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2024-07-1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精选16篇)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一

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整合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宪江 岳新良 工作单位:利津县汀罗镇第一中学

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整合的探索与研究

利津县汀罗镇第一中学 刘宪江 岳新良

一、课题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重要任务。

2001年6月8日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理化学科是学生中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理化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发课外学习渠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理科学习思维,特别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搭建理化教育改革平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理化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具有实现信息技术掌握和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双赢的潜力。我们知道,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把视频、音频、动画结合起来,可突破时空环境的限制,对不少知识情境可以进行逼真的模拟再现,具有信息丰富、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的特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表达方式,恰当地与理化课程进行整合,可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性知识及零散的知识要素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原本受时空限制的复杂实验、难于理解的科学发现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变得简明紧凑,学生的思维量得到有效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同时可以实现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的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和主动发展的平台。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的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还可以尽快实现理化学科教学的现代化。

二、课题论证

在送交的评审书中,我们已经充分预计到,在本课题的展开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教师之间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差异,可能影响班级之间调查比较的信度。整合效果受信息技术硬件水平,教师对信息手段的整合同时受操作水平和整合理念影响,需要在整合研究实施前,全面提高参研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的整体水平。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硬件设施,制定完整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才能确保本整合研究的实效。

为此,课题组在开题前已经做了以下工作:第一,落实了充分的智力资源保障。我校已经建设了一支在实践研究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素质精干、数量充裕的教育科研工作队伍。学校确认,在开题以后,将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教学科研相长,二者相得益彰,确保整合研究的效果。第二、加强课题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理化生教研组组长刘宪江同志担任课题组组长,直接参加课题研究的组织和领导工作。课题组成员中还有校教导主任岳新良同志,年级主任盖东岭同志,优秀教师张树英、王维燕等同志。课题组组织健全,配备完整,分工明确,各有专长。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工作,课题工作责任落实。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有规范的检查评价制度,能定期督促、检查课题的进展情况,能确保课题研究落实到位。学校建立有明确的奖惩制度,课题实验的好坏是教师聘任、晋级、评优的重要参考条件。第四、加大投入,保证运转。我校现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50台,多媒体教室2间,电子阅览室1间,理化实验室2个,馆藏图书3万余册。综合上述情况,《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整合的探索与研究》已具备开题条件,可以开题。

三、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从而形成新的信息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

2.理化教学是指中学生学习的物理、化学两大门类的所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研究性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课堂教学及相关的教育要素。它既包含了教学的内容,也包含教学的手段,既包括教学情景的创设,也包括教学主体的交互影响等各个层面的内容。

3.整合是指有目的地获取、筛选、整理、组合信息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通过应用文字信息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获得的信息经过筛选、整理、组合后,在各学科教学全过程中的选择使用。

四、研究方向

1.改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师在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设备使用、课件编制、网上信息收集、分选和应用网上信息的能力做问卷调查,制定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达到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标准,以及达到这些标准应该参加何种培训和考核的工作计划,最终实现理化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力提升。更新理化学科的课堂教学观念。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依据,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题,研究本

学科中不同对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信息传输方式、传输时间、传输速率及反馈途径,设计新的师生交互方式,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特别要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把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两大重点,构建本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探索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方式和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新模式,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体系相互渗透。

3.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研究如何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设备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掌握课堂教学中人机交互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老师的主体作用,把主题的选择、教材的组织、课件的制作、学生的信息反馈和教学效果的检查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注意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信息发送的频度和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弘扬科学精神。从信息技术本身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向学生昭示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索的工具和基本思想方法。

5.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要在了解传统学习方法弊端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进行改造,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改进学生选择信息的途径和手段,改善信息储存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培养学生检索、收集、分析、使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思维品质和探索精神。

6.信息技术在分层次教学中的应用。分层次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按照“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的原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量化分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设计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编制具有不同特点的课件,采用协作式、自助式等方法,充分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前期阶段,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有关基础教育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2.对比研究法。在研究阶段,就一项研究内容,用两种甚至多种教学方式设计,进行对比,检查教学方式的效果。

3.案例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中、后期,从案例中提炼出个性化的经验和个性化、理论化的操作样式,汇集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理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模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探索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行动研究分“设计——实施——观察——分析”四步循环往复,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不断反思、总结,实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

5.经验总结法。在结题阶段,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从更高层面为课题研究服务。

六、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本实践研究的重点是信息技术与理化课堂教学整合模式建构。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模式的构建主体。教学模式产生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才能验证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现代理念、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学创新行为,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验证、丰富、完善。

2.互动性原则

教学过程应呈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互动,并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研究的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恰 当使用,营造教学环境,为多元素的互动学习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

3.实践性原则

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理论,一面实践,一面总结,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必须遵守这个规律,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达到最优化。

4.实效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原则,不搞形式、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确保课题研究卓有成效。

七、理论依据

1.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加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学习和教育心理学家。他1992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以独特的视觉对学生先天素质和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进行分析,提出了两种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智力和人格特质,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提取)对学生先天素质进行分析,以学生习得的五类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作为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其中言语信息相当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智慧技能相当于各科基本技能的形成,认知策略类似学习方法,态度包括认

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三个部分,核心为情感。根据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智力水平,人格特质,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重点是为每个学生设计教学,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是20世纪最早研究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的两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双向交互作用的成果,一个人的原有知识与新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出现的非平衡情况是学习发生的前提,当新的信息与个人原有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同化或顺应的过程方式进行时,学习便发生了,而作为学习的结果或是原有的认知图式得到充实或是认知图式被构建了新的内容。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以语言及其它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创造的工具和环境在个体的知识建构中起着关键的媒介作用。在个体自我的可能发展水平和与人协作并受到他人指导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差距,这种差异定义为最近发展区。皮亚杰的个人建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活动建构及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的最初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包括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和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观两大部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建构主义同时还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系统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目标系统。两者都描述了制定目标系统的理论框架。它们对教学设计过程中目标的分析和确定具有指导作用。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多媒体

英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地改语文徐/变体效着技果人术, 能使们带英的来语工图作教文学、学并发习茂生和了、生声深活色刻方俱的式全变的。革视多, 为听媒学慧英语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英语科育技术课程标准, 开发英》指出:语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 拓宽学生学利用现代教整果。习渠”道多媒, 体课件具有形象直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观提、内容丰富高教学效合氛围的特点, 拓, 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英语教师创设,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交际的实听、践说, 谈、谈读、写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探信一、息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有利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优势索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于加大课堂信息容量, , 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的学习, 潜调

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信息,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 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流、学生协作, 进行专题讨论和主题学习活动。如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阅读情境, 让学生阅读范文或看一组图片, 学生通过搜集、融合、归纳, 分析人物和景物的描写, 并根据给定的单词写作。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 遇到困难、挫折, 才能顽强攻克, 百折不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当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兴趣时,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究, 学习的行为也会高效的持续下去。多媒体课件能突破时空的限制, 利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清晰直观的优势, 给学生提供多种信息,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动画、音乐情境,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Wild animals”教学中, 笔者运用动画创设情境, 通过妙趣横生的“Bingo”卡通形象, 在欣赏精彩动画的同时,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3.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传统的英语教学停留在黑板、收录机、投影机上, 教师通过黑板或投影呈现例句, 讲解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既费时费力, 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有限, 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练习的容量, 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频度, 节省教学时间。

4.有利于开展自主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帮助他们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融入到课件的学习任务中, 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如在“Fashion”教学中, 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Lead in、Words、Listening、Reading、Reprot、Test等六个部分, 学生通过学习课件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5.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英语学科整合对英语教学信息素养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教师通过脚本编写、收集素材、课件制作, 提高了信息的获取、表达、交流的能力。在整合中教师学会了网上下载, 运用写字板、WORD编辑文字素材;通过网上下载、数码相机拍摄、扫描仪扫描等方式录入图片, 运用Photoshop、Fireworks等工具编辑处理图片;通过Cool Edit录制编辑声音素材;通过FLASH制作编辑动画。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制作水平有限等因素以及教学课件呈现方式单一、动态效果差、互动性不强等缺点, 阻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1.狭隘认识。部分英语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是整合就是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 忽视了常规媒体的使用。其实, 多媒体走进每个课堂, 还有待时日, 传统的录音机、教学挂图也是教师上课的得力助手。

2.缺乏引导。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等特点, 能激活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部分教师淡化教情和学情, 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智力差异, 从网上下载课件不予修改便加以使用。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被计算机牵扯着鼻子走, 沦为幻灯片的“播放员”, 只顾点击“下一步”呈现教学内容, 对重点、关键点知识不作深入讲解。

3.淡化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精神。但部分教师违背教育规律, 借助于多媒体大量呈现教学信息,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失去了消化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

4.流于形式。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是该用时就用, 不该用时不乱用。而部分教师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为整合而整合, 片面地认为电脑开了、喇叭响了、投影亮了, 课堂搞得热闹就是一堂好课。

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契机, 也给我们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致力于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利用现代信息资源, 改革教学方式,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发展机遇, 也给我们英语教师带来了挑战, 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容量、开展自主学习、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优势, 也要避免在整合过程中容易存在着狭隘认识、缺乏引导、淡化主体、流于形式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学科整合,优势,误区

参考文献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三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单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前进了一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上,一是基于现有分学科的体系,考虑信息技术如何与每一门学科的整合;二是基于综合学科的思想,考虑信息技术如何与若干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微观层面上,就是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过程的整合。下面笔者将结合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方式的影响,对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有教师的讲授,学生则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教学方法是满堂灌和填鸭式,不注重学生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千篇一律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状态,难以激发每一位学生求知的潜能和欲望,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计算机教学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采用了图形交互的操作介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和口等多种感官接受刺激,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格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讲堂为学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多讲多练,充分感知和进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这种模式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投影片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

例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做出任意三角形ABC及其内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D,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

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应当恰当地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

二、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发展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以问题共同解决、培养能力为中心并且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将深入人心。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重视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已经有许多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图形计算器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和做“数学实验”。

例如,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

在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像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激发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在这种探究指导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三、利用计算机进行知识复习和学习评价

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传输质量高,教学内容丰富,应用范围广的教学信息。具有交互性强,反馈判断及时迅速,评价公正等特点。教学时,教师既能把教师机屏幕上的教学内容实时地示范和转播到每台学生机,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教师也能及时地了解和观察到每台学生机的屏幕情况,并可随时对学生机给出提示和实行监控。还能把任一台学生机的屏幕作业情况及时地切换转播给其他学生观看或进行评说修改。这种反馈评价功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得,让每个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才华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同时提供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文、图并茂。学习者可以自己决定进度,针对自身情况逐步深入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另外,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智能训练系统),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计算机还能同时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还可以记录学生一个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测试情况,列出统计图,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四、利用网络进行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

网络的反馈和监控作用方便对学生的作业内容进行转播示范,进行修改补充和指导评价。教学时老师可以把某一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内容,切换转播给全班其他同学示范观看,可以显示优秀学生的作业内容,也可以显示“病例”供同学诊断分析,评价修改,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课堂的反馈评价,促使学生人人参与,积极思索,热烈发言,参与评估和鉴赏,发挥集体的智慧,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的同学还利用已掌握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运用修改和插入技巧,在屏幕上进行修改补充,做到动口、动脑和动手,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达不到的。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篇四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邮编257336)王兴军

电子邮箱:sdgrwxj@163.com 电话:*** 寄送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人民政府宣传办 邮编257336 王兴军 电话:*** 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应用和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尤其是随着我市教育装备条件的改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逐步走进课堂,它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现已成为我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合点

我县“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和教师人手一机的实现,为我们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市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三项子课题研究任务。为了更好地发挥课题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学校以点带面,通过举办课件评选、整合优质课比赛等教研活动,加强进行课题研究,并以此带动各科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积极探索、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促进了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1、运用网络课件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颖、趣味的新课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统计”时,教师把课堂改在计算机教室里,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几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每部动画片的一小部分,然后跟学生一块统计哪一部动画片最受欢迎。创设这样的情境,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体会到问题和思考意义,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创设动态情境,以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化静为动,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每个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时,先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操作,操作后,让学生观察是怎样拼的,通过拼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再通过表格的填写、讨论,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由于多媒体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会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3、运用网络技术,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使用适合自己的练习题。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协助实现。而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为不同的孩子准备不同的适合他的练习题是很困难的。但是运用网络技术可以很轻松的解决这一点。如教学《数的世界》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时,教师通过网络准备了大量的练习题,学生在总结完成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后,让学生自己在网络资源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学生不但兴趣高,而且练习题因材施教,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4、运用多媒体延伸学科文化,提高学科综合能力。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如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教学,更加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大量的数学素材进行对比、论证、欣赏,然后进行选择,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这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要的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种学习方式更是现代信息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探索 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学生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我们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索出了“激励——自主、情境——探究、展示——交流”为主要环节的教学模式,努力体现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在专题学习网页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立体图形的实物素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选择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学生发现了规律,如有的学生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老师根据学生发现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研究它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规律,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规律。最后通过查阅资料、课件演示、图形编辑等信息技术手段来验证自己的归纳,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归纳出的规律进行加工整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教学更好地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了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了协作范围,提高了协作的效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论文 篇五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然性。

教育技术通过对所有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系统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便于学生学习。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各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电脑已经非常自然地融合其中,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所有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里,一般都配备了能直接上Internet的电脑,作为师生查询资料、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必要工具。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里也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学生的实验过程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演示,实验中获得的实验数据随时用电脑进行处理,让学生在非常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接受了有关的知识。几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使用了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工具。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索,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探索知识奥秘。

由此可以预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因为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

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且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有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使它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呢?

(一)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比如,以往的作文指导课,教师总是拟好题目,指导学生审题,明确写作的重点和详略,而后学生冥思苦想,挤牙膏似地写作文。能不能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创新呢?有位老师在一次说明小制作的作文练习中,利用多媒体介绍了有关的小制作介绍,有洋娃娃,驳壳枪,小航模,等等。学生们专心致志的观察着,仔细的听着。接下来二十几分钟,学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人人写就了五六百字的说明文。只有课堂上充满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搭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实现心灵对话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它将以往教学中常常存在的“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配备声音,创设良好语音氛围,学生积极思维,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对话教学”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培育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和共鸣。

(三)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放飞奇思妙想

开放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和互动,还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不仅要植根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还应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以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通过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让学生入情入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开课伊始就播放了一段春天美景的视频,让学生领略美好的春景,感受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时代的春天„„整堂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6.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六

跨学科的整合教育使教育更接近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看到“部分”,也能看到“整体”;不仅看到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也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免局限及各个部分连接产生的缺口,能使学生用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根据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目标也由单一的重视分数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上,老师们都想改变以往的单向信息交流的模式,力求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大信息,全开放的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创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观念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有的教师还是常常误解了整合的含义,往往把它简单地曲解成了“结合”,结果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什么才是整合呢?

我认为,学科整合的概念应该是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长并结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后可以扩展知识容量,开放教学空间这些特点,通过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完整的综合学科体系,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最佳的途径。既然是整合就必须是学科间的融合,如信息技术与的语文学科的整合就必须突现两者的优点,语文学科人文性强,感情色彩强,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实用性强,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提供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素材,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只有强强结合,教学的效果才能锦上添花。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是上课时用用电脑,做做课件,把信息技术只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我觉得这并不是整合,或者说并不是完美的整合。在小学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可以说是让教师从以往的平面思维转向立体思维,它也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前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只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整合后,我们要给学生提供的很多就是我们以前也未掌握的知识。教师只有本身掌握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只有尝试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成果,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操作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时时处处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单元计划、教师演示文稿、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要以此为基础。

2、要突破过去那种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用联系的、多学科的、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切忌急功近利。

3、要有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

4、要有创造性

7.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英语,整合

大家知道,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 这就是教学媒体。就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各学科的课程中去, 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现在, 很多人总将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起来, 这是一种误区。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 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 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所以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当然,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 有时也可以用CAI课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某种工具, 所以“整合”也并不完全排斥CAI。

一、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学习英语, 兴趣第一。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 他才愿意学。因此,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合理的利用多媒体。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 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二、多媒体计算机操作的灵活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 可以使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 (Taskbased Activities) , 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心理驱动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 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 保证输入量, 把“习得”和“学得”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学中用, 在用中学。网络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 更多地赋予学习者学习的自由, 有利于构建自主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软件和硬件的帮助, 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 培养技能。

三、多媒体展现情景的丰富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 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多媒体网络知识的无穷性, 有利于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空间, 学得更丰富全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 计算机丰富多彩的软件、网络资源共享, 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 广乐博收。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掌握一项技能也是需要反复练习, 但在传统的教学中, 很难保证大量的学习时间, 技能的反复练习也是很难做到。因此, 在每周一次的英语活动课上, 我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 有目的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英文网站, 让学生带着任务, 去发现一些信息。当遇到生字词的时候, 学生利用在线翻译立刻解决问题。在课上教学英语歌曲时,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寻找到英语歌曲flash动画, 学生对于动态的情景都非常感兴趣, 学习的热情也顿时高涨。课后学生也可以利用找到的网站, 根据自己的喜好, 自学英语歌曲, 他们能在歌曲中学到新的单词, 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网络上有很多英语阅读材料, 如趣味故事、小诗、童谣、谜语等资源, 学生结合使用金山词霸等软件, 可以进行自主阅读。在真实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 教师运用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 扩大知识面。

实践证明,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丰富教学形式, 优化教学过程, 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多一些成功的体会, 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结合通讯, 2003年总第17期.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7) .

[3]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6) .

[4]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第一版.

[5]师书恩主编.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3年, 第一版.

[6]张迪梅.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形式与发展.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 第5期.

8.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篇八

《纲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就数学学科而言,重点是要真正解决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的难点问题,解决学生在认知过程和创新过程中所必须要解决而传统教学难以甚至是无法解决的能力培养问题。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就应当扬信息技术之长,克传统教学之短,直接瞄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点,加以攻关。

一、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授活动的主要媒体,通过创设信息化特殊情境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在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资料的帮助下,将被感知、被认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

在数学教材中,有一些图形、虚线框中的计算过程等内容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这些都是静止的,不易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类问题时,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出图形的变换过程,比如:平移和旋转,图形如何平移或旋转,光靠教师讲学生是无法深刻体会到的,只有通过多媒体演示它的变换过程,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平移和旋转的本质特征。

二、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劳作的工具而进行的学习”

信息技术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信息网络化来实现的。在网络环境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所以课堂上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习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学习信心是强还是弱,这些都不得不要求教师用“心”去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环境是变革旧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信息来源单一,主要途径是统一的教材、实物教具、实物学具。教材中的信息量极为有限,一个知识点只能提供一个例题或几个图形,且几年不变,信息容易过时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传统教学环境下对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所需要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提供都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个世界性的知识信息库,通过小学生能够掌握的网页浏览与上传、下载技术、改变信息来源,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丰富多彩、具有强烈时代感、真实感的素材,有效提高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成功地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了可能。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材只提供了三幅例图:天安门、飞机和奖杯。如果只依靠教材,感性材料的数量是绝对不够的,容易引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片面理解。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上寻找资料,则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像教师就可在互联网上下载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图片范围可以有植物、人物、动物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把这些图片制作成网页,让学生自由浏览、搜索、比较、分析。他们根据学习目标先观察杂乱无章的图片,再使用软件中的仿真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对称图形”,观察电脑从诸多图形中搜索出来的对称图形,他们原本已有的“对称图形”的模糊认识与图片中的对称图形产生联系和发现。于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发生改变,把“对称图形”开始直观地划分,在了解“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同样用输入关键字的方法,集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这样就完整、全面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既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使学生成为了信息的提供者。

传统教育比较强调聚合思维(集体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很少注重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培养,影响学生的求异求新精神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重视“情景设置”、“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配置,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主动参与,人机交互,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亲身参与教学过程。发现、探索学习,开拓了学生思维空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充分得到发挥,为创造人才的培养提供理想的途径。

总的来说,未来的教育技术必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无疑将在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多计算机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更一步的提高。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实践、总结,这样最终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9.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 篇九

关键词:课程整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能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整和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随着课程整和的发展方向,与各学科的整合从简单的课件到运用网站进行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整合的内涵也越发深刻。下面我就根据自身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定位

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相对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模式,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层次感丰富,立体,清晰。信息技术与体育整和定位的好,则是一堂以体育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整和课,体育还是本位,定位的不好,一味强调信息技术,课的本身已经没有体育性,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上,无非是用用电脑,滑动鼠标,敲击键盘,何来学科整和。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以体现体育性为主线,信息技术完全是为体育学科而服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实现教师、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结合课程,而是要有机地与体育课程结构、内容、资源以及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所处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惟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课的效益。作为整合主动因素――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中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上课,教师永远是主导者。教师在设计整和课的环节时,就应这样体现。网络里的内容范围广,容量大,不给学生一个目标他们就会漫无目的的东看看,西瞧瞧,最后你问他掌握了什么,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资料就只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教师需要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给出浏览网站的目标,让学生针对性的去学,起到真正的主导者。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

三、要注意学生年龄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同学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心理的发展上,特别是诸如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以及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从教学对象出发,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所以,我们在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时,同样要重视贯彻注意学生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原则。

这是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整合”的重要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的明确的描述和规定,该纲要要求小学生“学会使用与年龄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而对初中则要求“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很显然,都是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小学和初中却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整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采取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即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教会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并使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与体育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体育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实施模式的优化选择。体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力求在教学中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又要能体现体育的审美性、愉悦性。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体育教学的很多教学手段和方式成为了可能;在体育课上几个动作很平常,但是当学生到自己的演唱身影录下来放在网上,体会做冠军的感受那就不平常了,信息技术就可以办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以为多向交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还要牢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中介性的联想去唤起过去的经验和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而不过份地依赖信息技术,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它是否有成效,教学效果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要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信息手段能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理解学习重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堂是否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学生的知识面是否更广,学生学习空间是否更宽,学生能否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平台上真正实现其智慧结构个性化地自主、正常、高效的发展,这点是关键,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的优势。

10.浅谈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整合 篇十

【摘要】:体育是“身体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全面的,均衡的发展,在素质教育推进的今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 挑战,传统的体育教学弊端也暴露无疑。可喜得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搞好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的整合成为体育教学走出低谷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体育学科 整合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因此,如何把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成为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全面、均衡的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 整合,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的体现了教师在 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本文简述了目前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整合的含义和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传统的弊端

1、教师的喜好和特长影响教材的选择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运动技能形成,必须通过教师用精练的言语讲解技术要领,示范动作过程,学生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否则很难把示范动作做的很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一个失败的示范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因此每个体育教师在具体安排教材时,总是把自己喜欢的、善长的内容安排得较多。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现象在目前体育教学模式中是普遍存在的。

2、教师的年龄影响教材的选择

人们常说:“体育不养老”,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动作能力一定会下降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就会回避那些难以示范,技术性强的动作,最终的后果也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随着目前经济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的提高,有许多中青年体育教师虽然年纪不大,但已是大腹便便,行动上有一定的障碍,这实际上也妨碍了教师在教学 1 中的示范作用,造成教材选择上的单一化、简单化。以上现象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克服的。

3、动作技术难示范影响教学进程

大家都知道,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教师示范时,放慢速度又影响动作的完整性及效果。这时教师只能反复示范,重复讲解,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教学进程,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这也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难题。

4、与教师的互补性

多媒体技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多媒体的课件则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且根据教师自身的需要而设计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通过动画影像等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个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面的建立动作表象,加深对动作的理解,缩短了泛化过程,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的明显。这样一来,教师就不用“扬长避短”了,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会从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的角度出发,而不受自身因素的限制。同时,制作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也加深了教师对各项技术理解和认识的过程,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讲解技术要领的能。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整合

体育学科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就是指整合体育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的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体育学科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体育学科的整合既有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整合,又有体育学科、多媒体技术等学科知识的整合。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加直观、更生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或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示范给学生看,这样就帮助学生看清每个技术环节,加深对学生的动作理解快速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向学生介绍前滚翻的 技术动作要领时,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如果在上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将前滚翻的技术动作要领通过 屏幕展示,并将“ 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复—重心前移团身滚动一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的动作旁边,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充分掌握动作要领,联系起来会更有劲,更主动。

2、信息技术是师生互动性充分发挥的最佳操作平台.教师和学生间的双向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体育教师做某个示范动作往往能引起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直接兴趣。但是个别学生怕吃苦、不愿活动,想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激发他们兴趣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实心球课很不感兴趣,再加上对教师讲解的技术要领不理解,在练习中不能按照技术动作要求认真练习,直接影响课堂练习效果。于是,我把课上要讲解的动作要领、分解动作、完整动作制作成课件,存放到教师机共享盘中,让学生参照老师教授的“网上邻居”共享文件操作方法,复制到学生各自的计算机中,然后运行该课件,认真阅读。结果很多学生主动向我请教“超越器械”的意义,用手指拨球的效果等。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实践课探究时,多数人都能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投掷,他们了解了投掷技术的原理,也了解了如何欣赏投掷项目的比赛,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当学生看到专业运动员完美的技术动作时,激起了学习热情,也初步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

3、掌握信息技术,解决了教师的实际困难,让教师、学生受益匪浅.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当学生具有这种能力以后,我们体育教师让学生观察什么呢?教师正确、优美的示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在进行自己擅长的内容教学时,会讲解精练,动作示范规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很快,反之,则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若运用信息技术则会使这样的问题变得较简单。掌握信息技术将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课堂,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这些仅靠教材和教辅用书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因专业所限,我对体操的了解、掌握有限,在纵箱分腿腾越的教学中,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对网上所收集到的文字、声像素材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处理,再运用相关软件Flash或Powerpoint做成教学课件,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慢动作当中中清晰看到助跑、踏跳、推手、腾空、展体、落地等一系列动作。当学生看到专业运动员完美的技术动作时,激起了学习热情,也初步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

三、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注意事项

最近几年来,各门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获取许多成功的同时,也走了不少的弯路,也产生了一些为人所诟病的问题,前车之鉴,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一些问题,避免矫枉过正。

1、教师平时应多注意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搜集体育信息资源。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拥有广博的和前沿性的知识。

2、体育教学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信息技术应该服务于体育教学,而不是完全占有体育课,占用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课程整合≠体育课程+信息技术,不是体育教师加上电脑就是一节整合的体育课,而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的整体协调,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以便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正确合理的锻炼习惯。

3、教学课件、幻灯片的制作不可简单地替代教科书或者教学大纲,如果上课只是演示一遍、读一遍,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达不到教学互动的目的。所有的信息技术的手段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不能搞形式主义。 

四、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原则

1、坚持“学教并重”原则

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同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既要求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便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跨世纪新型人才。

2、坚持“交互性”原则

坚持交互性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核心要求。由于多媒体、网络的自身特性,互动式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两极的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必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就是教师可能从以前教学的主导地位部分地向辅助、支持地位转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更为平等与民主;学生也将更多作为主动的行为者出现在学习领域,并且张扬他们的个性。所以,教师要确立互动的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营造体育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产生表现自己的欲望;创设实现自我的机会,让 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坚持“适度性”原则

媒体参与使课堂教学从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发展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拓宽了教与学的视野,充实了教与学的内容,增加了教与学的信息渠道。但长期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积累诸多优秀的教学经验,不能为了体现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而完全放弃原来那些好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手段。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又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媒体的运用中要牢固树立媒体的“工具意识”,科学合理地使用。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媒体参与的必要性。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可以创设和展示丰富多彩的而有意义的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可以创建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要把握媒体参与的合理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因此,是否依据学生的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来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是衡量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是否有效的标准,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新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响 到各行各业,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课堂,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使学生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铺设台阶、奠定基础,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实现,就能够为体育教学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 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2002.5

2、《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2

3、李建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7期

4、沙培宁:《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工具概念》,《中小学管理》,2000年11期

11.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关系 篇十一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该处理好三大关系

1、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适當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这都是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优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是辅助学科教学,使学科教学更生动、更扎实、更有效的教学手段。

2、处理好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解决许多教学问题,但不可能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因文化传递而展开的心灵的对话过程,既有知识的授受、方法的揭示,更有情感的交流、人性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所有这一切,都不是靠信息技术所能完成和替代的。

3、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实效的关系。目前,我们看到的大多数课件主要呈现那些原本需要教师讲解、学生思考的东西,甚至包括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不少课件充当的只是电子图书的角色(最典型的就是教科书课本的配套光盘,里面呈现的就是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只是把它分解成一个一个画面,再配上声音),主要目的是通过“图文并茂”帮助理解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该体现四个特征

1、必须凸现课堂教学的特色。在班级授课制这样的教与学的环境下,教与学的方式只有两种:接受式和活动式,其中80%应该是接受式的学习,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精华性的授课方式。当然它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一是填鸭式,一是启发式。应该废除的是填鸭式、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判断是否启发式的关键看教师的讲是否是精讲,是否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时候,课件做得华丽花哨,活动安排得花样繁多,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教学的内容却很肤浅和浅薄。相反,一些教书育人有硬功夫的教师,虽然表面上只是用传授的教学方式,但却使学生通过开展思维,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例如:刘德武老师“两步计算应用题”,先讲关系,后讲走路跨步,再出示五种色彩鸭子,去掉了不切合实际的,通过编题,讲清关系,理解和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意义和解题方法。这就应了一句老话: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讲坛上。

2、必须凸显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首先是教师要钻研教材,在设计好教师自身的教学指导活动的同时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这中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呈现方式,它不是唯一的。传统教学中对教学设计有许多独到的长处。例如,教学一开始,教师必须设计一定的铺垫,通过严格的变式训练,确定新授知识与旧知之内的潜在距离,设计一个“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序迁移,这是一节课能成功的关键。如果单从信息技术方面考虑设计一个童话,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密切的情景,往往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课堂教学设置了障碍。传统教学中教师到位的精讲,精致的练习设计,合理的巩固反馈,都需要在教材的钻研基础上才能实现。

3、必须凸显课堂教学的效益。整合的目的是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安排信息技术应用的形式、时间上都应该考虑这一关。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盲目地查询信息,过多地依靠BBS等进行师生、生生交流等形式看起来形式很新颖,实际效益不高。同时,在用演示课件时要注意与传统的教师板书结合。

4、必须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力。信息技术除了应用在呈现知识、演示过程、安排练习等方面外,更多地要能体现提供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数学的互动工具,“观察物体”、“行程问题”,通过应用工具创设的互助环境,提供开放式的探究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实践验证,拓展本课学习的知识,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同时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评价一堂整合课,一定要避免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课件的技术水平、表现形式、界面呈现作为先决条件,以网页做得容量大、界面漂亮或者课件新颖、动态逼真或者互动工具功能性强等作为评课的主要标准。整合课的评比首先要体现其学科性,在突出学科特征的前提下,看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学科课程教学的目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1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 篇十二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去支持数学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数学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面积”概念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来,首先,教师利用“网络”的资源,让学生在“Baidu搜索引擎”中搜索“海面”的图片。学生无不为海面的景观所称奇,无不为海面的宽广而惊叹。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搜索出“湖面”、“路面”等图片,让学生感知面的大小与四周长短也有关系,初步了解“面”是有大小的。不难看出,通过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数学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计算机创设和谐情境,鼓励主动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共有、共享的学习资源,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因而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如在教学“身边的行程问题”这节数学活动课时,笔者首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提出任务:我们要出游上海、北京或昆明,请你们制定出游的计划。再为学生提供这三个城市的地图、景点等图片文字资料,制成网页,网页上提供其它相应的资源。教学时,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有的负责查看电子地图、查询相关网站;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数据整理、计算,比较结果,制定出游方案。笔者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等多种方式,不仅创设了和谐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在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获取信息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获取、整理、加工信息,从而综合利用信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能的能力。陈至立曾指出:“在义务教育的阶段要让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可见,信息素养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能力,而且要从小开始培养。如在校园网上笔者建立了本班校园“博客”,要求在家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发在自己的“博客”上,让其他学生查阅或发表评论;课后,把自己在课堂上困惑、收获或不能解决的问题等发表在“博客”上,以取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查找、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有效运用信息、开展合作交流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实验证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不仅更新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化了教学过程,而且转变了学生的学生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一)更新了教师教学方法。

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更加优化,教师通过资源网站的导航、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学生讨论交流的组织,以及评价等来体现教师的功能。例如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笔者是在教学平台上备课,为学生集成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改传统的讲、示范、练等教学方法,而是通过网络教室的各种功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讨论、屏幕共享,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二)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营造了理想的环境。同时,学生学习的方式也随着学习环境、资源的改变而转变。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为了突破“闰年为什么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年又闰”这一数学难点问题,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知识有限,单靠教师传授性的教学,不容易理解,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信息。学生通过查找“科学家的解释”、“年历的传说”等内容,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并能从自身的认识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在校园网的班集“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交流。这样的效果是传统的数学学习方法所不可替代的,学生自主实践、主动探索得出的体验将会是学生长久乃至一生的宝贵感性经验。

1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总结 篇十三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和探索,如今我们的观念、行为、课堂多变了,概括起来说其主要效果有九大转变,即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行动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方法由单一向整合的转变,使用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范围由教学向管理的转变,对象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素材由贫乏向丰富的转变,资源由独有向共享的转变,成果由少数向丰富的转变。

1、观念的改变,突出一个“新”字。

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选择合适当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结构就是强调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如何把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有机整合成为系统,是我们关注的要点,只有系统内各要素真正有机的“整合”,要素的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良好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整合”要突出有机、有效,不是人为的拉郎配,不是随意的简单叠加,不是盲目的机械组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整合”从本质上讲,是说明事物间通过相互作用结成一个整体的过程,注重教学行进期间动态的作用及效果,协调好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这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体现。不一定每学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也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整合”的过程是学生经历苦乐的过程,是学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学习能力提升,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要有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是教学实施的手段。多媒体条件下的教学是“因‘学’而教、因‘生’而教”,“立足基础性、突出发展性,立足实践性,突出创新性。”

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属于探索实验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不适应性。无论是硬件还是师生信息素养,都有不支持性。因此,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性,显得尤其重要。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提出整合“阶段论”,即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马宁、余胜泉两位学者提出整合“层次论”,即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整合的规律,给我们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2、学科的教学,突出一个“合”字。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广义上说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整合,但就课堂教学而言,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教学目标方面,宏观上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中观上有学科教学目标,微观上还有课时教学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更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达成,可以更好实现课时教学目标的整合达成。例如,外语教学目标通常有“听、说、读、写”等四方面要求,包含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不同媒体的信息,但是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无法与文字内容组成一体化的教材,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三者各自独立的形式分别出版,既不便于教师的教,也不便于学生的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较好整合教学的目标,解决类似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不同历史时代相关内容的整合,实现时段的跨越;不同地域相关内容的整合,实现空间的跨越;不同表征形态相关内容的整合,实现表征类别的跨越;不同文本相关内容的整合,实现文本方式的跨越。例如,讲《环境水污染》,可以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版本资料,有关水污染的文字、图片、录音与录象的水污染状况,让学生了解“淘米洗菜、用于灌溉、水质变坏、鱼虾绝代”过程,感受污染恶化状况,探询污染原因。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教学内容超越时代、空间、表征的整合,如此教学内容的整合,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办到的。

在教学方式方面,人人互动、人机互动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可以采取不同的信息呈现与传送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整合。

在教学资源方面,网络资源是海量的,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根据课型的需要、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变无形资源为有形资源,变校外资源为校内资源,边网络资源为课堂资源,通过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

1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汇报稿 篇十四

欢迎你们来到望海学校!

我是望海学校中学教务主任、七年二班班主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师。我汇报的主题是个人电子办公体会。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使用办公软件的频率越来越高。办公软件正在成为甚至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做为教师的我也越来越经常使用办公软件了。

Microsoft的Office套件中以W ord和Excel及Powerpoint的使用最为经常。使用办公软件的优点很多,下面谈谈我的电子办公体会:

一、电子办公方便了办公材料的书写和修改。

在办公时,教学计划、总结、编排课表、教案的书写是经常的事。如果使用纸笔来书写,不仅在草拟和修改时费时费力,而且还是对资源的造成了浪费,如果使用电子办公,就能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我校这两年就偿试着让全体老师进行电子备课,提倡无纸办公,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是我的电子教案:七年级下册教案;我们学校的多数教师都能象我一样熟练的用word制作教案表格和进行文字编辑。这是我的课件:七年级下册课件;用Office中的Powerpoint来制作课件方便快捷,数学课中使用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把抽象、枯躁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学校有部分教师几乎是堂堂课都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我们知道要是每节课都自己做课件的话费时费力,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集各家课件之所长为己所用就简单得多了,当然只有对Powerpoint能做到熟练的应用才能达到这一点。给大家推荐两个网站,一个是大小学习网,一个是12999数学网,这两个网涵概了从小学一年到高中三年的所有学科的所有教案、课件、试题,而且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

教数学的老师都知道,能往要用word编一套数学题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数学中有好多的符号和图形,现在的word2003中都装有公式编辑器,有公式编辑器编数学题就容易了许多,有的教师找不到在哪,点工具-自定义-命令中的插入-命令即可。这是我编辑的数学试题H:七年级三月份月考数学试题.doc,H:中考数学能力新突破;H:数学题,比手写规范。用word撰写文章时,为了达到提醒的效果,可以对文章的标题进行加粗,加着重号,甚至加一些卡通的提示图案等。...

二、电子办公很大程度上提升办公效率,方便了管理 Excel和Word都有很强的功能,能帮助人们完成各种复杂的工作。尤其是面对复杂而庞大的计算时,Excel让这项工作变得游刃有余。我常用电子表格统计学生的成绩,H:七年二班周测试成绩,同时我也把电子办公用到班级管理中,这是班级管理的部分材料七年二班四月份量化考核表.doc,七年二班量化考核一览表.doc

H:七年二班三月份家校联系卡.doc,七年二班班规.doc,七年级学生学习安排.doc,H:七年二班班级干部一览表 团支部成员.doc

我们也把电子办公应用到教务管理中,这是教务管理的材料:2009年教务材料目录.xls

三、电子办公能够方便档案的管理和保存。

电子化办公和电子化档案管理早已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在工作中我们除了把资料保存到电脑和校园网上外,还充分利用邮箱进行办公,用博客存档和交流;这是我的邮箱http://cg1a152.mail.163.com/a/j/js3/main.jsp?sid=aDemOZloGjpHxDxqKnooAelcmyOHkTmn

这是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wxahcq

15.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究 篇十五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联系和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非常显著的一点就是“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研究早已列入国家教育十五大重点课题。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相互渗透着。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 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 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 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 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 经过一番整治, 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 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 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 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 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 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 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非常显著的一点就是“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研究早已列入国家教育十五大重点课题。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相互渗透着。

二、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全方位学习环境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 而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的情境、协作学习、相互交流, 探索新知的工具。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 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 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然而近几年来,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出现了种种误区

例如:1.一节课中信息技术的含量越高, 课的质量就越高2.课件越声画并茂, 越五彩缤纷越好3.课件应该走“标准答案”, 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4.制作课件是专业人员的事, 我只管拿来用就是了有很多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不是自己亲手制作的, 他们只是将课件制作的思路告诉专业技术人员, 然后就只管拿来使用就是了。

对整合目的的“浅层次”认识。对整合目的的“浅层次”认识。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 笔者发现,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的简化为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改变学科课堂教学结构, 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大多数教师的“共识”。笔者认为, 这样的“共识”仅仅体现了整合初期的特征。因为, 建立在这就是有所涉“共识”基础上的整合, 只能是“浅层次”的, 信息技术就只能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有形”的学习工具应用于教学。而“深层次”整合却需要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之中, 使之成为学科课程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变“有形”于“无形”, 从而营造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此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追求的是两者之间的和谐与发展。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促使教师、学生、所有学资源和谐发展的先进理念相比, 将其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工具”层面的认识, 显然就有着不小的差距了。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 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 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 即“研究性”学习模式 (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 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

2.更新观念, 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整合”是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它的根是课堂教学, 目标是培养人才。我们应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整合目标, 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 应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整合”不应终止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发展综合信息素养和其他的综合能力。

学校应为教师创造必要的机会, 如采用聘请专家讲学, 教研组教师相互研究, 跨学科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 增强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的意识:教师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 学会使用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并形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应用的信息素养。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 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 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 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 互相取长补短, 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整合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课程, 信息技术也应成为学科课程之间沟通的“桥梁”。比如,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联系, 体现数学课程的综合性, 这样则可以使整合更有效、更开放。整合过程切忌形式化、以免学科课程本质被技术所冲淡, 甚至代替。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 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 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 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 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问题,实施

参考文献

[1]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2) .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J].广西教育, 2003, (2) .

[3]章剑卫, 姚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8) .

[4]李先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四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3, (1) .

16.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 篇十六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积极探索通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计算机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这表明,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创新和深刻的变革,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前几年,我国各个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现在,又提出了更重要的任务:努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这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必然将融入到教育中,而真正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作出明智的决定。

我们的国家已经根据我国国情,利用文字教材、电视、广播、卫星接收站、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光盘等媒体来进行现代化教育,这就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呢?

1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的特点

1.1开放性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采用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等方式,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教育做到开放,使教育对象扩展到各个基层、各个行业、各个民族、包括边远地区,使教育遍及全社会,有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供教育者使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加学习的愿望。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由于传统学校教育在场所、时间及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将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

1.2非线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要整合好,就要做好“非线性”,不仅包括课程的非线性,还包括教学过程的非线性。曾有人打了一个比喻,说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就像日常生活中的打的,任何人可以从任何地方上车,也可以从任何地方下车,这也是新的教育教学形式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

1.3交互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好以后要有交互性,即人机交互、人机沟通、人与人之间可以远距离的沟通和多向的交流。人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跨越地域、跨越国界,自主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对一些问题可以在网上通过BBS、QQ\\MSN等进行讨论、交流,使自己更全面、更深入、多角度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的基本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参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青少年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要求是要使老师把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强调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不在于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软件,如何将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帮助他们学习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及其他学科的整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既高效优质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能培和提供他们的信息素养。

3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应该是这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统一的整合

现代信息环境必然是由所有信息技术工具积累而成,孤立地看待数字信息技术而忽视了全部,必然不能实现其贴近现实的最根本的普遍意义;教师们基于过去的学习实践,容易对新的信息实践产生连续的理解,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新的实践和新的理念;对一般性的计算机和网络装备条件来说,仅靠计算机网络机房往往无法较好地实现对全校学生的学科课程整合。因为,对一个学校的计算机装备情况来说,每个学生每周可能只有不到一个课时的上机机会,相对于每周开出的学科课程来说,这个机会是太少了。而全面地理解信息技术环境就伴随着有这样的好处,学生们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活动可以在对传统信息活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过程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的目标要求提高到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的高度上,将更有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的真正实施和收取时效。

4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學科的整合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在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时,往往认为利用高新技术更有利于学科的整合,其实不然,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教学工具,用什么样的硬件、软件,对什么样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教学技术,只要学生成绩提高,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就说明什么样的教学技术是适当的,并非利用越高新的技术越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当前有人总结出了学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的经验和原则,共有六条:

当有经验的教师看到新的举动对他们的学生非常有效时才能进行改革。这是美国总结出来的,说明了一些非常深刻的道理。改革的新实践能否持续,依赖于教师得到的援助的多少。大家可能在学校都看到一些教师愿意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但是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给他的支持有多大。有利的领导是有效的改革常规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学校领导重视,改革的步伐就会相对快一些。在中小学,信息化的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不是电教老师可以做的,学校领导可以通过命令来进行改革。付诸实践是进步的必要步骤。因此应该把新的实践纳入课程计划,规范操作过程,减少抵触情绪。促进改革的时间必须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进行,改革全部的教学模式。应该把新技术纳入每天的课程计划,所有的老师每天利用,这样往往取得成功的机会大一些。冲突和意见分歧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对成功极为重要。我们从各个角度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的广度、深度、进度,理解它的难度,其实还有一个基本点,就是我们要有耐性,因为改革是缓慢的。改革要制定可行的计划,不仅是在基础设备的建设上要有计划,更重要的是在建完设备后的计划。

5 结语

上一篇:给员工家属的慰问信下一篇:年婚姻登记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