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古诗教学总结(精选8篇)
1.经典诵读古诗教学总结 篇一
国学经典 古诗词经典诗文朗诵活动总结
玛曲县寄宿制藏族小学
我校举行的这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自2008年铁力市委市政府提出并着手实施国学经典诵读工程起,特别是2009年9月铁力市教育局启动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后,我校组织的第三次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这次活动参与者达1300人左右,家长、学生、教师同台齐诵,形成了家长、学生、教师共诵中华氛围,把我校的诵读经典的活动推向了高潮。为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家长、师生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这次活动把全校古诗诵读推向高潮。
这次诵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气氛浓厚。形式有诵读、舞蹈、课间游戏、书画、课本剧,教师与家长齐诵、学生与教师齐诵、学生与家长共舞、学生与家长和教师齐诵,内容有古今的经典美文,极大地激发了我校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促进师生背经典的综合能力。
此次诵读展演是在学校、各年组认真组织、精心辅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声情并茂,他们以优美的语言为大家诵读了名家们脍炙人口的传世美文。选手们或童趣盎然,或悠扬委婉,或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朗诵才华。其精彩的表现折服了全体师生,大家也同时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震荡与洗礼。参加活动的师生诵读经典美文有利于学生真切感悟经典文章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希望全体学生都能在“书香校园”中,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做一个“真、善、美、健”的锦绣学生,从而拥有幸福人生的开端。通过开展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活动,使参与者的家长、全体师生都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善解人意,心灵更加阳光,工作更有精神;孩子们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规矩,可爱,有礼有节,而这将为孩子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提高我校的经典诵读水平。可以说经典诵读在我校已形成规模,已见成效。
我校除教育局统一下发的中华经典诵读读本以外,还有自己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诗文选读》。一年组的弟子规,二年组的三字经。三年组的唐诗,四年组的宋词,五年组与六年组的古文与现代美文。所选篇章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为了能让孩子们在轻松与快乐的氛围中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在经典诵读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经典诵读与常规阅读相结合;二是经典诵读与校本操相结合;三是经典诵读与课间游戏活动相结合;我校在课间播放的音乐皆是唐诗新唱的歌曲。诗与文结合,诗与游戏结合,诗与歌曲结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诗的气息,充满着经典的色彩。无不彰显着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达到学习语言、培养情趣以及提升素质、奠定人文底蕴的综合目的,使儿童日益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用传统文化为学生打好人生的第一底色。经典诵读已成为我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2.经典诵读古诗教学总结 篇二
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昂的佳句时, 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可见, 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那么, 怎样进行诵读训练呢?
一、读准字音, 诵读要读得文通字顺
对初中生来说, 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 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能读准字音, 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 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 及时纠正, 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地就能掌握其含义, 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二、声情并茂, 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语言有着隔膜, 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 而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 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要诵出语感, 首先就要读准字音, 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 要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再次, 要读出感情。情是古诗文的魂, 它渗透在字里行间, 与事、景交融, 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 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 学生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 并产生共鸣, 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文章开头, 桃花源的“奇”和“美”就是一个感情激发的切入点, 有感情地诵读文章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拉近他们与作者的距离。然后, 学生带着新奇的语气, 展开想象, 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感情。而且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 也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 很多学生都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对此, 教师除了要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 还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 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 读个三五遍, 感情就会慢慢上来了。
三、反复诵读, 诵读要读出韵味
我们诵读的目的是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 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这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 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 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
首先, 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 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 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 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时, 重音应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 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了未来的美好, 表现了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 注意语调。语调是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 或为了某种表达效果, 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 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 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时, “商女”应读得平缓, “不知”开始上升, “亡国恨”达到顶点, “恨”更重。通过模仿, 读出正确的语调, 激起心中的忧愤, 学生就能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
第三, 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 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 可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 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1节时节奏最快, 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 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 末句轻读, 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 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 北方人民的豪迈气概, 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就重现于眼前。
四、想象品读, 诵读要渐入意境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 不展开想象, 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 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当中, 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 在诵读中想象, 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 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 品味诗意, 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读《出塞》, 可以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 明月下, 望着辽阔的荒野, 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为了戍守边境, 这关城, 从秦汉到 现在, 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 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可先以图像渲染离愁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濛濛中, 旅舍前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氛围中, 配上一曲沉郁的《阳关三叠》, 学生可以从中慢慢品读, 想象诗人的心境, 走进诗人的意境。
五、深入感悟, 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可以说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 有的缠绵悱恻, 有的迭沓酣畅, 有的悠扬明快, 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 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 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 从中体会到美, 感受到美。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开始, 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 也不知道这句话为什么是名句。后来, 我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句话的内容描绘出来, 并标出有哪些颜色, 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分析, 学生感受到了一种画面的美感, 心灵也好像受到了震撼, 就能准确的体会到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了。学生只要调动主观情感, 认真读诗, 用心品诗, 就可以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 就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 寻找到诗中新的生命。“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 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 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性, 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把握语脉, 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 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经典诗文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 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诵读它们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而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 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 春华秋实, 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 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 都会使安放于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3.经典诵读古诗教学总结 篇三
一、主题整合的选读方法
古诗文经典浩如烟海,选文是诵读的重要环节。结合教材和课内阅读进行主题选读是一种有效方法。如,在教学《春夜喜雨》这首诗时,我以“雨”为主题带出另外写雨的诗,进行整合阅读。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我以送别为主题,把中学阶段出现的有关送别的诗篇进行整合,讲一首,带一首,联一组,主题鲜明,整合得体,容量大、效果好。
二、学以致用的指导方法
我在教学中重视渗透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进行学习迁移,让学生运用方法自读古诗。如,在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我在教学中渗透读诗题、知背景的方法,教给抓关键词语理解和想象情境的方法,并有意总结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自读《芙蓉楼送辛渐》。整个过程既是赏析,又是授法。在教学《夜雨寄北》时,我引导从学习到拓展,在诵读中学法悟情,进而迁移到韩愈、陆游的两首写雨诗作,从学到用,学用一致,自然通畅。
三、对比联系的赏析方法
同一个主题的诗作,出自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或意象,这里可能有相同的地方,也肯定有不同的方面。联系阅读时,对比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在教学《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中让学生两首同读,联系对比,了解两首诗的异同点,这种联系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整体把握和细节解读两种方法并用,使之获取更丰富的文学感受。我在送别诗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呈现出送别表达方式上的异同点,在总结中进行整体联系,概括了诗词中以歌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以目光相送的不同内容和都是以真情相送、真心相送的共同情感,这里可谓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这种联系性的总结可带给学生方法启迪和联想回味。
四、想象情境的感悟方法
诵读古诗词,不在于把内容讲清、讲透,不在于把词句条分缕析,而重点应是语言的揣摩和情境的想象感受,如果学一诗只要求学生用白话把它词句意思讲出来,那就不叫读诗,就会白水无味了。诗的灵魂在意境,我在教学《夜雨寄北》时,抓住“秋雨”与诗人的联系,重点感受冷冷的秋夜、倾盆的大雨,从而引导学生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窗口,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诗人孤独的惆怅、如雨飘落的相思。我在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配上音乐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让学生从阅读中进入场景,从心境感知到情境体验,相送画面在想象中呈现,惜别情感在想象中升腾。有这般丰富的诗境想象还能担心学生没有读懂诗意吗!
五、积累名句的储备方法
诵读经典诗文,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熟读名篇名句,把千古传诵的名句铭记于心,成为其终身享受的语言储备,经典诵读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我在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中非常重视充分体现诵读的特点,重视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记住古诗语句,特别是名句。如,我在教学生理解体会古诗文内容后,会安排整体回读和对词对句的对读,继而熟读成诵,让诗句融入学生的语言储备。又如,我在教完两首送别诗后,又出示了一组送别诗的目录,调动学生记忆,让学生记清更多的名诗名句,最后教师导语引读一组名篇送别名句;还安排了让学生应用古诗句进行交际表达,这些都促进了诗句积累,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有极大的帮助。总之,经典诵读要立足诵读,丰富学生诗句储备,如果学生在这其中能满腹经纶,今后在交际或作文中能引经据典,这就是经典诵读带给他们的一种人生文化,一种个性素养,又是一种学识品位,一种生命风度!
4.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四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6.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理解古诗意思
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理解的意思是:()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
,” 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图。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 假如你是“诗豪” 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三、课后作业
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
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赠张丞相》。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初读古诗,并会填:
(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
(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句子导 学 设 计 或长或短”,叫(),也叫()。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谙”的意思是:。
“红胜火”的意思是
。“绿如蓝”的意思是:
3.熟读古诗,知道:
(1)《忆江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
。(2)结合注释,想一想课题的意是:。
(3)结合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联系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说诗意。吟诵这首词,边读边体会出这首词的朗读节奏。
三、熟读成诵,体会诗意:
1、在《忆江南》中,诗人把杭州作为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一句“
”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对昔日江南的美好回忆,成为了千古绝唱。
2、其实,通过对这三首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我们都能感受到(体验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积累下了名诗佳句:
四、拓展阅读: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曾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课文选取了其中的第一首,五、课外积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清)王士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经典古诗词诵读 篇五
(2012-2013学年上学期)
第一篇章:月是故乡明 甲:“月是故乡明”,乡情,乡思,乙:乡愁,乡音,甲乙:家乡始终是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甲:“叶落归根”“告老还乡”见游子奔回家乡心情之切,乙:“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游子归乡后的感慨。
甲:古往今来,人们用各种形式和行动,表达着同样的情感—— 甲乙: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甲:请欣赏思乡组诗。1.唱《秋思》
2.伴月背诵《天净沙 秋思》 第二篇章:吹面不寒杨柳风 乙: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甲:自古以来,春天被中国诗人们的生花妙笔一次又一次地吟咏。乙:今天,让我们一起在冬日的北风中走进古诗中的春天。1.齐背《早春》 2.《春夜喜雨》 3.《滁州西涧》 4.《江畔独步寻花》 5.《江南春》
第三篇章:一寸光阴一寸金
甲: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乙: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甲:请和我们一起唱响惜时歌—— 甲乙:《长歌行》。结束语:与您共勉
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乙: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甲: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乙: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6.一年级经典诵读古诗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认识本文生字,会写三个字和笔画“一”,养成主动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了解古诗内容,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难点:正确书写“一、二、三”,了解诗的意境,体会小山村的优美。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听故事,大体了解诗意:两个小孩在一座小山村外玩,不知不觉走出了二三里。这是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小朋友走累了,看见路边有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繁茂,一个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一枝,两枝„„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另一个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小孩听了停下手,两人一起欣赏起这美丽的景色来。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有个诗人叫邵雍,也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写下了一首古诗。师朗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诗,从诗中体味小山村的景色。
二、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我们先要把拼音读顺。现在老师请同桌一起读这一课的拼音,先每个都拼一拼,然后把一句话连起来读,会读了,把整首诗连起来读,看看谁的拼音读得准。
巡视指导。
反馈正音:指名分句读,逐句正音。表扬读得准的。连起来读,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
读得真不错,又准确又好听,老师把生字加上去,大家肯定也会读的一样好。拼音下出示生字,齐读。
三、认识生字
课文里面有很多生字是要大家认识记住的,现在老师把这些生字从古诗里拿出来了,你还能读好他们吗?
去掉拼音呢?
小朋友记得可真牢,一定是一边读一边用心在记是不是?
四、初步理解诗意
现在生字宝宝又回到古诗中了。请大家轻声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看图,诗中写的什么景物你在图上也找到了?
指导学生找出:烟、村、四五家(农户),亭台、花,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烟,炊烟,做饭时屋顶上的烟;村,村庄;亭台,亭子,避雨、休息的地方。这样看来,这首诗的意思同学们也懂了。老师考考大家。先说烟村和四五家,再合起来说;然后说亭台六七座;后说八九十枝花。
意思懂的会说是小朋友的本领,把不懂的提出来也是小朋友的本领。你还有哪句话吧不懂呢?弄懂一去二三里的意思。(一路走去二三里路了)
同学们真棒,先理解一个一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把整首诗的意思都弄懂了。跟老师一起说一说。
三、生字读写
课文中有几个生字要同学们写。拼音字母是写在四线格上的,生字要写在田字格上。出示图,这就是田字格,每条线都有名字。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指导生字一、二、三的书写。
巡视指导。在语文书上写。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二、巩固认识生字,深入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二、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说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美。
四、读郑板桥的《咏雪诗》,加深对数字的印象。
五、练习:数球员、摘苹果等。
课后练习:生字抄写本、课堂作业本和每课一练。教后感
早上第一节课上完了《一去二三里》,同事给了我不少意见,比如儿童化语言不够,拼音放得不够开等等。针对这些和我自己的一些反想,我觉得:
一、如果学生和老师互动默契,不用儿童化语言而选择较为规范的成人语言对课文的学习不会有大的影响,而且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二、数字“一”至“九”的组词只说一个就行,后来我又找到《数字量词歌》,用这代替数字组词会好得多。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朗读了《量词歌》,趣味性强而且为量词的正确使用做好准备;
三、上课时我本身不够有激情,没能很好地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影响到学生的体会。
语文课没有固定模式,教师的个性决定一堂课的特点。既能利用好文本组织学生有效学习又能发挥自己的特点是我一贯的追求。教学反思:
《咏鹅》教案
一 课文说明
《咏鹅》是一首古诗,用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将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的极为生动活泼。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写鹅鸣叫时的声音及神态;鹅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叫,好像在唱歌似的。后两行写鹅在游水嬉戏时的情景:一身洁白的羽毛,浮在绿绿的水面上,一双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表达了作者对鹅十分喜爱的情感,表达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7个字。指导学生能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形象、颜色、姿态,感受鹅的美好形象,是学生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感受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背诵古诗。了解诗句大致意思,看拼音识字音。
四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生字卡片 3 图片 五 教学时数 2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二)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那请大家先猜猜谜语,猜对了,它才和大家见面。你们有信心吗?(放录音)头戴一顶小红帽,身穿一件大白袍,脚蹬一双红靴子,唱起歌来鹅鹅鹅,快来猜猜我是谁?
(三)2 出示白鹅戏水图,(放录音)你们看我长得漂亮吗?你能说说我长得什么样吗?我在干什么?
(四)3(放录音)你们说的真棒!唐朝的时候,一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大白鹅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样子,他非常喜欢,便即兴写下一首诗《咏鹅》(板书课题)一直流传到 现在,你们想读读他的诗作吗?
(五)学习新课 1 对照拼音初读古诗,读准、读好10个生字:泳、曲、项、歌、毛、浮、绿、掌、拨、波。2 检查读的效果(1)难读字音:项(2)易读错字音:曲、波、拨。3 同桌互相检查指明读(1)朗读时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问题,愿意互相说说吗?(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2)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学生质疑、答疑,若答不出,再启发引导)(3)大家说的那么好!连大白鹅都想说了,你们想听听大白鹅说些什么吗?(放录音)同学们,你们刚才都说的特别好!可是,你们知道么?没收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现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4(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播放诗中图景,配乐朗读)(2)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诵读古诗。(3)谁能有节奏的读给大家听?(播放诗中图景,配乐朗读,学生评议)5(1)现在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的想象大白鹅游水唱歌的场面,看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唐诗、跳舞、绘画、朗读、表演、语言描述等,也可以合作完成)(3)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白鹅戏水图》,巩固感知想象的成果。
(六)6(1)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怎样?作者骆宾王看到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青、有动有静的感人画面,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中吟唱出这种小诗?(体会朗读、练习背诵)(2)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跟读、诵读、赛读)
(七)(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朗读的真精彩,大白鹅都忍不住要夸你们了!(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读的真棒!我听了都非常感动!可是聪明的你们,能不能也像骆宾王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集体、分组、个人)
学习生字:泳、曲、项、歌、毛、浮、绿、掌、拨、波、马、乌、鸟、写、毛、车。
(二)新授 1 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写法。教师范写一个带领学生书写。2 学习写字(1)出示:马、乌、鸟、写。观察这些字中,有我们新学的笔画么?请你找出来。(学生找出来后,教师用彩笔标出)分析字形,比较这四个字的并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如画画、形象记忆、讲故事、编儿歌等形式)指导书写:先书写数遍强化字的笔顺,让学生明白每一笔在格中的位置,再指导书写。(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毛、车、火。(观察:在前面学的几个字有什么不同)3 指导学生在学字本上写。
(三)知识延伸 让学生课前找的一些五言诗和学生交流,按照课上所学的诵读五言古诗的节奏读一读,画一画、体会体会。
五 作业安排 1 在田字格中,书写7个生字,并组词语。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搜集一些有关鹅的资料,了解更多鹅的知识;找几篇描写鹅的知识;找几篇描写鹅的文章读一读,知道更多有关鹅的有趣的故事。
七 教学反思 《咏鹅》是一首古诗吟唱歌曲。我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以“鹅”作为本课的主题情境和主线,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看、听、想、说、画、演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首先是反复吟诵,品读韵语的语言美。其二,要开展想象,再现韵文的意境美。只有通过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言外之意,词外之情,感悟语言的凝练美。
教学反思:
《相思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相思》
二、初读感知 1.范读《相思》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6.看图说说《相思》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五、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六、设计板书
相思
·王维 盛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教学反思:
《春晓》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有能力的同学能读出诗中的感情。2.通过表演、猜测、讨论、绘画等形式,从整体上了解诗的大意。3.在活动和对话中,体会诗的情趣,初步产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1.引入激趣
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播放《春晓》教学电视片,让学生看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听配乐朗读。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
2.初读感知
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所注的汉语拼音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第二声。读后可以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精读理解
(1)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说说“晓”“眠”“觉”“啼”“知”等词的意思。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说给全班的同学听,同时屏幕上打出古诗意思的图画。
(3)看着屏幕上打出的画面,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4)朗读《春晓》,指导读出节奏和重音,读出韵脚。屏幕上打出这首诗,标明节奏和重音。
4.品读领悟
(1)屏幕上出现古诗意思的画面,同时有配乐朗读,听了一遍后,学生跟读,然后指名朗读,大家评议。
(2)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互背,全班背诵。
(3)屏幕再现图画,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在空中飞翔,地面有落花。
①学生看着画面,背诵《春晓》。然后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
②教师小结:诗人把握住“春晓”这一季节的时间和特点,把自己酣睡初醒的所感所闻依次写出,构成一幅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景,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之情。
③屏幕上依次显现四句诗表现的画面,学生看图吟诵,体会意境。教学反思:
《草》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这首古诗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原诗8行4句,课文摘用其前4行,诗题改为《草》。这4行诗句的意思是: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课文概述了野草的特点,赞颂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是学会4个生字,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小草,了解有谁种它,长得怎么样。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荒原野草图。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学习生字,注意读准“原、岁、吹”的音,记住“原”的里面由“白”“小”组成,不能写成“泉”;“吹”右边第二笔是“乛”,下面是“人”,不能写成“乂”。
2.写字教学
指导写字,要引导学生整体识记生字的间架结构,注意重点笔画的写法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岁”字上部的“山”与下部的“夕”的比例是上短下长,不能写得一样长;“吹”字左边的“口”稍窄些,右边的“欠”稍宽些;“又”字的下部基本平齐,撇、捺相交在中线上。
(三)词句教学
古诗中的词语不要求学生全都准确理解,学生只要熟读背诵大概了解诗意就行了。本课中个别词与学生日常用语有所差别,可直接告诉学生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如:“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岁”指“年”;“荣”就是茂盛的意思。
(四)朗读指导
朗读古诗,一是每个字都要读得正确、清楚,速度稍慢一些;二是要读出节奏、韵脚,五字一句的诗一般都是前两个字连起来读,后三个字中按词语稍有停顿,句末的字要读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学时要通过教师范读,听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掌握读法。注意诗中的两个“一”读音不同,可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五)练习提示
第三题是区分平翘舌音的练习。要让学生独立完成,选正确后,再读一读古诗,达到把每个字读正确。
第四题为的是复习巩固生字词,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练习前可先背一背课文;填写时要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填写后同座可交换看一看,检查一下填对了没有。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出课题,范读课文。
1.提问:在花、草、鱼、鸟中,你们最喜欢什么?
2.揭示课题,简介课文:诗人白居易赞美草的古诗。
3.范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三)学习生字词,解释“离离”“岁”“荣”。
(四)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填空练习。
五、参考资料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远芳侵古道,一岁一枯荣。晴翠接荒城。
野火烧不尽,又送王孙去
春风吹又生。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野草的描绘来表达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感和友情的深厚。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大诗人。陕西渭南县人。出身比较贫寒,29岁中进士。经历了安史之乱时期,使他对当时社会的激烈矛盾和人民的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许多创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荒淫腐朽的本质,具有同情人民的思想,成为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了近三千首诗,著有《白氏长庆集》。教学反思:
《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一 导入
我们学过《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同学们还会背吗?背给老师听听吧,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对了,李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的好朋友,我们都把他尊称为“诗圣”,你们知道他是谁了吗?对了,杜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名字叫做《绝句》。二 正课
(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整体感知。1.解题《绝句》,“绝” 绞丝旁+色 2简介杜甫,注意“甫”字的读音。(幻灯片演示)。
3我们一起和生字打打招呼吧,出示生字卡片“绝 泊 岭 窗 鸣 柳 吴 鹭”。全班齐读,请小老师领读生字,全班跟读。4 齐读古诗两遍,抽生分别读四句。音箱范读,注意字音字词和情感。听了朗读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古诗是有节奏的,跟着老师用拍手打节奏的方法读一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师读古诗,生闭眼想象诗中景物。请生说图中的景物“黄鹂 白鹭 蓝天 柳树 房屋 船 雪山”,请同学们找一找景物所在的诗句读一读。2讲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么多美景中,诗人首先看到了什么?(黄鹂 柳树)多少黄鹂,什么样的柳树,黄鹂在柳树间做什么,用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第一句诗。
然后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多少白鹭,白鹭在什么地方,青天是什么? 这两句诗美吗?颜色多吗?(黄 白 绿 蓝),读一读第二句诗 3讲解生字“绝 鸣 柳”
4讲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接下来,诗人把目光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什么呢?(雪山),讲解“窗含”“千秋雪”。诗人准备写下这美丽的景色时,低头一看,见到了江面上的什么景物?
5介绍生字:“窗 含 岭 泊 吴”
(三)感受意境,情感升华。读出感情,背诵默写。
(四)拓展延伸
找相应的词语,教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得词语。(如两个-一行 黄鹂—白鹭 窗—门 西岭—东吴 千秋雪—万里船)三 作业 背诵这首古诗,并且能默写。教学反思:
《长行歌》教案
教学目的:
1.感知诗歌的韵律;初步了解时间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会10个生字,;读古诗,理解诗意,3.观察图画,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背会该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学会新词新字,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教学过程:
一、由谜语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着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
2.学生猜出后,教师借机板题:时间
二、引导学生观察图,激发学生兴趣
1.仔细观察书中插图,讨论问题:(1)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2)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边看边说,要求自言自语。
3.组织在班内交流后,切入到学习主题:《长歌行》的理解及背诵、认字、识词„„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请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试着读一读,要读准音,正对调(正确)。
2.(放录音)请听一听你的朋友认对了吗?请学生自己验证。
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
3.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有语气)。
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五、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少壮、老大„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六、回顾插图,说演结合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歌行》,大家都知道时间就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PPT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三、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四、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 回来 回到 乡:家乡 故乡 乡土 偶:偶然 偶尔 偶遇 书:读书 书写 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 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第二句:音:声音 口音 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 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五、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六、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七、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板书:
回乡偶书
客? 何来?
想家乡!
教学反思:
《咏柳》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出碧玉、妆成、裁出、剪刀“4个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拓展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虽然春天悄悄地走了,但春天的美景总让我们挥之不去,请看:(出示春景图)看了这美丽的春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看老师写(1板书诗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2释题
师: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1)学习咏(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识忆字形)(2)理解咏
师:咏字是口字旁,那么咏就是(生尝试说:歌唱、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生说歌唱、赞美柳树)师:我们来读读课题。(齐读)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在诗中寻找吧!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2)指名分行读(四人一人一句,开火车读)(3)了解似的两种读音
(4)学习绦:正音、识忆字形、理解绦的意思(绦是绞丝旁,那么就是与丝织有关,那绦的意思就是)生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注释是读懂古诗最好的方法。读绿丝绦理解绿丝绦(出示实物)
(5)下面我们来读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通顺。齐读古诗 2读出节奏,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读
听出了老师与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吗?
(有节奏)读的有高有低叫韵律,有快有慢叫节奏 好,请你们也用这种节奏读一读自由读
指名读1中1好、带读齐读古诗。这次老师听出来了,有点像古人读诗了。三理解诗意,品读诗句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来。你读完《咏柳》 这首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柳树,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师:请大家轻轻地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从诗中的哪个词或那句话读出了柳树的美? 1学习一二句
(1)理解一二句意思
(A)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出示一二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个词读出了柳树的美? 预设:
生:我从碧玉(板书碧玉,解释碧玉就是绿色的玉)读出柳树很绿。师:哦,柳树是那样的绿就像是被(碧玉装扮成的一样)。齐读:(第一句)还读懂了那个词?
生:我从绿丝绦(板书丝绦)知道柳条像绿丝带一样漂亮。(出示实物)师:当千万条柳条垂下来就像绿色的丝带一样柔美。齐读(第二句)(B)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读1、2)(2)创设情景读
师:早春二月,春风拂面,柳树展现她迷人的风姿。一行行婀娜多姿的柳树倒映水中,柳树翠绿翠绿的,长长的柳条随风飘舞。(课件出示垂柳图)你们看柳树像什么?(亭亭玉立的少女)刚刚我们知道碧玉是指绿色的玉,但还有另一层意思,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们:在古代碧玉是指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用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形容什么?如果说柳树像美女,那倒垂下来的柳条又像什么呢?(少女的头发)看到这样的柳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那我们就美美得读吧?
2学习三四句
(1)多美的柳树啊!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师读(出示第三、四句),谁来读?你读懂了哪句? 预设:
生:我读懂了“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说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师:它剪出了什么?对,裁剪出细细的柳叶。(2)品味“裁”
A出示柳叶图,问这是怎样的柳叶啊?你能用一个词说说?(精美、可爱、嫩绿)
B这精美、可爱的柳叶是春风裁出来的,(板书裁生看老师写,注意笔顺)裁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用裁呢?如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学生用裁组词(裁缝),裁缝是做什么的?普通人做得出来吗?
师:春风像一位高超的裁剪师裁出了这样美的柳叶,这是怎样的裁啊!(神奇、出神入化)一个剪字怎能代替!(3)了解修辞方法
再读诗,看看有什么发现?(你真会发现)预设:生上一句是问,下面是回答。
师哪一句是问?(不知细叶谁裁出)谁来问问?个别读、齐读。
师哪一句是回答呢?(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仅是回答吗?更是咏叹春风的神奇啊!。在这句中有个似,这似就是(像)的意思。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样一比,写的句子就更美了。好,我们一起来读读。(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男女生合作读)3师生合作读诗
师:老师描述,同学们读相关的诗句,可不要读错哟。
迎着徐徐的春风,诗人信步来到小河边,看到柳树翠绿翠绿的像碧玉装扮成的一样,无数柳枝垂下来像绿丝绦一样柔美,诗人不禁吟诵——--诗人来到柳树下看到精美纤细的柳叶,惊喜万分,不禁自问——,哦,原来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呀,诗人赞叹道—
4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对着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说好了吗?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四想象画面
师: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配乐朗诵),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在河畔有一棵高大的柳树,垂挂着无数根细长而柔软的枝条。师:你只看到了翠绿翠绿的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随风飘舞吗?再想想,在这美丽的春天,(柳树旁、山脚下、花园里、小河边)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播放高山流水)这些美景都是春风裁剪出来的,诗人只是在赞美春风吗?还是在赞美春天,大自然
师:是啊!春风一吹,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春天,大自然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让小草发芽生长,柳树那长长的枝条随风飘舞,还在抚摸着堤岸呢(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那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没有长成树荫呢?(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这样美的春景吸引了黄鹂在枝头间唧唧喳喳的叫着,白鹭也展翅高飞(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大自然的的美景真令人陶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大自然的美景无处不在,还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春江水,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六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师:大自然是多么吸引人啊!(示图,这是谁?他正在做什么?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来赞美的春天柳树吧!指名读:小诗人你来赞美吧!贺知章你来赞美吧!齐读:小诗人们,大家一起来吧!(课件出书诗和图)读得这么好,能背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试试。齐背(配乐)七小练笔
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最美的是柳树,在你的眼中春天最美的是什么呢? 师:老师也写了自己眼中春天最美的景物出示:
春天最美的是水,水碧绿碧绿的,像一块块无暇(xiá)的翡(fěi)翠。(是什么)(怎么样)(像什么)
孩子们在你眼中春天最美的是什么?(花、草鸟)拿起笔写一写吧 春天最美的是—,——————,像——-——————————。
总结:是啊,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美景真令我们陶醉,大自然真神奇啊!让我们再一次吟诵《咏柳》齐背古诗。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收集,积累下来,好吗? 教学反思:
春风——春天——大自然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二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三讲授新知
四1.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3)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4)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5)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
(6)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7)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课堂小结
(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 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自由读古诗)
(2)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七步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导言:同学们,谁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三国演义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二﹑学生自学古诗。
1、(出示幻灯片——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认读生字,正音。
2、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3、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七步诗》,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朗读指导)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
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兄弟姐妹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发言)播放歌曲片段《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 豆秸(曹植)(曹丕)
相煎何急
教学反思:
《梅花》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读中感悟,体会梅花的特点,感受梅花的美。
3.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各心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和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梅花的特点,欣赏梅花的品格。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情感。2.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3.画中延伸,体验学习后的满足和成功。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1.教学开始把学生带入四季花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花的美。
2.引出梅花。接着请学生欣赏雪中的梅花,让他们直观的感受雪花飞舞,寒梅独放的情景。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朗读古诗
1..以读为主线,设计了初读、再读、领读、细读等几个环节让学生诵出感情
2..诵出节奏,诵出诗意。
三、欣赏梅花图片,在画中感受梅花的特点,体验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四、背诵古诗
五、理解诗意,体会梅花的特点,学习梅花的品格。
六、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教学反思:
《咏华山》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吟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认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我们青岛有一座美丽的崂山。今天,老师想再领你认识一座山,它的名字叫“华山”。(板书:华山)领读,指出“华”是多音字。
2、你们去过华山吗?那咱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放录象)教师解说:这就是华山,它在我国陕西省。你看,华山又高又险,难怪人们称它是“奇险天下第一山”。登华山的路只有一条,而且曲曲折折,可难走了!所以,要登上华山,是很不容易的。但在古时候,有个7岁的小孩不仅登上了华山,还把自己登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咏华山。(板书:咏)
3、齐读课题,解释“咏”。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赞颂华山的吗?(课件出示古诗)齐读。
过渡:那这个作诗的小孩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诗的作者,并简介寇准。
3、学生再读书。要求: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学生自学生字)
4、检查生字读音。(1)带拼音认读词语。(2)去拼音认读词语。(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5、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6、交流。
过渡:那你想不想跟小寇准去登华山,看看山顶的景色?
三、以读代讲,理解课文
1、教师:我们跟着小寇准爬呀爬呀,终于爬上了山顶。(出示第二段)
2、自由读这一段。说说:站在山顶,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3、交流。再读这段,找出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4、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指导朗读。☆“啊!华山真高哇!”(1)指名读。
(2)出示华山课件:如果你就站在这么高的山顶,你想怎么来读这句话?(指名读)
(3)教师范读,指名读。强调两个感叹号的读法,再指名读,齐读,充分感悟华山的高。
☆“除了蓝天„„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1)指名读。(2)(展示课件)教师用课文中的语言描述图画的内容,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热情。
(3)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4)教师小结:多高的华山啊!除了蓝天,周围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教师简笔画)那太阳和白云在哪?(指名学生到台前贴图片)(5)根据学生贴的情况引导学生再读书。
5、如果你现在就是小寇准,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6、你们被华山的景色迷住了,不由自主地就想赞美,这种感受就是“情不自禁”!文中的小寇准也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不过他赞美华山的是一首诗。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7、读读第二段,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诗句的意思。
8、交流。教师总结,引入诗句。
9、师生合作读第二段。
10、这么好的诗,你想把它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吗?(学生背诵古诗。理解“吟诵”,引导学生学着寇准的样子吟诵古诗。)
11、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四、学习生字
1、课件逐个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2、小组交流:怎么记住这些字?
3、教师范写“称、岁”,学生描红。
五、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情况,自己为自己设计作业。
教学反思:
《锄禾》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由一幅图画、一首古诗、9个要求认识的生字和5个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锄禾》这首古诗既要求学生背诵,又要求学生理解诗意,开始理解古代作品的语言。用听读的方法认识9个生字,“锄、盘、餐、皆”由学生看查字表的拼音认识。5个学会的生字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习书写。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9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能力目标:
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认识“吃、求、通、饭、识”五个生字。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书写生字,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学情分析:《锄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锄禾、午”,理解了“餐、皆”的意思,理解了前两句描绘的场景。对于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学生能独立分析生字的字型、结构,通过多种记忆方法记住9个生字。
教学构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古诗译文,引导学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喜爱的“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复习、巩固9个生字,并能用“滴、汗、知、苦、午”组词,丰富识字量。通过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当、汗、知”三个生字的书写,“禾、午”两个生字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运用各种评价鼓励学生认真书写。
重点、难点: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师生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对吗?我们就先来听一个小故事。(课件出示古诗插图,播放古诗译文)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锄禾》这首古诗)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巩固识字: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师:火车,火车,开起来。
师:开到我们这里来。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由“检修员”来帮助读字。
2、我们的火车开到了苹果园。看,树上结着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干什么?要摘苹果吃有个要求,仔细听:摘下来的苹果上的字能和哪个盘子上的字组成词,就放进哪个盘子里,听明白了吗?谁想来帮大家摘苹果?(指名摘苹果,同时播放《劳动最光荣》歌曲)苹果都摘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苹果是谁摘的,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这里增加识字量,让学生说 说“饭、求、吃、通、识”这五个字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三、写字: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们想把他们漂亮的写出来吗?好你们看:
1、课件出示“当”:
(1)这是哪个生字朋友?请学生跟生字朋友一起书空(课件演示“当”的书写笔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在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时应注意哪一笔;写下半部分时应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5)指名展示,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
2、课件出示“汗”:
(1)这个生字朋友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课件演示“汗”的书写笔顺)。
(2)分析结构,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才能把字写漂亮,(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一笔点,二笔点,三笔提到横中线,四笔写得是短横,五笔写得是长横,六笔写坚,竖要直,这样“汗”字才漂亮。(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对比展示,一本写得好的,一本写得不好的)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谁写得好,谁写得不好(给写得不好的学生以鼓励)。
3、课件出示“知”:
(1)又来了一个生字朋友,他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
(2)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的左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写右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小撇写到横中线,写了短横写长横,再写长撇和小点,右边的“口”字方又小。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学生自己先来评价,再让其他小评委评价。
4、课件出示“午、禾”;
(1)请“小老师”带大家书空。
(2)课件再播放“生字朋友”的要求:请学生自己来写字,一定要看清生字的模样,把生字写漂亮。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评出“小小书法家”,进行展示。
四、拼字游戏:
7.经典诵读古诗教学总结 篇七
近年来, 对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 学术界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 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是继承中华文化之大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方;反对者则认为, 学生应集中精力学习现代科学, 没有必要再去诵读古诗文。而笔者认为, 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不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意义
1. 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
经典古诗文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语言精练, 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 也是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学生从小诵读古诗文, 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 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这对于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
经典古诗文的诵读, 对于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 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 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李坤的“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等诗歌, 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 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3. 为小学生的记忆宝库奠基。
有心理学家指出, 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 到十三岁时达到最高峰。所以, 我们要利用记忆力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多背诵经典诗文, 不求甚解, 但求背熟, 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 将其作为一种可供终生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
4. 形成多种学习能力。
诵读古诗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 在潜移默化中开发他们的智慧, 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多种能力, 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内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方法
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只有读得多, 才能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 也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时的具体做法如下:
1. 熟读古诗, 自悟自得。
在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问题上, 笔者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 在学生诵读时, 让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 使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 从而由熟读、质疑、解疑最终达到自悟自得。
2. 适度讲解, 交流体会。
古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 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 教师可通过适当的讲解,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 之后再进行诵读, 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3. 展开想象, 悟意明理。
教师可根据古诗文的内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 让学生进入古诗的优美情境中, 感受语言的美。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课外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途径
1. 营造社会氛围。
儿童心理是很注重模仿的, 如果他们看到很多人都在读古诗文, 就会产生诵读的兴趣, 所以营造人人读古诗的社会氛围, 会使学生的诵读兴趣大大提高。
2.“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
学生读得愈好就愈喜欢读, 所以教师要维持学生的这种“成就感”, 对功课好的儿童, 固然要多加称赞;对功课差些的儿童, 只要他们有进步, 教师就应当加以赞赏, 使学生保持诵读的兴趣。
3.“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
诵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在于读的方式, 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回答……花样多了, 学生自然会感兴趣。
4. 提供机会, 让学生多念多背。
8.经典诵读古诗教学总结 篇八
【摘 要】我国古文化历史悠久,经典古诗文是我国历史文化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授学生系统的学习朗读经典古诗文具有很大的教学意义,本文从小学生如何朗读出发,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经典古诗文的意义和方法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经典古诗文;诵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教育也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部分,而小学生教育作为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更是重中之重。人们在探索小学教育和学习中发现,诵读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也能够帮助小学生塑造内心的人文情怀。而且小学生经典朗诵也是一项素质教育,是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就是在各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朗诵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小学语文古诗文朗诵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探究,以及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实行经典古诗文的意义与重要性。希望本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朗诵方面有所成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为以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帮助[1]。
一、小学朗诵经典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大家常常会把背诵和诵读混为一谈,一味的追求熟记,其实则不然,虽然熟记和背会也是诵读的目地之一,但诵读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语文经典古诗文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民族情怀。其次就是教师都不重视古诗文朗读,课堂上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教授,都只是浅尝辄止或者都是流于表面,只在乎学生读的音是否准确,语序是否正确,而不去管学生是否是有感情的朗读,也很少告诉学生哪里应该轻读,哪里重读,哪里快读,哪里慢读,怎么朗读更符合古诗文的意境。还有就是诵读时间难以保证,课堂上时间都被教师用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去了,没时间带领学生诵读,而且小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都比较差,课后放学诵读的概率很小。
二、针对小学诵读经典古诗文教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清楚诵读和背诵的区别和不同,真正认识到诵读的形势和方法,理解诵读的意义,让学生在了解诵读之后正确的、有效率的展开诵读。其次,将经典古诗文诵读列入教学体系,从制度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有就是教师应该耐心详细的向学生讲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讲解古诗文的内容和意境,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此外学校应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在校园的墙壁和橱窗张贴历史典故和诗文赏析,将校园布置得诗意盎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加大诵读教学时间,学校可以适当减少一些教学目标,另外安排一些诵读课。如可以和学生家长沟通,希望他们配合小学生古诗文的诵读。
三、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必要性
(1)通过诵读古典古诗文,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和口语交际,通过对古典古诗文的诵读,不仅可以培养识字和口语,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这也是小学生写作时素材的积累。也可以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经历和社会经历,以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可见诵读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有着多么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2)通过诵读古诗文,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走进了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被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打败,渐渐消失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更是难以想象的,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动漫、电影等一大推舶来品,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正在一天天的流失。所以,为了复兴中华民族,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就需要从小学生做起,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做起。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塑造民族自信心,并且经典古诗文一般都是意境优美、思想深刻、感情丰富、语言精炼,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对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也是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3)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储备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的发展是最快的,一直到十三岁达到最高。所以,针对人记忆周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年代多多背诵经典古诗文,尽管当时可能用不着,但是也能为他们的将来提供一些必备的文化和知识储备。此外,诵读古典古诗文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在诵读古典古诗文中可以了解作者的奇思妙想和瑰丽恢宏的构思,学生也可以根据古诗文的内容自由展开想象,幻想诗中所描绘出来的美好画面,感受语文和语言的优美魅力[2]。
四、结束语
经典古诗文诵读,不仅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兴趣的方法,还是能够使中华文化世代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古诗文诵读的引导,让学生得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热爱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董月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J].考试周刊,2014,38:56-57.
【经典诵读古诗教学总结】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09-26
校本经典诵读教学总结07-23
古诗文经典诵读表演08-16
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方案08-18
六年级古诗词经典诵读12-27
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方案12-21
二年级社团活动经典诵读篇目——古诗06-14
小学生古诗词经典诵读篇目09-23
小学五年级经典古诗文诵读篇目01-16
2011经典诵读古诗文书法比赛参赛材料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