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意识不强的原因

2024-09-29

政治意识不强的原因(共4篇)(共4篇)

1.政治意识不强的原因 篇一

四个意识不强的表现 正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充电”和“补钙”机会。完成这个“根本任务”的前提,就是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学促做,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有的缺乏对党的高度忠诚,信念不坚定、旗帜不鲜明,对于挑衅中国共产党领导、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论,态度含混、立场模糊,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有的对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说三道

四、评头论足、阳奉阴违,当面不言语、内心藏褒贬,大会上唱赞歌,私下里、酒桌上唱反调。有的政治态度暖昧、政治立场动摇,有的在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面前摇摆不定、畏葸不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言行不批驳、不亮剑、不报告,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大是大非问题上,台上台下两个样、单位内外两种人。大局意识是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自觉地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一要正确认识大局。大局既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又

2.政治意识不强的原因 篇二

一、从教育的主体———施教者来看

教育者首先应当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 这样才能以身示范, 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 在教育观念上,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依赖课本, 并且以考试为最终目的, 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有些教师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对每个学生的感情投入是不平均的, 谈不上公平又何来品德培养?

(二) 在具体师德体现上,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有的教师缺乏事业责任心, 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敷衍了事, 更有甚者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事, 收受学生钱物, 亵渎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二、从教育的客体———受教育者来看

当代中学生的具体特点:

(一) 功利化。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 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 又强化了他们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 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 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

(二) 意志薄弱, 自控能力差。中学生往往自我约束力差, 自我控制力弱, 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常见的诸如上课时总爱开小差, 或在座位上神思遐想, 或说悄悄话, 或手拿支笔不停地摇晃;有的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几乎每天上课都要迟到;有的他们学习做事经常半途而废。这正是学生意志薄弱的明显表现, 缺乏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 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做事情完全从自己的角度、自身需要出发, 而不去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主要表现为自私自负, 自以为是, 任性固执, 听不进批评劝告, 甚至蛮不讲理。他们总是以为自己是正确的, 没有缺点, 总觉得别人老是和自己过不去, 和自己作对。

三、从教育的介体———教育内容和方法来看

(一) 教育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德育内容单调, 讲套话、空话、大话, 言之无物, 只求形式, 不讲实效, 不看对象, 无的放矢, 或者回避社会的阴暗面, 或者滞后于社会的新发展, 或将德育内容政治化, 给人一种“高高在上, 无从做起”的感觉。

(二) 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将德育看成是思想品德政治课或主题班会课, 只把它作为政治教师或班主任的任务, 其他教师只注重本课教学, 忽略了德育的系统性。同时, 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过多, 不能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启发自觉, 强调自律”, 缺失德育活动的主阵地, 使德育形式化、说教化, 不能深入人心, 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从教育环境来看

(一) 在学校环境中,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学校只重视知识教学, 忽视德育教育, 甚至为了取得好成绩, 提高升学率, 而取消了德育教学;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学校取消了德育活动的开展;一些学校教育条件落后, 硬件设施跟不上, 校园网络严重滞后。

(二) 在家庭环境中, 父母 (教育者) 与子女 (受教育者) 有着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和供养关系, 具有情感互动优势, 因而更容易产生“教育共振”效应。目前, 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扩大, 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过度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 忽略对子女的了解;过度的感情投入, 忽视对子女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过高的目标期望, 忽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 却又爱不得法、教不得法、严不得法, 生活上关心太多、磨炼太少, 造成许多学生自主、自理、自控的能力很差。

(三) 社会大环境对中学德育有着较大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在信息社会呈上升趋势。中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 他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近年来, 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诸多旧的道德理论体系开始逐步转型, 而学生对新思想、新理论还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 做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 受“一切向钱看”“损人利己”等片面错误思想的侵蚀, 整个中学生群体的思想表现更具多样性、复杂性和广泛性。这无疑对中学生德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3.政治意识不强的原因 篇三

关键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56-02

1、引言

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编制出可操作性强,实施性强的规划,是每一位规划师极力追求的目标。但规划的实施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规划的确效实施,也需要从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创造促进其实施的环境条件。从规划师自身角度而言,如何从改进规划编制的方法出发,制定出科学性强、透明度高,广泛反映社会意愿的规划,来加强规划的司操作性,是每一位规划从业人员所认真思考的问题。

2、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缘由

“城市规划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从根本上说,城市规划并不是为了”纸上画画“去编制文本,而主要的是付诸实施,它是一个从编制到管理、再到实施和反馈的连续过程”。这一论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乡规划的本质。也揭示了规划编制与实施之间的关系。

设实施,规划只有实施才能体现价值。不能实施的规划不能算是合格的规划。同时,实施可以反馈规划中的一些问题,以便于更好的编制规划。然而,由于存在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目前很多情况下规划与实施的脱节,规划成果成为“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规划的可操作性成为规划工作者的软肋。究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1偏重对空间形态等“硬”规划的研究,缺乏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

规划的实施分析需要实施机制的强力支撑,而实施机制往往涉及到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由于受传统“技术工具型”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的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偏重对空间布局、空间形态等“硬”规划技术的研究,而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不够。而一个规划的实施与政府的财政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实施机制关系密切,如果规划编制不能与现行的实施机制有效衔接,规划的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

2.2缺乏对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使规划缺乏弹性

对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都要求规划方案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然而,目前“静态蓝图式”的规划模式,使规划人员往往忽视对实施路径和建设时序的考虑。不能帮助实施者对规划实施的路径、时序做出较为明确和清晰的把握。现实情况稍微有点变化,规划就无法应对,导致规划应变性差,操作性不强。

2.3规划方案的唯一性,使规划缺乏科学性

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然而,目前规划过程中往往是强调规划方案唯一性,把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方向。最终规划成一种发展可能,对规划的实施发展诉求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条件分析不足,这使规划缺乏一定科学性。也就降低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2.4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反映民意,闭门造车。缺乏民意基础。

我国规划师往往存在一种观念,认为规划是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职业,甚至受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观念的影响,视为技术官僚和技术精英。在内容上往往偏重在建设形态,空间形态的研究,缺乏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平衡的考虑。对规划受外部各种变化的力量所作用的连续进程这一点,漠不关心。对民意诉求和社会各界其他的意见吸纳不够。使规划不能体现多元主体利益的要求和充分反映民意,缺少可操作性的基础。

2.5对实施主体认识的缺位,缺少与大部分实施主体的沟通

目前,规划阶段对实施问题研究的偏少,跟广大的实施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也是导致可操作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规划人员往往偏重与规划编制组织主体的沟通联系,在城乡规划领域内规划编制组织主体一般是规划建设部门,但是在现行的体制背景下,建设规划部门不是一个综合、全局的部门,她仅仅被赋予了一个专业部门的职权,只承担了规划实施一部分职能。这种工作方法导致规划与相当多的实施主体的沟通不足,在规划编制阶段没有充分暴露矛盾,揭示问题,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的可操作性也大打折扣。

3、提高城乡规划可操作性的对策与思路

3.1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加强规划“广度”

规划中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可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多元的考虑因素,注重多学科与多价值观的合作与交叉,可增强了规划的“广度”,使规划的思路更加宽厚,为规划更具有科学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城乡规划牵扯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若规划论规划,未免视线过于狭隘。因此规划强调多视角的切入,按照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思路,强化多目标的统筹。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的视角考虑。

3.2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

公众参与是多元主体思想和观念的交流、碰撞和整合过程,为不同利益主体对话,协调乃至最终走向合作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公众参与可以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从而有效减少规划过程中的失误。城乡规划涉及政府、公众、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在目标导向和主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在主体的的观念和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路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能保证规划成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和意见,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分歧的协调,减少实施中矛盾的激化。

3.3多方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制度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规划部门本身,城乡规划获得的权限也是建立在特定的行政组织结构基础之上的。导致城乡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也往往偏重在建设规划部门归口,对其他部门职能利益考虑不全,规划的实施也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应有的支持。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3.4重视规划的政策属性。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和支撑

规划编制具有技术与政策的双重特性,规划成果既是蓝图,也是规划管理的依据。规划编制既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也是建立目标,指导实践的公共政策过程。为了体现规划“公共政策”的属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加大了配套政策和实践保障措施方面的研究,进行体制创新。配套政策是城乡规划发挥效用的制度基础,也是规划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主要体现,从政策层面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制度、标准、政策等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3.5强调成果表达方式易读性和规划管理的便利性

规划成果的表达更具有易读性,提供方便性,可增强规划的公众参与性,加强规划管理的便利性,也是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规划成果表达上从不同层次公众能看懂、读懂的角度,把规划的主要过程和规划设想表现在成果体系上,使规划从现状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规划的措施和方法一目了然。另外,也要强化规划与实施的互动,从实施过程中反馈问题,给规划编制提供经验借鉴,形成规划与实施的良性互动,增强规划编制的可操作性。

4、结语

4.党性不强的表现 篇四

一、厘清党性分析与党的纯洁性内涵

XXX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高屋建瓴论述了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又阐明了党性分析(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对纯洁党性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厘清党性分析与党的纯洁性的内涵。

二、深刻理解党性分析

1、党性、党性分析及党性定期分析制度。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建立和完善党性定期分析制度,首先要搞清党性、党性分析的科学内涵。所谓“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且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性和特性,集中体现了其所代表的阶级属性。我党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性质,以及党坚持这一性质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点,就是我们党的党性,也是每个共产党员所应具有的党性。所谓“党性分析”,是指共产党员结合思想作风实际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提升等增强党性的路径和方法。科学地进行党性分析,不断增强党性修养的主动性自觉性,是共产党员保持纯洁性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所谓“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定期组织党员检查履行义务、行使权利等情况,查找问题,剖析原因,认真整改,永葆党员纯洁性。这一制度是实现党性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得到锻炼的创新型制度,是保证党员经常接受教育、永葆纯洁性的长效机制。其重要标志是,形成党性分析的制度和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个人党性分析进行组织、规范和监督,并使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干部自我解剖的表率作用、党员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党性分析是链接党性修养和党的纯洁性的桥梁纽带。

上一篇:第四届啦啦操大赛策划书下一篇:赴欧洲商务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