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听课记录及评析

2024-09-03

美术听课记录及评析(精选10篇)

1.美术听课记录及评析 篇一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故事中人物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

2、启发幼儿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炼故事发展的线索。

3、鼓励幼儿根据故事中人物的不同形象,设计表演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的基调。

4、培养幼儿在共同布置场景、选择道具、表演故事时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雪景图片,了解下雪。

2、逐步理解故事内容。

(1)理解故事第一环节――小兔送萝卜。

a、小兔去找萝卜,学习句子“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猴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听课评析:中班幼儿对于完整句式的表达能力还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鼓励幼儿跟着课件中的故事录音一起来学说,能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b、小兔找到萝卜,模仿“挖”的动作。

听课评析:中班幼儿活动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更喜欢情景化的活动状态。根据这个特点,我引导幼儿模仿小兔挖萝卜的动作,并在课件中配以动画效果的出现,激活物体,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好奇心,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c、讲述故事:小兔抱着萝卜,跑到小猴家,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小兔就把萝卜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2)理解故事第二环节――小猴送萝卜。

a、小猴哪去了?巩固句式“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熊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b、小猴找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找到,就空手回到家里。它看见什么呀?(桌子上有只大萝卜)那它会怎么做呢?

c、讲述故事:小猴抱着萝卜跑到小熊家,可是,门关得紧紧的,小熊也不在家。小猴就把萝卜放在窗台上,回家了。

(3)理解故事第三环节――小熊送萝卜。

a、小熊去找萝卜,继续巩固句式“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小熊一定很饿,我找到了东西,和它一起吃”。

b、可是找了半天,小熊什么也没有找到,就空手回到家里。它看见什么呀?(窗台上有只大萝卜)小熊高兴极了,它又会怎么做呢?

c、讲述故事:小熊抱着萝卜跑到小兔家,这时候,小兔已经睡着了。小熊不愿意吵醒它,就把萝卜轻轻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4)理解故事第四环节――小兔醒来。

a、小熊把萝卜送给谁了?(小兔)小兔在干嘛?(睡觉)小熊不愿意吵醒它,就把萝卜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回家了。

b、小兔醒来,它看到什么?它会说什么呢?(放录音)“萝卜回来了!”小兔说什么?它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怎么样?

c、模仿小兔醒来的情景,模仿小兔子的话:“咦,萝卜回来啦!”

3、再次欣赏故事《萝卜回来了》,理解朋友之间互相关爱之情。以三角形图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送萝卜的过程。

听课评析:

a、将送萝卜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三角巡回的动画演示,非常深动、有趣,既自然地引导幼儿了解萝卜回来的过程,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b、把送萝卜过程编成了歌曲。歌曲内容:小兔子呀,送萝卜呀,送小猴,送小猴,小猴送给小熊,小熊送给小兔,萝卜回来啦,萝卜回来啦!

c、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小动物吗?为什么?我也很喜欢它们,因为它们愿意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真是一群相亲相爱的好朋友!

d、这个环节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音乐领域中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渗透歌曲的感知教学,将这个相对较长的故事编成了幼儿容易理解、简单明快的歌曲,通过歌词,他们就能明了故事内容,非常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2.听课记录及 篇二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之后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学校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要求: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教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

要求: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体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要求:每个小组按不一样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小学生语文听课记录范文-2[page]

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终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3.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我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教育实习听课记录

科目语文公开课课题课题:《郭沫若诗两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授课人黄素萍

班级初二2班听课

时间9月日第2节

教学资料《郭沫若诗两首》分别是《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篇诗皆为作者早年留学日本时所创作。在这两首诗中,诗人以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两幅奇妙的景象,将我们带进美妙的“星空”世界。同时,诗中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在五四运动“退潮后”那种缥缈、孤寂和忧郁的思绪。

《静夜》与《天上的街市》一样,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诗中既抒发了

对于时代失望的情绪,也流露出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虽短,但颇具形象性,完美的月夜景象,凄婉的“天上鲛人”故事,构成了诗歌鲜

明的形象。

诗人由月光和疏星联想到遥远的天河,又由天河想象“鲛人”在岸上对月流珠,诗人的

想象既丰富又合理。

《静夜》的语言十分凝练,全诗共两节,45个字,却表达出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感情。

学生发言交流之时,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师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完成了课文的学习。最终,学生表情朗读《静夜》一诗,并当堂背诵。

听课体会

在课堂中教师不再仅仅关注如何教,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如何学上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由于有了《天上的街市》一文的示范讲解和新诗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所以学生自学《静夜》一诗时显得十分简便,并且对课文的理解十分到位。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见习总结2及听课记录 篇三

见习人:

见习地点:海口景山海甸分校

见习时间:2011-10-10日至2011-10-14日 见习指导老师:一(2)李婷婷老师

这是我第二次进入景山海甸分校区见习了,一周时间,和上次一样,这次我们分配到了二年级一班。短短几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该说相对于上一次的见习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第一次进入景山见习是觉得看哪里都很新鲜,完全像个外行人,这次应该说学到 也认识到了一些东西。

随着毕业时间的紧迫到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毕业之后就业的问题。我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却严重缺乏实践的经验。看着景山上课的老师,不由想起一句话“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们上课的那种从容,尽在掌握中的感觉,不可能会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好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出来的。看着老师们上课,心里雀雀欲试,想像自己站在讲台会是什么摸样,又会怎样做,怎样组织好课堂?想到最后联系实际发现自己还不具备那样的能力。

下面我想谈谈见习这些天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堂课。10月13日上午莫老师给我展示了一节学前班的数学课—《7的认识》,这是一节充满风趣和欢笑的课。课堂的开始之前,主持人向我们介绍莫老师,他的教龄,他的坚持!主持人以无比钦佩的的语气向我们说着莫老师这十几年始终如一的坚持在幼师这个岗位上,尤其莫老师还是个男的,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坚持多难能可贵,他把最好的度奉献给了孩子们。课堂开始莫老师就用一首欢快的儿歌导入,莫老师手舞足蹈,做着可爱的动作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整个课堂不断用多个游戏衔接起来,一环扣一环结合十分紧凑,每个游戏都围绕对7的认识展开,使得孩子们在在玩乐中学习。这种用游戏的学习的方式对于于学前班的孩子,能够不断地保持孩子 对课堂的注意力。这又让我想起一句话:“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而莫老师就是做到了这一点。

10月14日下午林娜老师的诗歌教学—《梳子》也给我莫大的感受,整节课给人唯一的感受就是特别地舒服,特别地舒畅。也许是我见识浅薄,还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所在,具体是哪里领自己舒服了却是说不上来。课堂结束后听一位老师的精辟的点评,才发现林老师的课是哪里的好了,为何不像别的课那样枯燥乏味了。那老师总结了三点:

一、有梯度

二、动静结合

三、精彩,具体展开来说:林老师的课环环相扣,呈现一个递进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让生朗读背诵诗歌,到填诗,再到成为小诗人,一步一步的启发学生。学生学习也轻松,简洁明了;整节课动静相宜,前半节课以学生朗读诗歌为主,后半节课以学生写为主,既让学生动口又动手,课堂节奏舒缓明快;上面两点的结合及林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加起来就使得整节课变得十分的精彩。从听这节课我也发现自己的懵懂与无知,自己的听课反思是多么的不到位,明知好却抓不住要点,我知道我要不断地多听多想才会慢慢改进。

还有一些老师的课也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就不一一叙说。一周见习结束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深感到当好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也了解到了景山小学的教学氛围,从听课之中,对教学方法有所领悟,学到了该怎么教如何教的一些皮毛。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不是技术,而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内涵,学到了在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知识,比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完善的组织课堂。这次见习,不仅仅是我人生中的一段珍贵的记忆,更是我我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通过这次的见习未来的路上我会做得更好。

听课记录一

课题:《梳子 —— 读、写、绘》 授课人:林娜老师 听课时间:2011-10-14 听课地点:景山分校四楼多功能报告厅 记录人:

听课年级:二(4)课堂流程:

一、以每日所诵的儿歌导入课堂。

二、课件出示今天所要学的儿歌:

妈妈 / 用梳子 梳着 / 我的头发 我 / 也用梳子 梳着 / 妈妈的头发

风 / 是树的梳子 梳着 / 树的头发 船 / 是海的梳子 梳着 / 海的头发

1、师指导生齐读、自由读、师生各读一句,师要生注意读诗歌要带有感情,要有节奏,男女生分读。

2、师出示不完整的诗歌,让生填充完整:

如:妈妈 / 用梳子

------------------------我 / 也用梳子------------------------增加难度,你能背吗?指生背,齐背。

3、以表演节目的形式,分角色朗读(主持人、领读

1、女生、男生、领读2)

4、全班再次诵读儿歌

三、学当小诗人,编小诗。

1、用

()是()梳子

梳着()的头发 的句式填诗,出示各式图片,给生启示。如:生作,浪是海的头发 / 梳着海的头发„„

2、想一想,写一写

师让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没有图片的提示的情况下编诗。

3、成为小作者,自己写诗,并把写的事物画下来。

四、以生朗读自己的作品结束课堂,并以表扬。师生亮点(反思):

1、林老师的课环环相扣,呈现一个递进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让生朗读背诵诗歌,到填诗,再到成为小诗人,一步一步的启发学生。学生学习也轻松,简洁明了。

2、整节课下来林老师的课堂给人感觉特别舒服,整节课动静相宜,前半节课以学生朗读诗歌为主,后半节课以学生写为主,既让学生动口又动手,课堂节奏舒缓明快。

3、整节课下来不得不佩服二(4)班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在填诗作诗的环节。其次,学生踊跃参与,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听课记录二

课题:《三袋麦子》 授课人:谭丽老师 听课时间:2011-10-14 听课地点:景山分校四楼多功能报告厅 记录人:

听课年级:三(4)

课堂流程:

第二课时

一、师板书课题,要求生提手一起写。

二、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所学词语: 麦子 一份 迫不及待 食品 保存 防止 访问 仍有 Zhǒng gān 种 干 Zhòng gàn

2、指名生读,生带读,齐读。

3、对于多音字词,师说:中国文字意蕴深远,同一个字跟别的字组词会有不同的读音,要求生要多注意。

三、奖励看动画,1、要求学生边看边想:这部动画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生:小猪、小牛、小猴都受到土地爷爷一袋麦子,都有各自的想法、做法,一年后却有不同的收获。)

2、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你最喜欢那个小动物的做法,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3、课文读完让生表达,师引导学生找出三只动物的做法,收获了什么。

4、指导生读课文要读出每个动物的情感,能传神的再现当时小动物的摸样,那些字该重读。

板书:

做法 收获

小猪 做吃的 吃光了(憨厚可爱)小牛 保存起来 剩一半(勤劳节俭)小猴 种下地 麦囤里满满地(聪明能干)

四、续编小故事:

假如你是一位小动物,得到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 师生亮点(反思):

1、谭丽老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幽默,动作与表情很丰富,引导学生更好地认知课文,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

2、谭丽老师整节课的精神很饱满,脸上总是洋溢着温暖的笑容,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必要因素之一,她用这种欢快的情绪感染学生,也使得学生长生浓浓的兴趣。

3.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深刻寓意。

听课记录三

课题:《7的认识》 授课人:莫老师 听课时间:2011-10-13 听课地点:景山分校四楼多功能报告厅 记录人:

听课年级:学前(4)课堂流程:

一、儿歌舞蹈导入

师与生跟着音乐手舞足蹈,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玩“碰碰球游戏”

对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一个球,并贴在黑板上,在贴到七个的时候,师问:黑板上有几个球?

生:7个,7个球是由7个1组成。

三、7可以怎么分?

1、师拿出两件纸做的没扣子的衣服贴在黑板上,让生利用手上七7个扣子,上台给两件衣服贴上扣子。

2、师问:你是怎么分的? 生:7个扣子分成4和3。

3、陆续找生上去,分别分成5和2,1和6,3和4„„ 板书: 7 7

3 分成六组。

四、魔术游戏

1、师拿出一个“魔术袋”,袋子里装有若干小球,要求生随便抓多少个球,师不看生手里有多少个球也能猜到学生手里有多少个球。

2、是揭“魔术袋”的秘密,因为袋子里总共就有7个球,无论你拿多少个球,根据7的组成就能推算出。

五、玩“抱抱团游戏”

“抱抱团,抱抱团,两个小朋友抱一团”,“抱抱团,抱抱团,~小朋友抱一团”,巩固对7的认识。

六、玩“小小邮递员”游戏

信送给谁,谁就要完成老师卡片上的关于7的组合的题。

七、做题。师生亮点(反思):

1.整节课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学生在有趣游戏中学习学得快,效率也高。2.莫老师的课堂语言亲切生趣,在引导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趣味横生,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学习氛围很愉快。

3.在玩“抱抱团游戏”时,莫老师场面有些难以掌控,学前班的孩子好动,在离开座位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较为分散,难以全面掌控!4.学前班的学生相对于小学生真的有很大的差别。

5.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上课是有趣的,学习是开心的,也让我们倍感受益。

听课记录四

课题:《9.推敲》 授课人:程学高老师 听课时间:2011-10-12 听课地点:景山分校四楼多功能报告厅 记录人:

听课年级:五(3)课堂流程:

一.导入,师板书“推敲”二字,让生依字义做推与敲的动作。二. 学习新词:拜访 皎洁 沉睡 即兴 妥帖 大街 簇拥 避让 斟酌 宽恕 莽撞 礼貌 推敲 指名读,师适时指出错误,师带读。三.授新课

1.指名数名生分段朗读课文。当当小老师,点评读书的学生,有错误地指出,读得好的说说哪里好。

2.师指出易读错的字“兴致”、“门栓”(第七段)3.全班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推敲》故事的大意。

4.是出示课件,简述故事。展示文章的“时间、人物、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5.师与生分段朗读课文。

6.出示两幅图,让生在文中找出与图情景相适应的句子,并指生读出来。7.出示“这时夜深人静,夜月皎洁,贾岛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鸟。”让生有感情的,美美的朗读。

8.读诗《题李凝幽居》

9.让生用词语句子形容贾岛骑着毛驴推敲时的样子。四。结课,师总结要学习贾岛专研的精神!师生亮点(反思):

1.学生学得较活,原因是教师指导有方,课堂上扬溢着和谐、欢快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外部环境。

2.程学高老师在细节上掌握还不够,几位生在读错字的时候都没有及时去去指出,以及课堂环节不过紧凑。

3.学生课堂上很活跃,积极主动发言。

听课记录五

课题:《17.太阳歌》 授课人:丰杰老师 听课时间:2011-10-12 听课地点:景山分校四楼多功能报告厅 记录人

听课年级:学前(10)课堂流程: 一. 游戏导入

二. 复习之前学习的《太阳公公起得早》,齐读。三. 授新课

太阳不晒草不绿 太阳不晒花不香 太阳不晒果不熟 太阳不晒苗不长 被子也要晒太阳 太阳晒了暖洋洋

师读给学生听,老师带学生读,读书速度加快(反复朗诵,让学生充分熟悉儿歌,主要希望学生能流畅朗读儿歌)。

四. 熟悉儿歌

1.老师读上句,学生接下句;男生读上句,女生接下句;女生读,男生接;拍手读。(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朗诵儿歌,加强学生对儿歌的理解。)2.翻开书找到儿歌,师说:找到的孩子以坐姿表示,然后要求学生用手指着读。

3.男女生分段朗读儿歌。

4.老师在“暖洋洋”加上相应动作,要求生读到暖洋洋时做那个动作,活跃课堂气氛。

五. 开火车游戏

1.师读,停顿的时候,学生重复停顿后的最后一个字(停顿的一般都是要学的生字,加强对生字的学习)。

2.师扮演太阳公公,说:太阳晒了谁来开? 生:太阳晒了我来开。点到的学生读老师手上的生字卡片。六.“小小邮递员”游戏。

七.配乐背诵儿歌,要求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师生亮点(反思): 1. 循循善诱的教授,通过快慢节奏的变化,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准备的课件丰富多样,不断的创造惊喜,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课堂氛围活跃!

4.拿来主义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篇四

校长听课评课记录

《拿来主义》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执教班级:高一(2)班

执教时间:2007年4月26日上午第三节

【听课评课记录】

一、学生查字典,教师题解导入: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评:直接入题,简捷,“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师生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

1.学生阅读1-4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评:有限时间讨论、学生补充发言、看书思考、当堂提问点拨等等,虽然没有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这一主题。需要强调的是,陈老师将学生作为主体这一根本原则从头至尾贯穿始终,真正做到了学生的全程参与、全身投入。】

三、师生研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1.指名朗读第5-7节。

思考:①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2.齐读第7节,指导阅读8、9两节。

思考: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② 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第8小节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③“拿来主义”者占有哪些东西,怎样进行挑选呢?

校长听课评课记录

3.课文第10小节共5句话,讲了哪五个问题?(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评:教给方法,让学生去思考完成,久而久之,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以后不需要教”的目的。】

四、教师总结全文,学生加深理解。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评:抓住重点作深入理解,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评】

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发现创新,激发兴趣

本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中的一课。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二、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5.2013年美术科听课及专家点评 篇五

师专附中

许燕飞

七年级《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执教 许燕飞

一、说课部分:

1、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渴望成功和被肯定。另外,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相对优势,通过观察和引导,能够对事物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这节课让学生分组和竞争来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鉴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造型与装饰特点,运用变形与装饰手法设计花卉纹样。

过程与方法:了解花卉从写生到变形的完整过程,学会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一定的组织方法,为生活用品进行装饰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民族传统纹样的魅力;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传统纹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了解花卉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方法,进而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4、教法学法:

A、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B、课前预习、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课后拓展提升

二、评课部分

1、自评:

A、能通过绘画接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B、环节设计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在合作时解决,教师补充与引导,再到实践练习,难度与层次把握较好。

C、语速有点快;在竞赛前,留给学生时间太少,学生还没明确比赛要求就开始,导致比赛区拥挤,任务偏题。D、板书不完整。

2、专家点评

A、引课较好,由自然花欣赏导入直入主题,目标导学明确目标及时。B、喜欢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创设小活动(绘画接力)让学生获得方法和情感体会(验);学生先练教师后讲且能少讲,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做得好。

C、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为学习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板书简练,重点突出。C、教学思路清晰,符合“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实施较好,能基本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容量不大,可增加教学容量,以训练接纳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D、评价能贯穿始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E、建议:比赛前期工作做到位,注意学生信息的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迅速引导。

F、展示与评价需注重有效性,没有实物投影时,展示可以省略,评价需注意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让学生踮起脚尖去摘苹果。G、建议为学生提供范画以备参考,并帮助学生树立目标。

八年级《圆的联想》

执教

彭晓春

一、说课部分

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自由奔放的思考,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运用头脑风暴的自由联想,完成对圆的打散构成练习,开拓学生如何理解打散和构成,是《大提琴》这一课的前奏。

2、教学时由一个圆联想,到分解成两个半圆再到图形重组,由学生练获取经验到发现问题,然后教师讲解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轻易把握知识;通过造型拓展,学生理解打散和构成,制作新颖图形。

二、评课部分

(一)、自评

1、教学思路较清晰,但教学方式需改进,教学技能需进一步提高。

2、应多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发现学生问题能及时补救和引导,点评时加以强调和提醒。

(二)专家点评:

1、教师从容,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态、语言、逻辑、引导);

2、能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意过程与方法的体现。

3、能注意大部分同学的听课状态,深入到学生当中,激发大部分同学参与课堂教学之中;

4、如加以多媒体直观教学,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任务安排时,学生能更快把握要点,重点!

5、通过板书标题、课堂把握会更好。

6、评价能贯穿整个课堂,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6.数学课例《交换律》听课评析 篇六

一、用数字介绍我们的班级:

18+14=32(人)14+18=32(人)

12+20=32(人)20+12=32(人)

要求两个部分,用加法。

(学生口头编应用题,教师用灯片打出来,更合适,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很重要,便于学生理解加法的交换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变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

算式:

27+73 73+27

38+16 16+38

(学生回答说:是。教师可以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是呢?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现状,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教学。)

134+52 52+13

427+73=73+27 38+16=16+38 134+52=52+134

小组之内自己编算式。

板书结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掌握加法的交换律,运用它来换算,很容易,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知道加法交换律的来历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更重要。)

师:为什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

(教师要善于等待,等学生表达清楚,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加工,才会让学生对知识有明晰、深刻的了解,教师急于插话,打断了学生思考的路径。)

二、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填()

7+8=()+()

师:加法的交换律有什么作用?

生:要验算的时候,可以运用。

三、竖式计算,并验算:

(1)766+580(2)125+49

学生上台演算。

(要求学生写验算,这是一种习惯。)

470+528+530 258+38+24

4指出学生回答。

师:乘法、减法、除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

学生自己列算式,小组讨论验证。

(要分解,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这样便于学生将道理弄清楚。)

学生:只有加法和乘法可以,减法和除法不可以。

50*50=2500 50*50=2500

(追问:举的这个例子有说服力么,让学生讲道理,学会怎样采用合适的例子来验证,这里暗含数学的归纳方法,要科学举证。)

23*5=115 *23=11

5师:乘法的交换律是怎样的?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

A+B=B+A A*B=B*A

师:有没有除法的例子?

10÷10

0÷10

(错过了很多让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机会,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去思考。)

(教师说了一句错误的话,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科学方法就是要讲究多次探索,得出规律,教师这样说,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觉,以为任何情况,只要举一个例就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鼓励学生不断去发现,去探索。当学生举了一个不符合要求的例子时,教师如何抓住这个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思索,得出结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数学课,如果只拘泥于让学生学会做题,毫无意义。做题在真正的生活中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而学会了思考与探究,却是生活必需的。)

四、竖式计算:

18*226 32*208

7.生物听课记录 篇七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然引出课题,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己肺部的通路。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

让学生联系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示媒体动画一

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 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示媒体动画

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己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让学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

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 示媒体动画三(侧面观和正面观)学生活动:

观察媒体动画,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肋间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肋间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3、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示媒体动画四,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运动,也反映了膈的运动,肺的体积变化也体现出了。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

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

学生活动: 呼吸频率:

让学生进行测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报告结果。让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5个起蹲动作,马上测定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 肺活量:

结合体检经验,强调肺活量是在尽力吸气后,再一次尽力呼气呼出的量。讨论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人工呼吸:

强调是人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体字标出的工作。再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1)由学生实验引入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问题产生)再问: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来?

——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

围绕氧和二氧化碳的来与去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符合探究式学习规律。学生亲动手,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原理

学生活动:

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 观察图片,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

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通过一些现象(香味的扩散),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用一个模拟动画,让学生通过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3)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要学生结合动画,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说明为什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这样的?

应强调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与肺泡部的气体交换相对比地学习,相对比地记忆。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和静脉是如何变的?加深对动脉和静脉的概念的理解。再结合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这里是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气体在液中的运输体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的联系。小结

练习学生活动: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煤气中毒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指导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分三大块。第一大块是用系统表来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

第二大块是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第三大块是用图解来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练习与评价:

我精心编拟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则可以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综合应用题。层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其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学生实验,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然引出课题,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己肺部的通路。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

让学生联系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示媒体动画一 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

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示媒体动画

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己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让学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

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 示媒体动画三(侧面观和正面观)学生活动:

观察媒体动画,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肋间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肋间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3、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示媒体动画四,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运动,也反映了膈的运动,肺的体积变化也体现出了。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

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学生活动:

呼吸频率:

让学生进行测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报告结果。让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5个起蹲动作,马上测定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 肺活量:

结合体检经验,强调肺活量是在尽力吸气后,再一次尽力呼气呼出的量。讨论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人工呼吸: 强调是人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体字标出的工作。再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1)由学生实验引入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问题产生)再问: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来?

——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

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

围绕氧和二氧化碳的来与去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符合探究式学习规律。学生亲动手,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原理

学生活动:

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 观察图片,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

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通过一些现象(香味的扩散),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用一个模拟动画,让学生通过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3)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要学生结合动画,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说明为什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这样的?

应强调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与肺泡部的气体交换相对比地学习,相对比地记忆。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和静脉是如何变的?加深对动脉和静脉的概念的理解。再结合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这里是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气体在液中的运输体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的联系。小结

练习学生活动: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煤气中毒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指导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分三大块。第一大块是用系统表来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第二大块是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第三大块是用图解来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练习与评价:

我精心编拟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则可以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综合应用题。层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其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学生实验,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8.听课记录点评 篇八

一、同步点评,需改进的的地方:

引入课题时自然、活泼、贴近生活,但与教学内容无关。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学生演示工具让学生展示积极参与、多参与活动。同时,教材中的知识窗内容可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教学中,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发展的机会。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任务,如一部分学生完成较好、较快、可以帮助其他学生完成,整体效果会更好。教师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激情,去激发、唤醒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改变学习方法,如一部分学生完成较好、较快、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互相帮助合作、探究完成,整体效果会更好。

教师用《老和尚讲故事》引入本课,在讲到:“换行”——“找到插入点”——“粘贴”这个地方的时候,过程较仓促,如果能继续引用《老和尚讲故事》小故事,引导学生是对这篇文章修改,每段要另起一行(换行),学生就能理解得更加具体实际,这也和第三节《对作文进行修改》成为本章节中真正的一部分,也体现了和学科等知识的整合。这样学生在处理“换行”找到插入点“粘贴”时有的放矢。

1、讲授过程中,教师语言要规范。

2、在讲解开始网页中插入图片或动画是,可以再次展示开课引课用的“可爱的家乡”网页,引导学生模仿逐步学习;

3、在讲解如何在网页插入图片或动画时;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弹出对话窗口时,有些学生找不到图片素材文件所在的位置:“搜索”还是“URL——从计算机中选择一个文件”(从D盘——打开),这时应让学生把这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演示出来,教师在讲解效果会更好;这样做也体现了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4、在给添加的新网页名称重命名时应强调网页的标题和名称的区别,切勿搞混了。这也是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中常常出现的题型;

5、根据教学对象的家庭条件,可在完成教学后布置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的作业。

1、讲解“只读、完全、设置密码访问”时,可先进行操作,后进行讲解,同“小博士”一起拓展知识,“为什么这样设置?这样设置有什么意义?”;

2、学生对演示操作提出异议,请边演示边讲出异议,效果会更佳。避免出现启而不发,启而乱发;

3、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从课堂中映射渗透。如保护个人隐私、保护系统文件、不乱删除不知情的文件等等;

4、活学活用,互相访问共享内容,互相讨论,也可分组进行;

5、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用词应注意规范、统一,不变应万变。

1、教师应该给于肯定。

2、课堂气氛稍显严肃,学生不够活跃,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太局限。

3、结束有些仓促,总结,设计展示历代名人诵孔子的名言的环节。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孔子的伟大,最后展示孔子的名言名句,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孔子的金玉良言,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从学生的角度评课: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能在教师的调控下进行学习操作实践,从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中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获得新知,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思想。

学生能够按照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活动,耳听、眼看、动口,动脑思考、交流、合作、演示、实验等活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实践,学习兴趣浓厚。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活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积极寻求同学、教师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思考、交流、合作、演示、实验等活动的习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实践,学习兴趣浓厚。

三、从教师的角度评课:

教师能够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精心设计了本节课,无论是新课的引入、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布局能够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采用蓝猫300问。

最后引用《给刘翔哥哥的一封信》文档,插入图片,烘托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流场。

教师重视了课外知识的拓展。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教学;能结合实际及时从网络上收集信息,教师能抓住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即时产生的资源。体现民主的师生关系。但激励、调控、评价没有跟上,这是教学气氛的直接原因。教师不仅要评价,也要让学生参与评价。

四、总体评价:

孩子学习活跃,积极性很高,能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认读拼音。是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复习内容的权利。给孩子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在掌握主要知识的基础上,更有方向性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掌握扎实的知识部分,来和不同类型的同学合作、交流。不知这种形式是否可行。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年龄小、知识接受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因素,教师安排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采用教材中引用的文章《保护鸟类》,并让学生齐读文字内容,调动引导学生一起学习,学生参与活动、回答问题积极性高。教学任务按计划完成。

教师授课富有激情、声音清晰洪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循序渐进的获得新知。

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任务,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设计、实施教学。课堂上教师语言规范精炼,声音洪亮、活泼,这也正是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一个特点。

1、教学任务完成,把握了教学重点;

2、教学过程完成的较仓促,难点部分没有突破。

1、教学任务完成,课堂过程较流畅;

2、课堂气氛较好,体现了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备课充分,内容娴熟,驾驭自如,表达准确,清晰流畅

讲述内容充实精要,容量适当,重点突出,系统性强 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论证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能教给学生学习与思维方法,给予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 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互动充分

9.特殊学校听课记录 篇九

在2012年5月19日,我们全班同学对特殊小学进行了参观。在德育主任的介绍下我们对特殊小学有了初步的了解。特殊小学占地3380平方米,建筑2188平方米,分为九个年级,十个班级,总共有84名学生,他们的硬件措施十分充分学校中有:感统训练室,烹饪教室,健康肢体教室,美工教室,音乐教室,蒙台梭利教室等。他们学习的主要不是文化知识而是如何适应社会的生活。

当天我们非常幸运可以观看残疾人运动会,在特殊小学的安排下,我们下达个班每个人照顾一个孩子去社区参加残疾人运动会,有羽毛球,踢毽子,接力赛等运动。我带领的孩子十分积极,她参加的活动是保龄球,虽然她智力有障碍但是他十分积极的参加活动。在运动会结束后,老师给孩子们照相。有我们将孩子带回学校,回到班上先进行了休息,然后上了第四节课回到班级在等待上课时,课上的是音乐律动,老师先复习学过的知识《小兵》老师通过音乐带领孩子模仿里面出去的物品,如:手枪,大炮,立正,敲的鼓等一些动作,然后老师交给了而同一个名为小手爬的新的教学活动;老师教给孩子有一个手指爬的过程,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再跟着音乐进行练习,孩子们很用功,很努力的去学习每一个动作。之后他们又练习了六一准备要准备的舞蹈节目。他们十分认真的为我们表演了他们所准备的节目。下课时老师叫孩子们去洗手准备是饭,我们上午的见习活动也结束了。

10.《UN üN》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篇十

执教教师:扬州育才实验学校 许静 听课、评课教师:许苏扬

一、复习检查

1、背诵9个复韵母和3个鼻韵母

tian an men xianyan yinyue

lantian shanshui zhentou jinyu

【评:复习内容是否可以让学生集体认读,不需要一个一个地读?一个一个读可以让学生巩固的更好,但是既然是复习内容,也可以考虑集体认读。】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教学内容

1、看情境图。

出示情境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景物?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语境歌。

【评:语境歌在配有汉语拼音的情况下出世,可以让学生自主认读,同时在读的过程中有复习了汉语拼音。】

3、出示un ün。告诉学生:这些韵母和音节都是我们这一课要学的内容。

三、新授

1、教学鼻韵母un。

(1)un 的发音。

告诉学生:un的读音和温的读音有点像,和an en in 的发音方法相同。教师范读an,学生跟读。

(2)un的四声。

出示un的四声,自由练读,同桌检查。

2、教学鼻韵母ün。

(1)ün的发音。

指名说说天空中有什么?“云”是第几声?谁能把它改成第一声?出示鼻韵母ün。指名读,集体读。

(2)ün四声。

出示ün的四声,按顺序练习,打乱顺序练习。

复习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家族里又有新成员啦!是谁呢?先听老师讲个故事。

(1)讲故事。ün也想自成音节,于是它也学yin的样子,去请大y。可是它一想,我这样带上眼镜去和大y拉手是不行的。于是,ün赶忙去掉两点,请大y站到它的前面。

(2)出示:

提问:y后面是什么韵母?告诉学生:yun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但要和ün区别开来,ün是韵母。情景歌里的白云的云就是出示:yun

(3)练读yun的四声。引导用yun的四声组词。

【评:教师指出白云的“云”的读音就是yún,让学生和ün区分,并认读整体认读音节。这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认知,学会区分。】

2、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an。

(1)提问:图上的小男孩是什么人?

谁能把“员”改成第一声?

(2)出示:yuan

师告诉学生:yuan是由yu和an 合起来的。演示两个大圆合并。

【评:教师在教学时请学生说说y后面的介母是什么。这里不能说是介母,而应该是介音。因为汉语拼音只有声母和韵母。】

(3)yuan的四声。

出示四声,学生自由练读,练习用四声组词。【评:学生在组词时说到了“离家远”,教师指出这不是一个词,及时帮助学生领悟什么是词,什么是短语。这时候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用这个短语说一段话。】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un ün yun yuan

2、读一读。

小ü见到大y,去掉两点还读ü:yu yue yun yuan

五、指导书写。

1、un un 各写在四线格的哪格?

2、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

5、纠正学生的书写。

评课:

上一篇: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科学的演变下一篇:加强市人大常委会监督职能地调研报告