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将军分析

2024-08-08

巴顿将军分析(3篇)

1.巴顿将军分析 篇一

1、没有一种机器能够比操纵机器的人更伟大。

2、战争是简单,干脆,无情的,因此需要一个既简单有无情的人把战争进行到底。

3、勇气是一种智慧,也是战争能够取胜的重要因素。

4、军人也是一个公民,实际上公民的最高义务和权利就是拿起武器保卫祖国。

5、赢得战争的方法就是打败敌人。

6、伟人之所以伟大,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效忠于他们的下属。

7、高喊人人平等的人不是骗子就是傻子。

8、成功的士兵有两种,一种出人头地是以为恭顺,而另一种人是以为个性,我属于后者。

9、不能以本色示人的人成不了大器。

10、我对为了赢得战争而去到处乞求总是深感恼怒。

11、一品脱的汗水可以挽救一加仑的鲜血。

12、要记住,敌人也和你们一样害怕,可能比你们更害怕。

13、不让敌人进攻你的办法就是你去进攻他,不停的向他进攻。

14、我热爱战争,工作和振奋人心的事,和平对我来说是一座地狱。

15、可能有人认为我是个梦想家,但我相信,我不是。

2.巴顿将军分析 篇二

关键词:将军底头,施蛰存,人格结构,性本能

《将军底头》是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依托,通过文学虚构创作出的一个交织着战争、种族、性爱多重矛盾冲突的故事。 小说着重展现了主人公花惊定的深层心理活动,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开掘中,施蛰存对于弗氏精神分析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可见一斑。

一、弗氏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 和“超我”。“本我”是非理性的,主要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寻求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本我”,遵循现实原则,代表了理性和常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主要表现为自我理想、道德律令和良心,遵循完美原则。任何个体人格都拥有这三个部分,当三者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时,人便能获得健全的人格,而当三者失衡时,便会产生人格的分裂与异变。这篇小说中施蛰存自觉地运用了人格分析理论, 由“表”至“里”地展现了花将军的“超我”、“自我”和“本我”人格以及三种人格之间的激烈博弈。

二、“超我”与“自我”的倏忽掩映

小说开端便是花将军奉命去平定吐蕃叛乱,他率领着手下的士兵在山路上行进。就情节来说,这段行军的情节设置本无新奇,但施蛰存却极富层次地叙述了花将军在行军的三天之内的心理变化。从最初“平定叛乱,建立功勋”的踌躇满志到陷入“杀尽族人、效忠大唐”与“反戈大唐、回归故乡” 的两难抉择,作家对花将军微妙的心理变化地展示使原本平淡的故事情节产生了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故事发展至此, 花将军的“超我”和“自我”人格已经浮出水面。花惊定身为大唐将军的刚正严明,严守军纪,不忍杀戮族人、痛恨汉族士兵贪渎无义时所表现出的良心和道德,这些都是他人格中的“超我”成分。然而,尽管他的内心陷入种族情感和将帅职责的矛盾冲突中,表面上却依旧维持着大将军的“完人” 姿态;尽管他向往祖国的光荣,崇拜吐蕃武士的正直勇武, 但对将军身份和职责的顾虑、对荣华富贵的留恋又使他犹豫不决。这些行为所表现出的“理性”和“克制”体现出了他人格中“自我”的成分。从花将军在三日之内的心理变化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超我”和“自我”人格的倏忽掩映。

三、“本我”的苏醒

将军带领军队在边境小镇驻扎是小说情节的转折点,在这里他爱上了一位汉族少女。花将军在陷入爱河后,隐藏于内心最深层的“本我”人格开始蠢蠢欲动。虽然花将军的“超我”和“自我”人格一直在极力打压着他的“本我”人格, 但他的潜意识却泄露了他本能的性欲冲动。小说中描写了花将军出现的一个幻觉:他看见一个士兵破坏了那位汉族少女的贞洁,而这士兵竟是自己。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道路,人的“本我”人格中被压抑的欲望在梦中得到了满足。花将军这个梦一般的幻觉,实际上展现了他潜意识中备受压抑的性欲本能,是花将军“本我”的性欲在向“自我” 的理性和“超我”的道德叫嚣。

四、三重人格的博弈

爱情的降临使花将军陷入比原来更为复杂的矛盾漩涡中,如果说以前他主要面临的是在种族和将帅职责之间做出选择,那么现在他还要在种族和爱情间做出艰难的抉择。种族的区别,使他“本我”的情欲和“超我”的崇高理想难以调和平衡,只能冲突对立,倍感煎熬和无奈的花将军只得将抉择交由命运。最后,吐蕃军队率先进军,花将军被迫下令迎战,在交战中花将军不幸被敌军砍下首级,但他并没有死, 而是策马回到了少女的身边,但少女的绝情最终浇熄了将军熊熊燃烧的情欲之火,他的身体轰然倒地,远处吐蕃人手中的头颅流下了眼泪。小说结尾的描写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印证了弗氏的“性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生命本能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支配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根本驱动力。小说的结局颇具寓言意味,将军的“头”象征的是理性,暗示着人类大多数的行为活动都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而最后将军被砍掉了“头”,则象征着行为不再受到理性约束,砍头后的将军不但没有死,身体还回到了少女身边, 足见“本我”人格中性本能的强大支配力,而这场激烈的人格博弈也终因将军的死而分出了胜负。

结语:

3.巴顿将军的动怒与动情 篇三

不戴钢盔罚款25美元

1942年3月6日,他被调到第2军任军长。第2军刚组建,大多是新兵,在美军中以缺乏训练、军纪不严、军容不整闻名。为了使这支部队拥有战斗力,巴顿一上任就从军纪抓起。针对官兵训练迟到的现象,他规定,早饭必须在7时30分完毕,过时没有饭供应。接着,他又规定每个官兵必须戴钢盔,打绑腿,系领带。包括护士在内,均不例外。

开始,官兵们还认为巴顿并不会那么认真,还在迟迟不动。然而,巴顿雷厉风行,除了督促参谋人员把一些悬而未决的作战计划落实下来外,每天都到所属的每一个营寻找那些没戴钢盔、没扎绑腿或没系领带的官兵。他的检查非常彻底,连厕所都不放过——在厕所里,也必须戴钢盔。他把抓到的没戴钢盔的人集中起来,让他们排好队,满口脏话地训示:“我对任何一个不立刻执行我命令的兔崽子都不会容忍的。我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要么罚款25美元,要么送军事法庭。我在这里郑重告诉你们,送军事法庭是要记入档案的。”这些人乖乖地交上罚款,把钢盔戴上了。

巴顿的副手,也是美军名将的奥马尔·布雷德利说:“每当第2军官兵戴上沉重的钢盔,扎上绑腿时,他们就不得不想起现在指挥这个军的是巴顿!”尽管有人对巴顿这种琐碎的做法有非议,但经过仅一周的时间,第2军官兵的精神状态就焕然一新了。3月15日,当艾森豪威尔来这个军视察时,简直认不出这支部队了。他对巴顿说:“有人向我告你的状,但我不信他们,只相信你!”

巴顿就是这样把他的部队锻造成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粗俗语言激发士兵斗志

一战结束后,巴顿奉调回国,开始为组建独立的坦克部队鸣锣开道。二战初,他一边关注德军运用坦克部队实施“闪击战”的战况,一边潜心研究坦克战术。1940年7月10日,美国宣布成立装甲兵司令部,组建两个坦克师,巴顿应召出任第一装甲军第二装甲师旅长。次年4月,巴顿升任师长,晋升为少将。1942年初,巴顿升任军长,并率部赴沙漠训练中心训练,为参战作准备。这一年11月,巴顿率部在北非成功登陆。

1943年5月,他調任美国第七集团军司令,配合英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作战。然而,这一年,英美盟军在北非遭到“沙漠之狐”隆美尔率领的德军反击,陷入困境。为了扭转战局,美军再次将巴顿调回北非战场,任第二特种部队司令官。年逾50的巴顿,一上任就整顿军纪,命令伙房必须准时开饭,官兵服饰整齐,不准把女人裸体画带进军营,还制定了极严格的训练计划。经过雷厉风行的整顿,巴顿麾下的官兵,一扫悲观畏战的情绪,个个斗志昂扬、骁勇善战……

巴顿极为自信,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后,巴顿率第三集团军于7月集结在柯腾丁半岛上,他的任务本是向西攻占布列塔尼地区,但他的进攻精神和运动战速度终于把局部的突破变成了全面运动战,迫使德军全面撤退。巴顿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挺进塞纳河,堵住了残余德军的退路,随后突破齐格菲防线,抢渡莱茵河,长驱直入德国,与苏军会师。此后德军全面崩溃,巴顿终于抢在英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之前,为美国人赢得了战场上的荣誉。他也因此被晋升为四星上将。

然而,这样一位在战场上功勋卓绝的将军,却暴躁自大,出言粗俗,甚至险些因此断送他的高级指挥生涯。二战期间,当一卡车德国战俘被送到时,他下令重机枪扫射;另一批60名意大利战俘也以同样的方式被射杀。像这样嗜杀成性的指令,共导致了5次屠杀事件。而当巴顿在美军医院里发现并未受伤的士兵(其实患有炮弹休克症)时,他大发雷霆,伸手就给那个士兵一记耳光,扬言要枪毙他。此事传开后,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美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责令巴顿公开道歉才算了事。

当然,巴顿也善于用他那极富个性的粗俗语言激发士兵的斗志。在二战的一次战前动员会上,巴顿对士兵们说:“20年后,你会庆幸自己参加了此次世界大战。到那时当你在壁炉边,孙子坐在你的膝盖上问你:‘爷爷,你在二战时干什么呢’?你不用尴尬地干咳一声,吞吞吐吐地说:‘啊……爷爷我当时在路易斯安那铲粪’。与此相反,弟兄们,你可以盯着他的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孙子,爷爷我当年在第三集团军和那个狗娘养的巴顿并肩作战’!”

铁血将军的三次落泪

尽管巴顿一生言谈粗鲁,性情暴躁,但他曾有3次落泪令人难忘。

1943年7月9日午夜,美国第七集团军的参谋人员在指挥舰的甲板上一字排开,巴顿下达了进攻西西里岛的动员令:“诸位,现在的时间是7月10日0时1分。我荣幸地奉命指挥美国第七集团军。它是午夜投入战斗、天亮前接受战斗洗礼的历史上第—个集团军。”接着,仪仗队走过来,把新军旗献给了巴顿。士兵们发现,巴顿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自战争爆发以来,他第一次带领部队到敌国的领土上去战斗。

1945年6月7日,巴顿生前最后一次回到美国。在渡士顿,100多万人排成了40公里的长队,夹道欢迎他。面对热情的群众,巴顿指着胸前的绶带动情地说:“是勇士们赢得了勋章,只不过由我们佩戴罢了。”他讲到不久前严酷的战斗生活时,再也说不下去了,不得不坐下来擦泪水。1945年6月14日,巴顿将军到华盛顿的沃尔特·里德医院看望负伤的士兵。在医院里,他同伤员们一一握手。当看到了一个正在等待安装假手、假脚的伤员时,巴顿满脸泪水地说:“士兵们,我真该死!如果我能做得更好一些,你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到这个地方来。”

上一篇:安全生产标准化绩效评定自评报告下一篇:小学生法制课堂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