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场感悟(10篇)
1.我的职场感悟 篇一
职场也可以变快乐,职场感悟句子
1、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2、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3、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4、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5、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心态安好,则幸福常存。也许你的生活并不富裕;也许你的工作不够好;也许你正处在困境中;也许你被情所弃。不论什么原因,请你在出门时,一定要让自己面带微笑,从容自若地去面对生活。只要你自己真正撑起来了,别人无论如何是压不垮你的。
【刘备之道】1)定位准:光复汉室——口号响亮,差异化路线;2)经验多:在曹操袁绍刘表公司打工——先学被管再学管人;3)抗击打:屡败屡战——要熬到后天,决不死在明天;4)团队强:卧龙凤雏,五虎上将——得团队者得天下;5)有理想:仁——人民就是客户,为客户服务是公司生存的唯一理由。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很多人认为的幸福是“你能给予我什么”。其实,一切寄托在别人身上的快乐都是暂时,任何人在你的生活中都只是配角。幸福,是内心生长出的力量,那是一件只与自己有关的事。
【管理者与员工建立信任5C模型】1.清晰(Clarity)地告诉员工未来将发生事情;2.真诚(Candor)与员工分享的所思所想,不暗地搞小动作;3.承诺(Commitment),履行自己的诺言;4.关切(Caring),要全身心投入;5.交流(Communication),向员工提供恰当商业信息,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局内人。
【与人沟通的7大技巧】1.“闲扯”是与人交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学会闲扯;2.适当地暴露自己,以自己为话题开始谈话,增加对方对你的信任;3.附和对方的谈话,使谈话气氛轻松愉快;4.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5.不失时机地赞美对方;6.掌握批评的艺术;7.学会表达感谢。
【初入职场需改掉的4种消极情绪】1.抱怨:生气不如争气,抱怨不如改变;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心境。2.推脱:没有人愿意偷懒,只不过是缺乏诱人的目标。3.沮丧:失败是对人格的考验,沮丧是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4.逃避: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更难过。失去不等于不再有,转身不代表最软弱。
【职场中要“先”行一步】1.在你说话之前,先听。2.在你回应之前,先想。3.在你传播之前,先慎。4.在你盈利之前,先俭。5.在你消费之前,先挣。6.在你承诺 之前,先决。7.在你做到之前,先忍。8.在你退出之前,先试。——如果在职场 中都能“先”行一步,那么你的职业生涯必将减少无数缺憾!
人品:以正直为贵;心地:以善良为贵;修德:以布施为贵;行善:以孝顺为贵;情感:以真挚为贵;待人:以诚恳为贵;处事:以谦让为贵;学问:以通达为贵;言语:以简明为贵;行动:以稳健为贵;富裕:以质朴为贵;贫穷:以志节为贵;做人:以诚信为贵;做事:以尽心为贵!
遇到强势领导,对于做下属的你来说既是幸事又是不幸,
由于其能力突出、知识丰富、经验深厚和深谙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强势领导是下属尤其是新入职者在企业中成长的最佳引路人。如果不善于和强势领导沟通工作,不被强势领导认可,则处处受到刁难和压制,容易被闲置弃用。
【执行力五定律】1、每天三件事:必须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可以做的事。2、成功者常改变方法而不改变目标,失败者常改变目标而不改变方法。3、管理是盯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的,潜力是逼出来的。4、多想一遍,少错一句话;多看一遍,少错一件事。5、执行力不讲如果,只讲结果。
【快乐=生产力】快乐的员工绩效比其他员工整体绩效高16%,且职业倦怠率比同事们低125%。而让员工真正快乐,至少经营员工3个感觉:1.归属感:良好人际沟通 信息充分分享的环境 2.安全感:衣食无忧 决策和犯错的空间 3.成就感 需要激励,未来有方向。
【给新上司一好的印象】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这时候你要做的是积极配合他,如果别的员工有不满情绪,你应该要中间周旋一下,这样新上司会觉得你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这个第一印象特别重要。
职场中最不自信的人主要有两类:好好先生为取悦别人而委屈了自己;“不能说”小姐游走于八卦之中,严重缺乏安全感。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或者你就是其中的`一员。
【真正重要的是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1)人之长处,才是真正的机会;人之短处,则是问题之所在;2)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用人的唯一目的;3)用人的决策,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4)“能做什么”这是用人的关键点,而不必太在乎“不能做什么”。——德鲁克
【活给自己看】在职场何时何地你都要明白:①别把别人评价看得太重,凡事只要于心无愧,就不必计较太多;②肤浅赞美,是迷惑你的香气,那些非议与诅咒,亦是麻醉你的毒药,终会让你乱了心智;③无论路途多险,步履维艰,切勿被动地改变自己,唯如此,你才可能会与众不同。
学习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每小时的工资。因此付出的时间成本一定要能够获得足够的回报,否则就是非经济理性行为。为了最大化时间价值,请让自己的学习效果最大化,这是一种投资。
【打造幸福团队有六个标准】1、以人为本的团队文化;2、营造开放、高效的组织沟通;3、实施公开、公正、公平的绩效考核机制;4、适时强调并促进工作和生活的平衡;5、多挖掘高情商的团队骨干,塑造更高的幸福氛围;针对80后、90后职场新生代,努力营造轻松有趣的工作氛围。
【为人心机】1、做人不能太单纯,适度伪装自己。2、凡事留余地,,要留退路。3、话不说绝,口无遮拦难成大事。4、成熟而不世故。5、心态好、想得开,活得不累。6、没事不惹事,来事不怕事。7、不可少礼仪与礼物。8、人在江湖飘, 防挨朋友刀。9、偶尔“势利眼” 寻可靠伙伴。10、放下面子来做人。
1.即便无人喝彩,也要守住自己人生。无论社会怎样浮躁,我们都要坚守自己底线,纵然独自一人走过长路,也要耐住寂寞、受得孤独;2.即使在风起云涌的人海,也要保持头脑清醒、坚守自我本色。3.守住自己的人生,就要始终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不会错,相信自己的坚持一定会有回报。
2.我的职场感悟 篇二
09年的盛夏, 我离开了大学校园进入工作岗位, 开始了我人生中最长的一段路程——职业生涯。初入职场的我并没有表现出很多应届生所表现出的不适, 也许, 这都得益于我三年硕士期间连续不断的实习经历。
职场已非学校, 工作能力是重要的方面, 但仅有工作能力还不能说你是一个圆满的职场人士。在某种程度上说,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也相当的重要。离开了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 你的工作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甚至大打折扣。几年变换的实习之中, 在人际关系方面我有得有失, 现略做回顾。希望这些粗浅的经验或教训不但能给即将步入职场的同学一点提示, 也能给那些正在实习、寻找实习的同学一些帮助, 让大家更好地理顺职场关系, 更加顺畅地度过自己职业生涯的开端。
虚心低调
2007年, 研一的暑假, 我来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实习编辑。在接触了一段时间的业务后我发现工作内容与我的想象之间有一些出入。我所理解的媒体就是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督, 选题也尽量新锐抓人。但我所申报的选题却几次被否定, 最终执行的选题在我看来都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
于是, 挫败感带来了失望, 失望带来了工作上的懈怠和抱怨。而这些所导致的工作不认真就带来了人际关系的一点小危机。一些同事对此有些微词, “研究生眼高手低”“学生都比较天真”, 而这些评价又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挫败感。
我意识到, 自己必须进行思路的调整。于是, 某天下午我去找部门领导交流内心的困惑。在领导面前, 我大谈自己的想法, 同时表达了对该媒体目前选题的诸多批评。领导认真地听完我的叙述, 耐心地开导了我。领导告诉我, 一个年轻人在刚刚接触一份工作的时候不要先去想这个工作合理不合理, 而是要先努力去完成好它。很多问题, 这里的老同事早就看到了, 也在努力改变, 但改革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此外, 媒体也并非像想象的那样性质趋同, 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使命。作为国家级媒体, 其职能和责任就是党的喉舌, 是要为大局服务的, 这也就决定了它在做选题时的侧重点。
听了领导的话, 我思考良久, 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初来乍到之时一定要虚心低调, 很多事情之所以跟你想象的有出入就在于你对工作还缺少一个宏观的认知, 在此期间一定要认真学习, 努力工作, 沉默是金。
换位思考
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 我们成长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之中, 而这也就容易使得我们很多人不太容易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换位思考恰恰是润滑职场人际关系, 顺利完成工作的关键, 这在一些矛盾面前表现尤其明显。
2008年春天, 我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习, 从事编辑工作。这里的工作流程是:编辑首先要确定选题, 经编辑部讨论通过后才能执行。当时, 编辑部要策划一套励志的图书, 我也申报了选题。我每次申报选题前都经过认真的准备, 查阅了很多资料, 力求使图书更具有一些文化品位。可每次在编辑部进行选题讨论的时候, 我的方案都会被发行部门负责人提出很多修改意见, 而这些意见在我看来都降低了图书的品位, 不那么完美。
几次碰钉子之后, 我非常不服气, 认为是搞发行的人没有文化内涵, 不懂得编辑规律。跟领导谈话后, 领导并没有给我讲述太多的道理, 而是建议我去发行部实习几天。到了发行部, 我才忽然意识到我的立场变了。以前在编辑部实习, 我只着眼怎么把书做好做精却很少考虑书好不好卖的事情, 甚至想当然的认为书编辑好了自然就会好卖。但在市场面前, 这些想象却成了虚构:很多图书无论在选题、内容还是标题上都要以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需要为中心, 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向市场让步。
一个月后, 当我再次回到编辑部, 我终于能够理解选题应该如何操作了。最终, 我策划的4本图书都得到了批准并如期上市。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切身体会到了换位思考在职场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踏实认真
在很多人看来, 这一点是最不需要被提醒的经验。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被灌输着这个概念, 要我们认真, 认真, 再认真。但是, 当走入工作岗位的时候, 我们应该问问自己, 我们真的知道什么叫认真吗?
2008年暑假, 我又应聘到新华社进行实习。与以往的实习不同, 部门领导并没有给我安排什么特别专业的事做, 而是要求我为他编写的大事记进行资料的搜集。搜集资料是一个既占用时间又枯燥的活计, 很容易让人厌倦并且偷懒, 但我一直告诫自己一定要踏实认真地完成工作。
每天早晨我都8点来到办公室, 比上班时间提前半小时。之后, 我打水搞卫生, 然后认真填写好这一天的工作日志记载下这一天准备做的工作内容。8点半, 我准时进入资料馆, 开始一天的工作。在资料的查找整理过程中, 我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细节, 把相关的文字图片全部复制并按照时间和重要性重新进行了排列。而时间和事件的重要性恰恰是编写大事记的关键线索。我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提前做的这些准备为编辑的后期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让他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编写工作。
最终, 我们完成大事记工作的进度比预期整整提前了两周, 而在我整理过的资料中编辑没有修改过一个错字、错词。这一切都是我用认真的态度换来的, 领导和同事也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临离开这里时, 领导对我赞赏有加并将我推荐到南方报业集团实习。
3.我的快乐职场 篇三
1软件测试工程师
2主厨、房地产经理(并列)
3出纳
4仓库经理
5人事助理
6客服
7会计
8系统工程师、施工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并列)
长期加班易脑残
据香港媒体报道,调查发现香港白领中54%平均每周加班3.6日,更有8%称曾连续工作18天;又指74%受访者工作时出现“不能集中精神”、“忘记曾经发生的事”及“忘记很熟悉的名字或工序”等情况。有营养师称如长期受压,便会增加破坏脑细胞的游离基。——那么,今天你加班了吗。
不减肥就减薪
英国警队日前基于调研事实,建议所有警察参加年度体能测试,那些屡次没有通过者将面临减薪的处罚。数据显示:在伦敦警察厅的队伍中,超过一半(52%)的男警察超重,五分之一(22%)属于肥胖者;一百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呈病态性严重肥胖。同时也有三分之一的女警察(32%)超重,16%的肥胖,2%则属于严重肥胖。
本周APP Star Walk/5星级天文指南
更新:2012年3月23日
版本:5.7
语言:支持中文
系统要求:与iPone、iPod touch、iPad兼容
4.职场感悟 篇四
通过为期四周的职业化培训以及观看了余世维博士的《打造职业化团队》系列视频,对于我这个初入职场的菜鸟来说,受益匪浅。虽然以前也看过一些职场小说,也读过一些职场心得的文章,不过哪些都不是系统的,往往是说自己一个人在职场中应该怎样自处,而不是余世维博士所讲授的除了个人的职业化,还有团队的职业化,这些职业化是一个体系,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些,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个人,我觉得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时光荏苒,对于我个人来说,步入职场的日子说长不长,可是说短也不短了,掐指一算也有半年了。我属于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没有人指点,没有人咨询,只能自己一点点的摸索。半年的时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同时,也可以让一个人成长很多。
对于余世维博士所说的四个职业化,即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职业化的工作形象以及职业化的工作道德。就我个人半年来的工作经验来说,感触最深的就是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正如余世维博士所说的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就是用心把事情做好。李素丽曾说过:认真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将事情做好。就如当年高考一年,我们可以认真学习,但是如果不用心去学习的话,我想现在的我也不会拿到北航的毕业证,也更不可能坐在这里。
有句俗话叫做事不过三,最初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出于陌生,出于不懂,出于粗心,这些理由其实都不重要,工作嘛,看的是结果,错了就是错了,无论什么借口在血淋淋的结果面前都会显得惨淡至极。所以错误之后,回来就拿起笔写下所犯之错,写下所错之因,以及今后应该注意哪些就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同样记录下自己今后的目标,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苏格拉底曾说过人不可能同一时间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也不希望在今后的时间里能够再踏入这条河流。
5.职场励志感悟 篇五
两个月前又见到一位同行,他本是一家颇有名望的杂志社老总,如今再创业,风生水起。我问他用人之道,他说很重要的一条心得是:尽量不用媒体人,尤其是那些老部下。
这种说法让我很是意外。听他一一道来:当年纸媒红火的时候,那些以“名记”身份行走传媒江湖的人,既眼高手低,又好吃懒做,真真徒有虚名,名不副实。整天乐于听人恭维,忙于开发布会拿红包,急于炫耀自己社会关系之广,却连篇软文也写不好。我不由得表示赞同,听他接着说:这样的名记,是被他所在的媒体赋予的名声,并且也被惯坏了,我要真把他招过来,既不好用,也用不起。
这位仁兄的偏见实在是颇有道理:有的人实际上已经个人破产,只是在靠所供职的还没倒闭的机构活着。
6.职场励志故事及感悟 篇六
完成任务并不等于结果
在哈佛大学MBA课堂上,教授们做过这样一个课题:带上除了你以外的3个人,运两筐石料到山上去,每个人的经费只有100元,只允许在现场找人。
第一个组织这个活动的人,从开始发动群众到最后爬到山顶用了6个小时,他的方法很正规,用钱去招聘人搬运,尽量挑选一些身材比较强壮的搬运工,招聘工人用了3个小时,爬山用了2个小时,中途休息用了1个小时。
第二个组织这个活动的人,直接给附近的劳务公司打电话,劳务公司很快调派了3个身强力壮的人去负责搬运石料,结果,他只用了3个小时就爬上了山。
而第三个组织这次活动的人,却仅仅用了1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爬到了山顶。首先,他找到该山的负责人,询问有没有缆车,在确认有缆车的情况下,他只需要找到3个旅游的人帮忙看管一下石头,然后坐上缆车直接到山顶。
当然,课题的最后获胜者是那个坐缆车的人。虽然,另外两个人都表示不满,觉得他违反了规则,这个课题是训练你的组织能力,而不是投机取巧,然而,教授们最后把胜利判给坐缆车的人。
教授们最后是这样说的:原因很简单,在任何公司里,你的上司只看中你的绩效,你的结果。
如果你是一名员工,可能会常常听到上司抱怨:不要给我讲那么多的理由,我只要结果!请告诉我结果。
是的,这话很噎人,但就像本案例一样,也有其实在的道理。上司老总们千方百计想让员工明白:做结果,而不是做任务;完成任务并不等于结果,结果最重要。
一字千金
7.我的职场感悟 篇七
推卸责任(31%)
欠缺主动性(26%)
做事太自我(18%);
而排名前三位最不能让新人容忍的职场老人的行为分别为:
因一次错误就否定新人(44%)
功劳归自己,不足归新人(15%)
新人不被信任,老人不肯放权(13%)。
理解误区1:抱有成见Vs.推卸责任
我是新人:为何就此“判我死刑”?
讲述者:小枫职业:网络直播节目主持人年龄:24
想起那件事情,到现在我心里还窝火!没错,我是新人,可他不是上帝,凭什么掌握生杀大权,断送我出镜主持的梦想,就因为他是老人?
我在一家网络公司的视频直播部门工作,已经上班三个月了。说是被招来做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可进公司后我发觉自己只是他的小跟班,给他打打下手罢了。他只要做好选题,剩余的活我全得包——邀约嘉宾、收集资料、写采访提纲,而他要做的就是在一旁指指点点,挑我的不是,最后在聚光灯下享受所有的光鲜。至于我要出镜主持,那是痴心妄想,他总跟主管说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而去承担节目流程中的相关工作是最好的锻炼机会。
再怎么说我也是名牌大学传媒专业的毕业生,做网络直播主持人不是小菜一碟吗?可有他在,我肯定没有出头的机会。幸有上天垂怜,因为他出差,主管决定让我做当期节目。节目做得倒也顺利,可他一回来立即就到主管那里挑了我一大堆错,比如主持风格不稳重,现场把控能力欠缺,表情过于丰富……节目我来做,风格我来定,为啥非要一本正经,商业访谈就不能加点娱乐的味道?但主管听了他的挑拨,还没等我去申辩就宣判结果:“你的发型、着装习惯、访谈风格都不太符合这档节目的定位。因此团队决定还是让你先做前期的准备工作,等你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再做调整。”没有突破、没有创新,这档节目必然走向灭亡,可他们却坚守着自以为是的风格,还 “判我死刑”!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做他的小跟班,即使他出差,我也不可能成为临时替补的人选!
老人的话:新人有新的想法是好事,但是缺乏大局观,很多想法就显得不合时宜。我指出新人的错误,无非是希望他能尽快补足,以后才能担起大任。如果新人连这点承受力都没有,以后大事多得去了,他怎么承受得起?不如直接在这道关卡把他筛了。
前程无忧专家点评:熟悉工作流程,了解部门的行事风格,这是新人加入新团队以后的首要工作。而“让合适的人做适合的事”则是管理者提高团队合作效率所坚持的一项原则。新人应当理解、服从领导的工作分配,而非一味地追求自我。当然,作为领导或者老人也应该给新人展示个性的机会,对其新的观点要宽容考虑,切勿揪住小错不放,就此否定新人在某方面的能力。
理解误区2:无关琐事Vs.耐性悟性
我是新人:前辈,能让我喘口气吗?
讲述者:乐乐 职业:销售 年龄:23
“喂!那个谁,有位客户急需你去联系!”“快把每个桌面清理一下!”“帮我把前台的报纸领来!”……主管的声音就这么无时无刻地缭绕在我的耳边,宛如耳根旁的蚊子嗡嗡作响,让我恨不得一巴掌拍死他。手头的事还没忙完,他就突如其来地让我干这干那,更何况诸多事情都是和我本职工作无关的。凭什么要我清理桌面,难道你们招的是保洁员?正是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常常让身为公司新人的我头痛不已。
我是一名中小型企业的新员工,本应该为得到一份新工作而高兴才对,可是我却始终笑不出来。原因就在于身边的“老人”总惦记着我,不知是嫌我没事干,还是故意捉弄我,总喜欢在我专心致志做事的时候突然打断,要求我做些和手头工作无关的琐事。如果只是公事也罢了,就连倒茶送水、缴费充值、清洁桌面等份外事都要我来代做。“新人嘛,多做一些事,技多不压身!”这态度是不是还算替我着想?是不是我好好扫地,练就一身本事将来可以和环卫阿姨一起竞聘?还可以进个国企,弄个编制,享受很不错的福利待遇?或者是不是也可以给500强的CEO做秘书?
作为一名新人,谁不想表现得更加积极,谁又敢对“老人”安排的事情说“NO”。可我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
老人的话:在新人刚上手时,给他们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他们往往嫌重复简单,从而不动脑筋不思考,机械地完成任务,难以悟出这些基础性工作的要义——只有完成每一项基础工作,才能充分接触到这份工作的各个层面,对工作职责有更透彻的理解。至于分派一些与工作无关的琐事给新人,比如换个桶装水、订个团队活动的餐厅,这可是新人表现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好机会。你能泡出一壶让老板满意的茶,渐渐摸透老板的喜好,何乐而不为呢?熟练到老练可用慢火炖出来的。
前程无忧专家点评:老人不该倚老卖老,安排新人做事本是给他们更多锻炼机会,可也需酌情安排,合理分配工作内容,让新人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任务。让新人工作得既充实又不杂乱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理解误区3:不予信任Vs.过于自我
我是老人:能告知一下工作进程吗?
讲述者:古易 职业:产品设计 年龄:32
我不知道是招了个新人回来,还是招了个王储回来——伺候这位新人比伺候老板还难。跟老板产生分歧,还能摆事实讲道理据理力争;这位新人有点什么想不明白的事情,你把道理讲成大英百科全书,他仍坚守在他的神秘国。发展策略、部门目标、行业规范、公司流程……他觉得不在他的理解范畴和做事风格之内的,统统可以忽略不计。
在做事过程中对其稍加关心,多多跟进一下,他回复的邮件永远是“了解”、“知道”,不会超过3个字,全然不知道他的项目进行到了哪里。那天我问了一句“有没有遇到困难和困惑”,他居然就在MSN上委屈地抱怨,觉得自己“不被信任”。眼看着就要到deadline了,我在时间节点前提醒催促他,他一脸自信满满的样子,向我保证能“按时交货”。结果他交出来的结果和预期目标南辕北辙,整个团队都因为他的方向错误而加班加点调整修正。
新人的话:老人适当的询问进程是关心,可是过多的询问不就是不信任吗?如果你在如厕时被一个人盯着,结果还会顺畅吗?不是说老板只注重结果吗?我按时完成任务还不行吗?
前程无忧专家点评:正是因为不囿于惯性思维,能跳脱出条条框框,职场新人才有着老人所不能及的角度和思维方式。而新人要理解,那些必要的告知和沟通并非老人对你不信任,而是为了了解任务完成进度,便于统筹规划,从而保证部门目标一致,漂亮地交出成绩单。身为职场人,就应该有专业的做事方法。
理解误区4:要求苛刻Vs.缺乏主动
我是老人:“求缘分”
讲述者:罗宜 职业:编辑 年龄:28
每到16点他就不见了——这是我遇到过最让人无语的新人。他没能熬过试用期,除了他莫名的失踪,还有他总会让你觉得你在和一个黑洞谈话,连“咚”的声音都不曾听到过。谈“分手”的那一天他破天荒地说了一句实在话:“你能帮我转到其他部门工作吗?”他走后不久,我才知道他16点时并没有被外星人劫走,而是躲在厕所里打PSP或是在天台谈恋爱。
这样的一段经历让我们在日后的招聘工作中变得更加谨慎,也引发了新人难招的感慨。我笼统地总结一下,招聘新人难在——通知十个人面试,两个人没来;四个人的简历描写与面试结果不符;一个没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一个因为相貌问题不对味;一个由于仪态问题出局;剩下的一个人嫌弃我们公司不好。那时候我想的最多的便是“求缘分”。
但是一旦新人到岗,我想的最多的又成了“求入戏”——但愿新人不要悟性太差,不要总是犯错,不要常常叫累,早日成为团队的一分子。
新人的话:打PSP属于中场休息;谈恋爱也不准,老人们上班时不也在那里说闲话吗?总之,无论我们新人做什么,老人都会看不顺眼,真是难伺候的主!
8.销售职场励志感悟文章 篇八
销售职场励志感悟文章:你做销售为何收入不高
做销售,收入不高的请检查这12个你做到了?
1、脸皮要够厚,嘴要够甜,手要够勤;想要有面子,一定要先脸皮厚,搞定客户了,收入高了,在亲朋好友面前抢着买单的时候就有面子了。
2、开发新客户时,电话呼出量要够,拜访次数要多,对拒绝不放弃,长期坚持;记住销售是从拒绝开始的,关键要知道拒绝原因,下次去一定解决,客户在反复拜访中就大量被拿下。
3、对老客户跟踪时,一定会坚持服务和跟踪,防止老客户被对手撬走。
4、对销售进度非常关心,每天跟进客户进销存,记住这才是销售的关键,周转次数多才是关键。
5、关注同事的收入,更关心同事的是怎样付出的,学习别人的好精神、好技能,变成自己的;
6、遇到问题思考解决之道,上缴给领导的全是办法,给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没有答案的问题。
7、与客户谈判时,有理、有据、有节,让客户感觉专业,敬业,和你合作是非常好的选择;
8、八小时工作外,主动加班,因为高收入者认为销售没有时间约束;
9、虚心向对手、同事、客户等学习,扬长避短;同时,也推荐你关注公众号营销新思维学习更多技巧。
10、细节做得非常好,每一个环节都会有流程与标准,每做过一次就不断精进自己的流程与标准。
11、有一点狼性、有一点野性、更有一点匪性、胆量还大。
12、知道销售就是卖自己,让自己变得非常专业,非常自信,非常有亲和力,让客户一见到就喜欢,就相信,最后离不开你。
销售职场励志感悟文章:移动互联,经营用户
文/杨柳君
在工业时代,商家以经营实物为主。
商家通过售卖有形的产品获得利润。
这被看作理所当然。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这个过程中商家获得该有的利润。
但这个交换的格局在互联网时代被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在移动互联时代,实物是手段,用户才是资产。
“大型零售商的未来,是从商品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用户成为零售商最重要的资产和变现的基础。”
正如您所了解的,国美、苏宁这样的电器销售巨头,70%的利润来自地产。
而京东的刘强东则说,“未来70%的利润来自于服务,商品本身将不再成为盈利的手段,而成为一个拢聚人气的过程。”
什么?
商品本身将不再成为盈利的手段?
京东商城、国美、苏宁的盈利居然不是源自卖出商品?
是的,这就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玩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在您的观念里,仍然抱持着通过售卖具体的商品来实现盈利,这是您企业唯一的盈利方式的话,那么您经营企业的观念显然仍停留在工业时代,因为这是工业时代的游戏规则。
在今天的移动互联时代,通过售卖商品获得高利润将会变得越来越难实现。
商品的价格也将逐渐回归到低毛利状态。
那企业怎么赚钱呢?
未来的商业市场,得用户者得天下。
还是拿小米公司做例子吧。
小米把手机当成入口,用手机把人气吸引过来之后,小米网站上什么都卖,它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电子商务网站。20xx年它卖掉440万副耳机、199万个充电器、21万件衣服、53万个米兔……
这些数据对您有启发吗?
这便是运用互联网思维经营企业的做法。
是的,在移动互联时代,产品仅仅只是入口,社群才是真正的商业模式。
销售职场励志感悟文章:销售最大的敌人,是你的抱怨
销售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不是价格太高,不是拒绝你的客户,不是公司制度,不是产品不好,最大的敌人是:你的抱怨!你的借口!
献给做销售的朋友们,收藏吧,耐心精读3遍,会有新突破的!
1、顾客是最好的老师,同行是最好的榜样,市场是最好的学堂。取众人之长,才能长于众人。
2、依赖感大于实力。销售的97%都在建立信赖感,3%在成交。
3、当你学会了销售和收钱,你不想成功都难。
4、拒绝是成交的开始。销售就是零存整取的游戏,顾客每一次的拒绝都是在为你存钱。
5、要从信任、观点、故事、利益、损失、利他六个方面,创造让顾客不可思议、不可抗拒的营销方案。
6、销售是信心的传递,情绪的转移,体力的说服;谈判是决心的较量;成交是意志力的体现。
7、力不致而财不达,收到的钱才是钱。
8、一定要给顾客讲有含金量的东西,一定要学会创造价值,为顾客创造他需要的价值。
9、所有的一切事物,都要学会去链接。情感的关系大于利益关系和合作关系,要与顾客有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10、顾客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买产品相应的及额外的服务。
11、人脉就是钱脉,人缘就是财缘,人脉决定命脉。
12、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给顾客建立自己的第一印象。
13、销售等于收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是销售的成功。当你学会了销售和收钱的本领时,你想穷都穷不了。
14、做业绩千万不要小看每个月的最后几天,这好比是3000米长跑,当你跑完2700米时,最后的300米犹为重要,最后几天是最容易创造奇迹的时刻。
15、没有卖不出的产品,只有卖不出产品的人;没有劈不开的柴,只是斧头不够快;不是市场不景气,只是脑袋不争气。
16、一流推销员——卖自己;二流推销员——卖服务;三流推销员——卖产品;四流推销员——卖价
17、销售时传递给顾客的第一印象:我就是你的朋友,我今天与你见面就是和你交朋友的,所有顶尖高手都是会把客户当家人的人。
18、随时随地都在销售,把销售变成一种习惯。成长永远比成功重要,你可以不在销售中成交,但你不可以在销售中不成长。
19、只有找到了与顾客的共同点,才可能与他建立关系。销售就是建立关系,建立人脉。
20、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顾客的品质一定要好。你的选择大于努力十倍。如果你为穷人服务,你将变得越来越穷;你可以把自己定位为珠宝店老板,也可以把自己定位为收破铜烂铁的小贩;你服务十个破铜烂铁不如服务一颗钻石。
21、小事情就是一切,煮熟的鸭子为什么会飞掉?是你的细节失败了,让顾客不爽了。
22、销售不变的法宝——多听少讲,必备多问少说;服务的最高境界——发自内心,而不是流于形式。
23、销售等于帮助,一切成交都是为了爱!爱他就成交他吧!收到钱是帮助顾客的开始。
24、销售员必备的乞丐精神——面对“顾客”首先微笑,每天被拒绝多次还是一如既往。
25、对待老顾客要像对待新顾客一样的热情,对待新顾客要像对待老顾客一样的周到。
26、销售是信心的传递,谈判是决心的较量;销售就是建立感情,销售就是获取信任。
27、顾客买的更多的是种感觉——被尊重、被认同、放心。
28、因为熟练,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极致。只有专业才能成为专家,只有专家才能成为赢家。任何顾客都不会和业余选手玩,因为他们深知业余没有好结果。顾客永远只相信专家,专家代表权威和被信任。
29、销售人员要永远问自己的三个问题:我为什么值得别人帮助?顾客为什么要帮我转介绍?顾客为什么向我买单?
30、天上不会掉钱,要赚钱找顾客拿。买和不买永远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价值的问题。要不断的向顾客塑造产品的价值。
9.通信职场十年感悟 篇九
在通信行业里混迹了十年,只做到部门的中层,不喜欢成功不成功来衡量价值(说这话的人都不成功,呵呵)。真正的价值是在其中体验的过程,关系、见识、经验、收入等等一切。这一切的组合是我十年的全部。其实,技术发展与否,学到什么知识并没什么意思,有意思的是人的成长。王小波说过,做一个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人,比成功更有趣。而有趣的关键是我们本身的感受。工作本身不重要,感受重要。
1.意义
很多人都有抱怨:生活没有目标,事情没有意义。目标是什么,我问过很多人,不过有一种答案我很喜欢,生命的目标是什么,生命的目标不就是死亡吗?如果我们在晴朗的夜晚看星空,就有一种感受,宇宙眼中的我,如同我眼中的一粒尘埃一样没有意义。人类哪天消失了,海浪还是海浪,阳光还是阳光,地球也还是地球。所以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意义本身并不存在。意义是给人服务的,所以本来就不存在什么意义和目标,一切的目标都是消亡,或者热寂。很叔本华吧,那工作生活还有什么趣味呢?
过程,过程才是永恒。就如同虚无主义的人说的那样: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存在是以过程而存在的,因此,过程才有意义。记得我们在做一个咨询研究,做了很长时间,结果客户的需求消失了,感觉是白白花了大把的时间,怨言、悲伤、愤怒接踵而至。其实仔细一想,真正有价值的并非达到的目标,而是过程。过程中结识了朋友,过程中体会了工作,过程中有了大量情绪的体验。
过程最有趣。工作就是享受过程。生命的一切都是享受过程。
体会过程这个事挺难,因为大量的过程带来的感受都是担心、悲伤、愤怒、鄙视等等,感受这个过程恐怕不是享受吧。那就做你感觉有兴趣的事吧。
2.兴趣
职业规划里,拿“兴趣”忽悠人最冠冕堂皇,也似乎最得人心。
兴趣这样的忽悠不知道害了多少年轻有为有抱负的一代代。
注意,我并不是说兴趣本身害人,而是现在用“兴趣”做忽悠害人。
2.兴趣
职业规划里,拿“兴趣”忽悠人最冠冕堂皇,也似乎最得人心。
兴趣这样的忽悠不知道害了多少年轻有为有抱负的一代代。
注意,我并不是说兴趣本身害人,而是现在用“兴趣”做忽悠害人。
这里提几个问题:
1.你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吗?
2.为什么你对做A有兴趣?
经常听说有程序员转学MBA读经济,最后还是回来做程序员的;他们说他们对经济学更感兴趣。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工作中读研究生换专业,说自己其实感兴趣的是B,不是原来的A。结果是发现做B也没兴趣,回来做A又不赶趟了。我本人也有过转专业做别的的念头,以为自己对那些感兴趣,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a.想知道自己的兴趣并不容易;
b.对某个行业感兴趣,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了解它,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
c.拿兴趣说事往往是我们逃避工作现实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借口;
我有一个同事,属于高级程序员了,但他在开发完一个软件后,跟我提过他不想编程。可是他写起代码来十分投入,以至于忘我,从他的表情中能够看出他的兴趣还是代码,他所谓的“不想编程”可以翻译为“我需要休个假”。如果真的听他的,让他改方向去做市场忽悠客户,那恐怕对企业,对他个人,对客户都是灾难。
所以当对那些编程、优化、规划、工程乃至市场、销售、维护感到厌烦想换换的时候,先想想真的是没兴趣吗?人就是这样,沉浸于其中,却不知道自己喜欢。我们被社会、政治、文化等外因干扰的太厉害。
那怎么找自己的兴趣呢?
有人说我喜欢做医生,有人说我喜欢做老师,有人说我喜欢编程序,有人说我喜欢做销售……,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兴趣。
真正的兴趣是你在做这件事时,到底是以目的为导向,还是以过程为导向。
举个例子,如果说我想做程序员,是因为做这个行业能有稳定的收入,那就不是兴趣,因为这是目的导向。
而如果说做程序员只是很享受写几万行代码,并将代码实现的那种过程,享受那种连夜调试之后调通的感觉,那就是过程导向,这是真有兴趣。
所以,话又说到第一部分了,还是过程有意义。
回到开始的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吗?回顾一下我们的人生,从小时候开始,做哪些事是出于目的导向(比如:钱、讨好父母老师、逃避惩罚……),而做哪些事是过程导向(完全沉浸在过程中),大约能找到兴趣点(就是你的G点,呵呵),它不应该是一个行业,而应该是某一行为。比如:跟人聊天、玩游戏、看书、打球、打牌、开车、旅游……似乎里边没有工作耶?
别忙,还没找到G点呢,只是找到了我们的敏感区,真正HIGH的地方得继续挖掘。
回到开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你对做A有兴趣?
为什么你对销售有兴趣?为什么对做网优有兴趣?为什么对做维护有兴趣?
你可能会回答:“这些狗工作,谁TM有兴趣了”
那我这么问:“为什么你对打麻将有兴趣?”你能回答上来吗?
说句老实话,四个人打麻将,都对打麻将感兴趣,但这四个人的“G点”可以完全不一样。没有几个人是为了赢钱地
A喜欢赢,每次他和了,他就会很爽。这是A,他喜欢“赢”。
B不是,B是个女孩子,打麻将时很爱说话:“张三家如何如何?李四家如何如何?”,他喜欢“关心”
C也不是,C总爱问为什么,他不在乎输赢,但他很想知道怎么输的,怎么赢的,他喜欢“钻研”
D也不是,D戴了一个1克拉的钻戒,她出牌很有意思,出牌时要用左手甩一下再打牌,要让别人知道她戴了那东西,他喜欢“炫耀”。
所以,同样感兴趣的事物,原因可以完全不一样,你的原因是什么。注意,这个原因是从小就会有的,是天生的,这是我们兴趣的“G点”。
所以,有人说,我不想做网优,我喜欢做销售,那是没找到兴趣所在。如果你喜欢“炫耀”,做网优一样可以炫耀,炫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阅历,现在的社会给你好大的平台让你炫耀呢。(这里没有任何褒义贬义之分,一切兴趣都是中性的)
当然,有的行当也确实需要特殊兴趣的人,如果找一个爱“钻研”的做销售,他可能拿不下单,不过或许他会研究出一套销售模型,让那些爱“关心”的人更方便去拿单。
这是一个逻辑过程,遵循它你总能找到个把“兴趣”的。想想工作中做哪些事是完全不追求目的,只是享受过程的,哪怕短短的一瞬,不觉得很HIGH吗?然后深入挖掘一下,就找到了。
另外,擅长和喜欢往往是一致的,因为喜欢就会一直做,做多了自然擅长。恐怕只有中国这种恶心的教育会造出擅长弹琴,但绝对不喜欢弹的人。
PS,那天有人问我,为啥有的人五音不全,还特喜欢唱歌呢?我说,你看他是更喜欢唱歌还是更喜欢发泄呢?他是喜欢一个人唱还是喜欢一堆人一起时唱呢?他喜欢唱那种歌,摇滚还是抒情呢?……喜欢唱歌跟音乐有时一点关系都没有。
3.目标
前几天看了《挪威的森林》,里边有一句话讲的很哲理:”死不是生的对立,死是生的一部分。“
在一开始已经说过了,一切事物的目标都是消亡,生命的目标是死亡,真正有意义的是过程,那职业规划为什么还要谈目标呢?
a。目标不是过程的对立,目标是过程的一部分。
b。过程是战略层面,目标是战术层面。
所以,之前对终极目标做了一番打击之后,现在还得搬回来。因为树立目标是人的本能,在心理学有个词能说明这种本能,叫“动机”。
享受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动机。同时,仔细的分析你所享受的过程,你会发现,你享受的还是由你的行为产生过程后所发生的反馈。这种预期的反馈就是目标。我们说追求过程是追求反馈,而我们真实确定的目标包括了内心的反馈和外界的反馈。
举个例子,我写这篇BBS,这对我个人而言很享受过程,我的兴趣在于“表达”和“炫耀”(再次注明,个人兴趣无所谓好坏,炫耀这个词是中性词)。那我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 1.把我心里要说的完整的表达出来。2.得到读者的反馈。(这里再注明,对于纯喜欢表达的人而言,正反馈、负反馈都能带来兴奋;)
好了,这里有两个目标,其实我们做的每个工作都至少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工作本身的目标状态,一个是后边的反馈(或者叫影响),当然还可能有给我们的好处(比如:挣到钱)。
是后边那些反馈,那些持续不断的反馈让我们很HIGH。因此,我们享受过程,实际是享受过程当中很多小目标的达成以及所出现的反馈。
那么职业目标是什么,职业目标就是享受过程中一系列小目标和小反馈的集合。如果你很喜欢赢,那追求事业的成功完全可以做职业目标。想赢的人根本就不需要考虑什么专业,只要能赢,那就会很HIGH。
但如果你的G点根本就不是赢呢,比如是“完美”。那职业目标就可能是:自己做一桌子无可挑剔的满汉全席(这个提法其实属于愿景),或者,将一个重病患者完全治好,至于别人能否做成能否做的更强,没有关系。对吧。
所以,成功学的问题在于,它把我们所有的人当成了只有一种兴趣,只有一个地方有G点。
我必须强调,成功学的干扰太过强大,我看到很多对我的回复都并不是完全是对我写的内容感兴趣,而是对我的岗位和职业感兴趣。
我记得在面试时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设想一下10年后的你”,这就是一个目标题。
或者说,这是一个愿景目标题。那些能很清晰的回答问题的人,一般都会在录取候选人中。
如果你想象不出10年后你所希望看到的你,那么就没有真正的目标集。
对于想进行职业规划的新手来说,这就是一个作业。想象一下10年后的你,描述一个景致,你在做什么,周围什么环境,你什么感觉,越细致越好。
之后,目标自然建立而成,就是把你在10年后达到这个状态抽象一下啊。
再次强调,这绝对不是成功学,你所希望10年后的你绝对不一定是作老板,或者做领导,很有可能是:提出一个有趣的软件架构,最终实现成软件;或者,在各个经理面前讲述产品,直接影响客户;或者,当网络出问题在大家都一筹莫展时,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又或者,生一堆孩子,看他们快乐的学走路,学说话;……
以上是我对职业目标的看法。
过程是一个个小目标达成后的反馈。目标就是一个个小目标的集合。
目标之前得有个愿景,它是你希望看到的一幅图。
4.担忧
在C114待了很多年,在论坛里边的文章背后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一个特别有趣的东西就是“情绪”。
情绪是能量的流动,心理学家将情绪分成了几大类,大约是:快乐、愤怒、悲伤、恐惧、羞愧、厌恶、释怀、惊奇、无聊。其余的情绪都是以上几类的组合,或者程度的不同。
如果你多看几篇C114的文章,你会发现里边最主要的情绪是“恐惧”,有的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但根源还是恐惧。“我担心……”
“天天做维护,怎么办啊?” “……出路在哪里?” “……会不会有前途?”
这是C114里经常出现的句子。
担心,担忧,恐惧,很容易体会到。在通信行里干这么些年,我也常常恐惧,担心项目做完了没的做,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完全生疏的工作(比如,从做规划转到做市场,转到做测试,转到做管理,很多工作内容都是全新的),担心难以和某些同事相处,担心客户不满意,担心项目做失败了,……很多担心。后来,读了一本书《心灵的七种兵器》,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推荐大家都看看(绝对不是做广告,武志红确实写出了一些***)。
那些在C114表达担心的朋友们,他们希望有人就某个事给个方法。可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是你的情绪,事情的方法解决不了情绪。所以给方法不能解除担忧,方法是后边的步骤。我们说要战胜恐惧,但恐惧本来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打败恐惧就是打败自己。所以战胜恐惧,只是把恐惧藏在了心里,等它以后长大了,会更狂暴的吞噬自己。
那怎么办?《心灵的七种兵器》给了一个招,就是体验恐惧,沉浸在恐惧之中,这样你就会发现恐惧的原因,这种情绪就自然被接受。不信你试试。
我们总说,我们担心什么,担心做这行没出路,担心在这个企业钱少,担心做这事会失败,担心后边跟着另一句话,那就是“如果……我该怎么办?”
一问自己该怎么办,那就是感觉自己搞不定了,不是搞不定事,就是搞不定人。那什么是搞定呢?
搞定就是控制。
所以,很多话都可以翻译的,先翻译成“我担心A发生”,再翻译成“一旦A发生,我担心我控制不了”。
恐惧来源于控制。
可是真正的控制是不存在的,你一旦想控制了,就是制造了一个分裂。就自然会陷入恐惧。实际上,战胜恐惧本身,也是一种控制。放弃控制吧。
放弃控制很难,有这么几个步骤:
首先,是接受,接受你的一切情绪,接受恐惧,接受控制。
之后,是专注,专注于你所担心的工作。比如,担心开车出事故,那就专注的开车。
然后,是信任,如果是对人的恐惧,多给他一些信任。
信任,是团队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PS,在《心灵七种兵器》里边,作者提到,恐惧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果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或者愤怒,也许该是重新检视一下生活的排序了。
5.学习
到这节了就该谈谈具体操作的东西了,那些不喜欢看虚头八脑的忽悠的可以看看。有本书叫《第五项修炼》,里边提到了学习型组织。于是中国的老板们就蜂拥的把自己的企业搞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里说的无非就是几条,企业和员工的愿景一致;员工改变心智,空杯,形成团队学习;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系统思考。国企里搞这个比较有水平的华为算一个。我所体会的学习还跟这个学习型组织不太一样。角度
很多人跟我抱怨,“干这个项目什么都学不到”。估计不少人有这个感觉,我们做的很多工作在熟悉了之后就是惯性操作了,似乎什么都学不到了。常常我也困惑于此。多数情况并不是事情本身的原因,而是我们看它的角度太定势了。
举个通信的例子,比如说网络优化,网优靠的是经验,做过两年的人就有经验了,这时就会烦,又老出差,就会觉得没得学了,觉得是不是要转管理或销售了。
其实如果你真的对“观察”和“钻研”感兴趣,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可以学习的地方。比如把网优经验积累起来,然后形成一个文档或者开发一个软件,甚至可以写书。有本书叫《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就是搞网优的人写的,挺有料的。再比如说,网优会经常出差,看各种设备,各种环境,各种机房。如果你爱好摄影,可以把整个环境、设备、机房、天线全部拍下来,也许会很有用。还有有意思的,网优中很多小改动都可以形成知识产权,华为那么多知识产权,好多就是网优出来的。你一年写5个知识产权,三年以后试试找工作,薪水不会太低。这些都是学习。(呵呵,把好多招都告诉各位了,我自己就没得玩了)
再比如开协调会,或者评审会,里边可学的东西多了。牛人都怎么表达的?他们什么表情,强调什么?怎么写的PPT?老学老学,你就会这么牛。
所以学习就是对事物多角度的看待,翻过来掉过去观察,然后总能找到可以学的地方。习
另外,学习是两个字组成,学是模仿,习是练习。我们罪恶的教育制度让我们学的太多,习的太少。那种填鸭式教育都是模仿。甚至有教数学的老师让学生回去背解题步骤的荒谬事情。所以有的学生上学时分挺高,到了工作里就坏菜了。教育体系的原因。以后有小孩别太关心他的成绩,关心关心他喜欢什么,然后好好培养才是正果。
你看工作当中,全是靠熟练,因为工作要讲效率。同样一个活,别人干一星期,你干两天,那你给企业创造的就多,日久天长,你拿的自然就多。那你靠什么就干两天啊,靠熟练。熟练就是习来的。或者说的更直接一点,时间堆出来的。
那怎么堆时间呢,第2节不是说了吗?找兴趣点。没任何兴趣点的堆时间肯定很没意思。那兴趣点做习,那肯定越来越强,这就是你的强项,以后就靠它吃饭。“那弱项怎么办,怎么通过学习来补上?”
总有朋友问这个问题,并佐以木桶原理来辩解,说短板决定木桶的装载。什么原理都有个范围,木桶原理可不是用在个人成长上地。在个人成长上是完全相反。
尽最大可能加长你的长板,短板就别考虑了。
沟通
不论你做什么,沟通都要学。
你没发现那些个沟通好的人都活的很滋润。那些个喜欢沟通的人都很自在。
这个社会是人群社会,而人是典型的群居动物。人不是大老虎,大老虎可以独来独往。人不行,打从猩猩那会就是群居动物了。既然是群居动物,那就必须得沟通。所以人天生就要沟通。
那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沟通,喜欢一个人搞呢?个人感觉是小时候体验过什么了,就是受什么刺激了。否则人人都会沟通,你要是出国发现美国人就都爱沟通,爱表达。所以在中国混比在美国混容易,在中国你会沟通,那你很容易挣的多。在美国人人都会,没招了吧? 还是得强调,沟通跟你的性格没关系,不是非得外向的人才沟通好,内向的人就不行。也不是说沟通就是忽悠。做销售的基本功是沟通吧,但你发现没有那些真正销售做的好的人,其实说话并不多,也不见得性格就外向。还是那句话,别被成功学忽悠了。
内向有内向的优势,内向说明你更在乎自己的感受,道家讲真正牛的人都比较内敛,庄子讲过呆若木鸡的故事就这意思。你看比尔盖茨的面相,是不是挺内敛的。
它山之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话用在工作里简直就是速成武功秘籍。
现在学科都是综合学科。专精于一处、而臻极致的人肯定能活的不错。但是还一种人也很滋润,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来自其他行业,而且是一用就灵,至少是客户满意。这就是它山之石。
记得C114有个爱立信的兄弟写诗写的好的,他就说他是做通信里边写诗写的最好的,同时是写诗的里边最懂通信的。两边吃的开。所以该学的多了,学不过来。
5.自信
在C114发的帖子里很大一部分都显示自己不自信,迷茫,不知下一步怎么办,……
自信这个词有意思,我一直以为它是个褒义词,然后觉得自己应该自信,觉得别人不自信时很悲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自己不自信时也很反感自己。但当我看了李子勋写的一篇文章以后,就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自信是中性词。
自信的反义词是自卑,自卑同样也是中性词。
有人说,“要自信,但过分自信就是自负”。这话说的跟放屁没什么区别。因为你根本没办法把握自信跟自负的度。
所以自信,就一定表明自己的控制。关于控制我已经说过了。控制跟恐惧是一起的。自信,表明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好这件事这个人。而实际上你知道你自己也不过就是200多斤一个动物,说来说去还是上天控制了我们人自己。很多自信无非都是自我的幻觉。
而自卑就很好,自卑表明自我觉察到,我们自己有时是没办法搞定事搞定人的。实际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和人类的敬畏感才能让人类不把自己玩死。所以自卑是内敛的表现,孔子讲不敢为天下先,道家讲“心斋”,都有点敬畏的成分。
又说回心理学了,很自信的人心里往往藏了巨大的自卑,这两种对立的情绪往往同时出现在自己的心里。他们害怕不接受这种自卑,所以搞出一幅自信的面孔,结果极具破坏力。比如希特勒。
最好的方式是觉察自己的自卑,承认他,找到原因,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接纳它,然后自卑也小了,自信也小了,但人本身却精神了,快乐了。这种状态叫“无执”。
上边说的都是情绪的调整。
当我们做了这种调整之后,心理就会很强大。你的影响力也就会产生。之后是操作的事情。
对事物的信心来自经验,有经验的人知道事物的规律,他不盲目的控制,而是按照规律做事。
经验和阅历、见识往往都是建立信心的好东西。
经验怎么来的呢,前边讲了,习来的。就是一遍又一遍练习之后时间堆出来的。
那为什么有的人能习来,有的人不行呢?
因为练习是从尝试开始,这带来了个人的改变。
而伴随改变而来的,是痛苦。
有了痛苦,我们就逃避。
逃避自然不会有经验了。
还有一类人,痛苦来了,扛住,克服,战胜。
终有一天你扛不住的,因为痛苦来自你本身。扛谁呢?跟谁较劲呢?你自己。
正解还是觉察和接纳。
接纳改变所带来的痛苦,痛苦也就只是一种体验了。
相比那些真正不幸的人生而言,工作中经验习得的痛苦又算的了什么?
之后还会继续专注,专注是很厉害的武器,不疯魔不成活。
专注与自我觉察的交替体验,经验就会出现。
所以,当我们自卑时,觉察它并接受它,自卑和自信本就是水和鱼的关系。
当我们需要通过经验而自信时,接受过程的痛苦。
经验往往是这样的,你经过长时间的习得,自己并不知道已经拥有,只是突然某一天,别人会告诉你在某些方面很强啊(比如沟通、开发、优化),此时你已经炉火纯青了。
什么?想要臻至境?又执着了不是?又跟自己较劲了不是?
6.人际关系
这个话题思量了很久,我本人也不能对人际关系说个对错。因此,这里真的只是感悟,而没有道理,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人际关系的内容太多,我写到哪是哪,不马上写完。
做人跟做事相比,哪个更难?这个不好说,但话说回来了,人是群居动物,事往往都是一堆人做的,所以做人比做事更有讲究。
从历史来看
人际关系这东西是历史的学问,你看历史里边有很多人,是大英雄,但不会谋己,实际是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是非不同,招致杀身,遗憾终身。典型的是宋朝的岳飞、汉朝的晁错、明朝的袁崇焕……。做起事来都很勇敢,目标强烈,成果显著,但最终没法谋己。有时我觉得可能是他们命中注定,他们也已经知道命该如此,总有人流血。因为以他们的智慧和幕僚,料到后果似乎应属必然。但理想主义的性格使他们的结果就是被冤死。个人感觉,他们通过自己的死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什么,而是为了证明什么,证明“我是对的”。那后一个问题就是,你对了又怎样?
还有一类是善于谋人,也善于谋己的,比较牛的是汉朝的张良、唐朝的郭子仪、宋朝的韩世忠。尤其是郭子仪,活到80多,伺候好几个领导,同僚里边有贤相,也有奸臣,都不开罪于他,很会做人。而且做事也很牛X,回纥叛乱,一个人直接搞定。这些人会在自己的理想后边做一个事,就是“妥协”。
当然也充斥着无数只善于谋己的佞臣贼子了。
我本人是认同妥协的人际关系。其实看看西方国家,真正搞的民生不错的,都是以“妥协”著称的。加拿大N多首相,人民对他们的评语就是“窝囊”,但他们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妥协确定了自己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很有名吧,最近看一个关于他的电影,发现实际他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和白人政府的谈判,里边有大量的妥协。他和他同胞的工作直接导致了美国黑人人权地位的提升。这里的根源可能是,我们的文化是英雄的文化,而西方的文化是公民的文化。感觉西方的这种方式更加宽容。(我认同妥协,并不表明我在实际中总这么做,总会有为证明一口气而做一些事的)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你和领导,你和同事,你和下属,你和其他部门,你和客户,你和竞争对手的关系。一个原则是“斗争+妥协”。
斗争:毛主席说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斗争代表了我们的立场。作为底层员工,为了自己部门、自己企业的利益同竞争对手斗争,是责任;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压测门”事件,个人感觉就是如此,底下员工有责任做这个斗争。他们不能和谐,如果他们直接跟竞争对手和谐,那把领导放到何处?他们斗争出了事,领导出来妥协,这就是竞争的游戏规则。作为企业员工,他们显然做的很尽职;当然,他们的斗争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如果触犯法律,则更加严重。不过,既然是选择,就必须承担选择的责任。说句不当听的,为上层顶缸也是个潜规则。这里边,做的最好的不是我们这些企业员工,而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人——周正龙。呵呵。怎么又叔本华起来了。
说起周老虎,心中就会浮起“正义何在,天理何在?”几个字,问题的根源恐怕并不是事件的正义,而是程序的正义,只要程序是正义的,那程序所表达的事件哪怕被认为不正义也照旧通过,海洋法系国家就是这个逻辑,比如美国知名的辛普森谋杀案。所以周正龙这哥们再流氓,只要流程是规范的,他被抓还是被放都可以接受,问题是程序是否正义?这是题外话,不多说。
回到斗争,大家是否发现这样的现象,任何一家大企业(包括很多外企),斗争不光是竞争对手的斗争,部门之间的斗争也很惨烈,有时甚至甚于竞争对手的。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上说,作为项目经理,你不斗,谁给你资源,你不斗,上层咋能重视;所以,人际关系里边的斗争是永存的。但是,重要的是一定要清楚斗争的目的,第三节对目的已经说很多了,不要把堆沙丘和扶骆驼当成斗争。从大的角度来讲,斗争的目的是团结,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别把斗争搞成你死我活,还是毛主席说的那几个字“有理有利有节”。
妥协:斗争会分高下,但不见得能出输赢,出输赢了就没法转圜了。如果你感觉自己干不过人家,那妥协吧。在某种意义上说,装孙子就是妥协,丢人就是妥协。怕装孙子、怕丢人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否定(呵呵,一提到“怕”,就是担心恐惧,又回到前边那节了,就是控制,……)。本来就是工作,都是出来混的,一般不会出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因此,一斗争就上纲上线属于不知道目标何在了。
这里边的斗争和妥协都主要指对竞争对手、对客户。对客户难道还要斗争?不是客户是上帝吗?呵呵,客户就希望你免费给他们提供服务,把他真当上帝了,你就立马被开掉了。记得有这么一个句话:“如果您需要咨询或建议,我们将免费提供;如果您需要正确的答案,请您另外付费。”要强调的是,这绝对不是笑话。
至于怎么斗争,那就各有高招了,我也只是知道点皮毛,有时还心里打鼓,真有玩得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这样的人在企业里用不了几年就能上去。
那么,对上司,对下属,对同事,是不是也得斗争呢?那就更得讲点艺术了吧。这里边学问太大了。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另外本人也并不长于此道。所以不细谈了,网上、书店里讲这个的太多了。
但是,我想说的是,不要、千万不要过于看重此道而丧失自己的本真。否则,生活会显得很无趣,人会显得很分裂。尊重自我的感受是做以上事情的前提,还是那句话,上边说的都是术,觉察自我、尊重自我才是道。
所以,尽管会说很多术,但是“道”一定是长存于心的,拥有“道”,你的“影响力”才会出现。
影响力
有本老外写的《影响力》的书,封面是很土的蒙娜丽莎头像,但里边写的很强。讲如何说服别人的心理学,看完了如醍醐灌顶一般,那些销售啊、老鼠会啊、传销啊的伎俩马上就能洞见。最近家里装修,就到了建材和电器市场买东西,肯定有不少人忽悠自己的东西,听的多了也听出一些门道,有的人满嘴口吐莲花,但不见得能忽悠的住人;而有的人说话中规中矩,反而能吸引住客人。这些都在影响力的范畴里。
影响力就是你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别人及影响人的范围有多大。进入职场,很多人都想成为有影响力的人,当由于你的原因而使得别人受到改变,心里会有莫名的自豪。这是人从小就有的本能。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比如我家小孩,1岁多,她的影响力就很大。至少影响了她的6位亲人。
比如你老婆,至少她能影响你。
所以,不要对自己的影响力没信心。你的每个抱怨、每个夸赞、每个评价、以及每种表露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别人。如果你看过《倚天屠龙记》,张三丰如何能成为一代宗师,不是那两个农夫农妇的对话影响的他吗?
现在的经济,有人称为影响力经济,就是影响力大的人能创造财富、产生需求、改变社会(这里我不说推动社会,因为影响力是双刃剑,他也可能拖社会的后腿)。所以很多人都想成为影响力大的人。有人把影响力大称为有领导力。一些人把有领导力的人比喻成这样,他在地上插了个旗,无论他的财富有多少,他是否依仗权势,就会自动聚拢起一帮人。这就是领导力。听着挺振奋是吧,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他插什么旗,他插红旗那是一说,他插纳粹旗那又是一说。
影响力是你身上的气场,我个人觉得世界上有三种气场,一种是处处施压的气场,称为气场A,一种是处处受压的气场,称为气场B。注意,不是说A影响了B,A和B是相互搭配的。所以说B影响了A也很对。当然,还一种是比较抽离的独立的气场C。
成为影响力大的人看你的选择,选择A场,还是B场,还是C场。其实三种场的选择都没关系,只是反应了你的个人性格和好恶。但是,在中国,似乎就有点问题,收入就会不太一样。如果个人影响力大的人,会得到上边的青睐。影响力大的人貌似很有生命力。
如果我们在培训、讨论会或者研讨会中就会发现,总有几个人影响力很大。有人做了归类了这些人的特点必居其一:1.嗓门大,他说的话很有穿透力,谁都听的见,嗓门大意味着“看上去”很有生命力;2.说的话“貌似”很有道理,他找了若干个理由,比如数据、比如统计、比如举例子、比如打比方;3.很会跟别人讨价还价,比如他说:“A这个话题我支持你,但是B这个话题你可要支持我。”他利用了人类互惠的天性。
这些是一些技巧,呵呵,有人该拿这个回去练习了。
我要强调的一点是,真诚。
在这个社会里,真诚很稀有。能够如实的不带评价色彩的描述一个事几乎没有。记得王小波说过,信息有的传播有三条路:如实、夸大以及杜撰,偏偏后两种最普及。最近看美片《谎言无用》,一些谎言是可以被戳穿地。
那么怎么办,至少要让人相信你是真诚的。这个很难,装不出来,尤其是你要把交情做深。如果你编造一个信息,还显得很真,那如果是装的,很容易被发现,如果看上去很真,那就是先把自己给催眠了,再催眠别人。这叫“愿景”的套路。5年前,我学了这个套路。但这东西不能老用。大家都是火眼金睛,因为被催眠了最后还是会醒地。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真诚。
真诚就是至少说点实话,说点自己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绪,抖露点自己的小隐私,小缺点。这个神奇的土地上,犬儒主义很多,但你的独特的真诚至少能传染身边的人。
然后心胸宽广点,神经大条点。我们不可能不在背后议论别人,那就也别在乎别人在背后议论我们吧。
还是要给自己做个辩解,我说了这么多,但是真正能完完全全做到的却是鲜有,只好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了。
当然,要做影响力大的人还一个重要的素质就是经验,或者叫见识,经验丰富的人能直接指出现象背后的根源,就能说的很有道理;见多识广的人能很容易类推事物的发展。这些都是要靠时间和主动学习累积出来地。
杂七杂八写了这许多,似乎还没写出很有操作性的东西。有人管我要绝招。是啊,这世上没啥绝招。都是靠观察、试验、练习、习惯出来的。贝克汉姆那脚“弯刀”球是绝招吧,他可是踢了几万回才这么绝的。当然,前提是兴趣。
9.职业规划
古代讲了很多关于计划的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临渴掘井,不如未雨绸缪;„„
一般来说,做事有计划的都不会有太大漏洞。尽管现在社会都是给我七十二变,计划总没变化快,但有了计划,心中就有了一份选择题,就有了风险应对,就有了一点点冷静。在项目管理的理论了,特别强调计划的重要性,计划阶段的工作,甚至远远多于执行阶段。
那么,职业这件事要不要计划呢?
当然,广义的说,选择走一步是一步也是一种计划。
不过,一般来说,有个长远的计划,总比没有计划要过的平稳,风险低些。
那么做职业计划,就得知道自己是个啥样的人。
我是谁?
我爱做什么?为什么?不爱做什么?为什么?
现在很多调查都差不多能检测到这些东西,比如MTBI,比如九型人格,在心情平静时做做,可以给自己一个定位。
这样我们就大约知道我们能干些什么了?那些跟你太矛盾的职业,哪怕它给你再多的钱,干起来也会很分裂,甚至会出事。让一个善于销售的去做会计,就可能出事。当然,即便选择了那些看似很合自己的工作,我们有时心里也会发痒,觉得干干那个是不是更有劲,比如人人都有个创业的梦。真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只能当萧何,去做刘邦是很痛苦地。如果有创业的冲动,那不如找个刘邦吧。
当然,职业规划里也有关于人际关系的说法,就是找你喜欢的人群工作。不过,说实在的,往往我喜欢一个人的做事风格不是喜欢他,而是喜欢我自己,只不过他跟我的类似。我们不喜欢一个人也不是不喜欢他,而是不喜欢我们自己那样的做法。这在虚无主义的话叫“他人即地狱”。所以,真正的牛人可以跟任何人共事,欣赏任何人。就跟苏东坡和佛印的那个故事,如果你眼里都是佛,那你就是佛。这点实在是难,如果你能欣赏大多数人就已经很有影
响力了。
至于规划赚多少钱?这个也可以规划,而且对一些人可能很有用,比如你规划5年必须赚50万。那么如果执行力很强的人,很有可能能达到。红与黑里于连就是这样抓住雷纳尔夫人的肉手的。但是这个东西你要想清楚,达到以后可能反而更空虚。
职业规划往往会给自己搞个路线图,先到A,后到B,再到C,最后到D。但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中间总会出变故。照计划行事有时就是硬来和执着,最后就是“堆沙丘”。
抓住重点,不及其余,就可以了 重点是如何在干活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开心。
另外,如果成家了,有子了,那路线是要变地,因为你不能只做自己了,你要承担点责任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每个人自己问问:自己的一生中,哪一次,哪一次是真正做了回自己呢?换个思路想想,即便挨家带口了,不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那养孩子也就是自己的选择,全部都是“做自己”。
所以,“做自己”是规划的前提,否则再怎么做规划,也是别人的事,我什么也没有。
通信的岗位
似乎该讲点有操作性的东西了,就从通信的岗位说起。
通信的岗位可以按销售阶段来分,就是售前前、售前、售中、售后。
售前前:就是研究开发了,研究主要是软课题研究,开发就包括软件开发和硬
件开发
售前:就是规划、设计、咨询、市场等等
售中:就是销售、客户
售后:自然是维护、优化
当然这四个阶段是闭环的,售后之后可能又到售前前了。比如优化中发现要升级,就得继续开发。
最后还得加一个管理岗,包括项目管理、大项目管理(program management)和项目组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
上边说的这些都是中层以下干的(大项目管理和项目组管理也可能会有中层来做),进入中层就变成部门管理或产品线管理了。
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在一个相对理想的环境里,其实,其实每个岗都能做到极致,做到收入最高.这点外国的企业比较典型,有那种老专家,做的很深,钱也拿不少。或者做开发做成高级架构师,待遇可能比中层还高。
如果从产业链的角度分主要是运营商、设备商、高校、研究所、咨询公司,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渗入,那些系统集成、SP、媒体之类的也都进来了。所以找工作的空间并不是特别小。我记得有一些2001年毕业的就在互联网冬天时去了百度、QQ、新浪之类的企业,现在也是有股权的中层了。
我本人是搞无线的,干十年不可能把上边的岗都搞过,做过的其实是售前的几个岗(咨询、规划、市场之类),当然由于经常和开发打交道,也和销售打过交道,算是略有了解。至于项目管理,我国真的按照PMP的玩法搞的通信公司能掰指头数出来,主要是几个大设备商。运营商、系统集成商都把项目管理当做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千万别拿着牙签补衣服——当真(针)了。
当然,还想强调的是,最好在一个我们擅长的岗位里坚持干下去,前提是擅长和有点兴趣。如果能坚持干5年,经验和见识的积累是别人难以赶上的,也是要价的本钱。
研发
研发(R&D)是两个词,因此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研(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发现(discover),发(开发)的主要工作是实现(implement)。所以研究要的是不停的探索、分析(看RESEARCH的词根就能看出,就是反反复复的SEARCH嘛),最后得出一些有见地的方案、技术、算法„„。研究更像是软性课题,但不能因为是软性课题就小瞧了他。比如A省的矿藏勘探就是国家比较大的软性课题,最后就是一份报告,但是国家为这个报告投资了几百个亿。
有的人很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他能从各种检索中发现一些规律,进而形成一套方案,这样的人适合做研究。最适合做研究的人是那些好奇心重、洞察力强的,而且对资料、数据很敏感。同样一些数据,有的人就觉得很单调,有的人就看到一些值得分析的现象。
而开发就似乎没这个要求,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开发都讲软件工程了,文档管理、流程管理全用上了。研究比之开发更具备艺术性,灵活性大,而开发就很讲工程性,计划性、执行力要有要求。开发更多要求一个人对细节的把握。程序员、架构师对系统的设计和代码都是心细如发。到现在为止我对开发都有一个深深的情结,认为开发就是代码。实际上当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完成时,开发工作就已经完成6、7成了,同时测试也占了极大的比重(微软不就是个测试公司吗,据说他们内部所有的软件全是BATA版),而代码可能是最没技术含量的部分。而设计和测试是很讲套路和细心的,文档化的要求十分高。似乎开发人员的要求跟财会人员的要求很类似耶。
所以研和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搞的事。千万别混为一谈。如果有想法善于观察善于归纳总结,那可以走研究路线,能做的开发也只限于做个仿真验证一下。如果追求细节、追求完美那走开发路线吧。肯定有人问那是不是有人又有想法、又追求完美呢?或者有人问:我能不能做到两者兼而有之呢?我只能说哥们你别太跟自己较劲了,水里的葫芦——两边摆最后就是鸡飞蛋打——两头落空。
其实个人觉得R&D应该是两个部门,不知为啥整在一起了。
另外,说句心里话,真正的开发只有在设备商、内容提供商和软件提供商里能看到,当然一些创业者也敢于开发。你要让运营商的人搞开发,那就是开玩笑。运营商是做什么的,863等国家课题里老说四个字,“产学研用”,运营商是扮演“用”这个角色的,就是应用。运营商号称的开发(无论是软硬件),多数都是包出去的。运营商可以做研究,做课题,这个能做的很深也很实际也很漂亮,但没的开发。所以如果你真的对代码很有感觉,对架构很有心得,个人不建议去运营商,真的不建议。即便是去加盟创业团队都能很享受。(以上针对的是国内的运营商,国外的没太深了解,不过逻辑上推断也八九不离十)
10.踩对节拍,我的职场舞姿无限优美 篇十
我知道老板肯定在思变,那么,朝什么方向变呢?我找来一些大型服装品牌的资料,又搜索了国际国内服装市场的信息和形势,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在我脑中形成:我们也应有自己的服装品牌。然后,我详细了解和评估了一下我们厂的优劣势,觉得注册和推出品牌的条件还是比较成熟的。于是,我详细认真地写下方案,又找到我的大学老师,让他帮我看看我的方案是否可行。
之后,找了个合适的时间,我把方案恭恭敬敬地递给了老板。当天下午,老板立刻召开了管理层会议,我也被邀参加,他特别兴奋,一再表扬我的方案可真是“及时雨”。会上,老板宣布成立品牌组,由我来任组长,薪水先翻倍。
就这样,在我和同仁们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牌。从设计到面料的选择,再到做工、销售,我都和老板一起谨慎却积极地前行。就在这时,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来了,很多服装加工厂纷纷倒闭,我们的品牌虽才咿呀学步,却顺利地穿过了这场风雨,主要原因就是坚持了品牌路线。
老板庆幸之余,又陷入经常性的沉思,我知道,他又在思变。实际上,我也能感觉到,我们公司又到了迈出新步伐的时候。
于是,我开始沉浸于准备新方案中。几个月后,一个关于开专卖店的方案摆到了老板面前。老板看着我,会心地笑。第一家专卖店开了起来,老板要我在担任营销部主管的同时,兼任第一家店的店长,并且愿意把这个店30%的股份给我。
一家应运而生的店,加上我们的精心经营,销售额惊人。很快,老板满面春风地开了第二家、第三家……
当店开到100家的时候,老板单独请我喝茶,递给我一份股份赠送书,我没有急着接,而是先递给他一个新的方案,是关于我们的服装如何走电商路线的。老板把股份赠与书推到我面前,激动地说:“你又踩准了我们公司的步伐!”
这时,已是我到公司的第八个年头。没想到,老板还特意为我召开了一个小型却隆重的庆祝会。会上,老板说:我们公司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踩准了与时俱进的步伐,这需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副总,她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帮着我迈出正确而坚定的步伐。副总?大家都迷惑。老板这才打开一张聘书,上面写着我的名字。我,成为了公司的副总经理,也就是二把手。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此时,我的心中除了感激,想得更多的却是:公司的下一个新步伐要如何迈?
几个月后,我又将一个新的方案递到了老板手中。我想,经过这么多年与公司同脉搏共呼吸,我们早已是命运共同体了。我还将继续把好公司的脉,当然也是把好我自己的职场之脉。
现在,经常有人问我,我为何能在职场走得这么蓬勃。8年多的时间,其实也不短,可是,我的不少同学,还在更换着新工作,抱怨单位不能给他好的发展空间和满意薪水。可是我想,难道你就职的每一家公司都是如此吗?问题的关键可能还是在于自己。沈從文先生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谈及夫妻间的摩擦时这样写到:“你觉得这是在‘忍受’,我需要的却是‘了解’……你了解得再多一点就更好了,你对于我就不觉得凡事要’忍受’了。”其实,职场有时也像婚姻,公司需要你“了解”,深入地“了解”,只有这样,你才能顺利和谐地踩上它的步伐,你就不会觉得是煎熬的“忍受”,而是欢快的“享受”了。
【我的职场感悟】推荐阅读:
职场励志感悟06-12
职场人生的感悟07-04
人生职场感悟文章09-03
我的职场人生10-05
我的学习主题感悟09-28
我的假期实践感悟11-29
我的大学人生感悟08-04
我的培训感悟和收获10-28
我的教育教学随笔、感悟07-05
我的教育行动之教学感悟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