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资料

2024-07-09

网络舆情资料(8篇)

1.网络舆情资料 篇一

当前地税机关应对和处置涉税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

涉税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涉税事件通过互联网传播,人们对此产生的刺激以及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涉税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一些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全面、需要地税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反映个别税务干部损害地税机关形象等夹杂着个人思想倾向的言论而引发网民的集中评论。

近年来,中国网络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与此同时,涉税网络舆情不断增多,形势严峻,给税收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引起各级地税机关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网络的舆论传播效果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对涉税舆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2010年湖南长沙国税爆炸案负面涉税网络舆情案件,严重影响了税务系统的形象和公信力,干扰了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给税务部门的涉税舆情处理工作敲响了警钟。为此,我们要加强对涉税网络舆情的认识,提高应对处臵能力。

一、涉税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传播的快捷性

由于涉税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使得一个事情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可以快速传播出去。这其中主要包括:一是BBS,即“电子公告板”的英文缩写。用户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或事件展开讨论。二是新闻跟帖,将一条新闻受不受关注的标志定义为回复数量的多少,而不取决于版面和时段,内容有着明显的趋同扩散效应。三是博客和个人网站,传播速度稍慢,但是会带着很强烈个人观点。四是微博,当今社会,网络与手机结合日益明显,很多人喜欢用手机短信发微博,使微博具有现场直播的功能。五是其他载体,如网民留言、网络社群如QQ群、开心网等。

(二)事件的突发性

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一些涉税舆情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一些人对一些涉税事情动不动就向网上发帖或通知相关新闻媒体以引起社会关注,使得舆情形成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让人始料不及。

(三)快速扩散性

当一个涉税事件或议题产生后,涉税网络舆情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舆论的扩散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从传播路径看,网络舆论可以由一个论坛、组群向其他论坛、组群扩散,也可以由境内网站向境外网站扩散,形成一种舆情风暴。

(四)表达方式和内容存在非理性

由于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差异,网络信息发布便利,加上网民阅历和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性,面对一些热点事件时,网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厘清事件背后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动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讲究起码的思维逻辑,使非理性和过于主观的声音经常容易占据上风,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极易侵犯个人隐私,给当事人造成伤害,甚至威胁社会正常秩序。

(五)处置的紧迫性

舆情如火情、汛情,地税部门必须迅速作出正确研判,在第一时间进行出面处理。舆情的影响会产生“涟漪效应”、“蝴蝶效应”。因而对涉税舆情,如果处臵不当,会出现简单问题复杂化,小的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影响征纳关系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如果处臵得当,则将由坏事变好事,让公众认可地税机关依法办事能力,增强地税机关的公信力。

涉税网络舆情虽然“来势汹汹”,但它的生成发展机制基本遵循以下规律:传统媒体或网民爆料→网民讨论(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媒体跟进呼应网络议题,挖掘新的事实(新老媒体互动)→地税机关应对→再掀波澜(假设应对不当)→地税机关解决问题和相关责任人受到问责→网民注意力转移→涉税网络舆论消散。

二、当前地税机关在应对涉税网络舆情中存在的不足 在近年来发生的诸多涉税网络舆情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和骤然聚集的网络舆论,相关事件主体疲于应对或应对不当的状况屡屡出现,由于应对失当而导致危机扩大的案例比比皆是。相对而言,当前地税机关应对和处臵涉税网络舆情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税务干部思想上不重视

在当前的热点舆情案件中,原本很小的一件事,因为不被重视,日积月累,终成热点舆情的事件屡见不鲜。任何一件涉税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演变成群体性事件。面对如此汹涌的舆论趋势,应该把舆情应对工作提升到历史的高度,有责任感面对进行中的质疑,有使命感破解发展中的阻力。

(二)信息的不透明使各种传闻与谣言有了生存的空间

在“众声喧哗”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地税机关在公开透明的新闻发布方面更需要技巧和细节,要直面危机,妥善应对,要及时提供全部信息,多渠道与民众互动,打压谣言的传播空间。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言与官方消息在赛跑,政府失语和媒体缺位只会给谣言让路,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谣言止于真相”,信息越是不透明不对称,越会给人留下“合理想象”的空间,进而为谣言的出现提供温床。地税机关既可通过微博、官方网站辟谣,也可通过手机短信、新闻发布会、电台采访等多种渠道与民众进行互动,及时回应,澄清谣言,保持信息的有效传达,主导舆论方向,树立良好积极的舆论形象,确保维护政府公信力。

(三)地税机关处置涉税网络舆情的能力仍需改进

面对涉税网络舆情,地税机关虽然不缺乏相应的应对和处臵机制,但缺乏较高的危机应对意识、快速的危机应对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涉税舆情收集不及时。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目前大部分群众通过互联网传播获取信息。据CNNIC调查表明,中国拥有150万个商业网站,近80%都有BBS讨论区,约1/3的网友定期在论坛上发帖。从如此众多的网站上搜集与本系统相关的有可能形成舆情的事件或情况,难免顾此失彼,导致处臵不及时。二是缺乏涉税网络舆情监控和研判能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涉税事件和谣言。三是缺乏权威信息的准确、及时披露和发布机制。四是缺乏全面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不能将涉税舆情事件纳入危机管理体制中,事件处臵不及时。

三、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涉税舆情责任追究

由于涉税网络舆情的冲击力与日俱增,对各级领导干部行政行为的干预力越来越强,已成为影响领导决策和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可以看出,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越强,工作就会越主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地税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主动应对涉税网络舆情。

(二)合理利用网络舆情

要注意网络民意和网络舆情分析,积极发现案件线索, 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事态扩大和恶化,以网络舆论监督促工作、促整改、促提高。要作好“疏导”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系统内的先进人和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政务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要针对互联网高度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地税机关的声音,用正面声音主导网上舆论,群众对税务工作理解了、熟悉了、认同了,谣言就难以站得住脚。

(三)提高地税机关应对涉税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

在涉税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普遍存在舆情应对速度较慢和税务人员由于缺乏舆情应对技巧从而传播出不当言论的现象,因此,亟待提高税务干部涉税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水平。

1.建立涉税舆情收集网络,明确专门的责任人员,随时关注与部门相关的各类信息,敏锐发现和整理舆情苗头。正确甄别筛选各类社会信息,对有可能产生舆情的事件作好矛盾化解工作,尽可能将舆情消除在诱发状态,不能等舆情呈几何级数传播爆发时,才采取相关措施。2.建立完善涉税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对各类报刊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网站、博客、论坛等进行实时监控,利用舆情监控软件筛选出本地区范围内与地税机关工作相关的各类涉税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及时进行分类整理,及时搜集是否有针对本单位的涉税舆情,掌握当前各类媒体对税收工作的报道和其它地方发生的涉税舆情的情况,准确分析判断涉税舆情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向单位领导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和提供防范决策参考。

3.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澄清不实传言和恶意猜测,取信于民。涉税网络舆情出现后,地税机关要积极主动,“早说话、说实话、会说话”,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争取新闻媒体支持。处臵舆情时要坦诚不要遮掩,以事实为依据,敢于“亮家丑”,绝不打官腔,甚至遮遮掩掩欺骗群众;要引导不能堵塞,对待负面舆情,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的同时,多从主观上找原因,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绝不利用部门的权力开展打击报复。

面对日益增多的涉税网络舆情,地税机关要更加重视网络民意,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规范执法,改进工作,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善于“下网解民忧”,提高自身行政能力、执法水平和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处臵能力,使互联网成为地税机关决策参考的好帮手和征纳互动的重要窗口,构建良性互动、积极和谐的涉税网络舆论环境。

2.网络舆情资料 篇二

一天,某论坛上出现了一个热帖:“××幼儿园让每个孩子带一个香蕉牛奶的纸箱交到老师那儿, 可这牛奶大人孩子都不喜欢喝,为个纸箱子还得去买箱奶回家,不知这事幼儿园是如何考虑的。这种做法让人非常有意见,请有关部门给予合理的解释, 否则,容易让人联想到‘腐败’问题。”此帖一出,正面的、负面的跟帖纷至沓来,有的网民甚至断言“一定是××幼儿园或教师与香蕉牛奶商家有关联,是变相的推销,在谋求好处”。园长了解此网络舆情后, 迅速成立应急小组,在园内展开调查。原来是某班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利用校信通平台给班上的家长发送了一条信息,内容如下:“各位家长您好!为了丰富孩子的游戏活动,游戏材料还需要补充,请家长一定积极配合带以下两样物品:第一,每位孩子至少要带一个硬包装的鞋盒子。第二,每位孩子至少带一个黄色的香蕉牛奶的盒子。此项任务必须在 明早完成 。 感谢您的 配合 ,各位家长 辛苦了。”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幼儿园在第一时间给予网络舆情正面回复——“广大网友您好!××幼儿园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近期开展了区域游戏环境创设评比活动。此活动倡导绿色环保、变废为宝的理念,尝试家园合作、共同收集废旧材料(包括各类纸箱)。个别班级为了便于孩子们开展搭建、造型活动,发动家长重点收集统一规格的废旧箱子。 调查中,我们未发现该班级教师行为与香蕉牛奶商家有关联,也未发现存在推销问题。今后, 幼儿园在举行类似的活动时,会充分考虑广大家长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把好事做好。同时,也希望广大家长针对幼儿在园学习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好能与园方领导或老师及时沟通,以避免误解。家园应共同努力,为孩子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利用下午家长来园接孩子的时间,幼儿园召开了该班家长专题会议,教师致歉,园长解释,使得此次事件很快得以平息。

反思

1. 要建立组织机制,及时回应网络舆情。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园长迅速成立应急小组展开调查,制订解决预案并及时发布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将真相告诉公众,有效遏制了不良信息在网上蔓延, 维护了幼儿园良好的社会形象。

2. 要加强校信通平台使用的监管力度。校信通使得家园联系、家园合作更加快捷、有效,幼儿园在享受校信通优越性的同时,还要加强有效的监管。 比如,对教师发短信的数量、信息发送时间以及短信内容等进行审核、监管,明确具体负责人,并将其纳入幼儿园宣传工作的总体部署,防患于未然。

3. 要加强新教师网络平台使用能力的培训。短信交流方便快捷,但一条不经意的短信也可能会伤害到家长。因此,幼儿园要加强新教师网络平台使用能力的培训,要求新教师发送短信时一定要慎重仔细,短信内容的编辑要认真思考,不能随意、盲目发送。

4. 要鼓励家园良好互动。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帮助家长通过短信、网络和班级教师、幼儿园领导实时互动或者留言,使一些当面不便交流的问题得以处理,避免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将问题抛向媒体网络, 造成负面影响。

评析

3.网络舆情“倒逼”政府提速 篇三

人在做,天在看?

错!

在网上的各种曝光之下,社会变得透明,也让民意的传达空前快速,指向愈加集中。谁在仗势欺人?谁在贪污腐败?谁在位却不作为?谁又是人民的父母官?

人在做,人们都在看。

1998年8月7日,长江九江段决堤,《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突破层层消息封锁,用手机向报社发送现场灾情。根据他的这8条短信,报社编成独家新闻《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这篇后来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消息在当时却被有关部门指责违反了“不准公布灾情”的宣传纪律。

2010年7月18日,南京高旺河河堤发生管涌险情,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在抢险现场通过手机向媒体发布新闻:“该管涌造成河堤内部分积水,无人员伤亡。抢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封堵成功后,曹劲松在管涌发生地西江村的村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抢险详情。

“长江汛情12年,见证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历史性进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对《计算机世界》记者感慨地说,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及时地把真相告知公众,是制止流言、降低恐慌、减少社会损失的最有效办法。

近日,人民网发布《2010年第二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排行榜》,从2009年7月排行榜问世至今,网络舆情见证了政府执政的变化:2010年第二季度应对各项指标与第一季度相比,信息透明度增长20.2%,政府响应增快14%,政府公信力增加10.6%,与去年相比综合得分增长了近25%。

网络舆情,已经形成了权利时代的“倒逼机制”。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吴兢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公民的权利觉醒和监督,正是“倒逼机制”的两把利剑,“倒逼”服务型政府提速,“倒逼”“权老大”们退出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

“黄金4小时”

考问政府响应

此次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的是“安徽马鞍山书记现场处置打人事件”。马鞍山花山区旅游局局长汪国庆动手打中学生胡某引起众怒,市委书记郑为文于事件发生当天深夜赶到现场,登上警车对群众喊话,并将汪国庆就地免职。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政府对沸腾民意的敏感程度和认真响应,并为挽回政府形象做了良好的铺垫。

无独有偶,2005年同样发生在安徽的“池州6•26”事件与马鞍山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肇事者驾车欺凌青年激起群众公愤,从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而事发当日,时任池州市委书记的何闽旭正在九华山逍遥快活,对市里报告置若罔闻,甚至不耐烦关了手机,从而贻误了政府应对的大好时机,引起轩然大波。

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认为,在新兴媒体时代,“黄金24小时”法则已渐显无力,4小时内,微博、BBS等新媒体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黄金4小时”已经成为考验政府响应速度的关键。

此次排行榜中政府响应速度位列第二的,是4月13日发生在辽宁大连庄河的“千人市政府下跪”事件,庄河市龙王庙村1000多名村民在市人民政府大楼门口集体下跪,反映村干部涉嫌腐败问题,遭到拒绝。4月24日,大连市委做出决定,庄河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明对该事件处理失当,责令其辞职。

有网友在千人下跪事件中这样评论:“主人给公仆的这一跪,跪出了整个社会大踏步的倒退。”在人人都成为信息发布者的“自媒体”时代,官员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而庄河市的上级大连市委对此事处置中,“责令”2字鲜明地表达了上级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和敬畏。

然而,政府响应速度较上一季度虽有14%的提高,但是响应速度远未达到“黄金4小时”:响应速度排名第一的马鞍山事件从事发到有关领导赶赴现场,用了近4个半小时;而为网友所称道的广州法制办“咆哮哥”事件,从网友6月18日留言到21日广州市法制办召开记者通气会,再到23日广州市法制办负责人和“咆哮哥”一起到网友家中道歉,前后也有将近5天的时间。与民意互动,和谣言赛跑,政府的响应速度将是形成良性网络问政的前提。

本地网络

缩短民意路径

位列此次排行榜最后一名,被列入红色警告的事件是“江苏海滨教育局封杀论坛”。5月,有网友在“滨海网”发布消息,称江苏滨海县教育局在本县教育系统的校园电脑终端上做了手脚,教师们无法登录“滨海论坛”网页。滨海县教育局局长左其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封闭了“滨海论坛”,原因是这些网站和教育教学无关。

对此,单学刚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采访时说,地方网络论坛是“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地方政府重视本地网络论坛建设和管理,关注“在地议题”,对构建充满良性互动的本地网络环境,意义重大。

更是因其地方性深受网民青睐,从云南“躲猫猫”事件到湖北巴东县的邓玉娇案,2009年因网络爆料而膨胀成社会热点的事件,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地方网络论坛,并诞生出一批批意见领袖,而且,这些意见领袖绝大部分是“草根”。

面对这样汹涌澎湃的民意,政府应该怎么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学会“化百练钢为绕指柔”?7月2日上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邀约的9位网民代表座谈,以“我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建言献策”为主题与大家交换意见,这已经是汪洋第三次与草根意见领袖面对面交流。

这说明,政府官员已经学会利用网络收集民意。信息公开是网络问政的前提,在排行榜上“政府响应”、“信息透明”和“政府公信力”3项指标中,信息透明是增长幅度最快的一项,相较第一季度增长达到了20.2%。在这些公开的信息中,既有像江苏滨海这样“被透明”的,也有江西黎川新任科级干部财产公示这样的“主动透明”的。从恐惧到主动应对,网络舆情也在“倒逼”政府向信息公开提速。

信息争夺变被动为主动

一场抢占信息制高点的争夺战正在打响,拿下了这个制高点,一直被网络民意“倒逼”的政府就完全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

4月,国内媒体报道了云南大理“洱海天域”填湖建别墅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6月初,从云南省纪委传出消息,已经查实洱海天域房地产开发项目从一开始就存在官商勾结、行贿受贿等违法问题,相关涉案人员已经受到了处置。

在此次事件中,相比以往的“狂轰滥炸”,大多数网民保持了冷静,他们没有过分苛责政府在事件爆发前的过失,而是对官员的问责形式和力度进行了理性地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从去年的“躲猫猫”事件开始,云南省就逐渐开始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更是成为国内首位实名开微博的厅级官员,“把自己放在阳光下”,公私分明,凡是公事,都用“微博云南”的账号发帖;凡是私事,就用“云南伍皓”的账号发帖。

这其实是一次抢占信息制高点的尝试,用伍皓自己的话说,就是善用媒体,把媒体引导社会热点的功能用足。从4月的云南旱情各项具体数据,到5月防汛抗洪工作进展,再到最近对地沟油的检查和再利用,云南各级政府敢于在微博上晒“政事”。正是由于这样的公开,云南才得以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形象不降反升,变被动为主动。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左三)亲自登门向蒙冤入狱11年的赵作海(左一)鞠躬道歉。

2009年11月,“南京网络发言人论坛”悄然出现在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继广东、贵阳等地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后,南京市政府也加快了推行“网络问政”的步伐。与广东、贵阳不同的是,南京市政府推出的网络发言人覆盖面更广,42个市政府工作部门、16个市政府直属单位、4个垂直管理部门、13个区县政府、5个特设和派出机构,以及市人大、市台办、市检察院、市法院、市红十字会等9个重要部门都单独设立新闻发言人、联络员各1名。

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认为,网络发言人与目前已普遍建立的新闻发言人机制作用相似,不过在发言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上,网络更胜一筹。

现在,广东公安机关开微博正将这一争夺战演绎得如火如荼。今年2月,广东肇庆市公安局率先在微博上建立了全国首个通过实名认证的公安微博,此后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及省公安厅的官方微博相继开通,这成为第二季度“网络问政实践”推广事件。

“在新媒体面前,在新的官民互动模式下,一切旧有的宣传模式、落后的执政理念都显得格格不入,依靠政府一点一滴的努力,依靠网民送上的鲜花与砖头,网络问政必将倒逼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 舆情监测室分析师刘志华这样评价。

对此,祝华新说:“很多地方政府是我们的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老师。”比如临沧市委书记杨洪波的微博客“沧江潮”,曲靖市委宣传部部长何华的微博客“曲靖何华”,西双版纳州委外宣办主任段金华的微博客“国防战士段金华”,在政务公开、听取民声、官民对话方面都做了大量可贵的尝试。

评论

网络问政要打持久战

正在写这篇文章时,7月28日上午10:15,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原南京塑料四厂可燃气体管道被挖断导致气体泄漏引发爆炸,数百人受伤。江苏卫视做现场直播时,一位在场官员堵住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谁让你们做直播的?”随后,媒体证实这名官员是江苏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徐光辉。一时间,“谁让你们做直播的”成为网上热门流行语。

对比7月18日,南京高旺河河堤发生管涌险情,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通过手机向媒体发布新闻,并在管涌发生地西江村的村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此次南京市的政府响应速度不得不说有些让人失望。

政府没有公开响应,事件的真相就会沉寂下去吗?再来看看网络上的传播,爆炸发生后一个小时,论坛上就出现了“南京城北某化工厂发生大爆炸,火光冲天!”的帖子,并配发图片,被各网站转帖;12:53,一名网友发出“谁让你们做直播的”的微博,迅速被转发数千次,这位领导的照片也以裂变速度传播;13:24,网友在微博上发出南京血库全面告急,号召南京市市民前去献血,众多人响应,被转发5000多次。

7月29日,南京市各大本地报纸对爆炸一事仍保持缄默,只有现代快报以《突发爆燃考验南京》将此新闻登至头条。然而,在微博上、BBS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已由伤亡转而探讨为什么易燃易爆的化工厂离居民区这么近,爆炸事件应该为城市化进程的过度采掘起到哪些警示作用。

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突发事件不会因为政府没有响应而被“捂”下去,讨论、猜测只会越来越多,如果政府能够遵循“黄金4小时”规则,在有效时间内抢占舆论制高点,就能在突发事件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实,南京市在网络问政方面一向敢为人先,从去年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到今年曹劲松亮相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探讨新闻发言人制度,南京市在信息公开上显示了很大的决心。但是,网络问政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并不只是漂亮地解决一次突发事件,而是要系统地、有规划地遵循一套网络问政体系,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一次做得漂亮,网友会质疑是“做秀”;两次、三次,久而久之就能显示出科学应对网络问政的威力。

4.网络舆情资料 篇四

2010年是微博元年,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络舆情的价值就愈发凸现。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管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有可能会在一夜间风靡整个网络,若是负面消息,甚至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恶劣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舆情的控制难度愈发加大。到底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国内最早专注危机管理领域的专业机构之一,关键点传媒专注企业和机构危机管理的前沿理论研究和执行运用。关键点传媒资深舆情分析师李永刚先生,从舆情监测与分析角度做了分享。

李永刚认为,从舆情服务所反馈的信息看,各企事业机构对舆情咨询服务的理解还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一般来说,企业对舆情信息的理解可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管理”、“情报意识”、“科学决策”和“战略致胜”。一般情况来讲,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信息的理解仅处于前两个层次(“信息管理”和“情报意识”),有的甚至连“信息管理”都还谈不上。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做的很大,但从信息理解的角度看,整体上都还只是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具体地说,舆情监测作用主要是提供决策依据、收集竞争对手情报、评估公关整体表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危机预警等。

结合关键点传媒多年来在网络舆情监测到产品和服务的经验,他大致分了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舆情报告、舆情顾问咨询及危机公关培训三个方面来谈网络舆情监测。

一、舆情监测系统

关键点传媒舆情监测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能同时对数十万个综合门户、博客平台、微博平台、论坛社区、行业门户、地方站点、贴吧、股吧、空间等在内的中英文站点进行实时监测,并且拥有数字平媒挖掘技术,做到舆情监测的全网覆盖。同时辅以专业舆情分析人员的信息干预,能迅速监测并分析出网络、报刊和电视新闻等媒介中的重要信息,及时向客户提供服务。

二、舆情报告

舆情监测报告是由专业的舆情分析师根据舆情监测系统数据,运用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理论体系,根据规范的作业流程和框架格式,对传统媒体网络信息(如报纸、杂志、电视)、新媒体网络信息(如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全天候监测,得出的客观内容,形成的舆情报告。舆情监测报告根据不同多的分类方法可有多种分类。按性质可分为常规舆情监测报告和专项舆情监测报告。按时间分为即时预警报告、日信息梳理报告、周度信息研判报告、月度舆情分析报告等。

与此同时,他重点指出,除了常规地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外,关键点传媒加强网络舆情危机顾问咨询以及危机公关培训方面的研究与投入。

舆情监测的作用之一在于良好舆论环境的塑造、正面形象的传播、负面危机的应对。大多情况下,并非仅仅为第一时间负面信息的知晓,目的在于维护与修复。由于舆情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事件,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关键点集团在多年的危机公关中形成了科学的危机应对理论和完善的应对体系,在危机应对、媒体管理、信息传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顾问咨询服务,服务方面包括,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危机管理培训等。

关键点传媒董事长游昌乔同时也是著名的品牌传播专家、公关顾问专家、危机管理专家,他创导了“危机公关5S原则”、“公关传播5B原则”、“新闻发言人5度原则”、“危机管理体系6C原

则”,并带领团队推出建立“建立危机管理制度体系的方法、原则及模块”,这一系列理论对于政府、企业等传播与制度管理实践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5.网络舆情分析 篇五

题目:析

期 末 作 业

(2016-2017学年第2学期)

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事件网络舆情分

学 院

网络传播学院

专 业 传播学(网络传播方向)班 级 传播学1401班

姓 名 程谏 学 号 5201140104 成 绩

任课教师 张 厚 远 完成日期

2017年 6月 10 日

———— —谏程—名—姓—————— 线104—140——2015—号—学——————— 班—封1—140—学—播—传—级—班————密—— —学—播—传—业—专—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事件网络舆情分析

一、事件概述

2017年5月22日(美国时间5月21日),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马里兰大学2017年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演讲,对于台下乃至在美国各地留学的中国学生而言,这本该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情。然而她有关只有在美才能呼吸“又甜又新鲜”的空气、一出机场就感受到自由等说法,让台下的中国同学们尴尬不已,也引爆网上舆论。根据现场视频和出席这场毕业典礼的林同学介绍,来自昆明的杨舒平在演讲中说,她在国内每天出门都要戴口罩,到了那边才呼吸到又甜又新鲜的空气。她称,“在走出机场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由。再也没有雾来模糊我的眼镜,再也没有呼吸难受,再也没有任何压迫”,“在学校里面参加戏剧社,感觉到美国这边人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

这番言论一出,立即引发马大其他中国学生及美各地中国留学生不满。在中文社交媒体上,这段毕业演讲被贴上了“辱华”的标签,遭到网民抨击。尽管杨舒平本人之后表示道歉,但质疑和谩骂并未停止,她的个人信息也被网民人肉。相关舆情量在5月22日达到顶峰。面对潮水般的质疑,杨舒平22日就此事道歉,并称“深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

二、舆情发展经过

由于该起事件中当事人来自于云南昆明,其妄称出门必带口罩、不带会生病的说辞,引发了中国网民尤其是当地网民的不解和讽刺。昆明发布官方微博在第一时间发布帖文并表示:这个黑锅我们昆明不背,并历数昆明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百分之百。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

同在美国留学的大学生们对该杨的言行也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们在第一时间制作了自己的视频,表达了对中国的热爱和对故意贬低国家及相关政治言论的不满。

随后有网民发现该杨微博中曾经发表过不少关于中国文革的政治谣言,并指出,其微博谣言试图通过抹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来论证她的美国艺术伟大、中国艺术相反(低劣)的结论。

面对无数网友的吐槽和批评声,该女留学生关闭了自己的微博评论,并将微博账号进行更改,在微博中作出道歉来回应此次事件。然而,绝大多数对其微博道歉并不认可。

有网民通过人肉方式搜索到该杨的家庭成员,并试图将其父亲身份认定为昆明某公安机关的领导,一时引发网民热议。昆明警方及相关媒体通过调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情况说明:该杨家庭成员与当地公安机关毫无关联,并对人肉方式进行了批评。

从看似简单地一起留学生演讲,从空气质量孰优孰劣引发的争论,到国内一些公知媒体参与洗地,与数量众多的正能量网民进行网上交锋,到人肉结果被有意进行错误指向试图转移焦点,再到最后境外反华势力大本营无意被查出,使得这一场颇有戏剧性的网络交锋持续走热,不断引发更多网民进行讨论。

三、舆情分析

1、媒体报道分析

2017年5月22日至2017年5月23日,媒体关于“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引争议”的新闻报道约250篇,报道的主要媒体为:澎湃新闻网、人民网、观察者网、环球时报等。—— 5月22日,“澎湃新闻网”发文《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演讲涉辱华,竟称美国空气都是甜的》,文称:作为留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受校长邀请,当着全校师生做毕业演讲,这本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我们应该为优秀的海外学子感到骄傲。然而近日,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中国留学生杨舒平的毕业演讲却让台下的中国同学们感到无比尴尬和气愤。演讲中,她表达的言论都是美国人天天在街边小报上看到的中国——充满偏见与傲慢。杨舒平用精湛的演讲技巧,在全校师生面前为这些小报背书,把美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再一次放大。

“人民网”发文《留学生美国演讲质疑家乡空气昆明官方:这锅不背》,文称:据云南省昆明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官方微博@昆明发布22日消息,针对广大网友因为视频产生的对昆明空气质量的质疑,昆明发布表示,这个锅我们不背!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截至5月8日,今年昆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不过昆明的空气倒极有可能“新鲜而香甜”,如果大家行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就能感受到昆明“四季鲜花开不败”的自然芬芳!

“观察者网”发文《中国女留学生微博致歉曾称“美国空气都是甜的”》,文称:5月22日晚,杨舒平改掉了自己的微博名,取了一串乱码,并删光之前所有微博,回应此次事件,称“我深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深感自豪,也希望今后用自己在国外的所学弘扬中国文化,为国家做积极贡献。”虽然杨舒平关闭了自己的微博评论,并表示“完全没有对国家及家乡的否定或贬低之意”,但网友们的打脸却来的异常凶猛。

5月23日,“环球时报”发文《马里兰大学校方:自豪的支持杨舒平的发言》,文称: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6点33分,校方的一位名叫Jennifer Burroughs的对外协调人员(Communication Coordinator)对外界表示,对于杨舒平的发言,学校自豪地表示支持,也对她在毕业典礼上发出她的声音表示赞赏。在这份申明中写到:“作为一名顶级的学生,杨舒平被我们学校委员会选中在5月21号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她表达了对于有机会在美国和马里兰大学学习的感激,并分享了她对这段经历的想法。对于杨舒平分享其观点及独特见解的权利,我们学校自豪地表示支持。我们也对她在这个欢乐的场合发出她的声音表示赞赏。”

2、网民话题分析

2017年5月22日至2017年5月23日,网民关于“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引争议”的言论约19.62万条,言论主要来自新浪微博。

5月22日,“新浪微博”用户“环球时报”:【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美国的空气都是新鲜而甜美的】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一名中国留学生Yang Shuping受校长邀请在演讲中称,自己来到马里兰大学是为了“新鲜的空气”,刚从飞机上下来就“感到了自由,这儿的空气太新鲜、太甜美”。随后她接着说:“之前在中国历史课上学到的人生、自由、对幸福的追求,对于我而言毫无意义„„人们公开谈论着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政治话题,我非常震惊,我从来不知道这样的话题可以公开讨论”。这一演讲在留学生中引发吐槽。

“新浪微博”用户“马里兰大学学生学者联合会”:这事件最大的受害者,其实也是那些无辜的马大学子们。我们热爱祖国,对这件事情也保持高度关心。出了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感到愤愤不平。然而随着话题逐渐升温,大家对这篇毕业演讲稿的批判渐渐变成了对马大、甚至马大学子的批判,这毫无疑问对这些无辜的马大学子是不公的。在这里再次希望大家千万保持理智,理性看待这次个人言论事件,不要伤及无辜。

3、关注人群地域分析

据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云南的网民对话题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上海和北京。云南是涉事留学生的家乡,故网民对该事件关注度最高。上海和北京,两地经济发达,出国留学人员较多,且各层面人群分布丰富,网络普及率较高,网民规模较大,网民的网络交互较为频繁,故上海和北京的关注度也较高。

四、舆情点评与启示

近日,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马里兰大学的毕业演讲视频刷爆朋友圈。“美国空气香甜奢华”、“自由民主如同清新的空气”的言论一出,瞬间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爱国神经。于是乎,口诛笔伐铺天盖地,指责谩骂不绝于耳。杨舒平陷入了舆论泥沼之中,不仅被贴上“辱华”、“跪舔美国”的标签,其本人的信息也被网友深扒。

客观上讲,杨舒平的演讲涉及到中国的言论确有失实之嫌,尤其在其演讲文本刻意的起承转合下,通过隐晦的中美比较,赞扬了美国,无形中也贬低了中国,而这种言论和态度或有迎合国外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之嫌。

不论主观上是否故意,杨舒平的演讲效果确实损害了中国的形象,但是,即便其确以贬低祖国迎合外国来为自己牟利,将其行为上升到“辱华”的层面也过于牵强,顶多也就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

事实上,受到舆论指责的杨舒平所遭受的网络暴力更让人揪心。在演讲后的几个小时内,杨舒平的个人信息几乎全被人肉出来,更有网民扒出其父母是公务员的家庭背景,质疑其父母送其留学的经济能力。杨舒平的个人社交平台评论区也充斥着漫天的责骂之声,即便其被迫删掉微博,也无法阻止网民的口诛笔伐。

6.网络舆情概论 篇六

舆情与舆论的界定,舆情与牢骚的界定,舆情与民意的界定,舆情与情报的界定,舆情与恶搞的界定

网络舆情的要素分析:

网络舆情的主体,网络舆情客体,网络舆情心理意识,网络舆情载体 网络舆情的特点:

受众性广,参与性强,自由度高,相对隐蔽性,情绪波动性,实时性快,内容性杂 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

网络论坛,即时聊天,电子邮件,新闻跟帖,新闻组,博客,微博 网络舆情的现实根源:

贫富差距的加大,生存压力的增加,安全事件的频发,不当政策的出台,贪污腐败的曝光 网络舆情的诱因分析:

社会事务的关注,发表言论的方便,发布者的隐匿性,信息传播的快速性,网络信息受众广泛,网络舆情关注度高 网络舆情监控的意义:

社会动态的晴雨表,社会矛盾的展示台,服务社会的吸金石,意见反馈的主渠道,维护稳定的安全门,事件变化的导火索,舆情导控的必经之路 网络舆情监控的依据: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网络舆情监控的流程:

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编报,网络舆论的引导 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内容;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的网上舆情信息,重大政策贯彻落实的网上舆情信息,国内外突发事件的网上舆情信息,社会热点问题的网上舆情信息,趋势性。倾向性。苗头性的网上舆情信息,业务职能部门的网上舆情信息 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要求:

搜集的及时性,内容的准确性,信息的价值性,来源的广泛性,内容的完整性 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范围:

属地网站信息搜集,国内涉地舆情的网络信息搜集,境外涉地舆情的网络信息搜集 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方法:

网络舆情信息定向搜集法,网络舆情信息追踪搜集法,网络舆情信息随即搜集法,网络舆情信息预测搜集法,网络舆情信息系统搜集法 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结果的处理:

网络舆情信息的鉴别与筛选,网络舆情信息的分类与归纳,网络舆情信息的汇总与存储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环节:

网络舆情初步判别,网络舆情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综合研判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方法:

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联系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演绎分析法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要点:

及时分析研判,辨别信息真伪,持续跟踪积累,发现苗头迹象,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 议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机制:

定期分析机制,实时分析机制,本地分析机制,跨地域分析机制,多部门分析机制 网络舆情信息编报的流程:

鉴别与筛选,分类与归纳,编辑与审核,报送与建档 网络舆情信息编报的要求:

选题要求,内容要求,语言要求,网络舆论引导方法:

公布事实说服教育,接力发挥心理暗示,发挥组织团体影响 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非网络引导方式,网络引导方式 网络舆论信息控制方法:

有害舆论,立即删除;控制舆论,技术过滤;有害健康,断网查处;境外渗透,封堵地址 简答题:

舆情与舆论的区别

区别:a舆论是公开的,舆情是可以不公开的b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舆情是公众里每个人的意见

联系:a公众所持有的个体情绪,态度观念和意见等心理活动,经过公开,相互干扰,碰撞,影响后,形成多数人的公开意见,舆情也就演变成了舆论。

b舆情是舆论的前期阶段,是舆论形成的潜伏期 舆情和情报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a情报的内容指向他方信息,舆情的内容指向为公众的心理意愿,情报为他方,舆情为公众

b情报是他方不想公开的信息,舆情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心理态度,可以是公开的意见,也可以是未公开的意见,也可以是希望别人知道的意见和请求,也可以是隐藏在心底的意见

c情报的获取渠道可以是公开信息的分析,也可以是秘密的窃取,舆情并没有对获取渠道加以描述,不变信息来源渠道的限制

d情报是为特殊部门服务的,舆情也并没有说明服务单位或部门要求 联系:从主体上、公开性程度、渠道上、功能服务上看,舆情包含情报 舆情信息与政务信息的联系是什么?

a政务信息与舆情信息两者性质,目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决策服务的

b政务信息与舆情信息密切相关,相伴而行,政务信息的出现能够引起舆情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舆情信息能够促进政务处理的革新

c通过政务信息,关注舆情,影响舆情,通过舆情信息,推动政务 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者应具备哪些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a网络舆情监控者在业务素质上要具备熟练应用互联网各种服务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舆情识别意识,具备较强的综合研制分析能力以及文字编辑能力,具有网络沟通能力

b网络舆情监控者要具有政治立场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宗旨信念坚定,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牢固树立政权意识、宗旨、创新实干意识,永远忠于党、祖国、人民、法律,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抵制腐败消极现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进取,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网络舆情监控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网络舆情监控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a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b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c网络舆情信息的编报d网络舆论的引导 网络舆情信息搜集内容有哪些? a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的网上舆情信息b重大政策贯彻落实的网上舆情信息c国内外突发事件的网上舆情信息d社会热点问题的网上舆情信息e趋势性、倾向性、苗头性的网上舆情信息,业务职能部门的网上舆情信息 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范围是什么?

a属地网站信息搜集b国内涉地舆情的网络信息搜集c境外涉地舆情的网络信息搜集 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结果的处理过程是什么?

a网络舆情信息的鉴别与筛选b网络舆情信息的分类与归纳c网络舆情信息的汇总与存储 网络舆情信息初步判别包括哪些内容?

a网络舆情信息价值的判别b网络舆情信息真伪的辨别 网络舆情信息定性分析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定性分析就是通过事物的外在表现,信息的运用归纳,演绎,抽象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信息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认识事物的的本质 网络舆情比较分析方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比较分析法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可比性的事务或可比性的两个方面,没有可比性的内容是不能利用的比较分析法的,比较分析法的条件因比较的事物的不同而不同,主要观察事物的外围环境和内在性质的可比性

网络舆情信息编报的种类有哪些分类方法?

a网络舆情编报通常采用反映舆情的详略和篇幅长短划分的方法,可以分为摘要编报、专刊编报和综合编报三种

b网络舆情信息编报按照编报内容的涉密情况可分为秘密级舆情编报、机密级舆情编报,编密级舆情编报

c网络舆情信息编报分类方法还有服务分类法,需要程度分类法等 网络舆情信息编报的选题要求是什么?

a以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重要事件为选题 b以现实社会存在的热点问题为选题

c以具有趋势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为选题 d以突发事及动态舆情信息为选题 e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为选题 f以网上敌对势力的动向信息为选题

网络舆情信息综合编报的格式要求是什么?

报头:网络舆情信息综合编报报头中间是摘版的名称,一般使用套红印刷大号字体,名称下面是综合编报的期号,涉密等级写到报头的右上角,综合编报最下面一行为编报单位及编报日期,报头与报核之间利用一条横线将其分开 报核:网络舆情信息综合编报报核部分是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过程,网络舆情信息综合编报的文章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和背景几部分构成

报尾:网络舆情信息综合编报的报尾在最后一页下部,用一横线与报核隔开,横线下面写明报送的范围,以及撰稿人员,审稿人员,审批人员等信息 目前齐国网络舆论引导的现状是什么? a对网络舆情有关注,但不分析 b对网络舆情有跟踪,但不引导 c对网络引导粗暴简单 d网络舆论引导单打独斗 e领导不重视

网络舆论引导的非网络引导方式有哪些? A公布事实,新闻发布 B新闻报道,公布于众 C深度解剖,新闻评论

网络舆论引导的网络引导方式有哪些? A官方微博,发布事实 B网络自管,新闻聚焦 C版主审查,监督舆论 D意见领袖,发挥作用 E网民自律,公布政策 案例分析题

(一)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2011年7月23日晚间,北京南开往福州的D301次动车组列车运行至甬温线永嘉至温州南间,与前行的杭州开往福州南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事故已造成40人死亡、近200人受伤。事故发生几个小时后,铁道部就宣布此次事件发生的原因是“雷击论”导致“信号失灵”造成。这个“不明原因”的原因迅速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质疑之声不绝。在舆论处于极度焦灼之时,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发言人“反正我是信了”,“这只是一个奇迹,我只能说”等言论又成为微博热议的焦点。围绕救人、埋车头等一系列救援工作展开,网友由质疑、不信任再到不理智的谴责和声讨。造成整个舆论环境开始失控。全民微博对全部事件的过程、当事人和相关制度进行了全球大搜索,对海内外所有相关事件从铁路建设制度、客运设计、安全理念、经济效益、社会满意度、救助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优劣比较。在这次事件中,全民微博对国内外铁路相关知识、灾难救助知识及安全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也把对铁道部的不满和对高铁的恐慌深深地植入了公众的心中。全民微博让铁道部的每一个出场的人员、任何动作和回应都暴露在世人面前。

1、(单选题)动车事故中铁道部的“雷击论”和“信号失灵论”之所以不被大家相信反而备受指责的最主要原因是(D)

A、群众太激动

B、态度傲慢

C、内容不真实

D、结论过于草率

2、(单选题)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D)

A、不做不说,瞒天过海

B、只做不说,行胜于言 C、害怕和媒体接触,躲避媒体

D、边做边说,透明公正

3、(多选题)在面对类似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同媒体打交道时的正确做法是(AB)

A、快讲事实

B、慎讲结论

C、慎讲事实

D、快讲结论

(二)游客三亚被宰事件

2012年1月28日上午8时,有网友通过新浪发微博称朋友三亚吃海鲜被宰,短时间内引起众多网名的区鸣和媒体的极大关注。29日三亚政府通过微博以三亚春节期间游客“零投诉”回应再次引爆舆论。31日有关官员表态称对恶意攻击三亚的人依法追究责任,舆情热度再次升温。2月1日海南副省长出面致歉,舆情得以缓和,而2月2日某官员的说的“只要是明码标价,又有消费者签字,就不能算欺客宰客”言论再次令三亚政府陷于被动。此事件使得海南陷入了较为被动的舆论形势。

1、(单选题)三亚政府发现有微博反映在三亚吃海鲜被宰事件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B)

A、保持沉默

B、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表明政府重视这一事件的态度 C、调查发微博的人

D、想办法删除这一信息

2、(多选题)在游客三亚被宰事件的中,三亚政府的以下(ABC)几方面的做法使得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海南陷入了较为被动的舆论形势 A、舆情初发期存在职能缺位

B、在舆情发展期应对技巧单一 C、应对态度傲慢,错失了处理事件的最佳时间节点

D、完全无视外地游客利益

3、(多选题)面对网民的吐槽当地政府傲慢的提出“零投诉”结论(ABCD)

A、置广大游客的感受于不顾 B、降低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

C、说明三亚宰客现象泛滥的根源是政府不作为 D、使政府形象的损坏不比“宰客”事件本身更大

(三)故宫门系列事件

展品被盗走、锦旗写错字、建会所传言,解雇泄密员工。2011年五月的故宫,接连遭遇舆论漩涡。几件令人诧异的事情如此密集的发生,将这座古老的艺术宫殿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外界的质疑,身处传言迷雾中的故宫,还有多少道门需要渐次开启?

故宫“一重门”:“失窃门”

2011年5月9日故宫开放前发现诚肃殿内的9件展品被盗。层层密布的“四大防线”,竟然没有拦住临时起意的“业余”盗贼,发现行踪后仍让其全身而退。有些让人难以相信的“故宫失窃”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来空前的关注度。

故宫“二重门”:“错字门”

故宫失窃案告破后,5月13日,为了感谢北京市公安局迅速破案获展品被盗案,故宫博物院给公安局赠送的一面锦旗上写的是“撼祖国强盛 卫京都泰安”。赠送锦旗的图片被公布至网络后,其中的“撼”字被网友指为错别字,正确用字应为“捍”字。只有10字感谢语的锦旗上居然还出现了一个错别字,导致意思完全相反,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和批评。随后“故宫”的官方微博回应说“撼”字没用错,“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这样显得厚重”。故宫微博非但不认错而且对网民进行了人身攻击,说提出质疑的网民这样做是“想出名”这一下引起网络舆论的哗然,网上甚至掀起了恶搞的“撼”字造句热。5月16日,故宫方面不得不在其官网发布微博道歉信。但是“撼”字引发的网络围观**不仅仍然持续,而且进一步引发了网民的质疑热情,道歉信一公布就被网民指责道歉信“推卸责任”、“强词夺理”、“毫无诚意”,而且还被细心的网友指出了十余处错漏。

故宫“三重门”:“会所门”

与“错字门”几乎同时发酵并引人注意的还有故宫的“会所门”。5月11日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就在其微博上爆料说故宫的建福宫已被某知名企业和故宫管理方改成一个为全球所谓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故宫发言人先是否认了这一传言。但随后几天该消息在网上相继被网友披露的入会文件等证据印证后成为网民关注的又一个焦点。故宫官方回应称,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未经院里审批情况下,擅作主张,扩大服务对象、发放所谓入会协议书。

故宫“四重门”:“解雇门”

展品窃案、锦旗错字和建福宫成私人会所等引起的网络围观潮余波未平,故宫再度陷入争议的漩涡。5月19日,故宫建福宫再陷“解雇门”,有微博称,宫廷文化公司怀疑内部人员泄密而解雇了所有的员工。由此,网民称上述过程为“故宫四重门”或“故宫门”事件。

1、(单择题)故宫“错字门”事件中,故宫博物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C)

A、坚持己见

B、不用多加解释

C、实事求是 改正错误

D、保持沉默

2、(多项选择题)故宫门系列事件反映出我国当前官方应对舆情危机时的一些惯有“通病”(ABC)

A、信息不透明,缺乏先进信息发布机制

B、态度不诚恳,没有正确舆情应对经验 B、手段不科学,忽视新媒体的使用规范

D、信息不畅通,没有及时关注网民的反映

3、(多选题)故宫门系列事件的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是故宫博物院微博作为官方微博要(ABCD)

A、尽量避免与网友激烈争辩

B、当发现无法说明白问题时,要主动“休战”、和解,求同存异 C、慎言、慎行并积极搞好受众关系,防止陷入舆论漩涡 D、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并尊重每一个网民真实的意见

(四)南京护士被打事件

2014年2月25日,有微博爆料称,因床位安排问题,南京口腔医院一名护士和一名医生被女患者父母打伤,此爆料在短时间内被转发过千次。随后有网友指出,打人夫妇为江苏省检察院宣传处官员董安庆与江苏省科技馆副馆长袁亚平,事件关注热度快速升温。2月26日,江苏省检察院官方微博发布信息称,涉事的检察院宣传处处长董安庆已被停职,纪检组正对其应承担的责任进行认定。同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作出决定,暂停当事人袁亚平的工作。2月26日下午,南京市卫生局发布消息称,被打护士生命体征平稳,双上肢已恢复正常活动,但双下肢肌力恢复不明显。经过鼓楼医院专家联合会诊,认为患者突出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有下肢肌力下降,存在外伤性脊髓损伤(脊髓震荡)可能,影像学检查提示心包和双侧胸腔少量积液,是否由外伤所致需要进一步观察。2月27日下午,南京市玄武公安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称:“袁亚平隔着护士工作台使用折叠伞打了护士肩部和腰背部各一下,董安庆与前来制止的医护人员发生推搡,后被人劝开,并未打人。”警方同时称,被打护士恢复较好,正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治疗,并非网传瘫痪。3月5日,南京市公安部门将嫌疑人袁亚平刑事拘留,将依据伤情鉴定结果依法处理;另一涉案人员董安庆,江苏省人民检察院给予其行政记大过处分,并免去其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宣传处处长职务。

1、(多选题)南京护士被打事件成为当时媒体关注的热点,其原因有(ABC)

A、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殴打护士行为势必引发舆论关注

B、打人者添加“官员”标签医患矛盾上升为官员权力的飞扬跋扈,官员暴力形象 C、当前社会上充满了一些仇官、仇警、仇富的不良情绪 被打护士下肢瘫痪

2、(多选题)涉事官员夫妇的主管单位在这次舆情应对做得比较对的地方有(ABC)

A、第一时间回应,对当事人不包庇

B、没有使用过去的“封、堵、删”等陈旧处理方式 C、善用新媒体,积极在民间舆论场发声 D、放大权威信息,冲抵网络不实信息

3、(单选题)以上事实也说明涉事官员夫妇的主管单位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和方法(A)

A、及时发声原则

B、解决问题原则

C、态度诚恳原则

D、注重有效原则

(五)我国政府全面启动“政府上网工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全面启动“政府上网工程”。2004年12月,我国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政务信息共享,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工作”,加快推进机关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政府办公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三网一库”建设。2006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截止2011年底,中国已建立政府门户网站5万多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提供便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类在线服务。

1、(多选题)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可以从以下(ABD)方面进行。

A、适当调整引导策略

B、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等主流网络媒体建设 C、取缔非政府网站

D、培养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人才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政府网站的建设要突破一般网络媒体的办站方法

B、政府网站的功能不仅在于提供基本信息,更要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跟进 C、政府网站不能有负面信息

D、政府需要通过加强调控手段来引导舆论

(六)信息安全问题

“维基解密”在2010年7月和10月曾分别公布9万多份阿富汗战争机密文件和近40万份伊拉克战争机密文件。前者将驻阿富汗美军滥杀平民的种种细节曝光,后者则指仅在2004年至2009年期间,伊拉克战争就造成10、9万人死亡,其中包括6、6万名平民。“维基解密”公布的秘密文件包括25万多份外交电报及八千份外交指示,多数文件的落款日期注明在2004年以后,更有约九千份文件的落款日期注明在2010年1月至2月之间。可以看出网络的全球化也让网络信息安全的建设,不仅是某个国家单独责任,也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网络信息安全是网络社会有效运行的血液,网络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网络信息的安全保障。

1、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特征有(ABC)

A、保密性和完整性

B、真实性和可用性 C、可审查性和可控性

D、统一性和复杂性

2、从信息安全所产生的威胁看,以下(ABCD)属于信息安全的表现形式

A、计算机病毒的扩散与攻击

B、黑客行为

C、有害信息被恶意传播

D、信息系统自身的脆弱性

(七)淘宝网“错价门”事件

互联网上从来不乏标价1元的商品。2011年9月,淘宝网上大量商品标价1元,引发网民争先恐后哄抢,但是之后许多订单被淘宝网取消。随后,淘宝网发布公告称,此次事件为第三方软件“团购宝”交易异常所致。部分网民和商户询问“团购宝”客服得到自动回复称:“服务器可能被攻击,已联系技术紧急处理。”此次“错价门”则是大批商户的大批商品价格在短时间内被恶意篡改,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这起“错价门”事件发生暴露出来的我国电子商务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1、从网络技术层面,分析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有(ABCD)

A、信息泄漏

B、篡改

C、伪造

D、电脑病毒

2、从网络社会治理的视角来看,电子商务在发展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主要有(BCD)

A、信用威胁

B、网络商务诚信安全

C、支付安全

D、电子合同安全

(八)新媒体时代手机的作用 手机已成为重要的个人媒体工具,在手机被视为媒体的初期,指的是对手机报的传播,是大众媒介借助手机进行传播的新形式,在今天,我们注意到手机用户利用手机媒体传播新闻、表达诉求的热情,通常所说的“新意见阶层”、“自媒体”、“公民媒体”、“市民媒体”等,都离不开对手机媒体的考察。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3、84亿人,手机网民占到总网民规模的60、8%,这样庞大的用户数量和便捷的移动互联渠道,意味着手机正成为人们进行新闻和舆论参与的重要工具。微博是手机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微博通过与手机绑定便如虎添翼,2007年墨西哥城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是微博用户利用手机微博最先向世界发布了消息,在国内,多数微博都可以利用短信、飞信或手机WAP上网来发布信息。微博与手机相结合,是对互联网交互行为的一种延伸,网民由此可以保持移动在线状态,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即时观察到别人对事件的评价,并能发表自己对现实的意见。更为重要的是,微博用户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成为即时的报道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简洁而快速的报道,并有超过传统媒体报道速度和广度的可能性,这可以丰富舆论参与者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意见的表达。

1、(多选题)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网络舆论(ABCD)的现状

A、社交网站(SNS)的社会动员潜力

B、移动互联网崭露头角

C、微博大行其道

D、论坛/BBS丧失网络舆论“霸主”地位

2、(多选题)网络舆论的发展取决于(ABCD)

A、政府有关部门的参与

B、传统媒体的加入 C、网络舆论领袖的影响

7.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 篇七

一、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第一, 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更为自由。简单来讲, 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网吧, 每个人就可以在网站、论坛、贴吧以发帖、博客等方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 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

第二, 网络舆情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由于网民大多匿名, 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 反映自己真实的情绪, 客观地反映社会矛盾。

第三, 网络舆情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网民在对某一事件发表意见、评论时, 常常有其他网民参与进来, 形成探讨、争论, 使各种观点和意见集中表达出来。

第四, 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某一事件一经发生, 马上就会有网民参与进来, 迅速参与到对事件的讨论和传播, 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声势。

第五, 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扩大性。在网民发表意见的过程中, 部分网民缺乏理性, 表现出感性化、情绪化, 甚至具有煽动性, 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对于促进司法公开, 维护司法公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案件事实不负责任的报道和评论误导舆论。网络舆情具有的自由性、广泛性决定了其对案件的报道和评论是无法有效控制的, 这就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趁之机, 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打击报复办案人员, 有的是为了给自己翻案, 通过网络的不断炒作给司法机关增加压力。

第二, 对案件事实的肆意夸大引发大众消极情绪。最典型的莫过于轰动一时的李启铭交通肇事案, 本来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 一句“我爸是李刚”, 使得父子二人卷入“官二代”的舆论漩涡, 网络上的不断炒作, 使得李启铭成为纨绔子弟的代言人, 李刚更是成为贪官、恶官的同义词, 使得本案在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三, 通过对案件的报道借机攻击我国司法体制。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公检法互相配合、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司法体制, 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 这种体制也存在着重配合、轻制约的弊端。一些媒体在对一些有影响的案件, 尤其是一些错案进行报道时, 指责公检法三家缺乏监督和制约, 攻击我国司法体制, 并借题发挥, 攻击我们的国家制度, 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制定应对网络舆情的正确措施

在当前形势下, 我们既应该肯定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舆情对司法实践的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通过把握其规律和特点, 及时掌握其发展动态, 正确面对, 积极引导, 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一,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正确面对网络舆情。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 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推动司法公开, 促进公正执法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司法活动, 自觉接受和积极回应社会群体的监督。

第二, 健全组织领导,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要在司法实践中设立专人或专门机构, 对各大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等集中反应网民观点、意见的载体, 随时进行监控, 遇到有炒作苗头的事件要及时上报, 为制定应对措施打好提前量。

第三, 作好日常办案工作的风险评估工作。要做到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首先要确保公正执法。对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媒体关注的案件、证据瑕疵案件及有上访隐患的案件, 要作好舆情预判工作, 看是否会引起网络炒作, 把问题解决在源头。

第四, 设立新闻发言人, 直接面对网络媒体。对于网络上的质疑和猜测, 我们要本着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基本原则, 及时披露相关信息。选择形象好、气质佳、素质高、业务精的同志担当新闻发言人, 展示司法机关良好形象, 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保持发言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正面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第五, 设立门户网站, 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在互联网设立司法机关自己的网站, 公布自身的职能、受案范围、工作规定等相关信息, 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 普及法律知识, 对媒体关注的焦点事件及时公布最新进展, 让执法行为处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下, 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分清善恶是非。

第六, 积极回应, 主动引导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形成后, 要及时上报, 并与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 适时、规范的发布权威信息, 掌握发言的主导权, 争取媒体的认同和支持, 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 其发展堪称来势凶猛, 在促进司法公开、维护司法公正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也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司法活动, 我们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分析其发展规律, 掌握其发展动态, 建立科学的应对机制, 保证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

8.国企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篇八

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反映公众关于现实社会所表达的意愿和态度,是公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网络舆情是网民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以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网络舆情等同于网络舆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当发言人”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情感宣泄、思想碰撞、公共维权、社交娱乐的集聚地和发酵桶,成为舆情发展的扩音器和催化剂,是社情民意在网络上的具体体现。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民间舆论场的典型代表。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特别是涉及网民自身利益的问题上,网络舆论与以党报、电台、电视台等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传播的主流舆论共识度较低,甚至出现两种舆论对立,社会舆论被严重撕裂,因此网络舆情和其他舆情相比具有自身的特征。

传播的爆炸性。网络舆情传播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舆情传播模式,受众人数呈裂变式几何级数增长,具有爆炸性的特点,完全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模式。“青岛天价虾”事件经微博爆料后,引发各大网络媒体转发,转评量迅速突破5万次,吸引了大量舆论目光。

主体的隐蔽性。在传统媒体舆论场中,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媒体自身手里,是典型的“我说你听”的传播。网络舆论的匿名性解决了网民的后顾之忧,可以随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些网民还在网上扮演多重角色,成为网络舆论的推手。正如有句网络流行语所言:此刻在网络另一端与你聊天的也许是一条狗。

信源的模糊性。網络舆论的匿名性是信源模糊的主要因素。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传播之前首先要对信息来源渠道和信息可靠性进行审核,而隐去真实身份的自媒体在发布和转发言论时却显得十分随意,无须究其来源,无须对言论的真实性负责。前段时间在本市疯传的一则谣言:供水公司呼吁不要使用蓝色洁厕块,否则会引起包括严重内脏过敏、白血病等在内的几十种疾病。这样的谣言很难追根溯源就在于信源的模糊性。

发酵的快速性。以秒计时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发酵过程大大缩短。网络传播的爆炸性使得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瞬间就会被外界所知,引起网民的围观,网络舆情迅速形成。网络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在加速舆情发酵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哥”杨达才在各种场合所佩戴的名表能够被迅速“搜索”出来,跟大数据存储的海量信息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内容的丰富性。网络舆情的议题十分广泛,涉及政治、文化、经济、民生等各个方面,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可能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网民涵盖社会各种群体,不分年龄大小、职业类别、文化高低、地域差别,都可以发表言论。网络舆情内容的丰富性正是基于网民结构的丰富性,很多网络舆情事件能够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还原真相,与网民自发提供与事件相关的丰富信息是分不开的。

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

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由于部分网民媒介素养不高或者对舆论事件本身不够了解,缺乏与网络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他们发布的言论缺乏理性思考或比较片面或不够严谨,往往不考虑言论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以及会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的影响,就妄下结论,随意转发。加之某些意见领袖、社会公知粉丝数量众多,影响力大,不经核实就转发一些信息,还有一些个人或者群体为了自身利益故意编造虚假信息、传播网络谣言,容易在某些特定利益群体中形成共鸣,引起网络围观,扰乱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致使网络舆论朝着情绪化、娱乐化等方向发展。

网络舆论呈现出严重的“情绪化”。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实生活中大家对负面消息的关注度远大于对正面报道的关注度,在网络舆论场中网民亦是如此,并呈现出严重的“情绪化”倾向。在当前网络舆论环境中,官员、城管、教师、医生、警察被贴上“黑五类”的标签,被严重地妖魔化。只要网络舆情涉及国家公职人员,不论事件起因如何、各方孰是孰非,网络舆论会出现一边倒,他们都会成为网民批评甚至是人身攻击的对象,舆论中充满了戾气、怨气,社会负面情绪朝网络暴力倾向蔓延。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乔木微博实名举报主持人何炅吃空饷的舆情事件中,一些网民不以事实分析为基础,对举报人进行“人肉搜索”、人格辱骂甚至人身威胁,将情绪性谩骂宣泄到网络空间。

网民的“罗宾汉”情结肆意泛滥。“替天行道、扶弱锄强”的罗宾汉情结极易引起网民共鸣,更容易引发网络围观。在网络社会中,罗宾汉情结是网民普遍具有的一种心态,只要涉及官民和贫富之间的冲突,网民不管是非曲直,个别网民甚至突破法律的底线,无条件、无原则地站在弱势群体一方。网民非常热衷并积极主动代表弱势群体进行维权,充当网络社会中的罗宾汉。新闻跟贴、论坛、贴吧,以及微博、微信等,成为网络维权的发声筒、“仇官”“仇富”“仇警”情绪的宣泄口,农民工、小摊贩、医院患者、环卫工等往往得到一边倒的同情。夏俊峰案是网民罗宾汉情结的最好例证,集下岗工人与街边小贩双重标签于一身,理所当然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表,不乏某些网络大V也加入到声援队伍中来,试图用舆论对案件判决施加影响。

网络秩序混乱导致网络乱象多发。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这给一些人可乘之机,导致网络乱象层出不穷。网络谣言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网络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加之部分网民缺乏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精神,很容易受网络谣言的影响,造成巨大的思想混乱。铁道部天价赔偿外国人、中美护照文字之辩、雷锋生活奢侈等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得到网民的大量转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网民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网络舆论的“娱乐化”倾向严重。传统媒体由于自身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严谨、客观、公正,这就难免给读者留下严肃甚至是古板的印象。而网络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根据自身商业利益和传播效果需要,从标题到内容都体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同一件事,人民网与凤凰网的报道角度和传递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自媒体时代的调侃恶搞也成为“娱乐化”倾向的助推剂,任志强和潘石屹经常在网上论战,互相嘲讽、互相攻击、互揭老底,成为网络调侃恶搞的“楷模”。在潘石屹50岁生日时,任志强赠送了一个心形大花圈,潘石屹却大方地在“花圈”前留影纪念,并同任志强在微博里互相调侃。

网上围观与线下行动日益结合。围观网络热点问题是网民的嗜好,不管事件是否与自己相关,网民都会积极主动地关注事件的进展,进行跟贴、微博转发、朋友圈分享等。网络热点问题在网民的围观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会引发网络舆论,这种舆论会激发部分网民特别是与事件有利益关联的特定群体开展一系列线下行动,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而线下行动的开展又会引起网络围观的扩大化和深度化,并进一步推动新的线下行动的开展。网上围观与线下行动日益结合,造成更大的舆论压力,给社会稳定和企业发展带来挑战。黑龙江肇东8 000名教师罢工事件不仅是网上围观与线下行动的结合,同时还引发了安徽铜陵、河南罗山等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国有企业面临的舆论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导致国有企业在社会舆论面前处于被动弱势的地位,这既有国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经济的现实问题。经济利益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和舆论传播之争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的舆情事件中十分常见,国有企业面临的舆论环境令人担忧。

国有企业的自身问题不容忽视。国有企业关系着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其业务范围涵盖了支撑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少数国有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和历史原因存在安全環保、转型发展等短期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饱受社会舆论的批评、质疑。个别企业受个别领导人员违纪违法、收入分配不均、企地关系紧张等问题的影响,一些负面标签随之而来,企业社会形象严重受损。有些突出的矛盾由于没有及时解决或进行有效疏导,导致网民在网上进行各种评论,甚至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恶意攻击、大肆诽谤,形成网络舆论危机,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PX项目、核电项目、LNG项目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历历在目,甚至连通信基站的辐射也成为网络舆论事件的导火索。

全球经济的外界干扰值得警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族工业的崛起,国有企业综合实力有了显著增强,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一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也更加稳健,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成为海外许多老牌跨国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触及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些老牌跨国公司伙同国际传媒巨头利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各种负面事件进行大肆渲染,上纲上线,上升到对外经济扩张乃至中国威胁论的层面,使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严重受损。除此之外,他们还加强意识形态的输入,投入巨资在国内扶持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或雇佣“网络水军”,不断在国内各大论坛发布和张贴攻击信息、造谣言论,进行不可告人的网络文化渗透和国际舆论围攻。连民营企业租用澳大利亚港口如此普通的商业行为都引发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外各方持续聚焦,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舆论压力山大。

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分析

观念决定措施,理念决定行动。面对网络舆情,思想的轻视,理念的落后,措施的不力,行动的迟缓,是当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知、不会、不屑是舆情管理的常见态度,往往导致舆论失控。

舆情意识淡薄。一些国有企业缺乏舆情意识和大局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隔岸观火,不能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有效识别企业自身的舆情风险,进行舆情预警;一些国有企业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以鸵鸟心态应对舆论质疑,面对多发、突发的舆情不知所措,既不报告也不处置,错过最佳时机,酿成重大舆情危机。就国有企业整体而言,防控意识与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发展趋势极不适应,这类问题在某些央企的地区公司及地区公司所属的二级单位表现得十分突出,而下属单位的网络舆情往往会产生逆向和横向传染,引起连锁反应,最后波及整个企业。

防控体系薄弱。目前国有企业的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相对滞后,只有央企总部和部分规模较大的地方国有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但是大部分央企的地区公司以及省属、市属等地方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舆情防控体系,舆情管理工作人员大多为兼职,在一些舆情易发的基层单位,舆情管理更是呈真空状态。加之某些企业领导对舆情管理的不重视,导致舆情管理队伍建设及相关办公设备配置所需的经费难以得到落实,防患于未然的防控工作体系和自上而下的管理工作制度难以有效建立,危机处置的有效措施和应急力量尚待全面加强。

引导能力欠缺。目前国有企业舆论引导能力还停留在纸媒体时代,与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格格不入。保持沉默成为网络舆情处置的首选,习惯封、堵、删、瞒,结果事与愿违。有些网络舆情事件,国有企业应该主动发声,因为不表达,就会被表达;不发声,就是放弃话语权。外界就会议论纷纷,甚至无端猜测,容易造成误解甚至对立,使企业的公信力下降。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在处置舆情事件时的知识储备不足、准备工作不够、引导策略欠缺,导致舆论引导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因处置不当引发二次舆情。

国有企业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既棘手又紧迫的难题。面对网络舆情,国有企业应不恐慌、不畏惧,只要把握好原则、掌握好步骤、采取好措施,绝大部分网络舆情事件是可控可导的,能够将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围绕大局,把握基本原则。国有企业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要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时刻铭记企业发展宗旨,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工作,服从大局,准确把握处置原则,妥善处置舆情事件。一是“第一时间”原则,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遵循“黄金一小时”准则,抢占有利时机,把握舆论制高点,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面,让谣言没有生存的空间,避免外界的恐慌。二是“态度诚恳”原则,态度比黄金重要,态度作为网络舆情应对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放低姿态、坦诚相待、勇于承担才是明智之举,这直接关系到未来舆情走向。三是“速报事实”原则,要保障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要迅速向外界发布事态现状,滚动发布事態进展,及时让外界了解情况,最大限度获得公众的支持与谅解。四是“口径一致”原则,相关信息的发布一定要权威、全面、客观,指定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进行发布,避免出现多点发声造成信息相互矛盾而引发舆论次生灾害。五是“多讲措施”原则,突发事件中企业采取的措施也是社会公众和媒体十分关心和迫切期望了解的,在信息发布中一定要杜绝“重务虚轻务实”,多讲措施,否则容易引发二次舆情。六是“慎讲结论”原则,这与“态度诚恳”原则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因为突发事件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调查清楚的,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客观科学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环环相扣,采取有效步骤。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管控体系,采取循序渐进的管控步骤,对提高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降低企业遭遇舆情的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第一时间获知舆情,提前预警研判。要配备专人加强日常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负面信息进行分析研判,预测舆情趋势,将一些舆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舆情扩散。二是科学分析舆情重点,提出应对策略。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筛选、分类统计和分析研判,找准决定舆情走向的核心关键节点,弄清舆情事件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或个人,为后期舆情处置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三是注重做好善后处置,修复企业形象。网络舆情处置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全盘考虑,做好善后工作,完善企业形象。特别是对于生产服务型企业,除了做好舆情本身的处置外,还要以舆情事件为契机,通过对数据汇总分析实时掌握企业产品服务动态、客户需求,为企业优化产品服务以及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对症下药,施以个性措施。网络舆情处置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舆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措施,到底说不说、何时说、说什么、说多少、怎么说、哪里说、谁来说、对谁说等关键问题都要把握有度,要对舆情事件进行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一是沉默应对。对于规模和影响范围较小,传播力不强,不涉及企业核心利益或者属于全国性、行业性、社会性、长期性存在的非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舆情事件,企业应该静观其变,因为此类舆情大多只是部分网民一时情绪的宣泄,如果贸然回应,很容易刺激网民的神经,让企业陷入更大的舆情漩涡之中。二是积极回应。面对影响面大、触及企业核心利益或者涉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舆情事件,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回应。企业主要领导人应该积极主动与外界沟通,敢说话、会说话,及时有序、有度发布相关信息,消除公众质疑,显示企业诚意。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与网民互动,拉近与公众的距离。除此之外,企业在日常的网络宣传中,应当注重发展和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和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通过他们发表积极、客观、全面的言论,更容易让网民信服,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三是司法处置。这类舆情是指违背事实、影响企业核心利益的谣言或者影响社会稳定、损害企业和公共利益的违法违规信息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恶意制造的损害企业利益的网络舆情事件,此时企业应该果断拿起法律武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司法途径,理直气壮地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上一篇:建筑在网络平台上的乡土教育下一篇:招生意见及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