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思想史(共9篇)(共9篇)
1.中外政治思想史 篇一
阿奎那是如何阐释法的分类的?其实质是什么?
关于法的分类,阿奎那把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入法和神法四类。永恒法是最高的法,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法和人法都要服从永恒法,同时人法要服从自然法。此外,人法必须接受神法的指导。阿奎那对人法和神法关系的论证,仍是要强调入法必须服从神法,实质是为教会的神权统治服务的。
贡斯当是如何划分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的?
贡斯当认为两种自由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并不能在现代社会极力张扬某一种自由,而应该把两种自由结合起来,建构一种既维护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权,同时政治权力又要受到有效的制约的宪政制度
洪堡如何通过划定国家的范围来保证个人自由?
(1)洪堡认为,“既防范外敌又防范内部冲突,维护安全,必须是国家的目的,必须是它发挥作用的领域。”(2)为了使国家的危害降到最小,确保私人生活在国家范围内的自由,需要建立一种切实有效的国家结构和确定相应的政府职能,从而保证公民能够在这一制度下自由、独立地生活。洪堡强调,保障安全是国家唯一的目的,除此之外的任何国家行为都应当被禁止。他反对国家干预社会公共事务。甚至反对国家对公民物质福利的关心,以避免国家对公民自由的干涉。(3)尽管洪堡主张限制国家,但他并不否认政府在促进公民发展方面负有的责任。在洪堡看来,保障安全的职责只有国家才能提供,任何妨碍人的力量的发挥或是妨碍人的能力的享受都是违法的,只有国家权力才具备对付违法事件的条件。因此,个人要实现人性目的,要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处理事务,国家的存在和国家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黑格尔是如何认识国家的?其君主立宪制主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黑格尔的国家观:1.国家是黑格尔格哲学的核心概念。在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国家是最高级的伦理形式,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合题,它象家庭那样统一,但却是更高级形式的统一,因为它把市民社会的主观特殊原则综合进来了。2.“国家是客观精神”,是绝对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家庭是伦理的初级阶段,市民社会是一个中介,国家则是伦理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伦理理念的现实”.国家并非如社会契约学派所主张的那样,是人们任意创造的。3.国家在尘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是最神圣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是目的,不是手段。国家是“地上的精神”,是神圣无比的。个人、普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只是国家这个整体中的一些环节。个人必须服从国家,为国家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黑格尔崇拜国家,神化国家的思想,反映出一种要求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但也产生了—定的消极影响。黑格尔的君主立宪制主张基本内容:(1)君主立宪制度是适合时代精神的国家制度,是合乎理性的国家制度。(2)君主立宪制度必须实现权力的划分。国家权力应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王权。立法权是规定和确立普遍物的权力,行政权是将特殊领域和个别事件从属于普遍物的权力,王权是作为意志最后决断的主观性的权力。(3)王权即国家主权。主权代表国家整体的统一。主权所代表的统一的围家人格只有体现在君主身上才是现实的。君主的意志和决断是没有根据的,君主也不是选举产生的,这正是君主的伟大之处。(4)行政权的职责是执行和实施国王的决定,即贯彻和维护现行的法律、制度和公益设施等。它直接与社会中的个人和团体发生接触,代表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和监督,构成王权与人民之间的中介。(5)立法权的职责是对法律作出进一步的规定,以及决定具有普遍性内容的国内事务。立法权无权确立国家制度。
韩愈人才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简述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晋代政治混乱、战乱不已,社会矛盾激化,弊端丛生。鲍敬言提出了无君思想,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了批判。鲍敬言认为,君不是从来就有的,历史上存在过一个没有君主的理想社会。君主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繁重的赋役成为人民沉重的经济负担,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统治者还以刑罚来治理民众,既增加了民众的痛苦,也不能根本消除罪恶,反而使社会更加混乱。甚至,还出现了战争,使人民深受其害。君主制建立在对人的压迫和奴役之上,违背了人的自由本性。因而是不合理的。鲍敬言对于比较开明,能约束自己贪欲的君主,也表示反对。因为此前本来就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和战争。所以,明君不如无君。返回到无君的社会就是鲍敬言的政治向往,他的思想是对君主政治的否定和批判。
简述柳宗元的政治革新思想
a)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b)执行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 c)均平赋税 d)严以惩吏,用法严格约束官吏他的革新主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减轻人民负担,改良政治,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积极意义。
简述龚自珍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龚自珍描述了清王朝全面衰败的种种景象,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揭示了其可怕前景,呼吁统治者“自改革”,以挽救危亡。他以平均、农宗、君师合一为理想和改革目标,但它们都不可能实现。龚自珍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如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用人不论资格;在新疆置行省;禁绝鸦片等。龚自珍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前夕的一位思想家,其思想有开创新风气的意义和作用。
孔德实证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19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为了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各种方式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孔德实证主义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孔德(1798 1857)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作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他的实证哲学和政治思想对以后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实证主义是一种以经验事实和经验现象为基础,探索人类精神发展一般规律的方法和思想体系。实证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不追求什么事物的本质这类绝对的观念,也不探讨什么是绝对好的政治制度,因为这只能导致专断的法律。实证主义的精神将鼓舞改良,预防妄图纠正无法避免的祸害的无益举动。孔德的实证主义体系实际上是把哲学与科学、社会与政治、宗教与道德等方面的理论“综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思从“应然的”向“实然的”转变的真实写照。孔德思想体系的中心是整个社会,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必然是协调一致的,从而构成一个和谐、团结的整体。孔德的社会政治思想就是围绕着这一思想展开的。在孔德看来,社会起源于人类的利己与利他的社会这种社会感情的表现就是相互合作和团结。在他看来,社会越发屣,社会的基本特性——和谐与团结——就越显著,国家或政府的能力和作用就能更加显现出来。实证政治的任务也就是巩固这种社会“团结”和“合作原则”。
政府是人的社会本能的产物,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权威——政府。社会既然是家庭的扩大,那么,政治上的服从关系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孔德为政府确定的目的是把各种力量联合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使每个成员各得其所,井防止社会和知识的解体。因此,政府的任务也就是维持和巩固’秩序”。这是保持社会有机体的平衡与稳定所不可缺少的。按照孔德的方案,实证阶段的政治制度是一种适应于“工业生活方式”的“社会政体”。他在社会政体的名义下,建立了等级制度和独裁统治。
2.中外政治思想史 篇二
(一)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作为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指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也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目的也是手段,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主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当做正在发展中的人,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通过有效的方式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完整的人。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实现其国家政治目标,这一目标是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以及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国外的学校非常多元化,学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都存在着不同,不能用某一种方式去笼统的概括,所以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就是国外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主要包括品德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国际教育。
(二)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导思想的比较
1. 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的共性。
统治阶级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自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完善的教育模式。国内外高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式。科技发展为国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是功不可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手段的现代化,不是对高科技的简单照搬,而是一个创造性运用的过程,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2. 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的差异。
西方国家中,宗教教育是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明显的宗教性。对于大多西方人来说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参加宗教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缺少。但在中国,多民族多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宗教教育在中国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宗教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国外注重渗透式教育,而中国则偏向灌输式教育。这两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同时存在,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渗透式教育是建立在其社会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对个体的教育,为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宽松的教育气氛,实行弹性管理。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更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的灌输和规范,强调政治性,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者由受教育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国外德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中国则相对单一。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较为深入,道德教育和思想行为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各异,选择、使用的方法多样化。中国则处在研究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主要利用专门的途径进行直接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是评估的参考因素还有待完善,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3. 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比较的结论。
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因为有相同的教育目的所以存在着共性,都是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推行的,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起到巨大的作用,很多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互相补充,进而各自完善。又由于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因指导思想的指向有同有异,导致在评估体系建构、评估方法实施等方面也有同有异。
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状况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发展几十年,其中较为权威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指标体系构成这一说法,指出评估体系应该被分为三类: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评估指标;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评估指标;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指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组织体系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活动中从事不同活动的各个主体,为了实现某项价值判断而组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由评估领导决策机构统领的,由评估管理组织和操作组织具体运作评估活动的系统组织。有调控性、规范性、分权性和复杂性四个特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评估目标,根据评估原则选定有利于协调各种评估力量和工作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操作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分析法。第二,比较法。第三,效益评定法。第四,接受程度评定法。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核心,具有导向作用,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内在含义是指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整体特征状态的一种形式,是评估人员进行评估时依据的标准,遵循一定的价值和目标。但是对于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目标我们无法进行直接的判断和分析,这就需要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这种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而这些指标的集合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不足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有待拓宽。
明确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是整个体系的基础,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高校学生越来越被外界新的因素所影响,生活方式多元化、价值取向复杂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停留原地,把教育的内容静止在课本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也应相应发生转变。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性质有待明确。
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明确是以行政为主还是以道德为主,这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内容和德育评估的内容发生了重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重点应该突出政治的层面,而德育评估的重点则在于道德。两者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所以如何将二者区别开,是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内容。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有待科学化。
方法是实现目标所必须的途径,越科学的方法越可以让评估的过程合理化。在当前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实践中,很多地方和高校只是在运用查阅文件等传统的评估方式。当然传统的评估方式有其优势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本来固有的方法就显得不够“与时俱进”。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效益的研究有待加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的价值是什么,是关系到评估存在合理性的重要问题,也是评估过程中最困难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评估价值是众多学者和专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很重要也很必要。但是如何让切实的效益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巨大工程,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少不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约束和督导作用。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以及国际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对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环节。
中国一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明确和规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走形式不落实,说的比做的多,其效果怎样,只有在评估中经过实地调研才能准确把握。所以要定期的考核评价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状况,发现问题,查找薄弱环节,明确努力的方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深入。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及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方法。
近几年中国高校采取了专项的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测,客观准确的了解各方面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就应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确的列为目标之一,保证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树立立体的教育观念,全方位的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当中。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客观的依据。
如何评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效果是一个难题,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衡量和判断,不断的加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方案的选择、计划的制定等决策活动,都要从实际出发,对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环境等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估。如果没有这种方向性的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极易受到影响。通过评估所获得的信息最客观,所作出的分析判断也最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在此基础上的决策也最有针对性。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正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力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其自身有一定的特殊性,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会带来经济效应。对于部分领导来说不能带来政治绩效,所以存在一定的应付态度。但是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生是国之栋梁,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如何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真正贯彻落实到大学生当中,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正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最有力的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几条措施
1.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新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反映的是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要通过多次的评估活动对比之后才能得到反映,所以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其关键环节就是将教育目标层层分解,从而构成一个完备的目标体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新目标,就是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自身的质量和效力进行设立,通过新目标的设立便于人们通过对照评估目标,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活动与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差距,能够检验评估活动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2. 运用现代的先进的评估手段和方法。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于传统,有些甚至只是形式工程,很少用到现代化的评估手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不仅仅需要重视原始材料的收集检查,还要把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其中。当前客观现状不断发展变化,高校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评估手段和方法,以达到增强评估效果的目的。运用成熟的网络技术,帮助高校落实评估过程,不流于表面,方便管理。
3. 在方法研究上强调定性与定量的统一。
强调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统一,就是要求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评估时,综合分析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优缺点,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评估方法。这种强调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决定的。纯粹运用定量评估方法的评估范围很少,大多时候是通过定量评估的方法来评估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因为掺杂了人的复杂思想所以有一定的观念性,很难进行精确的量化,也就无法通过单纯的定量评估来获得结果。所以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以孤立任何一方而单独评估。
4. 建立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主体。
评估主体是指评估行为的实施者由不同的评估主体评估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过去的评估主体通常是教育行政部门,但是随着教育客体的多样化发展,评估主体也应随之丰富起来,主体不应当只限于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包括教育领域中的中间力量。为了评估结果的真实客观,应加强评估主体的培训,建立完善的评估主体制度,结束评估过程以后,把评估结果反馈给政府机构和高校,以达到评估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程杨.论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评估方法[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王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研究及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
[3]陈炳,姚会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4]蔡海生,邱隆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
[5]郭政,王海平.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和方法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5).
[6]邱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
[7]赵立群.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比较[D].上海:复旦大学,2008.
3.中外政治思想史 篇三
【关键词】中外合作;项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现在的大学生,是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要求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的过硬的政治素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虽然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授课方式等方面与我国高校有诸多不同,但殊途同归,它的终极目标还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符合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有别于我国公办与民办形式教育,合作的主体由中外双方共同组成,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大学对接,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变得更加频繁直接。学生在充分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以现代文明为载体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思想状况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现象缺乏辨证思考的能力,部分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功利化和世俗化,认为每个人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作为整体的国家自然就会发展进步,崇尚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对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认识不清,对外来文化有浓厚兴趣。崇尚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爱国主义更多只是表现在言辞上,缺乏如何将那些美好愿望付诸实践的毅力和探索。现实已充分表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的思想防线已经开始“断裂”。这些客观形式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否则,我们的合作办学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反而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毒瘤”。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原因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适应不了新环境,生活自主能力太差,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无所适从;其次,家庭教育原则、方式,方法不当,或者个别父母的行为并没有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孩子耳闻目染,久而久之,使自己的孩子在道德上出现越轨,甚至有时形成表里不一,见风使舵的恶习。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学生只是听。课上完了,学生从课堂中得到的体会却很少。在实践生活中,大学生们表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相互脱离,常常出现不道德行为。
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行为错位,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意识与行为不一致,甚至有时完全背行选择。
三、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纠正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片面认识问题,就要从课程的特殊性角度提高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计及建设重要性、必要性认识。在与国外教育机构协商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时,讲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立场及要求,这是合作办学的原则问题,不存在“弹性”,得到外方的理解与支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在要求上都应该实行规范化教学管理,保证其教学课时数和学分数,有固定的讲授时间和地点,有常规的教学监控检查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生状态,保证其教学效果。
2.革新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注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可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即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学习的主体性,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的实践性强调教学在适当乃至较大程度的理论灌输的前提下,开展直观性、可感性较强的社会实践,组织和引导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实践锻炼等。
3.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奋斗的目标,更是支持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可实现性才能更赋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增加人们的信心。在正确认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探索。把握方向性,进行扎实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注重现实性,将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及个人发展相结合。加强针对性,开展不同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实效性,多载体多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因此,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注重个人利益、个人发展,相对忽视社会、国家利益与发展的问题,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应该把理想信念教育的立足点建立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之上,为其谋利益的宗旨上,要积极引导青年认识他们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之所在,使他们看到未来和前途,升华思想,坚定信念,减少大学生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时的逆反心理。
4.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教育
出国学生对西方人文方面、社会的运行机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必然有所了解,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教育,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使他们了解和学习祖国的历史,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清醒地看待外国文化并吸收其精华,为己所用。学生在出国之前,在自我规划方面,就要思考留学目的是什么?人生目标是什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在学术能力方面,是否具备足够的语言和专业学术技能方面的能力,是否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是否了解西方严谨的学术规范,是否掌握一定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在生活适应方面,是否了解西方文化,是否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否能够同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是否能够抓住机会建立人际关系。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国际性教育平台。物质文化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潢、办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反映出中外合作项目的办学水平。
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培育国际性一流院风。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首先是注重养成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策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是加强“感恩”教育。感恩绝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教育学生铭刻亲情、常念师情、发展友情、深厚校情。第三是增强“目标”教育。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风气,引领学生朝国际型人才方向努力。
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国际性人际环境。外籍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坚力量,对外籍教师的选择聘请、教育管理要以满足我国学生求学目标需要为前提,要求外籍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学生积极主动是发挥外籍教师作用的内在条件,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才能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建立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的基础上,教师要兴利除弊、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考虑到同学间的关系既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强调同学间的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纪律上相互督促,相互提醒;思想上相互交流,相互提高。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正确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严防因同学关系不和而产生的突发事件。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彦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76-178.
[2]吴可.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思考[J].文教资料,2008(12):167-168.
[3]杨建荷.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09(4):186-187.
[4]赵新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求学目标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8):107-108.
本文选自:河南工业大学辅导员项目“学生工作的中外比较研究(编号:FDY09007)”。
4.中外政治思想填空考试版 篇四
b 1.(中国古代)把政治理解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6.(启蒙运动)步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尘,继承了它的精神财富,使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达到“顶峰”,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C
33.(秦始皇)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21.(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构造了这一运动的基本精神。它甚至成为18世纪的标志,人们称之为(“理性时代”)。
D
27.(黑格尔)的政治思想是德国政治思想是德国政治思想最系统、最丰富的表现。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他明确认为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为了实现德国的统一,他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96、(西罗赛)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超越了城邦时代政治学在人与奴隶、公民与没有公民权的人、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设立的界限,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91、(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S
2、(正统主义)是极端保守的封建复辟思想。他彻底否定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宣扬宗教神秘主义,鼓吹等级差别,反对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论,要求恢复革命前“黄金时代”的旧秩序。这种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思想在法国革命后兴起,再波旁王朝复辟后的“神圣同盟”是其极盛,在欧洲1848年革命后衰落。10.(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5.(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2.(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思想主张.2.(正统主义)是极端保守的封建复辟思想.它彻底否定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宣扬宗教神秘主义,鼓吹等级差别,反对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论,要求恢复革命前“黄金时代”的封建旧秩序.这种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思想在法国革命后兴起,在波旁王朝复辟后的“神圣同盟”时期极盛,在欧洲1848年革命后衰落.95、(古罗马)政治思想是沟通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桥梁。
70、(民本)是李世明政治思想和政治事件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四项主张。
72、(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37.(王通)是隋唐时期儒学复兴的先驱之一,也是儒学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5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与理论指南,同时,它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最伟大的贡献。
.(主权理论)是布丹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布丹继承了马基雅维利提出的 “ 国家理性 ” 这一概念,进一步发展了古代已经存在的主权概念,并最终使其成为近代欧洲政治学理论的主流话语。
67.(王夫之)是传统政治哲学的极大成者。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6.(乔治· 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表现。
99、(马西略)是西欧中世纪最著名的市民阶级政治思想家,是开始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的代表人物。5.(《荷马史诗)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的代表。
4、(德国)市民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在精神生活中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德国)古典哲学便是这种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Y
6.(思想启蒙(或启蒙))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后期,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但是,该运动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14.(托马斯·莫尔),英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
73、(朱熹)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他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同志思想提供了条件。
Z
2.(古罗马)政治思想是沟通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桥梁。
6.(朱熹)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25.(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两大思潮构成了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主体。一个强调自由和进步,一个重视权威和秩序;它们互相冲突又互相融合,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
5.17世纪初,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传统国家的包围之下,(尼德兰)突破封锁,首先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为欧洲大陆的革命运动带来了一些希望。7、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霍布斯),把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唯理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它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成为17、18世纪西方流行的机械唯物论的著名代表。恩格斯层高度赞扬它是“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18世纪意义上的)”。10、18世纪的德国政治思想深受法国的影响,在对法国政治思想进行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德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最初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表现除了自由主义的倾向。(康德)以伦理国家观确立了其政治自由主义基本倾向;(洪堡)则主张划定国家的范围来保证个人自由的实现。
22.18世纪的法国,就政治思想的发展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自由派)和以卢梭为代表的(民主派)。两派均从自然状态、自然法、社会契约等基本的政治概念与研究方法出发,提出了分权制衡、人民主权等重要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3.18世纪的美国,就政治思想的发展来看,以(杰斐逊)为代表的民主派和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宪政派成为政治思想的两大主流,前者强调民主力量的重要性,而后者强调宪政秩序的合理性,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限制权力的滥用,这为美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A 2.奥古斯丁的传世作(《上帝之城》)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C
2、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逐渐走向繁荣,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诸多领域。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开始在(欧洲各地)全面走向繁荣。
D 11.但丁的文学名著《 神曲》 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是(《和平的保卫者》)。54.狄德罗主持《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历时30年出齐35卷,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文献、除此而外,伏尔泰的《哲学通信》、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布丰的《自然》以及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等著作成为启蒙运动的基本理论贡献。
E 4.恩格斯高度赞扬(文艺复兴运动),称其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F 11.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42.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和李觏强本节用、寓兵于农的改革主张,为稍后的(王安石变法)做了理论铺垫。
9、伏尔泰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以自由、所有制和平等为公共社会的秩序原则,主张个人自由,主张共和制,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大资产阶级)思想特征。
G 50.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5.公元前509年,雅典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到(伯里克)执政时期,雅典民主制空前繁荣.H 5.荷兰政治思想家(格老秀斯)较早地对自然法的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初步地提出了自然权利的主张。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主权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19.荷兰政治思想家(斯宾诺莎)主张唯物主义的自然权利观,提出并论证了信仰与思想自由之间的关系,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黑格尔的政治思想是德国政治思想最系统、最丰富的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他明确认为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为了实现德国的统一,他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35.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
66. 韩愈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道统论)。
L 10.柳宗元民本思想中“(吏为民役)”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官为民父母,官治理民,民服从于官是天然的、合理的观点。11.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维护君主政治)为归宿。
44.理学兴起于宋代,在南宋末初步实现了与政权的结合。而理学官学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元代)。
M 12.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清统治者(集权与专制)的思想本质。
47.明代(王夫之)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有《船山遗书》传世。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3.马西略写作《和平的保卫者》的目的,是要(排除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涉),以实现意大利的和平和秩序。
3、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国古典哲学中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合理部分;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吸取了斯密和李嘉图德劳动价值论思想;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中借鉴了他们对资本主义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推想并加以创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1.面对宋朝的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吏治与财政改革)。59.面对宋朝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吏治与财政改革).
N
1、拿破仑主持编制的《民法》法典以(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为依据,并把这些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法典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财产制度,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定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些周围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
O 97、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5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社会发展落后的日尔曼人,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一些蛮族国家,西欧由此进入封建社会。
Q 7.强调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是法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自由主义)正是这一主张的典型代表。
12.清中期,汉学家(戴震)在考据的基础上,对程朱理学的方法、学风及其理论内核进行了全面批判。他重新阐释了天理的内含,又主张人性自然。由此,他批驳了理学存理灭欲的观点,揭露了统治者以理杀人的罪恶行径,对解除人们的思想禁锢有积极意义。
60.清末,(龚自珍)震惊于学生的社会危机,于是疾呼衰世已到,倡信改革,开一代风气之先,社会影响很大。他是中国神龛发生巨大变化前夕的一位思想家,也是传统政治思想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8、秦之前,(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自秦始,(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32.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
S 1. 所谓唯理性是指西方思想崇尚“理性”思辨,重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8.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思想从(产生到繁荣)的时期。100、《社会契约论》的作者是(卢梭)
T
4、托马斯·康帕内拉所著(《太阳城》)一书是继《乌托邦》一书之后,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贡献。
3.唐代中期,柳宗元作(《封建论》),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W 10.王通主张的(三教可一),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儒学的改造、复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9、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
13.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 46.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泰州学派)最具特色,(王艮)是创始人。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
X 9.西汉末,儒学中的神秘成分增大,发展出(谶纬之学)。东汉则给予其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9.西汉初,汉惠帝四年“除挟书令”,命民间献书。诸子百家之学逐渐复苏,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比较活跃的局面。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百家余绪)”。
11、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始终重视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的问题),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的突出的关注.7、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
3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春秋时代,(郡县制)和(官僚制)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38、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春秋时代,(郡县制)和(官僚制)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18、西欧中世纪社会突出的特征是(人的等级身份和公开的不平等).20、但丁的文学名著《 神曲》 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是(《论世界帝国》).9.西欧中世纪社会突出的特征是(人的等级身份和公开的不平等)。
40.性品说是(韩愈)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它是对儒家人性学说的继承与改造,使其更加精致、完整、系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Y
5、意大利的衰落和(尼德兰)的兴起是17世纪欧洲大陆内部兴衰变化的一个极为显眼的特征。86、与荷兰早期的殖民扩张相适应,荷兰的政治思想家在(国际法)方面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18.以(主权)这一概念为核心,格老秀斯改变了古代万民法的概念,阐释了近代国际法的概念;为近代西方国际政治学说奠定了基础。
7.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郝经“(以夏变夷)”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Z 3.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神学政治观),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10、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贾谊,这是传统的(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2.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在古希腊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的是(自由公民)。
.在(许衡)的努力下,理学进入了国家最高学府,理学经典成了国子诸生的教科书。这是元代理学官学化的标志性事件。他为元代理学的官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75、在王守仁的心学中,心有多层次的含义。心不是(一个物质器官)。
.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以(民族国家和个人精神)为主要特征的。
1、自但丁发表《神曲》到培根发表(《新工具》)和笛卡尔发表(《方法论》),文艺复兴历时三百余年。
3、自15、16世纪开始,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自西向东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反封建、私有教会)为目标,成为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
6、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绝对权威)。
28.中国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29.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绝对权威)。(或者绝对专制)56.中国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
98、中世纪,在与国王的斗争中,最早提出并阐述教权至上主张的是(教皇尼古拉一世)。他是西方教会史上的重要人物。它积极主张实现奥古斯丁的政治理想,反对国家干预教会事务,竭力维护教会的独立。
34.作为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李斯)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
5.中外政治思想史 篇五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 年秋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外政治思想史 试题
2015 年 1 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2 分,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把政治理解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A.古希腊 B.古罗马 c.古埃及 D.古代中国
2.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A.中央集权 B.小国寡民 c.政治中心 D.分权而立
3.但丁的文学名著《神曲》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是)。A.<<论世界帝国》 B.<<神学大全》 c.<<和平的保卫者>> D.<<君主论》
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被 西方学者尊为“政治学之父”。A.薄伽丘 B.彼德拉克 c.马基雅维利 D.格劳秀斯
5.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把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唯理主义
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的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成为 17、18 世纪西方流行的机械唯物论的著 名代表。恩格斯曾高度称赞他是“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十八世纪意义上的)”。A.洛克 B.布丹 c.牛顿 D.霍布斯 873
6.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表现 出他深刻的洞察力和彻底的批判精神,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坞 D.洪堡
7.()社会长期的政治动荡催生出众多的政治思想流派,如正统主义、自由主义、空想 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义等,它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8.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春秋时代,()和官僚制逐渐 形成并发展起来。A.井回制 B.君主制 c.郡县制 D.帝王制
9.汉武帝时,()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 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A.李斯 B.陆贾 c.贾谊 D.董仲舒
10.韩愈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 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A.祖统说 B.道统说 c.玄学 D.名教
11.(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等。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 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A.朱亲 B.张载 c.周敦颐 D.程颐
12.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清统治者)的思想本质。A.上帝崇拜 B.祖先崇拜 c.集权与专制 D.重民和社会调节 874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12 分,共 36 分)13.政治思想 14.社会契约论 15.贾谊
三、简答题(每小题 16 分,共 32 分)16.简述欧洲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17.简述墨家尚贤思想。i 得分|评卷人|
四、论述题(共 20 分)|
18.试述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875
试卷代号 :1198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 年秋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未考试 中外政治思想史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5 年 1 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2 分)l.D 2.B 3.A 4.C 5.D
6.A 7.B 8.C 9.D 10.B
11.A 12.C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12 分,共 36 分)13.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 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6 分)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 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6 分)14.社会契约论
以社会契约的理论来探讨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解体,论证权力的来源以及个人权利的保 障是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在 17、18 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6 分)如 17 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得出了国家 的本质以及权力产生的过程。(3 分)卢梭亦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 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3 分)15.贾谊
贾谊是西汉初年儒学家复兴的代表人物。他关于强秦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等 等对于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2 分)秦二世而亡,引起贾谊的反思,写出了著名政论《过秦论)),指出:秦统治者的致命错误在于 没有进行政策调整;暴政导致民心背离,社会冲突不可调节。他对秦兴亡历史的反思最深刻。(4 分)876
贾谊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主张实行礼治,以礼为主,以法为辅。在政策上主张 刑赏并用,以赏为主。对民要实行仁政,崇本抑末,轻摇薄赋。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对民的教 化。(3 分)贾谊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 治者的成败得失。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贾谊,这是传 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3 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 16 分,共 32 分)16.简述欧洲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欧洲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1)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4 分)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 治观。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2)世俗国家观念淡薄是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又一特征。(4 分)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的统治降低了国家的作用。教会控制人们生活中的最本质、最重 要的部分,世俗国家仅仅负责低等级的事务。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中不存在正式的“国家”概念。世俗国家观念的淡薄有利于强化教会统治,树立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意识。(3)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4 分)中世纪西欧形成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 政治思想占居上风。教权高于王权,教权至上的思想成为主流。(4)中世纪的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4 分)中世纪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也十分低下。所以,政治理论显得非常贫乏,很少产生杰出的政治学著作和论文。17.简述墨家尚贤思想。
(1)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是他在用人问题上的基本观点。(1分)(2)墨子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在他看来“官 无常贵而民元终贱”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4 分)(3)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官员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所谓“有能则 举之,无能则下之”(4 分)(4)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个人贤能与否标准。他认为,作为贤者,要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877
终于职守,把功劳、安乐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诽谤和忧愁。此外还要能帮助、教育民众,解 决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各安其生。(3 分)(5)墨子还提出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为贤才“置三本” “置三本”实际上是要解决 贤者的经济、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墨子认为这些是推行尚贤的根本措施。(3 分)(6)墨子尚贤主张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士阶层的政治期盼,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人民的愿 望。(1分)
6.中外政治思想史 篇六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思想文化冲击的表现
1、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融为一体
经济的发展是文化交流的基础, 有时候甚至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 文化的发展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能动作用, 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此情况下, 中外文化的交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文化的冲击也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不能单就文化而言。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越来越紧密, 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融合、摩擦。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跨国公司最充分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全球经济战略为其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 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 使得我国的经济文化市场面临文化困扰。因为文化造成的摩擦难以通过经济策略来克服, 文化造成的偏差只能通过调整文化来纠正。
2、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国力强盛的中国文化直到19世纪早期都表现出很强的扩张性, 但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 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开始影响中国正统文化, 西方列强以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向中国输出地不仅仅是工业品, 还有无处不在的西方文化。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平民为主体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 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重实用, 西方文化发展取向则侧重于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这两类不同的性质的文化决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 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比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 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肯德基、麦当劳视为家常, 美国文化已经深深渗入中国这片土地。
3、思维习惯与价值取向存在文化差异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 经常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的行为合理性, 由于双方的行为存在误差, 那就容易产生文化冲击, 产生误解。在西方文化体系中, 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 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 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变化, 因此我们要采用辩证的眼光, 西方文化也在时刻变化, 与我国文化的融合与冲击在新时代还会有新的表现。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 根据它可以确定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乃至一个社会的生存形态。在东方文化中, 中国人崇尚谦虚谨慎, 追求随遇而安, 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 抹掉个人锋芒, 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平等、自由、个人, 他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英雄主义, 不依靠他人而存在。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中, 双方的文化交流必然产生冲击。
二、面对中外思想文化冲击采取的适应策略
1、以积极的心态学习
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 努力学习西方文化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显而易见的一种策略了。我们在适应外国文化的融入时要抱有积极的心态, 学习它、了解它、征服它, 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可以在文化冲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当今我国的教育事业中, 英语教育受到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在社会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 开始重视语言的学习。另外, 还可以通过旅游观光、阅读英文书籍、上网、收看外国节目等方式来了解西方世界, 并从这些外在信息中来了解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其实在当代, 这种方式的文化交流已经越来越多, 比如很多的好莱坞电影制作在中国上映, 受到很大部分中国观众的欢迎。在中国年轻一代身上, 还有网络交流日趋频繁, 近几年, 美国的连续剧在中国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 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积极学习的表现。
2、充满自信, 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过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文化重新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 中国文化开始重新影响世界。在当前中国的高速发展中, 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而应努力奋斗, 振兴中华文化。跨入新世纪以后, 中国向西方社会传输文化的力度正在加强, 而且取得了优秀成果。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举办, 不仅证明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同时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 针对热爱汉族文化的外国人开设的“孔子学院”更是如雨后春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大召开, 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的中国。当然,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并非是去主宰别人, 而是要对世界的文化创造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传统文化的创新问题
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无数次地证明了, 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文化的精神面貌, 在今后的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中, 中华民族能否立于不败之地, 能否通过文化交流促进自身发展, 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民族素质的高低。当代中国要面对世界文化的不断冲击, 对于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既十分迫切又任重道远。如果人民未能积极自觉参与学习科学和民主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那么当我们在与西方科学和民主精神泛滥的世界交流时就会出现意识形态的差异, 带来很大的文化冲击影响。当人民主体在探索新文化发展道路中,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就是创新问题, 在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冲击中, 要运用现代的观念来创新文化精神, 解决新时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这样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 中国的现代文化发展才能得以持续进行。
面对新时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给我国这30年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契机, 但是在此过程中,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文化大国, 其具有的包容性、凝聚性让现代中国社会变成一个大熔炉。在这个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 我们面对中外思想文化的冲击应该怎样面对, 采取什么策略, 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一直孜孜不倦、认真探索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中国社会对于文化的融合与碰撞的认识会越来越成熟, 中国文化将会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忠利.中西文化纵横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王祥云.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贺毅.中西文化比较.[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
[5]5..金怡邬文兵.中外战略联盟中的企业文化冲突及管理策略.[J].科技与管理.2006年03期
7.中外政治思想史 篇七
一、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有企业思政治思想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
不少企业和员工、甚至少数领导干部对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一是片面强调企业效益的重要性,认为企业设立党工团组织是摆花架,企业要的只是经济效益,职工要的只是物质利益。他们不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风尚在维系企业各种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竞争的重点,缺乏企业形象是企业产品形象、经营服务形象、管理者形象、员工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等综合因素组成的这一深刻认识,使得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及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印象下滑,影响企业效益的增幅。
(二)组织机构及管理力量较薄弱。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呈逐步被削弱的趋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较差。目前很多的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往往取决于企业领导个人的意识和情绪,更多直接地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而常常陷入“有组织无活动或有活动无效果”的被动局面,有的企业领导干部认为组织、宣传、工会等党群工作是非经营性工作,而且增加不必要的内耗,并且影响和制约日常生产经营工作。
(三)政工人员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政工岗位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相比,欠缺良好的专业背景,理论水平相对较低,普遍存在对政工人员再教育不足 。有的政工干部虽然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容易受到习惯思维的影响,工作创新力度不大,工作底气不足。
二、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国企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迫切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要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确保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贯彻依法治企的方针,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法制教育;必须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新型的企业人才队伍。
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发展趋势,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程度。针对市场化、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突出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宣传,解疑释惑,引导他们正视差距,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要把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人本意识”。防止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职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诚心诚意地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
(二)加强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
企业党组织要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加强企业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基层建设的质量。因此,对政工干部的选拔、培训及思想建设等各方面都要加强。首先,对政工干部的选拔一定要把好关口,只有政治素养坚定、学历较高且具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的干部才能胜任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时,要不断加强干部的思想建设。再者,要立足现实,创新教育内容, 在突出抓好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紧扣时代脉搏,从实际出发,丰富思想教育内容。要完善政工干部的激励机制,
(三)制定计划、加强培训
要制定好培训计划,抓好干部岗位培训,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一是要树立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感和事业心,克服各种错误思想;二是要有计划地开办思想政治工作综合的或专业性的轮训班,不断提高政工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策水平;三是正确选拔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建立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党、团、工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四是当组织要积极支持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开展工作,帮助指导它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丰富工作经验。
(四)落实人员、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选配高素质兼职人员,建立“一岗双责”工作机制。要注意挑选素质好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兼任书记或副书记,充实政工队伍力量,同时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二是引进优秀专职政工人才,增强政工队伍的核心力量。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在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心理研究等方面的“尖端人才”,提高全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三是开发企业人力资源,推进政工队伍建设。要选择与政工相关专业或热爱政工工作的人才,加强政工人才与其他人才的岗位交流。
(五)深入基层、加强思想沟通。
(1)要顺畅沟通渠道,力倡交流氛围。充分利用公司内部网站,设置员工论坛或者企业信息交流平台,让员工有倾吐心声和发表意见和建议的空间,企业政工干部和领导要经常与员工直接对话。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把道理讲实,把道理讲得合情合理,只有把道理讲到员工的心坎上,他们就会理解,政治思想工作就会收到成效。
(3)把工作做到实处,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做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时,要注重解决员工遇到的实际问题,因为思想问题往往是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8.中外政治思想史 篇八
习近平首先向记者朋友们表示问候。他说,记者朋友们对十八大作了大量报道,向世界传递了许多“中国声音”。他代表大会秘书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说,刚才,我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逐一介绍了新当选的其他6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感谢全党同志的信任,并表示定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他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
习近平指出,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指出,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习近平指出,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党的责任。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9.中国政治思想史 篇九
一、名词解释
1.天命不常
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周公在执掌周王室政权期间,详细阐明。周灭商,并不是决定于周人自己,而是决定于天命,解释了夏商周的更替是天命不常的表现。天命不常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在理论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天命,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试图把以往发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归结于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一思想放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2.性善论
是孟子对人性问题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支配人的行为。性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无差别的良知良能。性善的基本内容就是理和义,表现为敬长和爱亲。孟子的人性论揭开了人性的一个侧面,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对于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是片面的,它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3.性恶说
荀子认为人性恶,并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与后天习得没有关系,否定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荀子从人的感官欲望、权势欲望,说明了是人的生物本能产生了人的利欲之心。人性恶、人本性好利。所以,荀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同时,他主张在社会实践中矫正人的本性,化性起伪,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4.明分使群
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荀子的观点。他对于社会的基本看法是人群聚而组成社区,认为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能群”,即人有组成社会集团的能力。维系人群的力量有二:一是君主,二是礼。君和礼是合群的主要力量,但合群之道在于分。有分然后才能有群,但是分不是无条件的,首先必须由君主来分,其次,要分之以义。荀子所说的分的含义包括了社会分工、财产定分、等级贵贱之分。这是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原因,荀子把维系人类社会的因素仅仅归结于道义的原则,缺忽略了人的共同经济生活这一决定性的因素,“明分使群”的社会观具有片面性。
5.天谴说
董仲舒认为君主个人权力过于强大,君主随心所欲运用权力有时会造成政治混乱,甚至政权倾覆,这是有违于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董仲舒利用甜的权威给君主一定的约束。君主治理天下必须遵循天的法则,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悖天道,天就会给予责罚,此所谓“天谴”说。董仲舒以天作为批判君主的工具,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以一定的制约,在当时是一种明智之举。但天谴说至多能对君主形成某种心理震慑,不能改变或组织君主独断专行的事实。天谴说成了统治阶级自我政治调节的理论之一。
6.《白虎通议》
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建初四年(79年)皇帝亲自主持和召集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观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在白虎观,博士、儒生纷纷陈述见解,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后由班固等人整理编撰成《白虎通义》一书。《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这部书是今文经学的政治学说提要,广泛解释了封建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神学、伦理学法典。
7.名教出于自然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派,主张“名教出于自然”。王弼的政治观是以“贵无”论为基础的。他认为“无”是自然、社会、人类乃至一切事物的本源。从“贵无”本体论出发,王弼明确提出“名教出于自然”。在“名教”与“自然”之间,“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母,“名教”为子,“名教”出于“自然”,本于“自然”。王弼竭力证明,提倡名教与崇尚自然并不相悖,而是互为表里的,维护君主政治等级秩序的“名教”之治,确实出于无为的“自然之道”。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说,为“名教”的政治合法性与正当性提供了新的政治哲学论证。
8.道统论
韩愈的道统论是基于其排佛倡儒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韩愈进一步提出,儒家之道与释老之道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儒家之道不仅仅止于道德自觉的层面,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境界,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所谓仁存乎内,义见乎行,心和行的统一才是道的全部。儒家之道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韩愈在反对释老之道的同时,极大地强化了以儒家作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9.格物致知
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朱熹提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始见于《礼记 大学》。”把“格”训为“至、穷、尽”之义,表明“格”的活动是一个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在程度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最终的目标便是对所有事物获得一种彻底贯通的领悟。“格”的对象是“物”。物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不仅指客观的物质,而且还指人们的社会活动乃至人的精神思维。“致知”就是推及本心固有的知识,使其无所不知,这是因为人心是有灵的,但由于有万物的屏障,从而使心体昏暗未明,从而要通过“格物”使心体光明,从而达到“致知”。
10.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说的“存天理”,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灭人欲”是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灭人欲”是二程和朱熹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主张恢复和保持天理的公心,去掉利欲的私心,即循天理之公,灭人欲之私。
11.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是其伦理学说的基本宗旨和核心思想。“致”即恢复,达到;“良知”即与生俱来的天赋道德观念。“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道德观念,格除物欲的昏蔽正其邪恶之心,而使之达到极至的道德。修致良知的目的是存理灭欲。实现存理灭欲的途径为克己,即是要加强内心修养,使善念得到扩充,克服恶念,恢复内心固有的道德观念。王守仁认为,人若能完全致良知,即为圣人。致良知把封建纲常伦理主观化,让人们自觉主动去行,其实质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
12.童心说
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文章。“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二、简答题
1.西汉经学诞生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背景: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孔子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的文献,形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汉初的几个皇帝虽然采取了一些扶植儒学的措施,但在政治思想上主要还是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儒学和儒生的地位并不高。直到武帝,国力强盛,要求加强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儒学才真正受到重视。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汉朝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儒生通过对经学进行阐述发展的过程,使经学的思想深深渗透到普通民众之中。
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兴太学,置五经博士,各以家法传授儒学。所传授的都是今文经学。从此,儒学终于从先秦时期的一家之言上升到官方正统哲学的独尊地位。【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1、在完成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的时候,开始对思想进行控制,达到思想上的大一统。在汉朝到汉武帝时期,黄老学说,法家学说,阴阳学说等都存在,对统治者的思想控制是不利的,所以进行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就要控制思想。
2、儒术和其他学说的不同:作为中央政权,在完成了国家疆域、政治体制统一的基本任务之后,接下来,就应该轮到在意识形态的建构方面做好文章了。如何在百家思想中选择与确立出帝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以便有效地统一、重整人群民众的精神世界,似乎已成为当务之急。鉴于前朝秦亡的惨痛教训,刑名法家肯定已不可用,至少也不能作为旗帜来标榜;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学,在思想本质上是极端的自由主义或无政府主义,显然与帝国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实施统一治理的路向相抵触、相悖逆,根本不利于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
3、汉武帝的个人喜好也是关键的。儒家学说能成为统治思想,重要的关键也在于统治者的需要和爱好。汉武帝本人好大喜功,认为自己是无上的,对确立自己权威的事情,他肯定是会接受的。
4、还有就是政治上的实际操作者。在独尊儒术之前,很多政治家都已经开始将儒术的有为而治开始进行和实施,如卫绾、窦婴、田蚡、公孙弘、赵绾,等等。】 内容:
1.两汉经学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经典发展起来的经院哲学体系,它以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特色,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2.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也就是若干流派。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后经学日益兴盛,博士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确定了十四家博士。3.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戴、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这十四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其官学地位一直保持到东汉末年。
4.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意义:
两汉经学是中国文化在先秦学术大发展的基础上以儒家为主所进行的第一次综合,天人感应论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罩上了神学的色彩,而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一方面是对先秦儒家崇尚仁义,注重个人修养思想的继承;另一方面,则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以明显的自觉意识,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对先秦儒家修养论的理论性发展。阳德阴刑、独尊儒术的主张,则反映了儒家学说与封建专制王权相结合、为专制王权服务的自觉性,这表明,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白虎观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影响:
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把谶纬学说和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使儒学进一步神学化,作为解释封建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的依据。钦定的奏议,赋予了光武以来儒家经典与谶纬迷信相结合的神学性与国教化性质。
3.魏晋玄学的背景
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两汉时期,经学独尊,为朝廷入仕干禄之门,今文经学谶纬之说流行,天人、阴阳、符应等观念大盛,依附政治,而日渐荒诞,深受王充、仲长统、荀悦等人批判;而古文经学则偏重章句训诂,流于繁琐支离。东汉所标举的士人气节,多已陷于虚矫。至汉末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然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逐渐流行,以《老子》、《庄子》、《易经》为讨论张本,喜好讨论有无、本末等玄理,论辨深具理致。
汉末,由于天下大乱,刘表于荆州,招致士人,当地局势大体安定,文士、学者多前往归附,日渐形成特殊学风,后人研究有称为荆州学派者。荆州学风,逐渐舍弃象数、吉凶等说法,而改以义理内容为主。
汉代时,气化思想、宇宙生成论盛行,演述阴阳、天人等论题。而魏晋时期,此类讨论渐往形而上学形式发展,以王弼、郭象为其代表。而汉代对人性的讨论,逐步发展成为魏晋时「才性」与「人物鉴赏」等论题,其中以刘劭《人物志》为其代表。当时政治势力更替,局势混乱,原有价值体系面临挑战,「名教与自然」、「圣人论」亦随之而起。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4.宋明理学对人性的阐发
周子认为性源于太极,其中除了人之性,还包括天下万物各自的性。
宋明理学对于人性问题的理论,往往是通过对于先秦儒家尤其孔孟人性论的诠释而提出的。在整个宋明理学的传统中,不同学者对于人之“性”的理解自然有所差异,但作为大部分学者基本接受的“大端”,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或“天地之性”、“义理之性”)的理论,则是宋明理学传统在人性论方面最具特色的理论贡献。其中,张载、程颐发其端,而以朱熹的总结最为周密。
张载提出,性与天、道一样,都源于“太虚即气”。他将性一分为二,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命题。天地之性是“太虚”的本性,是永远存在的。气质之性是天下万物各自具体的性。天地之性是至善至美的圣人之性,气质之性受人们禀气条件的限制,又包含自然本性,故而有善恶。
二程提出“天命之性”“生之谓性”的概念。天命之性“乃极本穷源”之性,至善无恶。生之谓性是人们“受生之后谓之性尔”,经由气的运行而形成,又称为“才”,“才禀于气,气有清浊”,故才有善恶。
朱熹进一步发展二程的学说。朱熹认为,人性不同于物性,只有人能够“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人有仁义道德,物则只能得气之偏。朱熹对气质之性的解释也与前人不同。
北宋理学认为,气质之性是阴阳二气及形质本身的属性。朱熹认为,人物的性是禀受天地之理得来的,人物未生时,天地之理流行于天地之间,理禀受到一定形气之后才成为性。但理一旦进入形气体质就不可避免受污染。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是同一的,二者的关系好比是理与气的关系。
5.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 ”,“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目的是存理灭欲。实现存理灭欲的途径为克己。克己有四种境界:一是静坐息虑。一是省察克治,一是防于未萌之先,一是勘破生死念头。致良知的政治意义在于打消农民心中蕴藏的反抗的念头,此之谓“心中贼”
明武宗正德三年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根据知行合一,王守仁要求人们严格把握自我动机。“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对于下层民众而言,“知行合一”意味着人们处处遵守封建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严整的社会秩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三、论述题
1.孔子仁与礼的关系及其政治意义
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孔子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孔子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大体上,春秋前期人们把亲敬尊长、爱抚众庶、忠于君主等行为都看作是仁的表现。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基本上继承了春秋前期思想家的这些认识,并且在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成了系统的仁学。
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仁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种含义是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特别是对于居于统治地位的等级来说。孙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建立起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孔子从伦理学的层面上理解社会政治生活。
第二个含义是“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这句话,重点在于克己,即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能否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主要决定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决定于他人的影响。
孔子认为,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把仁作为最高的信念。仁是最高的道德品质,每个人都要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做到无时无刻不仁,即“无终食之间违仁”。
礼的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出现。从春秋初年开始,人们已经十分重视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个方面的文化规范,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也大体上在这一范围之内。
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妇、兄弟之间,还是君臣之间,都应该以礼为基本准则。礼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基,“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礼可以规范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礼对于国家的政治事务很重要统治者应该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
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是指周代的社会制度而言,因此,孔子在很多时候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强调对于周礼的继承,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周礼的规范下,春秋时期的社会才能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优良秩序。事实上,孔子恢复周礼的思想主张并不符合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潮流。
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孔子把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而礼则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只有在离得节制下,才能使“天下归仁焉”。在孔子看来,道德的良善才是政治的目的,这决定了孔子以仁礼这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政治哲学在本质上是道德哲学。2.宋明理学以理易礼的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儒学的主流仍然是汉唐主流儒学思想的延续,强调用礼乐制度来维护社会的秩序。比如范仲淹提倡按照周礼改革官制,民间学者李觏甚至草拟了依周礼治国的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周礼致太平论》。
北宋前中期,以礼治国是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把以礼治国的思想付诸了政治实践。王安石认为学术与政治是一回事,经术正可以综世务,因此他编纂《三经新义》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为了正确理解经文,王安石还创造了一部《字说》。王安石的变法很快失败,但是王氏新学的统治地位,却一直延续到了宋宁宗时期。但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对儒学的发展仍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标志着儒学治国原则面临着重要转变,人们已经不相信仅仅通过制度层面的礼乐教化,就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
宋朝从建国以来,一直积贫积弱,先败于辽,后灭于金,和金朝对峙的南宋,又是屡战屡败,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彰显着君臣们无能,也彰显着当时儒学的无效。宋太宗时统治政策的转向,由外转向内。“国家若无外患,必有内忧。外患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忧,深可惧也。”
理学又称性理之学,主要谈论性与天道。性与天道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是往往被用于阐明社会政治问题的论证手段,还没有在本体思维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汉唐儒学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本源的认识基本囿于宇宙发生论的范畴,这种证明方式虽然比较直观,但是人们难以形成对宇宙本体或万物本源的高层次认识。魏晋之际的玄学思潮一度把人们引向本体讨论,但是,玄学家们的认识基本未能超出“本未有无”。
理学开山祖周敦颐重新勾画了一个宇宙生成图式。张载的“太虚说”。到二程正式使用“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周敦颐的太极说既说明了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同时也解释了人性和道德的产生。“天了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传统认为,仁义之德先天地存在人的心中,是人的本质体现,道德与人性是同一回事。张载从“太虚即气”出发,比较明确地阐述了“理一分殊”的思想。二程和朱熹对“理一分殊”的表述十分明确。
理一分殊是理学思潮的核心命题,它的根本政治价值是论证了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首先,他们将道德伦常上升到本体的地位,天理与道德是同一事物。其次,他们提出天理先于事物而存在,道德从而具有了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的绝对权威。再次,理一分殊成功地论证了社会不平等的合理。
二程和朱熹将天理纳入本体系统,对理欲问题作了详尽的发挥。首先,他们进一步辨析了理、欲的内涵。天理是宇宙本体和道德本原,对于人来说,构成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以有天理也。”人欲指的是人们的种种欲求。两者的区别在于:凡超出维持人之生命所必须的欲求即是人欲。“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凡超出礼义规范的行为也是人欲。“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天理之不存,则与人欲何异矣。
【中外政治思想史】推荐阅读: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06-24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10-04
政治社会学的政治思想09-19
中外名著赏析07-22
中外舞蹈赏析09-04
中外法学09-13
中外差异论文09-15
中外档案法规09-23
中外广告案例10-06
中外论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