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07-14

天津市红桥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精选4篇)

1.天津市红桥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一

天津中公教育 http://tj.offcn.com/

2014年天津市红桥区委党校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根据《天津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试行)》(津人社局发【2011】10号)规定,为了满足我校教育教学需求,拟在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党校教师。现将招聘条件、专业及有关情况公布如下:

一、招聘岗位及数量

天津市红桥区委党校事业编制经济类教师岗位1名。

二、招聘条件(一)基本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

2、具有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或技能;

3、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4、中共党员。(二)学历及专业要求 1、211、985院校2014届研究生毕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英语六级;

2、专业: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

三、报名与资格审查

(一)报名时间:2014年6月16日至6月20日 上午 8:30—11:30 下午 2:30—4:00(二)报名地点:天津市红桥区委党校办公室 具体地址: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一号路永明大道5号(三)资格审查:需提交如下材料的原件、复印件

1、个人简历(A4纸一页)

2、毕业证、学位证(应届毕业生持毕业生推荐表)

3、英语、计算机等级证

4、本人身份证、户口本

5、一寸近期彩照2张

以上证书A4纸复印按顺序排好

报名人员请在红桥党校邮箱(hqdx_bgsh@163.com)下载填写报名表,密码:26371775,报名时凭打印填写的报名表报名。

报名人员所提供个人资料要真实有效,对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材料者,一经查实,一律取消报名、聘用资格,所产生后果由本人承担。

天津中公教育 http://tj.offcn.com/

(四)根据国家和天津市的有关政策,对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特困家庭的报考人员,减免考务费用。考务费45元。

招聘岗位人数与实际报名人数之比原则上不能低于1:3。达不到这一比例,取消该岗位的招聘。

四、考试(一)笔试

笔试方式:采取闭卷的方式进行。

笔试内容:笔试为公共科目,主要测试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笔试时间:2014年6元25日(周三)上午9:00至11:00 笔试地点:中共天津市红桥区委党校(二)专题试讲

笔试结束后,按笔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排序,1:3的比例确定本岗位进入试讲人选名单。招聘岗位进入试讲的人数达不到1:3比例时,按照该岗位进入试讲的实际人数进行试讲。

试讲时间:待通知

试讲地点:中共天津市红桥区委党校(三)考试成绩的计算方法:

笔试成绩和试讲成绩各占50%,总成绩=笔试成绩ⅹ50%+试讲成绩ⅹ50%(笔试成绩和试讲成绩满分均为100分)

五、体检、考察(一)体检

试讲结束后,以总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排序,按岗位招聘人数1:1的比例进行体检。体检的项目、标准,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标准出台之前,参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和规程执行。因报考人员个人原因未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体检、复检或鉴定的报考人员视为自动放弃,因为报考人员自动放弃体检或体检不合格等原因产生的空缺,根据需要,在报考同一岗位的人员中按照总成绩从高到低分依次递补。

(二)考察

考察由红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红桥区委党校组织实施。考察内容包括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以及需要回避的情况等,并对应聘人员资格条件进行复查。考察时广泛听取意见,准确把握被考察对象的情况,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并据实写出考察材料,经考察不宜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不予聘用。

六、公示

拟聘用人员将在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及红桥区委党校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招聘单位名称、招聘岗位、拟聘用人员姓名、性别、准考证号、毕业院校等情况,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天津中公教育 http://tj.offcn.com/

公示期满后,对没有问题或者反映的问题不影响聘用的,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聘用手续;对反映有影响聘用的问题并查有实据的,不予聘用;对反映的问题一时难以查实的,暂缓办理聘用手续,待查清后再决定是否聘用。

七、咨询电话、举报或投诉电话

考务、政策咨询电话:红桥区委党校办公室 26371775、26531943 监督电话:红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86516130 附件:《2014年红桥区党校招聘计划表》

中共天津市红桥区委党校

2014年5月30日

更多相关事业单位备考资料欢迎访问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2.2007年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二

2007年3月 21 日

在达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罗 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 作政府工作 报告,请予审 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06年 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 市 生产总值400.4亿元,比上年 增长12.8 %。人均 生产总值 7052元,增长12.3%。一、二、三产业结构由 上 年的34.1:33.8:32.1调整为31.4:37.4:3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5亿元,同口径增长3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6亿元,增长36.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4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10.2%和6.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2%以内。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全年用于“三农”的资金 6.1 亿元,增长 18.45%。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整合各类建设资金6400万元,启动了12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8大特色农 业 产业快速发展,蔬菜、花卉基地建设规模扩大,畜牧业 产值 占农业 的 比重达到51.5%,苎麻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从原料种植到成品制衣的产业链,我市被 认 定为“中国油橄榄之都”。累计建成各类龙头企业148家,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97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4.3%。劳务输转160万人,收入75亿元,增长29.6%。战胜 了 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通过“一保四补”,实现了“大灾之年少减产、重灾之年不减收”的目标。成功 承 办全省抗 旱 减灾总结表彰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在全省“李冰杯”竞赛活动中荣获一、二等奖各3个。

工业强市和项目兴市战略深入推进。强力开展“项目年”活动,开工建设上亿元的工业项目10个,总投资60.3亿元。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石油罗家寨脱硫净化厂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中石化普光脱硫净化厂、齐鲁石化30万吨合成氨联产48万吨尿素、汇鑫能源天然气综合利用、香港玖源大化肥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国电达州电厂2×30万KW 异地扩能工程、中国一航集团开江舰船燃气轮长试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传统工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完成技改投资32.27亿元,增长4.6%,华蓥山 发 电厂2×30万KW技改、华润蓝剑 年产 15万吨啤酒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规模以上 工业 企业47户,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 完成增加值91.7亿元,实现 利润6.96亿元,分别增长33.8%、44.6%。工业 经济效益 综合指数180.4,同比上升12.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到 55.1%。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并实施《达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达州市红色旅游规划》,成功举办全市首届旅游发展大会、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乡村旅游节、漂流节等活动,创建国家3A级景区2个、四星级饭店2个、三星级 饭 店3个,宣汉百里峡、万源八台山成功申报省级地质公园。全市旅游总收入21.58亿元,增长55%。骨干流通企业快速发展,中国 烟草达州分公司销售收入和塔沱批发市场交易额分别突破10亿元和6亿元。肯德基、国美、重庆新世纪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达州,沃尔玛已签订入驻协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编制工作 基本完成,“万村千乡” 市场 工程顺利推进,新建标准农家店300个。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79亿元,增长15.7%。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新建商品房168万平方米,增长40.5%。金融保险稳健运行。到去年底,辖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7.8亿元、贷款余额183.6亿元,分别 比年初 增加60.36亿元、22.63亿元; 实现保费收入1 2.4亿元。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完成《达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主城区控详规划覆盖率已达到近期规划的90%,各县、市、区已达到75%以上。投入城市建设资金7.25亿元,增长130.1%,其中市本级投资3.37亿元,增长142.2%。西外新区快速拓展,市体育中心竣工使用,凤凰大道东延线、西北环线东段、红塔路等道路桥梁建设如期建成。完成北翎路等16条街道整治。大力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7%,提高1.5个百分点。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达州河市机场扩建竣工复航,襄渝铁路复线、达成铁路扩能、达陕高速公路控制段开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得到 加强,完成村镇规划编制31个,村庄布局规划6个,启动村庄整治试点172个。开发整理土地8.3万亩,全年净增耕地 1 万亩,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35.74万公顷,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81万公顷。建成通乡油(水泥)路461.8公里、通村油(水泥)路602公里,新增371个村通公路,新建农村客运站17个,扩建3个。整治病险水库56座。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 到 5 0.5%。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坚持市场化配臵资源,全市土地资产运营实现政府收益6.37亿元。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共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农资 综合补 助10584 万元。公用事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采取市场运作方式,更新145辆新型环保公交车,市民出行更加方便舒适,城市公交形象进一步提升。切实 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 运行良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团参加西博会、珠洽会、厦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成功举办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恳谈会,189家国内外企业踊跃参加,签约项目14个,协议引资122亿元。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8.02亿元,增长49.8%。出口创汇1664万美元,增长137%,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外派劳务879人。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完成营造林20.25万亩,建设绿色通道240公里,森林覆盖率 达 到35.64%。退耕还林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3平方公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狠抓“三个整治、一个确保”,基本完成17户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治理任务,关闭、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以及污染严重企业80家。市垃圾处理厂第一填埋区和大竹、开江、万源的垃圾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宣汉、开江的污水处理厂和渠县的垃圾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依法划定了 市中心城区、莲花湖 管委会 和5个县城、279个农村建制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洲 河、双龙河、东柳河、铜钵河等河流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渠江出境断面水质7个月达到Ⅲ类、5个月达到Ⅱ类标准。市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63.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1.67%,比上年上升8.37个百分点。列入“全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 达钢、华蓥山发电厂 节能工作得到加强。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市 财政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支出13.98亿元,增长31.79%。启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建立首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家。申请专利1 77 件,增长72%,增速居全省第1位。科技对经济增长 的 贡献率达 到 36.5%。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 制 初步建立,除通川区城区外,其余各地全部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累计 免收学杂费174万人(次)18685万元,免费提供教科书29万人(次)。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24.36万平方米。达师专成功升格为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达州市一中与达师校顺利合并。投入资金2392万元资助14.8万名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上学,组织 社会力量资助1 245 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在大竹、开江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农民参合率达81%,覆盖农民140万。改造乡镇卫生院225个。重点疫病防治工作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试点进展顺利。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17个项目被列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重建(塑)了红军亭和巴山魂群雕,民俗歌舞剧 《梦里巴人》成为展示 巴人 文化的名片。成功 承 办省十运会暨六届残运会,取得“十运会”奖牌总数全省第2和“残运会”金牌、奖牌、团体总分三个全省第1的好成绩。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74%和93.82%。落实奖励扶助资金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2589.73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12‰以内。全市新建自动气象监测站53个、地震监测站1个。哲学社会科学、档案、保密、新闻出版、对台、水文、地方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其他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市 政府年初承诺的13件实事,除市博物馆建设 因 方案调整 重新选址设计 外,其余全 部 完成。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启动实施了52个扶贫新村建设,新解决4.37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4.57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41472名“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2.6万口。消灭了电话“盲村”。通过实施人饮工程和红层找水打井工程,解决了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和19万人的饮水困难。万源市草坝乡、达县平滩乡 等8个场镇居民饮用水困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劳动 和社会 保障工作不断加强。提高企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金、城市低保、最低工资和“五保”供养标准,出台老年人优待政策,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自然增长机制。城镇新增就业27914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7901 人,“4050”等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6930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再就业1977户229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保障人数123594人,人均月补差70元。农村低保全面启动,保障人数143480人。防灾救灾减灾工作成效明显。7.54万城乡贫困群众得到医疗救助。认真落实移民安臵补偿和后期扶持政策,确保移民安居乐业。----社会政治保持 和谐 稳定。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洲河水情预测预报系统,通过开展防洪、消防等应急预案演练,应急反 应 和处臵能力得到增强,大竹 杨家镇 禽流感疫情、中石化 清溪1井天然气溢流事件得到妥善处臵。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五五”普法 开始 启动。维稳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平安达州”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不断提高。我市维稳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国防动员工作和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征兵、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臵和伤残军人优抚等工作得到落实,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食品、药品安全和农资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开展,信用达州建设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得到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进一步深化,煤矿瓦斯治理、小煤矿整治关闭和交通安全整治成效明显,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 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53.17%、9.13%、38.18%、40.22%。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市政府聘请了8名法律顾问和 2 名 高级科技 顾问。坚持了市政府 常务会集中 学法 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旁听常务会制度。市政府 领导 及组成部门负责人定期值守市长热线,合理化建议得到及时采纳,依法解决了群众的合理诉求,全年受理有效电话28800个,收到 电子邮件 1950件,办结率分别达到98.7%、93.5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135件,政协提案214件。市人大交办的6件议案,已 办结4件,宣汉白岩滩水库、全市劳动就业平台建设2件议案 正 在 办理 之中。政府机关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认真整改,部门行业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共查处各类商业贿赂案件37件,“四项清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各位代表!去年我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又 承担了 省十运会暨六届残运会的繁重任务,付出的努力非同寻常,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这 些,都 得 益 于省委、省政府和中共达州市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和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支持和监督,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智慧和辛劳。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达 解放军和 武警 部队 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 各界 朋友 表示 衷心 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调整较慢,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二是工业化水平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总体竞争力不强;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脆弱,防灾减灾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大,乡镇负债 较 重;四是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艰巨,社会保障水平低,改善城乡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办法还不多、措施还不够,部分 群众生活还 存在一定 困难;五是社会管理 在一些领域还没有完全到位,城镇社区建设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法制教育亟待加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还不少;六是政府职能、作风转变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腐败问题、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部门和个别干部中还比较突出。我们将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力求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2007年工作安排

2007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及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达州”这一主题,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奋力争当全省发展排头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 %,单位生产总值 能耗 降低 4%,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 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今年,我们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物质装备和科技人才支撑,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八大特色农业产业规范化基地建设,力争完成200个基地村、20个基地乡(镇)建设任务,每个县(市、区)建成规范化示范基地面积不少于5万亩。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务求在蔬菜、肉牛、油橄榄、苎麻和中药材产业方面取得 新的进展。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完善农业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全年建成通乡油(水泥)路334公里、通村油(水泥)路787公里,新建农村公路821公里,新增239个村通公路,新建农村客运站17个,完成渡改桥7座。继续实施“人饮工程”和“红层找水”工程,完成20个旱山村和缺水村治理,解决14个缺水场镇饮用水困难 和 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开江宝石桥水库大型灌区争取力度,继续做好 宣汉白岩滩水库前期工作,整治病险水库42座。继续实施“金土地”工程和“沃土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土8.8万亩。抓好农村电力建设和新型能源建设,全面完成户户通工程,新建农村户用沼气 池 2.8万口。抓好25个重点镇规划编制,引导农民开展村 容村貌 整治,改善人居环境。稳步推进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深入实施“科普惠农新村计划”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暨科技入户工程,增强农民就业、创业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开展“农民工培训行动”,推进“订单式”劳务输出,打造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全年实现劳务收入80亿元。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的意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村民“一事一议”制度,保证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二、积极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着力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重点抓好天然气能源化工及配套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切实加强农林牧渔、水利、生态环境、公共事业、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建设,继续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强化项目监管,确保项目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今年要突出抓好100个“四个一批”项目,确保 农村安全饮水、达州市电网建设等20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快 襄渝铁路复线、达成铁路扩能 等 30 个项目建设步伐,争取开工500KV木子变电站、大竹石河天然气净化厂 等2 0 个项目,抓紧做好巴中-达州-万州、大竹-渠县-南充高速公路 和大型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 等3 0 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着力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积极争取并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42.61万公顷的耕地红线。抓好土地集约利用,保障发展与建设的用地需求。全面深化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支持国有银行和城乡信用社深化金融改革,用好国家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提高金融服务,推动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平台,组建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工业发展基金,鼓励和规范民间担保机构的发展,增强融资能力。

着力加强经济运行的综合调节。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和分析,有效配臵生产要素,确保重要物资供需衔接,特别是保障煤、电、油、气、运等有效供给。加强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水、电、气和日常生活用品以及服务价格的监管,确保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完善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三、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 突出抓好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积极支持中石化、中石油加大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做好罗家寨、普光等 脱硫净化厂 建设的服务工作,尽快开工建设普光至达州的输气管线。加快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首期“一横一纵”主干道建设竣工,供水、供电、供气、管网、通讯、消防等配套设施 建设 全面展开。加 强 项目建设,确保汇鑫能源项目年内竣工投产 ;加快 齐鲁石化、香港玖源、开江舰船燃气轮 长试基地 项目建设步伐;力争巴蜀电力、达钢二甲醚、中石化物流园区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做好中石化60万吨烯烃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加大天然气能源化工及配套项目招商力度,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力争年内引进3-5家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建设。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抓好达钢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川环科技车用橡胶塑管技改等50个技改项目,确保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8亿元。继续抓好冶金、煤炭、电力、水泥等行业结构调整,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实现骨干企业扩张,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成省政府下达关闭47家小煤矿任务,支持恒成能源 技改扩能和 达竹煤电龙门峡北矿开采,扩大产能规模。加速煤电转化,推动电业发展,抓好 国电 达州电厂2×30万KW异地扩能工程建设。依托盐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盐化工产业。

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深入推进“百亿工程”,加快培育壮大以达钢为 重点 的钢铁集团、以华电和达竹煤 电 及恒成能源为 重点 的煤电集团、以中石油 和 中石化 在达企业 为 重点 的天然气开发加工集团、以金桥和智鹏为 重点 的苎麻产业集团、以云内 华川 和川环科技及川东电缆为 重点 的汽车机电集团、以川东水泥和利森水泥及大巴山水泥为重点的建材集团,力争到2010年达钢和中石化普光 脱硫 净化厂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在 大竹 县、通川 区等地办好 一批特色工业集中发展区,支持开江“小五金”实现集团发展和规模经营。促进新达泵业、市 热电厂、天府药业等企业退城进郊入园。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尤其是要围绕优势产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发展配套产业,今年全市 力争 新增规模以上 工业 企业50家左右,规模以上 工业 企业增加值和利润 分别 增长25%。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奋力打造秦巴商贸中心和旅游胜地

加快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抓好西外综合物流园区、南 城 化工物流园区和 主城区 中心商务区的规划、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商务会展等新型流通业态。重点培育10户流通骨干企业和6户骨干连锁企业,力争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严格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积极培育机电、建材、农副特色产品 和 汽车等专业批发市场,抓好8条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加快达州机电产品市场、塔沱批发市场二期工程、时代天成三期 工程和 川东苎麻交易中心建设。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拓展城乡市场,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积极培育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规范发展信息、咨询、法律等中介服务。继续开展消费品牌评选活动,切实抓好节会经济,在巩固餐饮、娱乐、住房等消费的同时,大力培育文化、健身、通讯、汽车 等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 建标准农家店300个。

积极培育壮大旅游业。大力构建城市中心旅游区,着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上档次、有规模的精品旅游景区。全年争创国家4A景区1个、3A景区2个,宣汉百里峡、万源八台山要打捆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全年新增 一批 星级 饭 店。加强区域合作,强化宣传促销,办好 达州市 第二届乡村旅游节、第二届百里峡漂流节等节庆活动,确保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25亿元。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 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市场 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的整治力度,强化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五、加快大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完善城市规划,加快城区拓展。强化城市规划编制和执行,完成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报批和西外新区分区规划修编及北外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编制马踏洞片区、莲花湖组团片区、北外片区规划,完成达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加快城市拓展,抓好化工产业区、西外新区、北外开发和环城公路建设,重点启动和加快金龙大桥、金龙大道南北延线、西北环线西北段、北塔路东段等道路桥梁建设,积极构建 大城市框架。

增强 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既推进城市“量”的扩张,更注重城市“质”的提升。继续抓好一批关系城市长远发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市政、园林、公交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积极支持 沃尔玛、世纪广场等商业项目建设。完成洲 河 野茅溪段河堤建设,加快 洲河南岸城区段堤防建设。启动市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 和城市 公交枢纽建设。建成1 座加气站。抓好金华巷、院棚巷等9条小街小巷改造,加快红塔路延伸和朝阳路达一中过街通道建设。推进 通川区、达县安全饮水,市污水处理厂扩 能、南城截污干管等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密度,努力增加休闲绿地、文化娱乐小广场,营造宜居环境。按照 打造 “名人、名山、名节”的思路,继续建设完善 凤凰山、王家山 景区,初步建成达州市植物园。加快 神剑园(张爱萍故居)、人民公园改造和抗洪精神雕塑建设。抓 好莲花湖、火峰山、铁山、雷音 铺 和真佛山风景区的绿化、保护和有序开发。

强化城市管理,培育城市精神。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全面 落实城管、社区、街道、经营业主的职责 和“门前三包”责任制。大力推进以绿化、美化、净(静)化、亮化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窗口地区等重点区域的整治力度。坚持教育引导和严管重罚相结合,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努力培育 新时代 的城市精神,形成 “ 人人 行动、关爱家园” 的良好氛围。

统筹城乡发展,壮大 县域经济。坚持走主导产业富县、工业经济强县、招商引资兴县、民营经济活县的发展道路。加强城镇规划,塑造地方特色突出、传承历史文脉的城镇风貌。引导人口、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促进城乡相融,形成县域发展新格局。加强 分类指导,突出区域特色,强化产业支撑,努力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建立和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调动各县(市、区)抓发展、上项目的积极性。鼓励消化历年债务和财政赤字,杜绝新增债务。

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对外开放实效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继续深化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加快 川纺达棉、川鼓公司等企业改革 步伐,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改革,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稳定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着力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加大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进一步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加快资本、土地、技术、信息、劳动力和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培育规范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天然气资源开发、现代农业建设、旅游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等为重点,积极承接 国内外 项目、资金、技术、人才转移,力争在引进外资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上实现新突破,确保全市招商引资到位60亿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进 友好城市 建设,坚持有针对性地小团队招商,抓好引资项目的跟踪落实。注重项目质量,实行“招商选资”,确保引进项目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落实出口创汇优惠政策,扩大一般贸易出口、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代理出口,培育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确保全年完成外贸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做好外派劳务工作。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垄断行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认真落实各项支持政策措施,改进服务和监管,切实营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七、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抓好资源节约工作。严格资源保护和监管,提高市场化配臵资源水平,坚决打击违法用地、乱占耕地和私挖滥采、越界开采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抓紧制定资源节约的各项标准,突出抓好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推 进 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机关办公节能工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对煤矸石、粉煤灰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再利用,搞好大竹县、万源市 和 达钢 的循环经济试点。加强节 约 型社会建设,广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确保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 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抓好万源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和 花萼山、五峰山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认真落实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 “ 三同时 ” 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管力度,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排污口。抓好各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深入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任务。铜钵河断面水质年底必须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抓好26家重点工业污染源限期整治,促进 重点污染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确保实现全年减排目标。

八、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同中国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等高等院校的市校合作,围绕天然气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着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求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认真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办好研发中心,开展校企协作,重点抓好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4家省级创新型培育企业的发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专利申请和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抓好科学技术普及,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重奖,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学校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水平。稳定教师队伍特别是山区农村教师队伍。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大力实施 “ 六项行动计划 ”,强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发展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继续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抓好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机制,树立“ 不求所有,但求 所 用 ” 的 理念,广泛吸引一批高层次、实用型和紧缺急需人才,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加快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发展。加强以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为重点的基层文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影 “ 2131 ” 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加大非物 质 文化保护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设立文化出版专项资金,支持文化艺术事业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注重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完善市民健身设施,广泛开展 “ 与奥运同行 ” 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强城市卫生、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三大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抓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搞好6个县(市)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投入,让“村村通”成为长期通。切实维护妇女和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少数民族、宗教人士的合法权益。扎实做好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全面抓好哲学社会科学、地方志、档案、保密、外事侨务等其他各项工作。

九、更加注重民生,扎实推进和谐达州建设

认真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制定 并实施“ 十一五 ”

惠民行动规划。市、县、乡三级联动,市级各部门积极支持配合,认真实施就业促进、最低生活保障、教育资助、医疗保障、农村交通建设、饮水安全、农村安居、扶贫解困、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城市功能 等“ 十大惠民行动 ”。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目标管理,狠抓督查落实,确保惠民行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平台建设,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确保全年新增就业2.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万人,其中 “ 4050 ” 人员再就业3000人;确保 “ 零就业 ” 家庭中至少有一名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加强社会保障,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继续做好城乡低保工作,逐步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水平。

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一体两翼”战略,解决34709 名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30106 名 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气象、水文和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重视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医疗。着力解决农村特困无房户住房困难问题。做好失地无业农民的生计保障,引导企业与失地无业农民签定用工合同,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加 快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市本级 和各县(市、区)今年新建经济适用房和补贴租赁廉租房2万平方米以上。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深化政务、村(居)务、厂务、校务公开,使群众充分享有民主权利。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人民团体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扎实开展 “ 五五 ” 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制意识,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倡导和谐理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 “ 红军精神 ”、“ 抗洪精神 ”、“ 十运精神 ” 结合 起来,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全面加强和谐细胞建设,促进和谐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实施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 水平。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新建一批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努力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和应急体系建设,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继续 健全维稳责任制,办好市 和 县(市、区)长热线,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依法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努力把矛盾 纠纷 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 类 刑事犯罪活动,努力建设平安达州。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支持驻达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征兵、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臵和伤残军人优抚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依法开展人防工作,加强人防应急准备。高度重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 矿山、化工、烟花爆竹、交通运输 等 重点 行业管理,严格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十、狠抓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2007年,是政府的“强化管理年”。各级政府和政府组成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建设“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政府的要求,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强化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全面落实“十大责任制”,做到向严格的管理要执行、要质量、要效能。

提高 科学行政 的能力。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改变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积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环境。优化公共资源配臵,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 群众 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提高 依法行政 的能力。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的能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注重行政调解工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办好政务服务中心,继续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许可程序,提高行政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便民高效。认真贯彻《监督法》,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 的对口联系,积极 接受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监督,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有效运行。

提高 务实行政 的能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崇尚科学实干。进一步增强执行力,把落实和效率贯穿于政府工作 全过程,倡导 “崇尚事业、追求卓越”、“ 执行不找借口 ” 的工作理念和 “ 凭结果说话 ” 的业绩评价理念。进一步 整顿公务员队伍作风,严肃查处“ 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确保立说立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深入开展做 “ 人民满意公务员 ” 活动,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真正做到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

提高 廉洁行政 的能力。认真贯彻 “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 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作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以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为重点,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切实规范公务接待行为,严格控制行政消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继续抓好大案要案的查处,严厉惩治腐败分子,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各位代表!和谐凝聚力量,实干 成就事业。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 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在 省委、省政府和 市委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达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全力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完成“三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达州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和说明1、8大特色农 业 产业 :指优质粮油、畜禽、薯类、苎麻、油橄榄、中药材、蔬菜花卉、茶果产业。.“一保四补”: 即确保旱区人畜饮水,大春损失晚秋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劳务补、农村损失工商补。

3.“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 2005 年在全国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在把工业品送下乡的同时,疏通农产品进城渠道。省委、省政府决定,从 2006 年开始,力争在三年内,在 120 个试点县建成 200 个县(市、区)连锁配送中心(店),3000 个乡镇连锁配送超市,7000 个村社便民连锁“农家店”。目前,我市新建标准农家店 300 个。.“十五小”: 是指年产 5000 吨以下的小造纸厂;年产折牛皮 3 万张以下的制革厂;年产 500 吨以下的染料厂;土法炼焦、炼硫、炼砷、炼汞、炼铅锌、炼油、选金和农药、漂染、电镀以及生产石棉制品、放射性制品的企业。.“新五小”: 是指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单机容量在 10 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电机组(资源综合利用机组除外);炼油厂;小水泥厂;小玻璃厂;小钢铁厂。.“三个整治、一个确保”: 即整治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4050 ”人员: 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女性

周岁以上、男性 50 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四项清理”: 2006 年 8 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清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机关私设“小金库”、干部入股煤矿、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工作,简称“四项清理”。9.“四个一批”: 指重点建设项目年内竣工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争取开工一批、加快前期工作一批。今年我市共安排“四个一批”重点建设项目 100 个。

(1)竣工投产项目20个。其中:能源项目 3个(达州市电网建设及西部农网完善工程,达州市城电、农电网建设与改造完善工程,罗江口电站);交通项目 1个(全市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业项目 5个(达州市天然气综合利用,达钢高炉余热发电、转炉钢渣及除尘回收等综合利用工程,山东胜油钻采机械有限公司达州分公司南方服务中心,川环橡胶公司车用橡塑胶管技改扩能工程,华润蓝剑达州啤酒生产线技改扩能二期工程);农林水利项目 2个(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5个(中石油川东北气矿生产指挥基地,达州市世纪广场,达县翠屏山综合开发一期工程,宣汉县污水处理厂,渠县、大竹县、宣汉县供水管网水毁修复及改造工程);社会事业

项目3个(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达州市二医院西外新址医院);商贸流通项目 1个(川东北物流储备中心)。

(2)加快建设项目30个。其中:能源项目 5个(中石油宣汉罗家寨天然气净化厂,中石化普光气田开发项目,中石化宣汉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及公用工程,万源市白杨溪水电站,万源电厂异地建设坑口电站工程);交通项目 2个(襄渝铁路二线达州段,达成铁路复线达州段);工业项目9个(达州香港玖源尿素,中石化齐鲁石化公司尿素,轻重型舰船燃气轮机长试基地,中石油、中石化硫磺包装袋厂建设,川东水泥有限公司 2×2500吨/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州苎麻基地建设及加工,开江县 10

万亩油橄榄基地建设及加工,达州市生猪基地及生猪产业化建设,达州市中药材基地建设及加工);农林水利项目 4个(全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市土地整理工程,全市病险水库整治,大竹县龙潭水库渠系配套工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6个(市化工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开江县污水处理厂工程,中石油运输基地,达州城区防洪整治工程,万源市政府、政协办公楼迁建,达州市西外新区综合开发);社会事业项目 3个(四川文理学院新校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主校区,全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 商贸流通项目 1 个(沃尔玛购物广场)。

(3)争取开工项目20个。其中:能 源 项目 9个(万源市罗文铁山坡天然气净化厂,大竹县石河天然气净化厂,巴蜀 2×35万KW天然气发电,中石化普光气田至市化工产业区专用输气管道,宣汉县浅层天然气开发,开江县浅层天然气开发,500千伏木子变电站,达县巴河九节滩水电站建设,达竹煤电(集团)公司煤矿沉陷区治理工程及恒成能源原煤扩能工程);交通项目 4个(达陕高速公路四川段,达钢铁路专用线工程,中石化普光天然气净化厂铁路专用线,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铁路专用线);工业项目1个(工业废气利用示范基地 20万吨/年二甲醚工程);农林水利项目 1个(10 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及加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2 个(通川区-达县安全饮水工程,金龙大桥、金龙大道延伸线、金龙大道北延线跨线大桥等配套工程);社会事业项目 2个(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红色旅游建设)

;商贸流通项目 1 个(中国苎麻交易中心)。

(4)加快前期工作项目30个。其中能 源 项目 8个(中石油宣汉渡口河天然气净化厂,龙门峡北矿,中石油宣汉罗家寨至达州市化工产业区输气管道,气化全市工程建设,渠县风洞子航电枢纽工程,渠县巴河石佛滩电站,生物质能秸秆发电,煤矸石发电项目);交通项目 4 个(巴中-达州-万州高速公路四川段,南充-渠县-大竹高速公路,巴中-达州铁路工程,开江-达州快速通道);工业项目 9个(年产 60 万吨烯烃,80万吨/年MTP及深加工,年产 14.8万吨乙炔及深加工,年产 4.15万吨氰氢酸及深加工,年产 40 万吨醋酸 / 醋酐项目,年产

3万吨碳黑,玻璃制品项目,天然气勘探开发配套建设,年产 1000万平方米高档墙地砖生产线)

;农林水利项目 3个(开江宝石桥水库“双大型”工程及渠系整治工程,达州市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宣汉县白岩滩水库);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2 个(宣汉县普光重点小集镇建设,宣汉明月坝后河大桥、渠县明月大桥建设工程);社会事业项目 2个(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发掘及保护,神剑园-张爱萍将军故居红色旅游景区建设); 商贸流通项目 2个(化工产业区物流配送中心,达州市粮食物流中心建设)10.“红层找水工程”: 是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红层丘陵地区内有数百万农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畜饮水困难而实施的打井找水工程。1.“金土地”工程: 即专项土地整理,指在现有农地范围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条件,新增有效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2.“沃土工程”: 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升耕地持续产出能力、土肥新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能力,通过“增”(即增施有机肥)、“提”(即提高肥、水利用率)、“改”(即改良土壤)、“防”(即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四大措施,加快耕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土肥新技术推广,提高耕地质量监控预警能力,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创建安全、肥沃、协调、具备持续生产能力的耕地土壤,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3.“科普惠农新村计划”: 此项计划由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实施。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在全国评比、筛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目前,我市“大竹县星火禽业协会”、“渠县天星镇长青村三组科普员闫玉荣(女)”,分别得到中央财政 20 万元和 5 万元专项资金奖励,占全省获奖总数的 8 %。4.“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由农业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主要对务农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组织实施。5.“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农业部 2005 年实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程。主要内容是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产品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工程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抓户”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注重实效、创新机制、开放运行的原则,采取政府组织、专家负责、科技人员包户的管理形式和以县为主的管理办法实施。

6.“三同时”制度: 指污染治理设施与建设项目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7.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1)实施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探索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培养模式,建立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发挥企业和行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选定 50 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示范基地,依托各地骨干示范职校和成人学校,建好 10 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以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和企业职工培训提高的要求,对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

(2)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十一五 ” 期间,对全市高中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全员轮训,重点培养 “ 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 和实训指导能力,大幅度提高技能 “ 双师型 ” 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同时培养一批高中职院校专业负责人,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水平。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与聘任办法,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 “ 选、培、管、用 ” 一体化的评价标准和制度。

(3)实施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每个县(市、区)集中办好 1—2 所骨干职业学校,建好 1 个职教中心。全市完成 20 个市级以上示范专业的建设,对市、县级以上骨干示范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进行重点建设,增强全市骨干示范职校的办学能力和总体水平。(4)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 十一五 ” 期间,建成 10 个市级以上具有较高水平、资源共享、起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并把其中的 3—5 个建设成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从而提升全市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奖励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量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

(5)实施职业教育助学奖学行动计划。市、县(市、区)财政每年均要安排专项经费资助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学生,并逐步增加。配合省上的助学奖学安排(每生每期 1000 元),扩大资助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规模,使受助面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倍;设立中职学校奖学基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按不低于在校生总数 2% 的比例给予奖励。要将城市中等职业学校 10% 的学费收入、县和县以下的中等职业学校 8% 的学费收入用于本校贫困学生助(奖)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提供助学贷款,积极推进中职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工作。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按国家助学贷款、助(奖)学金政策和省现行有关政策执行。要积极吸引社会资助和捐赠,引导全社会关心帮助职业院校贫困学生。

(6)实施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一是继续实施农村 “2211” 教育富民工程,大力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二是实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计划,对每年 1 万名左右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为期 6 个月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实施企业职工就业能力培训计划,推动在岗职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职业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四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计划,推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接受比较系统的培训,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经营者和个体私营企业业主普遍接受短期培训。力争到 2010 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遍接受 1 次以上的提高培训。8.农村电影“ 2131 ”工程: 指到 21 世纪初叶实现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9.“村村通”工程: 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广电总局为进一步解决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而实施的一项广播电视覆盖工程。.2007 年“十大惠民行动”:

(1)实施就业促进和农民工培训行动。城镇新增就业 2.4 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 1.2 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 3000 人;确保全市现有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一名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培训农民工 13.7 万人次;品牌培训 4 万人;带动农户科技推广 4 万户,实用技术培训 140 万人次。(2)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把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镇居民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市累计人均月补差标准达到 71 元,低保总人数达 12.5 万人;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参保人数达 11 万人,人均月补助标准 19 元;把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新(改)建中心敬老院 15 所以上,新增床位 1100 张,集中供养率达 18% ;城镇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 32 万人;城市国办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增加 100 张。完成市福利院主体工程建设。

(3)实施教育文化科技资助行动。全部免除 880951

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为 145007 名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向 71277 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解决 1.2 万名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在校生增加 150 人,增长 10%,在校生总数达到 2150 人;资助中职贫困生 4000 名。新建学生宿舍的乡镇中心校、初级中学 10 所;建“留守学生之家” 10 个;改造中小学危房 10 万平方米。实施文化“ 2131 ”工程,完成 2500 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新一轮“村村通”工程,抓好科技、文化、法律“三下乡”活动。

(4)实施医疗保障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扩大到六个县市,覆盖比例 85% 以上;在我市城区建立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 个,覆盖城市居民 22 万人;资助 7.4 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特困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 2.642 万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特困群众,人均医疗救助 272 元;城市低保对象年人均医疗补助水平35 元。改造 20 个乡镇卫生院。

(5)实施农村交通建设行动。完成通乡油路(水泥路)334 公里,新增 33 个乡(镇)通油路(水泥路),完成通村公路 800 公里,新增 250 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新修硬化机耕道 400 公里;修建乡镇客运站点 17 个。实施渡改桥项目 7 个,解决 30 万人过河难、运输难问题。

(6)实施安全饮水行动。解决 14 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 6 个县、区调查区划工作,红层找水打井 2.4 万口,解决 8.4 万农民饮水困难。

(7)实施安居行动。解决 2800 户农村特困无房户和受灾群众的住房困难;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扩大到 80%,为城镇居民提供经济适用房 10000平方米;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 150 户。

(8)实施扶贫解困行动。解决 34709 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 30106 名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9)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完成 26 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限期治理任务;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管力度,取缔城市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综合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 5 家;继续推进和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建设工程,实施森林管护 867 万亩,建设公益林 12 万亩,巩固退耕还林 63.75 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100平方公里;新建沼气池 2.8 万口;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完成土地整理规模 7 万亩,实现新增耕地 0.7 万亩。启动达县城市污水管道工程,解决南城生活污水处理。

(10)实施完善城市功能行动。建成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全市新建自动气象监测站 41 个;启动达州市博物馆主体工程建设;启动达州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在城区建成一座 CNG 加气站;改造人民公园,打造凤凰山景区。1.扶贫开发“一体两翼”战略: “一体”是指新村扶贫,“两翼”是指劳务扶贫和产业扶贫。“一体两翼”是国家制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突出了以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

22、红军精神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

3.天津市红桥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三

Words selected from government work report of 2007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词汇总结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in the modernization drive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put into practice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nd the guidance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Per capita 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financial strength grew noticeably财力明显增强

total government revenue全国财政收入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进出口总额

laid-off workers下岗失业人员

urban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rural per capita net income农民人均纯收入

grew in real terms实际增长

first manned spaceflight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综合国力

communicable disease传染性疾病

mobilized the general public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control the outbreak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群防群控

primary-level organizations基层组织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work预防救治工作

anti-SARS campaign抗击非典斗争

expand domestic demand扩大内需

a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and a prudent monetary policy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macro-control宏观调控

rectify and standardize the order of the land market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stop disorderly and unauthorized acquisition of farmland制止乱征滥占耕地

deposit-reserve ratio存款准备金率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fine-tuning适度微调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三农”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粮食主产区

important raw and processed materials重要原材料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of the economy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key water control project at the Three Gorges on the Yangtze River三峡水利枢纽二期工程

transmitting natural gas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西气东输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ity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西电东送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南水北调工程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西部大开发

social undertakings社会事业

treasury bonds国债

national public health system全国公共卫生体系

public health infrastructure公共卫生设施

pilot projects试点项目

medical care system and medical assistance system医疗制度和医疗合作制度

central budget中央财政预算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现代远程教育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hi-tech research战略高技术研究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new and high technologies高新技术产业化

a national medium-to long-range program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feasibility studies可行性研究

family planning work计划生育工作

land and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国土资源管理

social security work社会保障工作

vital interests切身利益

emp loyment and reemployment就业再就业

college expansion plan高校扩招计划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普通高校

“two guarantees”(guaranteeing that the living allowances for workers laid off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at the pensions of retirees are paid on time and in full)“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确保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

“three-stage guarantee” for laid-off workers“三条保障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

subsistence allowances for the urban poor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special funds专项资金

ex-servicemen退役军人

disabled revolutionary servicemen革命伤残军人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灾后重建

the problem of wage arrears for migrant rural workers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体制创新

state assets国有资产

a mechanism for oversight and management of the banking sector银行业监管体系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行政审批制度

Fresh progress was made in transform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to stock companies.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

civil aviation民航

economic returns经济效益

state-own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whose controlling stake was owned by the state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国有商业银行

the system for examining and verifying the issuance of securities证券发行审核制度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农村信用社

the experimental reform of rural taxes and administrative charges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the non-publ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非公有制经济

counterfeit and substandard goods假冒伪劣商品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both consumers and producers维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合法权益

export tax rebates出口退税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s反倾销调查

settle trade disputes解决贸易争端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

stat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国家外汇储备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行政法规

handling of indigent migrants收容遣送工作

supporting measures配套措施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spiritual civilization精神文明

income gap收入差距

haphazard investment盲目投资

illegal appropriation of farmland违法占用土地

low-income residents in both town and country城乡低收入居民

4.天津市红桥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四

--2008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王三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抢抓机遇,开拓奋进的五年

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十五”计划,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奋进中的安徽,跨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征程,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的五年。把握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有利时机,积极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抢抓中部崛起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省经济呈现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3519.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345.7亿元,年均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158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由346.7亿元增加到1034.5亿元,增长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97.3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增长2.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133.3亿元增加到5105.9亿元,年均增长35.1%,民间投资比重提高到5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256.2亿元增加到2403.7亿元,年均增长13.9%。进出口总额由41.8亿美元增加到159.3亿美元,连续五年居中西部第一,年均增长30.7%,经济外向度由9.8%提高到16.5%。经济增长持续加快,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工业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的五年。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增加值由1115.1亿元增加到2752.1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7.2%提高到55.4%,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2.3 ∶38 ∶39.7调整为16.5 ∶44.7 ∶38.8。马钢500万吨薄板带、海螺日产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奇瑞轿车发动机等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汽车产量由21.3万辆增加到65.9万辆。大企业大集团快速成长,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0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285家,涌现出奇瑞、江汽、淮南矿业、科大讯飞等一批自主创新典型。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旅游总收入由216.2亿元增加到57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由35.4%提高到50%以上。中心城市带动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提速,县域生产总值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由30.7%提高到38.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始下降。经济素质整体改善,产业竞争力稳步提高。

过去的五年,是“三农”工作明显加强、农业农村实现新发展的五年。全面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发放粮食、农资、良种、农机、生猪等各类补贴123.4亿元,发放退耕还林和公益林补贴38亿元。全省农民农村税费改革前人均年上缴政策性税费109.4元,2007年人均得到政府补贴139元。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成效显著,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获得丰收,优质率达64.7%,小麦单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施畜牧渔业富民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121”强龙工程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50家,其中超10亿元的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5000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区建设取得进展。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少贫困人口114万。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扶持对象达117.4万人。完成淮河行蓄洪区9.9万户、34.3万移民迁建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8万公里,新建改造排灌泵站13万千瓦,增加节水灌溉面积240万亩,解决41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农家店1.7万多家,新增农村沼气30多万户,连续九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取得成效,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稳步推进。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的五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成效显著。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和下放省级审批项目620项,取消省级收费项目98项,在宁国等12个县(市)开展扩大县级管理权限试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和乡财县管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框架初步建立。城市商业银行完成联合重组,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银行组建稳步推进,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初步形成,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顺利启动,上市公司达53户,利用资本市场累计筹资342亿元。东向发展扎实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年均增长36%,利用省外资金5100亿元,年均增长65%,落户我省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40家。外贸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21.7%提高到40.4%。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设立境外企业87家。外事、外宣、侨务工作全面拓展,国际友城关系发展到60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过去的五年,是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的五年。多渠道增加投入,推进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的大事。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相继建成合铜黄、合六叶等高速公路和宁西铁路、合宁铁路、铜九铁路安徽段等铁路项目,新增高速公路1339公里,通车里程达2205公里,新增铁路494公里,营运里程达2668公里,17个省辖市全部通达高速公路和铁路;疏浚改造内河航道263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2.3亿吨。实施防洪保安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等14项治淮骨干工程基本建成,淮干中下游防洪标准显著提高,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2座。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提高8个百分点。皖电东送东、中通道全面建成,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完成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电话、户户通电工程。“数字安徽”框架基本建立,光纤通信线路通达全部行政村,宽带数据网覆盖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宽带网用户155万户,比2002年扩大20多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达2900万户,增加了1倍多,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6%和95%。“信用安徽”建设逐步展开,全社会信用意识明显增强。“生态安徽”建设稳步推进,完成385个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和一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进展,实施退耕还林、长江淮河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60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4%提高到26.1%。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的五年。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受益学生900多万,为135万名农村学生和城市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29万名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740万平方米,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从38.9万人增加到93.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5%提高到19.7%。夺取抗击“非典”重大胜利,省市县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1个县(市、区),参合率达85.7%,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074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86个,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7‰以内。黄梅戏、花鼓灯等19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颁布了102项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加到5个,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取得新成果,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工作得到加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绩回升,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申办成功。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逐步健全,创建1个国家卫生城市、2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3个国家园林城市。扎实推进“平安安徽”建设,全面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信访秩序好转、总量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推进。气象、地质、防震减灾和救灾救济工作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对台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老龄服务和残疾人事业迈出新步伐。

积极支持驻皖部队建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取得新成绩,驻皖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我省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在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74元,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56元,年均增长10.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46.5亿元,年均增长17.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家用轿车、旅游、文化娱乐等成为消费热点,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21.6和28.9平方米,增加4.2和4.7平方米。强化就业服务和再就业帮扶,城镇新增就业24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万人,困难群体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五大险种初步建立,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城市廉租房制度初步建立,48.6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管理创新,开展效能建设,努力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共办理人大议案27件、代表建议2404件和政协委员提案3087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91件,制定省政府规章52件。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发挥省政府法律顾问和经济技术顾问作用,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扩大政务公开渠道和范围,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对商业贿赂和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治理力度,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过去的一年,是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战胜了淮河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3.9%,创近12年来最好水平,大灾之年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财政收入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4%,进出口总额增长30.1%,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8%。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十二项民生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投入78.4亿元,惠及4000多万城乡居民,推动了社会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省欠发达的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与全国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工业化水平较低,新兴产业发展不快,非公有制经济发育不足,中小企业活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市场化水平和开放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弱;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经济比较薄弱,制约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种矛盾仍很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部分群众生活还相当困难,社会建设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主要是思想解放还不够,影响基层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约因素还比较多,许多工作执行落实不力,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消极腐败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绝不能辜负全省人民对我们的重托和期望。

总体上看,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历史时期,安徽已经迈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五年的发展历程,是全省人民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过程,是科学发展观在江淮大地深入人心、生动实践的过程。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把安徽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深化省情认识,适应形势变化,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探索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安徽特色的发展路子;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重视做好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以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以优化环境聚集发展资源,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下大力气推进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始终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这些成绩,离不开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支持,离不开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安徽现代化建设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在我省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励精图治,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局面

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精心谋划未来发展的重要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我省考察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饱含着对安徽人民的无限深情,寄予着对安徽崛起的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对安徽工作的重视和对安徽人民的关怀,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是进一步做好我省各项工作的重要纲领,是推动我省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谆谆教导,肩负起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崛起进程的历史使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清醒认识欠发达的基本省情,顺应全省人民加快发展和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发展;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性特征,适应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以开放的视野谋求发展;积极面对日益增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更加激烈的区域和市场竞争,以创新的举措加快发展。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必须抓住一切可用机遇,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释放和激活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求进、思富、图强的巨大能量,扭住发展,致力发展,科学发展,逐步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奋力开创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以推动跨越发展、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为主题,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关键环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进一步提升“861”行动计划,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总量比2007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元。财政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07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000亿元,年均增长20%,比2007年翻一番以上。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工业化率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45%。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国有经济活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大开放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城镇化率达到47%以上,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取得新进展。--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大省建设初见成效,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低生育水平更加稳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文化产业实力明显增强。体育事业发展进步。民主法制不断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95%,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取得重要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28.6%。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增城镇就业2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0%。城乡居住条件持续改善。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壮大,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核心任务。立足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一批高成长性产业。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适应需求变化和产业升级要求,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工程机械、船舶制造、输变电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矿山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不失时机地扩张和提升汽车产业,把我省建设成为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大省。

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高起点、高水平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体系完整和品牌效应强的产业集群,打造工业发展的“集团军”。

进一步壮大企业梯队。把培育新企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改善创业环境,激活创业资源,健全服务体系,促进各类企业茁壮成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翻一番。着力建设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更多的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和若干超千亿元企业,锻造安徽崛起的脊梁。

加快发展服务业。着眼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相互促进,大力发展技术交易、信息咨询、金融、会展等生产服务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物流园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发展汽车服务、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等生活服务业。培育壮大旅游龙头企业,加强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强化旅游区域联动和线路营销,加快建设旅游产业大省。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创新“三农”工作思路,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发展优质安全农业,抓好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农产品优质率逐年提高。突出发展现代养殖业,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60%。加强农业多功能开发,主攻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引进培育一批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破1万个,带动和覆盖更多的农户。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倾斜力度,促进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把推进城镇化与开展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工商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培育新型农民,消除农民进城政策障碍,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成为市民。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和村庄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创加快发展的竞争优势。创新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走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以更大的作为建设创新型安徽。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更多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加强重点领域的聚焦突破。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认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生物制品、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上取得突破。推进军工高新技术转民用。积极实施质量兴省和品牌战略,打造一批能与国际品牌竞争的自主品牌。深化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推进科技富民强县,构建较为完善的全省区域创新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健全和落实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措施。有效整合政府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中试平台建设,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积极发展技术市场、产权交易、信息咨询、技术经纪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立以创业投资为核心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促进更多的创新要素在安徽集聚,更多的创新成果在安徽转化。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汇聚和使用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着力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人才交流与合作,吸引海内外创新人才以多种方式参与安徽建设。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四)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极。加快城镇化步伐,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形成区域间开放合作、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加快城市群建设。以提升产业支撑力、要素集聚力和市场辐射力为核心,加快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经济首位度和综合承载力,推进与六安、巢湖、淮南等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构建省会经济圈基本框架,成为引领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以沿江联动、跨江发展为取向,大力推动皖江城市带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城市群。以资源深度开发、产业联动发展和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大力培育沿淮城市群,推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支持皖东、皖南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实现与全省城市群、长三角经济圈的双向互动。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综合实力,强化服务功能,注重自身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吸纳集聚作用。

发展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连接作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使之成为人口、产业、市场、文化、信息适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发挥承接城市、带动乡村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实施县域突破,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园区经济和特色经济,全面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政策支持,充分激活县域发展潜能。加强分类指导,推动经济强县增创发展新优势,帮助欠发达县加快发展,促进县域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加大对大别山区、革命老区、库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江淮分水岭综合开发,继续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五)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加快崛起的战略支撑。着眼于适度超前,着力于综合提升,以立体化、网络化和现代化为方向,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加快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际空港和内河航道为重点的综合运输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等级,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立体快速交通网络。建成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和宁宜城际、合武、合蚌客运专线,在中西部率先建成高速铁路网框架,实现合肥一个多小时到南京、两个多小时到武汉、三个多小时到上海、四个多小时到北京。以“加密、联网、扩容、提速”为重点,建设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蚌淮和宁宣杭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三纵六横”高速公路骨架,实现绝大部分县城半小时上高速。建成合肥新桥机场和九华山机场,增加新航班,开辟新航线,提高我省空港等级和营运能力。推进长江、淮河黄金水道开发利用,加快芜申运河和沿江港口群等重点项目建设,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岸线资源,发展临港经济,促进航运大发展。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以上、铁路10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5亿吨,改造干线公路500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

完善水利保障体系。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沿淮淮北洼地治理、一般堤防加固、行蓄洪区调整改造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7大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12年,我省长江、淮河干流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继续加强覆盖城乡的数据传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加强政务公开信息平台、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企业网上采购平台建设。全省电话用户普及率达每百人60部以上,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所有行政村通宽带,“数字安徽”建设达到新水平。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跨越发展的动力活力。加快安徽崛起,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最大动力也在改革开放。我省是农村大包干的发源地,我们应当以更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改革,以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步伐,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业整合和战略性重组,推动与国际国内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大提高。深化金融改革,建设一批竞争力较强、资本实力雄厚的地方金融机构,引进一批境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着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产权、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深入推进“信用安徽”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着力形成内外联动、纵深推进的开放格局。把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更好结合起来,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到位外资翻一番。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强化产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和引资主体作用。把扩大外贸规模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更好结合起来,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强出口企业、出口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提高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实现进出口总额翻一番。把开展国际交流与深化国内合作更好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规模,积极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参与战略性资源合作开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与东部沿海及中西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形成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国际国内市场全面拓展的开放格局。

(七)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安徽”建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强化能源、水、矿产等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集约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有效保障发展。发展节能型、生态型和环保型产业,推广应用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壮大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城市和乡村。

保护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和保护好生态功能区,推进生态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水土流失区、煤矿塌陷区生态治理和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注重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保护,严禁生态保护区破坏性开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全面治理点源和面源污染,推进治污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减少大气二氧化硫排放。加快淮河、巢湖流域环境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推进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行动、长效推动的工作格局。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消费,在全社会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使崛起的安徽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永续发展。

(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安徽软实力和凝聚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发挥我省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弘扬优秀文化,构建和谐文化,激发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展示江淮儿女的新进步、新风貌、新形象。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社会营造爱我家乡、爱我安徽的良好风气。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精神文化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安徽气派、展示徽风皖韵的文化精品。高度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弘扬黄梅戏、花鼓灯等文化艺术。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和城市文化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强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扶持壮大报业、出版、发行、广电传媒、演艺等骨干文化集团。培育文化新业态,加快建设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加强区域形象营销,展示安徽人文山水,发扬光大徽商精神,打造更多的安徽名片,全方位提升安徽美誉度。

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一批适应公众需求的标志性工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推动公共文化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九)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创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完成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开展素质教育,积极稳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推进办学和培养模式创新,努力建设职业教育大省。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强化困难群众就业援助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建立体现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公共财政分配功能,发挥税收调节作用,规范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新型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社区事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扎实开展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药品监管,构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我们正置身于科学发展的伟大时代,肩负着跨越发展的神圣使命。展望未来,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锦绣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同心同德,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谱写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三、真抓实干,全力做好2008年各项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新变化,适应宏观调控新形势,坚持好字优先、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为今后五年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略低于2007年实际水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1%。以上目标是积极的,也是留有余地的,在执行中力争完成得更好一些。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着力解决突出矛盾,有效化解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强化工业主动力作用,加强支柱产业规模提升和技术改造,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步伐,促进汽车工业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释放优势行业增长潜力,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促进消费政策,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培育扩大消费热点,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强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产业,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加快发展物流、会展、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引导和规范住宅业发展。抓住北京奥运会和实行新休假制度的机遇,加大旅游促销力度,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强化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认真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抓好生产生活资料特别是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监管,慎重出台涉及民生的提价项目,引导市场价格预期,严厉打击变相涨价、哄抬物价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市场供应,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二)进一步强化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带动,优化投资结构,做到在建的要快、新上的要好、储备的要高和优,不断培育形成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增长点和爆发点。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开工建设奇瑞量子合资汽车、江汽轿车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12条大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淮化60万吨甲醇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马钢300万吨板卷项目,加快推进煤化盐化一体化、安庆林纸一体化、罗河600万吨铁矿等项目建设,建成马钢硅钢生产线、丁集煤矿、华电芜湖电厂等项目,力争全年“861”行动计划制造业投资达730亿元。突出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全线建成合淮阜、沿江、安庆至景德镇、黄塔桃高速公路和合武铁路安徽段,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宁宜城际客运专线和合肥新桥机场、泗许高速公路安徽段、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芜申运河等项目,做好望江至东至长江公路大桥、合蚌客运专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年新增高速公路300公里以上,改建国省道干线及重要县道1000公里,皖电东送西通道投入运行。全面建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积极争取启动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照国家新开工项目“八项必要条件”,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明晰责任主体,强化工作考核,加快前期工作。挖掘用地潜力,争取国家支持,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设用地置换等政策,推进项目落地。着力谋划储备一批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充实“861”行动计划项目库,确保项目建设梯次推进、有效接续。

(三)切实加强“三农”工作。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增产增效措施,深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促进油料生产发展,引导棉花生产布局调整,启动玉米振兴计划和新一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力发展养殖业,落实生猪和奶牛生产扶持政策,力争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加快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启动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0家。继续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大力发展城郊农村公共交通,新增沼气用户10万户。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长江淮河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完成营造林160万亩。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推广良种良法,加强市场信息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收储运和农资配送服务。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和回乡创业。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快整村推进工程,减少贫困人口30万。完善粮食直补等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行和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完成全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选择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省级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妥善处置乡村债务,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四)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完成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工作,编制实施省会经济圈规划。加快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支持合肥与淮南、芜湖与马鞍山同城化发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政策,扶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对山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继续实行县级税收增长和财政强县奖励政策,总结完善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工作,促进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市、区)用好政策,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引导产业布局相对集中,提升县域开发区的建设管理水平和发展层次。实行县域经济分类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调动各县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战略性重组。继续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完善省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加大统筹力度,逐步破解中小企业改制成本筹措难题,加快推进商贸、交通、建筑、农林等领域的企业改革,妥善解决企业改革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政事分开步伐。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抓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重点发展科技型、外向型、吸纳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引导个体工商户发展壮大。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县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认真办好徽商大会、合肥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对接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和驻地招商,探索工业、旅游、房地产、商业等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与招商引资、选资的有效结合途径,打造组织化、立体化、常态化、规模化的引资平台。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引资与选资并重,按照国家产业导向,吸引更多符合我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大企业、大项目,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出口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扩大重点资源性产品进口,积极发展国际旅游、对外劳务合作等服务贸易。推进与东部沿海地区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积极筹备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

(六)突出抓好金融工作。积极适应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努力化解建设和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银行主渠道作用,引导银行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继续深化徽商银行改革,加快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挥农村信用社主力军作用,积极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抓好村镇银行试点,争取在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上取得新突破。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积极探索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研究推进产业投资基金、创业引导基金试点,运用国有资本筹措资金。加快担保体系建设,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建成覆盖全省的担保网络,降低担保费率,简化手续,积极扩大担保放大倍数。鼓励和支持我省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做优做强。争取设立更多的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进一步做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抢抓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健全拟上市公司培育机制,力争企业首发上市取得新突破,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鼓励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大型优质企业进一步扩大企业债发行规模。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拓宽保险服务范围。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改善和强化银政企合作,做好“861”行动计划银企对接工作。加强金融发展环境建设,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七)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促进政策,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突出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科技企业。加快公共研发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巩固省部会商成果,加大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推进力度,带动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政策的刚性约束,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统筹推进“上大”与“压小”,用更多的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落实排污收费、差别电价水价等相关政策,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污染企业的监控,建成淮河、巢湖流域所有市、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100个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完成10个工业废水治理和29个二氧化硫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认真抓好淮河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点源面源污染治理、引江济巢、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巢湖水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制实施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规划,建立节能减排监督和社会公告制度。推动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深化矿业权有偿取得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矿业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完成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提高普及程度和教学质量,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和留守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突出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继续加强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并完善保障机制,重点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落实疾病预防与妇幼保健措施。积极开展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立计划生育“村为主”、性别比治理、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工作机制。加快省博物馆新馆、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和演艺集团组建。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精心组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迎接北京奥运会,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以拚搏精神备战全国十一运会和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改革,强化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重视信访和行政复议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预警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抓好矿山、危险物品、特种设备、交通、消防等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关心支持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重视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做好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气象、地质、红十字会和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做好双拥优抚工作,一如既往地支持驻皖部队建设,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九)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拓展内容、提高标准、完善措施,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变化。在十二项民生工程基础上,新增广播电视村村通、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农村公路村村通、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及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六个项目,实施十八项民生工程,财政投入总规模超过160亿元,惠及5000多万城乡居民。认真落实原有民生工程部分项目的扩面提标及工程建设任务,将全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860元,保障人数增加到18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单位实现全覆盖,参合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建成231个标准化卫生院、2500个示范村卫生室和20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现有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切实抓好新增六项内容的资金配套、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完成9912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解决56.2万名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给予117.4万大中型水库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以上,让1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实现全省城市和县城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进一步健全工作推进的长效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保证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民生资金向特困地区、特困群众倾斜,坚持用民主的方法推进民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化、规范化。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就业观念教育,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扎实推进“消除零就业家庭计划”,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被征地农民和残疾人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全面落实农民工政策,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加快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提高非公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保率,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动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积极探索解决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办法,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和灾害救助工作,推进社会福利、慈善公益事业快速发展,营造和谐社会共享共建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实现未来的宏伟蓝图,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需要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自身的积极作为。我们必须大兴理论学习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

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把学习作为解放思想的前提,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群众创造的新经验,虚心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好办法,使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进步新潮流,适应事业发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始终,着力革除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在制定政策、提出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等领导工作的各个环节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发展的政策措施、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真正把解放思想的成效体现在破解发展难题、扫除发展障碍上。省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全体组成人员要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推动安徽的加速崛起,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我们要做到亲民为民。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使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思想上深深扎根,更加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际行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利益、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把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弱势群体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困难地区要给予更多的倾斜,千方百计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们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府组成人员要切实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各种利益关系。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征求意见、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以及听证、公示等制度,避免政策措施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我们要切实转变职能。适应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要求,在改善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政府服务人民、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效率。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深入推进管理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凡是涉及群众利益和公共政策的事项,都要公开办理,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确保权力规范操作、阳光运行。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督查到位、考核到人、一抓到底的工作落实机制,强化工作执行力和落实力,议而有决,定了就干,说到做到,实干实效。

我们要自觉廉洁从政。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规范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政府采购、资金安排、国有资产转让、重大工程建设等管理,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坚持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和奢侈浪费现象。进一步健全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内部监督机制,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规范从政行为,确保政事清明、政风端正。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我们要始终奋发有为。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需要我们保持一种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要看到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坚定跨越发展的信心,鼓足奋力崛起的干劲;也要正视面临的困难矛盾,勇于自我加压,敢于攻坚克难,把进取精神和务实态度结合起来,把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方针政策与安徽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办事情,埋头苦干不张扬,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急功近利,力戒心浮气躁,真正使我们的发展经得起实践、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正气硬气立言行,满怀激情干事业,勤勤恳恳为民生,以实际行动激发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风清气正、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形成心无旁骛抓发展、凝心聚力促崛起的生动局面。

上一篇: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作文下一篇:经管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