施,首先,要争取各级主管领导和其他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工作中,我们积极主动,抢抓时机,及时向主管领导匯报档案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利用档案主动为其他部门提供工作信息,使档案发挥应有作用,参与到全镇核心工作中。其次,进村入户大力宣传档案工作,做到宣传无死角。目前,全镇69个村的村室都把《档案管理规范制度》、《档案保密制度》等版面挂在村室最显眼的地方,除此以外,我们还印制了各种档案宣传资料发放到村民手中,使普通群众了解档案工作,了解档案法律法规,在平时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能积极主动查档案,找依据。最后,拓展宣传范围。把在校学生作为重点宣传对象,通过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编写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档案通俗读物,让学生整理制作个人成长档案、为学生开设档案专题讲座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档案意识,为档案工作贮备后续力量。

4.加强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 篇四

摘要:新世纪新阶段,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和改善了党的统战工作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点。基层统战工作作为整个统战工作的基石,是基层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忽视基层统战工作,整个统一战线的基础必然不稳定、不扎实、不发展,并将影响到整个党的事业。加强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加强;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

中央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新世纪新阶段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统一战线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彻到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基层统战工作作为整个统战工作的基石,是基层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忽视基层统战工作,整个统一战线的基础必然不稳定、不扎实、不发展,并将影响到整个党的事业。加强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党政领导对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党委对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党政领导对该区域统战工作的领导与支持力度,必须首先解决党政领导对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问题。一是在统战工作地位作用上,要克服基层统战工作“可有可无”的模糊认识,充分认识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在完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三项重要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统战工作内涵上,要克服统战工作“形同虚设”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并处理好“五个关系”,即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实实在在的做好基层的大量工作。三是在党外人士工作上,要克服政党关系、多党派合作“仅是上面的事”的片面看法,充分认识做好基层包括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大量党外人士工作,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产生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四是在宗教工作上,要克服“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问题,充分认识做好宗教工作事关发展稳定大局;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五是在民族关系上,要克服民族工作“仅是做少数民族的工作”的片面认识,充分认识正确处理好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关系,即使在少数民族较少的地区也有大量工作要做。六是在新阶层关系上,要克服“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充分认识这一部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能量,积极做好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和创业精神,凝聚他们的聪明才智,对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七是在海内外同胞关系上,要克服“做海外工作就是为了招商引资”的片面认识,充分认识正确处理海内外同胞关系,最根本的目的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夯实统战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理论基础。当前,统战工作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世纪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指明了统战工作的方向,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大宣传调研力度,让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统战工作的重要性,都来关心和支持统战工

1作。要加大对统一战线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会议、新闻媒体、统战刊物,多层次、多渠道地积极宣传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普及统战知识,报道统战活动,推广先进典型,利用宣传部门、党校和统战队伍的阵地,大力宣传,动员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深入认识并亲自来做统战工作,为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的开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针对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多样化趋势日益发展,统战工作的难点、热点和敏感问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要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深入研究基层统战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当地工作形势和工作现状,深入研究事关统一战线全局和未来发展的基层动态,不断以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创新,为新世纪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提升统一战线两支队伍的综合素质。

在基层统战工作中,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两支统一战线队伍的素质高低,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决定性因素。首先,要选派德才兼备、年富力强、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各个基层统战工作岗位上去,并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对他们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其思想素质、统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使他们成为具有“坚定的立场、民主的作风、广博的知识、创新的精神,”深受党内外朋友欢迎的合格统战干部。同时,还要加强对统战干部尤其是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交流、提拔和使用的力度,真正做到有“为”有“位”。其次,要针对统战对象的思想和素质复杂而又参差不齐的现象,健全机制,从长计议,有意识的物色一些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威望和能力的代表人士,对他们加强培训,加强培养锻炼,选拔他们担任统一战线各个界别的有关负责人或牵头人,进而通过他们影响他们所代表的该领域的广大统战对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顺利更快捷地帮助基层解决所有统战对象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才能将基层统战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四、完善基层统战工作新机制。基层统战工作的落实,必须用健全的制度去管理,必须创新和形成一套科学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县级统战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党委统战部是主管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确立县级统战部对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工商联等工作部门的主管地位,可实行统战部领导兼任统战系统有关单位领导职务的交叉任职制度,系统内中层干部任免备案制度,系统内干部及党外干部人事考核制度等,从而使县级统战部能够真正有效地履行主管部门的职责,当好党委决策统战工作的参谋和助手。二是建立一体化的网络管理机制,配备乡镇(街道)统战委员和统战干事,落实村落社区统战工作责任人,落实三级网络(县、乡、村)两级责任制(乡对县负责、村对乡负责),实行基层统战工作网络化管理,并将统战工作纳入县对乡、乡对村的整体工作考评管理范围,从而使统战工作做到县、乡、村一个网络,三级联动。三是建立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各级党委要在经费预算、安排等问题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改变目前统战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办公条件差,干部待遇低的状况,保障各级统战工作正常运转。四是加强工作制度建设。要建立完善学习宣传调研制度,通报座谈谈心制度,走访联系服务制度,工作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度等,使各项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并产生良好的效应,从而推动基层统战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五、创新基层统战工作新举措。基层统战工作的活力来自创新,创新要以活动为载体,为平台。统战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这种意识形态的工作没有载体支撑就会显得“虚”、“轻”、“活”。统战工作看起来“虚”但要善于虚功实做,亮实招,办实事,见实效,利用开展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统战活动,运用工作载体,延长工作手臂,使“软”任务硬起来,对外有影响力,对内有凝聚力,同样大有作为,同样能在党委各项工作中占得一席之地。就统战工作载体的建立,可以理解为从组织载体,活动载体,媒介载体,场所载体,四个方面入手,因地制宜,扬已之长,避已之短,充分利用统一战线的大舞台,分别在多党合用、民族团结、非公经济、党外知识分子、社会新阶层、“三胞”、宗教等领域有选择地运用不同的载体,开展颇具特色和卓有成效的活动,搭建党委政府与统战成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和桥梁,改善内外部关系,提升自身形象,从而更好地推动整个统战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为基层党委,加强和改善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把统战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统战工作更好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作者简介:张冬青

工作单位:中共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委党校

邮编:272100

5.新时期基层妇女工作调研报告 篇五

XX镇处于沿江开发的前沿阵地。近年来,随着拆迁开发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特别是我们基层妇女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根据当前妇女发展需求,开创基层妇女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是妇联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基层妇女组织、妇女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基层妇女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党政重视程度不够。妇女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现在仍有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对妇联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妇联工作可做可不做,反正不会影响工作成绩,只要没有矛盾就行。

2、组织设置模式单一。工作方法陈旧。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基层妇联组织现有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已难以适应现实条件的变化。例如:基层村(社区)妇女工作基本是被动应付工作、拆迁安置新建社区妇联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 “两新”组织、流动人群中妇女组织还没有完全建立等等。

3、基层妇女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妇联干部队伍素质虽有较大提高,但与社会发展要求,与促进妇女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首先表现为一些基层妇联干部自身认识不足,工作的主观意识不强。她们认为妇女工作只是做一些“虚”的工作,不象其他工作那么实在,加上有些领导不重视,她们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是被动地应付上级妇联工作,而不是积极主动争取领导重视,自觉履行妇联工作职责,从而影响了妇联工作的进程。其次表现在思想观念不新,开拓创新意识不够,有的妇联干部年龄偏大,外出培训少,知识面窄,眼界不宽,在工作中缺少新思路、新方法,不能适应新时期妇女工作的需要。再者,基层村(社区)妇代会主任多是兼职,妇女主任主要抓计生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妇女工作,直接影响了基层妇女工作的整体效果等等。

4、农村妇女的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女性在个性上依附性强,甘于把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淹没在家庭事务中,对参政参选持当不当无所谓、小家更重要的态度;在思想上不够开明开放,存在诸如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等弱点;

另外,妇女的法制意识还有待于加强。工作中有时碰到来维权的妇女,相当一部份妇女群众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遭遇家庭暴力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面子、家庭,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反抗、维权,往往采取隐忍的办法,默默承受,往往发展到后期,身心伤害严重,维权难度较大。

二、关于如何做好基层妇女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是要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建全妇联工作协作机制。应主动将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格局,不断优化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环境。要在基层党建的领导下,工建的的带动下,促进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妇女工作的整合机制,加强各单位、部门之间的合作,把基层组织建设与开展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进。要充分发挥妇联作为基层群团组织 “联建”的作用,积极争取党政有关部门对妇联工作的支持。加强妇联组织与相关部门、组织的合作和协作,积极探索新途径,总结新方式,形成新活力,不断推进基层妇联组织建设。

二是要根据妇女发展需求,探索新的妇女组织设置模式。妇联组织设置与经济社会以及妇女群众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是妇联组织履行职能的前提。当前,新型社会组织、城乡流通领域就业人群中妇女所占比重较大,要按照有利于联系妇女群众、有利于开展妇女工作的要求,积极探索妇联的.基层组织设置。在农村,要立足于服务妇女群众利益需求,深入推进基层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成立以妇女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宣传队、巾帼志愿服务站、妇女维权工作站等工作阵地,使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区建设、推动妇女就业和再就业;

在企业,要借助工会组织建设,强化非公企业妇建。要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开展系列巾帼建功活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企业经济发展。同时,要按照属地原则,加强流动妇女的管理与服务。关心她们的生产生活,让她们感受到妇联组织娘家人的温暖。近年来,我镇妇联依托党建带妇建,加大了基层妇女组织“妇女儿童之家”阵地建设。目前,全镇15家基层村居除1家拆迁安置新建社区未能配套完善之外,其余14家已全部成立基层“妇女儿童之家”。各村(居)对照标准,逐步健全了“妇女儿童之家”的各项制度建设。同时,各村(居)还建立了巾帼维权站、巾帼志愿队等妇女组织,切实开展各项妇女儿童工作。镇妇联还在基层“妇女儿童之家”中开展争创示范活动,进一步夯实基层妇女儿童之家建设。

三是要加强妇联干部的素质教育,提高基层妇女干部队伍综合能力。当前,妇女工作越来越多地介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要大力开展妇女干部培训工作,推进妇联组织建设。妇联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妇联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妇联干部队伍。其次要主动适应党情、国情、妇情的发展变化,认真领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途径,根据不同妇女群体的需要开展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妇联组织的职能作用,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提高妇联组织和妇女干部的地位,更好地促进妇女工作的发展。最后,妇联组织要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强化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的意识,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实效。

6.大力推进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篇六

陈振超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活动内容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时代进步要求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正确把握。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坚持用新的理念和思路来谋划党建和组织工作,使党建和组织工作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夯实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基础

创新是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新时期做好党建工作,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党建理念,开拓进取,切实推进党建和组织工作上新水平。

一是树立开放党建理念。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就告诉我们,开放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之路,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的党建工作不能关起门来干,必须打破党建和组织工作自我循环的工作格局,破除党建和组织工作的神秘感,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思维模式,以广阔的眼光、广阔的思维、广阔的胸襟来推进党建工作,加强与其它地方的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大胆探索开放的党建工作机制,畅通党员群众参与党建工作渠道,倾听群众的心声,扩大群众对党建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使党建工作更加体现群众的意愿,提高党建工作的满意度。

二是树立全局党建理念。党建工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坚持系统的整体的观点,统揽全局、整体规划,才能使各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为此,党建工作不再是哪一个部门或哪个单位能够独立完成的,必须由多个部门和单位协调完成。因此,要打破县委部门与政府部门之分,机关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之分,增强“整合”意识,积极整合资源,提高整合资源的自觉性,运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来思考新时期党建和组织工作,发挥其他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同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推进党建工作。在服务大局中寻找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拓宽党建工作领域、搭建党建工作平台、整合党建工作资源,确保党建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达到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目的。

三是树立和谐党建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组织的和谐,党内生活的和谐,党员干部自身的内在和谐,对于社会和谐要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党建和谐说到底也就是人的和谐。我们要自觉地坚持以人为主体,把激活人的思想,作为当前党建工作的最高价值追求。要坚持以人为本贯穿于党建工作的始终,进一步使党建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指导思想上相统一,相一致,在重大部署上相协调。要深入推进城乡结对互帮互助活动,通过工作互帮、学习互促、活动互联,把党建融入具体的活动之中,不断激发机关党建工作的活力,促进和谐党建的形成。

二、创新工作载体,激发新时期基层党建的内在活力

要创新新时期党建工作,必须要创新一系列的工作载体,才能使党建工作更加富有时代特色,才能使党建工作更加贴近群众,不断激发党建工作活力。

一是创新党员服务群众载体。要适应新时期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立足本地实际,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以“亲民、为民、助民、惠民”为主旨,创新工作方法,畅通信息渠道,积极搭建党员联系群众的平台,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载体。通过建设好各级党员活动中心和流动党员服务站,广泛组织开展党员服务承诺制、结对帮扶和党员志愿者等活动,创新服务载体,充分激发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构筑全方位的党员服务群众新格局。党员通过创新载体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办民事,在真心服务群众、真情帮助群众中实践党的先进性,把为群众办实事变为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二是创新引导群众科学发展载体。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创新引导群众科学发展载体,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进村庄、进社区、进课堂、进工厂活动,广泛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宣讲活动,让广大民众知道科学发展观,关心科学发展,增强群众自主发展、服务发展、科学发展意识,并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建设。通过创新载体,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集民智,聚民心,凝合力,在全县上下形成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努力开创“党员干部干事业、经济能人办企业、人民群众创家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是创新党员教育管理载体。我们党作为一个先进的党,如果党员素质不高,党的建设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因此,首先大胆创新党员教育管理载体,从思想上着手,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学习型党员。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学习内容实用、学习形式灵活、学习手段丰富,不断增强理论学习效果,大力提高党员素质;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的头脑,使他们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其次,创新党员学习制度,认真精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支部会、组织生活会、上辅导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集中学习,不断丰富科学发展理论。再次是加强群众对学习的监督,通过定期汇报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发挥作用情况,加强自我约束,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党员不受时间、空间和个体差异的限制,时时处处接受党的教育管理,使党性意识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三、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实效

创新新时期党建工作,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我们各级党委部门要大胆创新机制,以高效的工作机制为保证,促进党建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党建和组织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创新责任管理机制。创新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创新责任管理机制。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党委(组)书记及其它领导成员的具体责任,党委(组)书记要亲自抓好党建工作,班子成员按分工抓

好职责范围内的党建工作。要加强对责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评,每年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要有督查,下级党组织要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履行党建工作职责情况。每年对领导抓党建责任落实情况要有真实考评,考核和述职述廉必须报告本单位抓党建责任的情况,在制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实绩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时,要把党委及“一把手”抓党建的情况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二是创新工作协调机制。新的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单靠组织部门抓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由党委统一领导,发挥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各级党委对党建工作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的领导体系,克服部门行为模式,改变单纯依靠组织部门抓党建的传统模式,要把纪委、宣传、统战、党校、群团组织以及政府、人大、政协的党建责任部门,纳入党建工作体系,确定党建工作职责,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形成全党抓党建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要充分重视发挥党群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信任、热情帮助、大力支持组织部门开展党建工作。同时,我们还要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有关部门的具体职责,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经常性的工作协调联系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及时交流沟通,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整体效能。

7.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基层党务工作 篇七

在党的建设中, 思想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基层党务工作中更应该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工作, 不断加强党员自身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自觉性和坚决性, 将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放在党务工作的首要位置。在现实基层党务工作中, 开展党员思想理论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点:首先, 注重思想理论建设的实效性, 在开展党务工作时, 应该充分地领会当前党建工作的重点和要求, 不断改进党员思想理论培训的方法, 应该实现集中学习与独立学习相结合, 远程教育与面授教育相联系的培训方法, 不断提高思想理论学习的质量。其次, 不断丰富活动项目, 提升党员的自身素质。比方说组织演讲或知识比赛的方法, 构建一个富有学习热情的基层党组织。

不断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 在进行时应该充分地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 从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出发, 总结出基层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标准, 让每一位基层党员都能够认识到, 一名合格的党员应该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 认真完成工作, 热爱岗位,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严格要求自己, 养成公正廉洁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实际行动中, 展现自己勤于学习、廉洁自律、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党务工作效率

在基层党务工作中, 党员应该充分考虑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 对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 对各个时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 保证党务工作按时按质地完成, 并对完成效果进行检查。

对于党务工作来讲, 政绩是衡量党员工作价值的一个标准, 作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政工干部来说, 如果群众的思想稳定, 社会和谐发展, 那么你的工作也会得到相关群众的赞许、上级部门的认可, 同时你自身的工作价值也会得到真正的体现。

作为基层政工人员, 不仅要向基层群众传达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 还要从自身做起, 在要求别人做到某一点时, 政工人员应该首先从自身方面达到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说服群众。

基层党务工作中应该充分体现激励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 这就要求基层政工人员善于发现问题, 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掌控, 通过以往的经验不断总结方法和经验。

三、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自身的建设

政工人员是基层党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的主体, 因此其自身素质的高低, 对党务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形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基层党务工作者更应该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

首先, 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应该得到充分的提升, 其中政治素质应该符合政工人员的基本素质。一是基层党务人员应该具备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 只有这样在开展基层政务工作时才能具备相应的说服力。政治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 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 不断总结经验, 将书本中固定的知识转化到基层党务工作中去。二是基层政务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 这种政治觉悟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而来的, 通过实际党务工作来不断对自身的政治觉悟进行检验, 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 进而实现党务工作者的工作价值。其次, 党务工作者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 知识是开展工作的根本, 也是工作进行的动力, 只有利用扎实的知识, 才能够使党务工作更加具有说服力, 使基层党务组织更加团结向上。

其次, 要做到工作三到位。即坚持思想认识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历来行之有效的一个重要方法, 是用典型引路, 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 在事业单位内部激励士气、振奋人心、鼓舞斗志、营造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工作氛围。带动单位广大员工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营造互助互爱、和谐良好的人文环境, 使集体更具凝聚力。坚持表率作用到位。在基层做党务工作, 处处都要身先士卒, 充分发挥出表率带动作用。立足于“围绕中心谋全局, 突出重点抓大事”, 全面加强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民主作风建设: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突出服务、公正、谦虚、谨慎。自觉做转变学风的表率, 做调查研究的表率, 做团结的表率, 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总之, 基层党务工作者是在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但越是平凡越是应该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不断学习进步, 开展实践活动, 促使基层党务工作不断进行创新, 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 不断完成基层党务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玲玲.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基层党务工作, 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11 (1) .[1]吕玲玲.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基层党务工作, 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11 (1) .

[2]罗晓文.不断彰显基层党务工作的魅力, 企业家天地 (下旬刊) , 2010 (8) .[2]罗晓文.不断彰显基层党务工作的魅力, 企业家天地 (下旬刊) , 2010 (8) .

8.浅谈新时期的基层党建工作 篇八

[关键词] 十八届三中全会;基层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47-1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7次三中全会,历届三中全会都担负着深化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其中多次发展措施的改革变化,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对中国经济现代化、体制改革、发展模式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入与成熟。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势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的“正能量”,在中国发展史的长卷中书写下浓重的一笔。

众所周知,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最重要的就是抓基层、打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应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在新一轮的伟大建设中积极推进工作创新、明确工作职责、改进工作方式、增强服务功能、发展党内民主、加强自身建设等具体实际工作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的方方面面。

电视台是我国重要的新闻媒体之一,长期以来充分发挥着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地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电视台之所以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得以生存并出色地完成宣传任务,与不断加强党建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其上接中央,下通地方的纽带角色所决定的。通过加强党建工作,不仅从思想上和方针政策上提升了电视台的整体实力,还确保了电视台在社会变革中异军突起的重要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预示着新一轮发展潮流的到来,新的历史时期就一定会赋予各行各业不同的新任务,作为发挥重要媒体作用的电视台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党建基层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变革与发展,这个阶段的党建工作应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通过理论学习,提升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要系统地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新的要求、精神实质,并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部署理解透彻,掌握精髓。做到学以致用,坚持用会议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思想观念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根据党建工作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思考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基层党建工作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综合素质和在组织工作中的实践能力。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导向,以中心组理论学习、党课、专题讲座、主题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和载体,认真开展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决定》和党的多次会议精神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党组制定的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新的历史面前,基层党组织一定要保持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政党永葆生机的重要源泉,是知识的积累,是智慧的积淀。做党建工作更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锐气,我们进一步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过去党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的雄心壮志。牢牢把握方向、大胆探索实践,做到创新理念、创新举措,在推进党组织建设、开展不同主题实践活动等工作中进一步推动工作方法、制度改革创新。

努力建成一支战斗力强、执行力坚决、创新能力突出的基层党支部,加强支部班子的建设,提高其基层工作的业务水准,保证其在理论专业知识、实践专业技能方面都能有一了新突破。加强支部工作的考核力度,建立健全考核档案,能够做到定期检查、及时纠正问题,严格要求基层党组织的内部思想建设。积极指导党员群众能够主动以新闻宣传、网络建设、新型媒体传播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使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组织作用,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服务人民群众是党建工作的发展基石

不断强化服务群众意识,自觉将党建工作融入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做到真心关怀、真心爱护,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群众具体问题和困难,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

始终把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把人民群众放在工作的首位,眼光放在大处,行动放在小处,由点及面,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凸现基层党组织的亲民、接地气的特点,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成为党建工作的一种常态化行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盼、办群众所需”。不断强化党中央有关提高服务意识的相关意识,主动将党建工作与服务经济社会大发展联系起来,让人民群各种切实感到当的温暖与关怀,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建设,促进了人民群众与党的关系,使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前,要按照三中全会要求,制订出与时俱进的广播影视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方案,确保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推动广播影视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贡献。进一步加快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着眼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投入保障,健全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群众服务路线,让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广播影视走出去,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的体制形式、改革内容、发展举措,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上一篇:在中学校园警务室挂牌仪式讲话稿下一篇:我的受教育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