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磁共振购置申请

2025-01-04

3.0T磁共振购置申请(共7篇)

1.3.0T磁共振购置申请 篇一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购置1.5T磁共振可行性论证报告

申请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 设备名称:1.5T磁共振 设备资金:1500万

申请时间:2018年03月28日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配置1.5T磁共振的必要性和依据

1.1.惠山区中医医院基本情况 1.2.医院发展趋势

1.3.医疗服务需求及设备购置的必要性

1.5T磁共振的发展前景及各机型比较 1.5T磁共振对临床、科研工作的作用 1.5T磁共振预期使用情况 工作人员资质情况 1.5T磁共振投资概况

6.1.资金总额 6.2.资金来源 6.3.资金筹措方式

1.5T磁共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7.1.社会效益初评 7.2.经济效益初评 7.3.配套条件说明

申请设备使用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情况2

第一章 购置1.5T磁共振的必要性和依据

1.1 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基本情况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是无锡市惠山经济开发区人民政府举办的唯一一所非营利性二级甲等医院。地处经济开发区中心城区,是惠山经济开发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和儿童医疗保险、“新农合”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院与各级医疗科研、教学机构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

医院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开设病床198张。2017年全年门诊共361278人次,住院9139人次,手术2363台;放射科共完成CT检查25608人次,每日CT检查约70人次;二期将于2019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建成后全院共开设病床500张。设置临床科室17个、护理单元13个、医技科室6个,职能后勤科室共13个,卫生所(站)13个,职工近600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86名。有12人在市、区相关学会兼任工作。

医院的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为重点专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小儿科为优势专科;中医针灸是我院的特色科室。开展有腔镜微创外科手术(腹腔镜、膀胱镜、前列腺电切术)等一大批临床特色业 务。

1.2.医院发展趋势、医疗服务需求及设备购置必要性

1.2.1医院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无锡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及无锡市成为全国第14个GDP破万亿的城市,无锡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十分迅速,人口大量增加(无锡市总人口650余万)。

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1年7月,2002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20余万。十多年间,惠山经济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最初的无序落户到分类发展,从企业简单集中到产业集聚,从昔日偏居一隅的乡村,发展成为一个集行政、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新城,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创造着一个个奇迹。惠山经济开发区完成了华丽蜕变,初步形成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惠山新城,已成为无锡北部重要的城市副中心。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下辖三大科技园区:无锡生命科技园、汽车工业园、光电科技园,开发区人口较10年前增长了5倍左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多,要求不断提高。为了切实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工作需求,惠山区卫生局在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我院列为二级甲等医院进行规划与建设。

同时,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我院还承担着南京中医 药大学医学类学员实习任务。1.2.2医疗服务需求及设备购置必要性

激增的常驻人口致使疗区内医疗保障服务需求增长较快,以神经内科为例: 2017年门诊诊次为17485人次,收治住院患者978人次,病床使用率114%。其他科室如神内、呼内、普外科、内分泌科等病床使用率均在110%以上。

磁共振检查是一门与内、外科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直接推动着临床各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目前,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及腹部脏器的病变单纯依靠CT无法满足诊断要求,必须进行MR检查才能为病人提供准确的诊断意见,本院因没有MR设备已流失两百多名病患,同时也给这部分病患造成了较大的麻烦。因此,本院急需购置高端1.5TMR。

第二章

1.5T磁共振的发展前景及各机型比较

2001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发展高场作为努力方向.美国 PDA批准在临床使用3T和4T MRI设备。形成了采购和使用高场MR设各的高潮。GE、Siemens和 Philips公司相继推出了正式的3T产品,Philips的MRI设备后来居上并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作为研究设备,美国一些大学的研究所(中心)先后推出了7T和8T的超高场设备,并开始投入研究工作,成为这个行业发展中的亮点.但这些设备太复杂,高场应该体现的优势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进一步追求更高场的努力受到某种程度的抑止。

下表为飞利浦、GE、西门子高端1.5T磁共振性能对比:

综合上表,我院倾向于选购飞利浦1.5TMR,该机型具有源头数字化,高扫描速度,有效提高检查量30%,零脂肪压脂,零伪影成像,大扫描视野,大覆盖范围,低SAR值,无限接收通道,无需线圈搬动等优势,在获得高质量MR图像的同时提高患者扫描时的体验。第三章

1.5T磁共振对医疗临床、科研工作的作用 1.5T的成像原理及技术:磁共振是依据人体内的氢质子在磁场中的状态变化来进行成像的一门科学技术。除常规的平扫、增强外,1.5T磁共振还可以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磁敏感成像(S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包括动脉自旋质子灌注成像)、体部等各部位的动态增强扫描等,从此可以对人体疾病进行体外的生化及细胞、分子水平的判断。

临床用途:包括对多个系统的疾病的发现及诊断。临床应用如下:

(一)、神经系统

1、脑及颈部血管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颈动脉评价;超早期、早期缺血性脑梗塞及TIA(DWI及PWI);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AVM的诊断;颅脑及颈部肿块血供及与相邻血管关系;脑肿瘤诊断、分级和血管生成评价(PWI);颅内肿瘤侵犯周围白质情况(DTI);对颅内病变的生化组成和代谢状况的评价(MRS);弥漫轴束损伤和出血等病变的评价(SWI)

2、肿瘤性病变及炎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MRS、DWI、DTI等)。

(二)、脊柱与骨关节

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动态增强及MRS/DWI等);四肢韧带、肌腱和关节软骨评价;评价全身脊柱状况(全脊柱移床MR)

(三)、心脏、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成像及狭窄评估(对于严重钙化的冠脉管腔情况评价具有优势)(冠状动脉及心脏MRA);心包、心肌病变、先心病、心 腔内病变的诊断(心脏平扫);心肌缺血评价(心肌MR灌注成像);心脏功能分析(心脏黑血序列、心脏白血电影序列,心肌运动标记成像)。

(四)、大血管成像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平扫+增强)

下肢动脉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及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诊断(下肢血管CE-MRA);全身动脉血管成像(自动移床并行采集高分辨率全身动脉MRA)

(五)、胸部病变

中央型肺癌:区分肿块和肺不张;肺癌胸部淋巴结转移评价;纵膈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胸壁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泌尿系统

上下尿路梗阻的诊断(MRU);分侧肾功能评价;肾上腺、肾脏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泌尿系肿瘤血管生成等功能学综合评价(PWI);列腺病变(BPH与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动态增强及MRS)

(七)、消化系统

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胆胰脾肿瘤鉴别诊断和血管生成评价;肝硬化的诊断及评估;胆道梗阻的诊断;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胃肠肿瘤的诊断及评估;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评估;胃、肠肿瘤的血管生成评价

(八)、五官系统

1、NPC等五官恶性肿瘤的诊断、放疗及预后评估

2、先天性耳聋患者内耳结构的分析(内耳水成像)

(九)、乳腺和生殖系统

乳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动态增强及灌注);乳腺癌生化组成和代谢状况的评价(DWI、MRS);子宫附件肿瘤的诊断与鉴别;子宫附件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宫颈癌放化疗前后的评估。输卵管积水的诊断(输卵管水成像)。

由此可见,1.5T磁共振设备在临床上有很广泛的应用,引进该设备会给医院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和带动相关科室的发展。

第四章

1.5T磁共振预期使用情况

该设备使用年限预计8-10年,每周使用7天,预计日平均检查病患40人次,以年开机率95%计算,年开机天数为346天,停机天数为18天,则每年可检查病患13840人次。

每人每次500元计,则每日收入2万元左右,全年收入为692万元左右,利润率80%,年维护费用约60万元,全年利润约500万元,预计2.5-3年收回成本。

第五章

工作人员资质情况

我院放射科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医师1名,技师5名。其中6名医师具有MR医师资格证,1名技师具有MR技师证。

第六章

1.5T磁共振投资概况 6.1资金总额

1500万元 6.2资金来源

自筹 6.3资金筹措方式 自筹

第七章

1.5T磁共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7.1 社会效益初评

惠山区中医医院位于惠山经济开发区中心城区,是政府举办的一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且也是惠山经济开发区的120急救分中心,在惠山经济开发区的医疗保障工作中,特别是在惠山经济开发区的急救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我院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周边地区的城市产业发展较快,周围居住人数不断增加,前来就诊的病人数量也持续攀升,对整个周边地区的辐射也越来越强。相对而言,我院的MR设备缺失,对于当前发展较快的影像诊断而言,如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急性期脑梗塞)、各种骨关节疾病(尤其是韧带损伤)等等,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经常需要病人转诊,对病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对于学科建设、新技术新业务开展、人才培养和引进、医学教学等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7.2 经济效益初评 预计三年收回成本,之后每年可为医院带来约500万经济收入。7.3 配套设施及维护能力情况

房屋、水电、空调等条件是否具备? 具备,机房面积35平方米,电源电压380V,额定功率120KV 有无排污、放射污染问题?解决措施? 无排污、放射污染问题 有何特殊要求? 无 零配件、消耗品来源是否满足要求? 满足 第八章 申请设备使用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情况

准备购置的磁共振设备无电离辐射,无放射源,对周边环境不造成影响。

2.3.0T磁共振购置申请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30例乳腺癌患者及35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 患者年龄26~74岁, 平均年龄 (46.4±9.6) 岁。术后经病理检查, 3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24例为单发病灶, 6例为多发病灶, 总共有39处病灶。肿瘤的直径9~76 mm, 所有病灶按病理分型为:浸润性小叶癌1处, 导管内原位癌6处, 浸润性导管癌24处, 髓样癌2处, 乳头状癌2处, 乳腺黏液癌2处, 单纯癌2处。35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年龄30~79岁, 平均年龄 (54.4±8.6) 岁。35例良性患者中26例为单发, 9例为多发, 共计46处病灶。肿物直径4~29 mm, 所有病灶按按病理分型分为:乳腺囊肿16处, 乳腺增生14处, 纤维腺瘤10处, 乳腺炎症6处。

1.2 3.0T磁共振检查方法

在术前, 医护人员使用3.0T磁共振功能成像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 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置于俯卧位, 充分暴露双乳, 并悬垂于检查线圈内, 双臂置于头端两侧, 以头足位进入磁场。 (1) 常规MRI平扫:在常规三平面定位扫描后, 使用FSE序列行矢状面和横断面T1WI、T2WI平扫, 注意加脂肪抑制。 (2) 扩散加权成像:采用3个b值, 分别是0、400、800进行扫描, 在得出DWI图的同时成像仪自动生成ADC图。 (3) 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扰相梯度回波三维成像序列进行轴位扫描, 加SPAIR脂肪抑制;TR=4.26 ms, TE=1.8 ms, 层厚1 mm, 连续无间断扫描, 视野为349 mm×346 mm, 矩阵446×320。采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作为对比剂, 剂量0.15 mmol/kg, 以2.0 ml/s的速度注入。在增强前进行一次扫描, 在对比剂注入后25 s连续扫描5次, 共6 min 50 s。将正常腺体的信号作为标准, 观察MRI平扫时病灶的信号表现, 应用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和血流动力学分析, 用Mean Curve软件绘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病灶的大小和需要, 进行多平面重建, 重建出清晰的图像, 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与周围血管的联系, 应用图像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

1.3 观察指标

患者检查后, 观察3.0T磁共振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差异, 并观察病灶形态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0T磁共振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30例乳腺癌患者共计39处病灶, 其中MRI诊断为恶性共计36处, 敏感度为92.3%;35例良性乳腺肿物共计46处病灶, MRI误诊为恶性4处, 特异度为91.3%;所有85处病灶共检查出78处, 准确度为91.8%。见表1。

2.2 3.0T磁共振检查病灶的形态学及功能学表现

39处乳腺癌病灶MRI检查的T1WI多为低信号, 乳腺脂肪组织多表现为高信号;T2WI信号稍高或混杂不均, 乳腺腺体组织呈等信号 (见图1) 。具体表现为:肿块病灶边界模糊, 呈毛刺状共计38处 (97.4%) , 病灶内部信号呈不均匀强化38处 (97.4%) ;MIP图像的病灶周围可见血管影异常增多共计22处 (56.4%) (见图2) ;ADC图呈低信号36处 (92.3%) (见图3) , 伴有淋巴结肿大29处 (74.4%) ,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出型32处 (82.1%) (见图4、5) 。乳腺癌病理见图6。46处良性病灶大多表现为边界清晰, 边缘无毛刺, 其中11处边界不清晰 (23.9%) ;21处病灶内部信号呈不均匀强化 (45.7%) ;2处伴有增多血管影 (4.3%) ;6处可见肿大淋巴结 (13.0%) , 37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入型 (80.4%) , 40处ADC图多呈高信号 (87.0%) 。经卡方检验, 与良性病灶相比, 恶性病灶的边界多模糊, 病灶内部信号多呈不均匀强化, 多呈淋巴结肿大, 血管影增多,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呈流出型, ADC图多呈低信号,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各因素组内比较, P<0.05

3 讨论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占据首位, 美国癌症协会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 2011年调查结果显示, 在美国, 乳腺癌约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数的30%。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工作压力明显增大, 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并呈年轻化趋势, 据统计表明, 2008年, 我国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率为21.6/10万, 预测2021年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率将会达到80/10万[4,5,6]。乳腺癌的危害性大, 死亡率高, 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仅次于肺癌。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远期存活率、愈后情况与患者确诊时肿瘤的分期情况紧密相关。若乳腺癌能在早期被及时发现, 并进行及时治疗, 许多乳腺癌患者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能有效的降低患者死亡率, 提高生存率,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由此可见, 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乳腺癌的治疗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7,8,9]。

目前, 在临床上, 乳腺癌有多种检查手段, 影像学检查是乳腺癌的重要诊断手段, 包括超声波检查、X线检查、CT、MRI等。前些年临床对乳腺癌的影像诊断常采用X线和超声波检查, X线主要用于乳腺疾病普查, 其优点为:价格便宜, 操作简单, 对伴有钙化灶的病变比较敏感, 缺点为:组织分辨率低、诊断率不高、有辐射、常会有误诊漏诊情况。超声波检查对微小病灶的敏感性不高、对部分肿物的良恶性难以鉴别, 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磁共振成像检察的优点有:组织分辨率高、无电离辐射、能多平面多参数成像、敏感性高、对病灶数目、边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良恶性肿块的鉴别也较为敏感。

综上所述, 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对病灶数目、边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参考价值, 乳腺癌多表现为边界不清, DWI图呈高信号, ADC图呈低信号, 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出型。本研究为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应用于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周红, 陈东.乳腺癌功能磁共振成像发展现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5, 26 (1) :47-49.

[2]吴海龙, 龚良庚.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肿瘤的应用进展.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 33 (10) :1616-1618.

[3]汪晓红, 李瑞敏, 彭卫军.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2011, 2 (3) :172-176.

[4]赵莉芸, 周纯武.磁共振功能成像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研究进展.癌症进展, 2013, 11 (1) :31-35.

[5]王少华, 赵瑞峰.磁共振成像诊断乳腺癌的研究进展.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 21 (1) :8-11.

[6]夏长虹, 王莉, 陆建平, 等.超声联合磁共振成像诊断乳腺癌与病理学对照研究.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2011, 8 (6) :1267-1271.

[7]徐莉萍, 羽洪文, 谢筱晞, 等.3.0T磁共振功能成像诊断乳腺癌的价值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1) :133-135.

[8]李洪松.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波谱成像对乳腺癌定性诊断的价值.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 15 (1) :22-24.

3.3.0T磁共振购置申请 篇三

【摘要】目的 探讨3.0T高分辨磁共振在神经纤维瘤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GE SIGNA HDxt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5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行高分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本组15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中15例均能明确、清晰地显示周围神经根、神经纤维瘤以及两者的空间关系。结论 高分辨磁共振有利于发现小的神经纤维瘤病灶,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磁共振;神经根;神经纤维瘤病

高场MRI扫描具有分辨率高、速度快、功能强大、多平面多角度显示周围神经根及分支的优点,高分辨磁共振层厚更薄,检出率更高,本研究旨在探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纤维瘤病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搜集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6月神经纤维瘤病例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

年龄14岁—60岁,平均35岁。临床表现:牛奶咖啡斑4例,触及局限性包块5例,腰腿痛2例,一侧肢体麻木放射样疼痛1例,头痛头晕1例,听力下降1例。

二、检查方法

采用GE SIGNA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8通道全脊柱线圈、BODY线圈。对颈段、胸段、腰骶段、盆腔的神经根区进行扫描。主要采用薄层T2脂肪抑制序列。颈部的扫描参数:TR:3100,TE:88.7,视野:30mm×30mm,矩阵:320×224,激励次数:2,层厚2.5,层间距0.5mm。显示周围神经根、神经纤维瘤病及两者关系。

结 果

15例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磁共振薄层平扫和增强检查均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肿瘤内部的成分及血供情况,对肿瘤的定性诊断非常有帮助。而且可以清晰地显示神经根、神经纤维瘤病及两者的关系。

讨 论

一、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单基因遗传性疾病,以神经嵴细胞的异常增生为特征。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多伴发皮肤、内脏和结缔组织等多种组织病变,是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种。分为两型:NF-1型常伴有骨骼、肌肉方面的改变如脊柱的侧凸和后凸畸形;NF-2型90%以上表現为双侧听神经瘤,极少引起骨骼方面的改变。

二、高分辨率磁共振平扫、增强诊断神经纤维瘤病的作用

1.多参数、多方位、多序列能够很好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形状、数量、信号、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分析信号特点、影像特征、与其他疾病的鉴别点。磁共振增强可以发现平扫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

2.非神经纤维瘤病的疾病如果出现与神经纤维瘤病类似磁共振表现时,要磁共振增强检查、弥散加权成像等序列加以鉴别。

三、本研究的优点、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的优点:与常规磁共振相比,高分辨率磁共振能够发现更多神经纤维瘤病病变,大大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特别是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能够清晰地显示瘤体、神经根的关系,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更加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层厚、层间距太薄,会出现图像信噪比下降。(2)少数患者是过敏性体质、肝肾功能严重衰竭,无法接受磁共振增强检查,这样微小病灶被漏掉。(3)样本数不多,不足以将所有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表现均作为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但有些磁共振表现可以作为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信随着我们诊断经验的增多,检查患者数量的增加,层厚和层间距的合理选择,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高分辨率磁共振已成为诊断神经纤维瘤病的最主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图1、2、5是骶椎旁、盆腔的神经纤维瘤。图3是颈部、颈椎旁的神经纤维瘤。图4是胸椎旁的神经纤维瘤。图6是腰椎、骶椎旁的神经纤维瘤。

参 考 文 献

[1] Li YH,Zhang YP,Xue JP,et.a1.MRI findings of neurofibromatosis in cranium and spiral column[J] 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2003,19(6):745-747.

李玉华,张永平,薛建平,等神经纤维瘤病的颅脑和脊柱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6):745-747.

[2] Wang DJ,Liu YS.Two reports of neurofibrosis involved bones[ J].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2001,17(5):41O.

王德杰,刘永顺.累及骨的神经纤维瘤病2例报告[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5):41O.

[3] Patronas NJ,Courcousakis N,Bromley CM,et a1.Intramedullary and spinal canal tumors in patients with neurofibromatosis 2:MR imaging findings and correlation with genotype I-J 3 Radiology,2001,218(2):434-442.

4.3.0T磁共振购置申请 篇四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1-03~10北京大学第三医院50例未生育或经剖宫产分娩的女性志愿者, 年龄22~54岁, 平均 (38.3±15.2) 岁;根据年龄分为4组:20~29岁15例 (中位年龄26.3岁) , 30~39岁15例 (中位年龄35.5岁) , 40~49岁12例 (中位年龄46.2岁) , 50~54岁8例 (中位年龄52.3岁) 。排除有盆底疾病症状、盆腔外伤史或MRI检查禁忌证者。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所有受检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3.0T超导MR设备 (DiscoveryMR750, GE Healthcare, USA) , 8通道相控阵腹部线圈, 摆位时线圈尽量向下覆盖住盆底。受检者检查前15 min肌注丁溴东莨菪碱20 mg, 减少肠道运动伪影, 排空膀胱, 取仰卧位, 双腿平行, 轻轻地固定。

MRI应用4个序列, 于3.0T MRI上首先行常规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T2WI和横轴位T1WI序列。T2WI采用FRFSE序列扫描, 扫描参数:视野 (FOV) 22 cm×22 cm, 矩阵256×224~288×288, 层厚3~4 mm, 层间隔0.3~0.4 mm, 层数23~29层, TR 4500~7200 ms, TE 99.3~104.6 ms, 激励次数2~4, T1WI采用快速自旋回波 (FSE) 序列扫描, 扫描参数:FOV 32 cm×32 cm, 矩阵320×240, 层厚5 mm, 层间隔0.5 mm, 层数30层, TR 344 ms, TE 6.5 ms, 激励次数1, 上述序列中盆底肌肉均未发现任何异常形态或异常信号。然后行正中矢状位动态Fiesta序列扫描, 扫描参数:FOV 35 cm×22.7 cm, 矩阵192×272, TR 3.3 ms, TE 1.5 ms, 激励次数1, 采集时间1 min, 该序列检查过程中嘱受检者反复行Valsalva呼吸2~3次, 检查前训练受检者呼吸动作, 该序列排除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最后行盆底DTI检查, 采用二维扩散加权横断位自旋平面回波 (SE-EPI) 脉冲序列进行盆底扫描, 扫描参数:FOV32 cm×32 cm, 矩阵128×128, 层厚4 mm, 层间隔0, 层数31层, TR 3200 ms, TE 72.8 ms, 激励次数5, b=500 s/mm2, 15个方向, 采集时间4 min 19 s。

1.3图像分析

盆底纤维束成像应用GE AW 45-3的DTI后处理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感兴趣的肌肉是盆底的耻骨内脏肌和盆壁的闭孔内肌。进行后处理时, 首先在横轴位T2WI上尽量准确地手动勾画出预定的ROI, 即每一层面上的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的范围, 得到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 值和各向异性分数 (FA) 值。然后通过后处理软件自动计算得到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三维彩色肌肉纤维束解剖图 (图1、2) 。所有数据均由2位副主任医师分别进行分析和测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V8软件, 同一年龄组内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ADC值和FA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不同年龄组间耻骨内脏肌和闭孔内肌ADC值和FA值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DTI图像无运动伪影及变形, 通过软件处理得到双侧盆底的耻骨内脏肌、盆壁的闭孔内肌的纤维束图像, 双侧对称, 纤维束形态走行自然, 无受压变形及断裂现象。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对应的ADC值和FA值见表1及图3。同一年龄组内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ADC值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年龄组间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ADC值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图2双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同时显示的DTI纤维束

图3女, 26岁。A.左、右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ADC值分别为1.42×10-3mm2/s、1.37×10-3mm2/s、1.43×10-3mm2/s、1.15×10-3mm2/s;B.左、右侧耻骨内脏肌、闭孔内肌FA值分别为0.37、0.39、0.37、0.43

3 讨论

活体DTI是目前唯一能无创地提供组织内功能结构信息的方法, 而常规MRI无法完成。近年DTI纤维束成像已经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异常脑白质和脊髓白质纤维束成像以及少量的上下肢骨骼肌的纤维定向[5,6,7], 目前正逐渐应用于腹部和盆腔[8,9], 其受限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腹盆部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本研究将DTI应用到盆底支持的肌肉, 希望提早于肌肉解剖形态学改变之前发现其功能异常, 帮助妇产科医师寻找盆腔器官脱垂的致病因素。

由于DTI在盆腔的运用受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 本研究中受检者检查前15 min均肌注丁溴东莨菪碱20 mg以减少肠管运动伪影;其次在DTI成像中b值的选取也很重要, b值越大, 对水分子扩散运动越敏感, 但b值越大则信噪比越小;较小的b值得到的信噪比虽然较大, 但对水分子扩散运动不敏感, 而且组织信号的衰减受其他运动如组织血流灌注的影响较大, b值过小, 图像容易受T2WI影响, 得到的图像近似T2WI, 因此, 本研究中权衡各因素后选择b=500 s/mm2最佳。

盆腔的耻骨内脏肌是肛提肌的主要组成成分, 它由耻骨会阴肌、耻骨阴道肌、耻骨肛门肌、耻骨直肠肌组成, 肌纤维排列复杂, 呈一个翼状结构, 由于局部嵌入邻近的盆腔器官, 边界不清晰。研究中在选择适当的参数及经过受检者预先准备后所得到的DTI图像无明显变形, 无运动伪影, 成功获得了正常女性盆底耻骨内脏肌和盆壁闭孔内肌的三维纤维束图, 清晰地显示了其外形、大小、位置, 而且得到了其DTI的正常参数ADC值及FA值范围。本研究得出正常女性盆底耻骨内脏肌ADC值范围是 (1.20±0.09) ~ (1.50±0.06) ×10-3mm2/s, FA值范围是0.31±0.06~0.41±0.08;盆壁闭孔内肌ADC值范围是 (1.21±0.06) ~ (1.41±0.18) ×10-3mm2/s, FA值范围是0.30±0.09~0.42±0.07。然而目前DTI尚不能把耻骨内脏肌的4块肌肉分别清晰地显示出来。

尽管盆腔肌肉的纤维束成像是可行的, 但是纤维束的标记是一个耗费时间的手动标记过程;另外小块的盆腔肌肉如肛门周围括约肌、尿道周围括约肌还不能单独很好地显示。

总之, 采用3.0T DTI纤维束成像评估盆底肌肉是可行的, 并得到了正常女性的盆底耻骨内脏肌和盆壁闭孔内肌的DTI参数。本研究下一步将针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 应用Fiesta序列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的程度, 采用3.0T DTI纤维束成像获得盆底耻骨内脏肌和盆壁闭孔内肌的DTI参数, 与上述正常值进行对照, 观察有无差异。

本研究的潜在价值在于评估盆腔器官功能障碍患者, 如盆腔器官脱垂、阴道旁薄弱和尿失禁的患者, MRI不仅可以观察到盆底肌肉解剖形态学及信号上的变化, 还可以通过DTI评价肌纤维的走形形态、位置, 并测量扩散系数, 早期评估肌肉的功能异常。一方面, 盆腔DTI可以用于预期评估盆腔器官功能障碍;另一方面, 当盆腔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常规MRI上未发现盆底肛提肌形态、信号异常时, 可以应用DTI序列进一步观察肛提肌纤维束走形有无异常及DTI扩散系数有无异常, 为临床医师提供盆腔器官功能障碍的致病肌肉, 鉴别正常的肌肉和有损伤的肌肉,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张量成像 (DTI) 在正常女性盆底肌肉纤维束的三维显示及参数特点, 为DTI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50例未生育和经剖宫产分娩的女性, 按年龄分为20~29岁 (15例) 、30~39岁 (15例) 、40~49岁 (12例) 、50~54岁 (8例) 。于3.0T MRI上首先行常规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T2WI、横轴位T1WI检查;然后行动态正中矢状位Fiesta序列检查, 排除盆腔器官脱垂;最后采用二维扩散加权横断自旋平面回波 (SE-EPI) 脉冲序列行盆底DTI检查, 对DTI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正常女性盆底肌肉纤维束图像, 并测量对应肌肉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 值和各向异性分数 (FA) 值。结果 所有受检者盆底耻骨内脏肌、盆壁闭孔内肌均获得满意的三维肌肉纤维束图像及对应的ADC值、FA值;同一年龄组内左、右侧耻骨内脏肌及闭孔内肌ADC值、FA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年龄组间耻骨内脏肌及闭孔内肌ADC值、FA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3.0T MR DTI纤维束成像可以三维观察女性盆底复杂肌肉纤维束结构, 并且获得其正常ADC值和FA值。

关键词:骨盆底,磁共振成像, 弥散,扩散张量成像,女 (雌) 性

参考文献

[1]Lansdown DA, Ding Z, Wadington M, et al.Quantitative diffusion tensor MRI-based fiber tracking of human skeletal muscle.J Appl Physiol, 2007, 103 (2) :673-681.

[2]张静娜, 邱明国, 谢兵, 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结构完整性的变化:扩散张量成像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 (1) :1-4.

[3]吴珂, 史大鹏, 轩昂, 等.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扩散张量成像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相关性.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3) :166-169.

[4]Gürses B, Tasdelen N, Yencilek F, et al.Diagnostic utility of DTI in prostate cancer.Eur J Radiol, 2011, 79 (2) :172-176.

[5]Budzik JF, Le Thuc V, Demondion X, et al.In vivo MR tractography of thigh muscles using diffusion imaging:initial results.Eur Radiol, 2007, 17 (12) :3079-3085.

[6]Froeling M, Oudeman J, Van den Berg S, et al.Reproducibility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human forearm muscles at 3.0T in a clinical setting.Magn Reson Med, 2010, 64 (4) :1182-1190.

[7]王亚, 刘怀军, 杨飞.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颈椎病颈部肌群损伤.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7) :1468-1471.

[8]Kobus T, Vos PC, Hambrock T, et al.Prostate cancer aggressiveness:in vivo assessment of MR spectroscopy and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at 3T.Radiology, 2012, 265 (2) :457-467.

5.3.0T磁共振购置申请 篇五

眼眶是一个锥形骨腔, 其中含有眼球、眼肌、视神经、血管、泪腺及球后脂肪。目前眼眶占位性病变的诊断除眼科专科检查技术外还依靠超声、CT等影像设备检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飞速发展, 其在软组织及显微结构的成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 尤其是3.0T磁共振具有分辨率高、快速成像的特点, 可很好地显示眼部细微结构及病灶的强化特点, 对眼眶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为临床眼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可靠的帮助[2]。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单侧或双侧眼眶占位性病变, 男13例, 女9例, 年龄16~79岁, 平均49岁。所有病例使用3.0T磁共振行眼眶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平扫+增强检查, 并经临床治疗、手术或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公司HDxt 3.0T超导磁共振, 8通道头部线圈。扫描序列及方法:

(1) 3-pl T2Loc摆位时, 肩部必须靠近线圈, 同时必须用三角垫固定头部。矢状面定位像范围必须足够大以包括左右侧眼眶。嘱患者不要活动眼球, 或盯住某一物体保持不动2 min以上。三平面定位的中心应该偏前, 冠状面图像应该包括眼球的范围, 矢状面的扫描范围要足够大能够包含左右眼眶。

(2) OAx fs T2FSE, 在双侧矢状面定位像上定位, 呈斜行, 平行于视神经, FOV 18 cm×18 cm, TR 2 800, TE 68, 层厚3 mm, 间距1 mm。

(3) OAx T1FSE, 在双侧矢状面定位像上定位, 呈斜行, 平行于视神经, FOV 18 cm×18 cm, TR 400, TE Min Full, 层厚3 mm, 间距1 mm。

(4) OCor STIR, 选用STIR压脂可保证脂肪抑制更加均匀。FOV 20 cm×20 cm, TR 6 600, TE 42, 层厚4 mm, 间距1 mm。

(5) OSag fs T2FSE, 双侧眼眶分开定位, 在横断面上平行于视神经定位, FOV 18 cm×18 cm, TR 2 800, TE 68, 层厚3 mm, 间距0.5 mm。

(6) 增强检查, 造影剂用20 m L钆喷酸葡胺 (Gd-DTPA) , 定位同平扫, 序列为OAx T1+C fs FSE, OSag T1+C fs FSE, O-Cor T1+C fs FSE。

2 结果

21例眼眶占位性病变, 均经临床治疗、手术或病理证实。其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6例, 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 边界清, 呈较长T1较长T2信号, 渐进性强化, 强化明显 (如图1所示) ;炎性假瘤4例, 条索或结节状, 等T1稍长T2信号, 强化明显, 信号均匀 (如图2所示) ;甲状腺相关眼病3例, 眼肌肌腹梭性增厚, 等T1稍长T2信号, 中度强化 (如图3所示) ;皮样囊肿2例, 边界较清, 混杂信号, 压脂像为低信号 (如图4所示) ;恶性淋巴瘤3例, 边缘欠光整, 稍长T1稍长T2, 信号不均匀;浆细胞瘤1例, 长T1长T2异常信号, 压脂像呈较均匀的高信号, 边界尚清;脂肪瘤1例, 边界清晰, 短T1长T2信号, 压脂像呈低信号;泪腺腺瘤1例, 边缘清楚, 等T1稍长T2信号。

图1右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

图2左眼眶肌锥内炎性假瘤

图3左眼眶甲状腺相关眼病

图4左眼眶外上缘皮样囊肿

3讨论

眼眶解剖空间狭小, 眶内结构精细、复杂, 由多种组织成分组成, 且很多病变位于球后, 因此一直是影像学检查的难点。随着磁共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3.0T等高场强MR的出现, 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与CT、B超相比, 它没有骨性伪影, 软组织分辨率高, 能明确眼眶内液性病变性质, 分辨实质性肿瘤的类别, 对眼眶局部解剖细节的诊断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3]。

3.1 3.0T磁共振应用优势

3.0T磁共振具有高分辨率、高信噪比、高对比度、成像时间短等特点, 采用薄层扫描可获得极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 能很好地显示眼眶的一些显微结构, 发现眶内组织结构异常。采用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能多角度显示眼眶各结构, 利于病变的显示, 使病变的种类、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更加直观、清晰[4,5]。

3.2 3.0T磁共振扫描技术

平扫一般选轴位T1WI、T2WI和矢状位T2WI、冠状位STIR, 其中FSE T1WI用于定位以及病变的鉴别诊断, FSE T2+fat sat抑制脂肪信号, 对占位性病变进一步显示;FSE T2WI在球后脂肪的高信号映衬下, 能更好地显示视神经的走行, 便于视神经病变的检出, 同时对其他占位性病变显示也有优势。增强检查常用T1WI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 FSE T1WI fs+C增强序列, 用于鉴别病变性质。

3.3 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磁共振影像特点

(1)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框内良性肿瘤。本文6例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清, MRI均表现T1WI为中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注射Gd-DTPA后, 肿瘤边缘可见斑片状强化, 随时间延长, 逐渐均匀强化[6,7]。MRI可清楚显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范围、边界和周围关系。

(2) 眼眶炎性假瘤或称特发性眶部炎症, 一般认为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 可单侧或双侧交替发生, MRI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类型[8]。淋巴细胞浸润型炎性假瘤T1WI呈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 较明显强化;硬化性炎性假瘤T1WI和T2WI呈低信号。

(3) 甲状腺相关眼病也是眼部较常见病之一, 又称Graves眼病, MRI技术能正确评估眼外肌是否增粗, 并能通过驰援时间和信号强度评估炎症情况[9]。MRI表现T1WI为低或等信号, T2WI为高或中信号, 信号均匀, 边界清楚。注射Gd-DTPA后为轻、中度强化。

(4) 对于某些良性肿瘤, MR能准确定性或进行有意义的鉴别。如眼眶皮样囊肿好发于眼眶骨膜下间隙, 它和脂肪瘤都有压脂像为低信号的特点, 脂肪瘤T1WI呈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 而皮样囊肿常因成分不同呈混杂信号。泪腺腺瘤生长位置特殊 (泪腺窝) , 常伴有眶外壁骨质凹陷, MRI能较好地显示肿瘤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间的差异[10]。

(5) 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一般呈弥漫性生长, 也有条索状或结节状生长, 边界模糊不清, T1WI等或低信号, T2WI等或高信号, 有时信号欠均匀, 增强呈均匀中等强化。采用脂肪抑制技术可消除框内脂肪的高信号影像, 使强化的肿块更清晰, 有助于了解肿瘤的范围[11]。

4 结语

3.0T磁共振对眼眶占位性病变明确诊断, 尤其是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同时在指导临床手术方案设计、评估眼部肿瘤疗效方面也有重要作用[12]。

参考文献

[1]马晓芬, 田军章, 江桂华.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眼科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7 (10) :1 543-1 547.

[2]兰宝森.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1-89.

[3]Potter D.Advances in imaging in oculoplastics[J].Curr Opin Oph-thalmol, 2001, 12:342-346.

[4]杨军, 张艳, 吴建伟, 等.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在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12) :66-67.

[5]姚建华, 陶晓峰, 汤光宇.快速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眼科, 2007, 16 (5) :305-308.

[6]陶晓峰, 肖湘生, 万卫平, 等.MRI动态增强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6, 12 (3) :162-165.

[7]张志强, 杨建东, 范钦华, 等.6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J].东南国防医药, 2009, 11 (5) :411-413.

[8]王昭强, 渐南, 韩永健, 等.CT、MRI在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 (6) :832-834.

[9]谢英, 徐成.磁共振成像在甲状腺相关眼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1, 12 (2) :74-76.

[10]于文玲, 王振常, 燕飞, 等.泪腺炎症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的CT及磁共振成像诊断[J].眼科, 2007, 16 (5) :308-310.

[11]许薇薇, 魏锐利.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 (11) :1 215-1 217.

6.3.0T磁共振购置申请 篇六

中国北京——10月10日,飞利浦医疗在中国盛大发布全新一代3.0T磁共振(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 MR,简称DNA磁共振)。在以“精准影像数字先行”为主题的发布仪式上,来自国内外影像学界及临床应用领域数百名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磁共振数字化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飞利浦IngeniaⅡ发布会

作为医疗影像行业的全球领导者,飞利浦于2012年推出全球首台全数字磁共振Ingenia,实现了业界首创的数字线圈、数字接口与全程数字传输,突破了传统磁共振模拟信号源的瓶颈,最终保证获得原始图像信号的100% 真实还原。此次全新发布的DNA磁共振,加载先进的数字网络控制系统,从而控制射频、梯度、重建各核心部件实时同步、精准协作,还原影像本真,实现图像的精准定量。飞利浦医疗保健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诊断影像事业部营销总经理席渭龄女士说:“飞利浦推出的第一代全数字磁共振Ingenia获得了临床医生及科研专家的一致认可。在此基础之上,DNA磁共振基于数字网络控制系统带来的实时同步控制和精准计算结果,将继续引领临床科研的精准革命。”

DNA数字控制系统通过数字时钟同步技术,实现全数字化信号时序,解决以往成像过程中触发时间不精准、翻转角度不完全、高延时、低带宽等问题,保证低延时、高带宽的信号控制。这一技术突破将大大满足高端临床科研合作所提出的精准性要求。在发布现场,伦敦大学医学影像中心主任Gary Zhang分享了“NODDI神经科研的应用进展”,并提出DNA磁共振提高了NODDI研究的精准度。NODDI指神经导向的分散性和密度成像,是磁共振精准成像的重要医学课题。

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教授认为:“精准医学的基础是精确的科学诊断、 对治疗方案的精确制定及调整、对疗效精确的评估,其前提必须具备精准的医疗设备。”DNA磁共振不仅在临床应用上拥有绝佳的性能,其在快速扫描流程、高清成像和精准定量方面,亦表现卓越。

7.3.0T磁共振购置申请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2013年3月~2015年9月临床诊断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29例,男18例,女11例;胎龄28.5~41周,平均(35.4±1.3)周;顺产24例,剖宫产5例;早产儿7例,足月产儿21例,过期产儿1例;新生儿Rh溶血病2例,ABO溶血病8例;有宫内窘迫史2例,合并右枕叶微量出血1例;患儿体重2460~4370 g,平均(3421±321)g;黄疸出现时间为出生后1~7 d;黄疸持续时间为1周~2.5个月;MR检查时间于出生后1~60 d,其中20例单次检查,9例进行二次复查。

1.2 临床表现

患儿生后1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和巩膜明显黄染29例,其中出现嗜睡、拒乳、肌张力低、拥抱反射减弱18例,呼吸困难4例,晚期出现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前囟隆起、惊厥、发热等3例,根据Johnson急性胆红素脑病的诊断标准[2],临床拟诊断为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

1.3 MRI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Skyra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全新Tim4G平台配备20单元高密度矩阵头颈线圈,扫描前给予新生儿常规镇静,采取仰卧位、注意保暖,行常规横轴位T1WI(SE)序列参数:TR750 ms/TE15 ms,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序列参数:TR6000 ms/TE99 ms,反转恢复FLAIR序列参数:TR7500/TE119 ms,T1WI矢状位及冠状位3D-T1WI参数:TR 750 ms/TE15 ms,SE/EPI-DWI参数TR 2900 ms,TE 89 ms,弥散敏感系数b值0、l000 s/mm2,成像时间60 s,翻转角20度,FOV 24 cm×24 cm,矩阵320×320,NEX=0.75,扫描层厚3.5 mm,层间距1.0 mm。3.0T超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具有回波时间及扫描时间缩短,分辨率高的特点,与低场强MRI设备比较,图像的信噪比显著提高,对病灶的显示更清晰。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三组患儿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为(TSB)、胆红素/白蛋白(B/A)比值、T1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占比、表观扩散系数(ADC);三组患儿均进行无创性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scores,NBNA),NBNA评分为早期诊断急性胆红素脑病提供依据,NBNA评分<37分者为NBNA异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室及临床评估

入院时29例患儿实验室血清TSB 317.5~568.3μmol/L,平均(445.8±118.3)μmol/L,平均直接胆红素(32.6±10.5)μmol/L,平均间接胆红素(456.5±49.2)μmol/L。根据将其TSB水平分为轻、中、重度三组,轻度组15例(>317.5~445.8μmol/L),中度组11例(>445.8~568.3μmol/L),重度组3例(≥568.3μmol/L),所有患儿均存在胆红素脑病潜在风险。轻、中、重度三组患儿TSB、B/A值、T1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占比,及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NBNA异常的16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听定向能力及主动肌张力不同程度异常,其中2例评分<35分,14例轻、中度组NBNA评分>35~<37分,三组患儿NBNA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NBNA: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TSB:总胆红素;ADC:表观弥散系数

2.2 MRI影像特征

29例病理性黄疸患儿首次行MRI检查,21例T1WI双侧苍白球信号呈对称性增高,占72.41%,边界清晰(图1A、2A),轻、中、重度三组患儿于T1WI双侧苍白球信号改变的阳性率分别为轻度组13例(86.67%)、中度组6例(54.54%)、重度组2例(66.67%),三组患儿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WI呈正常等信号(图1B、2B),利用冠状位及矢状位多方位成像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图1D、2D),DWI未见明显异常高信号(图2C),14例中度组及重度组患儿DWI的ADC测量信号高于轻度组(图1C),8例患儿T1WI及各序列显示双侧苍白球未见异常信号。

A:T1WI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B:T2WI双侧基底节区未见异常高信号;C:表观扩散系数值高于正常值;D:冠状位3D-T1WI双侧苍白球高信号,边界清晰

2.3 复查结果

对9例患儿分别于2~6个月龄复查MRI,综合比对其影像学表现。其中8例双侧苍白球T1WI高信号消失,临床表现未见阳性体征,神经系统发育正常;1例原苍白球部位T1WI对称性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参照文献[3]诊断为手足徐动型脑病,并有听力障碍后遗症。

A:T1WI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边界较清;B:T2WI双侧基底节区未见异常高信号;C:DWI未见异常高信号;D:矢状位T1WI显示苍白球高信号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胆红素脑病是一种可防治性疾病,关键在于找到能早期判断胆红素脑病严重程度的特异性指标[4]。高胆红素血症可影响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能力,NBNA评分可用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临床测评优点是可对新生儿反复测试,无创性、易操作,且敏感性及可靠性得到临床认可,潘红枚等[5]研究显示,部分血清胆红素≤256.5μmol/L的黄疸患儿,NBNA评分降低(<37分)。评分越低胆红素脑病发病率越高,两者呈负相关,多数患儿神经行为能力异常随着黄疸消退可发生逆转,而对NBNA<35分的患儿临床应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伤残的发生;由于新生儿时期基底核神经细胞在生理和生化代谢方面最活跃,耗氧量及能量需求最大,故最易受累,而其中又以苍白球的中后部最为敏感[6],新生儿黄疸处理不及时,大量胆红素突破血脑屏障,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受损,本研究收集的29例患儿的T1WI双侧苍白球呈对称性高信号,占72.41%,均提示双侧苍白球在T1WI序列呈对称性高信号较一致[7,8,9,10,11]。目前关于MRI信号改变的机制尚不清楚,这可能是胆红素在神经胶质细胞的沉积以及对神经细胞膜的破坏引起T1值缩短有关。8例患儿T1WI及各序列双侧苍白球信号未见异常,占27.58%,表明双侧苍白球在T1WI呈对称性高信号并不见于所有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本次研究中,9例复查患儿中8例各序列均未见阳性征象,1例复查患儿于4个月龄进行临床查体及MRI复查,原T1WI上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同部位T2WI表现为呈稍高信号,临床血清胆红素>568.3μmol/L,结合MRI影像综合诊断为手足徐动型脑病,并听力损害,提示该部位神经元和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坏死。而T1WI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未必会转化为T2WI高信号,但一旦出现该征象,一般均认为预后不良[8,9]。急性期胆红素脑病DWI均未见异常高信号,MRI扫描中DWI信号可定量测量出液体中H+的扩散,而胆红素损伤苍白球导致的水分子运动变化不足以引起DWI信号改变,不能引起ADC和e ADC值发生改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胆红素引起的神经损伤不伴水肿的发生[12],目前通常采用ADC值来反映水分子扩散强度,本次研究中,轻、中、重度组患儿ADC值偏高,对诊断胆红素脑病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结果符合Cece等[13]研究发现的尽管胆红素脑病患儿在DWI无阳性表现,但通过测量ADC值发现,胆红素脑病患儿ADC值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目前,国内仅李福彰等[14]研究报道了19例胆红素脑病患儿中有1例患儿在DWI呈高信号,该患儿TSB>700μmol/L,其急性期DWI并未见高信号,1个月复查在DWI仍呈高信号,分析原因可能是在胆红素大量、持续性的毒性作用下,神经元主要表现坏死,继而出现水分子扩散受限导致DWI呈高信号。并非所有的核黄疸患儿(尤其是早产儿)均能通过MRI检出异常,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不是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所特有的,亦可见于部分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3,15],甚至是正常新生儿[16]。缺氧缺血性脑病MRI表现累及范围更广泛,以内囊、壳核和丘脑为主,并伴有皮层及皮层下、深部脑白质斑片状异常信号、弥漫性脑水肿、颅内出血等,这些伴随征象几乎不出现在胆红素脑病[12],当出现胆红素脑病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应从影像学方面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17],缺血缺氧性脑病部分病灶DWI可表现为高信号。此外,单纯以血清胆红素作为胆红素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并不可靠,与血浆白蛋白密切相关,B/A值成为评估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血浆蛋白与胆红素联合能降低胆红素对神经细胞的毒性。

近年来,国内外已将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用于胆红素脑病早期监测[8,16],常规MRI序列只能观察到神经组织的形态结构发育及损伤情况[19],由于机体组织代谢异常要先于组织结构变化发生,并且MRS属于无创性检查序列,可以进一步检测活体组织的代谢产物的成分及其含量,反映组织器官损伤时的代谢异常[20],对于胆红素脑病急性脑损伤的诊断,MRS比常规MRI更敏感,因此可用于早期发现胆红素神经毒性的脑损伤情况[21],综上所述,急性期胆红素脑病患儿预后较差,及时、正确诊断有利于合理治疗方法的选择[22]。

上一篇:精神家园意识下一篇:惠崇春江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