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2024-07-23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精选12篇)

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篇一

2014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二

上海教师考试网(http://sh.zgjsks.com/)制作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1.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2.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这是(A.人文主义 B.科学主义 C.知识本位 D.能力本位

3.班级授课制的首行时代是()。A.15世纪末的欧洲 B.16世纪的欧洲 C.15世纪末的中国 D.16世纪的中国

4.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5.教学的根本目的是()。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智力、能力和体力 C.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D.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观的观点。

6.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7.德育过程中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的组合方式是德育过程的()。A.内容 B.结构 C.层次 D.方法

8.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A.锻炼法 B.陶冶法 C.榜样法 D.说服法

9.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以班级()为核心的常规管理。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规章制度 D.教学规则

10.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下列()教学原则相一致。A.学不躐等 B.长善救失 C.学而时习之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阶段|生 B.顺序性 C.不平衡陛

D.差异性

1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13.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4.“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15.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B.劳动 C.共青团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6.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保护教师的()的法律制度。A.权益 B.权利 C.利益 D.权力

17.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补充,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A.思想性

B.互补性 C.特殊性 D.变化性

18.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A.系统化 B.体制化 C.全面化 D.多样化

1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A.《论语》 B.《春秋》 C.《学记》 D.《师说》

20.教师或学校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21.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开拓创新

22.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A.班级 B.学校 C.家庭 D.社区

23.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过程。

A.知识 B.能力 C.个性 D.品德

24.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相互包容的关系

25.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A.检查复习B.组织教学 C.讲授新教材 D.布置课外作业

26.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7.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28.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9.以别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30.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主要表现在()。A.有效控制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B.加速个体发展

C.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E.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下列关于《学记》的教育思想描述正确的是()。A.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C.主张启发式教学 D.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 E.提倡“有教无类” 3.教学目标的特征有()。A.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B.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C.体现教师思维活动的规律性 D.具有灵活性

E.反映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4.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

A.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 B.制约教育的结构 C.制约教育的内容 D.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 E.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

5.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A.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B.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C.班级组织的教育者 D.班级制度的执行者 E.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6.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文主义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等人。

A.意大利的维多里诺 B.尼德兰的伊拉斯谟 C.德国的赫尔巴特 D.捷克的夸美纽斯 E.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7.德育的主要途径有()。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E.班主任工作

8.关于讲授法的论述,正确的是()。A.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B.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C.注意启发 D.讲究语言艺术 E.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9.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的三种主要表达方式是()。A.环境文化

B.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 C.规章制度 D.角色规范 E.价值成分

10.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A.整体性原则 B.可操作性原则 C.迁移性原则 D.合理性原则 E.生理适宜原则

11.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作了规定的政策文献有(A.《教师资格条例》 B.《教育法》 C.《宪法》 D.《教师法》

E.《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12.教师良好的教育能力体现在()。A.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B.知识广博

C.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D.富有个性 E.改善实践

13.“课程是经验”的观点具有的特点是()。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及能动性 B.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C.课程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

D.课程联系学习者个人的经验

E.课程外在于学习者,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14.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E.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5.衡量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指标性因素有()。A.教师的权威

B.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C经济地位 D.政治地位 E.文化地位

16.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激励功能可采用哪些方法达成()。A.将课程分成小单元,及时激励 B.扩展评价范围,各显长项 C.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

D.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E.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

17.运用说服时要注意的要求有()。A.明确目的性 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C.注意时机 D.以诚待人 E.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18.小班教学体现教育公平,保证教学质量,在实施中应注意(A.教师包班而不分科任教)。

B.因材施教 C.学生机会均等 D.责任明确 E.分层管理

19.重视科研对教师的影响有()。A.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B.有助于对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 C.促使教师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D.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E.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20.以下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A.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 B.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 C.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D.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外在条件 E.环境对人的发展没有影响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1.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是: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2.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3.教师的专业性就是指精通所教学科。()4.拓展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5.学生因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可以打骂或罚站。()6.西周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骑士七技教育。()7.教育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而引起社会变革。()8.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此要注意宽严相济、张弛适度。()9.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10.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杜威。()

11.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所以教育只能完全依附于政治经济制度。()12.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还有练巩固,从课的类型上分这是一节综合课。()13.考试时为照顾部分落后学生,应尽可能降低试题难度和分量。()14.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15.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6.教育目的只对受教育者具有目标导向作用。()17.教学方法是教师上课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18.教育先行,就意味着教育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19.一个班的学生群体就是班集体。()20.教师职业是普通职业。()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一)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李某,只因为按照规定减轻学生的负担,放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却使班级的综合成绩下降到年级组的倒数第二名,成为差班之一。压力之下,在寒假之前的家长会上,这位教师哭着向家长们鞠躬道歉,并表示今后将加大作业量。

1.材料中反映了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A.学校教育评价方式单一,只以“分数”论英雄 B.班级管理不注重学生的民主参与 C.不能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道德教育 D.教育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2.我国学生学业负担重,最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A.学生作业多 B.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多 C.参加各种培训班 D.片面追求升学率

3.我国为什么要推进素质教育?()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C.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4.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做?()A.改进学校教育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 B.降低对学生学业的基本要求 C.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推行有效教学

D.减掉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学业负担

(二)曹某是某学校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一天下午,家长接到孩子打来的电话,叫家长马上到学校去一趟。家长来到学校后,班主任刘老师告知家长:班里进行了一次投票,曹某和另外一名学生被同学选为最差的学生;让家长来,就是想叫家长赶紧想办法把曹某转走。事后,曹某留下一封信后离校出走了。

1.材料中,刘老师采用投票的方法区分好差生,这种做法你是否赞成?()A.赞成 B.不赞成 C.无所谓 D.不知道

2.下列有关刘老师的做法叙述错误的是()。A.体现了班级管理的民主性原则 B.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C.违反了《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D.体现了家庭和学校相互协调的原则

3.对于像曹某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应该怎样进行教育?()A.充分了解学生的自身情况 B.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C.进行赏识教育

D.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

4.根据《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班主任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B.班主任应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 C.班主任工作应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D.班主任有权批评教育学生,对于情形恶劣的可以劝退 师资格笔试群:371175465

微信号:shjsksw 上海中公教育(http://sh.offcn.com/)制作

2.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篇二

导游主要负责旅行社接待工作,通过为游客提供讲解、信息咨询及生活服务,加深游客对景点和目的地的了解,解决游客外出旅行的后顾之忧,是人们对旅游行业中认可度最高的岗位。《旅行社条例》第34条规定,旅行社为接待旅游者委派的导游人员或者为组织旅游者出境旅游委派的领队人员,应当持有国家规定的导游证、领队证。《旅游法》第37条规定,参加导游资格考试合格,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相关旅游行业组织注册人员,可以申请导游证。由此可见,通过导游资格考试是获取导游证,从事导游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准入门槛。

在我国,人们通常将旅行社、饭店业和交通运输业并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对口方向主要是旅行社和酒店,这就要求在学期间需考取导游资格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老师,有必要对学生导游资格考试提供培训和辅导。

讲解能力是导游人员基本能力,因此在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中,均设置了口试环节,主要考察考生导游词的创作和讲解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与笔试考察知识点不同,口试要求考生在对景点的熟悉度、导游词创作、语言表达、解说仪态和技巧上有更高的要求,口试普遍被认为是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难点。

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以天津市导游资格证考试中口试环节应试能力的培养为例,探讨高职院校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导游资格考试培训时可以应用的教学方法。

二、利用课堂,将应试与教学相融合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与导游资格考试口试关联度最高的是《导游业务》这门课,它不仅涉及到导游的带团技巧和应变能力,还包括导游词的创作。作为旅游专业课教师,利用本门课,将教学与学生对导游资格证的应试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一)开设时间

根据天津市旅游局对导游证资格证考试安排,每年举行一次,6月份报名,8月份进行口试,因此,《导游业务》这门课应该安排在大一学生的第二学期,一方面,通过大一上学期开设的《旅游学概论》,已经对旅游以及旅游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开设实操性较强的本门课,更加深入了解旅游行业,也与导游资格证考试时间相呼应。

(二)选用教材和资料

天津市导游资格考试指定的教材,是由天津市旅游局统一编写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之——《导游业务》。同时,为了学生更好的准备导游考试,需辅助教材,主要包括《天津导游》、《天津导游基础知识》、《天津城市旅游图》、天津市主要景点旅游图等资料。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结合天津市导游资格证考试要求和《导游业务》章节分布,教学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导游词的创作与解说能力培养、天津导游景点问题问题问答、导游应变能力培养。

1、导游词的创作与讲解。

(1)进行导游词创作——分段讲解法。首先,提供各景点游览图,并将学生分成组,收集资料,每组完成1篇时长为8分钟导游词。按照下列流程进行组织:导游辞开头主要写欢迎辞(1分钟)-景点总体介绍级提示语(1分钟)-按照旅游线路进行主要景点介绍(5分钟)-自由活动提示语-欢送辞(1分钟)。景点的描述需要先通过地图对景区的布局,主要游览点,坐落地理位置有基本的了解。之后将这些游览点窜连起来。

(2)导游词讲解——角色扮演,导游词讲解接力赛。口语考试主要考察应试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将游客带入景点,如身临其境一般,需要导游词讲解具有一定的熟练度和感染力。为了避免死记硬背,在导游词整理好后,可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重复练习,寓教于乐。

(3)从教学组织上,所需的教具:教室,导游旗,导游图。将学生分成导游、游客2个角色。将景区按照讲解的线路分成若干个游览点,学生采用接力方式讲解其中的一个点,串联出整个导游活动。充当游客的学生,可以向“导游”提出问题。

2、景点问题问答

在天津市导游资格考试中,由考官随机列出天津市一个景点,针对这个景点,进行2-3分钟的描述。因为这些景点大多从导游词中抽取的,因此要求在准备导游词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并融汇在导游词中。在可以有针对性进行专项练习,收集常用的景点知识并整理成题库,由老师组织,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景点知识竞答比赛,通过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相互讨论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3、导游带团业务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案例分析法

在《导游业务》课本中,对导游经常遇到的问题,均作出了非常详细的回答。但是因为内容太多,容易混淆,因此在讲解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由老师提供导游带团的情景,并制造各种突发问题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并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作出评论。

三、实地考察,身临其境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指出,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知行合一”。任何来自书本的知识与现实有差距。因此,导游资格培训不但要满足学生应试的需要,也要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在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中,多会安排学生的认知实习活动,或者在《导游业务》课程中,会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利用这样的机会,组织学生前往导游资格考试总涉及的主要景点进行实地考察、采点,真正体会带团的全过程。

(一)感知工作环境和流程

由教师带队,通过自行组织或者邀请旅行社从业经验丰富的导游人员进行讲授带团实践。从集合、出发、景点游览到行程结束,学生全程参与其中,通过观摩和学习,学生真正了解了导游人员带团的工作环境和流程。在不同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活动。在旅游车行驶过程中,进行欢迎词的练习、天津概况介绍、与“乘客”互动游戏,通过导游词的解说以及沿途讲解能力练习,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量以及随机应变能力;到达景区后,熟悉景区环境以及购票、带团浏览的流程,介绍带团的实践;在回程旅游车上,进行欢送词的练习。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布置,学生不仅了解了导游带团的过程,对今后工作的环境和内容有了深刻理解。

(二)实景讲解

通过课堂的准备,学生已经对各个景区的布局和景点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在景区进行实景参观和讲解,会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景点,也为以后的导游工作打下基础。实地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展开:到达景点后,由教师进行串讲。入口处讲解景区的概况,说明旅游线路,以及游览注意事项。进入景区后,在设定的节点上,由学生进行分段讲解,老师进行最后的整理和评述。包括讲解内容的丰富度,感情的充沛,语言的感染性等。最后,教师进行完整的讲解,加深对景点的印象。

(三)保存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

对实地考察情况进行全程录像,作为教学资料留存下来,便于学生回校后进行观摩、学习使用。

四、模拟考试现场,克服紧张情绪

为了克服学生在导游资格证考试中紧张情绪,需要在考前进行重复性练习,将精心准备的知识临场发挥好。具体做法如下:

学生已经将将教室布置成考试的现场,按照导游证考试流程,学生逐一进行模拟考试,每人考试的时间约为15分钟。首先,从10个备选的导游词中抽取1篇,10分钟准备时间,然后进行导游词讲解;其次,教师指定1个景点问题,进行提问,学生作答;最后,从30个带团过程中经常遇到的30种情况的问题中,由学生抽取一个,进行回答。

同时,教师充当考官,进行打分。考察点,除了导游词、景点问题、带团技巧回答的内容完整度的考量,同时对学生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手势语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

对考试全过程,进行全程录像,由老师在课后进行统一的评点,学生个人进行修正,并进行反复训练,从知识的储备、心理上切实做到充分的应试准备。

五、结论

3.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 篇三

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强化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缺少对职业教育教师相关方面的具体规定,仅以“确有特殊技艺”做笼统概括,具体操作起来,“特殊技艺”有何标准、如何认定等方面都未做明确细致的划分和规定,造成职业教育教师准入上的专业性缺失。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不仅仅是学历资格的问题,而应该根据实际要求,全面反映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资格。国外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表明,职业经历或职业能力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或者说是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因此,要突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教师资格制度应有对候选人职业经历或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

完善职教教师资格审核制度,证书获取应呈递进的过程性设计。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使用年限,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时效性缺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资格实质上是终身制的。职教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应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没有证书的教师可以先任教,然后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取得临时教师证;即使是已经拥有了资格证书的教师也不能一劳永逸,而是一定年限内必须更新或维护。职业教育是一种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教育,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的今天,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职教教师不断学习,建立起一种终身学习的机制。

4.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卢梭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

A.发现儿童论B.学科中心课程论C.建构主义教学理论D.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2.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为()。

A.3岁B.5岁C.7岁D.9岁

3.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A.平等关系B.上下关系C.道德关系D.教育关系

4.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

A.教师的个人修养B.教师的专业素养C.教师的个性品质D.师生关系

5.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

A.直接经验B.科学实验C.社会实践D.间接经验

6.“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由()传承的。

A.柏林大学B.剑桥大学C.巴黎大学D.哈佛大学

7.“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这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A.先导性B.感染性C.权威性D.针对性

8.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

A.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B.实现爱国教育

C.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D.使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

9.我国在建国后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而废除了旧学制,实行新学制,其时间是()。

A.1949年10月1日B.1950年10月1日C.1951年10月1日D.1952年10月1日

10.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是()。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B.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C.凯洛夫的《教育学》D.斯宾塞的《教育论》

11.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是教师的()。

A.言行B.知识C.修养D.品德

12.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力量。

A.权力B.权威C.威严D.人格

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

A.巴班斯基B.赞科夫C.加里宁D.凯洛夫

1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作用。

A.主体B.辅导C.从属

D.主导

15.启发的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

A.创造性B.交往性C.多样性D.主动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A.认知领域B.日常生活领域C.情感领域D.动作技能E.安全领域

2.“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A.遗传的作用B.教育的价值C.家庭的影响D.文化的功能E.人的能动性

3.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A.核心课程B.融合课程C.潜在课程D.活动课程E.广域课程

4.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包括()。

A.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C.指导学生校外、课外生活和活动

D.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E.协调各任课老师的工作

5.诉讼可分为哪几种?()

A.刑事诉讼B.民事诉讼C.行政诉讼D.复议

6.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建立的现代学校制度比古代社会学校体系更完备和更先进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实行义务教育制度B.创办幼儿园并纳入到学制中

C.创办实科中学、工科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D.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

E.创办了一批现代大学,形成了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完备的学制系统

7.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提出了课程编制的若干问题,即()。

A.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B.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C.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D.采用哪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去实现教育目标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8.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具体结构以单元形式为最适宜,其结构包括()。

A.目标B.主题C.情景D.任务E.评价标准

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

A.引导、培养和塑造个体发展B.加速个体发展

C.具有延时价值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E.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10.在法律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

A.干预与服从B.责任与义务C.教育与被教育D.管理与被管理E.监护与被监护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一个好的班集体必须具备明确的共同目标。()

2.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3.学校可以为了教学而忽略其他事情。()

4.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5.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是违法的。()

6.我国的教育体系,一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其中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7.课外活动是由教师决定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决定作用。()

8.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9.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10.教师劳动是个体和集体劳动的结合。()

1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12.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13.课外活动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14.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5.教学过程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身

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靠的,于是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下面是这一情境的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指定7个女生、3个男生到台前唱儿歌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他们唱的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学生:女生声音大!

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学生:女生人多(学生凭直觉感受到)。老师:是吗?那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呢?

学生:(部分学生已经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多4人,还有大多数同学在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计算,随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4的?

学生:比的(学生说出自己比的方法)

老师:大家用比的方法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来一块比一下(让男生和女生成对依次坐回原位,最后只剩下4个女生)

1.材料中这位老师运用了哪一种教学原则?()[单选题]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2.这位老师采取了哪一种教学方法?()[单选题]

A.讲授法B.读书指导法C.演示法D.谈话法

3.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优势?()[不定项选择题]

A.吸引学生的注意力B.引起学生的思维兴奋C.通过启发让学生一步步获取新知

D.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小明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课堂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对小明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小明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门口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小明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

1.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单选题]

A.对B.不对

2.班主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此事?()[不定项选择题]

A.应当给予小明更多的关心B.帮助小明改正错误

C.告诉小明不应当在课堂上随便说话,影响其他同学D.直接开除小明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由教育思想史可知,卢梭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发现儿童论,其代表作《爱弥儿》。

2.C【解析】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为7岁。

3.A【解析】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4.B【解析】当代教师素质能力集中体现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5.D【解析】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知识和间接经验。

6.A【解析】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作是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

7.D【解析】家庭教育的特点权威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而题干正是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特点。8.C【解析】略。9.C【解析】略。

10.C【解析】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11.A【解析】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是教师的言行。

12.D【解析】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

13.B【解析】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赞科夫。

14.D【解析】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因为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15.D【解析】教师要善于机智地运用各种方法,使许多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才能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CD【解析】略。

2.AE【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人也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则是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3.ABE【解析】略。

4.ABCDE【解析】ABCDE五选项均为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

5.ABC【解析】诉讼分为三种,即: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6.ABCDE【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建立的现代学校制度实行义务教育,且已经延长到 了十年左右。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创新周期和陈旧周期都大大缩短了。因而,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成为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构成了现代学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仅表现在传统学制的延伸,还表现在许多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机构如回归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业余教育、远程教育、企业职工培训、老龄教育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在学制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现代学制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

7.ABCE【解析】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并给予了理论化的回答:(1)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建立起了经典的课程研制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①分析课程资源,确定基本目标;②选择学习经验;③组织学习经验;④评价学习结果。

8.BDE【解析】与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微观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每一个单元必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主题是课程单元的主要内容范围。任务是在一定的课程单元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必须完成的学习作业。评价标准是对于任务完成状况做出判断的依据。9.ABCD【解析】略。

10.CD【解析】学校和学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要由教育法调整。

三、是非判断题

1.×【解析】专家型教师常利用学生的非语言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2.√【解析】略。

3.×【解析】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座位的分配。

4.√【解析】略。5.√【解析】略。

6.×【解析】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7.×【解析】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8.√【解析】略。

9.×【解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10.√【解析】略。11.√【解析】略。12.√【解析】略。13.√【解析】略。

14.×【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影响。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题

5.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试题 篇五

1. 中学教育学是与普通教育学完全不同的一门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综合知识试题。

[A] √ [B] ×

2.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A] √ [B]×

3.教育部门不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部门是消费部门,教育事业是福利事业。

[A] √ [B]×

4.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努力提高升学率。

[A] √ [B]×

5.实施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文盲。

[A] √ [B]×

6.经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A] √ [B]×

7.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智育是压倒一切的任务。

[A] √ [B]×

8. 教学过程实质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应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A] √ [B]×

9. 疏导为主的德育方法就是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

[A] √ [B]×

10. 教师的劳动是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

[A] √ [B]×

二.填空题(要求在中文状态下,将正确答案输入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1.中学教育学是一门 的理论学科。

12.教学原则是 的具体体现。

13.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有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 ,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综合知识试题》。

14.在教育评价标准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以 为核心。

15.教育统计是 在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16.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途径。

17.教师劳动决定了学校的 。

18.中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 。

19.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

20.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遵循的 ,是教师工作范围内特殊的道德要求。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1.教育学是一门( )。

[A]应用性学科 [B]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 [C] 理论性学科 [D] 技术学科

22.被教育学者公认为是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是( )。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凯洛夫的《教育学》

23.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24.对正常发育的青少年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他们的身心发展(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起重要作用 [D]起一般性作用

25.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

[A]达到三好标准 [B]各门学科全部优良

[C]兴趣和特长的发展 [D]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

26.研究教育对象,既要看到他们的过去,又要看到他们的现在,更要重视其未来,即要求坚持( )。

[A]发展观点 [B]全面观点 [C]矛盾观点 [D]可教育观点

27.“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 )。

[A]传授给学生直接知识 [B]突出重点、突出难点

[C]及时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D]发展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

28.当代文明社会的四大支柱的中心和基础是( )。

[A]科学 [B]技术 [C]管理 [D]教育

6.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篇六

《教育政策法规》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0题,共20分)

1.()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2.在对教育机会平等概念的理解上,所谓过程上的平等是指()。

A.入学过程的平等 B.学业成就过程的平等 C.学习过程的平等 D.就学过程的平等

3.《教育法》第八条关于“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

A.公共性原则 B.公办性原则 C.公立性原则 D.方向性原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正式施行是从()开始的。

A.1993年10月31日 B.1994年1月1日 C.1995年5月15日 D.1996年9月1日

5.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A.教育法规 B.教育法律 C.教育行政法规 D.教育规章 6.教育法律关系形成的前提是()。

A.教育法律规范 B.教育法律文件 C.教育法律规定 D.教育法律文书

7.对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教育立法的基本思想以及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进行规定的是()。

A.义务教育法 B.教育法 C.宪法 D.教育基本法 8.学校在实施教育法规定的招生权、颁发学业证书权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是()。

A.事业单位法人 B.行政相对人

C.公务法人 D.法律、法规的授权组织 9.下列不属于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的是()。

A.法人 B.教师 C.经费 D.组织

10.根据机构性质的不同,我国对学校设立、变更和终止的管理,实行审批制度和()。

教育政策法规 第1页(共7页)

A.报批制度 B.备案制度 C.登记注册制度 D.批准制度

11.在现阶段,我国学校与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调整,最突出地反映在所有权关系、邻里关系和()上。

A.协作关系 B.合同关系 C.知识产权关系 D.财产关系 12.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

A.公务人员 B.专业人员 C.非专业人员 D.自由职业人员 13.将中小学教师列入公务员职务的国家是()。

A.美、法 B.英、美 C.中、韩 D.德、法

14.根据《教育法》等的规定,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两类,即行政处分和()。

A.行政处罚 B.撤销职务 C.没收财产 D.赔礼道歉 15.制裁手段表现在教育法律责任上的形式有()。

A.强制措施 B.精神补救 C.剥夺财产 D.赔偿损失 16.对教师追究其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

A.扣押教师资格 B.通报批评

C.降职或撤职 D.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17.学生伤害事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过错推定原则 C.无过错责任原则 D.公平责任原则

18.张某担任某市高一数学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张某服务期未满、学校数学老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张某在职学习。张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当地县人民政府 B.当地县教育局 C.教育督导室 D.省教育厅

19.在教育行政复议过程中,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内作出决定,并应制作复议决定书。

A.十五日 B.一个月 C.两个月 D.三个月 20.我国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于()。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叶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10题,共20分)

1.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关于教育行政部门责权利等方面的规定存在的问题是()。

A.重实体、轻程序 B.轻实体、重程序 C.轻权力、重责任 D.重权力、轻责任

2.根据法作用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和内容的不同,教育法具有两个作用

教育政策法规 第2页(共7页)

即()。

A.保障作用 B.规范作用 C.社会作用 D.引领作用 3.我国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上的不同。

A.内容体现 B.实施方式 C.根本任务 D.制定主体 4.教育法律规范一般具有两个特征即()。

A.规定性 B.操作性 C.规范性 D.概括性 5.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

A.行为准则 B.法律后果 C.法律文书 D.法律文件 6.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与企业法人的不同表现为()。

A.设立目的不同 B.设立依据不同 C.审批程序不同 D.经费来源不同 7.下列属于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的是()。

A.申诉权 B.人身权

C.参与教育管理权 D.评价教师权 8.按照我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应包括()。

A.学位 B.身体素质 C.籍贯 D.教育教学能力 9.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主观要件,其中过错包括()。

A.失误 B.故意 C.过失 D.损害 10.教育行政诉讼作为诉讼中的法律救济手段,其特点为()。

A.诉权专属 B.原告举证 C.标的确定 D.可以调解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0题,共10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1.当人类社会物质生产资料极大丰富以后,绝对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平等就可以实现。

()2.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法律是教育政策的基础和灵魂,教育政策是教育法律的特定表现形式。

()3.教育法的多变性主要是由于教育执法主体的多元性所致。()4.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基本内容。

()5.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在逻辑上是从属关系,教育法是属概念,教育法律规范是种概念。

()6.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享有参与制定教育法规或计划、听证、排除违法行政的请求和行政介入等权利。

()7.目前我国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方式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六种,这六种处分方式在所有学校都是适用的。

()8.教育法律责任是实施法律制裁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法律制裁则是实施教

教育政策法规 第3页(共7页)

育法律责任的主要方式。

()9.无论是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还是学校的教育保护职责,其产生的方式有法定与指定两种。

()10.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教育行政机关既具有上诉权,也具有反诉权。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任选3题,共18分)。

1.简述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2.简述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3.简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

4.简述教育法律救济的内涵及其作用。

五、论述题(12分)

结合实际,试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内涵与特点?并谈谈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哪几个方面?

六、案例分析题(20分)

2010年6月,某市公立初级中学新校区开始招生报名,当市民李先生来到现场,将户口簿交给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却让他出示工作证。给孩子报名上学看大人工作证干啥?这是在现场时李先生的疑问,而两位工作人员告诉他,此次招生只招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并拿出一页纸表示,学校有规定,这上面的单位工作人员孩子才可报名。纸上罗列的单位名称包括:市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政府办、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等。那么为什么不招别的学生呢?工作人员给出的回答是,“我们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今年只开4个班,资源有限。” 问题:

1.该校的作法合法吗?为什么?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相关部门应如何治理和杜绝上述情况?

教育政策法规 第4页(共7页)

《教育政策法规》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0题,共20分)1—5 BDABC 6—10 ACDAC 11—15 BBDAC 16—20 DABCB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10题,共20分)1—5 AD BC BD CD AB 6—10 AD AB BD BC AC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0题,共10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1—5 ×××√× 6—10 √×√××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任选3题,共18分)。1.简述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1)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2分)(2)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1分)

(3)依法治教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2分)(4)依法治教是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1分)2.简述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1)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2分)(2)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分)(3)保障按教育规律办教育。(1分)(4)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1分)(5)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1分)3.简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1分)

(2)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1分)(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1分)(4)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情况提供便利。(1分)(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1分)

(6)依法接受监督。(1分)

4.简述教育法律救济的内涵及其作用。

(1)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教育政策法规 第5页(共7页)

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2分)(2)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作用为:

第一,保护教育关系主体特别是教师、学生及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作用。(2分)第二,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预防和控制其职务违法侵权行为。(1分)

第三,标示教育法治,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作用。(1分)

五、论述题(12分)

结合实际,试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内涵与特点?并谈谈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哪几个方面?

(1)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2分)其不仅与违法行为紧密相连,也是教育法的一种特殊的强制力,而且是国家对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行为的不赞许态度。(2分)

(2)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4分)第一,必须有法律明文的规定。第二,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第三,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

第四,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以上四个特点必须要有论述,无论述者最多给2分](3)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4分)第一,有损害事实。

第二,损害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第三,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第四,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以上四个要件必须要有论述,无论述者最多给2分]

六、案例分析题(20分)

1.答:(1)该校的作法不合法。(3分)

(2)该校的作法之所以不合法:一是违反了教育的平等性原则,依照我国《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公民不分家庭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该校公然以“单位名称”区分标准来设定招生标准,有违教育的平等性原则。(2分)

二是违反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依照我国《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政策法规 第6页(共7页)的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教育活动不是对个人或小团体负责,不能因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公共利益。(2分)

三是违反了义务教育的就近入学原则,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原则,该校的作法是对法律所规定的就近入学原则的藐视。(2分)

2.答:(1)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链条所致。(1分)二是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不严所致。(1分)三是学校依法治校的法律意识淡漠所致。(1分)

(2)相关部门要治理和杜绝上述情况,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的规定,贯彻就近入学的原则。(2分)

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守教育平等性、公益性原则。(2分)三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给予学校直接责任人员警告、记过、撤职等行政处分,并给予学校通报批评等行政处罚。(2分)

四是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加强对相关主管部门的问责。(2分)

7.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篇七

专业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对职教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然而, 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制度尚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特别是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没有提出要求, 其制度上的缺欠, 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因此, 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职教师资的特点

(一) 职教教师素质的特殊性

在我国, 对职教教师的素质要求比普通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应更为严格。理想的职教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应有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精神与专业道德、教学测量与评量的能力、教学能力、教材编制的能力、专业知识的能力、专业技术的能力、职业教育的专业能力、人际关系及技巧的能力等。总之, 职教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 并且还应熟悉本专业的实践教学, 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 对职教教师的资格提出了“双师型”的概念。

(二) 职教教师的来源

目前, 全国只有11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一些高校的职教学院在专门进行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培养。这些院校的培养规模并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 因此, 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仍来源于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随着职业院校对教师学历水平要求的提高, 将有更多的普通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进入职教教师队伍。对这些研究生的师范教育能力、专业实践技能等如何进行考核, 这对职教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出了挑战, 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以职业教育的特点为基础, 参考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本文对我国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以下建议。

完善职教教师资格的种类

我国教师资格种类主要是按照学校的级别划分的, 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学科。这种划分不完善, 也不科学。因此, 应该完善教师资格的分类标准, 增加教师资格分类的维度。

美国教师资格证书是根据学科和学生发展水平划分的。这种分类提高了对教师从业资格的要求:不仅要有基本的学科知识, 而且, 要清晰地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日本的教师资格证书除小学外, 也是按照学科严格细分的。

根据我国对职教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应将职教教师的教师资格按照理论教学的范畴及实践能力进行深入细化。根据理论教学的能力可以细化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 根据实践能力可以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级。结合这两种维度, 对于职教师资的级别可以细化为16级。

由于上述划分方法已经包含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 因此, 可以将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统一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这种划分既考虑到了不同专业教师资格之间的区别, 又依据教学能力 (包括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对职教师资的资格进行了细化, 完善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种类。

改革教师资格的考试内容及考核方式

(一) 考试内容的改革

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还不完善。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具体规定了对教师身体条件、道德、学历、普通话水平的要求, 但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没有具体规定, 更没有对教育教学能力标准和相应的考核办法提出要求。

现阶段, 我国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 只要符合国家法规的要求, 通过普通话测试、教育实习等相关考核, 毕业时就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而对于教师资格的考试, 主要是针对非师范教育类学生, 以笔试方式考核《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而对于重要的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没有考核规定。因此, 改革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刻不容缓。

我国现阶段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 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而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是提高职教教师的综合素质。职教教师不仅应能够承担课堂教学, 而且须能够指导学生实践学习;职教教师不仅要有基本的专业知识, 掌握多种教育方法, 而且, 要有课程开发能力以及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 在职教教师资格的考试内容上, 可以参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进行改革。除了进行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外, 考试内容还应涵盖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知识、教材教法、教育科研方法等教育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内容应主要是教师所从事专业的实践技能, 例如, 对于汽车专业, 可以考取汽车维修工等级证书等。

(二) 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教师资格制度在不同阶段的取向, 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提出了教师资格制度的三阶段, 即学分 (课程) 本位阶段、技能 (知识) 本位阶段和实践 (能力) 本位阶段。学分 (课程) 本位阶段, 以学分 (课程、学位) 的认定作为资格认定的基础。技能 (知识) 本位阶段, 一般包括写作、通识知识、教材教法和学科知识、技能等考试。实践 (能力) 本位阶段, 修完规定的学分, 或者通过初次资格考试, 仅能取得临时证书, 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习才能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

参考国外的教师资格制度, 依据我国的国情, 可以重新设计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标准。第一阶段, 学分 (课程) 阶段, 以学分 (课程) 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的基础, 所有首次教师资格申请者都要参加考试, 取得合格成绩者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教学能力阶段, 修满一定学分 (取得相应的学位) 后, 还要进行教学能力的考试, 包括教育学知识、教材教法和学科教学知识等。通过此次教学能力考试者, 仅取得教师资格临时证书;第三阶段, 实践能力阶段。取得临时证书, 从教3年后, 考取实践能力 (初级) 。通过考试后, 可以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 (初级) , 可以按照从事教学的年限考取更高等级的职教教师资格证书。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职教教师资格证书的等级进行如下划分:获得初级教师资格证书后, 从教6年可以考取中级;获得中级证书后, 从教10年可以考取高级;从教20年后可以考取特级。但是需要在教学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考试内容仍然包括课堂教学、教材教法和学科教学知识等, 但是涉及的教学范畴将更为广泛。

对于职教教师的实践技能考核规定, 可以依据技术工人的等级设置标准, 设置实践能力考核的年限。以现行的汽车维修工等级制度为例, 汽修工等级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共五个级别。各级别的报考条件为: (1) 初级工:在同一职业连续工作二年以上或累计工作四年以上的;或经过初级工培训结业。 (2) 中级工:取得所申报职业的初级工等级证书满三年;或取得所申报职业的初级工等级证书并经过中级工培训结业。 (3) 高级工:取得所申报职业的中级工等级证书满四年;取得所申报职业的中级工等级证书并经过高级工培训结业。 (4) 技师:取得高级工等级证书并在本职业连续工作满十年或累计工作满十五年;或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获奖者。 (5) 高级技师:具有技师资格, 并在技师岗位连续受聘三年以上或累计受聘五年以上者。

(三) 规定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限

目前, 国外教师资格证书对其有效期限没有统一规定。美国国家教师证书的有效期是10年, 地方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3~5年;日本的普通教师资格证书终身有效, 但临时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台湾的教师资格证书也是终身有效的。

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没有明确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 一般情况下是终身有效的。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文件中指出:“教师资格一经取得, 非依法律规定不得丧失和撤销。”可见, 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是终身有效的。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是知识的创造者, 学习和创造能力是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每个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过程, 是教师丰富专业理论知识, 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而教师资格的终身制不能刺激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 我国应取消教师资格的终身制, 实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

职教教师只有掌握了最新的专业知识, 才能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业。因此, 职教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与时代同步, 不断更新。职教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可以5年为限。若超过期限, 可以加考相应的专业能力模块。若成绩合格, 可以再将同等级的教师资格证书延长5年。这样, 通过规范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限, 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制度上保证我国职教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利峰, 胡晓梅.关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文献综述[J].文教资料, 2008 (12) :93-95.

[2]王奇.关于中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S2) :184-186.

[3]王森.关于教师资格制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3) :56-57.

[4]吕鑫祥.中国高中后教育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3.

[5]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基于专业化取向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7]刘瑜.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6.

8.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篇八

2007年4月NCRE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笔试卷

重点及难点试题分析

通过运算符重载,可以改变运算符原有的

(A)操作数类型(B)操作数个数

(C)优先级(D)结合性

【试题考察知识点】只能针对自定义类型重载运算符。这就意味着操作数类型要有所变化,即至少有一个操作数的类型属于自定义类型,因此应选答案A;

【解题思路】重载的运算符保持其原有的操作数个数、优先级和结合性不变,因此只能选择A。

实际上,只要知晓其中一个知识点就能正确选择答案;如果两个知识点都掌握,则可互相印证,选答更有把握。不能正确选择答案的考生缺乏对运算符重载的这两项基本知识的了解。有些符号是一元运算符和二元运算符公用的,例如“*”既可以用于间接访问也可用于两数相乘,它们采用了相同的符号,但却是不同的运算符。有的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认为同一个运算符可以有不同数量的操作数,因此错误地选择了答案B。

【统计数据分析】本题有62.1%的考生答对,选择B、C、D的考生分别是16.2%、12.7%、8.9%。本题不是难题,但仍有很多考生被B项和C项干扰,同时看到本题的区分度主要表现在中等程度的考生。

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选择题

在语句cin>>data; 中,cin是

(A)C++的关键字(B)类名

(C)对象名(D)函数名

【试题考察知识点】cin是C++流中4个预定义流对象之一,其余的三个是:cout、cerr和clog。

【解题思路】很多考生几乎从学习C++的一开始就使用cin和cout,但却熟视无睹,缺乏对它们的了解,没有探究它们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东西。由于对cin和cout太熟悉了,因此误认为它们是C++关键字,所以答案为C。

【统计数据分析】本题只有32.9%的考生答对,选择A和D的考生分别是44%和17.9%。本题虽然是道概念性题目,但一大部分考生选择了A项,可见在学习中要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已知一个函数的原型是:

int fn(double x);

若要以5.27为实参调用该函数,应使用表达式 。

【试题考察知识点】本题考核函数调用的概念:C++中函数调用的一般格式为:<函数名>(<实参表>)。

【解题思路】函数调用是表达式的一种,是三种简单表达式(无运算符表达式)之一。常量和变量是另外两种简单表达式。

一些考生填错答案,反映出他们对函数原型、函数定义和函数调用没有明晰的概念,不能以正确的格式区分它们;或者未能正确理解表达式,不能从概念上把表达式与函数调用联系起来。正确答案是fn(5.27)。

【统计数据分析】本题有58%的考生答对,看来能有效地区别考生类型。

有如下定义:

class MA{

int value;

public:

MA(int n=0): value (n){}

};

MA *ta,tb;

其中MA类的对象名标识符是 。

【试题考察知识点】本题考核对象概念。

【解题思路】从概念上将对象和指向对象的指针区分开;同时能够将类和类的对象区分开。有些考生填写value,混淆了“MA的成员”和“MA的对象”。有些考生填写*ta,混淆了“MA的对象”和“指向MA的对象的指针”。 所以正确答案为tb。

【统计数据分析】本题有38.9%的考生答对。看来是比较难的,这能很好地拉开考生的分数。

2007年4月NCRE二级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笔试卷

重点及难点试题分析

在关系运算中,选择运算的含义是

(A)在基本表中,选择满足条件的元组组成一个新的关系

(B)在基本表中,选择需要的属性组成一个新的关系

(C)在基本表中,选择满足条件的元组和属性组成一个新的关系

(D)以上三种说法均是正确的

【试题考查知识点】本题考核的是与关系运算基础知识相关的概念。重点考查对选择、投影和联接三种关系运算的基本概念的把握。

【解题思路】选择运算是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投影运算是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属性组成新的关系;联接是将两个关系模式拼接为一个更宽的关系模式。作为基本概念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例如,要从教师表中找出职称为教授的教师,所进行的查询操作就属于选择运算。所以正确答案为A。

【统计数据分析】本题只有37.8%的考生答对,选择C和D的考生分别有28.6%和27.7%。说明很多考生对关系运算不太了解。

下列Case语句中错误的是

(A)Case 0 To 10

(B)Case Is>10

(C)Case Is>10 And Is<50

(D)Case 3,5, Is>10

【试题考查知识点】本题考核条件语句中的Select Case…End Select结构。

【解题思路】Case表达式可以是下列4种格式之一:

1.单一数值或一行并列的数值,用来与“表达式”的值相比较。中间以逗号隔开。

2.由关键字To分隔开的两个数值或表达式之间的范围。前一个值必须比后一个值小。

3.关键字Is接关系运算符,如<>、<、<=、=、=>或>,后面再接变量或精确的值。

4.关键字Case Else后的表达式,是在前面的Case条件都不满足时执行的。

由此可见C项中的“And”不符合表达式要求,而D项是将两种形式复合在一起,并不错误。所以答案为C。

【统计数据分析】本题只有19.2%的考生答对,选择A和D的考生分别有27.2%和45.4%。考生在学习时要记准用法,多进行练习,才能正确作答此类题目。

在窗体中添加一个名称为Command1的命令按钮,然后编写如下事件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a = 75

Ifa>60Then

k = 1

ElseIfa>70Then

k = 2

ElseIfa>80Then

k = 3

ElseIfa>90Then

k = 4

EndIf

MsgBoxk

End Sub

窗体打开运行后,单击命令按钮,则消息框的输出结果是

(A)1(B)2(C)3(D)4

【试题考查知识点】本题考核的是条件语句的执行流程,是基本概念。

【解题思路】题目中的语句是If…ElseIf…EndIf语句,其中的ElseIf语句是If…Else…EndIf语句的简化形式。本题的等价表示形式如下:

Ifa>60Then

k = 1

Else

Ifa>70Then

k = 2

Else

Ifa>80Then

k = 3

Else

Ifa>90Then

k = 4

End If

End If

End If

End If

因此,当变量a=75时,执行上面的语句,判断条件“a>60”成立,执行k=1,然后控制直接退出If…ElseIf…EndIf语句,执行语句“MsgBoxk”。所以输出结果为1,故答案为A。

【统计数据分析】本题只有17.7%的考生答对,有70.6%的考生选择了B项。该题是错误率最大的题,看来考生要特别注意语句If…ElseIf…EndIf的执行流程与Select Case语句的区别。

如果希望按满足指定条件执行宏中的一个或多个操作,这类宏称为_______。

【试题考查知识点】本题为基本概念,考核的重点是宏。

【解题思路】宏是Access中重要的对象之一,可以分为三类:操作序列宏、宏组和包括条件操作的宏。宏是由一个或多个操作组成的集合;多个宏可以组合在一起构成宏组;还可以使用条件表达式来决定在什么情况下运行宏,以及在运行宏时是否进行某项操作。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如果希望只是满足指定条件执行宏的一个或多个操作,可以使用条件来控制这种流程,这就是条件操作宏。所以答案为“条件操作宏”或“条件宏”。

9.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篇九

上海教师考试网(http://sh.zgjsks.com/)

上海中公教育(http://sh.offcn.com/)联合制作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属于独立自主性教育中关注环境的基本内容。

A.学习“安静”

B.学习开门

C.学习叠被子

D.学习浇花

【参考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独立自主性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活方面、动作方面、关注环境、待人接物、学习的自主性等方面。其中关注环境的基本内容有:儿童在团体生活中,必须清扫教室、清洗桌椅、擦拭器皿、浇花、除草、饲养小动物等。

2.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的创办人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黄炎培

D.梁漱溟

【参考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陶行知主张乡村教育、平民化教育。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

3.社区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

A.中国

B.英国

C.丹麦

D.美国

【参考答案】D

4.由于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他们对()的依赖性更大。

A.物质环境

B.精神环境

C.教育环境

D.社区环境

【参考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学前儿童的生长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他们对物质环境的依赖性更大。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尚在形成中,需要成人为其准备安全、卫生、舒适、优美、丰富、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儿童在适宜的物质环境中生活,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可获得可靠的保障。因此,答案选A。

5.儿童的发展是通过()。

A.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而发展的B.聆听教师讲授知识而发展的C.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而发展的D.观看电视卡通节目而发展的【参考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儿童的发展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

6.陈鹤琴对幼儿园惩罚所持的观点是()。

A.坚决反对

B.表示理解并支持

C.可以偶尔使用

D.在规定的原则下使用

【参考答案】D

7.幼儿教育目标的入手点是()。

A.思维

B.想象

C.任务

D.情感

【参考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人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8.()儿童经常通过模仿游戏学习和掌握实际劳动知识技能。

A.氏族社会时期

B.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C.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D.军事民主时期

【参考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每一个儿童在妇女们的哺育和熏陶下,逐渐了解家庭的贯例、氏族的礼法、历史传说、风俗禁忌和图腾信仰等。此外他们还要从旁边观察成人们的生产劳动情景,并在游戏中模仿他们的动作行为,如制作劳动器具、射箭、播种、收割等。这种模仿游戏为儿童学习和掌握实际劳动知识技能提供了机会。

9.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是()。

A.良好的工作伙伴与师生关系

B.教师的保育意识

C.保育员的工作态度

D.幼儿的自理能力

【参考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教师在保教结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10.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这就是()。

A.游戏教育化

B.教育游戏化

C.教育活动游戏化

D.游戏活动教育化

【参考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实施游戏化方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游戏活动教育化,二是教育活动游戏化。题干中提到的是教育活动游戏化。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1.创设环境时,____是依据,应把____落实到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及其每一项陕体的活动中。

【中公教育解析】目标 教育目标

12._______在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论点,为人类研究儿童、教育儿童指出了正确方向。

【中公教育解析】亚里士多德

13.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应从培养他的______入手。

【中公教育解析】道德情感

14._______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中公教育解析】家庭

15.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是在______年正式颁布实施的。

【中公教育解析】1996

16.对学前儿童实施_______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学前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

【中公教育解析】全面发展

17.幼儿园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

【中公教育解析】环境的教育性 环境的可控性

18.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____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中公教育解析】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9.简述福禄贝尔的“教学即生活”观点。

【中公教育解析】

福禄贝尔在对待家庭与教学科目时,认为“教学即生活”,强调只有当家庭与学校生活一致时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在课程与教育目的问题上,福禄贝尔有一段话至今仍发人深思,他认为,幼儿时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确定,如幼儿绘画并不是为未来成为画家做准备,教幼儿音乐并非以将来成为音乐家为目的,这些活动仍然为发展幼儿时期多方面人格所需,如个体需食物来补充营养一样。

20.简要叙述幼儿游戏的特点与功能。

【中公教育解析】

(1)幼儿游戏的特点:①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的活动;②幼儿游戏具有趣味性;③幼儿游戏具有虚构性;④幼儿游戏具有社会性。

(2)游戏的功能体现在:游戏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发展;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的发展;游戏可以提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优良性格的有效手段;游戏能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

21.简述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中公教育解析】

游戏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情感和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

(1)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①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幼儿的知识;②游戏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③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2)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既有现实伙伴间的交往,也有角色间的交往,有利于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各种社会准则,同时也有助

于幼儿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思考问题。

(3)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游戏对满足和稳定幼儿情感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以及消极情绪的疏导。

(4)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作用。游戏可以保障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的发展。另外,游戏的愉快体验对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简述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原因。

【中公教育解析】

(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2)家庭是人的第一个学校。

(3)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

23.如何教中班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

【中公教育解析】

(1)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与人交往;教给幼儿交往的技巧;通过角色游戏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一些专门设计的活动来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2)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正确引导幼儿的竞争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幼儿说谎行为的纠正;幼儿告状行为的纠正。

四、论述题(共24分)

24.为什么说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公教育解析】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

(1)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2)全面发展是针对片面发展而言的,偏重任何一个方面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也不意味着个体的各个发展侧面可以各自孤立地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保证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同时,应注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和谐与协调。

(3)体、智、德、美诸方面统一于幼儿个体的身心结构之中,体、智、德、美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体、智、德、美四育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教育力量,落实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之中。只有正确认识四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

25.试析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中公教育解析】

(1)皮亚杰提出儿童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要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将儿童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5岁)。

(3)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

上海教师资格面试群:283299093强化备考微信号:shjsksw

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篇十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问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4.60年代初,()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A.布鲁纳

B.桑代克

C.皮亚杰

D.廖世承

5.在教育心理学看来,()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

6.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

D.信息论

7.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年。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8.()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9.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方法是()。

A.测验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10.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是()。

A.观察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如何学

B.如何教

C.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D.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E.如何管理学生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体现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疾病 E.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学生这一因素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A.群体差异

B.年龄差异

C.性别差异

D.学习方式差异

E.个体差异

5.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任务包括()。

A.描述和测量

B.解释和说明

C.预测和控制

D.探索和发现

三、填空题

1.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 ______、_______。

2.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_______环境两部分,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等。

3.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社会文化研究。

4.__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教育心理学是_____心理学中的一种。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2.学习过程 3.自然实验法 4.教学过程

五、简答题

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六、论述题

试述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略。

2.B[解析]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中可看出该研究方法为观察法。

3.D[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4.A[解析]成熟时期西方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5.C[解析]教学环境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对学生认知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它是课堂管理研究的重要范畴。

6.A[解析]在成熟时期,人本主义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7.A[解析]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一事件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8.B[解析]四方面有各自的研究范畴,主动性研究是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过程;反恩性研究是研究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合作性研究是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学与教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社会文化研究是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

9.A[解析]测验法是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方法。

10.C[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五种要素,分别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ABC[解析]略。

3.ABCE[解析]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中主要体现为帮助教师了解问题、预测干预学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和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方向。

4.AE[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它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即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属于群体差异,而学习方式的差异属于个体差异。

5.ABC[解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质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三、填空题

1.教材课程 2.社会 3.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 4.评价/反思过程 5.应用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狭义的教育心理学,它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自然实验法:就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4.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蜿蜒曲折的过程,从最初的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l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特点: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等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这一时期的特点:出版书目的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

1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篇十一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统计法律是《中华民国统计法》。( )

2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但在特殊情况下,统计机构可以超越职权。 ( )

3统计人员在进行政府统计调查时,必须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工作证件。 ( )

4属于绝密级的统计资料,必须发表时,先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全国性数字由国家统计局批准,地方性数字由地方人民政府统计局批准。 ( )

5统计人员应当如实报送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并对所报送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 )

6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属于国务院决定予以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 ( )

7统计违法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故意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 ( )

8当事人对所受行政处分不服的,可以要求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 )

9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 )

10《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规定,对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实行统计继续教育。 ( )

四、简答题(答出基本概念和要点;4道题,每题5分,共20分)

1统计法的基本作用。

2统计人员的职权。

3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4统计违法案件立案的条件。

五、案例分析题(答出正确结论,结合相关法规进行必要的分析;2道题,每题5分,共10分)

1某县统计局在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某企业报送的劳动工资报表少报了20万元劳动工资,县统计局对该企业的统计员张某给予了一定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

请问:(1)该企业的行为属于何种统计违法行为?

(2)县统计局对统计员张某的罚款处罚是否正确?为什么?

(3)若你认为对统计员张某的罚款处罚不正确,那么正确的处罚应该怎样?

2某地级市一家企业涉嫌虚报产值,被市统计局予以行政处罚。该企业对市统计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

请回答:(1)该企业可以通过何种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2)简要分析可供该企业选择的具体维权途径。

参考答案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6√7× 8×9√10√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答:统计法的基本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1分),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1分);

(2)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3分)。

2答:统计人员的职权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人员具有依照《统计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1分);

(2)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依照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1分);

(3)统计人员有权检查统计资料的准确性(1分),要求改正不确实的统计资料(1分);

(4)统计人员有权揭发、检举统计调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1分)。

3答:统计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在统计活动中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规定(1分),对统计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形成侵害的行为(1分)。

统计违法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1)统计违法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分);

(2)统计违法行为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1分);

(3)统计违法行为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1分)。

4答:立案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分);

)1)有明确的行为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1分);

(2)经初步审查,有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1分),情节较重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1分);

《3)按照职责与分工规定,属于统计执法检查机关管辖范围内的(1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答:(1)该企业的行为属于瞒报统计资料的行为(1分),是低于实际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符合瞒报统计资料“实多报少”的特征。

(2)县统计局对统计员张某的处罚不正确(1分)。因为张某不是合法的被处罚主体。张某是代表该企业上报统计资料的,其行为应当被视为该企业的行为(2分)。

(3)正确的处罚应当是对该企业给予警告,罚款(1分)。

2答:{1)该企业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分)。

(2)该企业可以向本省统计局或本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1分),对行政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向企业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分)。该企业也可以不经行政复议,直接向企业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分)。对行政诉讼裁决仍不服的,可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1分)。

连连看

北京市2010年统计从业考试报考人数创新高

北京市201 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报考工作于近期落下帷幕,全市近1 9800名考生分别在1 8个区县办理了报考手续,报考人数创近年新高。

北京政府统计系统为做好今年的报考工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为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社会认知度,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提前1个月通过《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北京统计信息网向社会发布了考试公告,并转登在北京统计信息直报网,便于基层统计人员了解相关信息,各区县统计局、调查队也积极采取措施做好报考准备工作。二是在考试公告中要求考生采用“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的报名方式,不仅提高了报考工作效率,缩短了考生排队等侯时间,而且增强了考试管理系统中考生信息的准确度,为后期的阅卷登分及办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三是要求各区县保证考试用书及时到位,做好教材供应工作。

12.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篇十二

一、当前中职师资来源分析

(一) 专业本科毕业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大批各专业本科毕业生来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也成为我国中职教育的中流砥柱。1954年11月24日, 教育部发布《中等专业学校章程》提出了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学历要求:“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 一般应具有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 其中某些技艺性较强的专业教师, 亦可为专科学历,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 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 其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实习指导教师, 一般应具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以上学历。”经济体制改革初期,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任职资格没有多大变化。如1986年6月26日, 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对中等技术学校的文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的学历要求同1954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规定的相同。但同时指出:“注意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四级以上技工、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其强调实践的意旨可见一斑,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师往往是通过基础教育教师的聘任标准聘任的中职教师。

(二) 其他教师转型为专业教师

随着大批中职教师的退休, 中职教育出现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由此出现了大批转型的中职教师。主要来源:1.中职文化课教师转为专业教师。当前,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为文化课教师转型。近年来国家、省组织在岗教师培训越来越多, 显示了对提升教师执业能力的重视, 当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有师资力量的明显不足。2.基础教育教师转型为职业教师。由于对专业的热爱和其他个人原因, 一部分基础教育教师主动要求转为中职教师。

(三) 学校自主招聘专兼职教师

1990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指导纲要 (试行) 》的通知中指出:“要认真作好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师资的培养、选聘工作;要特别重视技能教师的培养, 要就地选聘一些能工巧匠, 担任技艺指导, 并经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或实践, 使各类教育的文化课师资也能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学校“文气十足”的教师队伍无法满足新专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开设新专业、丰富老专业的需要, 一些学校主动从社会、工厂聘任一些技术水平高的技工人员作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职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 而每种渠道都不能满足中职教育独特的教育特殊性即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高级技术人员的要求。

二、当前中职师资的突出问题分析

1.一些老教师的专业技能落伍, 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 许多专业已经更新, 许多老专业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而淘汰, 而很多老教师缺少创新能力, 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造成了用过时的技能面对新形势的问题。

2.“师”性强, 而“技”性不足的问题。从基础教育转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课素养, 但是专业技能相对薄弱, 这虽然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 思想品德的提升, 但对学生针对性的技能培养相对缺乏。尽管通过在职培训可以缓解矛盾和问题, 但是这些教师专业程度有限。

3.“技”性强, 而“师”性不强的问题。学校主动聘任的兼职教师专业技能较高, 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但是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相对滞后, 这部分教师教育素养严重不足, 且稳定性不强。

三、专属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需达到的要求

从现实和长远来看, 用现有的通用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无法完全满足中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通过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但是只能缓解教师技能不足的问题, 而无法根本性的解决问题。制定相对独立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是我们努力解决这些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使任课教师既要具有“师”的性质, 又要具有“技”的性质。“师”的性质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以及高尚的师德修养。“技”的性质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其核心就是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修养的中职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资格认证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 师德师能方面

1.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2.对教育法规有一定的了解;3.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品德修养;4.了解并理解中职教育的特殊性, 特别是具有一定的品德教育能力;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6.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善于引导学生;7.具有创新精神;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9.身心健康, 具有积极的心态;10.就业心理辅导能力;11.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工作;12.具有课程设计能力。 (包括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 ;13.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14.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 专业理论方面

1.了解所教课程的发展现状以及本地区本专业的发展情况;2.了解所教课程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3.了解所教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4.熟悉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 专业技能方面

1.了解专业的职业标准;2.具有高超的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能力;3.能够辅导学生示范操作各种本专业工具、机器、设备;4.能够灵活使用各种本专业的工具、机器、设备;5.思想开放, 不保守, 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上一篇:个体贷款流程下一篇:语文课题组工作阶段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