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信息网格高性能调度技术中应用程序调度模型的研究(共10篇)(共10篇)
1.地理空间信息网格高性能调度技术中应用程序调度模型的研究 篇一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殷鹏
一、引言
淮北矿业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年产1600万吨的国家特大型煤炭企业,是我国工业企业500强之一。所属的17个生产厂矿、十多个地面厂等基层单位跨越安徽省北部的三个市,分布在方圆几千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各矿、厂均设有35KV或6KV变电所,约60多座。其中,由电力部门区域变电所供电的就有30多座,构成了一个较大型的企业电网。加强用电管理,降低吨煤电耗,成为企业增强赢利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下属各厂矿用电系统实行统一监控和调度,并将用电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需求分析
淮北矿业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电力调度延用变电工定时抄表、电管部门定时查询数字这种原始的方式,预防事故和节约电能的能力差,不能适应煤炭生产、建设发展和安全运行的`需要。我国正陆续推行“分时电价”,每天早8点至晚期10点为企业高峰用电时段,这段时间电价将是每天晚10点至早8点低谷用电时间电价的2~3倍。集团公司矿、厂点多且分散,35KV变电所有20个,6KV变电所有12个,电源来自电力部门区域变电所,管理十分困难。因此建立集团公司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十分必要。
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该系统主要功能是完成实时数据采集、处理、监视与控制。其中包括各厂矿RTU实时信息的接入和处理,实时显示电网主接线图和运行工况,实时反映发电厂、变电所的电气运行工况,实时统计用电负荷并计算超欠量,电网异常事件进行事故报警并实时打印事项,生成调度报表等。该系统总体规模为:对32个由电力部门区域变电所供电的变电所进行监控。
三、系统建设
为了保证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经过综合比较,集团公司最终选择了山东鲁能积成公司作为系统集成商。经过一年多的设计和施工,该系统于近日基本完工。系统设计综合考虑了企业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发展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满足企业在电力信息管理上不断提高的要求。
2.地理空间信息网格高性能调度技术中应用程序调度模型的研究 篇二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 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像,结合实际,掌握GPS汽车导航技术,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的传递等内容,通过具体案例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2) 通过搜集资料、图像,进行分析对比,以加深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与科学观?
4)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型及课时】
新授课(共2课时)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制作相应课件,展示RS、GIS、GPS和数字地球的相关图片,以形象直观的图来消除学生对“3S”的神秘感。
要多采用实例教学法,教师应在课前到网上搜集有关“3S”技术的运用实例,以加深学生对“3S”的理解,并借此突破难点和掌握重点。
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以区别RS、GIS、GPS三者的不同,如概念、工作原理和用途等。
运用网络示意图,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工作过程和不同用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灾区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给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抗震救灾的胜利立了大功。这就是地理信息技术中其中一种技术——神奇的遥感。
那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他究竟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教师]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板书]2.应用——广泛
[教师]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过渡] 获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动用大量人力与物力,经十年才作出一幅图。但现在利用遥感花很少的时间与金钱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人眼的波段太窄,许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双脚又由于许多因素限制,许多地方不能涉足。”而遥感突破了这些限制,它真正成为了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正因为如此,在汶川地震中才立了大功。那么什么是遥感呢?它的用途怎么那么大呢?
[板书] 二、遥感(RS)
1.概念:
[教师]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点击课件,展示下图:
SHAPE MERGEFORMAT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教材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遥感功能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据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图1.5和图1.6思考飞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差异。
[教师] 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教材图1.5(左图)是飞机遥感影像,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通过微波遥感,透过层层云雨阴隔而得到的图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5(右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情况。课本图1.6(左图)是卫星遥感影像,同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
可见,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感技术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点拨] 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点拨] 同意。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
[过渡]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GPS,历时,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什么是GPS?它的作用有哪些呢?
[板书]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3.地理空间信息网格高性能调度技术中应用程序调度模型的研究 篇三
在粗糙集的基本概念上,基于上、下近似集定义了二维离散空间中的粗糙区域和粗糙模型,用粗糙模型描述二维离散空间中的模糊地理对象,并给出了粗糙区域的3种类型:确定-确定类型、确定-模糊类型、模糊-模糊类型.在离散空间的空间连接计算理论RCC-D-5的基础上,定义了模糊地理对象拓扑关系之间的.拓扑约束关系,并依据概念临近推演和拓扑约束关系,研究得出二维离散空间中简单模糊地理对象之间的73种全拓扑关系,并基于4×4相交包含矩阵进行了描述,使得复杂的拓扑关系在计算机中描述和表达成为可能.
作 者:高振记 高勇 张毅 邬伦 GAO Zhen-ji GAO Yong ZHANG Yi WU Lun 作者单位:高振记,GAO Zhen-ji(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深圳,518055)
高勇,张毅,邬伦,GAO Yong,ZHANG Yi,WU Lun(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4.地理空间信息网格高性能调度技术中应用程序调度模型的研究 篇四
2013年8月6日在矿领导的正确指挥下,根据调度室的工作实际,期间我部门在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的工作协调、调度等方面,结合相关安全技术措施和工作安排认真组织和指挥生产调度,确保了测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调度流程简述:
9:03—9:52 相关人员和施工材料组织到位,准备工作全部完成;9:57—11:00 对1号主扇测定完毕;12:04——13:04 对2号主扇测定完毕。
二、主要通风机测定期间的调度安排:
我部门对此次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高度重视,在工作前,调度室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调度室工作无间隙传达和交接,当班调度员通过学习安全技术措施,深刻理解了测定的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我部门安排2名调度员参与对整个过程的协调、调度和指挥,对工作任务实行全程跟踪和安排解决。其中由调度员赵悦文主要负责与井下施工点沟通,并对重要的电话汇报信息在调度工作日志上按要求做好记录,由调度员白杰负责与南风井主扇沟通,严格明确了每个人责任和工作任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在测定期间,我部门调度员认真贯彻落实现场总指挥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通知、指示、命令,并与调度对象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做到固定任务传达提前及时准确、临时任务做到说明详细无误,安排合理,尽可能缩短工作任务完成的时间,保证了此次测定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
三、主要通风机测定期间出现的问题:
1、根据安全技术措施,在测定期间,施工人员不得入井,而在在实际测试开始前,依然有机电运输队的施工人员入井,并要求上9煤施工,我部门调度员及时制止,确保了主要通风机测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2、在测定前的准备工作中,调度员时时调问测定的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其中在9:40调问35kv变电所机电动力部和机电运输队相关人员是否到位的情况时,上述两单位人员仍然没有抵达,调度通过电话联系通知相关人员达到35kv变电所。
通过此次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工作整个过程的调度、协调,我部门调度员在学习各项规程措施及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理论联系实际,熟悉了生产情况,得到了知识的洗礼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提升调度员整体素质,对提高调度室作为指挥中心的水平有重要作用。
骆驼山煤矿调度室
5.地理空间信息网格高性能调度技术中应用程序调度模型的研究 篇五
摘要
一,问题的背景
二,问题的重述 三,模型假设 四,符号说明 五,问题分析 六,模型建立与求解
5.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分析
5.1 问题(1)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5.1.1 二体问题模型
已知二体问题中m相对于m的运动轨迹是用轨道来描述的,根据开普勒定律的数12学描述,我们知道上述二体问题的轨道方程为:
hr(1)
1ecos式中表示引力参数,查阅资料得月球引力参数4903km3/s2,h表示角动量,e表示偏心率.嫦娥三号轨道为椭圆轨道,其中0e1式中分母将随着的变化而变化,且不可能为零,因此相对位置矢量仍保持有界,并在近地点处有最小模值rp.当180o时,式1取最小值,r达到最大值.该点称为远地点,其径向坐标记为ra,得:1ecosh21ra
(2)
1e同理当0o时,得:
h21rb
(3)
1e已知嫦娥三号近月点远月点分别为15km,100km月球平均半径为1737.013km.带r h2入(1)(2)式中可求得长径ra=1837.013km,短径rb=1752.013km,偏心率e可根据解rarb85e0.023683.又已知角动量方程 椭圆偏心率方程求得erarb3589.026hvxx
(4)
rx将ra,rb与e分别带入(2)式(4)式与(1)式(4)式可得相应远地点与近地点嫦娥三号的速度va1.692km/s,vb1.614km/s.5.1.2
制动段飞行动力学建模与制导律设计该段中,着陆器距离月面相对较高,且着陆器走过的月面距离比较长,将月球视为平面建立模型会带来较大的偏差.因此,制动段有必要将月球视为球体来建立均匀球体下的三维软着陆模型.制动段推进系统采用常值推力方式,通过姿态控制来完成制动力方向的改变。
均匀球体下的三维软着陆动力模型
首先定义几个坐标系。(1)参考惯性坐标系Orxryrzr:原点Or位于月球中心,zr轴月心指向初始软着陆点,xr轴位于环月轨道平面内且指向前进方向,yr轴与xr轴、zr轴构成三维直角坐标系。该坐标系仅用于主减速段和该段的制导律设计中。(2)下降轨道参考坐标系Ooxoyozo:原点Oo位于着陆器质心,zo轴由月心指向着陆器质心,xo轴位于当地水平面内且指向着陆器前进方向,yo轴与zo轴和xo轴构成直角坐标系。(3)着陆器体坐标系Ooxbybzb:原点Oo位于着陆器质心,xb轴位于推力矢量延长线上,沿推力方向为正,yb轴和zb轴分别根据着陆器上仪器设备的安装而定,并与xb轴构成直角坐标系
坐标系定义及推力矢量位置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图1给出了软着陆过程中几个坐标系的示意图及着陆器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图2给出了制动推力矢量F在下降轨道参考坐标系中的位置。用推力方位角和推力仰角描述推力F与坐标系Ooxoyozo之间的位置关系,定义为:推力方位角绕正zo轴旋转为正,推力仰角绕负yo轴旋转为正。
分别用U,V,W表示着陆器下降速度在坐标系Ooxoyozo三轴上的分量。若忽略月球自转,同时引入质量方程,可利用球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的关系最终得到如下软着陆动力学模型:
FcoscosUWV2Umrrtan.FcossinVWUVVmrrtan.FsinmU2V2W2mrr
.rW.Vr.FmIspge.式中,m为月心引力常数;r为着陆器矢径;ve为推进系统的比冲,s;ge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vege为常量。
自环月轨道近月点开始的软着陆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可写为:
xu,yv,zw.uaFcoscos.vaFcossin.waFsingm终端约束条件除了三轴速度分量的主要约束外,还包括高度方向的位置约束,表示如下:...2燃料最优制导律设计
2.1最优控制问题的提出
式(1)表示的软着陆动力学模型显然是一个线性动力学模型,直接求解最优控制问题比较复杂,且难以获得解析形式的表达式,通常需要利用给定初值进行迭代的方法求解,不利于在飞行器上实现自主控制。因此,需要对软着陆模型进行简化。首先引入两个假设:(1)平面月球假设,即假设月球表面为平面,引力场均匀,且月球引力加速度为常数;(2)质量不变假设,即着陆器的质量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认为是不变的,亦即推力加速度为常值。对于平面月球假设,参考坐标系与下降轨道坐标系Ooxoyozo的瞬时坐标轴一致,分别用u,v,w表示其速度分量。
上面的假设仅用于下面的单步优化计算中。在此假设前提下,式(1)所表示的动力学模型可简化为:
由于软着陆制动段需要抵消较大的初始速度,因此应将燃料消耗作为优化目标。对于制动段的连续制动控制,燃料最省可转化为着陆过程所需时间最短,于是定义性能指标函数:
Jdt 0 tf~=**,使得着陆器在最短时间内由初值X 求解式(5)的最优问题,就是寻求最优控制u0*T转移到终值Xf。而与之对应的状态方程的解X即为软着陆的最优下降轨迹。
对于式(4)和式(5)表示的优化问题,通常是通过过给定初值进行迭代的方法求得协状态变
*~。为简化其迭代运算,文献[4]利用当前状态进行推力方向角控量或中间变量,最终获得最优控制u*~=**即可制量的单步优化,即在剩余时间间隔[0,tgo]内进行局部时间的优化,这样控制量u*T通过每一步的优化计算不断更新。
2.2次优解析制导律设计
根据嫦娥三号具体飞行情况:自近月点开始的软着陆其轨道面内纵向水平初始速度远大于另外两个方向的初始速度,即u0》v0(w0)。因此,反推制动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消水平初始速度u0,这样推力仰角可认为是小量,而推力方位角1800。于是对于式(4),利用最大值原理,可以得到如下4个方程:
uf(aFcos0)tgou0uf(aFsin0)tgov02aFk2tgo wf(aFk1gm)tgow0232aFk2tgo(aFk1gm)tgozfw0tgoz062
上面的方程组含有4个未知数0,k1,k2tgo,解这个四元方程组即可得到4个未知数,亦即间接得到了这个简化模型下单步最优问题的解。
求解推力角控制量前,首先估算剩余时间t。由式(6)前两式易得: tgo(UfU)2(VfV)2aH
式中,(U,V)和(Uf,Vf)分别为着陆器在当地水平方向当前时刻和终端时刻的两个速度分量;aH为当前时刻推力加速度的当地水平分量。
同理,由式(6)前两式易得推力方位角控制量*的表达式:
0arctan*VfVUfU
下面求取推力仰角。结合式(6),直接写出径向加速度的表达式:
arWaFk2gm6(rfr)2(2WWf)tgo2tgo.式中,(r,W)和(rf,wf)分别为径向(高度方向)的当前时刻和终端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分量。于是,将式(9)代人式(1)第3式中,即可得到推力仰角控制量:
arcsin*armr2U2V2raF
式中,为当前时刻推力加速度的大小。式(8)和式(10)即为单步优化最优控制量,它们只决定于着陆器的当前状态和终端约束条件,且都为已知或通过星上设备测得,因此制导律可利用简单计算实时得到。
2.3推力角前馈项的引入 由2.2节可知,式(8)和式(10)两式表示的推力角制导律与初始位置和速度无关,并不能纠正由初始条件带来的偏差。而实际飞行中,软着陆初始位置和速度偏差的存在将对着陆点水平方向的位置精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考虑在制动段下降之前,在式(8)和式(10)推力角控制量的基础上分别引入前馈项,用于消除初始偏差对着陆精度的影响。
由图1和图2可知,和0分别控制当地水平面内横向和纵向的位置和速度。因此,根据初始位置和速度偏差的正负和大小,就可以给出两个控制量的前馈项为
5.2 问题(2)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第四阶段
根据问题的分析,该段中嫦娥三号着陆器进入快速调整阶段,由于距离月球表面很近,且调整下降的时间很短,水平速度很小,因此我们将经过的月球表面视为平面,并以此建立月球平面直角坐标系.图
4、月球平面直角坐标系
图示月球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嫦娥三号着陆轨道的第一制动点在月球表面的投影为原点O,Z轴垂直于月球表面,X轴指向嫦娥三号运动的方向,则嫦娥三号的下降轨迹位于此平面内.根据重力转弯软着陆的情况,反推力Fthrust的方向与嫦娥三号运动方向相反.则我们得出如下动力学方程
&&xVx(Fthrustcos)/m(FVx)/(mV)&&zVz(Fthrustsin)/mgm(FVz)/(mV)gm
上式中,m为飞行器质量,因时间很短,我们设其为常量;(常数)为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在本阶段,我们认为其始终垂直于X轴即月球表面,为嫦娥三号速度矢量v与X轴的夹角,以X轴开始逆时针旋转为正,V为嫦娥三号速度的模.在运动速度v垂直于它的方向还可以建立如下动力学方程 &hvcos &v(F/m)gugmcos &(gmsin)/v &cgu m这里,我们补充了高度方向的微分方程和质量变化方程;其中为速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由竖直方向逆时针转动为正;常数c为燃料秒消耗量;u为制动力的开关量,以图4中F所示方向为正。
由以上两式表示的推力角制导律与初始位置和速度无关,并不能纠正由初始条件带 VVx2Vz2来的偏差。而实际着陆过程中,软着陆初始位置和速度偏差的将对着陆点水平方向的位置精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考虑在制动段下降之前,在上式推力角控制量的基础上分别引入前馈项,用于消除初始偏差对着陆精度的影响。由图1和图2可知和0分别控制当地水内横向和纵向的位置和速度。因此,根据初始位置和速度偏差的正负和大小,就可以给出两个控制量的前馈项为:
KyerrKVVerr KxerrKUUerr
上式中,Kx,Ky,KV,KU为推力角控制量的前馈项系数,可通过仿真得到;U,分别为纵向和横向的速度分量;以制动段初始点为起点,为与着陆器位置有关的参数。则着陆器经过的纵向和横向的月面距离可表示为:
LRm(0)
SRm(0)sin
于是,综合上式即可得到软着陆制动段燃料次优前馈解析制导律:
4.1 着陆段垂直动力学模型
在该阶段中, 着陆器的位置距离月面非常近, 并且着陆器几乎完全沿竖直方向快速下降.因而, 该段仍可采用平面月球动力学模型,。在理想情况下考虑, 着陆器在100m至30m进行精避障着陆段沿竖直方向下降, 则可在平面月球二维模型基础上简化为一维垂直动力学模型, 即要求着陆器的飞行路径角γ = 90°.因此, 该式可简化为 yWF.u/mgm(u为制动推力,F 的开关控制量)。着陆段一维垂直下降过程如图所示...假设推力F大小固定的情况, 先关后开是最简单的着陆方式.于是, 着陆器依次经过悬停、匀加速过程.两个过程均符合牛顿定律, 易得开关切换高度
22v0vl2l2(a2lh2la1lh0l)h1I
2(a2la1l)
其中, 合加速度a1laF1lgm, a2laF2lgm.鉴于对着陆的安全性考虑, 因而要利用光学敏感成像技术对着陆区域进 行成像勘察,要求嫦娥三号悬停在距离月面100m处,对着陆点附近区域100m范围内拍摄图像,并获得三维数字高程图。分析三维数字高程图,避开较大的陨石坑,确定最佳着陆地点,实现在着陆点上方30m处水平方向速度为0m/s。所以着陆段初始要进行短时间的悬停,且由于着陆段时间很短, 因此应保证着陆器平缓下降, 尽量避免受制动发动机的开关冲击。于是, 可考虑采用F=F(t)的等效变推力制动方式。
首先给出计算的初始条件.假设着陆器初始质量2200kg, 采用1500~7500 N 的变推力系统, 推力比冲为300 m/s.着陆器从200 km×15 km 高度的椭圆转移轨道近月点开始软着陆, 制动段终端高度为2 km, 三轴终端速度分量皆为0;接近段终端高度为100 m, 终端速度为0;要求着陆段关机高度不小于4 m, 可以看出, 软着陆飞行轨迹和制导律的设计是有效的。5.2 着陆精度仿真分析
6.地理空间信息网格高性能调度技术中应用程序调度模型的研究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的研究,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据此完成1~2题。
1.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①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进行监控
②对生态环境和气象变化进行监控,及时对西部大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③对无人区进行长期勘探
④可以直接对西南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遥感能够在无人区进行长期勘探,但不能对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直接的治理。
2.在对西部进行科考时,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其优点主要是()A.能为科学家提供准确精密的三维坐标数据信息 B.可以对陆地、天空和地下提供直接拍摄图片 C.服务过程有定时、间断性特点
D.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随时读取各种信息资料 【答案】 A 【解析】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B.②③④ D.①②④ 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保存绘制各种地图,综合分析比较各种地图数据,并进行空间分析。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据此完成3~4题。
3.下图中的甲、乙两区域是两颗卫星在某一时刻分别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
A.甲等于乙
C.甲小于乙
【答案】 C 【解析】 由经纬网的性质可知,低纬地区的经线距离大于高纬地区;甲图跨经纬度为5°,而乙图跨经纬度10°。
4.下面关于甲、乙两区域卫星图像的解析正确的是()A.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西北方向
B.甲区域为温暖广阔的浅海,渔业和石油资源丰富 C.乙区域分布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但破坏较为严重 D.甲、乙两区域为热带草原、牧场广阔,牛羊成群 【答案】 C 【解析】 由经纬网定位可知,乙区域应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2012·日照高一质检)下图是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
B.甲大于乙 D.无法确定 895米,距离赤道仅300多千米,其峰顶雪冠正面临着在50年内消失的威胁。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影像的获取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C.地理信息系统(GIS)
6.利用此项技术可直接()A.分析水灾损失
C.分析矿产种类
【答案】 5.A 6.B 【解析】 影像的获取主要利用遥感技术,利用该技术可获取矿床露头的信息,但不能确定位置。
7.(2010·江苏)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答案】 A 【解析】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进行线路的模拟及趋势的分析。(2012·合肥一中高二测试)读2010年12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全国气候旱涝分布图,回答8~9题。
B.遥感 D.数字地球 B.获取矿床露头信息 D.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D.数字地球
8.造成华北地区干旱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
C.高气压
B.准静止锋 D.暖锋
9.监测干旱发展动态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 8.C 9.B 【解析】 本组题以我国气象旱涝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干旱形成的原因及监测干旱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回答10~11题。
B.遥感 D.数字地球
10.(2010北京西城二模)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A.GPS—RS—GIS
C.GIS—RS—GPS
【答案】 D 【解析】 农民利用RS技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利用该系统把影像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为GPS,最后利用该系统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
11.(2010北京西城二模)“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答案】 D 【解析】 “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是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因此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12.对1997年与2007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最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B.RS—GPS—GIS D.RS—GIS—GPS A.城市交通流量
C.城市地域结构
【答案】 C
B.城市商品零售价格 D.城市居民人均收入
【解析】 不同时期土地的利用模式不同,商业用地、工业地用、居住用地范围会有变化,故图层叠加能够分析出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读“车载GPS导航监控原理示意图”,完成第13~14题。
13.(2011年浙江六校)图中M表示()A.制作GPS接收机
C.生成电子地图
【答案】 C 【解析】 纸质地图信息数字化后录入地名坐标信息,即生成电子地图,将该电子地图输入车载GPS,则可进行路线规划和导航。故选C。
14.(2011年浙江六校)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是()A.车载GPS所在道路的拥堵状况 B.车载GPS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C.车载GPS所在车辆的违章信息 D.车载GPS规划的导航路线
B.分析交通状况 D.计算三维坐标 【答案】 B 【解析】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GPS的利用,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反映其所在位置,即当地地理坐标。
二、综合题(共22分)15.(2011·山东淄博高二质检)青藏铁路建设的科技含量极高,在其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运用了3S技术。据此完成下列问题。(8分)(1)设在西宁的指挥中心可以对青藏铁路上正在运行的列车随时进行测量并追踪列车所在的方位,了解列车的运行状况。其所采用的技术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若要在青藏铁路沿线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请举例说明考察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3)如图所示,根据三颗卫星提供的资料,运用数学原理就可以计算出地面________物体的位置。若有四颗卫星提供资料,除了可以进一步提高定位的________外,还可以迅速计算出________物体的空间位置。
(4)进行下列工作主要应用了3S技术中的哪一种技术(用简称表示);农作物估产________;城市基础设施管理________;导弹的精确制导________。
【答案】(1)GIS GPS(2)用遥感技术(RS)获得不同地质状况的影像资料,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导航定位,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趋势分析等。
(3)静止 精确度 运动(4)RS GIS GPS 【解析】 本题结合青藏铁路和开通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在铁路规划、建设、运营中的应用。同时考查了3S技术的特点及其具体应用领域。
16.“科技兴农”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下图为利用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的图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图示植物反射波谱的制作,依靠的技术是()A.传统测绘
C.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D.GPS技术
(2)在这种技术下,所获得的地图中农作物的表示颜色为____ ________。
(3)根据不同地物和地物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的原理,下列选项中可直接利用这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是(多选)()A.水体污染的判断 B.城市大气质量状况的分析 C.洪水分布区的变化 D.森林面积变化 E.人口数量的变化 F.城市违章土地利用的监控
【答案】(1)B(2)红色(3)A、B、C、D、F 【解析】 本题通过作物生长状况与反射波的关系,考查遥感技术的相关内容。由题目条件及图示可知:①不同的地物及地物不同状况的反射波存在差异;②题目现象及图示的获得是一种由面上分析到点、线验证的工程过程,应为遥感技术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本题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遥感。
17.(2012·江苏连云港高二质检)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图中左下角日期为拍摄日期)
(1)关于材料一中各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双选)A.滨州市的等级比济南高,服务范围比寿光小 B.图示区域的城市体系中,济南为第一级城市 C.滨州市与东营市之间有明确的区域界线 D.东营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2)材料二中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技术获取的,从中可以看出,从
1984年至2006年,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至少答出三点)。
(3)2009年3月,东营市市长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作为‘石油城’,东营不能等资源枯竭了才考虑转型。”请为东营市的经济转型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地理空间信息网格高性能调度技术中应用程序调度模型的研究 篇七
地理教师要按照创新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内容来加强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电脑多媒体的大量使用,是沟通地理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纽带,为创新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首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探究创
新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其次,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的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按照人本主义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性人格,培养创新能力自主探究式的理论基础。前者认为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相信学习者拥有发展的潜能,能达到自我实现;后者要求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地去探究、发现与创新。而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解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它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的特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它的不足是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现代教育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地理日常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学习,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和基本原则。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可代替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和演示,尤其对重复授课多的地理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减轻了教师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的劳动。在练习、复习过程中更显出它代替板书的优势。复习的时候,可把平时讲课的课件复制修改成含重点内容而简练的课件,非常方便。例如,我每一节课都设计制作了课件,提高了课堂的时间利用率,不但顺利地完成了课本教学任务,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渗透了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调控教学进度、组织讨论和即时解答反馈的问题,还扩大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例如我在讲中国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在课件制作上关键是把民族、山脉、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等主要的知识点,利用热链接把相关的动画和图片都融合在了一起。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所选择的学习主要内容。这样在网络上教学的教师与学生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当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是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主要在于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记笔记、划重点,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体现在学习态度上,则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体现在应试准备上,为了提高分数而在复习时猜题、压题,忽视了对知识系统掌握。而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网络在此时就成了研究式学习的有利支持。在制作课件时,尽可能采用易于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课件。教学课件要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如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我利用FLASH做了动画课件,让学生能更清楚的了解海陆的变迁过程,比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要好几倍,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加强了学习效果,在充满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状态,此时,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进入一种全新的思维境界,从而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速率明显加快,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必须作出快速反应,学习习惯随之而来。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该提示学习环节,如做笔记、看图、阅读、思考、活动,设计好自动播放的时间,留有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找出解决总问题的办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如在讲授“长江水系为什么容易发生水灾”时,课件展示长江地区所处的干湿状况、支流、植被保护等方面问题,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等。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课件精心设计和设置疑难问题,以便学生模仿学习和教会学生学问的技巧和方法。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教学中利用网络链接,让学生能了解国内外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如台湾问题、西部开发、WTO等激发学生学问的欲望,引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发散机智,采用一话多说、一图多问、一题多变、一问多答等办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述《气温和降水》一章节时,教师出示课件《世界年平均气温分部图》后,学生仔细观察,可发现哪些问题?(1、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等;
2、气温低纬度;
3、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为平直;
4、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样等)。第二,经常启发和培养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和思维境界,在地理知识传授中,将相关内容联想起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同求果,或由果溯源。开拓新知识,发掘学生潜能,激发创造性思维。
随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熟练掌握“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具备的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多媒体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多媒体易于反复演示,文字显示停留时间较长,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反应和理解能力弱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接受知识。因此多媒体教学是科技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网络是信息的总汇,是多媒体教学的主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给学生提供了宽广的信息渠道,学生求知面又在不断扩大,因而培养学生摄取和处理信息能力也是地理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如火山爆发和地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火山和地震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知道预防的措施,就让学生利用网络来获取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这样学生不仅能看到火山和地震发生的真实过程,而且还能知道火山和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危害程度,并能掌握一些预防措施。
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关系的的构建。现在的考试制度,除了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了网络化的教学。它打破了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了新的整合,为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所以在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中我制作了部分课件——联系历史和政治的一些国际国内的相关热点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课进行这方面的网上交流学习。这样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
8.地理空间信息网格高性能调度技术中应用程序调度模型的研究 篇八
数字地球 相关素材
技术创新的新浪潮使我们能够大量地获得、存储、处理和显示关于我们行星的各种环境和文化现象信息。如此大量的信息构成了“地理坐标系”,它涉及地球表面每一个特定的地方。利用卫星对地面遥感形成“地球空间”(轨道)信息流,并将其中未经加工有用部分的数据转变成为可供使用的信息。
今天,我们经常发现我们能够得到比我们知道要做些什么更多的信息。地球资源技术卫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的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地球资源技术卫星能够每两星期对地表进行一次完整的成像,而且它已持续收集了20多年。尽管对这类信息有着巨大的需求,但大多数图象还不能被人们使用。因此,它们只能被存储在电子数据库中。我们过去曾有过这样的农业政策,当成千上万的人们正面临饥饿死亡的时候,在中西部地窖里却存储着大量正在霉变的粮食。我们现在一方面表现出对知识的那种贪得无厌的饥饿,另一方面是大量数据目前仍然根本未被使用过。问题之一是用什么方法把信息显示出来。有人曾经说我们是否能试用计算机术语来描述人脑,然而,人脑看起来比特率比计算机低,但却具有极高的分辨率。例如,研究表明由于人脑比特率低,因此,很难在短时间记住七条以上的数据。但是, 如果这些信息被排列在一个相互可以被识别的模型内如人类的脸或银河星系,人脑则能够同时吸收成千上万条信息。
过去我们通常利用Macintosh和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的桌面图形来进行(实现)人机对话的,事实上,这些工具现在已经不适合新的挑战。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一个多种分辩率,三维的表述方式,使我们能嵌入巨大数量的地理坐标系数据。例如,设想一位年轻孩子去本地的博物馆参观数字地球展览。在戴上显示头盔后,她看见地球从太空中出现,使用数据手套放大电子图象;使用越来越高的分辨率,看见大陆,然后是乡村、城市,最后是私人住房、树木和其他天然和人工的物质。她采用类似“魔毯骑乘”通过地形的3D视图,眼前被发现的行星区域引起她探究的兴趣。当然,地7形仅仅是她能与之相互作用的多种数据之一。利用声音识别能力系统,她能够请求关于陆地覆盖、植物和动物的物种分布、实时天气、道路、政治范围以及人口的信息。她也能使她和其它学生收集的作为全球环境的一部分信息具体化。这些信息能被天衣无缝的熔入数字地图或者地形数据。通过使用数据手套单击一个连接按钮,她能够获得她所看见的许多事物更多信息。例如,为全家去黄石国家公园渡假作准备, 她计划徒步去看天然喷泉,她刚刚阅读到关于野牛和洛矶山羊的知识。事实上,在她离开故乡的博物馆之前她能够进行虚拟旅行。她不受限制穿越空间,同样也能穿越时间。在进行虚拟地去巴黎参观卢浮宫的场景旅游之后,她通过对时间地反向移动,学习法国的历史、细读被数字地球表面覆盖的数字化地图、新闻短片、口述历史、报纸等主要的原始资料。她向自己的电子邮件信箱发送一些有用的信息,以便今后学习。时间序列, 从这里延伸到遥远的过去,能以天、年、世纪、甚至是地质学的纪元,因为那些场合有利于她对恐龙的了解。
显然,没有一个政府、企业或学术界能单独从事这项工作。像全球性网络,它需要成千上万的私人、公司、大学研究者、以及政府组织的共同努力。虽然,作为数字地球的一些数据是公共信息。但数字地球也可以成为公司销售大量商用图象和有偿信息服务的数字化市场。它也可以变为一个“没有墙壁的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在这里通过研究寻求 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创建数字地球需要技术,虽然这些情节似乎有些像科幻学小说,但大多数建造数字化地球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已在这里或正在开发。当然,数字地球的能力将追随时间不断地进化。我们将有能力在2005年对2020年的数字化地球进行一次原始的比较。下面一些技术是需要的: 计算科学:直到计算机的出现,实验和理论两种创造知识的方法长期以来被限制,实验科学家对所要进行研究的现象的观察太艰难,这些现象不是太小就是太大;不是太快就是太慢。它们存在要么不到10亿分之一秒要么超过10亿年。另一方面,纯粹的理论不能预报像雷雨或飞机上的空气流动那样复杂的自然现象。随着高速计算机作为新工具开始被使用,我们才能模拟那些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并且同时能更好地理解已经观察到的数据。按这种方法,计算的科学允许我们突破实验和理论科学的局限性。模拟和仿真将给我们对我们正在收集关于我们的行星的数据以新的洞察力。
杆俪沙さ?2)整合和显示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的机制这两部分组成。与全球网相比较是建设性的.(事实上,它建立在几个重要的Web或Internet标准上)。就象Web,数字地球会随着技术的改善和信息的膨胀而日益发展.不是依靠某个组织来维持,它由成千上万个不同的组织提供使用的公共信息、商品和服务组成。正如互操作性是Web的关键一样,发现和显示不同格式的数据的能力是必需的。
我相信数字地球的开发,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由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参与的“试验田”。这块“试验田”将成为一些应用诸如教育、环境、解决与互操作性相关的技术问题、协作能力的联合、以及解决一些政策问题如隐私权问题等的汇聚之地。当“试验田”获得成功并推广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可以通过接入高速网络与数字地球进行相互作用。而进入Internet将会感受到更多的限制。
可以肯定,数字地球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在第一阶段,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整合我们已有的、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我们同样应该把引导儿童的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连接到高速网络上如新一代的Internet网,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能够探索我们的星球。应该鼓励大学研究员与地方学校和博物馆合作,通过汇集地方的地理坐标信息,来充实数字地球计划。其次,我们应该努力去开发一张一米分辨率的数字世界地图。最终,我们应该使有关我们行星与我们历史的大量信息集聚到我们手指尖。
9.谈煤矿生产调度信息化建设 篇九
谈煤矿生产调度信息化建设
摘要:煤矿调度室是煤矿的调度指挥机构,在煤矿生产中起着组织、指挥和协调生产的作用.因此煤矿生产调度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协调指挥安全生产,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深远的意义.作 者:1 作者单位:平煤股份有限公司八矿,河南,平顶山,467012 期 刊:中国科技博览 Journal: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 “”(5) 分类号:X752 关键词:煤矿 生产调度 信息化 过程控制
10.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共) 篇十
摘要: 当现代教育技术遇上初中地理教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技术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特性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新课改需要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作为主体交流的媒体、可优化资源环境的生成、利于研究性学习、利于构建新的知识,同时我针对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一)地理学科特性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一般地图需要教师根据图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景观图需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示意图最好是动态显示……这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投影等电教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同别的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适合于也更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新课改需要信息技术
地理学习方式与地理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紧密。地理课程与教材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理学习方式,如呈现学生的是以“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砌起来的地理教材,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而相反,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也会制约地理课程的改革进展,如果学生旧的地理学习方式的“惯性”仍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再富有创意的教材还会被作为“背记”的课本来对待。为此,针对地理学习的这种现状,决意实行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来。
二、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
本人利用教学软件和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这样一来,自己制作的课件中幻灯片播放顺序、文字图片的出现方式就是我上课的思路,较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而言更得心应手。
例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时,等高线的形成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仔细研究教材并搜索相关资料制成演示文稿,插入了等高线形成的flash动画,在上课时使用,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
(二)信息技术作为主体交流的媒体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三)信息技术优化资源环境的生成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例如异地景观、背景材料、实物模型等,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而这类材料却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资源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太大,根本无法全部生成。
在初一地理下册的教学中,会涉及到世界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这些是在地理教材中或者说一节地理课堂中无法完整有效地呈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学生课后运用多媒体搜索相关资料,了解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及自己对某些国家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
(四)信息技术利于研究性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规范的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懂得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的身心健康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学习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这极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初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地理环境,调查周边地理事物的变化及原因。我们班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合江河流水污染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为了完成这份研究报告,学生不仅到实地考察访问,还上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资料:居民生活对河流的影响、工业生产对河流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学生终于写出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五)信息技术利于构建新的知识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问题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确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它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的。所以受到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的喜爱。但是,信息技术毕竟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必须适度,切忌“照网宣科”。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切不能缺席的是教师的主体讲授地位,如果学生根本无暇顾及教师在哪里,至于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强调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毫无印象或过耳不留,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大失败,因为缺少教师的主体讲授,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理论性、系统性缺憾,将是以后教育中永远无法弥补的。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高性能调度技术中应用程序调度模型的研究】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7-10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10-25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1-09
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09-14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地理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12-20
空间向量及应用09-23
有关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空间效应研究09-05
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及其应用10-09
新技术对空间影响10-02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