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2024-06-15

八年级历史材料题(8篇)

1.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篇一

八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

1、识图回答问题

⑴ 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由谁领导的?英国以此事件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哪一侵略战争?

⑵ 国通过这次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什么内容最能体现英国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

1、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厦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及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厦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

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框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请回答:

⑴ 则材料反映的时间发生在哪一战争中?

⑵ 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都是指谁?“果园的主人”指谁?在这一时间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⑶ 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

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得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死人之抢劫”,“中国此次所受损毁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请回答: ⑴ 料中的“联军”指哪些国家?“联军”侵略中国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⑵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危害是什么?

⑶ 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兵临北京城下时,仓皇出逃的是哪两个皇帝?

⑷ 段屈辱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3、阅读下列材料: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暴政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⑴ 述材料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个条约?

⑵ 个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签订的双方是谁?

⑶ 合材料分析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中期,内外交困。对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与顽固派对立的派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请回答: ⑴与顽固派对立的派别是什么?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⑷ 你说出这一派别开展的主要活动

⑸ 们掀起这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⑹ 一运动的结果如何?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⑺ 果用一句话评价这一运动,你怎样评价?

5、阅读下列材料: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⑴这是哪个组织的政治纲领?该组织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⑵这个组织的性质什么?总理是谁?

⑶后来,这个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是哪三大主义?作用什么?

7、2005年时中国国民党的前身中国同盟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为此,2005年3月,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为首的国民党参访团56年来首次组团,对大陆进行了名为“缅怀之旅“、”经贸之旅“的访问。请回答:

(1)1905年 孙中山为发动辛亥革命做了什么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2)1911年,引发辛亥革命的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是什么?

⑶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担任了什么职务?

⑷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8、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充满了坎坷,许多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李鸿章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宇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康有为

材料三:„ 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先生和赛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

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办在客观上有何进步作

用?

⑵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⑶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为宣传“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人发起了什么运动? 民主

⑷综合上述材料,请简要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像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的阵营„„

材料二: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印刷、公共交通、码头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请回答:⑴材料一中的“新的社会力量”指的是什么?

⑵从材料二可知6月后,五四运动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⑶ 上述材料中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和北京各校学生的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材料二:“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请回答: ⑴从材料一中可看出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是什么? ⑵材料二中的“外争国权”指什么?“国贼”指谁?

⑶这次运动的地点与主力有什么变化?

⑷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⑸镇压五四运动的是什么政府?

11、„„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请回答: ⑴材料反映了一次重要大会的召开,这次重要大会是哪一年在什么地点召开的?

⑵有利于这次大会召开的国际条件是什么?大会宣告了哪个政党的成立?

⑶这次大会确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选举出来的中央局书记是谁?

⑷这次大会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

二、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部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日本诱逼李鸿章在早已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蛮横地表示“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日本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李鸿章请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经过二十多天的谈判,日本下了最后通牒,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条件。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情况?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是什么?

(2)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两次分离,这两次分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材料反映了旧中国怎样的外交历史?你有何感想?

2、【追溯历史屈辱岁月】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战争。请问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2)鸦片战争前、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向英政府提议:“只要我们对中国的商业活动处在受限制的状态中,就必然大受损害。政府要采取各式各样的办法、清除障碍,达到我们的目标。”请分析当时英国正常的商业活动为什么会在中国受到限制?

(3)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朝一些官员称其为《万年和约》,幻想这个和约可保万年和平、但历史无情地击碎了这一梦想。请列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例: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其中任意一副图片所对应的条约名称。(3分)图____________(填写图片编号)——《____________条约》

(2)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写出一位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例。(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6分)

4、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刘东同学在某杂志看到以下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1)你认为某杂志的“内容”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

答:不符合;日本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大海之中的岛国日本,原本和中国、朝鲜一样,都是落后于西方世界的东方封建国家。在面临西方侵略者的炮口时,选择了一条和中国.朝鲜截然不同的自强之路,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2)结合所学的日本历史知识,分析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

答: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增强,对华战争蓄谋已久(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你的爱国举动是什么?(举出一例)

答:呼吁变法;反对与日本议和;支持公车上书;反对日本割占台湾,谴责清政府投降卖国。

5、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列举出洋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

(2)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各打出什么旗号?列举洋务派所兴办的近代著名企业。

(3)我们今天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有什么区别?

答: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为了维护腐朽的清王朝,不改革内政;单纯引进,缺乏创新,最终失败。今天的改革开放的引进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注意把引进技术同国内消化、吸收、运用、创造结合起来。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这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19世纪 90年代,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2)概括出材料中所表达的主张。

(3)为实现这些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7、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5 “师夷长技”

图6 变法图强

图7 孙中山

图8 陈独秀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一一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谈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一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辫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2)图7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4)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答:正确态度:① 民主、科学 ②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或不能全盘西化,或洋为中用等)

8、阅读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化探索”方面的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材料三:见右图。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李鸿章参与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何地位?

(2)材料二中的“三民主义”是哪一次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材料三中这份刊物的诞生标志着什么运动的兴起?

(3)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答:感悟:① 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③ 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材料三

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世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材料四

2008年5月26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27日上午拜谒了

中山陵,缅怀孙中山先生。

材料五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提的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四中提到的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说他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答: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根据材料五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什么?

(5)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推进,对此你有何启示?

启示:地主阶级、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谈到:“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曰独夫,固其所也。”

材料二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自觉》一文中指出:“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科技),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青年》第一卷第6号(1916年2月)材料三

国务院公告(2008年5月18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请回答:

(1)结合明朝的有关历史,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把君主“视之如寇仇,名之曰独夫”?

废丞相,设六部,君权不断强化;设置锦衣卫.东厂等,对臣民监视加强;“八股取士”,思想文化控制加强。

(2)根据材料二,请指出文中„„伦理的觉悟”的含义。“伦理的觉悟”在近代中国有什么代表性运动?

“伦理的觉悟”:反对礼教,强调追求平等.自由.独立的人格

新文化运动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综合国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凝聚了民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表明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人权在中国得到尊重;新一届政府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12、中国的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国防部 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开始逐渐摆脱封建束缚,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它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文化上的先进化。据此请回答:(1)1860年~1898年间,清政府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方面取哪些重大尝试? 以“自强”为口号,购买外国机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2)辛亥革命中,中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民主化”方面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3)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追求“思想文化的先进化”方面掀起了什么

重大运动?该运动有何重大意义?

新文化运动,它猛烈的扫荡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4)你对19世纪中期至1919年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何评价?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曲折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13、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请回答: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出现的进步思潮有哪些?同时分别指南在这些进步思潮指导下的重大社会实践活动。

“师夷长技”思想—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或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戊戌变法;三民主义思想(或民主共和思想,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实力救国思想—创办近代民族工业;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什么?最终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成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或建立了新中国)。(3)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如何?先进中国的探索对你有何启示?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启示: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自己的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请回答:

(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

指国民党重兵围堵;恶劣的自然条件。(4)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请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

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或革命的乐观主义);团结友好,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15、某地新华中学的同学围绕“中日交往”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小明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帮助整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二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打破政治僵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进一步增强了两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材料三:

中日两国交往一览表

(1)日本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这一胜利给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8分)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称霸的野心,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2)结合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认识,谈谈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的领导人,头脑中仍然存在着军国主义思想,他们否认日本所犯下的侵略罪行

(3)据材料三,用一句话概括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中日两国的经济友好往来日益密切。(4)请结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帮小明同学为即将召开的主题班会拟定一个最贴切的题目。牢记历史,继往开来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胡锦涛主体访日,展开“暖春之旅”,全面规划和推进中日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胡锦涛指出“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材料二:中日关系年代尺

请回答:

(1)“牢记历史”——你准备通过哪些方面获得有关中日关系的历史信息?

查阅有关书籍,网上搜索,实地参观纪念馆,请教别人等。(2)请将年代尺中①②处正确内容写在答题卷上。

(3)根据年代尺,以1945年为界,请你概括中日关系前后两个阶段的主要特点。1945年之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或以战争为主)

1945年以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在曲折中逐步发展正常交往与友好合作关系。(或以和平为主)

(4)“面向未来”——请你从时代主题的角度来描绘未来中日关系的蓝图。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未来中日关系应是和平共处,友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17、“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绵延2000多年,堪称世界民族交往史上的奇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促进了各自国家发展进步,丰富了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宝库。

——节选自《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反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深受其害。

——节选自《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

请回答:

(1)下列哪些资料能有效佐证材料一中的论点_ 填字母代号)

(2)列举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探讨近代中国落伍的主要因素。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落后的原因: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如答清政府的腐朽,闭关锁国政策等具体表现即可);列强的侵略等。

(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哪些主要信息?

中日人民友好交往(如答互相交流、学习;互相帮助亦可)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日青少年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何态度?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相尊敬和理解;以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继承和发展两国世代友好关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2.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篇二

一、强调答题时要“表明观点”

答题时没有表明观点是许多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没有表明观点, 答材料分析题时必然泛泛而谈, 不肯定也不否定, 不赞成也不反对, 笼统含糊, 不能切中要害, 失分就成为必然。

例如, 一道有关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材料题, 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面对此题, 不少学生回答说,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 会加快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也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 更多地扩大出口和更好地利用外资等;但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对本国经济所造成的冲击, 如随着更多的境外产品和服务业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的一些产业将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特别是那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压力……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 最后却没有表明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类, 或忘记了表明态度, 或不知道该如何去表明态度。又比如, 一道有关几则孙中山三民主义材料的题, 要求考生回答“应如何理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之间的关系”。回答时许多学生都在“三民主义”的理解上大做文章, 说民族主义就是要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 民权主义就是要建立中华民国, 民生主义就是要平均地权等。但直到结束, 最后也没有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明态度。

再如, 某材料题提供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 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 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 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 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二) 据《环球时报》2005年8月24日报道:1992年, 正值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纪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打算将这天定为全球纪念日, 没想到这个提议遭到了许多墨西哥人的反对。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还于当天举行了游行示威, 甚至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不仅如此, 许多土著居民坚决反对人们使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种说法。他们认为, 早在哥伦布之前, 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每到10月12日, 就会有印第安人来到塑像前表示抗议, 指责哥伦布的到来给美洲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鉴于印第安居民的强烈反应, 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这一天定为‘种族日’, 意思是说在这一天, 美洲人的血统和种族都发生了改变。”材料后的问题是:“你觉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利大还是弊大?”回答中, 有不少学生把答案写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出现了大汇合, 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同时又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给许多国家、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说了一大段, 却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 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 阅卷教师无法得知考生的观点, 得分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 解答材料题时一定要表明态度, 决不含糊, 以切中要害取得应有的分数。为此,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 不妨挑出些典型例子让学生判断失分原因, 归纳结论, 以提升对解答材料题的能力。

二、强调答案不能“散”“缺”“乱”“虚”

学生在高考答题过程中, 不注意表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往往会有“散”“缺”“乱”“虚”等问题, 以致丢分严重。

“散”是有损材料题得分的典型情况, 是学生在应考中常犯的毛病。主要表现为:答案要点不清晰, 形散神散;没有切中要害, 题目只要求答几个关键词, 学生却把它复杂化, 写成一大段, 写来写去, 最后反而没有抓住最传神的词, 从而影响了得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拿不准应该答哪几个字, 生怕答错了一分都没有;相反, 如果多写一些, 总会更好看, 而且也更容易挨上答案的边, 给阅卷教师的印象也会更好。殊不知弄巧成拙, 事与愿违。

“缺”是指考生的答案不完整, 丢三落四。每道高考试题都经过了专家的精心设计, 以准确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有些材料题设计的问题是要求依据材料作答, 而有些则要求依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作答。如果考生没有把题目审清楚, 很容易造成答案不完整, 缺这缺那, 轻易失分。

“乱”是指答案逻辑不顺畅, 给人一种东拼西凑、东拉西扯的感觉。特别是对题目没有太多把握, 对材料也没有看懂时, 答案也会表现出这些特征, 没有逻辑性。一看到这种情形, 阅卷教师就知道该考生对题目没有把握, 只是胡乱作答, 给的分自然也就很低。

“虚”是指考生在答题时, 分析不深入, 言之无物。常常表现为答案泛泛而谈, 没能击中要害。这种情况出现, 通常是考生平时没有注意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 答题时只把现象重新叙述一番, 几乎等于没有作答。有的考生平时没有注意学科专业术语, 答题时没有使用, 自然很难言中要害, 分析不深入, 即使答出来的东西挨上了边, 也没有分量, 更无法精辟。

例如, 某材料题提供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 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 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 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 进行整体性研究, 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题后的问题是“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 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要答好该题, 考生一定要注意时间, 即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后这一段时间。如果答案内容超过了这一时间段, 写成随着西方殖民侵略的加强, 民国后期的民族工业纷纷倒闭破产;随着侵略的加强, 先进的中国人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到学习西方文化、全盘接受等等, 这样的回答对应的时间段明显不对;而说西方殖民侵略的加强, 按其思路下一句应写自然经济出现解体加快的局面, 而考生却把笔锋转向写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 答案很混乱, 答案中没有写到关键性内容, 有明显的“乱”“缺”现象。其实要答好这一问, 一方面要注意时间段, 一方面要注意层面, 即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层面, 答成经济上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企业的兴办标志着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 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政治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 产生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国门被迫打开;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 引进自然科学, 兴办新式学堂。如此解答, 才符合要求。

三、强调解答时的几个有效“步骤”

材料分析题虽然很难做, 但只要掌握了几个有效的步骤, 解答好材料题也不是很难的事。

1. 学会做记号

带着问题读材料时, 学会围绕问题在材料中每一个独立意思的地方做记号, 最简便的方法是打上一个勾。就像一个探险者第一次到达一片原始森林一样, 为了在后面答题时不至于迷路, 边读边做记号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尤其现在是电子阅卷, 题卷不会交到阅卷场, 考生可尽管放心地在上面做记号。

2. 寻找材料与教材的相关处

材料题的材料、问题都体现一个“新”字, 材料都不是来源于课本;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文字叙述 (文言文、现代文) , 还有数字表格、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地图、实物图、漫画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要求考生在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同时, 还要能准确地解读、分析、评价图表所反映的内容;等等。但不管多新, 总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 如能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 就能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 挂靠准了, 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所以考试时考生既要联系教材, 更要读懂材料, 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有的问题中, 材料只是一个信号, 一个提示, 正确回答需要考生具有相当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

3. 关注设问与设问之间的关系

设问间的关系也有玄机。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 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甚至下一设问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若考生能借助并把握其微妙关系引导思维方向, 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由此表明, 材料分析题虽难, 但总会有解题的突破口, 出题是让学生解的。

4. 按问作答, 依分定值

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不多答不少答。看清设问指向, 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的, 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上。还有, 答题时要关注分值, 一般说高考材料题的分值的多少决定答题文字的多少, 基本上是一分一个要点, 不要在同一个要点上多浪费笔墨。同时, 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实事求是, 一方面不要拘泥于课本, 材料仅以教材知识为背景依托, 答案一般在教材中没有或没有现成的文学表述;另一方面要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 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 难免带有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拨开云雾, 去伪存真, 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例如, 有这么一道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 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 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 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 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 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 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 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 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之后的问题是:“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3.高中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 篇三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分析中可以发现,材料分析题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甚至连客观选择题也趋于材料解析,而学生的学习弱点正在于此,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示对这类题目无法把握,不知道如何答题。针对上述情况,现把我自己工作以来在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步骤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做好历史材料题可分为四步:审题抓关键词、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联系课本相关内容、组织规范语言答题。

1. 审题抓关键词。拿到材料首先看设问,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何关联,即找准问题的关键词所在。

2. 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读材料时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

例:中外国内生产总值对照表 (单位:万元)

请回答:表格中的信息说明了什么問题?

解析:先看提示性文字——中外国内生产总值对照表,可得知是中外GDP对比。对于表格题,方法是“横着看来竖着看”,横着看是国家对比,竖着看是时间对比,可得出结论:中国1820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几乎是欧美的总和,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近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

3. 联系课本相关内容。将材料与课本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建立答题的大方向。

4. 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考试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同学写了满满的答案,却不得分或得分不高。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犯了答题忌讳。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搬材料不分析;二忌不顾材料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历史语言的表述,措辞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

4.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篇四

一、选择题:

1.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奕诉 3.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是(A.福州船政局

B.安庆军械所

C.天津机器局

D.江南制造总局 4.洋务运动后期提出的口号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自强”

D.“求富”

5.“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这种思想属于()

A.顽固派的主张

B.洋务派的主张

C.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6.“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 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C.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二、列举题:

1.列举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开办的民用上业名称。

2、列举洋务派筹建的三支海军。

三、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至恭亲王奕诉等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教时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材料二

窃惟天地自然之利,乃民生日用之资,·泰西各国以矿学为本图,遂能争雄竞胜。英之立国在海中三岛,物产非甚丰盈,而岁出煤铁甚旺,富强遂甲天下。中国金、银、煤、铁各矿胜于西洋各国,只以风气未开,菁华阑而不发,利源之涸日甚一日„„勘得滦州所属距开平西南十八里之唐山,山南旧煤穴甚多„„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富强之基,引为嚆矢(开端)。

——李鸿章《直境开办矿务折》 材料三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年(1)请举出洋务派的几位代表人物。(2)从材料一看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3)从材料一、二看洋务派从事哪些主要活动?

(4)材料二中奏准开办什么洋务企业?怎样看待洋务派的“求富”之路?

(5)从材料三看洋务运动有何作用?

第6课答案: 二.列举题:

1.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2.南海水师、北洋水师、福建水师 三.材料题:

⑴ 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⑵ “剿发捻,勤远略”,即镇压农民起义,抵抗外侮 ⑶ 购买洋船洋炮,开矿。

5.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篇五

5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课堂同步训练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2、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编写体例的比较,培养了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宋元文学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体通史著作是()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 D、《后汉书》

2、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A.诗歌B.散文C.词D.戏曲

3、下列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

①苏轼 ②李清照 ③辛弃疾 ④陆游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4、《资治通鉴》和《史记》在体例上的共同点是()

A.都属于纪传体B.都属于编年体C.都是断代史D.都是通史

5、下面有关元曲不正确是()

A、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B、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

艺术。

C、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D、表明贴近百姓生活,以表演为主的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摘自《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回答:

①这首词是谁的代表作?②词中的三国是哪三国?周郎是指谁?

③这首词怀念了古代哪一历史事件?④这首词,你朗读后感受到什么?

2、问答题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什么叫编年体?什么叫通史?那么,在这之前有没有过编年体的史书?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中国古代还有一位姓司马的史学家,他是谁?他的著作是什么?他是按什么体例写《史记》的呢?也是编年体吗?纪传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例呢?它与编年体有哪些不同?

三、课堂延伸

宋词知多少!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病死常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蝶恋花

北京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家教电话:010—6256125

5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2、李清照的词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3、辛弃疾的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长安。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一、课堂训练

1、B

2、C

3、B

4、D5、D

提示:

1提示:见书P862提示:唐诗宋词元曲3提示:见书P87-88

4提示:编年体纪传体通史5提示:以叙事为主

二、课堂回顾

1.材料题

答:①苏拭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②魏、蜀、吴;周瑜③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大军。④“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豪迈奔放。

2.问答题

答:编年体就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历史的一种体例,也就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写。通史就是从所能确知的最早时期到作者所在时代前的历史。《资治通鉴》就是按时间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1300年的历史,共294卷。《春秋》也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但它不是通史,它只写了鲁国的历史,所以它只是一部国别史。司马迁写了《史记》。《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容易明白事件先后顺序和前后联系对人物生平、事件原委难以详尽、完善《资治通鉴》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记载人物活动无法照顾时间顺序和事件联系《史记》

三、课堂延伸

1、天涯何处无芳草 多情却被无情恼老夫聊发少年狂 射天狼

把酒问青天 高处不胜寒 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6.八年级历史复习材料 篇六

一、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共同纲领》 ;采用公元纪年;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国旗:五星红旗。

二、1949.10.1举行开国大典。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军委主席;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进入现代史。1950.10进军西藏,1951.5西藏和平解放。1965.9西藏自治区成立。

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

1、整顿经济秩序措施:打击银元投机;敞开供应,平抑物价;统一财经。整顿经济证明:人民政府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国家。毛主席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2抗美援朝:原因: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干涉朝鲜,入侵中国台湾海峡,轰炸中国东北。1950.10.志愿军开赴朝鲜。邱少云,黄继光等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体现了中国军人特有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1953.7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3、土地改革:1950.6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第3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过渡期总路线:1.1953年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简括为“一化三改造”2.主体:工业化 3.“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执行,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1957年底超额完成。

二、“三大改造”:

1、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3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4年9 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课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十年一、三面红旗:

1、“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但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2、大跃进:在农业上发起,后扩展工业领域“大炼钢铁”。

3、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则: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二、国民经济调整:

1、1961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2、1964年底1965年初在三届人大上,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

三、“共和国的脊梁”:

1、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

2、“两弹元勋”邓稼先:

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第6课 文化大革命

一、时间:1966.5开始------1976.10.6粉碎四人帮结束,长达10年内乱。

二、1971年林彪叛逃,客观上宣告文革破产。第7课 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12月。

2、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2)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上来;(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3、意义: 会议做出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此全会揭开序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开始。

2、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

3、中共十三大:1987年(1)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系统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确立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

4、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市,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

5、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第8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一、农村改革: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2、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揭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省份:安徽。

4、农村改革的前提条件:坚持集体经济。

5、方式:分户承包,自负盈亏。

6、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二、城市改革:

1、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

2、国企改革第一步: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的探索与试点。

3、国企改革第二步:提出城市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国企改革的第三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第9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一、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开放

上海,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经济、贸易中心,带动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经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发展。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20C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三、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第10课民主法制建设

1.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2.1979.7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7.3对《刑法》作了修改,1997.10.1施行至今。3.1986.4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4.1987年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12课 民族区域自治1、22我国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顼基本国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前提:国家统一领导。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

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后又建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省级自治区。

4、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第13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

1、邓小平首先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 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1984.12.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7.1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第一次成功实践。

三、1987.4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 《联合声明》 1999.12.20澳门回归-------“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又一次成功实践。

四、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14课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之

一、海、空军的建设:

(一)背景: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军事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民党残余军队仍在负隅顽抗;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止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对华实行军事包围。

(二)海军:

1、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成立。2、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3、海军有东海、南海、北海舰队。

(三)空军:1949年8月组建第一支飞行中队;1949年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四)海、空军相继建立的意义:初步实现了人民军队有单一的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安全保障。

一、导弹部队: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需要。

2、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第二炮兵”。

3、战略导弹部队的任务:战略核反击。

4、中国发展数量有限的战略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遏制可能出现的核袭击。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三、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1、新时期我军战争准备的基点:打赢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2、因此要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军队

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2)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3)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使会议获得圆满成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二、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翻开中国外交史新的一页。

三、中美关系发展的政治原则:三个联合公报。

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轨道。

2、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建交的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1979年

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1982年中美发表《八一七公报》。

第16课 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国际关系显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局势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一、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创立,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同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二、冷战结束后,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共同问题。为此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沙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氢弹爆炸成功。标志我国跨入核先进国家行列。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

二、1965年9月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三、1973年10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四、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提出跟踪世界水平,加快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被称为“863”计划。

五、1986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1964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到2000年信息产业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计算机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第19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义务教育:

1、建国初期“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2、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基础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77年,在邓小平主持下恢复高考制度。

第20课 文化艺术和体育

一、文化艺术的繁荣:

1、“文革”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2、“文革”期间:文艺备受摧残。

3、改革开放后:文艺由复苏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

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1、1973年,中国恢复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中国全面登上国际体坛,加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2、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3、27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林。

4、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举办夏季奥运会。

三、根据“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第21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1、劳动就业突出的表现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渐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2、就业制度的变化:从“统包统配”到市场调节。“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3、国家颁布实施《劳动法》从法律上保障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制定了关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5、新时期,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实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落实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

2、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长。

7.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篇七

一、读:解题的基础

怎样阅读材料, 才能又快又准确呢?我认为应该“先读设问, 后读材料”。因为经过长期训练的学生只要心理镇定, 单看设问对材料所指就已略知一二, 并能在头脑中锁定某一特定的历史空间或事件进行思考, 从而大大增强了答题的信心, 减轻迷茫心理。所以, 先读题目设问,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一) 一般情况下, 应读两遍。

首先是粗读, 了解大意。尤其要注意先看两头, 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 往往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 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 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 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学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是细读, 读懂、读透材料, 带着设问有重点的阅读, 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挖掘有效信息, 搁置无效信息, 并确定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的联系。

(二) 阅读材料时, 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

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 只有读懂题干中设问问什么, 才能领会答什么, 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

规范的高考历史材料题, 其题干设问一般有四个成分:第一, 提示语, 它告诉你答题方式, 是根据材料答, 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答;第二, 主干语, 它告诉你解答所涉及的主要历史问题;第三, 限制语, 它限制了回答问题的时空范围;第四, 答案语, 它告诉你具体答什么, 是原因、内容、影响, 还是认识。审题是考试的重要环节, 如果审题失误, 解题思路与命题意图南辕北辙, 答案一定错误百出。弄清了题干的“四语”, 有助于准确了解题目的要求, 有助于提高答题的针对性。以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40题的题干为例:“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 (提示语) 指出我国 (限制语) 制定“统购统销”政策 (主干语) 的历史背景 (答案语) 。”

二、找:解题的关键

(一) 材料阅读后, 要找出材料围绕的中心点。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 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 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二)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 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 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 挂靠准了, 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三) 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 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因为“论从史出”, 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 即抓住材料的本质。材料解析题的设问, 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 所以, 读材料时要带着设问去读,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 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 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时, 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另外, 阅读材料时,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 (正文) 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 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 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 这开头和结尾两句, 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 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 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三、答:解题的最终落脚点

组织编写答案是得高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怎样组织编写答案, 认真作答, 使阅卷老师不扣你的分呢?根据前面所获取的材料信息以及确定的答题范围与重点来行文作答, 请注意以下七个方面:

(一) 注意按问作答。

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不多答不少答。看清设问指向, 要求根据某个材料回答的, 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进来。

(二) 注意设问分值。

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 分值大, 回答详尽一点;分值小, 回答简要一些。

(三) 注意审准设问。

在好多设问中, 往往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 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 “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综合材料……得出结论”等。这些限制词语要给予充分注意, 以防“画蛇添足”, 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四)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实事求是。

一方面不要拘泥于课本;另方面要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五) 答案要做到要点化、系统化。

要点化指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 在组织答案时, 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 文综历史科一般1个要点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考生在审完问题后, 要根据分数迅速对题目写几个答案要点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注意答案的完整性, 包含宏观方面的知识结构完整和微观方面的知识点的准确完整, 也就是“面要宽、点要全”。

系统化指组织答案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 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 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例如:2006高考文综Ⅰ第37题 (历史) 第 (2) 问“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答案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答案, 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答案的重复和遗漏现象。此外, 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六) 语言要做到简洁化、专业化。

简洁化指组织答案时, 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 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 总是答得太多。然而, 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 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 言多必失, 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 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专业化指组织答案时, 语言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术语作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语言简洁的作用。

(七) 书写要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段落化指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往往有几大问, 在组织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 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 快速阅卷。

序号化指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每一问都有1—4个答案要点, 在组织答案时须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 以便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条理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先后顺序条理。如:2007高考文综Ⅰ第40题 (历史) 第 (2) 问“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中的顺序条理就是先“原因”后“影响”。二是次序条理分明。有些答案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回答, 因此, 考生组织答案时要有次序条理, 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 又可避免漏答, 并且卷面整洁, 易得高分。

8.八年级数学检测题 篇八

1.如果代数式4x+1的值大于3x+4的值,那么x的值为( )

A.x>3 B.x>-3 C.x<3 D.x<-3

2.函数y=kx+b(k、b为常数)的图像如图1所示,则关于x的不等式kx+b>0的解集是( )

A.x>0 B.x<0

C.x<2 D.x>2

3.下列因式分解中,正确的是( )

A.3m2-6m=-m(3m-6) B.a2b+ab+a=a(ab+b)

C.-x2+2xy-y2=-(x-y)2 D.x2+y2=(x+y)2

4.若分式 的值为零,则x等于( )

A.2 B.-2 C.±2 D.0

5.炎炎夏日,甲安装队为A小区安装66台空调,乙安装队为B小区安装60台空调,两队同时开工且恰好同时完工,甲队比乙队每天多安装2台,设乙队每天安装x台,根据题意,下面所列方程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6.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150 g的苹果,现有两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苹果的品质也相近。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隨机抽取了50个苹果称重,并将所得数据处理后,制成如下表格。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次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

B.甲、乙两厂被抽取苹果的平均质量相同

C.被抽取的这100个苹果的质量是本次调查的样本

D.甲厂苹果的质量比乙厂苹果的质量波动大

7.已知三组数据:①2,3,4;②3,4,5;③1, ,2。分别以每组数据中的三个数为三角形的三边长,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

A.②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8.如图2,∠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点B在边ON上运动时,点A随之在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 )

A. +1 B.

C. D.

9.如图3,已知△ABO的顶点A和AB边的中点C都在双曲线y= (x>0)的一个分支上,点B在x轴上,则△ABO的面积为( )

A.3 B.4

C.6 D.8

二、填空题

10.已知A=2x+y,B=2x-y。则A2-B2=_________。

11.在菱形ABCD中,AB=5,对角线AC=6,则这个菱形面积是________。

12.已知AB、CD分别是梯形ABCD的上、下底,且AB=8,EF是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2,则CD=_________。

13.如图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8,点E、F分别是BD、CD的中点,则EF=_________。

14.如图5,三个边长均为2的正方形重叠在一起,O1、O2是其中两个正方形的中心,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

15.化简 × ÷ 等于_______。

16.若关于x的方程 - =0有增根,则m的值是_______。

17.双曲线y1、y2在第一象限的图像如图6所示,y1= ,过y1上的任意一点A,作x轴的平行线交y2于B,交y轴于C,若S△AOB =1,则y2的解析式是_______。

18.如图7,在反比例函数y= (x>0)的图像上,有一系列点A1、A2、A3、…An、An+1,若A1的横坐标为2,且以后每点的横坐标与它前一个点的横坐标的差都为2。现分别过点A1、A2、A3、…An、An+1作x轴与y轴的垂线段,构成若干个矩形如图所示,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从左到右依次记为S1、S2、S3、…Sn,则S1=_____,S1+S2+S3+…+Sn=______。(用n的代数式表示)

三、解答题

19.先化简,再求值:( - )÷ ,其中x是不等式组x+4>0,2x+5<1。

的整数解。

20.设计师要用四条线段CA、AB、BD、DC首尾相接组成如图8所示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图案,∠C与∠D为直角,已知其中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1 cm、9 cm、5 cm,第四条长为x cm,试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x的值。

21.小明本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所示:

(1)6次考试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什么?

(2)请计算小明该学期的数学平时平均成绩。

(3)如果学期的总评成绩是根据如图9所示的比例计算所得,已知小明该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为111分,请计算出总评成绩中期中、期末成绩各自所占的比例。

22.阅读下面材料,再回答问题:

有一些几何图形可以被某条直线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我们将“把一个几何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叫做该图形的二分线”,如: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二分线”,正方形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是正方形的“二分线”。

解决下列问题:

(1)菱形的“二分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角形的“二分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10、图11中,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画出等腰梯形ABCD的“二分线”,简述做法。

23.如图12,四边形ABCD是矩形,点O在矩形上方,点B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60°后的对应点为点C。

(1)画出点A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60°后的对应点E;

nlc202309021328

(2)连接CE,证明:CO平分∠ECD;

(3)在(1)(2)的条件下,连接ED,猜想ED与CO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4.如图13,在梯形ABCD中,AD//BC,E是AD的中点,BC=5,AD=12,梯形高为4,∠A=45°,P为AD边上的动点。

(1)当PA的值为___________时,以点P、B、C、E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直角梯形;

(2)当PA的值为__________时,以点P、B、C、E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3)点P在AD边上运动的过程中,以P、B、C、E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构成菱形?如果能,求出PA长。如果不能,也请说明理由。

25.甲、乙两地距离300 km,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如图14,线段OA表示货车离甲地的距离y(km)与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BCDE表示轿车离甲地的距离y(km)与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像,解答下列问题:

(1)请你在A,B,C,D,E五个点任意选择一个点解释它的实际意义。

(2)求线段DE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3)当轿车出发1 h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4)当轿车出发几小时后两车相距30 km?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D

6.D 7.D 8.A 9.C

二、填空题

10.8xy 11.24 12.16

13.4 14.2 15.xy4z2

16.2 17.y2= 18.5,

三、解答题

19.( - )÷ = - ÷

= × = 。解不等式组x+4>0,2x+5<1。得-4

20.结合图案可知,AB是四条线段中最长的线段,下面分两种情况:如图15所示,把AB平移至ED。(1)若AB=x,当CD=9时,则由勾股定理得,

x= =3 ;当CD=5时,则由勾股定理得,x= =5 ;当CD=1时,则由勾股定理得,x= = 。

(2)若AB=9,当CD=5时,则由勾股定理得,(x+1)2+52=92,即(x+1)2=56,

解得x=2 -1;当CD=1时,则由勾股定理,得(x+5)2+12=92,即(x+5)2=80,

解得x=4 -5;当CD=x时,则由勾股定理,得(1+5)2+x2=92,即x2=45,解得x=3 。

21.(1)中位数108,众数108。

(2)a=105。

(3)b=30%,c=50%。

22.解:(1)菱形的一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或菱形的一组对边的中点所在的直线或过菱形对角线交点的任意一条直线)。

(2)三角形一边中线所在的直线。

(3)方法一:取上、下底的中点,过两点作直线得梯形的二分线(如图16)

方法二:过A、D分别作AE⊥BC、DF⊥BC,垂足分别为E、F,连接AF、DE相交于O,过点O任意作直线即为梯形的二分线(如图17)

23.(1)作图如图18所示。

(2)由题意可知:∠AOE=∠BOC=60°,AO=EO,BO=CO,

所以∠AOE-∠BOE=∠BOC-∠BOE。

即∠AOB=∠EOC

所以△0AB≌△OEC(SAS)。

所以∠ABO=∠ECO。因为∠BOC=60°,

BO=CO,所以∠OBC=∠OCB=60°。

因为∠ABO=∠DCO=90°-60°=30°,所以∠DCO=∠ECO=30°,即CO平分∠ECD。

(3)猜想:CO垂直平分ED。

证明:因为△0AB≌△OEC,所以AB=EC=CD。

因为∠ECO=∠DCO=30°,所以∠ECD=60°。

而CO平分∠ECD,所以CO垂直平分ED。

24.解:(1)4或者9。

(2)1或11。

(3)①当PA=1时,由(2)可知,四边形PBCE是平行四边形。

过点B作BF垂直AD,垂足为F,过点C作CG垂直AD,垂足为G。

因为∠A=45°,梯形高为4,所以可得AF=4,则EF=2。又因为FG=5,所以EG=3。由勾股定理可得,CE= =5。所以CE=BC。

所以四边形PBCE是菱形。

②当PA=11时,由(2)可知,四边形PEBC是平行四边形。

由上题可知EF=2,BF=4,由勾股定理可得BE= ≠5不合题意舍去。

25.解:(1)A:货车5小时后到达300 km外的乙地。

B:轿车在货车出发1小时后准备从甲地出发。

C:轿车出发1小时后到达离甲地80 km的地方。

D:轿车在离甲地80 km的地方準备再次出发。

E:轿车出发3.5小时后到达乙地。

(2)设线段DE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y=kx+b。

当x=2.5,y=80;x=4.5,y=300。代入y=kx+b得,80=2.5k+b,300=4.5k+b。

解方程组得k=110,b=-195。

所以y=110x-195。

(3)轿车:当x=2时,y=80。

货车:当x=2时,y= ×2=120,两车相距120-80=40 km。

(4)当货车在轿车前方30 km时,由60x-(110x-195)=30,解得x=3.3。

当轿车在货车前方30 km时,由110x-195-60x=30,解得x=4.5。

上一篇:竞选学生会个人简历下一篇:小动物的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